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服务十篇

时间:2023-10-18 17:38:31

养生保健服务

养生保健服务篇1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养生保健

一、医学生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我国目前的医学教学模式仍然以机械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学内容以专业为中心,而不是以“行业教育“为目标,所以学生接受的只是“专业知识”而不是“行业知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是被动组建的,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对知识的创新性。

(二)医学生创业教育观念的落后。由于医学学科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复杂和严谨,医学院校的教师根深蒂固的认为医学教学的目标就是医务工作者,学生也顺理成章的认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是医疗单位,而不是创业做老板。这样一来,医学生就应当把专业知识学习做为的重中之重,而创业教育应该是针对其他专业学生开展的,对于医学生来说没有必要。

(三)当下适合医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健全。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医学生的创业教育更是没有形成系统权威的教材体系,课程设置也缺乏合理安排,教学评估标准几乎还是空白,创业教育内容也停留在形势分析技巧、心理、政策的宣讲,辅之以一些典型创业成功的实例。

二、养生保健的创业探索与实践

结合当下医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赣南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养生保健”为创业方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组建“养生保健医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情况。该公司依托赣南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医疗资源,公司工作人员的组成:行政管理部门依靠学校及医院的管理干部以及部分学生干部,正式上岗之前会到医院进行培训和实习,具备管理能力。技术部门与医院的相应科室挂钩,聘请相应学科专家为技术顾问,具体技术实施由招聘的医学毕业生或者在校医学生兼职完成。公司人员大部分为医学毕业生,具备较好的医学理论和医疗技能,公司购置的设备也由医院医技部门指导配备,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公司可针对性的招聘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康复学等特色专业的毕业生或者兼职在校生依靠他们的专业特点及特长来拓展业务的服务范围,扩大影响力。同时,本公司也可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的实训基地,可为康复治疗协会、推拿协会,针灸协会、药学研究等学生团体来公司进行实训,这也是吸引人才加入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综合分析,本公司从建设背景,自身特长和员工的兴趣都具备建立公司的条件。

(二)组建“养生保健医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实施方案。(1)成立了公司领导阶层,确定公司短期,中期、长期计划,明确公司的定位;根据公司的实际制定出符合不同客户要求的服务套餐;与技术顾问制定和分析公司的核心技术,确定服务套餐的的功能;对公司的项目进行推广和宣传,扩大声势和广告效应;对所在地类似的公司进行竞争分析,分别根据服务、价格、市场份额、地区、宣传方式、管理手段、特征以及财务力量划分重要竞争者;营销策略及销售的建设。(2)与学校和医院进行洽谈沟通,教育和培训公司需要的各型专业人才,也可面向社会招聘相关职位工总人员。如:技术应用人才、财务管理人才、网络宣传人才、行政管理电人才等。(3)选定公司位置和租赁公司办事处,筹集经费购买相应医疗设备,可租用学校或医院的实验室及训练室进行训练工作人员。软件条件的充实可以引进高学历专业型人才充实公司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依靠客户和当地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公司文化等等。

三、讨论

医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解决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医学院校、医学生自身甚至家庭和社会等方面都应积极地去营造和谐的创业环境和有利的创业条件,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就业。(1)医学生要自觉更新的就业观念,自觉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就业观念决定就业取向,同时,医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应该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式,调整就业观念,跳出医疗事业单位与专业对口这个圈子,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在社会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2 )医学院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创业的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以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为依托,针对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形式多样的创业指导课。同时,借助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举办各类创业计划和设计大赛,激发医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在医学院校内创办医学生创业园,为医学生创业提供场地支持,积累创业经验;邀请一些创业实战专家举办创业案例讲座,帮助医学生树立创业的决心。

参考文献:

养生保健服务篇2

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一、规划背景

(一)xx期间取得的成就。

1.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xx期末,我国城乡居民(包括老年人[1])医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待遇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住院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5%。

2.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专业康复护理机构不断增加。截至20xx年,全国共建有康复医院453所,护理院168所,护理站65所,比xx期末分别增加了69.0%、242.9%、16.1%。康复护理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20xx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护理站从业卫生人员分别为36441人、11180人、316人,比xx期末分别增加了96.5%、286.7%、69.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服务不断深化,为辖区内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每年1次免费健康体检,20xx年接受体检老年人数达1.18亿。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国有23%的养老机构设有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机构。

3.老龄健康政策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权益得到更好保障。20xx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老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老年健康相关工作。组织开展《中国健康老龄化战略研究》,明确健康老龄化的核心要义,作出关注生命全程、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战略部署。启动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项目,着重培养并提高家庭养老照护能力。20xx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84号),明确了医养结合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文件印发后各部门明确分工,各自结合职责抓紧落实。卫生计生委和民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明确首接责任制,提高办事效率。启动部级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在全国遴选确定90个试点城市(区),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各地医养结合工作扎实起步,以多种形式围绕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提供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高龄和失能老年人数量增加,对老年健康服务的刚性需求不断释放,伴随家庭结构的变化,给老年健康服务带来严峻挑战。

1.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加。截至20xx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岁及以上人口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0.5%。十三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约增加640万,到20xx年将达到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与此同时,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越来越多,残疾老年人逐年增加,20xx年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63万人,持残疾证老人达到1135.8万。伴随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的刚性需求日益增加。而且,老龄化进程与城镇化、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相交织,流动老人和留守老人规模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照料者缺失的问题。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已成为十三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亟待完善,老年健康服务提供能力有待加强。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适应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包括保健-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体系。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康复医院、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护理院等机构数量有限且地区分布不均,失智照护、安宁疗护等机构严重缺乏,为社区和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从事老年健康服务的人员数量不足,尤其是基层人才严重缺乏。医养结合服务工作刚刚起步,政策体系尚不健全,老年健康的评价体系等有待完善。

3.老年健康保障政策效率有待提高,老年健康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是医疗服务利用的高频次人群,老年人门诊和住院需求及医疗费用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目前我国老年健康保障制度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政策效率不高,尤其是失能老人、残疾老人迫切需要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未建立,老年人的长期护理费用没有制度性保障来源。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维护老年健康权益和满足老年健康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服务体系由以提高老年疾病诊疗能力为主向以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全覆盖为主转变,保障老年人能够获得适宜的、综合的、连续的整合型健康服务,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建设健康中国。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为目标,本着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原则,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健康特征和诉求,努力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

2.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积极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服务、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加快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广泛动员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激发社会活力,鼓励社会投资,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各地发展水平,结合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分类别、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为老健康服务。重点做好对有需求的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和服务关爱工作。

4.整合资源,统筹兼顾。统筹城市和农村资源,发挥城乡社区基础性作用,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统筹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优化老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宣传教育、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康复护理、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工作,建立覆盖城乡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

公平可及、兼顾质量的老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有序衔接、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的整合型服务,基本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

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老年健康相关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老龄化各项工作全面推动、持续发展。

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2020版 三、主要任务

围绕老年健康工作的重点难点与薄弱环节,将老年健康服务作为中心任务,优化老年健康与养老资源配置与布局,补齐短板,加快推进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进老年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

1.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开展老年健身、老年保健、老年疾病防治与康复、科学文化、心理健康、职业技能、家庭理财等内容的教育活动。健全老年人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丰富老年人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老年人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建设老年人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加强老年人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弘扬老年人身边的健康文化。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积极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引导开展读书、讲座、学习共同体、游学、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面向全社会宣传倡导健康老龄化的理念,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氛围。开展老年健康保健知识进社区、进家庭活动,针对老年人特点,开发老年健康教育教材,积极宣传适宜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加强老年人自救互救卫生应急技能训练。

(二)加强老年健康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提高老年健康管理水平。

2.做好老年疾病预防工作。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适当调整老年人健康体检的项目和内容。推广老年痴呆、跌倒、便秘、尿失禁等防治适宜技术,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口腔疾病的筛查干预和健康指导,做到老年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促进老年人功能健康。

3.推动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启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计划,为贫困、空巢、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加强对老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管理和康复治疗,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三)健全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可及性。

4.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服务老年人的功能建设。加强康复医院、护理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家庭病床等服务,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推动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倡导为老年人义诊,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到20xx年,医疗机构普遍建立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

(四)积极推动医养结合服务,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5.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服务。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多种形式的签约服务、协议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机构或医务室、护理站等,重点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服务。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机构。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居家老人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研究出台老年人健康分级标准,健全相关服务规范、管理标准及监督评价机制,研发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

6.推动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积极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协同、规范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培育社会护理人员队伍,为居家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为家庭成员提供照护培训,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比较健全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

7.加强老年健康相关科研工作。开展大型队列研究,研究判定与预测老年健康的指标、标准与方法,研发可穿戴老年人健康支持技术和设备。探索老年综合症和共病的发病过程与规律,研发综合防治适宜技术、指南和规范,构建老年健康管理网络。

(五)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为维护老年人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8.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巩固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在地方试点基础上,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现符合条件的跨省异地住院老年人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鼓励发展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老年商业健康保险,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

9.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在做好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中老年人医疗救助工作基础上,将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给予相应医疗救助。

(六)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提供老年健康多元化服务。

10.开展老年人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扩大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覆盖广度和服务深度,不断丰富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的内容,推广老年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老年人不同体质和健康状态提供更多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11.推动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支持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建立一批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基地。

(七)以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为导向,推动老年健康产业发展。

12. 积极发展老年健康产业。结合老年人身心特点,大力推动健康养生、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运动康复、医疗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大力提升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保健食品、老年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扩大健康服务相关产业规模。

13. 推进信息技术支撑健康养老发展,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开展面向家庭、社区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覆盖率和质量效率。搭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对接各级医疗卫生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安全监护等服务。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建设,为机构养老人群提供便利服务。

(八)推进适老健康支持环境建设,营造老年友好社会氛围。

14.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建设老年人社会参与支持环境,从与老年健康息息相关的各方面入手,优化住、行、医、养等环境,营造安全、便利、舒适、无障碍的老年宜居环境体系。推进老年人住宅适老化改造,支持适老住宅建设。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完善家庭养老政策支持体系。

(九)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15.切实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尽快培养一批有爱心、懂技术、会管理的老年人健康服务工作者。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采取积极措施保障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其工资待遇。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鼓励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提供岗位。重点建设一批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与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老年健康工作部署。切实把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解决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把老年健康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扩大就业的主要内容。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与具体实施办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要积极出台扶持政策,促进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支持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融资、土地供应、落实税费优惠、人才培养、政策保障等方面对老年健康服务工作予以支持和倾斜,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政策。

(三)强化部门分工协作。各级卫生计生、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体育、中医药管理、残联、老龄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分工合作,落实老年健康相关政策,共同为实现健康老龄化规划目标提供支持。

(四)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支持社会资本进入老年健康产业市场,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兴办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提供老年健康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开展老年人健康关爱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基层老年协会作用,组织老年人开展互帮互助活动。支持专业社会工作者组织各类爱心人士关爱老年人,开展一助一多助一等多种形式的结对关爱服务活动。

养生保健服务篇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高等教育发展应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选择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此,21世纪中医类人才的多层次培养更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对中医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培养中医类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和保健需求。

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背景

世界经济的重心已转向服务经济。美国《财富第五波》作者保罗·皮尔泽指出,继汽车、电脑、微波炉、网络之后的财富第五波,全球下一个兆亿产业将是保健产业。根据人们对保健的需求,未来医学任务也将从防病治病为主逐渐转向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大量亚健康人群的产生,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医疗保健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总份额为6400亿人民币,到2010年从事保健产业的企业总数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产业30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超过2000亿人民币。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预计,中国保健产业生产总值在2010、2015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600亿、24800亿和57200亿元的规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200%。其中,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市场发展前景尤为广阔。一方面,传统医学的“上工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预防保健思想,表现在“治未病的”预防保健的手段与方法上丰富多样,而且在预防保健上突出了人文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与人文哲学紧密相关;在人性化方面主张重人贵生,在个性化方面强调整体观,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提供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这正符合现代人对提高生活质量,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整体个性化地维护人的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组织开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在17个省(区、市)确定了46个试点单位,在全国推广了一批“治未病”的服务方法、技术和设备,在本文由收集整理“治未病”服务政策及人员、体制机制、机构管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加强了研究和探索,中医治未病服务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加快了中医特色预防养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综上所述,中医药服务已从过去注重中医药治疗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服务,并由此促使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在中医行业重治疗、轻保健;二是中医养生保健企业资本和规模较小;三是服务结构单一老化,以推拿按摩为主要手段;四是服务标准缺失,市场良莠不齐,存在假冒伪劣宣传和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五是具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目前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必须有一批掌握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执掌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形成一批以国家标准规范服务和技术的大型企业,在挖掘继承中医药传统保健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创新,优化服务结构,建立先进的现代服务管理体制,在管理思想、方法、模式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全面健康管理功能的保健服务。因此,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产业教育,是培养造就创新性专门人才的唯一途径。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目前中医教育根据不同层次分为专科和中职进行分方向培养,同时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和各自的职业规划,把中医类学生分为医疗方向和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定位均属前者,定位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的学生则侧重中医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途径

选择合作的中医养生保健企业学校应根据企业资质,认定具有大型资本和大型规模,经营业务结构以中医理论、基本保健技术、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主,并以国家标准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社会信誉度较高,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服务管理体制并走上连锁化经营道路的企业。企业还必须有自己的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有一支技术优良的带教队伍。

采取“订单式”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丰富多样,因而养生保健行业的每个企业经营业务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了解合作技术服务特点和人才需求量以便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大专层次的中医类专业属处方类专业,课程设置应满足培养医疗型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的企业应分阶段到学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宣传,公布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相应的工作单位及岗位,物色选拔需要的人才,然后校企双方根据各企业经营业务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以及技术服务特点和职业能力构成、岗位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选修课、顶岗实习和以岗位为前提的培训。

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根据行业需求必须突出实践技能,由企业提供资金、设备、行业技术、部分场地、技能教师,学校提供部分场地和师资,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一般可采取三种模式:(1)在学校内建设与企业真实经营环境高度仿真的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的校内实训。(2)企业自身建立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工作过程培训。(3)以企业经营场所为实训基地,

转贴于

推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中专层次的到相关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一年,大专层次的在二甲以上医院临床实习6~8月后转入企业顶岗实习2~4个月。

校企双方共谋学生职业发展在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中医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悉以岗位为前提的工作过程外,校企双方还需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或从事技术服务、或从事技术研发、或从事企业管理。企业建立技术服务或管理岗位升级考试制度,使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明确,能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

(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措施

课程设置改革与特色教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存在形式单一、范围有限、内容和理念有误的问题,课程建设层次有待提高。针对我国大专院校培养的中医类人才主要定位于临床医疗工作,培养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中医学及相关西医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那么,中职则定位于技能型中医类人才,主要培养其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保健基本技术,运用中医传统养生知识和现代养生保健技术,从事中医养生保健企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地点主要在企业。因而,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能单纯从学科出发,应从职业岗位需求本文由收集整理出发,除了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外,更应将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文化、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技术、中医现代保健技术、企业管理知识、各相关岗位任职要求、工作流程等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中,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编写特色教材,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使培养的技能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与行业和企业需求一致。同时,为配合国家对中医养生保健企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在课程设置中还应将相关职业资格(按摩师、公共营养师、刮痧师、反射疗法师)标准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改变现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重复和滞后的弊端,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多证并举,为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医学类的大中专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面向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因而要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技能型中医类人才,校内专职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改变教师观念,重视对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培养;(2)加强教师对中医养生预防保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3)指导专业教师及时跟进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4)专业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兼职,通过对企业进行养生保健技术培训、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5)除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证外,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如《按摩师证》、《反射疗法师证》、《公共营养师证》、《刮痧师证》等,在相关职业证书的考取过程中学习职业标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组建企业教师队伍,主要针对学生技能培训和工作过程指导,提高企业教师队伍的带教能力。要求:(1)到学校学习专业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技巧,掌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2)到学校提升中医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素质;(3)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后与企业人才需求一致的课程内容;(4)学生顶岗实习的带教。

养生保健服务篇4

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涉及到民生的各个方面。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为发展云南省特色健康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结合我省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发展我省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相关对策,以资为云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 健康服务业;民族医药;云南;对策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012-02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1]明确提出,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优势,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探索体制创新。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为发展云南省特色健康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结合我省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发展我省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相关对策,以资为云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1我省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

发展具有云南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业是云南独特的区域位置和多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为特点的医药体系所决定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气候宜人,人文、生态环境友好,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同时还是植物王国,拥有中药资源6559种,居全国首位药用植物6157种、动物372种、矿物30种,民族药1300余种,天然药物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均居全国之首[2]。生息在这片热土上的25个少数民族,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在不同的人文背景、气候环境中孕育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医药,形成了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彝族医药等多元一体的民族医药体系,具有“区域分明、和而不同、医文结合、医药结合”的特点。在这个民族医药体系中蕴含了丰富地各民族养生防病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健康服务业中具有医疗和保健等多方位的价值。民族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康的需求,符合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总结梳理各民族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的方法,并且加以规范和进行推广,对于民族医药民间有效经验的保护和传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健康旅游中融入民族医药的防病、养生和治病方法是发展云南特色健康服务业必不可少的内容。旅游活动是展现文化的一种方法,而旅游者出游的目的是体验和感受一种异域的文化。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要展现的就是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而民族医药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中融入民族医药内容能更好得展现云南的特色。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不同民族养生的简便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播和发扬。

总之,“天时、地利、人和”兼具的民族医药优势资源,将在云南发展健康服务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前景广阔。

2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建议

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是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省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健康服务业,多措并举发展我省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提出如下建议。

2 1加强民族医药医疗机构建设,提升预防、保健医疗服务能力

2 1 1建设我省民族医药医疗服务网络根据《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3]:“实现每个州、市均设有1所州市级中医(民族医)医院,且80%以上达到三级甲等中医(民族医)医院标准。”的要求,采取政府或社会投资等灵活方式建设民族医药医疗机构,尽快建设各州市县民族医院,使得每一个州市县都有民族医院,每个州市县都能提供较高水平的民族医药服务。

2 1 2充分发挥民族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民族医药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和方法,很多方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适用于在基层医疗服务中推广应用。民族医药拥有丰富的民族药用资源,就地取材方便廉验;多样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特色方法,可以作为基层医药资源不足的重要补充。建议结合当地民族医药资源特色,在当地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卫生室增设民族医药服务项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民族医药资源中的食疗方法也可以推广和普及,建议在当地卫生医疗机构中设立民族医药“食疗中心”,在民族医药理论指导下,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配餐方案,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以傣族医药为例,傣医具有“天人合一、体质相异、整体恒动”的养生观,傣族根据季节不同,进行饮食调养,达到机体四塔的平衡,如傣族认为冷季是人体“四塔”偏衰的季节,在饮食上要选择甜味和辣味的食物[4]。所以,在此季节中,应该配餐中适当多加一些甜味和辣味的食物,起到养生防病的作用。

2 2建立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机构与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建议由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关于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机构建设与管理机制的研究,明确养生保健机构准入、设置条件,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二是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三是建立健全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2 3加快民族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文化 支持民族医药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民族医药健康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民族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方法,鼓励开办专门的民族医药健康节目或栏目,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风气。

整合、完善名老民族医典型案例共享数据库和民族医药传统知识文献数据库,推动基层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重点专科、民族医药文化科普等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 4利用民族区域特点,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旅游整合我省优势民族医药医疗资源、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医药保健养生旅游、民族医药医疗旅游。初步设想,在省内打造以滇西北、滇南、滇中为主的健康旅游路线,从民族养生、保健、食疗、文化各方面体现民族医药特色,具体路线如下:①滇西北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德宏—腾冲,该路线包括了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保护区,沿线有白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怒江流域(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等)医药、迪庆藏医药。②滇南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思茅—红河—文山—版纳,沿线有傣族医药、壮族医药、哈尼族医药等。③滇中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昆明—楚雄—玉溪,沿线有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著名医家兰茂故居、云南白药集团、彝族医药等。

2 5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我省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和旅游产品。我省具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可以发挥相关学会、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种植有关中药材,研发保健酒、保健菜肴食品(如漆油鸡汤、天麻鸡、石斛菜系)等。

2 6建立民族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聚集区针对本省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发挥民族医药养生保健作用,依托我省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和医疗机构建设民族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聚集区,在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中融入民族医药内容,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做大做强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例如,以傣医药、彝医药、白族医药、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为试点,建设基于不同地区、民族的养老观念、风俗和特点的“省—县—村”三级养老服务模式。

2 7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民族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以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为契机,鼓励和扶持我省优势民族医医疗资源,如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德宏州中医医院到境外、国外拓展业务。可先采取在境外或国外合作开办中医药(民族医药)诊所、治疗中心的方式,条件成熟时,可开办医院。这些诊所、治疗中心、医院,除在当地提供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外,还可辅助开展民族医药医疗旅游工作,组织客源到云南来进行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旅游。

总之,我省在民族医药优势资源基础上发展健康服务业既可以彰显云南健康服务业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可促进民族医药养生、防病知识的传播,对云南民族医药也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S].2013.

[2]郑进,张超,马伟光,等.云南民族医药是天然药物发现性研究的摇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0):70-72.

[3]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S].2014.

养生保健服务篇5

关键词 广东 中医药 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11月29日,广东省正式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省中医药局成立了“广东省中医药局治未病办公室”,负责全省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目前,广东省中医院的KY3H中心,深圳市中医院、南海妇婴保健院、中山市中医院、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越秀区已成为治未病试点工作的标杆。为我省其他地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 广东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现状分析

1.1 医疗机构

在我省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工作中,从全省的层面上统筹规划,设立试点示范区,探索构建以大中城市中医院为龙头、以县(区)级中医院为骨干、以社区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的区域性“治未病”服务网络,并着力加强各试点单位的“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对服务流程和内容、方式等进行规范。由于治未病并没有现成的工作平台和服务模式,各试点医院结合本地实际,整合利用现有人才、技术和设备设施等资源,将原有的中医健康咨询门诊、亚健康门诊、传统疗法中心与体检中心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各具特色的“中医治未病中心”,探索不同的服务模式,提供中医特色、个性化的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和医疗的创新型健康服务。广东省中医院率先运用“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的部分服务内容,目前已开展体质辨识2万多例,健康调养月门诊量达3000余人次,形成了9种体质的调养方案和专科调养方案。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建立了针对孕产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治未病中心,开展孕前体质保健、孕期调护和产后调理及儿童保健,至今开展孕前体质辨识近万例,给予体质保健指导2000余例,受到群众的欢迎。许多中医医院在中医保健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如提供冬病夏治、膏方等服务,取得很好的效果。可喜的是,通过“治未病”服务的开展,还促进了传统疗法的挖掘应用并在降低医疗费用上起了积极作用。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服务站所提供的中医药服务,从过去注重中医医疗,正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等综合服务,积极运用中医药手段、技术引导居民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甚至成为社区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原因。根据卫生部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中“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在“健康体检表”已明列“中医体质辨识”内容(采用量表的方法,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测评),并提出“根据不同的体质辨识,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广东省也要求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中100%填写此项内容,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采集远未完成,且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缺乏具备相应中医训练的人员,这一工作尚有难度。

总之,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省医疗机构在试点过程也遇到一些困难,普遍反映推广过程受到缺钱、缺人、缺场地的制约。实际上是现阶段接受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人数偏少,且集中于城市自费中高端人群,总体业务收入欠理想。

1.2 社会机构

目前已有大批社会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并且有大量投资正在涌入。据报道,我国保健服务行业企业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条产业300多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2000亿元人民币,民营资本投资比例高达90%以上。经过工商部门批准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以提供按摩、足疗、药浴、美容服务者为多,也有的以康复医院、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老年公寓、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不同形式出现,这些类型在本省主要城市均有,如扶元堂康复医院还是我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另据残联统计,现有盲人保健按摩机构39000家,遍布各城乡,从业人员8万余人。据《广州日报》报道,“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有7602名盲人从事按摩工作,其中有550名从事医疗按摩工作。此外,以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为指导的保健品产业已成为我国健康产业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当前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和产品现状看,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产业远未成熟,一方面是市场现实需求庞大,吸引大批进入者,另一方面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特别是有些骗子打着“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等幌子招摇撞骗,造成恶劣影响。我们认为:由于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产业行政管理主体缺位,产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乏,真正体现中医“治未病”内涵的优质服务和产品难以形成市场主体地位,严重制约本产业的投资和发展规模,与此同时,中医“治未病”理念有过度泛化之势,对产业未来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留下重大隐患。

1.3 文化传播

养生保健服务篇6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2

一、哈尔滨市养老服务业居家养老的现状

1.居家养老仍然占主导地位

据市民政局在截止本次调研前统计数字:全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1%。近几年来,老年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增幅7.8%,占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市整个养老服务格局为“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其中90%是通过社会化服务自主居家养老,其余分别为6%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在社会帮助下居家养老,4%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养老。可见在养老格局中居家养老占有最大格局,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是养老服务业的核心问题。

2.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少之又少

截至目前,八区享受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有1909位老人,紧占全市老年人口的0.11%。其中:城市1548人,农村361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少之又少。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市已经全面展开,城区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646个,实现全覆盖。城郊农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54个,达到城郊社区总数11%。6个区(不含呼兰、阿城)居家养老服务站配备公益性岗位人员311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室)841个,其中八区505个,十县(市)336个。全市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基本上开展了为老年人提供的老年托养、老年饭桌、日间休息、健身娱乐、读书学习等日间照料服务。

3.南岗区率先在居家养老设施上建立星光老年活动中心和大管家呼叫系统

全区667户困难老人免费安装了“平安猫”,实现最短时间内直通家人、平台指挥中心、医疗急救单位和互助志愿者,避免独居老人居住和外出发生意外现象,使老年人始终在信息平台监护下安全生活。

4.创新家庭养老模式

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互助点”。作为全省首批社区居家养老互助工作的唯一试点单位,南岗区在精心打造10个大型星级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采取“政府支持、社会参与、老人自治”的方式,投入100多万元,配发了各种文娱物品,每年360元的水电费补贴和老年报1份,建立了200个以热心老人家庭为基础的“社区居家养老互助点”。这是居家养老的一种延伸,也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一种互动,有效缓解养老格局中的不足,使老年人足不离家,满足了老年人的恋家情结,南岗区有近2000余老人参与到互助点活动中。利用这种老年人与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创新以养老互助队伍,结成助老服务对子,为高龄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居家服务。

5.养老服务产业刚刚起步

截至目前,全市从事家政服务兼营养老业务的企业总计508家,专业从事为老服务的民非组织有9家。服务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以护理、清扫、做饭等为主的家政类六大领域50多种服务;一种是以电子呼叫产品为载体的信息类智能化服务。养老服务受惠老人累计达到30多万次。

二、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哈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已经在全市全面铺开,但在为老年人服务功能上不论是政策方面还是实际操作上还存在一些的问题和不足。

1.服务内容单一

哈市各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承诺了比较多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但实际上真正提供给老年人服务项目不多,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另外,老年服务设施规模比较小,档次不高,甚至有些社区没有服务设施场地,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差甚远。

2.社区宣传不到位

社区工作人员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在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体系中各涉老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各管一摊,互不宣传,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仅流于形式。

3.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服务需求增强

家庭日益小型化甚至空巢化非常明显。哈市是建国时期首批建设的一座老工业城市,80岁以上老人达到较高水准,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持续增加。目前,哈市“独一代”父母正陆续进入老年期,他们将成为哈市新增老年人口的主体。这些新增老年人口中八成以上为独生子女父母,受子女的影响,新增老年人的知识文化、价值观念较新,所以养老需求类型和层次多样服务也增强。

4.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现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都不是正规军科班出身,绝大部分人员都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根本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项目延伸和服务质量。

5.缺少综合养老项目

全市各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缺少医疗护理、精神文化、心里指导、法律援助、临终关怀、急救急助等各个领域的助老服务,导致老年人精神娱乐生活单一,单调。

三、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意见和建议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就必须立足家庭,依托社区,以各种服务为支撑、信息化为手段,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老年人在家里,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养老院般的服务。根据参与调研情况,结合哈尔滨市养老服务业居家养老服务实际,提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意见和建议。

1.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在社区为老年人建设一个长期照护的保障体系

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家庭,依托社区和社会,以政府为后盾。它是由四个层次构成:一是政府应为贫困老年人承担起全方位的所有责任;二是为一般老年人建立一个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政府、社会和个人分别承担合理的责任;三是鼓励高收入老年人、高需求老年人和多种需求的老年人购买商业保险产品,但政府应为他们提供补贴优惠政策;四是充分发挥个人与家庭成员的作用,尤其在服务和精神危机方面应充分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政府和社会应为家庭成员建立一个完善的踹息机制。

2.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

哈尔滨市各区街道办事处各个社区先后已经建成了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虽然各个社区开设了生活照料服务、但是大部分都成了摆设,没有完全应用于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上。因此,首先政府和社区需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工作,让每一个生活在社区内的有需求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理念和消极的消费理念,增强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顾虑和偏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和谐的大家庭中来。乐于接受服务。其次,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敬老爱老教育,教育青少年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援助困难老人的活动,支持并推动社会志愿者义务为老年人服务,在全市形成常态化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3.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开展各项活动

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贯穿到老年生活的各个领域,关注老龄生命的全过程。根据不同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多样化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服务标准,主要是指生活照料服务、康复保健服务、法律维权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体育健身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只有健全这些服务内容,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六项服务内容:

(1)生活照料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日托、购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及特殊照料服务。(2)康复保健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和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3)法律维权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和婚姻等合法权利的服务。(4)文化教育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知识讲座、书法绘画和图书阅览等服务。(5)体育健身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等服务。(6)精神慰藉服务是指能为老年人提供邻里结对、相互关爱、临终关怀、心里指导等服务。

有了这些服务项目,社区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文娱活动,开展一次医疗咨询,举行一次专题讲座,可以涉及低碳环保、养生保健、文化遗产、信息技术等多个主题。这些活动能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们的生活不再枯燥、寂寞,展现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生活得幸福、精彩,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实现了“10分钟养老服务圈”。

4.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还要做好“一键通”建设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个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解决好居家养老问题,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长期共同努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各个社区开展“一键通”建设服务,整合各方力量,组建“一键通”后台服务队伍。能使全社会的老年人得到实惠,从而增加幸福指数。有了“一键通”服务,也方便社区老年人开展各项活动,增强社区居家养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必须加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资金投资力度

居家养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民生工程,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和社会公益事业,不是民政一个部门完成的事业,政府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中来。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和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事业中来,并给与政策扶持,提高政策吸引力。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的各项服务功能。

养生保健服务篇7

关键词:多元化服务模式 孕产保健 纯母乳喂养率 产后抑郁率

孕产妇是一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群体,由于妊娠生理变化和身份角色的改变,大多数孕产妇都有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如果心理调适不及时、不恰当,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增加发生产后抑郁的可能。多元化服务模式实现了对孕产妇开展孕早、孕中、孕晚期的保健工作,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对孕产妇进行心理辅导,降低发生产后抑郁的可能。本次研究重点探讨多元化服务模式运用于孕产保健工作中对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后抑郁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接受孕产保健的孕妇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年龄21~32岁,平均(26.52±1.67)岁;孕周10~20周,平均(13.25±2.45)周。观察组年龄20~34岁,平均(25.97±1.73)岁;孕周9~20周,平均(14.01±2.02)周。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第一次妊娠;(2)单胎;(3)配合保健工作开展。

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病;(2)合并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

方法:⑴对照组接受常规孕产保健服务模式,包括建立产检保健手册、孕产知识宣教等。⑵观察组开展多元化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减少孕产妇和家属在医院排队等候时间。通过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引导孕产妇有序就诊,减轻集中就诊压力。积极应用诊前结算、移动支付,包括多种形式查询检查结果等,减少孕产妇及家属在医院排队频次和等候时间。(1)孕早期保健管理:孕12周前为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进行第一次产前随访,开展健康状况评估,包括一般体检、妇科和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等检查。主要针对疫情期间孕产妇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问题的主要危害、心理问题的认知、自我调整、求助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疏导。建立并开通孕产妇沟通交流群、孕妈妈APP,开展孕产妇24 h免费接送服务,开设专家高危门诊、助产弹性夜间门诊、助产士门诊、再生育咨询门诊、心理门诊、午间门诊、吸氧吧等,定期进行孕期健康宣教,开展一对一的孕期营养指导、定期孕检短信提醒等服务。(2)孕中期保健管理:孕16~20周、孕21~24周时各进行1次随访,对孕妇健康状况和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一般体检、产科检查和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利用微信、电话、网络孕妇学校授课等方式,开展分类指导,科学做好保健工作。重点学习母乳喂养及孕产妇心理教育课程。(3)孕晚期保健管理:孕妇在孕28~36周、孕37~40周时到有助产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各就诊1次。告知孕产妇需要保证睡眠质量。孕产妇在平时生活中要多注意休息,不能过度劳累。多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体力。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告知孕产妇要注意检查待产包,将待产包清单提供给孕妇,根据清单准备及补充物品。(4)产时护理:积极开展助产士“一对一”导乐减痛分娩、家属陪伴分娩、麻醉无痛分娩、自由体位及无创接生技术服务等产科服务新模式。开展产后康复、产后家庭巡诊服务,定期对产妇的身体状况、婴儿喂养和护理等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提供心理抚慰、心理健康辅导、分娩前紧张情绪舒缓、家庭心理疏导等护理服务,为孕产妇提供情感支持和人文关怀。另外逐步将中医药服务全面融入妇幼健康服务中,满足孕产妇多元化的需求。(5)产后访视:提供母婴保健检查、营养健康、母乳喂养等方面的咨询。讲解产后营养搭配、母乳喂养等产后知识。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孕妇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后抑郁率,产后抑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SDS评分超过53分为阳性。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孕妇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后抑郁率比较: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产后抑郁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孕妇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后抑郁率比较[n(%)]

讨论一方面,育龄女性工作、生活压力较大,高龄孕产妇数量逐年增加,使孕产期危险因素升高,对母婴健康形成新挑战。另一方面,信息传播极为多元化、碎片化,权威的科学备孕、围产期保健、预防出生缺陷,以及婴幼儿健康喂养的科学知识,要精准传递给孕产期女性,还需要改变、改善传统的妇幼保健服务方式[1]。而且女性从怀孕到分娩、再到产后,需要接受包括孕期教育、运动管理、营养管理、产后母婴护理、产后修复等环节在内的多元化服务内容。有数据报道显示,我国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为27.8%。为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我国积极开展了对孕产妇的保健工作,要求保健机构、医生、护士等,为孕产妇提供母乳喂养、产后营养等方面的课程、指导。同时二胎生育政策的放开,使孕产妇人数明显增加。但随着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大众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以及医疗理念的转变,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增高,常规的孕产指导已经无法满足现有需求[2]。

针对孕产妇的孕产保健工作,通过采用多元化服务模式,实现对孕产妇从孕早、中、晚期三个阶段的保健工作,通过针对性的开展各种保健方式,能够帮助孕产妇建立正确的孕产保健意识;重视孕产妇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宣教,及时干预管理不良情绪,极大程度改善孕产妇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有利于降低孕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后抑郁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制定针对性的产前检查,能够让孕产妇积极、按时做好产前检查工作,有利于尽早预防妊娠合并症,对改善妊娠结局有重要作用。通过利用多种方式,对孕产妇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指导,提供针对性的医学指导,疏导缓解焦虑情绪。通过为孕产妇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建立母子健康档案、加强孕期追访、产后访视,实现对每一个孕产妇的保健管理。通过利用电话、微信等方式,为孕产妇解决困扰,给予身心健康指导。加强对孕产妇在孕产期的保健宣教,督促孕妇与助产机构联系,完成必要产检项目,确保孕产妇安全。在开展孕期随访过程中,给每一位建册孕妇打电话,了解其情况,给予个性化指导。通过及时联系每一位建册的产妇,给予产后访视指导,有效缓解紧张焦虑情绪。通过为不同家庭提供专业而科学的生理、心理、营养、孕前教育、孕期保健等多元化生活管理方案,系统、科学的为整个孕期提供高质量的健康管理。特别是加强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项目衔接,打造涵盖婚前、孕前、孕产、产后和儿童5个时期,婚前保健、孕前保健、早孕建卡、产前检查、产前筛查与诊断、住院分娩、产后访视、预防疾病母婴传播、新生儿疾病筛查、儿童健康管理、儿童营养改善、预防接种和计划生育技术13项服务。

多元化服务模式能有效提高孕产妇对按时产检的重视程度,有利于获得更多的保健知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针对孕产妇开展多元化保健工作,不仅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于保证母婴安全也有重要意义。通过接受多元化服务模式,孕妇在妊娠期间遵循医生的指导服药,在孕中、晚期能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遵医行为,按时接受孕期检查。特别是通过系统的孕前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高危妊娠的孕妇,并给予监护和管理,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可立即启动孕产妇救治绿色通道,让孕产妇从怀孕到分娩得到一个良好的保障,这对于进一步保证母婴健康,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和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通过进行各种活动旨在向孕产妇宣讲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女性自我保健和保护意识,实现优生优育,使孕产妇及家属掌握一定的孕产知识和家庭护理技能,极大的促进母婴健康,达到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3-4]。

综上所述,对于孕产保健工作采用多元化服务模式有利于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率,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斯佳,李阳,蒋伟利,等.新传媒环境下孕产期保健知识获取途径及期望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3):2886-2889.

[2]柴艳玲,陈欢,张普洪,等.孕妇使用妇幼保健类App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6):509-514.

养生保健服务篇8

目的了解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唐山市路南、路北区35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中抽取2个社区,对社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724名应用老年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老年人对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占首位,在具体项目的需求中对上门输液、打扫室内卫生、文化活动的需求分别占60.6%、39.5%、16.9%,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受性别、年龄、收入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在今后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中,应增加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项目,特别是上门输液、紧急救护等服务;在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项目中应关注打扫室内卫生方面的服务;还应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增加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数的13.26%〔1〕。人口老龄化将成为社会的常态,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的核心是子女养老,子女是老年人生活照顾的主要承担者。众所周知,现在的80后大多是421家庭模式,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使年轻人无力承担养老的重担,使老年人“老有所养”是国家、社会、家庭共同的责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一个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2〕,但居家养老在我国刚刚开展,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以居家养老社区老年人为对象,进行了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唐山市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内的老年人(≥60周岁)为对象。在调查的724人中,男346人,女378人;年龄60~94岁,平均(75.52±8.26)岁;有配偶的老年人占73.2%,无配偶的老年人占26.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人比例较大,占总人数的53.9%;月收入的范围1600~7000元不等;原工作单位性质为事业单位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为57%。排除住院、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不同意接受调查的老年人;既往有精神病史、有智力或语言障碍的老年人。

1.2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唐山市民政局的协助下获得路南区、路北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35个社区的资料,将社区进行编号,运用抽签法随机抽取2个社区,对社区内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通过社区领导联系各个楼长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在楼长的带领下与老年人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应用老年人一般情况调查表、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调查表、对具体项目的需求调查表,调查了解不同老年人群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调查前对调查员统一进行量表及相关性知识的培训,调查时采用统一指导语与被调查者一对一进行调查,对于填写有困难的老年人,由调查者根据老人的选择代其填写问卷,问卷填完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24份,有效回收率96.5%。

1.3调查工具(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配偶、月收入等。(2)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调查表:包括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3)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具体项目的需求调查表:包括打扫室内卫生、做饭、送餐、上门输液、紧急救护、用药指导、健康咨询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行χ2检验。

2结果

2.1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中,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是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占81.8%,其次是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占44.3%,精神慰藉服务及文化教育服务需求分别为34.8%、34.5%,这表明老年人步入老年后已开始注重身体的保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其余分别为请出户服务25.0%,体育健身服务17.1%,法律维权服务3.5%,退休事务咨询2.9%。

2.2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具体项目的需求老年人对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中:上门输液占60.6%、紧急救护占49.6%、用药指导占46.1%,健康咨询41.3%、康复训练16.3%、健康理疗16.0%、陪诊就医15.1%。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健康理疗、陪诊就医而言,更多的老年人需要上门输液、紧急救护、用药指导等服务项目。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层次较低,目前只停留在打扫室内卫生(39.5%)、做饭(18.1%)、代购(17.1%)、洗衣(16.9%)、送餐(12.6%)等常见的服务项目,而对于营养配餐等高端类的服务项目需求人数相对较少。精神慰藕服务方面,文化活动占16.9%,谈心聊天占14.5%,心理咨询占10.1%。

2.3一般情况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与女性相比,男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更高(P<0.05);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收入、原工作单位性质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年龄增长及文化程度的增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增加。见表1。

3讨论

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是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中最迫切的服务,其次是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并且在具体项目的需求中,老年人对上门输液、打扫室内卫生、文化活动的需求较大。“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的19.5%,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将达到1240万,占总体的6.05%〔3〕。”由此可知,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较大,因此,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应提供有针对性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在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同时,兼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及精神慰藉服务。年龄是影响ADL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损害率呈现上升趋势,年龄的增长导致身体功能衰退,损害了机体活动能力〔4〕,使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大。年龄越大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比例越高。因此,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特别要向高龄、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倾斜。与非独居老人相比较,独居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较差,精神健康水平较低,丧偶是导致老年人独居的重要原因〔5〕。可能是无配偶的老年人生活孤单、精神空虚所致。因此,居家养老服务要有针对性的增加文化活动等服务项目,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老年人的固定收入主要来源于养老金,收入越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越好〔6〕,有研究报道指出收入较低的老年人在失去生活来源后往往依靠子女〔5〕,所以要通过提高老年人的收入,进而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国家也应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医疗保障与社会福利保障的力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EB/O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EB/OL〕.

[3]张恺梯,孙陆军,牟新渝,等.全国城乡失能老人状况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1;2:11-6.

[4]吴燕,徐勇.苏州市城区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3):745-6.

[5]吴敏,李士雪,NingJackiezhang,等.独居老年人生活及精神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7):849-51.

养生保健服务篇9

答:一是抓住服务链上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国家将通过选择社会办医联系点,予以重点跟踪推进。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推进公立医院改制试点,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推进护理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

二是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在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的同时,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广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逐步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三是完善健康消费的保障机制,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开发长期护理险,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

四是发挥我国传统和特色优势,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推广科学规范的中医保健知识及产品,鼓励和扶持优秀的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培育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

五是顺应消费需求和新兴业态发展趋势,支持发展健康体检和咨询、全民体育健身,以及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众预防、保健和健身意识,进一步培育健康消费市场。

六是针对健康服务中所需产品供应短板,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老年人和残疾人用品等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评价等服务,支持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七是强调人力资源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流动,充分发挥健康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

八是加强基础环境建设。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加快实现信息共享,积极发展网络健康服务和远程医疗,探索发展药品和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以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为主,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同时要加强健康服务业统计监测工作。

本刊政策咨询顾问 闻健

陈秀骥

养生保健服务篇10

(一)我县养老体系建设发展与运营现状

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构建养老机构政策养老为主、引导社会参与建设民营养老院为辅,主要模式为政策养老、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和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方式,构成了我县现有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全县农村敬老院原状和发展沿革 2006年前我县五保供养主要是分散供养,2006年后经县政府研究通过国有资产整合,开始改建农村敬老院,现有农村敬老院3个,分别为新添乡__敬老院、安靖乡安靖敬老院、泗坪乡泗坪敬老院,在“5.12”地震是申请与社会福利中心打捆建设严道镇严道敬老院。新添乡__敬老院在2007年由原__乡政府办公楼改造而建,改造建成的敬老院床位数50张,2011年经县政府同意争取上级敬老院改造资金又改建了原__小学教师宿舍楼,改建后新增48张床位。安靖乡安靖敬老院2006年(我县第一个农村敬老院),由原顺江小学顺江分校村小改造而成,床位数24张。泗坪乡泗坪敬老院在2007年由泗坪中学教师宿舍楼改造而成,床位数60张。同时2008年“5.12”地震后新建社会福利中心与严道敬老院打捆修建,占地23亩,建筑面积3040平方米,建有老年公寓楼2栋,床位数100张,办公楼一栋、食堂一栋。以上养老床位数284张,由于起点低、实施设备与老年公寓要求有很大差距、部分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满足养老发展需求。

——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敬老院和社会福利中心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建成营运 芦山“4.20”地震后我县3个农村敬老院和福利中心扩建全部纳入灾后重建总规项目。其中:__敬老院在原__小学内新修三层老年公寓2栋餐厅等附属用房,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总投资700万元,由达州市慈善会捐建,新增床位100张。花滩敬老院由安靖敬老院,异地在石桥原中心小学校重建,总投资750万元,新建三层公寓楼一栋,总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由天津市民政局援建,新增100张床位。泗坪敬老院在原址重建,由天津市民政局援建,援建资金700万元,新建四层带电梯公寓楼一栋,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新增100张床位。社会福利中心在小坪山新修两层公寓楼(新命名为“银瑞楼”)一栋及70米连廊等附属设施,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新增100张床位,总援建资金780万元(四川银监局380万元,省慈善总会400万元),项目全部依据四川省三星级农村敬老院标准建设,全县公办养老床位达600张,依据《四川省2015-2017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安排意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3张”的目标我县基本达标。根据全国老龄化递增速度预测和我县政策性共养老人递增速度,基本可以满足由政府供养的五保老人和部份社化供养老人。

——农村敬老院管理与供养现状 目前我县有农村五保老人302人,城市三无人员21人,集中供养97人,分散供养226人。全县敬老院分布已形成片区服务和相互?充格局,四个片区都建有敬老院,在县城有福利中心。供养标准集中供养400元/人·月(与省上标准一致),分散280元/人·月(高于省上3000元/年·人的标准)。在管理中我们坚持以农村三星级敬老院管理为目标,行政上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突出做好敬老院院所工作人员培训,实现持证上岗。细化服务科目,个体化服务,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全部购买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全额报销。实行互助互帮服务,合理达配老年人住宿,弥补服务人员不足。安全上以人为本,突出老年人特点,改造相关辅助设施,今年所有敬老院将安装监控设备,确保老年人安全。

——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起步 将民建民营养老院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内容,引导民间资间投资新建民营养老院,2015年依托原龙苍沟镇万年村祝家庄建成的陶家坝养老院、__乡__渡假村的__县__康复院改造建成了2家民建民营养老院,建成后新增养老床位100张,县政府按养老床位1.1万元/张标准,补助到位资金110万元。2016年2个民营养老院的扩建纳入了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计划新扩建养老床位100张,目前陶家坝养老院已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__康复院已完成了项目的设计。

——以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为补充的散居老人提供养老服务项目正常推进 2014年、2015年建立城市和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个,其中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个、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2个,为所在村(居)独居留守老人提供助餐、健康保健、心理咨询和文体娱乐等服务。结合“4.20”灾后重建,2014年、2015年依托农村老年活动中心投资36万元,利用老年协会活动室和村委会闲置资产改造,添置老年活动用品,建成15个农村幸福院。覆盖农村老年人口2337人,覆盖独居、留守老人数909人。 ——居家养老为主的“9073”工程养老服务模式正在形成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认证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或企业,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为90%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7%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3%老人提供集中养老服务。2014年、2015年对3390名60周岁以上困难和失能、独居老人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每人每年服务费300元,共计支付服务费用101.7万元,推动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2015年,对凡持有__县常住户口县年满80周岁以上(含80周岁)的老年人,均可申请享受高龄津贴,发放标准为100周岁以上(含10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90至99周岁(含9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80至89周岁(含8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2015年全年共发放高龄津贴40685人次222.85万元。

(二)医养结合与健康旅游商贸休闲养老产业现状

——探索发展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 主要是为老人提供医疗养老服务、健康食品和保健品、项目建设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医疗养老服务开展我县主要是由卫计部门组织各医疗单位开展的康复、保健、理疗等内容,如县医院中医科开设了康复理疗项目,为老年病康复提供了一定服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大众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已经转移到营养保健品、绿色食品,这类食品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和潜力。近年来,我县健康食品和保健品消费增长速度非常快,市场需求还很大。全县生态观光茶园、生态蔬菜生产基地等。针对老年群体的营养保健品商店也逐步增多。

——促进发展旅游商贸休闲养老服务 旅游健康养老和老年商贸休闲养老,旅游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为养老服务提供了生态自然健康服务,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我县在十三五规划发展纲要中将康养产业作为了十三五发展主要内容,规划的主要项目有《__县新添康养中心项目》、《__县医养综合服务中心项目》、《__县车家坪老年公寓整体开发项目》、《__县高端养生养老基地建设项目》、《__县高端旅游度假养老产业项目》和《__县旅游度假养生产业项目》等6个养老产业项目,计划投资2个亿,主要是依托建设鸽子花都生态__,在打造龙苍沟旅游景区和牛背山风景区等重点发展项目的同时,带动了我县生态养生旅游。每年夏季有许多老年人到龙苍沟及周边进行候鸟式养老,促进三次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家庭病床护理、健康咨询、医疗护理等服务业发展 2015年,我县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改造兴办了陶家坝养老院和__康复院,围绕群众健身休闲消费需求,广泛开发季节养老、健康养护、娱乐等各种消费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健身休闲娱乐设施。县城和集镇针对老年人保健养护,新办了许多针灸、药膳养生、足浴、按摩、美容养颜等养生康复产业,迎合老年人消费市场需求。大众健身项目,如广场舞等也成为中老年人健身休闲的热点。

养康养产业是一个系统性社会工程,涵盖了政府与民间、医疗与卫生、食品与生态、旅游与休闲、服务与管理,发展与提升、经济与社会等领域。

——养老项目模式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养老体系

我县康养产业项目模式单一,多年主要是靠政府的投入发展养老产业,形成了以敬老院和社会福利中心为主要形式的养老产业,养老服务的范围尽限于政府供养部份人员。最近三年我县探索开展了以公办敬老院为主、民营养老为辅、日间照料和农村幸福院为补充养老产业发展模式,这些项目建设与服务范围还是体现在初级阶段,主要服务还是以政府供养为主,政府直接参与提供养老服务,民间资金投入没有积极性,民营养老模式发展缓慢,实质上的康养体系还没有形成。

——养老资源利用率低,没有整合现有养老资源

全县公建养老院床位达600张,现实际入住使用床位100张,使用率只有17%,公建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空余床位达83%,由于入住率低,导致养老运行成本增加。加之,现有养老机构管理人员不够,专业护理人员缺失,养老服务水平留停在吃饱、穿暖、有医的状态,入住老人文化生活单一,一般就是看看电视、晒晒聊聊天。民办养老机构刚起步,如何适应市场,发挥其辅助功能还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在居家养老方面,留守老人、空巢老人面临生活和精神无人照顾境遇,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由于缺乏专业的社会组织和家政、养老服务公司(企业)承办,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近几年来由于灾后重建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村级老年协会面临自然消亡,老年人自我服务、自我娱乐的功能减弱和消失。

——医养结合康养服务体系缺失,没有形成医养结合

目前我县医养结合养老产业没有形成,医养为主要手段的康养项目还只在县医院、中西结合医院内部份科室开展,由于没有专业的老年病医院,整对涉老医疗技术手段和水平不高,专业护理不到位。特别是农村老年人享受医疗服务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老年人健康服务水平不高,健康知识宣传普及还不到位,有的甚至被“江湖郎中”占领阵地,成为康养产业的一个瓶颈。本县生态健康食品与传统有效保健食药兼并产品生产规模较小,受各方面制约本地健康食品没有有效进入市场。

——老年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滞后,没有体现旅游健康养老

由于我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健康旅游的相关配套实施较少,宣传推介方式落后,需经10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发展__旅游业,但是并没形成具有__特色的健康旅游商贸休闲产业链,健康旅游产业优势还没有挖掘出来,为老年服务的旅游设施设备不完善,特别是老年旅游交通服务制约老年人健康旅游。老年商贸休闲产业发展不平衡,城镇发展区内基础好,发展也较好,偏远山区农村较差,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较少,主要停留在住宿餐饮、娱乐。大众健身活动开展不规范,广场舞、健身舞(操)缺乏专业指导

。老年康养周边土特产品、康养知识普及缺乏,导致老年人对康养产品选择使用上存在较大误区。——康养管理与康养需求有差距,没有康养管理标准

提供科学的康养管理是康养市场健康发展需求,当前康养产业还在起步阶段,我县康养管理手段还只是停留在行业管理基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养老管理模式没有形成有效标准管理体系,以医院为主的医养结合康养标准只是用医疗方面标准进行管理,没有针对性把医疗与养老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医养结合,以养老为主的管理标准。在老年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上,重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和建设,轻老年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和建设。由于没有一个康养产业发展纲要、目标和标准,康养产业发展处在自生自我发展状态,康养管理无法满足与日具增的康养产业发展需求。

(一)制定出台《__县康养发展与康养管理服务发展纲要》,构建康养产业的发展体系。突出山青、水绿、空气清新,无污染生态特点,制定我县康养产业建设与发展、管理与服务、运行与补贴、管理与监督的标准。对生态康养进行分功能合理布局,在开发中发展、在保护中利用,在挖掘中建设我县康养产业,保护好利用好我县生态优势在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中作用。同时,随着我县城镇化和农村聚居点社区化步伐加快,必须把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生态健康宜居县城结合起来,在规划和建设的同时配套相应的生态健康宜居配套设施,增强城市的生态健康功能,突出生态养老康养建设目标。

(二)改进现有养老模式,提升养老服务产业水平。试行“公建民营、民营公补”模式养老服务体制,即在满足政策供养需求前提下,将部分公办敬老院民用化,带动公、民敬老院齐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养老院,落实民营养老院建设?助资金(省上提出每建一个床位?助1.1万元,省财政补助60%,县财政配套40%),力争2015-2017年民办养老机构每年完成100张床位,三年完成300张,满足日益增长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建立完善敬老院养老行政管理、护理人才培训近、中、远期培训计划,先期以公办人员培训为主导,去年我们根据省民政厅安排,安排敬老院管理人员参加了由省上组织天津市民政局援助管理专业人才培训,同时也动员了社会热心养老服务人员参加,这方面效果不是很好,还需在今后工作加大宣传,扩大社会影响面,提升全社会关心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中期组织动员民办养老院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目前我县已有一家提出意向性地要办民办养老院,我们将以此为突破口,做好申报审批筹建等服务指导工作,动员参加各级组织养老服务培训,实现敬(养)老院所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持证率100%,远期目标实现敬老院实现管理专业化、护理个性化,服务全方位化。实现养老服务标准化,原则上5—8个老人需配备1名护理(管理)人员,建议县上逐年增加招入养老管理人员,将护理内专业招入标准降低,建议护理方面招用具有中专学业护理专业并取得了护理资格人员,充实敬老院管理人员。将临时性管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聘用35岁以上45岁以下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补充敬老院管理人员不足。整合资金、政策、资产发展多元化养老服务产业,认真落实《四川省2015年-2017年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第三方提供服务,稳定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一方面为困难家庭失能老人、独居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去年2000人民生工程任务,标准300元/人·年,省财政?助35%,105元/人·年,剩下由本级财政承担,去年探索性地完成了任务,2015、2016、2017每年完成3390人,合计完成10170人)。我县2015年建成城市社区日照料项目2个,2016年2个,2015年建成农村日间照料建设项目1个,2016年建成农村日间照料建设项目1个(去年已在严道镇依托城西社区试点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补助标准30万元,省财政补助35%自筹65%,2014年省财政补助到位资金10.5万元,在__乡依托__试点建成农村日间照料项目1个,在__依托敬老院试点“敬老院+村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1个,?助标准25万元,省财政补助35%,自筹65%,2014年省财政已补助到位建设资金8.75万元)。力争通过三年建设形成居家养老、日间照料、集中供养相互?充养老服务体系。

(三)建立具有特色养老模式,激活现有康养资源。探索建立“医疗+康复+养老”三位一体医养结合模式,制定和出台鼓励医疗机构加入医养结合的指导政策,充分利用现有敬老院、养老院空余床位和设施,挖掘医院潜在医疗技术和床位资源走出一条“医养结合”的新路子,如养老院与医院合作,实行医养一体化,由医院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由养老机构负责生活、扶理等服务。盘活公建养老机构资产,开展公建民营、公建公营、民建民营、建养补助康养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一批旅游服务设施,使其发挥在健康养老应有的作用,适时推出公建民营养老设施,前三年实行“零租金”运作,后续采取政府补贴,营运方缴纳成本拆旧金。加快康养旅游产业项目规划和实施,在主要旅游区建设适合老年人旅游的项目,增添必要老年设施设备,形成“健康旅游+食药产品”的旅游老年商贸休闲和健康食品、保健品、康养产品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