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的方法十篇

时间:2023-09-20 17:54:16

思想教育的方法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方法 隐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64-04

[作者简介]李春会。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吉林长春130017)

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是“在给定的前提下,为达到一个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手段或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可缺少的中介要素。正如所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客体的具体对象,正是通过方法才得以在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技术、工具和途径,是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有效中介和桥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价值多元化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

显性方法“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性教育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主渠道,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虽存在已久,但作为一种方法概念,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隐性方法”提出之后,才概括出来的与隐性方法对应的方法类型。显性方法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中有着重要价值。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同,并转化成社会公众的社会心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要实现其控制力,需要一种靠强制力的显性传播手段来完成,因为“一套成功的意识形态,首先必须经过心理说服的过程,使群众认同其理念,这是意识形态确立的首要步骤――符号化的步骤;其次,必须透过政治强制的过程,使个人或集团与意识形态不相容的欲望或需求,以及与意识形态相左的理论或信仰,完全从公共沟通系统中排除掉,这是意识形态非符号化的过程;最后意识形态会被塑造成独立于个人之外,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成为一种典范,并且为个人或集团的思想行为构成了一个背景世界,成为个人或集团从事价值判断或对周遭环境认知、评估时,不自觉地以它作为依据,亦即此时意识形态犹如自然般对人产生命运的因果作用。这是意识形态典型化的步骤”。这一系列步骤表明,一定阶级或集团会通过一定教育模式和传播载体等具有政治强制性的显性方式向社会成员灌输或传播本阶级的意识形态,以期在达到共同认识基础上实现和维护自身的阶级统治,这样,显性方法就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方式。

1.主导性的理论灌输

思想政治教育是“把社会的要求规范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使它转化为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并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干别的,正是专门做这个‘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而人作为社会化的动物,其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思想意识形态不可能与生俱来的进入人的大脑,因此,必要的灌输能促进人的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从社会主义主导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本身的属性和品质来看,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又是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反映我国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向与要求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思想的先进性和知识的丰富性、系统性相统一的特质,不可能在人们头脑中自发产生,‘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从人们的接受心理特点和倾向看,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一般更倾向于选择与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相关的经济信息,对于与现实的经济生活联系不太直接的政治思想教育理论,无论是无意识注意还是有意识关注程度都比较低,主动选择和接受教育社会主义主导思想理论信息的自觉性比较差。在解决这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同人们接受之间的矛盾问题上,显性方法的工作特性显然比隐性方法具有更大的作用和价值”。列宁曾经针对当时俄国实际状况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在全球化时代,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理论灌输的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也必须组织力量“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方面”。当然,灌输不能脱离实际,如果“错误地把口号理解为固定不变的东西而不愿理会当前群众运动中事实上已经形成的情况和条件”,就“不可避免地会堕落为革命的空谈”。灌输方法是一个应当坚持并应当逐步改进的方法,在普遍应用的同时,必须讲求科学性、针对性,并把握其运用的具体条件和有效范围。当今,特别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信息社会,整个受众的主体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包括他们的性格心理、兴趣指向、群体层次和生存其中的传播环境。尤其是80、90后一代,他们的接受习惯、交往媒介和之前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的主观性、选择性明显增强,“主流”.的传播力在今天已经大打折扣,传播模式中的受众意识明显增强,并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因此,在灌输的方法中,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握理论精髓的同时注重言语的通俗化,增强灌输方式的科学性、趣味性、渗透性和生活性。同时,在灌输中渗沟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如蔡元培所言:“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联系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2.规范性的理论教育

正式规范的理论教育组织形式是典型的显性教育方法,这一形式有助于利用组织权威制定学习制度和创设稳定的学习场所、组织教育对象系统的学习思想理论和科学知识。规范性的学校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显性传播的重要途径。“一种思想、一种信仰、一种理论,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它们就在精神上对人们实现了控制。历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三纲五常、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政治理念之所以对社会稳定与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就在于它们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与精神引导,从而形成了支配一切、影响一切的政治文化特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过程中,这些政治理念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而且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政治文化”。而且这种灌输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所能完成的过程,而是一个重复和不断宣传和教育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都有某些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机构,他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体,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学校是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教育和研究机构,学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系统化、强有力的影响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学校向青少年传授关于政治世界以及他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作用的知识。……学校还灌输社会的各种价值和态度。学校可以在形成对政治竞赛的各种不成为规则的态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充分发挥统一规划和协调的作用,实现对各种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建立健全社会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教育体系。在规范化的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课程及学科渗透、教师影响和政治实践来实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化。在完成学校教育后,再通过政治再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政治宣传工具,如电视、报纸、电影等媒介宣传来自官方的政治活动信息和政治思想理念,从而影响大众的政治倾向和政治认同、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这些大众传播,不但塑造了政治形象,还培养了人们对政治过程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公开性的政治传播

公开性的政治传播是通过制作政治信息,建立政治信息传递和传播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政治信息的社会化传播,以影响或改变人们的政治态度、政治倾向,借以控制社会政治局面的主流做法。传播学中有一种舆论的“强声效应”规律,指的是在社会舆论存在多种不同的声音时,其中彰显主导地位的强有力的声音,会对其他不太强的或弱势的声音产生干扰、诱导乃至同化的作用。在当代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思潮相互交错激荡的社会环境下,公开性的显性传播在大张旗鼓地制造声势和营造氛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公开性的政治传播用正规化、专门化、公开化、直接化和富有冲击力影响的工作形式和行动方式,有效利用一切有利的公开场合和掌握的大众传播媒介,大张旗鼓地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在社会传播媒介和社会组织生活中有组织、有意识地占据思想意识表达的主导位置,极大地突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统领性地位,彰显和强化社会主义主导思想理论和价值取向在社会多元文化中的声音,使社会主导思想文化的声音成为社会的强势话语和舆论公器,对其他非主流的声音产生诱导与同化的影响力。公开性的政治传播具有旗帜鲜明的社会批评功能,能够及时地对各种错误思想理论和观念形成的原因和危害给予系统深入的揭露和理性的批评,引导人们分清多元现实中不同“元”的是与非和对与错,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理论和文化的影响与侵害。在当代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中,显性方法旗帜鲜明的思想导向功能,对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引领社会思潮、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方法

探索隐性教育方法并将其灵活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育工作中,不仅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从文化传播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和价值观念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是双向互动的实践主体,双方在平等、民主、对话、选择的基础上实现意识形态的理解与共识。它的作用机理本质上是情感认同,即把作为意识形态的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思想和真理性认识通过情感认同嵌入接受主体的心灵中,这就需要发挥关注心理层面的隐性教育作用。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隐性教育中蕴涵着的思维模式、价值理念、个性视角等深层内容的隐性知识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重要的认知意义。隐性知识使个体能够以个人的方式来理解、洞察、体会、感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传统的意识形态整合主要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知识,如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等,通过理论知识的灌输方式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方式来实现的。这是以当时的意识形态语境和隐性政治压力的存在为凭借的。灌输方式固然是意识形态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因为接受对象不是被动的客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一是理论化和文本化倾向忽视了群众的理解力与接受力造成了意识形态理论话语的失语或失效;二是思想观念上僵化、内容上虚化、方式上权利化与人们的文化背景、生活境遇、实际需要相分离使思想政治教育收不到实效;三是缺乏其世俗化的语言,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普适性价值失去了指导生活和实践的意义,进而也失去了其创造力和生命力。在改革开放、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功利化、个体自主化和世界全球化的今日中国,灌输式的意识形态传播与社会整合方式的作用已经被大大削弱,必须要实现向多形式广泛渗透型的整合方式转变。而有效的社会整合不再可能通过任何强制性的方式来实现,只能通过多种形式的隐性方式的渗透来完成。

隐性教育将教育内容润物无声地渗透到环境、文化、娱乐、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在各项活动和良好的氛围中去自我感受、自我把握、自我领悟、自我提升,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从教育者的意图和目的来看,具有隐蔽性与暗示性;从教育的方式和路径来看,具有间接性和渗透性;从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具有体验性和认同性。隐性教育能够有效地避免教育对象产生逆反情绪,激发其参与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感染性和吸引力。

1.转换工作方式,消解话语霸权

由“二元对立方式”向“交往间性方式”转换,建立和谐教育氛围,促进网络生活话语的回归。在网络媒体交互运用和交流过程中,运用大学生追捧的通俗、生动、幽默的网络话语形式,走进大学生的网络世界,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网络话语更符合大众接受的认知层次和心理需要,因此能够引起接受者的兴趣,避免坠入“话语裂谷”。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审美感和艺术素养,加强“网德网风”建设,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网络技术发展与人文精神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道德成为网络文明最坚实的依托。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舆论传播策略,提高和发挥大学生的网络运用及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把大学生上网的碎片化、浏览化技术特性和网络话语形式与博客、人人网、BBS、QQ等大学生自媒体传播媒介结合起来,从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2.注重情感陶冶,强化社会熏陶

意识形态建设要根植于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要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渗透到现实生活中,使大众能够从现实经验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契合,克服以往的将意识形态局限于革命理想、政治运动而远离大众生活的空洞化现象。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能够引导他们认知一种思想,感知一种信仰的力量,从而在他们身上逐渐形成一种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在社会化活动中建立。社会化活动是许多沿着共同的方向、具有共同的精神、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并肩工作的人们的集体实践。这种集体实践会形成集体观念和意识,而“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为人们的集体意识不能离开社会环境孤立的展开,而必须走向社会开放的社会生活,创设集体实践活动的良好社会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渗透到国家的制度、方针和政策等具体层面,这是人们认知、感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与人们的利益直接关联。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2

1、科学“灌输”论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十分重视把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传播、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使工人阶级从一个自在的阶级变成为自觉的阶级,是无产阶级学说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也明确提出过自发的工人运动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但没有明确提出灌输的问题,较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的思想,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卡·考茨基,他提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 [3] 列宁肯定了这种观点,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 [3]可见列宁十分重视向无产阶级革命群众灌输革命的理论和思想,并且列宁就“为什么要灌输”、“向谁灌输”、“灌输什么”、“灌输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已将灌输论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因此,我觉得灌输应该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列宁所使用的灌输这个概念,更接近于启发和开启人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带有贬义的灌输观念。

2、坚持并发展灌输教育

关于灌输教育问题,理论界一直争论较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党一直强调:没有正确的理论灌输,就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社会主义。因此,积极主动地向人们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灌输,可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灌输方法的陈旧和僵化,灌输途径的单一,使灌输教育背上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恶名。新时期,要求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灌输教育的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继承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批判的借鉴我国古代和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根据现在的国情,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教育主客体,教育环境的变化,创造出新的方法。科学的灌输方法,不是硬性灌输,应该是与时俱进,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是将“灌输”与疏导,对比,激励等方法结合起来的。

3、心理疏导是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价值多元化,这些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代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简单的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4] 心理疏导就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方法。

4、心理疏导的内涵及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予以调整排除,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的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心理疏导,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都会产生困扰和烦恼,当人们无法自己摆脱心理困境时就会进行咨询,寻求帮助,因此,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会是心理疏导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或者说心理疏导人员就是一面镜子,疏导对象通过这面镜子看到自身的污点,也就是心理问题,并帮助使其摆脱,从这一点看,心理疏导更加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比较有针对性。我们党一贯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心理疏导以疏导对象的问题为中心开展心理疏导,凸显了对疏导对象实际问题的关注,也表明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理论到实际的发展趋向。

毛泽东曾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5]青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面临求学、择业、恋爱、人际交往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们承受着很多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很大问题,感情问题的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自杀在大学生中也很常见,尤其表明心理问题对青年的困扰,心理疏导教育方法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提升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等方面起着显著的作用,心理疏导是完善青年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面临压力和选择,人们在权衡选择中的得失苦乐必然引起一些心理问题,减少人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去解决的任务。新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我们不得不越来越关注研究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问题,心理疏导方法正是适应了调试人们心理,缓解心理矛盾的需要。心理疏导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了认识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手段,在弄清疏导对象心理问题的同时,对疏导对象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预防和善意的提醒,帮助他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3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数学思想方法。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反映。简言之,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间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按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立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我想对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从两方面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明确基本要求,把握渗透“层次”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并没有明确列出来。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比如在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 “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

2.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内涵和外延,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其实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割裂,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为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比如化归思想可以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与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正面与反面的转化等。为了实现上述转化,课本引人了许多数学方法,比如换元法、消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若干原则

1.渗透性原则

由于初中生数学知识较为贫乏,抽象思维能力也比较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结论推导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

2.层次性原则

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思想、方法的教学。

3.重复性原则

数学知识的学习要经过听讲,复习做习题等才能掌握和巩固,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另外,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必须建立起学生自我的 “数学思想方法系统”,这就更需要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完善的过程。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4

关键词: 冯定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认识论

对于冯定的思想,学术界已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这些研究都未对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进行系统阐述。显示出今天研究冯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冯定简介

冯定(1902―1983)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活跃在我国文化教育和理论战线上。从30年代起,就用“贝叶”的笔名在上海《自修大学》等进步刊物上不断发表关于哲学和青年修养的文章,并翻译苏联的著作,使当时许多处在徘徊和苦闷中的青年受到影响,走上革命道路。他一生著作繁富,代表性的有:《平凡的真理》、《共产主义人生观》及多篇总结学术经验教训的文章[1]。他的著作中对人生目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工作作风等的阐述对今天提倡精神文明仍有着十分宝贵的启迪。

二、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括为:分化与综合的社会化教育方法就是指“分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向个人思想各个领域深入,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彰显其引导作用;综合指与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独出现在某一方面,而是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综合;指把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其精华和哲学理论的综合应用;社会化:指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的气质自化,德器自成,形成一种自有素质,使之可持久产生教育与引导效果。在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含的这三个层面是对三者的统一,可概括为渗透、整合、综合三个层面,是通过制度环境渗透的统合,进而优化个人思想境界。”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日益僵化的时候,冯定率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即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2]。努力把握现实世界中“真实人”的需要和欲求,保证教育素材的鲜活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适应性和超越性,思想品格生成的各个环境因素应保持同向性。冯定分别研究了各个因素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因素后,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向各个因素渗透,分别细化不同因素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现双向互动,只有符合教育对象精神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才会被教育对象接受。冯定以生活世界为蓝本和承载,面向“真实的人”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着力于生活教育情境的创设认可教育对象的德性选择,参与教育对象生活世界的解读和解惑。客观地说,冯定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论结合实际,在潮流面前勇于独立思考,判明真伪,毫无畏惧地说出真理,使教育对象深入浅出地理解思想上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3]。

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以认识论为核心的综合教育方法,综合说理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方法及自我教育方法。综合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来自自我教育经历的影响,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核心统筹新的哲学体系,把思想体系和方法联系起来。冯定以系统论为指导的教育方法,系统论的核心是以认识论为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结构中的层次结构包括哲学方法,即历史与逻辑方法、归纳演绎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综合教育方法有主从式和并列式的综合方式。以教育与管理综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为主的并列式教育方法;协调式与交替式的综合教育方法;渗透式和融合式的综合教育方法[4]。简而言之,冯定的综合教育方法不仅把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融合,还综合哲学方法,把哲学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以实践效果检验真理的客观性。

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面向青年、面向全社会都适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打破墨守成规的教育环境,不仅在学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工作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言传身教教导受教育者,通过与人民群众的交谈,传播正确的思想。冯定通过发表文章著书等形式,使更多群众能接触和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冯定一生除了著书、写文章、和青年沟通思想外,还通过直接交朋友的方法同青年对话。冯定把学习哲学和做人连在一起,他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的实践”,即对客观世界的改造[5]。这种改造包括改造人本身,改造人的认识能力和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冯定勇于进击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体现了他的思想方法,在多灾多难的漫长生活道路中,以进击精神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冯定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的实践”,即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种改造包括改造人本身,改造人的认识能力和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

三、冯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意义

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宏博、内容丰富,核心就是平凡的真理,并且贯通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做人与治学的完美结合。因此,研究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将冯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是急待开拓和完善并且发展的领域。不仅对当代青年全面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同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当代素质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龙.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9-80.

[2]凌志东.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3]李存立.纪念冯定――一位杰出寓于平凡之中的学者[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2(3):3-5.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83-02

一、商谈对话

商谈理论是哈马斯的一个重要理论,哈马斯认为商谈对话是在交往中形成的,哈马斯非常重视对话方法的运用,他认为,人们通过交往,进行语言对话,形成了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规则。哈马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商谈原则—实践商谈。哈贝马斯认为, 人们通过对话或商谈, 参加辩论, 达成共识, 也是一种实践。在商谈中, 只有用具有很强说服力的论据, 进行科学论证, 才能就所提出的要求有效性或无效性达成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在对话过程中,教育者与对象之间真诚的以“商谈”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最后达成共识,提高了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水平。商谈式对话是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教育对象交换意见、思想、情感。其正确做法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话过程中以商讨的态度把意见、思想、情感传递给教育对象,同对象之间进行必要的讨论,交流看法、传递思想,促使教育对象认识到自己的确定、错误和思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规范。在商谈对话中,教育者不再掌握着“话语霸权”,而是对话双方都有“话语权”,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参与,经过“辩论”或商谈的方式达成“共识”。

二、显性对话与隐性对话

显性对话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主渠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对话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显性对话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目的性,希望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告知个对话对象后,教育对象能够按照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式行事,达到教育者期望的思想和行为。运用显性对话方法,应注意:首先在内容上要坚持正面教育。“正面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总是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受教育者发展的教育方式。”[1]在对话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多引用典型人物的优良品德、模范行为或精神去教育和影响教育对象,从而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在方法上要坚持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曾说过“共产党人在劳动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时候必须采用民主的说服教育方法,决不允许采用命令主义态度和强制手段。”[2]在显性对话中,通过透彻说理、从容讨论,使教育对象逐渐接受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思想。

隐性对话是相对于显性对话而言的,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中,引导学生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不自觉地维护‘自主’地位,不愿接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3]老子也认为隐性对话可以“不自见,自明。不自显,自彰。”隐性对话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对话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潜与默化”中受到影响的无形教育。“从影响效果上看,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4]隐性对话的具体方法包括:其一,渗透式对话方法。在对话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运用科学的对话方法,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道德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其二,陶冶式对话方法。在对话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健康、向上的氛围和环境,使受教育者“享受式”的受到思想的渗透和熏陶。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与境,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其三,感染式对话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话过程中,用生动的、直观的事物形态和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典型事例感染教育对象的情感,启发教育对象理解和接受抽象道理。运用感染式对话方法,可通过设置情境,观看图片,接触事物等途径来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显性对话和隐性对话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它们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中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它们像一张大网,通过直接与间接、系统与局部、理论与实际、强制与自愿相结合起来,把全体受教育者覆盖起来,把阶级的需要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输给受教育者。”[5]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产生合力。

三、在场对话与非在场对话

在场对话是指在思想政治对话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直接的、面对面的以语言、文字和符号为中介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在场对话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方法,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多是在在场对话中完成的。在场对话的优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直接的、面对面地进行思想、观念、情感交流。因此在场对话中,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过去以自我为权威的教育理念,树立师生平等观,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主动性,形成互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在场对话中,必须投入更多的情感、时间和精力,与教育对象深度互动,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实现对话双方思维的交流、汇集、碰撞和协调。

非在场对话是指在思想政治对话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间接的、以媒介通讯为中介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过程。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话、手机等各种通讯设备的愈来愈普及,使人们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的非在场对话成为可能。非在场对话与在场对话相比,具有间接性、非面对面等特点。非在场对话不是面对面的对话,因而不能及时地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非在场对话中应根据教育对象所提供的信息,掌握其思想要点,根据其思想问题,因时因地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其次,注意分析情境,选出贴切的话语。根据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深入分析教育对象所处的情境背后的联系、思想动因,根据教育对象所处的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去认识对象的思想问题,根据不同情境选择恰当的话语去解决不同的问题。

四、语言对话与非语言对话

语言对话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的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列宁曾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6]“语言学家通常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明言语交际的过程,就是编码—发送—传递—接受—解码。”[7]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桥梁,是人们思想情感交流的媒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思想政治者的语言将直接影响到教育对象的情绪、情感,影响到教育对象的接受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语言对话中须掌握: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语言对话的过程中应注意不同场合、不同时机、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对话语言。同时应注意语言要真实准确、通俗易懂、情感真实,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应充分利用语言魅力,震撼对话对象的心灵;如果在对话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到语言生动、用词准确、富有情感、趣味性强等,对话对象就会更加容易接受教育者正确的思想观点。第二,语言还表达还要具有创新性,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场合,所遇到的事情、问题不是固定不变的,语言表达只有适应这种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非语言对话是相对于语言对话而言的,本文所理解的非语言对话主要是肢体语言对话,王娟认为“肢体语言沟通其实是一种非语言沟通”[8],人们很多对话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进行的。即以眼神、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一系列的非言语手段来帮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非语言对话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起到替代语言,辅助语言,调节交流,缓和情绪的作用,以便给教育对象留下直观的印象,加深理解对话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做到:首先,目光要真诚。“在所有的身体语言中,最诚实、最有效地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的是目光,人的一切情绪、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里显示出来。”[8]卢梭也认为“感觉表现在脸上,而感情则表现在目光上。”[9]非语言对话中,教育对象会通过观察教育者的目光来确定是否真诚与重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非语言对话时,应注意目光情感的真诚表达,增强与对象的目光交流,以提高对话效果。其次,身体动作要协调。身体动作主要是指头部、手部的运动。身体动作常常表现出对某事某人的态度,在于他人对话中体现出特定的含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运用非语言对话时要特别注意动作语言是否与所要表达的思想一致,动作是否协调、自然。最后,表情要微笑。面部表情可以清楚地表达人的喜、怒、哀、勒等情绪。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时刻面带微笑,让教育对象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拉近与教育对象的距离,增加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语言对话与非语言对话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分割的。语言对话以非语言对话作为衬托和辅助,从而使语言更具生动形象。非语言对话以语言对话为基础和指导,并深化语言对话,两者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传统的灌输、压制、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逐渐被淘汰。以对话式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本文对对话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意见。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孤立、单独使用,对话方法也一样,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代替实践、道德评价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混合、综合使用才能更好地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8.

[2]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1.

[3]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8.

[4]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8.

[5]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9-209.

[6]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96.

[7]江利民,杨万强.沟通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48.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6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双刃剑;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17-0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现在来说,应该都已经众人皆知了。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可否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迅速应用,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不足和缺陷,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重要契机和重要的技术手段。然而,学者卢鹏就提出来,在另一方面,信息网络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使用的普及性和作用的双重性,对我们的政治鉴别力、行为的控制力及道德品质、品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法的正面作用,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和挑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从一些网络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最初在1996年6月,张建松《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中,最早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后来还有,在2000年2月,刘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最早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2000年前国家主席也强调过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参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后来,我国的许多学者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写出了不少相关著作和文章,比如清华大学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等等,产生了一批较为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员和学者。这也为我们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法提供了史料和文献。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简析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说的更直接一点其实就是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正面作用,也就是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最为显著的一点,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加强。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它能够把很多具体的东西抽象化,通知图片、声音、影片等较为直观的,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得受教育者更加容易的接收到教育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83%是通过视觉感官实现的。这样直接的感官冲击和感官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不具备的,并且是不能够与之匹敌的。

其次,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提供了各种有用的资料,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到国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掌握各种当下甚至过去很早以前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有力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步伐,更新学科信息,在变化着的现实中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

第三,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性得到加强。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往往只是一种“教与被教”的关系,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这一传统局面被打破了,二者主要以相互沟通为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二者是和谐和睦的关系。这也就直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很多更为具体的优点和长处,比如其便捷的沟通渠道,只要主题与客体双方都有网络这一基本工具,就能够直接进行沟通,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不一一列举。

2 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具备了各种优越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有许多让人们头疼的不利之处,也就是说这一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着各种现实性挑战。

首先,在受教育者这一方面,当他们接触和使用网络时,他们极有可能被网络上许多垃圾信息所干扰,很容易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比如说,网络上色情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各种外国网站上裸的色情宣传,很容易让抵制力不强,价值观不定的人误入歧途。又如暴力影片的渲染,在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及其容易导致网络受众的跟随、盲从,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会让人产生虚幻思想,可能会造成与现实社会脱节。我们随时可以听见这样的新闻,某地某网吧内有人长时间上网,迷恋游戏,废寝忘食,导致身体虚弱,甚至出现死亡的案例,也有很多网虫在网上的虚拟世界里生龙活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胆小冷却,不敢、不愿面对现实生活,甚至和亲人和朋友也生疏,没有共同语言。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7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法途径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只有充分注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才能起到良好保障作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漫长的工作,这就需要从理论层面加强研究,为实际的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当代的青少年在国家的观念上还有高度的保持,但是在思想观念上就趋于理性。在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在教育方面还要能进一步的提高[1]。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只注重学生理论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重视。

再者,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在教学的方法上没有科学化的呈现。实际思想道德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师的空洞说教比较多,在感情的触动上相对较少。一些老师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和学生之间的公平沟通没有充分重视。在教学中的封闭式思想道德教育比较多,在一些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比较少,没有注重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教学中缺少生命体验性的活动等[2]。这些方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就有着诸多不利。

另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在内容上没有和时代的发展相契合,有的传统道德已经不合时宜。在教师队伍方面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没有将学校的思想道德教和家庭的自己社会的等进行形程整体合力[3]。这些层面的因素就造成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率水平比较低。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实施

为能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就要能充分主要教学方法的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就对教学的效率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一,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学习。要想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就要注重从理论层面进行引导学习,让青少年能够对社会主义的概念以及本质等有详细全面的认识,并要能够使其能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方面能够有所体会,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青少年的价值观正确树立,在对思想价值的判别能力上不断提高。要注重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更新优化,能方便青少年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第二,注重在思想道德上的教学内容科学化的引导。从具体的方法实施上,就要能充分注重对青少年的实践体验活动的加强,注重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养成。能够注重青少年的实践体验活动的类型多样化呈现,注重通过活动现场的体验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4]。在实践性方面能鲜明的突出,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引导工作上要能加强,注重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有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

第三,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要能充分注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紧密结合,并能和时代需求相结合,在教学的内容能与时俱进,将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进行不断丰富。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有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能在教学的内容上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符合。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的教育要加强,能够科学化的引导嘘声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处理方法实施。

第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在民主理念的教育层面要能加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注重对社会市场的经济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在德育教学的内容方面不断强化,并要能够和现代化的建设相适应,在新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容的教学方面加强重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要能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在实际教学的方法上能注重创新性应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就能从理论上提供教学的思路以及方法,为青少年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晓丽.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障碍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8).

[2] 李婷,赵慧君.新时期家庭教育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5(07).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工作,仅仅凭借教育者个人的经验是不可能塑造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因此,它必然借助融科学性、定性化与定量化于一体的教育管理方案,以增强、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辐射力和影响范围。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决策过程就是管理主体对各种可行性方案进行筛选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是指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提出的若干个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并作出最优选择的过程。思维方式和决策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决策的得失成败。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及其发展,进行科学决策,就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回顾党的80多年的艰辛历程,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认真总结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可以给我们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决策以重要的启示。随着时代主题、社会环境与实践活动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决策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坚持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继承、借鉴与发展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一定的思想教育决策方法,总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具有时代性与针对性。当时代背景、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以及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时,原有的决策方法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与时代内容、环境内容、思想内容发展变化而改进和向前发展。同时,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可离开原有的目标、内容,经过适当的改进和完善,能够服务于新的目标并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既要继承、借鉴,又要发展、创新。继承、借鉴是前提,发展、创新是目的。只有把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现实实践当中去,从而达到科学决策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有利于防止领导者仅凭个人的经验进行决策,有利于领导者统观全局,审时度势,从全局到局部,从当前到未来,系统地进行结合并周密地计划安排,及时作出科学的判断。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在我党历史上发挥重大的能动作用,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科学性。目前,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进一步向科学化发展,就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全党全社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决策的科学含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增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在教育手段和工作方法上采用更多新的科技成果,如互联网、多媒体、声光电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并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科学性,增强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民主化是指决策过程中积极采纳各方意见,按照民主程序进行决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民主化有利于避免单一决策主体的模式。群体决策主体模式要求把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知识、技术、信息、利益主体和专业人员组织到决策设计和决策过程中,实现决策的广泛参与。这是适应社会环境动态化和社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化所提出的要求。

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整体功能性

首先,坚持大局优先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任何系统内部都包含许多要素,也即我们所说的局部。这些局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构成了全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我们看问题、做决策首先要着眼整体和全局。必须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把整体性、系统性的决策方法放在突出位置,决不能顾此失彼。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照顾大局,服从大局尤为重要。一定时期政策向某些地区倾斜,另一些地区作出暂时的牺牲是必然的。这就要求各个地区的领导和群众要有全局观念,要顾全大局。如果各搞各的,搞地方保护主义,不服从大局,不仅会损害全局利益,局部的利益也不可能实现。当然,我们强调整体优先,以全局为主导,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局部,不管局部。恰恰相反,只有在服从全局的前提下把各个局部工作做好了,全局的目标才能实现。因此,一方面强调局部服从大局,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全局照顾局部。

其次,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邓小平多次强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宏伟事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外交以及各个领域,贯穿于从中央到地方、从工厂到农村、从单位到个人各个层面。这些领域和层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构成了极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顺利地推进这个工程不仅要把握各部分、各要素、各层次与系统整体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而且还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各部分、各要素、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形成合力,协调发展。从长远利益看,这就是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关系、实现系统整体功能最大化的典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他既能认真调查研究,了解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外交等局部,又能在此基础上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既能制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又能依据总目标和基本路线制定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具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因为邓小平能制定出系统的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而才推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而迅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动态性

决策环境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现代各种高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大市场在形成,信息迅速传播,这一切使得以往形成的传统决策环境陡然变得困难起来。主要是决策对象情况的易变性,决策信息难于全面准确收集,以及要求决策的迅速性等困难。当然,在这种形势下,以往难于获得的许许多多信息资源,却变得容易和简单多了。这种一难一易,表明决策环境的变化发展。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也必须随之变化发展,不能用僵死的方法应对发展变化的环境,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有效性、可行性、适时性的发挥。同时对决策目标的实施进度和决策效果应不定期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并找出决策行为的不足之处,而后加以改进,并将决策行为与创新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和开发智力资源。因此,任何决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发展完善,达到预期的目标。坚持在动态中把握系统中各个层次、各要素的关系,不断优化系统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的结构,全面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方法的现代化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是中国进入wTO后,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现代社会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活动,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对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作用的重要领域,需要现代化,也必须现代化。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现代化问题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中的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必须更新观念,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紧扣时代的脉搏,追踪现代管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的正规化、规范化、社会化、大众化和知识化,把推进人的现代化作为根本目的,把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作为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9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有理想、有追求、奋发向上是现代大学生的主体形象,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带来的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及利益机制的重新调整,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和新的矛盾。这就更进一步提醒我们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同时还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会将它做好。结合工作实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处理好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大学时期是青年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能否用科学理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基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基本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他们在青年时期的茁壮成长,而且关系到将来他们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成败,所以理论上成熟是大学生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是大学生德才兼备的前提条件。

大学时期是青少年学知识长身体的成长时期,大学生第一位的任务是学习,第二位的任务是学习,第三位的任务还是学习。他们不仅要学习前人通过社会实践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而且还要用科学的政治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靠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授引导、灌输和渗透,尽管这项工作做起来有一定难度,有时显得枯燥与呆板,但也必须千方百计地做好。现在,存在于某些高校中的忽视理论学习,放任自流或利用其他工作代替理论学习的做法是很危险的,也是极其错误的,让大学生抽出一定时间沉下心来,认真地读一些政治理论书籍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列宁的《哲学笔记》、的《实践论》、《矛盾论》、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和科学发展观的论著等等。这样坚持数年,对大学生的世界观确立必有好处。

当然,我们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排斥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世界观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根本性重要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可以说,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主要应该依靠社会实践,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产生的真正根源,实践高于理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着根本的决定作用。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必须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组织他们到工厂、农村、社区、科研院所和部队去搞些必要的社会调查,参与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消化理解学到的政治理论,去检验他们学到的政治理论,去丰富他们的思想,去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实践效果表明,社会实践的深刻性、丰富性和持久性是理论学习无法比拟的。因此,只有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并检验学到的理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收到扎实有效的成果。

处理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但是社会与家庭的教育及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对不可忽视。实践证明,只有学校、社会和家庭互相配合,密切合作,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学校为主导,这不仅是因为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和学习在学校中,学校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隧道,而且还因为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工作者队伍素质较高,力量雄厚,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主导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大学中,才会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学校为主导,并不等于将大学生(包括思想)都禁锢在学校中,实践证明,这也是根本做不到的。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深刻的社会变革都给他们思想上带来的强烈冲击,在大学生的思想中都有很强烈的反映。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这种特点会越发显现。这些冲击与影响有些是积极与进步的,有些则是消极与落后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充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强有力的与学校互动的机制,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互动局面。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视,每个家庭成员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阶层当中,他们的思想意识都有很深的时代社会烙印,他们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是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情感性、亲和力都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可比拟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但长期以来,由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家长的溺爱、望子成龙、重智轻德等不良思想行为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困难与阻力。因此,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机制、定期联络机制、教育互动机制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方法创新的关系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个纷繁复杂的过程中,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种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就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我们过去所不曾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如何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光荣传统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的途径与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

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上创新。在工作思路的确立上应正确处理加强与改进、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努力将工作思路呈现整体性、针对性和主动性。所谓整体性就是不零打碎敲,不随意安排,而是从全局上进行总体谋划,在整体上全面安排,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计划性与整体性,使总体思路清晰,工作阶段性目标明确,一环紧扣一环,前后互相衔接,相辅相成,相互照应。所谓针对性,就是要全面真实地了解大学生在当前条件下在思想观点上都存在些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扎实有效;所谓主动性就是针对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他们在组

织、宣传等方面的才能,形成自我教育模式。

其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创新。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避免空谈说教和简单粗暴,而是要由显性教育向显隐结合转变,即在搞好显性教育的同时,将有意识注入和无意识的熏陶相结合,开展隐性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先进思想意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由单一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要在灌输方法、效果上有所创新,重在引导,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转换,由公开教育转变为渗透性教育。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还应该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当中,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环境育人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与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上创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单一教育的手段,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动活泼、扎实有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手段作用。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受教者的自主选择,以及受教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网络中的多元化信息的渗透。网络教育所具备的教育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可以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在网络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具有空前的自由度和极强的渗透性,这些都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有利契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形式多样化

一是主阵地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传播,靠把道理讲通讲透,为学生所接受,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加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要把继承与发展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更加具有生命力。

思想教育的方法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现实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个高校必不可少的工作,根据所查阅资料了解到它的背景和发展基础,对于实践和借鉴西方经验方面进一步论述。在学校生活中,调查了学生思想学习情况,对于在学校师生间和学校风气几个方面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最后,尝试提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师生共同努力进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做越好。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基础

1.1以文化为奠基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教育,更是以文化为奠基的教育。主席说过这些优秀文化传统集中呈现出高尚的民族精神:“我们说的高尚的精神,就是指我们党崇高理想和信念,优良传统和作风,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传统文化向现实文化过度和转化,在当今中国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有传统文化的特质,还有现实文化的创新。把这些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结合起来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1.2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立足于社会实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使人们自觉地行动。并且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人民群众才是力量源泉。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还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相互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注重人和实践的发展,人与人在实践中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相互交流进步,也是最根本的发展。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弘扬主旋律发展,体现在爱国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团结进步基础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重要的主题。1.3借鉴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杜绝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这些在思想上不利于我们的教育,不利于指导学生健康发展。但是要借鉴西方学习上的方法和心理方面知识,及个人创造能力的培养。更重要要磨练学生艰苦奋斗的毅力,还要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员采取教育辅导的方法,可以通过隐蔽性的课程设计进行感化教育。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2.1对于学生自身的积极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是最为重要的。这种思想上的教育会渗透到校园每个角落。从新生入学开始,我们进行的入学教育。新生本就对新鲜的校园生活懵懵懂懂,这时给予正确的指导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如何适应校园的同时遵守校规,我们如何学习的同时养成良好习惯,如何学习知识同时塑造自己性格和良好品德。我们可以开展的党课学习活动,使大家积极的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学校的思想政治活动,不仅动员着大家,还动员着每个人的思想,这样一个人积极就带动全寝全班的积极性,像是一个传一个的接力赛。这对于我们学生学习和思想上无疑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再拿我们学生考前教育及心理辅导举例。我们学生考试都会有侥幸心理,不过那种“打小抄”的想法会第一时间让老师扼杀在“摇篮里”。老师指导着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该严肃的严肃,该严格的严格,就像军人必须有“铁的纪律”。学生们会严格的遵守,这样也会给学生带来积极作用,不让抄就得下功夫学习,使我们积极投入学习中,当然学校老师不是“不讲人情的”,他们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辅导,严格但却不能造成学生恐慌和紧张。所以,老师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又会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考试生活中。2.2对于学生自身及他人的积极作用:我们谈学生自身思想教育,也要谈到与他人之间的积极作用。既然是高等教育,我们学生在思想就要提高一个层次,提到一个台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学生自身同时重要的是与他人如何相处。我们要团结友善的对待他人,具体从三方面说起:第一,我们学生自身受到学校的教育,自然会尊敬师长,这也是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对于长辈,师长,我们学生通过思想的教育会知道尊敬爱戴老师们,不会目无师长没有尊卑。第二,我们受到学校通过思想的教育可以让我们学生有素质的,怀有尊敬态度的对待他人。像那些在学校工作的人员,例如食堂阿姨,寝室阿姨,学校工人等等,在不是自己老师,师长的情况下还依然能够给予别人尊重。第三,我们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更要友善对待同学,团结同学们。我们不仅知道自己要受教育做好自己更要帮助他人,在生活中形成一个团体,并逐渐的扩大,这种积极作用不仅在自身,也积极作用于他人。2.3对学校师生和校园风气的积极作用:我们学校对于学生自身和他人教育,自然也不能忽视传播的力量。根据提出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高校已经让师生认真的进行了学习和践行。例如,我们把这24字做成宣传单贴到学校教室里,学生宿舍里,让我们时刻想学习,学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我们在校生都会熟记这个内容,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熟记之后就会做到并做好,真正践行了价值观内容,也成为了别人的榜样,积极的带动他人。可以看到,同学们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彼此,在食堂都懂得谦让,友善的和学生教工相处;在社会里,公交车上常见到学生给老人让座,小巫见大巫,这样才能为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做贡献。这种教育对于我们学校师生来说都充满着正能量,起着积极。例如我们高校组织的的寝室文化节,女生节,举办的各种名师讲座等等,都对我们学生产生良好教育和积极影响。学校对于学生学习上给予了高等的教育,对于学生个人生活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教育。校内校外的学生都为了讲座奔赴而来,他们需要这种“精神食粮”,需要这种精神上的支柱,学校便给予我们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也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很好的进行了校与校之间的文化的交流。

3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3.1做好宣传和带头作用:我认为大力的宣传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在思想上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学习论语中的名言,就像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把名言打印成宣传单发放各个寝室,由辅导员老师时常进行考核。宣传就要有领头人,辅导员便是很好的人选,我们可以让辅导员以身作则,学习传统文化并带领学生学习,和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最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也可以让每个寝室一周做一件好事,等到期末进行优秀寝室评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考察,还可以从学生中找出品学兼优的模范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学生之间更容易切磋与交流,在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积极影响周围人进步,自己成为榜样也是对自身的一种约束。自己学习也帮助他人学习,从校内传播到校外,发挥积极的作用。3.2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高校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校规校训,会唱校歌;而且跟进时事政治教育,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党中央的各项教育政策第一时间渗透在高校师生生活中。要求我们学生学习的同时,多加关注中央的新闻,社会动态和时事政治教育内容。多了解,多学习,从校园中学出来,进入到社会里,融入到社会里才是学习的目的。在列宁的《共青团任务》里,我们学习到青年人要学习还有如何学习的方法,最终还是要进行自觉地劳动,青年人起到团结带头作用,带领大家自觉地劳动。主席的《实践论》也充分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高校里学习就是为了实践,做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落实到行动上。比如我们学习上,学习自己专业课知识并多读书,然后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在知识上求真求实,努力让自己学的更多,学的更深入,把口号落实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要有学习的样子和学习的态度,就要产生自己的价值,就要作出自己小小的贡献。在生活上,学生会可以组织去敬老院献爱心,来关爱老人,敬老,爱老。哪怕只是半年去一次,也能使老人开心高兴,根据社会力量,还有学生们的热情,让老人有老可依。假期可以组织学生给残疾人讲课,同学们应该平等的看待和尊重每一个人,并能自己进步时带领他人,和他人共同进步。这样自己在完成学业同时,真正受到高校的素质教育,并把这种素质带到社会中去,能让我们大家更好提高自身修养,使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结论

追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文化和实践基础上的良好发展,本文浅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们高校师生间,学校风气里的积极作用。这些作用在我们高校里相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思想和行动上引领高校师生学习进步。在阅读相关书籍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除了学习和宣传基础上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自觉有效的学习,开展进行思想政治活动,在实践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龚敬雅 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