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7 18:10:16

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教育范文篇1

1.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广州市为主要研究地点,珠三角地区的东莞、佛山、中山等3个城市作为辅助研究地点。以省内青少年、教师以及家长为研究对象,以社区、学校为研究载体。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文献法、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座谈等方式对省内青少年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文献研究方面,梳理国内外有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文献资料。本次调研访谈教育工作者、家长、青少年以及相关专业人士15人,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问卷调查方面,课题组于2012年11月对广州、东莞、中山、佛山四市的8所中小学进行了青少年社会教育情况调查,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取得样本。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35份,有效问卷953份,有效回收率为86.6%,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调查样本特征

在年龄方面,调查对象为1992—2003年出生的在读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青少年,年龄最小值9周岁,最大值20周岁,平均年龄14.5岁。在性别方面,女性略多于男性,占52.8%。在学历分布方面,普通学校比例相当,职业高中、技校生比例略低,占10.3%。

二、青少年社会教育途径与社会化载体

1.家庭与家庭教育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主要单位。孩子从出生到走向成熟,父母是他来到世界的领路人,也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因此,青少年的教育始于父母,源自家庭。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基于血缘的纽带链接,在情感依存以及信赖的基础上形成的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对子女施予的自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等多种水平上的影响。青少年接受家庭教育的过程同时也间接受到家庭环境的“隐性”影响[1]。经过家庭培养初步具备和形成的知识状况、行为习惯、态度及其他人格(个性)特征,都会影响其日后对社会的适应。家庭的经济地位、子女数量、成员间关系等都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倾向。家庭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种族、阶层、宗教、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文化教养会对儿童的观念、心理、行为发生影响。家庭环境的独特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早期与父母的接触,是儿童智力、情感发展的基础,对他或她能否理解、接受和给予爱,有着重要影响。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有巨大影响。由于儿童生活和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很容易使父母成为儿童心目中的全知全能的权威。父母借助这种形象和儿童交流,对儿童的观念、心理、行为有着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家庭教育是相伴人生的,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家庭教育在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扮演主要角色。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生活技能;基本行为规范;基本道德意识和价值判断。

2.学校与学校教育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青少年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在学校特有的场域内,青少年有一个明确的身份即学生,而老师则在此阶段树立权威的角色。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还形成独特的学校环境(包括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在少年期、青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其主要内容包括德、智、体、劳、美等方面: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更高层次的道德意识,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接触更广泛的社会角色和文化,聆听老师告诉他们的社会对他们的期待(调整价值观),接受同学和他人对他们比较系统的评价(调整行为);学会对非个人规则和权威的遵从,在与人交往中的合作性和独立性;现代社会,学校教育还起到筛选作用,决定着今后发展和职业生涯。

3.社会与社会教育

社会(这里的社会是指除家庭及学校关系之外的日常社会)作为社会化能力的实战场是最为关键的社会化载体,个体社会化的任何一个阶段和时期都无法脱离这一载体而独立进行。因此,社会载体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时间可以纵贯人的一生。社会教育(本次调研仅针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狭义范畴,不包括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更广义的社会教育范畴)一词在我国20世纪初就出现了,在1912年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临时政府中就有了社会教育司这个机构。陶行知先生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命题进行了改造,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把社会教育提升到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目前国内学者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社会教育,“广义的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2]。现代社会教育则主要指狭义的,它面对整个社会,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为目标”[3]。综合国内学者对社会教育的定义,社会教育在我国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社会中有纷繁复杂的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的存在,这些存在主体对个体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包括客观居住环境等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青少年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弱,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也随着青少年接触社会的程度而产生变化。学校教育的影响在特定范围内方能产生,而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更使得青少年的思想受到猛烈的冲击。调研数据显示,64%的青少年上网的途径是通过家里的电脑上网,每天上网时间集中在1-2小时。很明显,社会教育作为相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教育途径,补充了前两者教育途径受地域和时间影响而不能涉及的教育阵地。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从广义上讲,是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人和物,因此,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内容以及形式都具有丰富性、广泛性等特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的传媒文化空前多元,模糊了权威与平民,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但较之成年人,儿童更容易误解接受的信息。在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观看电视和上网时,这些内容既可能强化、也可能抵触其他社会化主体所教导的观念与价值。

三、青少年教育途径多维度比较

综合前面的分析,无论是属于社会群体的家庭教育,还是属于正式组织的学校教育,以及范围宽泛、松散的社会教育,尽管其实施主体有很大不同,但在总的教育任务与目标方面,其一致性逐渐加强,各自承担的教育内容、分别实施的教育方式也逐渐在各有分工的互补性的基础上增强了支持性和融合性。

四、青少年教育现状与路径整合

我们试图通过广东省内三种类型教育的现状调研,找出其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

1.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融合的现状及问题调查与分析

第一,家庭教育。课题组的调查及访谈发现,广东省青少年的家庭结构较为完整,青少年的主要家庭照顾者多为父母。在教育理念方面,父母为子女提供的学习环境主要集中在学习与家务劳动适当结合的教育理念方面,但仍有8%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只管学习,不用参与家务劳动。但从父母对子女关注的内容方面仍然反映了父母对学习的片面重视问题。在操作方法层面,当青少年遇到问题向父母求助时,父母大多与他们共同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管理上多采用做出限制的方法。青少年在家庭教育阶段,由于社会化未完全,对成人(特别是父母及其家庭成员)的依赖很强,此时的教育形式多为被动的灌输式。第二,学校教育。目前广东省的中小学在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调查表明:半年内参加过学校第二课堂或社团活动的占56.8%,略高于没有参加过类似活动所占的比例。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的频率集中在每周1-2次,占45%。与此同时,学生每天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集中在每天2-3小时,占60.5%。第三,社会教育。由于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多样,社会教育的载体也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这些社会教育机构往往缺乏统一的管理,比如:科委系统所属的科技馆、科协等;文化系统所属的文化宫、纪念馆、文化站等;共青团系统、妇联系统所属的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管理的分散容易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接受社会教育的需求,也不便于社会教育机构的统筹管理。调研对青少年参与社会教育活动,使用社会教育载体的情况进行了解,反映了上述社会教育载体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及网络的发展,青少年在社会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调研数据中青少年参与课余活动的时间看,青少年每周用于课外活动的时间大多不超过10小时,占74.9%。从参与时间以及对社会教育载体的利用频率来看,青少年社会教育和传统社会教育阵地的变化应该引起足够的反思与重视。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便携式移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移动平板电脑等)以及公共网络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青少年在信息获取上对网络及智能终端产品的依赖明显增强。

2.三种教育途径脱节导致的青少年社会问题

由于受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目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存在脱节现象。一是三者之间存在教育理念分歧。二是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沟通盲点。三是社会教育乏力。由于社会重教氛围不够浓厚,社会上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青少年学习、活动场所条件差,吸纳青少年参加的健康社会活动缺乏,再加上网吧管理不善及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孩子容易误入歧途,使学校教育功亏一篑。家长的不当教育、学校应试教育的畸形发展、教师和家长强调的道德观念与社会现实相悖等,这些情况使得许多青少年不知所措,而未得到正确引导的青少年必然形成反社会型等障碍性人格。

3.微观———中观———宏观视野的路径资源整合

青少年教育范文篇2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逆反情绪,表现在: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愿参加活动,害怕失败,自暴自弃,漠视关心,不接受建议,抵触情绪严重等等。很多学生甚至感受不到同学的友谊,老师和家长的关心。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增强感恩意识,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正确引导。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感恩是和谐社会的情感基础:一方面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为家长、学校实施青少年感恩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

感恩思想得到古人的推崇:“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救命之恩。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什么样的家庭走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社会角度来说,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他们的智力、性格发展直接影响今后的人生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看法。在这个时期,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起到重大影响。从家庭环境角度来说,孩子人品的好坏就是父母人格的体现。

(二)学校教育的忽视

从课程角度来说,思想政治课本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好平台,但受到条条框框的制约,受到课程化的限制。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重智轻德、强调政治性、忽视德育实践、无视德育评价,导致学校德育目标难以实现。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舆论环境。讲道德的人吃亏,不讲道德的人却谋得好处;有权有势,在学校受到照顾,甚至欺负同学;做了好人好事,却被人敲诈勒索。这些现象,让青少年感到困惑,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形成扭曲的人格,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足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青少年成绩不好,对自己缺乏信心,害怕失败;对他人漠不关心,厌烦抵触。他们感受不到温暖的同时,也不会感恩他人。

(五)感恩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关于感恩教育的评价机制和评估办法还没有建立,导致感恩教育很难落到实处。知恩却不知如何报恩;施恩却不知道如何评价;感恩却不知如何去做。没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只能空对空,无法正确引导青少年,最终失去感恩的激情和愿望。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借鉴科学理论,树立感恩意识

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的思想,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家庭美德教育,可以树立青少年感恩意识,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1.建立学习型家庭。父母不以享乐的姿态出现在家庭中,“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亲子阅读,用书中的故事教育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读《爱心树》,这是关于一棵树和一个男孩的故事。大树为小男孩遮阳,和他一起玩耍,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通过这个故事,孩子要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陪伴读书,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这样既能增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比如,阅读世界经典名著《秘密花园》,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名字叫玛丽,性格霸道孤僻。后来玛丽通过两个朋友,学会了助人为乐,学会了感恩他人。最后玛丽变成了一个懂礼貌、有爱心的小姑娘。家长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玛丽的成长故事,可以让孩子明白许多道理。2.培养青少年孝恩理念。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成员之间对待老人要提倡孝道,终身勿忘养育恩。3.培养青少年回报意识。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回报父母的哺育、培养,回报老师的教导、指引,回报同学的帮助、支持,回报救护自己的人,通过付出和努力,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和优势

1.结合节日开展感恩活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学校可以开展各项活动,弘扬母爱,倡导母爱。比如,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开展诗歌朗诵活动等等。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学校可以借助父亲节,邀请父亲来学校,和学生们一起上课,讨论,做游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父亲的教育力量,感恩父亲。每年教师节,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感恩师恩的活动。比如,学生为老师制作爱心卡片;学校组织教师节晚会,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向老师表达最真挚的祝福。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学校可以开展系列主题感恩活动。2.在学校日常习惯中培养感恩意识。在教科书的第一页工工整整地写上父母的生日。开展为父母多做事,为父母过生日的活动。学校为每个学生过生日,过生日的同学感恩父母。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图书馆是武装青少年头脑的最好阵地,配备大量感恩励志的书籍;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力量,平时要播报发生在身边的感恩故事;学校要请典型人物做报告;展览馆可以展出各种感恩励志的图片和视频。4.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的身姿感动着我们,学习文章的同时,也体会到父爱的朴实无华,润物细无声。5.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学校的感恩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具有感恩的心,感恩情怀;应做到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激。

(四)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全民感恩氛围

1.优化社会大环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花园之国——新加坡,关注中华文化,重视儒家伦理思想,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全民动员,社会风气非常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2.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正能量。比如,《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等就是很好的题材。3.完善社区环境,“建立社区一体化”德育网络。v社区聘请校外德育辅助员,利用假期和周末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社区建立学校、家长、街道干部联系沟通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五)启动心理疏导

为感恩教育保驾护航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作者:邱悦雯 王惠莉 单位:山东省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青少年教育范文篇3

在本世纪之初,党和国家就把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本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在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又表达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强决心,提出要为早日解决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继续奋斗。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世纪大业,是13亿中国人民的神圣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和平发展的核心利益。

然而,岛内台独分子大肆鼓噪,不断制造“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对抗祖国大陆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违背海峡两岸人民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共同心愿,使两岸关系蒙上阴影,使台海形势日趋紧张。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妄图利用我国改革开放的环境,加剧对我实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为“台独”浊浪推波助澜。

面对严峻的台海形势,要完成祖国全面统一大业,既要立足当前,也要注重今后和长远。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发展的成长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当前社会剧变的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激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市场经济活动带来的一些消极东西,也给青少年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当局在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采取种种手段对岛内青少年进行“台独”意识渗透的做法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涉台教育,深入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拓宽他们的涉台知识面,提高对党和政府解决基本方针的认知度,培养“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的思想感情,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从年5月起,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会同区教育局、区台办、区侨办、中国民主促进会区委员会的有关同志组成课题组,以区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区域性青少年涉台教育现状的调查,旨在摸清和掌握区青少年对台问题的认知度、真实情感和行为态度,从而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涉台教育,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提供建议和对策。

二、开展调研的方法手段:

(一)调查问卷法。开展调查之前,课题组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反复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进行分析研究。其目的,一是使调查问卷更具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参加问卷调查,以保证调查分析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三是使调查问卷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被调查青少年对涉台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真实情感。

课题组根据区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状况,拟定了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三套调查问卷,对区内13所中、小学的382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小学组发出调查问卷684份,回收有效问卷682份;初中组发出调查问卷1753份,回收有效问卷1751份;高中组发出调查问卷1391份,收回有效问卷1388份。调查问卷总有效率为99.81%。

调查问卷有两类题目:一类是客观性题目,从中可了解到学生对涉台基础知识的认知情况及不同类型的学校开展涉台教育现状。另一类是主观选择题,从中可了解到青少年学生获取涉台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对台问题的思想倾向、基本态度,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思想观点等。

(二)座谈会方法。课题组先后在部分中学和地区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师生和台属台胞对问题的看法。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比较关心时事形势、平时比较关注问题,史地知识比较丰富,也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他们认为,祖国大陆还不能完全遏制住“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其原因一方面除了有美国反华势力为“台独”分子撑腰以外,另一方面20多年的改革开放,祖国大陆综合国力虽然得到增强,科技、军事实力得到提高,但总体上还不够强大,还难以完全遏制得住“台独”势力的恶性膨胀。对海峡两岸是否会发生武装冲突问题,同学们也都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台属台胞认为他们的晚辈对了解甚少,关心不多,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张惠妹”、“F4”这一层面上。

(三)资料分析法。课题组对当前政、史、地等学科教学中涉台部分的教材、内容的取舍和实际教学情况也进行了分析。

三、对调查样本的数据分析

课题组借助区内高校人才优势,编制了调查问卷分析软件,对3821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了解到区中小学开展涉台教育的现状,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度以及他们对涉台问题的态度情感和思想倾向。

(一)对解决问题的看法。关于对我国解决问题基本方针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小学组有72.4%、初中组有75.6%、高中组有78.8%的学生选择问卷调查中“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条目,表明有75%左右的中小学生认知我国解决问题的基本方针。四、由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的相关结论

通过对以上各类数据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相关结论:

(一)中小学生虽然处于不同的学习年段,但大多数对祖国统一大业问题是关注的,对党和国家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是明了的。

(二)高中学生对本世纪党和国家完成的三大任务之一——“完成祖国统一”的认知度偏低,说明完全有必要对中小学生加强涉台及时事政治教育。

(三)在回答“你对解决问题的看法”时,有30.4%的初中学生选择了“应尊重人民的意愿”,这反映了学生们的真实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问题要由人民自决”的思想情绪。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说:“两岸统一后,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永享太平。”可见,我们要“充分尊重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不能动摇,这是大前提。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教育还有待于深入

从对“和平对话,实行一国两制,完成统一大业”的认同情况调查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小学生对党和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针的认知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对“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完成统一大业”这一基本国策的认同度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呈递减的趋势,反映了高中学生对问题的价值判断和态度情感。

上述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

(四)在祖国版图的“东南”方位,这应该是相当普通的知识,但仍有11.1%的初中生,12.7%的高中学生错误选择;对是祖国的第一宝岛这一常识,也有9.6%的初中生,6.55%高中生不知道,可见文化知识的传授对青少年教育起到何等重要的作用。

五、对策建议

(一)建立必要的法规。加强对青少年涉台教育是关系到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对青少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当在宪法的框架下,制定必要的法规以增强对青少年开展涉台教育的法定意志力。

(二)积极营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社会氛围。全社会都要在思想上重视、关心对青少年开展涉台教育。市、区宣传部门可以学习外省市在涉台教育方面成功的经验,在人流集中的广场,通过宣传版面等形式,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等有关“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教育。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各级组织要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反对民族分裂的社会氛围。

(三)坚持行之有效的制度。市台办和市教委1995年曾联合发文,要求每年的1月和9月由教育部门和事务办公室举行两次联席会议,共同商讨青少年涉台教育工作。区教育局也曾于1997年颁发过《关于在本区中小学生中开展涉台教育的通知》,确定每年的10月23日为涉台教育日。这些文件精神在当时都得到了贯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当前,应当恢复和坚持贯彻这些文件的精神,并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相结合,纳入到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去。

(四)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涉台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学校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育时间,开展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涉台教育活动,把涉台教育寓于生动活泼的学校教育之中,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说教方式,细水长流、潜移默化、认知积累、情感升华,使涉台教育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内容,达到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行为自觉的教育目的。

(五)加强有关学科涉台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针对性。课程和教材的编排是教育的规制。当前地理学科只偏重于的自然概貌和经济物产,而对人文知识相对偏少,教学内容显得单薄。历史学科中外近代史的章节都有涉及部分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问题的敏感性,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有顾虑,不敢讲,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二期课改教学中,要整合有关学科内容,加强和丰富有关“涉台教育”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体现涉台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针对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怕讲错,怕讲坏”的畏难情绪,把课程教得更丰富多彩,更吸引学生,发挥学科教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青少年教育范文篇4

今天召开的会议,是我区关工委进行人员调整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委会,参加会议的人员,不仅有区关工委的新老成员,也有委员单位的相关同志。这次会议开得很好,明确了区关工委的内设机构及人员组成,传达了中关工委南京会议的主要精神,简要总结了2006年区关工委的工作情况,提出了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以上内容我都同意。下面再讲几点意见:

一、关工委的工作成绩要给予充分肯定

今年,我区的关工委已经成立16周年了。16年来,全区各级关工委组织不断健全、工作不断拓展,针对全区青少年,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为主旋律,以革命传统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方式为载体,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特别是我区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关心和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工作等,形成了亮点,也得到了市关工委的高度评价。所有这些,我已在去年召开的“庆祝塘沽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十五周年暨总结表彰大会”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充分肯定关工委工作所发挥的作用。

1、密切围绕了全党的工作大局。当前,全党的工作大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区的工作大局是深入贯彻落实区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而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正是全党工作大局、全区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我们实现上述的任务,从长远看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优秀人才的后备队伍。从现实看,孩子们能否健康茁壮地成长,关系到他们的社会行为,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和美满,而所有这一切,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说,关工委的工作被许多人称为荫及子孙、利在家庭、功在千秋的事业。应该看到,我区各级关工委组织多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看起来好像平平常常、微不足道,但却有滴水穿石的功效,对广大青少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讲,关工委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全党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力营造了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氛围。青少年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全社会性的工作,只靠教育部门、共青团这些主渠道,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关心教育青少年的工作上来。对于这一问题,中央早已提出明确的要求。2004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重要文件中就明确指出: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要“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我认为,关工委组织就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在关工委的组织下,一大批老干部、老同志深入学校、深入社区、深入家庭,作报告、讲传统、搞活动,帮助青少年确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社会行为,帮助家长确立科学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法,所有这些工作,既是对学校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的有益补充,更是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教育未成年人的浓厚氛围,所以,区委对多年来各级关工委组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非常重视的,对开展的工作也是非常满意的。

二、老同志的奉献精神要给予高度评价

我想利用召开这次全委会的机会,对多年来从事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所体现出的高尚品德以及奉献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在关工委的组织下,凝聚了一大批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他们劳累了一辈子,并都是年逾花甲、甚至年逾古稀的老同志,离退后党交给的主要任务就是健康长寿,所以他们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但是这些老同志并不是这样,他们退位不敢忘国忧,凭着高度的党性、凭着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地投入到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当中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默默无闻,不求索取,甘做奉献。这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精神?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境界,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以,我们这些老同志不愧为党的宝贵财富,不愧为我党执政的宝贵资源。在此,使我想起一首《老前辈》歌曲中的歌词:“老前辈,老前辈,人生越老就越宝贵”。我希望全社会的同志、特别是年轻的同志们,都要很好地向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境界,学习他们的品格,学习他们的精神。但是,我还是要强调一下:老同志毕竟是老同志,年龄不饶人,无论做什么都要“悠着点儿”,千万不可过力,一定要力所能及。我主张,对于从事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一不压重担子,二不派硬指标,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做一件事不嫌少,做十件事不嫌多,党和人民会理解你们的心愿,也一定会感谢你们所作出的一切奉献。

三、全社会都要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

青少年教育范文篇5

过去一年,全市各级团组织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团省委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党委工作大局,固本强基、破解难题、务实创新,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特点和优势,在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青年文明工程、动员青年投身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帮助困难青少年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实践证明,全市共青团的工作,体现了党的要求,服务了青年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市委对共青团工作是满意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广大团员青年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刚刚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实施我市“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刚刚结束的省“两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团员青年为“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建功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共青团的首要政治任务。全市各级团组织一定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十七大和省委、市委“两创”总战略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创新发展,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我市共青团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高举旗帜跟党走、创业创新作贡献”、“我与祖国共奋进、与丽水同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

1、狠抓学习宣传,真正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团员、教育青年。科学理论只有深入广大青年的内心深处,才能焕发出强大的力量;广大青年只有得到科学理论的武装,才能把握人生的航向。要坚定不移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青年,帮助青年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教育青年、武装青年,并用之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帮助青年理解改革开放宝贵经验的精神实质,让广大青年在感受成就中鼓舞斗志,在牢记经验中创新发展,用改革的精神破解难题,用开放的意识推进发展,矢志不渝地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要帮助青年全面了解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进一步引导好、调动好、发挥好广大团员青年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承担新的使命中感悟责任,在参与新的实践中坚定追求,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2、狠抓贯彻落实,真正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市各级团组织要紧密联系共青团的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团员青年的思想实际,自觉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拓展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要立足我市欠发达的市情,研究跨越发展的新形势给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新挑战,研究“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新要求给共青团工作赋予的新使命,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丽水青年的新期待给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真正找准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开拓联系青年的渠道,创新服务青年的载体,丰富凝聚青年的手段,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为青年服务,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以创业创新为要求,充分发挥青年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

“创业富民、创新强市”、“跨越发展、和谐融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丽水的生动实践,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必须始终坚持“党有号召、青年有需求、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把党的要求、时代趋势和青年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把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作为新时期新阶段全市共青团工作的主题,努力在我市深入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丽水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1、团结带领青年在推进丽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作用。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为广大青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引导青年积极参与“两化一新建设”。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引导青年弘扬创新精神,投身创新实践,提高创新本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贡献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导青年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施展本领。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节能环保意识,积极参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践,大力宣传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理念,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实际行动保护好我们的美好家园。全面实施青年创业创新行动,充分调动各个领域青年投身“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创新竞赛等项目平台,努力为青年创业创新搭建桥梁。重点抓好创业型、科研型和技能型青年人才的培育工作,培养造就一支创业创新的青年人才大军,为我市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2、组织动员青年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党的十七大对共青团履行职能提出的新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重点领域切实发挥好作用。一要抓住《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的有利契机,积极推进志愿者工作的机构、队伍、阵地等基础建设,切实发挥各级志愿者组织在承接大型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二要加强对青年的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基层民主实践,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同各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作斗争。三要引导青年建设和谐文化,推进文化创新。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青年,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磨炼青年,努力把广大青年造就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3、竭诚服务青年,在维护青年合法权益中发挥作用。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始终把为青年提供有效的服务作为工作的标杆和努力的方向,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青年根本利益的生动实践中奋发有为,真正让团组织成为广大团员青年信赖的“青年之家”。一要深入了解青年需求。积极建设反映青年需求的平台,畅通倾听青年呼声的渠道,及时了解青年各方面的需求,准确掌握青年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做好服务青年的工作。二要有效服务青年需求。针对当前青年在学习成才、创业创新、权益维护、困难救助、精神文化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不断加强青年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三要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发挥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作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不断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切实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服务。同时,通过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助学等扶贫济困活动,为进城务工青年、经济困难学生、农村留守学生和残疾青少年等困难群体排忧解难。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团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做好新形势下团的工作,优势在团的组织,关键在团的干部,出路在开拓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级共青团组织必须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加强团的自身建设,注重继承发展,注重改革创新,注重开拓进取,努力以新思路寻求新突破,以新作为赢得新优势,以新业绩创造新辉煌,不断开创全市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1、扎实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团员青年的群体结构和社会成分也发生了新变化。各级共青团组织要积极适应团员青年的流动与变化,按照区域共青团整体化建设的思路,不断扩大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要加强农村团的组织建设,紧紧抓住全市村级组织统一换届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村级团组织和团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层团组织工作薄弱的现状。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建团工作,依托园区、市场、商务楼宇和外来人员集聚地,积极探索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有利于团工作发展的各种新型建团形式。完善团内民主机制、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创新活动方式,切实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和对团员青年的吸引力、感召力。充分发挥青联、青企协、青农协的作用,加强对青年社团和学生社团的有效引导与规范管理,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2、建强建好团干队伍。按照“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队伍,是新形势下团的工作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市各级团干部要把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求真务实,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充分展示新时期丽水团干部的良好形象。具体要做到“四度”:一是政治上要有高度。团干部不仅在政治上靠得住、过得硬,而且还要站得高,看得远,能科学分析把握形势,驾驭全局,用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二是知识上要有广度。各级共青团干部要注重学习,在书本中学,在实践中学,既要学习团的业务知识,又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三是工作上有力度。共青团的事业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事业,共青团干部年轻有活力、有激情,但更要在加大力度上下功夫。要养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灵活高效的工作方法和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工作毅力,努力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办好事。四是心理上要有气度。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养成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要多点谦和、少些轻狂,多点稳重,少些浮躁,多点包容、少些小气,用宽广的胸怀对待青年,用坚强的意志开创工作,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3、切实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工作历来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要始终牢记,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要始终站在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整体格局,出题目、压担子、交任务,推动团的建设,发挥团的作用。要加强新形势下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研究,正确引导青年,充分信任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帮助共青团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从人、财、物等各方面为共青团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重视和关心团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各级团的班子,认真做好团干部的教育培养和选拔使用工作,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学习锻炼的机会,使广大团干部在磨练中更快地成长成才。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爱护青年、关心青年、支持青年,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和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

同志们,共青团事业是一项常青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年青人为此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希望大家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富裕、文明、和谐新丽水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用你们的青春和智慧推动共青团工作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青少年教育范文篇6

一、建设和整治相结合,启动“为了明天工程”

1、继续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今年“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工作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创建领域,扩大创建规模,进一步规范各项制度建设,受理青少年维权事物,开展青少年保护教育,宣传有关青少年权益保护法律法规。

2、完善“社区预防为主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充分依托社区党团组织力量,整合社区资源,推进村组预防为主青少年违法犯罪计划。一是健全青年志愿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志愿巡逻,便民服务,帮教等活动,维护村组安全,二打造村组青年中心精品,努力培育村组青少年健康有益的活动。如家庭才艺展示等,吸引村组青少年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村组责任感。

3、加强青年中心建设。充分争取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力争在全乡成立2―3个青年中心,积极培育社团组织。加强村工作站,志愿服务站的建设,加强对青年中心的管理水平,促进青年中心的健康发展。

4、大力整治文化娱乐市场,积极配合文广、工商、公安部门对图书市场,娱乐市场进行整治,清除“口袋本”、机等,认真落实《互联网上服务营业场管理条例》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推进“阳光网吧”试点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5、广泛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活动。继续深化“无毒村组”的创建工作,广泛开展“青少年远离行动”、不让进我家等。

6、广泛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警示教育。把青年的管理、教育、服务与治安防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基层预防为主控制青壮年犯罪的能力。

二、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推广“免疫工程”

各村,在推广“免疫工程”,具体做法是“以养成教育为核心,伦理、法理、情理三理交融;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组织、制度、基地“三管齐下”。同时“病后免疫”与“村组矫正”结合机制方面应作出一些有益探索,以增强青少年自身“抗体”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三、坚持社会共同参于原则,开展“爱心工程”

1、广泛开展“牵手扶贫帮困工程”、“一助一”帮教活动。为困难弱势青少年群众解决学习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如“手拉手”等活动。

2、广泛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关注“希望明星成长”。继续开展“双优一特”生,帮扶活动,让“希望之星”茁壮成长。

四、坚持服务与矫治相结合,开展“心理疏导”工程

1、开展“心灵有约”活动。利用假期举办几项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邀请省心理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给学生授课。

青少年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陈独秀;青少年体育教育;德智体三育并重;“兽性主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陈独秀重视教育改革在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中的重要作用。他主要面向青年,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对教育对象、方针、方法都有阐释。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为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必须重视和加强体育教育,不仅提出德育为先、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而且提出以“兽性主义”教育改造国民性、培养身心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主张。

一、必须重视青少年体育教育

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体育教育。在以科举为主体的封建教育制度下,在旧式书院、私塾里,并无真正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特别是运动一项,则被指为江湖卖技之术,为士子所不齿。陈独秀严厉批判了封建教育忽视体育的现象,认为中国封建教育向来存在“漠视体育与心灵二大缺点,”不仅摧残了人的身体,而且奴役了人性。[1]首先,中国传统教育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陈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揭露和抨击。他指出: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惟有体育一门,从来没人提倡,以致全国人斯文委弱,奄奄无生气。”即便是新式学堂,“都把音乐、体操当作无关紧要的学问。”[2]他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只注重脑部训练,“训练全身的教育,从来不大讲究”。致使培养出来的“那班书酸子,一天只知道吚吚唔唔摇头摆脑的读书,走到人前,痴痴呆呆的歪着头,弓着背,勾着腰,斜着肩膀,面孔又黄又瘦,耳目手脚,无一件灵动中用,”“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使中国人的体貌萎靡猥鄙、粗俗野悍、“或瘠而黄,或肥而驰,或萎而伛偻,其光明秀伟有威仪者,千万不得一二!”以致中国青年“若欧美青年之威武凌人者,竟若凤毛麟角,”以致获赠“东亚病夫”的诨名。他感叹,“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显然,传统教育已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其次,中国传统教育摧残了中国人的心灵。陈将“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并用,指出忽视体育教育必然产生迂腐文弱的封建文人,造成国民劣根性,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指出,近代以来,“吾国衰亡之现象,何止一端?而抵抗力之薄弱,为最深最大之病根。”“欲以此角胜世界文明之猛兽,岂有济乎?茫茫禹域,来日大难。”人一旦失去身体的抵抗力,则为行尸走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对中国卑劣的国民性深恶痛绝,直指是“亡国灭种之病根”。以废除旧文化和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他,当然不会容忍“卑劣无耻退葸苟安诡易圆滑”的国民劣根性的。他•97•①公然表示“我发誓宁可让全国人骂我攻击我压迫我,而不忍同胞永远保存这涣散的国民性,永远堕落在人类普通资格之水平线以下。”[3]追求中国人心灵的解放,必须重视体育教育。再次,近代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育。基于五次东渡日本留学和革命经历,陈十分推崇西方教育,赞扬“西洋教育,全身皆有训练,不单独注重脑部。既有体操发展全身的力量,又有图画和各种游戏,练习耳目手脚的活动能力。”他称赞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良好的智能,又有健全的体魄。“他们无论男女老幼,做起事来,走起路来,莫不精神夺人,仪表堂堂。”[4]他指出,观世界各国,“德之立教,体育殊重,数十年来,青年死亡率之锐减,列国无与比伦。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竟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故其青年之壮健活泼,国民之进取有为。”[5]因此,中国教育“必须取法西洋,”[6]以推进改革,尤其要重视和加强体育教育。

二、三育并重,德育为先

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出德智体三者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是著名实业家、教育思想家张謇。1904年,他在《扶海垞家塾章程》中明确提出“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的思想。1914年在为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即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制订的章程中,他明确规定:“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这已然是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7]几乎与张謇同时,对于如何处理德、智、体三者的关系,陈独秀提出了三育并重、德育为先的方针。首先,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其一,他主张废除封建教化,倡导新式德育,即加强气节品行在内的伦理道德教育。他指出,封建教育历来推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教化,制约人心,而不重视人格、心灵的教育,不是真正的德育。封建知识分子一向只注重念书做文章,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利禄,于气节、品行一丝也不讲究。以致“天天读理学书,挂道学招牌,却是问起他的心地来,还是一个卑鄙龌龊的小人。”[8]因此,考中安庆府试第一名秀才的他,内心却极为鄙夷科举制度,江南乡试落第后毅然放弃科举走向康梁。其二,他大力倡导西方近代教育,主张用西方教育救治中国教育。他竭力推崇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和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指出:近代德国、日本“其国之隆盛,盖不独在兵器,其国民教育之方针,德智力三者未尝偏废。”他进而主张:“现今欧美各国之教育,罔不智德力三者并重而不偏倚,此其共同之原理也。”[9]他坚信,只有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才能培养出意志坚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其次,主张把德育放在首位。陈不仅主张三育并重,而且坚持德育为先。他提出:“蒙学莫急于德育,而体育次之,若智育,则成童之后未晚也。诚以德育为人道之本,无德则无以立,智必不醇。”[10]德育应优先于体育、智育,即德育为先。他认为,青年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使自己的科学知识得到良好的发挥。他还指出:“现在西洋的教育,分德育、体育、智育三项,德国、日本的教育,格外着重在体操。”他在分别为中学生和师范生所做的《中学生之将来》和《如何才是正当的人生》演讲中,教育青年要树立独立自强的人格,敢于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打碎历史的樊笼,敢于奉献,助人为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并重视民主意识、社会意识、国家意识,唤起学人的政治觉悟,追求进步思想,让学生确立高尚的道德良知,打下良好的国民道德基础。

三、实行“兽性主义”教育

所谓“兽性主义”,原是指讴歌丛林法则,倡导动物兽性,鼓吹自然“野性”。陈将“兽性主义”作为教育思想提出,主要是着眼于在国民体力上增强竞争性和抵抗力,是指要大力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锻炼,使他们成为体魄健壮、意志坚强、足以承担民族革命和国家建设重任的人。“兽性主义”是他教育思想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内容。首先,“兽性主义”教育有何要求?其一,“意志顽狠,善斗不屈”。陈推崇“美利坚力战八年而不屈,法兰西流血数十载而成共和。”“英吉利人以鲜血取得世界之霸权,德意志人以鲜血造成今日之荣誉。”[11]欧洲白色人种的“殖民事业遍于大地,唯此兽性故;日本称霸亚洲,唯此兽性故。”他早年尤其推崇日本,认为日本打败沙俄,乃因日军“自古轻死好战”、“尚武轻文”;日本称霸亚洲,也“唯此兽性故。”陈还列举了日俄战争中日本军人为国捐躯、勇敢顽强的案例,编成《东洋兵魂录》,发表在自己主编的《安徽俗话报》上,以示钦佩和推崇。其二,“体魄强健,力抗自然”。陈引用日本著名军事家乃木希典之言:“训练青年,当使身心悉如钢铁。”[12]还援引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名言:“教育儿童,十岁以前,当以兽性主义;十岁以后,方以人性主义。”他注意到,世界各国中,德国教育“体育殊重,民力大张,数十年来,青年死亡率之锐减,列国无与伦比。英、美、日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对各种体育活动,“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因而,他们的青年壮健活泼,国民进取有为[13]。中国教育里需要培养日本军人“轻死善仗”“死义尚武”品质的内容。其三,“信赖本能,不依他为活”。实则讲求血性,独立自主。陈认为:“人类四大之身,皆在自然之列。惟其避害御侮自我生存之意志,万物所同。”[14]他断言,在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近代世界,人们唯有信赖本能,讲求血性,才能生存。他认为,人无血性则为行尸走肉。有了血性,未来成为政治家,才能百折不回,坚决贯彻其政治主张;未来做了军人,才能戮力疆场,百战不屈;未来成为宗教家,才能投迹穹荒,守死善道;未来做了实业家,才能思穹百艺,排万难,冒万险,乘风破浪,制胜万里之外。其四,“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实则顺其自然,保持本性。这是一个具有教育心理学范畴的先进理念。陈援引明末著名思想家王守仁《训蒙大意》提出:“教育小孩子,也要像栽培草木一样,不可压制拘苦了他,要叫他心中时常快乐,自己自然晓得学好。这便和草木得了春风时雨一般,自然生机日发。”[15]也引用被誉为“慈爱的儿童之父”的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陈译为菲司塔尔基)关于教学心理化的思想和实践,他反对机械灌输的旧式教学方法,主张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的教学方法,正体现了顺性率真的精神。其次,“兽性主义”教育如何开展?其一,强身健体,做新青年。陈列举新青年与旧青年的首要区别,即生理区别,指出:斯斯文文的白面书生,“年龄虽在青年时代,而身体之强度,已达头童齿豁之期。”20世纪新青年的标准,“首应于生理上完成青年之资格。”[16]具备“壮健活泼”“面红体壮”“健全洁白”等身体素质。心理上应是“进取有为”“新鲜活泼”“自觉奋斗”等精神素质。1918年2月,北大成立“成美学会”,陈捐款120元,该会的宗旨是“协助德智优秀、身体健壮、自费无力的国立大学生,”为国家增进人才。[17]其二,人性、兽性,同时发展。陈坚定认为:“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18]既有人性又有兽性,不可偏废。有兽性而无人性,或有人性而无兽性,都是堕落衰弱之民。作为人性,不仅需要具备《敬告青年》所要求的自主、进步、进取、开放、实际、科学等精神素质,还要求政治、经济、伦理的觉悟。作为兽性,不仅需要具有极强的抵抗力,还要敢于“与天道自然相战”,“避害御侮,自我生存”,“优胜劣败,理无可逃。”[19]其三,开展“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潮是清末民初这个“近代中国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20]发生过相当影响的救亡思潮,它主张实行军国民教育,以培养具有尚武精神、国家思想、权利观念的军国民,以实现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目标。[21]因其注重培养广大群众的尚武精神,提高其军事素质,以反抗外来的军事侵略和国内封建统治的镇压,尔后逐步发展为各级学堂(学校)的军事训练和体育运动,所以得以盛行。从到前夕的20年中,军国民思潮曾经主导了学校体育,使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凸现“尚武”特色。青年陈独秀一度迷恋军国民教育,曾应邀参加“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与章士钊、杨笃生、蔡元培等试验炸药,研究暗杀。还参与吴樾谋炸清廷出洋五大臣的策划,做过陆军学堂教员.[22]新文化运动前期,陈推崇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尤其古希腊的斯巴达和近代的德国和日本。在他看来,“斯巴达人之教育,期以好勇善斗,此所谓军国民教育主义也;”[23]德国的军国主义,国民“最重强权且勇武可敬;”[24]日本军人“自古轻死好战”“尚武轻文”的大和魂,都值得中国教育学习借鉴,堪为中国军人的“榜样”。[25]众所周知,有血性的民族,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中华儿女并不缺乏血性,但缺乏发扬血性、敢于斗争的胆气,曾使得中华民族在近代蒙受了巨大耻辱和悲惨牺牲。鲁迅曾尖锐地揭露中国国民劣根性,指出其中之一就是奴隶性,即奴性。一个台湾老兵、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在回忆那段惨不忍睹的历史时写道:我们可能永远不懂5个日本鬼子就可以押着2000人去屠杀!没有血性,就没有抗争,就是东亚病夫,就会使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陈独秀的“兽性主义”教育思想站在发展国民性的高度,有着鲜明的思想启蒙意义。陈独秀重视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主张,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背景下西方教育思潮在中国的反映,虽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顺应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大潮,合乎时代要求。他的主张,多数是可取甚至先进的。此后,蔡元培高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大旗,蒋梦麟坚守“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余绪,都是对陈独秀教育思想的发展。在国家大力倡导对广大青年尤其军人开展血性教育的今天,其体育教育思想尤其“兽性主义”教育主张,显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作者:徐光寿

参考文献:

[1][2][3][4][5][6][8][9][11][12][13][14][15][16][18][19][23][24][25]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李建求.张謇教育思想述评,教育研究[J],1999(9),67-71.

[10][17]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0]张灏著,崔志海等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青少年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影响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它不光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也同样重视,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理、心理、品德、审美等方面变化最大的阶段,是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

一体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体育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发展,锻炼强健的体魄,为各项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青少年时期是人身体成长的重要时期,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发育。开展科学的体育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平等、自由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和提高锻炼技能,养成长期锻炼、终生锻炼的生活习惯,最终成为祖国的合格建设者。第二,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必要的承受能力是每个青少年必备的素质。体育教育中可以设计一定的比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也能体会失败的感受。通过反复的锻炼和正确的引导,让同学们认识到胜败不必过于在意,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有没有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一时的情绪低落是人的正常情绪状态,但怨天尤人、萎靡不振的心态不可取。第三,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当下的青少年仍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的过度照看和迁就使得有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能顾全大局,缺乏集体意识和基本的协作能力。体育教育中非常方便设计集体活动,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发挥集体的强大力量,才能取得成功,光靠个人的力量而不注意合作则会功败垂成。在活动中,学生们会亲身体验集体力量的强大,逐渐培养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的教育更加偏重于文化知识,体育教学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往往不足。体育课的授课时间被语文、数学、外语这三大课程占用的情况经常出现,在体育课的教学空间方面也存在投入不足的情况。学校需要认识到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投入必要的时间,完善、提升体育设施。第二,长期过度看中文化课教师团队的建设,使得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很多教师更关心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更多精力和动力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教师深入进行体育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在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综合考虑教师人数、学历、职称、年龄,建立合理的教师团队。第三,传统的模仿式教学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陈旧、死板的体育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简单的体育项目设计无法满足体育素质教育的需求。要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需要以学生为体育教学的中心,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精神、道德、社会、文化、交流技能、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养训练,深入探索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邵建华.身体素质敏感期与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11)

[2]李富营.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9)

青少年教育范文篇9

(一)文献资料法。大量阅读素质教育方面的书籍,体育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方面的文章,搜索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上面的有关于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方面的文章,了解最新研究的前沿和动态,寻找研究内容的创新性。

(二)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的方法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填写、现场回收的方式,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有效。

(三)专家访谈法。在确定研究题目前,咨询教育学和体育学方面的专家,为本文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四)数据分析法。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所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体育教育的研究意义。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我国青少年比例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最大。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最多。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重视应试能力,忽视全面发展。体育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心理素质会产生很大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时地结合运动专项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从中得到锻炼,学生才能对体育教学所要求的指标全面反馈并提高。

(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理论。学习体育理论和体育知识,是培养运动能力的前提。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与理论,来指导体育实践。在校学生主要是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更多时间还是要学生自己独立进行身体素质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体育知识,更好地制定自身的训练计划。独自锻炼,就必须掌握锻炼的方法。

(三)掌握科学方法进行锻炼身体,是培养青少年体能的关键和终身锻炼观念的重点。体育课程的开设,是青少年学生的生长规律,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基本活动包括跑、跳、投等和运动中所需要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弹跳等的区别。只有通过专门的训练活动才能锻炼身体素质,而身体运动能力是从事体育运动的前提。青少年学生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锻炼身体的需要,更要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体育技能,来指导从事各种运动的能力。

(四)学生具备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在体育课程内和体育课程外,特别是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内容,制定适合自身的锻炼计划,自主参加体育锻炼。合理的掌握运动量,进行科学的锻炼。学生独立自主从事体育锻炼,掌握合理的运动量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的方式。学校体育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重点,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选择适合自身的训练内容、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充分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三、提高青少年体育教育质量的建议

(一)学生体育教育的方法。从确立教育观念入手,确立培养人才模式,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各类人才优化的知识和智能结构,优化课程,重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整体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二)改革教学内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全面的能力和素质。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社会,教学内容的改定要具备信息时代的特征,青少年学生要从教师的讲授中接受运动知识,还可以直接从网络中获取运动知识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该是了解最新和最前沿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体育选项课教学,前提是师资力量的充足,学生都能够参加基本的体育课外锻炼,满足每个学生个人的体育锻炼的需求,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又能够使学生很好或者较好地掌握终生受益和坚持运动的项目。

(三)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不能接受所有知识的学习,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改进,能够反映学生运动的前沿,教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和技能与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结合起来。教学突出重点,表明本门课程的框架、内在规律,学生从思维方法上得到锻炼,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内涵和规律,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不忽视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处理好基础与应用知识的关系,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一是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开展的运动项目,必须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更利于学生以后能进行自我锻炼,增强体质,终身体育的形成。二是教材选择上,重视理论,培养学生终生体育传授知识和锻炼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不同学生锻炼的要求。三是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教师运用启发和诱导的方式,刺激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体育锻炼。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求的教学任务和内容,选择适合学生自己的锻炼方法、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各种问题。

青少年教育范文篇10

遵照《市“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实施方案》部署要求,现制定全县教育系统“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五五”教育普法规划的要求,通过组织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普法教育,加强各级各类中小学学生的法律启蒙教育、法律常识教育、法律基础理论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是非分辨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守法观念,牢固树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理念,有效预防犯罪,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努力培养合格建设人才。

二、活动时间

年11月至年5月

三、活动内容及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11月15日至12月4日)

各学校要根据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做好组织、宣传、发动等工作,要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班会队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做到师生皆知,全面启动普法教育活动。特别是要通过第五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好宣传活动,在广大师生中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制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活动实施阶段(年12月5日至年2月28日)

各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创新教育形式和手段,丰富学校法制教育内容,提高普法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全面推动“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

1、继续在中小学开设好《法治教育》地方课程,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切实做到法制教育课程开设计划、教材、师资、课时“四落实”。

2、认真组织教师、学生开展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普法知识专题读书活动,让法律知识走进师生,入心、入脑,让违法犯罪远离校园,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3、组织召开法制宣传教育报告会,邀请青少年普法教育宣讲团、法制副校长、“五老”志愿者作法制教育专题报告,引导、启发学生自觉学法、懂法,做守法、不违法的表率。

4、开展学生体验教育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征文、主题班(队)会、开设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自身体验,大力宣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学生法律素养。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第二届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活动,要采取多种途径广泛动员全县中小学生参与本次竞赛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

6、认真组织收看《起跑线上的警示》青少年犯罪警示教育专题片,要确保收看率达100%,可截取其中的某个案例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让学生通过身边案例的警示教育达到预防犯罪和掌握法律知识的目的。

7、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宣传教育网络,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互动活动”,让“学生带法回家,送法到万家”,通过学生、家长互动,提高法制教育效果;充分利用各级普法机构提供的法制教育资源,教育青少年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青少年防范侵害的能力。

8、加强对教师的法制教育,要结合师德师风建设,认真组织开展教师学法、用法活动,将法律知识纳入校长、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法律素质。

活动期间,县教育局依据制定的“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检查评估表,对各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总结推广新经验,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全面督促、指导活动顺利开展。

(三)活动总结阶段(年3月1日至5月15日)

1、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各学校要利用本次活动契机,建立健全学校法制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2、树立典型,深入开展。活动中要及时发现典型,培植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总结典型经验,通过树立典型来影响和带动全县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3、及时总结,报送信息。各单位要及时宣传报道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活动结束后要认真进行总结和反思,宣传信息和总结要及时报送县教育局基教股。

四、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积极行动。各学校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密切协作、扎实有效地推进活动开展。

(二)建立活动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县教育局成立由王玉军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和相关科室长为成员的县教育系统“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基教股。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负责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要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组织和人员、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