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实践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06:16:41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篇1

1.1管理会计理论缺少在企业实践中的运用

正因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还不完善,所以出现管理会计理论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只是在表面上将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简单的引入到我国,对于是否真正适合我国国情或企业所需都是未知的,没有与我国国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运用上不够合拍,对于企业发展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再看西方国家,通过在企业中的运用和实践检验,可以看到,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由此看出,我国并没有将重心转移到管理会计上,也没有大规模的运用到实践中。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基本国情无法分开。

1.2企业领导者对管理会计的认知不够

一个企业的核心主要在于领导者的执行能力,对于管理会计的认知非常重要,如果一个金融企业的决策者缺乏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将会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观念落后,应用水平不高。有些大型企业中,财务人员对于日常财务资料的处理仅限于事后记账,分析能力比较差,难以将有效的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去。

2.管理会计理论的改进手段

2.1针对我国发展现状,寻找适合的管理会计体系

对于中国而言,不论是在经济、政治或是文化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管理会计最早在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深入研究和学习。在将管理会计引入中国这一过程中,首先应该与中国国情相联系起来,在引入希望国家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方法的过程中,不应该完全按照西方国家的方式运用到我国的企业中。应该把基本国情考虑到其中,加强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灵活的操作性,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在实践中反复的检验,作出相应的判断和理论指导,总结出适用于企业管理的管理会计体系。

2.2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建设

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首先要处理好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矛盾问题。管理会计来源于财务会计,两者相互支持、协调工作,各自发挥自身不同的功能,共同为企业决策部门服务。但是从工作分工上讲,财务会计通过信息系统将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服务于社会各相关方面。而管理会计则通过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相关管理信息,提供给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执行者,在企业经营决策与经营管理中发挥着直接重要的作用。

2.3大力倡导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工作中的应用

无论管理会计在学术上有多么高的呼声,都必须运用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其是否真的适用于企业。管理会计的目标是通过整合企业信息、驱动经济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来实现。首先,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对公司总体进行评估,设计企业运营流程,根据企业内部监控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做出预测企业经营的结果,为企业提出满意的解决方案。企业的完善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加实践的机会,多次的运用,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选取适应市场的模式,增强企业的在竞争中的优势加快管理会计的发展。特别是在管理会计运用到实践中的问题,大力加强将其运用到企业中去,督促领导者加大执行力度,扩大应用范围,将管理会计的理论应用和方法更加细致完善的运用到企业中,为企业做出更加适合市场需要并且真正使管理会计发挥其作用。

3.总结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篇2

关键词: 企业职工档案 存在问题 对策

企业职工档案是企业劳动、组织、人事等部门在招用、调配、培训、考核、奖惩、选拔和任用等工作中形成的有关职工个人经历、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表现以及工作变动等情况的重要文字材料,是职工完整的历史记录。它关系到职工职称评定、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许多方面,是职工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和办理退休手续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档案的组成部分。因此,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企业职工档案,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企业职工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劳动力市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原劳动部、国家档案行政部门于1992年颁布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企业实行改制、破产已进入扫尾阶段,原有的企业职工档案归用人单位或主管单位管理已不再存在,现在企业职工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滞后

1、现行档案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现在企业职工档案由多个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交叉重迭。人事部门管理干部身份的职工档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改制、破产和下岗分流人员职工档案,其中内退和退休由养老保险所属经办机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悖于企业实行的全员劳动合同制,给企业的职工基础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也不利于维护职工个人利益,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设科学、规范的劳动力市场。

2、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走向不清。改制、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归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而有些改制企业的职工档案,最近则归其主管单位市经贸委管理,有的职工档案暂归留守处管理,造成管理混乱,查找困难。企业的职工到退休或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时,只知道都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找,时常有找不到的情况发生,给职工带来极大的不便。

3、职工档案管理的利益与责任关系不明。企业改制时,由于接收职工档案有一笔费用,有些主管单位就争着要接收被改制企业的职工档案。待费用用完之后,又觉得这些档案是累赘,想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可技术工人交流中心又是自收自支的单位,不交费用则拒绝免费管理档案。

4、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档案转移不明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改制、破产企业逐步增多,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的档案后续问题日益呈现,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在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时,企业给予员工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在得到经济补偿金后,员工的档案能否转移没有明确的政策性文件。

(二)领导管理档案意识淡薄

1、重视程度不够。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经济组织,受习惯定式的影响,有些单位的领导和部分同志认为档案工作不如其他工作重要,没有把档案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档案所需经费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导致了档案工作处于被动应付局面,难以高质量地完成职工档案工作。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企业精简人员编制,档案管理体制受到冲击,有的被削弱,有的被精简,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较为普遍,不能集中精力开展档案工作。

2、档案意识逐渐淡化。由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其中大部分企业改制成非公有制企业,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保留在留守处或老厂人员档案虽然名义上有主管单位,但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单位的档案多数被遗忘在角落,甚至丢失;而无留守处的单位,则企业职工提着档案回家,自己拿着档案回家涂改。改制企业中,有的片面地认为,企业经营者与员工是“雇佣关系”,用的是职工现有的劳动力,花功夫、费财力抓职工档案管理没有必要,因而,不能把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工作日程,造成了职工档案收集、整理、转递、利用等环节问题倍出,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有的企业负责人为达到控制职工的目的,扣押档案不给,使职工办不成调动手续。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档案管理的严肃性,更侵害了职工个人利益。

(三)管理方法落后

职工档案管理的软硬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多数企业档案室设备陈旧,管理手段落后,档案管理“八防”达不到标准。职工档案管理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只满足于不丢失,装进袋子,锁进柜子。在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提高队伍素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下功夫不够。

(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档案管理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而目前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素质较低,文化程度和专业素质还不适应新时期开展档案工作的需要。有些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企业职工档案材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差。由于部分企业没有严肃、负责地填写好每一份档案材料,致使有的档案错漏百出,给劳动保障部门办理职工失业、退休等手续增加了困难。如档案年龄与身份证不一致,前后出现多个参加工作时间,个人经历前后记录不完整等。

二、解决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存在问题,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服务为方向,促进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一)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管理体制

1、要明确档案的管理机构。当地政府应制定本地《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档案管理者,一是经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后,具备保管条件的的用人单位,二是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严禁职工个人或他人保管档案,民营中介服务机构也不得保存职工档案。

2、要明确改制、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流向和归属。企业合并、重组、破产后,对有单位接收的人员应及时将其档案办理交接;对临时未落实单位人员,归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待落实单位后,办理转递;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其档案归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对下岗人员的档案,应及时转递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保存,以便再就业时使用。

3、管理方式应适应企业经济发展和新型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由现在的多级分散管理逐步过渡为集中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档案行政部门指导,独立管理职工档案,小型企业和私营、个体、外资企业的职工档案由当地劳动保障局的技术工人交流中心管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个人档案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再就业等一条龙管理体系,这样既能有效地保障职工个人利益,方便企业的职工管理工作,杜绝档案管理中不良现象的发展,又能充分发挥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今后将逐步过渡到对本地区企业职工档案实行由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集中统一保管,由当地档案行政部门统一进行监督和业务指导,将职工的档案划分为在职、失业和劳动事务三个部分,实行统一化、规范化的管理,查阅取证制度化、网络化。此举可避免职工档案在企业的随意性和职工流动、再就业等统计查询的不稳定因素,为当前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职工办理退休等提供方便。

(二)强化档案意识,提高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地位

加强宣传,提高企业领导的档案意识。一是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大档案法规及有关劳动保障法规的宣传。采取正反两方面宣传手法,通过法院对有关丢失职工档案处置的案例宣传,转变企业领导不重视职工档案的现状。另外通过依法管档用档事例的正面宣传,使他们把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使之在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计划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二要通过各种有效的舆论形式及培训形式,使企业职工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最大限度地被企业领导了解和认识,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形成利用档案、关心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加大职工档案工作经费投入,使职工档案工作与企业的管理、生存、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管理,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

1、加强宏观指导。劳动和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职工档案工作进行领导与指导,档案行政部门对企业职工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2、提高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为了使档案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必须结合职工档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检查落实制度,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可循。企业应当建立档案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按规定归档而造成文件材料损失的,或对档案进行涂改、抽换、伪造、盗窃、隐匿和擅自销毁而造成档案丢失或损坏的直接责任者,依法进行处理。

3、做好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档案管理单位应严格执行《劳动法》和《档案法》,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认真负责地为每一个职工记录、收集、整理、保管好档案材料,定期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职工档案的完整、真实、精炼、实用。

4、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随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深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化设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来,使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发生了新的变革,正迈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我国传统的职工档案管理应由控制性、分散性管理转向服务性、集中性管理,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要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意识,对他们进行现代化微机知识培训,并熟练掌握有关知识。要重视运用现代设备手段,对职工人事档案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形成人事档案的信息精品,充分发挥现代化工具的作用。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把档案干部培养成学习型、创新型人才是新形势下做好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前提和保证。要从促进事业发展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实施人才工程,努力构造一个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储备人才的良好机制,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职工档案管理队伍。

1、要严把选人关。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根据新形势档案工作的需要,选配档案管理人员时,要注重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年纪轻、学历高、擅长计算机操作,有一定工作能力和文字水平的人员从事职工档案工作。

2、要强化培训,优化档案管理队伍素质。注重实用性,以整代训。分期分批集中档案管理人员学习业务知识,围绕疑难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积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在职自学,并加强自学情况检查和督促,从业务能力方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定期召开改制企业职工档案工作座谈会、研讨会,交流改制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经验,解决疑难问题,研究新的发展思路,提升工作水平。

3、要健全目标管理。把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纳入岗位目标管理,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从而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4、要引入竞争,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档案管理的核心就是将人力资源当中蕴藏的一切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利用激励机制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一是人性激励。注重从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等各方面关心爱护档案管理人员,大力调动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知识激励。在创造条件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鼓励他们自学成才和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活动,对自学成才者重新量才使用。三是目标激励。根据工作任务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及目标完成与否的奖惩制度,从而激励每一位档案工作者为完成这些目标去发挥聪明才智,使一切有利于档案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尽情地迸发出来。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篇3

【关键词】ERP;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136―04

一 引言

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用实践教学推动理论教学,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发展方向。管理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要培养出合格的管理人才,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实践教学普遍受到了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的重视,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相继开展,如实习、实训、模拟、课内实验、课外实践等环节,然而由于受到实践场所、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师资力量以及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实践效果不明显,多数学生仍不能对企业的管理过程熟悉和了解,学生毕业后很难马上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差。为了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重个性的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加强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管理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并符合管理类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研究平台,这是拥有管理类专业的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有较多的研究,如文献[1]-[4]探讨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相应措施,文献[5]研究了模拟企业环境下的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但对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专门的研究确很少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一种基于ERP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企业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企业经营管理实践需求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由于其教学场所、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其教学过程较难控制。管理类专业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主要是面向企业,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而加深和促进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入学前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因此,深入了解企业并熟悉企业的各项业务及管理流程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讲至关重要。

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是指课程体系中与经营管理类课程相配套的实践环节,根据我们的调查,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主要经营管理实践环节为:

1 管理认识实习

管理认识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学习管理理论和方法之前开展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企业的管理现状和生产经营过程,加深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管理认识实习一般在2-3学期开设。

2 具体管理职能实践

具体管理职能实践包括营销管理、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实践环节,管理类各专业受专业需求、教学资源及条件的影响开设内容不尽相同,开设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课内实验、课外实践、调查、模拟、实习等方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企业管理的各项业务职能,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3 管理综合实践

管理综合实践是在掌握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生产管理实习、ERP实践、企业经营模拟对抗、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环节。综合实践环节的开设受到以上两项实践环节开设的影响。

上述实践环节虽然内容繁杂、形式多样,但其实践内容多是围绕企业进行,以企业为核心,着重训练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业务流程,进而具备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技能。

三 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

经营管理实践最重要的载体是企业,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围绕企业进行的,然而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受到资金、实践场所、教学资源、人力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实践教学活动不能顺利开展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如下:

1 实践基地建设困难

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校外实习或实践活动的场所,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一般应选择能满足实习要求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得在校学生数量成倍增长,进而导致对实践基地的需求成倍增加。然而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以及企业担心接收实习生会影响自身的正常工作,增加用人成本,因此将接收实习生视作一种负担,这些因素导致学校很难联系到足够的实习单位以满足扩招后日益增多的学生实习要求,即使联系到实习单位,实习单位也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3]。此外,由于企业管理部门的特殊性,往往容纳的管理专业实习学生数目极为有限,这也为实践基地建设带来困难。

2 实践内容很难深入

实践基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企业的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由于担负企业重要的管理职能或保守企业机密等原因致使实习生无法深入完整地接触企业的运作过程,通常只是从事简单的工作,在专业知识的运用与专业技能的锻炼方面收获甚少,实习活动大多流于形式,远远达不到预定的实习要求[3]。

3 校外实践教学组织困难

校外实践教学由于其实践场所在校外,而且实践地点可能较为分散,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指导。然而,由于受到师资人数的限制,学校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使得大部分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缺少监管或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其实践效果可想而知。

4 实践内容很难统一

由于缺乏统一的实践基地,缺少相应的接收企业,各项管理实践活动往往形式各异,实践内容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也很难统一,实践效果不好。

四 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与ERP

由于上述问题的出现,使得经营管理实践很难开展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关键在于缺乏统一的、易于开展的实践平台。随着ERP系统的出现及广泛应用,使得解决上述问题成为可能。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的核心业务功能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ERP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销售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质量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决策等方面,涵盖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且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体,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对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实践的需求。以ERP系统为核心,构筑数字化企业实践平台,开展各项管理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显著提高实践效果。

五 基于ERP的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经验,我们提出“1+4”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4”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一个统一实践平台和四种实践教学方式。具体含义如下:

一个平台:是指ERP平台,即一套完整的企业ERP软件系统。这里所说的ERP软件系统一定是真正的软件系统,而非教学模拟的软件系统。由于ERP系统的功能差异较大,我们建议作为实践教学平台的ERP系统应选择功能完备、运行稳定的国内外大中型管理软件厂商的产品。

有了实践平台,还要有实际企业数据资料,这是极其重要的。对于企业数据资料,我们不建议使用ERP系统自带的演示数据,而是要收集、整理实际企业的资料数据。为了满足模拟实习的需求,除了ERP系统要求的资料数据外,我们还需要准备并制作关于企业基本情况、现有产品、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多媒体资料数据,以供讲解和演示使用。

四种实践教学形式包括:模拟企业实习、经营管理实训、ERP综合设计、ERP沙盘模拟。

1 模拟企业实习

模拟企业是以现实的企业为原型,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ERP系统为基本数据平台,同时制作相应的视频讲解、系统演示等多媒体数据资料而形成的企业模型。模拟企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模拟企业的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增强对企业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模拟企业认识实习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一是企业基本情况的视频介绍,使学生了解企业的规模、组织机构、产品、市场、利润等方面的基本信息;二是各部门业务流程讲解,使学生了解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组织与操作过程,让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三是基于ERP的企业经营管理演示与体验,使学生初步认识ERP,了解现代化管理手段与管理方式在企业中的运用以及ERP系统的基本操作。上述内容中的一、二部分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第三部分内容应在实验室中进行,以便让学生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模拟企业实习由于在校内开展,避免了传统的企业认识实习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而导致的实习不深入、不具体的缺陷,可以显著提高实习效果。

2 经营管理实训

经营管理实训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专门的或较为综合性的训练,一般是结合一门或几门理论课程来开展,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业务流程,并能达到独立操作的能力和水平。经营管理实训的主要内容可包括:财务管理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生产管理实训、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客户关系管理实训等,实训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实践中也可以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综合后再开展实训教学,如财务管理实训和供应链管理实训可以综合为财务供应链实训等。实训方式以统一的企业ERP平台为基础,采取上机操作和模拟训练为主。管理类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的培养要求有重点的进行选择实训内容。

3 ERP综合设计

ERP综合设计是在系统学习相关管理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训之后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ERP系统的实施能力。ERP综合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给定的企业基本信息以及业务资料,以ERP系统为平台工具,由学生采用分组的方式,完成给定企业ERP系统的数据初始化工作,并根据给定的业务资料,按角色分工不同,协作完成相应的业务,最后写出设计报告。

ERP综合设计是对学生所学经营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一次综合提升和检验。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本实践环节应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保证企业基本信息资料与业务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真实性主要是指所给的企业信息及业务资料应与实际企业相符,不脱离实际和任意简化;完整性主要是指所给的资料应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业务,这样可以保证实训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二是,实践中要注意人员分工,通过人员分工可以保证实际训练环节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符,有助于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人员分工一般根据企业的岗位来进行设置,常见的分工方式为:总经理、财务主管、生产主管、采购主管、销售主管、库存主管、人力资源主管、信息主管等。

4 ERP沙盘模拟

ERP沙盘模拟是以沙盘为主要工具,利用实物沙盘直观、形象地展示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经营模拟对抗,让学生在市场分析、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培养团队精神,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的体验[6]。

通过上述四个环节的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的熟悉和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具备较强的业务操作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进而发展成为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六 结论

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能力是管理类专业学生拥有的最为重要的实践能力之一,也是学生将来就业所必备的岗位技能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指出管理类专业经营管理实践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一种“1+4”的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即以ERP系统为平台,采用模拟企业实习、经营管理实训、ERP综合设计、ERP沙盘模拟等实践教学形式,系统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实践能力。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内容体系完善、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易于开展等优点,能显著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郎群秀.经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举要[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34):26-29.

[2] 曾小彬.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4.

[3] 黄祖平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1):59-61.

[4] 张余华.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20(6):89-92.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篇4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

所谓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专业训练和锻炼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我们之所以要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把它培育为本专业的特色,是基于如下的思考:第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这一专业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专业建设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第二,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需具备一定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第三,东莞是我国制造业名城,其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达数十万家,仅外资企业就有一万六千多家,东莞丰厚的社会资源为我们实施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可能;第四,实践性教学是我们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过去我们重视不够。如何利用好东莞的资源,努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多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现已形成雏形,地方特色已逐渐凸显,我们的这些尝试和探索已得到评估专家的肯定。

一、在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

为了使实践性教学能够成为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对其他兄弟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办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东莞的经济和社会的状况,结合我院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本专业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具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的办学理念:以人力资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为根本,紧密围绕东莞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和服务;充分利用东莞丰厚的社会经济资源,不断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及多元培养的途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为东莞以涉外(包括外向型和外资)为主体的工商企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受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能专业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通过在专业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使我们强化实践性教学有依据,使实践性教学以相当于教学的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我们通过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来贯彻我们的办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骨干课的设置中,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基本占2/3,在每一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按照一个学分二个课时的比例,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使实践性教学固定下来。由于实践性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如果在教学计划中不加以体现,就会使之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不愿做,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要使实践性教学能够制度化、规范化。

二、践行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东莞企业众多而且大多数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的优势,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资源。目前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已初现端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基本由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组成。

1、课堂教学广泛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从课堂教学方法开始,要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广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东莞实际,重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过去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重视课堂的案例教学的同时,更重视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学以致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东莞丰厚的社会资源,深入东莞企业,自编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东莞企业的案例,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

2、课后采用如下几种实践方式

(1)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讲座。我们认为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到学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题讲座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讲座经理或专家能够把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告诉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真实情况。由于东莞拥有很多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尤其是港资和台资企业,因此,我们每年都要邀请一些著名的港资和台资及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公司的总经理到学院就企业的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这一形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某些专业主干课程,如员工招聘管理、员工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管理等,在老师教授本门课的同时,我们还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到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调查,并撰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然后举办调查报告答辩会。学生可以自选企业也可老师指定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企业的类型不限,但需要有一定的规模。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实际状况,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参观企业。我们除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和专家到学校讲座以外,我们还在本专业的一年级,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给他们现身说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在企业实际管理中应用有一大概地了解,从而对自己今后的专业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4)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大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我们指导学生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协会,使协会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及能力锻炼的平台。通过协会

组织一些活动,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我们每一年都要举办两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大赛,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大赛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赛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赛就是让学生深入企业实际,撰写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包括工作岗位分析、企业员工招聘方案设计、企业员工培训体系设计、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设计、企业员工薪酬制度设计等方面,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5)实验室模拟实习。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我们购买了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通过实验室模拟实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如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人员测评。除此以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模拟训练,如人员招聘模拟、无领导小组、文件筐等。虽然实验室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情况,但是它与企业的真实情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的辅手段,我们认为东莞的企业是我们一个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验室,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

(6)企业实习。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比较长的时间深入企业,了解并熟悉企业人力管理活动,本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中,安排有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实践环节,专业实习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包括暑假的时间总共有11个星期,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习来反思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状况,对自己作一个评估。毕业实习安排在4年级下学期进行,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除此以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其他假期时间,积极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习活动。根据东莞企业众多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一年至少要深入一家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状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7)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性一环,我们认为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一种好途径,因此,我们从学生的选题开始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联系东莞的实际来写,要小题大做,学生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企业搞调查。

三、精心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我们认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保证,通过几年的努力,根据需要我们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建立了六个人力资源管理实习基地,并且按照:(1)每年都能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2)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能够到学院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讲座并逐渐成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3)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能够与本专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4)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与本专业的教师共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工作;(5)企业需要时,本专业优先推荐、企业优先接纳本专业的毕业生来等要求来建设这些基地。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与实习基地之间基本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四、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实践;风险管理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要想实现财务管理的意义,只有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并且有序开展企业各类经济活动。企业财务风险分为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其中主观风险是真正的风险,包括:投资风险、沾污风险、决策风险、生产风险和纳税风险等等,它们都可以人为操作和控制的,因此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进行助管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控。而客观风险就是企业外部环境造成的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国家政策法规变化和金融危机等风险,这些因素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够靠企业本身就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以内。对于客观风险常通过健全和规范财务管理机制、强化企业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管理体系等方法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规避。

二、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风险管理论述

(一)财务管理目标尚未明确

在财务管理指标的制定上面,企业都必须依照国家相关严格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宗旨。可是总会存在一部分企业领导者容易受利益驱使,将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抛之脑后,也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执行,从而导致国家制定的相应政策的支持和约束功能都大打折扣。另外有一些企业领导不够重视财务管理,忽视财务风险因素,导致无法及时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不足和漏洞,无法及时制定出优化方案和防治策略,最后使企业财务管理收到重创,严重影响企业建设和发展。

(二)财务管理理论难以灵活运用到企业实践项目当中

如今我国很多院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教材和设备都很齐全,主要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各类企业培养专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操作型人才。不过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践项目有显著差异,导致理论很难运用到实际财务管理当中去。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面

1.重理论,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首次我们要明确财务管理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操作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储备充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操作经验来丰富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在企业项目中的灵活应用能力。但是我国很多高校的教育重理论,忽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到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灵活性差,并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财务风险管理中来。

2.理论知识滞后于实践。目前市场竞争日益严重,各个企业根据其结构和经营项目的不同,他们的财务管理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大部分企业都会积极对传统经营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特别是实践的风险管理上面,逐步发展成为企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而这些适应市场需求做进行的显著调整是没办法马上体现在财务管理专业相关教材中的,这就导致学校的课本理论知识严重滞后于企业的实际需求,毕业学生所储备的理论知识仍旧与实践的风险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的差距。

3.教师的实践教学滞后于实际的财务管理。目前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必然有相应的实践课程的开展,分为校外和校内实践课。校内实践课既由学校老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进行,让学生一定程度上掌握理论知识和熟练实践操作技能。不过校内实践课缺乏实际工作的真实感、压迫感和紧张感,所以学生们实践技能的提升不显著。另外大部分高校相关老师虽然都有高学历,但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老师们的实践经验也偏向于理想性的理论一些,并不符合实践性,这也导致学生符合要求的实践技能缺乏。

4.校外实践课程中,学生无法体会实际财务管理的本质。校外实践课程虽然与校内实践课程相比较而言,学生们可以亲身体会,不过由于时间短,企业员工身份的非正式性,不容易真正体会到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本质,所以校外实践课程具有短暂时效性的特点。

三、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措施

(一)科学合理进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以满足市场需要

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工作中,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重要的是满足社会企业的实际需要。应该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教学,及时更新丰富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量,实践操作技能也很过硬,为企业提供专业水准极高的财务管理技能型人才。

(二)顺从企业发展举措,制定可行性强、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控制战略

各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规模不一样,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优势,制定可行性强、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控制战略,以保证在竞争力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得优势,获得长久发展的契机。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创新改革,保证与时代同步,顺应市场发展。

(三)树立健全形态的风险防治意识

企业在持续化发展过程中,受外部和内部风险因素的影响,各部门经济效益都处于波动趋势,一旦出现漏洞,都会造成很大的风险,这个时候拥有健全形态的风险防治理念尤其重要,企业领导结合风险防治理念对风险进行协调处理,使企业损失最小化。

(四)强化预算管理

所谓预算管理指企业运营期间对各类经济活动作预算评估的模式。这样可以保证经济活动在科学合理的指导范围内开展,将风险也限定在可控范畴以内,保证企业的一切运营活动可以有条不紊得开展,妥善调配资金等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的问题众多,需要专业院校、企业、个人一起努力,制定并实施应对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使得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中更加合理、合法、长效可持续性发展,为企业带来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连伟.探究如何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J].财经界(学术版),2015,24(22).

[2]裴.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风险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07):246-247+253.

[3]吴锦锦.探讨企业财务管理及其融资渠道[J].财会学习,2015,17(8).

[4]万宗天.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风险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5,(17):62.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篇6

一、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现代商学素养熏陶和创业教育为基石,培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国际头脑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理论基础与技能扎实、知识面宽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理论、能实干、最终要能经受市场经济大潮考验的弄潮儿。这个考验是真真实实的,是激烈、残酷的,容不得半点虚假。

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体现了融理论、技能于一体的特点。除了基础课外,专业课如《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小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流通概论》等都与企业经营管理结合得十分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既注意对实践中各种问题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解释,同时也注意经营知识、技术、方法与技巧的介绍,从而为学生从事流通经营与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课程的教学应当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如练习、实验、实习,参观、调研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毛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书本知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其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也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群体绝大多数为在职人员,80%的学员是参加工作后感到知识的不足,或是因为从事工作的学历要求,而来“充电”的。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他们的学习目的排除了很多的幻想,更切合实际。他们学习有以下需求:(1)在以往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使自己从感性认识的层面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2)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从而拓宽自己的管理思路;(3)扎扎实实地学习一些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便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由此可见学习者更看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实践性教学本来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活动能力也是我们开展实践性教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学中引导他们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提倡“过程研修”,在实践中领悟理论,再用理论去引领实践,让知识“盘活变现”,做到理论和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便也是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应有之义。

二、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模式设计

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开展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研究。

(一)在教学一体化设计中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有的地位

在工商管理专业每门课的教学一体化设计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成为电大课程教学的两翼。在电大的多种授课形式中,无论何种形式的授课,都必须尽可能地突出和强化实践性教学内容。如在《统计学原理》的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了解一个企业,对其进行一个专题的统计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师生交流。再如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资源与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入更多的案例,同时加入指导学生作专题调研和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的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实践教学应遵循“建构理论”,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边学边做,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掌握知识。如《企业文化》,我们就把“企业文化与徽文化”专题讨论会设计为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作深入的了解和探讨,结合当今企业实际对如何吸收其精华和扬弃糟粕谈看法做研究。

(二)在实施中实行“三师”负责制

实践性教学贯穿电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各方的配合和努力。实施中可实行“三师负责制”。所谓“三师”是指专业主管(系主任)、辅导教师、管理教师(班主任),三者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作为专业主管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总负责人,他必须熟悉本专业所开课程的知识点和专业最前沿的理论创新,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总工程师。课程辅导教师是设计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知识点设计出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实践性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还要对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帮助学生从实践再上升到理论,实现“第二个飞跃”。但因电大的辅导教师大多是外聘的,一些课外的活动(如参观、调研等)很难与学生一起参加。这就要靠管理教师组织和督促学生来完成,管理教师的职责就是当好辅导教师的助手,成为辅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实践性教学方案的实施起保证作用。

(三)重视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创新

由于电大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如资金和实践基地的不足,使得电大开展实践性教学面临不少困难和局限,然而电大丰富的网上资源和人脉资源又使电大开展实践性教学具有相对的优势,这就需要扬长避短,在实践性教学的模式设计上进行创新。

1.利用学员自身优势,开展专题小组实践活动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员大多来自企业,他们企业本身就是最好的实践基地。可根据学员分布情况,以一些骨干企业的学员为主组成小组,开展实践活动。如《企业文化》、《统计学原理》、《流通概论》等课程,我们将学生组成了几个调研小组分头进行活动,最终形成小组调查报告和活动小结,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再如《企业文化》,参加本门课程学习的学生有两个班级,一个班由辅导教师设计“了解徽商、走进徽商,传承徽商精神”为主题的小组活动,学生在从事导游工作的学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徽商商埠、商船,以及当时徽商云集的渔梁街店铺遗迹,了解当时徽商经营的盛况和他们的经营宗旨、商业道德,感悟“徽骆驼”精神,从而领悟了徽商“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的精髓。另一个班则开展了“企业文化与徽文化”研讨会,研讨会前,学员对自身所在的工商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徽文化给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和运用作了探讨,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写成34篇论文。研讨会上,学生们的发言有理论、有实践,对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作了深入的介绍和探讨,对其精华和糟粕都作了科学的分析,并结合当今企业实际,对如何发扬徽文化谈了看法。在学习《市场营销学》这门课时,教师组织了从事营销工作的学员,开展了“营销经理谈营销”座谈会,让学员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运用课本理论进行分析,畅谈经验和教训,既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提高,也给其他学员以启发。

2.与企业联合,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运用学习的理论,组织学员为当地的企业经营、管理出谋划策,也是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员应用能力的好方法。它使学习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实际的管理环境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产生兴趣,掌握管理理论的实际内涵,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从企业获得实际的管理经验。例如:在学习了《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等专业课后,为了锻炼学员的应用能力,走出校门,我们与当地最大的超市“家得利”超市,联合开展了“我为家得利献一计”活动,要求学员从消费者的角度为超市把脉诊病,以管理者的身份为超市献计献策。学生积极性很高,认真地进行调查、分析、思考。活动共收到各类稿件190余篇。他们从企业文化、销售决策、公关宣传、商品质量、节日促销、文明经商、营业员管理,服务质量、店容店貌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建议和计策得到了超市领导高度的评价。他们称赞电大学员观察仔细,调查深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给超市出了不少好点子,并采纳了学生们提出的不少建议,还承担了活动所需的全部经费,并给学生以奖励。

3.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

要提高电大学员的应用能力,应引导学员们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当地的经济建设,结合实际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屯溪老街的保护和开发,经营与管理一直是我市创建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与老街社区联合开展了“老街论坛”论文征集活动。要求学员不仅要用所学的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而且要求广泛地学习和收集资料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各抒己见。学员们积极性很高,为了解老街的经营管理现状,有的上网查阅资料,认真学习市委书记 视察老街时的即席讲话,针对问题分析探讨;有的与经营业主面对面地交流询问,更有学生曾多次站在老街口分白天和晚上观察客源情况和游客购买的物品。其中《老街的保护性开发和旅游发展》、《老街经营管理之我见》、《从杭州河坊街看老街旅游发展》等征文对老街经营管理及旅游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大胆创意,得到了老街社区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在上《企业战略管理》课时,对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和一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劣、利弊,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辩论,经过充分准备,他们运用所学知识陈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既达到让学生在情景中学理论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辩论能力,最后通过辩论达成共识。这样的学习效果才非常深刻和难忘。

4.利用校友优势,建立实践基地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篇7

全面了解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内容,在认清其历史合理性的前提下,彻底指出其历史局限性,并找到克服这种局限性的解决途径,已显得刻不容缓。在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人性”始终是一个基本的逻辑范畴。从某种程度上讲,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中的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根据对“人性”的某种认识而提出来的。各种管理理论的根本区别,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指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一定会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以及人的假定。”…‘圆’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说:“凡主管人员,不论有意还是无意,在他们的头脑里一般都有自己对人的某种假设而形成的关于个人和组织行为的(理论)模式。这些假设和有关理论都影响着他们的管理行为。”_2J(’有学者指出,在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中,“人性”作为“传统的管理概念正走向道路的终点。”_3J(m1)

“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关于人的基本假定,我们永远不会改变我们的所作所为。”_4“为此,笔者根据哲学人性论的不同,提出了两种管理思想,即模式管理和实践管理。与这两种管理思想相对应,有两种人性论,即实体人性论和实践人性论。其中,模式管理和实体人性论是对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及其哲学人性论基础的概括,实践管理和实践人性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性论指导下,针对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及其哲学人性论基础的局限性提出的解决方案。这两对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有助于比较系统、全面、规范地对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及其哲学人性论基础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的方案,笔者希望通过它们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视野,提出一种新的研究工具,提供一条新的研究思路,以促使当前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实践尽快走出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及其哲学人性论笼罩下的阴霾。

一、两种人性论:实体人性论与实践人性论

实体人性论是实体思维在人性论中的具体反映,即用实体思维去观察人、认识人和理解人的一种人性思想和理论。高清海指出的“用认识物的方式去认识人,按照物种规定去理解人性”I5刚,即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贺来关于“把人视为一种摆在眼前的、可以用理性的概念的方式来予以静观的对象,认为认识人最为重大的使命就是抛开种种关于人的‘现象’,去发现人之为人的最终‘本质’;只要透过‘现象’,用理性的方式捕捉到了这种‘本质’,就实现了对人的一劳永逸的把握,[6](P3-34),也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写照。崔唯航认为,这是一种“现成论”的思维方式,是追问“人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视野中,人是一个“是其所是”的“什么”,是一个现成的“什么,”是一个“是其所是”的“现成人。”因此,高清海指出,这种思维方式只能用来说明物的本性,而不能解释人的本性,因为人的本性“恰好属于‘是这,也是那;又是,又否’,而且永在不断变异之中的本性。”【](P2Z7)

笔者认为,实体人性论视野中的人已经不是一个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了,而是与物无异的一种实体存在,也就是一种物。在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物化、异化的描述,实际上就是实体人性论的一种反映。而要彻底克服实体人性论的局限性,恢复人之为人的完整性,真正确立人之为人的地位,只能从方法论上进行根本变革。高清海指出,认识“人”的关键主要不在于把人看作什么,而在于如何去看人,对人认识的方法论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_5J《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性论。实践人性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性思想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在人性论中的具体反映,是用实践思维去观察人、认识人和理解人的一种人性思想和理论。实体思维“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的、活动的人”,[7j《咖对人“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8J

《相反,实践思维却“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而是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这里的人“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l7J《贺来认为,实践思维“不再把人当成一个知识性的现成现象,而是把人当成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生成’的过程,或者说,在此人不再是一个‘什么’,而已成为‘怎样’和‘如何”’。jf崔唯航指出,当追问人“怎么是”的时候,人就被“生成化”了,不再是一个“已完成”意义上的“成品”,一个已经“是其所是”的“现成人”,而成了一个“未完成”意义上的“半成品”,一个尚未“是其所是”的“生成人”。

因此,在实践思维视野中,“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整体性;不是力图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9J《哪在实践思维的指导下,实践人性论对人性形成了最经典的表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l8j(’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实体人性论注重人的“抽象性”,而实践人性沦则强调人的“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性。正如物体的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来一样,人的属性——人性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显示出来,“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7J(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性论的产生,是人性论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以辩证性、生成性和具体性等特点全面克服了实体人性论的片面性、既定性、抽象性等局限性,实现了对实体人性论的全面超越和扬弃。

二、两种管理思想:模式管理和实践管理

模式管理就是以实体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盲目推崇理性主义方法论,从而实现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价值目标的一种管理思想。这个概念主要有三层涵义:

其一,以实体人性论为哲学基础。这种人性论最大的局限性就是片面性、既定性和抽象性地看待人,把人某一方面的属性看作人的不变的、现成的和既定的本性,从而表现出一种高度的抽象性。实体人性论也因此陷入了“瞎子摸象”的片面性的困境。“从总体上看,他们对人性及人在管理活动中作用的认识都具有片面性。”

其二,盲目推崇理性主义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最大的局限性就是过分“算计”,“算计”如何追求精确化、极端化甚至绝对化的正确结果,将体现高度理性主义的管理“模型”、“模式”甚至“模块”等置于管理中的最高位置,从而忽视甚至忘掉了人的存在。

其三,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目标。这种价值目标最大的局限性就是“片面性”,企业把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看作管理的最高目标,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只不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因而表现出一种极端的片面性。

模式管理的价值目标反映了资产阶级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从这种意义上讲,模式管理属于资本主义的一种管理思想。以上就是笔者对“模式管理”这一概念的界定,也是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局限性的集中体现。对于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局限性,西方一些管理思想家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在人性论方面,薛恩指出,西方传统管理思想“所提出的每一种理论都只是部分正确,只能说明某些职工或某些管理干部在某些时候的行为。可是每次当我们想把这些理论引伸到一般情况中去时,就会发现还有一些重要的现象与所提出的理论相悖。”lI]’

在理性主义方法论方面,彼得斯在其《追求卓越》一书中指出,理性主义方法论“失去控制时会导致抽象的、冷酷的哲学思想。”“狭隘的理性分析经常有负面作用,更会导致对管理片面的看法。”这种方法论“把现存的、有生命力的因素考虑在外,”也就是“没有把复杂的人的因素考虑进去。”在价值论方面,德鲁克说:“光是强调利润就会使经理人迷失方向,以至于危及企业的生存。’[‘肌一’西方管理思想家对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局限性的批判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内容,推动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但是,这些西方管理思想家的批判是不彻底、不全面的,因为他们没有触及到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即模式管理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笔者认为,模式管理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人占有制,资产阶级的本性是赚取利润最大化,而工人只不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而已。

所以,模式管理在哲学基础上坚持把人看作物和工具的实体人性论,在方法论上推崇“见物不见人”的理性主义,在价值论上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产物。要全面、彻底地克服模式管理的局限性,解决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共性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必须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历史根源。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除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外,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性论为指导,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管理思想。为此,笔者提出了实践管理的概念。实践管理是笔者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性论的指导下,为克服模式管理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一种管理思想,实践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管理思想。具体讲,实践管理是以实践人性论为哲学基础,通过推行人本管理和发挥体现企业基本价值追求的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从而全面、彻底超越模式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这个概念主要有以下三层涵义:

其一,以实践人性论为哲学基础。这种人性论超越实体人性论的表现是:辩证性、整体性、生成性和具体性地认识人和理解人,并重视从实践角度认识和理解管理的整体性、创新性和社会性。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实践,管理的实质也是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讲,人和管理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其二,推行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对模式管理“见物不见人”的理性主义方法论的超越,这种超越体现在:既最大限度地挖掘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潜能,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管理客体和管理主体的辩证统一;既要高度重视经理人员的作用,又要全面发挥员工的作用,人本管理重视人的作用是经理人员的作用和员工的作用的辩证统一。

其三,发挥体现企业基本价值追求的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企业文化通过展示企业的个性和资源特色而对其经营业绩产生巨大的作用,从而体现出一个企业的基本价值追求。只有发挥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实践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对模式管理的全面、彻底超越。

这种超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是人本管理发挥人的作用的一种更高级的形式,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人的文化和关于人的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也必然是对模式管理“重物轻人”的“物本管理”的一种更高级的超越。另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管理思想,实践管理只有发挥体现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作用,才能超越资本主义模式管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目标,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模式管理的全面、彻底超越。

上述对“实践管理”这一概念的界定,是笔者试图克服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也是全面、彻底超越资本主义模式管理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管理思想。在克服西方传统管理思想的局限性方面,西方一些管理思想家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想。如德鲁克说:“管理是实践。”“儿Ⅲ‘管理‘自实践而产生,又以实践为归宿’。”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人是我们最大的资产。”】(珈’彼得斯说:“优秀的企业有很好的分析技术,但我相信,更多的是通过公司的价值观而不是数字的敏感来改变公司的重要决策”。把盈利作为惟一目标的公司其前景最终不如有更广泛价值目标的公司。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C•柯林斯(JimColins)和杰里•I•波勒斯(JerryI.Porras)在其合著的《基业长青》一书中指出,“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是对很瞻远瞩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德鲁克的上述观点,将实践的本质只归结为一种“行”而舍弃“知”,只看到了作为“最大的资产”的人的客体性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而笔者所提出的实践管理把管理看作实践,但这种实践既包括“知”,也包括“行”,是“知”和“行”的辩证统一。人是管理客体和管理主体的辩证统一。彼得斯的上述观点,对于西方传统管理思想过分强调体现理性主义的数字决策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是,彼得斯却过分强调价值观而轻视甚至否定数字在公司决策中的作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片面性是很明显的。

柯林斯和波勒斯上述“利润不是目的”的观点,否定企业的利润目标也是不现实的。实践管理是把企业利润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看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企业价值目标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实践管理”概念的提出,可以克服和解决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存在的共性问题——模式管理的局限性。因为,在哲学人性论基础方面,辩证性、生成性和具体性的实践人性论可以超越片面性、既定性和抽象性的实体人性论;在方法论方面,人本管理可以解决理性主义方法论“见物不见人”的弊端;体现企业基本价值追求的企业文化,尤其是体现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可以超越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目标,从而真正实现实践管理对模式管理的全面、彻底超越。

三、全面超越模式管理:马克思主义实践管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以实体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的模式管理不但在理论上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管理思想及其理论体系,而且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对人类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它开启了一个以效率为核心的新时代,使管理成为科学,但它也把人性片面化为人类的生物性和生理的机械性,造成人类道德和情感的真空,播下了‘.价值失落”和“无意义世界”的种子。管理中的数量化倾向,正使人类由科技机械的主人变成科技的奴隶,变成机械体系或僵化组织中的一个功能部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的异化的描述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正是对这种管理的真实写照。管理的真谛在于实践。为此,笔者认为,以全面超越实体人性论的实践人性论为哲学基础,时刻关注企业管理的实践,提出和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管理,从而实现对模式管理的全面超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模式管理的各种管理理论之所以总是相互论争甚至完全对立,一再陷入片面性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信奉的是违背实践原则的片面性、既定性和抽象性的实体人性论。马克思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1j(由此可见,要克服模式管理的哲学人性论基础——实体人性论的片面性,解决模式管理中各种管理理论之间的对立,只有从实践出发,坚持实践人性论,树立实践管理的思想。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篇8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工商企业管理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校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发展的新目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等一系列活动的运行流程,所以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才能使他们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1工学结合模式的涵义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在学校和企业中开展,企业可以为学生创造更真实的实践操作环境,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工学结合模式的实现,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更多的实训环境,从而促进教学实践成果的增强。

2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

2.1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

高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来说,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所以,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从工商企业管理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社会和行业需求相适应,使学生可以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现实中的企业管理流程,让学生对毕业后要从事的岗位有更多认知;同时,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也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的实现理论与技能的全面提升。

2.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工商企业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如果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则无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岗位工作。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需要,在理论课程的设计中加入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运用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同时也可以利用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参观和学习,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模式有更直观的认识,再将企业的运转模式引入到实训基地进行模拟,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对工商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2.3加强校企合作

要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完全了解市场经济和企业的发展状况,才能更好的掌握学习方向,促进学习质量的提升。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企业可以为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素材和平台,而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也可以挖掘和获取更多优秀人才,丰富企业的人力资源。总之,加强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可促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针对性,促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

2.4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只有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才能保证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开展,才能实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必须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具有专业理论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是保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组织参与其他院校的学习,或者聘请专家来校讲座,都可以使教师了解更多、更先进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指导。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介绍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涵义,并且探讨了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通过本文论述可以看出,要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有效结合,需要从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等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敏,李英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09-06-08.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篇9

关键词: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46-01

一、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

1. 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

一是有制度上的保障。明确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有规定的实际工作年限,如德国职业学院理论教师明文规定,要在与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至少实习一年。二是校企合作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相关企业为在职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地,使得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得以实现。

2. 国内现状

许多政策文件都将教师企业实践列入其中,各地、各职业学校积极实践落实,已形成当今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特别是教师企业实践的特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制度上的整体架构,校企合作处于磨合期,实效性较差。

二、教师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校执行困难多。中职学校中存在经费不足、编制不足、校企合作不深、管理考核欠缺等实际问题。二是企业参与热情差。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总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行为,实践教师很难获得需要的培训内容。三是教师认同意识低。教师只是被动接受企业实践,目的认识不明确,时间精力不够。四是政府统筹规制弱。法规政策约束差,缺乏规制性或可操作性的手段措施,没有法律的硬性规定;没有专门的机构引导实施监督,这使得教师的实践在时间、内容和实效上无法保障。

三、提升实效性的策略

1. 加强政府统筹建设

一是建构法规制度集群,规范保障运行。要改变教师企业实践流于形式,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规定企业在教师企业实践活动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二是健全政策机制集群,给予相应企业税收优惠和财政补偿,保障教师企业实践的经费来源和相关待遇。三是建立职能机构集群,协调监督运行。要使职能机构具有相应职能,对培训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执行和考核评估。

2. 制定方案科学有效

一是方案制定个性化。教师最了解教学过程的实际问题,校企在制定实践方案时,要让受训教师参与,并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使教师带着问题、任务或项目去企业实践,提高实践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二是方案制定实用化。与待遇、职称、绩效挂钩,激发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切实维护教师企业实践应有的利益。

3. 强化目标引领激励

初级目标,了解企业文化、员工培训、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中级目标,了解工作流程,熟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掌握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工作技巧,对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转化为适合学生实习实训的学习情境。拓展目标,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提升专业教师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推进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能力;探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能力,提升综合管理的基本技能。

4. 丰富企业实践内容

要避免教师企业实践流于形式,实践内容就需要多样性、实用化,使实践活动有血有肉,务求实效,具体如下:(1)职前集中培训。培训企业实践的目标及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发达国家职教模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及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职教科研理论与方法等,增强教师企业实践的自我价值。(2)入岗分组培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结合生产现场,分解岗位技术、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典型零部件的案例教学,讲授其生产工艺、加工方法、所采用的设备的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等,使学员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相结合。(3)导师带徒顶岗。导师带徒实训,就是每位学员选配一名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有专业技能特长的工人师傅做导师,负责学员在岗位上的技能训练,解答岗位技能训练中的问题。

5. 加强过程管理考核

实训管理中心和企业管理相结合,从报名、审核、录取、注册、实践、评价、反馈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在企业实践阶段,按企业管理制度,以企业管理为主,保证教师实践锻炼的顺利运行;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职前集中培训和岗位拓展对接两个阶段由实训管理中心和企业联合考核,入岗分组培训和导师带徒顶岗两阶段由企业相关技术部门和人事部门共同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实践论文篇10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立足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共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既是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新问题的积极应对,也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校企合作让高职院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

(一)校企合作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的挑战

首先,校企合作在引企入校过程中,改变了校园的教育环境,让高职校园成为一个开放的空间。在校企合作的校园里,企业的利益导向,企业员工多元化的价值认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消极思潮和各种社会问题更容易在高职院校的校园里传播、扩散,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其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实践形式改变了教育对象单一的身份,学生面对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压力,扮演着学生、学徒、企业准员工、实习员工等诸多角色,不同的角色互换中,其心理感受、教育管理要求、所处的环境等都截然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再者,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形式必然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如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厂中校、校中厂等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应对的问题。

(二)校企合作对传统思想理论课教学产生了巨大冲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地位毋庸置疑。但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校企合作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用化趋向更加凸显,多数学校重专业知识和企业实践轻人文教育,专业课和实践课时加大,必然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蚕食被挤压。[1]另一方面,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行为受市场影响较大,很多合作形式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工学结合教学计划安排往往由企业说了算,甚至是企业随时需要随时安排。面对灵活多变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安排,专业课程可以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得到强化,而思想理论课却只能暂时搁置甚至是被遗忘。但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有其特殊性,必须要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着明确的教学任务和严格的课时要求。于是,学生返校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忙于找时间补课,来不及补的只能压缩课时或降低考核要求,让本来就吸引力不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雪上加霜。

(三)校企合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解决。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任务、方式方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做好积极应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型发展;同时还要利用好校企合作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探索合作育人的载体和途径,把校企合作作为推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具体合作形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具体形式,熟悉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实际,成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专家,还必须积极探索合作育人途径,通过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积极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工学结合阶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好介入和脱节的问题,等等。

二、围绕校企合作创新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微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实践,也应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一)挖掘实践育人功能,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中央2004年16号文件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2]校企合作中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做法本身就是立足企业需求和未来学生职业发展的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就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行业、体验职业、接受锻炼,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如校企合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工学结合时,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生产流程中,他们从简单单纯的学校环境转向比较复杂多变的企业环境,不管是遇到的人还是事,都比在校学习更多更复杂,沟通交流的机会也更多;在进行生产劳动过程之中,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纪律性,都会更加具体化,他们会对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以及管理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会更珍惜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这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入和扩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功能,以积极的态度推动校企合作育人,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二)挖掘企业的教育资源,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性

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搭建校企“合作育人”的平台,让企业也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企业的创业奋斗历程、企业家精神、优秀企业文化、企业楷模都将是开展学生管理、榜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机制,给学生提供感受、了解企业文化、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规范、职业道德、国家相关政策的生动情境,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从而从实践体验上升为道德体验和价值认同。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尝试建立校企混编的专兼结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在传统学生工作中,辅导员(班主任)是教育的实施主体,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除了辅导员(班主任)之外,企业工程师、管理者和员工也发挥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特别是企业工程师、管理者在走进课堂授课,或担任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时,除了传授学生技能,其行为本身也承担着学生管理、思想教育的功能。高职院校应聘请企业管理者或工程师作 为兼职辅导员(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班主任),共同承担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疏导等工作,增强企业合作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者,高职院校应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评价。校企合作核心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但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需要,企业究竟看重学生哪方面的素质,还要企业说了算。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共同商定符合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学生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参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等,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3]

(三)围绕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校企合作让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促进了其改革创新。很多高职院校都做了有益探索,做法大致归纳有:一是改变原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系统,适应学生校外实习分散、不固定的特点,依据学生实习区域、项目类别建立“矩阵制”组织形式(包括把党、团组织建到企业,按区域设立工作站管理等)取代学院式班团组织形式,保障组织管理始终存在并发挥作用。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工作站”做法,就是在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阶段创新学生组织管理形式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有益探索。二是利用新媒体搭建交流教育平台,解决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辅导员(班主任)不便介入不好介入的问题,保障学生不在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关怀不断线,主要是通过实习管理系统、工作汇报制度等形式实时了解学生在企业工作状况,实时进行干预和管理。三是完善辅导员驻点驻企负责制和企业调研制度,安排专人在固定区域、固定企业,开展定期寻访和调研活动,掌握学生在企业的实际表现。四是挖掘企业教育资源开展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企业家、优秀毕业生开设讲坛,开展校企、学生和企业员工联谊会等,把企业元素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让学生去体验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明晰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上很多做法在高职院校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丰富、创新和推广。当然,在具体的校企合作形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要在校企合作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

(四)根据校企合作特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

一是理念更新。思想理论课教学部门要适应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安排灵活多变的特点,充分利用好高职院校有限的理论课教学时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要精、要管用”的指导原则,精选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既具有理论上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又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具备鲜明的针对性、时代感和现实性。二是改进教学方法。为保证教学系统性和理论学习的完整性,思想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学生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阶段实行线上学习、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理论课的教和学的效果。三是把理论课教育融入到企业实践中,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时。理论课教学部门,可以联合党团组织和学工部门,在企业和学生实习单位建立德育实训基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工厂和企业,在工学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开展学生德育调研、德育干预、思想理论学习和形势政治教育,解决学生思想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有的学校成立了党团组织干部、辅导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员、思想理论课教师为主要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经常到工厂进行跟踪指导,也有学校在学生相对集中的企业或区域,以企业或区域为单位建立工作站,在这些企业和区域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开展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4]这些做法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不至于因为专业课的实践而受到影响,同时,还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身心体验、道德实践和实际行为能力,也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参考文献:

[1]杨树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与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