表演艺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6 17:24:10

表演艺术教育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发展

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随着21世纪地球村概念的不断普及,外国文化逐渐入侵我国本土文化市场,韩流日流的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我国本土流行音乐文化。如何能够在各种文化充分涌流的现代社会使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传统音乐教育者着重研究的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却因为时代潮流的冲击而黯然失色,新一代年轻人因为媒体的导向,逐渐向外国文化倾斜,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不但受众群体逐渐变少,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险境。对于祖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教育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进行适度融合,在增大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的同时,宣传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应该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来进行,政府发挥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适度拨款;学校普及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对年轻人进行兴趣培养,审美熏陶;民间艺术工作者积极宣传,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表演水平;富有极高造诣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应出版著作,便于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爱好者的培养和指导。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这一过程需要传统音乐教育者的不懈努力。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现状

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方面是民间心口相传的传承,一方面是在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以师生关系为前提,规定教材为指导进行的系统教育。就民间传播而言,虽然已有的经验和传统风俗能够为其提供有力指导,贴近传统音乐自然生长环境的授课地点使其更能够汲取传统音乐的精髓,但是民间的传统音乐传承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备落后,教育系统不完善等缺点。而就教育制度下的传承而言,学生生活在坐落于城市的培训学校,远离自然,原离传统音乐得以孕育而生的生态环境,原离充斥着人文气息的民间艺术家集散地,这使教育制度下的传统音乐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华而不实。如何使教育过程更“接地气”,更原汁原味地体现传统文化来自民间的的特性成为体制下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现代的音乐课堂,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出发,以理论为指导,从民间汲取养分,从国外吸收经验,注重传统音乐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又要把经典的,古老的,有高超水平的传统音乐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奉之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涵养,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学生们,开拓其视野,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后备力量。注重在音乐传媒,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方面的人为调控。把控信息时代的价值取向,生产适合观众口味的具有传统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音乐工作者应该树立高度的民族责任意识,在精心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考虑商业利润,更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插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元素,引导歌迷对传统音乐的正确认识。

(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普及

目前,仅仅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才能够接触到一些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但事实上,由于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并未设置完整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课程,这给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富有浓厚兴趣的音乐专业学生带来极大的不便。如果能在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学院设置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专业或者设置相关的辅修课程,不但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还能吸引更多的音乐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进一步培养富有良好音乐专业素养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者的整体素质。其次,不仅应该注重对音乐专业学生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还应该注重对民间传统音乐业余爱好者的教育。国家应成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保护基金,基金应在社会的监督下用于成立非盈利的公益性质的民间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学校,主要面向学校,社区,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阶层,进行具有专业性保障的,同时也适合整体学员认知水平的免费教育。对于民间已有的专业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组织和团体,组织者应该注重学员从小的教育和兴趣培养。为年轻的表演者提供充足的舞台表演机会,使其在学习阶段就能积累大量的舞台经验。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团体的经营者应该注重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服装舞美等方面的投资,稳健提升其教育水准。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推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可以让国人找到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如果推广成为产业文化,其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都是丰厚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还可以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使世界人民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既是历史的积淀和精华,又是新时期可以借鉴,值得探索的文化宝藏。

二、建议

(一)发挥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对于一些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艺术种类,国家文化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一些符合条件的优秀剧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群众的重新关注。同时,国家应该下拨经费,专门用于推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使一些颇具历史积淀,地域特色,传统风俗的小型的,从事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的民间团体得以在观众群体稀少的当下继续正常运转。保证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固定收入,有利于为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坚持传统教学模式,糅合时代特点

保持传统的口授心传的教学方式,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能够原汁原味地传承。由于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本质上的不同,以至于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无法领悟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为了避免文化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保护文化源头,继承传统基因成为中华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头戏。与西方国家系统科学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更加注重心口相传的教学方式,这顺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从艺工作者千百年来的从艺经验。讲究“师出名门”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者不但看中艺术手法上的传承,更看重人品格调上的代代延展。

(三)传统音乐表演艺家适当增强理论研究,总结新的教学方法

相比于西方的音乐体系,我国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缺少完善的理论支撑。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例如“借字”方式的旋律发展手法,传统律制的定律风格等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仅仅是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大面积的普及。我国大多数民间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开展依旧处在由表演者自身的艺术水平主导的阶段,表演水平良莠不齐,并没有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韵味和精髓,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误解和轻视。所以,在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方面已有极高造诣的艺术工作者应积极承担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总结自身经验,传播先进思想,为民间业余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提供正确的技术引导,精髓点拨。从基层出发,提高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领域的振兴。

三、结束语

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大国,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新潮文化不断收获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逐渐黯然失色。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为例,在媒体,舆论都导向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情况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甚至,其中的不少剧种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如何让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紧跟时代潮流,俘获稳定的颇具规模的观众群体,是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音乐如果能够被好好地传承和发展,就能够大大发挥其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和特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目前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存在教育不到位,政府不重视,媒体忽视,受众群体老化等问题。如果能够引起政府的足够关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适度的引导;学校设立教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专门课程,聘请优秀教师或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那么,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复兴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安静 单位:贵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1987(2).

[2]樊祖荫.继往开来,团结奋进[J].中国音乐,1994(3).

[3]冯光钰.保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我见[J].音乐探索,2003(1).

[4]杨立梅.柯达伊教育体系中传统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音乐,2000(1).

[5]姜夔.一个有战略意义的构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

[6]李彦.不须“乞灵”自知自重[J].人民音乐,1999(10).

[7]李晓樱.中国大陆新闻教育发展的态势的走向[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4).

[8]戴元光,金冠华.传播学通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18.

[9]杨荫浏.国乐前途及其研究[J].中国音乐学.[10]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J].中国音乐学.

[11]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文库、文化史论丛书总序见王胜华《云南民族戏剧论》、周楷模《云南民族音乐论》等[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2]蔡仲德.溪山琴况试探[A].中国音乐美学史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篇2

一、幼儿园音乐剧表演艺术教育概述

1、音乐剧表演艺术的教育功能幼儿教育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为幼儿教育做好准备的关键。在幼儿阶段实现对幼儿的美育教育,对幼儿健全人格的训练和培养而言至关重要,同时还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提高幼儿形象思维功能。2、音乐剧表演艺术的教育目标音乐剧表演艺术教学是幼儿素质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面推进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方法,幼儿学习音乐剧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音乐天赋,同时还能提高幼儿表现力,培养幼儿自信心,让幼儿养成对音乐和舞蹈的积极态度,帮助幼儿在情感、个性等方面得到更加和谐健康的发展。由此可见,音乐剧表演艺术的主要目标可以分为三点进行阐述:第一,是让幼儿感受音乐剧中的美,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音乐赏析能力;第二,利用音乐和舞蹈表演互动的形式,帮助幼儿实现自我情感交流,让幼儿感受音乐剧表演的艺术性和乐趣,进而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特点;第三,加强对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幼儿音乐剧艺术表演意在让幼儿参与到音乐艺术表演当中,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3、音乐剧表演艺术的教育内容在幼儿音乐剧教学当中,幼儿需要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歌唱。歌唱是音乐剧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而言,他们的器官发育还并不完全,所以对发音的控制能力较差,存在发音不准的情况,而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声音控制力,在教师正确引导和教育训练的同时,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语音发音方式,让幼儿能够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音调。第二,培养幼儿情感。在音乐剧表演艺术当中,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幼儿需要具有充足的表演情感才能在表演当中释放和表达自身情感。第三,要培养幼儿的舞蹈能力,在音乐剧表演中需要幼儿具有一定舞蹈功底,通过舞蹈表达的方式来抒发内心情感。幼儿时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通过示范和引导的方式能够帮助幼儿提高舞蹈表演能力。

二、音乐剧表演艺术在幼儿园美育教育中的应用对策

一部优秀的儿童音乐剧表演能够对幼儿进行情感方面的熏陶。幼儿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对美的理解与感受还不全面,通过音乐剧表演艺术的欣赏和参与,不仅能够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幼儿潜在创造力与表现力的深入挖掘,促进幼儿审美情趣的提升,进而实现幼儿美育教育。1、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剧艺术美感儿童音乐剧表演艺术对幼儿具有一定引导性作用,能够培养幼儿树立积极的思想情感和帮助幼儿提高道德品质。动听的歌曲和有趣的舞台表演往往能够让幼儿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而回味无穷,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广泛影响,甚至对幼儿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一定影响力。2、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儿童音乐剧教学内容,将儿童音乐剧中的丰富内涵和道德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实践相结合,进而引导幼儿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在进行儿童音乐剧创作和编排时,教师要尽量选择新版教育教材,并结合幼儿平时的品质特点等,分析在幼儿品质中缺失的内容,进而对音乐剧进行改编和创新,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幼儿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同时促进幼儿思想道德情感的提升。3、注重幼儿主体地位在幼儿教育教学当中,接受教学内容的主体是幼儿。因此,教师应当意识到在音乐剧教学中将幼儿作为主体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尊重幼儿学习主体地位,在音乐剧排练和创编的过程中,都要将幼儿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理解能力等进行剧本的选择和挑选,尽量选择好记且容易理解的音乐剧,以简单的歌曲形式传递美育教育内容。4、营造教育良好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帮助幼儿进一步培养美育教育和提高幼儿音乐剧鉴赏能力的关键,能够促进幼儿更加健康地发展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儿童音乐剧表演艺术教育时,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渗透儿童音乐剧教育教学,同时还要营造积极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氛围,进而让儿童音乐剧能够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让音乐剧的美育教育能够由内而外地延伸发展。简而言之,环境是教育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儿童音乐剧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引导幼儿走进音乐覆盖的情感世界当中。5、提高幼儿审美心理对幼儿审美心理的培养是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更容易提高幼儿审美心理,促进幼儿的协调健康发展,让幼儿能够不断积累审美经验,构建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因此,在儿童音乐剧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欣赏儿童音乐剧的方式来提高幼儿审美心理。

三、结论

幼儿音乐剧艺术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幼儿审美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综上所述,儿童音乐剧表演对幼儿美育教育而言具有重要促进性作用,有利于帮助幼儿提高审美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一部优秀的儿童音乐剧需要教师与幼儿全面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幼儿教育的寓教于乐,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身边的美好事物,满足幼儿美好童年成长发展的根本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恩大.浅析音乐美育与家庭音乐教育的关系[J].黄河之声,2019(16):133.

[2]卢玥.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教学[J].音乐天地,2018(10):25-27.

[3]金美琳.浅谈儿童音乐剧表演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戏剧之家,2018(07):167.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歌剧表演艺术;重要性;现状;链接路径

现如今,中国民族声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对民族声乐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民族声乐教学也要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歌剧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集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为一体,起源于欧洲的意大利,在我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也孵化出了很多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青睐。作为一种以唱为主、以演为辅的艺术形式,歌剧的表演艺术魅力独特,在现代社会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其与民族声乐教学的融合与链接推动了民族声乐教学的良好发展,使得民族声乐教学更加的多元化。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歌剧表演艺术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内容

从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学生在民族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对歌剧表演艺术缺乏必要的关注,对民族歌剧的学习兴趣不浓、热情较低,民族歌剧课程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歌剧表演艺术作为一种极具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歌剧表演艺术可以有效丰富民族声乐教学的内容,教师在传授学生民族声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歌剧表演能力,进而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声乐技能

在歌剧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常扮演着几个不同的角色,其在表演好自己角色的同时还要兼顾其他声部的演唱,以使歌剧表演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这也是歌剧表演与传统民族唱法存在的明显差异。例如,歌剧表演过程中的重声与合声就需要在协同配合下才能呈现出良好的效果,这与传统民族唱法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歌剧表演艺术,有助于教师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歌剧表演艺术教学,学生也会对歌剧表演艺术以及民族歌剧等有深层次的认知,正确认识到其所具有的价值,进而在学习民族声乐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系统地学习歌剧表演,并在歌剧表演的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在以后的音乐学习中加以改进,从而提升声乐技能。

(三)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当前,很多学生对民族声乐的学习过多地采用模仿的学习方式,殊不知,机械地模仿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是却忽视了自身个性的释放,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在经过系统的民族声乐学习之后可以通过运用一定的声音技巧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但是难以完整地塑造出成功的艺术形象。究其原因,很多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通过声音技巧的发挥使歌声变得更加的优美、华丽,而情感表达上却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自身对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内涵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知。歌剧表演是一种以唱为主、以演为辅的艺术形式,注重通过“唱”与“演”的相互结合来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歌剧表演艺术使得学生可以学习更多歌剧表演艺术方面的知识,使其对歌剧表演中基于“唱”“演”一体的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更加注重“声”与“情”的结合,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艺术表现。

(四)有助于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

歌剧表演艺术集文学、舞蹈、舞台、音乐、美术等艺术为一体,其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融入使得民族声乐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化,教师也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高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民族歌剧课程,构建特色化的民族声乐课程体系,进而实现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声乐人才。

二、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艺术的融合现状

在当前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虽然部分高校会将民族歌剧作为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会涉及一些民族歌剧咏叹调的曲目,但是总体来说,歌剧表演艺术在当前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融入只是“蜻蜓点水”,歌剧表演艺术方面的教学缺乏针对性,自然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实效性。不管是在教育理念方面,还是在教学体系方面,民族声乐教学中歌剧表演艺术的融入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歌剧表演艺术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无论是歌剧理论,还是歌剧舞台表演,抑或是歌剧排演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极少涉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歌剧表演艺术很难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很多学生通过系统性的民族声乐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演唱技能,也能够运用声乐演唱技能简单地演唱几首民族歌剧咏叹调曲目,但是对歌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抒发却难以把控。由此可见,歌剧表演艺术与民族声乐教学的融合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通过民族声乐教学培养更多优秀的具备歌剧表演能力的声乐人才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三、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艺术的链接路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

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席卷而来,现代大众对艺术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声乐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对民族声乐教学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高水平以及具备较高声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民族声乐教学应该顺应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尝试多元化的教学发展道路,通过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学促进民族声乐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用人需求。在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教学都可以使很多学生演唱一些经典的声乐作品,但是其中可以完美塑造艺术形象和表达情感的却很少,甚至可以说寥寥无几。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歌剧表演艺术的教育价值,以及其对于民族声乐教学的促进作用,转变教学观念,将歌剧表演艺术融入到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进而建构完整的歌剧表演艺术的教学框架,构建科学的歌剧表演艺术的课程体系,从而将民族声乐教学和歌剧表演艺术进行有效链接、深度融合,使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由此实现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推动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强化民族歌剧教学

音乐欣赏、音乐史等课程作为民族声乐的基础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诸如音乐欣赏、音乐史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对民族歌剧方面的知识有所涉及,但是缺乏系统性,有关民族歌剧的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歌剧表演艺术与民族声乐教学的融合流于形式。针对上述情况,要想实现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艺术的深度链接。一方面,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民族歌剧理论课程,加强民族歌剧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对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现状及风格特点等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进而提升其对歌剧表演艺术的认知,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传统的民族声乐基础课程中合理地融入民族歌剧相关的内容,在基础课程教学中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传授有关民族歌剧的知识和表演技能,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朝着复合型民族声乐专业人才的方向不断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将民族歌剧的曲目加入到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中去,学生在欣赏民族歌剧曲目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民族歌剧的风格与特点,领略其蕴含的艺术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就民族歌剧曲目进行分析和讲解,强化学生对民族歌剧艺术的理解。

(三)开设歌剧表演课程

在当前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高校对歌剧表演类的课程鲜有涉猎,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形体训练类的课程,但是这类课程仅仅注重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性或基本表演能力,因而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因此,高校可以基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歌剧表演类课程,并将其作为民族声乐教学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并合理安排课时。在此基础上,高校有必要聘请专业的教师开展系统性、有针对性的歌剧表演教学,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歌剧表演能力的培养。另外,高校在开设歌剧表演课程的同时,要加强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教学的融合,例如,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融入歌剧表演相关的教学内容,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促进学生民族声乐演唱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四、结语

中国民族声乐与民族歌剧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都是伴随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当前,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虽然涌现出了一些经典的剧目,但是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少之又少。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民族声乐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演”与“唱”的综合能力,使其朝着复合型民族声乐专业人才的方向不断发展,以为我国民族歌剧舞台储备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也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歌剧表演艺术既是对民族声乐传统的承袭,又有助于推动民族歌剧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教育者,不但要能感受到歌剧表演艺术的无限魅力,还要能正确认识其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进而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将歌剧表演教学贯穿到民族声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民族声乐演唱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利萍.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艺术的链接[J].艺术科技,2016,29(04):397.

[2]袁静.浅谈民族声乐教学和歌剧表演艺术的链接[J].北方音乐,2018,38(10):112-113.

[3]孟妍.歌剧表演对民族声乐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J].艺术研究,2018,(04):160-161.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篇4

一、音乐表演艺术具有创造性

(一)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除了教师的引导之外,还需要从生活入手。生活需要艺术,而艺术又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灵感的来源,是音乐表演艺术创作的根本。音乐表演艺术,无法脱离生活而存在,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通过生活去培养创造性思维,才能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作品[1]。对于音乐创造,创作者需要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才能拥有强大的想象力,创作出更好完美的乐音作品。缺乏生活经验的音乐创作者,其想象思维较弱,创造性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乐音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音乐创作,本身具有真实性,作品代表一定的意义,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获得听众的喜爱。唯有获得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二)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音乐表演艺术,唯有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才能展现出优秀的音乐作品。若是音乐表演艺术,缺乏创造性思维,会使得音乐表演缺乏创造性、灵动性、以及感染力,无法引起听众的共鸣,更无法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2]。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才能提高音乐作品的内涵。优秀的音乐艺术创作,其创作者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从而去深化音乐的层次,提高音乐的意境,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若是音乐创作者的文化知识不足,会导致艺术修养不够,降低其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很难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3]。唯有不断的提高文化知识,提升自我修养,才能创作出饱含深意的音乐作品。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同时,需要注重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为音乐表演艺术打好基础。

二、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结合自身经验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

通过自身经历去进行音乐作品创作,能够提高音乐作品的水平,提高其内涵,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是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模式在不断改革,音乐教育也在不断改变[4]。信息化时代,音乐课程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创作性思维、以及文化知识的培养。对于学生音乐创作性思维的培养,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进行提升,从而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其知识范围,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见解,从而去提高学生音乐表演艺术水平。例如,对于音乐《为了谁》的学习与赏析,其创作背景主要是歌颂抗洪救灾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歌曲本身具有强大的情感,以及重要的意义。学生要想深刻的理解歌曲,需要先掌握其背景知识,对歌曲的内涵意义进行了解,再去对歌曲进行赏析,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歌曲的意境,以及其传达的主要情感。由此可见,文化知识学习对于音乐表演艺术具有重要作用。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从生活入手,同时提高其文化知识,从而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

(二)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

通过教师的引导,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表演艺术。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比较难以培养,其属于无形的东西,是从由无到有的过程,需要倾注大量的精力,从而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见解,提高其思维的创新[5]。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而发散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想象能力,以及创作思维。例如,对于《黄河怨》歌曲的学习,此首歌曲表演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弱音、中弱音进行展现,其中对于高音的弱唱,是这首歌曲的重要技巧,同时也需要对歌曲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才能更好的学习作品。因此,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理解,对内涵进行学习,从而去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音乐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三)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

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音乐活动,去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对音乐的理解。音乐教学过程中,读谱、对作品情感进行理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必修课程。教师需要将音乐融入学生的思维,使其热爱音乐,尊重音乐表演艺术,能够读懂音乐语言,从而再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艺术水平[6]。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通过音乐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组织音乐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现的平台,开展音乐表演艺术比赛,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一定的奖励,从而去鼓励学生进行创作。通过音乐活动,学生能够活跃情绪,提高对音乐表演艺术的热情,同时从活动中得到启发,积累音乐创作的灵感。通过音乐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使其获得一定的音乐表演经验,有助于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音乐实践活动,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径,学生可以从活动中成长,丰富情感思维,从而去培养创新能力,提高音乐表演艺术水平。

综上所述,音乐表演艺术具有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以及结合自身经验培养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

作者:吴新周 单位:梵净山歌舞团

参考文献:

[1]支慧.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J].音乐时空,2015,(15):111.(2015-08-13)[2017-08-22].

[2]夏媛媛.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分析[J].现代交际,2017,(03):94.[2017-08-22].

[3]薛瑞芝.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研究[J].音乐时空,2016,(01):102-103.(2016-01-07)[2017-08-22].

[4]安静.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J].高教学刊,2017,(04):189-190.[2017-08-22].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接受美学视域;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

声乐表演艺术是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为辅的一种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声乐表演艺术主要有民族声乐、美声和流行音乐等。这种音乐表演形式不但能使器乐和人声完美融合,还能将声乐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但能将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充分展示出来,还能进一步推动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者的表演水平。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概述

接受美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的文艺学教授姚斯所提出,他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将美学实践细分为生产、流通和接受三个方面。接受美学在文学审美方面与传统的文学理论不同,而且欣赏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接受美学更重视接受者的主观感受,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淡化了生产和流通方面的重视程度。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下,人们将作品的创作和欣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体,从而增进了读者、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受众的审美需求为主,加强了作品的文学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美学理论变得更加完善,并被逐渐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要提高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还要加强对受众艺术的欣赏能力的提升。传统的声乐艺术表演在创作过程中,只重视作品本身,忽略了受众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导致声乐艺术表演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在创作声乐表演艺术作品时,要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二、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意义

(一)声乐表演艺术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必要性

随着声乐表演艺术的完善和发展,其在艺术领域中艺术魅力,并在艺术体系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它不但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健康有序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不足之处。但在传统的声乐表演艺术研究中,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点通常只是声乐艺术作品和作曲者,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受众几乎没有任何研究。因为忽视对受众主观感受的研究,因而给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而采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受众进行研究,能够使创作者根据自身的欣赏感受,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更多受众喜欢和接受声乐作品。

(二)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乐表演艺术的可行性

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到声乐表演艺术中,不但能够将音乐和文学融合到一起,还能为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具有相同的受众。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的受众都是人,而且两者创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同的地方在于,接受美学侧重于对受众进行研究。因为两者的受众相同,因而为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音表演艺术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存在相同的构成要素。接受美学产生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术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作者、作品和读者。声乐表演艺术的构成要素是作品、作曲家、受众和歌唱者。两者的构成要素相同,也为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乐表演艺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

在引入接受美学理论后,声乐表演艺术为了更好地展示自身的艺术魅力,演唱者还要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在表演过程中给受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时,演唱者还要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一)留白

留白就是在表演的过程中,给受众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受众对此进行艺术想象,并进行艺术填充的表演技巧。如果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运用留白的技术,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受众的想象力,还有利于双方的互动,调动受众对声乐艺术作品欣赏的积极性。在文学创作中,留白主要侧重于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描述,以激起读者阅读的好奇心。声乐艺术因为留白的空间比文学作品要大,演唱者可以改变表演策略,对留白艺术进行处理。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变换高低声,营造情感变化,例如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的高昂声音逐渐回落、声音渐渐减弱等。

(二)对话艺术

只有声乐作品、受众和演唱者三者紧密相连,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审美体系。所以,上述三要素如果要达到密切关联的目的,首先要对演唱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掌握声乐作品的表现内容,还要对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另外,声乐表演中的演唱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演唱水平和丰富的舞台经验,以便在舞台表演中能够更好地与受众进行互动和对话交流。因为对话艺术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能够起到促进受众积极参与声乐作品表演的作用。例如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在表演作品的高潮部分时可以邀请受众参与演唱,或是带动受众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等。

(三)全面观照艺术

不同受众之间的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因而在欣赏声乐表演艺术时,受众对声乐艺术作品难以形成一个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受众都是以自身固有的认知去欣赏声乐作品,所以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还要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对声乐艺术进行全面的观照。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一方面要在受众对自身的表演进行审视时保持客观的态度,并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全面考查,以便确定自己的表演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还要进行不断的内省,对自身在舞台上的表演进行反思,从而能够及时进行改善。

四、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

(一)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准备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审美准备作为接受美学理论中受众期待审美活动时的主要动力,既是指受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欣赏期待,也包含了受众对声乐表演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内容。因为受众在对声乐表演艺术进行审美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受众的审美准备也是不同的。比如,受众的审美准备影响因素有受众的受教育水平、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和审美实践等,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受众的审美能力差异会比较大。而且,即便是同一受众,在进行审美活动前的心境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准备。所以,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准备对于接受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艺术时,还要将审美准备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并运用到具体的声乐表演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

(二)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接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审美接受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是指受众完成对艺术作品欣赏过程的心理活动。声乐艺术作品通过演唱者的演绎,不仅能使受众为声乐作品的文艺特性所吸引,还能调动受众对作品产生欣赏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受众接受作品,并继续欣赏声乐作品。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文字和乐谱作为受众接受的审美对象,是演唱者激发受众对声乐作品产生欣赏热情的关键。同时,演唱者也是受众和声乐作品互动交流的桥梁。演唱者本身是声乐作品的受众和创作者,所以,演唱者在舞台上的演唱技巧和现场表演,不但能为受众带去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还能唤醒受众内心的情感流动,从而使受众在欣赏声乐作品时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审美接受可以被当作演唱者、创作者和受众者之间的心理互动交流。同时,审美接受也可以将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三)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留余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特性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项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受众在欣赏完声乐表演艺术后,受众与作品产生的情感共鸣以及声乐作品对受众精神意识造成的影响不会因为欣赏活动结束而停止,这种现象在文学欣赏中被称为审美留余。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受众的审美活动会不断增多,审美留余也会随之不断增加,对受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积累,受众在审美准备过程中,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同时,受众欣赏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品位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接受美学作为文学艺术发展创新的一种美学理论,不仅被应用到文学艺术创作中,还被运用到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因而演唱者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声乐艺术丰富多彩的一面呈现给受众,同时还要在表演时兼顾感情的细腻性和表演形象的丰富性。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声乐表演艺术不但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而且能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这不仅能够使声乐表演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还能促进声乐表演艺术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进而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整体水平。

作者:王肃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超.基于接受美学视角的声乐表演艺术及其美学特征分析[J].音乐生活,2016(10).

[2]赵潇然.接受美学视域下声乐表演的艺术性研究[J].音乐时空,2015(20).

[3]付莉.从接受美学理论视域探讨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点[J].戏剧之家,2015(18).

[4]陈金玲.浅析接受美学观下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J].艺术教育,2015(11).

[5]李晶瑛.接受美学视域下研究声乐的表演艺术性与美学价值[J].戏剧之家,2015(20).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

在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任何事物只有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才能永葆活力,才能长久的发展,取得真正的进步。尤其对于艺术的创作来说,创造与创新能力是其发展的不竭之源。因此,对于音乐表演艺术来说,更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其中,音乐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经过相应的创作能够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精神享受。所以对于音乐表演艺术来说,更需要注重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吸引更多的欣赏者。

一、音乐表演艺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首先音乐表演艺术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智力水平,曾经有美国生物学家经过实践验证,对于人类来说,其大脑主要是左右两个半球共同为人们的生活思考提供指导。而其中,两个半球又有着明确的分工,第一是左半球,它主要为人们的数理计算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提供指导,而对于右半球来说,其主要负责感受人们对于外界的感知能力以及相关的空间观念,而日常人们所说的创造活动则是需要左右半球共同协作才能进行,所以说,在进行音乐表演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人们的智力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1]。其次,对于音乐表演艺术而言,其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而通过其不断地想人们渗透形象思维的概念,不仅能够使得人体的各个器官协调发展,还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人类的表演能力。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音乐鉴赏能力,一定程度上使其视野更加开拓。

二、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新性思维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音乐就像是玩相关的拼图游戏一样,如果给他们一堆连见都没见过的东西让他们进行拼凑,那么结果肯定是不可能的。同样的,学习音乐也会如此,如果学生在没有了解其基本的节拍、声调或者是节奏等基本的音乐知识的情况下,也就不可能具有相关的音乐创造能力,此外,很多情况下,学生不仅不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更是缺乏感受与表演音乐的经历。因此,在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时,首先要为学生创造相关的思维空间,在了解相关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利用音乐表达自身真实的心理状态[2]。(二)培养学生开创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来说,最主要的内容便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利用相关活动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例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的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其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就是培养其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在刚开始接触音乐的时候,对节拍的掌握主要是利用拍手或者跺脚的方式,那么,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深入思考是否还有别的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快速的掌握相关节拍的情况,基于此,才能促进学生利用这些相关的知识进行音乐节奏普的编著与创新[3]。(三)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当前的教学环境来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因为和谐的教学环境体现出的是民主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展现出现代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于当前的教师来说,应当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积极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弱化其主导的教学地位,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课程,减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压力与恐惧,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交流与讨论。有相关研究表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师生间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4]。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倾听能力,所以,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更有利于学生开拓其思维,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从而使得其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提升。(四)充分利用创作性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最有效提升学生兴趣的方式便是开展相关的音乐创作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深入体验别人已经创作出来的作品,更要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用音乐表达自身的情感。虽然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创造者,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音乐本身存在的魅力,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音乐知识的积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

三、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表演艺术属于创造性的艺术,因此,培养其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中最重要的方法是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在音乐课堂上把创造性思维融入进去,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更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其中和能力素养。有效提升其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在音乐表演艺术中提高自身能力,进行自由创作。

[参考文献]

[1]陈河霖.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研究[J].北方音乐,2018,09:181.

[2]焦梦莹.谈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J].才智,2018,07:80.

[3]周军.浅析音乐表演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J].北方音乐,2017,24:12.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篇7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3]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4]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物,所以每遇到一种运动,不仅视之而已,同时还有意用我们自己的动作来表出它们。……”[5]所以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21世纪更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求生存的时代,音乐的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化、开放性,但总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闪耀着华夏祖先的文明和智慧。

李凌的美学思想认为,“所谓‘民族风格’,它包括了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它要表现这些思想、情感所选取、缔造的音乐形式上的一切特色的总和。”[6]追求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钢琴表演艺术遵循的一个美学原则。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西洋音乐演奏奖的钢琴家傅聪,正是因在他的钢琴演奏中充满了中国灿烂文化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以及中西贯通的音乐表现力而享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演奏的肖邦被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傅聪之所以对西洋音乐理解得深刻,“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7]这也是傅聪在钢琴表演艺术上能做到真正中西融合贯通,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西方音乐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儒、道、法家对音乐美学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傅聪的父亲傅雷非常重视对傅聪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小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字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上选教材,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理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诗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亲自对他施教。“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8]所以在傅聪的演奏中有蕴含中国音乐美学的“无我之境”。这和他自小得益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领悟力是分不开的。

民族性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再创造的土壤和源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的动力所在。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要坚持发扬民族性,与时代共进,突出个性意识,才能使钢琴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活力,在时代变革过程中展现新的魅力。

内容摘要:钢琴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它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时代化、个性化及民族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钢琴表演艺术应密切关注时代化、个性化以及民族化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推广钢琴作品、音乐艺术,使钢琴表演艺术学科日趋完善、成熟。

关键词:钢琴艺术表演时代化个性化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赵保清《浅谈音乐表演艺术》南京艺术学院院报2001年第2期

[2]《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从布莱希特“陌生化”表演艺术理论得到的启示》冯效刚人民音乐1997年第11期

[3]艺术风格学:(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51页

[4]《试论音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张放音乐探索1999年第1期

[5](德)罗采《卡里哥纳》H·里曼著缪天瑞译

[6]彭根发《李凌音乐表演美学思想初探》交响——西安音乐学院院报1996第4期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篇8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及教学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历史证明,技术的重大进步往往会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同样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手。对于影视表演艺术教学而言,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执行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实现艺术教育效果的技术和手段。首先,信息技术是同时结合了声音、影像以及动画等声光效果的技术体系,它将抽象和枯燥的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使有限的课堂时空成一个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学习环境,改变过去教师与学生之间“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呆板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个别化的教育特质。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更多地关注到学生个体,充分开发出学生在影视表演艺术方面的个潜能。同样,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进行补救教学。最后,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学习,搜索和下载学习资源、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自我掌控学习进度和速度,使其更为积极地参与影视表演学习活动,并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在影视表演艺术专业的各项专业课程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教学与学习成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信息技术在影视表演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作用和突出的意义,为更好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针对影视表演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与学习特征,构建合理高效的影视表演教学课堂,教师可以遵照以下几个原则:

(一)强调实用性

实用性是一种目标指向性,即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包含了所有能够刺激到人类感官的重要元素,极大地增强了影视表演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但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教师因为过分追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视听效果,忽视甚至是完全偏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不恰当使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或者是采取一些看起来热闹但效率极低的教学技术,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分散、转移了学生的有限注意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时,教师一定要坚持和强调实用性原则,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为依据,有效甄别和选取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所用。

(二)突出趣味性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育界普遍认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等视听元素为一体,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能够超越课堂时空的限制,将教学资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时,要始终坚持并突出趣味性原则,使表演艺术专业的课堂始终葆有生机与活力。

(三)注重优化

性优化是一种为了是系统整体更为协调和合理,对系统各部分所进行的必要调整。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网络、通信等多种技术,教师在选取能够最恰当表现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技术的同时,还要兼顾多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使这些技术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不能为了使用某种信息技术,而影响另一种信息技术的发挥,甚至影响了影视表演教学课堂的整体性。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是信息传输和接受的新方式,但更重要是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沟通观念。影视表演教学十分强调情境的营造,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和个体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影视表演教学的有效性。

(一)积极建设,创建教学资源库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学生获得更多的影视艺术资源,例如优秀影片的视频片段,名家朗诵的音频资料等等。但是学生对于这些丰富资源还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甄别和选择,也不一定能够真正体会和欣赏到这些资源的艺术魅力。这样,创建一个教学资源库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首先要做好对资源的搜集、整理、分类、品鉴等一系列工作,必要时可以为这些资源进行标签,使学生能够更为便利地使用资源。同时,教师还应当为学生保留一定的权限,使其可以积极参与到资源库的建设中来。随着教学资源库的不断完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性地浏览资源,这样影视表演教学也就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加强师生互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技术手段能够更为有效地促动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畅通师生互动交流的信息化渠道,例如校园论坛、贴吧、博客、QQ、电子邮件等。教师利用这些技术手段,更加系统和开放地阐述自己对于影视表演艺术的理解,更加人性化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则能够大胆地发表见解、表达观点,更加自如地向教师进行咨询,更加充分地展示自我。师生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必定会极大地促进影视表演专业的发展。

(三)模拟情境,增设教学实践环节

艺术实践是学生积累表演知识和经验的最佳途径。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在影视表演学习中不可能有太多的实践机会。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文本、声音、画面等要素,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出相对真实的表演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影视表演之初就能够很快地融入到艺术表演中。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模拟出影视拍摄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熟悉片场、镜头和画面,增强学生的“镜头感”和表现力。其所拍摄的一些视频片段,还能够成为日常考核的重要依据,以及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宝贵资料。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钢琴艺术表演时代化个性化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一、个性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3]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4]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物,所以每遇到一种运动,不仅视之而已,同时还有意用我们自己的动作来表出它们。……”[5]所以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21世纪更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求生存的时代,音乐的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化、开放性,但总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闪耀着华夏祖先的文明和智慧。

李凌的美学思想认为,“所谓‘民族风格’,它包括了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它要表现这些思想、情感所选取、缔造的音乐形式上的一切特色的总和。”[6]追求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钢琴表演艺术遵循的一个美学原则。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西洋音乐演奏奖的钢琴家傅聪,正是因在他的钢琴演奏中充满了中国灿烂文化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以及中西贯通的音乐表现力而享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演奏的肖邦被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傅聪之所以对西洋音乐理解得深刻,“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7]这也是傅聪在钢琴表演艺术上能做到真正中西融合贯通,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西方音乐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儒、道、法家对音乐美学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傅聪的父亲傅雷非常重视对傅聪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小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字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上选教材,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理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诗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亲自对他施教。“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8]所以在傅聪的演奏中有蕴含中国音乐美学的“无我之境”。这和他自小得益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领悟力是分不开的。

民族性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再创造的土壤和源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的动力所在。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要坚持发扬民族性,与时代共进,突出个性意识,才能使钢琴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活力,在时代变革过程中展现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保清《浅谈音乐表演艺术》南京艺术学院院报2001年第2期

[2]《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从布莱希特“陌生化”表演艺术理论得到的启示》冯效刚人民音乐1997年第11期

[3]艺术风格学:(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51页

[4]《试论音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张放音乐探索1999年第1期

[5](德)罗采《卡里哥纳》H·里曼著缪天瑞译

[6]彭根发《李凌音乐表演美学思想初探》交响——西安音乐学院院报1996第4期

表演艺术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媒介;高校;表演艺术;人才培养

今天,表演艺术早已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组成部分。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视频内容的传输范围越来越广泛,进入传播平台的门槛越来越低,从而形成了“人人都可以是演员”的局面。表演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喜爱与从事表演的人数陡然增加,从而打破了原有表演艺术人才队伍培养和发展的格局。然而,在表演人数增加的同时,表演艺术的品质却乏善可陈,“雷剧”“神剧”大量出现。同时,粉丝效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电影电视中的明星买单,而不是作品本身的剧情和表演。受众的选择也极大程度地刺激了新媒介的市场运营,使新媒介的内容生产者进入“看脸”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的表演艺术教学应如何适应新媒介环境,培养更多优秀表演艺术人才,值得探讨。

一、表演艺术教学现状及问题

当前,从世界范围内看,戏剧与影视演员的培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电影与戏剧演员同在一起进行表演基础训练的模式;二是以中国、俄罗斯为代表的,电影学院、戏剧学院分立进行表演教学的模式;三是以短期的培训班、进修班形式分阶段对表演业余爱好者进行培养的模式,这种模式是由非职业演员到职业化的转变,如香港无线培训班及近两年的艺人培训班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热度的不断升温,培养表演艺术人才的高校、机构也在迅猛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几百所。2019年3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与服务平台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名单》,名单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18所高校拟新增表演专业,其他表演培训机构更是数不胜数。如此多的高校和机构开设表演艺术专业,既体现出国家对表演艺术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为表演艺术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多样的选择。每一位表演专业学习者的初衷都是通过专业的学习成为一名演员。然而,表演行业的供需存在极大的不平衡。《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电视剧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国产电视剧数量为313部,共计13475集;《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家协会与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共同在京)显示,2017年国产影片共有970部,其中故事片有798部,有412部进入院线、313部电视剧、970部影片所需要主要演员也就万人左右,而目前表演行业的从业者有数十万人,此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面对激烈的竞争,各大院校的表演专业纷纷寻求对自身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探索与改革,以寻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但由于受到制度、惯性思维等制约,现阶段,有条件的高校大多采用戏剧工作坊或与大师交流的形式来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对现有教学模式、方法加以丰富和拓展。如上海戏剧学院的“国际表演实验教学工作室”,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制作工作坊”“戏剧工作室”等。但这些形式多侧重学术层面的提高,在实际教学层面上,当下的表演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却很难适应当前行业的发展需要,亟需根据目前的实际需求尽快做出调整,否则将会出现表演学习者在学校专业素质强,但进入现实表演行业后无法适应现状的窘境。近年来新媒介的出现,为表演爱好者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为表演艺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新媒介环境对我国表演艺术教学的影响

新媒介通常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以及电脑、手机、iPad等各种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在新媒介环境中,视频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随着微电影、手机短视频新型视频模式的出现、网络传播平台的普及,人人皆可为演员,影视表演行业的门槛逐渐降低。表演行业的低门槛化使非专业演员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迅速获得广泛关注成为“流量明星”,他们大多被粉丝称为“网红”。“流量明星”的表演往往缺少准确的生活质感和真挚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表演丧失原本的艺术魅力。同样,高校表演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教学流程复杂。在传统表演教学中,大多数表演学习者在入学前并没有表演经验,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从“表演元素训练”到“完整人物形象塑造”完成表演艺术学习全过程,最终在舞台上现场表演完成学业考核。然而,现在的教学模式可以做得更简单。目前,有不少于95%的表演学习者在入学前有过在培训机构学习的经历,入学即具备基本表现力。同时,一小段视频推送即可完成“创作与作品”展示,而且观看该作品展示的观众数量也不再受到传统舞台的场地限制。这让表演学习者的表演和考核的成本都更低,操作更加简单。2.教学形式发生改变。现行的表演艺术教学多传承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我国运用,50年代普及并沿用至今。沿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高校均以舞台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完成小品、片段、剧目的三段式教学。学生们(教师亦然)对镜头的渴望推动着对“镜头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但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如教师本人的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设备的限制等,“镜头教学”难以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以及手机的广泛运用,设备不再是问题。3.教学内容与手段单调。“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是所有艺术创作的准则,表演艺术教学更注重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达。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达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再经由小品、片段、剧目的形式进行表达。而当下,随着新媒介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信息环境中,表演学习者掌握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信息获取的渠道是丰富的,学生比老师掌握的信息甚至更多。而且学生对生活的表达意愿也越来越强烈,表达方式越来越丰富,如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都为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媒介环境下表演教学的提升策略

1.树立正确的艺术创作观念。新媒介时代,在同“雷剧”与“小鲜肉”争取观众的当下,对影视演员新人的培养更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式与方法。我们要承认表演是一门艺术学科,要让学生意识到演员应具备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承认它的专业技术、技巧因素。高校表演艺术教学即要秉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科学性,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借助科技手段和平台不断调整改进。要从思想上解决学生对明星的盲目向往;要帮助学生认清“流量演员”在市场环境里“大火”的畸形现象;要让学生认识到表演艺术的根本在于刻画一个个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且要让学生树立起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人才的追求。2.改变现有的单线条教学模式。现阶段采用“小品-片段-剧目”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为主的表演艺术教学,在新媒介环境下已无法适应行业及传播推广的需求。学生接受的舞台式教学,让他们在进入行业特别是从事影视剧拍摄时大多有手足无措之感,这是因为在当下表演创作与作品制作已融为一体且互相影响着。其实一直以来在多所高校也有教师在探索“镜头前表演”的课程,如北京电影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联合作业”(不同专业的学生联合完成影片拍摄)的传统,但受设备局限及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表演专业很难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这就导致表演创作与作品制作相割裂,演员在创作时并不会过多考虑制作环节的要求。同时,笔者认为“镜头前表演”的定位也并不准确。一部影视(短)片作品的完成,主要包括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三个环节,演员表演只是中期拍摄环节的一部分,但演员的表演又是作品最直接的表达形式,所以相对于整体作品而言称之为“镜头后表演”或“镜头与表演”似乎更准确。当下的表演艺术教学如想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全方位指导,要学习制作环节相关技术的基本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信息传播的突破,现在的教学环境已可以满足学生在拍摄设备和制作技术学习的需求,因此应在继承传统舞台教学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相应的教学环节考虑增加视频作品制作的教学课程内容,让创作与制作平行进行,最终共同评价。在教学成果评价环节,可考虑依靠主流传播平台,上传作品并采集作品相关传播数据作为参考标准,如图1所示表演教学中加入“视频教学线条”,目的是丰富教学手段和适应社会需求。当前,新媒介以网络技术将娱乐与大众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娱乐至上的时代成为社会的潮流。而在新媒介短视频上的表演多为杂耍式表演,是表演的末端形态,即“声、台、形”的机械化展式,缺少生活的体验、情感的积淀。在戏剧、影视中的表演应是一种对剧本高度理解,对人物生命高度体会,对生活丰富体验,对情感极度积累下的一种凝聚思想和情感的再现。在作品的创作中,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往往忽略作品的主题与内涵,一味强调猎奇和娱乐性。此时,教师就要重点帮助学生在作品选材和主题立意上进行把控。这是因为,学生与教师相比,在信息的获取、技术的使用上都有可能具有优势。而教师拥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认知,因此在对待剧中人物情感的分析与理解上会更加真实和准确。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