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言的好处十篇

时间:2023-10-17 17:37:36

学习语言的好处

学习语言的好处篇1

关键词:语境;英语习得;教学建议

一、引论

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说英语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其他语言的人数。英语在全球的使用范围非常之广泛是有目共睹的,我国已经把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贯穿于从小学到大学这个过程的始终,这足见我国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一个国家如果想在政治、经济、及军事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必须时时处处与国际保持接轨,那么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这一背景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英语热”的现象到处可见:各高校或增设英语专业或扩大英语专业的招生规模;各种形式的英语培训班多如雨后春笋。为了学好英语,人们求助于各种学习方法:买书、听讲座、听广播等等,各种介绍英语学习方法的书由此变得非常畅销。对于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中国日益的国际化这一大趋势,对于我们自身知识的丰富,英语也是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比如在文学和科技领域,很多好的论文和专著是用英语写成,如果我们不掌握英语,那么只能从别人的翻译之作中领略这些好丛书的风采,但却无法习得原著真正的精髓,这无疑是一个大的遗憾和损失,因此学好英语是社会发展和自身进步的使然。那么对于如何学好英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不管哪种好的学习方法,都离不开一个必然的因素,那就是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因此英语学习的环境,也即“语境”就是一个非常之重要的因素。

二、语境的概念和分类

1.语境的概念

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语境这一概念,它指的是使用语言时所处的实际环境,既包括语言之内又包括语言之外的。当时他区分了两种语言环境,即: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所处的具体语境;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之后,随着语言学以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语境的研究也相应的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王建平先生在《语言交际的艺术》为语境下了定义,即语境就是在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式在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所谓的语境因素指的就是在交际的过程中语言表达式表达某种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到的对象以及各种于语言表达式同时出现的非语词指号(如姿势、表情)等等。

2.语境的分类

语境有不同的分类,有狭义、广义之分,有语内与语外之分等等。王建平先生在分析语境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与此定义相应的语境分类:

(1)言辞外语境,包括主观语境因素(如:交际者的认识水平、思想修养、心理背景等等)和客观语境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交际话题等等)。

(2)言辞语境,包括篇章语段、段落环境、句子语境和词组语境。

三、大学英语教学建议

1.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大学英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英文素材,使学生能时时处处的接触到英语,增强英语与现实的联系。要充分利用校电台的英语频道、好的英文报纸和英文小说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有效的英语学习语境,大量增加用外语输出我国文化的内容,能自如的在汉语和英语之间进行转换,娴熟的使用英语。

2.积极组织各种课堂英语活动

大学英语课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做好学习的引导者,积极组织各种英语活动。比如让学生练习问路的英语对话,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给学生创立一个相应的语境,让学生亲身体会在真实的语境中如何进行口语交流。教师应对于学生的表演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使他们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四、结语

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英语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沟通语言。要与世界接轨,熟练的英语能力势将成为重要的关键。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重视给学生英语语境的创设,以便使他们能够有效的学习和掌握英语,以便全面促进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Cook,V.《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Nida,Eugene A.《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学习语言的好处篇2

一、要加强英语课堂交际语言训练,首先须对交际语言教学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交际英语教学法是从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出发,以语言功能为纲要,强调语言教学过程本身的实际化、趣味化,对学生交际过程中所犯的口语性错误不予以纠正,更侧重交际的流利性和相互理解性。同时,交际法并不反对教语法,不反对对语言知识的直接关注,交际语言教学法赞成在大量语言事实下,由量变到质变,通过学生在大量的语言事实下感受语言、认识语言,强调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

交际英语教学法的基本主张是:(1)教学内容以语言功能为纲,针对学习对象的不同需要,选择最通用的语言功能项目安排教材进行教学。(2)强调在实际情景中进行外语教学。(3)培养交际功能,语言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强调句单位教学,在语言中使用语言。(4)倡导教学过程的实际化。(5)对学生的语言错误不苛求纠正,处理好准确与流利的关系,学习语言需要有一个“中继语言”,由中继语言逐渐消失。(6)反对以语法为纲,但并不排斥语法,不排除本族语,不排斥语法翻译法,在分析同一功能的不同结构时,借助语法讲解应是有利的。

二、在教学中加强交际英语训练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实施

第一,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让课堂活起来。交际法主张教师在课堂上只作简要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龙”应当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去“画”。教师的指导即是教师的讲解,而且这种讲解应用交际方式。具体的交际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师生问答式;师生讨论式;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式等,应避免教师“一言堂”。同时,学生在课堂上要多练、活练。多练指交际训练量要多,同一语言现象,要多次练习;活练是指练习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同一语言现象,可以从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去练习运用。课堂让每个学生思想上都做好随时站起来做各种练习的准备。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练习,使所学的内容变得娴熟。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动起来。活跃的课堂氛围应以学生为活动中心。交际法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活动,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且应培养其自学能力,授之以法。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工具如何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渐被掌握,语言只有在交际活动中才能学会。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中。教师组织教学应以功能意念为纲,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重视语言的练习,只有在大量使用和接触语言中,才能养成用英语交际的习惯。

第三,改讲解性课堂为交际性课堂。交际性课堂不反对讲解,交际法主张能够采用交际的方式处理讲解的内容。通常可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教师的讲解只是必要的补充、评价、总结和监督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讲解应采用灵活的方式,尽量避免教师的“一言堂”。

第四,使用目的语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学习最理想的方法是使学习者处于一个完全所要学习的语言环境中,交际语言教学法正是在创造这种环境。交际训练中的“交际”二字不单是指通过口语,也不单是指通过书面语来进行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听、说、读、写等全方位中。用目的语(所教学的语言)教学是交际法提倡的。通过口语学习英语,是学习地道语言的保证,但教师应注意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入,只有在学生能理解所学语言的前提下,才贯彻了交际性的原则;同时,目的语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敏感性。

学习语言的好处篇3

【摘 要】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借助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情感过滤理论和负迁移理论等理论来指导大学英语教与学的过程,对于提升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启示

199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指出:“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1]”二十年过去了,尽管情况有了改善,但英语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在我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EFL,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进行习得有很大差异,也就是说,我国基本不存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这就导致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2]。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借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来指导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是获得语言能力的过程,是在自然情况下,处于丰富、充足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对语言的认识并掌握这种语言的一种活动。语言习得主要有第一语言习得即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是在学会母语后对另一门语言的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3]。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通过习得和学习两种途径掌握某种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无意识地吸收到某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学习”是有意识地研究,并以理解为基础学习某种语言的过程[4]。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输入假设理论。他认为,语言习得者要接触到“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才能产生习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可用“I(input)+1”表示,I指语言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1表示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它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I+2”(语言知识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或“I+0”,甚至“I+负数”的语言输入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克拉申还认为,语言学习者需要在情感上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此提出了情感过滤理论,他认为,每个语言学习者都有情感过滤装置,它能根据学习者的动机、需要、态度及情感状态对语言输入进行过滤,并对语言习得起促进或阻碍作用[5]。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I+1”理论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I+1”(可理解性输入)要求语言输入要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强调循序渐进,在习得中获得结果。由于我国各地文化、教育水平差别较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为此,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6]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要求提出了“三层次,三要求”。为了贯彻该要求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英语学习中有所收获,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许多大学都进行了大学英语的分级教学,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和完善。一般而言,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将教学班依据学员入学英语成绩和入学后统一组织的分级考试成绩按比例分为三个或两个层次,在每个学期末考试结束后对每个层次进行升降级。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接触“I+1”程度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这就要求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I+1”这种可理解性的语料,并创造出为了真实交际目的而使用的英语机会和环境,让学生沉浸于目的语环境之中。

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所选的话题应该是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最好与他们生活、学习相关。学习的材料也是I+1的可理解性输入材料,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最好是稍高于学生现有水平但通过语境、上下文等线索可以理解文章内容的材料。

(三)创设有利于英语学习的课堂内外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尽量用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语言进行授课,包括用英语说明、组织课堂、讲授知识,解释相关教学内容,与学生互动等。尽量在课堂中给学生创设各种语境,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和讨论。在学生犯错误时不要急于纠正,而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以减轻学生焦虑情绪,增强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自信心。在学生表达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让他们在大量模仿、操练、交流中自然习得语言的交际能力。

其次,扩大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接触面。通过报刊、广播、沙龙、演讲比赛、文化周和戏剧表演、英语歌曲大赛等优化校园的英语学习环境;也可以通过电影、多媒体和现实模拟软件等现代化手段让学习者接触更多真实的语言,自然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师列出适合不同学生水平的英语书目供学生选择。书目尽量涵盖多种题材,多种主题和多种媒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选出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身水平的I+1语料。

(四)加强英汉语言对比教学,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避免负迁移

语言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越多越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越有利,反之越有障碍。Lado在他的母语迁移理论中认为,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学习习惯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既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利的迁移(正迁移),也有阻碍第二语言学习的迁移(负迁移)。因此,教师要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帮助学习者明确两门语言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于相同之处,充分发挥其正迁移的作用;对于差别较大或截然不同的部分,让学习者引起重视,有意识地避免在学习中犯因受母语影响而产生的负迁移的错误。

三、结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虽然主要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而提出的,但对外语教学同样适用。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做指导,在语料的输入上、语言习得环境的创设上多下功夫,多想办法,使我国的英语学习环境更符合第二Z言习得规律和过程,增强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改进外语教育方法,提高外语教学水平[N].中国教育报,1996-09-05.

[2]张兴旺.英语教学与交际能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04):46-48.

[3]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25.

[4]Krashen,S. 1981.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学习语言的好处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魅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教学语言素养的提升成为了新课改的重要内容。面对当今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诸类问题,如“教师教学语言启而不发、居高临下、缺少感染力”等,教师应该努力地修炼自己的语言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尽可能地创造最佳教学情境。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言:“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质效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接受性,都与教学语言有着根本直接的联系,小学课堂的特殊性,要求小学教师更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有效应用。本文将从教学语言之重、教学语言之本、教学语言之美三个方面,探寻教学语言的魅力之处。

1教学语言之重

著名的特级教师刘显国曾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艺术家以及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并且课堂教学给予教师和学生充分自由创作的余地。”m然,教师不是演员,但面对学生讲课同演员面对观众演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理,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艺,它之所以在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与它带给教师和学生的价值有着直接关系。

1.1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必备的武器

完整的课堂教学由许许多多的内容和步骤构成,教师欲上好一堂课,就要为课前、课中、课后制定计划、做好准备。笔者认为,所谓一堂好课,不仅仅是上课所选的题材要好,教师教学的备课要好,学生课堂配合良好等,连接起整堂课的根本,还在于教师运用教学语言把教材、教案、学生等方方面面要调配好。

教学语言作为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看似只是说话,实则这话语问所承接的学识以及道理,决定着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说话水平高,所引起学生的思考的波线也就高。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言:“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教师熟练地掌握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就像是士兵熟练了战地情况一般,上课总会如鱼得水。

因此,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必备的武器。它不仅仅使教师更加灵活自如地开展教学,还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显得更加切实,无论是对教师本身,还是教学本身,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士兵可以拿着枪保卫国家,对战敌人,教师也可以像士兵一样,拿起美的教学语言,保卫自己的课堂,解开学生的思维枷锁。

1.2教学语言是联结教与学的重要桥梁

教学包含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语言不仅要能够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而且要体现出教学的质效并存。教师需通过运用科学的教学语言、有趣的教学语言、独特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教师教学的魅力。由此一来,教师为学生增添了学习兴趣,学生为教师反馈了最佳学习状态与成果,教学语言的运用,不仅使其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到极致,也同样彰显了教师独特的教学魅力与人格魅力,使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得到飞速提升。

同样,教师教学语言的丰富性,还能够吸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把这种正能量迁移到学生的其他素养积累中,使其对美产生认识,对道德自觉遵循。

因此,教学语言是联结教与学的桥梁。它自身的功能性告诉教师,教学语言拥有着“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作用;它的根本性告诉教师,教学语言占有着“一语濡耳、众子成学”的地位;它的应用性告诉教师,教学语言如三月春风、复苏万物。

1.3教学语言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指示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往往会成为学生思维开阔的点睛之笔,加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语言作为连接教与学的桥梁,不仅要使教师的教能够自控,还要使学生的学能够主动。

学生的学一经达到自觉,大脑吸收知识便会如川流江河集聚大海。很多学生不是不学习、不会学习,究根而言,还是与教师的教导有关,教是指教学,导便是引导。他们的思维往往就像是有待被点亮的蜡烛、有待被开启的门窗。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学生层次、不同的知识内容、不同的学习习惯,精心地设计并恰当运用教学语言,使学生因教学语言而受启发、明事理、后博学。

因此,教学语言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指示灯。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学识,还必须激发学生积极进行再学习,它不仅仅是教师的必备技能,更是指引学生走向知识大海、照亮学生思维的指示灯。

2教学语言之本

教学语言摒除其科学性、知识性及技巧性,要想返璞归真,就必须认识到教学语言的作用及意义。尤其是小学教师,面对教学语言,务必要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表达,简单的内容说理性表达,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顺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更轻松。

2.1以通俗易懂为本

通俗易懂之所以作为教学语言的根本之一,首先,教学语言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哲理的主要工具,教师欲使学生明其理、解其惑,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再适合不过了,如果在讲解的时候列举几个事例解释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便会更加深刻;其次,教学语言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以及知识的实际有效途径,三分靠看七分靠听,学生要想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就一定要在自己预习的前提下认真听讲。

通俗易懂重在懂,通俗虽因人而异,但教师无论选择何种通俗的语言,摒除知识本身具有的属性,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学生达到真正理解知识的程度。小学生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缓,更需要教师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因此,懂是教学语言的本质之一。

2.2以引起思索为本

思索即思考,学习需要思考,思考也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小学教师欲想使教学语言发挥最大功效,就要能激发学生的大脑,让其去思考,只有在反复思考下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做法就是通过分析处理教学内容,从中整理出几个问题便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解决的这些问题,大多数也只是书本内容的还原。小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指导,多数学生都会从书本上寻找答案而不用心思考,不是因为他们懒于思考,而是他们在没有目的的情况下,无法主动思考。这样一来,缺乏经验的教师就会误以为学生真正解决了问题,却没有想到自己也是被学生敷衍了。教师要想使自己讲授的内容既符合实际又容易理解,就必须注意用教学语言引起学生思考,同时,细心斟酌如何使学生学到真知识,如何使学生真的学知识。

2.3以以学励学为本

以学励学是指教师运用教学语言,促进学生学习,激励学生好学、乐学。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生去学习,并且重复自己所学,才能从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喜欢学习的学生,并不是他们天生就对知识充满好奇心,而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因为知识本身的乐趣和老师的深情并茂讲解,才会从求知过程中发现乐趣,进而好学。同理,有一部分学困生,除了先天的智力差异,他们并不是不爱学习,而是没有发现知识中的乐趣,没有感受到教师的有趣讲解,从此才逐渐变得不主动思考,不积极学习。

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离不_教师的语言;而课堂语言的优劣,又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教学语言在以学励学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也是教学语言的本质所在。试想,如果教师如相声演员一样,说话处处带理,说话处处有趣,学生在这样轻松、愉悦、幽默的环境下去学习,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呢?笔者的答案是:会。举一个我在大学时期听的讲座,主题是当时最令我感到乏味的历史。在记忆中,没有一位历史老师能使我真正地想要去认识历史、了解历史,但是,当这场讲座结束后,虽然只是一位历史学硕士,就凭他的幽默语言、肢体动作的搭调,以及说话时十足的相声演员味,把原本我以为的枯燥无味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甚至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为了教才去设计、组织、执行自己的书面教学语言,而是要在真正讲课前,多让自己站在无人打扰的环境中,通过制造情境,亲身感受自己的教学,以此提升自己的教学成效,争取让每一堂课都是优质课。

3教学语言之美

教学语言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信息传播载体,它更是一种令人心生欢乐、享受美好的艺术。

3.1教学语言――语言之美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教师才能使教材化难为易,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学语言美之其一,便在于教学语言本身。语言本身是由文字、动作、声音所组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再加上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语言更是别具魅力。对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声音优美,语风幽默,学生对课堂甚至教师的喜爱程度都会逐渐上升。教学语言中的语言美不单单指教师说的话、写的书面教案以及配合口语而做出的肢体动作,教学语言中的语言美,美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分析上,美在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犹临其境的意境上,美在学生也能同教师一样说出美的语言上。

许多教师都在研究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喜欢听并且能听懂,但是却忘记了教学语言也应对学生起到美育和德育的作用。一个既有审美能力又有品德操行的人,无论是小到对个人还是大到对国家,都可以称得上是有素质有涵养的人。再回到“学习是为了什么”这个话题,归根结底,学习就是为了有修养、有德行,学习就是为了发现美、创造美。

因此,教学语言的语言美,要求教师要本着发现美、创造美、育修养、育德行的目的,在处理好教学语言(例如教材的处理分析美、教学语言设计的美等因素)的前提下,务必适当利用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美和德的教育。

3.2教学语言――艺术之美

教学语言,它既不同于哲学、政治用语,也有别于文学、艺术用语,它既不是纯粹性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口语。教学语言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汇。

完整的课堂教学包括许多的内容和步骤,教学语言作为连起众多内容、步骤的“桥梁”,不仅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辅助,更是优秀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它贯穿在整堂课中,直接引导着学生主动学习。反之,教师如果在通熟教学语言的艺术美基础上,能够品鉴教学语言艺术,教师的教学会更上一层楼。

教学语言中的语言艺术,之所以能被称为艺术,对教师有如下几点要求。首先,教师说话声音要优美动听,使听者感到舒适放松;其次,教师说话时要有技巧,虽然通俗的大白话更能让学生理解,但是巧妙的语言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第三,教师无论是讲数学题还是详解语文诗句,都要紧扣学生的思考脉络;最后,教师说话要有的放矢,既要贴切内容,又要讲解深刻,既要口语清晰,又要配合肢体语言。

3.3教学语言――经典之美

除了上述的两种教学语言之美,从各大网站都能搜到的邱学华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实录一《神奇的数学编码》,从中我深刻地体悟到教学语言还具有经典之美。小学数学界名师邱学华,他是创始尝试教学法的第一人,并且有学者赞誉:他的教学法是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法。因此,无论是邱老师的课堂实录还是著作,甚至是他的成长史,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作为一名刚参加教学工作不久的新教师,没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没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学习和品鉴名师的教学方法、模式,亲自感受名师的课堂,才是其专业化成长的最佳途径。

经典的教学语言便指那些在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具有典范性的名师的教学语言。名师的教学语言之所以会被视作经典,无论是他处理教材、备课还是讲课,其中都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每堂课都亮点突出,才被广大教师作为学习、品鉴的经典。试想,课堂教学中,教师素养成熟、技能完备,在此基础上,如果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便会锦上添花。

经典永远不会被人遗忘。因此,感悟名师教学语言的经典,也是认识教学语言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根本。

学习语言的好处篇5

一、翻译法的特征

作为翻译法,首先要理解和记忆句子的构成、语法规则以及不规则用法,而且要背诵单词。掌握了这些知识,对照实际的课文,逐句翻译成母语(还有逆向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活动不断重复。所以,即使读解能力有可能提高,但是其它能力的提高却难以期待。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给予语法上的解释以及确切的翻译。虽然也进行原文的读音,但对其发音不够重视。其特征为:

(1)重视文章语;(2)面向智力高的学习对象;(3)教师需要有学习语言的知识,但不需更高的教育技术;(4)可以同时教授大量的学习者;(5)有利于外国文化的吸收;(6)是一种精神活动的训练。

翻译法所遵循的教学基本原则:(1)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2)阅读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兼顾听说训练;(3)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指导下读译课文;(4)依靠母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作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译法教学的教师,不必有流畅的外语口语,一般只要按照课文,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讲解,用母语解释清楚所学语言的准确意思即可。

二、翻译法的长处和短处

翻译法的教学活动是以翻译为主,几乎没有说和听的练习,其长处是:(1)对于用外语阅读文学、翻译研究资料等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2)使用字典、参考书等工具书,可以自学;(3)由于忠实地按照语法的规则进行翻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其准确性是可以期待的;(4)即使不会听也不会说的教师,也可以教外语。而且其教授法不需掌握较难的技巧;(5)对于一次性教授很多学习者的场合,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其短处是:(1)这种教学法主要是依赖翻译,听和说的能力无从获得,所以对于为掌握实用外语能力的学习者,不是一个恰当的方法;(2)由于把文字一个一个地翻译成学习者的母语,所以就会养成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翻译就不放心的习惯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3)不能掌握正确的发音,语音语调较差;(4)不会主动讲话,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弱。

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比翻译法更简单的教授方法了,而且不浪费时间。但是,考虑到学习者的将来,这种方法含有若干危险性:

首先,只是满足了内容的理解,而始终没能理解文章构成上的问题点,这样是无法应用的。偶尔只是学到了根据原文翻译过来的,带有强烈母语色彩的、只言片语的外语。

其次,经常会养成不逐字逐句翻译成母语就不能理解的习惯。“用外语去思考”究竟有大可能性,虽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不要把学习者培养成不去理解语言的使用状况,不把外语置换成母语就觉得心里不安的学习者。到了中级以后,在理解不能完全翻译成母语的外语的微妙的差别时,就显得非常窘迫。

学习翻译技巧和依靠翻译学外语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在本国学习外语知识,为了从事将来的工作,多数情况翻译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此时,发挥作用的翻译技巧必需通过高级或专门的培训班的培训。翻译水平的高低,与其说是依靠外语的能力,不如说是依靠母语的能力。在课堂上过于频繁地使用母语,会给学习外语的学习者带来很多误解。这种观点应该让学习口语的学习者事先清楚地了解为好。

三、直接法的特征

所谓直接法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语言生活场面,从中把场面和表现(语言)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掌握在什么样的场面怎样去说。在课堂上,根据场面和表现的结合,把所使用的语言教给学习者,这种方法就叫做直接法。其特征如下:

1.词汇以及表达的意思等,用实物、绘画、照片、动作去传达;语法以及用法等,不加以解释,而是通过例句,使学习者在归纳中得以理解。

2.教师不使用学习者的母语(所以,教师没有必要了解学习者的母语)。

3.学习者的母语不一样也没有关系,因为它不作为媒介而使用,所以没有障碍。

4.在初级阶段,不能教授抽象意义的词汇。即使到了中级以后,让学习者正确地理解概念也是很难的。

5.文字在会话能力达到相当的程度以后再教授。

使用直接法进行教学的过程应体现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1.直接联系。每教一个新词语,应把该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意义及客观表象直接联系起来。

2.模仿为主。不是先学习语言规则,而先听周围的人说话,模仿着说。以模仿多练为主,语言理论为辅。

3.归纳途径教语法规则。让学习者先实际掌握语言材料,再从他们积累的感性语言材料中总结出语法规则,用以指导以后的学习;

4.以口语为基础。先口头实际掌握语言,然后再学习文字符号的识记和书写。

四、直接法的长处和短处

直接法的长处是:(1)因为不使用媒介语,所以学习者能很快地习惯目标语;(2)因为不翻译,所以能够养成用目标语言去思考的习惯(但是,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即使受教于直接法,学习者也用母语去思考);(3)因为是以口语训练为中心,所以是针对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的培养;(4)因为采用各种直观教具,教学方式接近实际生活,所以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强。

其短处是:(1)因为不使用媒介语,解释意义

转贴于

时需要转弯抹角,因此有时会不能正确地传达意思;(2)为了解释和例句提示,教师说话的时间过长,而学习者说话的时间减少;(3)在意义的把握上有时会变得含糊;(4)因为不使用媒介语,而只用目标语言进行语言处理,使得教师的负担加大;(5)在外语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

语言学家及心理学家认为:(1)语言是一种熟巧、技能或习惯。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模仿。(2)语言是一种技艺,而不是科学。精通一项技艺,全在于刻苦多练。如学游泳。使用直接法进行外语教学的途径一般为言语→语言→言语。也就是说,从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4种言语活动入手,以学习言语的单位——句子开始,实际掌握外语,然后再通过归纳途径,学习一些语言理论知识,用以进一步指导今后的语言实践,即语言的实际使用,也就是言语。采用此法的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掌握外语,并领会直接法的实质。所任课班级的人数以20人为宜,人数太多影响教学效果。课时要充足,最好每天都有使学习者接触外语的机会。

五、结语

学习语言的好处篇6

关键词:语文魅力;细品;善仿;妙用;发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226-01

从咿呀学语之时,我们就与语文结下不解之缘,从我们学会的一个词语,到现在脱口成诵的诗歌,一挥而就的文章,还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标志牌、广告宣传,无不与汉语言息息相关,谁都知道汉语的用处很大,但是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成了与小科一样地位的课程,许多学生不重视,对语文学习付出的精力很少,我们初中语文老师不能听之任之,要想办法让学生感受汉语的几多魅力,了解汉语言的韵味和功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细品

1、品语言。语文的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表达的独特意味,不同的语言风格可以写出自己的独特魅力,有的语言文采斐然,语言华丽,透着一种雍容华贵;有的语言直白平淡,透着一股朴实无华;有的语言含蓄蕴藉,透着一股朦胧美;有的语言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满怀郁结;有的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激人奋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点关注语言表达的美妙,学习运用语言。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在体会到春天的美丽、生机勃勃,感受春天的可爱,更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修辞美,从中体会文章的魅力。像文章写“春草”“春花”“春雨”的段落,语言优美,且运用许多修辞手法,把春天绿草的活泼可爱、生机盎然,春花的灿烂纷繁、热烈异常,春雨的连绵朦胧,写得精彩绝伦,令人惊叹。更有最后几段的一组比喻,作者以饱满的激情,表达了对春天美好生活的热切赞美,让学生赞叹不已,这就是文章的魅力。

2、鉴形象。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不仅是语言文字能吸引别人,还因为文章中塑造的形象十分鲜明,感染着读者,我们教师除了要注意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品味语言,还要注意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鉴赏文学形象,让学生感受文学形象的魅力。

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我们要注意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中作者塑造的几个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的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魅力。像作者精心塑造的孔乙己的形象,他既有正面的塑造,肖像“身材高大,穿又脏又破的长衫,面部苍老且有伤痕,头发花白”,动作“站着喝酒、排出九文大钱”,语言“窃书不算偷、‘茴'字有四种写法”,写出了深受科举制度毒害、迂腐、好吃懒做、有点小偷小摸行为的旧知识分子形象;亦有侧面的烘托,“孔乙己一来就改变气氛,大家都以嘲笑孔乙己为乐”,备受别人欺凌,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学生看到孔乙己受迫害的可怜样子十分同情,但又讨厌从他身上渐染的封建知识分子坏习气……看来学生已经走进《孔乙己》这部作品中,深切感受到人物形象塑造的魅力。

3、悟情感。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精彩绝伦,但最精彩的还不止这些,因为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让读者过目难忘,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深刻。那对统治阶级的无情批判与控诉,那报国无门的悲慨,那热爱祖国的情怀,那怀才不遇的郁闷,那想念亲人的痛苦,那对收复大好河山的喜悦……正是由于作品中的这些情感魅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激励着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注意在语文课堂上在情感上激励学生,让他们为祖国的强盛、社会的发展、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学习,做个正直善良、勇于开拓、敢于负责的一代栋梁。

二、善仿

1、模仿语言表达

文学作品的魅力如果仅仅是品味、鉴赏,许多学生也许还看不出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因为我们学习的文学作品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学生未必能看到文章中的真正魅力,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文章的好处,还是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去模仿一下作品,让他们看到与作品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审视文章的魅力。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教学时不光要欣赏语言的美,还要跟着原文某些句段进行仿写练习,像“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段博喻手法的描写,可以让学生选定一个事物,运用着这种手法来写。或者模仿最后三段的博喻手法,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打开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自己与原文的对比,切实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

2、模仿间架结构

文学作品的魅力除了语言美,文章的间架结构也独具一格。许多学生眼高手低,鉴赏别人的作品,根本就没有看出什么高明处,但自己实际一操作就不行了,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但鉴赏层次结构安排的高明之处,还要注意教会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层次,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同时,更能间接了解作品结构安排的魅力。

如学习记叙文,模仿记叙文曲折不平的结构特征,还有倒叙与插叙、补叙的写法;学习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写法,学习议论文的并列结构、递进结构等层次安排……通过这些文本的学习与模仿,感受作者结构安排的匠心独具。

三、妙用

语文知识的学习,它不像有些学科,仅仅为了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段,它的实用性强,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用到它。不论你处在什么地方、什么时期,都会运用到语文知识。从张嘴到行走于路上,到处皆离不开语文知识,更不用说上升到书面形式上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好“生活”这个大世界,让学生在圣火中了解语文的独特魅力。

学习语言的好处篇7

关键词:语言环境;初中生;英语学习;影响

G633.41

英语是初中教学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像我们这样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者接触学习环境中了解自己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者对良好语言学习环境的热爱,也增长了学习者为促进自我的学习,进行语言学习环境的选择与设计。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师在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者对良好语言学习环境的热爱,也为自己所需提供了有利的教学条件。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语言环境对于学生有哪些影响呢?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一、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是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说,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如何教师很好把握好。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于是,在英语教学中,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读了几年英语之后,还要教师领读单词,还要由教师逐句把课文译为汉语;不少学生只会认读课文,而对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则不能透彻领会或阅读速度极慢;很多学生会背不少的句型,语法规则,但在说和写英语时则错误百出。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却说不上几句英语,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没有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由此可见,语言学习环境会对初中生学习英语自主性造成影响,应加以重视。这就需要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创建好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放手让学生去说、去想、去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学科感兴趣才会努力去学,并想着学好它。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将会逐渐丧失。开始许多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并想着一定要把它学好,但慢慢地就不想学了,例如他们想学习单词,但一到句子和课文他们就没有兴趣了,因为他们整天都只在一个枯燥的环境之中学习英语,没有半点的趣味。其原因就是学生一直都处在一个汉语的学习环境中,刚开始他们对英语充满好奇。在课堂上也觉得学到了知识,但一到应用的时候就不知道要怎么说才可以,他们学到的也只是40分钟里学到的。就这样,他们慢慢地就不想学习英语了,也就丧失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不应该将教学禁锢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里,应指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英语的学习,为学生创设英语角,提供更多学习英语的机会,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影响教师的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材是教师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中最好的材料。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反复地阅读课文对于学生学好英语是非常有效的。但一切要切弄懂课文中每个单词、每个句子的发音、词义、句义,牢固掌握,准确理解全文,并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读,朗读成诵,形成语感。这样,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便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考试中遇到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文的整体语言环境中去记忆单词、体会语法,这比脱离语境单独背单词、学语法效果要好得多。这也就是英语语言环境对于教师教学的影响所在。

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若是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将会影响到语言输入量,减少学生的知识摄取,对于学生参与英语学习活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初中生往往被高分迷住,学习英语也只是为了得到好的分数,但是具体的语言的应用他们就不怎么注重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学生应该在把所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向地道的英语迈进,应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从外界获取新观念、新方法、新技巧,不断地发展、调整、完善或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系统。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它是人、物、事、时、空等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其运作效果的优劣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是在社会交际需要中产生的,并在使用中得到发展。人们通过语言的运用而掌握语言,在交际中学会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有了扎实的语言功底,才能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也就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交谈。不仅在课上能创设语言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创设一个语言环境,如用所学语言进行相互间的问候、会话,谈谈校内外的新闻,这些都是语言学习环境,学生能在这样随意的氛围里锻炼自己的口语,扩宽自己的词汇量。此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创造外语环境。由于多媒体的信息存储与处理过程都是数字化的,因此最有利于实现高质量的图像与声音的再现。学习者不仅可以听到地道的语音和语调,而且能直接看到对话的环境和现场,说话人的表情、神态和姿势等,从而使自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有助于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吸收与模仿,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境界。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认识到语言环境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学习语言的好处篇8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课文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有一定难度。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年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教育意义。

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本课阅读提示,试着让学生找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得出:

1.了解《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

2.通过默读、朗读、翻译等方法把握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3.体会优美凝练,生动传神的语言。

4.分析人物性格,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重点: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理清思路,自主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体会课文内容,使学生思想受到教育。

难点:如何透过优美凝练、生动传神的语言,品味作者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一提起我国古典小说,大家很自然地想起四大古典名著,你知道多少呢?

生:(纷纷举手)《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

师:他们的作者及刻画的主要人物,谁能说出?

生:(很活跃,积极发表意见)……

(导人自然切题,气氛活跃。此环节旨在联系本文,积累课外知识,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学生的知识才能,调节气氛)

师:那么,你可知道我国最早的小说吗?在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编撰了一部《世说新语》,请同学们看课本课下注释。让一生读。

(生读时发现两个不认识的字)

师:指出两个读错的字:“轶”“撰”,请同学们查字典,看谁最先查到。

生查字典,片刻有学生举手:撰音zhuàn编写的意思;另有生举手:轶音yì散失的意思。

(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查字典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只要他们自己能做到的,教师坚决不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读的好习惯。即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师(大家齐读一遍)大家的记忆力都很强,只是平常没有发现罢了,《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大家不熟悉,现在仅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看能不能记下?

(教师带着恳切的目光看着大家,鼓励他们勇敢发言,学生表现出踊跃的情绪)

师:准备一开始!

生争先恐后忙着记忆。一分钟后,师示意大家举手。仅有五名同学不会,全班40人。教师检查,举手的都能说出。

(师表扬大家的记忆力强,学生很兴奋。第一个目标我们很轻松地解决了,下面我们学习课文,来攻克第二个目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

生:“冀”、“彰”、“蹉跎”

(二)指名一生朗读,继续纠正。说应读shuì,不读说shuoō,更相庆的“更”应为更gēng。

(三)齐读课文,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暴露自己存在的问题,读通课文。

课文的朗读,还应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请同学们品读课文,体会感悟内容。

师:随意指一名同学,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你推荐谁呢?

生:“刘飞。”(语气十分肯定)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读得好。

师:每个同学只要认真,都能读好,你有信心吗?

生:有!

师:那么你推荐谁呢?

生:自己。

(生读课文,注意了节奏的划分、语气、语调)

师:咱们找个同学来评价一下吧。

生:他读得很好,特别是课文的后半部分。例如: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这句话语句通顺,节奏鲜明。而“处尤剧”一句语气中带痛恨,读得很坚决。

师:评价得很全面,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读课文的同学点头表示同意,面带不好意思)

(四)下面,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写清楚序号(1)(2)(3)……时间为8分钟。

生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一定要划出来。

(五)学习小组交流。

请各组员将不懂的问题一一列出,小组长记录好。然后再讨论解决。

(主体地位突出好,但也没有忘记教师的指导作用。本环节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小组内部质疑解答,教师深入到各学习小组,参与学生小组学习讨论,课堂气氛非常融洽)

(六)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积累重要词语:“为”、“更”、“或”、“之”、“令名不彰”、“蹉跎”、“朝闻夕死”。

(教师指出重点的地方,加强基础知识)

课文的翻译: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2.古人贵朝闻夕死。

3.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4.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学生翻译课文,注意重要词义的落实,语句通顺)

(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能够表现出周处改过自新的过程,人物个性鲜明,这得力于课文的语言,文言文语言简约,但不乏优美,生动传神。请生指出自己对语言感受最深的一点。

生甲:我认为“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一句中“即”字能够表现出周处性格激烈,勇武过人。

生乙:“即”还能体现出百姓高兴的心理,他们的一石三鸟意图得以实现。

师:何谓“一石三鸟”?(及时关注学生的新见解)

生乙:老百姓深受虎、蛟和周处的危害,他们希望周处杀掉虎,斩了蛟,还有可能周处丧命,这就是“一石三鸟”。

师提出表扬,思考得较为深入。

生丙:“其中‘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一句也十分精彩,它语言形象,使人仿佛看到周处推波助澜,奋勇搏击,与蛟展开殊死搏斗的情景,场面激烈。” 生丁: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始知”言简意赅,内容丰富,才明白自己的前后所做的事情,是周处顿悟的转折点。

师:现代文的阅读要分析语言,同样文言文作为我国的传统的文化,在这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优势,刚才几位同学品味很深入,很值得大家学习。

(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周处家乡的老百姓把周处与蛟、虎并为“三害”,这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更向庆,这又说明什么?

2.周处为什么“自寻二陆”?

3.我们怎样看待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评价周处?

(上组题意在让学生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写作思路,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学生在理解上较容易得出答案)

(九)承认错误是需要勇气的,你有没有犯过错误,可以向同学们说说吗?

生:曾经因为我的原因而导致我和一同学的关系僵化,这件事一直藏在心里,让我常常不安,直到有一天。我向他说“对不起”并看到对方灿烂的笑容时,我心情格外的舒畅。如果没有那一声对不起,我现在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师: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了课文内容,积累了词语,还是大有收获的。课下大家预习下一课。

课后反思

反思整节课学生学习过程,我们认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依据原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的情况,自主制定出目标。学习过程中重视研读和讨论,生生评价,共同促进。对学生的创造性见解在分析的前提下,给予大的鼓励。

2.课堂营造积极的氛围。开展记忆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交流感悟。

3.由于选材的特点,设计好较理想的教学思路,文言文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而深化理解,开展拓展性学习,学生能够一环一环地自主学习。

学习语言的好处篇9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语文课堂;生机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28-01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着明确的规定,要求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同时重视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注重教学方式,确保教学内容富有思想性和人文性,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让文言文课堂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文言文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激活观念,走出误区,将文和言相结合,从而充分体现文言文的文化内涵,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一、激活观念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大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如《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言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同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古代汉语经过发展成为了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很多语法和词汇等都是通过文言文发展而来的。很多句子和常用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结构方式是相同的,并常用于现代的书面语中。所以,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存在困难,但是选入教材的文章大都浅显易懂,同时还会在文中对一些词语做出注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学习现代文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有些语文教师试图通过让学生机械背诵和反复朗读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教W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切实转变传统观念,因为文言文并不是文言词语的随意堆砌,它首先需要准确理解字词含义,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因为作者会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语言中。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减少机械性的教学灌输,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引导,让学生正确处理文章主题和词句的关系,着重欣赏,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从而领悟文章之道。这是学好文言文的需要,也是理解文章内涵的需要。

二、言中悟文

所谓言中悟文,指的是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言的解读来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在文言文中作者用凝练的文字表达出了丰富的内涵,通过这些富有智慧的文字组合展示了语言的独特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通过解读言来阐释文中所承载的内容,让学生能鉴赏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情。比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文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两句描写的是山峰的形态,教学中如果单纯地翻译句子,其意思是很多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形成无数山峰。这样学生无法领会文中作者用字的精妙之处,也就不能更好地领会文中之景、文中之情了。文中“争”和“指”两个动词与前面一句中的“竞”字相呼应,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山峰的高峻险要。“千百成峰”写出了山峦连绵不尽的图景,这两句紧紧扣住了“奇”字,几个动词的使用将静止的山峰写活了。更深一步讲,这不仅反衬出了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了个人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学习的精髓。

三、文中释言

学习语言的好处篇10

关键词:双重代码理论 图片 词源 英语习语

一、引言

不可否认,英语习语是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组成部分之一。英语习语一直被认为是任意的词汇组成单位。因为人们很难根据习语中的某个词猜测出整个习语的含义。因此,传统的英语习语教学和学习只强调死记硬背,而完全忽视方法和技巧。然而,最近习语研究者开始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来探究英语习语记忆方法。认知语言学认为习语是有机的词汇组成单位,能通过一定的刺激(如,图片,声音,词源等)促进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和记忆。这一看法促进外语教学者及习语词典编撰者将图片和词源运用到习语教学和词典编撰中。根据双重代码理论,人的认知过程有两个系统组成: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言语系统主要处理言语代码,而非言语系统处理非言语的事物、事件等。头脑中的意象就是最常见的非语言表现形式。同时,意象又在人类记忆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到目前为止,许多研究都证实了图片与词源对习语学习的影响,例如,Boers et al. ( 2001, 2004, 2008), Renata& Robert (2011). 然而,这写研究结果对图片和词源对于习语学习的影响并不一致。因此,本文将进一步证实图片与词源对英语习语习得的影响,并希望为外语教学者和英语习语词典编撰者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二、理论基础

双重代码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知过程由两个系统构成: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言语系统主要处理语言代码,而非言语系统处理非语言的事物、事件等头脑中的意象就是最常见的非言语表现形式一方面,这两个系统是分开独立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彼此关联,作用的。换句话说,两个系统分别在不同的认知过程中起作用,同时又经常共同起作用。其中的非言语系统的意象表征即是对能够产生大脑意象的信息进行处理。意象表征是同时进行的或者是并行的,这样一个完整的意象就会瞬间出现在人的脑海中。而言语表征是循序地进行,词汇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出现在脑海里 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这两个系统有时重叠工作,但总有一个系统起主要作用,比方说,海伦・凯勒就是在没有词汇意义理解能力的条件下学会了语言双重编码理论还识别出三种信息加工类型:(1) 表征的:直接激活言语的或非言语的表征;(2)参照性的:利用非言语系统激活言语系统;(3)联想性的:在同一言语或非言语系统的内部激活表征Paivio认为长时记忆可分为两个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语义系统,表象和语义是两个既相平行又相联系的认知系统 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储存信息,语义系统以语义代码来储存信息,人的视觉表象特别发达,他们可以分别由有关刺激所激活,语义代码是一种抽象的意义表征Paivio所做的试验发现,如果给被试者以很快的速度呈现一系列的图画或字词,那么被试回忆出来的图画的数目远多于字词的数目,这个试验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具有一定的优势 也就是说, 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要好于语义记忆的效果和速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 如果信息被同时存储在两个系统中,那么记忆效果必然更佳。

三、文献回顾

关于图片和词源对应于习语习得的影响,许多学者已做过大量研究。Boers 2011年的研究显示出词源对英语习语含义及形式记忆的积极影响。在小范围实验中,实验组无论在习语含义记忆方面还是在形式记忆方面都优于控制组,但是形式记忆结果没有含义记忆结果好。然而,词源是否对简单习语和抽象习语同样有积极影响呢?Boers,Demecheler&Eyckmans(2004) 在实验中回答了这个问题。该实验得出结论:词源解释对于以上两种词语都有积极影响。对于抽象晦涩的英语习语,简单明了的陈述其词源解释对于学生理解记忆习语更有帮助。另一个影响意象效果的变量时学生的认知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有些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能够将所给意象与习语联系起来,从而加深记忆。但是有些学生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较弱,很难将词源与该习语含义联系在一起。这样词源对于其习得习语的影响就会很小。针对这个问题Boers等人利用图片辅助,结果显示,图片给予想象力较弱的学生很大帮助,促进他们对习语习得的学习。基于以上研究,Renata&Robert(2011)研究了图片及词源对于二语学习者英语习语习得的影响,其研究结果与Boers等人的研究稍不一致。Renata&Robert(2011)的研究发现图片对学习者习得习语的含义和形式都有积极影响,但是词源却与此相反。因此,本文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探索图片与词源对英语习语习得的影响。

四、结语

尽管以前的研究显示出词源对于学生英语习语习得有积极影响,但是单纯的依靠词源并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习语。而凭借图片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有很大帮助。这与Paivio曾做过的一个实验结果相似。aivio 认为长时记忆可分为两个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语义系统 表象和语义是两个既相平行又相联系的认知系统 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来储存信息,语义系统以语义代码来储存信息,人的视觉表象特别发达,他们可以分别由有关刺激所激活,语义代码是一种抽象的意义表征Paivio所做的试验发现,如果给被试者以很快的速度呈现一系列的图画或字词,那么被试回忆出来的图画的数目远多于字词的数目,这个试验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具有一定的优势 也就是说,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要好于语义记忆的效果和速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信息被同时存储在两个系统中,那么记忆效果必然更佳。所以利用双重代码理论中意象的编码功能能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记忆能力,从而促进其英语习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James M. Clark & Allan Paivio. 1991. Dual coding theory and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3/3:149-210.

[2] Renata Szczepaniak and Robet Lew.2011. The role of imagery in dictionary idioms. Applied linguistics, 32/3:323-347.

[3] Boers, F. 2001. Remembering figurative idioms by hypothesizing about their origin. Prospect, 16/3: 3543.

[4] Boers, F., M. Demecheleer, and J. Eyckmans. 2004a. Etymological elaboration as a strategy for learning idioms in P. Bogaards and B. Laufer (eds): Vocabulary in a Second Language: Selection, Acquisition and Testing. John Benjamins, pp. 5378.

[5] Boers, F., M. Demecheleer, and J. Eyckmans. 2004b. Cross-cultural variation as a variable in comprehending and remembering figurative idioms. European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 8/3: 37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