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10:53:48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 生殖;健康教育;方法;青少年;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67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797-04

青少年所面临的生殖健康问题在全世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研究都提出健康教育是青少年生殖健康干预的重要手段[1-5]。生殖健康领域的内容具有性别敏感性和隐私性,生殖健康教育的形式应适应此特点。用恰当的形式在青少年中传播必要的生殖健康知识,可增加青少年对生殖健康教育的可接受性,从而获得理想的干预效果。在我国,由于青少年比其他年龄段人群识字率高,阅读、自学能力比较强。所以,为他们提供生殖健康教育材料鼓励其自学,在提高他们知识和技能水平方面可发挥较大的作用,而开发制作规范的生殖健康教育材料成为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应用于健康教育知识传播的技术手段也随之丰富多样。为了解农村青少年对生殖健康主题教育材料的形式需求和态度,本研究对我国部分农村校内、校外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定量、定性研究为合理决策农村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及健康教育材料的适宜形式提供可靠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安徽、山西、甘肃、青海、广西5个省各选择1个县,每县选择2个乡的在校生约200名,16~22岁校外青少年约200名,男、女各半,5省共计2 002名。其中校内男、女生分别为489和536名,年龄13~19岁;校外男、女青少年分别为501和476名,年龄16~22岁。校外青少年来自当地餐饮服务业、乡镇企业、农场或无业在家青少年。调查对象填写课题组自制的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同时,在上述被调查者中每省随机选择校内、校外青少年男、女各6~8名组成校内男青少年、校内女青少年、校外男青少年、校外女青少年4组,分别开展专题小组讨论,5省共计20组。

在每省被调查的乡选取1名校医进行个人深入访谈,5省共计5名。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农村青少年对不同宣传方式的接触频率、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及对生殖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意识等。

1.2.2 生殖健康教育材料展示 以实物或通过放映幻灯展示并介绍下述6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材料(表1),内容是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每种展示1~2 min。这些材料是从已允许出版或发行的作品中截取的有代表性的片段,同时加入对预期改进的口述。

1.2.3 专题小组讨论 首先为青少年放映生殖健康含义的字幕,然后依次展示不同形式生殖健康教育材料,由主持人提问并组织讨论,以了解青少年对不同形式健康教育材料的喜好和观看的主动性,以及民间文艺在生殖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等。

1.2.4 个人深入访谈 向校医展示生殖健康教育材料,并按照访谈提纲提问,了解医生对不同形式健康教育材料用于青少年的观点,以及对他们工作有意义的生殖健康教育材料。

1.3 统计分析 分校内外、性别、年龄段,以百分率表示青少年问卷调查中各项指标的分析结果,用描述和百分率分析青少年小组讨论和医生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调查结果

2.1.1 农村青少年接触不同宣传方式的频率 农村青少年接触频率最高的3种宣传方式依次是电视、报刊杂志和广播。有1/3左右的青少年每周至少看VCD/DVD和上网1次。农村青少年每月能观看至少1次(每周至少1次+每月1~2次)文艺节目的比例是38.1%~49.1%,每月能参加至少1次健康教育讲座的比例是26.8%~37.0%。

38.4%~43.2%的农村青少年表示从不或没条件接触健康教育讲座。表示没有条件上网的农村青少年比例为7.5%~14.6%,女青少年高于男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条件观看VCD/DVD的青少年比例为4.8%~11.7%。见表2,3。

2.1.2 农村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 当询问青少年“如想了解生殖健康知识时(举例)怎么办?(多选题)”时,排在前5位的方式几乎都是查阅书籍、上网查找、和朋友讨论、正规医院询问医生以及询问父母。13~16岁校内女青少年排在首位的是询问父母(60.0%),16~19岁校外男青少年排在首位的是上网查找(53.9%),其余年龄段校内、校外男、女青少年排在首位的都是查阅书籍(46.9%~64.0%),其中19~22岁校外女青少年通过查阅书籍获得生殖健康知识的比例最高。

男青少年选择上网查找、拨打热线电话的比例高于女青少年,而女青少年选择询问父母、教师或兄弟姐妹的比例高于男青少年,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遇到生殖健康问题时表示“不知道怎么办”的农村青少年比例在2.0%以下。见表4。

2.1.3 农村青少年参加生殖健康教育活动的意愿 农村青少年表示“愿意”观看生殖健康教育录像和参加医生讲座的比例高于亲自进行宣传或巡回表演节目。但仍有2/3左右的校外女青少年对于参加后2项具有互动性的活动表示“愿意”或“一般”。4项生殖健康教育活动,校外青少年表示“愿意”参加的比例均高于校内青少年,而表示“不愿意”参加的比例均低于校内青少年,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仅有7.8%男校外青少年和13.5%的女校外青少年“不愿意”听医生讲座。见表5,6。

2.2 专题小组讨论结果

2.2.1 农村青少年对不同形式的生殖健康教育材料的喜好及原因 观看生殖健康教育材料展示后,绝大部分青少年认为“挺好的”,校内男、女青少年和校外男青少年最喜欢网络的人数比例最高(40.0%~53.3%),而校外女青少年排在首位的是小手册(43.3%)。排在第2,3位的校内青少年依次是Flas片和书,校外男青少年是电话和书,校外女青少年是网络和Flas片。 书与小手册相比,除校外女青少年外,青少年更喜欢书。

校内男青少年比其他3类人群表示最喜欢Flas片的比例都高, 校外青少年喜欢电话方式的比例高于校内青少年。见表7。

选择最喜欢网络的青少年认为网络便于青少年之间、青少年和医生以及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有的青少年喜欢网络上记日记的功能,所提供的生殖健康知识详细而全面,“想看的知识上面都有”;校内青少年还提出网络隐秘性好,“可独自一人看”,“如果不是面对面的话,我会更放松”;有的青少年认为网络“使用方便,可随时看”;还有部分青少年表示“就是喜欢网络形式,说不出详细原因”。

喜欢Flas片的青少年认为它轻松幽默,吸引力强,“生殖健康的内容用动画片表示,老幼皆宜,可以大家一起看,不尴尬”;还有的青少年认为直观易懂,校外青少年更看中这一特点。

最喜欢电话形式的青少年认为电话隐秘性好,“不好意思和他人直接讲时,可以打电话倾听”;电话使用方便,讲解清楚,“录音好听”。

最喜欢小手册的青少年认为它形象易懂,“里面的人物形象好,以对话的形式说明问题容易理解”,且小手册使用方便,“拿起来就能看”。校外女青少年持有这2项理由的人数各半(分别是6和7名)。表示最喜欢书的青少年其原因是内容详细全面,“比阅读小手册获得的知识多”。而最喜欢VCD录像片的原因是“贴近生活,容易看懂”。

2.2.2 观看的主动性及理解程度 当询问青少年把这些生殖健康教育材料发下去是否会主动观看或听时,绝大部分青少年表示会,有的说“一定会看”,还有的说“会在一个人的时候看,不会在网吧,因为人多”;仅有少数校内青少年说“一般不会,遇到问题时会”(1男3女)或“有时间会”(3男)。

绝大部分青少年表示可以全部看懂展示的健康教育材料,仅有少数校外青少年说“有的部分看不懂”(3男2女)。

2.2.3 接触到的生殖健康教育材料 青少年普遍反映接触到的生殖健康教育和材料都比较少,约1/3的青少年说“基本上没有”,其中以校外男青少年比例最高(43.3%)。校内青少年中有的说“健康课上讲得不多”,“小学时听过相关课程,中学没有”。希望多以本文应用的讨论形式在他们中间开展生殖健康讲座或讨论,有的青少年说:“我们见到的不健康宣传比你们的宣传还多”。目前在部分调查地区,当地电视台设立了生殖健康专题节目,青少年偶尔从中获得涉及自身的生殖健康知识。

关于印象最为深刻的生殖健康教育材料,一些校外女青少年提到杂志上生殖健康专题、医院宣传单,校内青少年提到学校发放的书或手册,还有青少年提到某次电视节目,但大部分青少年说不出印象最深刻的生殖健康教育材料。

2.3 校医个人深入访谈结果 校医对展示的生殖健康教育材料都表示认可,并认为:“应该有合适的生殖健康教育材料在学校青少年中普及,让学生对此了解,生殖健康教育和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由于学习原因,学生目前接触这方面知识很少”; “我们这里比较封闭,性教育落后。学生也害羞,生殖健康知识的讲解基本上是一带而过”。

校医认为学生可能更喜欢网络形式,“网络是最好的方式,集体电脑课和在家里都可以看,可以收看一些私密性内容”,“学生爱上网,很多家庭都有计算机,能上网”。但从校医角度,认为“Flas片就很好”,“小册子、书都适合中学生,如果有讲座、培训班的形式就更好了”。

校医反映,目前中学生可以通过生理卫生课(男女分开上)获取生殖健康知识,墙报上涉及的不多,有时学校组织学生听关于艾滋病防治的讲座,并发放一些宣传材料;认为青春期心理、性知识、性心理方面内容是比较需要的;提供的生殖健康知识内容应更集中概括,因为重点内容生理卫生课会涉及,同时还提出:“不论哪种形式的生殖健康教育,都要定期不间断地进行,定期回访”。

3 讨论

本研究中被调查的农村地区不属于国家百强县或部级贫困县之列,这些地区的青少年通过查阅书籍、上网、询问等多种途径获取生殖健康知识,但他们可获得的规范的生殖健康教育材料却比较缺乏,他们自身也认为需要有科学规范的、值得信任的生殖健康教育材料可供学习。农村青少年平时接触大众传媒、文艺活动的频率并不低,也愿意参加诸如看录像、听讲座等形式的生殖健康教育活动,但以这些途径接受到的生殖健康教育却不多。

被调查农村青少年在分析最喜欢的生殖健康教育材料时,普遍以内容全面详细、隐秘性好作为最主要标准,表明他们对生殖健康知识关心程度较高,希望借助健康教育材料获取更多的生殖健康知识,解答平时遇到的问题。因此,农村青少年观看生殖健康教育材料的主动性好,对看录像、听讲座等生殖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强。同时也对生殖健康内容的性别敏感性和隐私性有所认识,这也是青少年参加互动性生殖健康教育活动的意愿不如看录像、听讲座强的原因。

农村校外、校内青少年在生殖健康教育方面的观点有所不同,男、女也存在不同之处。校外青少年平时接触的讲座、教材较少,所以对提供的讲座、健康教育材料以及有组织的活动兴趣更大,学习生殖健康知识的主动性和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意识也更强。校外女青少年更易于通过人际交流或自行购买书籍了解知识;校外男青少年更希望借助网络、电话自己寻找答案。而校内青少年对讲座和教材的兴趣不及校外青少年,但他们学习、理解能力强,所以需要为他们提供趣味性强、对他们更具有吸引力的生殖健康教育材料。网络提供的内容详细,可以加入动画片和录像,个性化、隐秘性和实时性好,有交流沟通功能,是校内校外青少年都喜欢的形式。

4 参考文献

[1] MBA CI, OBI SN, OZUMBA BC. The impa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reproductive health knowledge among adolescents in a rural Nigerian community. J Obstet Gynaecol, 2007,27(5):513-517.

[2] COOK RJ, ERDMAN JN, DICKENS BM. Respecting adolescents' confidentiality and reproductive and sexual choices. Int J Gynaecol Obstet, 2007,98(2):182-187.

[3] EKUNDAYO OJ, DODSON-STALLWORTH J, ROOFE M, et al. The determinants of sexual intercourse before age 16 years among rural Jamaican adolescents. Scien World J, 2007,9(7):493-503.

[4] 夏毅.生殖健康促进(二).中国健康教育,2006,22(4):296-298.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2

注重品牌少儿达人Show人格培养繁荣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又是普通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对青少年个性特长和审美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而丰富多样的青少年校外文化艺术教育活动是实施校外艺术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分重视文化建设,高度关注青少年文化艺术素质健康发展,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繁荣我国青少年文化艺术事业,促进青少年文化艺术素质健康发展,全面展示其良好的艺术才华,培养健全的人格,提升其审美能力,为其健康成长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并该为之尽心尽力。

为广泛服务广大青少年儿童,最大限度发挥中心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的资源优势,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首届少儿达人SHOW基础上,于本年度再次举办了“飞扬的歌声美好的生活”——“阿拉丁杯”浦东新区第二届少儿达人Show,注重品牌建设,通过艺术才艺展示活动和延伸活动,在广大青少年儿童中广泛宣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了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等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的辐射、育人功能,实践“奉献儿童缔造未来”的育人宗旨。

一、校外艺术文化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和承载的责任

所谓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指的是由各级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的,与普通学校教育相接应的,满足中小幼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需求的素质教育活动,是通过传递人类的文化艺术,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施加积极影响,并把其转化为中小幼学生的精神食量,同时按一定社会要求塑造社会化需要的成员,进而又促进其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实践活动的教育行为。校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它有别于普通学校教育,其教育对象参与的自主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更能通过各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青少年优良品德的培养。例如,在舞蹈团基训活动中,通过对民族舞蹈的学习,青少年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服装和不同的乐器,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而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而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革命歌曲和传统歌曲的教学,能使学生自然的接受爱国主义和历史情感的教育;在跆拳道学习活动中,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懂得许多礼仪常识,并能学习到克己忍让,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吃苦的精神。

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自身需要,是对于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艺术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加强艺术教育才能有效地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有效转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我国校外艺术文化教育作为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正在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重任。校外文化艺术教育机构服务和追求的目标就是做好校外艺术文化教育工作,做到与学校教育无缝衔接,充分发挥校外素质教育的阵地作用。

二、校外艺术文化教育的现状

青少年始终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青少年的文化艺术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

(一)青少年艺术文化教育受到考验

新思想、新观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不断影响着青少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丰富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必然需要指导青少年在艺术领域的先进思想规范;当前的教育模式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应试型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艺术文化素质教育,使校外艺术文化教育存在盲区,致使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假日里青少年能到哪里去”;青少年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都存在需要提高的地方……能否妥善处理好所有这些问题,是对青少年艺术文化教育的挑战。

(二)社会特殊青少年问题严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就业的分层化、生活压力加大和个性化时代的到来,贫困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残疾人子女数量已越来越多,成为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社会群体。全社会都要关心他们的就学、生活,创造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在校外教育上,需要更多的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需要更多的文化艺术兴趣培养,锻炼出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受挫折能力,成为自信、自立、自强的社会有用人才。

(三)青少年心理、人格存在缺陷

由于现阶段我国青少年都为独生子女,一方面,在家庭都非常溺爱,其自理能力、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平时锻炼机会较少,当遇到一定的矛盾、压力时,就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有的会有很强的自卑感,敏感而易伤害,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内向、孤僻的性格,影响个性发展,造成性格缺陷;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学校、家长对其期望值都很高,造成其心理压力过重。一旦遇上一点挫折,很容易就会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如极端的失望、孤独、焦虑,这时如果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就必然给孩子造成精神压力,由于此阶段的青少年身心性格、心理不健全,一旦达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有的甚至选择了自己结束年轻生命的极端悲剧,这需要开展文化艺术教育,在集体活动中释放心理压力,辅助以心理教育咨询服务,开导并及时解决具体问题。

三、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对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的影响

审美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是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等。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对青少年的审美素质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校外艺术活动对培养青少年审美兴趣和能力有显著的引导作用。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参与活动,青少年根据自己的学习掌握的实际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一起讨论、评价而且不受学校教育那样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校外艺术文化教育以其鲜明的活动特点,必然吸引着大量青少年踊跃参与,为培养一批又一批文化艺术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不少人以后走上了文化艺术发展道路,最终成了艺术领域的明星。

2012年是浦东新区校外教育资源再一次整合后走向发展的起步年。为服务后世博,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提出的文件精神,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了两届少儿达人Show活动,以此充分发挥活动中心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等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的育人功能,打造品牌,形成特色,繁荣青少年文化艺术教育活动,构建青少年多元艺术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广大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四、明确校外艺术文化教育的定位和功能,促进校外艺术教育良性可持续发展

针对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就决定了新形势下青少年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建设要有新思路,青少年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必须明确目标迎难而上,全面仔细了解青少年的文化艺术需求和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审时度势,必须明确服务好青少年文化艺术需求为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的定位和功能。

(一)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的定位

为广泛服务广大青少年儿童,最大限度发挥中心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的资源优势,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首届少儿达人SHOW基础上,于本年度再次举办了“飞扬的歌声美好的生活”——“阿拉丁杯”浦东新区第二届少儿达人Show,注重品牌建设,通过艺术才艺展示活动和延伸活动,在广大青少年儿童中广泛宣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了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等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的辐射、育人功能,实践“奉献儿童缔造未来”的育人宗旨。

在两届“少儿达人Show”活动的探索中,笔者认为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应成为:青少年社会实践的“大舞台”、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大本营”、特殊青少年校外的“给力站”、 青少年分享快乐的“大观园”。

1.青少年社会实践的“大舞台”

人在获得吃、穿、安全等基本保障之后,都有展示自我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通过展示自我,得到师长的认可和欣赏,从而获得成就感,这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活动中心的艺术活动属于每一位学生,在这里,无论有何特长、学艺是三年还是半年,无论是在提高班还是启蒙班,孩子们都可以借助歌声、舞蹈、画笔、游戏、体育、摄像机……来表现最好的自己、展示自己、体验成功,这不仅指知识和技能,还有培养的精神气质。孩子们用通力合作的节目、精心打磨的作品,台前幕后的感人故事和对家人长辈的致谢,来展现协作、感恩、坚韧不拔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

因此,艺术文化教育活动始终坚持面向和服务于广大青少年,通过与学校、社区联动,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创造必要条件,对青少年集体组织的普及性教育实践活动实行免费,突出、体现公益性,使广大青少年能够充分享有校外活动场所提供的各项服务。

2.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大本营”

坚持与培育青少年全面素质发展的目标相一致,选择适应青少年阶段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水平的教育方式,从青少年所接受的普通学校教育和思想生活实际出发,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等,努力成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大本营”。

为了让每个孩子充分展示才能、体验成功,首届“世博欢迎你,少儿SHOW”紧扣世博年和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的大背景,引导浦东新区中小学少先队员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当好“小小东道主”,活动突出了世博年这一时代特征,使其成为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的“大本营”。

3.特殊青少年校外“给力站”

全国各地来沪务工农民工、4050下岗失业职工等社会成员在为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社会各界需关注他们的生活现状,特别是关心他们子女的学习问题。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需主动、积极承担起社会公益职能,为他们子女的校外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艺术文化教育活动“少儿达人Show”活动,不分男与女、不分你与我、不分城市与农村、不分完整与残缺、不分国界,以服务广大青少年为宗旨,只要有才艺、想展示、有梦想,就能踏上这个舞台,尽情演绎,它是特殊青少年的校外“给力站”。

4.分享快乐的“大观园”

活动中心的艺术文化教育活动是孩子的舞台、家长的看台,大家分享快乐的“大看台”。丰富多彩、自成系列的“少儿达人SHOW”主题活动,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展示才华搭建平台,既促进青少年在展示自我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文化、生活;同时,在培养他们张扬个性、交流、沟通、共处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他们文化艺术世界的品位和鉴赏力。大家在这里分享着特长展示的快乐、交流演出的快乐、观摩学习的快乐……如此以往,长期坚持,将使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活动质量不断得以提高,也为青少年参与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等公益性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活动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

校外艺术教育的鲜明特色是以“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教育模式,更需要注重品牌建设。其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艺术天才,其根本任务不在于传授多少艺术技艺,而是着重培养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能对学生今后一生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稳定素质和能力。

少儿达人Show系列活动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兴趣、发展个性、锻炼能力、增强自信、激励创新”为原则,实现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运作两年来,面向以浦东新区学生艺术团、各分部在册的学员为主兼顾辐射新区的中小学生,开展了50余场、观众万余人,使同学们有机会在大小朋友面前展示所学,培养舞台表演意识、积累舞台表演经验、感受舞台表演气氛、锻炼自身胆量和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增添了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适时召开由活动专家、领导、青少年演员代表、义工代表等参加的阶段活动总结暨座谈研讨会,为其良性可持续,营造建言献策的氛围。

(二)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的功能

1.凸显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青少年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要求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融入到整个教学、科技、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当中;传统的灌输教育形式必须改变,通过结合自身实际形成特色,寓教于乐、审教于学、寓教于知、寓教于行,寓教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使青少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和历史文化的教育,陶冶思想情操得到,提升道德境界。

2.凸显公益服务和社会效益

实施青少年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的机构应是非营利性的,是公益性的服务机构,一定要把社会效益和有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作为工作的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青少年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就应以青少年为本,教育活动成效的评价标准应该是社会的欢迎程度、拥护程度,以青少年的参与程度;工作好差的主要标志是青少年“喜不喜欢”、“拥不拥护”、“接不接受”。同时,还要处理好非营利和适当收费之间的关系。在适当收费的同时要把握好公益性原则,应该把这笔收入真正投入到公益性的校外教育工作中去,体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非营利性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但不排除可以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在国际上,一些非营利性机构也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在我国,开展校外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要做到一切免费,目前来讲也是不可能的。

3.凸显青少年艺术文化活动特性

(1)时代性

活动应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为体现艺术文化教育活动阵地活动的时代特征,2010年我们注重对该活动第一届主题的创设:“世博欢迎你,快乐才艺SHOW”。2010年是世博年,亦是浦东开发开放20周年。在此大背景下,为给浦东新区中小学少先队员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的平台,并希望通过活动激励他们当好“小小东道主”,于是应运而生活动主题“世博欢迎你快乐才艺SHOW”。充分突出了“世博年”这一时代特征。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活动策划突出时代性,可以引导青少年儿童认知世界、认知社会等知识结构的整体形成,从而促其全面发展,激励实现终身发展的育人目标。

(2)兴趣性

校外教育的理念、模式和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条件来满足少年儿童追求兴趣、探索奥秘、表现才艺、充当主体的欲望和要求,使他们愉快参与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在兴奋和“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学会技能、懂得做人、快乐进步。从兴趣发展到乐趣,再从乐趣发展到志趣。“交融型”运作实践过程中不管对孩子还是家长都凸显了“兴趣性”。

(3)丰富性

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是一种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在艺术文化教育活动内容上,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探索创新,坚持以普及性、容易参与性活动为主,力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生动活泼。“世博欢迎你快乐才艺SHOW”“歌世博、颂世博、舞世博、奏世博”四个专场内容丰富,符合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已经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引用一位家长的话说:“已成为孩子们心中的乐园”。“阿拉丁杯”浦东新区第二届少儿达人Show活动在首届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形式,都赢得了家长和孩子的欢迎和喜爱。五、注重品牌建设,创建“少儿达人秀”艺术活动品牌,繁荣校外艺术文化教育活动刻不容缓

品牌是生存发展之本,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要强化品牌意识,创建特色艺术文化活动,以良好品牌在青少年成长中确定良好形象,以良好的品牌在家长中树立良好的信誉,以良好的品牌在孩子们中建立巨大吸引力,即以优秀品牌建设为龙头,带动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发展。校外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必须遵循“注重品牌,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让校外文化艺术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工作思路。

为活跃上海市浦东新区青少年校外艺术教育活动,结合时代特色,创建的“少儿达人秀”艺术活动品牌,目前已经圆满开展了两届活动。仅以2011年活动为例,活动吸引了新区乃至上海市万余名少年儿童的热情踊跃参与,通过18场海选,在1月7日的总决赛中,经过校级、区级层层选拔54余位选手参加15个节目的决赛,分别决出了一、二、三等奖。虽然当日的气温骤降,寒风凛冽近冰点,但是少年儿童的热情高涨,充分发挥出了主观能动性和集体协作性与凝聚力,艺术文化教育活动外,人流涌动;艺术文化教育活动内,生机勃勃,屏息待发。

该活动本着培养青少年“自信、勇敢”、激发其艺术素养潜能为宗旨,引导学生勇敢“SHOW自己”的学习生活观念。它既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搭建了自主成长和适度竞技的平台,有利于提升艺术素养、促其健康全面发展;也成为激励家长和校外教育工作者对孩子进行校外文化艺术教育的活动阵地;更是一次良好的整合社会资源、为服务好一切孩子而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活动。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现在的发展方向是以影视戏剧、舞蹈表演等语言肢体艺术为主的校外艺术文化教育,发挥着辐射、育人的功能,实践着“奉献儿童缔造未来”的育人宗旨,在两届少儿达人SHOW的活动中,报名十分踊跃,参与活动人数总量急剧攀升,究其原因与青少年对艺术教育认识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分不开的。作为一名校外艺术教育者,对品牌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给学生的影响体会很深。

六、总结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3

论文摘 要: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足以体现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重视,这对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提出了巨大的考验。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的认识还不足,本文将着重分析我国青少年教育在新形势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相关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推动力量。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科技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背景下能否承担起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任,就要依赖于其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抓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内涵

科技教育是科学技术教育的简称,即指增进人们的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技术水平、培养人们应用科学技术能力的教育。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核心是科技素质教育,在科学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科技意识和科学能力的培养,形式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包括大学理工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育、职业培训、技术补习教育、科技继续教育及科普教育等。

2 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分析

“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足以体现我国政府对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视。可是如今青少年教育中并没有对科技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认识上的不足导致目前科技教育的缺失,只注重学习成绩,忽略科技思想教育为目前的主要状况。

2.1 缺乏足够的科技知识教育,青少年科技意识匮乏

青少年科技认识不足,主要原因是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缺失等问题。首先,表现在资金上,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教育经费,导致科技教育经费来源少,学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科技教育的项目因为资金的匮乏而无法展开。其次,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教育培训教师,一般都是由老师兼职担任科技辅导员,因没受过专门的训练,兼职科技辅导员水平不足,自身缺乏创新意识,根本达不到应有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恶性循环。

2.2 过度重视应试教育、忽略科技教育

过度重视学习成绩已经成为阻碍科技教育的重要因素,学生平时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另外学校的教育方法也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得学生的个性难以充分发挥。学校虽然也一直在强调重视青少年科技素质,但却没有制定具体的目标,使得科技教育目标仍旧停留在理论上,在实践中没有进行相关的研究,缺乏详细的方法,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科技时间活动未列入学校的常规教学计划中。

2.3 社会教育在科技教育中作用没有得以发挥

虽然科技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学校的重视和引导,但学校也需要一个理想的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单靠学校一己之力也达不到最终的目标。目前整体社会环境还显得科技氛围不足,现在孩子们获取科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新闻媒体,如电视、报刊等,而缺乏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科普读物。现在许多城市都举办全国性的读书展览会,展出书目百万种,但优秀科普读物少,普遍存在价高、质差问题,这已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过;另外,个人购买书刊毕竟有限,而可供学生借阅的图书馆、阅览室很少,许多文化馆、少年宫的图书阅览室受经济利益驱使已改换门庭,易作它用。

3 完善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对策分析

面对大潮汹涌的知识经济,我国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只有正视所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改善方法,真正实施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才能实现全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力支撑。

3.1 加大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视

(1)转变观念,加强教育,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政策引导。为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青少年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必须帮助学生了解科技的意义以及在以后的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教育鼓励学生学习科学,激发学习兴趣。应该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重视起科技教育,因为只依靠科技活动是达不到普及科技教育的效果的,应该从各学科教学、活动课程、课外科技活动、团队活动等方面共同努力,将科技教育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加大资金投入。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在这方面的财政投入,将教育系统的科技教育经费与其他科技教育经费分开,单独列项纳入财政预算,以便于中小学的科技教育经费能及时下拨到学校。其次,鼓励社会重视科技教育,提倡募捐资金,并联合企业和其他组织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科技教育。

3.2 拓宽教育途径,开展丰富的科技教育活动

(1)扩大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教师队伍 强化青少年科技教育,首先要解决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体制问题。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我省确实涌现出不少科技教育名师,因而创造出了许多骄人的业绩。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承担着培育科技后备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是国家科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人员。目前,由于没有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编制序列,现有科技辅导员基本上都属兼职,他们大都是在职人员。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人员加入到科技辅导员行列,应该增设义务科技辅导员一职,鼓励那些有识之士,特别是退休的科技人员、科技教师,成为学校或街道、社区的义务科技辅导员。

(2)开展丰富的科技教育活动。学校在学生的日常课程学习之余,应该改善以往科技教育形式化的状况,加强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引领学生对科技教育产生足够的认识和兴趣,在科技活动中,应该始终把树立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维训练的首要环节,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化的工厂、商店、科研机构、集贸市场、让他们走向社会,进行考察研究,以开阔视野,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并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命题征答、专题论辩、演讲比赛、智力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新旧思维观念的比较中除旧布新。

4 结语

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已经为科技教育培养了良好的氛围,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应该更加积极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科技意识,我们不仅要培养大批的科技精英,更重要的是培养绝大多数人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想,这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肖.谈青少年的科技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4).

[2] 张远鸿.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评价方法问题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3).

[3] 伏锡良.培养创新素质从科技教育做起[J].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8(4).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青少年;科普教育;科技馆进校园;实践

中图分类号:N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87-02

众所周知,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科普教育,在加强青少年文化建设、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启迪青少年智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科普教育活动,有利于拓宽青少年知识层面、提升青少年创造力,进而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

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对提升国家创新力、发展力、竞争力至关重要。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应试教育”,学校将教学重心集中于文化课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必要性。现今,很多中小学仍旧没有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只注重传输知识,没有切实落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等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此外,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没有过多时间、精力投入到科普知识学习中去。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其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屈指可数,不利于提升自身科学素养。与此同时,青少年缺乏对迷信、伪科学等的分析、判断能力。

我国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尚未充分认识科普教育的必要性,且各地区科普教育发展不均衡;对科普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科普教育宣传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宣传面不广,宣传方式缺乏新意;科技馆等科普教育设施匮乏;科普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素养低。

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活动分类、实施原则、组织方式

(一)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认知欲、好奇心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有效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科普教育各式各样,且饱含趣味性。强烈的好奇心,能够促使青少年自主参与科普知识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积极地影响。教学实践证明,兴趣在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有益。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青少年大都思维敏捷,学习用功,但其独立思考、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匮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历来推崇“应试教育”。科普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其开展的实践操作型科普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推理验证的能力。

当前,青少年课业负担过重,不仅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还要参加“奥数班”、“英语班”等各式各样的课外辅导班。这导致知识、技能中蕴含的创新元素被忽略,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对科普知识学习有心无力。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能够实现科技创新与教材的完美融合,对促进学生其他学科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分类

经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可根据功能将其划分为生活性、趣味性、验证性、创新性、竞技性实践活动。生活性实践活动,即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生活的习惯。例如:正确的洗手方法、安全用电、合理分类垃圾等。趣味性实践活动,即饱含趣味,有益于激发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兴趣的活动。验证性实践活动,即对某些规律、认知进行验证的活动。创新性实践活动,即探索、创新活动。竞技性实践活动,通过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科普知识的积极性。

(三)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实施原则

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时,不仅要严格遵守科普教育相关规章质素,还要注意以下内容:

1.安全性原则。安全实施科普教育的最重要原则。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全面考虑,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严格要求青少年按照规则操作,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此外,教师应制定好必要的应急措施。与此同时,教学素材应根据年龄层进行选择。

2.趣味性原则。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普教育活动中,笔者发现教学过程越有趣味,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效率越高。教育者应正确认识青少年的主体性,根据其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精心设计课程。

3.浅显性原则。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验证理论。在实际科普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凸显重点理论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操作,进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简易性原则。科普教育主要以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为教育目的,其所设置的实践活动,旨在加强青少年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并调动青少年参与科普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规划实践活动时,应满足不同年龄层青少年对实践活动的需求,使其主动参与科普知识学习,感知学习科普知识的乐趣。

5.实用性原则。科普教育除了太空飞船、4D影院等高端科普知识之外,还包含着很多贴近生活的科普知识。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时,教育者应坚持经济实用的原则,尽量选择物美价廉的素材,并贴近青少年实际生活经验。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人力、物力,而且增强了科普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青少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科学素养。

(四)青少年科普教育组织方式

青少年科普教育组织方式主要包括学校主导型科普教育模式、校外科普教育模式、信息化科普教育模式等。

1.学校通过开设各种科教育课程及构建科学俱乐部的方式,以培养学生探索、创造能力。例如:设立科普图书角;定期为学生放映科普视频;开展科普知识讲座;设置科普知识竞答比赛等。

2.校外科普教育模式,主要是科普爱好者利用社会实践,通过组织科普夏令营活动等教育形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科普学习氛围。此外,科学家、科研人员还可走进校园,在课堂、课下对青少年科学知识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如:青少年在寒暑假可报名参加科普夏令营;可参观科技展览馆等。

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对科普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教育者可利用高度发达的网络开展科普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可为青少年提供大量的科普知识,有利于培养科学素质。

三、发挥“科技馆进校园”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作用的有效措施

科技馆作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等的主要基地,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具有非凡的意义。科技馆进校园活动,促使青少年科学知识学习得以延伸和补充。

(一)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

通常,科技馆内包括开放实验室、数字体验馆、数码世界等,为学生营造优良的科学知识学习氛围。科技馆进校园为青少年提供了参观科学展览的机会,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对青少年进行及时、科学的指导,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参观科技馆,拓宽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层面,对激发起学习科普知识兴趣十分有益。

(二)于科技馆内进行现场科技教学

科技馆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现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少年获取科学知识不再仅仅依托教材,而是可以直观、形象的学习、理解、掌握科普知识。此外,通过现场教学,还可以巩固学生已学习过的科普知识,从而达到强化知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传授知识。如:在进行“人们常说的噪声污染是指多少分贝以上”、“一般说来,声音在多少分贝以下时环境是安静的”现场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人耳鼓膜振动模拟、物体振动发声、识别声音高低等工具,进行声学实验。

(三)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实践操作

青少年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青少年实际操作能力对提高其科学素质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应以青少年心理特点、科普知识学习能力等为参考依据,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置科技实践操作项目。如:制作航空模型;利用锯床、磨床、铣床等工具制作桌椅、拼图等简易玩具。科技馆作为学生绝佳的实践操作场所,有益于实现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等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青少年的综合科学素养对我国创造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等具有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科普教育对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教育者应正确、全面认识科普教育,并通过不断努力,对科普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创新,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科普教学资源,有效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近年来,国家极力倡导素质教育,希冀广大教育者能够切实贯彻落实此政策,深入挖掘、利用、发挥“科技馆进校园”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作用,进而为提升青少年独立思考、科学探索等能力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柳,路元巧.浅析青少年科普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海峡科学,2012,(03):42-43.

[2]张洪涛,张静华.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以沈阳市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95-97.

[3]袁辉.提升素质教育――论科技馆的青少年科普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23.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5

——陈仓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区教体局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指导下,中心先后荣获陕西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中小学影视教育先进集体、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等省、市、区级荣誉12项。甘肃、河南等多家校外同仁先后来中心参观学习。现就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开展专题理论学习,师德师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中心紧紧围绕区局提出的“全力创建省级教育强区,我们怎么办”教育讨论实践活动,结合我区校外教育实际工作情况,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讨论活动,把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日常化、经常化。

二、聚焦公益活动,提升育人机制常态化

中心坚持“活动育人”的宗旨,一年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8次;开展学生技能培训3期,3000余人参与培训;开展科普宣传活动8次;开展爱国、科学、消防等研学旅行活动10次;组织参加全省大型艺术比赛1次。

三、参加各级赛事,全区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1、影视教育、微电影展评方面:今年,在宝鸡市微电影大赛中,全区共选送微电影69部,28部影片获奖,区教体局获优秀组织奖。在陕西省微电影大赛中,全区共有4部微电影获优秀奖。同时,中心受邀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儿童电影节,并以《发力微电影,成就青春梦》为题目做了经验交流。

2、科技教育、航模比赛方面:今年,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全省首届原创科创大赛中,我区共获部级奖5个,省级奖36个,市级奖68个,6所学校受到省市级表彰。在陕西省航模锦标赛中,中心航模队获二等奖,中心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3、机器人竞赛方面:今年,全区共有59支代表队参加了各级各类机器人竞赛活动。共获全国奖3个;省级奖15个;市级奖57个。7所学校和教师分别获宝鸡市机器人竞赛优胜学校、优秀教练员称号;中心获宝鸡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组织单位。

四、细化少年宫管理,校外教育优势充分释放

今年我区新建成中央公益金支持少年宫项目校一所,争取少年宫奖励资金共51万元。奖励少年宫活动设备30余件,保证了城乡学校少年宫活动的高效开展。

2018年工作要点

2018年,中心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抓手,不断转变作风、聚力追赶超越,以提高教育活动的品质为核心,充分整合好校外教育的内、外部资源,全面提升社会公益形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支撑,科学合理规划中心的发展定位,全力打造具有独创性、持续性的优质校外教育品牌。

一、全力以赴巩固提升一级活动中心创建成果

举中心之力,全力以赴,坚持提速与提质并行;优化管理模式,细化管理制度;提升培训与活动品质,创精品特色活动;建立教师再成长机制,创建学习型团队;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确保2018年继续创建成为全省一级活动中心。

二、全面提升公益品牌,确保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今年,中心全体人员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增强信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支撑,不断提升中心的文化品味和育人环境;以提升校外活动品质为核心,推动中心内涵式发展;以“撸袖实干谋发展、追赶超越争一流”为主题,在业务交流中提升能力、在合作共事中凝心聚力,激发师资团队“正能量”。确保省级文明单位创工作顺利开展。

      三、以活动促培训,增强活动中心校外教育竞争力

今年,精心组织参加第16届春芽杯比赛、第33届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18年青少年国际电影节、全国青少年航模比赛,第4届宝鸡市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活动。组织全区青少年微电影展评和机器人竞赛。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和爱国主题教育及研学旅行活动,为我区中小学生搭建锻炼、展示、提高和成长的平台。

四.命名一批特色学校少年宫,表彰一批优秀学校少年宫

今年,中心将对各少年宫实施特色项目管理机制,要求少年宫针对各自的地域特点,通过实地调研、研讨,结合自身实际,确立特色项目,并逐渐发展成为少年宫的品牌。年终,中心将依据各少年宫的特色项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正式命名,并对优秀特色项目少年宫进行表彰。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中日韩;青少年;教育旅游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89-02

1967年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到了“世界村”(global village)这一概念。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他所描绘和预言的世界一体化在当今的社会已经变成了现实。全球化、无国界合作等对大家来说都已经不再是陌生的词汇,便捷的交通、发达的互联网等,使生活在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们联系得更加紧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各国培养人才的目标都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迈进。而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一代创新人才,教育旅游又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东亚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教育成长,而教育旅游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以及地区和国家的关注。因此,中日韩三国如何合作,进一步推进中日韩三国青少年教育旅游,具有现实以及长久而深远的意义。

一、推进中日韩三国青少年教育旅游的基本条件

(一)地理位置条件――一衣带水,得天独厚

从地理位置条件上来说,中日韩三国同属于东亚地区,从中国的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到首尔以及到东京的飞行时间仅仅为两到三个小时,而且中日韩三国在地理上的隔阂也很小,北京时间与日韩两国之间的时差仅有一个小时。青少年旅游时既可以避免长途劳顿以及时差、季节差异带来的不适应,更可以节省大量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二)文化历史条件――源远流长,相互吸引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传统的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以北京、西安等为代表的城市中保留了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成果。例如仅北京一个城市就拥有了故宫、周口店、长城、天坛、颐和园和十三陵六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日本的岛国特性也孕育了其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三道(茶道、花道、书道)以及现代的流行时尚、动漫文化、干净整洁的城市布局都让日本这个国家具有一种动感与安静,古老与现代自然融合的气息。而韩国文化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韩流”一词为代表的韩国影视业的对外输出,其传播势头也一直非常地强劲。另外,日本和韩国在历史上曾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日韩三国在文化上相通相融,相互的认同度是非常高的。这种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上三国文化上各具特色的差异性,使得中日韩三国在作为相互的旅游目的地国时,均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三)经济水平条件――持续发展,差距缩小

经济水平决定出游方式。在中日韩三国中,上世纪70年代后日本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日本的教育旅游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中韩两国。在日本,修学旅行已经成为了政府行政命令下运行的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修学旅行最大的目的在于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学习见闻、体验交流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进入本世纪以后,中韩两国的教育者也越来越意识到这种体验式、交流式教育的重要性。而中国近年来在经济上不断飞速发展,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让许多家庭具备了提供孩子境外教育旅游资费的能力。另外在成功举办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中国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交通、餐饮、娱乐、住宿等方面的旅游服务接待硬件设施的质量上有了极大的提升,日韩青少年赴华旅游的便利和舒适度也随之大大提升。

二、政府、学校、旅行社是推进中日韩教育旅游的三大环节

(一)三国政府定期举办中日韩青少年教育旅游论坛

三国政府自2006年开始定期举办中日韩青少年教育旅游论坛,其目的在于促进三国青少年之间的旅游合作,增进三国青少年对相互文化的理解并不断加深三国青少年之间的友谊。本论坛的组织者每一届都会选取中日韩三国中的一个城市,由三国选派政府旅游部门、学校以及旅行社的代表参加。2006―2014年,九届论坛的举办地分别在中国的苏州、北京、成都,韩国的清州和首尔、大邱,日本的东京、神户,以上这些城市本身在各国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城市,具有三个国家代表性的文化特色。中日韩青少年教育旅游论坛为扩大三国青少年互访规模,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教育旅游的品质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论坛上,三国的教育和旅游工作代表就有关青少年之间的教育旅游交流的具体事例进行介绍和分析,发掘成功模式并进行推广。有了三国政府的支持和引领,将不断推动中日韩青少年教育旅游向前稳步发展。

(二)由学校组织和开展中日韩青少年教育旅游

青少年一般都是在校的初高中生以及大学生,规模化地推进中日韩青少年之间的教育旅游需要学校的配合和组织。这要求学校的校长及相关负责人具有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例如广州第109中学的校长张仲庆一直坚持以高层次引领教师和学生走出国门,进行体验式教育。他认为在进行教育旅游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见识到国家、地域文化的差异,观摩当地的教育方式和文化以及体验同龄人的家庭生活,这种近距离的亲密交流和接触是实实在在的经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逐渐蜕变成为丰富的人生阅历,成为课堂和书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韩国养正高中的金昌东校长一直致力于推进本校学生与海外姊妹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访项目,仅日本一地,养正高中就与关东国际高中、昂学园高中、东京麻布高中三所高中缔结了姊妹学校关系,为学生提供体验多彩多样文化的机会。例如在与日本关东国际高中交流中,学生们寻访了镰仓等地的建长寺、古德寺、长谷寺等文化遗迹;在与昂学园高中的交流中,进行了三重奈良地区的历史进修;在与东京麻布高中的交流中,开展了研讨会并寻访了东京市以及附近地区的文化遗迹。金昌东校长认为通过开展这种与海外姊妹学校的互访项目,不仅有助于培养视野开阔、具备组织领导才能的国际型青少年人才,更可以让学生扮演韩国和韩国文化的宣传大使角色,增强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本民族语言的挚爱。

通过以上中韩两位校长的理念和行动,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进一步推进中日韩三国青少年之间的旅游教育,我们需要有更多这样具备广阔胸怀以及长远目光的校长。视角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为升学而进行应试学习的学校负责人必须改变自己急功近利的办学理念,为本校的青少年创造更多海外教育旅游的机会。

(三)旅行社的项目开发是开展好中日韩青少年教育旅游的重要保障

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引领,学校的组织和开展,推进中日韩青少年教育旅游还需要旅行社的大力配合。以保证能够在交流中留下美好和难忘的记忆,并获得宝贵的异文化体验。

首先旅行社在安排教育旅游线路时,需要制订充实的观光行程,结合形势和需求,推陈出新,在行程中将三国的文化特色等一一展现。其次旅行社在组织教育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区别于普通的海外旅游,更多地加入多样性的交流内容。既有寄宿家庭生活体验、当地文化学习、企业和学校访问,还有自主研修、短期语言培训等,不断提升教育旅游的品质,确保其吸引力。另外,旅行社还可以借助国家旅游局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良好关系和大力支持,推出一些特别参观项目,同时还可以积极拓展日韩来华修学旅游市场以及推进中国学生赴日韩教育旅游项目,并在中日韩三国的学校之间建立和保持长期稳定的友好交流关系中起到桥梁作用。

三、推进中日韩三国教育旅游的主要障碍以及解决办法

(一)选择寄宿家庭方面的困难

在教育旅游中,青少年在寄宿家庭中的生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交流内容。但是由于部分家庭缺乏对寄宿家庭的认识以及对提供寄宿服务的不配合,会让组织者在选择寄宿家庭时碰到不少钉子。日本在寄宿家庭方面开展得比中韩要早,积累了许多不错的经验,中韩方面可以进行效仿和学习。比如:政府对提供寄宿服务的家庭会有一些行政方面的支援,以及在互访的学校中,会由学校或班级自觉提供可供选择的寄宿家庭并在寄宿前了解寄宿者的一些细节要求(如是否反感宠物、对何种食物过敏等)。

(二)接受方学校反应冷淡

在有些教育旅游中,政府等组织者安排了接受方学校,与到访的外国青少年进行交流活动,可是校长和一线接待者对这样的交流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在组织本校学生进行交流时表现出的态度比较冷淡,最终导致交流效果不理想。还需要各级教育厅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引导、支持并奖励这种国际交流活动,并不断宣扬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渐改变学校相关负责人的认识。

四、推进中日韩三国教育旅游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经历的异国体验和文化交流会深刻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今后中日韩三国需要在合作和竞争中不断引导亚洲的发展,而中日韩青少年教育旅游将会对十年、二十年后的三国睦邻友好关系添砖加瓦,起到不可估量的战略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大力推进中日韩三国教育旅游,对三国的未来以致整个亚洲的未来来说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 中国韩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

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国与韩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儒家伦理思想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两国。中韩两国虽然在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中韩两国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方面有着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同时又体现着两国各自鲜明的特色。全球化背景下深入研究这些共性与差异,可以为我国学校更好地开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一些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中韩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目标的比较

1.中韩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目标方面的共同点

中韩两国虽然在基本国情、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两国在实施其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方面却有着一些共同之处。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韩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国民精神教育。所谓国民精神教育就是要确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民主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确立民族主体性,以实现复兴韩国的民族理想。[1]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其实就是指民族精神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政府提出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中心目标是培育“主导21世纪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自律而又有创意的主体韩国人”,即培养熟悉基本生活习惯、礼仪和道德规范,具备合理判断和解决道德与法律问题的能力,具备正确的市民意识、国家和民主意识、世界和平与人类共赢意识,具有实践理想的道德趋向的现代韩国国民。[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教育工作,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我国开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意识、民族独立意识,并能够为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好公民。从以上的具体比较中,可以看到,中韩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教育,而且都制定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即培养能够适应本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好公民。

2.中韩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目标方面的不同点

虽然中韩两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两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由于中韩两国在基本国情、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必然会导致两国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方面的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两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目标上。韩国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韩国政府开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强烈的道义感、国家责任感,并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的现代韩国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也十分注重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注重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我国政府于2004年颁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颁布此《纲要》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中韩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比较

1.中韩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内容方面的共性

中韩两国同属东亚国家,两国虽然在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两国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方面却有一些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中韩两国都重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两国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儒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理念,是韩国民族精神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文明礼貌、勇于拼搏、奋发图强、一丝不苟的民族精神。[3]由于韩国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始终。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国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其次,中韩两国都非常重视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韩国很多学校的走廊里、教室、宿舍和办公场所悬挂人物、书法、绘画等历史文化艺术作品,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故居、遗迹等,通过这种名实结合的历史文化教育,学校着力唤醒学生对韩国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培育学生的文化情怀和历史意识,尤其增强了学生对家园、祖国和民族等身份符号的情感接受和理性认同。[2]我国学校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我国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如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和政治课本或教材中经常会利用历史上的爱国名人事迹或爱国故事来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此外,在我国,还有许多中小学校开设了《论语》课,以此来弘扬我国儒家优秀思想文化。

2.中韩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

由于中韩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必然会导致两国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方面的一些差异。中韩在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韩国比较重视道德传统教育,而我国则比较重视革命精神教育。道德教育是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一大特色,它既是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韩国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2]我国学校在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虽然也重视历史文化传统教育,但由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因而,更加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这些革命精神主要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第二,韩国侧重于生活习俗教育,而我国则比较注重时代精神教育。由于韩国是一个重视儒教的国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讲礼节、重节俭。因此,礼仪教育和节俭奉献教育就构成了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学校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时代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中韩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方法、途径的比较

1.中韩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方法、途径方面的相同之处

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教育都会有自己的方法与途径,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方法与途径是实现民族精神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产生影响的重要手段。中韩两国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上有一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韩两国在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都非常注重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在韩国的中小学,主要是通过开设“公民道德”课来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在韩国的大学里,主要是通过开设“国民伦理”课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韩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根据学生年龄、心理、身体特点和知识准备程度,编写了整套国民精神教育的新教材,使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3]在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各级学校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或“政治理论”课,通过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来达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我国学校也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教材建设,既有国家统编的关于民族精神教育的教材,也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而且这些教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二,中韩两国在学校课程教学中都很注重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韩国的国民精神教育是通过学校的全部课程来实施的,包括社会学科、国语、国文、文学等课程,同时在数学、自然、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也要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4]我国政府和学校也要求,中小学德育课程和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理科课程应结合教学内容,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第三、中韩两国都善于利用重大节日或重大历史事件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韩国历史上经历了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足球赛等重大事件。韩国政府非常重视利用这些重大事件对国民及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如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市民响应政府的号召,向国家无偿捐献自己的金银首饰,用以挽救国家的经济,以此来增强韩国民众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我国政府和学校也很重视利用重大节日或重要的历史事件来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如学校经常利用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来对青少年进行民族自立、自强和独立意识教育。

2.中韩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方法、途径方面的相异之处

中韩两国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自然而然地会反映到中韩两国意识形态的教育上来,尤其突出表现在两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方面。中韩在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途径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第一,韩国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而我国学校侧重于思想理论的灌输教育。在韩国的学校中,到处悬挂着历史人物的画像,将传统的名言作为学校的校训,或者用韩国历史上的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学校的建筑物。[6]这样做有助于韩国青少年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巨大魅力。我国各级学校在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侧重于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第二,韩国推行理实结合、知行并举的效度化教育模式。[2]而我国学校主要是推行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为加强国民精神教育,韩国政府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寓于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韩国学校秉承“笃知重行,圣见于行”的理念,从小学就特别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从日常生活和行为细节中获得真知。[2]如韩国中小学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纪念馆和历史博物馆等,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国学校实施民族精神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学生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就相对较少。第三,韩国民族精神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构建了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化教育体系。我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学校是开展青少年民族精神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家庭和社会组织参与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机会和时间就相对较少一些。

四、韩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要不断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注重环境育人

文化是无形的,但文化对人的影响力是无穷的,也是潜移默化的。韩国道德教育就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韩国,从幼儿园到大学,在校园的走廊里、教室内、图书馆里,都可以看到许多精美有力的汉字书法,其内容基本上是历史先贤们关于做人的至理名言,还可以看到很多韩国传统的山水国画。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增强学生对自己祖国的无限自豪感。[1]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因此,我们的学校也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寓民族精神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和陶冶熏陶,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在精神愉悦中接受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在高雅文明、乐观上进的氛围中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逐步达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

2.注重显性教育法和隐性教育法的有机结合,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所谓显性教育法就是指教育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比较正规的方式或途径直接使被教育者接受并消化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方法。所谓隐性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或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7]韩国学校在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既注重学校道德课的教学,又注重通过其它各种课程教学来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如韩国学校要求在“国语课”教材中,要间接地反映出国民精神教育的内容;在理科教材和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要求精神教育系统化,进而要求国民精神教育生活化。[8]这里的课堂教学就是显性教育法,而通过其它课程教学来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方法就是隐形教育法。由于显性教育法的突出特点就是理论灌输,教师大量使用显性教育法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进行。而隐性教育法则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显著效果。因此,我们在实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将显性教育法与隐形教育法有机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增强我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3.学校在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教育

韩国学校在实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就非常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因为“道德的本质是一种实践精神。”[9]民族精神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注入实践精神。目前韩国共有七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来到这里,了解文化渊源,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10]。此外,韩国学校每年还要组织许多青少年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和革命英雄纪念馆,以此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我们要积极学习与借鉴韩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有益经验。一方面,要大力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对那些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革命历史遗迹和烈士陵园等,都要求对青少年学生免费开放。另一方面,我们的政府和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注重构建起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保障体系。学校只有把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增强我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注重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联动机制,以形成强大的合力

韩国在实施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韩国的家庭里,父母十分注意向孩子们灌输“为国尽忠”的思想,父母平时主要是以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们传达“忠孝思想”。韩国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国民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同时,韩国学校还要经常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系,解决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问题。相比之下,我国学校通常是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家庭与社会组织在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在开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构建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联动机制,注重三者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我们只有充分整合和利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各种有效资源来开展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才能最终形成强大的思想教育合力。

――――――――

参考文献

[1] 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 宇文利.学校国民精神教育:韩国的特色与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08(2).

[3] 孙玉杰.关于韩国民族精神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3(5).

[4] 田玉敏.韩国的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4).

[5] 张云飞.韩国民族精神教育情况简介.高校理论战线,2004(3).

[6] 蔡旭群.韩国民族精神教育探略.教育评论,2009(6).

[7]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李家华.战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

[9]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 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适龄青年提供了学习就业技能的机会,但许多院校在重视技能发展的同时,忽视了高职院校青少年的自身发展特点。如何培育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展现一代高职青少年风范,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历史意蕴与当代内涵

风范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修养的统一表现 ,包含风度、气派、模范。出自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八回:“献茶已毕,叙起话来,问答如流,气度从容,真是大家风范,把个狄后乐了个了不得。”。《南齐书・庚杲传》《宋书・张畅传》《世说新语・容止》等典籍都有关风范的记载。结合学者相关论述,高职青少年风范是高职青少年学生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具体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内在素质和外在修养的统一表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强调人的内在知识、修养和外在行为,为当今青少年学生风范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一)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历史意蕴

1.刻苦图强、服务国家的价值取向

这是由高职青少年的使命要求决定的。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特征与其职业院校的历史紧密相连。早在清末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中,就规定了“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这两种高等学堂就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高职院校,当时高职青少年以刻苦图强,掌握技能,探索救国之道。从19世纪6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职业教育培育的青少年学生成为早期的产业工人,他们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起步于民族危难之际,发轫于内忧外患之时,探求救亡图存、追求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中始终走在前面,具有先锋和桥梁作用。

2.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工匠精神

这是高职青少年的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青少年的职业特点要求学生在职业追求上要有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制造物品,更重要的精益求精。鲁班被尊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鲁班创造的,曲尺(也叫矩或鲁班尺),墨斗、刨子、钻子、锯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也为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提供了学习样板。

3.形神统一,内外一致的精神风貌

这是高职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决定的。形神统一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风范的主要因素,古人“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内在的美――神,体现学生的外在美――行。孔子在《论语・雍也》提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学生风范内在支撑的是道德的高尚性,对美的追求是形神统一,内外一致。在与人交往中,言行一致,包括师徒交往,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二)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当代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青少年风范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年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功利与浮躁的氛围,社会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似乎也都落在“赚钱”能力上。上高职的目的变得纯粹,似乎忘记了风范的存在。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相网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回归,呼唤高职院校重新探讨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当代风范的不断演变。

1.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当代风范的不断演变

1956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积极引导青年前进》的社论,对广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确立为对青年学生根本教育之一,1957年2月11日,《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董必武的《目前的形势和青年》文章,他说青年要养成尊敬父母和老一辈,要养成克勤克俭、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优良品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66年12月31日了《关于对大中专学校革命师生进行短期军训的通知》,强调纪律性,高职学生入学前的军训,仍延续这一作风。1981年2月25日,在全国总工会、工青团等9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提出“五讲四美”,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修订大学生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从具体的事情做起。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2016 年3 月5 日,国务院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的当代内涵

2.1风范特质:热情乐群、充满朝气的精神风貌

同志说“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人朝气蓬勃,富有生气和活力,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这种热情是高职青少年由内到外统一的表现,他们年轻,充满朝气,情感向上,他们是一个公共群体,喜欢交朋友,倾向于选择与他们价值观相近的同伴为友。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一个人没有朝气,必然萎靡不振;一个群体没有朝气,必然死气沉沉;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朝气,必然包袱重重,没有希望。因此,当代青年学生风范必然不能缺少这一特质。

2.2 风范基础:从小事做起,细微之处显风范

我国长期以来,官本位意识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轻技能、轻劳动、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仍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明显被帖上低能的标签,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来上高职的学生素质低,连学生自身也容易放松自我要求。因此,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注重从学生的身边小事做起,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践行风范。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作息制度,礼仪养成,在一言一行中,细微之处体现风范。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风范自来。

2.3风范核心:道德支撑,修身为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列于第一位。立德、立功、立言、立节,立德居于首位。风范的核心是道德支撑的高尚性,没有德就没有风范。这是由内自外散发的气质,唯有“德”才配上“范”。曾国藩在给其众弟的信中说: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就算存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当一天比一天多。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就业的范围很广,但普遍是基础性工作,桥梁、汽车、维修、物流、财务、水电等,除了职业技能还需要德来支撑。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谈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易传》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高职青少年作为产业工人的“样板”,理应把“人”字做好。严于修身,自觉立德、修德,极小德养大德,经常反思,贵在慎独,乐于见贤思齐,续写金色年华的瑰丽篇章。

2.范关键:千锤百炼,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

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大学生,重在“工匠精神”,在对待职业态度上要求千锤百炼,一丝不苟,在对制作的作品上要求一丝不苟,如汽车制造、汽车维修、桥梁施工等方面必须一丝不苟、千锤不练,不容马虎。这种职业态度的培养多是在职业高等院校完成,在实习实训,校企合作中反复锤炼,从而烙印在每一个高职青少年身上,形成自己的职业风范。

2.5现代风范:融合发展,示范辐射的军人风范

为了更好的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发文,委托部分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定向培养士官的试点工作,今年24所地方高校在河南省招生1146人,定向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公安消防等部队培养士官。士官生为高职青少年学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在行走、训练、上课、内务方面都给其他青少年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士官生既要学习职业技能又要学习军事训练,自身形成的风范引领高职院校的“3+2”学生,而初中生的活泼朝气又影响着士官生,达到了融合发展,丰富了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内涵。

二、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培育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不少高职院校发展的今天,面对高职青少年学生缺少朝气,自由散漫,贪图享受,攀比成风的现实,重新审视培养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职业工人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普通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对于学生个人健康成长成才、学校发展、国家需要都呼唤职业精神特别是学生风范的回归。

(一)化解高职学生的现状与健康成长成才矛盾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目标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问题。但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并不是一帆风范,需要加强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风范培育,来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

本文对学生风范的现状考察主要着眼于高职青少年在学习、交往、生活、职业四个方面的调查。此次调查,共发了2000份问卷。对象是高职青少年学生,其中“3+2”学生100名、士官生200名,单招生500名,统招生1200名,回收的有效试卷共1720份,有效回答率86%,同时对330个宿舍进行突击检查。从各方面调查的数据看,学生存在一些不足,考试做过弊的占50.2%,对旷课吃无所谓态度,认为自己在同学中形象是一般的占了43%,“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的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一部分高职学生交往现状。在调查问卷中,对于高职生在个人简历中制作假证,40.7%的学生持“可以理解”的态度。在对学生宿舍突击检查中,除了士官生宿舍干净整洁,普遍存在脏、乱、差。学生自我评价较低,自信心不足,承认学习氛围不足,在课题玩手机现象严重,希望能改变这一现象,这也为风范培育提供了土壤。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能力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具备适应社会和时展需要的素质,作为风范培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二)基于心理效应促进教育最终成果顺利就业的需要

从历史渊源上看,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高职院校的存在又是为了培育学生,学生就成为高职教育的“产品”,教育的最终成果。每个高职院校的都有自己的培育学生理念,有自己的宗旨,培育出的“产品”有自己的品格,形成自己的风范。一个高职院校的存在和发展,与“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在高职院校的排名中,学生的就业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青少年学生风范犹如个人一张名片,在就业中基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光环效应、负面效应等心理效应,能够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创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青少年学生风范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成果展现,另一方面高职教育有责任帮助这些“产品”顺利就业,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帮助其培养青少年风范,这是“产品”输出的需要。

(三)服从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及国家战略的需要

早在1912年5月,蔡元培主持起草《大学令》规定了大学以“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初步形成,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增强。研究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为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把握正确育人方向,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职业技能,发挥“工匠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科学实施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培育

(一)遵循原则:遵循规律,科学实施风范培育

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培育原则是风范培育活动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必须遵循法则或准则。对于针对培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遵循培训规律,保证培育活动的正常实施。实施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培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方向性原则。风范培育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规范的言行举止塑造学生,以先进模范事迹鼓励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育人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因为培育目标是高职院校青少年就降低了要求,要敢于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才会保障风范的正确方向。

二是主体性原则。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其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激发真挚的、自发心灵深处的道德情感体验,使学生成长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和独立进行的主体。在培育学生风范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身心特点,发掘他们的主体潜能,引导他们参与培育过程。

三是整体性原则。高职青少年风范培育主张学生张扬个性和整体性的和谐统一。没有青少年的张扬个性,整体的价值就不存在;没有整体的和谐,就没有青少年学生张扬个性的发展。如果说主体性原则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那么整体性原则体现了和谐。我们应努力提高高职青少年学生这个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成为样板。

(二)价值转变:扭转轻职教,误解风范内涵取向

从历史溯源而言,风范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人们追求自我完善的目标,先辈们用自身演绎了风范,给我们提供了样板。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尽管高职院校占了半壁江山,但是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依然存在。据统计,在德国只有约40%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中学生进入大学,而60%的中学生选择参加职业教育,重视能力本位意识,而我国正好相反。这些数据说明了人们在观念上总认为读职业院校低人一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明显被帖上低能的标签,甚至认为,高职青少年学生不配具有风范素养,误认为风范是高大上的,是大家风范,藐视工匠精神,认为是小家子气。要改变这种现状先从改变就业开始,以能力为本位。从政策及舆论导向入手,树立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和工作待遇同等地位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技能,修改完善不适当的重学历、轻技术要求的相关政策文件,废除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职称及晋升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增加技术劳动者的社会待遇与报酬,出台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公平待遇制度,确保高职教育社会地位的重要基础。

(三)三方合作:用实践推动青少年风范内化

高职院校青少年风范的培育离不开家长、企业,这就需要学校、企业、家长三方联合。从根本上讲,一个青少年学生的现状与家庭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影响较深远,作为高职院校,很难要求家长再重新培育孩子一次,为了长远的目标,不妨眼光放远,放到下一代,即高职院校可以对准家长――高职学生上家政课,在培育孩子品质、行为、怎样做父母方面开设新课题,因此,“家长”包涵了两层意思,既是青少年学生的家长,也是未来学生的家长――青少年学生自己,从发展未来的角度考虑,这比与家长合作效果要好的多。同时,校企合作是学生风范培育的必由之路。学生不可能生活在象牙塔里,让学生从课堂走进工厂,从理论走向实践,完成对风范的“检阅”,认识到自身风范对就业的重要性。

(四)平台育人:探索多渠道育人途径

除了校企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内开展一些平台。借助团课时间,开展“塑造新形象”辩论赛,“母校学子气质大讨论”活动,每周进行一次“文明高雅宿舍”照片展览,也可以开展说说“身边的榜样”、“我的缺点和优点”主题活动,进行“职业能力大比拼”竞赛等,和高职青少年士官生全方位大对比,探讨“我与高职士官生的区别”等。平台的搭建需要高职院校领导重视,一线辅导员进行引导,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模式和特色,沉淀成学校的文化气质。

(五)环境育人:用氛围塑造青少年学生风范

歌德说过:美在一千种形式里藏身。高职青少年学生风范培育是一个持续和不断内化的过程,通过加强教学实习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学生渲染熏陶,建立其履行公约、 行为自律和他律的氛围来塑造学生的风范。高职院校要围绕风范内容,通过物质文化起到渗透,引入风范的内涵,让每位学生无形中受其影响。通过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要把获奖情况通过物质文化展现出来;通过荣誉墙,展现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风范;营造 “崇尚实践、 技能宝贵” 和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的文化氛围。鼓励更多优秀的学子树立职业追求, 坚守职业信仰,用氛围塑造青少年学生风范,进而提高整体青少年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函霄.论大学生风范[D].郑州大学,2008(05).

[2]吴来苏著.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闫财旺.弘扬优质文化要素,培养公民和社会君子风范[J].科技信息,1996(10).

[4]叶南.论当代教师之风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12).

[5]范明.浅议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1999(24).

[6]叶文明,张永锋.以德修身,塑造新世纪大学生形象[J].四川轻化学院学报,2002(09).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生态学;三位一体;德育

基金项目:该论文是2012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街角青年的社区防范研究》(项目编号:12FX18)阶段性成果。

生态学观点认为生态系统得以欣欣向荣的主要原因就是生物在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彼此之间能够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实现生态链的相对稳定,从而使生物圈处于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教育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生态链,它与自然界的生态链有所不同,它不仅有基于能量流传递摄取的关系,更多的是知能流的富集关系,不仅有横向的,还有纵向的,还有纵横交叉的。

青少年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其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有序交换的过程,因此,它同样受到生态链的影响。青少年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生态因子构成,各因子之间彼此相联,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社会、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道德观念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场所,针对当前青少年价值追求功利化、价值选择矛盾化、价值实践虚无化、价值取向不稳定性等问题,本文尝试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阐述如何让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之间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适应,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形成一个稳定、常态的教育机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实际上也就构成了生态学上的横向生态环流,形成(家庭一学校一社会)的三角环流模式, 三者有组织地协同配合,良性互动,可以有效地发挥整体合作的优势,实现一种全方位的价值观教育格局,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巩固着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的实现。

1 实现家庭与学校的良性互动

家庭与学校都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虽然,在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他们的教育目标却完全一致, 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将来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是一项需要阶段性与连续性良好统一的过程,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互助活动,增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积极营造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首先,学校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使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激发起他们教育好子女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积极与学校合作, 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其次,建立家长教学支持系统,学校教学过程向家长开放,使家长能明确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活动内容安排;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联系方式留给家长,并定期将学生的在校情况汇报给家长;开通家长热线电话主动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再次充分的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录象、录音、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的通讯手段,向家长、学生、教师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以及如何实现家校良好互动,避免误解,为家校双方的联系和反馈创造了便捷条件,例如利用互联网开通学校网站, 建立网上热线、家长论坛、开展网上互答、问题答疑等等。

2 实现社会与学校的良性互动

教育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生境效应,认为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则会失去生存能力。在教育生态中,学校就像一个花盆,处于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与现实世界脱离,加之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方法,学生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当美好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青少年会对课堂上知识和理念将重新审视,甚至怀疑,如果没有新的权威和理论体系可以信服的话,就会出现迷惘,甚至形成某种极端的价值观。

为了克服这种花盆效应,我们必须建立开放型的教育生态系统, 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社会,让学校教育与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让青少年的成长、精神塑造、人格完善在社会生活中进行。

2.1 充分利用社区居委会资源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学校可以通过社区居委员会作为连接点,纵向连接区教育委员会和学校教育组织,横向联结街道内各及社会团体,将其资源聚合传递给学校,丰富、充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可以与其他社区组织加强联系,抓好学生的校外志愿者活动,让青少年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有地方可去,有事情可做,有人指导,倡导青少年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强化青少年对道德规范的体验和认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青少年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2.2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事业资源

社会与学校及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延伸学校教育,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专业人员请进校园,把学生安排到企事业单位实习,见习,到这些部门实际了解其运作过程,了解专业人员的必备素质及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将这些资源与学校的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等教学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开放式的课堂,让社会成会学习教育的有力补充。

3 结论

家庭是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的补充场所,既能够检验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的成效,又能够巩固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的成果;学校是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最稳定的场所,能够提供系统化、现代化教学资源,并能提供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丰富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社会为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提供重要的实践场所,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自己的认识,深化自己的认识,最终实现实现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飞跃。因此,建立起(家庭一校园一社会)的三角环流教育模式, 能有效破解当前青少年道德观念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促进青少年道德观社会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Cremin L A.Public Education,1976.

[4] 钟洪.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德育环境[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青少年校外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场馆;发展现状

【分类号】G322.7

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得到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校外科技教育引起了相关教育机构足够的重视,相关部门积极组织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健全科技教育机制,不仅保障学生充分吸收科学知识,更要求主要学生科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升科学分析,探究创新能力,提升知识灵活应用能力。所以本文就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场馆发展现状进行探究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现状的意见,希望可以很好的校外科技教育情况。

一、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场馆发展现状分析

(一)概述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的活动场馆

一般情况下,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的活动场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集中于大中型城市的,比如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其二,校外教育基地,这种基地往往是民间经营,活动内容和项目由市场需求所决定;其三,建立与乡镇或街道的小型的活动站,巧妙利用现存的场地进行科技教育;其四,一些爱国教育中心等在组织社会服务基础上,组织一些校外科技活动;其五,休闲观光景区等,组织主题性教育活动;其六,科研中心、各大高校以及研究中心。根据相关调查报告得出,科研中心、高校研究院等校外科技教育场馆,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化学、数学、物理、天文、工程、航天等领域。当前阶段,一些实验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组织科技教育活动,必须进行开放参观等活动;其七,企业的科研基地,比如蒙牛、华为等企业按照相关协议实施对外开放,负责一定的校外教育责任。

(二)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的活动场馆的内容

各个校外教育场馆组织的教育活动内容一般分为三类:首先是特长班,对学生讲授音乐、舞蹈、书法等技能,这样要求学生支付相应的费用【1】;其次是可以供学生参观、考察或者观看影视资料等活动场馆,通常是科技馆或者高校实验中心,要求学生写心得,最后是科技场馆组织科技相关的竞赛活动培训,主要对象是砖长生。这些校外教育场馆不断完善教育方式,完善服务项目,积极组织科普等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科技水平,培养科技兴趣,发展创新实践能力。但是目前的科技教育活动依然无法满足校外教育需求。

二、完善校外教育场馆使用机制,提高场馆利用效率

(一)制定统一标准,完善校外教育基地功能要求

制定统一的准则,便利实验中心以及科技场馆进行校外科技教育。结合少年活动中心相关准则,建立高效科研中心的标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科技教育中,必须制定明确标准,规范校外教育的活动,涉及场地、人员、费用以及内容等多方面要素,使之更好地满足技术教育要求,激发学生的科技参与积极性。

(二)加大资金投入,统筹管理校外教育基地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组织校外科技教育场馆的建立;街道文化中心,增加硬件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系统的数量。乡镇加强基础设施、软件开发建设,便利了农村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校外科技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有效整合资源,建立校外教育网络体系

教育相关管理部门联合相关文化、科技、体育等单位,建立高效的科技教育体系,保障校外与校内科技教育进行高校联系分工。按照场馆的特点,充分考虑学校的情况,整体上安排教育活动,强化教育基地之间的联系,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各个校外教育场馆必须添置相关设备,完善科技教育内容,促进综合服务能力的发挥【2】。围绕青少年活动中心,发挥科技馆的带头作用,设计项目、组织活动、开发资源等活动。学习中心、科技小站等积极进行科技知识的普及、加强培养科技培养、鼓励青少年自主进行实践体验活动。结合学生发展特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科技活动,要求保障活动的常态化、涉及面广、动手操作性强。

高等科研中心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组织各项科技探究活动,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精神。实践、素质基地积极开展科技实践学习,增强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丰富学习经验,增强综合素质。开展高等院系试验中心进行科技对口支援,支援科技落后的地区的科研室的建设。

(四)丰富课程资源 ,满足青少年多元化需求

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以及科教内容,联合相关教师、专家以及科研人员进行科教资源的开发。精选青少年学习的内容,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内容与社会、科技以及学生自身生活进行有机的联系,开拓青少年的视野,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3】。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学生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充分考虑每一个科技馆的特性,以场地等硬件设施以及教师软件设施为依托,对科技教育活动进行开发,要求必须贴合学校的教育,制定活动设计,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保障机构具有层次化、多样化和综合性,使得校内和校外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创建校外教育虚拟环境,推动资源共享。

(五)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场馆负担教育职责

应当建立目标管理体系,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加强对社会的引导,切实关注校外科教活动。支持高校和科研重点科研中心参与校外科教活动,提升校外科教活动水平,有相关部门根据统一标准进行管理。积极建立校外科技基地,构建高校的应用机制,制定费用使用标准,进行课程研发。建立一批相关示范基地,保障基地活动具有自身的特色,课程内容具有较高的水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分析研究校内外的一系列活动,并对其实施检测评估,转变传统的测评模式。有效组织整合各方面资源,围绕学生,采用课程加强联系,依托于教育基地,建立新兴的科教发展模式,推动青少年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发展现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有公共建立的校外科技教育,还有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应用而生的私人技能培训机构,这些组织部门相辅相成,形成现在的校外科技教育体系,但是国家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校外教育需求进一步加大,与之相适应,校外科技教育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本文从建立使用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加强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探讨如何优化校外教育场馆发展,提高校外教育的效率,充分发挥校外科技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科技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玉花,龙金晶. 全国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场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A]. 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普研究所:,2011:7.

[2]余娜. 福建省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发展现状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