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十篇

时间:2023-10-19 16:05:45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篇1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 高等代数 特征值 特征向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113-02

1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高效率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时,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1]。对教师来讲,就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内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并确立科学的学习态度。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而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就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变教师满堂讲为教师启发,师生共同讨论。

2 高等代数课程的特点与启发式教学的实施

综观《高等代数》课程,其课程特点可以用“三点一线”加以概括。何谓“三点”,即逻辑推理的严密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代数系统的合理性;而“一线”即是矩阵表示是一条主线,利用矩阵理论把前后知识串起来[2]。高等代数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数学院的本科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3]。众所周知,高等代数有的抽像性和逻辑性,学生常常觉得课堂内容单调,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上课的时候容极易走小差,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所以在高等代数课程教学中,探索和实施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克服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设置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在实行启发式教学时都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就高等代数而言,教师在启发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其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应用来进行,摆脱以往老套、按部就班的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设计的问题应具有科学性、可探究性、实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下面笔者将以高等代教中的一小节为例予以说明。

3 如何设置问题情景――以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为例

这一节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及求法。

3.1 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

定义:设A是数域P上线性空间V的一个线性变换,如果对于数域P中一数存在一个非零向量, 使得A(*)

那么称为A的一个特征值,而称为A的属于特征值的一个特征向量[4]。

这里主要是理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几何意义,及其之间的关系。而理解这些的本质是首先要真正理解(*)式的内涵,笔者设计如下问题:

(1)A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2)对于特征值,特征向量是唯一的吗?

(3)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关系是什么?

(4)该如何求一个线性变换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呢?

通过对前3个问题的解决,大家能一步步地理解A的内涵,更好地掌握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关系。带着第四个问题,大家共同来探求一下此节的第二个教学内容。

3.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

为了更好地启发大家去解决这个问题,设A在基下的矩阵为A,在该基下的坐标为, 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问题(1):考虑在(*)式两边的坐标,看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等式?

问题(2):特征向量对这个等式来说意味着什么?

问题(3):这个等式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

问题(4):怎么求特征值,求出来特征值之后又怎么样去寻找该特征值的全部特征向量呢?

问题(5):特征值的所有的特征向量放入一个集合,这个集合能构成一个子空间吗?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启发大家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再把上述过程归纳整理就是今天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义及求法。

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虽然各有千秋,但前者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启发为核心,整堂课围绕着预先设定好的启发方法和内容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意愿;二是转变角色,主角由教师变为学生,让学生真正有兴趣地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和探索中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实现的。

4 结语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善于提出问题。并非把要讲授的内容都变成“问题”向学生提出来就是启发式教学。

这里首要的是教师先通过反复探索,找出内容中主要“因果”关系的衔接点,然后一针见血地提出实质性问题,能把学生推到创立该理论或发明的时代背景上,促使他们设身处地地积极思考。

(2)将问题连在一起的是“点”:指点,点拨,点化。这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通过各种方式随机点拨的教学方式。教学点拨,一是点拨学生的思路;二是点拨学习疑难;三是点拨知识重点;四是点拨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不多讲,不乱讲,只在节骨眼上点一下,常有“一点就透”“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

(3)要有机地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结合起来,把问题把握得恰当好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的一个优点就是教师主导课堂内容包含的知识点多,信息量非常大,较少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式教学法显然克服了这些缺点,但如果用过了头,让学生一味地去自主探索,可能会使教学进度过于缓慢,完不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所以需要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握好这个度,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保持了合适的进度。这样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又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成伟华,孙贺.浅谈启发式教学法的误区及其运用关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1):114-115.

[2] 李志慧,李永明.高等代数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篇2

关键词:中学地理;启发式教学

将启发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启发式教学有很多种具体的方法,要做到充分掌握和灵活应用,就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有机结合,以期促进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1.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启”者,开也,是引导、开导、诱导之意;“发”是启动、打开。这里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去获得知识、开发智能、发展个性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启发式教学应该是地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首先,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目标的基本要求:着眼于‘以学为本’教学目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为依托,突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发展地位。”

其次,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地理学科具有趣味性、形象性、应用性很强的特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更有优势;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是这把“金钥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学地理怎样有效进行启发式教学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归根结底就是做到“因材施教”。“材”包括课堂气氛、教材特点和学生基本状况。“教”是不同的启发方式、方法。启发式教学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充分掌握和灵活应用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的最大价值。笔者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

1.酿造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是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何为启发

“发”是“启”的目标,“启”是“发”的动力。学生“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看“启”的能力,“启”的内容和形式。酿造适当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课前,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及课堂气氛,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并调节课堂气氛,怎样调?地理学科具有应用性、形象性、趣味性很强的特点,开展生动的课堂教学更具优势。所以地理教师更容易找到调节的案例。所以,“案例启发”十分必要。

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的案例,就能够增强生动性。如,我引用相关诗句引出惠州西湖的秀美、惠州的特产荔枝的介绍、从特殊的地理风物引出惠东沿海风光和地理地形特点、从工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引出惠东经济的腾飞、从新时期惠东产业转换战略引出产业转移;从“客家人”、“仫佬人”的来历引出人口的迁移……

简单而单调的内容需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动和活跃气氛。讲述趣味故事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教材中的一些难点内容,更需要开放、活泼的课堂气氛。教者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中去捕捉那些有助于突破难点的案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诱使他们产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我在讲授必修3“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时,我从南北方人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产方式引出南北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取向;从不同民族的服饰讲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服饰及生活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些亦受自然环境的一定制约,说明自然对人文产生深刻的作用;从气候使非洲人、欧洲人呈现不同的形体特征,日本的自然环境恶劣与日本人的危机感和勤奋精神,中国地势西北为高原高不可攀东南为海洋深不可测与中华民族的保守,而形成知足常乐的道家思想,以及惠东沿海片和山区片居民性格异同等等,升华他们的创造性。

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的放矢,是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基础

中学地理就教学内容来说,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块。自然地理重原理,主要是从自然的角度说明地理事物或现象,需要理性思维。因此需要巧妙地“激疑启发”。

激疑,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矛盾运动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我在复习“经纬网”这一节知识时,课前,我以“你每天是否坐地日行八万里这个问题来激趣,再以寓言故事“南辕北辙”引出对“东辕西辙”的讨论,课堂开始活跃,大家兴致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这样,真正做到了个个参与,人人受益。人文地理重观念。人文地理主要是从文化角度说明地理事物或现象,需要一定的感性思维。它强调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而这种观念的树立,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案例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对这些大道理的理解,往往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学要巧打比喻,触发联想,多用“比喻启发”。

巧打比喻,触发联想指讲课时用具体形象,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激起学生的联想,鼓动思维的羽翼,诱导他们在积极思考中巧妙对照,化繁为简,使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是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关键

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课堂教学应适当提高要求,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用“提高启发”是比较适用的。提高启发指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问,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逐步提高要求,才能逐步达到拓展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针对文科普通班的教学着更要做到有的放矢,而用“讨论启发”的方式比较适宜,讨论启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看准时机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引导学生研究,逐步寻求结论。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准确把握,还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引导;启发;尝试;因材施教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大的方面进行引导,小的地方着手启发”的策略,引导学生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达到一定的收获效果。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出学生自身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2个练习本,卖出7个,还剩几个?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2-7=5;有的把12分成10和2先算10-7=3,再算2+3=5;有的把7分成2和5,先算12-2=10,再算10-5=5;有的先算12-10=2,再算2+3=5;有的想7 +( )= 12,因为7+5=12,所以12-7=5。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与思的有机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之才。我坚信,坚持启发式教学,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篇4

1 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①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于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②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2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3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课堂上巧妙灵活的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 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为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到了全世界。今天的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德育;特色;要求;方法

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由于受网络的影响,加之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思想教育非常困难;和孩子的家长沟通难,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落在我们老师的身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中,首要的是思想教育。而进行思想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很重要的身教之外,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在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去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中去促进其发展。那么,如何全面认识中学语文中的启发式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运用启发式应该抓住学科自身特色

我们知道,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对学生来讲,它所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特长。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有很多思想教育的素材。如爱国方面的《黄河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那磅礴的气势,那雄浑的气概,还用教师去宣讲如何去爱国么,只要教师在授课时能满怀激情,充满了爱国情感,自然会感染到学生的,这就是渗透,还有亲情方面的如《纸船》、《背影》等,革命英雄方面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海燕》等,这需要教师首先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感,并被它深深地打动,才能在教学中流露出来,从而感染学生,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因为这些文章虽然很好,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已经教过很多遍,产生一种麻木之感,教不出激情,感染不了学生,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2 启发式的适用也有其具体要求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的要求是这样界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具体地表现在听、说、读、写几种能力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表现在认识、联想、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感、美德能力上。因此,提高语文水平,不仅要提高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水平,还应该包括提高认识、联想、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美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水平。概括地说,提高语文水平,实际上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问题。由上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是有一定的原则要求的。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些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考虑教法的问题。只有在教法上创新,寻找最佳途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3 “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作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单元宏观为序列,以课文微观为主体,在活动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为主导,既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创造,又注重教师的导读与激发,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3.1 教师导读激发

这是指在单元教学的开端,即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激发为主要手段,从设疑人手,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基本概念原理为主动地探讨发现新知,获得乐趣,设疑时宜精不宜多,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深入地研究带动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例如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训练“诗歌朗读”,就学习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了诗歌的“节奏”和“用韵”。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诗的节奏”进行导读,可以在学生对音乐节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联系,以加深对诗的节奏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节奏的诗歌朗诵,从而把课文和单元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不致空洞,激发的效果也就很显著,学生既动了脑,也动了手,动了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2 教师启读、精讲

所谓“启读”主要指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精讲主要指在阅读教学中一要精选,二是精讲,通过对课文的最精练的讲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充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讲过程要注意完整性、精练性、实效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把课文与单元教学相结合。这一阶段,教师引导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3 学生的理解精练

这个过程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精练的载体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对难点给以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理解巩固进行验收即可。

3.4 教师评价及学生创造

这一阶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阶段,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读和写的关系来看,它体现在写作训练上,写是读的目的,写是读的质的飞跃。另外,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角度来看,写是最能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的。一是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二是常言道“文如其人”,从某一角度可以看出学生个性的质的发展状况,写作训练时,指导学生恰当及时地评价,使其收到更好的效果。

4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以上分析说明:总结启发式教学法,可以看出它有如下特点: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是活动教学,也是启发教学;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为要求,体现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特色。以单元教学为客观整体,以单篇文章为微观文体,既注重单元教学,又使教学过程程序化。

总之,启发式教学可以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篇6

论文摘要:启发教育源于孔子,具有知识习得的过程性、教与学的双主体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教学手段的综合性等特征。外语教学以发展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完满人格为目的,要求科学化和系统化,重视学习过程。

一、启发式教育理论的特点

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后被许多教育家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的一大贡献。概括起来,启发式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知识习得的过程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论的推导论证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揭示知识发生发展和思维过程,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从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探究知识的过程性,借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孔子重视“学与思”的关系,鼓励学生善疑多问,据(《论语》)记载学生向他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达一百多次,如:“问仁”、“问礼”、“问政”、“问教”、“问知”等。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不是马上回答,而是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最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式教育正是通过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层层诘问和思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与学的双主体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一教师,学的主体一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的主体,又是教的客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的。

无论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还是《学记》中阐明的“善喻”,实际上都肯定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在于教师闻道在先,具有专门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修养和教育技能技巧,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活动角度来看,教师是学生认识和作用的对象,在作为社会要求的体现者为学生所认识的同时,又作为师生人际交往的对象而被学生所认识,因此,教师具有主客体双重性。而对于学生来说,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学习活动的对象——客体。学生在把教师作为自己认识对象的同时,又把教学内容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因而首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师的施教对象,始终处在客体的地位,具有受动性、依存性、可塑性等客体特性,因此学生也同样具有主客体双重特性。

3.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发展,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教学环境。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学记》指出:“教”应视为“善喻”,即“君子之教,喻也”,并对教师在进行“善喻”时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三要三不要”的原则,这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和易以思”的基础。教师只有做到了“道、强、开”,学生才会亲近和信任教师,才使教学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学生才会“爱学”和“乐学”。

4.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启发式教育要求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并根据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及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宜的教学范围,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就教学方法而言,可以采用活动学习、发现学习、情境学习等多种灵活形式,为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教学形式而言,可以是集体教学,但最有效的形式是采取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以弥补班级授课的弊端。尤其是小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培养能力,消除自卑感,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启发式教育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注入式教育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阻碍了学生智力发展。启发式教育则与之相反,由于本身所具有注入式教育无法比拟的特性,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方面来看,启发式教育对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_夕语教学既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启发式教育知识习得的过程性决定了知识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性,不仅要求对思维结果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启发。只有确保完善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才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反之,缺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如果一味追求结果而忽视了思维过程,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一“讲风太盛”。教师用整课堂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把学生的思维降到了最低限度,使学生失去了“发”的机会;二“启发式变成了表演式”。教师成为能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的高明的“杂技”演员,把启发过程变成神秘的“魔术”,学生知道现成结论而看不到结论的来龙去脉,让教师被动地牵着走;三“负担偏重”。大量的作业或重复性的练习把学生知识积累过程大为简短和压缩,使知识应用过程过分冗长和膨胀。这些现象和形式不仅有悖于启发式教育,而且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也格格不入。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凝结在教材中的活动过程充分展开,重视概念的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和思想启发诱导,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特征和事物间关系的认识,将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主观形态的知识,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

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外语教师在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新的知识和问题。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是:①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或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已掌握的外语知识或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或掌握新的技能。②在解决具体某个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巧设计出各种适应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③明确外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线索分析和这个问题及相适应的其它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导求解决的途径和结论。④教师只摆出大量的事实和具体材料,一般不提供结论或答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钻研,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外语教学要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启发式教育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启发活动过程的发生机制,把教师启发、诱导的方法和过程置入到科学的研究和可操作之中,使之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来看,大多数外语教育者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凭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施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学生集体授课,固定在教室中,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板着面孔说教。二是启发时机不当。教师只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几乎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形式上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思考,但根本没有在学生“愤、悱”时给予适时诱导、启发思路、点拨思考方法。三是启发问题简单。有些外语教师采取单一的设问形式,对一些缺乏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反复向学生发问,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形式,造成了课堂问题过多,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

为了使外语教学科学化和系统化,启发式教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现代思维科学认为人的启发活动过程需要具备如下一些条件:其一是启发激因,即能启发思维主体产生创造新意识的各种因素,如启发原形的新异性、独特性;思维主体的探索需要、欲望等。其二是思维方式,即思维主体遇到问题(启发原形)所采取的联想、想象方式。其三是触发信息,即外界的信息刺激(偶然机遇)和脑内意识的活动,是思维主体的觉力和类推力,它是获得直接判断的中介,由此,启发活动过程则表现为以下发展序列:启发原形一启发中介一启笛顿悟。问题情景一思维方式一触发信息一启笛顿悟一分析验证的活动过程。由于弄清了启发活动的发生过程,为外语教育者提供了施教的着手点,因而,把外语教学逐步纳入到科学化、操作化的轨道上来是十分可行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外语教育者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按照学生的性格类型进行启发。子路性刚好勇、好胜,孔子给他泄劲,冉有性格懦弱,孔子给他鼓励。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分别加以启发和施教。(2)善于发现学生的矛盾,及时给以解决。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好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学习过程的矛盾,及时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抓住时机,及时启发。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外语教学的关键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篇7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 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 二、试算:167×1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 、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 宽 高 长 底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然,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较紧密的模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以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例,就属于探究类教学模式,经过教师的修正,结构紧密程度属于中,匹配的理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理性水平较高时,可以合并上面教学实例中的1、2、3,让学生自己探索,割拼转化,推导公式。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篇8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思想政治 政治教学

中学思想政治效果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更需要学生在感情上、行动上自觉的加以运用。因此,对中学思想政治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更高,近年来,我们一直试着把启发式教学法引入到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使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变得很有活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学生更愿参与到政治课堂中来。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是著名教育家孔子倡导的施教原则。从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上说,启发式教学是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领会知识,陶冶品德情感,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有深刻的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从教育理论的角度理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或观点,即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他们的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听而应主动地思考。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理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原则或要求,而教学过程作为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区别就在于他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间接”认识过程。正因如此,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理解,启发式教学方法则是一种带有指导意义的根本方法,它的运用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即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统帅和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原则、一种具有统帅作用的根本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能够把知识讲明白,使学生能够听明白,更重要的是要讲究教学艺术,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利用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学习。但实践表明,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启发式教学并没有广泛应用,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启发式教学尚未引起政治教师的足够重视

有些思想政治教师认为,只要知识理论好,不用启发式,照样可以上好课。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肯定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知识。但是,只具备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去学习和研究以启发式为重点的教学法,仍然很难胜任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所以,不具备启发式教学法的精髓,掌握的理论知识不管多么深奥,也不可能教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无方,教不得法,学生不知所云,满头雾水,自然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好思想政治课可以从教学工作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方法。

随着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入,依据一般教学理论,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特点,必定还会不断创新和涌现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启发式教学体现的是思想政治课一切教学方法的基本精神。把启发式教学当作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认为不用启发式照样上好课,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二)启发的针对性不强

许多中学政治教师都在不同程度地努力运用设问启发、演绎启发、比较启发和事例启发等方法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针对书本理论知识启发多,联系国际国内实际启发少;针对教师自身感受启发多,紧扣学生思想脉搏启发少;针对日常生活小事启发多,引领开拓创新思维启发少。

启发性针对不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知识不“博”不能启发。它要求教师应该博学多识,视野开阔,并且理解社会本质,把握未来趋势。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能仅固在现存的专业领域.还应掌握一些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使自己具有网络结构的知识,才会很好的使用启发。教师只有用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在启发式教学中运用灵活,驾驭自如。另一方面,教师知识不“精”不会启发。它要求教师必须在“博”的基础上做到“精”。“精”就是对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精度。而要做到“精”,就需要抓好科学研究工作,把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在启发式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出神入化,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从而取得良好的启发效果。

(三)启而不发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时常听到某些政治教师抱怨学生水平低。存在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在课堂内外、课前课后未能创设必要的启境,未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启发式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出发,从学生思维水平出发。同时,它又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是师生双方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过程。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求学生要尊重教师,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在课前和课后要通过作业、谈心、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社会调查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这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依据和材料来源。只有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社会经历和思想状况等做到全面了解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引导。

三、优化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了能使启发式教学灵活运用于政治教学中,需要采取优化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优势;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又要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情况,研究和改革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使之发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特色的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此,笔者提出三种策略。

策略之一:把启发式教学放在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普遍存在人们过分相信教师的作用,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把教学思想转变到提高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结合的高度。这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政治教师需要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完善学生完满的人格,就应该重视启发式教学。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要从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出发,把启发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让这种思想和方法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广大一线政治教师应该不断加深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高度认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积极大胆地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探索,实施启发式教学,弘扬启发式教学思想,使启发式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能够紧随时代的节拍,永远生机勃勃。

策略之二:重视和研究不同的教学模式,丰富和发展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展开,出现出了大量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发现式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在不同程度上都包含着启发式教学的要素,他们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启发式教学思想,给启发式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启发式教学更富有生命力和活力。中学政治教学的着眼点从教上转到学上,教学模式发展重心发生了转移。而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性为教学目的的,它强调教学民主,强调师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研究、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实际,大力挖掘启发式教学的内在潜力,对其予以发展或创新,使启发式教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发展。

策略之三:从教学实际出发,优化启发式教学的各种模式。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里指出,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有二:一是看效果,二是看效率。具体而言,优化教学过程就是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等方面,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合理的发展,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用最少的时间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行启发式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最后提高教学质量。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情景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并根据本学科性质以及教学条件,探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来,从而使启发式教学不断丰富、完善,并得到创新,以实现启发式最优化教学。

四、结语

总之,现代与未来的教育,是寻求知、情、意,完满人格的发展,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个性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完满的教育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育教学思想能得到世人的钟爱和青睐,其根源就在于它的教学思想和科学的规律性。只要我们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能充分认识启发式教学的历史作用,同时与时俱进,采取优化启发式教学的措施,并不断创新,相信启发式教学必将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白.运用启发式教学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6,(09).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篇9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化学元素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为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全部答案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不教点金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打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的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以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数,末位与百数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和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的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少于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是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个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歪曲事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即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习题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从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式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尊长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点,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宽、高、长、底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是城中等生“跳起来摘桃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的和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时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于工作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色夸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一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高,讲授式教学是应该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是适合个别墅科学实验的组织形式而生产,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由有之,尤其有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所以通过讲授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为学生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行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2)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饨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以学过的图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与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加上教师的有机讲解,辅垫,学生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妇产科;应用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14-02

引言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启发式教学作为近些年兴起的教学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妇产科教学的过程中,当前普遍采用的依然是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的表达和讲解来传递给学生知识,这种方法虽然计划性较强,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容易造成学生的接受效率不高以及被动学习的问题,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需要在妇产科教学中引入启发式教学。

1 启发式教学的简介

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的传授还强调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关系上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水平。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实施下综合应用来达到最终教学效果。

2 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方法

2.1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力就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部分就是兴趣。只有在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时才能够让学习者感受到满足。启发式教学正时要利用这一特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尤其是在医学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讲解过程,从病因着手,探讨形成的因素,然后从病例展开,探讨疾病的发展过程,在讲解时要注意逻辑关系,通过设问和引导来为学生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在自身的思维活动之后找到学习的兴趣,最后再通过总结和推断得到学习的效果和结果。

2.2围绕中心问题,抓住关键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牢牢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提出的知识关键点来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例如,在进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子宫胎盘灌流不足的学说入手,在基本病理变化的结合下给学生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推理得到三大主症(高血压、水肿、蛋白尿)这一结果,找到背后规律后让学生自主总结出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2.3“推陈出新”式启发: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获取知识的经验,从既有知识出发对学生的知识范围展开拓展,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实现新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例如,在对功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上课时先进行月经生理的相关内容会议,从生理知识的基础上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再结合内分泌的变化讨论功血出现的临床表现。提出护理和治疗的原则。事实证明,这种从已有知识出发来进行新知识传授的“推陈出现”方法效果显著。

2.4以“点”带“面”的类推式启发:在教学中对相似的疾病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固定的模板引导学生学习,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流产教学时,可以通过对病因病理的讲解来总结和概括各类流产的特征,通过比较有特征的先兆流产为模板来讲述临床特点、处理原则和辅助检查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类推得到其他类型流产的临床表现,最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得到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3 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启发式教学不仅需要明确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同样要明确启发的方法和效果,如果引导不当,反而会使得学生思维不明确,容易步入误区。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教师有明确的要求,具体如下:

3.1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想要灵活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对教学内容有足够的熟悉程度。教师需要通过对教材的仔细钻研和对知识点相互关联部分有充分的掌握,才能够实现在教学中有机的灵活运用,以点带面的进行启发,设计恰当的问题和精辟的例证。此外,教师的教学思路必须清晰和完整,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不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尤其是不能忽略对妇产科基础知识的重点讲解,以免一些抽象程度高、内容复杂的问题困扰学生。

3.2充分熟悉学生: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教育劳动的对象。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实现需要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这些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特别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积极的鼓励和赞扬学生,对学生的优良学习效果表示及时的肯定,才能够实现激励学生的目的。

3.3语言准确,目的明确,导向性强: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讲课时要能够中心突出和循序渐进,并且还要形象生动,指向性强,这样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启发学生进行学习。

3.4知识面要广,知识内涵要丰富:教师是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除了要符合一般教师的要求外还应当有丰富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教学嗅觉,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进行及时更正和指导。

4 结语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相信在业内人士的不断研究和应用下,一定会在妇产科教学领域取得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琦贞. 启发式教学的心理学浅探[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3(S1)

[2]黄福岚,周爱武. 妇产科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实践探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