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2 17:17:25

高校教学案例

高校教学案例篇1

微课的出现引起教学方式的新转变,在案例教学中引入微课是时展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新机遇。高校案例教学将在微课模式的引导下,掀起新的改革浪潮。

关键词:

微课;案例教学;应用

“微课”在国内外现代化教育中已经风靡一时,从小学、中学、大学都在极力发展网络在线课程,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微课的出现,给现代化高等教育改革既是机遇,也是对传统的教育的重大挑战。

1微课对案例教学的启示

微课以短小的视频为载体最早有美国教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提出。[1]作为新的教学形式,通常视频拍摄为5到10分钟,具有很强的目标针对性,由于时间较短,学生不会感到疲劳,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较为广泛。在高等教育中微课还主要是对课程主要内容的精炼与浓缩,而对于案例教学来讲,还鲜有人涉及。案例教学通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独立性的特点。而从微课的主要三种的应用模式来看,[2]能够节省课堂时间,学生更自由、更加主动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因此,案例教学和微课相结合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

2基于微课的案例教学改革

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是教师编制案例,在课堂上先展示案例背景,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思考讨论,老师总结。这种模式不仅大量的占用课堂时间,更是给同学们思考时间极为有限。如果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知识点掌握不好的话,教学的效果可能会大大折扣。微课的教学特点是精干短小,不仅知识点可以浓缩,强调重点、难点,也可以对案例进行视频编辑,课前学生掌握基本内的情况下,到课堂上讲解的案例更能得到充分的讨论。对于案例来讲,每一个案例可以独立成体系,如背景、问题、可能用到的知识点、问题分析、问题的解决。在微课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特点,在课下尽可能多的展示案例,对于较难的案例可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3案例教学中微课的设计

3.1案例教学中微课应用改革分析

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方式的革新。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改变观念,不断创新,打破固有的教学习惯和模式。其次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充实自己,不能只停留在几个案例教学上,需要不断丰富案例,编制案例库,扩大信息量。再次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微课应用。使学生既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案例,也能最大化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点。学生能领会教师意图,积极配合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接受微课程在案例教学应用的优势,才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首先学生要课下花时间去看案例背景,仔细分析,然后在带着问题去分析,在课外可以是几个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对于较难的案例拿到课堂上全班讨论。学生具有很强的信息接收意识,才能将微课在案例教学中的效果发挥最好。学校应充分支持教师的教学改革。只有学校搭建良好的环境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程的改革才能推进。比如:学校对于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教学奖励,先进评比等都考虑教学的改革,教师才能有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教学中。

3.2案例教学中微课应用设计

结合案例特点,微课可以设计不超过10钟的短视频,题材可以是多媒体、教师讲述等多种形式,其具体设计如下:案例收集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传统教学中可能较少的案例就能满足课堂教学要求,但采用微课手段后,需要教师大量收集案例,丰富微课内容。微课制作不同于一般知识点的微课制作,案例微课制作将按照案例教学的阶段,分阶段制作,主要有:背景介绍阶段、问题分析阶段、问题解决阶段。三个阶段相互独立制作,按照学习的进程分步释放给学生。让学生不断的带着疑问去追根溯源。最后得到圆满的解决,如果学生还是有疑问,可以带到课堂讨论解决。答疑解惑由于案例较多,不可能一一带到课堂上解决,在微课程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发不同的微视频,各自课下讨论,其他组同学也可以旁听。小的问题自己讨论解决,个别可以请老师答疑指导。而对于较难的案例,教师统一在课堂上跟同学们一起讨论,使案例教学达到圆满。

4问题及建议

微课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有着美好的前景,但也存在一系问题,对于案例教学来讲主要有:传统的教学习惯难以改变,不管是教师心理还是行为变革,改变固有的东西都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有一个推动的力量,而学校对这项工作的推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案例教学本身其实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再加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引入,更使教师一般认为教学压力更大。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微课用现代化手段是在解放教师教学的繁杂活动,反而有更多的经历投入教学研究,教学活动从教师教学主导向教学引导转变。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引入微课形式,需要一开始就解除教师的思想顾虑,鼓励教师大胆尝试,逐渐的就会适应和积极参与现代教学改革中。总体来讲,微课引入案例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相信不久的将来微课在案例教学中的成果会在我国遍地开花,变为教师热心,学生开心的普遍教学模式。

作者:鄢晓非 周建亮 许娜 肖跃军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教学方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63-03

一、引言

市场营销专业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而案例教学法作为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成为主导型的教学过程。然而当前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案例教学受西方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启发而引入,虽然各个高校都比较重视,但大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缺少管理经验、缺少优秀案例、师资不足、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效果。虽然也有学者从师资、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3],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案例教学的模式。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将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促进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改革。

二、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适用性

案例教学应用于商科教育起初主要定位于研究生教育,而并不涉及本科教育。但是,市场营销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这对市场营销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案例教学法由于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启发性等教学特点,因而在本科层次的市场营销教学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空间。

一方面,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的确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法同时也会制约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案例教学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克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记忆背诵的传统模式缺陷。案例教学法的采用可以将市场营销学科新的理论融入于复杂的社会经济事件中,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处于一个真实场景之中,让学生能够站在领导者或执行者的角度直面具体而错综复杂的市场营销问题,通过分析、思考、判断和决策提出解决方案。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比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使学生将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融会贯通。最后,学生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获得解决复杂营销问题思路、步骤、程序,探求科学合理的方法;通过对失败案例的分析,可以认识到实际营销工作的风险并吸取到经验教训,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决策失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市场营销课程中的课堂案例教学的组织

1.课堂案例教学组织方法。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方法通常包括层层递进法和小组分析法。所谓层层递进法是指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根据案例的素材提出与教材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由学生自愿或由教师指定作答,通过这样不断的问答方式,使得对于案例的讨论不断深入,直到学生最终自主地寻找到案例所要表达的核心问题或理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层层递进法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掌控整个课堂案例教学的内容与进度,通过课堂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该组织方法的劣势在于对教师的营销知识水平、课堂的驾驭能力和现场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战,但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小组分析法是指学生分组对营销案例展开分析并展示结果,再由其余各组学生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提问,由该小组学生回答。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分配各小组不同的案例,也可以提供相同的案例,以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该方法的优势在于教师能更容易地组织课堂,学生也能进行连贯性的思考。同时在该过程中会产生部分小组成员的“搭便车”行为,也即经济学上的外部性问题,这使得部分小组成员未能充分参与。因此在市场营销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将层层递进法和小组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案例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在市场营销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法是一种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二者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这会使学生易于迷信权威,导致其创造性不足。而案例教学是一种典型的开放、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因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交往的主体关系。营销案例讨论中的交往是一种合作式交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案例讨论的组织者、启发者和推动者,而非课堂的操纵者。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主要职责有: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引导讨论不断地深入发展;制定学生作答并控制讨论的进度;通过反复地诱导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而在案例教学中,受教育者的角色也从传统的“学生”演变为“参与者”,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案例教学应是一种“参与式教学”。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规则的制定者、案例讨论的主持人和教学进度的控制者。在案例讨论前,教师应确定课堂案例讨论的基本程序和规则,并保持中立的立场。在案例讨论时,教师应明确所需的问题及时间安排,并给尽可能多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同时控制案例讨论的进度避免讨论偏离教学的目标。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可以使不同的观点交汇和融合,产生思想的碰撞,这又会促使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达到思维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创新,激发出灵感的火花。这种思想的碰撞过程将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并带来愉快的学习体验。同时,学生这种参与式地学习不仅有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还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结论与启示

由于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启发性,因而可以广泛应用于本科市场营销的教学。案例教学法将企业营销的实践引入到课堂之中,通过对营销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得学生能够进入特定的营销情境,带给学生以真实而深刻的营销管理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现今案例教学在本科市场营销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

1.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水平。市场营销专业的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最好还应有企业的实践经验。鼓励教师所深入企业开展考察和咨询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培训。同时,也应将实际管理者从企业请进高校作为客座教授或企业导师,向学生和教师讲授各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2.提高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本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应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学时比重,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案例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在对学生的考核上,应更加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提高课堂讨论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并克服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搭便车”现象。

3.加强营销案例的编写及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的编写与选择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国外市场营销的经典案例或是二手资料的营销案例很可能并不适用于学校自身的教学。因此,应加强营销案例的编写工作,鼓励教师投入到案例的编写工作中去。同时鼓励教师投入到企业实践活动中去,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营销决策的情境,并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参考文献:

[1]余国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2):117-118.

[2]王扬眉,鞠芳辉.基于管理理论构建的案例教学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2):140-143.

[3]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62-64.

高校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 案例教学 互动式教学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当前我国的教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出路,这种改革创新的浪潮再次将案例教学的探索推向了高潮。卢智增(2009)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新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研究基础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讨的方式,不仅是教学理念的一种创新,还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这对于以演绎为主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有力的补充。对于高校公共管理学科而言,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案例教学的发展,无论是对于学科本身的普及和发展,还是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最早应用于医学教学,随后法学案例、工商管理案例的相继出现。孙伟、陈涛(2015)分析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认为与传统讲授式教学不同,案例教学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特殊的教学运行机制,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真实的体验案例所描述的场景,并以当事人的角色去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史传林(2009)认为案例教学具有促使教师关注相关领域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功能,应用于公共管理学科,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

公共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具有很强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关于公共生活领域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刘召(2011)认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春城、刘玉芝(2012)指出公共管理是关乎公共部门、公共职能、公共秩序以及公共利益的公共生活领域内的特殊活动,对于缺乏经验的在校学生来讲,要想在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更加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维度:自主性差,参与程度较低

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学习效果不明显。卢智增(2009)总结了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不牢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不够,提出质疑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尚未形成。奥尔鲁木(2015)对比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方法后,发现美国的案例教学常常会为学生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获取课程成绩,以此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比之下,国内课堂气氛则显得十分沉闷严肃,部分学生受到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有想法也羞于表达,这些都导致学生在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的学习效果不明显。

2.教师维度:角色错位,教学效果不佳

黎玉升(2012)认为很多老师对于案例教学的认识还不到位,导致案例教学中角色定位不清,通常只在理论授课之后才引用案例证实观点,或是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就过多地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呈现“重灌输、轻启发”、 以讲授和讨论代替了真正的案例训等本末倒置的现象。陈朝旭(2014)认为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之案例教学对教学技巧、课堂管控能力、应变及协调的能力要求较高,从心理上对案例教学存在排斥现象。马杰(2009)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多半直接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导致这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的教授,无法胜任案例教学的任务。

3.案例维度:三多三少,案例资源匮乏

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卢智增(2009)认为案例资源直接关乎案例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我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资源就面临着“三多三少” 的问题。“三多三少”指的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西方的案例多,二手的案例多,一手的案例少,本土的案例少,旧的案例多,新的案例少。陈菲菲(2013)分析了我国公共管理案例的主要来源,即:国外引进、高校编写、直接选取报纸、网页和传记文等。但由于文化和国情的差异,国外引进的案例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高校编写则受到人财物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案例的典型性、完整性及系统性受到质疑;直接选用报纸、网页和传记文等由于缺乏系统地加工、处理,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专业针对性,甚至会偏离公共管理的专业学科角度。郭恒(2015)从案例选取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当前高校公共管理案例存在缺乏时效性、缺乏代表性、甚至过于高大全,脱离实际等问题。

4.流程控制:反馈缺位,环境设施较差

科学严谨的流程控制才是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保障,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流程控制工程。从案例编制阶段到课堂实施阶段,再到评估反馈阶段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流程。李勇(2008)认为案例准备、课堂使用及效果反馈是三个息息相关的环节,任何环节的缺位或者不到位都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因教师缺乏对反馈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反馈环节的缺失。赖秀清(2013)针对案例教学的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作了具体分析,认为班级规模过大、座位编排不适宜、教学课时不足、硬件设施不齐全也是当前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发展的建议

1.学生应树立自主参与的意识,提高参与能力与技巧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和核心,学生应该不断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人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作为一个公共管理学生应该具备的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素养。奥尔鲁木(2015)主张建立一个以案例教学为重要参照指标的关于期末考试成绩、日常考核标准在内的教学机制,以此提升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活动参与度。肖静(2010)基于“X、Y理论”对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进行研究,认为建立良好的发言机制,在讨论和争辩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感到压力,还可以提供自主表达意见的机会,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有机结合,以此降低学生“搭便车”的侥幸心理、以及自我边缘化和沉默化的可能。陈朝旭(2014)认为应该为学生制造充分的参与机会,乃至于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制作,可以更充分、深入的了解案例教学及案例背景,为课堂研究提供良好的参与基础。

2.教师应适应课堂角色的转变,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成效。陈菲菲(2013)提出要改进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教师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理顺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由演讲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身份向参与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身份转变。赖秀清(2013)认为要提升案例教学效果,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该转变教师角色和提高自身素质两大方面进行考虑,转变教师角色主要指从主角向配角、从师道尊严向良师兼益友和从教材的执行者向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的转变。罗若愚、涂丁文(2013)提出要不断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不仅要“送出去”,让有潜质、有意愿的教师送出去接受更好的培训和提高,还要“请进来”,邀请校外名师传经授课,不断提高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水平。

3.加强案例本土化建设,完善公共管理案例库

徐祖迎(2015)提出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标准:必须是真实的;答案不唯一化、绝对化;能引起争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要解决的问题及决策主角是明确的;能够禁得起深入分析,同时尤其要加强案例本土化的建设,编写能够体现我国文化背景、反映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案例,提高本土化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比重。卢智增(2009)提出的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创新路径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各高校单位可以资源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库。黄珥东(2013)认为编制案例库需要有效的结合具体的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来实行。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立了一些案例库,例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全国MPA案例教学库等,但是仍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4.完善流程控制环节,优化相关环境设施

当前学者从流程维度出发研究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研究成果还较少,主要的研究焦点是课堂之后的评价与信息反馈环节,而且多是定性的研究,定量的绩效评估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吴乐珍、李会平(2010)认为案例教学是一个涵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在内的系统过程,有效的绩效评估不仅可以指明案例教学努力的方向,还可以提供可靠的衡量依据。李勇(2008)主张在课堂研讨之后,应该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课堂开展的情况进行讨论和评价,老师也应该进行课堂自评,根据师生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情况案例进行改进和完善,这不仅可以使现有案例达到效用最大化,还可以对制作新案例提供启发和帮助。从教学环境及设施上来看,赖秀清(2013)认为一方面要规范案例教学对班级规模、座位编排、课时需求等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还应该扩大筹资渠道,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和优化教学环境。

正如宁骚所言,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案例三要素不断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案例教学模式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工作中的有效运用,是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需求,是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对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在教学模式上的一种有力回应。

参考文献

[1] 卢智增.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方法路径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09(15):206-209

[2] 孙伟,陈涛.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哈佛管理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7-103

[3] 史传林.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0):99-103

[4] 刘召.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流程设计[J].学理论,2011(13):240-215

[5] 王春城,刘玉芝.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功能类型与应用策略[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2(4):106-110

[6] 奥尔鲁木.国内外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述评[J].卷宗,2015(4):106-107

[7] 黎玉升.浅谈教师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2(3):259-260

[8] 陈朝旭.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航海教育研究,2014(2):83-87

[9] 马杰.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的障碍与克服[J].黑龙江史志,2009(20):150-151

[10] 陈菲菲.高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3(26):150-153

[11] 郭恒.浅谈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问题[J].高等教育,2015(7):117

[12] 李勇.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障碍及解决对策[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3-77

[13] 赖秀清.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运用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14] 肖静.基于“X、Y理论”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探讨[J].林区教学,2010(8):1-3

[15] 罗若愚,涂丁文.我国“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5):120-124

[16] 徐祖迎.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2):101-105

[17] 黄珥东.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7):68-70

高校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140-01

在高校基础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抱怨学生不好教,学生抱怨不好学,学了没用的现象。如何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呢?本文将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说明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思路中存在的问题

就“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计算机基础课来说,教学思路出现的问题,跟英语教学思路的问题一样,太注重“语法讲义”,等到真正开口讲话时却“不会说话”,等到到设计软件时却写不出源代码!目前大多数处理方式是“语法驱动”:这种教法的缺点就是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完这门课后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勉强应付选择题,独立的编程能力几乎为零。

(二)学生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定理、定律、方法,并利用这些知识完成作业,通过大量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种方法与程序设计技术的要求几乎是对立的。设计程序算法的本质是归纳、创新,是内省的领悟,而从这些算法中几乎不可能演绎出新算法。如何让学生从旧的思维习惯中摆脱出来,独立自主地学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三)评价系统和考试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评价方法和考试制度是指挥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现在很多高校的现状是:仍用一卷定终生的书面考试方式,或是即使采用了机考的形式,但内容仍偏重对基本语法、算法的记忆、掌握,而忽视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考核,导致学生为了拿高分而背程序的现象。

二、课程体系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我们对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改革,弱化学生对编程知识和语言本身的关注,突出对知识的运用,并在课程中引入软件工程的思想,指导学生编写规范的程序。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中,以任务为核心组织每一堂课的教学,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置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算法分析)——解决问题(编写程序)——语法小结——程序测试、结果分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下面以“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单元为例,说明课堂教学组织结构。、

1.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教学案例

任务一:计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任务二:从键盘输入你和你朋友的年龄,判断谁的年龄最大,输出最大者的年龄。

算法1:用不带else的if语句编程。

算法2:用带else的if语句编程。

算法3:用条件表达式实现。

任务三:给出有身高和体重计算的“体指数”,判断某人是否属于胖。

算法1:用不带else的if语句编程。

算法2:用带else的if语句编程。

算法3:用在else子句中嵌入if语句的形式编程。

任务四:根据输入的百分制成绩,转换成相应的五分制成绩并打印输出。

算法1:用嵌套的if语句编程。

算法2:用switch语句编程。

任务五:编程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器,要求根据用户输入的表达式计算,指定的运算符是+、-、*、/。

2.语法小结——if_else;if_then_else;switch。

3.程序测试——白盒测试法。

4.编程练习。

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要做到选择任务典型,能够代表一些基本的算法,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问题算法由浅入深地介绍,语法知识逐步展开;将程序测试引入,不仅需要设计合理的测试数据,还需要设计不合理的测试数据,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程序测试观点。

(三)教学手段的变化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将一些概念、语句的格式说明、案例代码制作成课件,加大信息量的投入。大部分例题和习题直接在C编译环境下讲授,但部分案例的分析和程序的编写过程,则采用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方式,随着老师讲解和板书,将问题层层剖析、层层深入,能有效带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师生互动。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师生互动。该网站收集了完整的网络课程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录像、网络教学课件、实验指导、在线测试、下载中心、在线答疑等栏目,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变

衡量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习的好坏,不是看学生“知不知道”,而是“会不会干”。以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成绩的评定是以8:2的方式,即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20%。在新的评定体系下,采用5:3:2的评定方式,即期末笔试由80%降到50%,增加了实践环节成绩,占30%,平时成绩20%。这种考核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

三、结束语

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定位决定教学方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实施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明显提供啊,为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 会计学;教学实践;GSMB案例教学法

无论对于高职会计学专业学生,还是针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学》作为一门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全方位的领悟会计学的知识范畴、内容和方法的系统性学科,其在教学流程体系的设计上也应当侧重于让学生欣赏到会计学的“美”,体会到它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以便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一、高职《会计学》GSMB案例教学的出发点

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将案例教学引入其学习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在《会计学》学习中自觉学习会计知识、思考会计问题,如何让学生形成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将是高职院校《会计学》教学效果好与坏的出发点,甚至可以说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GSMB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会计学》教学中的实践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对于高职学生,在对其进行会计学GSMB案例教学时,为达到预期地效果,应当以下列四项内容作为案例教学的出发点:

一是案例教学要有一定的情节,引发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所感兴趣或者所关心的(Guiding);

二是案例的选择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来展开(Showing),不能凭空捏造;

三是案例的设计需有一定的明确教学目的。在具体的案例设计中,要传递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有效信息(Messaging),综合运用会计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会计、财务的相关技能;

四是案例中应尽量包含一个或数个与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内容相关的会计问题,并最终使学生从该教学方法中获益(Benefit),GSMB教学方法思路大致如图1所示:

二、GSMB教学之“课堂引导法(Guiding)”

课堂引导是案例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案例教学的成效起着实质性影响。教师要坚持以鼓励为主,保持课堂宽松的气氛,抱着积极的态度,调动积极因素,作积极客观的反应,促进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与此同时,需要明确的是,会计案例的课堂引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实现思想交流、达成共识、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发言总量的多少、沟通时机的把握、沟通方式的运用等种种因素,都直接影响课堂引导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GSMB教学之“文字导读法(Showing)”

文字导读实质上就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如CAI课件)的方式把所要讲授的案例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的形式,把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材料和自己原有的有关知识、感知联系起来加以理解和记忆的一种教学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文字导读区别于普通的课堂教学,一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使学生感觉到“所学为所用”,自然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二是文字导读要讲究“言简意赅”,切忌将学生引入浩瀚如海的会计分录里,要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

比如,在诠释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国GAAP)时,最基本的原则是讲清楚当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和特点,此时既不能把39项准则全部铺开,又不能笼统一带而过,让他们一知半解。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将新闻或相关案例作为问题引入的着眼点。2005年11月8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签署联合声明,其主要内容一方面是中国赞同和支持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除极少数问题外,已实现了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趋同,比如在一些准则中都有体现(如关联方关系的界定、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公允价值的运用等),那么,新准则的实施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究竟如何?这是交给学生们去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而思考该问题的基础就是必须要充分比较IFRS与中国GAAP的异同,比较中国旧的企业会计制度与新准则的区别,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会计学的热情。文字导读并非简单地文字介绍,它是一种借文字导入会计所研究的问题,是一种在复述中引出哲理的“他山之石”的做法,而其成功与否的关键还在于老师在课堂所起的引导作用。

四、GSMB教学之“案例网络通讯传授法(Messaging)”

目前案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在课堂上予以讲授的教学方式,由于受到课堂教学学时的限制,学生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认清问题的实质,很难从多个视角对案例所引出的问题加以展开分析。随着我国的通讯服务设施的日益完善和学生网络基本知识的普及,因特网和校园网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法宝。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学生可以在宿舍、家里或公共机房上网。因此,针对于擅长计算机相关知识的高职学生而言,将网络的优势应用于案例教学之中,其易用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是兼而有之,意义深远的。

从特点上来看,会计案例网络传授法,它规避了授课时间的限制,任何同学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发到讨论区BBS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表意见的次数和质量,客观地评定每位学生的成绩,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而且有效地解决了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时间的矛盾。其次,从效果上来看,会计案例网络传授法利用网络讨论平台,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充分:教师不仅可以回答每位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得到学生对案例课效果的及时反馈,教师据以不断改进案例课的教学,学生的满意度也会大大地提高。

五、《会计学》GSMB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会计学》案例教学要重视事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其次再具体规定促使学生行为表现达到预期要求和标准的具体方法。针对目前高职院学生大都比较拘谨的课堂状况,教师要学会善于打破冷场的方法。当给学生提问或者需要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时,课堂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都低下头保持较长时间的沉默。这种情况一是出现在《会计学》开课的初期,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熟悉,学生带有一定的防备感,一般开口发言比较谨慎;另一种情况出现在课堂上几位擅长发言的学生此时也保持了沉默,原本由他们主宰的课堂发言,由于“主角”退场,课堂气氛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因此在开展《会计学》案例教学时,为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教师一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从企业资金的筹集、原料的采购、人工的雇佣、生产的进行、销售的实现、利润的分配等会计循环的视角把问题摆清楚、讲明白,尽量避免过空过大的问题,让学生摸不着边;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会计分录的撰写、会计报表的编制可以将具体某家企业的原始数据汇总出来,由学生通过对每一笔业务编制记账凭证,进而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以便引导更多同学对会计实务产生兴趣,同时也将最基本的知识掌握牢固。

【参考文献】

[1] 施军.浅析财务管理案例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2):242.

[2] 施雁.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探析[J].财务与会计,2007, (1): 53-54.

[3] 李金秋.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07,(11): 28-29.

[4] 王晓梅.会计案例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28-29.

高校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34-01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当下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技能,尤其是在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中,掌握计算机技术已经是入职就业的必备技术,特别是民航相关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过分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实际技能经验的传授。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出现的这一教学弊端,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课中加强理论和技能教学的双重结合。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问题

1、多媒体设备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信息量过大

如今的高校在教学中都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相比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课程下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生动性。教师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编写成视频课件,然后在大屏幕上进行播放,这使得高校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既能体验到有趣的教学课程,还能接受大量关于计算机实体操作的相关知识[1]。

然而,即便是多媒体这种新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例如,多媒体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一节课的内容信息量较大,而且教师的讲课速度较快。这种教学模式即便学生拥有再好的课堂记忆力,也无法将课堂内容全部的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学生会完全跟不上教师的讲课速度,学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十分有限。

2、计算机的技能操作十分匮乏

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教学丰富,技能教学匮乏的状态。这种“头重脚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全面提升。此外,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技能发展的社会,今后高校大学生毕业入职,企业看重的必然是大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理论技能,然而,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只限于理论知识,计算机的实体操作技能存在明显的缺乏和不熟练现象,如此一来,大学生很难顺利就业。简言之,计算机技能操作训练的缺少,会大大的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度。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实施优势

1、案例教学有助于网络化多种教学策略的开展

在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入案例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计算机教学的实质,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讲解,让学生明白在计算机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问题的解决策略,减少学生在模拟训练中的困难程度,帮助学生将教师教授的计算机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汇贯通。其次,案例教学在网络化环境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策略,开展有利于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双面提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例如将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相结合。因为产生式教学策略需要学生针对教课内容自主的安排学习,但是这种学习策略需要学习具有广泛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学生个人有较强的自律意识,而且一旦学生对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会让学生产生认知错误[2]。而替代式策略则是教师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替代式的教学策略,很大程度的弥补了产生式教学策略的不足,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将这两种教学策略结合在一起,能显著的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知识理解能力。

2、案例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之前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缺乏,教师在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的过程中并不清楚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而学生对教师长篇大论式的讲述严重缺乏听课兴趣,甚至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偷偷的玩手机,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听课效率。然而,案例教学针对这一现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它能够让教师时刻的掌控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也能让教师时刻了解学生的动向,方便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备课。此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能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对彼此之间都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知[3]。这样不仅能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还能切实的提升教师的讲课效果。

3、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加强

高校计算机课程加入案例教学,目的是加强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双重提升。教师通过典型教学案例的选择,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点,并且通过经典案例的现场模拟,学生能对计算机的操作流程有一个大体的熟知,最后,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技能方面的实践掌握,所以,案例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理论知识有余,技能知识不足的现象。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实验研究可以看出,如今高校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知识有余,实践技能不足的现象。教师引用案例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计算机教学的不足,能够实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重提高,这也有助于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聂 玲.探索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13):172-172.

高校教学案例篇7

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方法借鉴了管理学和法学领域里面比较成熟的方法。案例方法运用于思政课,是指有目的地通过典型事例的有效研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头脑”的目标。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四门。我们在《概论》课尝试运用案例方法进行教学,其效果与单纯灌输的反差比较明显,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值得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理念是思政课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范式转换的基础

根据2014年统计,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覆盖5亿人口,信息便利化已经普及。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存储等方面享有极端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过度供给和过度使用感到厌倦甚至烦躁,倍感“信息们”已经泛滥化、垃圾化。因此,学生陷于“信息碎片”的包围之下,高校的思政课如果再延续几十年“惯性”使用的广播式教学和单向灌输,其效益就可想而知了。与长期以来的照本宣科和灌输理论相对照,以“学”为中心――就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所互动以及有效互动,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在新的教学理念、程序、内容等要素共同建构下,创建学习情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会话、协作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以教定学” 向“以学定教”转变。

(二)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担负督导和援引的角色

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是指教学活动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和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方式中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觉悟、有智慧、懂教育、有高深学术造诣的“知音”;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存储“仓库”转变为主动求索、愉悦进取的参与者,学生之间是合作学习关系,也是在知识和智慧成长之路上的小伙伴。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成功的关键要素。

比如将“中国梦”融入《概论》课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深入分析新一代领导人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讲清楚中国梦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民群众社会期待的真切回应――中国梦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确立了宏大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提供了憧憬、共识和凝聚力量;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和勇气。之后,对于中国梦实现的道路、方向、制度保障,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任务和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就中国梦的几个具体方面,做成案例研究,由学生自主结合产生的学习小组,以讨论的方式,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全方位多视角解读,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既统领了课堂教学的政治基调和基本知识框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的课堂。

二、教师的自我塑造是把握案例教学精髓的需要

案例教学方法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密切相关。案例教学应该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第二,课前撰写案例分析与课上讨论之间的关系。目前,在案例教学中,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案例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的使用中,所提高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够充分,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主动优化,比如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移动网络的新颖服务方式,教师都应该及时了解和使用。在自身的道德水平方面,主动以高尚和先进的榜样激励自己,把思想和行动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一致起来,成为学生的示范,得到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尊崇。在教学的业务水平方面,要自我激励,不断进取,日日提高,在琐碎的日常教学中,保持干事业的热情,增长干好事业的本领。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有四个关键环节:第一,案例选择环节;第二,小组讨论环节;第三,课堂讨论环节;第四,案例点评和总结环节。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担负督导和援引的重要角色。以案例选择环节来说,选择的范围是在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之内,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在小组讨论环节和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随时掌握进度,在课堂的现场调整情境、衔接和整合各个细分的小话题。在点评环节要具备“点睛”的能力和水平,最终使案例教学从对事情的就事论事,升华为具备理性光彩的思想结论或者引发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概论》课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这个内容,教师可以不拘泥于章节目,而是按照专题进行讲授,配合专题插入教学案例,讲出教材的精髓。这样,既简化内容,又重点突出。进行案例教学,要随时补充新的案例,并逐步建立教学案例库。例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所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有必要补充最新案例,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三)提高教师选择案例的功夫

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案例有很多,我们进行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寻找隐含矛盾冲突点、具备反复研读的耐读性、篇幅适度的案例。例如在讲解《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全面深化改革内容时,引入“系列世界经济论坛活动在中国召开”案例,联系到历届论坛都会重点论述中国议题,我们借此讲述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再如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结合“2014北京APEC会议”这个案例,先由教师讲述要点――APEC是我国在亚太平衡和再平衡的政治经济关系的重大事件,历届这个组织的活动中,中国发挥的巨大平衡作用,之后,由学生小组来为同学们进一步阐述2014年北京APEC的特色活动及其意义,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选择案例的第二点,要选择那些内涵丰富、在逻辑推理方面需要对以往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才能胜任的案例。这样,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挑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这样的案例特别适合小组讨论。由于案例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提高教学互动性、针对性和吸引力,那么,应该尽量避免案例分析一目了然式的“明确化”和“结论唯一化”。比如,在《概论》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材的逻辑结构里,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那么,配合价值观教学的案例应该不只一个,不能简单化和脸谱化。案例可以从CCTV《感动中国》节目中寻找,也可以从全国道德模范获奖者中寻找。这些先进人物,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了解这些先进典型,学生在准备材料对他们进行“围观”的时候,都会受到感染、激励、启迪和警醒等教育,“见贤思齐”,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内心深处沉淀的“不贤”相对照,从而达到“自省”。在准备讨论和讨论进行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故事,理解先进人物的价值观,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在案例讨论中得到感染、熏陶,获得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指南。

三、增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使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在案例进行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非正式的、隐含的、没有相互说明的期望和理解。这是互动的隐含前提,它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行为表现。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教学将被迫搁浅,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调动学生的积极配合方面,教师应该担任导演和陪练的角色,把学习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期待,和对于来自教师鼓励、期许的积极回应,热情洋溢地投入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

(二)组织小组学习的场域使生生互动

在案例教学的课前阶段,互动主要发生在小组内部的学生之间。在我们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每个学期的开学初,组织学生进行自愿结组,在教师提供的大纲的范围里面自主选题,自行选举组长,为之后的案例教学做好“前奏曲”。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政治课主要解决“是什么”,教学目标是知晓一般准则;而在大学阶段,思政课应该解决“为什么” “如何什么”,是在解决问题的逻辑下,使学生“学而知之” “知行合一”。我们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单纯从书本到黑板的照本宣科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选取贴近生活、社会热点问题和引人关注的经典案例,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研究和讨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采取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的方法,在教师给定的比较大的选题范围里面,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小一些的题目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并在教师的相关专题教学的阶段,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的讨论情况。这个案例讨论方法,经过几年的实验,学生反映良好。以小组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他们通过合作完成学习的过程,分享学习的进步成果。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个人的兴趣、思维方式、基础、心理特点、性格特点不同,所以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互相砥砺、切磋,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多元的,并且经常是充满乐趣的,在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案例教学还使学生产生学习导致的成就感,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成长。

高校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高校;法学教学;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D9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239-02

从课程特征上看,法学既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的综合性学科。[1]在高校法学教育中,教师的授课目标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法学基础水平,帮助他们扎实基本技能,同时也在于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法学专业型人才,帮助学生将批判性与创新性的法律思维应用到生活当中,以此获得更好的生活水平。简言之,法学学习的关键不仅在于理论也在于实践。学生想获得更好的实践成果,让所学知识不再只是一纸空文,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法律实践中来,学会应用法学。

一、 传统法学授课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受教学经验及外部环境的限制,多数高校的法学教学依然采用板书式授课,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着其自身的优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养成,不利于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氛围。

(一)授课内容陈旧

法学是一门积累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想在法学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深化自己的法律修养与法律意识,逐步实现法律思维方式的养成。[2]

授课过程中,教师会要求学生记录一些法学理论内容,并将这部分内容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了解,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然而,由于授课内容相对枯燥,课本更新速度偏慢,经常出现法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此时,学生虽然可以学会法律知识并将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但这种知识的应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也不能用作法律判断的全部依据。事实上,法官和律师在进行案件审理和评判过程中经常会吸收采纳一些更新鲜的案例,并不断更新评判和辩护的依据,以此实现法学原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因而,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的陈旧不利于法学使用价值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求职。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应用在法律案件的审理方面,同时也出现于社会生活的每个角度。从教学目的上看,高校法律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实务型的法律人才,让这些基础扎实、能力较强、有丰富经验的学生能在毕业之后投身到法律建设事业中来,为社会主义法律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传统法律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课本内容为授课依据,将期末考试与司法考试中可能涉及的内容作为授课重点,强调学生对法律法条的硬性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能力评判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综合判断,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他们法律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此时,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存在不足,对法律法条的应用也较为死板,这使得他们无法将所学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分析,也无法用法律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说,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让法学的实用价值大大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法律学习兴趣,让法律教学更加死板,趣味性也更低。

与此同时,传统的高校法律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法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过分关注个别案例,而忽视了对案例之间关联的寻找。[3]这种情况下,学生仅能处理较为单一的案例,对于一些内容复杂或课本上未曾涉及的案例则缺乏处理经验,这使得他们的实践能力被大大局限,综合分析能力不足。换言之,传统教学模式只为法学理论和案例建立了单向性联系,这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习与生活的脱节、个案与规律的脱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削弱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下,以教师口述法律知识为主的授课模式已经为诸多高校所惯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提高,他们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法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进一步被削弱,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逐渐丧失。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传统的法律教学方式只注重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而忽视了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力的有机结合。这使法律学习的过程成为了知识的死记硬背过程。另外,由于学生的专项能力无法得到有机整合与全面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与知识体系也很难得到建立,这令高校法律教学难以收获预期的效果,课堂的整体效率也可能出现下降。

(四)经验性色彩浓厚

在教学活动中,一些年龄较大、专业知识丰富、在法学领域较为权威的教师通常是学生学习和敬仰的对象,也通常是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此时,浓厚的经验性色彩逐渐成为了高校法律教学的明显特点。[4]

二、 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

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以此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必须抛弃课堂主体的地位,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引导与科学的指挥。在备课环节,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并选择合理的教学案例,以此为学生创造科学、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将直接参与到课程设计与安排中来,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知识掌握能力来设计课程,以此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处理。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小组的形式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从多个角度对案例进行全方位解读,以此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可以说,案例教学法引导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破个人极限,实现法律综合素养的整体性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将法学原理与生活案例相结合,借助鲜明真实的事件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勇于提问、不断挑战自我,最终实现学习兴趣的全面提高。传统教学方法中对案例的分析是较为枯燥的,案例教学法则将案例从课堂中的陪衬转变为教学主体,让事件取论,让学生对那些真实发生的、新近发生的案件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断领悟其中蕴含的法学理论。可以说,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考虑了社会发展的速度,让法律教学保持足够的新鲜感,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探索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不仅在于对理论的正确应用,同时也在于将自己得出的结论与既定判决相对比,从中发现不足。

三、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从案例的选择上看,教师应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新近发生的案例作为讨论对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经典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真实性与典型性是案例选择的基础,主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件,才能保证案件结果的真实性与规律性。

从课前准备环节来看,教师不仅要做好案例的全方位分析,还要明确案例与法律理论的关系,并在重点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以此深化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和价值。在课前准备环节中,学生应初步了解案例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信息搜集工作,发掘案例中可能蕴含的法律原理,并对案件中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提问。合理的课前准备能加深学生对案件的印象,让他们明确如何运用法律,如何解决法律中可能存在的争议焦点。

课程进行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二次分析,并对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信息交换。在班级讨论过程中,每个小组都应选派一名代表对分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表述,并对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在意见的交换过程中,学生可以吸收他人的优点,实现个人法律能力的提升。

四、 小结

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法律对生活的影响,并开始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与此同时,法律意识的深化也对高校法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必须深化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法律教学中的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律教学的真正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波. 浅析刑法课堂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开展[J]. 学理论. 2013(33):11.

[2] 杨瑞仙.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探讨[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10):3-4.

高校教学案例篇9

一、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能辅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律知识,因为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中涉及法律基础、商贸法律事务以及财经法规等基础性课程,都是一些需要学生硬性记忆的内容。为了避免生涩的法律常识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借助案例教学能提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建立对应的讨论和交流机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也能辅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借助学生参与互动就能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学生需要进行课前材料的查询、课堂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学生在参与相应内容的过程中,就能优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尤其是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动手、动口以及动脑能力,也为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借助合理性的课堂设计以及探索就能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对于教学指导工作而言,学生的兴趣非常关键,借助直观性以及故事性案例就能全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学习法律知识。

二、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就要结合高职院校法律教学要求以及课堂教学模式落实系统化的应用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一)选择适宜案例

在高职院校法律教学工作中,为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教师要就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宜的案例,打造完整的教学模式,并且优化学生的综合水平。教师要明确案例中都涉及哪些法律问题,从而有效建立完整的课堂设计模式,保证案例能发挥其实效性价值,并且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系统化分析,从而建立完整的法律知识认知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教师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要进行筛选和判定,利用一些典型案例完成教学工作,并且,要尽量考虑那些社会影响力大以及引起社会关注度的案件,从而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信息收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案例选择管理效果,就要利用案例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确保案例的综合性以及难度都能满足教学需求。

(二)准备工作

在案例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接受效果,就要完善准备流程,确保学生能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首先,教师要进行课堂案例教学的课前引导和安排,指导学生查询相应资料,完成发言提纲准备工作等,设置合理且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类指导和教育管理,确保学生能完成独立任务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其次,教师要秉持针对性指导的原则,逐步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维持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面进步。

(三)讨论交流

为了保证案例教学实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针对性讨论,并且按照先易后难的逻辑顺序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维护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另外,在发言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持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规则,确保发言人在发言结束后其他同学才能进行补充,提高课堂教学秩序的合理性和规范性。除此之外,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为学生提供辅助建议,避免课堂教学重点的转移,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优势,为学生打造更加主体化的课堂模式,维护学生综合效果,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更加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和教学体系。

(四)总结评价

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讨论内容以及交流重点对案例中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最终的总结,确保能打造完整的课堂结构。并且,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中肯的评价。在教师进行总结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层面、态度以及分析模式等多个角度进行汇总,确保能依据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对案例有更加明确和深入的理解,也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打造良好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以案例为主导显然是不可取的。

①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要求较高。教师除了熟知案例所涉及的所有理论知识,又必须具备强大的现场组织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否则可能出现教学效果不佳,案例讨论“冷场”的情况;

②案例教学与传统方式相比,缺乏对概念、原理的梳理和传授,在一些理论体系要求较高的章节,不适宜使用案例教学法;

③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能在讨论过程中忽略了一些隐藏缘由和信息,这些局部缺陷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事物整体认知不全面,有可能误导学生。因此,在实际使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前提,案例起到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在高职法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教师要选取有价值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法律知识,从而完善点评和总结工作,达到良好的法律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将法律知识应用在实际学习中,也为高职院校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法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叶楠.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剑南文学,2012.

[2]徐伟新.微信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课中的应用[J].法制博览,2016.

[3]王丽娜.浅析“高效课堂”模式下高职法律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

高校教学案例篇10

1.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理论分析

1.1个性化教学内涵。个性化教学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建立在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个性潜能优势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提倡教育特色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化、和谐化和创造性。大学个性化教学是个性化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体现,大学的个性教学是利用搞笑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使得每位同学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特长,促进每个个体的自身发展,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1.2个性化教学理论分析。个性化教学基于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课堂教学不死整体划一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兴趣爱好、文化背景、智力、性格等都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现有水平”、“潜在水平”两种水平,潜在水平被称为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为现有水平,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教育只有建立在充分研究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重视学生的原有认知和能力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是实现教学的个性化。美国哈弗大学的“零点项目”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对个性教学策略的设计、个性化教学评价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启示作用体现在:坚持“成功”教育,确定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

2.个性化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的教育在个性化方面比较欠缺,在教育体制、办学特色、院校环境和教育方式等方面都缺乏个性和创新,高校的教育中常常出现忽视个性、扼杀创造性的现象。高校教育专业设置过窄、教学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的教育理念偏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方法和评级机制落后。

2.1高校个性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教育理念过于偏置是高校教育的主要问题,教育理念是支撑教育机构运行的核心文化,是人才培养的和教育时间的深层价值观。我国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重权威、重传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泯灭学生的个性。高校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基本上沿袭了上世纪的模式,教学方法以老师灌输为主,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的评价普遍采用期末考核的形式,不注重学生平时表现。

2.2推进高校个性化教学的策略。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确立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教育强调尊重个体,正确对待个性的差异,鼓励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渗透到高校教学的各项工作中,确立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质量关。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体系。高校在制定教学内容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建立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推行启发式教学,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推行强调教与学双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将教学转变为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个体的感知和体验,将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引进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方面检测教学的成果。

3.高校个性化教学案例分析

以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探究个性化教学案例,高校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采用分层激励、差异化发展,应用更多元切入实施个性化教学。首先通过摸底将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的等级,A级别的学生以及基本掌握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不必在同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起进行基础学习,需要为A级别同学专门制定“基于专题的学习策略”,目的是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A级别学生的基于专题的教学案例为:以“北京文化”为主题,选用PPT、FLASH、WORD、FrontPage任何一种,内容可以涉及:北京的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胡同文化等,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针对B和C级别的同学专门制定了基础任务和进阶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B和C级别的同学任务设计注重梯度性,适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进行选择,循序渐进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过几个课时的逐渐弥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多元化的切入点实施个性化教学,不断改变教学的主体。学生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学生在课堂中讲述自己的使用心得,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一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在教学活动中转变一味灌输的模式,同学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高校个性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探究个性化教学案例的成功应用,为高校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王妤姝 单位:四川学政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欢歌.个性化教学案例研究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