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十篇

时间:2023-10-12 17:17:26

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

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篇1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1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少未成年人出现了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各种不健康心理与行为,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危害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因此,应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年来,教育部门在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鉴于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为使更多未成年人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我们与团市委联合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以下简称辅导站),目的在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实施两年来,取得较好效果,现阐述如下:

1实施方法

1.1组建领导机构建立由市教育局、团市委领导组成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市委宣传部,其属下的市义工联负责日常管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业务指导。

1.2制定实施意见包括建立辅导站运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专家督导机制,建全档案管理,明确辅导内容及值班接访安排等。

1.3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一个多功能的辅导站,以心理辅导热线为主,面谈为辅。在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心理辅导内容,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热线咨询,同时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面谈辅导,搭建起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服务平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家庭密切相关,辅导站还将服务定位于家庭及社区。

1.3.1硬件建设建立起集热线电话咨询室、个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和团体辅导室为一体的多功能辅导站,配置了专用电脑、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相关心理健康杂志,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1.3.2软件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建立心理辅导员人才库,主要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医生、国家心理咨询师等构成,确保了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总结辅导站运作和管理的成功经验,逐步向其他县市推广,并与其他县市共建辅导分站,形成辅导网络。

1.4保障机制

1.4.1业务培训派出管理人员参加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训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举办心理热线电话咨询培训班,提升辅导员的服务能力,规范咨询要求;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辅导员们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亲身体验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精髓,学习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操作技巧;组织同类个案的专题"沙龙"活动,辅导员们深入交流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法。

1.4.2热线宣传制作12355热线的公益广告,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反复播放,宣传12355热线;通过LED屏幕或户外广告等在人流密集,特别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进行宣传;制作12355热线宣传单张、书签等,在学校、社区派发;联合本地主流报刊杂志,加大咨询案例的报道力度,引起社会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向全市各中小学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以短信或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在师生、家长中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使用热线,学会寻求帮助。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对12355心理热线进行推广,使"热线"真正地"热"起来,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并使用热线。

1.4.3辅导活动向家庭、学校、社区延伸通过深入社区、学校举办各种咨询活动,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比如在某中学举办"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在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深入学校举办高考、中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在六・一儿童节举办关注留守儿童及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与团市委义工联合总队合作,举办为期一年的单亲家庭孩子"护苗行动",每周由受过心理辅导专业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上门义教和心理辅导;并举办单亲家庭儿童的户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家长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座谈会等。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2效果

2.1成功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经过两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逐步完善了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硬件设施,除了原有的青少年综合服务热线外,还设有个体辅导室和沙盘游戏室,并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沙盘设备,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拥有49位专业心理辅导员,建立了一个实用性强、影响面广的心理辅导站。

2.2成功树立青少年和家长的求助意识。未成年人辅导站建立两年以来,拨打12355热线的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已成功为3373个个案提供了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性问题、行为问题、性心理问题等困惑,其中学习问题占45%,人际关系问题占30%,个性问题、行为问题及性心理问题占25%。在来电者中,青少年占52%,父母占30%,其他约占18%,说明青少年及家长的求助意识日渐增强。

2.3成功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目前辅导站的服务功能包括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热线咨询、面谈辅导、心理测试、沙盘游戏辅导、特殊人群(残疾人、单亲家庭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辅导,同时送课到学校、到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社区大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现场心理咨询服务等。比如2011年10月,在某学校举办主题为"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的"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家长与青少年间的真情互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如何识别常见的心理障碍,如何把好早恋关,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困惑,保持健康的心态。250多名学生及部分家长参加了活动,学校领导、老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同年10月在市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有200多名学生及家长参与了本次咨询活动;2012年举办学生与残疾人联谊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残疾人代表感人的成长事例鼓励残疾人好好珍惜生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活出自己的价值,1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活动,效果良好。此外,还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为1300多人次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结合起来,成功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4成功推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运作模式。通过对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运作模式的实践探索,发挥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在全市的辐射作用,将研究积累和总结的经验推广到各个县区,四个地区相继建立了县区级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部分地区还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示范点、阳光天使爱心协会等,从而建立起全市的心理辅导站网络。

3体会

3.1有效的心理辅导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通过对咨询个案进行分析,深入探索未成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影响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提出应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可以有效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3.2政府层面的支持有利于工作开展。借着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在教育部门和团市委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完善了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各项硬件设施,建立了一个多功能的心理辅导站,辅导人员基本由心理老师、心理医生及国家咨询师组成,有着扎实专业知识以及丰富辅导经验,有利于辅导站良性发展。

3.3不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影响辅导效果。由于辅导站服务原则是公益性,所有辅导员是志愿服务,基本上一个月才轮值班一次,对需要跟踪的个案可能要由几个辅导员来跟进,这样就令个案辅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影响辅导的效果。所以对需要跟踪的个案辅导记录要求更加完整、详细,以便于不同的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跟进辅导和回访,对有较严重问题的个案尽量专人负责跟进服务。

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篇2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以外,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于家庭与社会,因此靠学校教育单方面力量很难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取得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大系统。

社区是学生成长、感受社会生活、发展社会性的重要站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更离不开与社区的互动。同时,社区又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学校教育离不开社区的影响和支持。社区不仅有社区组织、社区教育,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性格。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社区组织、社区教育中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两个形式:一是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专业人才、专业机构、专业设施等;二是非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以及社会文化设施。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认识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第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一、心理健康教育社区资源

越秀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是广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旅游、金融、信息中心,也是教育、医疗、服务业发展领先的地区,全区占地面积3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4万人,共有18个街道。越秀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内有12所百年老校,名校名园众多,教育普及程度高,基础教育优势显著。

(一)街道、社区

越秀区共有18个街道,街道设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一般设有青少年培训部,由青少年培训部负责开展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长堤真光中学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位于广州市的老城区,属于成熟社区。人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设有青少年培训部,青少年培训部有部长1人,社工4人。青少年培训部具体开展的工作有:对社区内的部分青少年进行心理测试,重点是人格分析;对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一对一个案服务(包括家庭);对具有同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小团体辅导,开展拓展训练等;在社区内进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墙报、宣传单、讲座等。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所在的环市东路华侨新村,归属于华乐街道,是广州市金融中心地区。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了许多心理教育资源,包括青少年服务和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旨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支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了解自我,发展个人全能和获得全面发展;帮助在行为情绪、家庭朋友关系,或适应学校社会生活方面有困难的青少年;增进社区对青少年的理解和鼓励;发挥社区功能,协助青少年顺利成长。主要活动如下:青春健康教育服务;“相聚四点半”课业辅导,行为矫治服务;个人成长潜能发展,青少年危机介入,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

瑶台小学处于城中村的矿泉街,矿泉街本地人口三万多人,外来人口近12万人。2011年成立了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对象是矿泉街辖区范围内的居民。矿泉街辖区内有14个社区居委会,中心服务拓展按照“中心运作,资源整合,圈层推进”的原则,整合社区资源,采取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方法,结合社区培训、社区教育、社区宣传和策划,为矿泉街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越秀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成功的是大塘街。大塘社区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工活动室,为社区居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全面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会交往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服务的队伍主要由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社工机构组成,加上区内学校或辖区内具有专业资格的教师义工和居民义工组成。因为该服务的主力是专业的社工,所以这支队伍专业性强,加上该组织的社工拥有社区服务的长期经验,所以活动策划细致、有条理,活动呈现多元化、趣味化,工作制度十分完善,社工、义工分工明确、各施其职,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了市内的示范单位。

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利用街道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有40%左右。

(二)高校、科研院所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人民医院、广州市脑科医院等医疗机构都与越秀区有密切的联系。

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家资源。所调查的学校几乎都聘请过有关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在提高全体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大学的心理专业实习生资源。越秀区交通方便,有很多名校,因此各大学心理系学生非常乐意到越秀区各中小学校实习。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习基地建在越秀区。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学校带来了专业支持和人员方面的支援。三是大学的社工系学生和大学生社工。很多学校都通过社工系学生开展团体活动,这是当前我区比较活跃的专业社工队伍。四是转介。学校把心理辅导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个案转介到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专家,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了后续的支持。

由于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医院合作是属于点对点的联系,所以合作比较畅通,合作面比较广,效果也非常好。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合作是在主管领导牵头和推动下实现的,体现了当前我国学校机制下常见的合作动力。

在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能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学校为100%。

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

(一)从工作目标上来看,学校与社区的工作目标大体一致

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2014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指导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以达到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拥有健康人群的目的,使辖区居民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增强创建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行为,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难看出,社区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是大体一致的,这为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学校的心理教师与社区社工的工作有联系也有区别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其功能,使其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学校社会工作是指把社会工作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

学校心理工作与社会工作都是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预防功能在学校心理健康建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心理辅导更多地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而社会工作则不仅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还体现了社会学的色彩,这可以说是两者的根本性区别。正是这一根本性的区别直接导致了两者在其他方面的诸多不同。

从工作对象来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在学校中都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服务,但驻校社工更多倾向于服务家庭与学校。社区是学校教职工工作生活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而家庭和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环境。家庭的氛围、社区的环境对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可低估的。驻校社工要关注社区及家庭的现状和变化,保持学生、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从工作形式来看,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有诸多不同之处。驻校社工的大部分工作是通过开展群体互动活动(如发展性小组、游园会、社会现状研讨会等)来实现的,而心理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放在心理辅导课的开展与学生的个别辅导上。由于学校工作事务繁忙,以一个人的力量开展各项宣传、普及等规模性的活动比较困难。

从在学校中的角色来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都是服务者的角色,在这点上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但对心理教师而言,咨访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都局限在心理咨询室中,而社会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在学校以外的范围接触当事人。青少年失足、家庭暴力等问题不只是当事人的个人问题,而是已关系到社会规范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

由此可以看出,社工与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有相同,也有补充,社工与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可以发挥各自独特的重要作用。

三、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方式

与街道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

这是一种深度的合作方式。以第40中学为例,所在街道是大东街,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青少年部的社工是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出身,具有相应的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专业素养,有能力开展驻校社工工作,因此与第40中学签订了社工驻校协议。

社工每周固定半个工作日在40中校内工作,具体工作范围见表1。

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的合作形式,是一种计划性强,利于统筹兼顾,能够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有关工作的合作方式。合作协议的制定有两个方面的推动因素:一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第40中学申报了与社区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州市市级课题,在实践中把握机会,积极推动合作;二是大东街街道青少年部主动推进工作,积极联络,共同促成了本次合作。

(二)积极合作无协议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与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紧密合作,形成了良性互动。主要合作活动如下。

1.“金色童年”活动:针对小学部三年级在学习行为上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辅导,总人数10人,于每周五下午进行。

2.四点学堂:针对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总人数25人,于每周一、二、三、五放学后进行,前三天进行课业辅导,周五进行团康活动。

3.新生入学适应:针对七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增进同班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4.初三考前辅导:针对九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目的是减轻压力,调节情绪。

5.学生干部培训:针对团队学生干部,活动形式是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领

导力。

这种合作方式在当前来看效果非常好,但从长远来看,不能保证能有计划、长远地推进工作,工作有可能停留在表面,不利于深入开展。如果街道的领导或学校的主管领导变动,合作就有可能会被搁置。

(三)有一定的合作无协议

大部分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属于这一形式。以瑶台小学为例,2011年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主动联系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商议后决定由服务中心的社工和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共同为学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两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

东风西路小学属于六榕社区,隔周周五,六榕社区会派两个志愿者到校开手工兴趣班的课。六榕社区对全校的七个特困生定期进行学习或心理上的辅导。

这种合作形式基本上都属于社区主动联系,学校也有配合。但合作不属于学校层面,因而不能调动社区方面的积极性。

(四)没有合作

目前不少学校属于这一类情况。分析原因,或社区和学校都没有合作意向,或有意向但没有合作的行动。

四、原因分析

分析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中学部分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这些心理教师都是心理或相关专业科班出身,都具有系统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学校能够顺利开展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的有关工作,并对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能够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但由于工作繁重,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培训等,难以由一个心理教师来完成。因此需要更多专业力量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小学部分,心理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大部分教师都不是心理专业出身,都是后来通过自学和培训获得的专业知识。在学校工作中,由于身兼多职,心理教师基本上很难应付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专业上,大部分教师对于心理辅导课只是掌握了一般理念,心理辅导多未达到专业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非常希望有专业力量的介入,以便帮助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从越秀区的情况来看,可以说社区资源非常丰富。社工不仅可以由社区街道提供,社区周边的高校也有很多的社工团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街道不仅在组织上,而且在资金和人才上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街道以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储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力量。社区的工作目标就是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居民的健康,提高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健康的社区环境。在这样的现状和工作目标之下,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两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和建设都是以学校内部力量为主,没有形成借力的观念。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机制,在怕麻烦、怕担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下,不能主动联络社会资源开展相应的工作。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尽管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的工作目标,社区也有雄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但由于没有和学校合作的经验,不知道如何打开合作的局面,同时也不清楚学校是否需要相关资源,因此不能进入学校开展相应的工作、发挥作用。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街道和学校在管理上不属于一个系统,缺少资源上的整合统筹,没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很难有合作。学校需要社会资源,需要社区的力量开展工作,并且社区也有这样的实力和基础,但是两者并没有搭建起桥梁,十分遗憾。

五、经验借鉴

广东省毗邻香港,在教育理念上比内地更多地受到香港的影响,同时更容易接受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广州市大部分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有获得香港专家的培训,或去香港参观学习的机会。社工在广州地区比较常见也与这一因素不无关系。香港的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开展比较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心理辅导在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来,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几种模式,其中社区-学校模式是香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色。

他们认为,学生产生困扰的主要原因是社区与学校相脱离,社区居民不了解子女在校表现,不支持学校的工作,而学校教师对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缺乏了解。所以强调学校社工应采取社区取向,设法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通力合作从而解决学生的困扰。社工在帮助适应欠佳的学生时,应考虑学生产生困扰的社区因素,并密切联系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支持学校的教育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此模式要求学校辅导密切联系家庭及社会机构,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补充学校辅导力量。

社区学校模式的基本特色是把辅导看作是一种对人的成长有全面影响的全面性辅导,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辅导资源,创设一个适合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强调学校社会工作者要促进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使三者采取一致的辅导步伐。笔者去过香港中小学,参加过省港心理辅导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校对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基本上都利用了社工的力量,由社工负责开展学习、人际关系、情绪等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

美国的学校心理服务在这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按照雇佣关系的不同,美国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可以分为四种:1.以学校为本的服务,主要是指在学校情景下由学区雇佣心理学专业人员为学校提供服务;2.与学校有关的服务,指在接近学校的环境下,由非学区聘用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3.与社区有关的服务,是指学校与社区联合起来,聘用学校人员,由学校基金支付;4.以社区为本的服务,是指社区资助,社区聘用向他们负责的社工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可以看出,在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与社区相互补充,共同保障社区居民及学校学生获得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六、几点建议

香港、美国的先进经验给了我们有价值的启发。从越秀区学校成功的合作经验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形成机制,整合资源

像香港一样,需要的时候一个电话就可以联系社工,能够长期稳定地与社区合作,同时社工也把学校工作当作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作机制,社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把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这个机制必须要有机构来保障。这一机构应该由一个能协调教育部门和街道的管理部门协调管理,并由这个机构制定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方案和细则,并进行监督、指导。

(二)形成经验,推广普及

在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方面,个别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通过学习、交流等活动,把社区和学校的管理人员集合起来,进行观念的疏导和方法的指导,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调动积极性,积极推动合作。

(三)形成课题,项目推进

现在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学校,比如第40中学、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等都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课题研究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引导更多教师参与,调动各方面力量。社区方面,项目可以推动主动开展与学校的合作,使合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四)延伸教育,服务社区

学校是教育的组织,是社区的教育、文化中心。学校应发挥专业优势,把教育延伸到社区,为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把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形成良性互动。这些工作虽然给学校增加了一定的财力、时间支出,带来管理上的某些不便,但它也能树立学校在社区中的良好形象,促进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优化学校教育。

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篇3

一、统筹规划青少年工作,自我调适能力培养与外部环境优化并举,逐步建立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的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体系

1、贯穿一条主线,将“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工作的主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青少年思想工作形势的发展和变化,__共青团本着适变与进取的原则,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新的课题,对原有工作体系中有关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提炼和扩展,把心理调适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在各项工作中,通过建体系、建队伍、立项目形成了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快速启动、各项工作有机衔接、青少年工作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2、围绕两个方面,自我调适能力培养与外部环境优化并举

心理调适包括自我调适和环境的外部调试,因此我区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主要围绕青少年自我调适能力的培养和成长环境的优化展开。青少年自我调适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是加强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青少年心理外部调适的重点是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帮助青少年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全面提高基本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3、针对五个群体,心理调适工作项目渐成品牌

好的心理调适一定是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我们针对五类不同的青少年群体,设计和开展了不同的心理调适项目,其中有创新也有继承。

针对在校中小学生,广泛开展“阳光心语行动”。“阳光心语行动”是共青团组织在学校开展的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品牌工作项目。目前,我区共有10所中小学被命名为“北京市阳光心语工作示范创建校”,其中7所被批准成为首批“北京市阳光心语行动示范学校”。各示范学校均建立了阳光心语小屋、阳光心语信箱,拥有稳定的专兼职咨询辅导教师队伍,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咨询和心理调适服务。同时,各校还通过“我对亲密的伙伴说……”、“我对敬爱的老师说……”和“我对的亲爱的父母说……”等新颖别致的活动,在游戏中打开了伙伴、师生、亲人沟通的渠道,帮助孩子们化解心理问题,提高了心理调适能力。团教工委还编制了《阳光心语游戏集》,很好地促进了活动的开展和推广。

针对社区青少年,广泛开展中小学生假期回社区报到工作。寒暑假原本是学校团、队组织工作的盲区,__团区委自20__年暑假开始在全区7个街道开展了“中小学生假期回社区报到”工作,组织青年教师社区讲师团、大学生志愿服务团和社区青少年主任三支队伍投入此项工作,严格制定报到程序、推广“集体回社区报到”制度、发放社区活动记录卡、尝试菜单式活动、建立社区团、队组织和各类青少年兴趣团体,规范和丰富了中小学生假期生活。开展“周末青春课堂”,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和心理调适的技巧;开展“星光青春自护”夏令营,宣讲自我保护知识,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辅导;开展“我的兄弟姐妹”、“快乐港湾”等小组活动,使青少年学会了分享与交流,加深了对自己的认知;开展“环保小卫士”等主题实践活动,加深青少年对社区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针对特殊困难青少年,广泛开展“阳光使者行动”。生活在特殊困难家庭中的青少年是全家富裕和自强的希望,他们比同龄的其他青少年承担了更大的家庭责任和希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克服自卑和急躁等心理困境。__团区委自20__年春节开始启动了“阳光使者行动”,组织全区近百家团支部与特殊困难青少年结成了“一助一 ”帮扶对子,坚持开展了大量的送温暖活动。各团支部不仅在生活上给予特殊困难青少年财物支持,更是在精神上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定期到青少年家中走访,辅导功课、开展谈心,很好地解决了特殊困难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针对闲散青少年,广泛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在社区中存在着一些闲散青少年,他们游离于学校、家庭之外,往往是犯罪甚至是多次犯罪的高发人群。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难点。从20__年开始,区法院启动了“关爱基地”工作项目,团区委积极参与与法院等多家单位一同,针对我区失足青少年开展了挽救和矫治工作,采取座谈和个别谈心的方式,听取他们的心声,并通过他们所在的社区做了大量工作,帮助他们重新走入社会。我们还制定了“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计划”,将社区闲散青少年纳入工作重点,联合社区司法所、社区志愿者,针对每一个闲散青少年的不同情况开展心理调适工作。

针对进京务工青年,广泛开展“青春创业行动”。进京务工青年在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方面非常需要系统地辅导,__团区委通过“青春创业行动”在外来务工青年群体当中开展了职业心理调适工作,帮助他们树立人人能成才、行行能成才的观念。在前门街道文化站成立了“进京创业青年之家”,在红桥市场成立了“红桥市场进京创业青年联谊会”,开展图书阅览、电脑上网、职业技能培训、讲座和文体活动;编写“创业故事”宣传册宣传进京创业青年的先进事迹;举办“创业讲坛”,让和大家一样的创业者讲述他们在北京创业、立业的故事;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引导青年学习创业知识,不断向上攀登。

二、深入思考,全面总结,坚持制度化、体系化、专业化和项目化是有效开展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的重要保证

1、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必须制度化

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动态发展的,针对青少年的心理调适工作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因此要将调试工作作为青少年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明确的工作制度和经常性的工作内容来推动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的开展,做到长期教育与定期指导相结合,集体辅导与个别帮助相结合,真正做到青少年学得到心理知识、找得到心理辅导、做得到自我调适。

2、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必须系统化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必须三位一体才能建立起良好的青少年心理调适的工作体系,必须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系统化地开展心理调适工作,将各部门、各系统能够用于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的资源科学有效地整合起来,才能适应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变化的形势。

3、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必须专业化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是心理学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应用,是科学化、专业化的理论体系。开展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必须尊重社会发展现状、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和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因此将专业力量和知识引入此项工作是必须的,在制定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的有关政策和方案时,特别是开展心理教育和调试辅导时必须做到专业指导与客观事实的有效结合。

4、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必须项目化

现阶段青少年工作体系还不具备提供完备的专业化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队伍的条件,为了满足心理调适工作的专业化需求,同时考虑到实际情况,应该设计一系列便于基层青少年工作者开展的心理调适项目,这些项目应该同时具备可复制、易执行和针对性强等要素,从而实现用最少的专业队伍达到最大的专业效果的目的。

三、大胆创新,深入实践,完善体系规划、着力项目研发、加强阵地建设,使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我区的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仍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对以往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对现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开展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应该在阵地建设、工作体系规划和项目研发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积极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问题和新要求。

1、明确责任,科学分工,建立统一协调的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体系

就现在的青少年工作体系而言,包括学校德育系统、团队组织、社区青少年工作者在内的所有工作队伍都或多或少地承担着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的任务,但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科学的分工,难以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在心理调适的工作内容上也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有重复教育和教育缺失的现象存在,因此统一规划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势在必行。

可以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制定辅导大纲、建立档案管理、加强信息交流来建立统一协调的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体系。在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广泛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室开展对个体的心理辅导,特别是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在社区,可以通过社区青年中心开展的团队活动解决青少年在社会活动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社区心理辅导站指导青少年开展自我心理调适;在家庭,可以通过对父母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巩固青少年在学校和社区接受的心理调适的成果。三个方面的工作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定期交流,紧密衔接,这样就可以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提高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的普适性和针对性,形成严密有序的工作体系。

2、加强项目研发,形成青少年心理调适的工作菜单

我区各中小学校开展的“阳光心语行动”是典型的通 过项目研发和模式推广进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范例,其中有许多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的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广泛开展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需要有大量的工作载体,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可复制和推广的模式也大大缓解了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缺乏的困境。

可以通过成立“__区青少年工作研究会”,对我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相应的项目方案,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广泛推广,定期收集反馈意见,不断改进项目的设计,逐步形成具有__区特色的青少年心理调适的工作菜单,提升我区青少年心理调适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3、多方整合资源,在社区建立青少年心理调适辅导站

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篇4

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绍兴市以政府牵头主导,依托绍兴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的专业力量和技术支撑,于2011年6月成立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强化部门配合,由中心指导在各中小学校和社区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联络点并建设了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其中,建设标准化社区心理辅导室88个,标准学校心理辅导室23个,标准化心理健康基地6个,覆盖未成年人服务人群达10万。自此,以中心为龙头,学校和社区心理辅导室为平台,家庭为基础,心理健康网站、热线为有力补充的“四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防护体系得以构筑,较好地形成了一个无缝对接的网络体系。

二、抓队伍,夯实心理健康服务阵地

绍兴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工作团队,均具有部级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资格。同时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招募了一批由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文化知识的精神心理专业医务人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入户走访等志愿服务。为配合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心配备了“三支队伍”,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宣教队伍、志愿服务队伍和危机干预队伍,其中成员各22人、157人和12人。中心积极组织专业人员、社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和志愿者学习培训、外出观摩、上级进修,有力提升健康指导工作技能。经有关单位批准,中心内还设立了市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学校。通过开展部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培训以及心理健康辅导宣教、志愿服务和危机干预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工作队伍建设。

三、抓机制,建立“预防、预警、干预”三预模式

绍兴市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倡导“治未病”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预防、预警、干预”三预结合的预防模式,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个别辅导与咨询、“问题儿童”跟踪教育等工作。建立“预防”机制:利用中心优质专业的心理专家资源,整合市文明办、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团市委、学校、社区、媒体等多部门的资源,利用公益广告、宣传展板、专题讲座、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1]。在全市学校和社区的心理辅导联络点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未成年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疑似问题学生进行筛查或咨询、辅导,建立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育的“预防”机制。建立“预警”机制:全市所有学校和社区均设立了心理辅导室,随时接受学生及家长的咨询,及时发现心理异常学生,了解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同时,中心专门开通24h未成年人免费心理热线85885885(谐音“帮我帮帮我帮帮我”),开设“绍兴心理网”,为青少年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建立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预警”机制。建立“干预”机制:对“问题儿童”安排专人进行心理教育跟踪辅导,通过心理辅导转化“问题儿童”,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干预”机制。

四、抓创新,不断延伸拓展心理健康服务空间

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进校园”主题活动:中心每月组织心理咨询师进入校园,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活动方式有团体辅导、心理游戏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青春暖流,关爱农民工子女-全市心理辅导巡讲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由绍兴团市委、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旨在进一步提升在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素质。根据农民工子女心理特点,设计推出了“青春暖流”系列心理课程,安排心理志愿者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开设专题微博(/u/3106918921)心理健康知识相关信息。2012年,心理辅导志愿者团队共为36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了心理巡讲,问卷调查近12000份,心理强化辅导300人次,受益农民工子女达30000人,提高了全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家庭心理指导:如存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心则派专门人员到家庭中进行访问,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庭心理指导,改变家庭不良教育方式,对家庭的人际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进一步完善家庭功能,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水平,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五、抓宣传,积极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良好环境

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篇5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推进我镇法制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着力推进 “平安蓝田”的建设。根据我镇实际,制定本年度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一、夯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建设

1、加强组织建设。镇要及时调整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部署今年的预防工作,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制定工作制度。进一步探索建立青年中心、青少年维权中心、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法律学校等维权工作阵地建设。

2、优化工作队伍。通过强化培训、实践交流等方式加强预防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着力提升组织协调能力、服务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做好干部队伍的培训,加强法制实践能力的辅导,提升干部队伍的法制素养。

3、健全工作制度。完善《XX镇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考核办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考核办法》。完善青少年违法犯罪信息采集点的建设,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信息报送机制。

二、协调村两委、学校、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齐抓共管

1、加强“两法两制”的宣传,实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措施。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法制辅导员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校园法制宣传活动。将青少年法制教育列入正式课程,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保证每两周一个以上课时。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地方和学校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青少年学生学法求知的主动性,培养青少年崇尚科学、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自尊、自爱、自律、自醒的精神。。

2、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继续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培训班、研讨会和“拒绝邪教进家庭”签名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家长和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学生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帮助他们掌握正确而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推进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推进重点工作项目的组织实施力度

1、继续开展有害图书专项整治行动。一方面联合公安、文化等相关部门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生产、销售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本”图书的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要组织编写和推荐一批内容健康、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图书,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开展向青少年赠书活动,丰富广大青少年的文化生活。

2、继续做好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整治工作。联合公安、学校等部门重点整治中小学生帮会活动、以大欺小、强行勒索财物等突出问题,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学校群防群治,组织中、小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参与法制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四、深化重点群体的教育、服务、管理工作

l、服务青少年的学习、就业需求。重点关心弱势群体、流动人口的子女,使他们不因贫因故失学,保障其合法权益。组织开展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和“双失”青少年问题的专题调研。

2、关注弱势青少年群体。联合司法、公安等部门深化刑释解教青少年安置帮教工作,建立“—助一”、“多助一”的刑释解教青少年结对帮教机制,积极实施“矫治计划”。

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篇6

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建构:以广东省为例”(13YJC840017);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建构:以广州、深圳和顺德为例”;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建构:以广州和东莞为例”。

作者简介:雷杰(1983―),男,汉族,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山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引文格式:雷杰,黄婉怡.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14(3):18―24.

摘 要: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从边缘到核心、从单一到全面以及致力突破瓶颈三个阶段。表现出微观“人力资本”、中观“社会资本”和宏观“劳动力需求”的模式。在人力资本方面,社工按照待业青年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实行分类帮扶,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以及协助在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社会资本方面,社工透过重建弱势青年社会网络,提升他们的就业机会。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社工通过创造岗位、服务自雇、青年创业以及发挥社会企业作用等方式来解决岗位供给问题。香港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透过投资社会资本整合能有效促进青年就业,社工可以通过与企业和公营机构合作甚至自己开创短期职位的方式为青年创造就业岗位,有效的就业服务应是预估、培训、辅导、跟踪全程的工作链条。而这一切都需要对内地青年开展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培育。

关键词:

香港; 青年; 就业服务;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4)03-0018-07

一、问题提出

青年失业已成为全球性社会问题。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劳动力市场急剧变化的冲击,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到2013年底,全球15岁到24岁青年失业人数达7 340万,失业率为12.6%,[1]青年失业率更为成人失业率的三倍之多。[2]我国青年失业问题也非常严峻,统计显示,城乡登记失业人员中青年占70%左右。[3]另一调查显示,我国青年的失业率为9%,高于6.1%的社会平均失业率。在这些失业的青年中,72%的人属于长期失业。[4]严重的失业问题会造成青年自身的生活满意度低落,加剧社会排斥,引发政治动荡,造成“失落的世代”[5]。因此,各地政府(例如香港)都会将青年视为众多失业群体中最优先要解决的一群。[6]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也成为转型期我国政府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由此可见,面对不断上升的青年失业率及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已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期规划(2011―2020)》明确提出社会工作应用于“就业援助”领域,也有学者明确提出“就业服务社会工作(employment service social work)”的概念①。但是,有学者回顾我国的就业服务历史后指出,内地社工在实务上还没能与就业服务、就业促进充分地有机结合。即使内地专业社工对青年就业服务有介入意愿,以哪种模式介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7]因此,本文希望通过介绍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模式,为亟待发展的内地社会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二、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

发展的概况

青年就业服务曾长期处于香港社会工作服务规划的边陲位置,但当20世纪90年代青年失业率上升至双位数之后,香港的社会工作者就开始关注“边缘青年”(如年青释囚等)的就业问题。[8]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重创香港经济,到1999年,青年失业率已经由两年前的5.0%猛增到13.3%,影响近6万青年。[9]此时突显的青年失业危机迫使香港政府接连推出“展翅”②、“青见”③等相关计划。社会工作者借着这些计划的平台与不同“社会伙伴”(如学校、家长、以至雇主等)充分合作,使青年就业服务逐渐成为香港社会工作的核心元素之一。[8]经过回顾后,笔者认为香港的青年就业服务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边缘到核心(1998―2003)、从单一到全面(2004―2009)和致力突破瓶颈(2010年至今)(见表1)。

第一阶段“从边缘到核心”(1998―2003)主要是在探索传统的青年服务的改革方向。在青年失业率急升的形势下,原先只集中以“边缘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就业辅导,逐步扩展至一般的青少年离校生。到了2003年,香港出现了专责支持青年就业的社工中心,如香港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青年就业网络、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职业发展服务处等。不过,此阶段社工的工作主要是为青年提供个别辅导和就业配对,在服务理念上侧重青年人力资本的提高,初步尝试与商界合作,服务内容单一。[6]

第二阶段“从单一到全面”(2004―2009)主要是指香港社工介入青年就业服务快速发展的时期。2004年香港政府推行就业支持试点计划及青年自雇支持计划,打破单纯强化人力资本的就业促进方案。社工介入青年就业的模式开始多元化的探索。同年,青协开展“人生理才”生涯规划服务,将服务对象延伸至在校学生,服务理念也由补救性向预防性、发展性发展。随着社会资本等理念的逐步成熟,社工角色进一步向充权增能方向延伸。到2009年,香港青年就业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以“展翅青见”计划为核心,与政府部门、私营企业、公营机构以及非营利组织紧密协作,在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技能培训、开创短期职位、支持自雇创业、培育社企人才和建立社会网络等方面相互配合的服务格局。[10]

第三阶段“致力突破瓶颈”(2010年至今)是致力于提升服务的时期。挖掘潜在的青年就业需求以延伸服务触角,是此时期社工的主要任务。2009年的学制改革⑤对香港社工介入青年就业服务提出新的要求,有辍学打算而又没有清晰方向的青年进入社工的视野。例如,“GPS”就业计划为年满17岁的辍学青年提供工作实习,协助他们清晰自身的定位。在青年完成一年实习后,计划还会为他们提供奖学金和提供重返校园的机会。然而,即使在青年就业服务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一批最弱势的青少年(约占10%~15%),即学习能力和动机都低,或因其社会经济地位而很难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的青少年,亦未能于现存就业服务的协助下有效地进入劳动力市场,社工也需要正视他们的需求。[11]

三、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

服务的推行模式

笔者认为,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推行模式包括以下三个面向:微观层面上以“人力资本论”为基础的培训和规划服务、中观层面上以“社会资本论”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工程和宏观层面上以“需求不足论”为基础的创造职位政策。

(一)微观: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论从劳动力供给方面入手,认为造成青年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本身缺乏就业所需的技能、知识、态度、价值和经验,认为通过推动职前以及在职的技能培训计划,可以提升青年的受雇能力和可塑性。[6]从人力资本论出发,香港的社会工作者针对不同类型的青少年进行相对应的介入服务(见图1)。

图1 人力资本论下的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学习能力高―动机高”的青年(A),社工主要担当个案管理者。例如,在“展翅青见”计划中,社工为求职阶段的青年提供课程支持和就业辅导等服务;对成功就业的青年还提供在职辅导,协助青年持续进修,增大他们持续就业和社会流动的机会(见图2)。

针对“学习能力高―学习动机低”的青年(B),社工就按他们的独特性,通过另类的培训来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例如,针对隐蔽在家、上网成瘾的青少年,“网上青年外展试验计划”的社工通过互联网与隐蔽青年接触,逐渐了解他们的想法,以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服务提高其学习动机。[12]这种通过虚拟网络介入的手法有别于传统的、以面对面为基础的三大工作方法。

针对“学习能力低―学习动机高”的青年(C),社工则采取较为长期和持续的培训,配合政府“以工代赈”方式来培训他们。例如,展翅青见计划下的“Action S5”针对受听觉障碍、肢体残障等影响的弱势青年,为他们提供为期12个月的在职培训。为了避免这些弱势青年消极地依赖综援救助,社工为学员提供就业机会,职业康复、就业训练、就业见习、就业选配、在职试用和就业后跟进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旨在培养他们的S5:自尊(Selfrespect)、自省(Selfreflection)、自信(Selfconfidence)、自强(Selfenhancement)和自立(Selfreliance)。[13]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机都低的青年(D),他们面对的问题较为复杂,通常涉及心理困扰及学习障碍。因此,传统的培训模式并不适合他们,社工需要将就业培训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例如,学习障碍的青年因无法逐行阅读文件,从而失去求职的意欲。但是,社工坚信只要选对工种以及提升雇主对学习障碍的认识,有学习障碍的青年同样可以具备就业能力。因此,社工推出能力评估、技能培训、就业选配和情绪支持服务,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机会。[14]

另外,从学校向工作岗位过渡是每个青年必须经历但并不容易的过程。社工通过与学校、社区和家庭合作,协助青年进行生涯规划。如社工开发有关生涯规划的桌游和应用手册,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要设计生涯规划课程,为老师提供职业辅导技巧和就业信息⑦。另外,社工也通过提供职业导向的社区服务和“以家为本”的职业辅导计划,为父母提供有关子女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和方法。[15]

(二)中观:社会资本论

投资社会资本是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新面向。社会资本理论认为,青年失业问题不仅是青年的人力资本出现问题,重点是在于供应与需求不配合。传统的家庭、亲友、工友及邻舍网络的破落,使到原来联结供应和需求的机制受到破坏。[6]弱势青年生活在一个封闭而同质的社会网络当中,由于种种社会性的障碍(如种族、贫穷或阶层的阻隔),使弱势青年缺乏与社会其他社群接触的机会,从而无法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来改变自身的劣势。有鉴于此,香港社工越来越重视以社会资本为导向,希望透过重建失业青年的正规和非正规网络,加强需求和供应之间的联结。

香港仔坊会于2009年7月推出一个名为“跃动工房”的青年就业支持计划。该计划针对香港南区15~24岁的待业待学青年,通过跨界别协作的方式来增强青年与官、民、商、学各界之间的联系与信任,从而重建青年的社会资本,解决他们的失业问题。依托劳工处的“展翅青见”计划,区内商户、湾仔警区警察义工团、海洋公园、香港青年厨师协会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金融商业学院等组织联合为学员提供职前培训、师徒配对、职业指导和实习机会。社工则鼓励这些雇主以正面的态度了解及培育青年,改变他们对失业青年负面的看法。同时,青年透过学徒制的方式,在人生导师的指引下寻找人生目标,逐渐建立积极的价值观,重建社区信任团结和互助互惠精神。完成训练后,部分学员会与导师共同经营小区内的餐饮服务,从服务接受者转变为社区经济的贡献者。三年下来,已有210名青年参与此计划,其中128名学员在确立其个人发展目标后,选择继续升学;另有70名学员则成功就业。[16]

(三)宏观:劳动力需求论

劳动力需求论关注宏观层面经济劳动力岗位的供给问题。这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失业问题主要源于经济、社会结构出现重大转变,令劳动力的需求出现结构性转变。[10]因此,社工的介入要以“创造职位”为主要入手点。

1.创造岗位

社工通过主动构建雇主网络和举办招聘会,根据不同雇主的需要度身订造计划。如“展翅青见”计划下的“I.T.种子”,通过培训青年人为学校提供IT技术上的支持,减轻老师负担,并为资讯科技界提供人力资源。[17]“机场大使”则以公营机构为创造职位的基地,社工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劳工处合作,每年招募青少年接受12个月的在职培训,为旅客提供即时服务及协助。这既满足机场客服人手不足的需求,也可提升学员的就业能力。[18]

通过接受政府的资助,社工机构自身也可开设短期职位(如活动助理),为有志投身于社会服务的青年扩展就业渠道。例如,东华三院的护老天使照顾行业见习计划要求青年完成超过300小时的安老服务训练课程和实习。成功完成之后,这些青年将有机会受聘为东华三院安老服务的训练助理。[19]

2.创业服务

创业已经被公认成为促进青年就业的重要途径。有调查显示,虽然2010年香港青年的创业比率只有6%,但创业三年或以下的企业有68%已做到收支平衡。[20]这与社工的创业支持服务息息相关。以香港青年协会为例,该机构从资金、教育、支持网络、智力支持和传播推广等方面协助青年建立生意网络及解决生意过程中的问题(见表2)。

3.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的目的并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而且它具有一种能力,可为社会排斥和失业问题的解决带来创新性的办法。[22]社工机构通过转型为社会企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服务和培训机会。同时,社工也培育有兴趣的青年成为社会企业家,推动社会企业发展。香港至今已有超过130家社会企业,创造约2 300个就业机会[23]。

4.自雇服务

香港劳工处于2007年正式推行“青年就业起点”计划(简称Y.E.S)。社工为青年开展一站式的自雇支持服务,除了传统的培训,还根据自雇的特点搭建全面的网上支持平台,提供品质鉴定、市场推广、法律、财务、行政和文件范本等服务。同时,社工也进一步结合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来推动青年自雇创业服务的发展。

四、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

对内地的启示

从上述三种模式可知,香港青年就业服务是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体系可归纳为图3。社工介入青年就业服务涵盖从学校到职场后的青年就业历程。在人力资本方面,社工针对不同青年需求提供多样化、一站式的就业服务。在社会资本方面,社工响应社区需要、发挥不同群体的互补效能,改变青年价值观。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社工通过多样的形式创造岗位,舒缓青年失业问题。

内地社会工作在青年就业服务中正进行着有益的探索⑨,但仍存在很多改善的空间。整体而言,目前开展青年就业服务的组织或机构数量很少。因此,鼓励和培育对青年开展就业服务的

社工机构的成长,以及发挥社区社会工作的作用,是完善内地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首要条件。一方面,政府应该推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开展青年就业服务的社工机构给予政策、资金、场地上的支持;以能力为本为原则为开展青年就业服务的社工提供技能培训;完善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监管、评估体系。另一方面,当前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与街道社区、人才市场、企事业单位等众多组织开展合作,既通过外展等服务形式挖掘潜在的服务对象,也为有明确就业需要的青年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并且在服务的探索推进中优化服务流程,总结本土化的经验。

根据人力资本论,香港社工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效的就业服务应是预估、培训、辅导、跟踪全程的工作链条。目前内地的青年就业服务只强调单一环节(如就业咨询),尚未引入个案管理流程。香港注重根据不同青年的特质进行针对性的介入,内地青年就业服务尚未有效实现青年群体的全覆盖。另外,香港注重在校学生生涯规划,内地青年社工服务甚少关注此领域。因此,内地社工在介入青年就业服务时,需要将前期评估、职前启动、就业辅导和在职支持等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针对青年的不同特点,采用分类帮扶方式和依托驻校社工平台,为学校提供就业辅导信息,协助青年做好生涯规划。

根据社会资本论,香港的经验指出:透过投资社会资本来整合社会功能面,能有效促进青年就业。但是,目前内地青年就业服务在整合社区资源,加强青年、雇主及社区之间的联系和信任方面还停留在摸索阶段。从香港的经验可以看出,跨界别的合作和社区资源的联结有利于重建和发展青年与雇主之间的网络。这既契合和谐社会以及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是解决内地青年失业的重要办法,需要学界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根据劳动力需求论,香港社工的经验指出:社工可通过与企业和公营机构合作,甚至自身开创短期职位等方式为青年创造岗位。目前内地社工主要协助政府举办社区招聘会,与公营机构联系很少,自身的发展尚未成熟。香港社工为自雇或创业的青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尽管内地也开展各种青年创业比赛,但是赛后欠缺跟进服务。同时,虽然内地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但是自雇就业的发展始终面临着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另外,香港在社会企业实践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内地社会企业的发展则大大落后于香港地区。因此,在创造岗位方面,社会工作需继续加强与企业的联络,搭建青年与企业的对接平台。社工可开展与公营机构合作策略的研究与政策倡导,并进一步推进行业的职业化发展。在创业服务方面,内地社工可与目前创业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紧密协作,完善创业服务跟踪机制。在自雇服务方面,社工需积极推动政府创造有利于自雇的环境和条件。另外,在社会企业方面,社工也可进行相关的政策研究来推动社会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青年就业服务体系。

注释

①赖两阳将就业服务社会工作界定为:“以尚未或即将进入职场的弱势族群为服务对象、以就业服务、职业辅导评量、职场协助、适性就业安置、就业后追踪辅导等稳定就业措施为服务内容,在社会福利或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服务的,以个案、个管、团体、社区为主要服务方法的社会工作领域”。见赖两阳.《当社工遇到劳工:建构“就业服务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刍议》《社区发展》2007年119期,第282-297页。

②展翅计划由香港劳工处于1999年推出,为15~19岁刚离校青少年推行职前培训、工作实习训练、择业辅导和技术服务。2009年,该计划与青见计划被劳工处合并为展翅青见计划。

③青见计划由香港劳工处于2002年推出,为青少年提供见习机会和在职培训。2009年,该计划与展翅计划被劳工处合并为展翅青见计划。

④新扎创奇职计划由社区投资共享基金与香港劳工处于2008年底合作推出。该计划是香港首个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协助青年就业的服务。

⑤香港原来施行3年初中、2年高中、2年预科,3年大学的“3223”学制。从2009年开始,香港进行学制改革,施行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的“334”学制。在旧学制下,学生只需完成较为浅显的两年制高中课程,便可获得认可资历。新学制下高中的时间延长,课程难度也有所增加,令更多成绩不好、觉得升学无望的学生选择辍学(见尹世昌《香港新学制迎来验收季》《人民日报》2012年3月29日),部分青年辍学后变得漫无方向。(见《东方日报》《“GPS”助高中生投身职场》《东方日报》,2013年7月22日)。

⑥资料来源:香港劳工处.2012/2013年度展翅青见培训机构资料手册,2012:附件11,笔者整理。

⑦如香港青年协会推出的《高中生事业探索课程应用手册》和“成功在梦”教材游戏系列。

⑧资料来源:香港青年协会.2012/2013年度香港青年协会年报,香港青年协会网站,2014年5月15日,.

[20]沈帅青.政府设基金,青年创业可成真[N].经济日报,2013-07-17.

[21]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全球创业观察[R].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8:11.

[2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节选[M]//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第二辑.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97.

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篇7

1.教辅中心是地区学校教育教学的辅助中心,为地区青少年提供校外实践活动场所,承担着未成年人开展思想品德、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的任务,促进*区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

2.教辅中心要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之余,为学区内教师集体性活动提供场所和服务。

3.教辅中心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况下,要为社区居民活动提供场所和服务。

二、单位性质

4.教辅中心为独立法人实体单位,由教委直接领导。教辅中心由教委委托学区管委会进行日常管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对教辅中心给予业务指导。

具体职责:

(1)教委统筹全区校外教育工作,负责指导、综合管理和监控教辅中心的全面工作,研究并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和协调重大问题,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考核,促进教辅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2)学区管委会对教辅中心各项工作进行指导、管理、监督和检查,统筹安排地区内校外、课外活动,逐步落实“学生平均每周半天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的任务要求,为学校和教辅中心的发展服务,完成教工委、教委下达的各项任务。

(3)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按照教委有关规定,对教辅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参与考核评估,指导并组织教辅中心完成全区性集体活动。

三、工作原则

5.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公益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施素质教育。

6.始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培训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7.要广泛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发挥校外教育机构在校外教育活动中的骨干作用。

四、干部管理

8.教辅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行政管理人员按照实际需要核定,并将人员设置方案报人事科审核备案。

教辅中心主任由教委任命,按照小学校级正职干部管理。副主任及行政人员由学区管委会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9.教辅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是法人代表,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各项工作。

五、教职工管理

10.根据教辅中心规模及学区学生数量按比例核定人员编制,实行固定编制管理,原则上每个教辅中心配备10-16人,列入教委中小学事业单位编制总数。

11.教辅中心在核定的编制内按照有关要求确定各类岗位,并制定岗位设置方案,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实行分类管理和考核。

12.编制内人员按照市区人事管理规定和程序,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其中:(1)管理岗位的领导职数由教委审定后,按照组织管理的程序履行任命、聘用手续;(2)专业技术岗位以教师聘用为主,执行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按照小学标准核定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如需设置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需经教委审批;(3)如需配备工勤人员,原则上在学区、系统内调剂配备。

13.教辅中心应制定本单位的教师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学习进修、教科研等活动,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参照全国校外教育名师和北京市校外教育优秀教师评选标准,加强对专职教师专业基本功的定期培训,努力提升校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教育教学活动管理

14.学区管委会要组织所辖学校与教辅中心结合区域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指导、督促所辖学校和教辅中心密切配合,完成“学生平均每周半天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的任务。

15.教辅中心要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计划,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健全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建立师生教与学的工作档案,记录活动情况,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保证达到上级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16.教辅中心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探索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衔接的,具有普及性、科学性、教育性、实践性的校外教育活动课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7.教辅中心在完成日常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精心设计开发特色项目,面向校外开展特长、专长培训,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8.教辅中心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向社区居民开放,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19.根据校外教育工作特点,教辅中心在社会公休日和学校寒暑假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职工的休假要在不影响正常活动和工作的情况下安排轮休。教辅中心教职工的寒暑假执行北京市、区(县)校外教育机构历。

七、资产及经费管理

20.教辅中心的资产按照教委对学校资产管理的相关办法进行管理。

21.教辅中心要严格执行教委相关规定,建立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提高使用率,保持完好率。教学设备更新纳入年度更新预算的项目,按照年度更新预算补贴标准进行补贴,新配备设备要明确使用年限,在规定年限内不予更新。

22.教辅中心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纳入当年预算管理,按照教委预算的有关批复执行。专项资金由教辅中心经学区管委会上报教委相关部门,经财务科审批后,按教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落实。

23.为充分保证校外教育活动的公益性原则,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正常运营应以政府为主导,实行预算管理。同时,适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多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并建立健全经费监管制度。教辅中心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特长项目培训也应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仅收取成本费用。

八、考核、评估工作

24.由体美科牵头,会同小教科、青少年活动中心及督导室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区教育系统学校教育辅助中心(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评估标准》)。

25.教辅中心要按《评估标准》定期对工作进行自查,年度自查报告报送学区管委会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辅中心年度工作总结将作为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26.依据《评估标准》,由体美科牵头,会同小教科、青少年活动中心及督导室等有关部门,对教辅中心的年度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27.教辅中心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应按照实际情况,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和审计。

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篇8

一、会员的基本条件

⒈个人会员条件。凡年龄在周岁以上,志愿从事义务工作,承认本会章程,遵守本会组织纪律,履行入会手续,均可成为本会个人会员。

⒉团体会员条件。凡机关、团体、公司、企业等单位人以上的义工组织,承认本会章程,遵守本会组织纪律,履行入会登记手续,均可成为本会团体会员。

二、会员入会登记手续

⒈个人会员登记手续

由申请人亲自到街社区服务中心义工发展中心填写《地区义工发展中心义工登记表》,同时邀交本人身份证复印件份、个人小一寸相片张。

⒉团体会员登记手续

由团体代表到街社区服务中心义工发展中心填写《地区义工发展中心团体会员登记表》,同时邀交会员身份证复印件份、个人小一寸相片张。

三、会员辅导

会员辅导分为人会辅导、服务技能辅导二种。

一人会辅导

⒈个人会员入会辅导。个人会员完成入会登记手续后,由秘书处进行入会辅导。

⒉团体会员入会辅导。团体会员完成入会登记手续后,由秘书处在收到登记表个工作日内安排入会辅导。

二服务技能辅导

⒈会员在开始参加义务服务前,应根据需要接受相关的服务技能辅导。

⒉服务技能辅导由秘书处、服务小组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办有关的培训班、讲座等,不断提高义工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四、会员服务项目选择和参加服务的要求

地区义工服务项目分为五个小组:

⒈帮老助残组:为年老体弱和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及残疾人提供长期、稳定的“一帮一”结对志愿扶助服务,了解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提供家务、护理等服务。义工参加服务要求:有耐心,有爱心,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参与照顾长者;不歧视残障人士,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投入助残工作。

青少年援助组:针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开展帮教、课外辅导、法律援助服务,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工参加服务要求:有耐心、爱心,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并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⒊居委会援支组:帮助社区居委会处理日常事务工作、宣传墙报工作。义工参加服务要求:有一定的文字水平或书法、绘画特长,并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参与社区工作。

⒋义务工作宣传组:负责义工联对外宣传工作,增加社会对义工的了解,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参加。义工参加服务要求: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义务工作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善于沟通,思维活跃,性格开朗。版权所有

⒌社会调研组: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将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和媒介呈报。义工参加服务要求: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正义感,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并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参加调研活动。

义工的服务项目选择:

⒈个人会员服务项目选择。入会辅导结束后,个人会员可根据个人特长选择服务组参加服务,没有选择服务组的个人会员由秘书处安排小组参加服务。

⒉团体会员服务项目选择。团体会员可自主开展义务服务、参与地区义工联组织的义务服务二种形式结合开展服务。

五、会员的管理

⒈参与义务服务的会员应当遵守本会的章程完成义工组织安排的服务工作,维护义工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⒉会员在提供义务服务时,应当佩戴统一的义工标志。

⒊会员因个人原因连续个月没有参加义务服务的,将取消义工资格。本人如需再参加服务的,需重新申请登记注册。

⒋团体会员管理:

①团体会员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展义务服务活动,积极参与街义工联组织的大型活动。

②团体会员在开展活动前,应向街义工联秘书处汇报有关活动情况。如果街义工联秘书处认为该活动有违本会章程和本管理办法,可以责成该团体会员单位予以纠正或消除不良影响。

③团体会员不得以街义工联团体会员的名义开展促销等营利性的活动,义卖、募捐等捐款活动必须报请街义工联秘书处批准。违反本条规定的,取消其团体会员资格;如有严重损害义工联名誉的街义工联秘书处将依法。

④团体会员可以自主吸收本单位志愿参与义务服务的人士加入本团体组织,也可以自主决定对违反本会章程或调离本单位社区的人除名,但要报街义工联批准备案。

⑤团体会员应做好本团体内义工的服务记录,并定期向街义工联秘书处上报。

⑥团体会员负责人调离本单位或不再负责义务工作时,应向本单位领导申请确定新的团体会员负责人并将变动情况及时上报街义工联秘书处。

⑦团体会员应及时向街义工联秘书处反馈本团的活动情况。每年年底,各团体会员应向街义工联秘书处上报本年度工作总结。

⑧团体会员的活动经费原则上由其所在单位支付或自筹解决。

六、会员档案管理

一个人会员参加入会辅导后,由义工联秘书处对其编号,发放《地区义务工作服务记录卡》并将个人资料纳入会员档案管理。

团体会员参加入会辅导后,由义工联秘书处发放《地区义务工作服务记录卡》,由各团体会员负责人保存。

二会员档案包括会员编号、登记表、辅导记录、参加服务记录等。

三会员服务记录

《地区义务工作服务记录卡》由街义工联统一印发,内容包括服务日期、服务地点、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等。会员每次服务后本人填写并交服务召集人或服务小组组长签名,团体会员在每次服务后由活动负责人填写。记录卡在每季度末日前上交到秘书处进行统计。

全体会员于每年月日前上交《地区义务工作服务记录卡》,由街义工联统计当年的服务时间,并换发新的服务记录卡。

七、会员表彰

⒈个人会员表彰:

凡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义工服务中无重大差错,并符合以下条件者:参加义工服务时间累计达到小时者授予“一星级优秀会员”,累计小时者授予“二星级优秀会员”,如此类推,累计达小时者授予“五星级优秀会员”。

⒉团体会员表彰:团体中的个人参照个人会员表彰办法。凡成立一年以上的义工团体,拥有名以上义工,在服务社区方面表现突出、组织优秀、活动经常,授予“地区义务工作者(志愿者)先进集体”称号。

⒊会员表彰的主要依据为会员服务记录卡和服务小组的推荐。

⒋街义工联每年集中表彰一次星级会员和先进团体会员单位。

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篇9

一、加强中小学团队工作的意义

共青团和少先队事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承担着团结带领青少年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光荣任务,肩负着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神圣使命。中小学团队组织作为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基层组织,在整个团队事业的发展中处于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也是党的事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以其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团队工作,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团队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的建设

1.坚持和完善中小学团队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各学校要把中小学团队工作岗位的历练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途径。采取公开选拔方式,把政治素质好、文化层次高、有志于从事团队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到中小学团队工作岗位上来。要重视做好团队干部的转岗安排,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团队干部要纳入教育系统的党政后备干部进行培养。

要将中小学团队干部从事团队工作的内容、工作量、实绩和受表彰情况纳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范畴。团队干部的职称评定根据其本人意愿可列入中小学德育教师职称系列单列进行评审。

2.落实中小学团委、少先队大队部专岗设置和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相关待遇。要把团委和少先队大队部作为中小学校内设部门单独设置,中学团委书记、小学总辅导员作为学校中层正职以上干部,在职期间享受相应待遇。七年级、八年级两个年级8个教学班以下的中学,学校团委书记兼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七年级、八年级8个教学班以上的学校可设专职大队辅导员(大队辅导员可兼团委副书记),接受同级团委领导,享受学校中层副职的相关待遇;小学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兼任学校教工团委(总支、支部)书记,在校生超过1000人的要配备1名大队副辅导员。团委书记、大队总辅导员符合条件的可兼任校党委(总支、支部)委员,或列席党委(总支、支部)委员会议。于11月7日前将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团委书记、支部书记)调整到位,并将登记表报局616室 。

3.加强中小学团队干部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中队辅导员可由班主任兼任,也可由其他任课教师担任,并享受相应待遇;要在聘任考核、学习培训和表彰激励等方面激发中队辅导员的岗位荣誉感和责任感。将中小学团队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师资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中小学团队干部队伍。要保证团队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和经费。新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1年内必须参加县级以上共青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在岗团队干部(团委书记、大中队辅导员)每三年应参加不少于1次的县级以上共青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轮训;学习培训情况作为聘任和表彰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中小学团队组织建设

1.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团队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团章》、《队章》要求,在小学和初中普遍建立健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加强班级团支部建设和大、中、小队建设。发展红领巾社团,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把红领巾、队章等队务用品配备和队室、鼓号队、红领巾广播等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范畴。要完善中学少先队组织,坚持全团带队,七年级、八年级两个年级有8个教学班以上的中学,应由全体少先队员选举产生大队委,设立队长、队委。并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少先队中队,中队辅导员可由班主任兼任,也可由其他教师兼任,在各中队应选举产生中队委开展少先队活动。

2.突出“六个一”团建项目。学校团委要将“六个一”团建项目作为近期加强中学中职共青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重要载体。以“入团第一课”为核心,系统构建中学中职团员意识教育体系;以“青春五月”为统揽,全面打造中学中职共青团活动氛围;以“共青团辅导员”为关键,有效加强中学中职共青团工作基础力量;以“团员成长教育室”为重点,扎实建设中学中职共青团有形阵地;以“班级团队角”为依托,大力构建基层支部教育管理展示平台;以“学生团员成长档案”为抓手,促进形成记录学生团员成长印迹的有形载体。

3.建立健全团队活动阵地。要逐步在各类场所建立少先队教育实践基地。把团队基础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团队活动室、鼓号队、广播站、红领巾书屋、中队角、少年军(警)校等设施和载体,大队队室的室内陈设布置形式力求庄严、朴实、富有童趣,内容上要有教育性和时代感,要体现本校特色,要做到整洁、适用,富有少儿特色,将学校少先队队室、红领巾广播站、鼓号队等纳入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

四、主要任务

1.加强中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共青团要积极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我的彩虹人生”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唱响“三爱”教育主旋律,少先队要以重大节日为契机,积极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寻访”“红领巾与雷锋车同行”和创建“李四光中队”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加强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将“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纳入学校校本课程设置方案,列入教育部门的教研内容,进入学校的课程表,切实保证每周1课时的少先队中队活动时间,不得被其他教学活动挤占,大队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大队会,结合主题教育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系列活动,每学期面向全体队员至少组织一次知识讲座,每年至少组织全体队员参加一次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设立少先队活动课兼职教研员,少先队总辅导员兼任教研员。加大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理论研究力度,将少先队工作纳入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在全县构建一支少先队科研队伍,建立少先队工作名师工作室。

3.规范中学中职团员发展工作。要做好少先队员入团前培养教育工作,要建立“推优入团”的良好机制,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作为团的发展对象,不断为共青团组织输送大批优秀后备人才,使少先队真正成为共青团的预备队。学校团委要加强对本校团员发展工作的统筹,制定年度计划,严格规定团员发展标准和发展规范,认真执行团员发展程序,要按照团章有关规定,确保每学期发展团员不少于1个批次,杜绝全员入团、无条件发展、不按程序发展和突击发展现象。入团后,所有团员应该坚持执行戴团徽、持团员证,参加团日活动时要唱团歌。

4.大力推进团队网络活动和信息化建设。借助互联网+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在推广普及中小学团队活动和辐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积极作用。推动团队信息化建设,建立团队信息和沟通交流的网络平台,创新探索利用网络管理、服务青少年学生的有效方式,学校校园网要开辟专门的团队工作栏目和园地,不断扩大团队的组织覆盖和活动覆盖。

五、建立健全中小学团队工作的督导检查机制。对学校团队工作考核纳入教育局对学校综合考核整体范畴,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等为主体,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中小学团队工作督导考核机制。要把中小学团队工作各项要求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等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各学校落实本文件以及《中共xx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意见》等的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把团队工作情况作为衡量中小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五、初中实行“团队一体化”建设

推进“团队一体化”建设的任务和措施主要归纳为“八个统筹”:

1.统筹工作机构和工作力量:坚持“队为主体,团为核心,以团带队,团队共兴”的基本原则,统筹各个层面的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机构和工作力量。学校建立由党委(总支)、团委(总支) 、大队部共同组成的“团队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落实责任,明确分工。

2.统筹队员和团员教育:注重团、队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的衔接,培育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感情,将少先队队员教育和共青团团员教育进行统筹,实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考评,保持团队教育的一致性和系统性。

3.统筹团队活动:面向全体初中少先队员开展适合初中少年特点的自主活动,将少先队的集体意识、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活动和共青团的责任意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活动统筹起来。

4.统筹团队仪式:抓好队员、团员意识教育,强化入队、入团仪式教育。通过仪式营造庄重的氛围, 让初中少先队员充分体会少先队和共青团的组织神圣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组织的热爱和拥护。

5.统筹基础队务团务规范:将队务规范制度与团务规范制度相互统筹起来,做好有序衔接。少先队辅导员要严格执行“三个不准,一个杜绝”要求,中学团委要改善重团员发展、轻团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少先队与共青团协同一致加强基础队务、团务规范管理。

6.统筹队员团员评价体系:做好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的评价标准有效衔接,统筹两套评价体系标准统一、方法贯通、前后一致、一以贯之,将对少先队员的评价结果作为团队表彰和推优入团的参考指标。

7.统筹阵地建设:通过线上线下整体统筹,少先队和共青团阵地建设将达到强强联合、整体提升的效果。

8.统筹表彰激励机制:对少先队和共青团的评奖评优工作进行统筹,将评价标准、表彰项目、推选规模和评选办法等方面打通,使得学生既是队的优秀,也是团的优秀。积极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作为团组织的发展对象。

六、工作要求

1.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团队工作。全县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少年儿童和团队工作,从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更加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为少年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与和谐的环境,将文件精神细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切实推进全县少年儿童和团队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

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篇10

通过强化“绿色家园”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网络建设、人员队伍建设,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和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疏导,促进未成年心理健康成长。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性,及时解决青少年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二、方法措施

1.继续加强“绿色家园”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绿色家园”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必要的图书和活动器材,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

2.进一步强化“绿色家园”组织机构、帮扶队伍建设,落实帮扶任务,健全工作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发挥“绿色家园”(青少年帮扶基地)职能作用,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重点抓好劣迹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诊疗、预防和控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3、进一步完善全镇未成年人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开展青少年基本情况调查摸排,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子女、贫困家庭学生、辍学青少年、吸毒人员子、服刑人员子女、无业在家闲散青少年等特殊群体要采取逐人建立档案,确保辖区内所有重点青少年全部纳入“绿色家园”帮扶工作范围。

4.进一步强化“绿色家园”帮扶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帮扶办法、帮扶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好帮扶志愿者与重点青少年“一帮一”“多帮一”帮扶活动。重点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为重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理及心理环境。

5、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复查、及时掌握帮扶对象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及时解决帮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帮扶效果。

6.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和未成年人集中优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完善中小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制度。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6.充分发挥各村(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平安之声”有线广播的作用,加大动员和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为我镇“绿色家园”工程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

三、组织领导

1.落实“绿色家园”网格化管理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高效运转。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成立镇“绿色家园”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和武装部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关工委,负责“绿色家园”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全镇“绿色家园”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2、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是“绿色家园”村网格中帮扶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级“绿色家园”网格化管理工作。带领子网格负责人组织和动员群众,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帮助,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