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意义十篇

时间:2023-10-19 16:05:45

城市管理意义

城市管理意义篇1

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园林管理在城市绿化中的意义也逐渐凸显。本文明确了园林管理在城市绿化中的概况,探究了在城市绿化中实行园林管理的诸多原因,针对园林管理在城市绿化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思考了使园林管理更加优化的措施,以期使园林管理在城市绿化中的重要意义得到更加全面的发挥。

关键词:园林管理;城市绿化;城市建设

城市绿化越来越成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首当其冲的重要途径,首先能够美化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给人提供以放松和享受的可贵绿地;其次园林植物作为城市绿化景观中的主力军,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汽车尾气的污染程度,顺应了“低碳生活”的最新理念;最后还能够保护城市中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给昆虫鸟兽保留栖息的家园,丰富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拉近城市居民与大自然的距离。

1园林管理在城市绿化中的意义

1.1保护城市生态和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除了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产品技术日新月异,城市环境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干扰和破坏。表现为原本的生态系统失衡,空气、水源与土壤受到了浪费和污染,生物种类锐减,绿地面积在城镇的不断扩张下被挤压,沙尘暴、雾霾等恶劣天气发生率大幅增涨,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从而加剧了冰川的融化速度,人们对于科技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城市病”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隐患。不仅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恶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给人们的内心带来巨大的压力,居民生活品质得不到改善。在这种大背景下城市居民逐渐意识到维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城市绿化倍加重视,希望通过完善的园林管理实现城市绿化效果,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愿望。

1.2弘扬人文精神,体现艺术审美要求

城市绿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绿化中的园林艺术积累着长久以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成果,通过一个城市的绿化表现能够直接感受到本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面貌,在城市绿化中对于具体选用的绿化材料绝大多数直接来源于园林之中,包括花木和山石等等,依托合理的园林管理能够筛选出更具当地特色的绿化资源,经过园林设计和周密的施工计划和安排,能够使城市绿化更具独特性和深刻内涵,甚至于使出色的城市绿化成为城市招牌。而这些城市绿化理念的实现,脱离不了园林管理的跟进。只有通过有效的园林管理,提升园林绿化设计水平和施工技术含量,才能够使城市绿化显现出兼具人文情怀和当地风俗的更高层次,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艺术享受。

1.3立足长远发展,提供日常维护

城市绿化并不是一个已经成型的模板,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长期的工程,无论是植物后期养护,还是凉亭、园路等设施的维护,都需要稳定持续的园林管理给予长期的支持。绿化植物对于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当气候变迁或者生长环境恶化时,绿化植物将随之做出反应,比如枝叶干枯等问题,植物问题可以成为环境监测的参照,揭露城市绿化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接下来要面对的绿化方向。此外绿化植物常常要面对病虫害的威胁,必须通过严密的园林管理体系及时捕捉这些损害城市绿化效果的严峻问题,通过科学策划和合理组织,指挥园林管理者及时解决绿化中的难点问题。

1.4园林管理奠定城市绿化基础环境

对于城市绿化,植物花木、草坪灌木等的栽培养护是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植物花木的种植养护是园林管理工作的重点。完善的园林管理能够在改善城市局部气候、优化生活环境、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危害等关乎城市绿化的难题中,发挥重要的改进作用,帮助城市绿化解决初期的环境基础问题。

1.5园林管理为城市绿化提供资源供给

城市绿化的最基层单位即园林苗圃。园林苗圃作为城市绿化苗木供给来源,好比城市绿化建设的“大本营”,缺少了有序的园林管理,想要园林苗圃提供数量充足、种类丰富、质量优良的绿化所用植物是无法达成的,从而阻碍了城市绿化建设进程和效果。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园林管理体系,尤其是优化园林苗圃管理,才能够使园林真正成为城市绿化里的丰厚“补给库”和稳定的“加油站”,充分促进城市绿化在拓展环境美化面积、拓展绿地覆盖率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为城市生态圈建立一道坚实的屏障。

2改进园林管理工作的措施

城市绿化将完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优化人文居住条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长远发展,依托花木的装点种植和景观设施的布置。园林管理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供给,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满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需求。

2.1科学定位园林管理,强化其在城市绿化中基础作用

园林作为一项带有服务色彩的特殊产业形式,应向标准化、特色化深层次方向发展。通过科学的园林管理,保证苗木数量和种类符合需求,绿化工具规格达标,提高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为城市绿化提供坚强后盾,满足城市绿化需求,真正发挥出园林管理在城市绿化工作保障作用,为城市绿化项目实施给予支持。

2.2长远规划园林管理,保证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

园林管理在城市绿化过程中应当建立长远规划,如苗木引种计划,病虫害防治计划、桥路面养护计划、低成活率植株的及时补种计划等。同时认真落实短期计划,将苗木销售作为动态经济回流来源,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持续提高自身实力,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成效,进而实现城市绿化生态圈内的良性循环。

2.3探索园林管理的创新途径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期,园林管理也应当积极参考先进的管理经验,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寻找启发,积极探索园林管理的创新途径。同时对于未来的发展应当增长技术改进上的资金投入支持力度,注重新的绿化植物品种培育开发,同时研发无公害农药,在降低农药污染副作用的同时增强病虫害防治效果,对于新的种植技术和施工方法可适当拓展试用力度。

3结束语

为满足城市日益拓展的大幅绿化建设的需要,应当正视现状,结合各地区具体情况,依托完善的园林管理体系,更好的发挥其城市绿化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文精神和艺术审美享受、为城市绿化提供资源供给和日常养护等重要意义,力争在打造生态文明城市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贡献出应尽的职责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中军.提高园林苗圃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4,(02):77+84.

[2]王秋燕,周春梅,彭殿宁.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5,(04):136.

城市管理意义篇2

关键词:城市雕塑;管理机制;发展;重要意义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速,为我国城市雕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城市市容市貌建设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的象征和公共艺术的综合体而存在的城市雕塑,人们对其已经从陌生欣赏的阶段过度到了熟悉评论,城市雕塑建设已成为热点。在互联网上,对中国城市雕塑作品的讨论从未间断,从十佳最具影响力的城市雕塑竞赛到全国十大丑陋雕塑评选。一时间,关于城市雕塑建设的诸多问题凸显出来,城市雕塑项目的确立、经费的来源、创作团队的选择、城市雕塑的价值与标准判定、公众的参与、雕塑的维护管理等每一个过程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归根究底,这些就是城市雕塑管理体制上出现了问题。中国有句古话:“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城市雕塑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没有管理机构的约束与规划,城市雕塑的发展会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后继无力。

1城市雕塑管理机制的现状:城市雕塑所属管理机构的混乱和行业环境与人才管理的无秩序

城市雕塑建设属于比较特殊的公共事物,城市雕塑该用什么样的机构,什么办法来管理?行政管理还是行业管理?行业标准与规范又是什么?我国的城市雕塑管理机构经历了几个阶段:1982年成立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1992年改名为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1993年文化部、建设部了《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2002年又把原本由文化部和建设部共同承担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指导职能改由建设部承担。问题是《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并没有真正形成对城市雕塑建设的约束力,也不具备指导性。有些地方,设有相应的机构,有些地方没有相应的机构;有的在文化部门,有的在建设部门。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工作无法开展。甚至有许多没有资格从事城市雕塑制作的人员钻了管理机制上的漏洞,最终导致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毫无美感可言的“城市雕塑”。如果城市雕塑属于政府的行政管理,那就应该得到行政许可的权利。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城市雕塑的管理部门与政府的关系相对暧昧,1993年文化部与建设部的《城市雕塑的建设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从事城市雕塑创作需要“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但是这样的规定,在混乱的管理当中几乎成为一纸空文。大量的无证人员在从事城市雕塑的设计工作。雕塑家的作用被否定,搞建筑的包工头,分管城市建设的官员,做室内外设计的人员等等都在抢夺城市雕塑市场,以赢利为目的成立的承包雕塑业务的名目繁多的“雕塑公司”和“雕塑艺术创作中心”,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江南北冒了出来。由于这样,以至于类似像大连《东方女神》那样将耗资三亿元的大雕塑项目,都没有事先申报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批准。管理机制的缺失,促使城市雕塑的管理只有通过行业自律来完成。如果行业内有明确的行业标准与规范,那么通过行业自律也可以对城市雕塑进行管理。但是中国城市雕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行业标准。对城市雕塑的审美取向、对公众的影响力、作品自身的时代局限性、制作加工中所用材质等级要求和加工完成效果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对于收取费用的依据和雕塑难易程度判定等等都是各自为王,自定标准。“无政府”状态的行业环境,为城市雕塑的健康发展铺设了一道道阻碍的屏障。

2目前城市雕塑的价值与评价体系紊乱,需要城市雕塑管理机制明确的评判标准来调和

城市雕塑作为一个公共艺术产品,它是一种强迫的艺术,无论人们喜欢与否,都要面对。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曾经说过,“城雕永远是人民的艺术”。也就是说,城市雕塑面对的是人民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它必须符合大众审美;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通过时间不断地与城市进行对话,它的价值涉及到城市的特殊性,同时它也应该是不可临摹和复制的。但目前,在很多城市耸立的都是大同小异的抽象雕塑,被业内戏称为“一个球、几条线”,大多雕塑都不具备城市雕塑该有的特征,忽视人民的感受,有些甚至盲目地追赶西方现代主义、引进后现代的造型等,使城市雕塑的艺术性变得不伦不类。国内很多雕塑家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也渐渐丧失独立的艺术判断;各地方管理机构一面呼吁城市雕塑建设应该根据地方文化进行创作,一面却在盲目跟风,“人家有什么,我也照猫画虎来一个”。这样摇摆不定的态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雕塑的艺术水平大打折扣。城市雕塑是一个对技术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的领域,由于管理者的不同,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高层管理者拥有非常高的概念技能但是技术技能却非常低。依照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有时候会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出现一些施工的问题难以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缺乏评定标杆而产生的。是发扬城市传统文化、创新创造,还是继续跟风、模仿西化?这对城市雕塑管理者和雕塑家而言都是一个挑战。我认为,只有用城市雕塑管理机制明确的评判标准去协调平衡,才能为更好地建设出具有影响力、艺术性和公共性的城市雕塑做准备。

3城市雕塑的建设需要管理机构构建的总体发展策略和规划

“由于缺乏规划的引导和控制,城市雕塑的设计建造便成了一种分散无序的事后补白和见缝插针。这不仅使雕塑创作常常陷于被动,而且建筑和其他环境要素也几乎不可能为照应雕塑再作理想的调整。”城市雕塑设计一直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填充的局限给城市雕塑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同时也使城市雕塑设计的地位极其尴尬。在这种重要不重要的中间位置上,中国很多城市“设计”出了很多令人苦笑的城市雕塑。如:位于成都的雕塑“建设者”,本意为歌颂正在巨型钢管上工作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后来被市民称作“工人阶级等于零”以及前段时间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搞笑雕塑:“扯蛋”、“二奶复仇”、“拉面女神”等等从正面反映了城市雕塑缺乏总体规划、战略选择,缺乏人才选拔,缺乏组织管理等的处境。再者,和一般的企业一样,城市雕塑要发展,要完善也需要一定的战略选择。不论是基本战略还是特色成长战略,城市雕塑最应该具备的是防御战略。而就当前城市雕塑的状况来看,城市雕塑建设中很少有“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选择,这也间接造成了劣质城雕泛滥成灾。各级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形同虚设,城市雕塑的建设和审批,未进入政府的正常规划轨道,也导致出现了很多纰漏。

4结语

细数中国几十年的城市雕塑历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也发挥了很大的管理作用。任何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诸多问题,只有建立相应的组织利用管理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其扬长避短。城市雕塑管理的混乱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但是只要认识到了城市雕塑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并随着它的完善,相信城市雕塑会在健康的环境下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国城市雕塑建设年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城市管理意义篇3

关键词:城市照明;信息化管理;意义

引言

与城市照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照明系统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生活,构建宜居城市环境,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为了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城市照明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种按需照明,智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这对提高城市照明,节约能源,改善投资环境,减少交通事故,保证人身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等发挥有效的作用。建筑照明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智能城市是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求,是重要途径促进城市建设的城市的形象。改革现有的照明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实时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分析和分销网络系统,实现多学科多部门共享路灯、智慧、城市管理、智能交通、智慧、城市防洪数据信息的安全,减少重复建设,大大减少城市照明信息系统的部署、运行、维护成本。

1、现有城市照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城市中的照明系统通常是单一模块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主控中心、集中控制器、监控终端及终端组成。该系统采用DCMS由主控中心、集中控制器、监控终端等共同组成三级网络结构,只是单一地满足城市路灯管理部门的各种功能需求,通过电力线传输、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传输或自组网等来远程控制路灯的开/关、亮度调节、故障报警等功能,但不能与其他领域的应用模块和系统进行互通信息,相互感知。由于存在统一的城市传感网系统,单个项目实施时,会出现施工费用高、部门协调困难、施工烦、取电难、效率低、周期长、设备功能单一、不同系统重复建设、对接复杂等问题无法实现目前由相互独立的应用模块或子系统组成的城市功能化照明系统信息之间的资源共享,数据交互通信、智能融合的应用。

2、城市照明信息管理系统

2.1 照明控制管理中心

基于现代城市的照明信息管理系统是由照明控制管理中心、智能控制器与照明设备组成。照明控制管理中心采用通信模块与安装在城市照明供电现场的智能控制器连接,智能控制器直接控制照明设备的配电供电电压,控制路灯等照明光源的输出功率及输出照度,同时,智能控制器再通过通信模块将现场运行工作状况参数及设备工作状态自动上报照明控制管理心,不仅实现控制管理中心对现场智能控制器下的电器设备的各项控制、管理任务而且还可以通过双灯控制器单独对照明设备及光源设备直接进行控制、管理实现单灯监控、回路监控可以同步进行,比原来智能控制系统分工更加精确、细致。照明控制管理中心是由服务器和分别与服务器相连的通信模块、报警模块、信息推送模块、供电电源组成,在服务器上运行有照明监控管理软件,以控制整个城市智能照明系统的运行,监视、控制、管理整个城市照明。服务器配置两个网口,一个网口与公网连接,另一个网口将服务器组成网络,所述服务器配置两个串行口,一个连接通信模块,另一个连接报警模块。通过照明控制管理中心的通信模块,服务器和智能控制器之间可以借助3G/4G网络进行数据的交互。当通信模块通电后,通信模块会主动去连接事先设置好的服务器,连接上之后就可以进行透明数据传输。报警模块是通过短消息方式将报警信息发送到相关人员的手机上,以提高系统报警处理的实时性。报警模块通过串口和服务器进行通信。

2.2 智能控制器

智能控制器是由通信模块、信号输出模块、调压模块、主板模块、继电器模块、开关量、检测模块、电源模块和双灯控制器组成;通信模块利用3G/4G网络可以进行无线信号的接收和发送,进行远程通信;信号输出模块可以输出调压信号给调压模块,以控制回路上的电压;主板模块上包含有三相电压检测电路以及ZigBee模块,作用是协调智能控制器内各模块工作,用于完成数据采集、计算分析、数据通信,三相电压信号的采集以及协调双灯控制器和信号输出模块的工作,并且可以发送ZigBee信号进行本地实时控制;继电器模块受主板模块控制,完成回路的开关,开关量、检测模块主要完成回路上开关量的检测和电流值的检测,电源模块给智能控制器的各模块提供电源,控制、实时检测回路的运行状态,并通过无线通信反馈给服务器。智能控制器既可以脱离照明控制管理中心,根据预定设定好的控制程序独立工作,又可以接收照明控制管理中心的命令,统一实行照明控制管理中心工作程序通信工作。双灯控制器的存在保证了能通过服务器控制到每个照明设备上,实现了整条回路,以及每个灯的智能控制,方便照明设备,以及其他设备的维修,能控制到具体的某个照明设备,道路智能控制器再通过通信模块将现场运行的工作状态自动上报给智能控制管理中心,实现智能控制管理中心对现场双灯控制器及智能控制器的各项控制和管理任务。

3、城市功能照明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照明原有建设不断完善扩充,原有的单机信息交互模式的缺点不断凸现,难以满足城市照明建设管理的需求。因此。推进城市功能照明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相比较而言,现代照明管理系统的技术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避免建设维护主体重复填报项目信息和数据,提高信息管理时效

传统信息管理模式下,照明建设维护主体大多采用Word文档、Excel表格上报项目进度、整改、变更、结算、移交等项目情况,大量的项目信息需重复填写,不仅工作量大,信息处理时间长,还容易导致现项目信息多报、漏报、错报等不规范情况、降低信息数据质量城市功能照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智能综合评价”体系,不但能将录人信息进行分门别类,而且对录人的信息附有自动检错检漏功能,可实现信息的准确性、对应性和靠性。

3.2 实现照明建设信息资源共享

传统信息管理模式下,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处理系统,各部门的照明信息资料大多以纸面或电子文档的形式独立存放,部门间缺乏资料共享机制城市功能照明信息化管理系统,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账户和密码一经申请成功,无论是城市建设管理者、决策者,还是照明建设维护人员,即可在相应权限下使用。

3.3 是推动城市照明建设事业发展的强有力助手

城市功能照明信息化管理平台,全方位载录路灯及景观照明的信息数据,实现视图与文字数据的查询功能的统一,以及智能化评价体系与远方操作监控体系功能的统一,为城市照明建设管理提供一个全面、快速、智能化、系统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使得城市照明建设及照明系统日常维护管理更加便捷与高效。

结束语

城市功能照明信息化管理平台满足不断发展的城市照明建设的需求,同时大大减少了市民投诉,减少事故安全隐患,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提升社会治安水平,给百姓一个安全、亮化的城市环境,也使路灯智能化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照明信息管理系统与智慧城市相结合,打造市政照明设备联网智慧化照明,实现城市照明全方位整体节能,达到节能的最大化,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城市管理意义篇4

城管与摊贩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涉及经济、社会、法律、体制等各个方面。其中,不良的社会心态是引发矛盾的内在因素,我们必须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来化解城管与摊贩的矛盾冲突。

一、社会心态的偏差是引发城管与摊贩矛盾的社会因素

社会矛盾大多是因为社会不公引发的。社会不公主要表现为地位不公、机会不公、过程不公、结果不公。其中,地位不公是社会不公的根源。现代法治社会认为公平正义的基本底线是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平等地维护人权。而中国传统礼制思想认为公平正义是根据个人的地位、身份来分配机会、财富和权力,形成贵贱地位差别,而这种思想仍然残存在当今社会。由于身份和地位不同,导致种种社会不公,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和偏差,形成了“收入差距加大所导致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以及人格权利上的无尊严感,全社会普遍存在着“受害者意识”和“弱势心理”,处理不当便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一)“弱势心理”的蔓延引发城管与摊贩矛盾

当社会缺乏公平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弱势;当公平原则得不到维护时,每个人都觉得受到伤害。据《人民日报》的调查显示,当前一种“弱势心理”正在全社会蔓延。城管与摊贩的矛盾冲突就是一对“弱势群体”带着“弱势心理”去谋求有尊严的生活、寻求公平而引发的抗争。

1、摊贩:渴望有尊严的生活,但现实中被社会边缘化,很受伤

摊贩——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无照商贩,多为外来农民,少量是城镇失业、下岗职工、残障低保等弱势群体,为维持生计、为子女教育发展而摆摊。他们渴望通过自己努力谋求生存,谋求向上流动、向上发展的机会,梦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梦想为子女改变命运尽自己的一份力,但是城市政府并没有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视为己任,反而摊贩的诉求与政府所谋求的城市秩序和光鲜靓丽市容的政治诉求产生矛盾,摊贩被视为城市中落后、不文明的现象,被排挤、被压制、被驱赶。摊贩扎根城市的可能性、向上流动的空间和机会被减少、被压缩,梦想被粉碎。特别是在城乡差、地域差、贫富差拉大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状态下,在公民利益表达机制、权利维权等公力救济机制缺失的背景下,位于社会底层的摊贩,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匮乏、生活空间局促,生存生态不断恶化。他们一边渴望有尊严的生活,但一边是精神归属的失落;他们一边是融入城市的渴望,但一边是被疏远的窘困;他们一边努力寻求发展的机会,但一边是被排挤被管制。他们已经认识到贵贱地位差别的不公正,抱怨自己被社会所抛弃,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弥漫着“受害者心态”。

当摊贩丧失了生存的尊严和生活的动力,也无法产生对居住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的道德便出现滑坡,道德自律在坠落;法律便被抛弃,法律他律在失落。这样,心理便会产生扭曲和落差,变得不理性,越发迷茫焦虑、越发蔑视,甚至仇视权威,继而暴跳起来。为了改变命运,摊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城管限制我,我就要打破你的限制。于是,他们和城市管理者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生存成为违法的理由,这极易导致社会的无序和纷争。

再加上社会舆论一边倒,认为弱势者永远“有理”,从而出现权利维护上的失控,摊贩往往用拳头来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与城管的冲突便产生了。因为,法律与道德往往是要以尊严作为支撑。没有尊严,也就意味着道德堕落没有代价;没有尊严,也就意味着违法也无所畏惧。

2、城管:被妖魔化,丧失职业荣誉感,内心很煎熬

当前,虽然在小贩面前,城管作为城市秩序的维护者和执法者,是强势方,但是城管执法部门大多是事业编制,并非行政公务员编制,总觉得在地位上低人一等。而且,他们的法律地位、执法依据和队伍的合法性也备受质疑。毫不客气地说,城管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先天性疾病”:法律地位不明、执法边界不清、执法程序失范。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问题在于现在的城管执法部门大多是事业编制,由于人员不足,一些地方采取临时聘用制,聘请协管员管理,而且人员素质不高。同时,城管管的事,都是别人“管不了”、“管不好”、“不愿管”的事;城管管的人,都是穷人,是“抢”摊贩的饭碗,摊贩当然要反对你,普通市民也要指责你,在道义上备受煎熬,况且执法时无限制人身自由权,就更难管理。而公安管坏人,有限制人身自由权,易管理;工商管富人,好管理。城管普遍感到没有职业荣誉感,没有工作的尊严感。

另外,社会对城管评价有失偏颇,城管被妖魔化。2008年4月7日,网易的《城管被百度百科解释成“”》一文中“城管”一词的释义被恶搞。文章称,在百度百科上,城管被这样释义:(1)名词:以暴力手段维持形象,专门欺压租不起商铺、办不起执照的商贩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黑社会组织。例句:城管上道,鸡飞狗跳。(2)形容词:形容残暴、血腥、恐怖。例句:你也太城管了!(3)动词:等同于。例句:他不老实就城管他一下!城管被妖魔化,一是与城管队员素质低不无关系;二是与市民对城管剥夺其享受生活便利和物价便宜的权利不满,以及对摊贩的同情有关;三是与摊贩为了维护利益刻意丑化城管有关。

城管面临的压力大且不被理解,觉得很委屈、很无奈、很气愤,抱怨自己是体制的受害者。例如,2009年6月19日,河南济源市城管手持“我要生存,还我尊严”的条幅集体在市政府门前上访,不满他们在政府系列中被边缘化的地位。于是,他们便产生一种内心的自我否定,甚至不敢表露自己的城管身份,觉得低人一等,无法产生职业的尊严感,进而产生一种冷漠麻木的心态,对摊贩的疾苦和不幸失去敏感性的反应能力,失去应有的同情,对摊贩所需要的正义对待和人格尊严的渴望,无动于衷。

当一群无职业荣誉感和尊严感的人,一群受害者心态弥漫的人掌握公共权力时,这社会就少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愤怒,就少了一份自律、多了一份对他律的排斥。而当社会矛盾无法轻易通过说服得到解决时,当公共权力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时,如果执法遇到挑战,这种麻木冷漠的心态便转化为急躁暴戾的心态,他们的不满、失落、愤怒便会在执法中发泄出来,简单粗暴的暴力执法成为可能,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从而走向权力正当性的对立面。

(二)管理理念的误区引发城管与摊贩矛盾

社会心态的偏差折射出政府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上存在的误区。城管与摊贩的矛盾冲突是城市发展和管理理念的偏差产生的恶果。

1、要“完美城市”,还是要城市活力?

政府取缔摊贩的背后,存在着深刻的政府管理目标与管理理念的错位——追求“完美城市”。很多城市管理者认为,现代化的文明的城市就是有大厦大桥大广场,要有干净靓丽一尘不染的街面,要完美无缺,而摊贩被认为是落后、不文明、有瑕疵、有损现代化的象征,因而要被取消或被掩盖起来。于是,在缺乏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的民主决策的体制下,城市决策者为了立竿见影地实现“完美城市”的目标,取消摊贩就成为一种必然。这种过度的城市管理理念,表面上带来城市的井井有条的秩序,实际把城市管死了,城市毫无活力。也正是由于这些过度的管理理念,催生了城管取缔无证商贩的管理制度,制造了新的社会矛盾。城市决策者(主要体现在市政府级决策层)、执行者(城管执法部门)与被管理者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且极其尖锐。

城市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完美城市”的城市管理理念太超前,不适应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经济处在快速上升期、社会处在阶段转型期、人口处在加速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国民收入与贫富落差大、城市失业和进城务工者的低收入等等,将长期存在。所有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完美城市”在现阶段城市经济、社会、人口、消费条件下,不现实不可能也不允许实现,强扭的瓜不甜。当前,全国各城市纷纷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等名义,以妨碍市容、交通、卫生等理由,对街头无证摊贩“赶尽杀绝”。于是乎,许多城市的城管配备越来越军队化,执法手段越来越暴力化,城管与小贩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敌对化。

2、为了城市管人民,还是为了人民管理城市?

城市管理是为了城市管人民,还是为了人民管理城市,成为能否得到市民支持的关键。目前,许多城市管理者只是“为了城市管人民”,为了城市秩序和光鲜靓丽市容,以“猫抓老鼠”的思路去管,一味采取行政禁止的方法,一心想着把摊贩管住、管死,但不见得就管得好。这样管理一方面得不到摊贩的理解,另一方面还会减少市民的许多便利,得不到市民的支持,产生更多矛盾,又给周边的治安环境增加了不安定因素。

3、城市管理是服务,还是管制?

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必须归结到对人的服务上。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治民”而是便民,不是管制而是服务。城市管理是一种服务,是满足市民的需要,而非为了某种政绩、面子,可时下的城市管理,尤其是对摊贩的管控,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政府的某一环境美化、优化的目标需求,而且是无条件的、不可争辩的管制。这样行政控制命令式管理无法达到常态、长效、和谐的效果。

(三)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欠缺引发城管与摊贩矛盾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要求全社会人人守法,更重要的是政府要依法行政,勤政为民。而目前一些城管执法人员依法执法理念欠缺,“官本位”思想较浓厚,他们只对领导负责,只考虑如何迅速完成任务,领导满意就行,而老百姓方便不方便、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与他关系不大。还有些执法人员认为摊贩违法经营,理当被取消、被处罚,而自己是执法者,摊贩就理当要接受管理,形成一种人格上的不平等,导致执法态度粗暴、形式单一,逾越程序、特事特办,或碍于人情关系而处罚不力、不了了之,没有真正以人为本、文明执法、严格执法,激起摊贩的不满。

而摊贩一方,法律意识淡薄,为了谋生赚钱摆摊,不顾城市的交通秩序、他人生活的安宁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甚至一些摊贩认为摆摊自谋出路,减轻了政府负担,不应该算违法,反而该鼓励。

摊贩只看到自身的生存权利,而忽视应尽的法律义务;城管过多地强调执法的效率性,而忽视应尽的责任,矛盾也不可避免。

城管与小商贩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城市管理与居民谋生权之间的矛盾。城管处于一边挥手执法,一边端碗要饭的尴尬境地,只是因为必须完成政府交办的任务,维护城市秩序;摊贩处于一边摆摊谋生,一边违法被赶的无奈困境,只是迫于生存的压力。城管取消摊贩必然会引起摊贩的反对,这本来就是一对矛盾,更何况当两个失落的群体,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尊严时,冲突必然产生。

二、公平正义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化解城管与摊贩矛盾的基础

人没有尊严,受到不公平待遇,都会觉得自己是弱者,形成弱势心理。弱者要么自卑、自我沉沦,要么无所畏惧、挑战法律、对抗社会,无论哪种都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消除社会不良心态,化解社会矛盾,在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让人有尊严地活着。所以,“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需要文化引领和制度规范。

(一)通过先进的文化引领,努力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1、公平正义应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从理论上看,公平正义是天下人的向往,具有普适价值,同样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从现实中看,公平正义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非常突出的一个诉求。基于理论和现实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广大群众不公平感越来越强烈。如何平缓这种不公平感,首先应在理论上进一步明确和深化,完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应该将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道义性来增强理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这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政府要树立宽容和善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尊重摊贩的人格尊严,培养其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城市管理中,以人为本体现为城市管理为了谁,城市管理依靠谁的问题。城市管理就是为了让广大的市民生活的更美好。城管是为了人民管理城市,而不是为了城市管理人民。为此,政府必须树立宽容、服务的观念,以服务城市、服务经济、服务市民为宗旨,必须对被管理者多一份体谅、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服务。

一是政府应放松就业的限制,宽容看待摊贩现象。对于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有些阶段是难以逾越的。摊贩经济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补充部分。政府应该取消对摊贩的管制,采取较为宽松的登记制度或者登记豁免制度。政府应为摊贩提供摊位,并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加以落实。这就要求政府应放松就业的限制,从行政上指导、经济上引导,积极鼓励和保护被管理者的基本人权——生存权,形成一种以机会平等为基础的开放竞争的社会。例如,2007年上海推出《城市设摊导则》试行稿,虽是试行,但也体现了服务人民的理念。2009年2月,江西省废止《江西省取缔无照经营办法》;同年5月20日,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南京市市容管理条例(修正案)》,明确规定街头设摊的合法化,这是很大的进步。

二是重视解决“农二代”问题,成就其望子成龙的理想,养护传统的社会心态。2011年5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指出:子女发展期望排在生活动力首位。中国人历来将子女看成自我乃至家族的延伸、扩展,这种心态确实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我们把传统的心态养护好,是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稳定的。因此,不仅要尊重摊贩的人格尊严,更应该重视解决摊贩等“农二代”的学习、就业、身份等问题,使之对居住地的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主动去维护城市秩序。

3、全社会要普遍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理性平和的心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是人人必须守法。“生存”不是违法的理由,贫穷不是违法的借口,更不是暴力抗法的护身符。无照经营毕竟是违法行为,农民工进城谋生,应该提升素质,树立守法意识,遵守城市的社会秩序,服从城管的管理,不得破坏环境,影响交通。如果法律滞后了或者不合理,可以通过人大修法,或通过摊贩自治组织促进法律修改。在法律未修改之前,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不遵守法律。

当然,城管要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必须改变“官本位”思想。首先,正确认识公平。公平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概念,追求绝对公平的“无差别”境界,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倘若沿着这种思路想问题,即使是在工作和事业上都很强势的人们依然会感到诸多的不满足、不惬意、不高兴,怨天尤人,抱怨指责。城管不能用自己的相对弱项攀比其他阶层的长项。不能少了哪项,就说自己地位低、“不公平”,是弱势群体。虽然城管执法部门大多是事业编制,但正在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中,他们基本按照“参公”管理,待遇与公务员差别不大。所以,要在精神上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疏导和引导,把个人价值取向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其次要改变执法理念。城管不仅是执法,更多是服务。城管执法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和谐有序,执法部门不能“执罚”不管,而应该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必须依法执法、规范执法;必须文明执法,以人为本;必须提高队伍素质,防止歪嘴和尚念歪了经。

(二)用公平正义的制度,形成一个人人有机会、有尊严、受保护的社会

当前社会弱势心理普遍,反映了法制不健全,公平缺失的社会现实。摊贩的弱势心理和“情绪表达”,不能一味归咎于他们的“不理性”、“不守法”;城管的弱势心理和简单粗暴,不能一味归咎于他们的“不宽容”、“不文明”,这与管理者在法律制度设计上有失误、在管理理念上有偏差、在管理体制上有不顺是分不开的。因此,要用公平正义的制度,形成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尊严、人人受保护的社会,弥补心态上的缺失。

1、建立摊贩自治组织,构建一个顺畅的社会沟通机制

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是社会心态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城管与摊贩沟通不够,造成误解和偏见,导致矛盾加剧,有时甚至引发恶性事件。因此必须建立摊贩自治组织,使之成为摊贩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的代言者。要形成在政府领导下的摊贩与城管之间的协商对话制度、利益表达和博弈制度,构建一个利益相关者公共参与和沟通的平台,使决策更符合现实国情和民意。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物业、居(村)委等基层自治组织和相关社会机构的作用,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政府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通过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2、完善立法的商谈机制,制定保障公平正义的法律

现代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法治的正义,是一种合法性。正义只有通过良好的法律才能实现。而良法又是法律得以实施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法律丧失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良好吸收力,法律的生命必将枯萎。良法必须尊重人权、公平正义。但是,当前城管与摊贩矛盾冲突的背后首先是立法的不公、法律的缺失和冲突。

一是表现为立法理念的偏颇。城管之法常常被看成“治民”的工具,法律为管理者设定的管理权力大,而且城管权力运行缺乏有效规范和监督,责任追究制度也不够完善。

二是立法体制不民主。在缺乏民主决策和监督制度的情况下,在制度设计中,被管理者处于弱势地位。城管立法由于缺乏商谈机制,立法中过度追求单纯的秩序价值,没有考虑到相关利益方的利益诉求,过多强调被管理者的义务,忽视了部分弱势群体的生存现实以及权利的保护。这些对公民权益缺乏应有尊重与保护的立法,不仅无法使公民从内心产生对法律的信仰,而且还会导致规避法律、不遵守法律的恶果,同时也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埋下矛盾的隐患,产生新的社会不公。由于立法不公,导致执法不公,执法生态恶化,激化矛盾。相反,如果法律的服从者也是法律的制定者,法律就能最大程度上满足各方利益,得到普遍认同,实施的阻力就最小。

立法公正是起点的公平。因此,城管立法必须是规范城管执法部门的行政权力,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公平竞争谋求有尊严生活的良法,才能减少矛盾。因为平和的心态,来自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对待。

当然,避免和消除消极的社会心态,还需要靠深化改革,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社会的稳定,化解城管与摊贩的矛盾。

说明:此文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0年一般课题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蔡定一.城管与小贩的战争如何终结[N].社会科学报,2010-12-2(3).

城市管理意义篇5

浅谈现代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

城市化战略与现代城市管理模式探索1.城市化的质的规定性目前,在定义城市时还偏重于对人口的量的表征,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一可计量的变化过程。但我认为,城市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和标志,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其质的规定性,即城市文明向农村的扩散,这才是城市化的真正的实质意义之所在。否则,按照前者的观点,要实现城市化,只要用行政方式,把人口的居住形式从分散转为集中,或改变一下统计方式,就可以实现城市化(或人们所说的城镇化)。例如,去年以来强调了城市化,城镇人口统计数一下子就上跳五个百分点,而按前几年统计,每年一般只增0.5个百分点。如1997年城镇人口为29.9%,1998年是30.4,1999年为30.9,而这次20xx年的人口普查却达到了36.09。就是说20xx年一年中,我国城镇人口上升了5个百分点。当然,这中间有一个统计方式的变化,例如,把到城市打工人口也算到了城市人口中去了。城市学界有一个理论依据,认为一般讲城市人口达到3O%以后,就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但城市化的质的规定性,对于快速推进阶段的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对于城市管理的目标与宗旨的讨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战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要有一种“全球-本土化”的战略视野。“小城镇,大战略”的确是依据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国情作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但当跨入21世纪、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我国基本解决温饱和开始进入小康阶段的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城市化战略选择中是继续推进小城镇战略还是也要发展大都市战略?也许是目前城市化战略讨论的焦点。“城镇化”和“都市化”都是城市化的一种表述,但是其内涵显然是有区别的。我的观点是,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大都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只有经“都市化”而重返“城镇化”才能真正实现文明扩散意义上的城市化,也就是说,只有经过一定程度的都市化的发展,即城市文明的高度发展后的那种“郊区化”式城镇化,才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更具有全球性的启示与价值。郊区不等于乡村,郊区相对于城市而存在,附属于城市而发展。郊区化不是“逆城市化”,而是“后城市化”、“超城市化”或者说是一种“深度城市化”的体现。那是一种在高度文明后的城镇化,一种人口的适度分散、追求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的自然趋势。所以,在这之前,中国需要有一定的都市化的进程。这实际上是城市化的质的规定性的的要求,也是中国人口和土地资源寻求最佳配置的一种战略选择。此外,未来的全球化竞争,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都市圈的竞争,没有大都市的强有力的发展,中国是无法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席地的。光靠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是无法完成中国的集约式的经济发展和中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增的。3.城市管理模式的选择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管理模式的选择,同样需要全球化视野与本上化实践的结合。首先需要澄清在城市管理范畴或概念上的许多片面性。何谓城市管理?城市管理主要管什么?怎么管?记得98年刚开始组织关于城市管理的跨学科课题组讨论时,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城市管理的概念就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解释和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城市管理主要应该是法规管理即城市的法治问题,有的学者则坚持应该限定在城市的物质空间领域内,还有的学者则更多地视城市管理为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有的认为当前城市管理的关键是加强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有的则认为城市管理更紧迫面临的难题是城市建设质量的控制,当然,对于城市日常运行管理的长效性的呼吁则是高度一致的。我曾经在去年的本论坛上阐述过一个“全球-本土化”的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架,主要强调的是一种超越传统“非此即彼”式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坚持“以人为本”、“可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确立精干高效、系统综合的目标原则基础上,强调现代城市管理内容上“经济—社会(区)—环境(市政)”的综合性、管理主体上“市府—市场—市民”的多元性以及管理对象上“规划—建设—运行”的全程性。公共管理理念的变革与城市政府职能的转换“管理”的多义性和城市管理的归属关于城市管理的讨论还涉及到对于管理本质的探讨和认识。城市管理中的“管理”是一种怎么样的管理?中文中的“管理”是一个含义十分宽泛的概念。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是否是一回事?行政管理和商务管理有何异同?我发现,在英语中至少有4个词可以译为“管理”:management是用得最多、最广的“管理”,主要指“私域”的管理,如企业管理、经营管理,现在正在不断泛化为一般性、普遍性意义上的管理(其实,第一个“经理”倒是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administration也是“管理”,主要指行政管理,主要用于“公域”的管理,即公共管理;governance也是一种“管理”,通常译为“管治” 或“治理”,现在的用法已经超出单一的政府管理范围而具有了更为宽泛的含义;regulate也含有“管理”的意思,主要是指一种“管治”或“管制”,因为规范化本身不也是一种管理吗?但这个词中的规则化、条例化倾向是十分强烈的。那么,城市管理究竟是何种管理呢?也许是一种更具综合性、多样性、上述4种含义兼而有之的“管理”。城市管理总体上属于公共管理范畴,但随着“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思潮的兴起,正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公共管理的一些重要变化,这主要是指公共事业的市场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企业化倾向。在城市管理领域,人们正在不断推进城市基础建设中的市场化改革(如建设项目的公开招投标制度和建设监理中的企业化运作方式改革等),城市管理的“管理”也从传统公共管理的“管理”(administration)改为企业管理的“管理(经营)”(management),反映的正是这一种趋势。但我觉得,当前正在广泛使用传统上主要用于政府管理的governance(管治或治理)这一概念,则正反映出人们对城市管理完全市场化趋势的一种疑虑和保留,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现代讲的governance并不是政府一家的事,而是社会的一种共同事务的治理。实际上,国际管理学界强调从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过渡也是一种对管理领域过度市场化、过分技术化乃至于片面效率论倾向的一种反拨。2.“重在管理”:“全能政府”还是“有限政府”?去年的论坛上我提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后建设”视野问题,并着重阐述了这一概念的三种基本内涵,即“后发”的城市建设、“软建设”(环境和功能建设)为主、“元建设”(形而上)的思考。这主要是一个战略性的时空定位问题。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是一个多维时空的概念。我认为,上海市政府提出的“建管并重、重在管理”也正是基于某种类似的考虑。在强调城市的环境建设和功能开发阶段,管理的任务更为艰巨也更为重要和紧迫,在一定的意义上,管理也是一种建设,管理也许更能出效益。但是,如何进行精干高效的现代城市管理呢?特别是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究竟该如何定位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不要以为一讲“加强管理”就是政府包办一切。这也就是我强调在城市管理的主体论上一定要有“市府—市场—市民”的三主体观,充分发挥政府监控、市场调节、公民参与的三手并举、缺一不可的原因。在强调“重在管理”的时候,千万不要重蹈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政府”的覆辙。“全能政府”的模式显然是不适应现代经济迅速而多变的市场环境的,也是与现代城市管理改革中的市场化、社会化、法治化取向相悖的。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曾经形成了政府一家包办、一手独大的“全能政府”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和机制。国家是全能的,政府也是包干的。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手段的全面运用,也使老百姓养成了一种思维的惯性和惰性,什么事都找政府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应该是一种“有限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换也许是当前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中的一个关键,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转换正处一种交叉与过渡阶段,即出现了一种被称之为“审批经济”的特殊阶段,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变种。这也是目前许多困难难以解决的症结之所在。所以,政府职能的转换已经成了深化改革的关键,这也是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城市政府职能的转换也已经成了城市发展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徐匡迪市长在今年两会期间,明确表示今后工作重点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改革思路。这里实际上也是包含了一种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换。政企分并已经讲了很多年了,也有不少推进,城市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要从直接当“水手”向如何当好“舵手”上转化。政事分开跟城市环境管理关系很大,也是当前需要大力推进的方面。政社分开更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三个分开,是我国城市政府职能转换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现代“有限政府”趋势的必然。3.“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城市管理当前,在城市管理的研究中,“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新公共管理”或“管理主义”是西方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一股思潮,其要义就是把更多的传统上由政府管理或专营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及公共产品的提供改由私营企业共同参与或干脆实行“私有化”,如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的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涉及铁路、航空、邮政等等大量传统上由国家控制或独营的领域。“新公共管理”理论突出效率、效能与效益原则,强调管理的“市场化”导向,的确是现代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新公共管理”思潮在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政事分开”,应该说在实践中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的,如纽约市政府把一个尽管连年增加财政拨款、但一直难以有效管理的城市公园承包给私人公司后,出现了井然有序的新面貌,获得市民们一致的好评。但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公共事业和公共产品关系到国民的日常的基本生活保障,一旦出现“市场失效”,其后果影响巨大。如本人所知,在美国某州实行电力系统的私有化后,经常出现供电障碍,引起当地居民的极大不满。所以,我们在推进城市管理中的市场化改革中,一定不能忽视政府的职责之所在。其实,在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的供应方面,政府的调控是十分重要的,就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事务的私营化过程中,政府仍然起着巨大的作用,如纽约政府把公园承包给私人公司经营后,政府的拨款不变,并保持必要的增额,这就使得私营公司也有利可图,同时却大大地节省了纳税人的钱,增进了纳税人的利益。而众所周知,美国的私立大学每年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政府经费是非常巨大的,以致于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把每年获得政府科研资金的多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标准,事实上,如果没有政府的资助,私立大学是很难真正生存下去的。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启迪是十分宝贵的,对于国内方兴未艾的公共管理研究,包括城市管理的探索都是值得借鉴的。在城市管理领域,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都是不可与缺的改革,现代的城市管理决不是政府一家的事,当然也不是任何私人或企业能完全承包得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一种新的“政企不分”倾向,即过去的政企不分,是要求企业家当政治家,其极端形式就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现代政企不分,是政府部门想当企业家,“裁判”当“球员”,那可是一种“越位”和“错位”。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政府应该摆正位置,有退有进。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的职责应该加强,但这种加强不是包揽,不是独营,而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企业乃至于市民的积极性,在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比如,“以人为本”也是不少企业的广告词,但以何人为本?企业强调的是以顾客为本,叫做“顾客是上帝”,房地产开发中渐露端倪的城市“空心化”倾向,既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使然,也有城市设计和规划中的偏差,有无急功近利的过分商业化导向在起作用呢?而目前房地产商的广告中充斥的所谓“成功人士的选择”、“白领阶层的乐园”等等,又是否是我们城市发展的根本宗旨之所在呢?城市政府的考虑应该是全体城市居民的利益与方便,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市场与政府这两只手的作用都是有效而又有限的。因为在效益与公平的关系上,对于企业,效率优先,天经地义;对于政府,保障社会公平则是最重要的责任,这也是保护纳税人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所以,在当前城市建设与管理事务上更多地由企业参与的条件下,政府的监控作用尤为重要。“新公共管理”是一把利弊兼具的双刃剑,不能简单照搬套用,特别是它的“市场化”取向与“私有化”往往搅合在一起,这是我们在借鉴时不可忽视的。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此外,把公共产品提供给企业或私人管理,还涉及到公共社会的培育与成熟,包括第三部门(ThirdSector)的成长,即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性组织(O)的活跃,这些是公共社会成熟标志,作为大城市特别是上海应该率先探索这种可能性。这也涉及到一种观念的创新,即在现代的城市管理中,不应把老百姓看成是“训政”的对象,而应该视作是管理的主体。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群众应该拥有更多更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国家功能的转换与“无为而治”理念的创新1.国家功能的转换城市政府职能的转换还涉及国家功能和作用的定位,学术界讨论已久(这里讨论的“国家”主要是指国家机器,即英语中的state。此外,关于“国家”和“政府”的概念也是有区别的,“国家”的功能和职责及其作用都大大超出了“本届政府”的含义)。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把国家比喻为《圣经》中的怪兽Leviathan,一种可怕的海兽,但又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结果反被它所控制的巨兽。20世纪是国家功能和作用空前膨胀的时期,国家机器成为一种高高凌驾与社会之上的巨兽。但是20世纪末,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威受到多种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于跨国公司和金融巨头的“超国界行动”,更来自于某些跨国家组织的干涉。“北约”在科索沃问题上所谓的“人道主义干预”是对国家主权的严重挑战。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世界性的经济组织正在成为超国家的Leviathan,例如WTO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等,都具有比传统民族国家更为强大的功能和作用。但是,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同时,是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并存。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政府功能的强化也是必要的。而在国家创新体系(NIS)的构建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方面,国家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与缺、甚至是举足轻重的。城市的“善治”与政府职能的转化但是,与此同时,政府在国内事务的管理职能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这就是伴随上述“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20世纪的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先后兴起的一个“政府再造”运动相关,在反思国家与个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曾经盛行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理论,90年代提出并开始大量研究“善治(goodgovernance)”的理论。我认为“善治”的实质主要并不在于政府的大小,而在于政府的有效性,其涉及的正是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在中国正方兴未艾,特别是围绕加入WTO后政府行为方式的转换,目前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政府面对挑战,应加强经济干预,重点扶植国营大中型企业,以应对并参与国际竞争。第二种观点认为应顺应世界潮流,实现国际接轨,大幅度减少政府干预,要重点解决“市场失效”与“政府实效”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目前转轨时期,国家应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这三种观点,各有道理。我认为,现代政府对外的功能要加强,维护民族利益,保护国民权益;但在对内的功能方面则完全可以更为减弱一些,也就是更多的放权于基层。社会主义的民主决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为民作主”上,而应该是大力推进和扩大“由民作主”的范围,如在城市的社会管理上,能否让城市的居民委员会真正发挥其民主自治的作用呢?我们应怎么看待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化问题,怎么建立一种以环境建设为本的新的城市政府的管理职能呢?构建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不只是城市基础设施构成的“硬环境”,还包括政策、法规、社会氛围等“软环境”的建设,这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特别是软环境的建设,要强调精干与高效(包括效率与效益),更应该强调信誉与信用,用各种政策和法规使守规者不亏、诚信者获利。没有全社会的信用制的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的,这也就是江泽民总书记所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3.“无为而治”:以“无为”之形,求“有治”之实从中国传统的“礼治”到现代社会的“法治”,真正的“德治”应该是一种与“法治”相结合的新型的“善治”,而不是简单地回归中国传统的“礼治”。中国传统的“礼治”是以一种等级制、身份制为基础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典型的人治。而现代社会的法治,强调的是契约制,其理论前提是自然法论和自然权利说,更合乎自然之本来,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不存在西方那种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自然法论和自然权利说的思想资源,但中国古代智慧中的“德治”理想和各种“治道”的研究却是有着十分丰富和宝贵的启迪的。这里既有孔子的有为之治,即儒家的“修齐治平”之道,亦有道家的“无为而治”之道。有为与无为是对立的统一,政府总想“有为”,但有为与无为,要有个度的掌握。特别是“强政府”的优点在于能为老百姓做许多实事与好事,但一旦做了一件错事或坏事,其后果之大、影响之坏,就不是几年、十几年能消除的。比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政府决策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难以弥补的。当然,在城市发展和改造的启动阶段,特别是在城市的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需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时期,政府的作为是十分重要的,这也许可以说是那种“修齐治平”理想的实践。但是,当现代城市进入发展的成熟期,特别是如我们所分析的进入以功能开发和环境建设为主的“后建设”时期,政府的直接介入就可以逐步减少,政府在城市发展和管理中的角色就应该也完全可以有所转换。要做到“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的结合,现代政府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能否也借鉴一点老子的智慧呢?现代政府能否从老子的“无为而治”中学一点“善治”之道呢?“无为而治”是以“无为”之形,行“有治”之实,不要信“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以为只有政府或专家有智慧、懂规划、会管理,真正的“善治”不是去规定和指挥老百姓干这干那,而是只需规定哪些不能干,至于具体怎么做,让企业家和老百姓去开动脑筋,发挥才智,人民城市人民管,这也是一种法治,“法无禁止即自由”嘛!不要自以为政府是最高明的,在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政府的重要作用是导向而不是指令。所以,借鉴“无为而治”以为现代政府的城市管理理念也可以视为一种现代的“德治”理念。何谓德?“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万物皆因得“道”而成形。故“德”为有形之道,“道”为无形之德。中国古语中“德”同“得”,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治),生而不峙,功成而弗居。”自然而然,无为而治,“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可是“大智”,才有“大治”,也才有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德治”可以是儒家的“修齐治平”之德,也可以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之德。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最高境界,也许正是这种“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德治”,以“无为”之形,行“有治”之实,而达“无为而无不为”之境界。而只有这样,城市文明才能发挥其最大的魅力以为人类未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理想家园!

[1]

在百度搜索:浅谈现代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

城市管理意义篇6

为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进程,按照**区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的有关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化“213”发展战略。自觉服从并服务于工作大局。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职能向下延伸,扩大城市管理覆盖面。配合全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努力建设“民富、村美、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二、工作重点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强以卫生整治、水环境整治、风貌整治、拆除违法违章建筑为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切实配合镇(街办)抓好城镇改造、新居工程、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帮助镇(街办)宣传、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向居住区集中居住;进一步加大对集中居住区、安置区市容秩序的管理力度,并积极将城市管理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

三、工作任务和职责

局直属执法大队和各镇(街办)执法中队要充分发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职能,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确保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根据各镇(街办)的工作重点,现将各执法中队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安排如下:

(一)**执法中队:负责整治镇政府所在地及新居工程周边市容秩序;抓好芙蓉家苑市容环境执法管理工作;创建省级市容示范镇;配合镇党委、政府巩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对八角、花篱、天王、新庄即将建设的社区,协助镇党委、政府建好社区和做好对拆迁农户的宣传安置工作。

(二)**执法中队:负责抓好交易区、**路旅游快速通道沿线的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巩固省级文明村镇成果;配合抓好**新城区及花乡民居集中居住区(**、**、**)市容环境卫生的规范管理。

(三)**执法中队:负责加强对**城镇的市容市貌管理;加强对惠民、正宗社区市容环境卫生的规范管理和治理整顿;配合新城办搞好新城区公平片区和做好城郊结合部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的管理;在城镇改造进程中,主动协做改造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城镇改造的顺利进行。

(四)**执法中队:负责对**、**社区市容环境卫生的整治管理;对**大道、**园周边的流动摊点、商贩给予取缔;配合新城办搞好**片区和做好城郊结合部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的管理;配合街办搞好城镇改造中人员安置等工作。

(五)**执法中队:负责对街办所在地和科技园周边流动商贩进行清理,整治违章摊点和出摊占道;配合街办搞好**、前进社区的安置工作,配合街办清理整顿前进社区违章搭建物;对需进行二次安置的**、**集中居住区协助街办做好人员安置工作。

(六)**执法中队:负责管理规范**大道沿线的市容市貌;管理镇政府所在地和科技园周边的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光明苑、鱼凫家园建设的规范管理和人员安置工作。

(七)**执法中队:负责抓好城镇市容市貌;主动参与**集中居住区的建设,配合做好各项基础建设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安置新居的执法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八)**执法中队:负责抓好城镇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及建设部门,抓好柳岸花邻新居工程建设的规范管理以及人员安置工作。

(九)**:由**执法中队和城区执法大队抽调的人员负责抓好**城镇的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搞好农贸市场的市容秩序;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永盛场社区的市容环境卫生规范管理。

(十)城区执法大队下设四个中队:一中队和**中队协调配合抓好**社区市容环境的规范管理;二中队和**中队协同管理***、***沿线的市容市貌;三中队和**中队协同管理沙子沟集中居住区的环境卫生;四中队和**中队配合对**集中居住区环境卫生实施规范管理;城区执法大队要积极支持、协同配合各执法中队的执法工作。

四、具体要求

城市管理意义篇7

殷  武

(西北政法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3)

【摘要】建国后我国房地产法的立法经历了建国初期层次低、程序混乱、缺乏民主性、科学性的房地产立法,其后因文革极左思潮的冲击,房地产立法陷于停顿状态,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使我国房地产立法才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的过程。

【关键词】房地产  立法  历史沿革

房地产法是调整房地产所有权人之间、房地产所有权人与非所有权人(包括房地产使用人、修建人、管理人等)之间在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交易(包括房地产转让、房地产抵押和房地产租赁)、房地产权属、房地产管理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房地产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房地产法是指对房地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所有的法律、法规、条例等的总称。它包括宪法、民法、经济法中有关调整房地产的条款以及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普通法的规定以及房地产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狭义的房地产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对城市房地产关系作统一调整的基本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本文拟从广义的角度对建国后我国房地产法的立法状况进行列举。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的房地产法的立法状况

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建国初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国家对属于地主、官僚资本家、反革命、战犯、汉奸及国民党政府的房地产分别采取了接管、没收、征收、征用的政策,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颁布了《公房公产统一管理的决定》;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中对华侨土地财产的处理办法》、《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关于填发土地房产所有证的指导》、《内务部土地政策司对目前城市房产问题的意见》;1951年政务院公布的《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的指示》;1953年政务院公布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和1955年《农业合作化示范章程》等。

2、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半期到文化大革命前

1956年《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产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通过付给房主租金对私房改造,通过对私营企业所占用的土地由国家赎买收归国有的形式,使城市土地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从而从根本上确立了城市房地产的社会主义公有制。1961年对私房改造的政策性文件《关于加速城市私人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联合通知》、1963年《关于对华侨出租房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报告》;1964年《关于私有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报告》、《关于对港澳同胞出租房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报告》及1965年《关于私房改造中处理典当房屋问题的意见》等。这些意见、报告、通知等无疑对私房的社会主义改造起了政策性的指导作用。

3、1966年——1976年  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遭到极大破坏,城市房地产管理也处于极度混乱之中,许多城市私房被非法接管、没收、公房被强占、破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理,房地产立法陷于停顿状态,不仅没有建立新的房地产管理制度,原有的管理制度也遭到很大的破坏,严重阻碍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及政策的混乱,造成了许多房产纠纷,  特别是非法挤占没收私人房产情况严重。

这一阶段的房地产法的立法特点主要有:  

1、这时期房地产立法主要是以部门规章、党的政策的形式出现。

2、确立了城市土地为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的原则,彻底消灭了土地

私有制。土地供给由行政划拨;土地的经济价值不被承认。城市住房实行非商品化。

3、立法数量过少;立法程序混乱,缺乏民主性;立法层次较低,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二、第二阶段:1979——1994年的立法

这一阶段又可分为复兴时期(1979年——1988年)与大发展时期(1988年——1994年)。

1、复兴时期(1979年——198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历了几十载沉寂的房地产业开始了复苏,房地产“热”起来了。为使房地产业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法可依,国家加强了对房地产领域的法制建设,主要表现在:  1982年国务院颁布《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1983年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建筑税征收暂行办法》、《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办法》;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关于外国人私有房屋管理的若干规定》;1985年《村镇建设管理暂行规定》;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房产税暂行条例》、《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1987年《关于加强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资质管理工作的通知》。  

为了解决“文革”期间挤占、没收私人房屋问题,落实房产的政策主要有:1980年中办发(1980)75号文件《中央办公厅转发北京市委关于处理机关部队挤占私房,进一步落实私房政策的通知》;1982年《关于转发〈进一步抓好落实私房政策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1984年《关于加快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意见》;  1985年《关于城市私有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  1986年《关于进一步落  实〈中央落实政策小组扩大会议纪要〉的补充意见》;1987年《关于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  补充意见》,1987年《关于进一步处理好城镇私房遗留问题的通知》。正式处理国家代管房产是1983年开始的,1983年《关于对国民党军政人员出走弃留的代管房产处理意见的通知》,1984年《关于加快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意见》;1987年《关于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补充意见》;1991年《关于处理去台人员房产问题的通知》。

城市管理意义篇8

[关键词]城建档案;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F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279-01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整个社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更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工作。因此,做好城市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对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一、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城建档案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像、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字材料。它是传承城市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原始、真实记录,是宝贵的信息资源,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城建档案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不仅是整个社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进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决策依据。

1.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的有力依据。城市规划主要是指对城市的各种要素、现有条件以及基本特点等动态变化进行的全面、综合、科学的设想与预测,进而通过合理的推算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方案,并在审批后付诸实施。而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档案则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不仅大大缩短了城市规划设计所需要的时间,还大大的缩短了规划施工工期,全面提高了城市规划的实施工作效率,更好的服务于群众。

2.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城建档案所记录的信息是整个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点滴写照,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因此,可以说城建档案的信息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保存价值,也正因如此,城市档案是城市进行建设与维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尤其是为城市的拆迁、修建、扩建等工程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准确数据,使得城市建设工作能够健康有序的实施与发展。所以,目前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都遵循法制管理原则,从而加强对档案部门的管理与建设。

3.城建档案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数据凭证。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林立、铁路、道桥纵横交错,地下排水、煤气管线密集如织等等基础建设,都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城建档案恰恰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完整、准确、系统的数据凭证,以满足城市管理、维护的基本工作需求。因此,可以说城建档案是否完整、准确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

4.城建档案是社会编研工作的参考文献。档案编研工作工作是开发城市档案信息资源,延长档案寿命的有效手段。可以说通过对城建档案的编研工作,我们可以有效检验城建档案工作的质量,检验城建档案信息是否全面。同时,针对整个社会而言,对其社会建设档案的编研资料,需要依赖大量系统、完整、准确的原始城建档案。特别是在解决民事、刑事纠纷时,城建档案也是重要的法律依据,是城建规划部门重要的参考文献资料。

二、加强与完善城市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1.强化法制观念,贯彻科学化管理模式。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对于促进与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城建档案所包含的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建设现代化事业的坚固基石。所以,为了更好的加强与完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强化城建档案管理的法制观念,并且利用科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并且在档案管理中,各个部门要做到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从而使城建档案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道路,更好的为城市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2.抓好组织落实,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管理网络。抓好组织落实是所有工作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档案管理人员时常会发生变动。而档案管理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连贯性。所以,建立一个完整的档案资料管理网络,指派专门的监督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的指导工作,才能更好的将档案管理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提高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促使城建档案发挥其根本作用。

3.充分利用信息资料进行汇编,健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以年度或专业为基本单位,根据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内容进行分类汇编,是目前我国城市进行基础建设管理,编制城建档案联合目标,揭示全市城建档案馆与各个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档案室全部馆藏的大型检索工具。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城建档案的作用,加强城建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城建档案管理者就应该主动进行信息资源汇编,提供信息资源汇编机会,从而进一步健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

城市管理意义篇9

关键词:陈建规划 档案管理 必要性

Abstra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nicipal files in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promot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is very significant, it is important to solve economic disputes of the material basis, is also solve the demolition work and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work in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problems of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city has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urban construction file management mechanism, mak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y, improve their management way,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nagement work of the municipal files positive role.

Key words: ChenJian planning file management 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城建规划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进步,城建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开展陈建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城建规划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工作关系,建立健全城建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统一体系,真正发挥好城建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依据。城建档案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效地对城建档案进行保存和管理,能够有力地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工作的进步,是城市规划、科研、管理、建设及工程扩建、维修、改造等工作中都不可缺少的凭证和依据,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资源,城市建设工作人员通过对城建档案进行管理和有效地利用,不仅能够减少城市建设工作中的原材料损失率,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减少建设成本,还能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为我国的城市建设赢得宝贵的时间。

2、城建档案是解决经济纠纷案件的重要材料依据。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纠纷案件此起彼伏,如何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摆在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国有十几亿的人口,经济纠纷的案件占据了案件解决人员的很多时间,如果经济纠纷迟迟得不到解决,不仅影响到了公民的根本利益,也会给政府的行政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而在这个时候,城建档案就能起到很好的凭证作用,通过对城建档案进行查证,就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纠纷的案件,既节省了案件解决人员的时间,又能充分保障公民的自身利益。

3、在拆迁工作和旧城改造等工作中,城建档案起着有力的参考凭证作用。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地纷纷开展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工作,在进行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居民与城建单位的纠纷问题,要想做到既能保障居民的利益,又能促进城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找到具有说服力的参照物和凭证,在这一过程当中,城建档案就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为拆迁工作和旧城改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依据和办法,促进我国城市化的更好更快建设。

二、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呈现出的相关问题

1、档案管理人员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做到充分地重视。一方面,城市建设单位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做不到充分地重视,这样的一种工作认识使得城建单位在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当中总会抱有一种轻档案、重建设的错误思想,认为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进行的必要性,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严重忽视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运行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机制,尤其是在一些建筑类的行业,城建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实际的业务水平,常常是由工程中的资料员兼职城建档案管理员,缺乏科学的档案管理智能作用,造成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巨大缺失。

2、缺乏具有专业素质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工程量日益加剧,城市建设工作中对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受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思想的影响,我国现在严重缺乏能够从事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当前情况下,很多城市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大都是由一些资料员进行管理的,缺乏技术技能和专业素质,导致我国的城市建设信息化建设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3、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任何一项工作的展开都需要建立安全的保障措施,一般来说,对于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就要建立好城建档案馆这一特定的档案保存场所,对城建档案管理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制,切实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我国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之所以出现众多漏洞,其很大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档案管理机构和机制,造成我国的城建档案缺乏统一的管理,在进行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先进技术的有力支持,没有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开展有效的网络技术管理开发和应用,造成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迟迟得不到有效地提高,因此,在此后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国家一定要给予大力的技术支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相关技术技能,以先进科学的技术带动我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进展,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建设步伐,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结语: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建档案会越来越多,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必须引起有关人员的足够重视,我们要不断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加强对城建档案管理的立法工作,切实实行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思想,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政治意识,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切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也要加快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科技水平,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为城建档案管理建立良好的网络管理机制,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建国. 浅谈效益型城建档案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J]. 山东档案 , 1998,(02) .

[2] 孔令建. 浅谈取消档案保证金后如何丰富城建档案馆藏[J]. 山东档案 , 1999,(06) .

[3] 任少丽,贾建成,徐广深. 发挥两个积极性 开展多种经营是确保城建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保证[J]. 山东档案 , 2001,(04) .

城市管理意义篇10

一、我国的法治建设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政治保证

(一)我国的法治逐步完善,城市管理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自1998年北京成立城管执法队伍以来,各省市地区都陆续成立城管队伍,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城市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大,管理效能不断提高,市容环境不断改观,促进了经济的蓬勃发展。随着工作强度增加,由于城管法律、法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粗暴行政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城管部门的形象,也阻碍了城管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伴随着城管法律、法规的初步完善,依法管理工作的开展,城管队伍建设开始步入正轨。各地区城管办注重抓执法队伍的法律素质,努力塑造城管队伍的执法形象,各类法律、法规、规章的培训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城管法律、法规、规章逐步健全,城管行政执法主体明确,执法程序、执法文书的统一和内容的日渐丰富,城管行政执法能力和对市容环境的监察能力明显增强。但离应有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和管理。。

(二)城市管理工作必须依法行政。

第一这是促进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大中城市多数位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枢纽地带,客观要求大中城市应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促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兴盛。城管部门就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对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调整和控制,确定市政园林绿化、城市综合治理、市容环境卫生等城市整体容貌的基本规划,否则,城市管理的质量就得不到充分保障,城市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经济效益就无从谈起。

第二这是发扬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城管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是对市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城管以法治的形式,把权利分享给每一个市民,市民作为一个整体,在法律层面是平等的,有了法治,城管工作要按照法定的程序执法,同时接受人大、政协、派等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我国的德治建设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

古语云:“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施行德治,加强对城管队伍和市民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文明意识,形成“人人自觉,齐抓共管”的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局面,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氛围。

(一)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体系建设中德治占了主要地位 。在城市美化靓化的建设管理中必须以市民的道德先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伴随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因素,而城管的道德化为大中城市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证。

(二) 德治是市民自觉遵守城管法律、法规的突破口 。随着城市现代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市民自觉维护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必然有更高的要求,而首先建设恰恰是有利于市民自觉遵守城管法规的突破口。对于一些不守法行为,如果不施行“德治”,不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纵然有完整无缺的法律、法规,规章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管方面出现的症结,脏乱差现象就会周而复始循环出现。

三、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法律和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的。

(一)法治与德治有一定的区别

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实施管理和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在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制定适用于地方性的城管细节,以规范性文件,得到国家行政部门认可,体现着人民维护城市容貌的要求,并由城管执法人员实施。带有一定的约束力,在该城市的市民都应共同遵守,即“必须怎么样”。应用道德来管理城市,是按照人所固有的“良心”,即首先信念,靠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城市市民的道德觉悟,在市民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使市民自觉遵守城管法律、法规、规章,不断向良性化发展,即“应当怎么样”。

(二)城市管理工作中法律和道德应该兼而有之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城管工作如果只重法治,在立法上违背了正义的观念、公共利益和道德基本原则。执法人员往往为追求法治效果,野蛮执法,忽略了文明执法和从道德上情理上服人,从而造成人民群众反感,直接影响到城管执法人员的形象,市民在反感中自然就会采取种种渠道对抗城管执法。“动天下,必先动天下之心”,道德本身是法律内容的源泉。但如果城管工作中只重视道德,没有定下城市管理规则,单靠道德来维护城市容貌也是不行的。

法治和德治在城管工作中是极为重要的“双枪”。有此城管问题,只能由法律来调整,通过严格的行政执法,违者必须追究法律责任才能解决。有此城市秩序只能用道德来调整,由社会舆论和个人的道德良心来监督实施,违者受到相应的良心遣责。在一定的界限中,法律干预道德或道德干预法律都属于“越权”,往往会使事情向消极方面发展。但在一定的条件中法律和道德又应“双管齐下”,才能把事情处理的更好。因此,在城管工作中把依法和德治正确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

四、城市管理工作中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途径

(一)加大法治的力度

1、完善城管法律、法规、规章,城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法制管理,它的管理程序必须有法制的规范作保证,依靠法制来规范城管执法主体的行为。由于缺乏系统性、细节性、权威性、强制性的城管法律、法规,不少脏乱差现象的整治一时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回潮”、“反弹”现象严重。只有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完善城管法律、法规,规章严格依法行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城管面临的种种问题。

2、实行联合执法

城市管理涉及到城管、国土、建设、工商、交通运输、公安、卫生水利、市政、绿化、环境保护等多个职能部门。为了加大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解决强制力不足和执法中缺少自我保护的实际问题,成立集城管、国土、建设、工商、交通运输、公安、卫生水利、市政、绿化、环境保护等若干部门的执法力量于一身的机构是必要的。通过联合执法,执法工作能进展顺利,执法效率显著提高。

(二) 加德治教育力度

1、对市民宣教感化

要提高市民文明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人人动手、齐抓共管”的环境综合治理局面。一是结合城市人口的特点进行宣传教育。现代市民来自四面八方,层次差别大,素质良莠不齐,变动频率高,暂住人口比重大。二是要突出重点,对症下药。首先是进行文明市民教育。其次强化亲情教育。树立城市主人翁意识,培养“认同感”,激发他们热爱城市建设城市的热情;三是进行环境与投资创业关系的教育。明确搞好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把城市环境搞好了,才能带动城市经济提升到新的发展台阶,才能给市民带来更多实惠。四是发动群众制定和执行各种道德守则、公约,使这些道德守则、公约成为文明市民的一种思想束缚。。

2、对执法人员进行道德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