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共安全十篇

时间:2023-09-19 17:41:21

企业公共安全

企业公共安全篇1

安全事故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造成经济损失都占当年GDP的2%以上,例如,2004年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505亿元。约占当年 GDP 2.15%。 另外,我国职业危害现象也十分严重,据统计,近年来,每年新发职业病例数均在万例以上,且逐年上升,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截至2002年底,全国累计发现尘肺职业病患者58.14万人,尘肺职业病疑似患者60多万人,每年患者死亡0.5万多人,每年发生各类急性职业中毒200多起。

由于安全事故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再加上职业病危害严重,所以安全生产工作日益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人民群众的关注,于是,《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迅速出台,“安全事故少一些”成为2005年百姓经济生活十大期盼之一。

一、安全生产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安全生产行政管理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一个主要方面,安全生产与公共管理之间密不可分的。

1、搞好安全生产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它是我们在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时应树立的一种哲学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就要求我们要把消灭事故、减少损失这一崇高职责放在一切安全管理活动的中心。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对现代安全管理工作来说,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含义是:1)安全生产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企业员工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企业和员工都是安全需要的主体;2)安全生产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但要通过预防事故、减少损失来实现;3)预防事故、减少损失要靠“人”来实现。人是一切安全生产工作的中心,安全生产工作当然也离不开人,所以必须充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人的综合安全技能,把企业员工培养成为富有安全主体意识和安全创造力的人。

2、搞好安全生产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统筹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当然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方针。1)安全生产是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做好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最能体现人的生产、生活质量,也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安全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现代人类发展观的根本变化,衡量发展不仅仅应看经济是否增长,还要考虑资源、环境、社会以及人的安全健康是否都全面进步、全面发展。

3、搞好安全生产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其目的就是要建设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1)、充满活力;2)公平与正义;3)诚信与友爱;4)民主与法制;5)安定有序;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的安定有序,是指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安全感、富有秩序的社会。这里所说的安全,包括国防安全、公共安全(即社会治安的安全)、生产安全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安全。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人富裕起来之后,就希望安全,就需要安全。 如果连包括生产安全在内的安全这一基本需要都得不到满足,那么人就不会发挥充分其积极性与创造性,社会就会出现震荡和波动甚至混乱,和谐社会建设也无从谈起。所以,安全生产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于2004年12月在发表“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的讲话时郑重指出,“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4、搞好安全生产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以人为根本,包括坚持尊重和保护好人的各种基本权利,包括生产安全在内的安全权利,那么,就首先应把保护人民群众的包括生产安全在内的生命财产安全工作当作各级政府、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坚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之一这就是要安定有序,当然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稳定,富于秩序,不出安全事故,不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和职业病危害等。

国务院总理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社会管理……,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安全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把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安全生产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和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第302号令)第四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采取行政措施,对本地区实施安全监督管理,保障本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5、搞好安全生产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需要。2000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我们党只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首先, 安全生产工作,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与保障,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保护手段,因为大工业的发展是带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没有工业安全生产,大工业的发展就会因事故的频发和人员财产损失而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再者,人是先进生产力中的最活跃因素,也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搞好工业安全管理,就保护了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从而保护了发展先进力的决定性要素――人;最后一点就是,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一,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其目的正是为了减少和消灭事故,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根本利益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1月9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把人们对工业安全管理的认识提高到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该《决定》指出,“搞好安全生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向。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 性和现实紧迫意义,动员全社会力量,各抓共管,全力推进。”

二、安全生产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所以,安全生产与企业管理也是密不可分的。

1、搞好安全生产是企业应尽的法定责任。《安全生产法》第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第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第八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未履行本法夫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逾期未改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给予撤职处分或者处以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2、搞好安全生产是企业本身经营活动的职能之一。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创始人法约尔(HenriFayol)1916年在其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首次指出,安全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六项基本职能之一。他认为,“企业经营的全部活动,包括六个方面: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② 其中的安全活动是指企业对财产和人员的保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安全生产工作。所以,要想把企业经营得更好,安全管理工作不可少。

3、搞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是激发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的需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 Maslow)1943年在其名著《人类动机论》一书中指出,“人的各种需要可归纳为五大基本需要,并可按照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排成一个五级阶梯。如图。

这五大基本需要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的安全需要是指,人们希望保护自己的身体和情感免受外界因素的伤害、威胁,并希望自己已满足的需要、已得到的利益不再丧失,以及尽量保持对今后不确定性的控制,例如工作上的安全,即劳动安全以及免受失业、职业病和有职业安全感,这些需要是通过企业采用安全的设备、医疗保险和退休福利来实现。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被激发并起到激励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只有满足从业人员的生理需要和包括生产安全在内的安全需要等这两个基础需要,才能激发并满足从业人员的高级需要,才能更好地激励企业的从业人员,才能使其从业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大大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另外,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也可使企业降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带来的经济损失,这在实际上等于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也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公共安全篇2

关键词?演食品安全;公司治理;公共董事;公共利益

[中图分类号]F272;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7-0055-08

一、引 言

“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塑化剂”、 “福喜过期肉”等多起社会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公共事件,表明我国已经进入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期。而在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下,我国食品安全存在一定的监管困境,无法有效地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亟待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其关键之一是要将《食品安全法》的立法精神和基本规则与创新性的配套制度安排和组织安排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于2013年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并于2014年开始《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这些动作均表明了中央政府加强食品监督和积极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也为今后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顶层的设计,同时也预示在新的组织架构和法规下创新食品监管制度和监管机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每一起食品安全公共事件均构成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考验,并凸显出当前的监管困境,要走出监管困境,当务之急是依托现有的法律框架和组织框架,优化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寻求可能的制度上的创新和突破。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初爆发的欧洲“马肉丑闻”和美国“假冒海鲜”等食品事件表明,即使在食品监管法规比较完善的欧美国家,仍然存在食品安全事件大规模爆发的制度条件。因此,食品安全公共事件在我国频频发生,与我国市场制度的不完善有关,更为重要的是,食品安全问题还与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缺陷存在关联。这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仍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关键注解,但是这一观点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014年《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重点内容包括: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创新监管机制方式,以及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可见,本文从公司治理层面上思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创新,与这一《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修订方向契合。

二、现有的食品安全问题治理机制

(一)外部公共治理机制:媒体监督与政府监管

在现代经济体制中,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主要是依赖企业之外的治理力量来实现的,食品安全的受害者也是依靠外部的公共治理机制来维护其自身利益的,这些外部公共治理机制主要是公共媒体的监督和以政府为主体的监管。政府和媒体均与公司在社会利益上有关系(Freeman,1984)[1],而这种社会利益很好地体现在食品安全上。

在每一起食品安全公共事件中,公共媒体总是扮演积极的作用,或者率先通过独立调查如最近的福喜事件,将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揭露出来;或者在企业被查处后,提供海量的相关报道。媒体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中具有一定的潜力,可以及时地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吴光秋和郏贡献,2004;黄旦和郭丽华2008;王宇,2010)[2-4]。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关注,不仅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也可以通过警示、倡导,推动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顾理平,2008)[5]。因此,从媒体的治理角色来看,媒体以其特有的职业敏感性对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高度的关注,有动机积极主动地披露食品安全事件,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公众了解食品安全事件的信息需求。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揭露,以及事态发展信息的传播,具有披露的及时性以及影响的广泛性。因此,媒体的确能发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共舆论监督作用。不过媒体披露存在的致命局限是,有时信息的可靠性存在问题,且通常不具有专家的权威性,以及其对食品安全事件的选择性传播可能会导致公众做出过度的解读甚至于误读,从而产生消极和负面的社会影响(涂建明,2013)[6]。

虽然公共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督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政府一直被认为是食品安全治理的主导力量,承担着食品安全保障的职责(Henson和Caswell,1999;Loader和Hobbs,1999;索珊珊,2004;左伟,2009;胡颖廉,2008)[7-11]。从政府的治理角色来看,人们寄希望于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规范,以及能彻底地调查食品安全问题并尽快处罚和消除食品的安全隐患,如政府的食品监管部门所做的工作,以及司法服务在补偿受害人方面所给予的法律援助。但是政府治理在现实条件下总是显得缺乏效率和滞后,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监管力量不足、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权力部门的寻租问题等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政府的治理效率,因此,政府监督的效率亟待提高(王耀忠,2006;李怀、赵万里,2009;刘鹏,2010)[12-14]。

此外,企业和政府共同保障食品安全这一公共目标,也得到一定的支持。企业具有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责任,而政府的角色是监督企业履行其食品安全职责(Tompkin,2001;Garcia,2007) [15-16]。在我国,可以借鉴欧美等国家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做法,寻求企业与政府的协作,以及在食品安全监管决策过程中增加公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薛庆根,2006;傅家荣和杨娜,2008;高秦伟,2010)[17-19]。而更多的文献支持政府和企业之外的力量介入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主要是将食品消费者纳入多元治理机制,构建一个多主体参与并协同互动的食品安全市场监管架构,发挥多元监管方式在应对食品安全危机中的作用,如形成综合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和消费者等三种治理力量的复合治理机制,改变以“改善政府监管”为路径依赖的主流范式(戎素云,2006;耿莉萍,2009;颜海娜和聂勇浩,2009;王虎和李长健,2008;焦志伦和陈志卷,2010;崔卓兰和宋慧宇,2010;吕方,2010)[20-26]。这实际上是《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所强调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综观现有的食品安全治理思路,研究者认识到我国目前政府主导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存在不足,媒体治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探讨更为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较多的观点倾向于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国外的食品安全监管理论与实践经验表明,实现有效的食品监管需要增加食品安全监管的透明度、责任感和公众参与度,要发挥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作用。

(二)具有潜力的内部治理机制

从治理的形式来看,媒体监督和政府监管这两种公共治理机制均是外在于企业的。而从治理的动机来看,媒体和政府关注食品安全的动机均不同于其他利益相关者,政府监管的动机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媒体是出于社会良知和自身的传媒职业利益才介入食品安全事件的。从治理的局限性来看,外部治理机制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它们均是事后机制,主要是事后的查处和曝光,同时也是一种间接机制,通常不能直接地作用到食品的研发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而这些治理局限性会影响到外部治理的效率。

根据我国的《食品安全法》,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主体。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只有研发、生产和销售食品的企业和食品消费者才是最直接的局中人,因此,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解决还得围绕着“生产者―消费者”这一层利益关系来展开。除了依靠政府监管和媒体监督以外,还需要一种更为直接地针对食品企业的治理机制,其能比较直接地渗透到食品的销售、生产和研发等多环节的安全隐患,这只有食品企业的内部公司治理机制才可以胜任。从食品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一旦食品企业的内部治理失效了,才需要媒体及时的披露以及政府快速、有力的查处。如果企业内部治理机制能够自我约束安全隐患,外部治理机制的需求就会下降,外部治理机构的压力会降低。可见,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治理食品安全的治理体系。尤其对于规模化食品企业,一个内部治理机制弱化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有缺陷的,其无法落实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方的治理理念。对于小规模食品企业,由于存在天然的内部治理机制缺陷,只能依靠外部的监管机制发挥作用。

目前的研究虽然提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多主体参与并协同互动的食品安全市场监管架构,但是这一“共同治理观”尚且缺乏有效的微观实现机制,尤其关键的是,其缺乏匹配的公司治理层面的制度安排,使得食品安全的“共同治理观”仅停留在理念上和一些简单的制度安排上,如社会公众举报等措施。现有的研究较少关注到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公司治理问题,而公共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多由食品企业不负责的机会主义经营管理行为所致,如不按规范生产以及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辅料等,公司董事会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应该承担直接的责任。一方面,企业自身缺乏良好的或有效的治理制度,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未得到有效约束,并通过监管制度的缺陷,放大为食品安全公共事件;另一方面,有许多公司治理比较完备的规模化食品企业,同样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发源地,其掌握公司内部信息的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对于食品安全事件应承担直接的责任,其中董事会的治理失效显示当前内部治理机制监督弱化这一治理制度缺陷值得关注。

食品安全公共事件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在食品安全这一公共利益上的显性冲突。现有的公司治理机制是调节股东和管理层之间以及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制度安排,而要通过内部公司治理机制来调节食品企业和食品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实现对食品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和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制约,现有的公司治理机制很难胜任。但是,公司治理是约束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和行为的基础性的、关键性的制度安排,由于社会公众往往是食品安全事件的现实和潜在受害者,具有对食品安全的公共需求,对保障食品安全公共利益的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督机制均有较强的关注动机。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对于内部治理机制的关注不多,而公司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的治理作用在解释和应对食品企业的机会主义经营管理行为上具有很大的潜力。从公司治理层面来讨论诱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制度局限以及可能的改进,考虑从公司治理层面以董事会制度的创新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创新,为公众参与治理食品安全提供相对切实可行和更为高效的治理制度安排,与现有的研究相比,这是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三、公司治理视角的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一)食品受众:食品企业利益相关者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看,企业契约网络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体现为股东、管理者、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多类主体。食品的现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会涉及到十分广泛的社会公众(本文均称为“食品受众”)。企业生产的食品需要被食品受众所购买和消费,这种“经济依赖性”构成了食品企业和食品受众之间的利益纽带,而且,由于他们可能因企业不规范的生产和销售行为而身心健康受损,这加强了食品受众作为利益相关者与食品企业的利益关联。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内涵来判断,现代社会广泛的食品受众是食品行业及食品企业的“关键利益相关者”。

食品安全事件一旦发生,食品受众是直接的受害者,问题产品的曝光会驱使食品受众选择“以脚投票”,企业将面临巨额诉讼赔偿和客户资源枯竭,企业与食品受众之间的物质和利益纽带断裂。从企业行为的角度来看,食品安全问题源于食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即企业过于关注企业经营中的短期利益而忽视应坚守的食品安全这一食品受众的公共利益底线,其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以损害食品受众的身心健康为代价。食品安全问题一经曝光和查处,企业和食品受众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企业失去了食品受众的信任和需求,企业危机和市场危机随之而来。从食品受众的角度来看,作为食品企业的关键利益相关者,除了收回对问题企业和问题食品的信任和购买需求,其只能在受害后实施以脚投票或寻求诉讼等惩罚方式,而在食品生产的事中和事前(即研发阶段)对保障自己的食品安全权益是无能为力的,这种不对称的行为选择一定程度地纵容了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食品企业机会主义行为与内部治理失效

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客观上存在着外部监管效率的原因,但是其更深层的原因是食品企业和食品受众之间利益关系格局的失衡,即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具有机会主义取向,会损及食品受众的食品安全需求。目标取向短期化的机会主义行为体现为企业生产和销售问题食品,既损害到食品受众的利益,最终也会损害到股东利益和管理层自身利益。之所以产生这一结果,还是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中股东力量过于强势以及对机会主义行为约束的失效。这些机会主义行为正是在主流的公司治理制度约束框架下发生的,恰恰反映主流公司治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三聚氰胺事件”等食品安全案例表明,企业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完全知情和有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却纵容不安全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治理层和管理层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规模化的食品企业,其均采用公司制组织形式,因此其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内部治理失效表明,当前的公司治理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这些公司治理缺陷会诱导食品安全问题。现有的公司治理制度是以“股东利益至上”为治理逻辑的(杨瑞龙、周业安,2000)[27],内部治理从根本上代表的是股东的利益,并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既然现有的主流公司治理制度以维护股东的利益为第一目标,满足食品受众的利益则是服从于这一目标的低一层次的目标。从董事会的基本构成来看,主要是大股东的利益代表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代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没有直接体现在董事会,而必须要通过股东对自身利益影响的考量来间接地反映。当股东利益和食品受众的利益不发生冲突时,股东利益和食品受众利益是相互调和的,因而不存在明显的诱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制度因素。但是,根据股东中心理论,“股东利益至上”会驱使企业管理层处在很强的短期目标取向之中,常常不能顾及公司的长远发展(付俊文、赵红,2006)[28],使得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经营管理行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侵害食品受众的利益,激烈的冲突使得股东利益和食品受众利益难以调和,从而爆发食品安全问题。因此,从公司治理视角来看,食品安全问题有公司治理缺陷方面的诱因。

与此不同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层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应注重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Blair,1995)[29],应该战略性地管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Freeman,1984)[1]。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它更强调企业利益和食品受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一致性。但是,在“股东利益至上”观念的主导下,企业追求的股东利益会偏离食品受众的利益(如食品安全)。这与管理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有关,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有意地规避约束而机会主义地追求自身的短期利益,其中股东无法通过自我约束来限制其机会主义的自利行为,形成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的失灵,这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公司治理机制失灵的表现之一,是食品企业的管理层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机会主义地选择牺牲食品受众的利益,以实现短期的股东利益目标和自身利益目标,并产生与食品受众利益无法调和的局面,激烈的冲突外化为食品安全公共事件。如当市场竞争激烈并影响食品企业的生存时,侵犯食品消费者的事件就很容易发生。诸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企业为了追求投资者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而机会主义地生产和销售那些危害社会公众健康的食品,一旦被曝光查处即导致企业危机。虽然外部的监管滞后使这些投机行为得逞,但是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并没有基础性地约束这些机会主义行为,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公司董事会中,内部董事从根本上代表大股东利益,独立董事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谁能直接代表食品受众的利益呢?从公司法的法理基础来判断,董事并不直接代表食品受众的利益,当股东利益、管理层利益和食品受众利益相冲突时,现有的公司治理机制会纵容股东和管理层选择忽略公共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此外,从现有的市场经济运行和企业行为模式来看,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会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约束(李维安和王世权,2007)[30]主动确保食品的安全性,但这是一种软性约束。

(三)关键利益相关者:改进内部治理的力量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践的进展(李维安和王世权,2007)[30]来看,食品受众可以理解为企业食品的关键利益相关者。由于食品受众提供的信任和购买需求是食品企业存续的基础,食品企业最大的经营风险之一即食品安全风险最终会反映到食品受众的身心健康受损上,因此食品受众对于制约食品企业侵害公共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有较强烈的诉求。当外部监管和社会公共监督并不令人满意,且面对的是生活必需品时,食品受众应该有强烈的动机直接制约食品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是,食品受众并不是股东,目前尚无食品受众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

基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后果、当前应对的迫切性以及当下的监管困境,发挥食品受众作为关键利益相关者应具有的积极治理作用是值得期待的。以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为例,股东积极行动主义通过股东积极地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确保其投资价值,可以避免股东对企业消极地“以脚投票”的行为选择。那么对于食品受众,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机制?除了依靠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监督机制,食品受众是否可以作为“积极的利益相关者”,积极地将对关系到食品安全的质量标准、安全生产过程和管理保证等诉求,借助于利益代言人的治理角色如具有某一特定身份且独立于股东的董事,通过公司治理层面和管理运作层面直接地投射到食品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个经营环节?这实际上是寻求将食品受众的外部监督实现内部化的制度安排(涂建明,2013)[6]。有了这一制度安排,食品受众就可以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治理角色,而不是停留在作为食品公共事件中受害者的被动角色即只能在爆发食品安全问题时消极地实施“以脚投票”和寻求司法救助,以至于在每一次食品公共事件中,食品受众受害者都为其消极、被动的治理行为付出代价。食品受众进行积极行动的另一个重要的理由是,食品需求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乳制品和肉制品,如果这些食品安全均存在严重的问题,人们选择回避并不符合其自身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应该说人们没有退路,其更为理性的行为是选择积极地应对,这既是对个人利益负责,也是对群体(如民族)的生存和健康负责。这一层利益关系远远超越食品在一般商品交易层面体现的利益关系,这为发展国家层面的司法保护与监管制度、公共媒体的监督和企业层面的治理制度等保障食品受众公共安全的制度安排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基于食品企业和食品受众之间存在非常关键的利益关系,需要确立食品受众作为关键利益相关者所应具有的治理角色,将其引入到更为积极地和更为直接地制约公司股东和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机制中,形成一个有助于其参与制约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并将食品受众的外部监督内部化的系统性制度安排。市场的监管层有责任推动这一机制的建设,并使其成为公司治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这是落实食品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方,从根本上抑制食品安全问题降低企业危机和市场危机发生可能性的战略性选择,它与影响日盛的利益相关者治理理念一脉相承,且有所发展。在当前的公司治理制度中如何引入食品受众参与食品安全的防范和控制,尤其是参与食品企业的公共安全制约机制,则需要进行管理制度设计上的创新,这一思路也吻合食品安全治理文献中所关注的发挥消费者积极参与治理的共识。

四、董事会公共利益内置与公共董事制度

(一)公司治理亟待创新

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可以窥见公司管理层和股东倾向于短期化逐利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此前的美国萨班斯法案针对公司治理制度所做的完善并没有有效地约束公司高管和股东的贪婪逐利行为。当前,主流公司治理的核心逻辑是如何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尽管会出于商业伦理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考虑公共利益,但是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管理层为了追求股东利益和自身利益而侵害公共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时有发生,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等社会公共事件,均是典型的股东利益和公共利益存在激烈冲突的表现,而对于公共利益的保护只能靠事后和间接的治理机制来实现,无法在公司治理层面得到有效的保障。这表明当前主流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因此,如果不在公司治理机制上有所创新,食品企业侵害食品受众公共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仍然无法避免。美国在“安然事件”和“世通事件”等财务丑闻后,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制度来强化董事会的监督,以应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但这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股东和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现有的以美国为典型的公司治理改革模式,总是试图强化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的监督作用(金华,2012)[31],但是,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股东和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所映射的公司治理核心逻辑“股东利益至上”形成的制度缺陷。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自利行为,面对股东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更倾向于抛弃公共利益。因此,一味地修补董事会制度,而不是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摒弃“股东利益至上”治理逻辑来重塑公司治理制度,未来的食品企业仍将面临食品安全公共危机。

从“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公共事件可以透视出,并不是公司董事会缺乏有力的领导和控制能力,而是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服从于股东利益最大化,会受制于自身以及股东对利益的贪婪,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对于企业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尤其是食品受众)利益进行过度地掘取,以及短期逐利的机会主义取向会诱导管理行为偏离公共利益,从而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并衍生出企业危机和市场危机。从这一视角来看,企业危机和市场危机的生成、发展实质上是源于企业对“公共利益”的过度掘取和抛弃,而食品安全公共事件是食品企业对食品安全这一公共利益底线的践踏。因此,企业危机和市场危机的消除应该取决于“股东利益”对“公共利益”的协调与和解,通过克服公司治理的缺陷,走出股东和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僵局。从食品安全治理的视角来看,正视食品受众作为企业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权力,通过其对股东利益的制衡,实现股东与食品受众之间的利益协调,以利益协调化解利益冲突,将食品安全这一“公共利益”植入规模化食品企业的公司治理逻辑,这是一个重塑公司治理的新思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企业的微观机制来实现这一个治理思路?

(二)董事会的公共利益内置与公共董事的治理角色

以上分析表明,应该在公司治理机制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创新的关键之一是将公共利益内置于董事会,即要实现在董事会的重大经营决策中直接地、充分地考虑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包括食品受众)的公共利益诉求;创新的关键之二是将外部的社会公众的监督导入企业的内部(涂建明,2013)[6],实现外部监督内部化,以确保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创新的关键之三是确定特定的治理角色,即围绕以上两点,确定一个专门的公司治理角色,在董事会代言社会公众利益,表达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与股东的代表沟通,平衡股东利益与公共利益。

在现有的机制中,董事会的董事通常是大股东的利益代表,独立董事代表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基于当前公司规制的这种利益代表格局,无法直接体现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包括食品受众)的利益诉求。若要使得董事会能直接考虑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必须在董事会中有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包括食品受众)的利益代言人,可以将在董事会中代言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董事称为“公共董事”。如此以来,通过重新塑造董事会的结构,增设代表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公共董事,通过公共董事在公司经营管理的重大决策中表达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公共利益诉求。通过公共董事对股东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独立地判断和发表意见,形成制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的新格局。这可落实笔者所提出的公司治理创新的三个关键点。更理想的情形是,在董事会下设公共利益专门委员会,由公共董事任召集人,其他董事为成员,负责调查、判断和报告股东对公共利益的侵害,负责协调股东的利益和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因此,公共利益内置、外部监督内部化以及公共董事的选聘所实施的公司治理机制创新,预期可保障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包括食品受众)的利益,以此治理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改变单边意义的“股东利益至上”公司治理逻辑。这一改革思路与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30]是一致的,并为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的落地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微观实现机制,即建立公共董事制度以及基于公共董事制度的公共利益委员会是将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付诸企业实践的制度安排。

(三)在规模化食品企业建立公共董事制度

如前所述,食品企业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从公司治理缺陷和公司治理失效中得到解释。因此,将食品受众所关注的食品安全这一公共利益内置于规模化食品企业的董事会,加强其对股东行为和管理层行为的内在制约,是通过重塑公司治理机制以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创新性对策。

在规模化食品企业推行公共董事制度,强制性地要求重要的食品企业(如公开上市的食品企业)在其董事会下设立公共利益委员会,选聘一定数量的公共董事,使公共董事能在董事会公共利益委员会积极履职,践行其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职能。对于其他有条件下的食品企业,也鼓励进行这样的制度安排。推而广之,凡是其产品和服务直接涉及公共健康安全的企业,如药品企业也需要选聘公共董事(涂建明,2013)[6],通过发挥公共董事的监督职能,以公司治理机制来防范和制约企业对公共利益的侵害行为。

从运行机制来看,食品企业的公共利益委员会应由公共董事任召集人,监督公司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重大议案进行审核、沟通和披露。这个以公共董事为召集人的专门委员会,可以充分地利用外部食品安全专家的意见和自己的专业判断(如公共董事本身就是食品安全专家),对公司涉及公共利益的食品安全经营管理事项提供一个兼具独立性和专业性的监督保障。虽然现有的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专门委员(如安全生产委员会)也可以履行类似的内部食品安全监督职能,但是,即便是独立董事,仍然是以股东的利益思维和商业伦理的软约束来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无法摆脱“股东利益至上”的行为逻辑,以及无法有效地制约股东、管理层侵害食品安全公共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公共董事代表广大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食品企业主要是食品受众的公共利益,通过公共董事任职于董事会来保护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这一公共利益,在公司内部治理的层面有效地监督公司的食品安全问题,形成比较刚性的保障机制。如此以来,通过创新董事会制度,实现社会公众对公共利益即食品安全监督的内部化,通过公共董事这一利益代言人,实现在公司治理层面上应对股东和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使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的治理。这一治理思路和《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社会共治”思路是契合的,它考虑了食品受众参与社会共同治理的作用,并依托公司治理创新,找到了落实食品受众参与内部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微观机制。此外,由于公共董事需要股东大会来确定人选,其代表的又是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当然很难期望股东会自愿聘请公共董事,因此,由监管层强制性地推行公司选聘公共董事显得非常有必要。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当公司发生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情境下,股东大会就有动力通过选聘公共董事来恢复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以化解食品安全公共危机,实现与社会公众的和解。这些必要和可能的安排,使得公共董事制度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四)公共董事制度的治理潜能

在规模化食品企业中,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共董事的选聘、考评和监督机制,将公共董事制度建立起来。在选聘和运作上,公共董事制度非常类似于独立董事制度的运作,如由其股东大会决定选聘经过监管机构认证的公共董事人选,需要有专门的委员会如公共利益委员会来开展监督工作,以及需要其发表独立意见和报告,通过其有效的履职对董事会负责并与监管方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不同之处在于,公共董事的人选来自符合一定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如具有食品安全专长的行业专家,并代表食品受众而非股东的利益。由于公共董事并非从食品受众中直接选出,那么就需要通过相关的法律规范明确其履行代言公共利益的法定义务和公司责任,并通过一定的机制确保公共董事和食品受众之间的互信和互动。

公共董事制度的运作要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如依托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或中国证监会实施相应的监管,督促有条件的食品企业设立和运行规范的公共董事制度,并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监管工作、外部媒体的公共监督和食品企业公共利益委员会的公共董事履职整合起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如由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推出食品企业公共董事的治理规范,对于公共董事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查、认证,对于公共董事的履职指南,对于未能合规地履行食品安全监督职责的公共董事进行谴责等相应的处罚。对于涉及到上市公司的规范建设,需要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国证监会的协同监管。与独立董事一样,要使公共董事制度有效地运行起来,需要在制度建设、认证、评价和处罚等机制上进行完善,尤其是需要在食品企业宣传和推广这一公司治理新模式,并使之得到社会上广大食品受众的支持和参与,将其发展成为维护自身食品公共安全的关键机制。

公共董事在董事会发挥制衡股东行为的作用,实际上可以与外部监督共同形成多维度制约食品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格局。在公司董事会进行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公共董事需要参与决策过程,审视公司的议案是否存在侵害公共利益的地方,并就公共利益的保护发表独立的意见,并公开披露该意见。公共董事在董事会的履职,对股东利益主导的企业经营管理行为起到制衡作用。公共董事需要通过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监督和检查企业运作层面的安全问题,就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与代表股东利益的内部董事和独立董事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其中与独立董事的沟通可以获得中小股东利益代表的支持,对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有力的制衡。在这一制度安排中,公司董事会的利益博弈格局会形成复杂的三方利益博弈(涂建明,2013)[6],即内部董事、独立董事和公共董事各代言利益之间的相互制衡,更易于抑制大股东及其利益代表的机会主义行为,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充分地考虑到食品受众等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从而能更为有效地监督和制约偏离社会公众利益的企业机会主义管理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深化了董事会制度。

从社会角度来看,由于公共董事的背后是食品消费者等社会公众,因此社会公众可以避免消极的“以脚投票”行为,可寄托于更为完善的治理体系来有力地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即企业外部的政府和媒体形成的治理以及企业内部的公共董事形成的治理,这一“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创新机制,预期可以更为有效地保护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利益。

[参考文献]

[1] Freeman,R.Edward.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Pitman Publishing Inc,1984.

[2] 吴光秋,郏贡献.媒体力量与食品安全――兼析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督[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8):8-11.

[3] 黄旦,郭丽华.媒体先锋:风险社会视野中的中国食品安全报道――以2006年“多宝鱼”事件为例[J].新闻大学,2008(4):6-12.

[4] 王宇.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呈现:现状、问题及对策――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4):32-35.

[5] 顾理平.舆论监督中的法律无奈――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8(6):120-124.

[6] 涂建明. 股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与协调――以药品安全问题为例[J].武陵学刊,2013(5):52-57.

[7] Henson S J,Caswell J. 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 Overview of Contemporary Issues [J]. Food Policy,1999(24): 589-603.

[8] Loader R,Hobbs J E. Strategic Responses to Food Safety Legislat-ion [J]. Food Policy,1999 (24): 685-706.

[9] 索珊珊.食品安全与政府“信息桥”角色的扮演――政府对食品安全危机的处理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2004(11):81-87.

[10] 左伟.基于食品安全的企业、监管部门动态博弈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62-68.

[11] 胡颖廉,傅凯思.从政治科学、商业利益和公共政策视角研究国外药品安全监管[J].中国药事,2008(12):1043-1050.

[12] 王耀忠.外部诱因和制度变迁: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解释[J].上海经济研究,2006(7):62-72.

[13] 李怀,赵万里.中国食品安全规制制度的变迁与设计[J] . 财经问题研究,2009(10):16-23.

[14] 刘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基于体制变迁与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7(2):63-78.

[15] Tompkin R. B. Interac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Food Safety Activities[J]. Food Control,2001(12):203-207.

[16] Carcia M. M.,Fearne A,Caswell J. A.,et al.Co-Regulation as A Possible Model for Food Safety Governance:Opportunities for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J]. Food Policy,2007(32):299-314.

[17] 薛庆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6(2):28-45.

[18] 傅家荣,杨娜.欧洲食品安全治理评析[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8(3):10-17.

[19] 高秦伟.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召回方式及其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112-115.

[20] 戎素云.我国食品安全复合治理机制及其完善[J].财贸经济,2006(5):82-84.

[21] 耿莉萍.我国流通环节中食品安全隐患及其有效监管[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7-21.

[22] 颜海娜,聂勇浩.制度选择的逻辑――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演变[J].公共管理学报,2009(3):12-25.

[23] 王虎,李长健.利益矛盾论视野下食品妥全治理的一种模式变迁[J].经济体制改革,2008(5):19-25.

[24] 焦志伦,陈志卷.国内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比较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9-65.

[25] 崔卓兰,宋慧宇.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的多元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17-22.

[26] 吕方. 新公共性:食品安全作为一个社会学议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141-145.

[27] 杨瑞龙,周业安.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8] 付俊文,赵红.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6(2):16-21.

[29] Blair,M. M. Ownership and Control: 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 21 Century[M]. Washingto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5.

企业公共安全篇3

食品安全监管是指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他相关社会主体,对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安全、卫生、健康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僵化和落后,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上惯用行政手段,过分依仗政府的自身力量,强调监督管理职能,缺乏社会共治理念,忽视社会主体的自治力量,政府管理顾此失彼,监管缺位,公共服务效率不高,效益低下,造成强政府、弱社会的不良局面。

近几年由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正是政府社会管理模式落后、行政监管手段乏力、监管效果不良的真实写照。我国原有的食品安全统一监管模式,虽对强化责任落实、协调监管力量具有积极作用,但仍面临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的挑战。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对食品企业的违法行为管理不严,甚至会要求监管部门放松监管。同时,由于我国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有效惩治企业的失信行为,从而导致失信行为恶性蔓延。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

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建有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保证了政府监管得力,食品企业信誉良好,市场竞争力强,民众能享用到安全、卫生、健康的食品。美国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整、全面的特点,保证了食品的生产、流通的安全、卫生和健康。上至联邦政府,下至地方政府设立由资深科学家和公共健康专家组成的食品机构,并形成彼此独立又相互合作的食品安全监管网。政府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前都要进行科学和风险评估分析。有关食品协调机构向社会提供有关食品方面最前沿的信息服务和有效建议。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设立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在各自权限内开展食品安全监督,并不具有促进贸易的职能,从而保证了其客观、权威、公正的身份。

加拿大的食品安全监管特点是不仅法律体系健全,还成立了统一负责全国食品检验工作的食品检验署,将全国所有的食品种类的安全检查系统纳入单一的体制管理。同时,通过研究所谓的综合检验体系,在相同的准则和原则指导下进行食品安全检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日本内阁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协调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日本政府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标识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等措施,并采取形式多样的监管方式,积极发挥社会监

内容摘要:在我国法律逐步完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食品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严峻。政府监管部门要转变观念,从社会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在进一步完善立法、严格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上,明确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主导地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诚信、行业自律;鼓励大众传媒实施食品安全舆论监督;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费者保护机制;健全舆情监测机制,畅通公众监督投诉举报渠道;开创食品安全领域政府监管更严明,企业行为更负责,社会监督更有为,民众消费更放心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局面。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管 治理 社会共治督作用,确保食品安全。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的主要功能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统一处理欧盟内部食品相关事务,有效控制食品生产、收获、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各个环节。食品安全管理局提供独立的科学建议与支持,建立与成员国相同机构紧密协作的监管网络,评估食品安全风险,并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通过对整个食品链的监控、根据科学的证据做出风险评估,为决策者制定法规和政策提供信息依据。欧盟实施的对食品安全鉴别、评价、控制危害的HACCP 体系是世界公认的食品安全质量保证系统。

公共治理理论与社会共治

(一)治理与公共治理理论

所谓治理是指在一个特定范围内运用权力引导、控制和规范各种活动,最大限度地维持公共秩序,满足公共利益。在国家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中,打破政府是唯一合法管理主体的局面,强调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推进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注重公众参与;强调公共治理手段、方法的多样性,不但包括运用传统的政治、法律等规制性手段,同时包括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的经济手段,也包括运用创新型的社会和文化教育手段。

20 世纪80 年代后,基于全球公共管理领域发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治理运动而催生了新的公共治理模式,打破了政府是唯一合法管理主体的局面,强调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注重公众参与;公共治理权力的多中心网络化运行,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在治理过程中,依靠合作治理网络,进行自组织网络式的互动;强调公共治理手段、方法的多样性,这些管理手段与方法既包括一些传统的政治、法律等规制性手段,也包括运用了市场机制调节的经济手段,还包括创新型的灵活多样的社会和文化教育手段。

(二)社会共治的基本涵义

所谓社会共治,就是从有效治理的需要出发,政府在社会公共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和参与平台,通过社会自身的运作机制和规律,将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措施纳入相应的法律框架并得到有效落实,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模式构建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共治就是按照协同共管的要求,确定多元的监管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等各种社会主体主动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共治体系中,明确政府和其他社会监管主体的地位和职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律保障的社会共治新格局。

(一)完善食品安全立法,建立最严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立足于整个食品链,围绕食品安全基本法,制定科学合理、与食品安全基本法相配套的、法律效力层次较高、涉及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动物福利、统一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完整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便更好地控制整个食品链的安全。建立最严监管体系。建立最为严格的、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科学监管体系:首先是源头严防,完善标准,严管农药使用和非法添加行为,严格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加大对食品企业的现场检查。其次是过程严管,加强对食品企业的日常监管,推进责任制,明确日常监管责任人,接受社会监督;最后是风险严控,对农药残留和非法添加问题进行定期抽检,对大型食品企业、消费量大的重点产品进行定期抽检。同时,督促食品企业建立产品追溯体系,让食品全程可控可追溯。加大对食品违法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违法企业的罚款数额,对食品安全事故支持消费者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曝光和监管力度,对屡犯的企业给予其终身禁止进入食品领域的职业惩罚机制;加快刑法中关于食品安全法律部分责任的修订,建议将食品安全犯罪归到危害公共安全罪中,降低犯罪的起刑点,提高量刑幅度。从而形成违法食品没有市场,不良厂商无处藏身的良好局面。

(二)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切实履行监管责任

明确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主导者的身份和地位,细分各监管部门间的责任分工,改变政出多门、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的局面和监管体系链条过长、环节过多的问题,实现从生产到售后的无缝隙监管。一是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能。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应包括:对企业食品安全的日常分段监管;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普及教育食品安全知识;监督社会舆情等。二是完善监管工作制度。政府通过建立并实施会议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督导督察制度、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责任追究制度等工作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履行监管责任,明确相关食品安全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监管者的自身规制,提升监管队伍的素质,提高监管的水平、效果和效率。三是加大督查考评力度。发挥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的督查考评力度,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地方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确保食品安全监管无死角、无遗漏。

(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诚信和行业自律

作为食品安全的主体,企业要自觉树立质量意识,保证食品的安全。食品企业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内部质量管理水平;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食品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快食品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严格执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企业信用等级制度,通过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层次管理,形成层层追溯、相互制约的机制。有远见的食品企业面对法律、竞争对手、消费者等各方压力,必然权衡利弊,选择合法经营、诚信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自我净化机制,保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企业违法经营问责制,严惩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使企业一处失信,寸步难行,让不安全食品没有市场,使不法分子无处藏身。作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主体之一的食品行业协会,是独立于政府以外、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的社团法人。食品行业协会要引导和督促食品企业依法经营,处罚违规经营企业,公布社会食品安全行业真实信息,充分发挥其自律监管作用,实现维护行业正常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弥补政府监管不足的功能。

(四)鼓励大众传媒实施食品安全舆论监督,提高民众自我保护意识

大众传媒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推进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民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实施食品安全舆论监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对市场主体的监督作用日益增大。政府要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支持新闻媒体暗访,鼓励媒体揭露食品安全黑幕,倒逼政府发现监管漏洞,查处违法行为。

(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费者保护机制,减轻消费者维权成本

进一步明确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有效监督食品安全违法、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在一般食品安全争议中,消费者协会要主动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同食品生产经营者谈判;对于涉及严重食品安全事故引发的争议纠纷,消费者协会可以作为诉讼主体代表受害人提起诉讼请求。这样既可以扭转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又可以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六)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畅通公众监督投诉举报渠道

企业公共安全篇4

关键词:高层居民楼;消防监督管理;责任

高层居民楼因建筑层数多、防火要求严、维护成本高、产权多元化等特点,给公安消防部门的监督管理带来许多新难题。笔者结合实践,从法规政策与管理措施角度探讨高层居民楼的消防监督管理。

一、高层居民楼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确定

1、高层居民楼的消防管理形式

当前,高层居民楼的消防管理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业主成立业主委员会,并选聘物业企业负责日常消防管理;(2)被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又转委托其他单位负责消防管理特别是建筑消防设施的专业维护;(3)业委会虽然选聘了物业企业,但双方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没有明确由物业企业负责居民楼的消防管理,或又另行聘用其他单位负责居民楼的消防管理;(4)成立业委会,委托当地居委会管理;(5)未成立业委会,由全体业主共同协商聘用其他除物业企业以外单位或人员管理;(6)由全体业主自行管理。

2、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有关高层居民楼消防管理主体规定

《高层居民楼防火管理规则》规定:“居民委员会负责高层居民楼的日常防火工作”;“高层居民楼的房产管理部门、房屋产权单位和供电、燃气经营单位,应当指定有关机构和人员配合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进行防火管理工作,协助他们采取措施加强防火工作”;“楼内消防设施和器材的维修、保养和更换由房屋产权单位负责。房屋产权不属房产管理部门的,房屋产权单位可委托房产管理部门代管代修,费用由房屋产权单位负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14条规定“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负有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做好住宅区消防安全工作的义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确定了建筑物产权人、使用人、居民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单位的责任主体地位。从法律、规章的规定看,高层居民楼的消防管理责任主体包括了居民委员会、房屋产权单位、物业管理单位、产权人、使用人等。

3、高层居民楼消防管理主体

3.1在成立业主委员会聘用物业企业的情况下,如双方的合同中明确约定物

业企业负责高层居民楼日常消防安全管理的,物业企业是住宅楼消防管理的责任主体。

3.2在业委会与物业企业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应当推定物业企业负责居民住宅楼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物业管理企业负有居民住宅楼的消防安全管理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合同约定不应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否则约定无效。

3.3在业委会与一家物业企业签订物业管理合同,又与另一家物业企业签订消防管理服务合同的,这一行为违反了《物业管理条例》中有关“一个物业管理区域由一个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物业管理”的规定,属违法行为,根据《合同法》有关合同效力的规定,该约定应归于无效,在此情况下,公安消防部门在实施监督时,应区分双方过错,确定由业委会单独承担或由业主委员会与被另行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3.4在业主自行管理高层居民住宅楼消防管理的情况下,由成立的业委会或全体业主共同作为责任主体。

3.5如果业主委员会在选聘了物业管理企业后,该物业管理企业又转委托其他专业公司负责日常消防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就其转委托负责,受托公司在转委托确定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安消防部门在监督执法中,仍应将原物业管理企业确定为责任主体。

二、高层居民楼相关当事人消防管理的主要职责

1、建筑物产权人、使用人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

(1)购买、使用符合国家消防技术规范并经公安消防机构验收合格的建筑物;

(2)在实行租赁、无偿让他人使用时,产权人应提供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物,并在合同中与承租人等实际使用人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消防车通道、涉及公共消防安全的疏散设施和其他建筑消防设施应当由产权人负责管理;

(3)建筑物产权人可依照《物业管理条例》,聘用物业企业管理居民楼的,按照合同约定,接受物业企业提供的服务,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使用情况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监督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2、物业管理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

(1)物业企业承接物业时,应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查验,并接收有关消防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技术资料;

(2)对物业管理区域内违反有关消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行为应制止,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3)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操作规程;

(4)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确定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5)针对居民、员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

(6)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7)按照国家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器材(依法由产权人配置的消防设施除外)、消防安全标志,定期组织检验、维修;

(8)、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

3、其他管理主体的职责

如果高层居民楼未选聘物业管理企业或委托居民委员会管理,全体业主、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统一委托的其他单位履行上述物业管理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

三、高层居民楼消防设施维护费用的筹集与管理

1、现行有关法律法规

《物业管理条例》第54条规定住宅物业、住宅小区内的非住宅物业或者与单幢住宅楼结构相连的非住宅物业的业主,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专项维修资金。专项维修资金属业主所有,专项用于物业保修期满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不得挪作他用。建设部《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第11条规定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包含在物业服务成本或者物业服务支出构成中,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大修、中修和更新、改造费用,通过专项维修资金予以列支。

2、消防设施维护费用的筹集管理维护资金经业委会同意,可交由物业企业代管,由物业企业提出年度使用计划,经业委会审定后实施,定期接受业委会的检查监督,在维修基金不敷使用时,经业委会研究决定,按业主占有的住宅建筑面积比例向业主续筹,物业企业变换时,代管维修基金帐目经业委会审核无误后办理帐户转移手续。聘用物业企业的高层居民住宅楼消防设施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可以由物业企业向业主依法收取,业主负有交纳的义务,在委托居民委员会管理或其他单位管理的情况,由居委会或单位根据有关委托协议向全体业主筹集并负责管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编《消防法律法规文件汇编》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企业公共安全篇5

一、相关概念阐述

公共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来,同样,公共安全管理活动也是伴随公共安全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现在公共安全已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共安全管理指维护公共安全的主体(通常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公共安全政策,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通过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实施预防、处置、恢复等行为,为社会公众提供保障生活、生产等安全的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安全管理的过程就是以政府主要角色的公共安全主体为实现社会安全的意图和目标而实施的持续不断的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程序的一系列活动。

公共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消除威胁、预防灾难,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减少损失,迅速恢复、持续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现代社会的高危险期,传统的与非传统的公共安全事件日益增多,比较突出的领域包含了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金融风险、信息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及民族宗教等。特别是民生矛盾突出,反映在城乡就业、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多方面,使公共安全呈现出频发性、高危性、群发性、连锁性等特点,也使得传统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呼唤公共安全管理主体有更包容的心态与机制来应对新问题的出现。

二、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包容性维度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标题,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民生是国之根本,民富才能国强。只有民生得以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老百姓感觉幸福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因此,公共安全管理的核心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社会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救济权等权利始终摆在第一位,建设和谐社会中首先以人的生命为本,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原则,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安全发展的核心。

中国的GDP 连续多年平均保持了8% 的高位增长, 却鲜有人知道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 损失高达6%,非典、禽流感、地震、海啸、暴力抢劫等等这些问题每年夺去了20 万人的宝贵生命。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也要认识到安全也是稳定、安全也是生产力、安全也是最大的效益,公共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度和满意度。

三、公共安全管理中包容性缺失导致的现实问题

公共安全涵盖了政治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涉及的具体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生产事故、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地下空间、社会治安、社会保险、金融安全、国家安全等有关社会政策与制度。我国从1954 年首次规定戒严制度至今,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己经初具规模,已制定了针对社会紧急危险形势的《戒严法》、针对地震这一特殊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针对洪水特别是特大洪涝灾害的《防洪法》、针对火灾的《消防法》、针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针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灾害防治的《环境保护法》以及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没有统一的《公共安全管理法》,这使得各级政府在实施灾害防御、应急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等措施时,由于缺少法律依据,难以把握自己的职责定位,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而最终伤害了救助群体的利益。

另一方面已有的法律法规涉及单一灾种多,涉及综合管理的法规少。通常事故或灾害的发生,往往波及到社会各个层面,涉及许多部门和领域,单一灾种的法律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实现综合的防灾减灾,特别是在如何实施灾害管理、如何界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管理责任等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予以明确,这使得政府在面对规模较大的危机和社会风险问题时无法兼顾到所涉群体的共同利益,难以对不同的利益分配进行协调。

四、应对策略

企业公共安全篇6

无论是参与主体还是参与方式,都显示出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一、参与主体的变化

海外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主体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国家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主要原因是政策、重视程度、发展方向、东道国安全形势变化等。

以蒙内铁路项目为例,该项目是肯尼亚百年来建设的首条新铁路,是东非铁路网的咽喉,也是东非乃至非洲实现互联互通的重大项目。但肯尼亚国家政治环境复杂、暴力事件频发、卫生医疗条件差等安全风险对项目和人员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针对蒙内铁路项目公共安全管控难度较大的现实,两国政府均主动协助项目应对各类安全风险。

企业作为海外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其工作的成效关系到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应主动应对安全风险。中国路桥主动开展海外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结合蒙内铁路项目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保卫措施;总经理部公共安全部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思路落实安保措施,确保整体安全;各标段的项目部将各类重点设施和部位的现有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排查,及时发现隐患等。

海外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落实到每一个人。

蒙内铁路项目的每一个中方人员主动参与公共安全培训,提高个人安全意识,从而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的密不可分,每名人员必须认识到: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集体安全我尽责。

二、参与方式的变化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参与方式的变化上。比如增加安全信息搜集、、共享平台等,实现电子化进程;强化政策制定、安全机构的设立、人员的配置、应急装备、物品的储备等,实现物防、技防、人防和管理相统一;加强事先评估、风险研判、对策商讨、应急措施,实现预警、防范、应对和处置相结合。

从附属性到主导性的转变

海外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海外安全管理工作对项目的重要程度,从附属性向主导性的转变。这是由海外安全环境的特殊性和对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性决定的。

一、海外安全环境的特殊性

以蒙内铁路为例,中国和肯尼亚的直线距离约一万公里,一旦出现安全事件,难以借助国内的力量。因此,企业必须将公共安全管理视为日常工作的重要事项,某种意义上讲,应当与生产经营同等重要。

肯尼亚的安全形势比较严峻,恐怖袭击、抢劫、绑架、疫情、偷盗等因素对项目的安全产生威胁。如果企业不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将无法应对的这些安全风险因素。

肯尼亚政府对蒙内铁路项目的支持力度较大,但是其办事效率较低、腐败现象严重,对情报收集和安全保卫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很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

中国人的海外适应能力经过相关的培训之后整体较强。将中国人的海外适应能力的强化培训作为蒙内铁路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突显出海外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蒙内铁路各个标段的项目公司强化中方员工的公共安全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员工的自保技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各种风险。培训要遵循切实可行、全员参与的原则,涵盖所有中方员工、当地雇员、警察和保安,保证培训覆盖率达到100%。培训效果明显。

二、对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性

海外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成败,是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成功开展项目,必须在各个阶段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

在项目可研和策划阶段,安全风险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关键事项。比如项目开展将会面临哪些风险、哪些风险是可控或不可控的、各种风险因素对项目将会产生哪些影响等,都需要综合分析和评价。

项目实施阶段,做好海外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要环节上:一是事前做好安保工作的总体规划,二是实施过程中做好安保工作的检查监督,三是持续跟踪和改进安保工作的各项措施。

这个阶段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目的是通过预防和应对安全事件、控制事态,从而降低企业安全成本,实现项目收益最大化。

海外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需要上升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地位,全面谋划、全面协调、整体部署,并从细入手,全程跟进,将公共安全工作开展扎实。从短期性到常态化的转变

一、对单个项目

对于单个项目来说,安全不是项目前期、中期或者后期的工作,也不是安全形势严峻、恶化时期的工作,更不是安全事件发生时或者发生后的工作,而是一项最早开始、最晚结束、贯穿全程的工作。人员和材料的安全都是工作对象。

二、对常设机构

对于企业在海外的常设办事机构来讲,安全是一项固定的、常态化的行政管理工作,应完善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加强对在建项目或者已完工但未完全交付业主的项目的安全管理,将公共安全管理(物防设施建设、人员外出管理、安全会议记录、培训演练情况、制度及预案的编制等内容)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

对于总部在国内的企业,尤其是主要业务分布于海外的企业,做好海外公共安全工作无疑有利于企业保持健康、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态势,这项工作的管理水平也逐渐成为我国涉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从经验型到专业化的转变

一、管理分工的变化

中资企业走出去之初,大部分企业将该项工作穿插于行政后勤、党团工作、人事工作等范畴,造成界限不明、责任不清、工作效率低下等情况。在海外,尤其是风险等级比较高的国家或者地区,上述做法是属于低层次的做法。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独立划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趋势,具体做法就是成立公共安全管理部门,实现经费独立、职能独立。

二、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

起初,海外中资企业的安保工作都是凭感知、凭经验、凭有限的信息,容易发生误判。低估形势引不起重视,高估形势会引起恐慌。

事实上,安保工作需要上升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层面。那么,要求海外公共安全管理者具备专业化的综合能力,如安全知识结构、语言沟通能力、人事管理能力、全局和重点把控能力、风险评估和预判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资源调度能力、与当地政府及业主的协调能力等等,达到多而专的要求。

三、引入外部专业力量

大部分的海外中资企业,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分配在生产经营上,在安全管理方面没有经验,没有形成体系。对于这样的企业,最好引进国内或国际的专业安全咨询机构或公司进行安全评估、策划和实施。同时要利用好所在国政府的武装力量、情报机构等。

引入外部专业力量的方式,可以使安保工作跟随项目的进度同步展开,又能减轻企业安保工作的负担,克服自身人力、经验的不足,转移安全风险责任,降低安保成本,将更多精力集中到生产经营上。

企业公共安全篇7

 

  为响应党和政府关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集团公司建立“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奋斗目标,把设备公司建设成为机制健全、管理完善、健康发展、诚信共赢的和谐企业,公司提出了共建和谐企业文化、同创明星品牌的实施要则,如下:

一、           学习文化。继续以生产经营为主线,坚持创新发展,创建学习型公司。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以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和先进生产技术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不断更新观念、始终加强学习,建立完善有效的学习机制,树立广大员工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完善的意识。

二、     管理文化。加强制度建设,科学规范管理。公司要以绿色管理理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行政、人员、物资成本等各项管理,制定完善相关制度,使公司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有法可依,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形成一个文明、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整体。

三、     宗旨文化。抓质量保安全,沉淀企业宗旨文化。质量是企业生命,安全是企业保障,公司加强以质量安全为主题的企业文化建设,真正使每位职工都树立强烈的质量和安全意识,安全生产,防止误操作;保证质量,无缺陷出厂,以安全质量提升企业形象,打造公司品牌。

四、     团队文化。我与公司同兴衰,我与同事共命运。公司以营造企业内部风险共系、利益共享、团结协作、理解关爱的积极氛围为和谐目标,形成集体利益至上,职工和企业互为、互动、互利的良性关系,培育出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和企业内在活力。

五、     用人文化。以人为本,建立民主、灵活的新型人才机制。公司要建立完善的政务公开和群众监督机制,积极鼓励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来,为公司发展献良策;形成职工间良性竞争和异动机制,充分调动职工们学习提高和自我完善的积极性。

企业公共安全篇8

监督检查计划

为全面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行为,提升监督检查效能,根据《安全生产法》《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规定》(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4号)等规定,按照《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编制办法》(安监总政法〔2017〕150号)等要求,结合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实际,编制本局2021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论述以及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精准执法,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模式,推进全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水平,为加快“三优”池州建设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科学合理安排年度监督检查的范围和数量,增强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强化监督检查计划落实,加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继续下降,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二)主要任务。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基本盘基本面,将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作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为抓手,突出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以及“两会”、春节、国庆节等重点时段,开展重点检查、一般检查、专项检查等,结合全市“1+10+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及时发现各类安全生产隐患,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持续提升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编制依据及考量因素

(一)《安全生产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意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编制办法》《应急管理部关于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和执法检查的意见》《安全生产执法手册(2020年版)》,以及《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安徽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省安全生产“铸安”行动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的通知》《安徽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实施方案》《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工作方案》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二)行政执法人员的数量和能力。

(三)本部门监管检查职责范围内生产经营单位的数量、分布、生产规模及其安全生产状况。

(四)重点检查的行业领域及生产经营单位状况。

(五)道路交通状况以及执法车辆、技术装备配备和执法经费情况。

(六)影响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执行的其他因素。

四、编制原则

按照统筹兼顾、分类分级、突出重点、提高效能、守牢底线的原则,编制年度监督检查计划。

五、行政执法人员数量和执法工作日测算

(一)行政执法人员数量。

我局行政编制人员为16名,实际在册人员15名。市安全生产监察支队事业编制20名,实际在册人员 15名。目前,从事安全生产监管相关职责的执法人员24名,实际纳入2021年度执法工作日计算的执法人员为14名,占在册执法人员的58.3%,其中:

从事非煤矿山和工贸行业安全监管执法工作人员3名;

从事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监管执法工作人员3名;

从事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安全监管工作人员4名;

从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监督检查工作人员4名。

(二)执法工作日测算。

1.总法定工作日。2021年全年365天,52周、104个公休日,11个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法定工作日=(全年天数-公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365-104-11=250个工作日。

总法定工作日=国家法定工作日(250)×执法人员数量(14)=3500个工作日。

2.其他执法工作日。其他执法工作日包括开展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实施行政许可;组织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和处理;调查核实安全生产投诉举报;参加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办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登记、备案;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办理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完成省应急管理厅或者市政府安排的执法工作任务预计所占用的工作日等。

参照前3个年度的统计平均数,结合机构改革后工作实际,测算2021年度其他执法工作日为2195个工作日。

3.非执法工作日。非执法工作日包括参加机关值班、学习、培训、考核、会议、检查指导下级应急管理部门工作、参加党群活动、病假、事假、法定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等工作预计所占用的工作日等。

参照前3个年度的统计平均数,结合机构改革后工作实际,测算2021年度非执法工作日为1145个工作日。

4.监督检查工作日。监督检查工作日=总法定工作日(3500)-其他执法工作日(2195)-非执法工作日(1145)=160个工作日。

其中,监督检查非煤矿山、工贸企业92个工作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非药品类易制毒企业32个工作日,专业技术服务机构12个工作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有关单位24个工作日。

六、检查单位和责任科室

根据我局监管检查执法人员、监管范围、监管对象等因素,结合年度重点工作安排,计划在2021年安排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61家,其中重点检查单位39家,一般检查单位16家,专项检查单位6家,分别占年度监督检查比例为63.9%、26.2%、9.8%。

(一)重点检查单位名单(39家)及责任科室。

1.非煤矿山及尾矿库企业(10家):安徽铜冠池州资源有限公司黄山岭铅锌矿,安徽池州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北山石灰石矿,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青阳白云石矿,禄思伟矿业资源(安徽)有限公司长龙山熔剂白云岩矿,池州市银龙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池州市银龙熔剂用石灰岩矿,安徽东方钙业有限公司双桥溶剂白云岩、化工用石灰岩矿,安徽圣马矿业有限公司,青阳县皖南矿业有限公司,青阳县高大山铜矿,安徽省恒金矿业有限公司青阳县双合-阳山矿区(南段)电石用灰岩矿。

工贸行业企业(12家):池州通威饲料有限公司,深圳市深装(池州)产业园有限公司,池州市伟宏铝业有限公司,安徽东至双江纺织有限公司,东至东方纸业有限公司,安徽省石台成龙木业有限公司,石台县徽众钙业有限公司,安徽草野家私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铸鑫机械有限公司,安徽科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铜冠铜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池州瑞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责任科室:安全生产基础科。

3.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2家):安徽东至广信农化有限公司,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天孚氟材料有限公司,安徽泰合森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龙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池州方达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兴东化工有限公司,安徽瑞普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池州盈德气体有限公司,安徽省池州新赛德化工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徽池州石油分公司油库,安徽金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科室: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科。

4.技术服务机构(5家):池州市永信地质矿产开发有限公司,池州市正信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安徽交通技术学校,池州杏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池州华光特种作业(电工)理论培训考试点。

责任科室:办公室。

(二)一般检查单位名单(16家)及责任科室。

由相关科室从2021年局监管对象名录库监督检查对象中(除重点检查单位之外),随机抽取一般检查单位16家。其中,非煤矿山企业6家,工贸行业企业4家,烟花爆竹经营(批发)企业2家,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2家,技术服务机构2家。

责任科室:安全生产基础科,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科,办公室。

(三)专项检查单位名单(6家)及责任科室。

马钢矿业资源集团桃冲矿业有限公司青阳白云石矿,中电建安徽长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池州市神山石灰岩矿,安徽省贵航特钢有限公司,安徽超威电源有限公司,中石化池州石台城关加油站,中石油九华山柯村加油站。

责任科室:应急指挥中心。

非煤矿山、工贸企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具体监管检查计划详情见附件1、2、3、4。

七、有关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充分认识制定实施年度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计划是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依法履行安全监管职责的重要措施,各相关科室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结合上级部门和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抓好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实施,并做好实施过程中的统计、分析和总结工作,因特殊情况确需对年度监督检查计划进行重大调整的,按规定履行重新报批和备案手续。

(二)细化任务,规范执法。结合监管职责及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分解年度监督检查任务。重点检查要加大对安全管理条件差、问题隐患突出、严重违法违规、存在重大危险源以及发生事故的企业的监管力度,一般检查要采取双随机方式,随机抽取监管对象、随机选派执法人员,按照“双随机”监管和部门联合抽查有关规定,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开展现场检查前要编制具体检查方案,发现问题隐患要及时下达执法文书责令改正;针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立案查处。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认真落实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工作要求。

(三)创新方式,提升效能。改进监督检查方式,推行“启动会+现场检查+总结会”“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全过程在场”和“监督检查+专家”工作模式,积极推进监管执法信息化系统建设,推广“互联网+执法”。坚持规范执法和指导服务相结合,根据工作需要邀请专家参与监管执法活动,充分发挥专家专长,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给予指导服务。坚持处罚和教育相结合,实现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严格执法,强化监督。针对监督检查和群众举报核查发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认真开展执法活动。对符合立案条件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对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对瞒报生产安全事故等影响恶劣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要落实联合惩戒措施,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通过严格执法,持续提升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效果。

(五)注重宣传,营造氛围。要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要求,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融入监督检查全过程,把矛盾纠纷化解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创新宣传方式,强化以案释法,不断增强公众法治意识。进一步加大举报奖励政策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内部职工参与安全生产举报活动,不断巩固安全生产举报工作成果,营造全市安全生产协同共治的良好氛围。

 

附件:1.  2021年非煤矿山和工贸行业监督检查计划

2.  2021年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监督检查计划

3.  2021年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检查计划

4.  2021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项监督检查计划

 

附件1

 

2021年度非煤矿山和工贸行业监督

检查计划

 

一、非煤矿山、工贸行业企业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现有各类金属非金属矿山131家(露天矿山72家,地下矿山59家)。其中,市管矿山7家,贵池区64家,东至县10家,石台县5家,青阳县45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77家,在建的12家,长期停产的42家。尾矿库17座(三等库1座,四等库1座,五等库15座)。其中,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7座,停用的7座,闭库的3座。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注册工贸企业738家,在营业579家。其中,金属冶炼企业49家,涉氨制冷企业2家,粉尘涉爆企业47家,涉及有限空间作业103家,工贸企业使用公称容积1000立方米及以上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5家。

二、行政执法人员数量和工作日确定

(一)行政执法人员的数量。

安全生产基础科现有从事非煤矿山和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监管在岗持证执法人员3人。

(二)工作日确定。

1.总法定工作日。开展非煤矿山和工贸行业企业监管执法总法定工作日共750个工作日。

2.监督检查工作日。共92个工作日,其中重点检查72个工作日,一般检查20个工作日。

3.其他执法工作日。共418个工作日,包括参加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及防范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实施行政许可、调查核实安全生产投诉举报、机动检查日、办理行政复议或行政应诉、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检查、办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登记、备案等事项。

4. 非执法工作日。共240个工作日,包括业务学习培训考核及工作会议、参加党群活动、病事假和法定年休假等事项。

三、检查安排

(一)重点检查安排。

1. 重点检查单位范围、数量、名称、行业领域。重点检查10家安全生产风险等级较高的非煤矿山企业(2家地下矿山、6家露天矿山和2家尾矿库)和12家工贸企业(金属冶炼2家、粉尘涉爆企业7家、涉及有限空间作业企业3家、发生过造成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企业1家。其中,安徽东至东方纸业有限公司涉及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两个较高风险)(具体见附表)。

2. 在年度监督检查计划中的占比。重点检查的单位共22家,占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的比例为68.75%;共72个工作日,占年度监督检查工作日的比例为78.26%。

3. 对重点检查单位的计划检查次数。对10家重点检查非煤矿山企业,全年检查22次(市管矿山企业每家企业4次,含复查;其他企业每家1次)。对12家重点检查的工贸企业,全年检查14次(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4家企业每家企业2次,含复查;其他企业每家1次)。

4.时间安排。重点检查的非煤矿山企业中市管4家安全生产风险等级较高的单位每季度检查1次,每次检查需1天,每次选派2名执法人员,需:1×4×2×4=32个工作日;其他6家安全生产风险等级较高的单位年度检查1次,每次选派2名执法人员,每家单位用时1个工作日,需1×2×6=12个工作日。

适时对重点检查的12家工贸行业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全年检查14次,每次选派2名执法人员,每家企业用时1个工作日,合计1×2×14=28个工作日;

共计72个工作日。

(二)一般检查安排。

1. 一般检查单位范围、数量、行业领域。一般检查单位为重点检查单位名录库以外的6家非煤矿山单位(其中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2家,露天矿山2家,尾矿库2家)、4家工贸企业(金属冶炼2家、粉尘涉爆1家、涉及有限空间作业1家)。

2. 在年度监督检查计划中的占比。一般检查的单位共10家,占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的比例为31.25%;共20个工作日,占计划检查工作日的比例为21.74%。

3.时间安排。一般检查的6家非煤矿山企业,年度内每个单位检查1次,每次选派2名执法人员,每家企业用时1个工作日,需:1×2×6=12个工作日。

根据各县区执法检查、企业隐患自查自改上报等情况,适时从5大工贸企业执法库中抽取工贸企业开展一般执法检查。全年拟按4家,每家检查一次,每次选派2名执法人员,每家用时1个工作日,需:1×2×4=8个工作日

合计20个工作日。

(四)其他事项

以“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实施检查,随机抽取被监督检查单位、随机选派监督检查人员,并依法公开监督检查结果。

(三)检查依据及内容。

非煤矿山企业主要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非煤矿山领域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方案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16〕60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17〕98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执法检查工作的意见》(安监总厅应急〔2016〕74号)、《安全生产执法手册(2020年版)》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构建“六项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皖安办〔2017〕19号)和《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关于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和执法检查的实施意见》(皖应急〔2019〕9号)等要求,结合被检查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执法检查表,对表、对标进行抽查。2021年年度内全市实现非煤矿山企业执法检查全覆盖。

工贸企业主要根据《安全生产法》《冶金企业和有色金属企业安全生产规定》(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91号)《关于印发<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7〕129号)《关于金属冶炼企业禁止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第一批)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7〕142号)《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9号)《安全生产执法手册(2020年版)》以及安全生产三年整治专项行动和应急管理部安全执法和工贸监管局要求的“25+20”执法检查重点事项、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检查要点等,结合被检查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执法检查方案,对表、对标进行监督检查。按照全市工贸行业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要求,2021年年底前,专项整治对象2年时间执法检查覆盖面达90%以上。

四、工作日测算说明

(一)执法人员。现有从事工贸行业安全监管在岗持证执法人员2人。

(二)工作日确定。

1. 总法定工作日(750个工作日)。总法定工作日=(全年天数-全年公休-国家法定节假日数)×从事工贸企业综合监管执法人员数量=(365-52×2-11)×3=750个工作日。

2. 监督检查工作日(92个工作日)。

(1)重点检查工作日(72个工作日)。年度内对列入“重点检查单位名录库”的22家企业开展重点检查36次,每次选派2名执法人员,每家企业用时1天,合计2×1×36=72个工作日。

(2)一般检查工作日(20个工作日)。除重点检查单位名录以外的6家非煤矿山单位(其中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2座,露天矿山2座,尾矿库2座)、4家工贸行业企业(金属冶炼2家、粉尘涉爆1家、涉及有限空间作业1家)开展执法检查,每家检查1次,每家用时1天,每次选派2名执法人员。合计10×2×1=20个工作日。

3. 其他工作日(418个工作日)。包括参加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机动检查日、调查核实安全生产投诉举报、办理行政复议或行政应诉、配合其他部门联合检查、完成领导或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等事项。

(1)参加生产安全事故调查(55个工作日)。根据近三年生产安全事故情况,2021年预计参与事故调查拟定3起,从现场勘查、调查取证、撰写报告、下发执法文书、督促落实处理、档案归集等环节,每个案件需要3人,共计5天;按照国办发〔2015〕20号文要求,2021年有1起市政府授权我局牵头调查的事故需要开展事故防范措施评估工作,每起事故评估工作组织、现场评估、撰写评估报告、上会讨论直至印发评估报告需要2人工作5天。合计3×3×5+1×2×5=55个工作日。

(2)调查核实安全生产投诉举报(20个工作日)。根据2020年调查核实安全生产投诉举报事项情况,2021年预计参调查核实安全生产投诉举报事项拟定10起,每起投诉举报需要2人工作1天,合计2×10×1=20个工作日。

(3)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督查检查(16个工作日)。重要节假日前、特殊时段等,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组织开展非煤矿山、工贸行业安全生产督查检查,全年按4次计算,每次2天,2人参加,需:2×4×2=16个工作日。

(4)配合应急部、省应急管理厅执法督查检查(16个工作日)。根据省非煤矿山和工贸行业企业监督检查计划,拟定2021年应急管理部、省应急管理厅将赴我市开展执法督查检查4次,每次迎检准备及陪同检查需2天2名工作人员工作,合计2×2×4=16个工作日。

(5)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委托审查现场核查工作(60个工作日)。预测2021年申领或延续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非煤矿山企业数约为30个,每次选派2名执法人员现场核查,每家企业需要1天,共需工作日为:30×1×2=60个工作日。

(6)参与矿山综合整治、绿色矿山创建、绿色工厂创建等工作(25个工作日)。根据2020年参与矿山综合整治、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创建工作情况,预测2021年配合开展督查检查和创建验收25次,每次参加1人,检查1天,共需工作日为:1×1×25=25个工作日。

(7)参加市直其他部门联合执法检查(6个工作日)。根据2020年参加市直其他部门组织的联合执法检查情况,2021年按3次计算,每次2天,1名工作人员参与。合计2×3×1=6个工作日。

(8)非煤矿山、工贸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及特种专业人员考核(30个工作日)。根据2020年培训考核情况,2021年拟安排30次非煤矿山及工贸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及特种专业人员培训班,每次考核派出1名工作人员,工作1天,需30×1×1=30个工作日。

(9)机动检查工作日(36个工作日)。因工作的不确定性,全年机动检查工作日按平均每人每个月1个机动工作日计算,合计12×3×1=36个工作日。

(10)参与办理行政复议、行政应诉(6个工作日)。按全年1次,每次3天,2名工作人员计算,合计1×3×2=6个工作日。

(11)非煤矿山、冶金等行业安全“三同时”审查(40个工作日)。根据2020年全市非煤矿山、冶金等行业安全“三同时”工作开展情况,预测2021年审查非煤矿山、冶金等行业安全设施设计数20个,每次派2人参加,工作1天,需20×1×2=40个工作日。

(12)应急预案、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备案、审查(12个工作日)。每个月2名工作人员,0.5天,合计2×12×1=12个工作日。

(13)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报告的受理、登记建档、跟踪监控、督促整改(48个工作日)。非煤矿山需1名工作人员,每月2天,处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报告的受理、登记建档、督促整改;“线上”巡查各县区工贸企业平台相关信息,定期对各县区平台应用情况进行调度,督促各地消除红黄牌,每月2次,每次需要1人1天。合计2×12+12×2×1=48个工作日。

(14)信息报送(48个工作日)。每月调度统计非煤矿山和工贸行业数据资料及报送省应急管理厅报表、总结、报告等2次,每次1天,2名工作人员负责,合计12×2×2=48个工作日。

4. 非监管工作日的确定(240个工作日)。包括业务学习培训考核及工作会议、参加党群活动、工作调研、案卷评查、病事假和法定年休假等事项。

(1)学习、培训、考核、会议(153个工作日)

①业务学习每人每月2天,合计12×2×3=72个工作日。

②参加各类现场、视频培训每人每年6天,在线教育培训每人每月1天,合计6×3+12×3=54个工作日。

③参加其他会议每人每月0.5天,合计0.5×12×3=18个工作日。

④年度个人考核每人每年1天;参与全市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每年1次,每次3人,共计2天,合计1×3+1×2×3=9个工作日。

(2)参加党群活动(45个工作日)

①安全生产基础科在岗持证3名工作人员均为党员,按有关规定:支部学习(党员活动日)每月1次、组织生活会每半年1次,每次活动按半天计算,合计12×3×0.5+2×3×0.5=21个工作日。

②局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按每季度1次学习会、每次0.5天计算,合计4×3×0.5=6个工作日。

③参加专题教育活动。按每人每季度1次安排,以半天的时间计算,合计3×4×0.5=6个工作日。

④参加其他党群活动(扶贫、廉政警示教育)。按每人每季度1个工作日计算,合计4×3×1=12个工作日。

(3)病、事假(12个工作日)。按每人每年4天,合计3×4=12个工作日。

(4)法定年休假(30个工作日)。1人工龄超过20年,休假15天;1人工龄超过10年未超过20年,休假10天;1人工龄不足10年,休假5天,合计15+10+5=30个工作日。

 

 

 

 

 

 

附表

非煤矿山领域重点检查单位名录库

 

序号

企业名称

住所或地址

行业领域

备注

一、安全生产风险等级较高的企业

1

安徽铜冠池州资源有限公司黄山岭铅锌矿

贵池区棠溪镇

地下矿山

市管企业

2

安徽池州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北山石灰石矿

贵池区牛头山镇

露天矿山

市管企业

3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青阳白云石矿

青阳县蓉城镇

露天矿山

市管企业

4

禄思伟矿业资源(安徽)有限公司长龙山熔剂白云岩矿

贵池区墩上街道办事处

露天矿山

市管企业

5

池州市银龙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池州市银龙熔剂用石灰岩矿

贵池区棠溪镇

露天矿山

 

6

安徽东方钙业有限公司双桥溶剂白云岩、化工用石灰岩矿

贵池区棠溪镇

露天矿山

 

7

安徽圣马矿业有限公司

贵池区梅街镇

地下矿山

 

8

青阳县皖南矿业有限公司

青阳县陵阳镇

地下矿山

 

9

青阳县高大山铜矿

青阳县新河镇

地下矿山

 

10

安徽省恒金矿业有限公司青阳县双合-阳山矿区(南段)电石用灰岩矿

青阳县酉华镇

露天矿山

 

二、上年发生过造成人员死亡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

 

/

/

/

/

三、纳入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对象的生产经营单位

 

/

/

/

/

四、发现存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

/

/

/

五、试生产或者复工复产的生产经营单位

 

/

/

/

/

 

 

 

附表

2021年工贸行业重点检查单位名录库

 

序号

企业名称

行业领域

备注

一、 安全生产风险等级较高的企业(钢铁、铝加工(深井铸造)、粉尘涉爆、涉及

有限空间作业)

1

池州通威饲料有限公司

轻工

粉尘涉爆企业

(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

2

深圳市深装(池州)产业园

有限公司

轻工

粉尘涉爆企业(贵池区)

3

池州市伟宏铝业有限公司

有色

金属冶炼企业(贵池区)

4

安徽东至双江纺织有限公司

纺织

粉尘涉爆(东至县)

5

东至东方纸业有限公司

轻工

有限空间、粉尘涉爆(东至县)

6

安徽省石台成龙木业有限

公司

轻工

粉尘涉爆(石台县)

7

石台县徽众钙业有限公司

建材

有限空间(石台县)

8

安徽草野家私有限责任公司

轻工

粉尘涉爆(青阳县)

9

安徽铸鑫机械有限公司

机械

金属冶炼(青阳县)

10

安徽科居新材料科技有限

公司

轻工

粉尘涉爆企业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1

安徽铜冠铜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机械

有限空间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上年发生过造成人员死亡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

12

池州瑞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轻工

2020年,机械伤害事故,死亡1人。

三、纳入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对象的生产经营单位

 

/

/

/

四、发现存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

/

/

 

/

/

/

说明:按照工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要求,到2021年底专项整治对象3年时间执法检查覆盖面达100%以。

附件2

 

2021年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监督检查计划

 

一、企业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颁证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36家,试生产企业4家,一般化工企业4家。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168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5家,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企业9家、经营企业16家。 

二、行政执法人员数量和工作日确定

(一)行政执法人员数量。

危化监管科现有工作人员4人,持有效执法证件3人。实际从事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和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监管的执法人员3人。

(二)工作日确定。

1.总法定工作日(共750个工作日)。总法定工作日=(全年天数-全年公休-国家法定节假日数)×从事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监管执法人员数量=(365-52×2-11)×3=750个工作日。

2.监督检查工作日(共32个工作日)。

(1)重点检查工作日(共24个工作日)。全年对列入《重点检查单位名录库》(见附表)的12家企业各检查1次。每次检查选派2名执法人员,每家企业用时1天,共需要1×2×12=24个工作日。

(2)一般检查工作日(共8个工作日)。对全市烟花爆竹经营(批发)企业、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随机抽查4家企业,其中,烟花爆竹经营(批发)企业2家,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2家。每次选派2名执法人员,每家企业用时1天,需要1×2×4=8个工作日。

3.其他执法工作日(共531个工作日)

包括开展危险化学品综合监管相关工作、实施行政许可、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及评估、核查安全生产投诉举报、参加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办理行政复议或行政应诉、完成市政府或者省应急管理厅交办的执法工作任务等事项。经测算,全年共需531个工作日。

4.非执法工作日(共187个工作日)

包括业务学习培训考核及工作会议、检查指导下级应急管理部门工作、参加党群活动、病事假和法定年休假等事项。经测算,全年共需187个工作日。

三、重点检查安排

(一)重点检查单位范围、数量、名称、行业领域。重点检查危险化学品企业12家。其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0家,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1家,近三年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家。

(二)在年度监督检查计划中的占比。重点检查单位共12家,占本行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的比例为75%;共24个工作日,占监督检查工作日的比例为75%。

(三)对有关重点检查单位的计划检查次数。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0家,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1家,近三年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家,年度内各检查1次。

(四)时间安排。对12家列入《重点检查名录库》的企业,每月随机检查1家。每次选派2名执法人员,每家企业用时1个工作日,共需要12×2×1=24个工作日。

(五)其他事项。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检查重点指导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5〕113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7〕121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执法检查工作的意见》(安监总厅应急〔2016〕74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构建“六项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皖安办〔2017〕19号)等要求,结合被检查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执法检查表,对表、对标进行检查。

四、一般检查安排

(一)一般检查单位范围、数量、行业领域。针对烟花爆竹经营(批发)企业和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随机抽查烟花爆竹经营(批发)企业和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各2家。

(二)在年度监督检查计划中的占比。一般检查单位共4家,占行业领域年度监督检查计划的比例为25%;共8个工作日,占年度监督检查工作日的比例为25%。

(三)时间安排。每半年检查1家烟花爆竹经营(批发)企业和1家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每次选派2名执法人员,每家企业用时1天,共需要4×2×1=8个工作日。

(四)其他事项。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实施检查,随机抽取被监督检查单位、随机选派监督检查人员,并依法公开监督检查结果。

五、工作日测算说明

(一)总法定工作日测算(共750个工作日)。

总法定工作日=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日(全年天数-全年公休-国家法定节假日数)×从事行政执法人员总数=(365-52×2-11)×3=750个工作日。

(二)监督检查工作日测算(共32个工作日)。

1.重点检查工作日(共24个工作日)。全年对列入《重点检查单位名录库》的12家企业各开展1次检查。每次选派2名执法人员,每家企业用时1天,共需要1×2×12=24个工作日。

2.一般检查工作日(共8个工作日)。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查烟花爆竹经营(批发)企业、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各2家,每次选派2名执法人员,每家企业用时1天,需要1×2×(2+2)=8个工作日。

(三)其他执法工作日测算(共531个工作日)。

1.开展危险化学品综合监管(共18个工作日)。开展危险化学品综合监管相关工作, 全年需3名工作人员,每人6个工作日,合计6×3=18个工作日。

2.实施行政许可(共224个工作日)。

(1)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经营(批发)企业许可证核发工作。预计全年有12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申请办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50家危险化学品经营申请办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2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申请办理《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每次安排2名工作人员受理审核申报材料、信息录入、制证、归档工作 ,每个证件从受理到发证预计每人需1个工作日,共需:(12+50+2)×2×1=128个工作日。

(2)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工作。预计全年建设项目安全审查(含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审查)共20次,2人审查,每名审查人员、每家企业需要1.5个工作日,合计2×1.5×20=60个工作日。

(3)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预计全年有12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每次安排2名工作人员受理审查申报材料、信息录入、制证、归档工作,每人1个工作日。共需:12×2×1=24个工作日。

(4)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备案工作。预计全年有6家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企业进行备案,每次安排2名工作人员受理审核申报材料、信息录入、制证、归档工作 ,每个证件从受理到发证预计每人需1个工作日,共需:2×1×6=12个工作日。

3.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及评估(共15个工作日)。全年危险化学品事故调查处理预计1次,3名工作人员参与,需要5天,合计1×3×5=15个工作日。

4.核查安全生产投诉举报(共32个工作日)。全年现场核查安全生产信访举报8起,每起2名工作人员负责,每起2天,合计2×2×8=32个工作日。

5.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联合执法(共20个工作日)。参加市直相关部门联合督查检查全年2次,每次5天,2名工作人员参与,需要2×5×2=20个工作日。

6.办理领导批示(共8个工作日)。全年2次,每次2天,2名工作人员负责,合计2×2×2=8个工作日。

7.完成市政府或者省应急管理厅交办的执法工作任务等事项(合计209个工作日)。

(1)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防控监测信息系统运维。从事系统运维工作人员1人,每月7天,合计12×7×1=84个工作日。

(2)危险化学品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全市1个省级危险化学品重点县,配合省厅每年开展2次专家指导服务,每次3名工作人员参加,每次7天;每年开展1次市级危险化学品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每次2名工作人员参加,每次5天,需要1×2×3×7+1×2×5=52个工作日。

(3)各地应急管理部门上报的相关工作总结及报表统计。2名工作人员负责,每年12天,合计2×12=24个工作日。

(4)信息报送。全年11次上报省应急管理厅工作总结及报表,每次2名工作人员负责,每次2天,合计11×2×2=44个工作日。

(5)非药品类易制化学品系统信息录入报送。全年5次录入报送,每次1名工作人员负责,每次1天,合计5×1×1=5个工作日。

8. 机动监管工作日(共5个工作日)

因工作的不确定性,全年共安排5个机动监管工作日。

(四)非执法工作日测算(共187个工作日)

1.学习、培训、考核、会议(共93个工作日)。

(1)学习。每人每月1天,需要1×3×12=36个工作日。

(2)培训。每人每年10天,需要10×3=30个工作日。

(3)考核。每人每年1天,需要1×3=3个工作日。

(4)工作会议。召开1次全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3人参加,需1天;参加应急管理部、省厅视频会,每年10次,3人参加,每次需要0.5天;参加局机关调度会,汇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监管和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监管工作,每周1次,每次1h(0.125个工作日),每次1人参加,合计1×3+0.5×3×10+1×4×12×1×0.125=24个工作日。

2.检查指导下级应急管理部门工作(共6个工作日)。全年需3名工作人员,每人平均2天,合计3×2=6个工作日。

3.参加党群活动(共48个工作日)。

(1)局里统一组织的学习活动。每月1次,每次0.5天,需要0.5×3×1×12=18个工作日。

(2)支部党员大会活动。每季度1次,每次0.5天,需要0.5×3×4=6个工作日。

(3)党课学习。每季度1次,每次0.5天,需要0.5×4×3=6个工作日。

(4)党员活动日。每月1次,每次0.5天,需要0.5×3×12=18个工作日。

4.病假、事假(共15个工作日)。每人全年5天,合计5×3=15个工作日。

5.法定年休假(共25个工作日)。1人工龄超过20年,休假15天;2人工龄均未超过10年,每人休假5天;合计1×15+2×5=25个工作日。

 

 

 

 

 

 

 

 

 

 

 

 

 

附件

2021年危险化学品重点检查单位名录库

 

序号

企业名称

住所或地址

行业领域

备注

一、危险化学品企业

1

安徽东至广信农化有限公司

东至经济开发区

危险化学品生产

一级重大危险源

2

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东至经济开发区

危险化学品生产

一级重大危险源

3

安徽天孚氟材料有限公司

东至经济开发区

危险化学品生产

一级重大危险源

4

安徽泰合森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东至经济开发区

危险化学品生产

一级重大危险源

5

安徽龙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东至经济开发区

危险化学品生产

三级重大危险源

6

池州方达科技有限公司

东至经济开发区

危险化学品生产

三级重大危险源

7

安徽兴东化工有限公司

东至经济开发区

危险化学品生产

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

8

安徽瑞普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东至经济开发区

危险化学品生产

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

9

池州盈德气体有限公司

贵池区

危险化学品生产

三级重大危险源

10

安徽省池州新赛德化工有限公司

市开发区

危险化学品生产

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

11

中石化安徽池州石油分公司油库

贵池区

危险化学品经营

二级重大危险源

二、近三年发生过造成人员死亡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

12

安徽金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池州市东至经济开发区

危险化学品生产

2019年,闪爆事故,死亡1人

三、纳入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对象的生产经营单位

 

/

/

/

/

四、发现存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

/

/

/

 

 

 

 

2021年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检查计划

 

一、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底,全市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共有8家,其中安全评价技术服务机构3家,安全生产培训机构5家。

二、行政执法人员数量和执法工作日测算

(一)行政执法人员数量。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5人,从事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检查执法工作4人,均持有效执法证件。

(二)工作日的确定。

1.总法定工作日(1000个工作日)。总法定工作日=(全年天数-全年公休-国家法定节假日数)×从事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监管执法人员数量=(365-52×2-11)×4=1000个工作日。

2.非执法工作日(398个工作日)。

①学习、培训、考核、会议。学习每人每月3天,合计3×12×4=144个工作日;培训每人每年4天,合计4×4=16个工作日;业务工作会议,每人每月2天,合计2×12×4=96个工作日;准备综合考核、目标管理考核、个人年度考核每人每年5天,合计5×4=20个工作日;参加组织部门轮训、上级部门业务学习32个工作日。总计144+16+96+20+32=308个工作日。

②参加机关党群活动。全年每人平均12天,合计12×4=48个工作日。

③病事假。全年每人平均3天,合计3×4=12个工作日。

④法定年休假。有1人工龄超过20年,休假15天;3人休假5天,合计1×15+3×5=30个工作日。

3.其它职责履行工作日(590个工作日)。

①信息化规划与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升级优化与推广应用,2名工作人员,每人每月2天,全年合计2×2×12=48个工作日;推动应急指挥平台等系统建设,2名工作人员,每人每月4天,全年合计2×4×12=96个工作日;局机关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运维管理、网络巡检,1名工作人员,每月5天,全年合计1×5×12=60个工作日。总计48+96+60=204个工作日。    

②有关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与组织协调。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与组织协调,2名工作人员,每人每月6个工作日,时间6个月,合计2×6×6=72个工作日。

③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管理。有关中介服务事项清理规范,制定完善监管工作制度等,1名工作人员,全年20天,合计1×24=20个工作日。

④ 执法装备建设。申报安全监管执法装备需求清单、交货验收、应用培训、使用管理情况监督检查等,2名工作人员,每人每月1天,全年合计2×1×12=24个工作日。

⑤专家组管理。规范和加强专家组成员管理,开展专家工作委派,1名工作人员,全年25天,合计1×25=25个工作日。

⑥新媒体运维管理。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参加在线访谈等,1名工作人员,每月5个工作日,合计1×5×12=60个工作日。

⑦劳动防护用品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劳动防护用品监督检查工作实施,1名工作人员,全年5天,合计1×5=5个工作日。

⑧工作调研。调研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安全生产技术服务状况等,2名工作人员,全年20天,合计2×20=40个工作日。

⑨信息报送及其它。每月调度报送执法装备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应用、特种作业和企业安全负责人及管理人员证件信息、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等工作情况,2名工作人员,每人每月5天,合计2×5×12=120个工作日;需要完成的其它事项和任务,全年20个工作日。总计140个工作日。

4.执法检查工作日(12个工作日)

执法检查工作日=总法定工作日-非执法工作日-其他职责履行工作日,即:1000-398-590=12个工作日,其中重点检查5家技术服务机构,每次2人检查,1天,合计10个工作日;一般检查,采用双随机方式检查2家技术服务机构,每次2人检查,0.5天,合计2个工作日。

三、执法检查安排

全年拟安排6次执法检查。其中,以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开展执法检查不少于2次。

(一)重点检查

1.资质保持情况专项执法检查

检查内容:技术服务从业人员、仪器设备等资质条件保持情况,是否存在人员、设备等基本条件发生变更已不具备资质条件且继续开展技术服务的行为,是否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技术服务。

检查时间:全年检查1次,共检查2家,每次2人参加,每家0.5个工作日,合计1×2×2×0.5=2个工作日。

2.技术服务从业行为专项检查

检查内容:是否依法和按照合同约定开展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是否存在租借资质证书、非法挂靠、转包服务项目的行为,是否存在不按照公示的标准和合同约定收取服务费用的行为,是否存在从业人员出租、出借资格证书的行为,是否存在出具虚假或者漏项、缺项技术报告的情况等。

检查时间:全年检查1次,每次检查2家,每次2人参加,每家0.5个工作日,合计1×2×2×0.5=2个工作日。

3.安全培训机构从业行为和服务质量专项检查

检查内容:是否存在违法和不规范的从业行为,培训课时和内容及档案管理情况。

检查时间:全年检查2次,每次2家,每次2人参加,每家0.5个工作日,合计2×2×2×0.5=4个工作日。

4.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检查

检查内容:生产经营单位是否按照国家、行业或地方配备标准为从业人员配发劳动防护用品,所配发的劳动防护用品安全防护性能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是否按规定教育、监督从业人员正确佩带、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否建立了劳动防护用品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及劳动防护用品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管理制度;

检查时间:全年检查1次,共检查2家,每次2人参加,每家0.5个工作日,合计1×2×2×0.5=2个工作日。

(二)一般检查

检查内容: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原则,随机开展执法检查,并依法公开监督检查结果。

检查时间:全年检查1次,每次2家,每次2人参加,每家0.5个工作日,合计 1×2×2×0.5=2个工作日。

 

 

 

 

 

 

 

 

 

 

 

附表

2021年专业技术服务机构重点检查单位名录库

 

序号

重点检查单位

资质类别

备注

1

池州市永信地质矿产开发有限公司

安全培训

 

2

池州市正信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安全培训

 

3

安徽交通技术学校

安全培训

 

4

池州杏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

安全培训

 

5

池州华光特种作业(电工)理论培训考试点

安全培训

 

 

 

附件4

2021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项

监督检查计划

一、基本情况

全市政府各级应急救援预案112个、企业各类应急救援预案513个;全市各级各类救援队伍12支。

二、行政执法人员数量和工作日确定

(一)行政执法人员数量。

应急指挥中心现有工作人员4人,从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二)工作日确定。

1.总法定工作日(1000个工作日)。总法定工作日=(全年天数-全年公休-国家法定节假日数)×从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监管执法人员数量=(365-52×2-11)×4=1000个工作日。

2.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日(24个工作日)。全年共检查6家企业,每家企业选派4名执法人员,用时1天,共需要4×1×6=24个工作日。

3.其他执法工作日(656个工作日)。包括实施应急预案修订、预案演练、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救援装备配备、参加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及市局组织的重点时间段安全督查、办理行政复议或行政应诉、完成领导或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等事项。经测算,共需656个工作日。

4.非执法工作日(320个工作日)。包括业务学习培训考核及工作会议、检查指导下级安全监管部门工作、参加党群活动、病事假和法定年休假等事项。经测算,共需320个工作日。

三、专项检查安排

结合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特点,计划年度内对6家安全生产风险等级较高的企业(非煤矿山2 家、危险化学品2家、工贸1家、冶金1家)各开展一次专项检查。每次选派4名执法人员,每家企业用时1天,共计24个工作日。

四、工作日测算说明

(一)总法定工作日(1000个工作日)。总法定工作日=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日(全年天数-全年公休-国家法定节假日数)×从事监管行政执法人员数=(365-52×2-11)×4=1000个工作日。

(二)专项检查工作日(共24个工作日)。全年对列入《专项检查单位名录库》的6家企业各开展1次检查,每次选派4名执法人员,每家企业平均用时1天,共需要4×1×6=24个工作日个工作日。

(三)其他工作日测算(656个工作日)。

1. 应急预案管理(456个工作日)

(1)市本级相关预案编制修订,包括前期调研、草案编制、征求部门意见、组织评审、上报印发等,63天、4名工作人员,计63×4=252个工作日。

(2)督促指导全市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应急预案优化,及相关信息统计、核查。每月4天,2名工作人员,合计4×2×12=96个工作日。

(3)预案备案,每月1天,1名工作人员,合计1×1×12=12个工作日。

(4)组织开展预案演练(96个工作日)。

① 2021年度市局级应急演练。协调联络市局及相关企业:4天,2名工作人员,合计4×2=8个工作日;方案策划和脚本编制:15天、2名工作人员,合计15×2=30个工作日;现场组织(含预演):3天、2名工作人员,合计3×2=6个工作日;总结评估:2天,2名工作人员,合计2×2=4个工作日。

②全市开展应急演练(应急救援专题活动)以及相关演练信息统计、总结上报等,每月2天,2名工作人员,合计2×2×12=48个工作日。

2.应急队伍建设(200个工作日)。

(1)组织参加省救援技术竞赛(40个工作日)。训练指导:15天,2名工作人员,合计15×2=30个工作日;参加竞赛:5天,2名工作人员,合计5×2=10个工作日。

(2)全市应急队伍建设(制订、修订文件、调研、组织培训等),全年40天,4名工作人员,合计40×4=160个工作日。

(四)非执法工作日测算(320个工作日)。

1. 学习、培训、考核、会议 (209个工作日)。学习每月每人2天,合计4×2×12=96个工作日;培训每年6天,4人,合计6×4=24个工作日;年度考核每年每人1天,合计1×4=4个工作日;全市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应急管理等工作会议5次,4人,合计5×4=20个工作日;国家应急部、省应急厅应急管理相关会议8次每次1天,每次4人,合计8×4=32个工作日;局周例会,每次1人、0.5个工作日,合计50×1×0.5=25个工作日;其他会议2次,4人,合计2×4=8个工作日。

2. 病事假 (18个工作日)。全年每人4.5天,合计4.5×4=18个工作日。 

3. 法定年休假(45个工作日)。1人工龄超过20年,休假15天;合计15×1+10×3=45个工作日。

4. 党员活动(48个工作日)。 全年每人12个工作日,合计12×4=48个工作日。

 

 

 

 

 

 

附表

2021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项检查单位名录库

 

序号

企业名称

住所或地址

行业领域

1

马钢矿业资源集团桃冲矿业有限公司青阳白云石矿

池州市青阳县蓉城镇

非煤矿山

2

中电建安徽长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池州市神山石灰岩矿

池州市贵池区牌楼镇神山村

非煤矿山

3

安徽省贵航特钢有限公司

池州市贵池前江工业园

冶金

4

安徽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池州市青阳县丁桥镇永平村

工贸

5

中石化池州石台城关加油站

石台县仁里镇

危化

6

中石油九华山柯村加油站

九华山九华乡

危化

 

 

 

企业公共安全篇9

2021年上半年,方通集团本部及各所属企业在集团公司安委会的领导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围绕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安全标准,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现将2021年上半年安全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安全管理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2021年上半年安全管理工作

(一)集团公司安全管理工作任务目标及完成情况

1.2021年上半年,集团公司组织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2次,于年初向系统内企业印发了《方通集团2021安全生产工作要点》,明确了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2021年安全管理工作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三零三确保”(工亡及以上事故零、重大火灾事故零、重大交通事故零;确保轻伤率2‰以下、确保隐患排查整改率100%、确保达到主营业务所属行业规定的安全、环保标准)的年度工作目标。同时集团公司与全部系统内企业签定了的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将年度安全管理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到系统内所有企业。根据不同企业现状分类管控。

2.按上级工作要求部署安排两会期间及其它节假日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全系统对安全隐患进行拉网式检查,共检查出隐患66处,现已按要求完成整改。

3.通报全国及天津市内典型生产安全事故,尤其是针对湖北十堰燃气爆炸事故的事故教训对全系统企业租赁户进行专项检查。

4.持续关注系统内各企业及租赁户电动自行车使用及充电情况,确保不出现任何电动自行车进入室内并充电的情况发生。

5.部署夏季“六防”工作,重点突出防汛工作,不定期下户检查企业防汛工作及物资准备情况,尤其是沿海企业在防汛、防风的问题,为即将到来的雨季做好准备。

6.开展安全生产月主题教育,普及安全生产知识的同时,组织系统内企业为迎接建党100周年重要时间节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准备,确保大庆期间不出现任何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全系统共组织集中学习12人次;组织观看典型事故警示教育片3场;张贴、悬挂安全标语、横幅、挂图等159个;播放安全短视频、安全提示、公益广告等安全宣传品5部;参与微信答题85人次;开展安全教育培训7场,参与116人次;组织应急演练5次,参与人数116人次。

(二)各企业开展的重点安全管理工作

1.仓储分公司上半年共发现隐患21项,均已整改完毕,上半年隐患治理支出及其它安全投入资金共计30余万元。其中保证重点安全防范点位莱雅木业24小时值班值守,新增4公斤的灭火器20个,25公斤的灭火器6个,并新增监控点位6个,巡视打卡点6个,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做到巡视检查无死角,无盲区。嘉桐木业人进入场区后也按安全保卫科的整改通知要求整改多处安全隐患。此外,仓储分公司还针对院内楼宇安全情况做了专项整改,加装4个太阳能路灯,增设监测打点位的安全防护三处。

配合胡家园街道对场区内“三合一”、“二合一”、使用煤气罐现象进行专项整治,通过对全区域进行拉网式摸查排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当场予以清除,不能立即清除隐患的立即着手控制风险并推动整改。

在汛期来临前对场区10余处下水井及下水道进行清理,点检了发电机、水泵及其他防汛物品,做了检修与保养。同时将场区内的多处下水井重新翻建,对场区156米下水道管道进行清理疏通,同时为解决太行大道和海龙大道雨季排水不畅这个顽疾,在原赛克场地施工时及时与施工方协调,铺设连通海龙大道与太行大道的下水管道,彻底解决雨季排水不畅问题。因赛克木业场地提升改造后场地升高,为防止雨季来临办公楼周边排水不畅,企业铺设下水管道160余米,收水井10个,解决了该处积水排水不畅的问题。

2.华戎公司为深入推进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上半年组织安全人员共计进行11次安全隐患大排查工作,排查出隐患问题12项,现已全部整改完毕。在设施设备、避雷设施检测、安全标志、消防救援、应急器材、防汛排水管道改造、防汛物资、安全评估、等安全项目中共计投入资金46.5万元,为预防安全隐患事故的发生奠定良好基础。其中对公共消防设施和所属各租赁企业消防器材进行全面排查检修,增加补充20公斤灭火器7个,库内增设烟感器10个,消防沙袋10个,应急灯14个,逃生通道指示牌20个。

在防汛方面提前做好布局,通过数次整改,于三月份顺利将市环保重点督办件销号。在建设污水处理站的同时,公司还对防汛设备进行全面排查、检修、保养,共计对原有两个排水泵站12台排水泵进行检修、保养、更换,库区北侧排水明沟改造成暗沟250米。准备了必要的防汛物资,储备防汛用沙20吨,防汛沙袋100个。

三月份开始公司开展安全评估工作,公司安全部门3次协助陪同安全环保评估机构完成场地、建筑物、环境测评和周边环境预估工作,并编辑、收集、整理、汇编共计12000多字34份重要安全评估资料,为评估工作顺利完成提供保障。到目前为止整个安全评估工作即将完成。

3.华昌公司上半年安全检查共计排查各地块安全隐患15处,均已全部整改完成,上半年安保投入两万多元。今年四月,物业部与各地块负责人经过一周的努力分两批对各地块258个灭火器进行年检、维修、换粉、充压并合理摆放。闽侯路5号院内,租户门口周边堆放的大量易燃杂物,容易形成火灾隐患,由物业部牵头与闽侯路片区负责人共同努力,用两个晚上把院内所有杂物清理干净。

在防汛工作方面,燕津光华片区一直是华昌公司的防汛重点,在新的排水管道和两个排水泵站建立之后,厂区内积水现象已经得到明显控制。与此同时,华昌公司还积极配合富民路消防救援站以及其它属地部门开展消防和防汛演练,增强全员应急抢险能力,如遇险情保证救援及时到位。

4.中港、大沽、拆船分公司上半年科学开展安全风险评估,确定了船舶拆解、货物装卸、用电用气、高空作业、机械操作等5个重点风险领域,作为安全隐患排查的重中之重。开展安全隐患集中排查8次,日常巡查50多次,共计排查隐患8处,针对排查的问题,投入34500多元针对性做好安全整治,其中:聘请专业机构为公司制定一套全新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花费30000元,临港场区投入资金4000元,改造老旧线路700米,维修监控摄像头8个,更换灭火器39个,张贴安全警示牌12块。目前隐患已全部整改完毕。

企业还配合属地在做好内部人员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客户的安全管理,明确客户安全责任,整理客户所属人员档案信息,并进行备案,与辖区派出所建立人员档案信息共享,确保出入公司人员受控、可追溯。

5.新材料公司上半年继续深入开展各类隐患排查治理,上半年安全生产检查6次,危化品专项检查1次,不定期安全检查抽查6次,与钰华街道联合安全消防大检查1次,共查出安全隐患9处,下达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9份,隐患整改率100%。在隐患整改中投入安全生产资金1294元。同时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体系,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与每一户租赁企业统一签订安全生产协议。

在防汛工作方面,新材料公司清理污水泵站及收水井杂物19处。对泵站进行检修调试,保证汛期安全运行。修订防汛预案1个,人员培训2次。

二、下半年重点安全生产工作

1.继续贯彻落实方通集团2021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结合自身实际,补齐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短板,详细列明检查事项、具体内容和检查标准。

2.结合上半年集团公司各企业隐患治理情况,在加强值班值守、严禁易燃易爆品进场、消防等方面开展专项检查工作。

3.做好汛期安全管理工作,对系统企业防汛物资储备加强督导。以防涝、防触电为重点,检查系统企业防汛设施设备的配置情况以及企业用电线路情况。在汛期要求全系统防汛应急预案在值班场所上墙。

4.继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资金保障投入,提高企业内部各个重点防控部位的设施装备水平,杜绝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5.系统企业配合属地对全系统企业租赁户开展“三合一”现象清查,严格控制“三合一”现象出现。

企业公共安全篇10

20**年*—*月,全区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77宗、死亡×××人、受伤×××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和×××。今年,市政府下达我区各类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人,*-*月事故死亡×××人,占全年控制指标×××,在控制指标进度内。

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主要情况。

(一)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从政府监管方面,按照省、市的要求,积极推行镇(办事处、开发区,下同)委书记责任考核制度,按照责任制考核制度的要求,加强对各镇落实责任制情况日常的督查和年终的考核,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责任意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今年,全区共签订各类安全生产责任书×××多份。

在企业方面,充分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督促企业落实法人代表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基础管理,加大安全培训教育力度。目前,危化行业和非煤矿山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着力增强全民安全防范意识。

一是重点开展安全文化“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发展理念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努力提升全民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素养,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舆论氛围,全区近×××万人(次)受到了教育。

二是全面开展安全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岗位资格,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培训,突出抓好厂长经理和安全主任培训教育,重点抓好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切实解决安全生产“无人管、不会管”的问题,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今年来,区安监局培训各类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人。

(三)狠抓安全生产基层建设。

一是进一步强化区、镇(办、区)两级网络建设。按照惠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组建市县(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机构的通知》的要求,组建了***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执法监察大队,负责辖区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在取得各镇(办、区)的支持下,在各镇(办、区)设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各辖区的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工作;二是推进村级安全管理建设。着手将村(社区)的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全区监管网络体系,并以秋长街道办、新圩镇为试点组建村级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以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覆盖面和执法的快捷性。目前,辖区的村委基本上都配备了安全管理人员。

(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各项活动。

今年,我区把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作为全

区安全生产重点工作之一,努力通过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防范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针对今年形势,我区汲取周边地区发生的几起较大安全事故的教训,*月,全区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安全生产大宣传大发动大排查大整治统一集中行动;**月到**月,又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促进“隐患治理年”各项工作的落实。深圳龙岗“××”特大火灾事故后,我区迅速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大排查行动。区党政领导分别亲自带队深入到重点建设工程、娱乐场所、医院、危险化学品仓库、服装批发市场、公园等危险性大及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安全大检查。据统计,三次全区性大行动,区共组织检查组×××个,共出动人员×××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家,发现隐患×××条,已落实整改×××条,责令限期整改×××条。在《新***》等媒体上公示曝光企业×××家(其中责令停产停业整改的企业×××家,取缔无证企业×××家,存在较严重隐患企业×××家)

(五)严格开展安全生产执法监察。

今年,我区根据各个时期的安全生产形势和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各类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活动,严格查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执法巡查企业×××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120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企业×××家,依法查处各类事故隐患×××家,立案查处×××家,结案×××家。

(六)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

按照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公众聚集场所和“三小”场所消防安全、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安全、职业危害等重点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消除了一大批安全隐患,确保了重点行业企业的安全。

(七)加强工作,拓宽群众参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渠道。

制订了《***区举报安全隐患和安全违法行为奖励试行办法》设立安全生产投诉电话,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投诉举报安全生产问题。今年来,共接到群众来信来访来电×××次,及时处理职能职责范围的35宗,另13宗及时转送有关部门处理,投诉受理率达×××。

(八)抓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提高应对突出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

在抓好政府、部门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同时,督促企业编制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今年,在**涂料有限公司、**工业园区、**中学举办了各类型的应急救援演练,提高了应急的实战能力。目前,全区的高危行业及工伤事故多发的企业基本上建立了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应急预案,部分企业还组建了义务消防队。

三.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区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企业主体责任仍没有全面落实,部分企业主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薄弱。仍有相当部分的企业主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投入不足,责任不落实,事故隐患多。如一些公共娱乐场所、公共聚集场所和“三小”企业,还存在证照不齐、消防无验收、消防通道堵塞、消防设备不足等问题,消防安全隐患问题较突出。

(二)企业违规经营问题

仍较突出。

如一些公共娱乐场所、“三小”企业,有的超范围经营;有的企业主擅自改变经营场所的结构和功能,以至造成事故隐患。

(三)非法生产经营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一些公共娱乐场所、“三小”企业,有的在未经消防部门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情况下的擅自生产经营;有的未办理证照擅自生产经营。

(四)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滞后,员工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操作现象严重。企业对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不重视、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知识不足、安全生产意识不足、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大量存在违章违规操作现象。

(五)监管缺位的现场仍然存在。有些监管职能部门没有负起监管职责,工作推诿、扯皮,存在失管、失查、失位现象,如一些公共娱乐场所屡次大检查,屡次发现无消防验收、消防隐患严重、无证照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下一阶段及明年的工作设想

下来,安全生产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把安全生产纳入实战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创新思路,建立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落实两个主体责任。

从政府监管层面,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认真履行政府、部门在安全监管上的主体责任,按照“谁审批、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层层建立领导、部门和单位责任制,真正把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到官、到人、到岗,落实到每个基层,每个干部身上。对安全生产的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部位、重点问题,实行包干责任制,确保每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在企业方面,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督促企业真正落实法定代表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把安全生产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形成自上而下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大安全投入,提升技术装备等硬件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督促企业加强基层基础管理,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本质安全程度。

(二)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着力增强全民安全防范意识。

一要重点开展安全文化“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发展理念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努力提升全民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素养,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要全面开展安全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岗位资格,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培训,突出抓好厂长经理和安全主任培训教育,重点抓好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切实解决安全生产“无人管、不会管”的问题,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安全生产。

(三)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继续全面排查整治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隐患,并按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要求,做到“五个一律”:凡公众聚集场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封堵,经检查不能立即整改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改。凡公众聚集场所自动消防设施损坏、不能正常运行,经检查发现不能立即整改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改。凡地下营业性场所出口达不到消防安全要求,经检查发现不能立即

整改的,一律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改。

凡是采用聚胺脂泡沫塑料装修的一律停业整改。公共娱乐场所一律不得使用任何烟花和火炮。

(四)狠抓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工作的落实,着力抓“三点”、打“三非”、反“三违”、治“三超”。

抓“三点”就是安全生产的重点、难点和隐患点;打“三非”就是打击取缔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活动;反“三违”就是反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法劳动纪律;治“三超”就是在工矿企业中要治理: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在交通运输企业中就是治理“超载、超限、超负荷运行行为。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企业,实行在媒体上进行公示曝光,扩大社会监督面,督促企业落实隐患整改。

(五)加大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力度,严厉查处各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依法严格监管执法,严厉查处各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行为。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查处事故背后的失职渎职、违法违纪行为,严惩事故责任人。

(六)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着重抓好“三大工作重点”和“四项基本建设”,即应急救援队伍、资金、装备三大重点和应急指挥体系、救援基地、应急保障能力、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等四大建设。抓紧组建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加强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指导有关单位开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同时有计划地组织演练,检验预案实效,提高协同配合水平。

(七)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的要求和《**省乡镇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员管理办法》,把安全监管的重心下移到镇和村,把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延伸到镇和村,实现责任在镇,管理在镇,安全在镇,切实加强基层安全生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