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扶贫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1 03:37:47

银行扶贫工作总结

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1

郑文凯在讲话中指出,从扶贫新纲要颁布实施以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呈现举国重视、各方协作、全面行动的良好态势,新阶段扶贫开发开局良好。面向贫困地区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定点扶贫第一次实现了对592个重点县的全覆盖,东西扶贫协作工作进一步深化,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空前高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进一步确定。

郑文凯表示,金融机构在定点扶贫单位中数量虽然不多,但历来是扶贫开发工作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参与定点扶贫的各个金融机构和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帮扶领域不断扩宽,帮扶形式不断创新,帮扶机制不断健全,涌现出很多新典型、新经验、新做法。

首先是更加注重发挥行业优势,坚持自身优势与定点县实际相结合。如人民银行组织青年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活动,并采取无息、低息贷款的方式,扶持重点县贫困村种养产业发展。其次更加注重开发式扶贫,不仅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项目的支持,也带去了改革开放的新思路和市场竞争的新理念。如农业发展银行大力培育和扶持定点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再次是更加注重全员扶贫。光大集团、中信集团、民生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单位普遍组织动员全系统职工参与扶贫捐赠、献爱心活动,不断加大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将定点扶贫工作融入企业党建、群团工作和文化建设。最后是更加注重机制建设。许多单位在深入定点扶贫县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本单位行业的特点优势,依据各级扶贫规划,专门制定了新一轮帮扶规划,出台了有关文件或与定点县签订帮扶协议,指导本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郑文凯介绍,近年来,扶贫部门、有关部委和金融机构为破解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不足、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08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全面改革了扶贫贷款贴息管理制度。五年以来,共安排了1800亿元扶贫贴息贷款;承贷机构多元化的局面也基本形成,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6年以来,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开展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该试点是以财政专项资金为引导,以村民自愿缴纳一定数额的互助金为依托,以其他资金为补充,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原则,在特定区域建立生产发展资金。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有1339个县,17700个村开展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资金总规模40.93亿元。

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金融扶贫商业银行扶贫举措扶贫成效

一、引言

精准脱贫是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首要目标。实践证明,金融扶贫是所有精准扶贫中最全面、最有效、最持久的扶贫方式,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等多重意义,能够产生多种溢出效应。“政策的、公益的、单一的”扶贫模式难以延续,因此明确金融扶贫重要性和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就成为实现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形成金融扶贫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成效,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经过长期的努力,山东省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随着扶贫的逐步深入,一些制约贫困地区全面脱贫和长效脱贫的因素逐渐显露,扶贫工作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创造条件。

二、山东省商业银行的扶贫举措

金融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山东省各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各方面优势,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创新模式体系,密切结合当地产业,充分打造联合扶贫新局面,更好的实现贫困户的脱贫。

(一)支持当地特色产业2009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分别为临沂市费县、蒙阴县光伏扶贫项目审批贷款5700万元和1.5亿元,已累计为临沂市鄄城、平邑、沂水、单县等7个县的光伏扶贫工程项目审批、投放贷款17.8亿元和6.6亿元,帮助贫困人口12万人,并为蒙阴岱崮景区、沂南竹泉景区等3个贫困地区旅游景区发放贷款1.8亿元。与此同时,为做好搬迁扶贫金融服务,济宁泗水、菏泽定陶区、曹县、成武县、郓城县的库区搬迁和土地整治项目审批、投放贷款分别为15.36亿元和6.5亿元,帮扶贫困人口3.9万人①。

(二)开展特色活动,开发创新项目山东省农商行为提升农民金融基础知识,开展了“金融知识走下乡”等项目活动,帮助农民了解金融知识,增强防范意识。这类活动以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为中心,为实现全面、有效扶贫打下基础。农商行还在创新领域推广了一些信贷产品和抵押贷款,如“兴农贷”、“富农贷”等。就是这些支农惠农的扶贫产品发挥了快速又简便的优势,有效满足了贫困群体的当下需求。

(三)优化网点布局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结合“金融知识走下乡”等活动推动农村建设,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帮助农民明确现代金融理念的同时,还在农村的各服务点针对服务环节和服务点布局进行实时的优化和调整,近距离为农村客户提供有力支持,逐步实现贫困地区持续扶贫目标。

(四)助力产业扶贫山东省农业银行积极开展产业扶贫,以支持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重心,通过一些突出的产业模式带动贫困户融入发展链。与此同时,通过政府信用增级等金融扶贫模式,农行还加大了“扶贫小额信贷”“富民生产贷”投放力度,也就是加大信贷投入,使产业获得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

(五)积极对接政府和市场全省各农商行与区域政府扶贫办等相关部门主动对接和沟通,深入到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当中开展金融业务需求的实践调查,根据贫困农民的各方面金融服务需求状况,探讨扶贫路径:发展“企业+农户”模式,针对有产业的扶贫村,通过支持经营主体发展带动脱贫;对接市场和企业,针对于无产业扶贫村,根据其现状适度给予全额贴息贷款。农商银行还加强对信贷人员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培训,提升信贷服务水平;强化对全市辖内农金员的培训,有效提升农村贫困人员小额支取、转账、查询等方面的服务水平,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严格按照国家金融服务标准开展工作,切实维护贫困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扶贫成效分析

(一)全省扶贫总体情况目前,山东省政府协调发挥各方力量,探索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农村扶贫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山东省并不在国家认定的14个贫困地区之中,也不存在部级的贫困县,但还是存在7005个省级定点扶贫重点村。临沂市和菏泽市,曹县、东平、萃县、沂南等20个县和黄河滩区扶贫安置区为全省的深度贫困地区。依据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2020年)”三年行动目标,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升级,2020年将全面完成。为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精神,努力推动精准扶贫基本战略的实施,山东省扶贫工作得到了稳步前进,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扶贫成效也越来越明显。2015年至2017年,全省贫困人口从242万人降至17万人,在全省人口中的占比从2.5%降至0.17%。国定贫困人口数从2015年的111万人降至2017年的8.1万人,占比已不到全省总人口的0.1%。(参见表1)

(二)商业银行扶贫成效从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对山东省近1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评价数据来看,扶贫贷款规模大幅度上涨,使受益贫困人口大大增多。截至2017年底,全省各类精准扶贫贷款余额646.21亿元,同比增长105.38%,具体成效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从贷款类别来看,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69万人次,同比增长137.25%。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产业扶贫贷款、项目扶贫贷款余额和具体增长量如表2所示。其次,从机构类型看,全国大型金融机构贷款占比25.8%,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占比59.23%,股份制及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占比如表3所示。第三,从银行账户来看,贫困地区普惠金融水平不断提升,金融机构为贫困人口开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银行账户的数量大幅度上涨,体现了银行业务的不断完善和人民对银行业务的认同和支持,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表42017年山东省精准扶贫贷款账户类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银行账户数量(万)69.8162.2244.24755.82同比增长59.69%55.68%20.65%42.97%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对山东金融机构评价》最后,政策举措不断完善、产品与服务模式更加丰富。2017年山东省商业银行累计制定信贷投放计划、资源配置、绩效考核方面的内部激励措施已达373项,同比增加23项;累计开发金融精准扶贫产品和有效服务模式535个,同比增加49个①。

四、商业银行在扶贫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剩余贫困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阻碍商业银行助力贫困地区全面、有效脱贫的瓶颈和障碍。

(一)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偏少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让很多省内大型商业银行因上市而调整战略,商业银行为了将网点集中在城市,对市场进行收缩,舍弃了大量农村市场,缩小甚至退出了部分城镇和县城的网点。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这又使商业银行网点退出的现象再次扩张,导致县级以下金融网点数量锐减,容易让一些金融组织在一些地方形成寡头垄断地位,农民的选择越来越单一,能够为农村群众提供扶贫资金的金融机构也越来越少。

(二)商业银行扶贫资金不足从主观上看,金融扶贫工作的信贷资金具有高风险、低回报的特点。此外,政府提供的风险救济资金不足,导致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信心,不愿在金融扶贫领域投入过多的有限资金。从客观来看,由于政府在金融扶贫、支农惠农方面政策匮乏,使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把在本地吸收的存款贷到外地,使某些地区银行扶贫贷款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着发达的科技支撑,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农村存款的跨地区吸收。另外,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上缴,也导致地方金融机构可用资金总量减少,用于扶贫的资金也会更少。

(三)金融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扶贫过程中政府引导资金的投放,但它只检查贷款额度,对评价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率和效果不够,而银行是扶贫资金的投资者,在保证扶贫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只对不良率、利率、贷款回收率等指标进行考核,在其他方面监督考核制度不完善,而且农村信用环境差,导致扶贫贷款风险高,这也大大降低了金融扶贫的效果。

(四)农民金融知识素养不高虽然一些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农民金融知识的宣传,但仍有很多信息闭塞的贫困地区存在大量农民,他们受教育程度低,金融知识缺乏,金融意识淡薄,经常会有借贷逾期的情况出现,导致农户陷入借贷困难的怪圈。农民金融知识缺失对金融扶贫的直接影响有:损害农民客户信用记录,降低农民贷款的几率;财政扶贫效率不高,使得大多数贫困户对财政扶贫的政策不了解,无法参与其中。由于贫困户的金融知识素养不高,没有办法切实树立金融扶贫的理念,将扶贫信贷资金当作救济款,不按时偿还利息本金,损害了自身信用记录的同时,也制约着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

(五)扶贫成果仍需要巩固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一夜返贫的现象极容易出现,而且,贫困户的生产意识和获得信息的能力都比较落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培训和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实践。此外,由于贫困家庭经济落后,很容易受疾病、灾难、自然灾害等影响出现返贫现象。

五、提升金融扶贫效果的建议

(一)政府方面1.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国家扶贫主管部门和省扶贫办应当通过发行专项债务、再贷款、定向扶贫等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充足精准扶贫资金,并对扶贫资金进行政策性的考核,科学设置贷款;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信用贷款机构,设立农村基金,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扶贫基金供给,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2.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激励。为提高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应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手段,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信贷投入;加强扶贫贷款安全,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让银行贷有保障。对贫困地区的商业和村镇银行,央行应设立专项扶贫再贷款,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加大贴现支持力度等措施,促进信贷资金投入,激发商业银行积极性。3.提升农民生活保障程度。政府部门应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贫困地区情况制定教育扶贫政策和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减小贫困户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压力;为特定人口提供特定的政策支持,也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降低脱贫户再次贫困的概率。4.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地方银行、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的优势为,展开扶贫工作,参与建设农村信用体系,为金融扶贫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3

(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淅川县支行,河南 淅川 474450)

摘 要:淅川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扶持县,把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开创了扶贫开发四项工作机制,采取六项推进措施强力推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贫困村民的脱贫致富。

关键词 :淅川;扶贫;连片开发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13-02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全县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积山、水、田于一体,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淅川县是部级贫困县,现有贫困人口8.3万人,占总人口的13.9%,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扶持县,淅川县委政府把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人行及金融部门根据上级及地方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增强责任,创新思维,优化服务,加大投入。止6月底,淅川县金融机构已发放“三农”贷款56亿元,占贷款总额74.6亿元的75%,今年新发放”三农”贷款3.1亿元,占今年新增贷款的3.56亿元的87%,有利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业、种植业等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快速发展。促进了淅川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贫困村民的脱贫致富。

一、开创了扶贫开发四项工作机制

1.建立了淅川县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了淅川县金融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扶贫开发的有关事项及相关扶贫项目对接,不定期交流工作开展情况,先后四次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金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推进工作开展。县政府建立由人民银行、涉农金融机构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今年以来多次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上级及淅川金融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督促金融机构切实承担责任,把扶贫开发作为金融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促进双赢的重要载体,积极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去,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县人行牵头,与金融办、扶贫办、银监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淅川县金融支持秦巴山淅川片区扶贫开发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召开了全县工业及金融工作会议,会上淅川县主管县长就金融工作以及金融支持秦巴山淅川片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2.建立了淅川县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通过《淅川县金融支持秦巴山淅川片区扶贫开发工程实施办法》确保金融机构扶贫资金投入保障,要求到2015年底,秦巴山片区淅川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年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增速,年增量不低于市金融机构平均增量;新增存款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比例达到50%以上。人民银行根据扶贫开发情况,用好、用活货币政策保障扶贫金融机构资金供应。利用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予以支持;在法人金融机构合意贷款规划优化调整上多给予争取;在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实施等方面给予调整。已经为符合条件的县农联社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使联社可利用资金增加7000多万元。帮助县农联社申请优惠利率支农再贷款1亿元,增强支持“三农”实力。为达到“三农资金”投入比率的淅川县农业银行落实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一个点的优惠政策。近两年,县财政拿出1.5亿元,用于扶贫开发工作。其中,1亿元用于支持生态农业发展,5000万元用于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使贫困农民有一技之长,依靠自身技术实现脱贫致富。近两年,县扶贫部门共争取扶贫贴息585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银行贷款1.8亿元资金投入扶贫开发项目之中。2014年还将投入500万元贴息资金,直接带动2亿元以上银行贷款投入扶贫开发。

3.建立了淅川县银农、银企项目对接机制。同县扶贫办合作,选择10余家发展前景好,具有辐射带动的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通过银农、银企洽谈平台,增进银农、银企之间的进一步对接。召开了秦巴山淅川片区扶贫开发银企对接会,通过双方互动达成共识,签订项目信贷议向书或企业授信书,支持扶贫笼头企业发展壮大,更好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农发行已与源科生物有限公司、绿源科技、震宇辣椒等企业进行了对接。建设银行与淅川县益源肉制品公司、金通农产品公司进行了对接并分别为两家企业贷款1500万元、和计划三季度贷款1000万元。村镇银行已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南阳丹江湖乳业有限公司授信500万元,对金帝服装、金瑞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授信。邮政储蓄银行已与赵四仙桃专业合作社金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定了贷款协议。农村信用联社与23家小微企业3100多户农户,200多农业种养殖大户,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授信或贷款。

4.建立了淅川县金融机构涉农信贷资金投入激励机制。在人行淅川支行的推动下,淅川县政府出台了《淅川县金融机构存贷挂钩及奖励办法》,对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中贡献较大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调动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协助县政府组织对2013年的信贷投放情况进行了考核,落实了对金融机构奖励178万余元。推动落实了新增涉农信贷投入增速超过15%部分的奖励政策。对扶贫开发贷款牵头行淅川县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按低于正常支农再贷款一个点的利率予以激励。

二、采取六项推进措施强力推进

1.成立了扶贫开发金融支持服务团。服务团由各金融机构派2--3人参与,深入企业、各个乡镇、农户进行调查和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宣传。召开了金融支持秦巴山淅川片区扶贫开发宣传月活动。召开了动员会,下发了文件,要求各金融机构利用电视、网络、窗口柜台、LED显示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组织涉农金融机构、县扶贫办组成5个宣传小组,深入贫困村、组开展宣传,提高群众对金融扶贫政策的认识,增强群众信用意识,保证有借有还,打消金融机构怕向扶贫项目贷款的顾虑。结合各行社工作性质、各乡镇的经济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方案,采取一企一策、一乡一品的方式进行对接支持,确保扶贫的有效性。

2.建立了秦巴山区淅川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库。由人民银行县支行和县扶贫办共同牵头,对涉农龙头企业、涉农中小、小微企业、种植户及种植合作社、养殖户及养殖合作社、种粮大户、大学生村官创业、返乡农民工创业、农户等进行分类筛选,建立了秦巴山淅川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库,并确立了50户涉农企业和200户农户作为重点支持对象,纳入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十百千”活动扶持对象,信息公开,为金融机构信贷服务提供重要参考。

3.建立了扶贫开发牵头行(社)制度。将淅川县农村信用联社确定为淅川县扶贫开发牵头社,做扶贫开发的主力军。上半年,农村信用联社各项贷款余额达47.76亿元,占全县贷款余额的64%,新增贷款4.47亿元,占全县新增贷款的126%。面向专业合用社推出的“金燕合作通”,共授信农民专业合作社19户、金额3520万元,累计用信4笔、1020万元。23家小微企业贷款2.71亿元。274家农业种养殖大户贷款8550万元。

4.落实了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组织召开金融支持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联席会议,引导信贷投放。辖内5家涉农金融机构与11家企业或专业户建立了合作关系,人民银行县支行对主办行服务企业情况进行季度监测,并对支持情况进行通报。目前,主办银行已向合作企业或专业户授信或发放7000多万元。

5.推进了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建议县政府增加了500万元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使“金开源”担保公司实力超亿元,增强其为企业担保贷款实力。督促各行(社)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信贷产品创新,重点加大涉农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仓储抵押、农户贷款专业合作社担保等产品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扩宽抵(质)押物品的范围,更好支持“三农”经营快速发展。建设银行对益源肉制品有限公司开办了1500万元的农业订单质押贷款。农村信用社对两家企业开办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6.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农村手机支付,电话支付,进一步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点存取款及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切实满足农民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取现、转账等基本服务需求。实现了“乡乡有ATM ,POS机到行政村100%全覆盖、助农取款服务点到行政村100%全覆盖”的成果。积极开展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推广工作,至6月底,试点镇-农行厚坡支行已开通手机支付业务3553户。农村地区手机支付业务推广工作开局良好,初显成效。

三、取得的成效

1.金融机构通过支持“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该县先后通过以上三种模式,发展茶叶3.9万亩、金银花2.6万亩、核桃4万亩、胡桑5万亩、软籽实榴6500亩、玫瑰6000亩,总面积16.7万亩,带动12万农户人均增收1200余元,带动2万多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如,县农发行重点支持的福森集团公司九重镇1.5万亩金银花产业基地,直接及辐射带动周边万余人就业,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县农联社重点支持的源科生物公司万亩有机农业(茶园、黄金梨、有色花生)基地,带动所在地毛堂乡2791户3500多位农民直接变成公司的“产业工人”,实现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支持的赵四仙桃合作社种植仙桃3500亩,发展社员146户,带动周边四个乡镇1560户农民致富。

2.通过支持“以工带农”模式发展壮大,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支持农业深加工项目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至今年6月底,金融机构企业贷款余额42.3亿元,重点支持国家、省、市扶贫(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涉农小微企业等600余家,直接安置农民就业2万余人。一大批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迅速发展,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年增收150余元。如联社支持的淅川县清真肉业有限公司集屠宰加工冷藏于一体,带动周边700多户农民发展养牛,户均增加收入5.3万元,安排17户农民就业。

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4

根据《中国银监会湖北银监局 共青团湖北省委关于开展2017年度全省金融机构挂职干部调研成果评比活动的通知》(鄂银监发[2017]12号文件)精神,结合自己一年的共青团天门市委挂职经历,我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对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扶贫贷款的发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扶贫贷款情况

2017年3月在天门市政府金融办的组织领导下,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与市政府金融办、市扶贫办签订了扶贫贷款三方合作协议。于2017年4月13日成功发放了第一笔扶贫贷款,截止2017年6月20日,累计发放扶贫贷款32笔,金额1166万,其中贫困户2笔16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笔,115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贷款发放占比98.62%,贫困户占比1.38%

(二)天门市拖市镇梅河村基本情况

天门市拖市镇位于天门市西北部,距市区32公里,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7.4万,辖41个村委会。梅河村距离拖市镇2.3公里,422户,人口1723人,耕地面积1891亩,人均纯收入4200元,2017年6月贫困户27户,81人,因病至贫50人,因残致贫31人,未成年人3人,孤寡老人1人。其中扶贫户5户,五保户2户,低保户20户,种植业主要以大棚蔬菜、白菜、玉米为主,养殖主要以养猪为主。

(三)贫困户基本情况

胡华平,女,现年53岁,拖市镇梅河村人,丈夫朱心爽今年54岁,一家5口,一子二女,大女儿已经出嫁;二女儿在广州打工,今年25岁,还未出嫁;儿子朱银,23岁,也在深圳某厂给人打工,尚未成家。胡华平因在几年前的一场疾病,花光了家中仅有的少量积蓄,还欠下了外债,每年胡华平都要到医院复诊,每天都需要药品来维持病情的稳定,在外务工的子女收入也仅够自己日常开销,无法拿出多余的资金来帮助家里,家里一贫如洗,艰难度日,2017年底通过本村村委会牵线、好心人支持,胡华平和配偶朱心爽与人合伙养殖生猪,收入勉强维持家用和承担自己的医疗支出。

(四)贫困户贷款基本情况

2017年5月胡华平猪场规模达200余头左右,因生产经营需要,猪场急需资金搭建猪舍和购买饲料,再次注资让胡华平重新燃起的生活希望,瞬间跌入了谷底,对于一贫如洗的胡华平,当初如果不是好心人为了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借给他们资金参与经营猪场,他们也不会重燃生活的信心,他们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眼看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可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们陷入了困境,不注资就等于好心人借的钱不能还,生活也没了着落。猪舍扩建一天也不能等,一家人急得是团团转,村委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汇报给精准扶贫驻村工作组,工作组从市扶贫办了解到与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合作的扶贫贷项目可以缓解胡华平猪场的燃眉之急,迅速通知胡华平积极申报,邮储银行通过现场调查,风险判断,收入测算,授信分析后于2017年6月7日,对胡华平发放了10万元的扶贫贷款,期限一年,年利率是7.35%(政府全额贴息),还款方式是阶段性等额本息,前8个月还利息,后4个月还本还息。

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政府沟通,做好政策落地。

扶贫贷款三方协议签订以后,我行迅速成立了以分管副行长为组长,三农金融部为牵头部门的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与市扶贫办一起拟定贷款工作流程,以准、快、全(金融扶贫精准、贷款办理快速、资金运行安全)为工作核心,及时下发通知到全市26个乡镇、办、场园的地方政府,大力宣传扶贫贷款政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电视、报纸、宣传折页等多少形式为载体的宣传手段,快速有效的将扶贫贷款这一政策做到了家喻户晓。与市扶贫办建立月例会制度,及时交换信息,沟通、协调、解决扶贫贷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扶贫贷款工作进展情况。

2、加强业务支撑,做好金融服务。

为好更好的做好贫困户的金融服务工作,充分调动17名基层信贷人员的扶贫贷发放的积极性,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在资源配置中配备扶贫贷款现场调查专用车辆,开私家车的信贷员给予燃油费专项补贴,同时增加电脑终端、扫描仪、照相机、复印机、打印机、录音笔等设备,从现场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检查全流程为扶贫贷款开设快速通道。申请扶贫贷款的贫困户多居住于交通不便的偏远村落,有时开车去就得花去2-3个小时,信贷客户经理急贫困户所急,放弃正常休息,加班加点做信贷现场调查,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服务质量得到了市委市政府、扶贫办的一致好评。

3、严格产品用途,做好精准信贷。

邮储银行严格规定申请扶贫贷的对象必须是市扶贫办确定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不得以任何形式的变通为他人办理扶贫贷款,杜绝将好事办坏。现场调查必须了解贫困户是否为自愿申请贷款且有无真实的贷款需求,告知此款项为扶贫贷款是我行商业性贷款,是必须偿还的,不是民政部门发放的扶贫款。授信审批根据申请人实际经营情况来确定合适的额度与还款方式,不顶格放款,这此措施很好的厘清了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政府与客户的关系,客户实体的关系。

4、推行阳光信贷,做好风险控制。

以进村入户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我行阳光信贷政策,营造全社会支持邮储银行信贷业务的良好工作氛围。将扶贫贷款政策、业务流程、产品要素,担保补偿、贴息管理、监督电话等信息印制成宣传册,增加贷款投放透明度,确保贷款投放公平、公正、公开。做好贷款发放后的资金流向监测,利用村监督员、电话回访,实地检查等形式,切实将贷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防范风险隐患,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依托当地政府,协助作好扶贫贷款逾期催收工作,力争将逾期率保持在零。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发挥了金融扶贫的杠杆作用。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坚持以政府主导、扶贫贴息、银行助力、精准扶贫的原则,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提供单笔最高50万元,期限1年,免一半利息,银行承担50%的风险,为贫困户提供单笔最高10万元,期限1年,全免利息,银行承担30%的风险的扶贫贷款信贷产品,市政府建立风险补偿基金500万元,对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贴息,对产生的风险进行补偿,有效降低了扶贫对象的融资成本。

二是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制约贫困户自我发展的瓶颈,由于贫困户本身就缺乏资金,且经营实体不建全,抗风险能力差,抵质押、担保能力弱等原因难以获得贷款,直接导致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资金做补充,脱贫步伐缓慢。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扶贫贷款业务开办后,针对贫困户的经营特点,从产品设计上大大降低了贫困户贷款门槛,只要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就能从邮储银行申请扶贫贴息贷款,而且不需要抵押,产生利息也有政府补贴,对于那些一心想脱贫致富的贫困户来说,获得贷款不再困难,自力更生的困境得到了有效改观。

三是推动了脱贫攻坚的进度。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通过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产业脱贫金融服务工作,运用风险补偿基金扩大金融扶贫成果,对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提供包含扶贫贷在内的一篮子金融服务,将金融服务网络终端延伸到田间地头,利用农村基层组织、驻村扶贫工作队等优势资源,提高了银行在金融扶贫过程中的信息及时率,信息准确率,风险反应时效,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推动了天门市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进度。

四、金融扶贫的难点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贫困户居住地大多存在灌溉条件差,村级公路延伸差、路面窄、路况差,住房条件差等基础设施落后问题。产业构成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占比较低,且生产技术落后,周边产业支撑不强、贫困户与市场接触也少、产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仅够维持低收入水平,难以实现资本积累。有的暂时生产经营走上正轨,因生产经营技术、市场价格、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前期生产经营成果付之东流,重新戴上贫困户的帽子。

二是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信贷资金风险较大。长期的政府资助、扶贫脱贫工作使得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坐、等、靠、要的思想,认为政府不会丢下我不管的心理占主导地位。虽说我国从最近几年开始规范个人征信,培植信用环境,建立诚信社会,但农民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依然淡薄,农村信用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邮储银行天门市支行近年来小额信用贷款逾期率高居不下,通过自主清收、司法诉讼等手段催收逾期贷款,效果并不理想。农村仍有大量逾期贷款户有钱不还、故意逃废债务,极大地破坏了信用环境。扶贫贷款很容易理解为扶贫款,最终导致资金损失,抑制了金融扶贫的发展。

三是扶贫贷款供需矛盾突出。邮储银行调查的所有贫困户贷款中,贫困户基本缺乏有效的担保及抵押,银行最高授信金额也只有10万元,只能满足一般的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离彻底脱贫还有一段距离。规模化的农业产业生产且有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大,见较慢,风险相对较大等特点,而目前的扶贫贷款,还款周期短,额度小,需要贫困户先付息待贷款结清后全额补贴利息,银行与贫困户之间存在较大矛盾。

四是信贷客户经理放贷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山清水秀信用生态环境整治工程,有力的打击了内外勾结、违规放贷等违法违规问题的产生,强化了风险管控意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贷款追责问责力度的加强,信贷客户经理风险意识,惧贷、惜贷意识明显增强。贫困户本属于劣质客户,大多数客户文化素质差,生产经营能力弱,创收手段单一,扶贫贷款虽然有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但是补偿比率没有全覆盖,银行依然存在较大风险敞口,贫困户贷款风险远高于其他涉农贷款,鉴于以上种种情况信贷客户经理发放贫困户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五、几点建议

一是目前我市扶贫贷贴息是按照先收后贴的方式兑付,具体由贷款行在结息日向贷款贫困户收取利息,待贷款结清后汇总贷款本息明细,向地方财政提出贴息资金申请,再由贷款行将贴息资金支付给贷款户。而我市再就业贴息贷款是地方财政直接按季贴息,同样是政策性贷款,贴息方式却截然不同,贫困户本来就资金短缺,还要先垫付利息,无端增加了贫困户脱贫的压力,所以建议地方财政直接贴息,不再需要贫困户垫付利息后再补贴。

二是邮储银行目前执行的扶贫贷款风险分摊情况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贷款政府银行风险分摊比例为5:5;贫困户贷款政府银行风险分摊为7:3。站在银行的角度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能力较强,资金运用合理,银行相对好把握信贷资金风险。贫困户生产经营能力差,信息获取能力弱,投资运用资金能力差,银行不好把握风险,按照协议仍需要承担30%的风险,银行放贷意愿不强。建议对待贫困户贷款,政府逐年增加风险补偿基金,风险分摊设计为政府兜底或降低银行风险敞口。

三是金融扶贫仅靠星星点点的贷款难以达到彻底的脱贫效果,地方政府应当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引导贫困户完成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为贫困户提供担保,增强贫困户的融资能力,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推出更多期限长,办理方便的扶贫贷款产品,引入政策性保险公司为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提供担保。

四是建议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信用生态环境。加大对失信贷款的惩戒力度,给失信户施加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停发失信户的一切涉农补贴,引导农户自觉诚实守信,司法等单位强力开展依法清收,开成强大的震慑效应。

范文二:扶贫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青山镇地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位于普安县南部,东距晴兴高速18公里,北距镇胜高速40公里、南距南昆铁路清水河站35公里,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普安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2017〕16号),原雪浦乡、青山镇合并为青山镇,合并后全镇国土面积254.8平方公里,耕地13.98万亩。辖11村2社区,总人口6.4万人。

二、我镇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镇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任组长,包村(社区)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印发了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镇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扎实精准识别。及时安排部署,明确包村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求各村(社区)严格按照识别标准,本着真扶贫、扶真贫、见实效原则,组织五人小组人员和包村组干部深入村组,按六看法逐户见面,逐户识别,对建档立卡数据进行了4次全面系统的回头看。通过精准再识别,落实回头看,确定最后进入系统精准贫困户1822户5532人。

(三)抓实精准对接,推进扶贫行动。实施以党建帮扶、结对帮扶、产业带动、救助保障、搬迁脱贫、合作社组团等措施开展扶贫行动。一是党建扶贫促进行动。按照上级安排部署,结合实际,专门组建了5个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组,成立了13个联合党支部,镇党委下派5名副科级包村领导到5个贫困村任党支部副书记;每个贫困村重点培育种养殖业农村致富带头人2户以上。二是救济救助保障促进行动。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的兜底功能。2017年将符合条件的122户188人纳入相应的城镇低保,4548户6824人纳入农村低保。三是技能培训发展产业行动。组织镇村干部和产业脱贫户代表20人到镇域各种养企业和合作社参观学习,让技术人员讲解传授种养技能,强化农+合作社、农企对接。推动三变四化建设,让贫困户有一定稳定收入。到村(组)开展共商工作,培训种养殖累计541人次,发放种养殖技术资料1160份。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业。截至目前,全镇发展烤烟种植户2387户(其中:精准扶贫户642户2889人,签订种植合同6092亩,预计实现产值1500万元,户均预增收30000元以上),2017年在稳定现有烟农的基础上突出向烤烟能手、优质生产基地集中,并扎实推进集群式烤房、烟水、烟路、烟机、烟地配套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收烟8万担优质烟叶;草地畜牧业采取品改繁殖,瘦育肥饲养黄牛等方式养牛,以分散厩养为主,培育10头以上养殖大户50户,全镇牛饲养量达到3500头,出栏2000头。发展规模养羊21户。发展规模养猪(50头以上)20户,实现年出栏生猪10000头,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林果产业在继续抓好核桃种植管护,组织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户合作,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发展蔬菜、特色水果、百合、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户627户2479人,其中,精准扶贫户286户1231人,为走稳产业发展脱贫一批路子奠定扎实基础。四是住房保障促进行动。按优先建卡贫困户,保障农村低保户,照顾重点优抚对象,兼顾其他贫困户的原则。建成小康房67户。确定2017年危房改造任务502户,目前已完成357户。其中:建卡精准贫困户178户。

(四)紧盯易地扶贫搬迁,精准助力脱贫。积极探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思路,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让更多的老百姓能享受到这一惠民政策,以期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等问题。按三帮共商队伍工作法(即镇党政主要领导一帮共商队伍、 13个共商会一帮共商队伍和 五人小组结成联系对子一帮共商队伍)机制,以五共工作法为抓手做实群众工作,用优惠政策帮他们算好脱贫发展的账,把要我搬变为我要搬。截至目前,召开易地扶贫共商会61次,发放易地扶贫相关宣传资料9000份。同时,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评议公示,组织人员成立调查核实组下到各村(社区)逐户开展走访调查,核对搬迁对象名单、家庭信息,确保搬迁对象信息准确完整、真实可靠。确定 十三五期间搬迁439户1780人。截止目前,2017年有二道岩、高林、三冲寨、打磨沟、窑湾、倒马坎等6个自然村寨作为易地扶贫整寨搬迁实施点,总计195户839人。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镇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即一名领导、一帮队伍、一台车子、一块阵地、一笔经费),按照州、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包村(社区)、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落实了600余名干部进村入户履行帮扶工作职责,确保了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甚至对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对于产业到户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派驻的部分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镇开展的产业脱贫户到镇域各种养企业和合作社参观学习,让技术人员讲解传授种养技能为例,一些贫困户不参与或积极性不高,认为搞种养殖没多少收入。

(三)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

四、下步工作建议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手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三是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

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5

发放对象是相关贫困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4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3月25日宣布,设立扶贫再贷款,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脱贫攻坚提供成本较低、期限较长的资金来源。

央行有关负责人对扶贫再贷款相关问题做出说明:累计展期次数最多达到4次,从而使扶贫再贷款的实际使用期限最长达到5年。扶贫再贷款的支持范围是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未纳入上述范围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放对象是上述贫困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4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求使用扶贫再贷款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建立台账,确保涉农信贷投放在数量、用途、利率等方面符合扶贫再贷款管理要求。

该负责人称,扶贫再贷款是人民银行为支持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提供的流动性支持,不是财政资金。央行在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加强总量调控的同时,通过扶贫再贷款有针对性地增加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发挥扶贫再贷款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贷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扶贫再贷款资金等同于财政资金。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必须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涉农贷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并按期足额归还扶贫再贷款本金和利息。

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6

金融扶贫要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实际需求

本届“扶贫日”金融扶贫论坛,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主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办。论坛以 “精准特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金融扶贫”为主题,旨在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实际需求,不断提升金融扶贫服务能力。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杨子强、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长解学智在论坛作了主旨发言。

论坛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鲍建安和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主持。

杨子强指出,把握市场的原则和可持续性,实现政策扶持、产业配套等方面的精准对接,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特别需要市场化运作机制,优化金融扶贫资金的配置效益,增加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提高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陈文辉谈到金融扶贫时说,将精准扶贫落实到保障农业产业发展上,防止农户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维护贫困人口健康权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推动贫困地区信贷资源投放,积极助推产业脱贫。开展组合保险,将精准扶贫落实到保险贫困户生产生活全方位风险上,对贫困户实现全方位全覆盖。

欧青平在发言中指出,进一步做好金融扶贫工作需要把握农村贫困人口限期脱贫这一基本目标,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基本方略。欧青平强调,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这个基本方针,必须坚持金融扶贫政策定向、精准、特惠、创新这些基本原则。

解学智认为,政策性银行是金融扶贫的生力军,使命光荣。他强调,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始终把服务脱贫攻坚摆在统揽全局的重要位置,努力构建全行全力全程扶贫的工作格局,推动各项工作、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向服务脱贫攻坚聚合。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等金融业代表就金融机构如何参与扶贫开发展开了热烈探讨。银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中国证券业协会、贵州省金融办等监管机构和有关专家就金融扶贫进行深入讨论。

发言摘要

中央做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一年来,金融部门自觉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主动承担、积极作为,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针,不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聚焦贫困人口,实现精准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脱贫攻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民生改革,关系“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实现。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牵头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完善金融扶贫机制,督促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力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杨子强

保险直接面向最广大的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在扶贫助困方面有着独特的体制机制优势。通过市场化机制,保险可以对受灾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补偿,有助于提高扶贫开发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通过大数法则和风险分散机制,保险可以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扶贫开发资源优化配置。

下一步保监会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凝聚行业力量,主动作为、积极配合,进一步创新保险扶贫体制机制,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力争将保险服务送到每一个贫困家庭,覆盖贫困家庭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努力构筑贫困地区风险防范屏障,助推国家2020年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实现。

――保监会副主席 陈文辉

邮储银行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扶贫工作,落实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务院扶贫办等机构的有关工作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围绕“五个一批”中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提高金融扶贫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扶贫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努力发挥我行的优势,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 邵智宝

十以来,集团党委将脱贫攻坚纳入了集团的发展纲要,今年的第一次党委会研究决定,在人保财险设立事业部,通过保险加投资的联动机制、集团牵头、集团相关的子公司全面参与,加大脱贫攻坚的工作力度。保险助推扶贫的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持续推进的工作机制。在这当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建立政府加企业、加金融、加农户四位一体的运作机制,是金融扶贫的有效途径。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副总裁 俞小平

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精准扶贫;信用建设;信用共同体;信贷扶持

玉树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青海省贫困户的聚居地,所辖的六个市县(县级市)均为省定及国定贫困县,其中四个县为国定贫困县,全州贫困户数达3.5万余户,近年来,玉树州通过积极开展信用培育、信用创评全面助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玉树州信用创评工作基本情况

按照青海省金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创评要求,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组织辖内4家金融机构为精准扶贫主办银行,积极开展了贫困户信用档案建立和信用评定工作,实现了玉树辖区贫困户信用档案建档全覆盖,以“信用创评+信贷扶持”的金融精准扶贫思路,积极推动信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根据全省金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统一部署,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组织辖区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贫困户信用档案建立和评定工作,根据玉树州扶贫局核定精准扶贫贫困户为35748户,其中低保户为19070户,非低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6678户,截至2017年2月末,玉树辖区累计建立贫困户信用档案25149份,占金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100%;累计对25023户农牧户开展信用评定工作,占金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100%;累计对19567户符合信用评定标准的农牧户开展信用评定,并评定为贫困信用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54.74%,累计为1676户贫困信用户提供直接信贷融资支持金额达5995万元,全面完成了金融精准扶贫建档和创评任务。

(一)精准建立创评机制

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积极转发贫困信用户信用评定标准,制定贫困户信用评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金融精准扶贫阶段任务,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意见办法方案。建立了贫困户信用创评工作督导机制和通报机制,建立了以贫困户为点、贫困村为面、贫困县为片的“点、面、片”相结合的三级联动创评机制,为贫困户通过信用获取金融服务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精准识别建档对象

设立了4家金融精准扶贫主办银行,按照“分片包干”的原则,组织主办银行对258个行政村所辖的2.5万户贫困户开展信用档案的建立和评定工作,实现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摸清了贫困户的金融需求信息和信用信息,为精准施策提供了支撑。

(三)精准开展信用培植截至

2017年2月末,通过对贫困户进行宣传教育、信贷培育、能人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培育,已完成评定贫困信用户19567户,占全部贫困户的54.74%,占金融精准扶贫贫困户的117.32%,探索开展专业合作社的信用培育和创评工作,在全州范围试点创评信用专业合作社10家,实现了让贫困户及新型农业组织通过积累信用从而获得融资的机会。

(四)精准探索信贷模式

主办银行制定年度扶贫贷款投放计划,因地制宜创新信贷模式。目前,玉树农商行的“五人签字法”模式、农业银行的“三级联保”模式、青海银行“FS”农贷模式、邮储银行的“能人大户带动”模式基本成熟,正在复制推广。截至2017年2月末,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发放扶贫再贷款2亿元,主办银行累计向1676户贫户发放信用贷款,累计金额达5995万元,向辖内10家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信用培育,累计发放信用专业合作社贷款450万元、特色优势企业贷款2200万元,累计帮扶和带动贫困户达2000余户。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玉树地区虽然将信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作为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信用信息采集难、维护难、贷款获得率低等问题制约,深化金融精准扶贫普惠力度面临较大瓶颈制约,直接影响着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

(一)信用信息采集难

为顺利开展好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高度重视,组织辖区各金融机构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信息采集内容及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多重因素制约,呈现信用信息采集难的问题。一是基层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少,采集服务对象多。玉树州共有贫困村104个,贫困户数达3.5万户,而四家精准扶贫主办银行经办人员仅有约120人(每县平均仅有17-23人),平均每位金融机构经办人员对应承担采集6个村、约292户贫困户信用信息的工作任务,信息采集任务量之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所采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语言交流障碍,信息采集困难。由于玉树当地贫困户95%以上为少数民族,因个人因素制约,80%以上的贫困户未接触过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信息采集员在翻译采集内容时,需要用通俗的藏语理解和翻译金融专业术语,信息采集员翻译能力及被采集对象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导致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度大打折扣。三是信息采集对象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加大了信息采集成本。由于玉树地区地域辽阔,95%以上的贫困户为农牧户,游牧而居,所居村社基础设施不完备,一个乡镇中最远的村与村之间的距离长达近90公里,只能骑着马或摩托采集信息,造成信息采集成本高、效率低。

(二)信用信息维护难

玉树州在积极采集贫困户信用信息过程中,发现信用信息受扶贫环境因素、家庭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信用信息采集受到制约;而“贫困户信用档案”中“资产情况”与“玉树州贫困户信用评定表”中“家庭劳动力占比”、“家庭劳动技能”等信用信息为动态信息,具有时效特性,易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失效、失真”的情况,导致贫困户信用信息在一定时期后不具参考价值。一是受扶贫环境因素影响。在调研中发现,玉树藏区农牧民群众大多以游牧而居,贫困户“资产情况”基本以牛羊牲畜及房产为主,目前,地方有关部门为按照精准扶贫精准帮扶脱贫相关要求,积极通过筹措资金免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赠送牛羊,派专家指导牲畜养殖技术,并及时与畜产品加工企业衔接开展“产业扶贫”,因此,贫困户家庭资产出现送即“增”、卖即“减”的动态变化,造成已采集的信用信息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失真”的情况出现;同时开展对贫困户的培训教育,将完成教育的贫困户协调安置集约生产类企业参与就业,促使“家庭劳动力占比”、“家庭劳动技能”等贫困户重要信用指标呈现加快变动态势,造成已建立的信用信息档案内容逐步“失效”。二是受家庭因素影响。由于受到玉树灾后重建及城市化进程因素的影响,近年农牧民群众迁移率较高,贫困户呈现向城市转移的现象,贫困家庭年轻人逐步倾向于前往城市打工生活,或因贫困户中年轻人另立新户分开生活,为贫困户家庭基本信息以及房屋等固定资产信息的采集与二次维护加大了难度。三是受自然因素影响。玉树州地处高原,全年极端天气为常态,贫困户家庭牛羊牲畜受极端恶劣天气影响,死伤率较高,贫困户家庭牛羊牲畜的寿命一定程度影响着贫困户信用信息的精准度;玉树地区农牧民群众常年以虫草采挖为主要收入来源,因环境、数量等因素导致虫草价格的波动,同样影响贫困户“脱贫”或“返贫”情况的出现,其资产变动幅度较大,导致“家庭资产”指标存在时效性。

(三)贫困信用户贷款获得率低

为全面推进玉树州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玉树州金融系统积极推动精准扶贫信贷扶持工作,截至2017年2月末,辖区各金融机构投放各类扶贫贷款累计达10934.76万元,其中对1676户建档立卡贫困信用户直接投放扶贫贷款,金额达5995万元,占扶贫贷款投放总金额的54.67%,平均每户获得4.85万信贷扶持,贷款贫困信用户数占贫困户总户数的3.45%,占已创评贫困信用户总数的6.30%,扶贫贷款获得率占比仍然较低。一是“诚信度”评价指标缺乏参照价值。在“贫困户信用评定表”“诚信度评价”栏中“有脱贫发展意愿和发展思路”、“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积极维护地方稳定,民族团结”、“服从管理,参与公益事业建设”、“尊老爱幼、邻里关系和睦”四项指标分数占比达36%,但由于指标缺乏有效参照,采集信息时容易受到被采集人因理解偏差、为套取优惠政策,借助信息不对称优势,影响四项“诚信度”评价指标真实度,造成“诚信度”评价过于主观,从而增加金融机构通过信用评定结果开展信贷扶持风险、影响信贷扶持力度。二是信用风险补偿机制不到位。风险补偿基金的设立对贫困户的个人信用起着“担保人”的作用,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贫困群体获得信贷扶持机会,基金基数越大、放大倍数越低,金融机构对贫困户开展信贷服务的积极性越高,所需要承担的风险相应越低,贫困户通过借助自身信用获取融资机会就越高,为全面协调推动精准扶贫风险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与玉树州扶贫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使用村级互助资金建立扶贫贷款风险防控资金的通知》,利用各行政村村级互资金组成扶贫开发贷款风险防控资金,落实全州风险防控资金0.5亿元,而贫困信用户贷款户数仅为1676户,贫困户信用贷款余额为5995万元,未能够达到扶贫风险补偿基金按照1∶5放大倍数的要求,风险防控资金数额较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机构对贫困户的信贷投放积极性。三是自身发展意愿不强、信贷需求不高。玉树州杂多县、曲麻莱、治多县处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域,多数贫困户享受“生态补偿基金”、“草原补偿基金”、“林业维护基金”等各项国家特殊补贴政策,贫困户依赖国家兜底、依赖政府补贴思想严重,造成部分贫困户产生惰性,自身发展意愿不强,影响信贷需求,造成区域性贫困户信贷需求疲软,以玉树市小苏莽乡扎秋村调查为例,该村共有贫困户92户,年户均可获得各类补贴达2000元以上,全村无产业,合作社仅有1家,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有政府2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暂无信贷需求,中支通过对该村贫困户宣讲金融扶贫的相关优惠政策及“贷款必还”的扶持条件后,所调研的贫困户均表示暂无信贷需求。

三、对策建议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信用评定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让更多贫困户通过自身信用的积累,享受信贷便利,实现信贷脱贫,因此,建立银村联动协调机制、信用评定与信贷挂钩、建立贫困户信用评定信息系统、建立金融扶贫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扩大金融扶持产业扶贫力度等措施成为金融与扶贫攻坚有效对接的关键环节和信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口。

(一)建立“银村信用协调机制”,提升贫困户信用信息采集和维护能力

建立以银行主导、村支部协调,贫困户参与的银村信用协调机制是提升贫困户信用信息采集和维护的重要途径。一是定期组织金融精准扶贫“村支部培训班”。承办金融机构定期对村级主要领导干部普及金融知识,培训如何采集和维护贫困户信用信息。二是贫困户信用档案信息由村支部负责。金融机构与村支部签订银村合作协议,明确将整村信用信息采集维护及信贷协管的任务交由村支部负责,村支部通过以半年或一年为一个周期,定期对本村贫困户的信用信息集中采集、更新与维护,并由村支书签字确认,以确保信息有人采集有人负责。三是村级互助资金做担保。由村支部组织,将村级互助资金存放于承办银行,签订担保协议,为向该村投放的信贷资金做担保;四是以村为单位,村支部在再次申请贷款时,将全村贫困户信用档案交由承办银行定期审核,审核通过后承办银行按照信用状况及该村信贷需求投放信用贷款为贫困户提供金融脱贫的机会。从而有效形成“银行+村支部+村级互助资金+信用贷款”的银村信用协调机制模式,做到承办银行一次性建档,村支部终身维护,村级互助资金始终做信用担保,承办银行定期投放信用贷款的良性循环。

(二)“诚信度”评价指标与村级信贷信用培育挂钩

探索和建立整村“履约增信、失信惩戒”机制,金融机构所投放的信用贷款应从几百元、几千元起步,让贫困贷户按时还款、积累信用,逐渐提高授信额度,若全村贫困户均守信,均可享受“诚信度”提级加信的信用奖励,反之一个或部分贫困户失信,全村所有贫困户都将受到“诚信度”评价降级减分和授信额度降级减信的信用处罚。实现贫困户“诚信度”评价指标体系有科学具体的参照数据,同时也可促使贫困户在参与“村级信用共同体”建设中积累自身信用,实现一人信用影响全村的局面,提升个人价值,提高拥有脱贫致富的外部融资机会。

(三)建立贫困户信用评定信息系统

为有效提升贫困户信用信息的维护和监测水平,建议探索建立贫困户信用评定信息系统,贫困户信用信息评定情况及信贷扶持情况由金融机构负责录入并共享应用,由地方人民银行负责对系统进行维护与监测,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一是信用档案电子化管理。目前贫困户信用档案均为纸质档案,贫困户信用评定信息系统可将贫困户信用档案及信用评定实现电子化管理,以防止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纸质档案丢失的风险,同时可实现多金融机构间的共享应用。二是具备动态监测功能。通过数据分析对比,能够实现动态监测辖区贫困户信用评定变动状况,及时对变动地区因地施策,提高金融扶贫信用风险监测水平。三是具备金融机构信贷扶持情况监测功能。为有效督促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及时了解金融机构开展信贷扶持进度显得尤为重要,系统应具备信贷扶持监测功能,实现对辖区金融机构推进信贷扶贫的实时监测和督导。

(四)建立“四位一体”信用风险分担机制

金融精准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手段,信用风险分担状况直接影响着金融精准扶贫的有序推进,因此,建立以扶贫基金设立一部分、政策保险承担一部分、地方财政补偿一部分村级互助资金担保一部分的“四位一体”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符合实际需求,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扶持力度和提升农牧地区金融机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风险抵御能力。一是提升扶贫风险补偿基金基数,降低放大倍数。存放在金融机构的扶贫风险补偿基金是信贷投放的保护伞,有条件地提高存放在金融机构中风险补偿基金基数并降低放大倍数有利于扩大金融精准扶贫推进成效,降低贫困户信贷风险。二是推广政策保险,增信贫困农牧户。全面启动并扩展藏系牛羊保险业务,持续扩大参保牲畜数目,政府给予承办保险公司相应补贴,降低保险成本,金融机构可根据农牧户参保情况开展信贷扶持,以降低风险。三是地方财政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建议地方财政设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有条件的对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风险进行二次分担,财政部门通过对风险补偿基金存放基数的调整,刺激金融机构不断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四是村级互助资金参与信用担保。以村级为单位,将村级互助资金作为承办银行对该村信贷服务的信用担保,以确保扶贫贷款风险降到最低,实现贷款放得出,收得回。

(五)扩大金融扶持产业扶贫力度

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8

县域农商银行作为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县域农商银行如何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农商银行支持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转变思想观念

扶贫贷款作为国家脱贫攻坚的一项惠民工程,也是农商银行加强和老百姓的沟通的纽带,农商银行要高度重视,将扶贫贷款作为支农惠农的切入点,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站在推动精准扶贫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高度,提升对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着力构建全行扶贫、全力扶贫的工作格局,增强推进落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金融机构,简单将信贷资金发放到贫困户手中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持续扶持贫困户发展,才能真正帮助贫困人群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作为农商银行要着力引导扶贫对象,树立“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意识,鼓励60岁以下有劳动能力和较强脱贫愿望的农户借助小额贴息贷款自力更生,增收致富。

(二)强化对接,践行社会责任

1.加强沟通对接。农商银行要多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扶贫贷款进展情况,争取县领导的支持。总行层面加强与县农村农业局对接,县农村农业局应协调和组织各乡镇扶贫工作人员,支持农商行的工作;条线部门与县扶贫办协调对接,基层支行与所在镇政府协调对接,形成“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要主动邀请镇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在基层支行扶贫贷款发放领导小组中挂帅,以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推动扶贫贷款高效发放。

2.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农商银行要对口帮扶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贫困户,每年走访慰问,给予一定的资金、物资帮助。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帮扶村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群众的幸福感。班子成员及机关中层干部积极开展与贫困户结对认亲戚帮扶活动。农商银行作为老百姓自己的银行,要积极响应县政府的号召,开展扶贫济困、慈善捐助,提高农商银行的社会形象。

窗体底端

(三)简化手续,提高放贷效率

1.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流程。按照“一简(简化评级授信)、二免(免抵押、担保人简化到1人)、三优惠(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扶贫贴息优惠)”的工作机制,“一简”即:简化扶贫贷款放贷流程,将授信和用信两个环节合并,同时将贷款审批权限下放到支行,缩短扶贫贷款审批时间;申贷手续,从原来的8个环节缩减至4个,将夫妻双方都要到场简化为夫妻1人到场即可,同时取消影印扫描和评级、授信纸质资料,对无法采集指纹的低收入农户解除其指纹校验程序。“二免”即:免抵押减担保。对扶贫贷款尽量不要求抵押,将多人担保简化到1个自然人担保即可。“三优惠”即:贷户自主确定贷款期限。贷款户可根据生产经营周期,自主确定贷款期限,减轻贷户还贷压力;实行贷款利率优惠。目前农商银行发放的扶贫小额贷款执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35%,一般农户贷款执行利率9.135%,贷户一年1万元少付利息478.5元,同时省财政给予贴息优惠。省财政部门给予50%的贴息,贫困户实际支付239.25元的利息,比一般农户贷款少付利息674.25元,大大减轻了贫困户的负担。

2.到村集中签约。农商银行要发扬“背包下乡”优良传统,主动上门服务,提前公布各村集中签约的时间,整村推进,在营业网点设立专柜、专人办理,切实提高办贷效率,提升服务满意度。

3.实行扶贫贷款限时办结制。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提出贷款申请后,信贷人员在1-2个工作日内要给予调查、受理、办结、提高工作效率。

(四)独辟模式,创新信贷产品

1.创新信贷产品,实现信贷产品系列化。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推出“扶贫小额担保贷款”实行财政全额贴息。根据不同产业量身定制产品,建议推广“农村青年创业贷”、“兴农贷”、“妇女创业贷”“惠农新易贷”“康居新易贷”等产品。除了鼓励低收入农户申请贷款助推创业脱贫外,还要鼓励经营大户吸纳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就业,签订大户带动协议,发放5万元的大户带动扶贫贷款,助推全民创业活动开展,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

2.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农商银行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要求,在全行范围内启动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一公里”金融服务圈,大力推进离行式自助银行和自助银亭的选址、布放。实现电子机具在全县各行政村全覆盖,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金融业务,有效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

(五)强化考核,加强投放调度

1.制定奖惩机制,奖勤罚懒。应公开扶贫贷款计划、单笔计价标准,把扶贫贷款发放工作与日常的月度业务经营考核相结合,纳入基层网点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并拿出专项考核资金,进行专项考核,以此提高基层支行扶贫贷款投放积极性;同时加大调度力度,每月调度贷款投放进度,每天上报扶贫小额贷款工作进度,对投放缓慢、工作不力的支行行长进行约谈,确保扶贫小额贷款投放按计划早投放、快投放,农民早受益。

2.跟进政府扶贫部门的责任分解。要责任到人。积极建立县督查室、扶贫办、金融办、农商行等部门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扶贫工作调度会,对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即时处理,限时办结,保障精准扶贫工作顺利推进。

二、助推金融精准扶贫的几点体会

随着扶贫难度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如何实现金融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确保扶在点上、根上,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政策引导,强化银政企三方合作

1.着力打造政策扶贫。结合贫困户致贫根源及实际,发挥金融政策引导作用,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立足实际,通过鼓励新设金融服务点、实施政策优惠等为金融帮扶创造政策条件,着力打造政策扶贫。

2.政银企三方联动扶贫。充分发挥银政企三方联动效应,强化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金融机构与产业之间的联动合力,突出帮扶重点,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金融带动、推进产业帮扶。

(二)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群众对金融扶贫的正确认识

1.开展金融扶贫宣传工作。向广大群众宣讲金融扶贫与目的、意义及措施,宣传扶贫信贷政策规定、优惠条件、操作流程等,引导贫困户自愿贷款发展产业项目,放心使用贷款,到期归还贷款,实现脱贫致富。

2.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农商银行应加对大贫困户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捐赠科普、农业、创业、管理等文化书籍和光碟,帮助贫困户提高文化水平,增长金融知识。

(三)加强多方联动,强化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所包含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内容涉及财政、交通、农业、林业等多部门多条线,扶贫开发项目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口部门的指导支持,农商银行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仍需牵线搭桥,多方联动,以农商银行金融扶贫为支点,撬动多方扶贫资源的高效运用,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为扶贫项目服好务、找好路,通过协同作业建立联动反应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项目形成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扶持方案,针对不同经营类别形成各具特色的联动扶持方案。同时,加强银行、保险、政府间业务合作,形成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分散和缓释三农信贷风险,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四)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强化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的推广应用工作,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二是根据不同项目不同产业在不同发展周期的不同金融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增加定向产品扶持贫困群体自力更生。三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贫困农户评级授信工作。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以及“脱贫示范户”、“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不断提高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的部署要求,根据富滇银行党委“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会议统一计划安排,10月21日至10月30日,该行领导班子成员及参与“挂包帮”工作的中层干部分批次深入挂包乡、挂包村――大理市太邑乡太邑村开展第一轮“转走访”工作。

10月21日开始,参加“挂包帮、转走访”的领导干部,共计77人(其中总行领导15人,总行各部室、昆明主城区各支行四级以上行管干部61人),分4批先后对太邑村15个村民小组结对帮扶,针对20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逐户走访。行领导带头深入贫困户家中与农户面对面交流座谈,广泛宣传支农惠农和扶贫开发政策,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摆脱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深入细致地了解贫困户家庭成员构成、劳动力就业、家庭种养殖、家庭收支等情况,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认真填写《云南省遍访贫困村访谈问卷》和《云南省遍访贫困户访谈问卷》,核对贫困村贫困户信息,全面摸清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导致贫困的原因和实际需要,细化完善建档立卡资料和精准扶贫信息动态管理。

期间,该行“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与大理州以及大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大理州委副书记、大理市委书记孔贵华介绍了大理市扶贫开发工作整体情况;大理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福安对富滇银行到大理开展“挂包帮、转走访”表示欢迎,并希望富滇银行能整合资源精准扶贫。

该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夏蜀表示,富滇银行作为本土商业银行,将切实履行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倾全行之力做好“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充分发挥银行的特有优势,从资金、经验、客户三方面给予太邑乡大力扶持,全力配合乡政府做好整乡推进工作,结合太邑乡地理环境、产业特点和生态资源,共同引进金融扶贫新模式,助推太邑乡产业发展,将太邑乡打造成云南省整乡推进的榜样。

银行扶贫工作总结篇10

20__年,我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全面改革扶>:请记住我站域名/通知》精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下放管理权限,引入竞争机制;固定贴息水平,灵活补贴方式;逐步探索建立风险防范和激励约束机制”的总体思路,下大力抓了信贷扶贫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使扶贫贴息贷款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年来,累计投放扶贫贴息贷款22.9036亿元,其中项目贷款10.3247亿元,小额到户贷款12.5789亿元。扶贫贴息贷款共扶持扶贫龙头企业93个,扶持贫困户13.9万户、52.8万人。覆盖了全省10个市、77个中省重点贫困县和14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培育了主导产业,壮大了龙头企业,调整了产业结构,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扶贫贴息贷款是一项直接面向农村和贫困农户,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扶贫贴息贷款工作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省上成立了有扶贫、财政、人行、银监局、有关金融机构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主管副省长为会议召集人,协调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市、县也成立了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或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定期研究扶贫贴息贷款工作,加大部门间的协调力度,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各贫困乡镇都有2至3名干部主抓落实。形成了各级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各级始终把培育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做为信贷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周密计划,精心组织。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作为扶持的重点。到户贴息贷款计划全部安排在贫困县、贫困村,其中70%以上贴息资金集中用于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着力帮助贫困村的贫困户建立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二是把增加贫困户收入作为重中之重。要求到户贷款只扶持产业,不能用于看病、建房等,通过小额信贷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带动,积极扶持贫困户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培植特色产业,深受广大贫困群众的欢迎。三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一年来,我们立项扶持的企业全部是国定、省定贫困县的企业,种养业、产业化项目占扶持项目总数的98%。通过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有效扶持,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创新工作机制,严格运行程序。一是优选金融机构。把重原则、讲信用、口碑好,愿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金融机构,作为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主体及承贷机构,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了农业银行独家运营的做法,目前,全省已有农行、农发行、农信社、邮政银行、工商行等九家金融机构承担了扶贫贷款业务,群众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二是放宽投放标准。按照“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由县扶贫办审查把关,将全县到户贷款总额度的20%用于能人大户或者经济合作组织。但每个能人大户放贷不得超过10万元,经济合作组织不得超过30万元。三是严格考察审核。到户贴息贷款投放由农户申请,村委会签注意见(盖章)、乡镇扶贫办与金融部门考察、审核,上报县扶贫办审批,金融机构按照程序投放贷款,县财政给予贴息。项目贷款由项目单位提出申请,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县逐级审查上报,省扶贫办审查审批并推荐给金融部门,金融部门按照有关程序审查放贷,每年底由扶贫、财政、有关金融部门逐级审核确认后,将贴息资金兑付给项目单位。四是着重把好“四关”。(1)严把扶持对象关。扶贫贴息贷款的对象是贫困群众,因此各级各部门始终紧紧围绕贫困农户来开展工作,对享受贴息的贫困户由村组和乡镇层层审核确定,保证贫困农户能够真正享受到扶贫贴息贷款的有效扶持;(2)严把资金投向关。在扶贫贷款贴息工作中,严格按照扶贫贷款贴息资金使用性质,把贷款贴息资金集中用于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发展项目上,确保农户发展生产得到有效扶持;(3)严把贴息兑付关。在扶贫贴息贷款范围和对象确认上,坚持扶贫办、财政局对贫困户贷款名单进行严格把关、严格审核,无异议并经过双方签章后,再通过金融部门把贷款贴息直接补贴到户,既确保了贷款农户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扶持政策,又保证了资金安全;(4)严把目标考核关。省上要求市、县每月上报一次扶贫贴息贷款投放进度及工作落实情况,并适时进行 通报。各级政府将扶贫贷款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对部门和下级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奖优罚劣,确保了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