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安全监理细则十篇

时间:2023-10-23 17:27:01

有限空间安全监理细则

有限空间安全监理细则篇1

分户验收、建筑节能分部

XX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二0一一年X月

XX工程分户验收、建筑节能分部

验收监理工作总结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XX街工程

2、建设单位:XX置业有限公司

3、设计单位:XX省城乡综合设计院有限公司

4、勘察单位:XX省工程物探勘察院

5、质监单位:XX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6、施工单位:XX建设有限公司

7、监理单位:XX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8、结构类型:框架结构

9、层次:五层

10、建筑面积:3#地块为17539.74㎡,4#地块为11238.96㎡

二、分户验收情况

根据《XX市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实施细则》及《XX市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操作指南》的要求,监理单位会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工程住宅进行了工程质量分户验收。

1、分户验收数量

3#地块共验收114套,其中3-4#楼验收28户,3-5#简陋验收14户,3-6#楼验收16户。

4#地块共验收92套,其中4-1#楼验收28户,4-2#楼验收16户,4-3#楼验收24户,4-4#楼验收24户。

2、分户验收内容

楼地面、墙面和天棚面层质量,门窗安装质量,栏杆安装质量,防水工程质量,室内空间,构件尺寸,给排水系统安装质量,室内电气工程安装质量等。

3、分户验收资料

XX市住宅工程室内空间尺寸质量分户验收记录表;XX市住宅工程门窗、栏杆安装质量分户验收记录;XX市住宅工程楼地面,墙面与天棚抹灰质量和防水质量分户验收记录表;XX市住宅工程给排水安装质量分户验收记录表;XX市住宅工程电气安装质量分户验收记录;XX市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记录了;XX市住宅工程分户验收汇总记录等均齐全且符合要求。

三、建筑节能工程概况

1、墙体节能工程

墙体保温采用外墙内保温系统,保温层材料为聚合物无机清集料保温砂浆,保温层厚度为25㎜。

外墙内保温自内而外分别为:混凝土(砖)墙面;界面砂浆;二遍保温砂浆;第一遍抗裂砂浆+网格布+第二遍抗裂砂浆;内墙饰面。

2、门窗节能工

外窗采用“百合花”牌88系列塑钢推拉窗,玻璃采用XX东玻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的5+9A+5普通中空玻璃。

3、屋面节能工程

屋面保温层采用挤塑式聚苯乙烯保温板,保温板厚度为40㎜。

瓦屋面自下而上分别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砂浆找平层;SBS防水卷材;挤塑聚苯板保温层;40×40杉木顺水条;30×30挂瓦条;水泥彩瓦。

平屋面自下而上分别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砂浆找平层;SBS防水卷材;挤塑聚苯板保温层;无纺布一层;40厚C30细石混凝土防水层。

四、监理依据和工作范围

(一)监理依据:

1、监理合同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

2、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3、设计图纸及联系单;

4、监理规划、监理细则。

(二)监理工作范围

本工程房屋施工阶段的质量、投资、进度控制和合同管理,重点是质量控制和资料管理。

五、监理实施

根据本工程结构特点,我公司采用总监负责制,成立项目监理机构,明确职责,按《监理规划》要求制定《监理细则》,按照工序质量管理要求,对各阶段工程质量控制具体如下:

(一)旁站监理

1、屋面防水工程;

2、楼地面工程;

3、门窗安装工程。

(二)检查巡视,发现工序质量问题及时纠正。

(三)试验

1、对原材料进行抽样并送市检测中心试验。

2、监督施工方按规范要求制作试块。

(四)测量检查

1、对室内空间、构件尺寸进行测量。

2、对沉降观测签证、记录。

3、隐蔽工程验收。

六、质量控制情况

本工程资料基本齐全,各种报验程序,质保资料基本完好。

1、施工单位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主要技术人员上岗证,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施工合同等资料齐全;

2、建筑节能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基本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

3、材料设备及构配件进场有质保书及复试报告。

4、沉降观测:

3-1#楼沉降观测点共设10点,第一次观测时间是2009年9月13日,最后一次观测时间是2010年6月13日,共测11次,累计最大沉降量为19㎜,最小沉降量为15㎜。

七、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情况

1、墙体保温原材料检测试验报告4份,墙体保温厚度现场检测报告10份,墙体保温砂浆同条件试块报告4份。

2、门窗物理性能检测报告1份,中空玻璃露点检测报告1份,外墙保温检测报告1份,建筑外窗现场检测报告1份。

八、监理结论

本工程在施工方的努力下,业主的大力支持及质监部门检查和监理人员的督促下,工程质量总体较好,保证资料基本齐全。经监理人员根据施工质量控制过程,本工程分户验收、建筑节能分部的评定及观感质量为合格。

XX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有限空间安全监理细则篇2

关键词:Oracle数据库;安全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6058-02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数据库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们担负着存储和管理信息的任务,集中存放了大量数据,因此数据库的安全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所谓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指数据库的任何部分都不允许受到恶意侵害或未经授权的存取或修改。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 保密性,即不允许未授权的用户存取信息。2) 完整性,即只允许被授权用户修改数据。3) 可用性,即不应拒绝已授权用户对数据的存取访问。

数据库系统受到的威胁主要有:对数据库的不正确访问,引起数据库数据的错误;为了某种目的,故意破坏数据库,使其不能恢复;非法访问不该访问的数据库信息,且又不留痕迹;用户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库访问时,有可能受到各种技术的攻击;未经授权非法修改数据库数据,使其失去真实性;硬件毁坏;自然灾害;磁干扰等。为了保护数据库的安全,目前常用的数据库安全技术主要有用户认证、访问控制、信息流控制、推理控制、数据库加密等,其中应用最广也最为有效的是访问控制技术。

1 Oracle 10g数据库的安全体系结构

Oracle数据库的安全级别为C2级,其安全原理基于最小特权,此原则认为用户只应该具有完成其任务所必需的特权,而不应该具有更多的特权。Oracle 10g数据库的安全性可以被分为3个层次:

1)系统安全性:指在系统级上控制访问和使用数据库的机制。包括有效的用户名及其口令、用户是否被授权连接到数据库、用户是否有足够的磁盘空间来存放用户模式对象、用户的资源限制、是否启动了数据库的审计功能、用户可以进行那些系统操作等。

2)数据库安全性:指在实体级上控制访问和使用数据库的机制。包括用户可以存取的方案对象及在该对象上可以进行那些操作等,即用户必须具备存取该实体的权限。

3)网络安全性:Oracle 10g数据库主要是面向网络提供服务的。其网络传输的安全至关重要,包括登陆助手、目录管理、标签安全性等集成工具。Oracle通过分发Wallet、数字证书、SSL安全套接字和数字密钥的办法来确保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在Oracle的安全体系结构中,连接到数据库的用户有普通用户和数据库管理员用户两类。普通用户主要是通过各种应用程序和查询工具连接,使用数据库账户和口令来验证,必要时可实施Oracle高级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库管理员用户用sys、system或具有dba权限的账户连接,登录系统时需采用口令文件验证或操作系统验证。

作为连接到数据库的账户,必须首先是数据库中的用户,该用户只有在数据库中拥有必要的角色和权限,才能被数据库认可并可在数据库中进行相应的活动。在每个模式下,存储的核心是数据库的表。对于常规表,Oracle支持三个级别的安全性:表级、行级和列级。表级的安全性由表的拥有者通过表级授权来控制其他用户;行级的安全性可通过视图来实现;列级的安全性可直接定义在表上,也可以通过视图定义表的垂直投影子集来实现。在很多情况下,一个表中存储了分别属于多个部门或个人的不同安全级别的数据,此时单纯使用视图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此类安全问题,同时,用户也可使用特殊工具绕过视图直接去访问表。对此,Oracle采用了虚拟私有数据库VPD和标签安全OLS两项技术来实现有关行级数据的保护。这样一来,不论用户采用何种工具访问数据库,均受到VPD和OLS的制约,从而达到了按行访问的目的。

当用户连接数据库时还需要通过系统概要文件对用户所使用的资源进行限制,如访问时间、登陆次数、占用CPU时间等。

2 Oracle 10g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安全策略设计

数据库安全十分重要,但安全管理需要成本,过分的安全还会影响效率,因此,很多时候需要数据库管理员在性能、时间和安全之间进行折中,从而制定出一个适合特定应用的、灵活的安全策略。在设计Oracle10g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安全策略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建立Oracle 10g数据库的安全机制及实施计划

在设计数据库过程中,首先规划表空间和数据库的模式,包括表和子程序对象、用户的类型、这些用户需要使用哪些数据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权限。然后,通过由表和用户构成的对象/用户权限CRUD关联矩阵来明确与对象权限以及表与表空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上述规划,可以在数据库中按照下列顺序创建模式及对象并授权:

1)创建用于存储用户及其所属对象的表空间。

2)在相应的表空间上创建用户,指定其默认的表空间并授予用户相应的角色和系统权限。

3)由用户创建各种所需要的数据库对象,并按照对象/用户权限CRUD关联矩阵为不同的用户授予对象权限。

4)尽可能地使用同义词和视图来存取数据,以减少用户对表的直接存取。

2.2 Oracle 10g数据库内部的管理策略

Oracle数据库系统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每一个用户创建相应的数据库账号,任何用户对数据库的任何操作都必须强制通过系统安全设置检查后方能实施。在创建用户时,必须使用安全参数对用户进行限制,数据库用户的安全参数包括用户名和口令、用户默认表空间、临时表空间、用户存储空间限制以及用户资源文件限制等。

1)口令管理。数据库系统安全依赖于口令,应使用较复杂的口令,系统以加密方式将口令存储在数据字典中。Oracle 10g通过概要文件对口令进行管理,通常可在概要文件中启用口令复杂性函数来校验口令,该函数脚本在文件utlpwdmg.sql中,也可根据需要创建口令规则更为复杂的函数。

2)权限管理。Oracle数据库安全管理机制主要是通过权限进行设置,通过权限设置防止非授权的数据库存取、非授权的对具体对象的存取,只有通过权限的认证才可以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

对用户授予权限时应本着授予最少权限的原则,特别是要谨慎授予带有with admin option的权限。同时要限制授予数据库对象用户使用对象权限和system权限的数量以及使用具有sys权限的连接。特别不能授予一般用户具有any的权限。

3)角色管理。Oracle 10g通过角色大大简化了权限的管理,减轻了系统管理的开销,减少了系统的安全漏洞。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部门和企业的安全政策、操作规则划分出不同的数据库角色。在创建角色时,可以为角色设置安全性。角色的安全性通过为角色设置口令字进行保护,只有提供正确的口令字才允许修改或设置角色;通过设置角色的生效或失效实现系统权限的可用或不可用,从而弥补了系统的权限没有失效或生效的属性。

4)资源管理

可通过使用概要文件限制每个用户登录的次数、限制连接会话、CPU使用时间和逻辑读等,可通过使用默认的概要文件,也可通过create profile命令单独创建自己的概要文件来实现。

5)审计策略

Oracle 10g数据库审计具有审计发生在数据库内部的所有操作的能力,有三种不同的审计类型:权限审计、语句审计和方案对象审计。

在默认情况下,数据库的审计功能是关闭的。在必要的时候,数据库管理员可以有选择地灵活使用这些审计方法,对用户监视,防止用户对数据库进行非法操作,以确保数据库的安全;同时尽可能将审计事件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节省系统资源。

审计记录可以写入SYS.AUD$表或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中。要注意保护审计记录,否则,用户可通过非法操作来删除其审计踪迹。Oracle 10g提供了两个SQL脚本来管理与审计有关的数据字典视图:CATAUDIT.SQL和CATNDAUD.SQL。数据字典包含与审计有关的两类视图:第一类确定哪些项目被审计,第二类建立在审计表上,表示从各种角度的审计记录。

2.3 网络数据通信的管理

1)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网络的安全,如避免未经授权的网络访问,包括保护网络中的软件以及路由器等;对网络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使用防火墙,将数据库服务器置于防火墙保护之下;检查网络有效的IP地址。

2)检查SSL。SSL是互联网安全通信的标准协议,它提供了数据集成数据机密的机制,支持安全认证和加密。在检查SSL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应确保配置文件使用正确的SSL端口号;应确保SSL模式下通信双方的一致性;要保证为tnsnames.ora和listener.ora文件中ADDRESS参数的protocol值指定tcp;服务器应支持客户端密码和证书密钥算法。

3)sqlnet.ora文件。在服务器端的sqlnet.ora文件中添加tcp.invited.nodes和tcp.uninvited.nodes参数可决定哪些客户机允许和不允许与服务器连接:

tcp.validnode_checking=yes

tcp.invited_nodes=(|name, |name)

tcp.excluded_nodes=(|name, |name)

4)监听器的使用。在默认情况下,监听器没有设置口令。此时,远程客户机可以通过监听控制器获得监听器的状态信息。因此,应设置监听器的口令,并限制其权限,使其不能在数据库或Oracle服务器地址空间中读写文件。

在listener.ora参数文件中,让admin_restrictions_=on可阻止在运行期间其他任何连接所做的有关监听器的修改。

除了设置口令外,还应更改数据库的端口号,对默认的端口号1521或不使用的端口应全部封锁住。

5)在数据库初始化参数文件init.中添加参数:remote_os_authent=false,以此严格限制远程客户端的连接。另外,不允许操作系统用户或Oracle数据库用户更改默认文件和目录的权限。

2.4 其他安全措施

Oracle数据库除上述基本的安全控制外,还另外提供了一些高级的安全性特性,如虚拟专用数据库(VPD)、标签安全、数据库加密、精细粒度审计(FGA)、N-tier用户验证支持等。它们分别用于加强数据库安全的不同部分,其中虚拟专用数据库和标签安全用于控制用户仅仅存取数据库中数据的某一个子集。数据库加密是一种主动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只对数据库中机密程度较高的数据进行加密,可使用Oracle提供的系统包dbms_obfuscation_toolkit对其进行加密。精细粒度审计(FGA)特性用于监控/追踪用户的各种数据库操作,N-tier用户验证支持则使数据库可以通过诸如Kerberos或令牌卡等外部机制来取得第三方认证授权。

在Oracle_Home\bin目录下的wrap.exe封装程序可加密PL/SQL源代码,加密后的应用程序不能编辑也不能被实施逆向工程。此外,定期进行数据库备份工作,以便在意外情况发生后,可以利用备份数据来恢复数据库,也是保证Oracle数据库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贾代平.Oracle DBA核心技术解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有限空间安全监理细则篇3

PM2.5:影响欧盟人均寿命

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TotalSuspendedParticle),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PM为ParticulateMatter缩写),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不易被阻挡;与PM10相比,PM2.5更具危险性,因为当入吸入之后,它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此外,PM2.5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也有更大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寿命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对空气能见度的影响要比PM10更直观。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来源;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主要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通常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大多数城市和农村人口均遭受到了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高污染城市中的死亡率超出相对清洁城市的15%―20%。据统计,在欧洲,PM2.5每年将会导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欧盟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

各国:监控标准由宽到严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准则》对PM10和PM2.5的年平均浓度和日平均浓度设定了准则值和三个有梯度的过渡时期目标值。其中准则值的要求最为严格,是根据科学研究所得出的比较理想的、对人体健康危险较小的颗粒物限制标准。世卫组织设定的准则值标准很高,即使是部分发达国家,也难以马上实现,因此,世卫组织在设立准则值的同时,又对PM2.5和PM10确立了三个有梯度的过渡时期目标值,过渡时期目标值的要求比准则值相对宽松。世卫组织认为,通过采取连续、持久的污染控制措施,这些过渡时期目标值是可以逐步实现的;过渡时期目标值有助于各国评估在努力减少颗粒物浓度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目前已有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步将PM10和PM2.5纳入当地的空气质量标准进行强制性限制。总体上看,各国对颗粒物的监测和控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发达国家监控体系逐步完善,监控标准由宽松到严格。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开始量化指标限制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起初,欧美空气质量准则对颗粒物的限定比较笼统,没有对颗粒物的大小进行细分。1987年,美国环保局首次制定了针对PM10的限定标准。1997年,美国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对PM2.5浓度上限的要求。2006年,美国修订空气质量标准,对PM2.5浓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定标准。

按照美国目前的标准,PM10日均浓度上限为150微克/立方米,相当于世卫组织对PM110确定的第一个过渡时期的目标值;PM2.5日均浓度上限为35微克/立方米,年均浓度上限为15微克/立方米,大致相当于世卫组织对PM2.5确立的第三个过渡时期目标值。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开始致力于监控空气颗粒物。2005年,欧盟关于限制PM10的法令生效;2010年,对PM2.5的监控标准生效。目前,欧盟的空气质量标准包含对PM10年均浓度与日均浓度、PM2.5年均浓度的要求,是世界上对PM10监控标准最严格的地区之一。欧盟PM10日均浓度限值(50微克/立方米)已达到世卫组织所设定的准则值标准。

二、欧美国家执法严格,对超标行为惩罚严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副院长、空气质量研究专家朱斌认为,在空气质量监控方面,立法容易执法难;欧美等国目前都普遍制定了完备的空气质量法律,并严格执行,对不达标者的惩罚也很严苛。据了解,在欧盟空气质量法令实施的最初几年,欧盟允许各成员国自行决定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办法。但是,各自为政的格局导致各成员国经常出现有法不依的尴尬局面。2005年,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3个国家出现了PM10浓度超标的情况。2008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新的空气质量法令(2008/50/EC),开始严格监督执行空气质量标准,对超标行为进行严厉惩罚,有些超标城市可能面临每天高达7075欧元的罚款。

三、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监测PM2.5。近年来,有些发展中国家也收紧了对PM2.5和PM10的监控标准,如印度、墨西哥等国。以印度为例,印度环境与林业部1994年制定实施的空气质量标准只包含对总悬浮颗粒物和PMIO的监控要求,2009年新修订的标准取消了对总悬浮颗粒物的控制指标,新增加PM2.5的限制指标,要求工业区、居住区、农村等地区的PM2.5年均和日均浓度都不得超过40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和日均浓度的上限分别为60微克/立方米和100微克/立方米,大致处在世卫组织设定的三个过渡时期目标值范围内。

中国:技术已成熟实施需稳步

2011年11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并收紧了PMIO浓度限值等,这是中国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意见稿中,PM2.5年均和日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35微克/立方米和75微克/立方米,相当于世卫组织所设定的第一个过渡时期的目标值。新标准拟于2016年1月1日全面实施。

亦有专家认为,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差异较大,新增指标监测要开展硬件和软件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因此新标准需要分期实行。专家建议在我国PM2.5监测中应该重视以下问题:

有限空间安全监理细则篇4

【关键词】方案比选;施工程序;监理措施

1、工程概况

杨凌至扶风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杨扶路下穿陇海线K1154+862.64 6.0+12.5+12.5+6.0米立交桥工程,其主体结构为钢筋砼框架。桥址处铁路、公路均为直线,铁路上下行线间距4.4m,无缝线路,立交桥中线与铁路线法线方向斜交角度6°17′56″。立交桥沿铁路线方向总长40.947米,垂直线路全长14米。立交净高6.7米(不含路面),顶板厚0.7米,底板厚0.9米。

杨扶路下穿陇海线K1154+862.64 6.0+12.5+12.5+6.0米立交桥工程,由咸阳桥隧工程公司施工、陕西同大铁道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监理,该工程于4月3日开始支墩施工,5月31日顶进到位。工程质量合格。

2、施工方案简介

施工现场采用工字梁、钢枕组合梁架空线路,封锁点立交桥顶进。顶进期间列车限速45km/h。按孔桩开挖及浇注线路架空立交桥顶进立交桥就位路基压浆、出入口挡墙基础开挖、灌注拆除架空、恢复线路出入口挡墙浇注、安装护轮轨及桥面栏杆等顺序施工。

3、线路架空方案

3.1架空方案比选

既有线大跨度立交桥顶进施工,一般采用D型工便梁或I100工字梁作为纵梁配合钢枕架空线路,两种办法各有优缺点。为确保行车安全,参建单位对两方案进行比选。

D型工便梁架空线路。施工现场上下行线间距较小,线间放置两片工便梁,限界不满足要求,放置一片工便梁,横梁安装时需要同时封锁上下行线路,且封锁时间较长,对运输干扰较大,同时梁间联接不便。

I100工字梁架空线路。线间公用一片工字梁满足施工需要,同时上下行可分别要点施工,要点比较容易,但存在跨度受限问题。陇海线列车速度快,要求线路质量高,对架空挠度控制比较严,从以往施工情况看,在I100工字梁跨中增加横抬梁能满足挠度需要。

经比选,并结合以往经验,现场采用I100工字梁作为纵梁、配合长便梁、钢枕架空线路。

3.2线路架空方案

施工现场采用4孔16m工字梁架空线路,其中陇海线上、下行线间共用16m梁,每个工字梁采用专用接头板联接,并采用51#工字梁进行横抬,跨中接头布置6组横抬梁,两端接头各布置5组横抬梁,横抬梁前端支点设在枕木垛或混凝土孔桩上,后端支点设在立交主体顶板上,架空纵梁支点采用φ1.2m、φ1.5mC20砼孔桩。同时,在框架涵进出口端设置12根防护桩,以保证顶进安全。

3.3线路架空步骤

首先,根据批准架空方案申请慢行,利用列车慢行进行架空支墩施工。

第二,工字梁就位。先进行工字梁位置放样,然后利用“天窗”时间,开挖道碴盒,安装工字梁两端定位钢枕、利用轨道车将100#工字梁卸到设计位置,并对工字梁进行调整、定位、加固、检查限界,安排专人检查线路。

第三,安装钢枕。利用“天窗”时间安装钢枕。穿钢枕前,所用的材料设备准备到位;枕木盒道碴挖出后,及时安装钢枕。同时,在钢枕与钢轨间安装绝缘胶垫,钢枕与工字梁用高强螺栓进行连接,调整钢枕间距,在钢轨和钢枕空隙填入木,使来自列车的荷载转移到架空设备。钢枕安装期间,专人在两股钢轨下分别用绝缘胶垫进行防护,防止钢枕和钢轨直接接触造成轨道电路短路。为保证线路方向及架空设备强度,在工字梁与钢轨间每隔2.0-2.5m设置对称对口撑一组,对口撑直径不得小于10cm。

第四,加强线路检查,准备立交桥顶进。

4、立交桥顶进

4.1准备。主要包括人、材、机准备,即人员数量是否满足、安全、技术教育是否进行、材料、设备是否到位等。施工单位落实,监理单位对照施工组织设计检查。

4.2顶进。挖土进尺及坡度应根据土质、机具和线路加固情况确定,不宜超挖。一般情况下每次挖掘进尺不宜超过2.0m。

4.3横抬梁加固线路。随立交桥顶进,利用“封锁”时间在设计51#工字梁位置人工开挖沟槽,将51#工字梁自开挖沟槽穿入架空设备以下,进行横抬加固线路。51#横抬梁前端支点设枕木垛,后端支点为桥面上的滚动支点,随着立交桥顶进将51#横抬梁向前窜动,直至顶进就位。

5、架空设备解体

5.1横抬梁解体。立交桥顶进就位后,在桥面搭设枕木垛,使架空支点受力全部转移到桥面。采用卷扬机将51#横抬梁沿桥面抽出,51#横抬梁位置补齐钢枕。

5.2工字梁架空设备解体。待抽钢枕位置上满道碴后,人工单根抽出钢枕,及时将枕木下捣固密实,保证道床稳定、枕木头道碴饱满时方可抽出另外一根。抽、穿钢枕及51#工字梁时,必须设专人用大胶垫进行防护。

6、立交桥顶进施工监理措施

由于受既有线行车影响,立交桥顶进施工对安全、质量要求较高,施工监理工作风险较大。现场监理从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对该工程施工全程控制。总体施工安全、质量可控。

6.1未雨绸缪,做好施工准备。根据营业线特点,监理站有针对性的为该工程配备了一名熟悉营业线施工管理的监理人员;在监理工作开工前,监理站组织对监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6.2发挥监理服务和协调作用,履行职责,严格监控。帮助和监督施工单位做好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同施工单位共同进行图纸审查、技术交底。对施工安全技术组织方案提出监理意见,督促施工单位修改完善。监理站严格按安全监理实施细则派驻监理人员,要求监理人员遵守工作原则和尽职尽责。

6.3提前预防,重点控制。监理工作主要内容是“四控二管一协调”。由于铁路行业特点和既有线施工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施工安全控制为“四控”之首。安全按预控、自控为主、动态检查、督促整改进行控制。监理审核顶进桥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现场安保体系运行、项目管理人员及特殊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总监巡视工地,检查督促安全工作落实情况,必要时发出书面整改通知等进行控制。施工质量控制,采取审核书面文件报表与现场检查试验相结合;总监全面检查与重点部位现场监理旁站监督相结合;施工单位自检与监理验收相结合的控制办法进行控制。进度和投资控制,主要审核顶进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进度计划,分析施工方案及其投入机具、材料、人力是否满足,并储备适当。编制进度控制方案、落实专人控制进度。并从技术上分析研究进度计划的可行性、从合同和经济上制定了约束措施。

总之,杨凌至扶风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杨扶路下穿陇海线K1154+862.64 6.0+12.5+12.5+6.0米立交桥工程,经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立交桥顺利就位,就位立交桥中线、高程误差满足铁路验标规定。

有限空间安全监理细则篇5

随着我国地铁建设迅速发展,加之地铁工程规模大,周边建筑物与地下管线情况复杂,地面交通繁忙,地质条件不确定性因素多,而安全管理没有跟上,缺少实时监测和风险评估,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文献[1]统计了我国2003—2011年地铁隧道施工事故数据资料,坍塌、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是地铁隧道施工中的主要事故类型,上述事故约占总数的40%,同时,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十分严重。安全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目前安全管理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例如文献[2-16]介绍了几款施工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实现位移监测、轴力监测、测斜监测、视频监测等数据的远程传输、监测数据分析预警、门禁等功能;文献[16-18]介绍了施工安全风险自动识别、风险的信息化管理等技术与实现效果;文献[19]介绍了一款用于应急组织、培训演练、响应调度、辅助决策的基于GIS的网络系统。从查阅的大量文献来看,目前绝大部分的系统主要实现安全监测预警功能,也有关于施工风险的自动识别、应急响应的相关研究,大大降低了地铁施工风险程度。在信息共享的今天,只有实现多功能的集成,才能发挥安全管理的效率最大化。目前地铁施工信息化管理还未实现人员、机械设备、环境、工程结构物、临时设施、周围既有设施设备等的精细化管理,不安全状态与不安全行为的智能化评判,以及人-机、机-机、机-建之间等的智能冲突分析,在风险预测预警、隐患辨识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研发。因此,有必要研究开发能够实现人员、机械设备、工程结构物、临时设施的安全管理,以及冲突分析和可视化动态监测预测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管理远程网络系统(以下简称系统)。

1系统功能需求

系统应实现以下功能。1)基础信息管理。①人员安全基础信息管理。有专家对事故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占80%以上,而性别、年龄、是否饮酒、睡眠情况、反应敏捷性、性情等有差异的人员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亦有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其各种状态也经常变化[20]。因此,系统应能动态管理施工人员的上述信息。②机械设备安全基础信息管理。任何一种机械由于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性能状态是动态变化的。因此,系统应动态把握机械设备的性能状态。③环境安全基础信息管理。工作环境不仅影响着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还会影响施工人员在工作中的精神状态。特殊的自然环境如雨雪天气、大风天气、高低温环境、密闭空间等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和心理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和影响[20]。以特殊天气条件为例:雪天时路面、工程结构物、机械设备上湿滑,设备移动过程中制动困难易发生冲撞与倾覆事故,工人在工程结构物和机械设备上作业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雨天易发生城市内涝,若排水不畅,车站基坑易积水发生坍塌事故;若高耸机械设备防雷措施不当,则雷雨天还可能发生雷击事故;雾霾天气能见度变小,也易引发安全事故;6级强风以上则易引起高耸设备、围挡被风吹倒并进一步造成路面社会交通事故。因此,系统应能实现对环境信息的动态管理。④工程结构物信息管理。工程结构物的三维地理信息、工程进度信息等与安全风险分析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系统应能动态管理工程结构物的基本信息和进度信息。⑤临时设施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施工围挡、竖井、斜井、施工材料堆放场、临时办公与生活用房等。正是由于临时设施的临时性,往往易被忽略而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应纳入系统进行动态管理。⑥周边既有建(构)筑物、市政管线、路面等既有设备设施信息管理。2)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应能为施工开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为车站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并将监测结果用于反馈优化设计,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对监测数据与理论值的比较分析,可以检验设计理论的正确性;在施工全过程中,通过对既有地面和地下建(构)筑物各项指标的监测,将结构变形严格控制在标准限值内,保证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等[2-5]。3)不安全状态与不安全行为分析评判。人员、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施工事故的关键[20],因此,系统应能辅助安全管理人员对人员的不安全状态和行为进行分析评判,并将施工人员(尤其是安全人员)安排到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系统还应能辅助安全管理人员分析机械设备,尤其是高耸机械、大型施工装备的不安全状态,以便对机械设备故障进行有效预防,并对可能的安全事故进行防控。4)冲突风险分析。人员与机械混合作业、多机混合作业时,人员与机械设备之间、机械设备与机械设备之间、机械设备与工程结构物之间、机械设备与地面社会交通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事故,系统应能进行三维冲突分析,以便辅助安全管理人员分析高风险点、高风险区域以及高危作业的基本情况。5)风险预测与事故预警。6)安全隐患辨识与管理。7)应急处理方案管理与智能选择。8)事故逃生与救援指挥。

2系统开发思路

从前述的系统功能需求来看,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工程结构物、既有建(构)筑物、既有市政管线、地面社会交通之间的空间冲突分析,人员逃生路线分析,事故救援方案分析,救援物资调配方案研究等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三维空间位置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描述以及对空间数据信息的操作、分析、模拟和可视化显示。因此,系统应运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3DGIS)来实现,例如采用ArcGIS3D。因需要进行远程监控与管理,还应采用网络系统[11]。可视化开发环境主要考虑系统的反应速度、健壮性以及快速开发,例如采用C#,VB.NET等作为集成开发环境。考虑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无缝连接,系统宜利用Oracle等大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从控制系统开发成本来考虑,在满足系统性能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MicrosoftSQLServer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属性数据进行管理,空间数据、施工图和竣工图等则以文件形式进行管理。

3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通过对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数据访问,实现数据录入和管理,并可对其进行分析统计和查询,实现不安全状态与行为评判、冲突风险分析、特殊天气风险分析、预测预警、应急处理方案智能选择、事故逃生救援指挥等功能。除此以外,为了维护系统安全和方便用户使用,还应设计系统维护功能。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1)基础信息管理。①人员安全基础信息管理:应包括所属单位、所属标段、人员类型(项目经理、安全总监、安全员、技术人员、施工队长、施工小组长、普通工人、特种作业人员等)、出生年月、性别、职务(或工种)、学历、工作经验、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安全培训考核情况、作业地点(针对作业人员)等信息。②机械设备安全基础信息管理:应包括机械设备与装备的类别(盾构机、土石方机械、混凝土机械、起重及运输机械、钢筋加工及焊接机械、装饰装修机械、脚手架等)、名称、型号、所属单位、性能状态、责任人、检修情况、验收记录、安全交底情况等信息。③环境安全基础信息管理:应区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应包括特殊天气类型、风力等级、风向、能见度、气温、密闭空间含氧量、地下空间潮湿程度等信息,社会环境应包括项目部安全文化建设情况、安全制度制定情况、安全奖惩制度实施情况、安全交底通畅情况、施工人员之间是否和谐等信息。④工程结构物信息管理:应包括结构物各部位的三维地理信息、工程进度信息、结构强度增长信息等。⑤临时设施信息管理:应包括临时设施类型、地理位置、平面布置、高度等动态信息。⑥既有设备设施信息管理:应区分建筑物、构筑物、路面、市政管线。建(构)筑物应包括基础类型、基础埋深、结构形式、建筑物高度、建筑物与地铁水平距离、监测断面距开挖面水平距离、已用年限、裂缝和倾斜度等信息;路面应包括路面类型、路面宽度、交通荷载情况、路面距离基坑边缘的距离;市政管线则应包括管线材质、接头类型、管线压力、管线埋深、管线外径、管线与基坑边缘水平距离、监测断面与开挖面水平距离以及管线张开角、埋设年代、铺设方法、截面形状等信息。2)监控信息管理。利用高清音视频采集、传输和处理技术,直观且全方位地了解施工现场情况,辅助决策和指挥。利用位移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氧含量传感器等测得邻近建(构)筑物变形、车站基坑变形、区间隧道变形、工作环境温度、工作环境湿度、地下空间氧含量等信息,通过光纤等传输介质实时传输给系统。3)不安全状态与不安全行为分析评判。利用专家模糊评价法对人员和机械设备不安全状态进行分析,根据变形监测信息对基坑坍塌、邻近建(构)筑物开裂倾覆等进行风险分析,采用模糊评价法、计算分析法等评价风险严重程度等级和概率等级。4)冲突风险分析。利用3D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某一正进行人工作业的工人是否位于机械设备(例如挖掘机)的回转半径、倾覆半径之内,对2个及以上的大型施工装备(机械)进行回转半径重叠分析和倾覆半径冲突分析,对大型施工装备(机械)和工程结构物(或临时设施)之间的冲撞可能性进行分析,对高耸机械设备倾倒半径与地面社会交通之间进行重叠分析,对事故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某一事故可能引发一连串事故)风险进行分析,采用模糊评价法、计算分析法等评价风险严重程度等级和概率等级。以塔式起重机和履带式起重机之间的冲撞为例进行分析,当塔式起重机和履带式起重机同时作业时,塔式起重机起重臂旋转空域与履带式起重机吊臂的变幅和转动空域有重叠,如图2所示。若将GPS接收机OEM板分别安装于履带吊和塔式起重机的回转中心(便于安装且不易损坏的位置),则可即时获得履带吊和塔式起重机的回转中心的的坐标,当两者的距离小到一定值时,履带式起重机和塔式起重机空间区域可能有重叠,即两者存在冲撞的风险。由于信号传输需要时间导致OEM版接收数据会有滞后性,所以当两者趋于接近时,就应该触发警报,提醒司机注意,若司机未采取相应措施,系统可控制起重机停车。5)特殊天气风险分析。利用从气象部门获取的天气预报信息,分析特殊天气可能导致的风险,并分析特殊天气最不利组合(例如:强风+暴雨+雷电、强风+暴雪、强风+雾霾)可能导致的风险,采用模糊评价法、计算分析法等评价风险严重程度等级和概率等级。6)风险预测、事故预警。系统根据各种数据(基础信息、监测信息、天气信息、风险严重程度等级和概率等级、冲突分析结果)生成报表、变形曲线图、变形速率图等,并对风险进行综合分析预测,计算各项风险的风险值,与系统预设的分级预警值进行比较,一旦达到预设的某一级别预警值,系统立即发出相应级别警告,可供选择的警告方式有:①电脑音响警报(针对系统管理员);②手机警报(该方式需要与移动通讯服务商签订协议,系统可实现群呼叫。手机内设置多种风险语音报警铃声,不同类型风险按照通讯录群组来划分,不同通讯录群组设置不同的风险报警铃声,一旦系统监测或分析出来某种事故征兆或安全隐患,立即自动拨打相应施工人员手机。这种方式用于地下空间时,可能因为信号不畅而需要在地下空间设置手机信号站);③对讲机报警(系统设计网络模拟对讲机功能,一旦系统监测或分析出来某种事故征兆或安全隐患,立即通过预设语音自动进行对讲机呼叫,也可以由系统管理员手持实体对讲机进行呼叫);④通过埋设在隧道和基坑内的警报器发出报警。7)安全隐患辨识与管理。应包括隐患编号、隐患名称、状态描述、现场照片、危害等级、位置、辨识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是否解决、解决措施、解决效果等信息。8)应急处理方案选择。系统应能根据险情位置、类型等从应急预案库中自动调出可供选用的应急预案,安全管理人员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应急预案,并由现场具体实施。9)事故逃生与救援指挥。系统能够指导施工人员在事故前进行紧急避险,指导施工人员在事故发生后进行安全逃生,并能够立即调出救援预案,利用GIS的网络分析功能为施工救援提供物资调配、救援人员调遣等参考信息[19]。10)系统维护。包括系统软硬件安全维护、用户权限等数据维护、系统使用帮助。

4与现有系统的对比

基于3DGIS的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远程网络系统与现有可视化监控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考勤定位系统、LED显示系统、无卡报警系统、管理系统等)相比,功能进一步拓展,更加智能化、集成化、可视化,具体的功能比较见表1。安全资金投入方面,前者主要增加的投入是3DGIS系统平台软件的购买和开发费用,以ArcGIS3D为例,购买费用约3.1万元。前者比后者还需要增加系统开发费用约30万元,但软件系统可复制在多个施工项目部使用,因此系统开发费用是可以接受的。位移、温度、湿度、氧含量监控可采用光纤传感器,也可采用无线传输,所需增加的只有温度、湿度、氧含量传感器的购置费用,对资金投入影响不大。适用性方面,前者主要是硬件系统,未实现智能集成,在信息共享方面也有所欠缺,仍需要人员在监控室全方位安全监视、高强度地分析,人为因素偏大,更不利于安全风险的综合分析与评判预警;后者则可软硬件良好配合,软件系统充分集成各硬件监测信息,并将监测信息与基础信息进行综合管理与分析,可大大减轻监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风险监控的工作效率,真正实现“人机环基础信息管理—动态监控信息管理—冲突分析—隐患辨识与管理—风险预测预警—事故救援指挥”的全流程、全方位的安全精细化管理。

5结论与建议

有限空间安全监理细则篇6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 operating line transformation is the engineering which is related to traffic safety and construction safety, contradic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is highlighting.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previous business line,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on pre-construction preparatio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preparation and reporting of the construction plans, contingency planning, security control,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unroof points,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control. Under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safety, to achieve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videing reference for the existing railway railway operating lin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既有铁路;营业线;工程施工;管控;方法

Key words: existing railway;business line;construction;management and control;method

中图分类号:U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071-04

0 引言

铁路营业线的技术设备改造是为了扩充运输能力,提高行车速度和改善运输环境。

在营业线进行改造施工的过程中,给铁路正常运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威胁到铁路运输的安全生产。解决好施工与运输、施工与安全、施工与效益矛盾,做到运输和施工兼顾、运输和施工双赢,对参建施工单位和铁路公司而言是一个经常遇到并需要妥善解决的课题。因此,如何确保运输安全、施工安全,如何减小施工对运输的影响,如何确保工期,如何降低施工成本,是营运与施工双方关注的重点问题。

1 严格执行现行规章制度,确保行车安全

1.1 既有线施工必须执行的相关规定 既有铁路营业线施工,不同于普通通路施工,是以确保营业线行车安全为前提的,一切施工行为必须满足行车安全的总目标,按照《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施工单位除执行现行铁路施工规范和标准外,还必须严格执行《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及《铁路线路修理规则》、《信号维护规则》、《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和有关规范等各项安全生产规定,这些规定并非仅仅是繁琐的条文堆积,而是多年来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必须无条件、不折不扣地执行。

1.2 加强队伍安全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安全意识的建立是确保既有铁路营业线安全和施工安全的前提。铁道建筑施工企业新线施工比例占90%以上,而且有半数以上的人员从未接触过既有线施工,虽然都掌握了新建铁路干线的技术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在既有线施工方面与路局工务部门的干部职工相比,既有线施工安全意识淡薄,必须在正式施工之前进行补课。

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意识的培养、规章制度的学习、工前安全技术交底等。通过开展自编发放教材、制作幻灯集中授课、既有线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讲解、请工务部门有经验的老职工传授经验、及时检查指导纠正现场存在的问题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形式,提高全员安全意识,杜绝因安全意识淡薄导致的安全隐患。

1.3 工前安全技术交底和检查确认 施工前,对每个营业线施工项目的不同特点编制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书,自项目部到作业面负责人层层做好交底工作,确保安全保证措施的落实分工明确,责任明确,责任到人。施工负责人要有针对性的对全体施工人员(含劳务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

按审定的方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认信号备品、机具、材料齐全完好,关键岗位和配合人员是否就位,封锁或慢行命令无差错,防护是否设好,各项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经检查核对无误后才允许开始作业。

2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2.1 做好现场调查 施工组织设计是保证行车安全和按期完工的基础。施工组织设计应科学、严谨、周密、安全、可行、经济,在编制施组前应做好一下几项工作:

2.1.1 根据施工作业内容认真做好现场调查。根据设计要求对现场进行认真核实和调查,内容包括作业范围内相关设备管理单位的设备分布与使用状态、行车规律、地埋线路和架空线路分布、既有排水系统、可借助的施工场地、运输通道、电源等;

2.1.2 根据施工量和施工期,拟定所需各类管理及施工人员、材料种类和数量、机具种类和数量;

2.1.3 根据施工量和施工期,编制施工材料、机具的使用计划、劳动用工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安全防护用品计划等。

2.2 精心编制施组 在现场核对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铁道部《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铁办〔2008〕190号)的规定,施工组织设计必须包括:施工项目及负责人、作业内容、地点和时间、影响及限速范围、设备变化、施工方式及流程、施工过渡方案、施工组织、施工安全和质量的保障措施、施工防护办法、列车运行条件、验收安排、施工安全协议书等基本内容。

2.2.1 编制原则

①营业线施工:坚持施工为运输服务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运输的干扰,坚持先易后难、尽量组织平行作业,缩短施工要点时间。②站场改造施工:坚持“先主体后专业、先重点后兼顾、先行车后一般、先扩建后改造、先迁场后封锁、先后核心、先咽喉后股道、先预铺后要点、先局部后全面、先延长后缩短、先接通后拆除”的原则。需要延长股道由外向内接通,需要缩短的股道由内向外接通的施工方法,以保证施工期间有较多的备选线路投入使用。同时安排各工程的衔接和站后配套工作,做到迅速形成运输生产能力尽快交付使用。

2.2.2 编制施组的注意事项

①要点施工时要尽量做到“少要大点、多要小点,避免要长点”。②要做好详尽的施工调查,对可能影响施工的管道、水沟、信号、电力、接触网杆及拉线等各种构筑物调查清楚(还要特别注意新设接触网杆的埋设位置,必须避开道岔预铺位置),确保施工方案在实施中的可行性。③施工方案中需采用既有线里程。④要有施工作业平面布置图,明确既有设备位置及施工对既有线的影响范围,标明与既有线的相对关系。⑤涉及物理隔离的方案要明确需软、硬隔离的设置范围。⑥明确天窗点内、点外及监督施工内容。⑦桥上跨既有线、既有线涵洞顶进、接长施工方案中采取的线路架空体系以及防护桩的稳定性需设计单位签认。⑧明确工务、电务、供电等既有设备的防护措施。⑨大型机械施工现场管理办法。⑩涉及营业线慢行施工的,慢行速度要符合施工作业放行列车条件的规定。

2.2.3 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批 编制的施工组织方案必须按照路局对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按照规定与相关设备管理单位签订安全配合协议。审批流程如下:

①现场主管工程师根据总体施工方案和现场施工实际编制施工组织方案;②项目部技术主管部门主管审核对方案进一步完善并签署意见;③项目部总工程师审核并签署意见;④负责方案(计划报批和签订安全协议签订)报审人员,到路局相关站段进行沟通,提出修改意见;⑤现场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签认;⑥监理单副总监理工程师或以上人员审核签认并加盖单位公章;⑦建设单位专业工程师或总工程师审核签认;⑧建设单位方案审核领导小组审查并组织路局各处室、站段人员召开预审会并形成会议纪要或会审意见;⑨施工单位根据会议纪要要求修订方案,根据方案报审和计划报批要求完善监理、建设单位的报批签认手续;⑩召开审查会并形成会议纪要或会审意见;?輥?輯?訛相关的路局设备管理单位(各站段)审核会签、盖章,并签订相关安全、配合协议;?輥?輰?訛路局建设处审查并组织有关处室审查提出修改意见;?輥?輱?訛施工单位按照意见将再次修订的方案及签订的施工安全协议报路局相关业务处室审核,签认盖章;?輥?輲?訛路局运输处审核施工计划申报手续,平衡安排施工计划。

3 精心做好施工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施工前,认真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从人员组织、物资准备、设备配置、技术交底等方面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同时,在施工前应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认真研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对预案中涉及的人力、材料、机具保证到位,是确保安全、按期完成营业线施工任务重要条件。

3.1 施工人员组织及配置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来完成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安全、优质的工程项目。因此,在营业线上施工,参加施工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配置尤为重要。首先,尽量选配有营业线施工管理经验和施工经验技术人员,主要的生产人员要有丰富的营业线施工的经验和操作技能,同时所有人员必须在进场前应进行铁路营业线行车安全教育,取得营业线安全生产教育合格,方可进场。其次,参加施工的劳力,在技能水平上,根据施工规模,工程难易程度合理调配各种技术工人的比例。施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也要很据站场规模,工期,合理安排,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不足。第三,建立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明确各岗位职责,权利,做到令出必行。一支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面对安全责任重大营业线施工任务,只有坚决服从指挥,才能确保安全、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3.2 物资材料设备备料及进场准备 营业线施工点多线长,同时受铁路运输干扰大,所需材料种类繁多,同时大部分材料是铁路专用材料,需要靠铁路运输才能到达现场如钢轨、轨枕等。因此对于营业线施工所需材料的准备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3.2.1 材料供应计划 施工管理人员,应对设计技术说明、主要工程量清单、施工图纸全面研究,掌握设计意图及技术标准。进场前要组织技术人员,仔细认真审核施工图纸,配合设计方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精心测算所需材料设备物资备料的数量及需求计划,组织材料商供货。

3.2.2 材料采购 面对品类繁多的材料采购单,必须将数量(含实际损耗)、品牌、规格、产地等一一标识清楚,尺寸、材质、模板等必须一次到位,以避免材料订购不符,进而影响工程进度。

3.2.3 材料送配 根据工序和工期要求,制定材料物资的到场时间,确保施工所需物资设备及时供应。特别是需要铁路运输的材料设备,必须超前准备,制定详细的运输方案计划安排,杜绝由于物资设备的到场时间因素,影响施工进度及浪费工时,增加施工成本。

3.3 坚持技术标准 将各项技术标准装订成册下发,真正把《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落实到每一个参与者的行为上,使现场作业的每一个人熟悉标准、执行标准,有效扼制盲目乱干,实现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尤其是每一个环节的最细小部位都严格制定出作业标准。要制定和完善“五不施工、三不交接”制度。“五不施工”即:未进行技术交底不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不清楚不施工;测量桩和资料未经第二人复核不施工;材料无合格证或试验不合格不施工;工程不经过检查签证不施工。“三不交接”即;无自检记录不交接;未进行专业人员验收合格不交接;施工记录不全不交接。有效提高职工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的自觉性。

4 施工计划报批

影响铁路线路正常运营的工程的施工,应根据各铁路局《铁路营业线施工管理办法》、《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应在施工方案及天窗时间内进行的施工项目,提前做好计划,提报施工方案和提前申请施工天窗。根据各路局运输部门的不同要求,在施工项目开始前一个月的10日前,需提报该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案。在上述办法及细则规定的应列入施工天窗进行施工的项目,提前一周提报给维修监管单位,同时把相应的包含施工部位,工作项目明细,影响范围,试验项目,参加施工人数的施工作业单,提前3天,交由工程所在车间,便于安排配合人员,使施工顺利进行。具体办理办法如下:

4.1 月度施工计划申报、审查流程

①施工单位根据批准的施工方案编制分步施工计划(含施组);②施工单位与行车组织部门、设备管理单位签订安全协议(车务、机务、工务、电务、通信等);③施工单位将月度施工计划(含施组)和安全协议报监理单位审核;④项目管理机构组织参建单位、行车组织和设备管理单位对施工计划进行预审会签,其中施工单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名,监理单位由项目总监审核签名,项目管理机构根据专业划分的原则由各施工项目涉及的专业工程师审核签名。⑤项目管理机构施工计划专职人员组织各施工单位于每月3~6日(具体时间由建管处在前一月月底通知)将审核汇总后的施工计划和安全协议报建管处审查,之后由施工单位报相关业务处。对于简单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可以同步申报和审查。

4.2 施工日计划的申报、审查和下达流程及施工日计划的申报流程

①依据运输处公布的月度施工计划,施工单位于施工前3日8:00前将施工日计划报项目管理机构,并通知设备管理单位;②项目管理机构工程调度审核汇总后于施工前3日9:00前传真至建管处,并发送电子邮件至建管处工管科信箱;③建管处审核汇总后于施工前2日9:00前报调度所。已批复的月度施工计划,施工单位因特殊原因不施工时,按上述流程实行零申报。

5 严格卡控、保证施工和运输安全高效

施工中要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和施工现场的安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具体要落实“一强化”、“三严”、“五把关”工作。

“一强化”指的是对在施工现场施工的人员们,包括负责人,安全监督员,联络员等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前要强化安全意识,并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培训。

“三严”,严格控制施工的检修和管理工作,保证设备稳定和行车的安全;严禁盲目的施工和检修工作,要有计划的进行;严禁超越自身范围的施工和检修。

“五把关”,一是把好施工方案审核关。对施工单位提报的施工方案严格审核,确保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题和基础;二是对点前慢行施工严格把关。对有些施工在点前做施工准备工作(如卸扣件、扒道碴等)需列车限速运行时,要严格按规定施工作业,严禁超量、超范围做施工准备工作;三是把好施工现场监管关。施工监管单位从施工方案审核到施工计划下达直至施工结束全过程,须了解掌握的一清二楚。发现施工单位有违反设计方案和违章作业行为,要迅速予以制止,确保施工质量、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四是把好线路开通监护关。线路开通前,施工单位登记开通限速地点、慢行距离等是否符合实际,施工监护单位、车站要严格审核把关签认;对施工单位限速慢行牌、减速地点标设置是否齐全正确要进行认真检查确认;线路开通后,对线路质量是否达到规定放行列车运行条件要严格把关。对达不到规定放行条件的决不放行,确保行车安全。对未按规定进行提速的要迅速要求其提速,全力减少线路开通后限速对运输生产的影响;五是把好设备安全交接关。按照施工设计方案,要有组织、有计划、按规定进行设备交接,确保设备质量按时达到规定运行要求。

6 优化方案 实现双赢

6.1 细化施工计划 凡是影响营业线运营安全的施工要制定、编制年度、月度、旬、日施工计划。制定年度轮廓计划须明确施工项目、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即具体施工作业项目需要多少个天窗点、在年度什么时间段进行作业,经过调查、复核、研究细化安排。月计划要祥细编制施工、检修作业内容、工作量、作业时间;施工检修单位按照实际施工、检修进度等情况,需要调整月度计划时,在旬施工计划中进行上报、调整编制落实;日计划是月、旬计划的具体落实实施,是召开施工协调会的最根本依据。

6.2 提高工效降低成本的思考 按照年度施工工作量编制施工轮廓计划时,须认真研究施工天窗的量和分布,是搞集中施工作业(按照气温和施工运输组织情况将较大的施工、需增加天窗点进行集中施工作业)还是分散作业(将较大的施工任务均衡地分散在一年适合和施工、维修的季节内),须仔细研究一个适合本区段铁路运输组织实际情况的施工作业方式。按照当前市场环境和铁路运输组织情况,集中作业优越于分散作业,其主要优点分析如下:

6.2.1 施工时间集中,便于补充劳力 当前雇工都以劳取酬,因为分散作业一个月只给几个天窗点,相对于集中作业工作量要少的多,有效作业时间短,工效低,劳务费用高,因为月工作时间少薪酬相对低而无法留用雇工。而集中修加密天窗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另外集中施工也便于租用大型施工、养护机械推进施工进度。

6.2.2 施工工作量集中,减少了施工转场次数 集中施工工作量,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天窗点,优化各项施工任务,提高施工工作效率;更有利于合理安排天窗组织形式,提高天窗利用率。集中给天窗点,能有计划的将各种施工任务安排在同一时段内,克服施工队伍转场次数多、施工效率低的弊端。同时也减少施工限速地段数量,提高区段通过能力。

6.2.3 施工机械集中,提高施工效率 加密天窗点,能集中施工机械和劳动力形成合力快速推进施工进度,另外集中施工机械加快大型养路机械捣固进度,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列车运行速度。

在既有线综合施工中,要积极寻找施工作业特点,弱化劣势、强化优势,将空间精确到米、时间精确到秒,设法优化作业组织方式,建立工务、供电、通信、信号立体施工、检修流程,形成空中、地面立体作业网络,综合利用天窗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6.3 工程实例 有效组织多个施工单位在同一个区间进行立体交叉和分段平行作业,有效地利用天窗点组织多家施工单位迅速进场施工作业,并按时完成工作量,充分发挥点、线、流三者关系,是既有线施工管理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时间上设法提高综合天窗兑现率,从空间上充分挖掘既有设备运输潜能。

浙赣提速改造(南昌段)工程施工,中罗坊~黄土岗站段线路拨接、工务换枕、应力放散等几个项目同时作业为例简单剖析如下:

2005年11月份,针对施工单位、工务部门在罗坊~黄土岗区间提出的双线绕行拨接、工务换枕、应力放散等封锁施工需求,为了安全高效地做好施工组织工作,南昌铁路局成立专门的施工协调监督管理小组,负责施工计划的审核、编制、下达。在施工的前一天,组织施、检、修各单位和施工组织、配合单位召开施工协调会,围绕双线绕行拨接计划安排,对每项施工需求时间按照制定的上、下行封锁日计划进行一对一安排落实,提前做好施工前一切准备工作。对有交叉冲突作业进行现场协调解决,对关键作业环节进行有针对的安全预想,落实安全作业方法,确保施工作业安全。

施工日计划下达后,车站站长组织施工、工务、配合单位召开站区施工协调会,再进一步进行细致、全面的安排落实本站区施工日计划和安全预想工作。

施工调度员按照施工协调会确定的施工、检修日计划,从施工、检修要点登记、施工封锁命令下达到施工进场;从施工、检修作业结束到消记、区间开通命令下达,进行全程监督、盯控,确保施工、检修各项作业按既定、规定程序顺利完成。并规定至少提前6h和列车调度员沟通既定的施工日计划,以便列车调度员适时调整列车、车流,合理安排股道占用,从而确保施工计定时间和施工结束开通后本区段内车流的顺畅组织。

经过两级施工协调会和施工调度员对施工全过程的统筹安排,在浙赣铁路罗坊~黄土岗区间,不仅实现了天窗一点多用,有效地提高了天窗利用率和兑现率,而且通过严格卡控既保证了施工和行车安全,又提高了列车行车速度。

7 结束语

营业线施工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只有在施工过程中做到精心策划、认真准备、精细施工,严格管控,同心协力,才能达到安全有序,施工、运输两不误。同时,要根据遇到的新形势、新问题不断总结和创新铁路营业线施工管理的方法,为铁路运输的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琴.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2010(20).

[2]王胜东.监理对铁路施工安全怎样监控[期刊论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0).

[3]乐以谷.铁路第六次提速后工务安全问题和其对策[期刊论文]-上海铁道科技,2007(4).

[4]阐述如何做好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国学术期刊网].

有限空间安全监理细则篇7

关键词 治安管理处罚法 自由裁量权 必要性

一、立法上关于治安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具体体现

(1)对罚与不罚的裁量权。《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不同行政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该法第19条又规定“违反治安管理有情节特别轻微等情形之一的,减轻处罚或者不罚”。

(2)对处罚种类的自由裁量权。治安处罚的种类分为“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等。

(3)对处罚幅度的裁量。在罚款数额方面,规定了200、500、1000、5000等不同的幅度。在行政拘留方面,规定了5日、10日、15日等不同的档次。根据不同的违法行为、情节,公安机关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对处罚幅度进行自由选择。

二、对治安处罚中自由裁量权规制的必要性

法律法规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使自由裁量成为必要,正是由于这一点,立法不得不在事实上和法律上承认自由裁量权的合理存在,并力图通过自由裁量权来弥补自身的缺陷。但目前我国的法治现实却向我们警示了治安处罚自由裁量权确有必要进行规制和监督,这是因为:

(一)公安机关本身的性质及运行方式。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执法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担。负着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其中治安管理是重中之重,治安管理处罚权的自由裁量在公安工作中运用频繁,对其加以规范对于整个公安行政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二)公安执法与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相对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安行政执法行为均与社会的公共安全、秩序紧密相关,其内容及结果通常直接涉及执法相对人的人身财产利益,且公安行政具有强制执行权,其执法行为的社会影响大。 因此,对执法中的行政裁量权进行控制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公安机关滥用权力、甚至警匪勾结的情形也同样屡见不鲜, “孙志刚”案向我们表明,治安管理法制建设的滞后性,尤其是对行政裁量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正在进一步加剧社会治安秩序的脆弱性,行政裁量的理性价值正在受到无情的践踏与破坏。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对行政裁量权的严格控制与监督。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没有适度的扩权,等于放纵破坏治安。而没有警察权的控制,放纵的不仅仅是破坏治安,更是对公权力运行规则的损害。”

三、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和监督

(一)细化治安管理处罚裁量权

通过立法对治安处罚裁量权的实施规则、程序进行更为细化分割的制度构建。不再采取过去一刀切的方式,而是要求公安机关根据涉案人员的情节是否严重,选择在不同的处罚标准下实施程度裁量权。通过对行政裁量权的运行范围予以切割分化,大大限制了公安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时的裁量权,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处罚的任意性和不公平。

(二)严格遵循行政均衡原则

在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公共利益的损害补偿与对违法行为人的权益剥夺基本相当。这便要求在治安管理处罚的执法过程中,必须遵循行政均衡原则要求,即“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裁量时得全面权衡各种利益关系以作出最佳的选择判断”, 从而实现行政实体裁量上的自我约束。

(三)从程序正义原则上进行控制

对程序正义原则的遵循,正是为了防止公安机关随意拖延或规避法定职责,避免由于其过度的主观随意性而采取不必要的手段、方式、程度来加重公民的义务。就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正当的行政程序实质上是对个人自由提供的一种重要保障,是现代行政法治的核心要求”,“它能在警察与公民之间建立一个相互信赖、和谐、互动的空间”。

(四)治安处罚中的司法监督控制

这主要是司法机关介入治安处罚中来,实现司法对治安管理处罚裁量权的全面监督与控制,对现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审查机制的逐步完善。

总之,对治安处罚中的行政裁量权的运用和控制,除了需要一个全面的规范的机制外,还应提高执行主体的执法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处罚的公正性,才能和谐的处理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卫,林晓东.治安警察权:扩张与限制.

[2]周佑勇.行政裁量的均衡原则[J].法学研究,2004 (4).

[3]周佑勇.行政法的正当程序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2004 (4).

有限空间安全监理细则篇8

关键词 核辐射 防护 监测

中图分类号:X771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Nuclear Problem

TANG Yudong

(Radio and Television School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Yunnan 650041)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radiation, radiological, and nuclear application and other related basic theory, analyses the nuclear damage and the influence on human body,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monitoring types and methods of nuclear radiation.

Key wordsnuclear radiation; protection; monitoring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座反应堆中4座出现故障,在连续4天里发生了3次爆炸,导致2个安全壳破损,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日本邻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了解核辐射相关知识,探讨核辐射的防护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1 核辐射概述

1.1 辐射

辐射是指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或物质发射并在其中传播的能量(声辐射、电磁辐射、粒子辐射等)的统称。

辐射能被物体吸收时发生热的效应,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不同,所产生的温度也不同。因此,辐射是能量转换为热量的重要方式。辐射以电磁波和粒子(如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放散。辐射一般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1.2 核辐射

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的来源是一些不稳定的原子,这些放射性的原子(指的是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同位素)为了变得稳定,原子核释放出层级和高能光量子,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放射性衰变。例如,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核素镭、氡、钍、铀等;核反应和核裂变等过程也会释放出核辐射。

核辐射一般为电离辐射,它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核辐射包括阿尔法()、贝塔()、质子等带电粒子及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伽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这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射线、射线、射线和中子。

1.3 核技术的应用

核技术应用是指密封放射源、非密封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在医疗、工业、农业、地质勘察、科学研究和教学等领域中的使用。我国的核技术利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开创、6、70年代应用开展和80年代以来全面发展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核技术的应用进入商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例如,在工业上,有辐照加工、无损检测和工程管理;农业上,有辐照加工、辐照育种、同位素示踪等;在医学上,有X射线诊断、临床核医学、放射肿瘤治疗等。

2 核辐射的影响与防护

2.1 核辐射对人体影响的途径

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途径可以分为外照射、内照射两种。内照射是辐射源处于人体外部所产生的照射。只有当机体处于辐射场时,辐射才对其产生作用,当离开辐射场后,就不再受照射。当放射性物质经由食入、吸入、皮肤(完好或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对人体内照射的危害。与外照射不同,在内照射情况下,人员即使脱离了造成内辐射的环境,已经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射线仍然会造成对人体的伤害。同一数量的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后所引起的危害,大于其在体外作为外照射时所造成的危害。

2.2 核辐射对人体危害和遭受核辐射的症状

2.2.1 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人体收到核辐射侵害,出现的健康危害来源于各种射线通过电离作用引起组织细胞中原子及原子构成的分子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原子激发的结果。

电离和激发主要通过对DNA分子的作用使组织细胞受到损伤,导致各种健康危害。危害的性质和程度因辐射的物理学特性和机体的生物学背景而有所不同。它可以是发生在受照者本人的躯体性反应,也可以是因生殖细胞受到照射引起的发生在受照者后裔的遗传性效应;可以是超过一定水平照射后必然出现的确定性效应,也可以是受照水平虽低也不能完全避免的随机性效应。

2.2.2 人体遭受核辐射的症状

人体遭遇大剂量核辐射时,可能会导致急性放射损伤甚至死亡。按射线作用的范围可分为全身性放射损伤和局部放射性损伤,不同的剂量全身照射对人体产生的症状见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人体遭受不同剂量的核辐射时,会出现各种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2.3 核辐射的防护

2.3.1 防护原则

核辐射防护的原则一般有三个,即辐射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与安全最优化原则、剂量限制原则。正当性是最优化的前提,剂量限制是最优化的约束条件,因此辐射防护的三项原则是相互关联的。

(1)实践的正当性原则。指任一实践对受照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利益要达到足以弥补其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

(2)辐射防护与安全最优化原则。指在进行辐射实践时,考虑了经济和社会的因素之后,应保证将辐射照射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3)剂量限制原则。指由所有可被控制的源所引起的个人照射要服从剂量限制,并对潜在照射所导致危险要实施某些控制。

2.3.2 人体外照射的防护

外照射防护的原则是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使所受照射不超过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剂量限值。人体外照射防护的措施包括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1)人体受到照射的累积剂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应尽量避免在射场所停留。在发生核事故时可采取撤离、迁移等措施,尽量减少在污染地区的逗留时间。

(2)人体受到的直接照射剂量随着与辐射源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对有电离辐射隔离标志的物品或有警告标志的场所,人们要远离。

(3)不同物质对射线都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不同射线的的屏蔽方法也不一样。屏蔽防护就是在辐射源和工作人员之间,设置能减弱射线照射的物体,以达到减少受照剂量的目的。

2.3.3 人体内照射的防护

人体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阻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的各种途径,在最优化原则的范围内,使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是“包容、隔离”、“净化、稀释”和“个人防护”。包容就是在操作过程中,将放射性物质密闭起来,如采取通风橱、手套箱等;隔离就是根据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大小、操作量多少和操作方式等,对工作场所进行分级、分区管理;净化就是采用吸附、过滤、除尘、凝聚、蒸发、贮存衰变、去污等方法,降低空气、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稀释就是在合理控制下利用干净的空气或水使被污染的空气或水中放射性浓度降低到控制水平以下;个人防护指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遇到核辐射,人们应将人体包裹严实,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饮食,这样可以尽量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摄入和对人体皮肤的沾染。

2.3.4 体表辐射的防护

受到核污染的地区,人群身体表面和衣服可能会沾染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当监测部门确定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护核辐射:

(1)隔离措施。脱下受到沾染的衣服,用塑料袋封存,不要再穿用。

(2)洗消措施。进行全身冲淋,尤其是头发要重点清洗,可加入洗发水、沐浴露等。

(3)封堵措施。如果身体有创口,必须进行妥善包扎,防止污染物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带来照射危害。

(4)专业监测和检查。患者可以到医院对放射性污染物是否进入体内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要采取防护措施。

3 核辐射的监测

辐射的强度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对人体产生危害。通过核辐射监测,可以掌握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和强度,评估其对环境及人体的影响程度。

3.1 核辐射监测的方法

3.1.1 就地测量法

就地测量是检测人员利用固定辐射环境自动监测连续监测系统、便携式核辐射测量仪或累积剂量计,对被测对象进行监测,快速得出空气吸收剂量率、-表面污染、中子剂量率和累积照射剂量监测结果,进而掌握被测对象是否受到放射性污染。

3.1.2 实验室检测法

针对大气环境、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进行总放射性活度或放射性核素的测定,步骤一般是现场采集样品、样品预处理和选择适宜核辐射仪器对样品进行核素、总/、氚、碳-14、碘-131、锶-90、铯-137活度浓度的分析检测三个步骤。样品预处理方法各不相同,如水样需要蒸馏浓缩或富集分离,土壤需要烘干研磨,生物样需要高温炭化和灰化。

3.2 核辐射监测种类与结果表述

3.2.1 监测种类

按照检测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核辐射监测分为四类:

(1)场所监测。即对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区域所作得监测,包括剂量率、-表面污染等项目。

(2)个人监测。即对放射性职业人员或公众作内照射和外照射的剂量监测,对衣物是否受到放射性沾染进行的放射性监测。

(3)污染源监测。即对核设施、铀矿山等电离辐射源单位正常运行期间环境中的辐射水平以及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所进行的定期测量。

(4)环境监测。包括对大气环境、水体、土壤、生物等的监测。

3.2.2 核辐射监测结果的表述

核辐射的监测项目有很多,包括空气、水、生物、土壤等,针对不同的对象,监测的结果表述就不一样。例如,空气中剂量监测结果用空气吸收剂量单位戈瑞(Gy)或剂量当量单位希(Sv)表示,单位时间里的剂量用戈瑞/ 时(Gy/h)或希/时(Sv/h)表示;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比活度单位用贝可/升(Bq/L)表示;生物和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的比活度单位用贝可/千克(Bq/kg)表示。

2003年6月28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对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管体系进行了调整;2005年9月14日,国务院修订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明确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相信通过国家和政府部门的立法重视和管理监督,加上公众对核辐射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核辐射事件会尽量避免,人类所受核辐射的危害也会尽量减小。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核辐射防护手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2]核辐射的危害.商都网,2011-03-15.

[3]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03-15.

有限空间安全监理细则篇9

【关键词】煤矿建设 监理 问题 建议

1.当前我国煤矿建设工程监理管理的实际情况

我国煤矿的大部分工作都发生在井下,这就决定了工人的操作空间非常狭窄,光线条件有限,工人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较高。根据统计,目前我国煤矿工人每班的工作时间都在十个小时以上,尽管有一些矿井中的一些工作可以实现机械化,但是综合劳动强度较地面作业仍高出不少。井下作业采取的是无间断、综合性、多个工种同时运作的作业模式,无论是井下的掘进、材料运输、通风、排水等任一流程,无论处在哪个岗位的工人,都直接关系到整个矿井的工作和安全,一旦在任何细小问题上出现状况,就有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煤矿安全问题一直是煤矿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2004年我国正式实施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其中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了监理工程师和相关监理部门在煤矿建设工程中的具体职能和工作要求。

从目前我国煤矿单位的实际情况看,监理单位并没有针对煤矿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监理安全管理的风险控制主体尚不明确,工程监理与施工劳务各行其是,管理主体没有实现一一对应,利益出发点不同,因而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同的利益主体一味要求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其他问题,管理措施的不完善正是煤矿建设工程监理安全管理中最大的漏洞之一。应当说在对煤矿建设工程实施监理安全管理时,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煤矿监理安全管理的风险控制程度较低,管理不到位,风险防控措施的执行力不强。必须明确煤矿工程监理安全管理的重点是科学识别各种可能性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最终实现煤矿建设工程的安全操作。

2.我国煤矿建设工程监理安全管理的不足之处

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我国煤矿该工程建设水准也随之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一直是煤矿建设的重点所在,但是现实问题仍然很多,可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1)我国关于煤矿工程建设监理管理的法律法规较少。当前我国还没有针对煤矿工程建设的监理问题制定专项法律法规,因此监理工作确保法律保障,权限和职能都较为模糊。监理单位的职能就是在对煤矿工程进行管理时,严格执行监理管理标准,对苗头性的风险问题加强防范和整改,但是这些职能的说明过于宏观,而没有完全考虑到煤矿建设工程的实际状况,因此监理单位的职能也相对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了较大风险,或是出现了安全事故问题,则事故的责任主体就很难确定。

(2)煤矿建设工程的监理费用不足。对于煤矿建设工程的监理安全管理问题如何划分收费标准,国家还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规定,而目前监理单位竞争压力很大,这就压缩了煤矿建设工程的监理费用,许多监理单位出于获取更多监理任务和经济利益的目的,忽视了安全监理标准,因此煤矿建设工程的监理管理漏洞很多。

(3)煤矿建设单位对于监理单位的干扰较多。煤炭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工程进度是最重要的,而建设单位会按照工程要求来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监理工作得到的关注较少,而且在工程建设与监理管理标准出现冲突时,建设单位会直接插手监理单位的工作,因此许多监理管理要求难以真正得到执行。

3.如何提高煤矿建设工程监理安全管理水准

(1)煤矿建设工程中,监理安全管理应当负有相应的责任,对于这一点要在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在煤矿工程中应当如何履行监理职责,其工作标准和权限是什么,要结合煤矿工程的实际情况详细说明,一旦发生问题则能够马上明确责任主体,消除由于责任不清而造成的推诿扯皮现象。

(2)政府部门应当针对煤矿建设工程要求出台相应的安全标准,例如当前有一些省市地区已经针对煤矿工程问题制定了一些安全监理准则,如河南省所出台的针对民建工程的安全监理导则等。同时要按照监理管理的实际成本提高其费用标准,这样才能够避免监理单位之间的恶性竞争,使监理人员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开展工作,实现规范性作业。要制定详细的煤矿建设工程委托监理的工作合同,对安全管理中不同主体的职责权限等予以明确,更好的预防风险。监理机构应当针对煤矿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由安全管理专家讲解监理要求和实践技巧。在对高瓦斯矿井实施监理前,必须由专业人士进行论证,研究制定与矿井实际相符的安全监理准则,合理设置监理控制点,如果属于高风险性的煤矿监理项目,要按照要求适当回避。

(3)严格执行安全监理的标准。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安全条例》的要求履行岗位职责并开展工作,妥善保管在实施安全监理过程中汇总的各项信息资料,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一旦发生问题,监理人员要依据法律来维护和保障个人权益。目前安全监理中的风险很多,因此监理人员要学会使用合理的风险规避措施,并及时实施风险转移,避免由于不当操作而引发更大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煤矿建设工程的监理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决定煤矿企业效益的关键,只有实现对煤矿建设工程监理安全管理风险的科学防控,才能够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准。目前我国煤矿建设工程监理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很多,如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监理措施执行不当,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对煤矿建设工程监理安全管理的工作要求,在法律层面予以保障,实现监理安全管理的无风险操作,才能为煤矿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使煤矿企业实现应有的效益。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煤矿建设工程监理安全管理的风险管理程度,决定了其是否能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作用。要对煤矿工程建设监理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进行科学识别,准确防范,才能确保为煤矿建设工程的不同管理部门提供更为均衡和稳定的经济利益,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有限空间安全监理细则篇10

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是今后一段时间安全生产领域的重点工作,如何防范和遏制,工贸行业作出了一些实践探索。2月23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工贸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现场会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李兆前总结了2016年工贸领域的实践之举,也指出了工作中的不足。

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增强

李兆前介绍,2016年,全国工贸行业以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两项建设”为主线,以粉尘防爆、涉氨制冷和有限空间作业“三项整治”为重点,突出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坚持治理突出问题与加强基础建设相结合,工贸行业安全生产形式取得了新进展。

第一,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持续,全国工贸行业树立了15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总结推广山东省诸城市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城市的创建经验,修订《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并以国家标准GB/T33000-2016形式;对申请评审的292家标准化一级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培训。

第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2016年,编制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基本规范和体系建设基础管理工作、企业自查自改自报、隐患排查清单编制、信息系统建设、绩效评估及差异化监管等五项配套实施导则,并新增辽宁省、贵州省、泉州市、江阴市等8个地区开展示范试点工作。这些示范试点地区企业通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将安全责任从企业、车间、班组一直分解落到了岗位,突出督促企业落实“一岗一清单”、风险辨识管控,提升隐患排查治理水平。

第三,聚焦较大危险因素,风险分级管控能力逐步提高。2016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出台《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及《使用指南》,通过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水平。天津市将《指导手册》内容,融入到隐患排查试行标准及标准化建设评审标准中,作为二、三级企业达标的“一票否决”项。辽宁省将较大危险因素与隐患排查标准融合对接,将较大危险因素作为企业自查自改自报工作的重点,实施风险等级管控,提高检查频次,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第四,以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粉尘防爆方面,摸清了企业底数,紧盯粉尘企业聚集的重点地区、铝镁制品机加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作业人数30人以上的重点企业和10大重点问题,加大治理工作力度。推动金属粉尘企业集中的苏州、深圳和温州粉尘防爆,发挥区域示范作用。2016年9月,两项安全标准《铝镁制品机械加工粉尘防爆安全技术规范》《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用除尘系统安全技术规范》,并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

在有限空间作业方面,2016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继续组织开展了造纸和酱腌菜生产企业专项检查“回头看”,以及工贸企业附属污水处理系统有限空间作业条件确认专项检查工作。在省际交叉检查中,检查组采用了一企一检查表的方式,明确检点,提升检查质量。

在涉氨制冷方面,针对一些地区上报的涉氨制冷企业两类重大事故隐患(涉氨制冷企业人员较多、生产场所采用氨直接蒸发制冷空调系统;快速冻结装置未设置在单独作业间内的两类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存在不细致、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反弹的情况,2016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继续深入开展涉氨制冷专项治理“回头看”工作,消除两类重大事故隐患,2016年,全国涉氨制冷企业未发生死亡事故。

第五,通过举办粉尘防爆专题培训、地区工贸监管业务培训、编制企业现场诊断视频等,加大培训力度。

存在的主要问题

李兆前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当前工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差距。

第一,2016年,工贸行业领域发生了多起较大事故,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粉尘爆炸事故仍有发生。一些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从调查情况看,仍蕴含着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极大风险。

第二,监管基础工作仍存在较大差距。据第三次工业经济普查公告数据,工贸行业企业法人单位达509.6万家,从业人数1.5亿多人,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安全监管系统监管行业的95.2%和87.4%,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和家庭作坊式企业。从企业层面看,多数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安全装置不完善、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未经安全培训上岗等问题突出,“三违”现象造成的事故多发。不少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自主管理安全的能力还未形成,不愿管、不会管等问题较为普遍。从监管层面看,监管人员少、监管行业多、监管手段少、监管任务繁重、监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第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数量与质量上仍存在着差距。过度依赖激励政策,重数量、轻质量,评审过程不规范、水平不高,创建过程与隐患排查治理、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危险作业审批、执法检查等基础性工作结合不紧密,存在“两张皮、走过场”等问题。一些企业取得标准化证书后,不注重日常运行管理和持续改进,创建后便出现管理下滑。一些评审机构不深入研究标准化本质内涵,代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规章制度照搬照抄,严重影响标准化建设质量。

第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在建设运行上仍存在着差距。相当一部分地区没理解“体系”建设的关键词是“体系”而非“隐患”,没有认识到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监管方式的创新,仅将其简单理解为排查治理隐患。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中,重信息平台搭建,轻工作机制建立,导致业务培训、标准制定等基础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体系运转不顺畅、有漏洞。部分地区仅满足于企业报了多少条隐患,监管人员主动性不强,甚至认为有了信息化系统就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未依托系统考核来推动实施差异化、针对性监管执法。

第五,专项治理在落实上仍存在着差距。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督查检查中发现,有的地方明明有酱腌菜生产企业,却向总局报告企业数量为零;粉尘防爆专项治理开展几年了,但仍有地方对企业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部分地区走形式、走过场,层层转发文件,没有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工作方案,仅满足于查了多少企业、查出多少隐患。

风险防控工作四项任务

在会上,李兆前强调了2017年工贸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4个方面任务。

第一,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班组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加强班组安全管理,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和岗位达标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树立标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要向国际同行企业学习,中央企业要积极主动开展标准化建设,并把标准化达标作为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准入门槛。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把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情况作为分级分类监管的重要依据,有针对性地确定执法检查频次和处罚尺度,建立严格的考评工作机制。

第二,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作为落实国务院安委办《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和《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的重要抓手,推动安全监管创新。通过即⒎⒉际凳┑摹栋踩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以及体系建设基本规范和5项配套实施导则,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建设内容、程序和方法。继续支持各地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示范试点工作。推动安全监管创新,加强市场推动和绩效考核导向作用,为实施差异化监管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