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保范文

时间:2023-04-04 07:2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低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低保

篇1

我叫xx,家中x口人。现住十堰市路北区钓鱼台南楼#楼#门#室。房屋是1998年住房改革时购买的公有住房。住房面积为46.1平方米。我家收入只有207元,家中生活困难,特申请低保。我的家庭情况是:

我本人,1948年生,慢性气管炎哮喘病,长年有病。曾在建筑陶瓷厂上班,于1998年病退。工厂给生活费207元,再无其它收入。

妻子,王慧,1950年生,没有参加过工作,没有任何收入。 儿子,唐明军,1973年生,先天性呆傻,无工作无收入。

我还有一女儿叫唐明凤,1977年生。现已出嫁。住湖北十堰小区x楼x门x室。在十堰第九瓷厂上班,月工资451元。其夫,是同厂的下岗工人。厂子开下岗生活费251元。她有一个女儿,2周。她家生活也很困难,不能给我生活费用。

请求政府根据《十堰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给予我最低生活保障。

篇2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城市低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关系到城市贫困群众生活困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城市贫困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保障,做好这项工作对保持全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当前,随着全区各项改革的深化,以及按照实际收入计算家庭收入政策的落实,城市低保工作面临着要求更高、任务更加繁重的局面。全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做好城市低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城市低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目前低保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管理不够规范、手段落后、工作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把做好城市低保工作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相结合,狠抓工作任务的落实,为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严格政策条件,保证重点低保对象基本生活

各街道、镇和****工业区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认真扎实地做好调查摸底工作,严格政策界限,把好低保入口关,将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重大病、二等残以上、单亲无收入人员或家庭作为保障重点,做到应保尽保。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条件的人员申请低保,要严格政策条件,对无正当理由两次拒不接受就业介绍或有业不就者、无故三次不参加社区公益劳动者以及家庭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居民平均水平的申请人,原则上不得纳入低保范围。

三、规范程序,加强工作的监督管理

凡申请享受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须由本人向社区居委会或户口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社区居委会或所在单位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情况进行公布,群众无异议的,据实上报街道(镇、工业区)核实,最后报区民政局审批。

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家庭收入情况发生了变化的,本人应及时报告社区居委会(或所在单位),由社区居委会(或所在单位)上报街道、民政部门,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低保金的手续。

城市居民采取少报瞒报,隐瞒实情,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冒领低保金、或领取低保期间家庭收入增加未及时报告,继续领取或多领取低保金的,一经查实,进行批评教育,其领取或多领取的低保金要予以追回,并视情况给予必要的处罚。

四、加强低保工作力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目前,全区低保工作量大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十分繁重。各街道、乡镇和****工业区都要结合本辖区实际,充实加强低保工作力量,确保人员、经费到位。要加强对低保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经常进行低保政策法规、低保管理服务技能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政策业务水平,努力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全心全意为低保对象服务的高素质队伍,为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对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不负责任、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对、、或工作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处理。

篇3

关键词:低碳建筑 城市建设

1 低碳建筑的内涵

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是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暖的又一个重要时刻,对中国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契机,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建筑行业为了响应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开始了低碳建筑的研究。低碳建筑主要所提倡的是一种建筑理念,而不是简单的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所谓低碳建筑,指的是在建设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使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蒸蒸日。对于城市发展而言,首先要具备一套完善的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注重能源的充分利用,强化城市公共管理,全面配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笔者认为,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①要认清低碳城市的内涵,正确理解低碳城市的概念,同时对城市发展边界进行合理的划分,确保能源、土地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②以区域环境和资源约束前导性指标系统为基础,确立量化的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并通过城市规划体系和考评体系中给予适当测评。

③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保证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在我国,城市规划一般带有刚性的性质,一旦形成或实施就不允许轻易变更,所以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应该使城市经济具有蓬勃发展的活力、清洁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④低碳城市的工业产业布局应低碳化、循环化。我们发展国民经济的主就是为了推动城市发展,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来说,新型的工业布局往往能为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城市经济发展增光添彩。因此,要建设低碳城市,一定要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⑤低碳城市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及新能源的利用。当前,我国仍然采取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若要转变这种经济结构形势,发展第三产业和“绿色能源”是不错的选择。

⑥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和主导的交通模式。笔者认为,可通过控制控制私人交通出行数量和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来实施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

⑦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使用和高效的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现在的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一些人认为绿色建筑是仅有绿化的建筑、高科技建筑,但造价很高,且形式呆板。

⑦倡导绿色消费。相关调查表明,1999-2002年间,全国每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中有26%的能源消费来自城镇居民生活用能,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占到了30%。因此笔者提出,在维持高标准生活质量的同时,应该避免使用过多能耗较大的产品,我们应该提倡和实施一种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 发达国家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目前,除了英国和其他欧盟国家开始尝试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引领后工业革命时展步伐以外,日本也提出要把日本打造成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日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策,主要凭借的是其技术优势和长期积累的能源效率,以及有关于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验。技术研究在未来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也是美国十分关注的发展策略。近几年来,美国始终致力于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并提倡建立各种新的机制,比如国际清洁能源技术基金等,以期在未来低碳经济竞争中为本国争取更多的利益。

3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低碳建筑的必要性及方法与策略

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能耗正随着城市化发展高峰的临近而逐年递增,截至目前,建筑能耗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以及建筑施工和使用过程都会排放二氧化碳,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具体分析了建筑行业的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情况以后不难发现,要从高能耗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低碳发展模式,低碳建筑的开发、建设及推广是比较关键的几个环节。就低碳建筑的长远发展来分析,倡导低碳消费模式,推行低碳建筑,会为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可观的效益,而且低碳建筑也会得到建筑市场的普遍认可。低碳建筑可以减少能耗,减少资金投入,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同时低碳建筑也将成为构建未来低碳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

鉴于此,建筑行业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相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节约能源资源,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并使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中流砥柱。因此,加强建筑节能的研究,促进低碳建筑的应用,已成为当下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笔者根据自身的理论研究,提出中国可从下列几点着手发展低碳建筑:

3.1 建筑设计上

推行低碳建筑,首先要求建筑设计师必须具有低碳节能意识。低碳节能的意识应该通过建筑施工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充分体现出来,不论是屋顶、外立面、楼内的照明、供暖,还是楼外的绿地都应该体现出低碳建筑的特色。必须达到我国工程建筑环保标准,在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逐步提高这个标准。如果在设计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楼的楼间建立风力发电设备,以保证楼宇内的照明等基本用电自给自足。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全部通过地源热泵实现,并充分利用太阳能。

3.2 建筑企业经营上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第一时间形成低碳思维,也就是说,中国建筑企业为适应未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培养自身的低碳思维,并对企业生存和企业竞争力进行重新规划,包括如何应对未来更为严厉的环保以及碳排放的政策法规,如何衡量未来产业内部的低碳标准,如何转变未来消费者对低碳住宅和服务的购买倾向。消费者等与建筑企业利益息息相关的单位或团体,一旦实现低碳消费观念的转变,将会进一步推动建筑企业调整其商业运作模式,来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如万科地产在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的部分研究与实践,就能通过推进低碳工业化住宅及精装修方面体现出来,将实际项目作为原型建设实验楼,并逐步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进一步推广应用。房地产开发商是建筑产业群的整合核心,在整个建筑行业中,万科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而且也对其他建筑企业的发展形势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3.3 经济政策上

国家应该在税收方面对低碳建筑工程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并鼓励建筑行业发展低碳建筑模式。另外,我们应该放眼全世界,可以适当借鉴发达国家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的先进的措施和经验,尤其要认真分析发达国家是如何制定低碳建筑的评价体系,并将其推广向市场的。但是,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措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本国的国情,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评价体系和相关政策。

篇4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我市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指,持有市辖六区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及未成年人义务教育费用,由市人民政府确定标准并提供的最低物质需要的帮助。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56元。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按照本办法月人均收入达不到该标准的,按差额予以补助。

市人民政府可根据经济发展及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第三条 市民政局是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

各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受审批机关委托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市民政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辖区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管理、审批、服务工作。

财政、统计、物价、审计、劳动保障和人事等部门分工负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市、区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第五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遵循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

第二章 收入、保障金的计算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是指,法定夫妻双方及其未结婚子女。未经法律程序认定的婚姻或抚养关系,虽在一起生活的不能认定为共同生活家庭成员。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包括法定赡养人、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抚养费。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计入共同生活家庭的收入:

(一)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及其他劳动收入;

(二)离、退休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救济金及领取的各类保险金;

(三)储蓄存款、股票等有价值证券及孳息;

(四)出租或者变卖家庭资产获得的收入;

(五)法定赡养人、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抚养费;

(六)继承的遗产和接收的赠予;

(七)其他应计入的收入。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计入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收入:

(一)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特殊贡献,政府给予的奖励金及市级以上劳动模范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

(二)优抚对象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

(三)为解决在校学生就学困难,由政府和社会给予的补助金;

(四)因工(公)负伤职工的护理费以及死亡职工的亲属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

(五)民政部门发放的因公致残返城知青的护理费;

(六)按规定由在职人员所在单位代缴的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统筹费。

第十条 下列人员收入计算标准:

(一)在职在岗人员,收入计算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二)下岗人员收入计算,不低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未参加社会保险而又停产多年的城镇集体企业的下岗人员,按实际收入计算;

(三)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的人员,收入计算不低于失业救济标准;失业救济期满,仍未重新就业的按实际收入计算;

(四)参加社会保险企业的离、退休人员,收入按应发养老金计算;未参加社会保险而又停产多年的城镇集体企业的离、退休人员按实际收入计算;

(五)无固定 职业、无固定收入者按实际收入计算,明知有收入而不申报按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第十一条 赡养费、抚养费的计算标准为:

(一)赡养费:子女家庭月人均收入超过户籍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超出部分的30%为赡养费。如果被赡养人不在同一家庭,则将应付的赡养费除以被赡养人数得出给付每个被赡养人的赡养费;

(二)抚养费:夫妻离异不与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一起生活的,应负担子女的抚养费。只有一个子女时抚养费按其总收入的20%给付;有多个子女时,每增加一名子女,给付的抚养费增加其总收入的10%,最高不超过其总收入的50%。

(三)赡养费、抚养费的给付经法院判决或协议生效时,实际给付高于上述计算标准的,按实际给付额计算;实际给付低于上述计算标准的,按上述计算标准计算。

第十二条 家庭月人均数为家庭成员的共同收入数除以家庭人口数。

家庭月领取保障金额数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数减去家庭月人均收入数后乘以家庭人口数。

第三章 保障金的发放

第十三条 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一)家庭成员的收入证明;

(二)赡养义务人家庭收入状况证明;

(三)抚养义务人家庭收入状况证明;

(四)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 申请人应当填写《太原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经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将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区民政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 区民政部门经过审查,对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予以审批。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审批后将各种材料存档。

管理审批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3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

第十六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接到区民政部门批准的审批表后,发给保障对象《太原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以下简称领取证)。

保障金每月定期发放一次。保障对象或其委托人持户口本、身份证、领取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其所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受委托的社区居民委员会领取保障金。

第四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七条 保障金的审批发放实行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三级负责制,坚持政策公开、对象公开、金额公开的原则,实行初审、发放两榜公布。

第十八条 保障对象所需的保障金由市、区财政预算共同负担,市(含省)、区财政分担比例为6:4.第十九条市、区两级保障金由市、区两级财政根据预算情况,每季拨到本级民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专户上;市民政部门根据各区用款情况,每季将市级保障金拨到区民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专户上。区民政部门根据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用款情况,每季将市拨保障金连同本级财政预算的保障金拨到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专户上。

第二十条 申请人应当如实反映家庭成员及家庭所有的经济收入情况,不得隐瞒不报或少报,不得冒领保障金。

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告之审批机关,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续。

第二十一条 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对申领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对象应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及时足额将保障金发放到保障对象手中。

第二十二条 管理审批机关为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需要,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二十三条 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城市居民,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应当参加其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

第二十四条 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的城市居民领取保障金满一年,其他保障对象领取保障金满三个月,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复核申请,填写《太原市城市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复核表》,逐级上报复核。对保障金额需要变更的,换发新的领取证,对停领的收回领取证。保障对象无故不填写“复核表”,取消其享受保障待遇,并收回其领取证。

第二十五条 各级民政部门的档案管理实行常规档案和微机档案双重管理制度。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管理版内容上网管理,建立数据库。上报内容报表格式按民政部编制的微机软件管理版上报。

第二十六条 财政、审计部门依法监督城市居民生活保障金的使用情况。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七条 从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审批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拒不签署同意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意见,或者对不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故意签署同意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意见的;

(二)、,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第二十八条 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民政部门给予教育或者警告,追回其冒领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情节恶劣的,处冒领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一)采取虚假、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二)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家庭收入情况好转,不按规定告之管理审批机关,继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第二十九条 城市居民对区民政部门作出的不批准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减发、停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决定或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仍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民政部门管理的福利院、精疗院、光荣院院民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由市民政局直接审批、发放,所需保障金由市财政负担。

第三十一条 各农业县( 市)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参照本办法制定。

篇5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为加强对普查工作的领导,市民政局成立了复查复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20__年度乐山市城乡低保复查复核工作方案》,明确了普查的目的意义、复查复核时间、对象和内容、复查复核方法步骤及要求。统一制发了《乐山市城乡低保宣传资料》、《乐山市××区(市、县)城市(农村)低保取消或减少低保金对象花名册》、《20__年统一组织城市(农村)低保复查情况统计表》、《乐山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调查审核情况登记表》等相关资料。要求各区市县要高度重视,严密组织,搞好培训,确保普查工作质量。各区市县民政部门也高度重视此次低保普查工作,成立了以民政局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普查工作方案,分阶段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限,做到人力、财力集中,重点突出,措施落实。

二、广泛宣传,规范程序。

为深入开展低保普查工作,各区(市、县)利用广播、报刊、社区(村)公示栏、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低保政策、普查意义和程序。通过宣传,提高了低保政策的群众知晓度,增强了群众参与低保监督的积极性。同时,在普查工作中,各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专门落实人员走村入户,采取查、看、听等方式对低保户情况进行逐户调查,对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在村(居)公示栏进行重新公示,群众无异议的重新填写《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表》,对评议有异义的由乡镇(街道)评审小组再次审核,对符合条件的纳入城乡低保;不符合条件的,取消低保资格,并书面通知本人。通过政策宣传和程序的规范,为低保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培训,典型引路。

今年4月,我市专门召开了城乡低保普查工作会议,用三个月时间对我市城乡低保进行了全面普查。9月上旬,根据全省低保普查工作会议精神再一次对全市城乡低保普查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通过总结4-6月城乡低保普查工作经验,推广市中区、马边县城乡低保普查工作经验,以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各区(市、县)民政分管局长和具体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各区(市、县)也相开了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民政办主任、村(居)委会低保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会,对普查工作的重要性、普查内容、工作程序和低保工作政策再一次进行了认真培训。通过培训和市中区、马边县的经验引路,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为保质保量完成城乡低保普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加强监督,保证质量。

为保证普查质量,市和各区(市、县)由民政部门牵头成立督查组,对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低保普查工作进行了督查,同时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督查组采取抽查方式对普查程序是否规范、档案管理是否完毕等进行检查,对普查工作不到位的,指导限期整改。有力的监督指导,确保了普查工作不走过场,保证了普查工作质量。

五、工作成效

通过城乡低保普查,我市城乡低保的保障对象情况更加准确,操作程序更加规范,真正做到了政策透明,群众满意,为打造我市“阳光低保”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提高了低保工作人员素质。通过城乡低保开展普查的政策、操作流程等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低保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和工作责任心;同时,及时开展经验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整改,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提升了低保工作水平。各地通过严格、规范的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三榜公示等程序,使我市城乡低保工作程序更加规范,低保工作更加“阳光透明”;通过加大政策宣传,群众对低保工作的参与度、知晓率和监督力度大大提高,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城乡低保工作水平。

(三)建立了规范的城乡低保台帐。在全面清理核查的基础上,对确定的享受对象分别填入《农村低保台卡》、《城市低保台卡》,做到了低保数据与计财实际发放数据完全一致。

篇6

第一条 为保障我市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常住户口在大连市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不含乡、镇)所辖区域内(简称市内四区)的城市居民,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大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保障办),负责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指导和综合管理工作。市内四区保障办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财政、劳动、人事、粮食、教育、房地产、卫生、公安、工会等部门,应依据职责分工,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第四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生活保障金、城市困难职工帮困卡、特殊困难户由政府部门专门帮扶和一次性临时救济等制度。

第二章 保障标准和对象

第五条 市内四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月人均收入190元。

市保障办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市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出调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 下列人员属于保障对象:

(一)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二)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由城市待业青年中入伍的退役士兵(仅限待安置的8个月内);社会救济对象;原享受国家40%定期救济的人员;因公致残的原知识青年以及保障对象家庭中已成年但无劳动能力、无收入的残疾人。

(三)按应得的职工工资、失业职工失业救济金、下岗人员基本生活费、退(离)休人员退(离)休金、职工遗属生活费等收入计算,虽然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已连续4个月以上未能领到且近期无望领到上述收入,使家庭实际月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四)家庭生活困难的三胞胎以上多胞胎家庭十八岁以下的子女。

(五)刑满人员释放后3个月(含3个月)以内,本人无收入的。

(六)因意外或突发性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

第七条 无业、失业、离岗、下岗人员中有劳动能力的,就业管理部门应尽快为其提供工作岗位。对不愿就业、不进行求职登记或虽进行求职登记但无正当理由,而且两次以上不接受工作岗位的,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三章 家庭月人均收入的计算

第八条 家庭月人均收入是指家庭中月所有收入(简称家庭收入)之和除以家庭人口(以户口簿为准)总数的平均值。

本办法第六条第(二)项规定的人员,不计入家庭人口;家庭成员中在大中专院校学习,户口已转出但仍由家庭成员扶养的,计入家庭人口。

第九条 家庭收入包括:

(一)工资(含个体劳动者收入)、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

(二)养老金、退(离)休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救济金、赡养费、扶(抚)养费、特许权使用费、职工遗属生活费和继承所得;

(三)财产租赁、利息、股息、红利、保险给付金等收入;

(四)除享受特殊待遇的优待金、抚恤金、补助费、津贴以及街道办事处给予社会救济对象的临时性救济以外,其他应当计入的家庭收入。

第十条 本办法第九条中的赡养费、扶(抚)养费,应按照协议、裁决或者判决的数额计算。没有协议、裁决或者判决的,赡养费按赡养人家庭收入减去家庭成员应当享有的最低消费额(按家庭成员总数乘以居住地居民上年度月人均最低消费标准上浮10%计算),剩余部分按其赡养人数的平均数计算;每个扶(抚)养对象的扶(抚)养费,按照给付方收入的25%计算,但最高不得超过其收入的50%。

第四章 保障待遇

第十一条 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情形的人员,按下列规定享受保障待遇:

(一)符合第(一)项规定的,每月按其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

(二)符合第(二)项规定的,按月足额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

(三)符合第(三)项规定的,每人每月发给限额30元的粮油代购券,凭券在指定粮店购买粮油食品,并不定期给予捐助衣物;

(四)符合第(四)项规定的,每人每月发给80元生活保障金;

(五)符合第(五)项规定的,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发给临时救济金;

(六)符合第(六)项规定的,发给一次性临时救济金。

享受本条第(一)项、第(二)项待遇的家庭,同时享受市政府已经规定的有关就学、用房、就医等方面的优惠待遇;本条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和粮油代购券不能同时享受。

第十二条 保障对象中的独身户、子女未成年或虽已成年但无劳动能力的单亲家庭,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浮30%发给生活保障金。

第十三条 保障对象中有特殊困难的家庭,针对其具体困难,由市保障办统一安排政府有关部门实行专门帮扶,重点解决其就业、子女就学、就医等问题。

第五章 审批和发放

第十四条 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人员申请保障待遇,由户主或本人持有关证明材料于每月5日前向所在地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居民委员会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天内核实完毕并报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在收到报审件后5天内审核完毕并报区保障办;区保障办在收到报审件后5天内完成审批工作。

区保障办应按月将审批保障待遇情况报市保障办备案。

第十五条 区保障办对符合规定条件,又予以批准的申请人,属于本办法第六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规定情形的,发给《大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属于本办法第六条第(三)项规定情形的,发给《大连市城市困难职工帮困卡》;属于本办法第六条第(五)项、第(六)项规定情形的,办理一次性救济金领取手续;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领到《大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和《大连市城市困难职工帮困卡》的人员,从批准之日起凭证或卡、户口簿(户主身份证),按月到指定地点领取保障金或限额粮油代购券;经批准领取一次性救济金的人员,凭批准手续、户口簿(身份证)到指定地点领取救济金。

第十七条 享受保障待遇对象中有特殊困难的家庭,由户主或本人通过户籍所在地居民委员会向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街道办事处审查、核实后于每月月底前报区保障办,由区保障办上报市保障办,分送有关部门帮扶。

第十八条 享受保障待遇对象的家庭成员、收入等情况发生变化的,应按原申请程序办理调整保障待遇手续或交回《大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大连市城市困难职工帮困卡》。

第六章 保障资金

第十九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190元中的10元,由市政府负担,剩余的180元按7∶3的比例,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负担。

市、区保障办每年年底前按应负担的比例,提出下一年度用款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保证安排,并拨入专户,专款专用。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民政局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 市内各粮油食品供应公司收取的粮油代购券周转金的给付方式,由市财政局、民政局、粮食局共同商定。

第二十一条 市、区保障办每年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专项经费,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执行。专项经费用于保障工作的调研、培训、检查、档案及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开支。

第七章 保障工作的监督

第二十二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公开、公正、民主的原则,享受保障待遇人员名单和应享受的保障待遇由居住地居民委员会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三条 街道办事处可成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疑难问题评审小组,由分管领导、专干、派出所民警、居民委员会主任以及两名以上居民代表组成,负责对审核中有争议问题的评定。

第二十四条 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应定期对享受保障待遇人员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复核,发现高于保障标准或不应享受保障待遇的,应报区保障办停发保障金或限额粮油代购券,并收回《大连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大连市城市困难职工帮困卡》。

第二十五条 市、区保障办和街道办事处应建立保障待遇审批、发放的监督和管理制度;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保障资金使用的监督;审计部门应对保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计。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家庭人口、收入等情况发生变化,不按规定办理变更、注销手续,多享受保障待遇的,由区保障办追回多领取的保障金或粮油代购券。

第二十七条 为他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或享受保障待遇的人员采取虚报、隐瞒实情、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保障待遇的,由区保障办予以追回。

第二十八条 从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人员,、或挪用、扣压、拖欠保障金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九章 附 则

篇7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文化模式;保定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140-02

自2008年初,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作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以后,“低碳城市”迅速“蹿红”,成为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之后的最热目标,“低碳城市”也自此成为保定这座古城的新名片。而保定之所以会在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主要是以中国英利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那是否拥有了超强的低碳产业,就等于建立了先进的低碳经济模式进而形成了成熟的低碳城市呢?当然并非如此简单。本文就何谓低碳城市、制约低碳城市发展的瓶颈以及如何应对进行阐述。

一、低碳与低碳城市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毫不节制,致使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致使“城市”这个曾被无数人为之向往的区域空间正在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当然这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城市的问题,而是已然实现城市化和尚处于此进程中的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危机,至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上打造低碳城市成为很多国家很多城市的共同选择。

目前国内外关于低碳城市的研究文献,还非常少。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在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打造低碳城市主要就是发展低碳经济。但二者又不仅仅是等同的,低碳城市要比低碳经济更具有包容性、更加符合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这里,我们所理解的“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可见低碳城市的打造,需要企业、个人、政府的共同努力,需要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低碳统一”。

二、保定在打造低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素有“京都南大门”之称。不过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结点,保定的发展既得益于此,又受制于此。保定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于是决定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最终确立了以“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的目标,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此为契机,保定也被列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虽然新能源产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同完善的低碳城市尚有一定距离。本文就制约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瓶颈,谈以下几点。

1.在低碳城市的打造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低碳城市的打造,主要靠企业和个人努力,但绝对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保定市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如2008年底的《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低碳生活的意见》试行,就其在未来十年的低碳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进行了规划,成为保定打造低碳城市的基本行动纲领。但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要想使纲领付诸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就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

2.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存在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整体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成熟的产业结构首先需要确立既能发挥区域优势又能保持区域特色还具有很大带动性的主导产业,再发展与主导产业关联度比较高的非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最终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业结构。就保定目前的状况来看,新能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地位正在日益巩固,但如何加强与其他支柱产业如汽车制造业的关联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二,能源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保定市目前的能源管理体制改革还停留在微观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层面,还没有触及到宏观的能源管理体制的要害。从微观的角度看,企业作为打造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重要主体,缺少低碳意识。“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节能的灯”,是很多所谓“低碳企业”的真实写照。之所以形成这一悖论,主要在于他们仅仅是将“低碳”作为产业来做,没有作为约束自身的基本标准。

3.在低碳生活模式中,还没有形成全民低碳消费的基本理念。针对保定居民的生活模式,作者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发现80%左右的被访者并不清楚何谓“低碳”,也不知如何做到“低碳”。在普通民众中,基本持两种心态,一是认为追求低碳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另一类认为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市民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得过且过”。不管哪一种心态,都会影响低碳城市的建设。

三、如何应对

篇8

一、我市城乡低保工作基本情况

(一)低保工作有规可依,规范化水平逐步提高

1999年国务院出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后,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市人民政府于2月出台了《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林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多年来,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下功夫抓低保规范化建设,在低保的申请、审核和审批上认真按照中央、自治区和市的有关规定办理,总体取得较好成效。城市低保工作比较规范,农村低保工作规范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二)低保标准逐步提高,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城市低保工作方面,从1997年启动,补助水平从开始时月人均25元逐步提高到目前150元,保障人数从开始时5千多人扩大到目前5万多人,1-10月发放低保金7432.61万元,城市低保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工作方面,从10月份开始实施,当时保障人数约6万人,补助水平为月人均15元左右。按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实行扩面后,到10月份,全市有农村低保对象22.72万人,占农村人口4.09%,1-10月发放低保金10309.2万元,月人均补助为45.6元。城乡低保的实施,为改善城乡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维护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我市城乡低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差距

有的领导对低保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到位,认为低保和整个社会救助工作是花钱工程,不出政绩,只求最低限度维持而不愿过多投入财政资金,没有像抓财税、稳定、计生工作那样予以重视,城乡低保政策宣传发动力度不够,社会影响面不大。有的地方把低保看作是吃国家“大锅饭”,抱着“不吃白不吃”的心理,对低保申请对象不认真审核把关,明知不符合条件,也出具虚假收入证明。有的人存在不劳而获的想法,采取隐瞒家庭收入、分户居住等手段钻低保政策的空子和管理上的漏洞,想方设法争吃低保。

(二)配套资金缺口大

根据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桂政办发〔〕85号文件规定,县级财政按20%-30%配套城市低保资金。,全市城市低保年发放低保金为8953万元,按20%比例全市县级需配套近万元,但实际预算配套不足800万元。根据自治区政府桂政发〔〕2号文件规定,市、县财政需按33.3%配套农村低保资金。,全市农村低保年发放低保金为12286万元,全市需配套4054万元,但实际列入预算只有2522万元。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我市除市本级、玉州区、北流市低保资金配套较好外,其余均不能按比例足额配套,造成城乡低保资金缺口,一些应保对象不能及时纳入低保范围,也无法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有一个县,上级下拨该县城市低保资金700多万元已全部发放完,到9月底,全县城市低保资金缺口130多万元;农村低保资金需配套718.2万元,预算安排只有374万元。

(三)工作不够规范

1、存在“人情保”等违规现象。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因人情关系等原因,没有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将个别不属于低保对象的家庭确定为低保对象。一些村没有组织人员评议低保户资格,而由支书或者主任直接指定,“人情保”、“关系保”、“保人不保户”、“家庭共同成员分户申请”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2、群众监督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在实际操作中,对部分低保对象的纳入,特别是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及张榜公布等环节,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影响了低保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度。

3、存在重入保轻退保现象。贫困户列入低保,脱贫后退出低保比较少。自推行低保政策以来,退出低保的人,除个别死亡的和极少数由于群众举报退出的外,几乎没有其他退出人员。

(四)低保准入把关难度大

目前我市民政部门采用“家庭人均收入”的办法来确定低保对象,由于目前城市居民就业的多样性和隐蔽性,申报低保对象的收入情况很难掌握,如果他们通过隐报、瞒报等掩盖自己的实际家庭收入,审核部门无法鉴定;农村低保对象的收入,由于粮食等实物收入难以货币化、外出务工人员收入不稳定、隐性收入难于统计等因素,核定难度很大,导致低保对象的界定不够准确。而很多专项救助,比如医疗救助、廉租房救助、法律援助、教育救助和有线电视费减免等,只有低保对象才有资格享受,因此有的人为了得到某项救助而想方设法进入低保行列,从而增加了低保工作的压力和难度。

(五)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紧缺

一是基层民政干部少、工作量大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县级层面。目前县(市、区)民政局低保办的工作人员为1-3人,而办结审批手续的法定时限只有

5日,很难做到对申请材料逐一严格审阅把关。在乡镇(街道)层面。低保审批程序的大部分工作都落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但只配1至2名民政助理员,且大多数是兼职,管理的城乡低保对象少则二千多人,多则上万人。由于各镇民政力量十分薄弱,入户调查、群众评议等关键环节工作不到位,仅仅依靠村“两委”干部的报告来确定城乡居民低保对象,存在底子不清、掌握对象不准、救助不公、兑现不及时等问题,造成有的群众反复上访,甚至越级上访。在村(居)委会层面。低保协管员缺少专门业务培训,理解和执行低保政策的水平有限,低保对象的界定随意性较大。如有些村干部没有把低保存折及时发放到低保户手中,给低保工作的规范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是专项工作经费缺乏。城乡低保工作受理申请、入户调查、组织评议、张榜公布、审核审批、表册打印、资金发放等工作都需要工作经费。有的县(市、区)县级财政没有安排低保工作经费。到乡镇一级更没有安排任何低保工作经费。社区、村委低保协管员每季度要入户调查核实,上报相关情况,但没有报酬,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调查的准确性。

三、做好我市城乡低保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协调,确保领导到位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惠及困难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领导要重视抓、认真抓,切实落实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低保工作行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督促民政、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物价、审计、工会、乡镇、社区等各职能部门和单位,立足自身职责,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共同做好城乡低保有关工作,形成“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及时、有效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

(二)加强宣传培训力度,确保思想认识到位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正面引导作用,采取张贴标语、橱窗展示、媒体报道等多种宣传形式,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深入持久地开展低保政策宣传。既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使城乡低保的政策、法规、制度和审批程序家喻户晓,切实提高全民对低保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低保观念,人人参与监督,为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又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社区、村委会基层领导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素质。各级党委要将低保业务培训列入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城乡低保工作人员特别是村级低保协管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尽快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城乡低保工作队伍。

(三)加强财政支持力度,确保低保资金到位

一要确保低保配套资金到位。市、县两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按照应承担的负担比例优先安排低保配套资金,做好城乡低保资金年度预算安排,确保我市城乡低保对象的补助标准不低于自治区确定的全区平均补助标准,确保低保金能及时、足额发放。市财政、民政部门要建立城乡低保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要确保低保工作经费落实。按低保对象每人每年县10元、乡镇5元、村委会3元的要求,落实专门的低保工作经费,并配备必要的工作工具,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三要拓宽渠道,要积极发挥非政府、非盈利机构的作用,利用社会福利社团和慈善团体,广泛发动各类社会捐赠,建立救助基金作为低保制度的有益补充,建立稳定、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四要定期组织审计、财政等部门联合对低保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督查,防止和杜绝贪污、挤占、挪用低保资金等违纪问题发生。

(四)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确保工作机制到位。

1.统一低保准入“门槛”,完善低保对象评定机制。要进一步探讨、制订可行的、便于实际操作的核实低保申请人家庭收入的标准。建议组织民政、财政、农业、统计、物价、审计、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开展城乡居民生产项目、经济收入等方面调查,量化、细化核定项目和内容,制定出台城乡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定标准,统一全市家庭收入核定标准,统一低保准入门槛。凡是达到标准的,列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2.严格程序,完善申报审批发放机制。建立完善细化的民主评议制度、民主评审制度、低保对象分类管理制度、公示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政策规定的申请、入户调查、群众评议、公示、审核等程序不能简化、走过场。尤其要加强评议、公示制度,统一会议登记格式及记录,村委会召开低保评议小组会议,乡镇包村干部必须参加。乡镇每季度要对三分之一的村的低保对象进行抽查,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取消。建立“直达”发放模式,完善低保资金发放机制。财政、民政、金融等部门加强协调合作,将城乡低保资金准时足额输入低保对象的家庭帐户,全面实行低保资金的社会化发放。

3.充分发动群众,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将城乡低保的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等政策规定全部上墙,聘请有威望的社会知名人士为社会救助工作监督员,拓宽监督渠道。民政部门要加强指导,特别是在评议阶段,要动员各阶层的群众代表参加,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增加透明度,准确界定低保对象。要建立城乡低保举报受理制,设立举报信箱和投诉电话,举报必查。对群众的举报投诉,及时派员入户调查,限期将调查处理结果反馈给举报投诉人。

4.开展专项检查和经常检查,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建议组织监察、财政、民政部门组成专项检查工作组,对低保工作中存在的“人情保”、“关系保”、“分户保”等不规范现象进行一次集中检查,对不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坚决予以清退。民政部门要坚持做好定期审核工作,对低保对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真实全面地掌握低保对象家庭经济收入、生活状况,及时将不符合条件的对象予以清退。严格执行分类施保的规定,对特困户、比较困难户、一般困难户分档发给低保金,防止“一刀切”。

5.统筹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保脱困机制。各级政府要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力量,低保救助与其他专项救助有机结合,构建一个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数据库,实现救助信息化,解决多头救助、重复救助问题。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在低保对象的扶持上实现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实现再就业的低保对象,政府应全力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要广开就业渠道,继续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通过重新上岗,劳动自救,社区组织劳务输出、家政服务等,使低保对象摆脱贫困,回报社会。

篇9

书记的重要批示,是代表省委、省政府坚持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证全省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所提出的重大措施,对今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各县(区)要深刻领会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把城市低保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摆上重要工作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各县(区)民政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把城市低保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抓实抓好。要充分认识搞好低保工作的重大意义,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全市低保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全力搞好调标工作

按照关于做好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和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全市从4月1日起,9县(区)均按提高10%的标准,重新核定保障标准。提标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29元,其它各县为每人每月114元。按此标准,全市低保资金在原有的基础上每月增加40万元。各县(区)要结合实际,认真安排,抓好落实,务必在近期内全部落实到位。

三、认真搞好核查工作

春节过后,各县都开展了每年一次的低保对象核查工作,多数县已经完毕,部分县还正在进行之中。各县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在短期内完成所有保障对象的核查工作。核查工作结束后,尽快把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和人员退出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贫困居民纳入保障范围,落实保障补差水平,使低保对象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四、切实落实市县财政“低保”资金

按照甘政办发〔〕99号文件“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安排城市低保资金,必须达到当地低保资金支出总量的20%以上,并足额到位”的要求,全市市县全年需列支近600万元。各县(区)在调标工作完成后,要抓紧测算本级今年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本级应预算安排资金数量必须达到投入总量的20%,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招当地政府追加预算,预算批准后逐级上报省民政厅、省财政厅。落实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安排20%低保资金,是省委、省政府的决心,是硬任务,硬指标,要保证达到省上要求。各县(区)要严格按市政府关于上半年列支不能低于10%的要求,全额落实及时到位。

篇10

第一条为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工作,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省政府《安徽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持有本市市区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市区居民低保标准的,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实行城市低保制度,遵循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扶助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实行属地管理和动态管理。

第四条市民政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低保的管理工作,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低保的管理工作。

区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管理审批机关)负责城市居民低保的具体管理审批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受管理审批机关委托,负责辖区内城市居民低保申请受理、调查核实、民主评议、汇总上报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第五条市区低保标准,由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并根据市区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入和物价指数变动情况,适时调整,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二章低保对象的确定

第六条低保待遇的申请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持有市区常住非农业户口;

(二)申请人家庭可核算的人均收入或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低保标准。

第七条家庭成员在大中专院校学习,户口转出但仍由其家人供养的,可以视为同一户口人员。

同一家庭中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既有非农业户口又有农业户口的,其非农业户口人员可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并以家庭为单位核算其收入。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家庭,不能享受低保待遇:

(一)家庭中在法定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无业人员,经有关部门介绍就业,无正当理由拒不就业达两次的;

(二)家庭成员中有经常出入高消费场所消费的;

(三)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低保标准、经核实有隐瞒家庭收入行为的。

第三章家庭收入的计算和核实

第九条家庭收入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抚养、扶养关系且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包括:

(一)工资、奖金、津贴、补助及其他劳动收入;

(二)一次性安置费、经济补偿费或生活补助费;

(三)离退休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

(四)存款及利息,有价证券;

(五)租赁收入、接受馈赠和继承收入;

(六)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

(七)市人民政府规定应计入的其他家庭收入。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一般包括以下人员:

(一)夫妻,共同生活的双方父母;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

(三)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四)兄、姐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弟、妹;

(五)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人员。

第十条因建设征地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领取一次性安置补助费的人员,申请享受低保待遇时,因用安置补助费缴纳社会保险且无结余金额,其安置补助费不计入家庭收入;有结余金额的,结余部分计入家庭收入。其结余部分按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家庭人口计算可分的摊的月数,在可分摊的月数内,该家庭不享受低保。在分摊月数期满后,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申请低保待遇。

第十一条在计算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家庭的收入时,如其农村承包土地尚未退出的,应将当年土地收入计算在家庭收入中。

第十二条不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有:

(一)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特殊贡献,政府给予的奖励金、津贴等;

(二)优抚对象享受的各种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

(三)因工(公)负伤人员的护理费;

(四)因工(公)死亡人员及其家庭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丧葬费、生活补助费;

(五)在校学生因就学困难,由政府和社会捐赠、资助的货币及实物;

(六)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的临时性生活救助金。

第十三条对申请低保待遇的家庭,其家庭收入,应根据其申请前三个月的家庭平均收入确定;对已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进行动态管理核查时,应根据其此前三个月的家庭平均收入核定。

申请人应当如实报告家庭收入和资产情况,必要时接受资产和收入调查。

第十四条社区居民委员会受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负责申请对象家庭收入的初步核实,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审核,必要时管理审批机关可派工作人员直接到申请人家庭和有关单位进行核实。

第十五条核实家庭收入可采取下列办法进行:

(一)个人申报。申请人如实填写家庭收入情况和家庭实际生活状况,同时由经办人员对申请人进行必要的询问;

(二)入户调查。经办人员直接到申请人家中进行调查,核实家庭收入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

(三)单位、邻里走访。经办人员通过走访社区居民、到申请人所在单位等方式了解其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情况;

(四)信函取证。对不便走访的单位和有关人员,经办人员通过信函等方式获取有关证明材料;

(五)部门协同。民政部门与劳动保障、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建立联系,有条件的可实行计算机联网,及时了解申请人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变化情况;

(六)消费跟踪。对申请人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全面了解其真实生活状况;

(七)社区评议。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评议小组或召开听证会,对申请人家庭收入进行评议或听证。

第十六条家庭实际收入证明的出具及认定:

(一)在职职工的实际收入证明,由所在单位盖章、单位负责人签字,其中月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县级以上劳动部门审核认定;

(二)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实发的基本生活保障费和失业保险金,由县级以上劳动部门或其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证明;

(三)从事家政服务、保洁、保绿等工作的人员,其收入证明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或其服务单位出具;

(四)在法定就业年龄内且具备劳动能力者,采取灵活就业的,其取得的收入无法核实的,按不低于市区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五)其他人员的收入证明,由本人申请,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由社区居民委员会评议小组提出意见并进行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核定。

第四章低保待遇的申请、审批和发放

第十七条申请低保待遇的一般程序:

(一)由户主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申请材料送交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并出具共同生活成员的户籍、收入、就业状况和住房情况等证明材料,填写《**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表》;

(二)户籍与居住地不一致的,应向户籍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同时居住地管理审批机关要协助户籍地管理审批机关的调查,并提供其家庭收入状况的证明;

(三)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既有非农业户口又有农业户口的,由非农业户口成员向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农业户口成员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提供农业户口成员的收入证明;

(四)对行动不便或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的申请人,可委托他人或由其监护人协助办理申请手续。

第十八条审核审批低保待遇的一般程序: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受区民政部门的委托,接受城市低保申请,并自受理申请10日内,对申请人家庭成员的户籍、收入和就业状况进行调查核实,符合条件的,在社区进行张榜公布,并在申请表上签署意见,连同证明材料一并报送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初审;

(二)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自接到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10日内,应进行审核并及时返回社区居民委员会进行第二榜公布,群众无异议后,签署意见报区民政部门审批;

(三)区民政部门对上报的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进行核实,并在1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对于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批准享受低保待遇,并由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通知社区居民委员会进行第三榜公布;

(四)所有审批手续应自申请人提出之日起三十日内办结。同时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应在30日内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书面通知其本人,并说明理由;

(五)申请人对审核审批结果有异议的,可直接向管理审批机关提出复核。管理审批机关应当自接到异议之日起30日内核查完毕,异议属实的应及时纠正。

第十九条低保资金按月实行社会化发放。

第五章低保对象的管理

第二十条管理审批机关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低保对象在领取保障金期间的收入变化情况。低保对象应主动、及时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向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申报收入和家庭成员变化情况。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向民政部门办理延续、提高、降低或终止低保待遇的手续。

第二十一条管理审批机关可以依据低保对象家庭的经济困难程度、家庭主要成员的身体状况和劳动能力等因素,对低保家庭实行分类管理;对已纳入低保家庭,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复核。

第二十二条实行家庭收入季度申报制。享受低保的家庭由户主将家庭收入情况于每季度初5日内报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每季度初10日内上报区民政部门。享受低保家庭如无正当理由未按时上报,区民政部门将视为其家庭收入超过低保标准,并取消其低保资格。

第二十三条低保对象户籍迁移时应在5日内开具迁出证明,并在20日内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和迁出证明到迁入户籍地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申请人家庭中在就业年龄内且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尚未就业的,应积极寻找工作,参加就业或再就业。暂时无法就业的,在享受低保待遇期间,应当参加其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劳动。参加公益性劳动时间按以下方式确定:

(一)城市居民按市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折算小时工资,并按实际享受的低保金数额确定相应的劳动时间;

(二)在折算小时工资时应按日均8小时计,并扣除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的天数;

(三)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劳动的,须凭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有效证明。公益性劳动以社区为单位,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牵头会同相关单位组织实施。对参加公益性劳动的情况进行考勤登记,并以此作为审批低保待遇和核发低保金的参考依据之一。

第二十五条建立低保对象档案管理制度。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建立低保对象个人资料档案,实行一户一档。城市低保对象个人资料的内容包括:个人申请,申请人及家庭成员收入状况证明,住房登记表,申请审批表,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社区居民委员会入户调查表,民主评议记录,三榜公示记录,以及管理审批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六章低保资金的管理

第二十六条低保资金由省、市、区财政按规定比例共同负担。省财政负担的剩余部分,由市财政分担70%,区财政分担30%。对市、区财政分担比例,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低保资金列入市、区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户存储,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确保低保资金不被挪用和挤占。

第二十七条每年年底前由市、区民政部门依据当年享受低保人数及补差金额,提出下一年用款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定期拨付,当年余额结转至下年度继续使用。

第二十八条低保所需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在预算中予以安排,确保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二十九条市、区财政部门每月将城市低保资金足额拨付金融机构或民政部门低保资金专户,按月足额实行社会化发放。

第三十条当月一次性扩大保障面达到本区已保人数的1%时,区民政、财政部门应在上一个月分别向市民政、财政部门报告,经审查同意后纳入保障范围。

第三十一条民政和财政部门应建立城市低保资金管理双向通报制度。财政部门应将预算政策、资金安排、资金拨付及时通报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应将城市低保政策、低保户数、人数、资金发放情况及时通报财政部门,并建立经常性会商制度。

第三十二条民政部门应会同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对城市低保金管理发放情况进行经常检查,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

第七章监督与处罚

第三十三条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公开低保政策、办理程序、办理结果,并设立举报箱和投诉电话,受理居民的举报,投诉。

第三十四条民政、财政等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低保资金管理、发放情况进行检查,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和依法处理。

第三十五条从事低保管理审批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享受低保待遇条件的家庭,无正当理由拒不审批,或者无故拖延审批的;

(二)擅自批准不符合条件的家庭享受低保待遇,经查实的;

(三)贪污、挪用、克扣及无正当理由拖欠低保资金的;

(四)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接受低保对象财物的;

(五),或其他损害国家利益和居民低保权益的;

(六)对不履行职责造成工作失误,引发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的;

(七)对群众举报反映的情况不能及时进行查处和报告结果的。

第三十六条享受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民政部门依法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追缴冒领的低保金;情节恶劣的,处冒领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一)采取虚报、隐瞒、仿造等手段,骗取享受低保待遇的;

(二)在享受低保待遇期间家庭收入增加,但未按规定告知管理审批机关,继续享受低保待遇的。

城市居民在申请低保过程中,对审核审批的低保工作人员进行威胁、恐吓或严重干扰低保工作正常秩序,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各县(市)低保标准,由县(市)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入和物价指数变动情况,适时调整,报县(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并报市政府备案。

第三十八条县(市)人民政府可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参照本细则,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