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十篇

时间:2023-10-19 16:05:44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篇1

关键词:严重创伤;呼吸道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36-02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来说,在急救过程中做好呼吸道护理工作显得极为重要[1]。该项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呼吸道梗阻情况的发生实现有效避免,同时使患者低氧血症得到有效纠正,进一步为抢救成功率的提高提供保障依据。本组抽取了6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对严重创伤患者的而呼吸道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60例严重创伤患者,男36例、女24例;最小年龄者13岁,最大年龄者76岁;致伤类型:26例为交通伤、12例为坠落伤、4例为挤压伤、6例为打击伤、2例为其他伤;受伤部位:23例为重型颅脑伤合并肢体骨折、12例为胸部伤合并严重创伤性湿肺、3例为高位截瘫、8例为多发肋骨骨折及反常呼吸、14例为颅脑伤合并颌面伤;52例为病发后直接送至医院,另8例为转送入住医院。

1.2方法

1.2.1保持呼吸道通畅

(1)需做好患者的吸氧工作。若患者由于昏迷、舌后坠引发呼吸不通畅,需将患者头偏于一侧,对口腔分泌物清除干净,进一步将患者下颌角抬起,采取面罩给氧措施,每分钟氧流量保持在4升至6升左右。

(2)需做好患者的吸痰工作。保证吸痰管外径的长度,不可长于气管导管或者套管内径的一半。在此项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做到认真、仔细,尤其是在气管切除术之后的十二个小时以内,患者通常分泌物过甚,所以需采取尽早处理措施[2]。在吸痰前,需对患者进行纯氧吸入措施,维持1分钟左右,同时需对氧浓度适当提升,以此使氧饱和度得到有效保证。若患者采取呼吸机,那么在气管插管导管末端上,通常选择三通导管,以此让导管能够和呼吸机相连接,同时还能够和氧气相连接,这样对患者采取气管内吸痰的情况下,便无需停止使用呼吸机,进一步使患者的FiO2不会受到影响。

1.2.2应用呼吸机

(1)若患者为多发性肋骨骨折,通常会有反常呼吸情况发生,因此需做好鼻或口的气管插管措施,并利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以此保证患者呼吸的通畅。

(2)若患者为严重创伤性湿肺,且呼吸频率>每分钟25次,则需及时采取气管切开术,并给予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3]。

(3)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需注重是否有高压或者低压情况显示,若为高压则通常表明通气导管系统梗阻,若低压则通常表明通气导管发生泄漏。对于两方面的问题,均需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

(4)若患者采取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需进行吸痰处理措施,并对口腔中的分泌物采取清除措施,同时做好患者变换等工作[4]。进一步对患者进行双肺呼吸音的测听工作,主要是看对称与否,以此为导管位置的规范调整提供依据。另外,需要对患者的反应进行严密观察,对吸痰效果及呼吸机的工作情况做好相关记录。

1.2.3防窒息

若患者受伤类型为合并颌面部严重创伤,则咽部所存在的分泌物会滞留堆积,这样便极易发生窒息情况[5]。因此,需做好患者咽部分泌物的处理工作,同时采取气管切开术,以此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另外,对于高位截瘫患者,需注意搬动过程中的小心护理,比如头部、颈部及胸部等方面,均需要保持一致性,如果动作不规范,则可能会出现脊髓损伤等情况,从而对患者呼吸造成严重影响。总之,对于严重创伤患者,为了保障呼吸道的通畅,需及时采取有效的吸痰措施,并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对呼吸道梗阻进行尽早解除,以此为入院后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保障依据。

2.结果

60例严重创伤患者,51例经及时抢救护理好转成功出院;7例经抢救脱离危险,进一步住院观察;另有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8.33%;有效抢救时间为28~65分钟,平均(36.8±1.2)分钟。

3.讨论

严重创伤患者主要的临床特点是病情危急,同时极易引发各类并发症,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王岩[6]等经研究表明,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做好呼吸道护理工作,以此为患者及时抢救争取有利时间。为了探究呼吸道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本组抽取了6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全面的呼吸道护理措施,结果表明:60例严重创伤患者,51例经及时抢救护理好转成功出院;7例经抢救脱离危险,进一步住院观察;另有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8.33%;有效抢救时间为28~65分钟,平均(36.8±1.2)分钟。由此表明,在急救中对严重创伤患者采取呼吸道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抢救争取有效时间,进一步为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高提供保障依据。

总而言之,对于严重创伤患者,采取呼吸道护理措施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血氧饱和度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进一步为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高提供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素琴.姚建敏.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J].当代医学,2012,32:11-14.

[2] 樊丰丽.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与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4,35:169-170.

[3] 孙爱芝.急诊严重创伤患者应用高级创伤护理的探讨[J].中外医疗,2014,35:171-172.

[4] 李秀英.严重创伤的急救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05:123-125.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篇2

1治疗

闭合性伤予以抗炎消肿、对症等综合性治疗,动态观察呼吸情况、禁声及应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减轻喉水肿,做好气管切开准备。当呼吸困难加重时,及早行气管切开。

2措施

2.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救过程中最基础、最主要的措施。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给予持续氧气吸入,无休克征象者,给予垫高枕头,保持颈部舒展,也可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减轻呼吸困难[3],以利通气。抗生素雾化吸入,咽喉部分泌物及时吸出,当病人出现咳嗽有痰、呼吸不畅、听诊有啰音、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才进行吸引[4]。

2.2及时纠正休克: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对处于休克状态患者立即给予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快速补充血容量,尽早恢复有效循环。保证重要器官重新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5]。但要密切观察,防止因滴速过快引起心衰和肺水肿。同时做好配血、输血准备,为抢救赢得时间。

2.3术前准备:静脉穿刺成功后立即常规采集血样,及时做交叉配血及各项检验,皮试,等各项术前检查。注意患者的保暖。

2.4术后护理:注意生命体征的监测,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入量,血氧饱和度等。预防感染,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各导管引流通畅,严密观察颈部皮肤血运情况,观察皮肤有无红肿,脓性分泌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做好口腔护理[6]。

2.5气管切开的护理:保持套管的通畅和清洁对呼吸至关重要,注意观察套管的系带松紧是否合适,位置有无移动,管腔是否通畅。

2.5饮食护理:咽喉创伤通常在伤后10d内给予留鼻饲管,以保证营养供给并减少吞咽动作,减轻喉痛及呛咳,使创伤的喉部得到静止休息,利于创口愈合[7]。保持胃管固定通畅,定时灌入流质,要注意食物和注射器的清洁卫生,防止引起肠胃炎,拔管前先要饮食训练,无呛咳方可拔管。

2.6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突遭意外,常表现为异常恐惧,悲观失望,作为护士要态度和蔼,热情对待患者,沉着冷静,抢救有条不紊,并对家属做好解释安慰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以利患者早日康复。

小结:护士要熟练掌握观察判断病情的方法,正确及时实施急救和护理极为重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最基础,最主要的措施;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做好术前准备及呼吸道、饮食、心理护理,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学愚.喉科学.第2版.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135~142.。

[2]邬俊译.329例喉外伤病例分析.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0,24:155~306.

[3]窦云英.一例多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护理[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7):1115-1116。

[4]黎建敏.气管切开术后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6566.

[5]何义平等.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程序化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9,14(6):345~346.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篇3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161-02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病情极其危重, 患者因意识障碍,脱水治疗及吞咽、咳嗽反射减弱, 此时建立人工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气管切开是抢救重症颅脑损伤最有效保持气道通畅的方法之一, 它能够支持呼吸, 改善通气和氧合,帮助患者度过急性呼吸道堵塞, 是生命支持的首要措施和抢救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黏膜的正常作用, 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危险。因此,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的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不当常可引起肺部感染、出血以及窒息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直接影响抢救成功与预后。现将64例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6~2009年收治的64例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14~76岁,其中原发性脑干伤1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5例,颅内血肿19例,广泛性脑挫裂伤17例,入院时神志均呈昏迷状,GCS评分3-8分之间,64例病人均置入胃管行鼻饲。

1.2 治疗方法 64例患者均行气管切开术:患者采取仰卧位,肩下垫一小枕,使头部极度后仰,用2%利多卡因5ml浸润麻醉,自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窝的上方,切开切口长约3cm,分离气管前组织,切开气管,确定无误后用尖刀十字切开第2~3气管环,放入大小合适的气管套管,检查套管内气流通畅,固定气管套管。16例患者行了颅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手术;给予复方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及速尿药物交替脱水疗法降低颅内压;给予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碱、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等营养脑细胞脑神经疗法;鼻饲肠内营养混悬液等营养支持疗法。

1.3 结果 平均带管治疗(40.00±5.08)d,其中最长62 d,最短15 d。护理过程中6因颅脑损伤严重死亡,占9.375%;2例发生肺部感染,占3.125%。

2 护理措施

2.1 呼吸道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的患者,因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液易积滞于咽部导致误吸.病人咽部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是重要的感染源,所以对气管切开的患者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患者常用的清理呼吸道的措施为吸痰。

2.1.1 正确评估吸痰时机 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常出现颅内压增高、低氧血症等症状,而吸痰常会加重患者的上述症状,针对该情况,护士正确评估患者是否需要吸痰,减少不必要的吸痰,尽量减少刺激,将吸引的频率减少到最低限度,但对22例无呛咳反射的深昏迷患者予每小时定时吸痰,因气管切开后,使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使分泌物粘稠结痂不易排出,甚至形成痰栓阻塞气道,导致窒息[1];13例患者发生频繁呛咳提示有新的异物刺激,有可能是下呼吸道痰液已排至主气管,此时护士正确把握吸痰时机,立即吸痰,在血氧饱和度正常和病情允许情况下尽可能吸净痰液;对于本组中23例咳嗽反射好的患者可适当刺激患者自行将气道深部的痰液咳到人工气道后,再进行吸痰,避免深部吸痰导致的不适[2];6例患者在床旁听到痰鸣音,提示大量痰液淤积在气道需立即吸痰。采取上诉措施后,在护理本组56例患者的过程中,护士能正确评估吸痰时机,2例深昏迷患者因家属夜间拒绝护士定时吸痰导致痰痂形成阻塞气道,经重新更换气管导管后患者呼吸平稳。

2.1.2 正确有效的吸痰 为了避免吸痰管过粗加重低氧血症,吸引负压过大导致气道粘膜损伤引起气道内出血,护士正确选用外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1/2的吸痰管,吸引负压维持在100 mmHg~200 mmHg。针对吸痰会引起或加重低氧血症,本组30例患者吸痰前后给予吸入纯氧2 min,32例患者吸痰时持续吸氧;11例患者颅内压监护仪显示颅内压持续超过1.96kpa 、6例者患者出现喷射性呕吐、视水肿等颅内压较高时,就缩短吸痰时间,不超过10 s,吸引动作轻柔,以免刺激引起颅内压再增高[3]。本组18例深昏迷患者痰液粘稠难吸且有呼吸道阻力增加,采取的吸痰方法是:在患者呼气末向气管内轻快、准确注入湿化液5~10ml 等1-2分钟后吸引,这样的冲洗吸痰重复3-5次,直到听不到痰鸣音为止,每次冲洗吸痰都将冲洗液吸净,以免坠积,并观察吸出的分泌物色、性质、粘稠度、气味、量。本组昏迷较浅的23例患者,吸痰前用手刺激患者胸骨上凹内气管,以诱发咳嗽,并叩击患者背部数次,使黏附于细支气管的痰液松动,脱落排入较大气管,然后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后松开负压,进管到气管隆突处刺激咳嗽后稍往上提0.5~1cm加负压边提边吸边旋转退管,护士未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或使用拉锯式动作,口腔吸痰管和气管吸痰管严格分开使用,并且先吸口鼻腔内痰液,吸痰管吸1次更换1根。采取上述措施后18例深昏迷患者气道通畅、无痰痂形成及气道内出血,昏迷较浅的气切患者护士能有效的将痰液及时吸出。

2.1.3 气道湿化 患者气管切开后失去了湿化功能,容易产生气管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护士正确有效的气道湿化显得尤为重要。气管套管口均盖双层无菌湿纱布,以增加吸入空气湿度,以防空气中细菌、灰尘及异物吸入.护士对本组38例痰多、粘稠且不易吸出的患者以输液泵控制速度气管内持续滴注湿化液,将硫酸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 000 U加入0.9%氯化钠200 ml~250 ml中,将输液瓶连接输液器, 再将输液器装入输液泵内,调整好速度持续泵入,一般以3 ml/h~9 ml/h为宜,将头皮针去掉针头,软管直接放入套管内5 cm~6 cm,用胶布固定于外周;并且在气管套管口进行雾化吸入,每6小时一次,雾化液是0.9%的生理盐水30ml加氨溴索30 mg和地塞米松5mg,每次15-20分钟,采取上述措施后,本组38例患者气切口敷料干燥,气道内湿润,痰液稀薄,患者无呛咳现象,呼吸平稳。

2.1.4 预防及处理呼吸道感染 因气管切开后空气被吸入气道,失去了鼻粘膜对吸入气体的调温、调湿及清洁功能[4],病房温度保持在18~22℃,通风1次/8 h,地面湿式清扫2次/d;严格探视制度,感冒者禁止探视,出入必须戴口罩、帽子,每次吸痰前后进行手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日2次口腔护理, 并彻底清洁口咽深部分泌物,减少口腔内细菌的寄生、繁殖,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气管切开局部清洁、干燥,切口周围用0.5%碘伏棉球消毒,2次/d,被痰液浸渍的纱布随时更换, 每日最少换药2次,并观察有无感染、出血、皮下血肿及湿疹发生;定时翻身叩背,每2-3小时一次,平卧及左右侧卧交替 ,使粘稠的分泌物松动,脱落,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本组2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吸出痰液色泽呈现绿色伴有高热、两肺闻及音、并有一侧肺呼吸音较低,行痰培养加药敏试验, 结果培养出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性菌),分别采用亚胺培南和呋喃妥因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并及时行细菌培养,并根据药敏结果结合患者体温、血像、肺部情况适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经过及时有效的吸痰及治疗,2例肺部感染患者最终顺利拔除气管导管。

2.2 气管导管的护理

2.2.1 正确选用气管导管 较粗的、低压型单套气囊的气管导管,可减轻呼吸道阻力、便于吸痰,使导管居于气管中央而不易偏向一侧,本组64例患者均使用7-7.5号的一次性低压型单套气囊的气管导管,注入气囊内的气体量为3~5 ml,维持囊内压在2.45kpa 以内。

2.2.2 防止脱管 气管导管妥善固定,班班严密交班,管系带打手术结,松紧放入一指为宜,每天更换套管的系带均由两名护士完成,更换时防止发生套管活动或抓脱套管而导致呼吸困难,烦躁患者加强巡视及家属的宣教工作,并给予适当约束保护。翻身时头颈与躯干在同一轴线上,防止气管套管内口压迫气管壁引起出血、糜烂或穿孔或套管脱出,气囊每4 h放气一次,防止长期压迫气道黏膜。本组8例患者因颅脑损伤出现四肢躁动不安,听诊无痰鸣音,遵医嘱给予肌肉注射盐酸氯丙嗪、盐酸异丙嗪及鲁米那钠及安定镇静药物并予约束四肢,加强看护。经精心观察护理后本组8例患者均未出现导管松动或抓脱现象。

2.3 病情观察 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SPO2、口唇、面色、瞳孔、尿量、出入量等全身情况的变化并及时记录,保持尿管、引流管的通畅。本组38例患者出现脉搏缓慢、呼吸慢、血压高、呕吐、双侧或一侧瞳孔有改变等颅内压高时,遵医嘱给予加强使用脱水剂及地塞米松药物、氧气吸入及控制液体滴速;7例患者出现脉搏快、呼吸增快、血压偏低等提示血容量不足、颅内压偏低时,给予调整输液速度,每小时监测CVP,保持血压稳定,以维持正常脑血流量。采取上述措施后20例患者颅内压明显下降,16例患者有明显手术征行手术治疗,6例患者因颅脑损伤严重抢救无效死亡。

2.4 鼻饲的护理 护士鼻饲前观察胃管置入的刻度确诊胃管在胃内,并抽吸胃液观察有无并发应激性溃疡;鼻饲时抬高床头15-30度,鼻饲半小时内不宜翻身及吸痰刺激,以防食物返流引起误吸。本组3例患者鼻饲后因躁动不安出现呕吐胃内容物,给予头偏向一侧,及时有效的清除呕吐物而未出现误吸现象,因此对于躁动患者的鼻饲时机值得引起重视。

2.5 拔管护理 本组53例患者呼吸困难解除,痰液明显减少,分别试堵塞24~48小时,堵管后患者无呼吸困难,SPO2维持在95%以上,心率、血压、呼吸平稳,咳痰有力均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前吸尽气道及口鼻腔的分泌物,拔管后切口用无菌创口贴十字法张贴并再用无菌敷料严密固定,并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咳嗽、咳痰情况,嘱家属患者咳嗽时用手压住伤口,每天用0.5%碘伏消毒伤口并更换创口贴及敷料,直到伤口痊愈。本组5例患者采取未试堵管而直接拔管,因患者神志转清,呼吸平稳,咳嗽有力,听诊无明显痰鸣音,拔管后通过观察患者未出现呼吸困难,SPO2下降等临床表现。

3 讨论 重度颅脑外伤的患者常处于病情极其危重的状态,气管切开是解决其呼吸道阻塞,迅速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其护理工作的重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损伤及防止呼吸道感染,而肺部感染的危险随吸痰次数增加而增加[5]。通过对本组患者护理观察认为要正确评估吸痰时机,正确有效的吸痰对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控制感染极为重要;而呼吸道湿化是保证气道通畅的重要环节,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加温、加湿功能丧失,造成分泌物排泄不畅,通过湿化可使呼脑神经吸道分泌物变稀、变薄,易于吸出,有利于通气,且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随着气道湿化的降低而升高[6],因此又认为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气道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预防肺部感染的又一重要护理措施。对本组2例深昏迷患者护士未定时吸痰导致痰痂形成堵塞气道及2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过程中的不足尤为值得重视及改进。

4 结论 通过对6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总结出做好全面的护理至关重要: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有效的吸痰及气道湿化,加强气管导管及各项基础护理,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以缩短气管导管留置时间,提高疾病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陈芳,张胜之. 双道微量泵在气管切开术后湿化气道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2,2:79.

[2]李莉 ,王欣然.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机的选择[J].实用护理杂志,2007,26(20):68.

[3]余莉,曾劲松.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2,16(3):135.

[4]曲则丽. 气管切开后继发气管内大出血死亡1例[J].护理研究,2005,1B,147.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篇4

【关键词】呼吸衰竭;护理体会

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生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治疗原则为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肺泡通气及肺组织血液循环,维持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在疾病的危重阶段,患者要依赖支持生命的仪器设备,这需要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护理要点、生命支持技术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抢救护理重症呼吸衰竭患者,除了依赖有效的医疗措施外,还需精心的护理,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给予患者洁净舒适的休养环境,适合患者的抗感染治疗,符合其身体状况的康复锻炼、专业有效的呼吸道、口腔及皮肤护理、适合患者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心理支持。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8例,男54例,女34例,年龄24~87岁,基础疾病为:肺癌脑转移患者17例,慢性肺不张、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36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13例,其中死亡22例,好转出院66例。死亡原因中,主要是呼吸衰竭的严重并发症。

2.护理体会

2.1基础护理

2.1.1环境:患者住监护室,室温保持25℃左右,紫外线照射消毒1 h/d。

2.1.2: 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并保持舒适,昏迷者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并进行被动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预防静脉血栓。

2.1.3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或氧化还原液棉球2/d。注意预防细菌、霉菌感染。

2.1.4眼睑不能闭合者可涂红霉素眼膏或盖凡士林纱布保护角膜。

2.1.5营养支持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并少量多餐,避免糖分的过多摄入,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比例。

2.1.6加强心理护理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期间患者不能说话,通过点头、摇头、手势、写字、图片等方式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需要,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消除其紧张情绪。

2.2病情观察

2.2.1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末梢循环情况,神志清醒病人应询问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的变化,呼衰加重,可突出表现为意识障碍。患者初期表现为烦躁不安,答非所问,嗜睡,进而出现朦胧,昏迷,大小便失禁等。

2.2.2患者入院时就存在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的症状,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给予一对一的特别护理,准确记录出入量,限制液体入量。及时应用床旁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自主呼吸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配合情况。

2.2.3每日行动脉血气分析,了解pH、PaO2、PaCO2的变化,根据变化调节呼吸机参数。

2.2.4监护仪线路、胃管、尿管等多根管道,妥善固定,防止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作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观察痰量及性状,了解有无肺部感染或肺水肿等。

2.3专科护理

2.3.1合理用氧 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25%~29%)、低流量(1~2L/min)鼻导管持续吸氧,以免缺氧纠正过快引起呼吸中枢抑制。

2.3.2气道的护理 定时排痰和湿化,正确掌握吸痰操作:吸痰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一根吸痰管限用一次,严格防止医源性感染,严格掌握吸痰时机及时间以保持呼吸道通畅[2]。

2.3.3插管护理 ①保持气道通畅。1~2 h吸痰1次,以免时间过长使痰液结痂造成堵塞。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吸痰深度以吸痰管到达导管内口为宜。②导管全长32 cm,插管深度22~26 cm,导管外露长度6~10 cm。若导管外露过长提示导管脱出[3]。

2.3.4气管切开的护理 气管切开时上呼吸道失去正常湿化及温化作用,吸痰前后沿管道向气道注入3~5 ml等渗气滴液稀释痰液或用生理盐水20 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 000 U+地塞米松5 mg雾化吸入(每天2~3次),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4]。吸痰前后2 min高浓度(50%~60%)吸氧,以免发生低氧血症,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过长,不能忽略口腔内分泌物的清理,且吸痰不宜过频。只有患者有吸痰必要时才吸痰。如以下情况:①通气机管系压力升高;②患者呼吸对呼吸机有抵抗,咳嗽,听诊有湿啰音;③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一般小于90%~95%。

2.4呼吸机的管理

呼吸机指定专人管理,呼吸机各管道要紧密连接,气管导管固定牢固。调整好各种报警系统,及时解除报警。呼吸机各管道、接头、储水罐(湿化器)必须每天更换消毒。严密观察人机配合情况,呼吸机使用时均设呼吸机参数及其报警范围,护士必须了解预设参数。尤其是使用呼吸机最初24h内,更应注意病人与呼吸机配合是否协调,有无人机对抗,护士床旁监护,保持呼吸机各管道通畅。注意保持湿化器中蒸馏水量,并及时清理呼吸机管道中的积水[5]。

3.结论

通过观察、总结呼衰患者护理过程体会到:88例患者中虽然有22例由于病情严重无法治愈而死亡,不能最终挽救患者的生命,但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仍然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生存期也会延长。1.重症呼吸衰竭病死率甚高,主张机械通气2.机械通气对改善呼衰患者的通气及换气功能,纠正缺氧,减少呼吸功消耗有肯定的效果3.目前,机械通气连接方式,有逐渐以无创的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代替有创的气管切开方式之趋势4.通过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好转后,脱机前需间断脱机、持续低流量氧2 L/min 1~2 d,血氧饱和度大于等于95%和血气分析示氧分压大于80 mmHg(1 mmHg=0.133 kPa)时,方可脱机。

参考文献

[1] 翁卫群,屠新丽.长期机械通气撤离中需要注意的九个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8.

[2] 孙书业.气管内置管吸除分泌物的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6):259-260.

[3] 余华.经鼻气管插管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实用全科医学,2004,4(2):371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篇5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and the nursing measures of preventing occurrence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and then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nursing care.Methods During August 2007 to May 2009,106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seek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A comprehensive care was conducted to prevent VAP.Results Of 106 patients,18 cases were diagnosed of VAP,with a rate of 16.98%.8 cases with VAP were dead,with a rate of 44.44%.Conclusion Improving nursing procedures,maintaining respiratory tract clear,strengthening oropharyngeal care,prevention misaspiration and correct suction will reduce incidence of VAP.

[Key words]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risk factors;mechanical ventilation;nursing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 h 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是导致死亡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及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医院感染[1]。通过对患者危险因素的调查,并运用护理手段对VAP的发生进行预防和控制,可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提高疗效。我们对本院ICU 2007年8月到2009年5月收住的106例机械通气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VAP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6例机械通气患者中男62例,女44例,年龄16~75岁,最短机械通气时间2天,最长通气时间31天,平均通气时间12天。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2例,脑外伤20例,脑血管意外1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其他疾病10例。106例患者中18例发生VAP(16.98%),其中8例经治疗好转成功脱机(44.44%),另有8例死亡(44.44%),1例自动出院。细菌检测显示18例VAP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3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8株(52.94%),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

2 发生VAP的危险因素

VAP的发生受多种内源性和医源性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可能导致VAP的相关因素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慢性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情况是导致院内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1。

3 护理对策

3.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环境的消毒管理 手表1 发生 VAP的危险因素分析注:P

部卫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的措施。不少医务人员的手常有革兰阴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因此,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要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各患者之间不允许交叉使用特别是呼吸机、膜肺、听诊器等配件,用后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同时监护室要严格管理制度,限制探视,病房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温22 ℃~24 ℃,湿度60%~70%,加强对病区和呼吸机管道系统的消毒灭菌,每月监测病室的空气培养菌落数。

3.2 加强呼吸机管路系统的消毒灭菌 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生的重要部位,细菌易随着喷射吸入气流形成的气溶胶或通过污染的冷凝水倒流进气道而导致VAP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及时检查并保持呼吸机管路及接水瓶的清洁,集水瓶应放在呼吸机环路的最低位置。管道内的冷凝水为污物,应当及时清除,避免冷凝水向人工气道倒流。在连续使用呼吸机时,呼吸机管道隔天更换消毒一次,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更换湿化器内的湿化液。每台呼吸机用毕都要做好呼气阀的消毒处理。

3.3 做好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是减少VAP发生的重要措施。口咽部定植菌误吸是机械通气患者并发VAP的主要机制和途径,合理的口腔护理能使常寄菌降至最低限度,并能防止口腔黏膜干燥,提高黏膜防御能力。口腔护理每天至少2次,根据口腔pH值选用清洗液。pH值高选用2%~3%硼酸液擦洗,pH值低选用2%碳酸氢钠液擦洗,pH值中性时1%~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擦洗。冲洗时必须在气囊与气管壁密封的前提下进行。对长时间机械通气患者,应每周常规进行口腔内分泌物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适当选择口腔局部用药。

3.4 预防误吸和反流 长时间胃肠内营养和留置胃管后削弱了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功能,增加了误吸和反流的机会,与VAP的发生密切相关。为减少胃食管反流和误吸的发生,我们采用少量多次分顿喂食,喂食时采取半卧位,以减少反流,鼻饲时注意应将气囊充气囊压力,必要时补充气体,同时在这期间尽量不要吸痰,可有效减少胃内容物的误吸和反流。

3.5 正确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是保持气道通畅,预防VAP的关键措施,同时也存在增加感染的潜在危险。因此需要掌握正确吸痰技术和手法。吸痰时注意动作轻柔,吸痰管必须在无负压的情况下轻轻插入气管导管,在保持患者气管导管气囊持续充盈情况下,及时吸引气管内、口腔内、鼻咽部的分泌物,切勿边插边吸引。吸痰管插入至有阻力感觉时后退1~2 cm,使管口游离后再进行吸引,避免损伤黏膜。吸痰时先吸净气管内痰液,再吸净口、鼻腔内的分泌物,避免将口、鼻腔内的细菌带入气管内,引起肺部感染。吸痰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薄膜手套,每吸1次,更换1次吸痰管。另外,为保持气道通畅,除了吸痰,还要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和及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位体引流。

4 讨论

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的致死原因,目前认为口咽部定植细菌的下呼吸道异位为VAP主要感染途径[2]。我们研究发现气管切开和(或)机械通气的患者,因反复吸痰可使气道黏膜受到刺激和损伤,气道防御功能减弱,有利于细菌生长而发生院内肺炎。其次,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患者的正常菌群受抑制,易发生医院感染。另外,老年患者和昏迷患者以及住院时间的延长也相应增加了肺部的感染机会。重要的是,长时间的机械通气可导致气道防御功能下降,加上插管表面及气囊周围分泌物滞留、误吸增加等因素,导致肺部感染机会增多。

由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等危险因素的存在,VAP的发生与护理操作亦密切相关[3,4],研究发现如呼吸机管路的清洁、医院环境的消毒管理等在VAP的发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项操作常规,加强无菌观念,加强ICU病房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发病机制复杂,针对感染的几个主要环节进行重点的预防管理,将会对护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本组病例通过注意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加强环境的消毒管理、呼吸管路的清洗灭菌、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预防误吸和反流等,该病的发生率(16.98%)和死亡率(44.44%)低于多数文献报道水平[5-6],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万晓红,黄青青,万林骏,等.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2):106-110.

2 卞玮,陈洁,李水英.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控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6):709-711.

3 李毅萍,张景利,刘典浪,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79-1080.

4 郭华芹,施晓风,钱小毛.机械通气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调查及护理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76-1078.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篇6

临床资料:2005年6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一氧化碳病人有21人,其中重度中毒的有5人,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在50%以上,这类病人的部分症状与镇静药中毒和有机磷中毒相似,一定注意鉴别诊断。有1人死亡,有4人形成后遗症加。中度中毒的有11人,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含量约在30%——40%,转院5人,情况 不详,治愈6人。轻度中毒病人有5人,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约在10%——20%,这5例全部治愈。

急救处理要点:

立即脱离中毒环境,一氧化碳比空气轻,故救护者应俯伏入室,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将病人搬安置在空气新鲜处,取暖一般都在寒冷的冬季,要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心搏、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进行CPR。

清除体内毒物,纠正缺氧 高流量吸氧,流量高于8L/分,有条件者采用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应在早期,最好在4小时内进行。轻度中毒 治离别5——7次,中度中毒治疗10-20次,重度中毒治疗20——30次。高压氧治疗可使血中的碳氧血红蛋白很快消失,形成血红蛋白,增加血液中溶解氧,使毛细血管内的氧容易向组织弥散,改善细胞呼吸,迅速纠正组织缺氧。危重病人可考虑换血疗法。

对症治疗

脑水肿:重度中毒后1—2天通常是脑水肿发展的高峰,应及时用20%甘露醇250mlBid静脉滴注,根据病情可增加至每日4—6次,两次甘露醇之间可静注50%葡萄糖,还可加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巩固疗效。

高热、惊厥:可采用人工冬眠和物理降温,头部用冰帽,体表用冰袋。低温可降低脑代谢率,增加脑对缺氧的的耐受性。

改善脑组织代谢:早期给ATP、辅酶A、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大量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等药物。

昏迷和恢复期一般处理:昏迷期间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防治肺部感染。鼻饲营养、定时翻身以防止褥疮和肺炎。恢复期要加强肢体锻炼和按摩、被动运动、针灸等。

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1)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记录每日出入量,观察神志,角膜反射,呼吸道是否通畅。(2)治疗、护理过程中,观察上述项目有无改善,以便及时更改措施。脱水治疗期间记录出入量很重要,观察血红蛋白及血钾、钠、氯结果,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补充钾盐。

护理措施

(1)患者肩下垫高,保持颈部伸展,防止舌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吸氧畅通,气管切开后,应严格按护理常规操作。呼吸停止立即行人工呼吸,气管内插管使用人工呼吸器。保持吸氧畅通。

(2)高热惊厥遵医嘱用镇静剂及降温疗法,冰袋要放置在体表大血管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也可用人工冬眠降温。惊厥时口内放置开口器或压舌板,严防舌咬伤。

(3)鼻饲营养应进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定时翻身拍背,预防褥疮及肺炎。做好常规护理,如口腔卫生、皮肤清洁等。

预防保健宣教:

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思想麻痹、认识不足。医务人员应广泛宣传一氧化碳中毒的基本知识和防护措施。说明装有煤气管道的病房不能做卧室。冬季取暖时,不可将煤炉或炭火放在密闭的卧室中。厨房的烟必须通畅以防漏气倒流。工矿车应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措施,普及急救知。定期测定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煤气管道要定期修检。凡有可能接触一氧化碳的人一旦有头痛、头晕就应立即离开原有的环境,以免继续中毒。

参考文献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篇7

通讯作者:尹翠萍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护理和转运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包括正确评估病情、现场急救护理,舒适、有效吸氧、建立静脉给药通道、心理护理、安全转运。结果 100例患者通过有效护理措施抢救,安全转运回院治疗。结论 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急性左心衰; 院前急救; 护理

急性左心衰竭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情急危,变化快,需要及时高效地抢救治疗和护理,才能迅速缓解病情。本院急诊科从2006年3月~2011年3月共对10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并取得了成功经验,现做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急诊科自2006年3月~2011年3月院前救治急性左心衰患者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50~97岁,60岁以上78例,占78%;46例明显诱因为情绪激动或劳累过度,45例发病在凌晨1~5点之间。共同症状及体征:严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取端坐呼吸,剧烈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听诊双肺布满湿音。87例有既往史,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肺部疾患等;95例安全转院回院治疗,抢救成功率95%。5例因家属抢救意识薄弱,没有在短时间内呼救,延误抢救时机而死亡。

2 院前急救措施

2.1 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自救或互救 由于患者或亲友遭遇此危急情况多出现惊慌、不知所措、焦急等心理状态。因此,急救护士在接到救护命令赶往病发现场的途中即可通过电话了解情况,根据病情指导用药,以赢得抢救的宝贵时间。并安慰患者亲友,嘱患者就地静卧,亲友切勿搬动患者,保持情绪稳定[1,2]。

2.2 院前急救处理 (1)正确评估病情:到达现场迅速评估病情,检查神志、脉搏、呼吸、血压和周身情况,做常规18导联心电图,了解主要病史,判断发作诱因,询问是否有哮喘史、过敏史、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与心源性哮喘、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相鉴别。确诊为急性左心衰,护士立即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2):将患者置坐位,双下肢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3)吸氧:有效的保持气道开放,立即给予高流量鼻导管氧气吸入,流量为6~8 L/min。肺部听诊有湿音时,在湿化瓶内加入50%的酒精,有利于消除肺泡内的泡沫。病情严重者给予面罩加压给氧,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保证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防止出现脏器功能障碍,甚至MODS。(4)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用20 G套管针作静脉留置,并保持通畅,患者大汗淋漓容易造成胶布失去黏性,加上躁动不安,容易使静脉留置针拖出。因此妥善固定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在抢救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并保持静脉路的通畅。按医嘱准确给药,抢救时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护士应该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执行,并保留安瓿,抢救过程中应迅速、沉着、冷静,切忌忙中出错[3]。

2.3 心理护理 恐惧或焦虑可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使呼吸困难加重。医护人员在抢救时必须保持镇静,操作熟练,忙而不乱,使患者产生信任与安全感,抢救过程中要留家属陪伴,共同鼓励患者,提供情感支持,稳定患者情绪,减轻心里负担,降低紧张,恐惧带来的不适,积极配合治疗。

3 转运护理

3.1 转运前准备 病情严重的就地抢救,待患者病情稳定、症状有所缓解,有允许转送条件后,再将患者搬至救护车中,转送医院治疗。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向家属说明转运途中的风险并履行相关手续方可转运。通知医院CCU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搬运患者时注意平稳,动作轻柔迅速。医护人员应守护在患者身旁,负责途中监护和治疗的维持,保持吸氧管、输液管等各管道的通畅,满足患者安全需要。

3.2 转运途中护理 患者转至救护车内,应取仰卧位或坐位,在运送途中,开车勿过快,减少震动,嘱陪护人员勿惊慌,稳定患者情绪,安慰患者。检查氧气管道是否通畅,防止扭曲、移位或脱落。连接心电监护仪,途中全程监测患者心电变化,严密观察心律、意识、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准确纪录,并根据病情变化,按医嘱及时、准确的应用药物,保持输液通畅,准确控制输液速度。备好除颤器、吸引器和气管插管等物,发生室颤、心脏骤停时,应立即实施抢救。本组100例患者,经院前急救,均平稳转运至院内,通过及时成功的院前急救,为有效抢救患者赢得了时间,同时途中不间断监护及治疗,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大大降低了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死亡率。

4 护理体会

院前急救有效的护理及转运,加强医、护、患沟通,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加强急救意识与应急抢救技能,面对复杂,危急的病情,护士扎实的医学知识,明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是确保抢救急而又序,忙而不乱,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

[2] 彭顺清.舒适护理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3):13-14.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篇8

【关键词】肺栓塞;护理;临床观察

肺栓塞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该病是由于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进入肺循环造成肺动脉或其他分支梗阻的病理现象,一般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易形成静脉血栓或骨折等大手术后的患者[1],因此当患者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形成静脉血栓时应当警惕肺栓塞的发生。笔者就此类疾病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摘取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之间收治的22例肺栓塞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4~77岁,平均53.1±11.7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烦躁不安以及呼吸、心跳骤停等。

1.2 治疗及结果 所有患者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以及抗凝、溶栓治疗,发生低氧血症的患者应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22例患者均得到治愈,无一例死亡。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由于肺栓塞患者发病较急,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抢救,患者很可能会由于病情恶化而死亡,因此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并及时作出正确判断是十分重要的。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每15-30min进行记录一次,观察患者是否有紫绀、胸闷或憋气现象发生,详细记录24h出入量,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在是湿化瓶中加入少量酒精降低肺泡张力改善通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发生手术切口、消化道、口腔黏膜、皮肤以及颅内出血;观察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否形成,包括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温度、颜色以及患肢张力,观察是否发生肿胀现象,记录变化过程。

2.2 一般护理 根据患者情况取平卧或半卧位,保持绝对卧床,尽量少移动患者,确保患者呼吸通畅。由于肺栓塞患者极易发生低氧血症,因此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口唇颜色变化,及时做血气分析并根据结果调整氧流量,对于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及时观察呼吸波及相关参数进行调整,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确保营养供给,保持大便通畅。

2.3 治疗护理 主要包括溶栓和抗凝治疗的护理。肺栓塞患者有效的溶栓是抢救的关键,注意遵医嘱执行输入剂量,建议以微量泵泵入,方便调节速度和输入时间,防止通道阻塞,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出血现象[2]。在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当保持在患者身边进行观察并倾听患者主诉,一旦发生异常及时反馈给值班医师。

2.4 心理护理 由于肺栓塞的濒死感明显,患者往往会产生恐慌、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必须做好患者的安抚和解释工作,加强心理护理措施,倾听患者倾诉并予以解答,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以本院治疗成功的案例作为现身说法向患者说明此类疾病的治疗情况,减轻患者的危机感和不良情绪。同时给予患者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和舒服的,可轻声与患者交流分散患者注意力,必要时可向患者家属寻求帮助,在康复期应当注意缓和患者的急躁心理,避免发生自行拔管等情况。

2.5 血气分析监测 血气分析作为肺栓塞诊断和治疗上的重要依据已经被诸多学者所肯定,而且血气分析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具有方便快捷、经济实惠、易于检测的特点,能够迅速的反映出患者肺通气及换气功能,控制酸碱平衡[3]。由于肺栓塞患者治疗时存在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所以在治疗时尽量保持高浓度的氧气供应,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氧流量的调整,必要时应用气管插管确保患者呼吸功能的保持。

3 讨论

肺栓塞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易复发等特点,如果不能及时作出诊断和抢救往往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密切配合医师,注意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及时反馈,针对患者情况做出调整,以免延误病情。出院后继续服药进行抗凝治疗防止复发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重视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也是十分重要的。嘱咐患者出院后遵医嘱进行用药,定期复查抗凝指标,注意保持下肢活动,有静脉曲张患者可穿弹力袜避免血栓复发,不适随诊。

参考文献

[1]姚翠玲,任立新,刘鹏珍,等.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与标准化护理[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8,2(2):107.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篇9

急性颅脑损伤多发病突然,急重。但有易变、突变、多变的特点,是外科常见急症之一。现将我院自2009年4月~2011年6月收治的120例颅脑外伤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男81例,女39例;年龄8~70岁。(1)致伤原因:车祸伤54例,打架斗殴致伤24例,酒后跌倒伤25例,挤压伤10例,高空堕物伤15例。(2)损伤类型:脑挫裂伤62例,硬膜下血肿28例,硬膜外血肿27例,颅骨骨折16例;其中单纯伤11例,其余均为复合损伤。 2护理 2.1出诊护理及时到达现场,发现患者后初步估计伤情,并快速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高浓度吸氧;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内异物及分泌物,以防误吸而发生窒息,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2护理措施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补充血容量和给予各种药物,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颅脑损伤患者救护中的重要一环。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及时清除口鼻内的分泌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对患者进行彻底吸痰,吸痰管外径以不超过吸痰管内径的1/2为宜,用吸痰管负压吸引的同时缓慢旋转回抽,如遇阻力应停止负压吸引,并将吸痰管退出少许再行负压吸引。若痰液黏稠,吸痰前用无菌生理盐水5~10ml滴入气管,以利于痰液稀释。也可以雾化吸入,因气管纤毛以1mm/I的速度向上推送分泌物,故雾化后15分钟吸痰效果较好。操作时动作应轻柔、准确、快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应用呼吸机的患者每天消毒或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管道内的冷凝水为污染物,接触或处理冷凝水后应更换手套并进行消毒。术前应迅速准备,及早头部备皮、抽血、备血、导尿及各种皮试等相关护理措施,同时仔细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有无合并伤。手术完成回病房后,立即进行,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的监测。注意加强患者的营养、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脑疝是颅内压增高最严重的并发症,很快会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脑疝时瞳孔典型改变是伤后一段时间出现一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很快出现一侧或双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出现上述情况时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防治颅内感染,应用足量的易穿透血脑屏障的广谱抗生素至关重要。保持适宜,注意患者的引流管及导尿管,注意引流液颜色及性质,并准确记录液量。预防压疮,给予充气气垫、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铺平坦、干燥无皱褶。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常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即使经过积极抢救,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仍存在。同时本病可能留有后遗症,使患者表现出自卑和焦虑。 2.3呼吸道护理颅脑损伤病人由于昏迷、舌向后坠、分泌物、呕吐物和血块阻塞咽喉部,常引起呼吸不畅,低氧血症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达48%~72.3%[1]。因此,保障肺部气体交换应放在所有抢救措施的首位。应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侧卧位防止舌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压给氧3~5L/min,对深昏迷或伴有严重胸部创伤的病人,以及动脉血PaO2<9.3KPa或PaCO2>6KPa者,应及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对需较长时间留置气管导管、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清除者,须及早施行气管切开术,并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2.4病情观察与护理(1)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脉搏、呼吸、血压间隔0.5h测量并记录1次;体温每2~4h量1次;血压升高、脉搏有力且慢,预示颅内压增高,即将出现危象的先兆,必须重视;(2)注意意识、瞳孔的变化:意识状态是脑损伤的程度和反映病情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因此护士必须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的变化,昏迷是意识障碍最严重的表现,昏迷加深常提示颅内病变的加重,昏迷稳定且意识逐渐恢复,常为病情好转的表现。因此,从病人的烦躁不安、嗜睡、蒙胧状态、浅昏迷、深昏迷的演变,可预示病情的变化,如果不认真观察,正确分析,常造成不良后果[2];(3)连续心电监护:应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动态变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心电图改变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率不齐、左室高电压、传导阻滞、心室复极异常及st—t段改变等,这些改变具有一过性的特点。短期内心电图的恢复提示随着伤情的控制和恢复,心血管状态逐步稳定,心脏电生理状态出现逆转。 2.4术后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警惕术后颅内再出血,要详细了解术前意识及瞳孔情况,术后意识障碍是否减轻,瞳孔回缩时间及程度。(1)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病人要头偏向一侧,床头抬高150°的卧位,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和脑静脉回流。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要及时吸出痰液,吸痰时间应控制在15秒内,压力不宜过大,间隔时间根据分泌物多少而定。若痰液粘稠可给予雾化吸入,亦可常规用100ml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5mg,吸痰前注入2ml,稀释痰液。为防止呼吸道粘膜干燥和痰痂阻塞,可持续气管内滴入湿化液0.2~0.24ml/分。加强翻身、拍背、协助咳嗽等体疗措施。呼吸骤停者行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2)颅内压的监护:重型颅脑损伤往往并发难以控制的高颅压,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3]。 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护理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别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4.2观察组患者在优质护理1天后、3天后、7天后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见(表2)。 4.3观察者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详细情况见(表3)。最终治疗结果:恢复良好79例;轻残20例;中残18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 5讨论 急救处置对患者实施有效的紧急抢救是救治的关键,现场急救中要及时包扎头部伤口,保护膨出的脑组织,不仅能控制失血性休克,还能避免创面进一步被污染[4]。搬动患者时尽量使其头部保持不动,如创面或伤道内有异物,不要随便取出,也不能拨动致伤物。由于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常发生呕吐或误吸,尤其是昏迷患者,可因呕吐物、血液、脑脊液等成分吸入气道而引起呼吸道阻塞,同时患者的下颌松驰,舌后坠也可引起较为严重的呼吸道阻塞。因此要立即清除患者口腔中的呕吐物,义齿及分泌物等,使头偏向一侧,抬起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4~6L/分氧气吸入。注意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神志、面色等相关指标。因此医护人员在对其采取积极救护的同时,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对其进行及时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解患者紧张、悲观及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总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发展快、后遗症多、尽早进行有效救治及有针对性地规范护理,可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篇10

【关键词】口咽通气管;院前急救;应用

【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737―01

院前急救中,为保证患者气道通畅,及时实施氧疗等措施,有效地开放气道是成功的关键[1]。使用口咽通气管是一种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不需特殊器械并能在数秒内迅速获得有效通气,保持呼吸道畅通的方法[2]。2012 年1 月~ 2013年3月我院在院前急救中对昏迷、肌张力减弱、舌后坠等缺氧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在提高抢救质量、保持呼吸道畅通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我院2012 年1 月~ 2013年3月院前急救的患者122例, 其中男79例、女43例; 年龄13 ~ 78 岁;颅脑外伤54 例、脑血管意外32例、呼吸道疾病18例、心脏病5例、中毒8 例、其他5例。患者均有自主呼吸,但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经吸氧指末血氧饱和度低于90%。

1.2 方法:

1.2.1 掌握口咽通气管的适应证 呼吸道梗阻的患者,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便于吸引;癫痫发作或抽搐时保护舌齿免受损伤;同时有气管插管时,取代牙垫作用。

1.2.2 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管 选择适当型号的口咽管至关重要,长度(在口外)大约相当于门齿到下颌角,宁大勿小,宜长不宜短。选择一个较长的口咽管比短的安全,因为口咽管太短不能过舌,起不到开放气道的作用;太长可达到会厌部接触会厌,引起呕吐。正确的位置应使口咽管远端位于会厌上方。

1.2.3 置管方法 放置口咽通气管前向清醒患者或家属做好解释;清除口腔分泌物;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头后仰,使上呼吸道三轴线( 口、咽、喉) 尽量成一直线,用压舌板压住患者的舌根,必要时用舌钳牵拉住患者的舌头,正向顺势将口咽管插入至舌根后。

1.2.4 测试人工气道是否通畅 以手掌放于通气管外,于呼气期感觉是否有气流呼出,或以少许棉花放于通气管外,观察其在呼吸中的运动幅度,此外还应观察胸壁运动幅度和听诊双肺呼吸音。

1.2.5 固定方法 口咽通气管放置成功后,取胶布A、B 两条,长约20 cm,将A胶布一端固定于右侧面颊部,然后绕口咽通气管1周后,仍固定于右侧颊部;将B胶布用相同方法固定于对侧颊部。

1.2.6 注意事项 (1) 保持管道通畅:及时吸痰、清理呼吸道,防止误吸甚至窒息,(2) 加强呼吸道湿化,避免痰痂形成堵塞口咽通气管。(3) 严密观察病情,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4)妥善固定通气管,防止吸入气管内或脱出。(5)置管及吸痰时动作轻柔、敏捷、准确。(6)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7)口腔内门前四颗牙具有折断或脱落危险的病人禁用[ 2 ]。

1.3 观察指标 记录放置口咽通气管前与置管成功后5 min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

2 结果

结果显示放置口咽通气管后5 min患者呼吸频率下降,血氧饱和度上升。使用口咽通气管前及置管后5min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见表1

3 讨论

操作简单、有效、节省体力是院前急救措施追求的标准,通畅的气道是心肺复苏的首要环节[3]。气管内插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便于呼吸管理的确切方法,但要求在插管前先用其他方法如面罩等提高肺内O2分压,技术要求高,需要一套完备的器械和专业人员才能完成。为患者施行人工辅助呼吸放置口咽通气管是一种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的抢救方法。危重患者抢救时,使用口咽通气管,能在数秒钟内迅速使舌根离开咽后壁,解除气道梗阻获得有效通气 ,争取了抢救时间;口咽通气管还可以和面罩通气结合使用,抢救者还可通过通气管吹气,为患者施行人工辅助呼吸。在危重患者抢救中,放置口咽通气管可以减少患者口咽及气道黏膜的损伤,并防止舌后坠,有利于护理人员快速吸痰;口咽管管腔内可插入12~16号吸痰管,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提供了路径[4]。口咽通气管末端接近会厌处,咽喉部深处的痰液可吸出,避免了经口、鼻腔吸痰时对粘膜的损伤。将鼻导管插入口咽管给氧,可迅速缓解机体低氧与二氧化碳蓄积[5]。统计资料显示,观察组置管后,呼吸频率下降到每分17~24次/ min,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1%~96%,与对照组置管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综上所述,在院前急救中,口咽通气管的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通气功能,提高了抢救速度和质量,节省了急救人员体力,一定程度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抢救过程中患者的口腔黏膜、咽喉软组织的损伤,促进患者舒适。口咽通气管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简便易行、易于掌握、对患者无创伤且费用低廉的优点。在院前急救中,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开展这项技术具有广泛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钟新华,陈华丽,杨雪娟. 昏迷病人舌后坠两种院前急救处理方法的疗效观察[ J ]. 现代临床护理,2005,4(6): 54 55.

[2] 吴红梅,蔡建英. 咽通气管在神经内科重症昏迷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J ]. 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2) : 975.

[3] 符燕妹,王 峥,邱秀媚. 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J ].山东医药, 2008, 10 (14) : 152.

[4] 李丽琴.口咽通气管在癫痫大发作患者院前救护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0,16 (3) :365.

[5] 费娟英,张利燕,李 玲.口咽通气管―鼻导管声门前给氧在心肺复苏初期的应用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0,9 (3):193.

[6] 李红梅. 咽通气管在危重脑血管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07,23(3) :45-47.

[7] 单飞花,海 明. 气管插管和口咽通气管在院外急救中应用比较[ J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8, 3 (3) : 188 -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