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德育教学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23 17:24:56

美术德育教学案例

美术德育教学案例篇1

    案例 1: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课题二:跪拜的藏羚羊教学目标1.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藏羚羊及它们的生存现状;欣赏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及生态道德价值观。

    2.运用绘画、制作等手段对藏羚羊这一题材进行创作练习,能创造性地使用表现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表现。

    3.根据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学生尝试用表演等综合形式进行表演,注意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用艺术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对藏羚羊产生深厚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生态道德意识。

    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表现藏羚羊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

    2.表现藏羚羊的美术作品。

    3.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一、导入

1、借助图片、影视资料的欣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藏羚羊,了解藏羚羊的基本结构,观察、分析藏羚羊都有哪些显著特点。

    二、新授

1、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藏羚羊是怎样一种动物,它们现在的处境如何,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藏羚羊。

    2、结合学习活动内容,有选择性地观看藏羚羊惨遭杀害的图片,以此激发学生对藏羚羊命运担忧的情感,树立自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由于人类的贪婪,野生动物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让学生知道美丽的羚羊角与柔软的羚羊绒,只有生长在活着的藏羚羊身上才能构成真正美丽的风景线。

    3、制作参考:(1)创作一幅表现藏羚羊题材的绘画作品。(2)选择多种材料进行表现藏羚羊题材的手工制作。如:挂饰、装饰画等。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3)组织学生制作表现藏羚羊的头饰、面具,为以后的戏剧表演学习做准备。

    三、布置作业

试一试,用连环画的形式进行《藏羚羊跪拜》的艺术创作。可以用“接龙”的方式分组进行连环画创作。

    四、小结展评

1、能否抓住特征将藏羚羊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2、能否在作品中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并有一定的创新。

    3、能否欣赏其他同学的优点?

4、能否在本课学习中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由此延伸课后讨论。

    五、课后延伸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所导致的生态灾难最终受害的只能是人类自己。不要让我们子孙后代孤独地生活在一个没有野生动物的世界里。

    案例 2:结合包头本地特色,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人文为目的的美术综合探究活动《“小丽花文化科技节” 美术综合探究活动方案》一、活动创意:国有国花,市有市花,人们常用花卉的品质、外形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形象,而小丽花作为包头市的市花,其喻意何在呢?活动通过对小丽花起源、种属、习性、栽培等知识的了解,探究其作为市花的喻意;通过美术拓展性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植物生长与环境改善关系的认识,体验绿色与环保的关系及重要性;通过对小丽花及包头历史文化的了解,引发对拓展小丽花文化,打造包头文化大市形象的兴趣和行动。从而使队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建立活动新型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队员的自主意识,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召开队干例会,组织假日小队,确定活动方案。

    2、联系家长,做好协同调研准备。

    3、联系市园林研究所,做好调查访问准备。

    三、活动组织领导机构:

组 长:左琳(校长) 沈宏伟(副校长) 常廷俊(书记)副组长:赵欣(大队辅导员)顾 问:汪恩长 (校外科技辅导员)组 员:一—五年级中队辅导员和美术教师、常磊(校科技辅导员)四、活动过程及进度安排: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4 月初):通过队干例会、队会、校园广播等途径向全校队员宣传“小丽花文化科技节”的活动创意,调动队员参与的积极性。

    要求:三~五年级每中队选出 5 名队员,其中小队长一名,自定队名,以假日小队的形式组织中队调研活动。

    第二阶段:活动阶段(4 月—12 月):(一)、刨根问底:为什么?(4 月初—5 月中旬)包头作为祖国的塞外明珠,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只适合耐干旱、抗风沙、花期长的植物生长。而小丽花为什么会在“市花”评选中脱颖而出?其中有许多原因和故事……三—五年级各假日小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1、小丽花的起源、种属、习性;2、小丽花的栽培;3、小丽花的品质与象征;4、小丽花被评为市花的根本原因及意义。

    要求:以调查报告、资料册的形式写出调查结果。(如是资料摘抄,请写清出处;如是网上下载,请保留网址、网名,最好附带图片资料。)(二)、奇思妙想:做什么?(5 月中旬—10 月中旬)小丽花不畏恶劣环境,仍然顽强生长,而且其姹紫嫣红、竟相开放的景象,把包头装点得如塞外春城一般,这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也是包头人民所认同和宏扬的包头精神。我们作为包头的一个小市民,既应积极学习种植小丽花的知识技术,培养更多的花卉美化城市、净化环境,还应从不同角度去开发“小丽花”资源,发展“小丽花”文化,继承和宏扬小丽花精神。

    1、活动标志征集:为我校“小丽花文化科技节”设计标志(每假日小队设计一份);2、花仙子行动:以小队或个人为单位,栽培小丽花。一段时间后以花卉生长效果及体验日记的记录情况为标准,以年组为范围评出“花仙子”若干名。

    3、各假日小队以查资料、访问、上网等形式调查:“小丽花”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开发?以此拓宽活动思路。

    4、以中队课题组为单位,成立“小丽花”文化资源开发组,从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开发小丽花的文化资源,如:研究小丽花植株品质、制作小丽花系列插花(干花)、设计小丽花服装、制作小丽花相关网页等。

    5、找出队员身边与小丽花品质相似的人和事,在黑板报中建立“小丽花在闪光”专栏,宣传我们身边的“小丽花”。

    要求:各中队自选一项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内容来开发“小丽花”文化资源,活动强调队员间的合作、互动,重在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日积月累:show(秀)什么?(10 月中旬—11 月)将前期活动成果以各种形式积累起来,展示出来!1、“花海如潮”时装设计展:以花的形状、色彩为设计元素,采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小丽花”系列童装,进行展示。

    2、“花香满径”花卉图片展:以植物分科为范围,拍摄或积累菊科花卉的图片,进行专题展示。

    3、“花草影集”干花标本展:制作小丽花系列干花标本,并附说明文字或诗歌等。

    4、“花之物语”花卉知识册:将一些花卉知识、花卉礼仪等积累制作成册,进行展示。

    5、“花间小憩”网页作品展:将小丽花的相关知识及个人作品制作成专题网页,进行展示。

美术德育教学案例篇2

一、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美国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

美国教育机构和各级学校通过确定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目标、开设网络伦理道德课程和其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具备计算机能力和伦理意识是一种任务和责任”。从而能够将网络伦理道德逐渐应用到实际的网络活动中。

(一)教育目标明确

1998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联合其他国内教育组织制定的《美国教育技术学生标准》明确了网络伦理道德目标:“‘社会、伦理和人类问题’要求美国的学生应该理解与技术有关的一系列社会、伦理与文化等问题,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技术系统、软件和信息,从而形成积极的、有益于个人发展、提高工作效率乃至终身学习与合作的技术运用态度”。同时,该协会还制定了从幼儿园到12年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行为标准。其主要内容为:在利用网络资源时要合乎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负责任地使用网络技术系统和软件;探讨网络技术的利弊以及个人不适当地使用导致的后果;9〜12年级的学生还应在同伴、家庭以及社区中积极提倡并能够以身作则地规范使用网络信息技术。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公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提出了网络伦理道德目标:“能批评性地评估网络信息及其来源,并能够将遴选出的网络信息资源与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信息素养标准结合起来;懂得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时可能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网络信息资源过程中恪守网络伦理道德以及遵守法律规章”[4]。由于美国的各级学校归各州管辖,因此上述这些标准只是美国各州实施本州教育技术标准和编写教材的参考框架。例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目标(5〜8年级的网络伦理行为标准)规定:“以适当的方式使用网络技术;遵守学校的网络规章制度,尊重版权,遵守网络礼仪;认识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对工作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学习和评价网络信息的准确性、适切性、合理性和影响”。美国阿拉斯加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网络伦理教育内容标准为:‘‘负责任地使用网络技术,并且清楚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在此标准下要学习如下内容:能够正确评价已有网络技术的潜力和局限;能够区别网络技术运用是否可靠;能够在网络中尊重他人的隐私;从道德和法律方面意识到尊重知识产权是创新思想的保证;评价网络技术对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教育途径与方法灵活多样

美国学校的网络伦理教育途径的多元化体现在灌输式网络伦理教育,包括通过讲授网络伦理道德课程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通过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渗透式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除了多重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途径之外,还以讨论、情景案例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育方法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和良好的网络行为。

1.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网络伦理道德课程主要有专门的网络伦理道德课程或计算机课程中包含的网络伦理道德内容。例如,美国犹他州对幼儿园至12年级学生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包括“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两种,这两种课程都体现了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内容。“教育技术”课程的目的旨在端正学生的网络行为;“信息技术”课程介绍网络伦理与网络伦理行为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具备处理计算机与信息伦理之间问题的知识[5]。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各高校逐渐开设各种有关网络伦理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如,1996年美国杜克大学开设了“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和机构、商业在线服务、“虚拟”全球文化或网络文化中个人的作用、电子信息传播的社会意义等[6]21;哈佛大学开设了“因特网与社会”、麻省理工大学开设了“电子前沿的伦理与法律”课程、普林斯顿大学开设了“计算机、伦理与社会责任”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了“因特网伦理学”课程。大体上,这些课程都具体涉及网络安全、预防网络犯罪、遵守网络礼仪、保护隐私、尊重知识产权等。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还通过“网络伦理”项目对该校的大学生、教师、管理者和一般工作人员,以及该州的政府职员和非营利组织成员等进行网络伦理道德和法律的教育。

美国学校还利用其他学科渗透式地进行网络伦理教育,如美国全国性社会科课程标准(幼儿园至12年级)就体现了这一点,其中的导论部分就指出:“……有效的社会科教学关注伦理道德方面的主题和注重有争议的命题教学,提供给学生机会,藉此来反映他们对于公众利益的关心程度和社会价值观……”[7]社会科课程的教师会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或者讲授网络社会的价值观念,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素养。这种方式将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与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经历联系在一起,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使学生重视由网络引发的一系列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自觉地约束和规范其网络行为。

伦理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般规律,其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有效地规范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尽管网络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但在虚拟世界的背后存在着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仍然需要伦理道德加以指导。因此,美国学校也十分重视通过伦理道德教育来加强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这种伦理道德教育以课堂教育和校外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最终达到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目的。如,课堂教育是通过学习伦理道德教育课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因为伦理道德教育课程传承了美国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老师共同探讨伦理道德问题,在弄清这些问题后将其实践于现实生活中;校外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术活动。在美国大学的学术活动中,除了有影响力的演讲、讲座和报告外,最能影响学生思想的是大学图书馆举办的学术活动。美国各大学的图书馆经常举办新书出版庆祝活动、图书展览会和读书会,请社会知名人士讲述对他们一生影响最大的书籍,这在鼓励学生多花时间阅读的同时,也积极引导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态度;②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从关心学生伦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在运动中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并能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明白怎样健康、轻松的生活;③社区活动。社区活动是以“服务学习”的形式进行。服务学习强调反思,在服务学习过程中,注重安排时间让学生反思他们所获得的经验,而且这种反思并不是服务学习结束时才进行,而是贯穿于服务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反思使学生有机会去思考学术课程内容与服务本身的联系、服务的意义、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等问题。

2.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

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方法就是通过讨论、情景案例教学的形式来引发学生对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自律意识,达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讨论是对当今网络产生的伦理道德缺失问题进行思考、探讨,通过讨论并分析这些伦理问题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态度使用网络的能力。为了使讨论的相关问题内容更加丰富,美国一家名为“反思现实”的网站每周为教师提供适合在课堂讨论的网络伦理道德话题[8]。美国一些大学还建立了在线的网络伦理道德讨论区,有专业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情景案例教学是通过让学生表演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并说明在面对网络伦理道德困境时应该如何处理,在讲解的过程中将伦理道德价值观运用其中,使学生懂得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与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关系,从而逐渐地、规范地、理性地使用网络。例如,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学校(LeeElementarySchool)的教师在调查学生上网遇到的问题时,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与确定拟探究的主题,包括网络学习、网络生活,以及网络交往等。如针对“儿童如何远离网络危险”这一问题,五年级的学生们开展了“网络欺凌”专题研究,学生们合作形成研究小组,通过采访、调查、实践与反思体验等多种形式,研究网络欺凌的目的、形式、途径、内容,以及给受欺凌者带来的危害等,这不仅拓宽了学生们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与视角,而且还提高了其在网络环境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在网络中的“公民意识”与“公民素养”,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体验、调查基于网络的分享、自由民主的表达、个性化地创造,以及关注网络社会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与异同,从而让学生学会在现实世界与网络社会中会如何行使好自身的公民权利,负责任地参与网络社会的建设。

二、政府规制——美国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制度维护

(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法律《计算机反欺诈和滥用法》(ComputerFraudandAbuseAct,简称CFAA),该法律的通过被称为是惩处黑客的里程碑。该法案被1996年通过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法案》(the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ProtectionActof1996,简称NIIPA)修订。该法案规定,“未经授权擅自进入计算机系统获取访问受限制的或受保护的数据④或试图这样做,应该受到刑事指控,如果基于商业目的窃取私人金融信息或窃取的计算机数据价值超过5000美元,则被认定为重罪,监禁最高可达20年”。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电子通讯隐私法》(ElectronicCommunicationsPrivacyAct,简称ECPA),该法案是在电子领域保护隐私的最重要的成文法。该法案规定,改变电子线路、截取电子通信,未经允许擅自侵入或使用他人的电脑、电子账户、获取信息资料,以及泄露他人信息,均构成犯罪。1997年,美国实施《反电子盗窃法》(NotallowedtoElectronicTheftAct,简称NETA),该法案弥补了版权法中存在的漏洞。该法案规定,“在180天内为获得商业竞争优势或个人金融收益而复制或销售(包括以电子形式)10份以上、总零售价值超过2500美元的作品(包括有声作品),将被判最高为5年的有期徒刑,个人处以25万美元罚金,单位处以50万美元罚金或两者并处;复制或销售10份以下、总零售额不超过2500美元(包括2500美元)的作品,将被判三年有期徒刑或处以25万美元罚金或两者并处,累犯可被判最高为6年的有期徒刑;复制或销售1份以上、总零售价值超过1000美元的作品,将被判最高为一年的有期徒刑,处以10万美元的罚金或两者并处。该法案自通过后,从事版权的违法犯罪活动骤然减少。为了规范从事电子商业活动的企业行为,禁止网络欺骗和不公平的交易行为,美国联邦交易委员会公布了《网络广告和市场规则》,其中规定,网络销售者、广告公司或网站运营商均有责任承担网络欺骗行为并有义务宣传反对网络欺骗行为。同时,其公布的《公平信息执行条例》中规定,网站应该对的内容进行充分解释,如,在提供邮件、信息公告栏、聊天室和其他网络服务内容时,要详细说明或提示是否具有不良内容,否则就会受到法律制裁等。当然,“没有针对儿童的法律是失败的法律。1999年,美国国会公布了《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Children’sOnlinePrivacyProtectionACT,简称COPPA)草案,并于2000年4月开始生效。该法案规定网站管理者要遵守隐私规则,必须说明何时和如何以一种可以验证的方式向家长寻求同意,并且网站管理者必须保护儿童在线隐私和安全。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案》(Children’sInternetProtectionAct,CIPA)。这一法律着重从技术层面对网络不良内容进行限制,规定了那些申请E-rate资金补贴的政策®。根据《图书馆服务和技术法案》或《中小学教育法》规定可以申请国家资助的图书馆和学校必须制定网络安全政策,有具体的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安全,阻止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不当行为等,并要帮助他们了解这些安全政策,否则将无法获得政府提供的技术补贴资金。同时,该法案规定,任何因商业目的而使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者,将对其执行5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半年以内的拘禁。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对涉及公民信息自由与隐私方面的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并通过了《爱国者法》,授权司法部防止泄密、限制传播仇恨信息、监视可疑的电信及商业记录等。

上述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大了美国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通过较为严格的立法来防止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发生伦理道德失范行为,也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被损害,为青少年建立一个轻松、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成立相关部门和采取专项行动

为了预防和减少网络犯罪问题的出现,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或启动了专门项目。例如,美国司法部成立了计算机犯罪和知识产权部(TheComputerCrimeandIntellectualPropertySection),这一部门是由计算机科学家、州和联邦的诉讼官、律师事务所的合作人或成员构成。该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为涉及网络犯罪的联邦起诉案件和执法部门提供意见;提出相关网络犯罪的立法方案;协调共同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行动;受理网络犯罪诉讼案件;培训相关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此外,美国联邦调查局从1995年起就启动了“无辜影像国家行动”,通过辨认网上的儿童色情图像,重点打击利用互联网传播儿童色情产品的犯罪行为。美国各州的总检察长和著名社交网站MySpace和FaceBook达成协议,要求其采取技术措施或有第三方监督的安全做法确保青少年网络用户的网络安全。

三、行业自律——美国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社会依托

为了提高网络相关企业的自律意识,规范其行为,使网络行业健康地发展并有效地服务于大众,美国网络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都进行了积极的行动。

美国计算机协会(TheAssociationofComputingMachinery)制定的《伦理道德与职业行为准则》分为两方面的内容:基本的道德准则和特殊的职业责任,旨在提高其成员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其职业行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包括:“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避免伤害他人,要诚实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特殊的道德准则包括:‘‘努力在职业工作的程序和产品中实现最高的质量、最高的效益和高度的尊严,获得和保持职业技能,了解和尊重现有的与职业工作有关的法律,接受和提出恰当的职业评价,对计算机系统和它们印记的危机等方面做出综合的理解和彻底的评估,重视合同、协议和指定的责任”。美国信息科学学会(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制定的《美国信息科学学会信息职业人员伦理守则》,主要划分为个人责任、社会责任、专业责任等,其涉及隐私权、著作权、计算机犯罪、信息安全、公共与私人信息等内容,它强调“信息职业人员在服务时,应从各方的利益、需求、信息形式、职业责任及个人伦理观点出发,权衡众多可能相互冲突的责任”[13],从而为其成员进行决策时提供伦理性指导依据,不断地增强网络伦理意识。此外,该守则还将商业伦理规范作为重要内容,以约束和规范从事商业信息活动人员的网络伦理道德行为。美国信息科学学会的成员不仅包括图书馆管理人员、计算机专业人员,而且还有信息业经销商以及专家学者参与其中,这就为吸纳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及时制定和调整职业准则等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开启了方便之门。

美术德育教学案例篇3

案例一: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案例二: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案例三: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案例四: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案例五:男生,四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四岁师学习钢琴,八岁学习书法,获奖无数,十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第一位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三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第二位是马加爵。广西宾阳人,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杀4名同学,2004年6月枪毙。第三位是韩寒。上海人,中国作家,职业赛车手。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中国80后十大杰出人物,2009年亚洲周刊风云人物,新世纪周刊2009年度人物。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作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第五位是李天一。李双江、梦鸽之子,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毕业,后就读人大附中,再到美国沙特克圣玛丽学院留学。成就不小: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金奖,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2011年因斗殴拘留教养1年,2013年2月因罪判刑10年。

以上几个教育个案值得我们反思,目前人们最缺的是德,缺四个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学生最缺的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

要成才,先成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时,是这样回答的,“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学校教育要把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德育格局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美术德育教学案例篇4

论文摘 要: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探索的过程。它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发掘自身潜能的客观规律,践行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教师若能高屋建瓴地运用案例,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在长期探索案例教学中不能盲目效仿,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基础环节。首先要坚持以下教学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面临的对象大多是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内心深处充满自卑,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因此,这是进行职业道德与指导教育的最佳契机。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择成功学生的案例,最好是本校或本专业的;让学生不觉得遥不可及,感受到“行行出状元”的真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热爱所学专业。 

 

二、目的性原则 

 

教学大纲指出:“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指导职业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做到知识统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单纯去引导学生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追求这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教材上结论性语言学生在生活中时有所闻,并不陌生。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案例讨论或辩论过程中,越辩越明,互通有无,把德育主线落在实处。 

 

三、互动性原则 

 

教学互动可以避免“教”与“学”的割裂和教学惰性,其中“生生互动”会使学生互相启发,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成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互动”会使教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更新教法,成为教学的主导。 

 

四、实践性原则 

 

“明理笃行”是各教学法育人的最终价值取向。而案例教学是最省时、最经济的“社会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教师要利用案例教学“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奠定职业人生的根基,绘就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总之,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同时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收集整理与大纲要求相符的案例,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教材上的案例在教学中应重点选择。 

一堂成功的德育课,应该有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有循序渐进、动静相生的过程优化;有人性关怀、寓教于乐的角色转换。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不容置疑——课堂。教师要驾驭好案例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一、抓住课堂。精雕细琢。环环相扣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案例教学课堂,教师应做以下努力: 

 

1.细读案例,自主探究 

这个起始环节必须抓牢,否则如建空中楼阁,使整个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本课程中的案例,人物形象光彩夺目,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易于学生阅读。 

 

2.讨论案例,集体攻关 

这是培养组员合作精神、集中智慧的核心环节。教师可布置学生事先预习书上案例。然后进行陈述、讨论,也可将另外准备的案例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务必要展开,但不得走过场。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小组长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号召力;二是控制小组人数,5-7人为最佳;三是议题应集中,不宜宽泛;四是轮流发言,不让小组长唱独角戏;五是限时完成,“超时下岗”。 

3.案例评价,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案例评价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以达到对主题探究的升华。 

 

二、知行统一,纵横交织,铸就人生 

 

孔子十分推崇“力行”的道德教育。他说:“力行近乎仁”,成功的职业课教师必须践行“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内化为个人内心坚定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并将之外化为个人自觉行为,大胆实践。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与“理”脱节 

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误入顾此失彼的歧途:对案例印象深刻,但忽视理论提炼。 

 

2.教学时间难于调控 

在教学中,教师“预设”与学生“实作”往往难于掌控,因此教师应随机应变处理偶发事件。对于“节外生枝”的教育资源,应向课外延伸。对于“冷场”状况,教师要“加温升热”,可用“降难”“化小”“切实”之术以启之。 

 

3.善用现代教育手段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具有大容量、超时空、交互式、多感官等特点,将会对德育工作增加效能。职业课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案课件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有身l临其境之感,优化育人环境。 

总之,教材淡化了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原有的学科体系,围绕德育主线进行了内部取舍,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职业课中案例教学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方能彰显它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李书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学习与训练教育科学出版社 

美术德育教学案例篇5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特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本文浅析了多媒体技术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阐述了多媒体应用技术教学途径的优化作用,改变了德育课教学抽象枯燥的教学现状,优化了育人环境。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包含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必修课程和《心理健康》选修课程的教学。这几门课程都是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中职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引导、教育广大中职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的课程。对于帮助广大中职生正确认识自己,沿着正确的方向、道路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至此,如何把德育课的知识内容讲到中职生的心坎上,如何把这些课程的精神灌输给中职生,教学的方式、方法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实施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枯燥且通俗易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口授、板书,中职生耳听、笔记,“说靠嘴头,写靠粉笔头”这种单一呆板的形式容易抑制中职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使中职生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使不少中职生对德育课缺乏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中职生喜欢上德育课,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用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中职生展示教学内容,形象直观,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中职生学习兴趣,开发中职生的潜能。多媒体技术教学已走进中职学校德育课堂中,并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中职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在教学上表现出极大潜力。德育课程涉及的知识繁多且需要再现情景案例,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中职生学习德育课程的兴趣,从而调动中职生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学质量,便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一个重点课题。德育课的直白提问、复习引入新课,平淡无奇;不如运用多媒体的色形、图象、声光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更能有效地开启中职生思维闸门,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中职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开展情境教学,从而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中职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这样,针对于德育课思想理论性强,内容枯燥的特点,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中职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使中职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让中职生可以在良好状态下,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实施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拓展课堂空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质量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凭借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传授知识,课堂容量小。德育课是一门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学知识和实践性为一体,以应用为中心的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必须大量学习党中央相关文件和最新的会议精神,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中职生最关心的话题,教师适当应用互联网等各类资源,收集、筛选和整理各类教学素材和资料,提高备课环节中课件素材的丰富程度,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大量的信息传递给中职生。而多媒体教学具有知识容量大、信息量多的特点,可以使中职生更为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要点。由于不用一笔一画地在黑板上写字,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可以使教师更加从容地旁征博引,挖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与中职生进行交流。教学内容上,可随时将最新的知识和大量针对性较强的案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满足中职生的专业需要。多媒体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拓宽中职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实施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中职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这一点至关重要,而多媒体教学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善于将图形与色彩、动像与静像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通过改变字的大小、粗细、颜色、设计字的闪烁或配上声音、插图、动画等手段达到强调和突出。这样一来,静态的板书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强调和突出。通过多次演示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加加深中职生印象,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教学目的。例如在讲

爱国主义时,可给中职生播放一些爱国主义影片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爱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在讲到职业道德时,可让中职生看一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报道,让他们感受到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讲解职业礼仪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强调,这样中职生就基本掌握了职场礼仪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让中职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入生活实践,探究职场礼仪重要性,从而感受到职业礼仪之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再如,对增强道德意识,法纪观念和承担法律责任,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案例展示在屏幕上,或结合一些法律漫画,职场法律案例,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激发中职生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加深对抽象法律知识的理解,成功突破教学难点。 转贴于

4 实施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及时修改更新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教学中应用的投影仪或幻灯片不方便进行内容上的修改和更新,往往造成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中职生获取新知识的速度和深度,尤其是对德育课来说。教师要根据时事和德育大纲的要求随时将增添的内容或案例补充到教学课件中,将陈旧的教学内容或案例进行删减和修改,提高任课教师的工作效率,充分体现教学的时效性,增强实用性,更便于中职生了解时事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省时高效,是以课前的费时费力作为基础的。备课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广泛搜集资料,精心制作课件,把抽象的理论用多媒体形式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可以搜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最新社会动态,给中职生提供典型的职场案例和模拟的职场情景,表现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我在讲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时,运用表格加以归类说明,上交往礼仪课时我则运用网络,下载了成功人事创业中与人交往的典型事例,上道德之美课时我将搜集到道德故事、图片和视频展示出来,上劳动法律知识课时,我下载了最近发生的劳动纠纷案例,引导中职生重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等。当然,课件制作时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去考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课件制作还要遵循“简约性原则”,即课件内容要简洁扼要,重点突出。课件画面的布局要符合中职生的视觉心理,特别是工艺美术类学生,更讲究艺术效果,而画面的色彩要符合中职生的视觉美感,线条粗细,字符大小要保证中职生看得清楚;文字要精练。

5 实施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帮助中职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多媒体教学要注重与中职生的互动交流,教师不能只坐在电脑前操作鼠标,对着屏幕解说,师生各自面对冷冰冰的电脑和显示屏,这样多媒体课件就成了横插在师生间的“沟”,仅仅作这一种演示工具,出现“黑板搬家”的现象。所以,学习德育课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中职生积极参与,而不是仅仅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教师还要从头到尾只按照自己事先设计的思路滔滔不绝地讲,一页接一页的翻课件,这无异于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教学,中职生只会昏昏欲睡。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和中职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应该多提问,善于启发中职生思考,让中职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使沉闷的课堂由于学生的鼓励思考和积极参与,变得活跃和热烈起来。例如,讲到纪律与法律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的文字,然后引导中职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违纪违法实例,教师再补充例子的时候,此时设计了问题:违纪和违法有何区别?让中职生来讨论和思考。是“纪律管得多点”,还是“法律管得多”?先让中职生想一下,实在回答不出来,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答案,这样给中职生的印象才深刻。同时,教师上课时眼睛不能只盯着电脑屏幕,要注意运用多媒体设计问题,启发中职生思考,让中职生运用网络信息寻找答案,这样才能判断中职生是理解,还是疑惑,是全神贯注,还是漠不关心,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讲授方法。此外,还要注意借助手、表情等肢体语言来帮助表情达意,这样才能感染中职生,帮助中职生更好地理解。

6 结语

总之,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场革命,它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一体化,它把比较成熟的图象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以及三维动画技术统一集中到计算机中。把这种具有文字、语言、图像、动画等多种可视听信息的人机界面,应用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是现代的科技进步,也是德育教学活动的一大改革,不仅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中职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参考文献

美术德育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科研道德;学术诚信

一、我国研究生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空前扩大,高校科研学术氛围空前活跃,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而且在医学教育“早科研”政策改革下,已有大量本科生加入科学研究,并且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不断有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报道。总体而言,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修养水平整体良好,基本上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与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相悖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论文撰写不符合学术规范,找人或帮人撰写论文;修改实验数据;撰写论文时或多或少地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等。随着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商品化、产业化,很多人忘却了科学研究的初衷,将学术成果变成逐名逐利的商业工具,也让许多学术机构在盲目追求数量和高层次科研成果方面你追我赶,社会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逐步渗透进大学[1]。受这种风气影响,当研究生面临评优、毕业等利益冲突时,违背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的现象屡有发生。教育部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抵制违背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现象的举措。比如,所有研究生在提交自己毕业论文时都会签署论文成果真实可信的相关协议。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4号正式《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4年,国务院教育督促委员会办公室对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工作的专项检查;2015年6月,29所“985工程”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研讨会国内首份《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等。纵观这些举措发现,多数方法是让学生宣誓或是签署诚信协议来保证对学术负责的行为。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告诉学生要注意学术诚信和科学道德,但实际上,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和广泛,学生不通过系统学习科研规范和科研诚信的法律法规,深刻理解什么是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很难真正对自己的研究行为负责。

二、国外研究生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现状

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国家健康研究院于1989年颁布的条例要求,科研机构应为所有接受国家研究服务奖学金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提供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育。在研究生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方面,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于2004年在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支持下,启动一项旨在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诚信与科研伦理教育的“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计划,主要是在研究生院校中推进对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ResponsibleConductofResearch,RCR)教育的研究。该项目运行至今,已经初步形成完整的科研诚信教育体系,并且被多所院校纳入研究生教育框架。RCR教育包含:科研不端行为;人体试验;动物实验;利益冲突与履行承诺;数据的采集、管理、共享与所有权;导师与学生的责任;科研合作;同行评议;发表实践与作者责任9个方面。开展RCR教育的高校,根据各自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特点,选择适合本机构本专业本学科的RCR教育内容[2]。除了美国,2007年澳大利亚颁布了《澳大利亚负责任研究行为准则》,用来指导研究机构和人员怎样更好地实现和保证负责任的研究行为,并在研究生阶段对其进行相关培训[3]。丹麦奥胡斯大学制定的《奥胡斯大学负责任研究行为政策》中也明确要求,应在奥胡斯大学开展一系列负责人研究行为等科研诚信教育[4]。这些准则、政策主要包括负责任与诚信科研行为指导原则、研究数据的管理、科研成果的发表和署名及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处理措施等,这与美国的RCR教育内容基本吻合。

美术德育教学案例篇7

1.1双语课案例教学法与教师认知上的误区

案例教学法是国贸专业双语课程授课过程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首先由哈佛法学院倡导,之后哈佛商学院也开始应用,采用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所以,应用这种方法必须基于真实可信和知识相关性的信息,否则就会和教师讲授背道而驰。但是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至少需要2-3个月的时间,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有技能和经验,而且要随时更新,否则就会老化。目前许多高校教师针对国贸专业双语授课所利用的案例,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书本上提供;一种是教师网络查找中文案例的,并翻译成英文案例。第一种来源很可能存在时间的滞后性,可能与我们需要的新知识脱节。第二种来源存在问题真实性的质疑,教师希望通过案例说明知识的可信,可是案例本身可能具有挑选时的主观性、个例性等特点,存在偏颇。

1.2教师岗前培训不足导致双语课案例教学方法的生搬硬套

我国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到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99.8万人,增幅达547.96%。学生供给旺盛,促使高校教师招聘快速跟进,各类高校根据需要吸纳人才,途径包括行业企业、刚毕业的本硕博毕业生、海归派等,而从最初面试到教师走上讲台,岗前培训时间仅仅不到2个月。在我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都没有对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作明确规定,而是按照普通高校教师的相关标准执行,即具备研究生或本科学历即可。很明显,岗前培训不足,使得教师掌握的教学方法也乏善可陈,使得生搬硬套的案例存在水土不服现象,同时旧知识与新案例、新知识与老案例的格格不入,都可能出现,矛盾处处存在,教师驾驭案例功力不足。与此相反,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对上岗教师及执教教师实践很重视。在美国,要想成为一名应用型院校教师,必须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在德国,博士生毕业后必须在企业工作五年,方可应聘为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在加拿大,每3年教师必须返回到业界实践,或定期为业界解决技术问题,或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以防技术知识老化。

1.3教师素养结构失衡导致双语课案例教学方法的目标失真

教师素养结构失衡,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什么案例都可以拿来用,任何知识都可以用同一则案例来套,这显然违背了教学的严谨性。2011年4-9月笔者向海南工商职业学院、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口经济学院、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省旅游学校等五所学校投放调查问卷,通过对海南五所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主要动因情况统计发现,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中由大到小排列分别是,晋升职称比例是46%,总结经验比例是19.3%,完成工作任务比例是18%,学术追求比例是16.7%,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我国教师晋升体制以及对年轻教师主持科研项目缺乏扶持、教师自己买版面的国情有关。教师的科研追求不是让课堂案例变得更加丰富,而是为了职称晋升,显然动机不纯净了。

2教育生态学下媒介素养的双语课案例教学法应用对策

2.1利用媒介素养建立教师正确的双语课案例教学法应用观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这种生态镶嵌性加大了个体在接受媒介信息的困难。媒介素养则提出了一条路径,即让教师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时候,在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制作-思辩过程中,突出案例教学的实际应用,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到应用方向的指导。从教师认识层面来看,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给我们繁杂的真假信息,有效辨别信息并合理利用信息最为重要。教师需要学会辨别真实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我反省的模式,建立正确观,增加授课知识与双语案例切合度。从教师应用层面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把理论知识模块化,把一则则信息拆分成一组组的双语课案例,对应每组理论知识。每一组案例既是一则典型知识汇总,也是一则实际操作示范。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案例设计课程时候,考虑到选取哪些是合适的、哪些是多余的、哪些是未来需要现在不需要的、哪些是关联课程需要的等。

2.2利用媒介素养构建教师双语课协作式的案例教学法

教育生态系统的引导使得个体间协作有序,那么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这样一种介质能推动个体间的合作。所以,媒介素养的养成需要利用正确的介质达到有效的目的。在构建案例教学法真实性时,我们可以利用组织本身传导性构建课程间的互联网,比如领导-教师-学生、教务处-系部-教研室、企业-教师-学生-企业,等等。每个团队的案例集有不同方向的扩散,形成知识-案例树。这种构建不是短时期能够完成的,同时没有一定的时间、方向都无法完成,对于很多经过短暂培训的教师那更需要用时间去堆砌才能成熟。所以,组织内部传导机制的完善以及组织与外部联系紧密决定着一个教师是否能真正纯熟运用此方法。第一,建立协作式的双语课案例教学方法需要大量的师资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年初年末培训、省级培训、出国访问等,让教师有机会接触好的案例。第二,鼓励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参编教材,多给新人机会,改变申报课题等职称上的限制,建立科研奖惩机制。第三,推荐更多的年轻教师去企业带薪实习,要做到百分之百实现教师有实习经历,并把这种经历写进教师资质中,保证上讲台的教师都是高质量的、有能力的。

2.3利用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教师双语课应用案例教学的严谨性

美术德育教学案例篇8

高职高专学生的群体特点为:获取知识渠道广、知识面宽,但不深入具体,一知半解,渴望被他人认同和自我实现,然而又存在迷茫、消极、矛盾的普遍心理。文学欣赏课程需要根据具体学情加以正确引导,寻找适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认同感和参与感,使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其全面发展需要。

2医学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文学欣赏教学是医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文学欣赏课程的教改研究和实践,以期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促成医学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与人文素养的融通。

2.1精选教学内容,发挥文学欣赏课程德育、美育、智育的功能文学欣赏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庞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找准课程定位,打破教材建构,重组教学内容体系,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人文培养功用。在文本选择上,一方面要注重保留经典,扎根丰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传承灿烂文明,另一方面也要把握时代脉搏,延伸、引入新内容,引导学生从当代文学(包括影视、网络文学)及当下社会文化热点中汲取养分,吸收正能量。

2.1.1德育渗透用情感教育带动思想教育,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染和鼓舞学生,这是德育渗透的最佳途径。(1)爱国主义教育。首先,用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无不享誉世界、影响深远。第二,用爱国主义作家的事迹感染学生,通过对爱国人士的事迹讲述,学生心中深埋下了爱国的种子。第三,用爱国主义作品进行思想引导,由杜甫的《春望》、辛弃疾的《破阵子》,再到郭沫若的《炉中煤》、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学生受到一场场心灵洗礼,更坚定了爱国感情。(2)道德修养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诚信、修身齐家、尊老爱幼、互助互爱、言行一致、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等传统美德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优秀作品和作品中人物、作家的人格力量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我,增强人生责任感,加强抗击挫折和压力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社会素质。(3)职业素质教育。增强文学与医学的关联性和实效性,精选扁鹊、华佗、李时珍等人的传记,让学生在熟悉古代文案、学习古代医学大家的医德、医术、医理。同时结合当下的鲜活的案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如央视新闻联播《寻找最美乡村医生》中介绍的乡村医生坚守贫困与清苦,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从而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提高职业认同,坚定职业信念。

2.1.2美育熏陶文学欣赏本质是是一种审美活动,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文学作品中蕴藏着的人格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等诸多美的因素。审美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方面,美育是文学欣赏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杰出的文学家不仅以美的规律真实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而且旗帜鲜明地表达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假恶丑的鞭挞。成功的文学欣赏教学不仅使文学作品中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其中承载的思想、智慧、情感会伴随着流淌到学生的心中。

2.1.3智育启迪文学欣赏是一种积极的艺术再创造活动,学生以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感受、认识、补充、丰富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从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2.2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文学欣赏是一种重体验、重感受,需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切身融入和参与的文学实践活动,唯此才能发挥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2.2.1讲授法讲授法作为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可或缺的,用于向学生介绍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包括文学欣赏的意义、文学的体裁特征、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和进行欣赏的基本方法,这是学生顺利开展阅读活动、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保证。讲授法还用于一些重要篇目的写作背景和重要作家的生平介绍,即“知人论世”,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2.2.2任务驱动法教师提前布置阅读篇目,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查阅资料并记录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征集、梳理,选择高频问题和典型问题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学生为证明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大量的主动阅读和整理归纳工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不用唯一答案、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路,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并善于总结,同时收获集体协作解决问题的喜悦。

2.2.3角色扮演法教师从戏剧和小说中初选几个片段,由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1~2个进行改编与表演,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情境、体验生活、感受人物,学生分别以“导演”、“编剧”和“演员”的身份进入文本,对其中的结构、情节、人物没置进行删改和重新编排,使学生充分享受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和情感共鸣作用,激发再创造的兴趣,学生与作家、作品、角色间的交互作用得以深入,从而丰富自身的艺术经验,提高想象、联想、应变、语言表达及组织协调能力。

2.2.4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向学生讲述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对病患的身心健康起到的积极影响,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从而了解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医护人员的耐心、爱心,全心全意为病患着想的精神,救死扶伤、不计得失的品质以及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是无形的珍贵的医疗资源。这种现身说法式的教学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受学生欢迎。

2.3打破传统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首先,在考试目的上,应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以素质能力的提高为旨归;其次,在考试内容上,将知识考核为主转变为能力考核为主,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检验学生文学感受能力、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人文素质水平;再次,在考试形式上,可采取口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等,力求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主要包括包括:考勤纪律、讨论发言、朗诵训练、读后感(观后)写作等。

3结语

美术德育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新型的教学模式,道德教育,环保教育,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统教和学生被动的学的陈旧方式,要由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的去学习知识转变。然而如何使化学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为此,我通过学习他人经验以及几年来的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就本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谈一些体会。

1.积极推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案”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生的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三个阶段,因此设计导学案时就要考虑每个阶段让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面设计导学案: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学习过程、课堂小结、反馈练习、课后提高练习。

1.1 课前预习指导。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例如我在设计《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导学案时,课前预习指导中设计了这样练习:

(1)地球水资源丰富是因为________;水资源宝贵是因为________。

(2)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一方面________,另一方面________。

(3)因此,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________,另一方面要________。

(4)节约用水,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________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5)水污染的形成:

(6)水污染的危害:

(7)水污染的防治:

有了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课前的预习就有了方向。

1.2 课堂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达成课堂目标。如我在设计《常见的碱》这一课题的“导学案”时,其中有一个知识点: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教材中没有探究实验,但该知识点非常重要,是历年来中考考查的热点,并且考查方向侧重于知识的应用。于是本人在导学案中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2)怎样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3)回忆第六单元课题3中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把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1.3 课堂小结。能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4 反馈练习和课后提高练习。设计要有层次。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涉及本课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既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又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

“导学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自学,是一种紧张有序的求知过程。使用学案后,学生的审题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能普遍提高,对新信息的接受及迁移运用灵活性增强。“导学案”已不单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涵盖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各种教学要素的一种教学指导,可以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在初中课本做了初步和系统地学习。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对于大气污染中的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结合1942年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等。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有毒性气体(如SO2、CO等)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才能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3.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1 通过对化学史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3.2 化学实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课堂。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操作美,实验装置的和谐美和实验现象美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例如,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使学生惊奇万分;将铁丝伸入硫酸亚铜溶液中,生成美丽多姿的铜树,令学生感叹不已,经常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美,就会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3.3 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语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说明如何处理尾气、防止污染,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知识中达到教育效果。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是基础。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开展课外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参考文献

[1] 学科网的:课堂教学中“导学案”导学使用的做法和困惑.

[2] 学科网的: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美术德育教学案例篇10

1.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关系

智育是使人智慧的教育,传授知识的部分;德育是使人道德的教育,熏染觉悟的部分;美育是什么?用蔡元培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师进而阐述了美育和德育、智育的关系,“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顾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不顾祝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蔡师的观点是智育和美育都是德育的重要助手,只有两手抓,立德树人的目标才能得以完成或者实现。所以美育的功能决不是配角,它和智育一起使人大智大慧,它和德育一起使人大彻大悟。这一切都将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青年人才培养服务。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意见中提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为美育的全方位发展定了方针、指了方向。

2.德育、智育和美育共同促进教师发展

一所学校要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著有《与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开篇便开宗明义地说:“本书涉及的问题,包括对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施行领导的下列几个方面: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和教师的个人创造,课堂上的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的教育学修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将发展教师、促进教学作为传授给青年校长的治校经验,认为校长最紧要的能力(或者任务)就在于发展教师、促进教学。由于六中是艺术高中,在发展教师这个普遍性议题中,我们就多了一份发展教师的美育思想这个特殊的任务,即普遍性中的特殊性的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一切活动的实质,就是校长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有了创造性的发挥就有了乐趣,就会自然减少职业倦怠感。例如苏州六中《特色学校发展中的美育策略研究》,此项课题由四个子课题组成,分别为德育、艺术、教学、管理,囊括了艺术、文化各门学科。课题组通过读书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等方法,广泛开展关于校园美、德育美、学科美、艺术美、管理美等领域的行动研究,力争做到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在课题组各位老师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课题得到很好的响应,教师们多次举办读书沙龙,交流美育心得,也递交了多篇读书报告。

3.六中美育的格言、格调、格致

一句格言。历届六中人孜孜以求,把学校的育人目标定位在“厚仁、尚美、博学、笃行”,把学校艺术教育的方针锁定在“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结合立德树人的要求,我们的美育格言定格在“大爱尚美”。

学校应该是充满爱的地方,师生之爱、同门之爱、学科之爱、艺术之爱、教育之爱孜孜流淌。学生、教师、学校、社区、家园、国家这些社会元素之间用爱相连,岂不是自尊自重,各美其美?岂不是互勉互助,美人之美?岂不是生生相息,美美与共?岂不是大爱长存,天下大同?

尚是尊崇之意,尚美即追求崇敬美感。尚美必知美,知美必爱美,爱美必作美,人之作美,善之广大。

一种格调。法国画家德拉瓦库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朱光潜先生说:“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做出诗文,则全凭个人的情趣和才学。”也就是说,美是存在风格的,这种风格的形成有赖于我们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活动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格调。

“六艺”作为省内唯一的艺术高中,在教育教学、管理辅助等各个环节都要彰显尚美尚艺的“格调”。任何学科中均含有美学要素,区分在于美的形式不同,美的直接性不同,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任何学科没有理由拒绝美育。即使在校园规划、总务后勤、图书管理、班级面貌等方面都能体现美的“格调”。“六艺”要在方方面面体现学校的管理格调,教学格调,教育格调。

一生格致。格致是推究事务的精神,尚美的过程就是推究追求美的过程,每门学科的教学都是推究的过程。承载着园林文化教育使命的“六艺”更要在钩沉、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及苏州传统文化方面且歌且行,构建了多样的美育课程。

蔡元培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人格教育”、“爱的教育”、“感化教育”等教育思想,都是让校园充满美的艺术熏陶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