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十篇

时间:2023-09-08 17:28:24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篇1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只有将这些风险进行全面的掌握和管理,才会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实现对这些风险的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建立企业全面风险控制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应对方案,提高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技能。

关键词 企业 全面风险 管理

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风险总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伴随着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给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风险成为所有企业不可避免的难题。近年来风险管理的各种标准或规范纷纷出台,已被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广泛关注和倡导,并被成功地应用于企业的各个管理领域中,为各个管理领域的健康运转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就我国目前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就要求企业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构建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以此来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际化竞争的逐渐加剧,我国企业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意识及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凸显不足,如:有的企业决策一人独大,缺乏科学的决策过程;有的企业战略目标制定急功近利;有的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信息不真实;有的企业全员法律意识及经营活动的合规要求还不够等等。近些年来国内外发生各类风险事件,如: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日本八佰伴百货破产、四川长虹APEX 事件,反映了没有风险意识、缺乏风险管理给企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一)风险的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有相当多的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从战略高度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工作被动。企业的风险管理存在片面性、暂时性、间断性,往往是企业出现了风险才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才进行风险应对。此外,企业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而企业在短期经济利益驱动下,忽视某些行为决策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潜在风险,对企业面临的风险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不够完善

从我国企业对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组织职能体系不够完善也是主要问题之一,在管理过程中,职能往往只存在一定的层面的上,即便是有相关的管理部门,其承担风险的主体也不够明确,在风险发生的时候,各个部门之间经常会出现推诿的情况,而不能够对风险发生进行积极的应对工作。

(三)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健全

虽然经过近几年企业对全面风险管理的逐步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框架和制度,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还存在着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健全的情况,没有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和流程,使企业的全面管理制度不存在具体的操作性。

(四)全面风险管理手段单一落后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方面,更多地是处于导入阶段,而同时,也存在着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和概念还不够熟悉,从而导致了无论风险辨识、风险评估,还是风险应对手段,都出现了相对单一的情况,局限于定性化,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有效的定量化工作。

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构建要求

(一)构建的原则

(1)全面管理的原则。全面管理一是不仅仅集中于财务方面的风险,还有战略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企业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二是风险管理组织不只是风险管理部门,而是全员参与的,既包含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层面,也包括各个具体的业务部门。

(2)分层管理原则。即将全面风险管理的决策、管理、操作职能分别赋予不同层次的企业组织管理机构,形成金字塔型的组织架构。全面风险管理的宏观决策要统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等方面要集中,而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操作层面要实行微观分散化。

(3)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原则。将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监控职能直接设置到业务经营部门内,使风险管理更贴近业务端,这样更利于及时发现风险

、预警风险、控制风险,体现全面风险管理与业务运行不可分离的特征。

(4)定量化的原则。在风险识别、评价、预警等方面,尽可能地定量化,减少定性。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指标体系时,既要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经验,也要考虑企业自身当前的实际状况,确保所设计的全面风险管理量化行之有效。

(二)构建的要求

(1)要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契合。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使风险管理成为企业文化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其整体框架是建立在明确的企业监督框架和适当的人员责任分配基础之上的,企业风险管理一定要和企业的战略管理相结合,要在全企业范围内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将其与企业业务及业绩目标结合起来。

(2)体系构建要立体覆盖。在横向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要有“广度”,要覆盖到全面风险管理所有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对于企业面临的战略风险、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都要全面分析和评估,并制定应对策略和手段;在纵向上,要有“深度”,要贯穿于企业的各个层级,改变过去只在公司某一层面设置组织体系和职能的状况,上至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层面,下到企业最基本业务单元(末级),都要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职能。

(3)体系构建要过程化、动态化。从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到企业各类风险信息收集和辨识,对风险的分析和评价,风险过程的监控,再到对风险的应对策划和手段,确定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来看,企业风险管理活动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过程化、动态化。做到内控有明确的标准,业务有系统的流程,操作有详细的手册,过程有动态的监控,事后有严格的考核。

四、实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树立现代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意识是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对风险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企业应该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树立现代的风险管理理念,把企业所而临的风险和其所存在的机遇进行全而的考虑,通过对风险的充分认识,达到对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并且在此过程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价值和利润,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主要是让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参与到风险的管理来,将风险的管理贯穿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使每个层次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能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从而更好对风险进行管理。

(二)建立全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全而风险管理责任框架

建立全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全而风险管理责任框架也是企业全而风险管理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管理组织系统主要包括对风险管理委员和风险管理小组的设立以及对风险管理部门职能的确立等等。只有将各个部门进行明确的划分,在企业全而风险的管理,才能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将各个防线的运行充分的渗透到企业的各项业务和操作环的全过程,以此来确保企业全而风险管理工作的预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三)建立风险事件库,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对风险事故的分析以及对风险管理信息的整理对企业实现全而风险管理也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针对国内外的一切企业所发生的战略风险、财产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事例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且对这此事件进行初步的解析工作,对造成风险的原因、风险对企业的危害情况以及各个企业对事件的处理进行进行充分的分析,将这此事故给企业带来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整理,为企业开展全而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在未来的时间里,以便对其进行风险评估。

(四)构建全而的风险管理流程

企业在全而风险管理工作,应该构建全而的风险管理流程,其中主要包括对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对重要风险管理制定解决方案以及对重大的风险和事件进行系统的评估几个方面,只有将企业的全而风险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构建,才能保证在管理的过程有秩有序,使企业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篇2

根据管理者经营的方式划分,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为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组成部分运行提供了平台和结构。企业的目标制定是企业风险管理的起点,是其他步骤的驱动力量。在目标确定的前提下,企业需对影响目标的风险进行事件识别,进而对识别的事项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驱动风险反应,影响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并对前面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修正,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的。因此,八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风险管理就不是一个直线过程,而是一个各项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几乎任何要素都能够并将会影响其他要素。基于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建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提高高管层综合素质 企业的兴衰取决于高管层的决策能力、监控能力和认识水平,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企业处理风险事件的态度有决定性作用。因此,高管层应拥有专业知识、才能和智慧,以确保履行其风险监控、引导责任。高管层应形成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观,以引导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影响企业员工的道德行为、思维方式和品行。风险应对策略包括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分担风险、接受风险等。建筑企业要树立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观,从企业整体层面来分析风险影响程度,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原则选择具体的风险应对策略。对于不能承受的风险,企业要主动回避;对于可以采取措施降低、分担的风险,企业要综合运用风险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对于风险损害程度不大的低概率风险,选择风险承受也是一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方式。对于投标风险,应坚持需投入大额履约保证金的项目不承接,发包方资信低、实力不强、合同条款过于苛刻的项目不承接,亏损项目不承接;对于项目预亏风险,应高度关注“后三分之一工程”,将亏损消灭在后续施工中;对于分包商风险,应通过培育“黄金队伍”化解。

(二)塑造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和风险管理环境。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中,要倡导和强化“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员工,并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和职业环境,使企业能敏锐地感知风险、分析风险、防范风险。

(三)设立风险管理机构 风险管理机构成员应由熟悉对建筑企业风险、并能针对特殊个案作出风险评估和应对指导的专家组成,如企业领导人、法律顾问、职能部门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机构应根据建筑企业经营特点确立各部门、各单位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对象,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监督企业决策层和各部门、各单位的规范运作。风险发生时,风险管理机构应能够全面有效地指导和协调风险应对工作。

(四)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建筑企业资金循环以项目工程成本为核心,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设备、原材料构筑工程实体,通过合同结算换回资金。建筑企业可吸收ERM的全新理念,以COSO风险控制框架为基础,采纳建筑行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成熟经验,制定实施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风险控制体系。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报告,对各种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当前,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逐步由传统的关注业务执行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向关注业务执行效率、效果以及风险控制转变,这是建筑企业科学管理及风险防范的内在要求。这一转变要求将抽象的风险目标体系转变成为易于理解、执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要求各级管理部门制定出清晰、统一的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投标风险管理制度、合同风险管理制度、施工过程风险管理制度等,以提高风险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五)合理分配权责 风险控制的有效执行有赖于企业的全员参与,只有企业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才能认真履行其职责,提高风险控制的执行力度。所以,应在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下,地各层次员工赋予不同的责任,并将这些责任制度化。

(六)完善风险信息传递系统 建筑企业一般工程项目分散,难以集中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高效的风险信息传递系统,可以实现风险信息在企业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迅速传递和交流,实现对建筑项目全过程风险控制和对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各环节的动态风险管理。

(七) 完善风险控制考评制度 建筑企业应将对风险控制的监督活动纳入对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业绩考评中,组建由企业集团总部、分(子)公司、项目部组成三级领导小组,形成总部、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检查评价体系。风险控制要做到程序规范、依据科学、报告准确。纵向上,形成由风险控制领导小组成员、总部各职能部门、分(子)公司、项目部组成的四级监督考评制度;横向上,形成由总部派驻风险控制检查小组、总部各职能部门和分(子)公司分别提交风险控制综合评价报告,再由风险控制领导小组形成年度综合评价报告,并报董事会核准的二级风险控制报告制度。同时,企业应根据风险控制考评需要,对风险控制环境评价、自查情况评价,业务流程综合检查评价,风险控制日常工作评价等考评工作,绘制完整、规范的评价流程,使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始终遵循统一的方法步骤,确保风险控制考评工作的有效性。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篇3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企业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以及各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以大大改进风险与收益分析的质量,使得各级决策人员决策时,可以对更广泛的风险状态加以考虑,同时也可以帮助解决不同决策者之间合作、协调的问题,使各级管理层做出质量更高的风险管理决策,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可以使数据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使得人们在操作中产生的错误不易发生,防止出现难以察觉的欺诈行为,改善控制与监督手段。

二、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经过几年来我国对企业全面管理的持续推广建设,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上已经显著的提高。但是,从我国企业整体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风险的意识淡薄。目前,我国有一大部分企业对风险没有正确的认识,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在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不能从战略高度去充分认识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片面性、暂时性,从而使企业的风险管理呈现出被动性,往往都是在风险发生之后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这样,即使对风险进行了有效的处理,也会使企业承受不同程度的损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2)全面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不够完善。从我国企业对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组织职能体系56不够完善也是主要问题之一,在管理过程中,职能往往只存在一定的层面的上,即便是有相关的管理部门,其承担风险的主体也不够明确,在风险发生的时候,各个部门之间经常会出现推诿的情况,而不能够对风险发生进行积极的应对工作。

(3)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健全。虽然经过近几年企业对全面风险管理的逐步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框架和制度,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还存在着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健全的情况,没有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和流程,使企业的全面管理制度不存在具体的操作性。

(4)全面风险管理手段单一落后。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方面,更多地是处于导入阶段,而同时,也存在着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和概念还不够熟悉,从而导致了无论风险辨识、风险评估,还是风险应对手段,都出现了相对单一的情况,局限于定性化,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有效的定量化工作。

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合理构建,是企业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构建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科学的实施路径,从而达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一)培育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企业高层应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确保其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所有风险都有专门的、对应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另外,培育企业全员风险管理的意识,每个员工在每个岗位拓展业务时都应该考虑风险因素,在风险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去操作和经营业务。企业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员工,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与政策、制度等层面有机结合,把风险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个工作环节,并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植根于整个企业的运作行为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整个企业形成一种风险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创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

对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智能进行完善是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其中主要包括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对董事会所批准的管理风险管理的各项战略、政策、制度和程序的完善以及在业务经营管理部门的完善,只有将这些有关的管理组织体系做到充分的完善,才能保证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得以顺利而有效的开展。

(三)丰富风险管理技术工具和手段

从目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定量分析在风险管理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大量的识别、衡量和检测工作要做到准确高效,在一定程度上对风险管理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就有了较高的要求,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运用要追求有“精度”,应该努力达到“精细化”、“标准化”、“知识化”,这样才能为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帮助。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篇4

1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所谓“风险”,是指将来难以预料,可能发生但是不期望发生或不在计划内的随机事件,它的发生往往会给企业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包括事件的偶然性、外界的干扰、人们的非正常行为等。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讲,从参加招投标与签约、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到竣工交付使用,都可能遭遇各种类型的风险,如政策性风险、资金风险等,疏忽这些风险往往会造成工程项目施工面临失控,如工期延长、成本增加、纠纷涉讼等,以致于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甚至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

由此,全面风险管理逐渐走进建筑施工企业视野,成为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在当下,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涉及范围更广、关系更为复杂,各种风险彼此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而要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风险,需要施工企业从全局战略、从整体角度看待风险,不仅要分别对单个风险进行考虑,还要对各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考虑,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方法,把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容忍的水平,即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简称ERM)。这种方法能促进企业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它有助于企业能及时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减少风险对企业的伤害。由此可见,在整个价值创造流程中,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

2施工企业常见风险分析

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2.1 施工企业的市场风险

激烈的市场竞争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这种风险首先反映在企业所处的大市场环境风险,如政府是要扩大投资规模还是要压缩投资规模?材料和能源的价格是涨还是跌?建筑市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业主的信誉和实力如何?这些来自于市场方面的风险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带来不同的影响;其次是施工企业自身市场策略风险。许多施工企业在市场拓展战略上有一个弱点,就是盲目求成,未综合全面考虑各种潜在风险,在项目投标过程中,迫于竞争激烈,往往采用低标价中标策略,不管工程投资多少、规模大小、施工难易等因素,竞相压低报价,这样盲目投标的项目,如果管理稍有不当,就很可能发生亏损风险。

2.2 施工企业的内在风险

内在风险是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因自身内在原因产生的各种风险。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产生的风险,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生的风险,安全管理监管不力产生的风险以及员工素质不高或职业道德丧失产生的风险等。

2.3 施工企业的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施工企业进行各项施工生产活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主要包括经济合同风险、资金风险、成本风险、债务风险、担保风险、信用风险以及税收风险等方面。这其中,资金风险首当其冲,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短缺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近些年来,业主随意拖欠工程款现象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施工企业的资金风险日益突出,一旦资金接济不上,有可能引发资金链崩断,使企业承受巨大伤害。其次,因合同产生的经济纠纷也是施工企业运营过程中常见的一种风险,这种风险不仅耗费企业大量精力,也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4 其他风险

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也是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主要包括火灾、地震、流行疾病等风险。此外,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建筑市场的机会越来越多,当地风俗习惯、政局动荡、恐怖袭击、汇率变动等也是施工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风险。

3建立施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施工企业风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求施工企业必须把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逐步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筑起坚固的屏障,实现企业价值持续创造。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3.1 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规范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施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设置适合本单位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要将风险责任落实在各个层面,保证风险管理的公允性和有效性。二是规范全面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流程的各步骤均应当在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指导下进行,每一岗位每一员工职责明晰。三是不断创新,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分析、评价方法,采用先进、高效的风险控制手段。

3.2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施工企业面临的许多风险是由于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要有效管理此类风险,企业必须完善内部各种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理顺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减少风险的发生。施工企业还应当转变观念,重新确立内部控制的定位,必须将控制关口前移,提前介入、提前防范,针对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不断加强管理。

3.3 加强项目管理,把好项目监控关

项目部是施工企业效益的源泉,项目不挣钱,企业就没有效益,因此,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理,而管理的落脚点,最终反映在项目管理上。因此,加强施工项目的管理和监控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点。

3.3.1 树立正确市场拓展战略,把好项目“入口关”

施工企业要建立完善而严格的承接项目程序,在投标前应充分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可靠性,对投标的项目要做到“心中有数”,决不盲目报价或竞相压低报价,必须坚持有利可盈的原则,对资金到位率低、盈利水平低、风险较大的项目应坚决否决,最大限度地防范承揽工程的市场风险,把好项目的“入口关”。

3.3.2 加强合同管理,把好合同风险关

合同风险是施工企业经常遇见的一种风险,因合同产生的纠纷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此,企业在合同签订前务必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研读合同文本,对条款进行拾遗补缺,杜绝合同内容上出现大的漏洞,尽可能将合同的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3.3.3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工程资金必须集中开户,统一管理。要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严格按合同付款,要定期跟踪监督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避免发生劳务公司长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

3.3.4 加强成本核算,大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

要扎实推进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工作,对项目成本费用支出应按照责任成本要求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一层面,以确保成本目标的完全实现。同时,企业还应当定期开展成本分析工作,严格考核奖罚,对成本失控点,要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堵缺补漏。

3.3.5 严把安全质量关

安全质量是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安全质量风险是施工企业难以承受之痛,一旦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不仅给伤者及其家庭带来不幸,也让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和信誉损失,因此,施工企业必须把工程安全质量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企业安监部门应切实加强项目施工的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按图纸施工等行为,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3.4 培养全面风险管理文化,不断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

施工企业应当将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让每一员工、每一层面都有防范各种风险的意识。同时,企业还必须加强职工培训工作,只有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全面风险管理效果才会愈加显现,企业价值才会不断上升。

3.5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收集和管理风险信息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提升预测、监测、预警风险管理能力的根本保证。利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风险信息过滤、梳理、整合、分类,可以提升风险管理的成效。

4结束语

总之,施工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尽管目前有很多企业已经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但由于全面风险管理尚处于初步认识探索阶段,方法上操作简单,缺乏主动性,成效还不显著,因此,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企业循序推进,不断发展和完善。

事实证明,风险并不为惧,风险是可以管理的,企业可以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完善内控机制,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我们坚信,能够始终保持竞争力的常青企业一定是那些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Z].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篇5

摘要 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是多样化的,因此要保障企业的财务安全,必须进行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本文首先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并分析企业形成财务风险的内部以及外部的原因,提出进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最后提出企业在内外环境的变化时应采取的措施,要求企业增强风险意识,全员参与财务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 企业 财务风险 管理措施

一、前言

现代经济活动复杂多变,企业财务风险源头众多,进行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是保障企业财务体系健康运转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趋避风险的实践探索。通常我们所说的财务风险是指狭义的财务风险管理,即是企业丧失偿还债务能力的不确定性以及股东获益的不确定性,往往是由于企业陷入资金困境,而不得已采取方式进行筹资引发的风险。实际上,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运用财务杠杆带来的一系列资金收支状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活动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但是企业财务风险一直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反而严重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令许多大型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导致它们破产,被合并等,间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由此,本文就企业如何避免财务风险,而进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探讨分析。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含义是企业、集团等商业机构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参考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要求、变化,建构一个能够全面进行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体系,以达到用最低的风险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帮助企业提高了辨别风险的能力,才能进一步评估风险的等级及制定适宜的对策化解风险。一般来说,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抵抗风险全过程的行为。

三、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

通常引发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由市场关系以及企业自身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发生财务风险一方面是外部原因所致,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所致。

1.内部原因

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源自企业自身的因素,包括企业主观认识存在局限性,人员风险意识不强,财务活动出现差错等,这导致企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偏弱。每个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必然会发生财务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纽带,一旦企业的经营决策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财务风险由此产生。

2.外部原因

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源自于企业外部的宏观环境,例如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虽然这些因素不能直接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但是它会在大的方向下影响企业的财务活动。宏观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不由得人为控制,因此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这些特征有可能令企业意外获益,还有可能令企业损失惨重,所以企业外部的宏观环境成为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四、全面财务风险控制的原则

1.风险与效益均衡原则

通常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其产生的效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风险低的经营活动只能获得低效益,风险高的经营活动则可以收获较高效益。因此企业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首先要遵循风险与效益对等原则,平衡好效益与风险的关系,才能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去抵御风险。

2.整体优化原则

企业是一个整体,而企业的财务活动也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要把财务风险管理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解析,以在整体上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目标。所以,在进行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要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高效、灵活的财务监控系统,能够不断为企业提供动态的信息,实现企业整体资本利用的最优化。

3.长远发展与当前利益相结合原则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的财务活动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此得出,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求企业在管理企业财务风险的时候,从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风险的监控与控制,平衡好两方面利益,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

五、提高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确立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

首先要明确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这是进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同时又能令企业向着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进发。一般而言,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是依照企业的整体目标以及长远目标建立起来的。其次要确定进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原则。制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原则能让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活动时,能够依照一个标准运行,并且在实施进一步管理活动时可以依照该原则制定出管理的框架,通常该原则是企业结合整体的管理目标以及参考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第三,企业按照常规的风险管理步骤,实行全程序的财务风险管理。即第1步:搜集及整理用来预测风险的资料;第2步:选用适宜的预测风险办法,建成预测模型;第3步:对预测出来的、可能发生的风险拟定多套应对办法;第4步:验证多套应对办法,选择收益最高和风险最低的作为抗击风险的方案。

2.增强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倡导全员参与

在目前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多是靠经营阶层人员的决策,而这个经营决策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该企业的实力与方向。因此企业经营人员在经营活动中,其决策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要增强企业管理层人员的风险意识,只有领导层的风险意识增强了,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全体员工抵抗风险的到来。当今企业整体运作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单靠管理层领导提高风险意识是不够的,因为每个企业的成员都是环环紧扣的,其中一环出现问题,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因此,现代企业在进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中,要求全体企业成员参与,增强企业风险意识,行事小心,共同参与到抗击风险的行列中去。

3.不断地完善企业的财务机制,编制财务计划

企业的财务机制是一个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依据,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财务制度,不但可以适应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还可以适应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例如企业内部人员因失误造成损失,依据制度,查清责任所属,并制定出弥补损失的方案。编制合理的财务计划,令企业可以按照预先制定的风险最低的路线实施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意料之外的风险。首先要确立内部财务人员整治的制度,以约束财务人员能够秉公职守,在进行重大财务活动时严格按照程序办理,降低其工作的盲目性;其次,在实践的实际成果指标与计划中的指标比较中寻找差异,并根据造成差异的原因,再次制定风险防范对策。

4.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领导与其他部门的配合

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门负责企业风险来源的分析工作,然后研制出防范风险的方案与办法,这是对企业风险进行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企业其他部门也存在财务风险因素,在财务活动中,财务风险部门熟知各种防范对策,要起到带头作用,要积极主动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防范。

5.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

在经济活动十分注重诚信的时代,财务人员的素质在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企业财务人员选择时,要设置严格的选人关卡,应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为选择标准。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应站在整体以及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制定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计划,要求企业全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尤其要增强企业管理层人员的风险意识,将全面风险防范的思路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保障企业财务活动正常运行,最终确保企业能够健康地壮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探讨.现代商业.2008(23).

[2]郝运鹏,高照军.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思想对财务管理体系的影响.北方经贸. 2009(01).

[3]张琴,陈柳钦.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01).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篇6

摘 要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作为我国传统能源行业代表之一的煤炭企业,在推动社会经济进步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煤炭企业积极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呈现出明显的不足。鉴于此,本文从现阶段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缺陷入手,对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创新展开了探讨,希望为我国传统能源行业的发展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煤炭企业 全面风险管理 思路探索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跨行业以及跨地区发展的多元化集团企业。这是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的产物,然而随着企业规模以及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大,煤炭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难度逐渐提升,这是因为新时期的煤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需要面对激励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同时还需要面对复杂的内部经营环境,风险因素增加的同时,风险发生的概率提升,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路探索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缺陷

首先,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知不够深入。现阶段,我国部分煤炭企业运行过程中,尽管开始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知深度还存在不足,在思想认知下构建起来的风险管理体系,导致间断性成为风险管理活动的主要特点,在面对风险因素的过程中,并没有提前对其进行全面的预测、评估和审核,导致企业运行中需要面对相对恶劣的市场经营环境,而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较低。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跟经营者一味的追求眼前利益,花卉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具有紧密联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风险管理方式不利于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次,不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这一缺陷主要表现在不合理的制度结构之上。在风险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无法促使相关人员互相制衡权责,而各项制度之间,由于缺乏连贯性,导致严重的条块分割状况,部分制度之间还存在一定冲突,严重降低了企业运行过程中规避风险的能力,全面风险管理的功能无法充分的发挥;同时,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严重缺乏实效性。相关工作人员在制定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缺乏对现有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考虑,导致滞后性成为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内容的重要特点,这种现象导致想管你制度实施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更重要的是,部分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严重缺乏规范性,而制度的落实情况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导致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无法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完善。

二、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创新

(一)目标体系

新时期,在社会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煤炭企业要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健全的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至关重要,然而,这一体系的构建应始终坚持一下两个目标。

首先,战略目标。这是煤炭企业经营过程中最高层次的目标,同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紧密的联系,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煤炭企业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仅仅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来实施各项工作,并制定各项措施。同时吗,这也是制定风险管控措施的关键。在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企业面对的各种风险可以被有效的控制在自身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经营目标。财务及非财务目标是煤炭企业经营目标的两种形式,同这一目标具有紧密联系的因素是企业的资源以及利用效率。在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以提升企业资源利用率、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风险管理流程体系

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最近的风险管理程序就是流程体系,其中主要包含风险识别、评估、管控以及监督等多项内容。

首先,风险识别。该体系运行过程中,可以对煤炭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细化和分类,对重要风险事件进行辨识,并将产生这一风险的关键因素寻找出来,对产生这一风险的根本以及深入原因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将这一风险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展示出来,促使相关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关业务措施并采用管理制度,对针对规避这一风险的管理流程等进行详细的制定。例如,某煤炭企业运行过程中,应用以上全面风险管理流程体系,结合自身经营过程中面对的企业内外环境,构建了137条风险事件库,风险库有集团总总部层面进行设立,能够协助企业经营者更加有效的了解企业运行过程中面对的内外风险。其中6条风险事件为煤炭企业运行中的以及风险事件,其中包含法律、财务、市场等各项内容;而在7个市场类风险当中,拥有36条风险事件等。

其次,评估并衡量风险。该体系运行过程中,通过各项技术,对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面对的风险,以及风险将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评估和预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针对这一预测制定详细的规避风险的策略。

再次,汇报及监督工作。该体系运行过程中,能够对风险事件以及规避风险的措施实施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企业运行中需要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监督和监控,严禁风险扩大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新时期,在积极构建健全的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将信息技术同全面风险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紧密的结合,构建一个畅通的渠道专门用于风险管理信息以及企业风险信息的传递,从而为企业经营者争取时间,有效的采取措施,帮助企业为规避各项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至关重要。该系统运行中,应当有效的采集、储存、处理、深入分析各种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还应当能够以报告的形式进行传递,实现信息披露等功能。在煤炭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当中,这一信息系统有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是提升煤炭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同时这一系统运行中,还能够实施风险的量化管理,在管理层的相关要求下,针对特定的风险展开深入的情境分析。

综上所述,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煤炭企业是我国的传统能源型企业,它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进步具有直接关系。然而,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煤炭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面对更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提升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煤炭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从目标体系、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以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角度出发,提出了煤炭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途径,希望对我国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彬,李默. 基于AFA方法的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评价研究[J]. 中国煤炭,2014,04:19-22.

[2]李晨光. 实施财务战略 严控资金风险 致力价值创造――基于YQ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问题探析[J]. 中国总会计师,2014,07:57-59.

[3]陈红军,刘波,任鑫.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风险要素分析[J]. 中国矿业,2015,09:33-40.

[4]山东省物价局课题组. 工业企业破解“两头受挤”困境的有益探索――山东能源许厂煤矿内部市场化调查[J]. 市场经济与价格,2015,11:43-48.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篇7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风险控制 问题 措施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由于投资失败,可能一夜之间就会破产。为了减少决策失误,提高经济效益,大部分企业纷纷注重财务管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财务风险控制。通过预算管理来降低成本,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但是,许多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预算管理的推行,影响了实施效果,加大了经济风险。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企业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力日渐增大,许多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经营状况等,运用系统的方法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一)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内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经济发展计划,严格按照预算目标进行发展,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内部资金的正常运作,同时有利于减少经济风险,管理者可以很好的应对决策变化,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诸多的企业内部开始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建立这一体系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二)它是企业实施战略目标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工具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必须以市场调查研究来科学的预测作为前提,以销售预算作为起点,逐步扩大到成产、成本等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济正常运作的保障。

二、全面预算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部重视财务管理,重视经济决策地制定和实现,大部分的企业能够加强内部预算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但是,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管理不完善,不但没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反而阻碍了经济发展,无形中加大了财务风险。下边具体分析了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管理者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

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甚至有些管理者不重视全面预算管理,认为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是片面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内部决策制度的建立健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多数企业的管理者由于片面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是对经济决策实行预算管理,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认为全面预算没有太大的作用,甚至将全面预算等同于部分预算。同时,管理者对市场环境分析不够透彻,对面临的风险认识不充分,过于追求短期利益,随意加大投资,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不能全面保证资金链条的正常运作。

(二)全面预算管理比较松弛

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内部没有制定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没有设置相应的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等各个环节流于形式。大部分的企业,预算的管理工作归属于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只是针对某一经济决策进行预算编制,经济效益是他们的根本目的。企业只是针对效益实行预算管理,以此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制度,使得工作人员在执行时缺乏一定的约束性,也没用相应的预算监督部门进行监督,这就使得预算管理工作比较松弛,存在许多漏洞,许多的责任不能落实到具体部门或者个人,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经济发展,加大了经济风险。

(三)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

财务风险是企业必须面对和应付的,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内部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系统,甚至有些企业内部并没有设置相应的系统管理部门。出现财务风险,相关的管理者和财务部门人员只是进行商议,临时制定一套应急方案,这使得财务风险管理不规范,不利于企业内部稳定和发展。财务部门既要管理财务,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财务风险控制等都推到财务部门,加大了财务部门的工作压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管理的效率。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部门,使得财务风险的管理控制工作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影响了企业内部经济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比较低

由于企业内部并没有实行有效的预算考核机制,使得工作人员对于全面预算工作同样不重视。许多企业,缺乏一套有效的部门、个人预算考核机制,不能有效的激励各部门、各位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最大效率的执行预算方案,使得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滞后,阻碍了企业发展。同时,由于企业只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为了减少成本开支,很少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水平培训,使得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比较低,面对突来的财务风险,不能及时的应对和解决。这些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内部的预算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完善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企业要想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完善内部的预算管理,加强财务风险控制,这样才能减少企业经济风险,逐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管理者转变观念,提高对全面预算重要性的认识

管理者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者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对于企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性。管理者要重视对预算管理工作和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对于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思想宣传,引起各部门员工的重视。只有管理者和员工转变观念,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实行全面预算考核机制

企业内部要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首先成立专门的预算部门或者小组,有专门的负责人,实行责任到人的机制,这是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实行的前提条件。预算管理部门要根据财务部门的数据、市场行情的分析等制定相应的预算目标、进行相应的预算编制,合理规划资金,保证资金链条的正常运作。同时,预算管理部门对于正在执行的预算方案进行监督,定期核实,对于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部门,及时上报,以此保证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预算并不是单一的某个部门,而是针对企业整体,因此,可以实行部门预算考核机制,积极鼓励各部门严格执行预算方案,对于表现好的部门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充分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三)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强化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市场的发展变化速度较快,任何的经济决策都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企业内部要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实行任何经济决策都要有全面的市场分析,根据市场发展的动态变化,结合其他企业的发展来制定经济决策。企业内部要成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来缓解内部经济危机。针对制定的经济决策,相关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要进行仔细的斟酌,要结合市场的发展需求,要分析带来的效益前景等,只有进行整体、全面的经济分析,才能执行,这样能够减少企业经济风险,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胜算。企业要有财务风险意识,完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稳定企业内部经济发展。

(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财务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够更好的应对财务风险,才能够保证预算的管理工作顺利实行。企业内部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定期进行业务水平考核,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除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之外,管理者要招聘引进高技术人才,提高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对于人才的引进,能够极大地促进企业内部创新发展,能够很好的应对和解决财务风险,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内部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全面预算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能够稳定企业内部发展,促进企业内部经济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内部必须不断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强化财务风险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修梅.刍议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途径.知识经济.2011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篇8

关键词:预算 管理 风险 控制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企业经营受内外部环境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管理也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如何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来提高运营效果、防范运营风险成为企业经营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企业的内控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管理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无法有效预见和控制经营风险。多数企业按要求建立了制度和流程,但实际可操作性差,执行力低,效果较差。

缺乏协调机制,权责不明确。很多企业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链条长、流程不清晰,人员变化快,数据不统一,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运营效率低,经营风险高。

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系统。很多企业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主要由部分管理部门甚至是一般工作人员完成,判断标准不明确,管理措施存在局限性,导致风险失控。

监督机制不健全。许多企业内部稽查、评价制度不完善,导致监督工作难以落到实处。董事会机构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或者董事会就是半个经营班子,经理层的决策就是董事会的决策,缺乏牵制和监督。

二、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外部监管的规范,要求企业必须重视内控管理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在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础上,于2010年4月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这就要求企业单位必须重视内控管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快内控建设。

(二)当前的经营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级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衰退,将使企业进一步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带来企业管理理论新一轮的改革和深化。

三、运用全面预算管理工具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当前的风险管理框架理论,是在2004年在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RM)中提出的,把企业内部控制提升到企业风险管理阶段,管理内容扩展到相互关联的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

从内部控制理论进程演变来看,内部控制内涵逐步扩展,内容不断丰富,管理思想从财务活动逐步扩展到整个经营过程,从经营活动扩展到战略目标管理,从内部环境分析扩展到外部风险应对,从过程控制扩展到事前管理(风险识别),将全员、全过程管理思想逐步深化。其管理内涵基本与当代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一致。

全面预算管理自上个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通用电气、杜邦、通用汽车公司产生,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是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工具,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首先,全面预算与企业战略规划密切相关,预算目标一般由董事会制定,代表出资人的利益,是企业战略目标在短期内经营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一般涉及利润目标、规模目标、投资目标、成本控制目标、资源分配目标等,是内控管理中价值创造、资产安全、风险可控等活动的终极目标。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目标是实现控制目标的基础。

其次,全面预算管理涉及企业的生产、销售、研发、投资等各个环节,与企业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要求企业必须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充分了解和评估,建立动态的风险识别和分析系统,制定风险控制目标和应对措施,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贯彻推行。预算编制对宏观形势、行业趋势、成本承受能力等活动研究的越透,预算的执行力、稳健度就越高,企业面临的风险就越小。

其三,全面预算在目标既定的前提下,需要对目标进行再细化、对数据进行再明确、对任务进行再分解、对资源进行再分配,需要管理层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梳理优化,完善治理结构、权责分工、人力政策、内部监督等管理程序。制度健全、管理高效、信息通畅的内控环境能促进预算目标的落实和各项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反过来,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也能发现内控管理的缺项和薄弱环节,从而推动风险点控制和内部环境的改善。

其四,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上报、质询、确定等一个沟通过程,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完成结果确认、与目标对比分析、确定纠偏方案等实施必要的控制,两者都需要以经营信息为桥梁,在各部门、各管理层之间实现传递,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基本就实现了风险点发现、防范措施制定、整改措施下达等风险控制的目的。

其五,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建立监控评价体系,需要进行信息归集和分析,需要开展业绩评价和薪酬考核,需要对管理过程审计监督。只有形成不同面、多方位的协同管控机制,才能将预算评价做到合理、可行,实现奖惩分明,确保经营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

参考文献: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篇9

【关键词】 内部审计;企业风险管理(ERM);保证;咨询

自美国 COSO 委员会于2004 年4月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以下简称ERM框架)后,理论界对ERM的研究风起云涌,监管机构对于ERM的规范不断推出,实务界对ERM的尝试不断增多,如北美、欧洲有11%的组织拥有了完全实施的ERM,90%的组织正在建立或者想建立ERM (James Roth,2006);《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截至2004年底有近40%实施了ERM,30%部分实施了ERM;我国2006年针对部分先进企业和ERM探索者的一项调查显示,7.89%的企业建立并实施了ERM,15.79%的企业已经建立但是尚未运作,71%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但流程缺乏相互约束,5.26%的企业没有建立(王雅婷,2008)。可见,ERM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促使企业尽快建立ERM,保证企业顺利实施和完善已经建立的ERM,成为当务之急。

ERM的精髓之一在于全员参与,如何清晰地界定各参与方的职责决定着ERM的实施成效。内部审计作为组织治理结构四大支柱之一,在ERM建立和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意见书中将内部审计在ERM中能够开展的活动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核心性保证活动,包括:就风险管理过程提供保证;就风险被准确评估提供保证;评价风险管理过程;评价关键风险的报告;审阅关键风险的管理。第二类是合理性咨询活动,包括:促进风险识别与评价;指导管理层作出风险反应;协调风险管理相关活动;加强风险报告;保持和开发ERM框架;促进ERM的建立;经董事会批准制定ERM战略。第三类是不适当的活动,包括:设立风险偏好;对风险管理过程施加影响;提供管理层风险保证;对风险反应作出决策;以管理层立场做出风险反应;对风险管理承担责任(Russell A.Jackson,2005)。

上述分类对于指导内部审计合理定位、提供适当形式的服务、保持独立性具有一定的意义,却无助于指导内部审计实现与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机结合,容易导致内部审计与ERM脱节,或者重视ERM单一环节而忽视整体。为此,应设计一种能够将内部审计与ERM实现对接的方式,使内部审计能够在ERM循环中实现跟踪式全程审计,实现内部审计对于ERM的全程监督,为持续审计奠定基础,该种模式称为“ERM基础审计”。

ERM基础审计模式以COSO委员会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设计的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八要素为基础,考虑内部审计在ERM中能够开展的活动,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ERM基础审计模式(George Matyjewicz等,2004)。

图示各项要素中,以建立和沟通组织目标为起点,依次经历决定组织的风险偏好、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框架、识别阻碍目标实现的风险或事件、评价风险发生的影响和可能性、选择和实施适当的风险反应、实施控制和其他反应活动、进行风险信息一致性沟通、监督和调整风险管理过程和结果八个环节,形成了ERM的一个运行系统。在此基础上,由管理层提供对ERM过程的首要保证,进而由内部审计实施对ERM的独立客观保证和咨询,最终各方履行对董事会服务的职责,董事会对ERM承担最终责任,形成了ERM的一个保障系统。该模式将ERM与内部审计融合在一个完整的循环中,两者实现了无缝对接;明确了内部审计和管理层在ERM中的职责地位;同时,也便于内部审计通过深入各个业务环节开展对ERM的全程审计。

1.建立和沟通目标。CEO负责制订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地域分布中的各业务单位、分部和子公司管理层负责制订各自的子目标,子目标必须与组织整体目标保持一致,并与组织文化、价值观、使命和愿景相协调,在整个组织员工中得到全面的沟通、清晰的解释和正确的理解。内部审计应为下列各个方面提供保证:审查组织目标得到有效建立(如检查目标建立依赖的信息、采用的程序、参与者的素质等);审查子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审查目标在组织员工中得到全面的沟通和一致的理解。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访谈关键人员、获取和审阅相关资料、向不同层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实施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来开展审计工作,其中问卷设计应该提供可以由回答者进行评论的空间,以便于收集员工对目标理解情况的软性信息。

2.确定风险偏好。组织的风险偏好决定了组织能够承受的风险水平。风险偏好与目标设定有着直接的关系,体现在组织交易形式审批、资本预算限制、职责权限划分、购买事项确定等各项活动中。确定风险偏好是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责任,内部审计不能设定组织风险偏好或容忍度,但可以就风险偏好和容忍度水平的确定、量化、沟通,在政策、程序和实务中的有效实施情况提供保证。

3.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在不同组织之间甚至在同一个组织不同部门之间,由于文化氛围、管理理念、工作目标、组织规模、业务复杂性以及与业务目标和风险容忍度相关的固有风险水平不同,ERM框架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别。例如,信息技术部门因为其工作的性质需要有完整的风险识别、评价框架,而人力资源部门可能仅需要一个明确的政策和程序性审阅。从事常规交易的部门一般具有相对成熟的ERM框架,该框架中有明确界定的风险指示,与日常的业务运行过程相结合;而战略管理部门却不具有这样正式的框架,需要进一步加以开发。某些组织拥有了较成熟的ERM框架,而其他一些组织却仅处于ERM的计划阶段、萌芽阶段甚至无知阶段。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建立和管理ERM框架。审计人员不能参与设计ERM框架,但是需要依赖他们的判断,结合组织的实际对ERM框架的适当性做出结论,发现框架结构和功能中的缺陷。具体的审查内容包括:审查ERM框架的组成要素;审查在组织政策、治理框架、实务操作中所体现出来的风险观点和价值;审查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南的实用性、灵活性和自我引导性;审查员工对风险管理含义的理解和对风险管理技术的掌握情况;审查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支持、对公司文化的培育情况;审查风险管理实务按框架期望持续运行情况;审查框架动态调整、监督和自我评价管理情况。

4.识别风险。识别风险是对组织正在和将要面临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即确定组织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风险识别是管理层的职责。内部审计在风险识别中的主要工作包括:审查风险识别的充分性,即与组织整体目标和战略相关的、涉及组织整体和分部层次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是否存在未被识别的风险,并提醒管理层注意;审查风险识别的一致性,风险定义、分类是否在组织中得到统一的运用。对于发现的风险识别不完全、不一致、忽视风险等情况,内部审计应采用特殊审计程序并加以报告。

5.评估风险。评估风险是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估计风险影响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排队,进而实施不同关注。实施风险评估是管理层的责任。内部审计应就风险是否被准确评估提供保证。具体可以采取两种方式:(1)对管理层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再检验,即掌握风险评价的系统方法,对风险成因、影响后果、发生频率等作出综合分析,根据“风险值=风险概率×风险影响”的计算结果,对风险级次进行排序,对不恰当的风险评估予以更正;(2)对管理层的风险评估能力进行审查,如审查管理层的风格(激进与稳健的管理者对于相同风险的赋值往往存在较大差别)、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对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对成本效益的考量、对相关部门或人员意见考虑的幅度,等等。

6.选择实施风险反应。选择实施风险反应即在风险评估优先级排序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风险偏好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可采取的措施一般包括回避、接受、降低和分担。内部审计应该对风险应对措施的选择和执行提供保证,包括:审查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合本组织的经营、管理特点;审查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审查风险应对措施的成本效益衡量是否合理。对于风险缺乏充分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协助完善风险反应方案。

7.建立控制。控制活动是使所选择的风险反应活动得到适当决定和实施的政策、程序、过程和监督机制等系列活动的总称。一旦选择了特定的风险反应方案,管理层需要据以实施相应的控制和其他风险反应活动,包括批准、授权、资产安全、职务分离、调整等。审计人员应获取对控制设计的全面理解(包括理解目标、潜在风险和控制活动之间的关系),审查其与组织风险政策的一致性;审查其对组织战略、经营、报告和遵循性目标的支持程度;审查其化解风险的有效性;审查其按设计功能运行的持续性。

8.风险信息沟通。风险信息沟通是指以一致的方式在整个组织中所有层次之间对风险信息进行可靠、及时、完整的传递和反馈,以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反应。并非所有的风险都能够被避免,但早期的披露能够为采取适当的行动提供时间。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是向董事会、管理层、股东提供风险得到及时削减的保证。为此,内部审计需要审查风险信息的准确性;审查关键风险报告的及时性、相关性和完整性;审查风险信息在整个组织不同层次中传递的有效性;审查风险信息支持系统的安全性等。

9.监督和调整。组织需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监控和不断调整,以保证风险管理过程的持续有效性。可以采用的监控和调整方式包括控制自我评估、定期检查和数据分析,各种方式或者融合在持续的管理活动中,或者采取个别评价的方式,或者通过两者的结合来完成。管理层执行对风险管理过程的监督和调整。内部审计通过调查问卷、控制自我评估、行动跟踪等方式,获取管理层实施监督的相关证明,审查管理层监督执行的一致性、持续性和有效性以及实施调整的适时性和必要性。

10.管理层保证。根据组织结构形式、资源保障程度、政府监管要求和风险管理的特点,风险管理的保证可以来自于不同方面,包括董事会、管理层、操作人员、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独立专家等。其中,董事会对保证风险管理承担全部责任,但董事会往往将风险管理的责任委托给管理层,该种委托关系决定了管理层对风险管理承担直接、首要的责任,他们向董事会提供的风险保证居于首位。管理层必须向董事会保证,他们对于存在的风险和运行的控制实施了检查,所采取的措施能够足以降低那些阻碍公司目标实现的风险,其风险管理过程的运行是有效的。内部审计针对上述各个业务环节的审查结果可以对管理层保证情况做出基本判断,同时,还可以根据对管理层诚实性、业绩、胜任能力、素质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来制定相应的审计战略,对管理层的风险保证活动提供再保证。

11.内部审计保证和咨询。内部审计的保证和咨询具体体现在ERM各个运行程序中,如上所述。其中,内部审计在ERM中的核心作用是向董事会提供客观保证:保证风险管理过程和内部控制框架的设计和运行有效,保证关键风险的管理(包括控制和其他风险反应)有效,保证风险信息的分类和报告可靠、适当。

内部审计就ERM提供咨询的程度依赖于组织风险管理的成熟度。在组织尚未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就执行审计项目时发现的风险问题提请管理层和董事会注意,提出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的相关建议;如果董事会提出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协助管理层完成组织风险管理的初步建立工作,甚至可以在董事会允许的情况下制定风险管理战略,指导风险识别和评估,协调实施风险管理措施,此时,内部审计直接参与了风险管理过程;在组织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后,内部审计可以就管理层的风险决策提供建议、质疑或支持;随着组织风险管理体系的逐步成熟,内部审计可以接受委托提供专项的风险管理咨询服务,或者在提供保证服务的同时提供风险管理建议书,此时,内部审计咨询作用将逐步降低,更多地集中于其保证作用。

总之,内部审计在ERM中的功能不是独立运行、单独设置的,它融合在ERM过程中,与ERM的各个业务环节紧密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如此,事前防范、事中监控性跟踪式内部审计的功效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目标才能够得到切实体现。

【参考文献】

[1] James Roth. An Enterprise Risk Catalyst.Internal Auditor, Feb.2006,81-84.

[2] Russell A.Jackson.Role Play.Internal Auditor, April 2005,44-50.

[3] George Matyjewicz, James R D'Arcangelo. ERM-Based Auditing. Internal Auditing. Boston: Nov/Dec 2004.Vol.19, Iss. 6;4-13.

[4] Sean De Larosa. DCOM, CIA, CISA, CCSA. Moving Forword with ERM. Internal Auditor, June 2007, 50-54.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篇10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9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全面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发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虽然目前全面风险管理主要的应用领域为金融领域,但是可以看出,将全面风险管理应用于其他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我国全面风险管理由于起步较晚,在组织体系的建立、控制活动流程等多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较慢不仅限制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还有可能使企业陷入生存危机。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企业的更好发展,相关负责人必须加大对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视,并根据全面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

1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

11缺乏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我国许多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部门设置不当。[1]风险管理属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环节,加强对风险管理部门的重视有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增强企业发展的内驱力和凝聚力。然而我国许多企业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使得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依附于其他部门;第二,管理人员职责不够清晰,影响其职能的正确发挥。全面风险部门管理中,许多企业并没有指定明确的风险管理制度,导致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晰,影响其职能的有效发挥。风险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有:第一,加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第二,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第三,对企业领导人员的行为和工作进行规范。然而,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清则会导致我国企业内部机制出现混乱,导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成为空谈。

12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健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将各项风险信息涵括在内,并根据现代化风险管理方法进行统筹管理。[2]采用信息系统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然而,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对网络安全的依赖性较强,网络出现安全故障将会直接影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全面风险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此外,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企业的经营成本具有直接的联系,如何统筹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和获取的经济效益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另一难题。

13全面风险管理控制活动有待提高

控制活动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对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流程和实施的控制才能切实做好企业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在控制活动方面的弊端在于,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控制活动流程等认识较浅,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导致我国控制活动的规范性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2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1建立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我国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与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根据国际上的全面风险管理原则、目标的设置等,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其企业立体的组织结构。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一般由四方面组成:执行团队、知识管理和技术支持团队、战略制定团队以及目标管理团队。这些不同的团队分别负责不同的管理任务,团队之间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合作;第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网络化组织结构。全面风险管理网络组织结构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包括智能化、自动化实现风险管理等。与其他的网络风险管理相比,全面风险管理网络化在人员的分配和调动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动性,团队之间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且全面风险管理具有更加完善的知识管理等团队组织,对于人才的培养、及时和知识的科学等更加有保障。

2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置

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必要性方面来讲,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只有增加科技投入才能提高竞争水平。而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企业风险管理中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来源较为广泛、数据信息的分类也较为散乱,单纯依靠人力将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必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通过设置信息系统进行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则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等成本;从可行性方面开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利用科学技术的时效性、智能性等特征,能够有效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信息系统设置与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等有着重要的意义。[3]完整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该由多个模块组成,包括内控信息、风险信息、监控预警、信息沟通等。不同的模块控制着不同的风险信息数据,有利于明确分工和合作。

3规范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

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必须规范化,这要求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与管理过程中需要规范控制活动流程。规范的控制活动流程如下:

首先,部门人员加强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的分析;其次,建立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流程,包括编制报表、进行会计报告等;最后,以文本形式加强对企业不同经营业务的控制。业务文本控制指的是采用流程图和文字等形式记录业务详情,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各项业务的文本控制可以方便信息的查找,保证全面风险管理的质量。

3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企业中全面风险管理的问题有:缺乏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控制活动有待提高,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需要企业建立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并规范全面风险管理的控制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1):128-129,134

[2]张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研究[J].中国市场,2009(5):54-55

[3]张琴,陈柳钦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RM)理论梳理和框架构建[J].当代经济管理,2009(7):25-32

[4]赵杨,吕文栋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评价及能力提升研究[J].科学决策,2011(1):10-53

[5]李相志基于内部审计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1):78-80,129

[6]王静浅谈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商论,2015(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