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2 17:56:52

启发性教育

启发性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启发性;创意性;想象力;情境性

一、古今中外对启发性的运用

我国历史悠久,教育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不乏对启发性教育的阐释和例证。孔子对启发性教育理解独到,入骨三分,具体的论述到幼儿教学中的困境和突破口:“愤”指教师启发幼儿自己独立并且有个性自己去思考,想方设法想弄懂问题但偏偏又弄不懂,这种急切想解决的情绪状态;“悱”指幼儿心理明白,也很清楚,可是无论如何都说不清楚,好像懂得但是又不懂,无法用言词说清楚的复杂情感。就是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前人的宝贵经验可以知道,要学会与孩子相处,全面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就必须把健康、积极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培养。在艺术教育中,启发式教学法相对自由,易于实施,通过多种途径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种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要求,对于儿童艺术细胞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我国属于初步确定幼儿教育,各个方面发展还不稳定,尤其美术教育发展体制也不完善。当前,我国幼儿艺术理论薄弱,理论基础不完善,实践难度大,教学方法采用成人思维的理性分析法,基本上忽视了幼儿的主观情感和内在心理特征。幼儿时期处在黄金年龄,我们必须善于运用启发诱导幼儿想象,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这样有利于幼儿成长。因此发展我国美术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对师资力量的提高及启发式教育的重视程度,这样我国的美术教育才会有新面貌和新发展。国外的美术教育理念较为先进,重视学生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公认的启发式教学法鼻祖苏格拉底认为,人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才能成才,提倡师生一起探讨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和谐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西方人把启发性运用得生动活泼,因此他们的发展步伐远远超越我们国家。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学习的重点不在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获取知识的过程。良好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应当是主动的、侧重于直觉、结构性的。在美国教育方式上,他们喜欢开采幼儿内心世界的艺术细胞并感受外界真实生活而提高美术素养的教育方式。

二、启发性对幼儿想象力的塑成

陈鹤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对学前教育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提倡启发性教育,反对死板的教育。用他的话说就是,“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就该大力支持幼儿,叫幼儿感受自我价值,凡是幼儿敢于想象的,我们就应该鼓励,浇灌幼儿从小学会自己思考,作为教师更应该学会把握恰当的时间启发幼儿,只有这样他们探索和发现所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地世界。”学前艺术教育应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启发幼儿思考,鼓励幼儿去想象和探索。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中,还存在着书本主义者,他们往往会发出强制性的命令,要求儿童必须画出与原作完全相同的东西。机械模仿会妨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使艺术活动显得如此枯燥。现在存在很多错误的观点,如:改良主义(幼儿们从小就忽视生活感受,通常是不思考就从里面到外表一起画,没有自己的个性,只是生搬硬套,重新组合形成的画死板没有趣味)、机会主义(幼儿们随大流你画我也画,为了画画而画,为了奖状而画等)。在这种畸形的美术教育方式下,幼儿绘画出来的画都是一个模样,没有趣味、没有灵性、没有个性,从画中只可以看到技巧性,幼儿画出的作品是相当庸俗的,相当于是复制品。我们称之为机械教学,对幼儿具有毒害的作用,会对他们产生畸形审美发展的培养。幼儿个个没有了自己的特点,没有勇气自己去创新,从而美术教育走下坡路,美术的落后会影响我国文化的发展脚步。想象力对幼儿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学会运用想象的效应。如:通常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授课,在童话故事的氛围下幼儿们进入情境中,以太阳为课题,笔者在讲授的过程中一边讲一边展示自己做的太阳公公,很快带动幼儿进入绘画的世界。他们敢于大胆创作,其中有个同学想象在天上画个恶狠狠的太阳,太阳长相各不相同,中间画了一个太阳伞,这把伞通过幼儿们自己的思考和独创的设计,用茂盛的树枝铺成,在伞里面画了几个幼儿在嬉戏。看到幼儿们的画面叫笔者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联想,幼儿解释说:“由于天气太热,只要种许多树,树之间没有缝隙,我们藏在伞里就不会感觉到热了。”另一个的幼儿创作的题材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到的,他自己穿的是浑身是火苗的防火服,在自己周围画满像火炬一样的太阳进军,这种氛围充满色彩,五彩缤纷应接不暇。看着幼儿们一个个自由自在、天真烂漫、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笔者被深深地感动了,羡慕幼儿的新天地,为他们的天赋畅想艺术的交响曲。在幼儿艺术曲中感受到无限美好的世界,羡慕他们的天真,更加欣赏他们的艺术美。

三、情境教育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影响

情境教育的概念强调创造良好的情境,通过形象地描述一件事或者逼真地模拟一种环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智力水平,教师创造合理的情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引导孩子多问几个问题,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有助于孩子提高思考能力,同时要保持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与情境紧密相连,加深幼儿的记忆和感悟能力。良好的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对绘画学习的热情。什么是好的美术教学情境呢?好的情境应有如下三个特征:新异性、启发性和游戏性。新异性是指,情境是新奇的、不寻常的,情境中的某些元素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发现新的事物、进入新的艺术境界。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美术教师必须了解幼儿对哪些事物熟悉、对哪些事物不熟悉,将新鲜事物适当地引入到教学情境之中。例如,在讲授课程时教师先播放一段视频将幼儿带入美丽的海底世界,这种新奇性让幼儿在绘画方面产生无限的想象,然后再指导幼儿画出他们脑海中的海底奇观。启发性是指情境内涵丰富,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理解,教师在教学和应用中应循循善诱,根据学生思考深入程度来设置问题,引导孩子进行求知和探索。例如,《OK发型师》一课,如果幼儿只在人头上画直线,那么老师可以适时地启发他:直直的短头发像是爸爸的,妈妈的头发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幼儿画出的发型很不寻常,老师应该鼓励他画出其他发型,允许自由发挥,产生更加奇妙的发型。最后,情境的游戏性是指情境带有一定游戏规则,这些游戏规则的设计符合儿童游戏性的特点,孩子们沉浸在这种艺术情境中,似乎在玩耍,但不知不觉为自己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单单有提出启发幼儿思考的问题的情境是不够的,还必须要附加上生活情境。我们采用天然的资料,这些东西对启发幼儿创作热情和欲望很有利。比如我们随处可见的头巾,以“头巾”为创作的题材展开想象,最佳效果是师生共同参与,最先教师拿出自己的头巾,接着幼儿们也拿出自己的头巾,最后师生共同欣赏。这时教室仿佛成为销售头巾的小市场。在幼儿们欢天喜地的时候,教师让幼儿们自己总结头巾图案特点,并在黑板上演示步骤。这种授课方式能不断激发幼儿的天性和兴趣,幼儿全身心投入在创作过程中并大胆地展现艺术魅力。这种新颖的启发式传授教学得到了广大幼儿的喜爱,潜移默化的栽培了许多小小的艺术家。

四、结语

借鉴古今中外对幼儿美术教育采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新,促进幼儿美术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我们要秉持严谨科学的理念和务实有为的精神,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我们必须处理好发展继承与创新变革的关系,传承中华绘画神韵,又时刻吸收世界各地儿童艺术理论的精华,帮助发展我们的儿童艺术理论和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使彼此吸收和融合,从而丰富和完善儿童艺术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桂英,徐晓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陶三发.活的教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4]刘宜.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启发性教育范文篇2

摘要:批评是对学生的否定评价,使他们认识到与教师要求或自己与同伴的差距。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慎重使用否定评价,必须注意使用否定评价的时机和场合,必须避免使用使学生感到绝望的斥责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总结教育经验,将批评教育的技能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德、智、体全面人才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学受到场地、器材、环境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形式、组织调动更为复杂。

活动中,学生又都表现得个性鲜明,体育课中往往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就显得更重要。

表扬和批评是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表扬较容易为学生接受,是通过对人的正确思想和良好行为的肯定、提倡和鼓励而进行的一种正面积极的教育,是发现美倡导美的教育形式。而批评则是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上的过错提出责备并帮助改正的一种教育方式。由于批评是对学生言行的矫正或否定,所以轻易地否定往往使学生的情绪受到负面影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贝蒙认为:继续强调否定行为可能影响学生用一种否定的方法评定自己,从而导致他们在一种自我知觉一致的方式里行动。影响批评效果的因素很多,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而正确的批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口服心服,消除不良情绪,还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采取何种批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不存在对任何人都立竿见影的批评方式。一般来说批评比表扬更复杂,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优秀的体育教师在批评教育时往往体现出一种艺术性。

一、体育教师威信的树立是批评艺术的基础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知敬爱。”这是说一个教师愈有威信,就愈被学生所尊敬、爱戴、信任和拥护,他的教导就容易为学生接受并付之于行动。没有威信的教师常常被学生从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轻视,他的教导便难以被学生接受。优良的思想品质、精湛的业务能力是树立威信的保证,当然体育教师的仪表风度等也不可忽视。

二、语言表达能力是批评的主体

研究表明:某一种信息的传递是由7%的语言(单纯语言)、38%的声音(语调、声音节奏等)和55%的身态语言(表情、姿势、手势等)组成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在语言、声音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发挥身态语言的作用。如一声示意的口令“立正”,教师自己应该目光炯炯,身体直立,精神抖擞,信心十足,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喊“立正”时自己左右顾盼,精神颓唐,信心不足,就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应该注意语言、声音和身态语言等的正确选择和配合。

(1)批评的语言力求准确,富有逻辑性。体育教学的复杂多变,要求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划分错误的责任界限,分清错误的性质、影响大小。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况选择准确规范的字眼,并配以相应的表情和手势,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语言要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果用些粗鲁、生硬、讥讽的语言和表情,则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多读一些书籍,平时注意现代生活用语和科学的外来语,以及民间谚语、歇后语,经锤炼、选择、积累,日益完善自己的语言。另外,教师还应学一点逻辑学,在批评时便可抓住问题的关键,语言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推理,无可争辩。切忌拖泥带水,颠三倒四,文理不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2)批评的语言应形象生动,饱含激情。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从爱护学生的思想出发。情动于中而溢于表,对学生的态度应是热情诚恳的,推心置腹的。教师在批评时,他的表情、音调、手势要在同批评内容相对应的基础上,或高亢激昂,或和风细雨,或形象风趣。

(3)批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启发性实质上是把问题分解为小问题,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分析,渐次引导,最后使学生分辨是非,提高认识。学生受批评时往往带有防御抵抗、惶惑不安、羞怯紧张等消极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坚持启发性教育,以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内部蕴藏的动力,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强词夺理,这样才能实现较好的教育目的。

三、要掌握批评的时机、时间和场合

一般在错误的苗头刚出现时,就要及时处理。如体育教师在队列训练中,发现有个别学生做小动作、讲话等,就应立即停下来,进行批评教育,以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问题则应延时“冷处理”,如:连贯性集体练习中,某学生出现错误时情绪过于激动,教师就应先让其一旁冷静思考一会儿,然后再做处理。

四、要区分批评的对象

教师常有可能对体育骨干、班干部等学生以及和自己有交情的学生有意无意地偏心“照顾”,对他们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不仅会在其他学生中引起怨恨,而且受“照顾”的学生会产生盲目的优越感,易产生自私自负,不关心集体等毛病。因此,不论是哪个学生,出现错误时,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处理。

五、掌握批评的尺寸

要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首先就要明确行为准则与判断原则,规定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组织纪律方面以《体育课课堂常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要求比较合适。同时注意某些不成文的,没有具体形式的规范,它是师生在集体生活中形成的自觉习惯,它往往比规章制度更有约束力。要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还要杜绝提出要求却又不严格执行,或提出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过高过严的要求。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上课时却从不检查,或学生没穿运动鞋也不加批评指出;又如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等等。掌握合理的批评尺寸,必须坚持要求的连贯性和严肃性,不能因为个人感情的需要而此一时彼一时。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的批评要显示其艺术性,就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充分体现出批评的准确逻辑性、形象趣味性、自觉启发性、公正连贯性,并用批评教育的机智巧妙性达到良好的批评效果。

参考文献:

启发性教育范文篇3

人本主义于70-80年代在美国迅速发展,其核心的思想内涵在于相信人类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不断发挥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助推人类潜能实现的环境,这种环境的要素应该是真诚、信任、理解、尊重和肯定。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提倡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之下,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目的,即“知情合一”的完整人性教育。因为人只有拥有完整人格的内在动力,才能不断发挥潜能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学生中心”的自由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学生本身的自我需要,为了实现教育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动机不一,个性风格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在于努力了解学生和他们的学习过程,以恰当的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充当“学习的促进者”的作用。

2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综合教程》中的呈现

2.1关注素材的人文性,实践了人本主义的完整人性教育理念

《综合教程》通过对素材的人文性的关注实践了人本主义“知情合一”的完整人性教育理念。首先,该教程是以充满人文情怀的主题为基本结构来设置素材内容的。这些主题的探讨涉及成长经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和谐生活、乐观态度、成功之路、生命价值、团队合作、面对逆境、爱、健康、幸福等众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促成了对学生情感培养的目的。同时,该教程还设计有“getstarted”和“lis-tenandrespond”等活动,通过对与主题相关的一些问题、名人语录、听力材料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境界。其次,聚焦文本是《综合教程》的一大特色之一,其对文本的聚焦不仅体现在对文本中语言知识、技能的训练上,更多体现在对文本所承载的人文信息的关注上。该教程注重对文本人文性内容的整体分析和充分鉴赏。围绕文本,其设计有关于文本整体理解的“discoveringthemainideas”、关于深层涵义分析的“readingbetweenlines”、关于文本深层人文信息思考的“extendedquestions”和关于观点表达的“voicingyourviews”等教学活动。另外,该教程在课文文本之后的“optionalclassroomactivities”还提供有一些基于文本主题的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或新闻或故事材料来深化主题的理解,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思考,并把对主题的理解渗透到对一些事件的分析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思索训练。通过这些活动,该教程将英文素材在同一个人文主题下有机地组合起来,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反思来达到语言知识技能层面的掌握和完整人性的培养。

2.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综合教程》

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创建了不同的平台,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首先,该教程每单元都包含有供学生自主学习的TextB文本,并且提供了相应的辅助学习资料和自我评估材料,如将需掌握的“积极词汇”在课前生词表中列出,学生可借助书后的Glossary自主习得;将超纲词汇和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在课文夹注或页边注中给以注释;设计了“Chec-kingyourvocabulary”和“Checkingyourcomprehension”两项活动供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其次,为了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自主习得,该教程的教师用书设计有很多启发性问题作为指导,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使他们学会有效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然后,该教程设计有“optionalclassroomactivities”等活动给老师和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一些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选用这些素材开展个性化学习。最后,《综合教程》配有学习光盘。同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专门打造了“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这是一个多元立体的学习平台和资源库,有直接供学生下载的“网络课件”,有课文详解,译文,词语搭配知识和有效的背记单词工具,自测题。该教程提供的这些素材和平台创建了一个多元、立体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2.3选材从学生自身体验出发,聚焦学习者的需求和情感

“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在《综合教程》编写的各个方面。首先,该教程的第一册特意在前言之后安排了几页篇幅的“写给同学的话”,其中渗透了人本主义的编写宗旨和理念,让学生明白其内容构成,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这些理念对学生学会使用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教材内容的安排从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与学生经验紧密联系,关注学生情感。比如,第一册的单元主题依次为:大学生活、语言学习、父母和孩子、成长、认识自己、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大多数都是学生非常熟悉且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情感共鸣的话题。此外,该教程还设计了一些基于文本内容的启发性问题和素材,这些材料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比如第二册第三单元文本主题是“梦想的阴影地带”,教师用书围绕学生自己的梦想实现过程设计了很多启发性的问题,如“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遇到困境怎么办?”“你曾经遇到过什么诱惑?”“你在困境中有能帮助自己的真正的朋友吗?”等等。其设计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体验学习。最后,为了引起学生兴趣,该教程每单元都设计有“enjoyEnglish”的活动,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饶有兴趣的学习环境。

2.4将师生交互的问答模式贯穿于课程设计始终

该教程将教师的作用定位于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在教程学习中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师生交互贯穿于《综合教程》课程设计的始终。首先,该教程的大部分教学活动是基于师生交互模式,设计有“contentquestions”、“extendedquestions”“comprehensionquestions”等等大容量的师生问答讨论活动。其次,该教程设计的供师生交互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话题,没有绝对的“yes”或“no”的答案。比如第一册第六单元文本主题是“公园中的星期天”,讲的是在现实中面对粗鲁无礼的人时无可奈何的故事。教师用书设计了很多启发性的问题,如“你赞同主人公的做法吗?”“当你遇到了蛮不讲理的人,你会怎么办?”这些问题的目的不在于答案本身,教师的角色不是告知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积极帮助学生探索答案。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情感共同发展。总体而言,《综合教程》体现了人本主义完整人性教育的理念,突出了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强调了“学生中心”,构建了师生交互的问答教学模式,是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融入教材编写的成功尝试,有利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作者:李蕊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白杨.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教育观对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启发性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思政课;;创新思维;八个统一;寻匠悟

道思维是我们的主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创新思维”则是与惯常思维相对应的高级思维活动,它能得到独特而具有显著效果的思想,可以此指引个体或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十八大以来,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多次重要讲话,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它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为新时代思政课定性,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新方法论。特别是其中的“八个统一”,可为高校思政实践创新提供积极指引,防止形式主义和价值缺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寻匠悟道”系列思政实践活动以此创新思维为指引,在思政课创新上做了为期一年的积极探索,尝试回应思政课实践创新为何创新、对谁创新、围绕什么、突出什么、实现什么等根本问题。

1新时代思政课创新思维

在追求创新的时代,“创新思维”一词不是稀缺品,但其本质和涵义学界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以灵感、直觉、顿悟、联想甚至梦境等非逻辑方式产生的思维[1],这给创新型思维罩上神秘色彩。还有人认为,创新思维是能够产生新结果的思维,创新思维根本特点在于结果而非过程[2]。而笔者比较赞同陈昌曙和张晓芒先生的观点,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的思路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既可以是逻辑思维,也可以是非逻辑思维,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两者的整合。”[3]创新思维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协同作用,既受知识、经验、认识规范和逻辑规则制约,又受随机的潜意识因素作用。好的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创新思维,通常离不开以比较、归纳为主要形式的程序化、规范化的逻辑思维,更离不开以顿悟、灵感等为特征的非逻辑思维的突破和创造,创新思维离不开过程,更不能没有创新型结果。创新思维的过程通常包括基本准备、孕育构思、潜伏顿悟、创新验证几个阶段,准备阶段属于意识活动,对面临的问题有强烈的解决欲望;孕育构思阶段是围绕目标,提出各种解决性创想;潜伏顿悟是潜意识在寻求突破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产生灵感或顿悟;创新验证是采用逻辑思维对创想进行验证[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坚持创新思维,寻找矛盾、找寻思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思政教育方面,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讲话有三次,分别是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3月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从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到全国教育大会(思政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思政教师座谈会,由点及面,反映出中央有关思政课的思考由准备到构思到创新突破的全过程。在内容上,它们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调研,系统梳理,并致力提供方向指引和解决方案的逻辑化的思考,蕴含决策者独特的灵感、联想、顿悟等非逻辑智慧,体现了中央关于思政课的逻辑思考过程和战略创新,构成了新时代思政课的创新思维的主体。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4]。到2019年思政教师座谈会时已将此定位明确扩展到所有类型的教育[5],强调办好思政课教育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这一系列思考,从中华民族复兴大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历史高度,给思政课定性定位,其顶层设计因此更加牢固。

2“八个统一”创新思维及其对思政课实践探究的价值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他认为创新思维要以问题为导向,彰显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方面的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5]。这“八个统一”就是问题驱动下的创新思维。传统思政课理论性强、教学方式单一、针对性弱、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如何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是个问题。“八个统一”实际是针对弊端,在科学研究思政课教育规律、教学经验,教学矛盾、教学目标基本上,致力于提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思维成果。“八个统一”引入辩证法思想为思政课创新提供系统指引与策略,它是新时代思政创新思维的精华体现。曾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好它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6]具体到思政课改革创新,以辩证法为指引,重点抓住思政课教学中的八组矛盾,推出有内在结构和逻辑的针对性指引。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有效性。“八个统一”的每组统一都蕴含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八个统一”就是八组互有联系的系统。它一方面深刻地总结了我国思政教育长期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经验教训,直面思政课教学的本质与内容、目标和困境、思政课教育对象的共性与个性、社会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等制约性因素,为新时代思政课实现守正创新提供可能。另外一方面,“八个统一”包含着创新思维的积极灵感,比如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用灵活个性化的方法打通了传统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学校统一的理论课堂和多样社会实践课堂之间的通道。“八个统一”的创新性还体现在其排序上。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排在前列,体现出思政课的教育根本,其他几组统一更多是实现手段。对于思政课的实践创新来说,这样的排序,有助于提醒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前,先回应几个问题:为何要进行实践?实践的核心目的是什么?可以通过什么更好方法实践?如此,避免思政实践课的形式主义和价值缺失。脱离政治性、价值性的思政实践课很难摆脱走马观花的肤浅,不理主导思想、不顾主体需求的思政实践课其实是场没有掌声的独舞,离开精心策划,形式单一的思政课实践是无法激发内在情感的行走。

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寻匠悟道”创新实践探究

在系统、深刻把握新时代思政创新思维要义和方法基础上,从2018年年底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着手思政课实践的守正创新,用一年的时间,持续开展“寻匠悟道”活动。3.1“寻匠悟道”实践活动简介与实施情况。“寻匠悟道”即探寻工匠、悟道有得之意。“寻”是实践探寻,“悟”是体悟反思并从内心里接纳某种积极文化因子和思想,从而知行合一。活动的价值核心是培育学生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方式是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转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角色的充分调动、高校与地方企业的联动以及学生与杰出工匠的面对面互动。“寻匠”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走出去”。分为“思政教师走出去”和“学生走出去”两类。教师走出去,是指思政课教师以及学校负责大思政教育的相关人员通过联络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挖掘本土有代表性的行业和杰出工匠,建立初步教育合作意向。“学生走出去”,是思政课教师在理论教学之余,带领学生代表和学生参观团队,走访选定的企事业单位,了解行业历史与现状,感受企业早期建设者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精神;观察真实的工作流程,感受职业状态。再由学生代表面对面访谈企业杰出工匠。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发掘行业成长秘诀、杰出工匠成为行业能手的心路历程和职业坚持独特,从而激发职业兴趣、增强职业理想、坚定职业使命感,提升职业素养。二是“引进来”,即将杰出的工匠请进校园,让他们走进同学中间,为同学们开设大规模的讲座或进行小规模的交流,分享行业故事、行业规范或企业文化。同时请他们结合个人成长和工作经历,分享成为国家杰出工匠或行业能手需要坚守哪些基本的原则、具备哪些过硬的素质,并有哪些可以学习和传承的文化精髓。“悟道”是对寻匠实践的总结反思,同样是两类活动。一是师生在“寻匠”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收集活动资料,活动结束后,结合学生团队对杰出工匠的“访谈”影像资料(“寻匠”时同步录制),精编十到十五分钟的“寻匠悟道”系列教育视频,要求既能反映杰出工匠的思想精华,又有行业特色,最好还能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迁联系起来。这些视频作为一手案例资源,持续地投入到本校、本地区、甚至全国范围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增进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相关理论要点的认知。另一类活动是要求参与“寻匠”的同学录制悟道视频,或撰写“悟道近思录”文稿,定期推送给师生。另外还可以定期出版“寻匠悟道辑刊”,进一步发挥本活动的教育功能。2018年年底,“寻匠悟道”教师团队在深职院马院和宣传部、工会支持下,联系深圳市人社局高训中心、深圳市总工会、特区报业集团、深圳市工业展览馆,调研深圳市的杰出企业和杰出工匠情况,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以深圳市范围内涌现出的“大国工匠”、“南粤技能能手”、“鹏城工匠”为突破口开展活动,将寻匠内容可视化,悟道内容可读化。截至目前,“寻匠悟道”团队参观了国产表业领军企业飞亚达集团、著名核电企业中广核集团、中国最大的钢结构建筑公司——中建科工、智能机器人的引领者——怡丰自动化公司、致力于车辆行驶安全的高新企业智慧车联公司、以传播工业文化为己任的深圳市工业展览馆等。深职学子代表面对面访谈了的“大国工匠”乔素凯、全国道德模范陆建新、航天表点油技术第一人刘中华、全国技能能手贺鹏麟、深圳人才公园总设计师祝捷等杰出工匠。同时还邀请他们进校园开设讲座与现场技术演示。制作了十余个相关教学视频,效果不错,入选教育部思政司主办的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示活动。3.2“寻匠悟道”的设计逻辑与“八个统一”创新思维的运用。3.2.1时代与价值逻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创新必须结合时代、联系国家发展规划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国发展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6以来,两会、报告,均强调厚植工匠文化,培养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必须承担使命,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最佳方案,实现所说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体现思政课实践为何创新的命题。3.2.2理论与方法逻辑。思政课能否入脑入心,直接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塑造。认为要办好思政课,必须与时俱,向改革创新要动力[5],坚持“八个统一”创新思维,“寻匠悟道”实践系列活动有利于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3.2.3实践与效果逻辑。2018年6-10月,深职教师科研团队对全国7区23所高职院校1179名学生开展了调研,结果发现,除教师课堂讲授以外,对学生工匠精神认知影响最大的是大国工匠和杰出技能人才的典型案例。“八个统一”强调“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寻匠悟道”激发学生在访谈中主动探寻真知与真理,有助于回答思政课“实现什么”的问题,对提升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效果有帮助。3.2.4教育规律逻辑。曾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4]与学术型、研究型院校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不太擅长理论的深度抽象思维,但操作能力和模仿能力强,自我定位务实,杰出工匠言行易于对其构成有效传递;高职学生了解社会和行业现实的意愿较强。“寻匠悟道”设计可以回应“对谁创新”的问题,潜移默化中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3.2.5课程关联度逻辑。“寻匠悟道”以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为基础,涵盖思政教材中的人生目的、人生价值、职业理想、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与契约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寻等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学科特色。学生直接面向企业,在和杰出大师的对话中,叩问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体现了“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从而回应思政课实践“突出什么”的问题。

4思政课创新与“寻匠悟道”系列活动的价值

从目前实施来看,“寻匠悟道”系列活动运用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其中的“八个统一”思想,创新了高职思政实践课的教育模式,实现了爱国敬业、责任担当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有效传播。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凸显了高职思政课实践的特点。高职院校思政课和本科院校思政课的核心目标均是立德树人,但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在知识基础、专业需求、就业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新时代创新思维强调因材施教,“寻匠悟道”客观上抓住了高职学生的特点——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的类属性[7]。以寻访杰出工匠为切入口,目标直指个人素养、家国情怀与职业精神培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二、体现了思政教育的地方特色和目标导向。以深圳本地区的杰出企业和工匠为参观和访谈对象,真实性强、便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社会现实和行业现实。这比在课堂上纯粹讲改革开放成就、职业道德,或完全引用与本地无关联的案例,效果更好。体现新时代思政创新思维中实践性、多样性、主体性、启发性和隐性教育的重要价值。第三、回应了思政课实践活动必须要回应的根本问题,比如为何要创新、应该如何创新,怎样创新等。“寻匠悟道”基本实现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转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角色的充分调动。为准备寻访,教师需要丰富的理论积累,学生需要收集并调动以往所学理论。访谈后,则需将行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糅合并辨证思考,这些活动既是理论的运用也是确认,既是教师主导角色的实施,也是学生主体能力的检验。“寻匠悟道”还巧妙实现了校企联动、学生与杰出工匠的互动,有助于实现外在先进思想与学生内在感悟间的融合。“八个统一”中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以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在这项实践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创新思维是科学理性与灵感顿悟有机结合的思维,是因地制宜、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的思维,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思维,为高职思政课创新增效提供了切实的方法论指引。在此创新思维启迪下,深职院开展的“寻匠悟道”思政实践探索,基本实现思政教育的“八个统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动起来,提高了思政课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赵卿敏.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33.

[2]刘二中.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J].自然辩证法通,1996(4):24.

[3]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176;179-180.

[4]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5]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6].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

启发性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家庭教育

十七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着眼于国家发展的未来,关注祖国的下一代,着力于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

一、注重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

1.1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必然要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和谐推进的坚实保障。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主要还是靠教育。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小学教育作为一个人接受整个学校教育的最初阶段,是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起点。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小学生自身特点,营造节约环保氛围,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乎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而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使之得以不断地延续和传承,就必需从娃娃抓起,着眼于发展的未来。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一代,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一代。

1.2不断加强完善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丰富与拓展

小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尤为重要,其一是启发性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二是德育、体育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道德、善良的心灵和优雅的情操。

在启发性教育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等一些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小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从节水、节电等一些细节做起,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素质教育重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教育,必将成为加强和完善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丰富与拓展。

二、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2.1课堂教育——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主渠道

课堂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不要试图引导他们理解很多大道理,记忆往往对他们帮助更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教师可以适时讲述一些与课文相关,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环保事件,让他们记住这些有趣的故事,知道其中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在数学应用题的案例编制过程中,也可以融入一些日常生活中节约、环保的要素,如对不节约的生活习惯造成水、电浪费的量化等。

2.2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课外活动作为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课外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正确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才能与特长。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其一要求活动主题明确,其二要求活动形式丰富新颖。例如,新华社曾有过这样一则报道——“江苏扬州开展‘生态文明你我同行’系列活动,面向社会征集节能减排‘金点子’。扬州市中、小学生广泛参与,争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小卫士。”通过类似主题鲜明的课外活动,使他们懂得生活中要环保、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环保。公务员之家

2.3家庭教育——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学延伸

当前,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5+2=0”现象,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小学生进行5天的系统教育,当小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经过周末两天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所以,在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教育过程中,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与协调,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例如,可以尝试以“绿色家庭日”为主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绿色环保活动。通过这样的平台,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三、关于培养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思考

3.1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塑造的价值观往往对其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加强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塑造和养成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当前,社会对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学校家庭联动等诸多方面,并未结合加强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这一主题,有针对性地改革和转变。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和完善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启发性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学生管理;思政教育;优化研究

一、引言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有限。同时,生源的综合素质较差。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高职院校往往重技能轻思政,导致部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急需进一步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应秉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新高度,积极转变育人理念,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对辅导员素质提升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工作,全面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及挑战

(一)新时代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当前,统计显示贵州省内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均管理着200人以上的学生,平时忙于庞杂的思政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及党团建设等的事务性、行政类工作。严重影响了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开展,也影响了辅导员对自我角色的认同感、获得感。同时辅导员流动性强,多数辅导员3-5年内会选择转岗,不能全身心投入思政教育工作中。甚至部分辅导员并非思政专业出身,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平时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导致没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参加新思想的学习,知识储备薄弱,在学生管理中政治原则、思维广度、个人素养等都存在差距,思政教育缺乏生动性、艺术性、参与性。影响学生管理中思政教育开展的成效。(二)新时代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和挑战。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和新理念。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就业压力,他们拥有较强的成长、成才欲望。但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复杂,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易导致知识衔接断层,对学习失去兴趣。加之信息技术的变革,丰富而便捷的信息让思想不够成熟的学生应接不暇,并带来思想困扰。文化的多元化、思想意识多样性、互联网的便捷性,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三、高职辅导员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素质提升的路径策略

(一)新时代思政教育辅导员素质提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一是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宏观上要思考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微观上要为学生解答清楚困扰人生的难题。二是政治上要坚定立场,始终如一,教育时把道理讲清楚。思想上高度认同,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情怀上要围绕学生,因人而异,把思政教育做到学生心上,准确把握工作主线,找准关键发力点,把立德树人的具体工作落到实处。(二)新时代思政教育辅导员素质提升。思维要新、视野要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新生代学生进入校园,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带来变化,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和认知方式。高职辅导员应顺势而为,拓宽视野,创新思维模式,主动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切合学生需求,探索多样化管理策略,让学生在更加宏观、开放、多元的视野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新时代思政教育辅导员素质提升。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交往最广、感情最深,辅导员的工作态度、言行举止、办事能力、学识水平以及个人魅力不但影响其工作开展,还会对学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思政教育中,辅导员要调动自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人格高尚、博学多才、情感深厚、语言美、形象好、能吃苦、意志坚、肯付出的好榜样,在学生眼中塑造独具魅力的美好形象,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新时代思政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优化策略

(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优化策略。理论性是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理论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以理服人”促进学生“灵魂转向”。实践能内化学生思想信念。通过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在学生管理中要将理论贯穿学生管理全过程,并加以实践运用,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实践领悟理论,把思政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二)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优化策略。思政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由辅导员“导”和学生“行”两个方面相统一。思政教育离不开辅导员的主导,辅导员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在大是大非面前辅导员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充分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精湛的管理艺术征服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充分调动辅导员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动性,思政教育在学生管理中才能“活”起来。(三)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优化策略。学生管理中的思政教育不可能自发生成,因此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时必要坚持灌输性,“灌输”在思政教育中任何时候都不输理也不过时。当然,坚持灌输性,绝不意味着强塞硬灌,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管理全过程,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调整认识。辅导员要在灌输与启发的辩证统一中努力做到以理服人、循循善诱、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入脑入心。(四)浸润式与信息化相统一的优化策略。思政教育在学生管理中,辅导员要做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浸润式”教育,让正能量的思想深入管理,深入人心。面对信息化浪潮带来的挑战,辅导员要主动适应思政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变化,逐步摸索出了一条课内课外结合、线上线下互动、校内校外联合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将“浸润式”教育与信息化平台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强化使命与担当。(五)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优化策略。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三观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离不开辅导员的管理培育,也离不开显性、隐性的教化感染。思政教育既要重视学生管理过程的“言教”,也要做好线上线下的“身教”,推进学生管理优化创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既推动学生管理的系统化改革、综合性建设、整体性提升,也要挖掘其他管理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三全”育人。(六)思想导师制和全员导师制相统一的优化策略。辅导员是学生思政教育的导师,导师通过学生管理过程的观察、一对一的心理咨询、社交网络沟通等形式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会学生辨别是非真理的哲学思维。同时,按照“三全育人”要求启动全员育人制,将学生以小组或宿舍为单位分组,全体教职工都担任导师,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习、生活到德育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性和一贯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五、结语

本文结合思政教育工作实际,从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及挑战、高职院校辅导员自我素质提升优化策略和思政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优化策略三个维度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优化策略,在学生思政教育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为新时代高职辅导员思政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优化研究提供借鉴和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宫猛.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小学电教,2018(12):3-4.

[2]贾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业,2019(3):41-42.

[3]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上海教育,2019(10):6-7.

启发性教育范文篇7

1.实施探究性教学是时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展变化越来越快,社会各方面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施探究性教学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观念也一直在变。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强调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跟随学习,教师将课本知识融合整理之后再教授给学生,但是这样的教育观念正渐渐脱离时代,不再符合人们对于教育、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强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张扬个性的今天,实施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才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初中生物课堂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探究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启发学生思考,将学生置于主动探究的场景中,对某个探究课题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获得知识。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2.科学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科学规律和科学的教育理念,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采用科学指导方法,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改革的灵魂,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有创新精神,在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方面注重创新,追求初中生物教学新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三、初中生物课堂实施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1.重视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探究的问题大多已有定论,教学中真正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积极进行自主探究,有助于学生提升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将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整合课程资源,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时,要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分层次、多方面设置多个教学目标,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可以分别根据自己的情况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树立自信心;同时,从多个方面设置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维的拓展,促进其探究能力的提升。

3.立足实际,根据课堂情况选择探究方式

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生活实际,将初中生物的学科知识与学生熟悉的周围的生活事物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4.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启发性教育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努力培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为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活力、实力、美丽、健康、幸福“五个”提供坚强保障。

二、培训内容

突出主业主课,把党的理论和党性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深入学习领会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章和党规党纪教育、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按照“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教学布局的要求安排课程,着重上好理论知识、能力素质、省情市情、县情和党性修养四类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党史国史教育、国防教育、反腐倡廉(含《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的精神)教育和保密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与此同时,根据工作业务工作性质不同特点和学习要求,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因材施教,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

三、教学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力度,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学、释疑式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把理论学习、社会调查、经验交流和专题研讨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员讲坛、领导讲坛、专家学者讲坛和学员讲坛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启发性和有效性。特别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生态立县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讨活动,每期班重点研讨一个问题,力争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讨成果,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服务。

四、学员管理

坚持从严治学、从严施教,严格落实中组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要求,搞好考勤、考核和考试工作,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并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学员管理新模式。加强对学员在培训学习班表现情况的统计,紧密配合加大对学员管理的力度,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干部培训效果,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把在培训学习的表现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党委选派组织干事负责各班次的日常管理和学员的考勤考核工作,与此同时,认真做好优秀学员的评选、推荐工作。

启发性教育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努力培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为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活力、实力、美丽、健康、幸福“五个”提供坚强保障。

二、培训内容

突出主业主课,把党的理论和党性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深入学习领会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章和党规党纪教育、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按照“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教学布局的要求安排课程,着重上好理论知识、能力素质、省情市情、县情和党性修养四类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党史国史教育、国防教育、反腐倡廉(含《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的精神)教育和保密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与此同时,根据工作业务工作性质不同特点和学习要求,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因材施教,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

三、教学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力度,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学、释疑式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把理论学习、社会调查、经验交流和专题研讨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员讲坛、领导讲坛、专家学者讲坛和学员讲坛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启发性和有效性。特别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生态立县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讨活动,每期班重点研讨一个问题,力争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讨成果,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服务。

四、学员管理

坚持从严治学、从严施教,严格落实中组部《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要求,搞好考勤、考核和考试工作,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并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学员管理新模式。加强对学员在培训学习班表现情况的统计,紧密配合加大对学员管理的力度,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干部培训效果,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把在培训学习的表现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党委选派组织干事负责各班次的日常管理和学员的考勤考核工作,与此同时,认真做好优秀学员的评选、推荐工作。

启发性教育范文篇10

在平面设计是用视觉元素来传播设计者设想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设计师的设想和计划的一门艺术形式。相对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其他形式,平面设计具有众多特点。①其所含信息依靠视觉接收,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获取途径,因此信息传播效率高,有助于正确认知的形成,合理使用可清晰传达校园精神文化内涵;②成本低廉,制作周期短,制作工序简单,便于形成统一的识别系统,上手容易,可广泛吸引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可参与设计,动手制作,以征集作品的形式集思广益,发挥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活动育人;③使用形式灵活、多样,根据用途,面积可大可小,且可同工具、容器、服装、展示装置、室内装潢、建筑、经管等校园文化载体有机结合,相辅相成;④安装、修复、回收过程简单,便于移动搬运、储存,更新换代相对较易,能满足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需要;⑤设计资源丰富,可通过互联网交流传播;⑥在不影响本身功能发挥的同时,可与商业广告适度结合,吸引企业投资,进一步节省学校的使用成本。立足以上特点,平面设计在高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它有效传达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等精神文化,宣扬公民基本道德和职业道德,营造符合时代旋律和主流价值观的育人氛围。其原理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平面设计可归类为视觉刺激的一种。

2平面设计的分类

2.1字体设计根据文字字体的特性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可将字体设计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别:①字体优美清新,线条流畅,脱胎于手写体,具有书法艺术的美感,如行楷、隶书等字体,此种类型的字体,适用于锦旗、奖状或校园公益广告等。②庄重沉稳、造型规整,横平竖直,色彩以纯色为主,如黑体、宋体,这类字体视觉冲击力强,用途也最广泛,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加深印象,产生肃穆感和适度的紧张感,适用于标语、使用说明、警示标识、制度规定公告、重要通知等,或用于大型集体性纪念活动等场合。③活泼有趣。字体造型生动活泼,有鲜明的节奏韵律感,色彩丰富明快,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受。这种个性的字体适用于一般性的通知“、温馨提示”、班级板报等,或用于节庆场合。

2.2标识设计标识可以是纯粹的图形,也可以是图文结合,通常情况下,比单纯的文字更形象、更有视觉冲击力,优秀的标识设计能清晰传达设计意图,简化观者的理解过程。校园环境标识设计还应具有科学性、预见性,以适应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不断提高的需要,应留有充分的扩展余地。合格的校园标识设计应具有以下特点:①明确设计定位以及校园精神文化理念的表达要求;②遵循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原则,要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内,不能一味求新求特;③深入分析校园内外部环境,建筑、景观结构以及交通流线分析,符合校园标识导向分级原则;④与校园整体形象设计原则相符。

2.3公益广告设计校园公益广告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隐性教育功能,隐性教育是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好的校园公益广告设计一般有如下特点:①启发性。内容避免直接说教,而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道德信息、道德教化的认同、内化,培育出正常的道德情感。②公益性。公益顾名思义是公众的利益,社会公益广告应涉及保护环境、爱护自然、崇尚科学、感恩家人、帮助他人、扶危济困等主题,对课堂思想品德教育起到有力补充。③艺术性。采用图文并茂、轻松幽默的表现形式,整体色调和谐,色彩丰富而不冲突,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适度,易于被教育对象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