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十篇

时间:2023-10-19 16:06:27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篇1

关键词:愤;启;主导;主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23-01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述而》篇中仅以20个字阐明了他主张的启发式教学,阐明了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愤”然后“启”, 他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思考,获得切实的领会,才是可靠和有效的。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遇事思考的习惯,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反对机械灌输,提倡启发式教学。这对于我们进行创新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一、愤然后启

“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朱熹《论语集注》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意思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然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

启发的前提是“愤”。愤然后启才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把学习认识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使其“愤”,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教师替学生完成的。在学生思考受阻或是关键性时刻,做以适当的指导,真正达到学生想弄懂又弄不懂而露出强烈的求知欲时,才是整个教学活动创新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样得到了提高。

二、悱然后发

思维的求异性和学生的不同个性给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带来了多解,但事实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准确地表达出问题的结果,这时,学生都为自己的思考而高兴 ,渴望老师告诉他。教师就要引导,用最简洁浅显的语言与学生同步表达问题的结果,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和教师的教融合在了一起。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地对评价每位学生的思考,对思考结果加以分析,找出离正确结果的距离和方法,帮助每个学生解决疑难,并以个人学习的不同的标准来,真正把启发引导落实到每位学生的身上。

三、举一反三,引导拓展

这里主要涉及到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会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独立思考,以及获得的问题结果灵活地迁移转化于同类或是灵活变通,以用来解决另类问题,达到触旁类同,据一隅而返三,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鲁宾斯坦cjI在《普通心理学原理》中指出:“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能够提出对于理解教材和掌握规律具有及发动机,引导思路的关键问题,是教师教学能力深和教学艺术水平高的表现”教师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帮助学生学会解疑,善于抓住愤”“悱”之机,巧妙有效地点拨,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篇2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妇产科;应用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14-02

引言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启发式教学作为近些年兴起的教学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妇产科教学的过程中,当前普遍采用的依然是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的表达和讲解来传递给学生知识,这种方法虽然计划性较强,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容易造成学生的接受效率不高以及被动学习的问题,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需要在妇产科教学中引入启发式教学。

1 启发式教学的简介

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的传授还强调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关系上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学水平。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实施下综合应用来达到最终教学效果。

2 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方法

2.1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力就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部分就是兴趣。只有在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时才能够让学习者感受到满足。启发式教学正时要利用这一特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尤其是在医学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讲解过程,从病因着手,探讨形成的因素,然后从病例展开,探讨疾病的发展过程,在讲解时要注意逻辑关系,通过设问和引导来为学生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在自身的思维活动之后找到学习的兴趣,最后再通过总结和推断得到学习的效果和结果。

2.2围绕中心问题,抓住关键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牢牢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提出的知识关键点来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例如,在进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子宫胎盘灌流不足的学说入手,在基本病理变化的结合下给学生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推理得到三大主症(高血压、水肿、蛋白尿)这一结果,找到背后规律后让学生自主总结出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2.3“推陈出新”式启发: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获取知识的经验,从既有知识出发对学生的知识范围展开拓展,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实现新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例如,在对功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上课时先进行月经生理的相关内容会议,从生理知识的基础上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再结合内分泌的变化讨论功血出现的临床表现。提出护理和治疗的原则。事实证明,这种从已有知识出发来进行新知识传授的“推陈出现”方法效果显著。

2.4以“点”带“面”的类推式启发:在教学中对相似的疾病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固定的模板引导学生学习,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流产教学时,可以通过对病因病理的讲解来总结和概括各类流产的特征,通过比较有特征的先兆流产为模板来讲述临床特点、处理原则和辅助检查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类推得到其他类型流产的临床表现,最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得到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3 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启发式教学不仅需要明确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同样要明确启发的方法和效果,如果引导不当,反而会使得学生思维不明确,容易步入误区。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教师有明确的要求,具体如下:

3.1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想要灵活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对教学内容有足够的熟悉程度。教师需要通过对教材的仔细钻研和对知识点相互关联部分有充分的掌握,才能够实现在教学中有机的灵活运用,以点带面的进行启发,设计恰当的问题和精辟的例证。此外,教师的教学思路必须清晰和完整,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不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尤其是不能忽略对妇产科基础知识的重点讲解,以免一些抽象程度高、内容复杂的问题困扰学生。

3.2充分熟悉学生: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教育劳动的对象。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实现需要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这些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特别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积极的鼓励和赞扬学生,对学生的优良学习效果表示及时的肯定,才能够实现激励学生的目的。

3.3语言准确,目的明确,导向性强: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讲课时要能够中心突出和循序渐进,并且还要形象生动,指向性强,这样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启发学生进行学习。

3.4知识面要广,知识内涵要丰富:教师是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除了要符合一般教师的要求外还应当有丰富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教学嗅觉,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进行及时更正和指导。

4 结语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相信在业内人士的不断研究和应用下,一定会在妇产科教学领域取得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琦贞. 启发式教学的心理学浅探[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3(S1)

[2]黄福岚,周爱武. 妇产科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实践探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2(14)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篇3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 高等代数 特征值 特征向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113-02

1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高效率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时,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1]。对教师来讲,就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内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并确立科学的学习态度。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而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就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变教师满堂讲为教师启发,师生共同讨论。

2 高等代数课程的特点与启发式教学的实施

综观《高等代数》课程,其课程特点可以用“三点一线”加以概括。何谓“三点”,即逻辑推理的严密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代数系统的合理性;而“一线”即是矩阵表示是一条主线,利用矩阵理论把前后知识串起来[2]。高等代数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数学院的本科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3]。众所周知,高等代数有的抽像性和逻辑性,学生常常觉得课堂内容单调,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上课的时候容极易走小差,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所以在高等代数课程教学中,探索和实施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克服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设置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在实行启发式教学时都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就高等代数而言,教师在启发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其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应用来进行,摆脱以往老套、按部就班的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设计的问题应具有科学性、可探究性、实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下面笔者将以高等代教中的一小节为例予以说明。

3 如何设置问题情景――以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为例

这一节主要包括两个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及求法。

3.1 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

定义:设A是数域P上线性空间V的一个线性变换,如果对于数域P中一数存在一个非零向量, 使得A(*)

那么称为A的一个特征值,而称为A的属于特征值的一个特征向量[4]。

这里主要是理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几何意义,及其之间的关系。而理解这些的本质是首先要真正理解(*)式的内涵,笔者设计如下问题:

(1)A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2)对于特征值,特征向量是唯一的吗?

(3)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关系是什么?

(4)该如何求一个线性变换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呢?

通过对前3个问题的解决,大家能一步步地理解A的内涵,更好地掌握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关系。带着第四个问题,大家共同来探求一下此节的第二个教学内容。

3.2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

为了更好地启发大家去解决这个问题,设A在基下的矩阵为A,在该基下的坐标为, 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问题(1):考虑在(*)式两边的坐标,看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等式?

问题(2):特征向量对这个等式来说意味着什么?

问题(3):这个等式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

问题(4):怎么求特征值,求出来特征值之后又怎么样去寻找该特征值的全部特征向量呢?

问题(5):特征值的所有的特征向量放入一个集合,这个集合能构成一个子空间吗?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启发大家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再把上述过程归纳整理就是今天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义及求法。

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虽然各有千秋,但前者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启发为核心,整堂课围绕着预先设定好的启发方法和内容进行教学,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意愿;二是转变角色,主角由教师变为学生,让学生真正有兴趣地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和探索中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实现的。

4 结语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善于提出问题。并非把要讲授的内容都变成“问题”向学生提出来就是启发式教学。

这里首要的是教师先通过反复探索,找出内容中主要“因果”关系的衔接点,然后一针见血地提出实质性问题,能把学生推到创立该理论或发明的时代背景上,促使他们设身处地地积极思考。

(2)将问题连在一起的是“点”:指点,点拨,点化。这是教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通过各种方式随机点拨的教学方式。教学点拨,一是点拨学生的思路;二是点拨学习疑难;三是点拨知识重点;四是点拨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不多讲,不乱讲,只在节骨眼上点一下,常有“一点就透”“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

(3)要有机地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结合起来,把问题把握得恰当好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的一个优点就是教师主导课堂内容包含的知识点多,信息量非常大,较少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式教学法显然克服了这些缺点,但如果用过了头,让学生一味地去自主探索,可能会使教学进度过于缓慢,完不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所以需要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握好这个度,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保持了合适的进度。这样既能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又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成伟华,孙贺.浅谈启发式教学法的误区及其运用关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1):114-115.

[2] 李志慧,李永明.高等代数中的典型问题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篇4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称为“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强调教学的适度和巧妙性。对于这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经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1)老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老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2)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一分析一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老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教师的启发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知识面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拨,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的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识、掌握规律。

二是要“巧”,在学生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学、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运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的,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已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篇5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分析

在结束了幼儿教育之后,孩子们步入了九年义务教育时期,长达六年的小学教育对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为今后的高等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中数学的学习历程是相比较困难的,因此,采用启发式教育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是有必要的。

一、启发教学的概念、意义

启发式教育是一种教师将学生要接受的知识通过引导、启发等多种途径,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路径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中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来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从而完成知识的传授。此种教育模式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此种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机会,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除此之外,启发式教育模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提高。

二、启发式教育的应用

1.新课导入处启发学生

在开展数学新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等心理特点营造一个相应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效

率。例如,在求圆的周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出一个由细铁丝构成的圆,令孩子们思考怎么求其周长,当孩子们通过自主思考知道可以用细线围绕一周求其长度或者剪开铁丝拉伸求长度时,孩子的思维便得到启发,同时他们的兴趣也得到提高,使其更容易地理解圆的周长的定义,此时教师便可引入圆的周长公式给孩子们,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疑难问题启发教育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难点、疑点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在此时教师的启发教育尤为重要,例如,学生通常在学习质数、奇数以及偶数时容易混淆之间的概念,教师便可利用提问题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多次的提问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和较为清楚地透析此类问题。

三、启发式教育的方法

1.直观启发教育法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问题需要理解,而小学生大多是用形象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事物或道具来表现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验、学具操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模式转变为抽象思维模式。

2.巧练启发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习题的完成很重要,但是多练不如巧练,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运用已经熟悉的知识进行练习,从而启发对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能够更加容易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的过程中,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爸爸出差了一共60天,这60天可能是哪两个月,有的学生回答4月和6月,有的则回答8月和11月。这样类型的问题便使学生对已经熟悉的知识可以更好地利用,同时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加牢固地掌握已有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获得多种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由交流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气氛,使学生更快、更深刻地学习知识。

四、启发式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上课过程中的教学任务

在课程上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内容,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维持好纪律,让学生有目的、有规律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布置的家庭作业也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不要仅限于课后习题,还要适当地增加习题难度,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动脑思考,探究习题的解答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多种方式进行启发教学

利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励和巩固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

小学数学的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关键一步,而启发性教育模式相对比传统的灌输教育有着极大的优势,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为我国教育界和未来的数学界提供大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匡帆.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论坛,2014:80.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篇6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问题意识 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高分低能的学生正逐渐被淘汰。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中来。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是被人们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当前探讨“启发式”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溯源

追溯“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渊源,我们就会发现,在我国教育史上首倡“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孔子。孔子在教育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其弟子颜回称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的绝招——启发式教学即为其贡献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思想,即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意思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要把问题搞通而又没有搞通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要说而又不能表达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

“启发式教学”的“启发”一词也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关于“启”、“发”的经典阐述成为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渊源。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启发式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为前提,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动力,以获得最大限量的知识为目的。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育。

在西方,启发式教学最早始于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思维的“产婆术”,他讲学一般采用交流方式,交谈时他只提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提出,要比孔子晚几十年。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这些思想和方法,为古今中外历代教育家所重视,经他们的阐发、论证和发展,便成了今天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或根本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的教学宗旨

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式。其实就是一种“话到嘴边留半句”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师不是把所要讲的知识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是故意设“障”布“疑”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启发式教育法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和必然选择。与灌输式教育法相反,教师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能动性,这就是启发式教育的宗旨。

三、实施“启发式”教学,强化四种意识

作为一种古老而常新的教育理念“启发式”教学,在当今实施,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1.情感意识:启发式教学旨在启人心智,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情感意识。启发式教学强调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晓之以理”,更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教师的情感意识主要体现在对职业的珍爱,对学生的热爱,以其特有的情感力度移情于学生,从而使师生情感形成“共振”。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体性,求知欲的催化剂,是启发的根本前提。启发式教学注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形成亲切、民主、融洽的教学气氛,焕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2.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触发剂,启发总是针对问题而言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化问题意识。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各种问题,或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或聚焦为牵动教学的敏感区。解决问题,教师应抓住“愤悱”之机,巧设思维支点,或引导学生读书、或类比旧知识、或联系生活经验,使问题解决在教师的巧“启”之下。其目的在于启发思维,打开知识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内动力,使思维逐级深化,思考问题由表及里。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和科学传授知识的能力,善于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特点及学科特点,能适时适度地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考,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行,鼓励学生的成功感。通过启发教学,使学生在把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内化的同时,增强问题意识,这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3.模式意识:“教学有法”,可以是方法,也可以是模式。启发式教学应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的实际,注重模式建立,使启发的全过程在科学规范的轨道上运行,从而发挥其较强的整体模式综合效应。“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讲、记、背、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的思维模式表现为:“启情诱思——发问尝解——释疑激创”的结构序列,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不同阶段的不同方法的组合呈现了多种方式的类型。谈话法、讨论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穿插,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

4.创新意识: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强化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21世纪,世界进入了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全球一体化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知识的发展关键在科技,科技的发展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以激发其创新激情、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对同一教材,不同教师应有不同的正确理解和处理,启发式教学最忌刻板,而崇尚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相机点拨,常用常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独立评价事物、独立表达观点的独特思维方式,不囿于书本;同时,教师凭着自己厚实的知识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充分体现、展示相互间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创新,可以说是启发式教学最高的审美追求。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篇7

关键词:数学领域;小学教学;启发式教育

小学是知识性学习的起点,是对学生各方面培养的起步阶段。数学是属于逻辑性思维比较强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注意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启发式教育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方式,贯彻落实新课改对于教学方式的要求。通过笔者对启发式教育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教育有所帮助。

一、启发式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特点展现

1.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入手,抓住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再根据外部因素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学习转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起因,也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的归宿,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再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才能够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2.自主学习和创新相结合

教师发现并且抓住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表现,并且教学任务应设置在学生现有水平基础之上“踮起脚尖”就能够达到的目标。再者,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应该带有启发性、思维性、关联性,使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二、启发式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运用

1.创新是学生思维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教师应该在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小学既是学生一生成长的关键期,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关注阶段。好奇心强而且思维空间发展大的特质是小学学生的主要表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这些特征为契机,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每一个学生的经验、学习状况、兴趣点等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应该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然后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能有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动力,而不要一概而论地给学生贴标签,这也是启发式教育能够得以发展渗透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小学启发式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能够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也是学生独立思考领域的指向标。当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感到无所适从时,当学生的现有数学水平达不到教师的提问标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进行适度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能够顺藤摸瓜,掌握学习的要领,从而获得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的愉悦感、成功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长远发展。

2.在数学课堂之中渗透情感式教育

启发式教学与情感式教学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更能让启发式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影响因素很多,但是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秉持的原则,教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自身的涵养和素质,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从而在师生之中构建活跃、温馨、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再者,构建师生共同学习的平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只有教师随时与学生保持沟通与交流,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学生之间也应该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情感式教学指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教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情感发展进行引导,塑造良好的人格。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为团体考虑,在团体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3.追求兴趣式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生活之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以此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的小学教学课堂过程。例如,在关于年月日的教学知识传授过程之中,教师可以以谜语的形式进行教学导入,再引用生活中具体的节日进行类比,既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能抓住学生思维的触发点,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年月日的具体认识。

总而言之,启发式教育能够促使小学数学教学得到质的飞跃。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全方位了解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特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拟定教学目标和任务,从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篇8

关键词:启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267—0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宝库。现代高中教育证明,启发艺术是通过教师口头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符合学生成长的实际,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启发的教学意义

1、启发式教学的引导性利于教学任务的落实 高中政治内容多,教师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启发在教学则一直受到高中政治教师的偏爱,是因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以学习经验为主,以语言为中介,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进行的。启发式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较简洁地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2、启发式教学的主动性有助于正确引导学生思维保证教学秩序 启发并非“注入式”灌输,它是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启发的作用下有结合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审美性,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发挥高中政治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价值观,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矛盾,置疑设难,观察与思考并重,实验与操作同行,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循序善诱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独立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而达到了既传授知识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使知识与能力同步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讲解的常用方式

1、提问启发启发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除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引导,设置问题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问启发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找出问题的结果。

2、反问启发在启发式教学中 “启”是关键,“发”是要害,合理的“启”可以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适时运用反问启发,可使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所谓反问启发,即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来多角度发问,促使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本旨。

3、举例启发为实现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运用一定教具,如实物、实验、电教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理解和把握知识。其中“举例”不乏为思想政治课中启发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因为学生四周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传授新知时,有时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间共性、异性及其本质联系,这就是采用对比启发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大量运用此手法,引导学生对人物、事物乃至时空、场景等进行对比,从而领会教学内容,强化自身的道德熟悉。例如,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以身殉国,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而不顾民族存亡,国家安危,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受历史的唾弃,而遗臭万年。通过对比,使学生知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启发讲解的基本要求

1、主旨明确,详略得当 讲解的目的要明确具体,整节课的目标上什么?分成几个阶段来讲解?每一阶段的目标又是什么?教师应心中有数,周密安排。这样,才能使教师讲在点子上,讲在关键处,实现讲解的目的。

2、科学规范,亲切优美 科学主要是就表达的内容而言,它赋予教学语言以强大的雄辩力和征服力,要求教师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无懈可击的论证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并导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规范主要是指表达的形式而言,它要求教学语言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做到语音纯正、语汇丰富、语法规范、语句流畅、语气温和、语调自然、语速多变、语态大方等等。亲切优美是要求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语言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感受到教师的语言美。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篇9

【关键词】“启发式”教育 体育健康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140-0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学校体育教学要从传统的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启发式”教育是体育教师作好组织、启发、引导,让学生真正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尝试及实际运用“启发式”教育,使笔者体会到了“启发式”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优越性。

一 “启发式”教育的几种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忽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者和学者的积极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突出,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就越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因为教学的一切活动主要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并执行的。如果教师的教法单一或运用不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会削弱。因此,体育教师在按照设计“启发式”方法教学时要掌握多种“启发式”教学法,并学会合理运用。

1.直观启发

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引起联想,加深思考,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提出问题启发

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3.运用形象的比喻启发

根据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一旦掌握技能,能借助联想这一思维形式去理解新知识和新的技术原理。一个恰当妥贴的比喻就能沟通各个孤立的表象,使之建立联系。如用“鞭打”来比喻投掷标枪的出手动作;用“弯弓搭箭”、“离弦之箭”来比喻短跑的起跑教学过程等。还可以用实物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如用“皮筋”、“弹弓”、“竹竿”等来比喻投掷项目中的“背弓”。

4.参照对比启发

用互相联系的知识或技能,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发,通过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深入分析,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体育教学中常用概念对比、观察对比、视觉与动觉对比,以及对象与背景对比等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学生注意观察那些动作技术好的同伴所做的动作,并观察他们的动作与自己动作的区别,分析同伴完成动作的正确原因,通过比较能找出自己的不足。

二 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较的优越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和竞技性,而“启发式”教学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现实健康,而且放眼于学生的体育运动潜力的发展。针对传统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依据“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教学程序上,首先要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即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突出学生自主学练过程,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了学练的空间和时间;其次,必须符合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规律,使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最后,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练过程中起主导、辅助引导作用,不能忽视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激励作用。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相比较,通过教学实验的尝试,试验结果证明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程序的设计的是科学合理的,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三 通过课堂教学运用实践得出的结论

首先,“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不仅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操作关键在于方法程序的合理设计以及教师教法的正确。其次,“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不但使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既掌握了动作技术要领,学会了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再次,“启发式”教学要求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要求体育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目标。最后,“启发式”教学必须遵循科学合理原则,教学方法程序的设计必须合理科学,组织、教法要灵活把握,符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篇10

一、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条件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大胆使用“启发式”教学,因为对此往往心存几种顾虑:一是怕启而不发,拖了进度;二是怕学生思路杂乱,捣乱秩序;三是怕被学生难住,易发难收。为使启发式教学获得成功,应重视教学规律的探索,我认为启发式教学的实行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力量,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先决条件。若教师对学生采取高压政策,或师生关系对立,教师在讲课时,学生思想上有戒备,战战兢兢,注意力分散,甚至产生思维封闭现象,这样的教学即使课堂纪律好,也是很难有效的。

2.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熟知又有深知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好地掌握一般学生的知识底数和困难所在,捕捉新旧知识的临界点和突破口,以此入手,使学生的思维一触即发。“启而不发”的现象,可以说都是脱离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实际而造成的。

3.要创造一个思维活跃的教学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开阔学生眼界,扩展他们的感性知识领域。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动手,动眼,动口,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动起脑来。

4.要注意教师的智能结构,提高教学才能。启发也有一个“身教”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应条理清晰,思路严谨,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幽默,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明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善于思考,往往会带动他的学生也具有这个特点。

二、启发式教学的一般模式与提问的艺术

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一般为: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创设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疑激思,以疑引思,同时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内部动力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向纵深发展。

现代教学中作为理想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寻求一种“动”:课堂中让学生多发言、多表演,教师多提问、多演示,其实这些并不一定都能称为启发,式教学。而有的教师讲课时,虽未提问,但学生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而且听讲时情绪高昂,心领神会,能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得到了深刻的教益,这也是启发。教师应将学生带入认识活动中,使之动脑筋、想办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正如苏格拉底将他的辩论术称为“产婆术”一样,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起“助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注意一些问的艺术。

1.问的时机。《论语》中讲:“不愤不起,不悱不发”这里谈到了启发的时机,应在“愤、悱”时“启发”。愤:即心求通而未得。悱:起即欲言而不能。在学生非常想知道非常想说,就是弄不明白、说不出来时去启发,这时启发的效果最好。

2.注意问题的难度。一位教师讲《我的战友》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教师:的身后有什么?学生:有一条水沟。教师:他跳进水沟了吗?学生:没有。教师:最后怎么了?学生:牺牲了。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不需要动脑思考,只是师生间的简单对话,形成了一种热闹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帮助。

3.注意在“关键处”设疑。“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开始于矛盾”。教师应注意提出对于理解教材和掌握规律具有激发动机。引导思路的关键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卡壳”的地方设问。

4.注意启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尽多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培养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