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9 09:31:12

启发式教育

启发式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育;应用策略

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小学数学是比较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思维、运算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之后,素质教育理念应运而生,从而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出发,探寻有效的教育模式,启发式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启发式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育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与思考,将数学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从而促进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启发式教育的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育,主要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正确认知并肯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将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与数学知识应用实践能力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推动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是: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师不再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体转变为学生,实际教学活动需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教师将知识利用情景材料、问题设置等方法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从中归纳得出结论,从而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由于小学生本身具有心智和数学思维不够成熟的特点,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启发式教育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感官参与,使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让学生享受探索知识的过程,促使小学生感受到数学教育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激发式教学结合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和挑战的品质,从而使得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病减小,并确保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二、启发式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启发式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在新课改之后,进入了素质教育阶段,在这种大环境下,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不仅仅只停留在卷面成绩,还要强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古人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数学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具备基础的数学思维与逻辑思维,并能够做到会质疑、会思考,能够依照自身在课堂中所掌握和学习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正是素质化教育所追求的结果。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更注重于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通过大量的题目,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虽然学生对于知识的熟练度增加,但沉重的课后作业会占用小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厌学情绪增长,这也正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而通过启发式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在启发式教育的课堂中,教师针对所学知识开设相应情景,提出一些问题,并引导和启发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帮助学生在思考、质疑、讨论中了解和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启发式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确保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启发式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师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传统教育模式中由教师主导,告诉学生计算过程的灌输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重点知识,通过提问法、情境创设法等教学环节的开设引发学生思考,并对其进行重点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些环节中,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和成就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与效果。并且在启发式教育教授学生新知识的时候,还会对学生发散思维具有培养作用,由于启发式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辅助,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加之一些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辅助,可以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培养。总而言之,通过启发式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3.启发式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式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学习作用,可以使各类数学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答,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效率。小学时期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但是随着教学任务的不断增加,加之数学题型灵活多变,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这些均说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通过启发式教育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能够为素质化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4.启发式教育有利于教学方式多元化。在素质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意识到多元化教学的意义,如果选择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一方面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也影响和阻碍了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可以引入启发式教育,其能够使多元化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同时还可以结合教学任务、教育资源、学生学习能力等情况来对教学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如此一来,每个班级教学方式都具有自身特点,教学方式由单一性转变为多元化,这样不仅可以培养数学学习素养,而且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素质化教育的开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育的现状

1.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影响根深蒂固。启发式教育被提出以后,就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接受,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但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我国实施已久,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这种影响不仅仅存在于学生的思维方面,也存在于教师的思维方面,使得很多教师无法认识到启发式教育的优势,难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扼杀孩子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很有可能会对数学产生厌恶感。

2.教师对于启发式教育的认知有限。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任务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选择启发式教育应用的方法方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但是,在该过程中,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在我国,存在有教育水平发展不均情况,尤其是对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的偏远地区,教师无法准确的理解启发式教育的内涵,致使其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仅仅只存在于形式上,将启发简单的等同于提问,正是因为一知半解的情况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无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3.部分教师能力有限。启发式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开展相应的教学模式,尤其需要教师对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有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教学任务和小学生年龄的接受能力,设计出完美的教学方案,而且需要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效果来对教学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因此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受各方面因素限制,在学校教学阶段,大部分教师继续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应变能力,致使无法进行多元化的启发渗透,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教师观念依旧存在有重成绩、轻能力的现象。虽然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但是应试教育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比较深的影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味的追求卷面成绩的高低,甚至在评价学生优秀时只考虑成绩的好坏,同时也有部分学校将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与学生成绩好坏挂钩,从而导致素质教育受到影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启发式教育应用将会不同程度上受到阻碍,很多教师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从而导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启发式教育的应用,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育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育思想,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启发式教育应用过程中,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提高他们对参与课堂教学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到课堂学习的环境与氛围中。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正确认知自身引导者身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期在讨论中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2.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启发式教育的内涵。正是受到部分教师对于启发式教育的内涵认知不清晰,从而使得部分学校开展启发式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于只停留在口号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为了更好地发挥启发式教育的作用,教师需要认识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方法,还能够强化和培养学生数学与逻辑思维能力,推动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提高,取得良好的教学与培养效果。教师应该明确:启发式教育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利用情景材料问题设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总之,为了使得启发式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效果发挥到最大,教师应该明确启发式教育的内涵,将课堂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

3.更新教学内容,创设了多种课堂环节。在应用启发式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对教学大纲内容和学生特点给予综合思考,以此来设计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存在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此时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启发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之前的教学方法就需要及时的更新,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开发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新知识教授过程中,启发性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规律,使他们可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并通过适当的课后练习巩固学生学习成果,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可以通过情景模式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数学知识本身存在抽象、复杂的特点,而大多数小学生自身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生活情景,来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并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活动将知识连接,激起学生求知欲。情景导入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具备多种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当中,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提高。

5.强化学生思维启发,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数学属于一门灵活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阶段,往往会存在有公式的僵化套用,很少有学生在课后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往往缺乏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就会运用同样的原理,换一种问法就不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激活学生思维活跃性,培养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同时也是启发式教育的内涵。

结束语

启发式教育范文篇2

摘要:启发教育源于孔子,具有知识习得的过程性、教与学的双主体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教学手段的综合性等特征。外语教学以发展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完满人格为目的,要求科学化和系统化,重视学习过程。

关键词:启发式教育双主体性民主性过程性综合性完满人格

一、启发式教育理论的特点

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后被许多教育家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的一大贡献。概括起来,启发式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知识习得的过程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论的推导论证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揭示知识发生发展和思维过程,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从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探究知识的过程性,借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孔子重视“学与思”的关系,鼓励学生善疑多问,据(《论语》)记载学生向他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达一百多次,如:“问仁”、“问礼”、“问政”、“问教”、“问知”等。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不是马上回答,而是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最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式教育正是通过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层层诘问和思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与学的双主体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一教师,学的主体一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的主体,又是教的客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的。

无论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还是《学记》中阐明的“善喻”,实际上都肯定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在于教师闻道在先,具有专门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修养和教育技能技巧,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活动角度来看,教师是学生认识和作用的对象,在作为社会要求的体现者为学生所认识的同时,又作为师生人际交往的对象而被学生所认识,因此,教师具有主客体双重性。而对于学生来说,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学习活动的对象——客体。学生在把教师作为自己认识对象的同时,又把教学内容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因而首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师的施教对象,始终处在客体的地位,具有受动性、依存性、可塑性等客体特性,因此学生也同样具有主客体双重特性。

3.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发展,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教学环境。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学记》指出:“教”应视为“善喻”,即“君子之教,喻也”,并对教师在进行“善喻”时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三要三不要”的原则,这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和易以思”的基础。教师只有做到了“道、强、开”,学生才会亲近和信任教师,才使教学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学生才会“爱学”和“乐学”。

4.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启发式教育要求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并根据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及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宜的教学范围,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就教学方法而言,可以采用活动学习、发现学习、情境学习等多种灵活形式,为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教学形式而言,可以是集体教学,但最有效的形式是采取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以弥补班级授课的弊端。尤其是小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培养能力,消除自卑感,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启发式教育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注入式教育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阻碍了学生智力发展。启发式教育则与之相反,由于本身所具有注入式教育无法比拟的特性,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方面来看,启发式教育对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_夕语教学既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启发式教育知识习得的过程性决定了知识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性,不仅要求对思维结果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启发。只有确保完善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才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反之,缺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如果一味追求结果而忽视了思维过程,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讲风太盛”。教师用整课堂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把学生的思维降到了最低限度,使学生失去了“发”的机会;

二“启发式变成了表演式”。教师成为能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的高明的“杂技”演员,把启发过程变成神秘的“魔术”,学生知道现成结论而看不到结论的来龙去脉,让教师被动地牵着走;

三“负担偏重”。大量的作业或重复性的练习把学生知识积累过程大为简短和压缩,使知识应用过程过分冗长和膨胀。这些现象和形式不仅有悖于启发式教育,而且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也格格不入。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凝结在教材中的活动过程充分展开,重视概念的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和思想启发诱导,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特征和事物间关系的认识,将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主观形态的知识,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

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外语教师在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新的知识和问题。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是:①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或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已掌握的外语知识或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或掌握新的技能。②在解决具体某个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巧设计出各种适应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③明确外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线索分析和这个问题及相适应的其它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导求解决的途径和结论。④教师只摆出大量的事实和具体材料,一般不提供结论或答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钻研,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外语教学要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启发式教育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启发活动过程的发生机制,把教师启发、诱导的方法和过程置入到科学的研究和可操作之中,使之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来看,大多数外语教育者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凭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施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学生集体授课,固定在教室中,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板着面孔说教。二是启发时机不当。教师只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几乎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形式上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思考,但根本没有在学生“愤、悱”时给予适时诱导、启发思路、点拨思考方法。三是启发问题简单。有些外语教师采取单一的设问形式,对一些缺乏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反复向学生发问,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形式,造成了课堂问题过多,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

为了使外语教学科学化和系统化,启发式教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现代思维科学认为人的启发活动过程需要具备如下一些条件:其一是启发激因,即能启发思维主体产生创造新意识的各种因素,如启发原形的新异性、独特性;思维主体的探索需要、欲望等。其二是思维方式,即思维主体遇到问题(启发原形)所采取的联想、想象方式。其三是触发信息,即外界的信息刺激(偶然机遇)和脑内意识的活动,是思维主体的觉力和类推力,它是获得直接判断的中介,由此,启发活动过程则表现为以下发展序列:启发原形一启发中介一启笛顿悟。问题情景一思维方式一触发信息一启笛顿悟一分析验证的活动过程。由于弄清了启发活动的发生过程,为外语教育者提供了施教的着手点,因而,把外语教学逐步纳入到科学化、操作化的轨道上来是十分可行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外语教育者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按照学生的性格类型进行启发。子路性刚好勇、好胜,孔子给他泄劲,冉有性格懦弱,孔子给他鼓励。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分别加以启发和施教。

(2)善于发现学生的矛盾,及时给以解决。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好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学习过程的矛盾,及时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抓住时机,及时启发。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外语教学的关键

启发式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启发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价值

启发式教育方法在启迪智慧、增强能力、提高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正是启发式教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的实际应用。

一、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内涵

一般地认为“方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1]方法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根据对象的运动规律,从实践上和理论上掌握现实的形式,是改造的、实践的活动或认识的、理论的活动调节原则体系。方法的功能是服务于人的活动、协调人的活动的诸因素的关系。”[2]因此,方法的发现与提出必须遵循对象的规律,同时服务于人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而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启发式教育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与运用,是在两者内在价值结合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也遵循启发式教育的规律;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征,也体现启发式教育的思想精髓。因此,所谓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对话交流、情境设置等手段与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问、激疑、导思,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思考、积极领悟,最终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与思想觉悟的方法。

二、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式教育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方法,其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

1.目的引导性。所谓目的引导性,就是指用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积极地引导与启示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探究、思考,最终提高思想觉悟与认识能力的特点。目的引导性是目的性与引导性的统一。首先,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其表现为带有鲜明的目标指向或价值取向,是为解决特定的思想问题与现实问题而服务的。在现代社会,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作为传递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手段与工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其次,引导性与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相一致的。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因此,实施启发式教育方法就应该多用引导与激励的方式,而少用单纯的注入与压服的方式。此外,鲜明的目的性也可以体现出通过目的来引导的特点。

2.灵活适应性。灵活适应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适应受教育者特点及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的变化等实际情况,创设内涵丰富的教育情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启发式教育方法目的在于塑造和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受教育者完满的人格,其过程的基本规律体现教育过程的认知与非认知、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深刻体现。其与传统“注入式”和“灌输式”教育方法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如果教育学期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4]因此,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审视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态度的变化,帮助与引导受教育者真正地融入到教育活动当中去,积极主动地审察反思、体验感悟。

3.开放民主性。开放民主性是开放性与民主性的统一。开放性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各自的心灵对外在环境的开放。因此,它表征的是个体向外的倾向。民主性则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它表征的是特定关系范围内的个体内部之间的关系。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这种特征是由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与民主性特征所决定的。在全球化与市场化的背景下,人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差异性得到了增强,并强烈地要求有独立表达自己权利与意志的自由。这种特征也深刻地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主要表现为人们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完全意义上的“意见领袖”“专家权威”已不复存在,同时也没有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固定的方法,教育者的单方面说教与主导整个教育过程的做法也将被摒弃。

4.互动生成性。互动生成性是指通过教育情境的设置以及教育双方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受教育者得到启示、收获感悟,最终获得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教育者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其设问激疑、引导启发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针对性的,其作用在于不断地点拨和引导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教育的过程始终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问题、需要而选择启发的策略、方法。“启发式的互动,不是机械的互动,不是肤浅的双向信息交流。”[5]因此,它需要教育双方都主动融入到教育过程当中去,体悟整个教育过程的价值与意义。换句话说,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运用智慧与技巧,不断地回应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选择恰当的教育策略、方式、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有所得的过程。

三、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现代价值

探究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遵循现代教育规律、符合现代教育对象特征的必然要求。其现代价值有:首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教育方法是否符合教育、社会以及学生的发展实际与规律是决定这种方法是否具有吸引力与科学性的关键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弊端凸显,表现为教育过程中教育双方地位不平等、教育内容与形式割裂、教育手段方式单一等特点。这极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相对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则尊重教育双方的主体间性,承认教育过程的非认知性因素,并将教育目的主导性与多样性,教育方法的统一性与丰富性,教育内容的确定性、逻辑系统性和非确定、随机生成性相结合。因此,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能够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调动教育双方的双向积极性,并能够将教育活动与人的现实生活相关联,从而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应用与发展是立足长远,势在必行之计。其次,更好地适应时代背景的新变化,促进社会矛盾的解决。当今时代全球化、市场化与信息化凸显。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时代巨变最终也会带来人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习惯全面而深刻地变化。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思想问题不断涌现。这一方面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另一方面则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帮助人们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诉诸于受教育者自身主体性的觉醒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其方式多样,既可以通过教育者的引导、环境的感化进行,也可以通过受教育者自由自觉地方式而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唤醒受教育者的内心自觉,让教育的外在性特征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性特征,即将教育内容自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良好品行,将教育外在的、强制性的手段转化为受教育自由自觉的手段,这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现实矛盾的解决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帮助。再次,全面提高素质和完善人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素质是人在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所具有的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和能力。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才能与品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发展的统一。其实质是指使人摆脱片面、压抑状态,从而自由、自主、自觉、和谐地发展,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生成。社会主义条件下全面发展的人,是把精神丰富、道德纯洁和体魄健全和谐地结合为一体的人,是创造性地从事思维和行动的人。[8]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9]而启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认知、态度、情感、意志等因素的作用,充分融合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各自独特的作用,积极地促进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转变,最终培养出人格全面生成及人性完满丰富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曾检成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

[2]刘蔚华.方法学原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55.

[3]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4]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468.

[5]钟祖荣.启发式教学的特征及实施要领[J].中国教育学刊,1996(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

启发式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启发教育;启发教学;求知欲

一、启发式教学需b要遵循的原则

(一)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为原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教育起到了绝对性的作用,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从始至终的参与在这个环节,可以说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同时又是积极的参与人员。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严格的做到以下三点内容:第一点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讲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增强学生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第二点是在教学中运功各种讲解方式,比如说在讲解化学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们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可以观看视频、PPT等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第三点是在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复习等,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二)以因材施教、面对大众为原则。学生们在个性、学习能力、兴趣以及自我约束能力上都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因此,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化学基础也会相应的有所差异。我国现阶段教育部的学习要求中最着重的就是提升学生们的道德素质,保证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对于现阶段的化学教育更应该“侧重于学生们的道德素质,从而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化学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化学基础知识为着重点,在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在提升学生相应的技术和能力。对于不同学习能力、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多种方式多方面的教育,既要发展化学学习较好的,还要注重化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对其进行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们布置合适的预习以及复习任务。

二、启发教学的b主要内容

(一)实验启发法。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化学这门学科的实验原理较多,但是不同的实验在进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反应也是不同的,每个试验所展现出的化学现象令人叹为观止,实验启发教育就是在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上教授学生化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化学教材中虽然有化学反应的描述,但是描述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宜学生们的理解,这时教师们就可以通过化学实验课堂学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或者亲眼见证化学反应来使得学生们懂得相应的化学知识,与此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如果能安排、操作好一项化学实验,就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欲望,从而大幅度的提升教学效率。(二)情境启发法。在现阶段的化学教育上,国家教育局提出让学生们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从化学中走进社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常见的现象都与化学知识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学时可以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开始讲起,让学生自主思考生活中出现的化学问题,并对这些化学现象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还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商家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而利用化学知识进行不法行为,让学生学习一些打假的知识,比如说如何验证买回来的酒是否有掺水,这个问题可以采用无水硫酸铜粉末,让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化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这一道理。再比如说在进行酸的同性以及pH值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家自行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将食醋、洗发剂、肥皂水以及矿泉水等滴落在pH值上,通过观察来确定这些液体的pH值是多少。(三)比喻启发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育时可以适当的举一些生活中的日常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再用生动的比喻手法让学生们感受到化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进行“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有一些知识是十分抽象的,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个原子中有着许多的电子,但是电子的能量并不一样,能量高的电子往往活动于离核较远的的区域,而那些能量较低的电子则运动于离核较近的地区。”这样的知识理论性太强,学生们很难理解,但是老师可以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进行说明。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说明,这样语言通俗易懂,学生也能更好的理解复杂的知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化学知识的含义,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化学知识,而且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想象力,这种想象的方法也能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大脑,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帮助。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知:启发式教育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和规律来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本文主要探讨了启发式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本文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启发教学的主要内容,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有关单位和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2001,6,l-2.

[2]陈永平.高中化学课实施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刊,2003,6A,11-14.

启发式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应用

时代在不断进步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育成为时代重点。在幼儿的基础教育中,音乐艺术启蒙成为主流,音乐旋律能够引导幼儿思维逻辑发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音乐作为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作用明显,很多人在孕期都会进行一些音乐胎教,陶冶艺术情操。音乐的旋律能吸引幼儿注意力,通过音乐传达的情感,启发幼儿的认知能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老师在音乐教育的方式上,要以幼儿的理解思维入手,用舒缓温暖的音乐来进行音乐启发式教育,帮助幼儿开拓智力,锻炼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学会接纳新鲜事物,为学习生活增加趣味性。

1启发式教学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1具有时代传承意义。音乐作为小学开始的基础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提升幼儿的审美水平,通过聆听美妙的声音,音乐感染力直接而传达到大脑中,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净化心灵,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的优秀结晶,能够切实反映民族文化精神。启发式音乐教学,能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让幼儿学会了解客观世界,是对民族文明进行传承和创新。1.2启发式教学是主动学习。幼儿思维比较活跃散漫,不收约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很难集中精神。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要跟着时代进步,用启发式教学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索精神。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启发式教学能够引起孩子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声音渗透的美,以幼儿思维发展制定合理的音乐教学方案,在学习上能够自觉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在被动的情况下被灌输一堆知识,音乐课程的教学也只是让学生跟着词曲练唱,不会跑调离谱就算完成任务。音乐作为声音艺术,讲究艺术与现实相结合,不能用传统的文化教育灌输理论的方式开展教学,而是让幼儿能够通过鲜明生动的音乐得到感染,学会聆听,从中发现音乐的美,让学生理解音乐,爱上音乐,对生活保持积极热情,将音乐的情感共鸣作用发挥出来,带动学生思维发展。幼儿的年纪比较小,老师的教育方式要灵活转变,根据幼儿思维方式,用启发的模式开启教育,让孩子对音乐充满兴趣,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习音乐课程的意义。1.3启发式教育能促使幼儿全方面发展。幼儿时期是思维培育的重要阶段,在成长过程中,幼儿由一张白纸,不断学习新鲜事物,形成逻辑思维,开发智力,从全面得到发展。音乐对幼儿的精神和智力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能够启发个性发展,促进身心健康成长。音乐通过声音能够传达积极乐观的精神,可以消除孩子面对的紧张学习压力,让大脑保持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更好地激发逻辑思维发展。音乐的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就是以幼儿为主进行的主动引导,让幼儿的思维逻辑通过感受音乐得到锻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挥主动创造的积极作用。幼儿对新鲜事物都是保持着积极探索的好奇心,在音乐这门艺术课程中,有着鲜明的思想导向,旋律能够引导人的积极性,一听到旋律响起就能跟着节奏唱歌。幼儿声乐传达的意义能不能深刻理解,关系着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以幼儿的思维可能没办法理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年龄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音乐德育的教学不能立竿见影,只能通过音乐的时代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幼儿思想品德中,启发学生情感、智力和个性全方面发展,能够拥有创造思维,在未来发展中学会举一反三。

2音乐启发式教学实施策略

2.1结合幼儿思维因材施教,开启多样化课堂。幼儿比较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音乐作为一门感染力强烈的艺术,根据幼儿思维开展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的美,从小培育孩子的审美观。艺术教学比文化课程多了趣味性和灵活性,能够增加幼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感染,师生之间能够保持愉快的相处方式,没有距离感,切实地观察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利于老师落实音乐教学。比如,教学《摘草莓》的时候,可以先用启发式教育提问幼儿对草莓的认知,幼儿的理解思维中,草莓就是鲜艳美味的水果,而《摘草莓》这首歌曲表达的是比草莓更鲜艳的心灵美,这比美味的草莓更加吸引人。用草莓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将歌曲的内涵给孩子科普,启发孩子的情感思维,在面对美味的食物诱惑时,却还是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发扬尊老敬老的心灵美德。音乐是可以带来快乐和放松的课程,用趣味性故事引导幼儿集中精神,记忆歌词能有效地锻炼记忆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聆听音乐能得到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跟着音乐的旋律,体验音乐的艺术美,跟着音乐去了解世界,发现更多潜在的美好事物。在课程教学之外,老师还能做个延伸教学,提问一下幼儿,如果自己面对美味的草莓和军属老奶奶的时候,会怎么选择。幼儿的心灵处于最纯净的时期,面对草莓这样的诱惑可能没办法拒绝,而将德育渗透到音乐教育用,启发幼儿思想品德,幼儿可能就会在面对选择的时候,能够忍住草莓的诱惑,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将草莓送给老奶奶。启发式教育能够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理性面对外界的诱惑,保障自身安全,在未来发展中,面对诱惑和道德,能够坚持底线,保持理性。2.2创新教育模式,以音乐疏导情感。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对外面的事物都保持着好奇的心态,向往着祖国大地的风景。音乐中很多歌曲都是歌唱祖国大地的风景特色,能够起到拓宽视野的作用。现代社会发展中,幼儿的社会生活都是以家庭和学校为主,而且中国很多地方还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没有人给他们讲解新奇的事物,对外面的花花世界根本没有认知。音乐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幼儿通过音乐描绘的大好河山,认识祖国大地的美景,拓宽视野和思维,还能在情感方面进行疏导,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小螺号》这首歌曲是幼儿音乐课的必学曲目,幼儿可能并不知道什么叫“小螺号”,有什么作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新教学,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将小螺号应用的场景放映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吹响螺号是海边渔民的返航之音。通过多媒体投影带着学生去领略浩瀚无边的大海,感受在祖国沿海地区渔民的日常生活,为什么螺号吹响能够“声声唤船归”,在变幻莫测的大海中生存的渔民,要经历多少暴风雨的威胁,这是孩子期盼父母亲人安全返航的情感。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要更加注意情感疏导,让孩子思考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情感,是否也跟歌曲中的一样,满怀期望团聚的心情。让幼儿能够理解父母在外为生活打拼辛苦,体谅他们不能陪在自己身边。

3结语

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中,主动启发式教学是应对潮流趋势而生,音乐作为发展心灵和道德教育的最好途径,在幼儿教育的基础奠定期,教师在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用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孩子学会聆听,引发情感共鸣,从音乐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培育出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虞青荣.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6):55.

[2]刘晓东.从学习取向到成长取向:中国学前教育变革的方向[J].学前教育研究,2016(4):16-20.

启发式教育范文篇6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成为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合作者、指导者者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创设针对性的问题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思考问题的机会和回答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启发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平等、自由、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对塑造学生的特性和形成健全的心智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启发式教学模式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具有较大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新课改下,实行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行启发式教育的有效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改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改变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传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正确方法,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要进一步拓宽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分析问题思路和解决问题方法。如在学习三位数乘法计算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一位数乘法计算、两位数乘法计算,总结出乘法计算的通用法则,进而掌握三位数乘法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一位数和两位数的简单计算练习,如4×6,14×6,42×6,14×26,然后再增加难度,让学生计算114×126,这样,学生既有效地复习和巩固了一位数乘法计算和两位数乘法计算的方法,又深入理解和掌握了三位数乘法的计算要领。这要比教师直接讲解三位数乘法计算法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学习,在思考中去探究,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对学生引导的过程中大大加深了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创设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且学生在学习中还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注重对学生的点拨

小学生的年龄虽然比较小,但好奇心却比较强、思维非常活跃,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这些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开展。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乐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动力,这样才能推动启发式教学不断向前发展。同时,由于小学数学知识连贯性较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建设系统的知识体系,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连贯,方便学生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还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复习,使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而建立并完善知识体系。另外,启发式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又能让学生在提问中得到正确的指点。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点拨,开阔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清头绪,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写出几个可以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和几个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让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对比,看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关键是在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如果将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会怎样?这样的点拨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困境、打开思路,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启发,这样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三、结语

启发式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启发式教育;探索思考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的根本。王安石说:“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说明教育是国家的基石,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始终高度重视教育。总理曾谈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对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要把发展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所以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在素质教育以前,中国一直很广泛应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填鸭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填鸭式”教育的弊端很多,主要有家长和孩子压力过大、让孩子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了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让学生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相对于“填鸭式”教育,启发式教育更好,它是一种符合认识规律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我在本文中所讨论的方法都是以启发式教育为主。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探索

1.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在实践活动中,兴趣能使人们工作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获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并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上课时,学生感觉教学内容有趣,就会积极的学习、主动的回答问题;反之,就消极听课、被动学习。因此,我在地理教学开始时,会先诱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讲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时,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我通常会让学生做个游戏。这个游戏叫中国地图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2.进行启发式教育,巧设疑问,给每一位学生。“参与”自由讨论的空间活跃的思维兴奋剂,靠在课堂上巧设疑问。学生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知识后,逐渐开始进入用脑的疲惫期,有很多学生开始出现神游四海的现象,这时我巧设一些疑问,适时帮助学生调整,能使课堂更加有趣。不仅学生的瞌睡困倦的情绪被激活,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来。所以问题设计要反复琢磨、推敲,这样既能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就迎刃而来。所设计的问题既要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思维活动,又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比如对于复杂抽象的气候多样性问题,我们可以为学生连续播放多媒体形式的生活实际背景图,如北国冰城哈尔滨———冰雕艺术展、海南的沙滩,海景和冬天北方的白雪皑皑,然后我们再提出我国冬季南北方气候的差异为什么这么大,这样问题就变得活灵活现起来。枯燥的问题变得有趣,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学生们自然而然克服疲劳,享受学习的时间。整个教学气氛在课堂里也活了起来,每个学生相互彼此交流,展示自我,成了参与教学的成员,这样课堂的教学目的才得到真正的实现。3.在实践工作中的体会。在工作中体会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整体到每一个环节,其实每节课的内容都是连贯的,要穿针引线的把它们穿在一起讲解,这样才会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这种备课方式不仅适用于地理学科,而是适用于所有的学科。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二、反思

启发式教育范文篇8

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与特点分析

学生就好比一台机器,如果发动机自身不发力,而是靠老师和家长的外力来驱动,就算老师和家长筋疲力尽,学生也不会走太远。但如果老师和家长善于引导,挖掘孩子自身的潜力,内驱力一旦发力,机器内部的发动机自己运转,学习的道路不仅轻松而且长久。

二、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理地运用提问、点拨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主要是围绕目的进行侧面的引导,让教育对象自然对问题核心进行思考和辨析,通过自己已经架构的知识作为途径,较为轻松地进入未知领域,从而完成新知识的获取。在启发式提问时,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把握好。太简单,学生会产生轻视的感觉;太复杂,学生容易受挫,失去了启发式教学的意义。教学中要多了解学生,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驾轻就熟的知识体系入手,这样对学生的吸引力会更大,学生也愿意投入未知领域的思考和探索中,从而产生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创设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代入感”,在听一首歌曲的时候,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时候,里面的某一句歌词、某一个情节会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歌曲或电影、电视剧的喜欢。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一首歌或一部剧,往往是因为在其中读到了自己,从而产生了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采用情境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烘托效果,在与情境产生相契合的情感与思维中,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所用的图片、视频与所教学的内容契合度越高,情境教学的效果就越好。

(三)设疑引导小组互动探究

人类的一大特点便是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和求知,正是这一特点使人类不断的进步和成长。未知领域对我们的吸引力永远都是无穷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运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探究。老师可以根据本堂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自主探究来掌握课文的重难点知识。在这样层层推进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架构了新的知识体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好奇而产生强大的驱动力,使学习变得相对轻松且自主。这样的教学方法也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四)通过情感启发,感悟文章内涵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同时也是读者对文章产生共鸣的重要桥梁。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利用“情感”这一有利元素,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学生一旦融入作品中,和作品中的故事及主人公产生共情,对课文的把握、理解就会水到渠成。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的诗歌,在情感高度浓缩的词句中,往往包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所以教师不妨以诗歌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更容易入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科学地引入启发式教学,而不能为了启发而启发,将教学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课堂,从而让其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秀云.论“情感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9):48.

[2]李海花.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学周刊,2017(6):145-146.

[3]杨朔.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度[J].现代教育科学,2014(6):147.

启发式教育范文篇9

论文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指导思想,通过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实现有意义学习;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整合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通过电化教学的运用,才能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内化,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旨。

正当我国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高瞻远瞩,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等教育怎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以下就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践进行探讨:

1.以启发式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注人式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智能的发展重视不够;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未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传授前人成果,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纸下。启发式教学则不然,它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改革传统教学偏重结论,通过向学生讲授或推导结论、公式使之懂得并记住结论或公式的注人式教学,推行既注重结论又注重得到结论或公式的方法和思路的启发式教育;改革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被动教学,推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活化教学。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启发式教育,有两种方法可供借鉴;

1.1启发思路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讲清思路的教学模式上,而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路,让其了解分析论证问题的思路、探索研究课题的方法、并随着老师的讲解而积极思维、逐渐深人,最后得出结论。思路教学法除可运用于课堂教师讲授以外,还可运用于其它教学环节,例如:对学生的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及讲评,都应把侧重点放在思路上,不能满足于学生的答案,而要进一步关注、引导其思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思考,掌握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效应。

1.2解决问题教学法即通过建立问题“情境”从而提出问题,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指导思想是:学生不但要学习学科的知识,更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了解科学家的思考方法和思路,理解、发现科学的形成过程。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设置一个能产生疑问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学生一道进行分析、讨论、判断、最后导出所要的结论。如果这其中有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不同理沦,可适当介绍以开拓学生眼界和思路;如果结论有不足之处,也可适当介绍,让学生去阅读、思考,也可组织讨论,使学生对问题理解更深人、眼界更开阔。

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主张在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更多地引人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或辩论,邀请优秀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专题讲座、演讲等。启发式教育没有什么固定模式,确切地讲,它应该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在具体执行时不要求其全部内涵在某一课堂中都体现出来,重要的是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应具备这种思想并随时融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2.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实现有意义学习

在教育心理中,学习被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把有学习的实质概括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性的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同化的过程,其结果是新知识被纳人到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并获得心理意义,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血肉”和心理品质,而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也得到改造和重新组织。而机械学习是学生在考试逼迫状态下的一种被动学习,学生不仅感到精神压抑,情绪苦闷,且智力活动变得死板,不通畅。

课堂教学怎样促进有意义学习,关键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由师生共同参与和创造,把讲授、辅导、自学结合起来,并充分重视学生的自学,尽可能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学、讨论、研究的时间,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与书本不同、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新思想和新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在加强学生的训练上下功夫,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把少而精的原则贯彻于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简约化、结构化、让学生重点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宜多开展讨论,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一人唱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的格局。学生参与进来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自学、去思考,同时与同学相互学、与老师相互学,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其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激发他们参加科学研究的兴趣,营造出一种宽松、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与心、认识与情感、逻辑思维与直觉等和谐统一,实现认知、能力、人格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3.立足学科特色,着眼未来发展,把人文素质教育融汇贯通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1)在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挖掘学科理论重大变革的丰富思想内涵,适当穿插介绍学科历史内容,充分展示科学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继承、创新、发展能力。任何科学的重大发现以及任何重大理论要获得普遍的认同,都需要时间积淀和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因此在对各学科所提出的自然规律和理论的剖析过程中,不应光见成果,还要力求见精神,从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中受到感染,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我国科学家的突出贡献,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2)在课堂教学中除传授学科知识外,更应教育学生从总体上认识自然和社会,对学生实施世界观、宇宙观的教育,使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自然和社会,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整体的宇宙观的教育。例如:在基础物理学的教学内容中,诸如存在与意识,理论与实践、静止与运动、对立与统一、全局与局部、特别与一般、守恒与转化、量变与质变等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在教育学生认识物理现象,分析及掌握其运动规律的同时,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宇宙观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联系现实生活,如讲到嫡的增加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时,联系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浪费能源、滥用资源的现象,教育学生从科学观念上理解、重视地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

4.加强“电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计算机和多媒体本身的特点(如交互性强、表现力丰富,适合个别化学习、共享性好等),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保持和同化,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故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电化”教学的运用。

启发式教育范文篇10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教育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主要有: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教育;二是正面表扬激励。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习。总之,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

21世纪国际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实际是科技、人才和国民整体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当前就是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质量的竞争。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到下世纪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使我们的祖国在新世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要使中小学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口号吹得更响,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更高。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撰文发表了睿智卓见;本文拟就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笔者认真阅读了《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他的学生子贡未能做到全面发展,孔子就注意启发诱导,《公冶长》载有这样一件事:“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又问:“什么器皿?”孔子回答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意思是说,从个别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皿,但却没有注意到全面发展。你看,孔子的教育不正是启发式教育吗?孔子的教育活动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吗?

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比如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先进》)就是说他的学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之。”(《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意思说,在学习中发现了乐趣,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了,那么,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孔子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悦,“欲罢不能”(《子罕》)。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呢?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如同“爱屋及乌”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此所谓“亲其师而近其道”也。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今天,我们更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

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让人肯定的心理。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说明孔子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我们今天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分数,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从而使他们学习起来更投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天,我们应像孔子那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民主,热爱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比如,孔子要求学生多闻多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学习要循序渐进,“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子路》);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子罕》);重视温习,“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不一而足!

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应该为孔子最为强调的。

孔子十分重视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同时又重视思,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四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孔子通过自己的体会,说明了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只强调一面或者使两者脱节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徐干的《中论·治学篇》也引用过孔子的话:“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足见孔子是大力主张学思结合,二者并重的。

总之,孔子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是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的。孔子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在孔子看来,光有知识,没有能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