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5:12:17

启发式

启发式范文篇1

关键词:启发式;会计教学;运用

一、精选授课内容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基础

会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能运用会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这正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宗旨。因此,教师要在全面熟悉会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从许多复杂现象中,经过理论提高,概括出较稳定的规律性的知识,完成授课内容的精选。学生掌握了这些精选的教学内容,就有可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利用共性规律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也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启发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达到训练智力的目的。精选授课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完成:

第一,明朗结构:“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第一次开课时,教师要将各门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体系、脉络经纬、相互关系介绍清楚,让学生对会计课程的整体框架在宏观上有所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第二,清晰要点:会计教师要抓住会计课程的要点,即会计的实质问题,掌握会计的灵魂。小到一个基本的会计概念,大到会计政策的变更,教师都要能够深入浅出地授予学生其实质。

第三,突出重点: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多数人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要让学生从众多的会计知识中找到学习的重点,教师就要将教材每一章、每一节的重点向学生介绍清楚。

第四,浅化难点:许多的会计问题涉及到其他专业课程,此时教师要尽量精简知识范围,在学生能接受的知识体系内进行讲解,不宜太多扩展延伸,使学生在攻破会计难点的同时产生新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第五,追踪热点: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会计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如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热点问题,并展望学生未来的从业环境,让学生在学与用之间找到结合点。

二、启发式会计教学的灵活运用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会计专业课教师,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效的启发式会计教学法。

第一,示范启发式:学生的感性知觉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在接受一种新知识的时候,学生总是从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尤其在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让学生正确理解会计知识的内容和内在规律,示范启发式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介绍会计凭证、账簿的种类和填制时,先让学生传阅一些会计工作中常用的真实凭证、账簿,再通过图表进行分类讲解,然后进行示范操作,使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对实际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对会计凭证、账簿的分类和填制理解得更全面和透彻,也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类推启发式:从会计专业课教学内容的顺序上来看,通常都是上一次课为下一次课做准备,而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因此,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为新知识开路,以找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在《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一项或多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一个难点,如某企业月初资产总额是100万元,本月发生四笔经济业务:一是销售商品,收到货款存入银行20万元;二是以银行存款支付下季度保险费3,000元;三是从银行取得借款30万元;四是张某借差旅费2,000元。问该企业月末资产总额是多少?教学中只需要启发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已学习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

第三,相互启发式:由于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从而在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在会计课的教学中,对一些较抽象的概念,不少学生难以理解或理解不深,甚至教师反复强调,学生仍不得要领。此时教师一不能急躁,二不能再用同一方法讲授,否则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不妨尝试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谈一谈对该问题的理解,因为学生之间的语言和心理状态是相互接近的。

第四,案例启发式:案例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选择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达到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对解决会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加强学生的感知印象,增强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十分有效。如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学习中,列举正反两个公司的操作案例,要求学生分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八个方面的具体运用和相互关系。正反两个不同公司的案例,紧扣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接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中深化对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第五,提问启发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易到难地巧妙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在紧张而又有趣的思维活动中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如在固定资产折旧的学习中,通过对不同折旧方法的介绍、计算和比较,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是不同方法所需提供的数据有哪些异同?二是哪一种折旧方法对当期费用的影响较大?三是哪一种方法符合谨慎性的要求?四是哪一种方法有利于企业当期纳税额的计算?教师要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期待的目光和适当的点拨。

第六,比较启发式:比较能让人们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课堂教学中的生动对比,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鲜明的记忆。如在学习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时,通过对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的比较,让学生全面掌握在物价上涨或下跌情况下,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当期利润所产生的影响;在学习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时,通达对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企业的产品生产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产品生产成本。

第七,激励启发式:就是要唤起学生钻研学问的兴趣和勇气,让学生树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学习热情,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引入知识圣境,让学生了解会计热点问题及发展形势,激励学生开阔知识视野,积极思维、主动思考。

实践证明,多种启发式会计教学法的配合运用能调动内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对重要概念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利用会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处理会计实务,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是启发式会计教学的主体

教与学是一个师生在互动中共进退的过程,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掌握其知识精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启发式会计教学中除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启”的作用,更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对教学内容的一个总体认识。学生在预习中可标注一些知识点和疑难点,然后带着问题听课,对照老师授课过程中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逐渐就能自己提出重点和难点。

第二,课后复习:课后复习是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巩固和加强,能锻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学生坚持课后复习不仅可保证教学内容的前后连贯、承上启下,更能锻炼自己利用前后所学专业知识处理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第三,加强互动: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悟性和学习动机,对同一问题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认识。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的“群英会”,学生可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知识的建构。

会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分析思考、动手操作;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陶行知先生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根据学生的学设计教,真正做到“以学论教”、“为学而教”、“以教促学”。

参考文献:

[1]肖锋.学会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启发式范文篇2

一、启发式提问的方法

1.利用生活事例提问。问题是产生思维的动因,是深入学习的起步。学生头脑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思维,深入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设问、质疑等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3]。如在课程开始时,先讲解每一个人出生后预约的接种流程,提问为什么接种疫苗可以产生保护作用,为什么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性状和接种方法?使学生产生疑问,开始思考,再因势利导,抓住时机讲解抗原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以及影响机体对抗原应答的影响因素等重点知识。这样通过联系生活事例的提问就能很好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概念对比提问。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概念、学说的提出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学术讨论得到的。如何能够帮助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学说,一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们积极思考特定的概念和学说的形成过程。例如在讲解免疫球蛋白章节时,先讲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再讲抗体,IgG,并提问免疫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的区别,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区别。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概念之间的不同,再结合临床上的剖析、归纳,就会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有清晰的理解,有效克服抽象和难以记忆的困难,避免了概念上的混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结合临床案例提问。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病学说都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有效整合基础免疫学的知识,灵活地分析临床病例。如何能加深学生对临床疾病的理解和掌握,是关乎学生们以后临床技能和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用临床典型案例,结合基础免疫学的重点和临床技能要点来设计相应的问题,使得基础和临床免疫学的教学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有机整合。例如在讲解典型药物过敏性休克案例时,预先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1.该患儿发病的机制是什么?2.应该采取哪些治疗措施?3.该病例对医护人员有何借鉴?另外,在案例中的病人角色或者职业特点也可用于相关知识的提示和联系。例如在讲解接触性皮炎时,引用手术大夫因橡胶手套而致的过敏案例。这样又可起到调节情绪、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二、启发式提问的意义

1.效果评估,直接反馈。一个新知识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必须及时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测,从而发现问题,尽快进行矫正补救。启发式提问是简便易行,及时有效的一种检测方法。例如,在学习适应性免疫应答章节时,学生往往对T、B淋巴细胞的活化信号混淆不清。为了检测学生对T、B活化过程涉及分子的掌握熟练程度,可在这免疫细胞章节内容讲完后,或者适应性免疫应答开始时,向学生提出几个相关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适应性免疫细胞章节主要内容是否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取得前面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从而适当调整适应性免疫应答章节的教学进度。

2.因材而异,因人施教。对于比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适当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设计若干深度不同的问题进行提问,以便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同时,通过提问,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对具体问题的理解能力及掌握程度的不同,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或给予及时的矫正补充,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3.活跃气氛,畅通情感。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上实现互动交流的重要方法。在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给予学生认真的指导、热情的鼓励。在这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教与学互动性强,师生心情舒畅,教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高,思维也更加敏捷,教学效果也得到提高[4]。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其它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5],能够使师生进入了积极的“双向发挥”状态,为保证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顺利完成,提高教学效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启发式提问的效果

1.考试成绩。在2007级本科的八个班中做了分组实验,对照组全部理论课36学时均为传统式系统授课,实验组在传统式授课的过程中,特意设计40个启发式的问题,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对期末考试试卷,主要选取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关的10个选择题和1个论述题进行分析,发现对于与临床案例相关的考题,实验组的平均成绩好于对照组,而对其它试题成绩的分析没有统计学差异。

启发式范文篇3

一、启发式认知偏向对项目管理的启示

1代表性偏向“代表性偏向”所表述的人们用类比的办法直观的去判断。比如,某事件与另一事件相类似,那么两个事件之间就画上了等号,归结为同类事件。相似度越高,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Kahneman认为依赖代表性的这种直观判断方法,会出现几类系统性错误,包括:人们对先验概率不敏感、不能正确理解统计样本大小的意义。对做预测的难易程度不敏感、不理解向平均回归的意义等等。这些信息对于作出正确判断有重要的影响,当人们忽略了这些影响的时候,就会发生系统性偏向。尽管在Kahneman的文献中对该类偏误出现在企业管理中的情况没有明确的文字描述,但是偏误现象在管理工作是事实存在的,而且比较常见。举这样一个例子:公司对正在实施的某项目工作人员施行奖优惩劣的激励机制,对绩效水平高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进行处罚。项目经理注意到,有些项目人员因为在前期工作能力突出、表现良好而得到公司奖励,但在下一期的工作中却表现平平,甚至业绩下滑;而与之相反的是,有些前期表现欠佳受到惩处的人员进步明显,在后面的工作中绩效水平提高。因此,得出直观结论:该激励机制对高绩效员工激励效果不佳,对后进员工有效。也就是说,施行惩罚措施的效果优于奖励激励。以上这个结论貌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忽略了回归均值,这是系统性错误的一种,如果得出如上结论,是不正确的。回归值规律显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员工的工作绩效会出现偏离,围绕某均值水平上下波动。在时间跨度不大的情况下,如果出现极端偏离状态,会迅速回归。也就是说,如果工作人员在一个时期内工作表现优异,那么在此之后可能会因为精神高度紧张之后的松弛,也有可能是因为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原因出现工作表现的回落。如果一个人在某工作段爆发出过于超常的水平,出现一个极值点,那必定无法持久,之后的回归可以预想得到。所以,项目经理对此要有明确的认知,不要忽视可能出现的回归均值作用,在实施具体激励制度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避免因贸然下结论而出现“偏误”。2可得性偏向在人们必须对某个事件进行判断时,人们总是根据既有的东西或脑海中最先反应的信息,而不会主动去搜集更多的信息。人们运用“可得性”进行判断时,大脑中最先反应出来的信息总是会成为判断的依据。在实际的工作中,当对于未来形势的判定较弱的时候,人们容易低估风险,反之亦然。因此在进行项目可行性和投资分析时,需要注意到这种风险的存在。尽管一般情况下人们主要依靠理性分析而非直观判断,但理性分析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时候项目的优劣差距并不能明确的反映在所看到的投资分析报告中,面对其中的不确定性,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往往需要敏锐的直觉判断。如果此时对于这类项目并不很了解,缺乏足够的经验,那么就可能对项目的后果估计不足,从而犯下过于乐观的错误。3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当有必要定量估测某个事件时,会设定一些起始值,这些数值的设定具有特定性,使估测值始终局限于这些起始值引领的范围,就像“锚”。一旦这些“锚”定的方向不正确,那么估测就会产生偏差。在连续和独立事件中,预估容易出现偏差。有调研发现,对于连续发生的事件,人们一般会对其存在更高的心理预期,而对于独立发生的事件,则会降底相应的估计值。对连续事件存在较高的心理预期,意味着会对某个连续发生的计划有非常乐观的成功预期,而一旦在进行这个计划中,有一个小环节出错,就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度。与之相对的,一旦我们预估失误认为独立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不高,就会更大程度的忽视在项目运作时出现的问题与风险,必然不利于计划的进行。项目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如在进度控制的过程中,前期工作完成后需要紧接着后续环节,如果在前期出现了延误,那么后续工作也就不能如期展开;又如项目的完成一般属于联合事件,项目计划、进度、控制这些所有的环节都必须保证成功。根据之前的系统性偏误分析,如果人们以锚定效应对于项目结果作直观判断,则可能会过高估计项目成功的可能而低估项目风险。因此锚定效应对于项目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结论

启发式范文篇4

一、正问启发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提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匈牙利革命是不是暴力革命?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是否违背马列主义原理?为什么?当时匈牙利具备哪些历史条件使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这些可能性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主要问题是国家机器问题。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造成国家政权不稳定,旧的国家机器软弱、瘫痪。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给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有个深刻、完整的认识。

二、反问启发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观察启发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黄海大战》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直冲敌舰的致远舰》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致远舰上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烟团?为什么这些烟团向右倾斜上升?从而说明它多次中弹,而又是坚持战斗,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向“吉野”舰冲去的果敢行动。接着再问:为什么致远舰撞不到“吉野”舰而反中鱼雷呢?经教师讲解致远舰制造技术不如“吉野”舰先进后,启发学生认识“落后就要埃打”的道理。

四、情境启发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林祥谦、、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

五、推理启发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六、判断启发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拔,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公务员之家

七、对比启发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八、类比启发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例如,将东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的两位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进行比较。横向类比启发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九、辐合启发是将某些历史事实进行综合,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概念或理论。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让学生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然后提问: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和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殖民地及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这种帝国主义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从而得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结论。

启发式范文篇5

1程序设计实训实施现状分析

1.1程序设计实训的目标。学生在进行实训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以及基本的编程理论知识,通过实训,学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学生应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面向对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学生应该具有运用一种主流程序开发环境(如MicrosoftVisualStudio),将面向对象分析简单问题并将其转化成C++语言代码的能力以及跟踪调试程序错误的能力。(3)学生应具备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分析实际问题,并将其进行编程实现的能力。1.2程序设计实训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习惯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在实践环节中往往表现出主动性不强,过于依赖老师的指导。(2)学生缺乏将实际问题转换成代码的能力,同时也缺乏调试代码和独立解决程序错误的能力。(3)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评价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又回到了以成绩为目的的应试思维模式,使得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失去信心[8]。1.3问题的原因分析(1)学生第一次接触实践类课程,还不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过于依赖老师的指导[9]。因此,教学方式一旦由老师教授,变为独立开发,就感到无所适从。(2)实训所涉及的项目除了需要用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知识,还需要用到图形编程,网络通信以及数据库等知识。而这些知识并没有在大一的时候学习,因此对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造成了障碍。(3)学生还保留着高中时期的应试教育的学习习惯,还以考试为目的来学习。对于实训的认识不足,还是以分数为导向,忽略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2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方法

2.1设计以兴趣激发为目的的实训项目案例。实训项目作为程序设计实训的重要依托,既需要涵盖一定范围的编程知识,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程序设计实训的课程目标,结合工程实践的特点,按每个人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要求,保证每位学生具有一定量的代码编写量;项目类型以基本单机应用、图形化界面等方面为主。结合学生基础和具体课程安排,拟定实训项目供学生选择。实施的时候将根据学生的测评成绩、兴趣方向等进行选择。表1中列出了部分实训项目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根据真实软件项目经过简化后的仿真项目。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从无到有的软件创造过程,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学习,变成可以得到实实在在成果的软件项目,从而让学生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2.2采用结合线上多媒体知识补强和线下项目实践的实训方案。为了有效对实训中涉及的知识进行补强,将程序设计实训分为2个阶段:线上知识补强阶段与线下项目实践阶段。2.2.1线上知识补强阶段。在进行实际的项目实训之前,利用网络资源,包括PPT课件、课程视频、慕课等多媒体技术,提前学习实训中所需要的知识。通过一个小课题的实践,结合理论知识的讲解,快速掌握项目开发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知识补强以边学边做的形式,避免学习的枯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同时,小课题的练习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对后面的项目实践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从而有效弥补学生实际能力与实训任务之间的鸿沟。2.2.2线下项目实践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将通过9天的线下项目实践,完成自己所选项目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以下步骤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有效推进和管理。(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项目。(2)结合项目阶段需求进行重点和难点的理论讲授,同时结合项目进行练习,边学边练、学以致用,减少纯理论授课的枯燥感觉。(3)按照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CMMI),开展软件工程实践。学生将结合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和CMMI项目管理流程,逐步加强系统分析和设计建模能力,完成从项目启动到最后验收交付的全过程。(4)使用任务管理工具,明确个人的项目任务。在任务管理工具中记录任务完成情况,并以任务完成情况作为个人的考核。(5)通过网络提供有关的课件、视频、知识库等资源,使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学习、温习课程内容,加强对技术的掌握,加深对项目的理解。(6)通过现场指导老师每天的任务检查跟踪,查看学生日志,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通过阶段性评审和总结,使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得到巩固。2.3建立多维度的程序设计实训的评价方法。鉴于程序设计实训的特点,需要改变单一评价方法。通过建立一种多维度的案例教学评价方法,打破学生一直以来的应试思维。该评价方法主要由过程监督及项目评价两个部分组成。1)过程监督。过程监督主要由出勤情况、日报制度、项目总结3方面组成。(1)出勤情况。实训的地点由学院统一安排,学生每天需要准时到达实训教室。学生的出勤情况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经常迟到、早退以及缺勤的学生及时纠正,并将出勤情况计入最终成绩。(2)日报制度。让学生每天将实训的进展情况形成日报的形式,总结当天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第二天的计划安排,从日报中发现学生的总体进展情况。(3)项目总结。学生在项目完成后,需进行项目总结,评估实训成果,并以此收集学生反馈意见。2)项目评价。在完成了整个实训后,通过项目验收,完成项目交付。项目验收包括对代码规模、功能实现、文档质量等方面的验收。验收的结果与考核密切相关。对学生的项目主要从如下10个维度进行评价。功能:功能完整、准确,符合应用需求;界面:界面设计美观,符合规范;技术:应用最新技术,技术难度高;创新:是否有创新点;演示效果:讲解清晰、演示流畅、重点突出;文档:符合规范,主要是需求、设计、用户手册等文档;规模:代码数量、数据库记录数量;易用性:软件易于理解、学习和使用,如完善的表单验证等;可靠性:出错率低、容错性强、易于恢复;可维护性:可适应不同场景进行灵活设置,易于识别错误和改正等。

3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实施效果

将实训方法应用到重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17级大一本科生的程序设计实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学生对实训效果的主观评价。本次发出问卷189份,收回144份,有效问卷133份。1)学生对实训的总体满意度。学生对实训的总体满意度如图1所示。该问题是针对学生对实训情况的总体评价,评价指标分为5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从图1中可以看出,“非常满意”加上“满意”为78%,说明学生对本次实训总体上是认可的。2)学生对自己编程能力的评价(满分5分)。学生对自己编程能力的评价如图2所示。该问题旨在通过量化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实训之前和实训之后的编程能力进行自评,评价指标由低到高分为1~5分。从图2(a)中可以看出,在实训前认为自己编程能力只有1分或2分(即编程能力较差)的学生总共占到了53%。而从图2(b)中可以看出,实训后认为自己编程能力只有1分或2分的学生仅占到8%。说明大部分认为自己编程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实训后编程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图2(c)中,反映了学生编程能力的提升幅度,其中有82%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训,自己的编程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通过分析具体的数据,我们发现在能力提升了2分和3分的学生中,大多是实训认为自己编程能力只有1分或2分的学生。说明通过实训,对于不擅长编程甚至畏惧编程的学生,编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当然从图2(c)中,同样可以看出有18%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训,自己的编程能力没有得到提高。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这部分学生大都在实训前就有4或者5分的自评分,说明他们在实训前已经拥有了较好编程能力。因此实训对于这部分学生的编程能力提升不明显。3)学生对线上知识补强的评价。学生对线上知识补强的评价如图3所示。该问题旨在分析线上知识补强环节对学生的帮助有多大,评价指标同样分为5个等级:帮助非常大、帮助比较大、有一定帮助、帮助比较小、没有帮助。从图3中可以看出,87%的学生认为线上知识补强对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帮助。4)学生对项目选题的难度评价。项目选题难度的评价如图4所示。该问题旨在了解学生对所做项目的难易度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分为5个等级:非常难、比较难、适中、简单、非常简单。该问题实际上存在两个影响因素,一个是项目本身难易度,另一个则是学生自身的能力。即使同一个项目,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从图4中看出,41%的学生认为项目选题具有一定难度,55%的学生认为项目选题难度适中。说明项目选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不同难度的项目。5)学生对所选项目的主观评价(多选)。学生对所选项目的主观评价如图5所示。该问题为多选题,旨在了解学生对项目属性的评价,一共有4个选项:有趣的、实用的、创造性的、新颖的。由于选项无法穷尽,题目中仅列出我们关心的几个选项。从图5中可以看出,认为项目是有趣的学生多于其他选项,说明项目的案例设计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项目是实用的。说明学生在选择项目时也关注项目的实用性。6)学生对项目评分机制的评价。学生对项目评分机制的评价如图6所示。该问题旨在了解学生对评价机制的认可度,评价指标分为5个等级:非常合理、比较合理、一般、不太合理、非常不合理。从图6中可以看出,91%的学生对项目的评分机制是认可的,对评价机制不满意的学生仅占1%。说明多维度、全过程监督的项目评分机制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有效的评价。综上所述,大部分学生对实训效果感到满意。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通过实训自身的编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对编程不再畏惧,反而越来越感兴趣,同时也十分认可项目的评分机制,说明本项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结语

启发式范文篇6

关键词:启发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价值

启发式教育方法在启迪智慧、增强能力、提高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正是启发式教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的实际应用。

一、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内涵

一般地认为“方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1]方法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根据对象的运动规律,从实践上和理论上掌握现实的形式,是改造的、实践的活动或认识的、理论的活动调节原则体系。方法的功能是服务于人的活动、协调人的活动的诸因素的关系。”[2]因此,方法的发现与提出必须遵循对象的规律,同时服务于人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而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启发式教育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与运用,是在两者内在价值结合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也遵循启发式教育的规律;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征,也体现启发式教育的思想精髓。因此,所谓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对话交流、情境设置等手段与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问、激疑、导思,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思考、积极领悟,最终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与思想觉悟的方法。

二、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式教育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方法,其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

1.目的引导性。所谓目的引导性,就是指用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积极地引导与启示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探究、思考,最终提高思想觉悟与认识能力的特点。目的引导性是目的性与引导性的统一。首先,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其表现为带有鲜明的目标指向或价值取向,是为解决特定的思想问题与现实问题而服务的。在现代社会,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作为传递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手段与工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其次,引导性与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相一致的。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因此,实施启发式教育方法就应该多用引导与激励的方式,而少用单纯的注入与压服的方式。此外,鲜明的目的性也可以体现出通过目的来引导的特点。

2.灵活适应性。灵活适应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适应受教育者特点及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的变化等实际情况,创设内涵丰富的教育情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启发式教育方法目的在于塑造和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受教育者完满的人格,其过程的基本规律体现教育过程的认知与非认知、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深刻体现。其与传统“注入式”和“灌输式”教育方法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如果教育学期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4]因此,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审视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态度的变化,帮助与引导受教育者真正地融入到教育活动当中去,积极主动地审察反思、体验感悟。

3.开放民主性。开放民主性是开放性与民主性的统一。开放性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各自的心灵对外在环境的开放。因此,它表征的是个体向外的倾向。民主性则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它表征的是特定关系范围内的个体内部之间的关系。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这种特征是由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与民主性特征所决定的。在全球化与市场化的背景下,人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差异性得到了增强,并强烈地要求有独立表达自己权利与意志的自由。这种特征也深刻地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主要表现为人们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完全意义上的“意见领袖”“专家权威”已不复存在,同时也没有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固定的方法,教育者的单方面说教与主导整个教育过程的做法也将被摒弃。

4.互动生成性。互动生成性是指通过教育情境的设置以及教育双方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受教育者得到启示、收获感悟,最终获得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教育者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其设问激疑、引导启发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针对性的,其作用在于不断地点拨和引导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教育的过程始终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问题、需要而选择启发的策略、方法。“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不是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5]因此,它需要教育双方都主动融入到教育过程当中去,体悟整个教育过程的价值与意义。换句话说,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运用智慧与技巧,不断地回应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选择恰当的教育策略、方式、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有所得的过程。

三、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现代价值

探究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遵循现代教育规律、符合现代教育对象特征的必然要求。其现代价值有:首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教育方法是否符合教育、社会以及学生的发展实际与规律是决定这种方法是否具有吸引力与科学性的关键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弊端凸显,表现为教育过程中教育双方地位不平等、教育内容与形式割裂、教育手段方式单一等特点。这极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相对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则尊重教育双方的主体间性,承认教育过程的非认知性因素,并将教育目的主导性与多样性,教育方法的统一性与丰富性,教育内容的确定性、逻辑系统性和非确定、随机生成性相结合。因此,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能够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调动教育双方的双向积极性,并能够将教育活动与人的现实生活相关联,从而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与发展是立足长远,势在必行之计。其次,更好地适应时代背景的新变化,促进社会矛盾的解决。当今时代全球化、市场化与信息化凸显。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时代巨变最终也会带来人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习惯全面而深刻地变化。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思想问题不断涌现。这一方面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另一方面则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帮助人们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诉诸于受教育者自身主体性的觉醒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其方式多样,既可以通过教育者的引导、环境的感化进行,也可以通过受教育者自由自觉地方式而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唤醒受教育者的内心自觉,让教育的外在性特征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性特征,即将教育内容自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良好品行,将教育外在的、强制性的手段转化为受教育自由自觉的手段,这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现实矛盾的解决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帮助。再次,全面提高素质和完善人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素质是人在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所具有的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和能力。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才能与品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发展的统一。其实质是指使人摆脱片面、压抑状态,从而自由、自主、自觉、和谐地发展,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生成。社会主义条件下全面发展的人,是把精神丰富、道德纯洁和体魄健全和谐地结合为一体的人,是创造性地从事思维和行动的人。[8]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9]而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认知、态度、情感、意志等因素的作用,充分融合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各自独特的作用,积极地促进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转变,最终培养出人格全面生成及人性完满丰富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曾检成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

[2]刘蔚华.方法学原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55.

[3]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4]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468.

[5]钟祖荣.启发式教学的特征及实施要领[J].中国教育学刊,1996(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

启发式范文篇7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启发式;创新型;创造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方式与重“教”的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其重点在于“启”———启发创新。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从课程主题内容导入、具体课题设定和教学指导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这种依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有效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是现代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因材施教,富有人性化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的追求。

一、启发式教学方式顺应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创新型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2005年不顾身体病重奋力向国家总理进言:“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全面地发展起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学家、发明家的模式去办学。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丧失了创新性与独特性,因此很难出现杰出的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1]当今世界,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人类对知识的掌握推动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的发生,它对经济未来的走势取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未来将面临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标志即为知识创新。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应具备非凡的创造力、创新力以及求异思维,同时还应具有广博的胸怀。启发式教学方式在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启发式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促使学生愉悦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品质与特征,提高创造才能,以顺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启发式教学方式保证创新思维的导入

(一)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组成。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美术教育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的根本区别。启发式教育方式的重点在于“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设计好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切入点应贴近生活,并指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和相互讨论,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各种‘怪异’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各抒己见,一个问题可以允许有多种看法、多个答案,给他们有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时间和空间,从儿童的视角去欣赏、去发现儿童的点滴创造,并与他们交流、分享,同时对儿童的独特认识予以鼓励与肯定,充分学会接受并尊重儿童异想天开的提问和怪异的想法。”[2]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尊重、肯定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在绘画中表现自己,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观摩与讨论激发艺术潜能。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问题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课程中应利用一切因素并善加优化,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实现自我。例如:在一堂课的开始部分,教师巧妙地把本次绘画课题带入课堂讨论,问:“孩子们今天晚上都吃了什么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吃了米饭,有的说吃了清粥配馒头,还有的说吃了热气腾腾的拉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问:“请小朋友告诉老师,吃过的面条长啥样的?”孩子们的答案会有多种:面条是长长的,面条是扁扁的,还有的面条是黑乎乎的。接下来再让几位学生表演吃面条,让其他学生总结吃面条的样子,最后提出今天的绘画课题:《吃面条咯》。结果是,学生所作之画,画面活泼灵动,神采各异(图1、图2)。图1图2堂课上,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在学习的关键点进行引导与启发,在活泼互动的场景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图形表达的乐趣,也锻炼了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深化艺术感知

1.用大师绘画感悟童心

教育不仅关心人是否有知识,而且关心人是否有体验,关心体验到什么,追求到什么样的体验,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历代美术大师提供了风格各异的绘画形式,米勒、提香、毕加索、凡•高、马蒂斯具有不同的绘画特点。要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有所体验,教师需要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将众多样式的绘画作品提供给学生,通过作品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进入艺术创造的最佳境界。儿童与大师在绘画时有相似之处,落笔毫不犹豫,造型色彩搭配形式夸张,构图视角独特,他们以朴实稚拙的线条表达着内心的情感。有时,大师也会因儿童的大胆创新而惊叹!毕加索曾经说过:“我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地作画。”画家学会像年幼的孩子一样去作画,利用创造性直觉去作画,让自己与世间万物交流沟通,这种真情的流露,直觉的再现,是大师与儿童绘画的不谋而合。经过对大师作品的欣赏,学生拓宽了美术视野,提高了感受美的能力。各类教学形式的注入,激发出学生的艺术潜能,使其美感拓展,创造才能迸发。例如对毕加索画作———《有胡子的男人》(图3)的欣赏,刚看到这幅画时,学生们哄堂大笑,觉得画中人物的胡子长得满脸都是!这是孩子们的独特视角,他们觉得这幅画充满了乐趣,甚至令他们捧腹。的确,毕加索的这幅画,将人物的面部特征极简化,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画中人物的头发、鼻子、耳朵等是一应俱全的。又如《朵拉玛尔肖像》(图4),夸张的眼部造型,歪斜的鼻子,迷你版的耳朵,鲜艳的色彩,无一不吸引学生的目光。图4学生在欣赏课后所画的作品:大胆的人物脸部变形,鲜艳的色彩与面部切割,使整个画面充满想象力与无拘束感(图5、图6)。图5图6正所谓见多识广,只有通过多见、多闻,才能广阔天空。

2.姐妹艺术的启迪

艺术有其共通性,语言、书法、音乐等都有其相互贯通之处。他们之间的联系能使学生在绘画时感受到无比的艺术魅力。美术课背景中恰当的音乐,可以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体验音乐旋律与绘画书法的微妙的联觉。如《歌唱时的脸》课题,熟悉的音乐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周围同学的面部表情变化,注意寻找唱歌时的脸部特征。学生的画画面大胆、新颖(图7、图8),显现出画者内心的纯真和创造才能。图7图83.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激发思考H•里德认为:“艺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本能,如果人们过分刻意地对待这种本能,本能就会缩进无意识的贝壳之中。”[3]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为未来打基础,是在用绘画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儿童的眼里,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新奇,他们把内心的感受变幻成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从来不会胡乱画画,有的画面尽管在成人眼里是杂乱无章的,但这些画恰是孩子们向你诉说的一个个美丽的故事。长得像洋葱般的头,他说这是我的爸爸;舞动着的波浪线,他说那是挥舞的手;一条笔直的线,他说那是飞驶而过的列车。有人认为年幼的孩子纯粹以绘画来作为娱乐动机。其实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孩子们都热衷于绘画,并且在绘画过程中得到了愉快的体验,但他们并不仅仅以此为娱乐,他们绘画的目的在于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绘画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人感兴趣的绘画作品往往能找到共鸣的绘画题材。画作要难易适度,难度较大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从而丧失绘画兴趣。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时,要尽量注重创作的连续性,必要时还要给他们一定的帮助。当孩子在绘画疲惫、浮躁、缺乏耐心时,教师要适时进行鼓励,以激发其绘画直觉。激发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体现了思考在学习中的地位。引导学生多思,逐步养成其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是课程目的之一。激发思考方式多样,如课前导入,巧妙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热情,继而鼓励其独立、积极探索,并且适当留白,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与余地,使学生以独特的绘画方式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启发式教学方式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启发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人性化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美术技能往往靠临摹范画。临摹虽然能积累许多素材,但长此以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绘画直觉得不到启发而制约其创造力的发展。儿童的大胆下笔也许画面凌乱,但儿童画的灵动稚气,以及在绘画过程中对直觉美的抒发,启发了创造意识。启发式教学方式保证了课程中创新思维的导入,顺应了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其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设置好贴近生活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深化艺术感知,用大师的绘画感悟童心,融汇各学科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思考。注重过程评价胜于技能评价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少儿美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绘画知识与技能,使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开发。

作者:郑健1,张棋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美术与设计系 福建市鼓楼区小火龙艺术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靳晓燕,齐芳.“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EB/OL].(2015-07-10)www.gmw.cn/01gmrb/2009-12/05/content_1016095.htm.

[2]宋烨.儿童美术课的创新型教育方式探究[J].滨江学院学报,2010,26(2):121-124.

启发式范文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7~2008年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本科班各200名学生。

1.2方法

按授课次序,2007年采用传统教学法,2008年采用多样式授课法。随机分发100份教师理论授课评议调查表对学生问卷调查。

2授课方法

2.1走下讲堂,走进学生

耳鼻咽喉科护理学是一门非常精细、专业性强的课程,课程气氛沉闷、枯燥、单调,授课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本人讲课会间断走下讲台,走向教室前排或学生中间,触及更多学生的目光,进行目光交流,同时拉近了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学生们在听课时,感受到一种师生间的温馨和亲切感。在讲到有关耳鼻咽喉等解剖时,走进学生,在维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找到一些外观有特色的学生,如某学生鼻梁挺,介纠我们所看到的鼻梁仅仅是鼻子的外鼻的一部分,然后承上启下延伸,讲解到鼻子的结构。

2.2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做课堂的主人,避免填鸭式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入,强行记忆印象不深。为了让全班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氛围中,本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例如在讲解“慢性扁桃体炎”章节时,鼓励学生互相张大嘴,查看对方咽部的扁桃体团块;讲到先天性耳前瘘管时,先告知瘘管的基本形状及位置,相邻座的学生互相寻找。然后在热烈的气氛中接着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参与式的教学中,情绪高涨,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理解力提高。

2.3互换师生角色,增强课堂互动性

每学时课安排3~5min时间让学生上台讲课。用学生自荐和教师点名两种方式,学生踊跃参加。其讲课内容参照教师多媒体课件,也可由其选择带教材,结合个人理解程度发挥。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胆量,锻炼台上的讲课能力,另外,可以激发在座学生的新奇和期待感。学生讲课表现得很活泼。讲课结束时,本人给予肯定和鼓励,再予以适当补充,结束一个知识点。这种互动性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2.4知识点融入实例中解析

充分利用临床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典型生动实例,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如讲到“喉梗阻”章节时,抛出问题问学生为何小果冻在市场上逐渐减少了,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不同的回答中,总结出小果冻底部尺寸正好与儿童的喉入口直径大小相仿,易卡在喉入口处,引起喉腔阻塞;在讲到气管异物时,联系临床夜间收住的一例儿童吹口哨误入气管,随儿童呼吸,整个病区都是有节奏的口哨声,学生们在听课过程中,笑声连连。在贴切的实例中解析知识点,学生易理解,印象深刻。

2.5利用并整合充足的课件资源

耳鼻咽喉科临床专业本科理论课均由耳鼻咽喉科有临床经验的医师授课,他们制作的多媒体内容及图片丰富多彩。本人吸取精华,收集相关的图片为课件所用。多媒体图片丰富,尤其是耳鼻咽喉解剖图片,需要多角度、多方位,才能显示解剖站构[1]。同时在临床上注意收集典型病例症状,如将喉梗阻病例典型的四凹症状照片放入多媒体课件中,让课件内容更加感观化。采用多媒体课件节约了板书时间,让教师有更多时间讲解,当然课件内容重点要突出,不宜过多、过杂,色彩不宜过杂、过频,以免喧宾夺主。

3结果

3.1学生反馈信息

每次授课后,班级都会记录全班同学对老师授课的特点即优缺点,上报给护理学院,再由学院反馈给教学老师。从教学信息反馈来看:本人授课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性高,缺点是语速偏快。

3.2问卷调查结果

设定8项评价指标,每项满分10分,8~10分为优,6~8分为良,0~6分为差(表1)。结果显示教师情绪饱满100%,授课条理、重点清晰79%,理论与实际相结合87%,师生互动95%,学生参与性91%,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84%,多媒体课件丰富92%,促进记忆77%,各项指标都比传统教学法大幅度提高,表明了多样化授课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讨论

4.1形式多样的授课方法,改变了“填鸭”式的沉闷单一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认识教师与学生关系不再是生产者与被加工的产品之间的关系,而是学生主人翁式参与性的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互教互学,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促使学生能掌握课堂内容,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调动。

启发式范文篇9

关键字:频率分配遗传算法GECP组合优化

1.通信网频率分配问题的背景

无线通信设备之间通过相互发射电磁波达成信息沟通。相互通信的设备之间使用特定的频率(信道)构成无线通信链路。由于电磁波的自然特性,无线通信设备发射的电磁波可能对位于附近、满足一定功率和频率条件的其它设备形成干扰。频率分配(FAP)的目的就是给工作在一定地域内的无线通信设备指定使用的工作频率(或信道),使所有设备都以尽量小的概率被干扰,从而使整个网络的可用性得到优化。FAP可以描述为:对N个给定的待分配工作频率的链路,设G={S1,S2,…Sn}为所有状态构成的解空间,C(si)为状态si对应的目标函数值,寻找最优解s*,使任意si∈G,C(s*)=minC(si)。因此FAP是一种组合优化问题。

具体设备频率分配方法虽然会随着设备的工作方式(单工、双工)、工作频段、天线类型、信号的调制解调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大部分频率分配算法都可以转换为等价的图的边着色问题。从图论算法理论上讲,图的广义边着色问题是NPC问题[7],也就是说无法在多项式时间内求得问题的最优解。例如对于存在n条边的无向图,使用c种颜色对其着色,在没有其它约束条件下,其解空间是cn。即使在不考虑颜色重复使用(c>n)的情况下,其解空间也达到n!。这两者都是超越数,在c和n的值较大的情况下想利用穷举搜索的方法求得问题的最优解在时间上是不可行的。

在工程实践中许多NPC问题使用一些使用的近似算法得到问题的可行解。这些方法包括[]:只对问题的特殊实例求解;动态规划(DP)或者分支界限算法(BC);概率算法;求近似解;启发式算法(HeufisticAlgorithms)等。这些方法的和核心是分割问题的解空间,按照特定规则搜索典型解作为次最优解。

对于FAP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文献[4]在对FAP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几种常用算法的框架,这些算法包括:最小-最后次序查找算法,贪心T着色算法、模拟退火算法(SA)、列表寻优算法(TS)、遗传算法(GA)、神经网络(NN)多面体算法等,并指出各种算法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文献[2]提出了利用启发式的蚂蚁算法,并对解决CELAR、GRAPH、PHILADELPHIA上的几类问题同TS和SA算法进行了比较;文献[1]比较了SA、TS、GA、VDS(variable–depthsearch)、BC等算法的性能。文献[7]利用GECP理论对存在禁用频率的异频双工设备的频率分配给出工程上的实用算法;文献[9]则采用了BC方法频率分配的全排列算法进行了优化。本文将探讨如何遗传算法解决FAP问题。

2.遗传算法在频率分配问题中的适用性

2.1遗传算法的原理

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sGA)是根据生物学上的染色体基因因子构成机制而产生的。1975年Holland教授首次提出了GA的思想,从而吸引了大批的研究者,迅速推广到优化、搜索、机器学习等方面。遗传算法是一种全局优化算法,其仅以目标函数值为搜索依据,通过群体优化搜索和随机执行基本遗传运算,实现遗传群体的不断进化,适合解决组合优化问题和复杂非线性问题[6]。

利用遗传算法解最优化问题,首先应对可行域中的点进行编码(一般采用二进制编码),然后在可行域中随机挑选一些编码组成作为进化起点的第一代编码组,并计算每个解的目标函数值,也就是编码的适应度。接着就像自然界中一样,利用选择机制从编码组中随机挑选编码作为繁殖过程前的编码样本。选择机制应保证适应度较高的解能够保留较多的样本;而适应度较低的解则保留较少的样本,甚至被淘汰。在接下去的繁殖过程中,遗传算法提供了交叉和变异两种算子对挑选后的样本进行交换。交叉算子交换随机挑选的两个编码的某些位,变异算子则直接对一个编码中的随机挑选的某一位进行反转。这样通过选择和繁殖就产生了下一代编码组。重复上述选择和繁殖过程,直到结束条件得到满足为止。进化过程最后一代中的最优解就是用遗传算法解最优化问题所得到的最终结果。

实践表明,遗传算法解最优化问题的计算效率比较高、适用范围相当广。为了解释这一现象,Holland给出了模式定理。所谓模式,就是某些码位取相同值的编码的集合。模式定理说明在进化过程的各代码中,属于适应度高、阶数低且长度短的图式的编码数量将随代数以指数形式增长[6]。最近的研究则表明,上述遗传算法经适当改进后对任意优化问题以概率1收敛于全局最优解[5]。

2.2遗传算法的基本结构

在遗传算法中,将问题的求解的过程,看成一个在候选解空间寻找满足问题要求的解或近似解的搜索过程。遗传算法的重点在适应规划和适应度量方面。遗传算法的适应规划用于指导算法怎么样在空间进行搜索,一般采用遗传算子(或称遗传操作)诸如交配(Crossover)和变异(Mutation)等,以及模拟自然过程的选择机制,采用计算适应值的方法来评估一个候选解的优劣。

遗传算法求解问题的基本步骤可以描述如下:

1.首先生成一组初始的候选解群体(假设为N个候选解个体),称为第0代;

2.计算群体中各个候选解的适应值;

3.如果有候选解满足算法终止条件,算法终止,否则继续4;

4.根据交配概率,将候选解群体中的个体随机两两配对,进行交配操作以生成新的候选解;

5.根据变异概率,对4中生成的候选解群中的每个个体进行变异操作;

6.使用选择机制形成新一代候选解;转2。

GA算法具有下述特点:GA是对问题参数的编码组进行,而不是直接对参数本身;GA的搜索是从问题解的编码组开始搜索,而不是从单个解开始;GA使用目标函数值(适应度)这一信息进行搜索,而不需导数等其他信息;GA算法使用的选择、交叉、变异这三个算子都是随机操作,而不是确定规则。

遗传算法通过编码和遗传操作,达到了处理的并行性,可以同时处理群体中的多个个体,即同时对搜索空间内的多个解进行评估,具有较好的全局搜索性能,减少了限于局部最优解的风险。

3.遗传算法用于频率分配

3.1算法的基本流程

采用遗传算法的FAP基本流程如下图:3.2遗传算子的选择

3.2.1选择算子

选择算子在父代群体中选出父体和母体。生物界中,父母亲素质比较高的其后代素质高的概率也大。模拟这种现象,在FAP中选择算子采用轮赌算法实现。

轮赌算法流程如下:

sum=0;i=0;

wheelpos=rand()*sumfitness;

for(sum<wheelpos&&i<pop-size)

i++;

if(i≥pop-size)

sum=0;i=0

wheelpos=rand()*sumfitness;

j=rand()*pop-size;

sum+=fitness[j];

returnj;

3.2.2交叉算子

交叉算子让父体和母体互相交换某部分基因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雏形,起全局搜索的作用。交叉算子通常有单点交叉、双点交叉、多点交叉等等。在频率自动分配的算法中,为了不破坏基因段内部频点间的关系,采用单点交叉和双点交叉比较合适。此外,在生物界中并不是两个个体相遇了就一定会结合,模拟此现象,引入交叉因子pc。

其基本流程如下:

//flip函数中,产生一个0到1的随机数,若小于pc,则返回1,否则返回0

if(flip(pc))

crossover1(mother,father);

elseif(flip(pc))

crossover2(mother,father);

else

copy(mother);

copy(father);

3.2.3变异算子

变异算子对后代个体的某些基因进行变异,起局部搜索的作用.生物界中,父母的染色体交叉后产生后代个体的染色体雏形,这个雏形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的变异,正是这种变异使得下一代的群体中会出现各种特征的个体.另外,生物界中并非每个基因都会变异,模拟此现象,引入变异因子pm,使用方法与交叉因子类似。

其基本流程如下:

while(allfrequentpoint)

{

if(flip(pm))mutate(frequentpoint);}

4.工程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4.1初始候选种群

由于遗传算法和其它启发式算法一样,不对全部解空间进行穷举搜索,因此初始的候选解群体的选择会对得到最终解的速度和质量有影响。初始的候选解群体在解空间内分布得越均匀,它们拥有的遗传基因就越有代表性。实践中采用文献[7]的GECP得到以各个顶点为主顶点的可行解作为初始候选种群。

4.2编码方案

编码就是用一种数字排列方案来表示问题的解的方法,利用编码将问题的解空间映射到GA算法的编码空间。编码方案的选择依赖于问题的性质,并影响到算法内操作的设计,是影响算法性能的重要因素。常见的编码方案有二进制编码、十进制编码、实数编码等。频率分配问题适合采用十进制编码方案,每个码表示一条通信链路,码值表示分配的信道编号。

4.3适配值函数

适配值函数对个体(频率分配方案)进行评价,也是优化过程发展的依据。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来计算适应度:

fitness=1000/Σ(pri×seperate(Freq))。

其中:

pri是节点的加权值;

函数seperate(Freq)是节点中各条链路发频率同其它链路的收频率间隔的和;

参考文献:

[1]RobertA.Murphey,PanosM.Pardalosetc,FrequencyAssignmentProblems,Handbookofcombinatorialoptimizati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9

[2]VittorioM.,AntonellaC.,AnANTSHeuristicfortheFrequencyAssignmentProblem,www.csr.unibo.it

[3]JoeBater,PeterJeavons,DavidCohen,ArethereoptimalreusedistanceconstraintsforFAPswithrandomTxplacement?,CSD-TR-98-01,CSRoyalHollowayUni.OfLondon,1998

[4]K.IAardal,C.A.J.Hurkens,J.K.etc.AlgorithmsforFreequencyAssignmentProblems,CWIQuarterly,Vol9(1&2),1996

[5]王凌:《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陈国良等:《遗传算法及其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

[7]孙俊柏:禁用频点、频段下野战通信网的频率分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启发式范文篇10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任何阶段的教育而言,兴趣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然高校声乐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学习兴趣,才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一学科的学习中。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符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基础上,还增进了师生感情,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声乐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2.帮助学生掌握声乐知识。高校声乐教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声乐知识变得生动化,否则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便容易产生对这门学科的逆反心理。此外,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重难点知识的教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形象,有效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声乐知识。3.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启发式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有其自身的优势,启发式教学法更关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中通过提问、回答、自由发挥等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本质。学生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和逻辑能力得到了锻炼,这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比

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比,启发式教学法的现代性更为突出,启发式注重教学中教师的引导,通过加强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除了在音乐学习中可以运用,还可以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如英语、语文等。高校声乐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乐理知识教授,而是需要学生学会如何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应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其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前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主权,无论想学还是不想学都要学,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突出了教学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将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具有自主选择权。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教学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学习数学知识,课堂氛围十分压抑,而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其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

1.气息训练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气息训练作为最基础性的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内容。在气息训练中学生要能够掌握好如何调整气息的方法,从而加强气息训练效果,在气息训练中教师可以发挥出启发式教学法的优势。结合声乐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学生创建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如何发音和气息的调整,在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跳跃运动,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气息发生的变化,从而能够更准确的找到调整气息的方法。如唱跳音时,要求学生的腹部要放松,此时呼出气息,在发音的同时轻轻收起小腹,此时的状态就是吸气,通过呼气和吸气的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调整气息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跳音技能。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启发要循序渐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从而提高声乐教学效果。2.声音训练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其是提高学生发声技巧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声乐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选择向上和向下的音节要求学生进行发声生训练,这样的音节旋律较为单调,学生进行反复式的练习,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面对这种现象,教师要积极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轻松的掌握发声技巧。如在连声训练过程中,加强声音的连贯性是这一知识点的难点,笔者使学生在训练中想象自己是一只风筝,唱歌时要慢慢的释放气息,就好比放风筝时要把握好放线的力度一样,音符要平稳的过渡保证声音的连贯性,就好比风筝放线速度过慢或过快风筝就无法飞起来一样。通过启发式的内容,使学生更好了掌握了连声的发音技巧。3.歌唱吐字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歌曲吐字与普通话掌握程度直接相关,吐字清晰无论是普通话学习还是高校声乐教学都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在汉字发音中首尾和腹部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其是衔接字与字间关系的重要支撑,在声乐歌唱吐字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也要注重字与字间的衔接和转换,通过发音方式使学生感受字与字间所发生的变化,处理好两者间的衔接关系,确保声音与吐字和谐统一。在发音中无论字有何变化,其喉咙打开状态都应当是统一不变的,舌根放松并在共鸣点位置寻找发音方式。此外,在高校声乐歌唱表演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有序的课堂环境下进行发声练习,以一个好心理状态释放出真实的音乐情感。

总之,声乐教学是一个阶梯状的教学过程,短时间内学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技能,而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高校声乐启发式教学法与传统声乐教学法相比,启发式教学法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其独特的优势,促进学生真正的思考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声乐演唱技巧。

作者:李帆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