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十篇

时间:2023-03-17 16:27:47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篇1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素质教育;自主性;主体性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一)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以“教”代“学”,满堂灌,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对学生“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会学我教你学”,不把学生当主人。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发表看法,讨论问题,编题解答等,都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订者,教学课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犹如一个个闪光点,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中国历来比较讲究“师道尊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是天经地义。教师高高在上,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其权威性不可动摇,而学生只有处于被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长此以来,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仿佛学习只要跟着老师就行了,有的甚至到了“唯师命是从”的地步。这种僵化、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在启发性教学中,教师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做法,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导,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而且还要了解感受学生对设问、启导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及时给予评价或进一步启导,甚至改变教法。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启导中也及时获得了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调整情绪,强化正确,改正错误,促进学习。只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认知信息的反馈,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才能成功。

(四)“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的可持续的过程

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既不能超越过程,也不能半途而废。

二、启发式教学中容易走入的误区

(一)把满堂门当成启发式教学

把满堂门当成启发式教学的教师认为,有问有答就是启发,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从头到尾地满堂问。当然,启发式教学可以利用问答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但以满堂问代替启发式,则是对后发式教学的曲解。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做法只能导致一人被问,众人无序或一问齐哄,满堂乱的局面。

(二)形式主义的启发

具体表现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常常在显而易见处或众所周知处设置启发点,从而使启发流于形式,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启发应注重效果,应在学生知识、能力缺陷处设疑,启发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才能启迪智慧,否则只能浪费时间。

(三)教师自导自演的启发式

陷入这种误区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自己的自导自演,一言堂当成了启发式。这一教学,学生听起来头头是道,对老师很佩服。但学生成了毫无作为的观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培养。

教师在从事教学中一旦陷入以上种种误区便会使教学效果降低,目标达成度不高,教学质量不高,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走出以上误区,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认识到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教师选择教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在具体运用时要机动灵活,因人、因时、因环境而确定,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适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减少盲目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误区解决办法

第一,针对“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名为“启发”,实为“”的“启发式教学”,不妨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预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放映一些有关题材的录像、影片,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问题,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这样做,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又为实施“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由老师提出问题”可以作为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英语教师也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并加以科学引导而提出。所谓科学设计,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以达到激励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可供操作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

兴趣往往对要学习研究的目标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怎样让学生产生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可以借用诸如类似讲英文故事,唱英文歌等效果,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师适时展开主题,与学生建立起互动的信息反馈渠

(二)互动参与,启发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问题被教师或学生提出并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提问、鼓励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示启发、导引学生思维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要意识到,在课堂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在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问题上,要慎重选择。但不论是讲授法、问题法、发现法还是观察法、演示法等,目的只有一个,即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自主能力。启发是着眼点,是启发学生如何探究未知领域,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

(三)以人为本,给学生平等与尊重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意识被严重束缚,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蹲下身子,让下架子,关爱学生,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亲人、最知心的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素质型人才,需要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且不断自我提高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的。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客观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启发式教学,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同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避免了离开课堂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消极现象。

参考文献:

1、黄济.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王大凯,郭欣.讨论式教学的几点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01(3).

启发式教学篇2

一、实施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4]。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本科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经不同程度地学过历史,往往对于重复的内容不感兴趣,且经过长期学习,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结论甚至倒背如流。运用启发式教学,可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启迪,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效地达到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成长,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探索精神,具有极强的展现自身价值的欲望,更加关注自身个性的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启发式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致力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高等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因人而启,因人而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合班授课,一个班约100人左右,要达到完全兼顾个体的启发难度较大,而相同或相似专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相近的特征、兴趣或价值取向,大都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给予极大关注,充满感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授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与各个学科均有纵横交错的密切联系。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运用与专业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1.根据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贴近专业的教学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各个学科均有交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选取学生十分感兴趣又并非完全熟悉的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的内容,采用问题启发、案例启发、情景启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启发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主动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如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当授课对象为管理、经济、法学等专业学生时,可运用案例启发,选取“开平矿务局的变迁”案例进行教学。开平矿务局是洋务派兴办的最具成效的民用工业,实行“官督商办”,招股集资,也是中国最早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股份制企业。伴随它的发展,曾发生中英关于开平矿权的纠纷及诉讼案。通过这一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企业的性质和特点,深入思考洋务运动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当授课对象为教育、英语等专业学生时,可选取“留童”为案例,播放纪录片《留童》中幼童被派出洋的缘起、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经历、最终被撤回及回国后的遭遇等视频片段,以具体、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贴近学生专业的教学内容,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引导学生理解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进而思考洋务运动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特点,进行差异性的教学内容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探究理解教材中涉及的重点难点问题,最终能够达到“殊途同归”的教学效果。2.在课堂实践教学中,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实践方案。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获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渠道越来越便捷,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条件。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往往对于本专业知识具有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愿意为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堂实践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创设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如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指导其进行“重走长征路”课堂展示。引导学生对长征的路线、经过省份、长征中的故事及红色景点、长征精神等进行梳理与和诠释。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进而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可组织其进行“东京审判”模拟法庭。指导学生搜集、阅读有关抗日战争、东京审判的资料,由学生分别扮演远东军事法庭法官、检察官、辩护人、日本战犯、证人等不同角色。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其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缘由及其侵略罪行,深刻认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运用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自身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提前一个月向学生布置课堂实践任务,在学生准备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其进展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实践成果后,教师进行全面、详细的点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3.在评价体系中贯彻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应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包括教学评价中。单一的考试方法、呆板的考试内容无法发挥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功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评价体系可分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两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可采取开卷方式,注重考核内容与形式的设计,改“重记忆”为“重思考”,推动学生在考试中学习。在平时成绩中,可灵活贯彻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部分专业学生平时成绩以小论文形式反映,引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与书本“对话”,初步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艺术类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学生,可提交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画作等;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可提交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相关的视频作品;计算机专业学生可提交电子版作业,如网页、电子杂志、PPT等。教师在学生题目选定、论文写作或作品创作中,应反复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论文写作或创作思路,恰当地予以启发、引导,使学生由“动脑”、“动心”,达到“入脑”、“入心”,激发出学生蕴藏的巨大潜能,促使其完成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三、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启发式教学篇3

1启发式教学应从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尝试”

所有教学活动都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启发式教学之中,教师也应该结合数学知识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不断启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使学生主动“尝试”,直接参与到数学研究运算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具体运用。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题目,如“商店原有15支彩笔,若卖出9支彩笔之后,还剩下几支?”其次,教师可以让同桌两人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启发学生不断发挥创造力,自主寻找方法来计算结果。其中,有的学生可以用小棒来一根一根的进行数数,从而得出15-9=6;有的学生可以将15分为10和5,然后首先计算10-9=1,再算1+5=6;有的学生则可以将9分为5和4,然后先算15-5=10,再算10-4=6;还有的学生可以先想9+()=15,然后因为9+6=15,得到15-9=6,从而得出结果。通过多种不同的计算方式的尝试,学生基本都能获得最终结果。之后,教师在进行启发,使学生将这种计算方法迁移到相同的问题之中,从而逐渐发现“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具体方法,并能够熟练地加以掌握。通过教师的“启发”,从而引导学生动手“尝试”,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

2启发式教学中“引导”优于“牵引”

在启发式教学之中,引导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普遍出现将“牵引”与“引导”混淆的现象。就“牵引”而言,其具体教学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充分讲解与强调,相对单调枯燥,极易引发学生的厌倦心理。而学生在课堂上也无法意识到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引发学生的依赖心理,进而难以自主独立思考,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导”的教学方式不同于“牵引”,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个人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学过少数位的乘法,故教师没有必要过多地讲解与强调十位上和个位上的乘法规律,应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百位上的乘法规律,从而在引导中具体掌握“三位数的乘法”的知识点,实现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3把握启发点的“准确”与“巧妙”原则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的启发式教学之中,教师需要对启发点有充分把握,主要应该遵循“准确”和“巧妙”的原则。

首先,就“准确”原则而言,教师应准确把握数学知识的启发点。由于小学生数学知识和思维技巧的局限性,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时应该有所针对,而不能不分场合地过分使用。只有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加以启发与渗透。就一般而言,启发教学法主要在知识衔接的地方加以应用,使数学知识的衔接更为流畅,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能够有整体框架性的掌握。为保证启发教学法中启发点的准确性,教师应进行提前备课,设计较为科学合理的教案,并首先找准该节课的数学难点,从而进行启发点的相关设计。在启发点的设计之中,还应该注重创造数学情境,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进而对知识点有所认识与掌握。

其次,就“巧妙”原则而言,教师应注重启发的巧妙性。由于数学学习一般而言都具有巧妙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是一种数学思维的体现。该解题技巧对于部分优等生而言较为简单,而对于中等生和差等生而言则需要不断练习与训练,故教师在此时的启发设计需要进行巧妙地构思,使不同学生都能充分掌握。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的知识点时,通过采用师生打擂台的形式,设置启发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询问该分数特征蕴含在分子还是分母之中。在得到学生的回答“应在分母之中”后,教师在针对“能化为小数的分数的分母的特征”进行询问,从而阻止学生探讨与思考。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逐渐偏离时,再进行适时地点拨,启发学生将“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逐渐发现规律。最后,通过不断地探讨思考,得出特征为“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如果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则该分数可以化为有限小数。”通过在课堂上巧妙的启发诱导,从而使学生不断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把握与理解。

4注重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结合

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结构等原因,教师还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结合。通过讲授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点,拥有一定数学运算和解题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再将数学知识加以深化,并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符合当代数学教学的需求。

二、总结

启发式教学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适用启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59-02

1.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启发"一词

大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为主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1.1 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1.2 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一一分析一一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笔者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复习,笔算,67×8,167×28。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的教学效果。

3.适时启发诱导,点燃思维火花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接连营造,让学生产生问题认识的主客观矛盾,再施以适当的诱导和指引。因此,小学数学的启发式教学一方面应当注重数学问题的创设,保证一连串的问题都能服务于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要求,都能一步步地让学生的认知从熟悉和明了陷入到矛盾或困惑之中,为教师的启发诱导埋下深切悬念;另一方面,在完成数学问题铺设后,教师应当继续追问,以焕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诱导学生解决数学认知矛盾,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设计了一堂启发式教学课堂:①向学生出示一系列较为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若干个、长方形若干个),问:老师相信大家都认识它们,对不对?那你们会求它们的面积吗?(学生们都表现出一脸骄傲的样子)②再向学生展示一组平行四边形,并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学生异口同声作出正确回答之后,教师故意提高语调:那你们知道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吗?此时,学生已陷入认知困境,并渴求得到解答。③教师继续抛出引导性问题:不明白没关系,因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它。你们能将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吗?很多学生若有所思,他们似乎明白了能够通过转化图形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强化个别指导,活化整体精神

对于启发式教学,它所面对的对象一般是少数的学生,不能保证所有对象都能够受到启发和感染,达到教师预设的启发效能。因为以班级授课制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当代小学数学教学,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由于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智能上的组合(包括空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敏捷度、问题分析能力以及数算能力等)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所以我们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根据教师所设计和实施的一次性启发式教学过程,而达到同样的数学学习和探究终点。因此,强化对个别学生的数学指导,弥补启发式教学的不足,修复数学启发教学木桶的短板,是活化整体精神,提升整体数学学习水平不可或缺的一大举措。

启发式教学篇5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11-01

“启发式”教学就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而体育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利用学生自身的经验(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基本技能、技术和其它学科知识等),以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主动实践,从而达到尽快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目的。下面结合实际简述对体育课中“启发式”教学的认识。

一、合理运用多种“启发”性教学法

体育课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忽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和“学”两者的积极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突出,那么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就越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样。为此,体育教师在按照设计程序进行“启发式”模式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并学会合理运用多种“启发”性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采用直观法进行启发。从学生感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运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通过学生的直接感知,促进其形象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中用挂图、定向和分解示范、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清晰地分析动作的全过程和技术关键,从而提高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例如:跳远教学中的落地缓冲,就可以用车轮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把车轮想象为有无数个点组成,那么车轮着地的顺序为点1、点2、点3……因此,在跳远落地时,脚的着地顺序是关键。

2、采用提问法进行启发。讲解中的适时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手段。问题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不但要善于解疑,而且要善于质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例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不是按常规方法讲解弯道技术,而是一开始就向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做一个物理实验”,立刻引起学生疑问,接着就把向心力、离心力的原理运用于弯道跑的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弯道时身体要内倾,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的及时提出可以一步步启发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采用形象比喻法进行启发。根据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掌握技能,借助联想这一思维形式去理解新知识和新的技术原理。教师用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可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联想,使练习过程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如用“鞭打”来比喻投掷标枪的出手动作;用“弯弓”、“竹竿”等来比喻投掷项目的“背弓”。

4、采用对比法进行启发。用互相联系的知识或技能,进行正反比较和新旧对比启发。通过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深入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用概念对比、观察对比、视觉与动觉对比以及对象与背景对比等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技术动作,通过比较分析,了解错误的本质。

5、采用练习法进行启发。练习富于启发性,就可以避免盲目地尝试练习,提高练习效果。练习方式多样化,本身就是一种启发。练习的新异刺激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任务、目的、要求开展的辅助练习、诱导练习、组织竞赛等都是练习启发的有效形式。游戏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主要内容,合理选择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一些技术动作的启示。如迎面接力跑,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和途中跑的动作要领。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体育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提问的目的,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目的性应明确,使学生有一个思索的方向,才能使领悟的道理与要传习的体育知识、技术或其它学科知识相一致。

2、突出问题的重点,确保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抓住要害,抓住实质,重点突出。切忌简单的是非选择或填充式的问题。

3、启发要有一定的广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也可以从生理知识,运动力学或其它学科知识等角度加以启发,使启发的面越来越广。

4、语言要精炼,注意语感。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简明、精炼.避免问题含糊不清。提问是诱导性的,不同于考查性质提问,所以语言应含蓄、婉转而又有亲切感。为此要求教师对所教教材的钻研要更为深透。

三、体育课中“启发式”教学的优越性

1、“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现代体育教学中不仅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操作关键在于模式程序的合理设计以及教师教学的正确。

2、启发式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既掌握动作技术要领,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又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体育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合理选择启发方法,精心设计提问,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的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海霞.启发式教学好处多[J].学周刊,2012(16).

启发式教学篇6

关键词: 问题情境 启发式教学 思维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法已经很久了,关于教育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也似乎成果丰硕,当下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开始取得广泛共识:素质教育是一种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相联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健全个性等为特征的教育。然而一句“重点中学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因为那里是通往大学的捷径;里面的人却想出来,因为这里是束缚个性的牢笼”(文化中国―中国网.cn),却以学生的切身感受撕破了素质教育身上的伪装。我认为,比形而上的探讨更有价值的应该是操作层面的落实。本文结合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心理的层面去探析启发式教学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什么是问题情境和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去克服,且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一种学习情境。它具有障碍性、探索性和可接受性的特点。如有位老师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时,抓住一个问题这样提问:林冲为什么没有被大火烧死?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困难,不是轻而易举地能在课文上找到答案,但是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进行探索,又能够发现答案之所在,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学生从性格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林冲做事小心谨慎,故而躲过此劫;有人从课文的结构出发,认为前文已经埋下了林冲不会被烧死的伏笔;有的人引用课文原文:“原来天理昭然,保护善人义士,因而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而且从作者的角度谈到其思想的局限。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问题情境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总是和启发式教学联系在一起,或者说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君子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他,但不是硬牵着他走;鼓励他,但不要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但不把现成答案告诉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叶圣陶先生也如是说:“教师的教不在于全部讲述,而在于相机诱导。”在教学实践中,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运用启发式教学教育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是至理名言。

二、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在当代,启发式教学更是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方式。(2)它打破“满堂灌”的陋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思想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契合了教师中心型向自我教育的环境活动型的转移。(3)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从心理学方面分析,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主要和学习动机相关联。学习动机指的是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我们平常讲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就其内在心理机制说,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都是学习动机。在学习动机的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重要的因素。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设置障碍,使其不能利用过去经验加以解决,于是使学生产生一种认知上的矛盾或不平衡或冲突。这种认知上的矛盾转变为一种对学习的需求,从而激起学习的动机和探索的动力。比如,老师在讲“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个问题时,不是先告诉学生结果然后证明,而是给学生很多大小不同的角让他们去拼三角形,形成问题情境,这样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其学习的动机,学生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价值源于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动机虽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又不是充分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它虽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识过程,但对于长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这种作用可以从罗森塔尔效应得到证明。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激活作用,二是指向作用,三是维持作用。对于一堂课而言,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例如,在进行《变色龙》一文的教学时,老师这样提问:在这里课文说:“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为什么“笑”呢?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学生没有想到的。他们既感到新奇、有趣,又感到这确实是个问题,所以就积极地行动起来,认真地进行着思考,而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的多样性,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们的思维是积极的、多向的,但始终指向和维持在“笑”这一问题上,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个问题的创设也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问题情境的创设所激发的动机是学生的内部动机,即由学习活动本身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下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在内心获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的目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而不是指向学习活动外的其他目的,这就使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定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而这一点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三、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而创新能力需要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思维需要加强思维的训练,这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及创造性等品质得到全面提高。

1.培养思维的敏捷性。要使学生思维具有敏捷性,就要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加快,并且做到合情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使学生感到问题的新颖性、有趣性,从而产生一种非想出来不可的、想不出来是一个遗憾的想法,使思维处在十字路口,于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和急切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思考起来。这时学生的思维处在一种急速运转的状态,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就会得到提高。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如果老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则能使学生的思路畅通,思考问题时就不会囿于一隅,而使其思维伸向广阔的领域,这样就能达到对思维广阔性品质的培养。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老师这样提问:“课文结尾作者写菲利普夫妇决定从哲尔赛岛返回,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碰到于勒,请同学们引用课文说明,这样的结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时学生思维的触角被激活,伸向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发表见解的积极性之高、回答涉及课文范围之广都表明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得到了锻炼。

3.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一般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原因,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无法深入,这为启发式教学对思维的深刻性训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问题情境的障碍性、探索性特点表明思维的演绎性特征是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从而使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加强。在讲《哥白尼》一文时,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哥白尼经过朋友一再催促,在临终前才出版《天体运行》这本书,这时30年过去了,这反映他的胆小懦弱,而不是一个勇敢者。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这个问题一经提出,使学生的思考一下由表层的被动接受老师答案而转向追根溯源,思维向纵深探索,从消极地听课转变为主动积极地研究课文。经过一番深入的讨论,学生的看法逐渐趋向一致,老师让学生判断的那种见解被否定。在上述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分析是积极的,他们对课文的研究也是比较深入的,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培养。

4.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周密性即在思考问题时做到精细周到没有漏洞,不疏忽大意,问题情境往往即在学生忽视的地方创设,使其不仅看到问题的这一面,而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以弥补其认识上的片面和漏洞,老师的启发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其身前身后,使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得到锻炼。

5.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分开讨论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与思维品质之间的关系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其实在同一堂课上,只要问题情境创设与教学启发得当,思维的几种品质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培养。而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在启发教学中尤其典型。启发式教学的效果是使学生乐于思考,急于思考和便于思考。这时学生的思维处在最紧张最兴奋的状态,或者从传统的思维的定势中解脱出来,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进行思考,这样往往能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到一种首创性的认识。这便是创新思维。

四、创设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情境的障碍性、探索性及可接受性要求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中注意其艺术性。

1.问题情境设置的难易度。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作业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品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中间有一个差距,这个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教学要面向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问题的设置不能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过于深奥,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否则不但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其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避免非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启发式教学流于形式。非问题情境因其不具有障碍性、探索性同样难启发学生的思维,结果也将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2.问题情境设置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低年级学生发言积极性很高而越到高年级气氛越沉闷,这实际上是学生年龄、心理差异的表现。因而在问题情境设置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老师的启发诱导也必须考虑学生的变化着的心理要求,设计难易适度并能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低年级学生课堂设疑应根据其心理特点强化听觉、视觉唤起注意,让他们集中思考以求解答;而高年级学生则抽象思维已经有所发展,应注意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提供思考的方向和角度诱其探索的欲望。

3.要注意启发诱导的时机。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很清楚地说明启发时机的重要性应在学生心求通而为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下给予适当的启发和点拨,这时候学生的思维高度紧张活跃,这时教师如果能抓住本质和关键,则启发效果明显。反之,启发式教学则徒有虚名。或者说,问题情境的设置一要问在知识的关键处,二要问在教学当问处,三要问在难易适中处,四要问在学生需要处;而启发式教学则应注意,一要启发在关键处,二要启发在及时处。

参考文献:

[1]葛美丽.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科学研究.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5).

启发式教学篇7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启迪人们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积累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的使命感,加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这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只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很机械。

历史科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就高中学生这一教育对象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选用翔实的史料,运用启发式教学,能更好地为他们所接受,更容易获得教育的效果。

上课是最能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无论是引入课题、提问、讲授、谈话、阅读、分析、归纳、讨论、回答都可以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给学生点明关键、寻找线索、营造环境、启发思路,有步骤、分层次、一环扣一环地实行启发式教学。比如可以利用书中的插图,巧妙导入:如讲《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入门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转变教学组织方法,不再以“讲解”为主,而以问题式启发教学为主。

1.正问启发。它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

2.反问启发。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的问题式启发教学,可以有“双向式”的提问,即教师问学生和学生问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要激发学生思考、主动提问。应激化学生主动思考,提出各种有关问题,并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但也不必拘泥于教师是否在课堂上提问了或被提问,关键是课程的讲授中有无内在的启发性,而不是简单地一有提问就有了“启发”。

对于部分不能在课堂上提问的同学,可用课后联系、私下交流的方式进行。

启发式教学篇8

关键词:启发式;会计教学;运用

一、精选授课内容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基础

会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能运用会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这正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宗旨。因此,教师要在全面熟悉会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从许多复杂现象中,经过理论提高,概括出较稳定的规律性的知识,完成授课内容的精选。学生掌握了这些精选的教学内容,就有可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利用共性规律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也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启发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达到训练智力的目的。精选授课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完成:

第一,明朗结构:“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第一次开课时,教师要将各门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体系、脉络经纬、相互关系介绍清楚,让学生对会计课程的整体框架在宏观上有所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第二,清晰要点:会计教师要抓住会计课程的要点,即会计的实质问题,掌握会计的灵魂。小到一个基本的会计概念,大到会计政策的变更,教师都要能够深入浅出地授予学生其实质。

第三,突出重点: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多数人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要让学生从众多的会计知识中找到学习的重点,教师就要将教材每一章、每一节的重点向学生介绍清楚。

第四,浅化难点:许多的会计问题涉及到其他专业课程,此时教师要尽量精简知识范围,在学生能接受的知识体系内进行讲解,不宜太多扩展延伸,使学生在攻破会计难点的同时产生新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第五,追踪热点: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会计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如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热点问题,并展望学生未来的从业环境,让学生在学与用之间找到结合点。

二、启发式会计教学的灵活运用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会计专业课教师,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效的启发式会计教学法。

第一,示范启发式:学生的感性知觉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在接受一种新知识的时候,学生总是从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尤其在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让学生正确理解会计知识的内容和内在规律,示范启发式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介绍会计凭证、账簿的种类和填制时,先让学生传阅一些会计工作中常用的真实凭证、账簿,再通过图表进行分类讲解,然后进行示范操作,使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对实际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对会计凭证、账簿的分类和填制理解得更全面和透彻,也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类推启发式:从会计专业课教学内容的顺序上来看,通常都是上一次课为下一次课做准备,而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因此,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为新知识开路,以找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在《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一项或多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一个难点,如某企业月初资产总额是100万元,本月发生四笔经济业务:一是销售商品,收到货款存入银行20万元;二是以银行存款支付下季度保险费3,000元;三是从银行取得借款30万元;四是张某借差旅费2,000元。问该企业月末资产总额是多少?教学中只需要启发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已学习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

第三,相互启发式:由于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从而在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在会计课的教学中,对一些较抽象的概念,不少学生难以理解或理解不深,甚至教师反复强调,学生仍不得要领。此时教师一不能急躁,二不能再用同一方法讲授,否则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不妨尝试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谈一谈对该问题的理解,因为学生之间的语言和心理状态是相互接近的。

第四,案例启发式:案例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选择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达到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对解决会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加强学生的感知印象,增强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十分有效。如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学习中,列举正反两个公司的操作案例,要求学生分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八个方面的具体运用和相互关系。正反两个不同公司的案例,紧扣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接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中深化对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第五,提问启发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易到难地巧妙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在紧张而又有趣的思维活动中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如在固定资产折旧的学习中,通过对不同折旧方法的介绍、计算和比较,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是不同方法所需提供的数据有哪些异同?二是哪一种折旧方法对当期费用的影响较大?三是哪一种方法符合谨慎性的要求?四是哪一种方法有利于企业当期纳税额的计算?教师要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期待的目光和适当的点拨。

第六,比较启发式:比较能让人们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课堂教学中的生动对比,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鲜明的记忆。如在学习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时,通过对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的比较,让学生全面掌握在物价上涨或下跌情况下,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当期利润所产生的影响;在学习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时,通达对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企业的产品生产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产品生产成本。

第七,激励启发式:就是要唤起学生钻研学问的兴趣和勇气,让学生树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学习热情,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引入知识圣境,让学生了解会计热点问题及发展形势,激励学生开阔知识视野,积极思维、主动思考。

实践证明,多种启发式会计教学法的配合运用能调动内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对重要概念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利用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处理会计实务,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主体

教与学是一个师生在互动中共进退的过程,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其知识精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启发式会计教学中除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启”的作用,更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总体认识。学生在预习中可标注一些知识点和疑难点,然后带着问题听课,对照老师授课过程中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逐渐就能自己提出重点和难点。

第二,课后复习:课后复习是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巩固和加强,能锻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学生坚持课后复习不仅可保证教学内容的前后连贯、承上启下,更能锻炼自己利用前后所学专业知识处理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互动: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悟性和学习动机,对同一问题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认识。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的“群英会”,学生可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知识的建构。

会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分析思考、动手操作;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陶行知先生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根据学生的学设计教,真正做到“以学论教”、“为学而教”、“以教促学”。

参考文献:

[1]肖锋.学会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启发式教学篇9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育旨在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为其专业服务。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启发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原则:①从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出发;②坚持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③充分考虑各行业对员工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而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①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加大;②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与实际应用脱节。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引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组合各种教学素材,形式多样。

2启发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Internet使用技术这三部分。为了使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做了调整,上完Win-dows操作系统,紧接着上Internet使用技术,Internet使用技术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通过这块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网络搜索引擎、收发E-mail和下载、安装、使用QQ软件,并要求建立班级QQ群。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可利用搜索引擎收集素材、观摩他人作品,通过E-mail提交作业,在QQ群中学习、交流,教师便于课外辅导,特别是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让学生都在自己感兴趣的情境中学习。下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这一章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为例,具体说明该方法基本的教学步骤。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境,给出以“校园”为主题的PPT,让来到新学校不久、对新环境还未熟悉的学生对校园有个感性的认识,同时提出学生学习完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这部分知识所要完成的任务:做一个以“家乡”为主题的PPT,通过这样的导课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直接牵引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己去认识、分析、探究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把教学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从教学内容上讲,以“校园”为主题的PPT的播放和以“家乡”为主题的PPT任务,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学生已经知道用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可以做出这样好的作品,怎样做是学生目前最想知道的,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这一阶段学生观看教师已做好的作品、思考着该如何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通过作品的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2)精讲启发,探索新知。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因已经有前面Word、Excel的基础,就不要再讲解Pow-erPoint的窗口组成等,就直接讲解以“校园”为主题的PPT制作步骤,把跟Word不同的地方做重点讲解,相同的地方一语带过,提醒在必要的有时候也要充分利用起来。这样承接了第一步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对比着学习,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在讲解操作步骤时,边讲解边演示,在做字体、字型、颜色、图片等的选择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给予及时开导启发,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和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从教学内容上看,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知识。在教学结构上,形式上看学生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要点,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因为教师课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够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把重点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

(3)学生动手完成作品,学生、教师点评。经过第二步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辅导完成自己的作品:以“家乡”为主题的PPT。学生做“导游”,教师和其他的学生充当“游客”,通过他做好的PPT来游览该学生的“家乡”。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会很自豪地上来给大家做讲解的,谁都想把家乡的美、家长的好展现给他人看。开始,先让作品的作者自评,再让其他学生点评。教师在欣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去发现如何把学生作品做得更好,把不足之处给学生点评出来,要求学生课后根据同学和教师的点评进行完善,最后再提交作品。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才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有耐心地给不理解的学生做辅导,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4)精简小结,巩固新知。课堂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经过前三个教学环节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和自己动手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学生作品的不足,归纳制作PPT的主要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

启发式教学篇10

1、正问启发。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器问题。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造成国家政权不稳定,旧的国家机器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给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有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2、反问启发。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时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3、观察启发。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象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4、情境启发。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李大钊、方志敏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

5、推理启发。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如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一农业手工业发展一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

6、判断启发。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拨,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