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行政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7 15:22:55

文化馆行政工作计划

文化馆行政工作计划篇1

在韩国的法律体系中,“宪法占有最高法律地位,为体现宪法理念,以经过国会决议由总统颁布的法律为中心,根据宪法理念和法律的立法宗旨,为了有效地施行法律,其委托事项和执行相关的必要事项作为行政立法由总统令、总理令、部门令加以规定”。对于地方性事务,地方自治团体依据宪法的自治立法权,在法令的范围内制定自治法规。从而,韩国形成了由宪法、法律、总统令、总理令、部门令、地方条例或规则构成的法律体系。 

韩国图书馆法律体系与韩国的法律体系一脉相承,由法律、总统令、部门令以及条例四部分构成。在韩国图书馆法律体系中,“图书馆法”是基本法,位于图书馆法律体系的第一层,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第二层是以总统令形式颁布的“图书馆法实施令”;第三层是由国家主管图书馆的政府部门以部门令的形式颁布的“图书馆法实施规则”;第四层是由道、市、郡、区颁布的“图书馆条例”或“图书馆规则”。 

2 韩国《图书馆法》的修订概况 

在1963—2006年期间,韩国先后颁布了五部图书馆法。即:1963年的《图书馆法》(法律第1424号)、1987年的《图书馆法》(法律第3927号)、1991年的《图书馆振兴法》(法律第4352号)、1994年的《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法律第4746号)以及2006年的《图书馆法》(法律第8029号)。2006年的《图书馆法》实施后,截至2012年底,韩国分别于2006年12月20日、2009年3月25日、2011年4月5日以及2012年2月17日对其部分内容先后修订了四次。2012年2月17日修正的《图书馆法》(法律第11310号)于2012年8月18日实施。 

2012年修正的《图书馆法》(法律第11310号)共9章48条,由正文和附则构成。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图书馆政策的制定及推进体制,第三章国立中央图书馆,第四章地区代表图书馆,第四章之二公共图书馆,第五章大学图书馆,第六章学校图书馆,第七章专业图书馆,第八章消除知识信息差距,第九章补则。 

为了实施图书馆法,韩国还制定了与之相应的实施令和实施规则。1965年3月26日至2012年8月17日,韩国先后31次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了“图书馆法实施令”,中央政府图书馆主管部门先后15次以部令的形式颁布了“图书馆法实施规则”。韩国现行的《图书馆法实施令》(总统令第24035号)和《图书馆法实施规则》(文化体育观光部令第126号)分别修订于2012年8月13日和2012年8月17日。 

3 现行《图书馆法》的主要内容 

韩国的《图书馆法》是一部覆盖各类型图书馆的基本法,立法目的在于“广泛收集、保存国内外图书资料,并最大限度地灵活使用,”以促进国民文化的发展,“为国民享受稳定的图书馆服务奠定基础,并用法律规范使图书馆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韩国现行的《图书馆法》修订了2006年《图书馆法》(法律第8029号)的部分内容。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韩国2012年《图书馆法》(法律第11310号)的主要内容: 

3.1 设置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与图书馆信息政策规划团 

韩国的《图书馆法》是推动韩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最有力的组织保障措施。为了制定、审议、调整图书馆的主要政策,韩国在总统属下设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该委员会是总统的咨询机构,其主要职责为:“制定全国图书馆发展综合规划;建立保障图书馆运营的相关制度;规划和促进国家与地方图书馆运营体系的建立;制定、审议、调整图书馆运营评价标准;缩小图书馆服务差距,促进全国图书馆均衡发展;规划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其他与图书馆发展相关的政策制定。” 

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由30人组成,其中委员长1人,副委员长1人。委员长由总统委任,副委员长由文化体育观光部部长担任。为了支持图书馆信息政策委员会的运营,韩国在文化体育观光部设图书馆信息政策规划团。 

3.2 制定图书馆发展综合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文化馆行政工作计划篇2

(2005-2010)

一、序言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作为信息化前沿的档案部门,已经面临着信息爆炸和技术变革带来的强大压力,如何变被动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已经成为档案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工作者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管理档案的重要性,正在探索一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道路,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这是“十五”计划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唯一一个专项规划。在“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实施纲要》中提到:“十五”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部门要努力建设并投入使用一批内部局域网,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依托当地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建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档案目录信息中心,为逐步构建中国档案文献数据库创造条件;依托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网站,逐步构建全国档案工作信息网。

根据国家档案局“十五”规划的要求,各省、直辖市都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陆续启动了大规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例如上海、广东、山东、北京、福建等省市在目录中心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管理自动化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树立了政府形象。

海南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算晚,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政策支持、建设资金等各种原因,以至于现在已经远远落在了其它兄弟省市的后面。为此需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尽快纳入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各级政府机关网络、硬件、应用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使档案部门也在海南“信息智能岛”的战略目标中占有一席之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发挥档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信息的独特意义、作用和价值。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信息智能岛”的重大决策,积极配合电子政务建设,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推动全省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海南省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我省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建设规划。

二、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九五”以来,海南省档案局(馆)就开始了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开拓,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以档案信息化带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着眼档案信息化建设全局,突出重点,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努力使档案信息化与全省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省档案局(馆)初步建成了“三网一库一站”,“三网”即建成了90个信息点的局域网,按照物理隔离的要求,分别联通了党政专网、公众信息网;“一库”即建立了档案基础数据库,现有档案目录数据80多万条;“一站”即开通了海南省档案信息网站——“琼兰阁”,为档案政务处理、档案宣传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提供了新的阵地。各市县档案局(馆)结合实际,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规划、领导和投入,市、县档案局(馆)都开通了档案网站。县级以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机构计算机拥有率、档案管理软件普及率有了明显提高。

㈠档案信息资源情况。

全省现有各级各类档案馆29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19个,专门档案馆1个,部门档案馆4个,企业档案馆2个,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3个),馆藏1733个全宗,36.08万卷档案,音像档案974盘,照片档案5.27万张,电子档案264(盒、张)。通过开展档案馆达标升级活动,各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基本上都经过规范化整理,编制了案卷目录、卷内目录、专题索引、专题卡片等各种检索工具。已录入计算机的档案案卷目录有12万多条,文件级目录近150万条,约占馆藏档案著录任务总量的15%。

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156个,室藏31.11万卷档案,音像档案31626盘,照片档案2.95万张,电子档案1318(盒、张)。各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编辑、打印文件,每年有大量的电子文件在计算机中产生,而这些已经存储在磁盘上的电子文件,经签发打印成正式的纸质文件后,多数未能妥善保存,有的虽有保存,但缺乏统一管理,造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浪费。据调查,在省直单位中,有近10%的单位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文件归档采取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的方式;有少量单位在纸质文件归档的同时开始收集电子文件,大多数单位尚未开始这项工作。

市县属机关、企事业档案室2300多个,室藏档案约60万卷。除极少数单位外,绝大多数单位尚未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

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目前,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拥有计算机145台,服务器7台,复印机29台,中央空调3套、分体空调机109台,去湿机42台,消毒设备9台。海南省档案馆九十年代中期建设了一个完整的局域网,全局接入点90个。由于服务器购买较早(1996年),配置低、性能差,根本无法满足今天大型应用的需要,不能承载大型数据库和海量业务数据,更不能运行依赖于高性能服务器的网络应用。安全防护设施几乎没有,档案数据保密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

市县级档案馆硬件建设较差,各级政府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过少,档案信息化建设没有纳入本地、本部门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档案事业发展计划,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未有档案信息化建设成分。除海口、儋州、澄迈等少数几个市县外,大多数市县都仅配置一台计算机,而且档次很低。有5个市县档案馆没有复印机、去湿机、空调机等设备。18个市县档案馆中,仅有3台消毒设备。

省属厅局单位档案室设备配置情况相对较好,省属机关、企业事业档案室拥有电子计算机167台,服务器17台,复印机60台,分体空调机171台,去湿机95台,消毒设备为零。档案管理被评为省一级的单位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部分单位档案部门的计算机与单位的办公或业务计算机网络连接,个别单位档案部门已经实现了文件、档案管理自动化,做到了电子文件的实时归档,即时提供利用。

㈢人才队伍情况。

从1998年开始,省档案局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操作技术知识培训工作,全省大多数档案局(馆)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受过培训。通过培训,各级档案干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提高,计算机知识不断丰富。

据统计,目前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专职人员257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79人,占31.73%,中专以下人员67人,占26.07%。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中,专职人员115人,大学本科以上30人,占26.08%;中专以下人员22人,占19.13%。

全省共有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7人,仅占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专职人员的3.11%;馆员26人,占10.12%;助理馆员以下初级职务73人,占28.40%。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大部集中在档案局(馆),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不足20人。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的专业人才廖若晨星,现职档案人员中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仍不多,尤其是既懂档案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部分市县档案部门由于没有人才,现有设备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㈣标准、规范建设情况。

海南省档案局在长期的档案工作中,按国家档案局统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开展档案工作,在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完善和形成了一整套地方档案工作标准,很好地规范和保证了全省档案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近两年来,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形势需要,省档案局先后制订了《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并与省信息产业局联合转发《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对全省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要求。现在又在抓紧制定《海南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机关数字化档案室建设标准》、《海南省机关档案数字化规程》等规范性文件。但从总体上看,这些规范、标准仍偏重于档案业务本身,在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标准制定上则存在很大不足,使档案业务和信息化之间产生脱节,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我省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政务外网建设为基础,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信息管理法制化。2010年以前要达到以下目标:

㈠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专业(部门)档案馆,全面完成档案基础目录数据库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省档案目录中心;

㈡依托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设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文档数据中心,使文档数据中心成为本级党委、政府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内首先在海南党政内网上构建海南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为省直机关各用户提供电子文件的归档、查询、利用等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的资源共享。海口市档案局也应在近两年内在市党政网上建立“海口市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

㈢对现有各级档案网站进行改造升级,市县档案馆主页全部实行独立域名管理,并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及现行公开文件,全面提升全省档案工作信息网络的质量和水平;

㈣在我省电子政务平台上构建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立各种载体档案和相关电子档案同步的接收平台;

㈤在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及海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的统一平台下进行“三网一库”(内部局域网、行业广域网、社会公众网、档案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海南省数字档案馆和海口市数字档案馆,使社会公众获得“一站式”的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和开放档案查询、利用服务。

内部局域网,主要是局(馆)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馆藏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内部公文、信息、会务、督查及档案采集、整理、管理、鉴定、检索、编研、利用、数字化等主要业务网上办理,为最终实现“数字档案馆”铺设道路。

行业广域网,就是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网建设工程,建立为全省各级党政机关服务及与全省各市县档案局(馆)联网的全省档案信息资源专网,实现省直机关内部网间网的横向互联和信息共享,同时与各市县档案馆、档案室之间纵向的政务信息传递、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等。

社会公众网,就是依托各级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局(馆)省级档案门户网站,在网上公共信息和档案信息,力求在解决网络安全和保密问题的基础上,在互联网和系统专业网上进行馆藏开放档案目录和现行公开文件的网上查询和浏览服务,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程度,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及对全省档案信息网络实行统一管理。

档案数据库建设,就是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最新标准规范和数据格式,建设一批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群,如档案目录数据库、原文信息数据库、典藉史料数据库、各种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等,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

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任务

㈠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⒈提高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普及率。到2006年底,海南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都要普遍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到2010年底,省级机关档案部门的计算机普及率要达到100%,市级机关要达到80%,县级机关要达到60%。

⒉建设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目前,海南省档案馆和海口市档案馆已建成局域网。到2005年底,三亚、儋州两市档案局(馆)建成内部局域网,其他市县档案局(馆)争取在2007年底以前建成内部局域网。有条件的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也应积极建设内部局域网。

⒊接入党政网平台。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当地电子政务建设,档案部门的局域网要按规定要求接入市、县党政专网,并通过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省档案馆互联互通,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⒋逐步添置档案数字化设备和软件。各级档案馆和单位档案部门应当购置扫描仪、音视频数字转换设备、档案管理软件等,适应档案数字化实际需要。

⒌提高档案工作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各级档案局(馆)应当加强对库房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等信息化改造,提高档案保护、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程度。

㈡全力开展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

⒈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目录数据的质量。到2007年底,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都要建立馆藏全部档案的案卷级机读目录数据库和文件级机读目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省档案目录中心。市档案馆每年录入条目不少于10万条,县档案馆每年录入条目不少于5万条。从2005年起,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接收档案进馆时,应同时接收符合要求的机读目录,没有机读目录的档案应补齐著录条目,否则不予接收进馆。

⒉开展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建立档案全文数据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级档案馆和机关单位档案室要有步骤地开展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制定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计划,安排适当投入,逐步开展重要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建立符合质量标准的档案全文数据库。

⒊稳步推进档案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对录音、录像、照片档案进行数字化,建立一定规模的多媒体档案数据库。至2005年底,省档案馆完成馆藏全部照片、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分别建立语音、视频和静态图像数据库,并开展多媒体档案数字化相关技术研究,争取成为全省多媒体档案数字化示范基地。有条件的市县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以及机关单位档案室也应当尽快开展多媒体档案数字化工作,积极建设多媒体档案数据库。至2007年底,各市县档案馆都必须完成馆藏全部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任务。

㈢筹划建设省、市数字档案馆。海南省档案局要根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安排,在2005年内提出《海南省数字档案馆建设技术方案》,争取纳入次年的省级信息化建设计划项目予以实施,逐年完成。海口市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程也要同时启动,力争早日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有:

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四个平台建设:

⑴数字档案信息传输平台建设。网络传输平台主要由局域网络、党政内网和国际互联网络三个平台组成。局域网络平台,承担数字档案馆内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利用等主要业务工作。党政网络平台,连接各市县委、政府计算机中心,实现市县档案馆与进馆单位档案室网络连接,通过省党政内网的光纤主干线路将全省档案网络连成一个整体。市、县档案馆必须与本地信息部门配合,使档案馆的布点工作顺利完成。国际互联网络平台,是数字档案馆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外部网络平台,承担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在线利用等工作。

⑵数字档案信息采集平台建设。主要建设电子目录采集平台,全文数据采集平台等,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日常采集工作。目录采集平台主要承担馆藏各种档案资料目录数据的采集,进馆单位数据采集等工作。全文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包括馆藏纸质档案采集、电子档案数据采集、照片档案采集、多媒体档案采集、资料信息采集等平台。

⑶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管理平台建设。存储管理平台主要包括馆内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器、全文存储管理服务器、磁带备份系统等设备,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管理和信息工作。

⑷数字档案信息应用平台建设。一是馆内应用平台建设,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查阅利用、编辑研究等功能。二是国际互联网档案信息和在线利用平台建设,即档案网站建设,提升现有档案网站的功能和质量。三是政府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要用于接收电子政务产生的电子公文数据,接收通过机关档案管理系统整理完毕的电子档案数据,开展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在线利用工作。

⒉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抓三个类型的数据库建设:

⑴档案目录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存储著录标引产生的以二维数据表方式存放的档案二次文献,主要包括档案资料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字档案馆目录数据库主要数据来源包括馆藏档案资料目录数据,各进馆单位档案目录数据。

⑵全文数据库:主要包括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形成的图像、文本数据,移交进馆的电子档案数据,重要资料信息数据。

⑶多媒体档案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照片档案数字化形成的图像数据,馆藏录音带、录像带数字化后形成的多媒体信息。

㈣加强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

⒈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标准规范的贯彻实施工作。各级档案部门要组织宣传、贯彻国标《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和国家档案局6号令《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各级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要按照规范化要求,开展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使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一样得到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

⒉开展党政机关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试点。按照文档一体化原则、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的原则、确保网络安全的原则,以及机关档案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同步发展的要求,2005—2006年,在三个以上省直机关、五个以上市直机关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试点。至2010年底止,有20%的省直机关建成数字化档案室。

⒊继续进行《琼兰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系统》研发,争取在2005年底前完成软件定型并予以推广,以满足机关办公自动化对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需求。

⒋抓紧构建省级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省档案局(馆)利用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的建设,在2005年初,进行有关调研、设计概念模型、制订政策框架、设置与电子文件标准,建立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的有效工作机制,实现政务信息共享,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利用电子文件提供有效服务。对电子文件海量存贮与安全保管技术进行研究,使得在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像纸质文件一样得到永久保存。至2005年底,初步建成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

㈤加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

⒈继续推广先进、实用的档案管理软件。按照“相对统一、标准通用”的原则要求,在全省推广应用《琼兰档案管理系统》、《琼兰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系统》等档案管理软件。

⒉建立文档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各级档案局(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机构要积极参与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建设,对文档一体化应用项目提出需求分析和设计要求,做好文档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衔接。实现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融合。

⒊加强档案网站建设。各级档案局(馆)要积极参与当地电子政务和政府上网工程。各市县档案局(馆)均应对现有档案公众网站(主页)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更新,尚未获得独立域名的市县应在2006年底以前办理独立域名,自主进行管理,并且要有计划地上载开放档案目录以及已公开的文件、档案全文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文档信息服务。

省档案局(馆)于1999年开通公众网站——“琼兰阁”后,在2004年又开通了党政网站,并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上载。有条件的市、县也应积极开通党政网站,为机关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各专业、部门、企事业档案馆和专业主管部门建立的档案网站,要与海南省档案馆网站相链接。

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公开政务信息、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要将海南省档案网站——“琼兰阁”建设成具有海南特点,档案特色,较高水平的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档案信息服务。

㈥抓紧档案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建设

⒈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法制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档案局第6号令),加快研究和制订我省电子公文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和上网安全、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

⒉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各级档案部门都要学习、宣传与贯彻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省档案局结合全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定和完善海南省地方性标准规范和实施办法。在今后几年,要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优先制订本地区电子文件归档及档案信息采集、交换、整合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建立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

“十一五”期间,急需制定的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地方标准有:

⑴《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细则》(地方标准)

⑵《各类档案数据库结构标准》(地方标准)

⑶《档案数据交换格式》(地方标准)

⑷《网站资源归档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

⑸《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⑹《照片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⑺《录音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⑻《录像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⑼《数字档案馆设计与建设规范》(行业标准)

⑽《档案管理网络安全标准》(行业标准)

⑾《档案文件开放控制办法》(行业标准)

⑿《数字化声像档案著录规则》(行业标准)

⒀《多媒体信息采集操作规程》(行业标准)

五、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将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拥有越来越现代化的手段,所处的技术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面临的仍将是艰苦的工作,如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整理、加工与建库等,在网络化、一体化过程中,还将会涉及资金、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数据安全等问题。因此,实现档案信息化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㈠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正视信息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加深对“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的理解。各级档案局(馆)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融于业务监督指导、目标管理、执法检查等活动之中。

㈡纳入发展规划,提供经费保障。各级档案部门应围绕“三网一库一站”和电子文件管理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总格局。档案信息化要纳入档案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争取财政投入并保持适当增长比例。

1.要根据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以缓解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2.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立项工作,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经费预算。

3.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统筹合理使用,引入信息化工程监理机制,加强相关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㈢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各级档案部门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把档案信息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确保管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泄密和丢失。

⒈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度,制订完善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对系统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的培养、使用和考核,确保档案信息系统安全。

⒉分类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管理。抓紧构建省馆局域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在2005年内要确保完成省馆局域网络防火墙建设,使之成为全省档案部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示范工程。

⒊加强数据库管理,采取脱机备份等有效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⒋加强档案网上利用的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和利用的安全。所有上网信息的都必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查。

⒌开展信息安全和信息法制教育,提高全员的信息安全意识,防范、打击计算机与网络犯罪。

㈣优化专业结构,抓好队伍建设。

档案工作向前发展的趋势,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即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信息处理人员,信息分析与研究人员,数据库生产与维护人员,计算机软件、硬件人才,网络环境创建与运行维护人员,信息服务人员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社会和技术的进步,使档案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对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知识的补充与更新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现代化不仅取决于工作人员原有的知识与水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的速度。面对人员需求上的这一变化:一是档案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对在职人员可进行在职培训或出去深造等各种形式的再教育,特别是各级档案局(馆)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必须接受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管理、现代管理技术等知识的培训,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其次,单一的人员结构已不能满足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档案管理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员,同时还需要信息技术、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因此,应注意引进这些方面的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复合型多层次的专业队伍,以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各市、县档案局(馆)在近年内,要至少配备一名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档案专业知识培训,使之成为档案、计算机复合型人才。

㈤加强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

档案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支持,要逐步研究和完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如信息技术人才政策、行业信息应用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标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信息化建设必将在政策法规的框架下进行,因此要深入学习研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交换、政务公开、信息资源保护、企业信息化、信息产业、信息安全保密、知识信息产权、信息市场管理、信息产品价格政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学习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建立我省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推动我省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法制环境的保障体系。

加强档案信息化发展软科学课题研究,提高信息化建设决策水平。发挥有关学会、协会、机关、团体的作用,请一批专家、顾问和有专长、有经验的科技人员深入研究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模式、体制、机制和法制,以及系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㈥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指导、检查与督促。

文化馆行政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图书资料; 政府采购; 对策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6. 051

[中图分类号] G2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6- 0085- 0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也逐渐加大,这对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采购作为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其可以高效利用财政资金,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以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健康发展。但在这种采购模式下,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文化部门应重视政府采购对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的影响,采取必要的对策措施,切实保障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1 图书馆采编业务面对的新挑战

1.1 订购方式的转变

政府采购模式实行之前,图书馆采编业务相对而言具有极高的自主性,能够根据图书馆实际需要自行规划和订购,所以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大多数图书馆的采编业务采用的均是长期订购的方式。而在政府采购模式下,相关部门需要首先对供应业的信誉和供应时间进行一些规定,然后图书馆才能够从合格的供应商中选择一个作为主要供应商。而且,政府模式下,每一个供应商的供货时间都有一定的限制,大多数均是短期形式,相对于传统模式下的长期模式而言有较大差异。在这种模式下,图书馆的采编业务也逐渐面临极大的挑战。所以,为了能够在这种模式下更好地发展,图书馆必须要改变其订购模式,用短期订购方式代替长期订购方式。

1.2 采购模式运行时间久

政府采购模式相对于传统采购模式而言具有极大的规范性,也就是整个采购模式都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步骤一步一步走,从最开始的制订计划到最终结算一般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直接使整个采购的周期变长。这种按照规范步骤进行的模式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采购的质量。但是,由于图书馆市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将近半年的采购进行时间里,图书馆就会非常容易出现库存不足或者库存订购率不足,无法满足客户要求的问题。

1.3 增大文献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难度

图书馆是人们涉猎不同领域知识的一个重要场所,每一个公共图书馆内均收纳有大量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藏书。且全国几百家出版社中,每一家对其图书资源的配置都有侧重点,有些是比较注重教学类文章,有些是比较注重资源类文章。但是,这些出版社的图书资源均有可能会成为图书馆的重要藏书。然而尽管政府采购模式下,图书馆的藏书资源提供上来源都是采用招投标的方式,且这种方式较为符合现代交易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但是,在这种模式下也比较容易出现供应商为投标成功而肆意降低图书资源价格的恶劣行径。

1.4 编目中心责任重,压力大

由于在政府采购模式下,图书馆采编工作必须要坚持专款专用以及折扣被返还费用也要用于采购图书馆藏书的原则。所以,相对于传统采用模式而言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图书馆藏书量。但是,由于这种模式的采购时间比较长,编目中心的编目工作需要提前半年就制定,所以就非常容易出现编目进程与新藏书进馆进程冲突的现象。且在这种背景下,编目人员除了要进行编目工作外还需要加班加点地完成新书上架工作,直接增大了编目人员的任务量和压力,影响编目工作效率。

1.5 中标商附赠的自行编订数据有问题

一般情况下,中标的供应商在与图书馆定好购书协议后均会同时附送一个比较具体的数目数据,尽管这一举措看起来可减轻图书馆编目人员工作量。但是,由于供应商制作的书目数据都是依照在版编目数据进行编制的,而图书馆实际的书目数据还需要根据实际概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更改。所以,供应商参考的编目数据就非常容易出现失误,造成附送的书目数据存在较大问题,影响正常使用。

2 针对公共图书馆资料政府采购模式存在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

2.1 健全图书馆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制定与遵守相关规章制度

尽管针对图书馆政府采购规范化的多项法律法规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是我国的图书馆采购工作仍然没有较好地按照这些规范要求进行,仍然存在很多与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的问题,以至于直接造成我国图书馆的政府采购模式出现很多影响采购效率的问题。所以,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应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努力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的方式提高我国图书馆政府采购效率。具体要求是:① 图书馆政府采购工作必须要严格按照规律法规规定有序进行。需要根据实际概况和法律要求制定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规章制度。② 严格规定中标供应商的采购方式。即中标商的采购方式一般主要有订单采购和现场采购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到货率分别大于95%和92%。两种采购方式中,中标商均要严格按照招标单位制作的书目进行采购工作,而不能按照自己制定的书目进行采购。若有中标商没有按照招标单位要求直接以自己指定的书目为采购书目,或者招标单位允许中标商按照自己的书目进行采购,那么都需要取消中标商的投标和采购资格。③ 除了要计划好招投标工作之外,图书馆还需要对中标上相关技术和服务做一些必要的规定。比如中标商应该有在与招标单位合作下可以一个月制作3万图册的能力。制作内容包括检量、图书索书号制作和审核等;中标商在确定采购计划后首先需要交与图书馆必须要的采访信息,且提供方式为电子表格的形式。采访信息具体有采购的书本和副本数量、书本出版情况、价格以及标准书号等。总而言之,在开展图书馆采编工作过程中,只有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和实际进行不断的摸索,才能够真正使政府采购模式发挥其应有作用,推动图书馆采编工作的进行。

2.2 增强图书馆采购工作的监管力度

目前,图书馆政府采购招投标工作中仍然存在供应商压低价格来实现中标目的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之所以一直无法根除的原因就是政府采购模式的招投标制度仍然存在缺陷。所以,为了杜绝这类事件的再次出现,必须要加强图书馆招投标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具体要求是:招投标管理人员首先应该将目光放长远,认识到招标工作对整个图书馆采购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其次,选择供应商时除了要看投标价格之外,还需要对供应商的信誉进行深入了解。比如坚持在分析多项因素后才能够选择合格供应商的原则。

2.3 加强图书馆采编工作的计划性

政府采购模式不同于传统采购模式,其需要的采购周期相对比较长,若没能够制订有序可行的采编计划,那么将非常容易造成采购工作与新书入馆工作相冲突的现象。所以,为了解决当下政府采购存在的这些诸多问题,必须要增强文献采编的计划性。比如在开展招投标工作之前,图书馆采编人员就应该首先预算好图书馆采购的具体费用后和计划好招投标的具体工作事项;对于编目中心的工作要提前估量出一个比较接近实际任务量,然后根据这个任务量去合理安排编目人员的工作量,使编目工作有序进行;对于采购的经费,必须要根据采购计划进行合理分配,采购经费中必须预留出一部分作为特殊情况的处理经费(如中标供应商无法提供的图书资源);另外,在开展图书资源采购时还要学会多加分析和总结经验,努力做到越来越好。

2.4 推动图书馆采编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

信息化、网络化是现代化社会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政府采购模式下对图书馆采编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除了能够有助于图书馆采购信息的及时性和高效性,同时还能够有助于提高图书馆采购工作的公正性。当前,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图书馆的专家数据库已经形成,基本已经形成专家掌控图书馆采购的模式。但是笔者认为,仅有各学科的专家是不够的,全国还应该建立由图书馆学专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库,这样才能从图书馆学的专业角度对采购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除专家库外,还应考虑建设全国统一的文献资源政府采购平台,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将出版商、图书供应商、各地图书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文献资源可以高效快速地在这三者中得到传递,准确地收集供需信息,提高图书馆采编的效率,也有利于图书市场的健康发展。

3 结 语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实行政府采购后,图书资料更多地出现在各地区的政府采购目录当中。因此,为提高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的效率,文化部门应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准确收集图书馆的供需信息,并制订出合理的采购计划,以提高图书馆图书资料的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文化馆行政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绩效管理档案管理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探索政府绩效管理的国家之一,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以下简称NARA)绩效管理值得我国档案部门借鉴。

一、NARA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绩效(performance)一词在管理学中被引申为“成绩”、“成果”、“效益”,政府绩效管理至今并无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本文采用定义为“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①按照美国1993年颁布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要求,NARA通过制定并实施战略规划、年度绩效计划、年度绩效与责任报告来实行绩效管理。

(一)制定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执行绩效法案各项规定的基础,以结果为导向。NARA最新的战略规划是《2006~2016年战略规划》(以下简称《战略规划》),为适应新形势,该规划每3年修订一次。其主要内容包含:NARA的工作职责,6大战略目标,战略目标的细化及实施方法等。

1.《战略规划》确定了NARA的工作职责

NARA的工作职责是:用守护和保存政府档案的方式服务于美国民主,确保人们能够利用档案遗产,从中汲取知识。利用档案不但是美国公民的权利而且也是政府的实际行动。NARA支持民主,为提高城市文明,增加公民对国家历史的理解而努力。

2.《战略规划》提出了6大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战略规划》的重点。战略目标之一是管理政府档案: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者,NARA要继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效地管理政府档案。战略目标之二是保存和加工档案:接收、加工、保存、保护档案,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高水平和高质量地著录所有档案;按照《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法令》执行,确保应解密档案解密、应保密和敏感档案禁用;确保所有档案都有充足的库房;确保公众及时利用档案。战略目标之三是管理电子文档:应对电子文档的挑战,成功地履行NARA在电子时代的责任;满足联邦政府和用户希望继续利用政府电子文档的需要,开展电子文件的捕获、著录、保存工作。

战略目标之四是提供档案利用: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NARA提供便捷、安全的馆藏档案利用;挑选传统载体档案制成数字化副本,推进档案全文在线利用;提供档案目录信息的在线利用;答复查阅档案的书面请求。战略目标之五是提高城市文明:通过终身学习项目加深公众对美国国家历史的理解;通过举办展览等方式提升档案馆的形象;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教育;与其他行业合作,展示NARA馆藏,提高国家文明程度。战略目标之六是加强各项基础建设:提高职工素质、技能和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招录不同类型的员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类型的公众;大力加强信息建设,服务于NARA的用户。

3.《战略规划》中将战略目标细化为长期绩效目标,并明确了实施办法

《战略规划》将6大战略目标分解为25项长期绩效目标。战略目标只是大方向,需要长期绩效目标加以细化。例如,在战略目标之四提供档案利用部分,细化为4个长期绩效目标:截止到2012年,网站达到或者超过联邦政府网站标准;截止到2016年,1.4%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馆藏档案实现在线利用;截止到2016年,NARA的服务能够满足利用者需要;截止到2016年,95%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馆藏档案有在线目录。

每个长期绩效目标后都有实施方法。例如,“截止到2016年,国家档案馆服务能够满足利用者需要”的长期绩效目标,实现它的方法是:增加阅览室设备和人员,调整服务时间以使更多的人越来越容易地利用档案;增加公共计算机终端以提高网络利用率,增加缩微阅读空间;对于公众关注度高的档案,例如“9·11”委员会档案、关键政府职位任命档案、高级法院档案等要及时提供网络利用;要让本国和全世界公民都能够轻松利用NARA档案。

(二)制定年度绩效计划

NARA每年制定年度绩效计划,年度绩效计划的目标来自于战略规划的六大战略目标,年度绩效计划是实现战略规划的重要步骤。

年度绩效计划的内容包括:阐明本年度绩效目标;预测本年度绩效指标,绩效指标是绩效目标的细化;说明为达到本年度绩效目标拟采取的方法等。

例如:NARA《2012年绩效计划》中有一项年度绩效目标是“2012年1%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馆藏档案实现在线利用”。其年度预测绩效指标有3项:1%馆藏传统档案实现在线利用;对公众公开1940年的统计档案;为保存和利用档案改善数字政策。

提高档案材料在线利用有3个方法:收集已经存在的传统档案材料数字化副本并使它们实现在线利用;与其他组织合作,选择传统档案材料并将其数字化;制作原生数字文件,提供网上利用。

(三)制定年度绩效与责任报告

在每一个财政年度末向总统和议会提交年度绩效与责任报告,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对实际取得的绩效成绩和年度绩效计划中的绩效指标进行比对;二是如果没有达到绩效指标,要说明原因,以及将来完成绩效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三是如果某个绩效指标是不实际或不可行的,要予以改进或终止。

例如,在NARA《2012年的绩效与责任报告》中,管理政府档案部分中有一项绩效指标没有完成,该项是:对于请求查阅军队人事档案的,要在10日内答复,预期目标是10日内回复率达到85%,实际10日内回复率只有73%。

由于没有达到预期绩效指标,NARA说明了其中原因:在1973年圣路易斯大火中焚毁了从二战到朝鲜战争时期的档案,需要利用其他资源重建这些档案,但是由于时间很紧迫,经常花费几个月也重建不了一张档案,而国家人事档案中心每年有超过100万份书面利用申请,所以没有实现预期绩效指标。

二、NARA绩效管理的特点

在《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的支撑下,NARA绩效管理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长期规划、短期目标实现有机结合,战略规划具有至高无上地位。NARA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战略规划、年度绩效计划、年度绩效与责任报告三个部分。根据战略目标确定长期绩效目标,进而设定年度绩效目标,再明确预期绩效指标,这种确定指标的方式层层递进、相关性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战略规划》中确定了六大战略目标、25项长期绩效目标,《2012年绩效计划》中设定67项预期绩效指标。绩效结果只需要将实际表现与预期绩效指标进行对比即可得出,方法简便,容易操作。

战略规划具有至高无上地位。《战略规划》制定出来后,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它开展。年度绩效计划紧紧围绕战略规划制定;年度绩效与责任报告紧紧围绕战略规划总结;美国档案与文件管理署的一些专项计划,如《信息资源管理计划(2012 ~ 2015年)》、《人力资本计划(2009 ~ 2014年)》也都以战略规划为纲。

第二,绩效管理以用户满意为导向。绩效取决于用户满意度,《战略规划》的6大战略目标都提出以用户满意为导向。NARA提出:在民主社会,政府档案属于公民,NARA的重要职责是提供档案利用;NARA的成功在于要使用户、联邦管理者和政府官员都感到满意;NARA将会提供符合用户需要的快捷、有效的服务,使用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能够便捷、安全地利用馆藏档案。

第三,绩效评估方式多样。NARA采用周期性评估、信息系统评估和用户满意度评估等多种评估方式,评价结果比较科学。NARA每年制定年度绩效与责任报告进行周期性评估。NARA认为周期性评估对于成功完成战略非常必要,决策制定者需要知道哪些工作做得好,哪些工作做得不好,从而每年进一步改进绩效管理。NARA建立了“绩效评估和报告系统”,利用网络设备从超过70个组织单元收集绩效数据,该系统利用数据库存储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报告。实行用户满意度评估,对用户进行调查,实现NARA的工作与用户需求相一致。2006年,对NARA的保管期限和鉴定服务工作进行调查并评估;2007年,对NARA的保管期限、鉴定服务、电子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培训工作进行调查并评估。

三、NARA绩效管理的启示

由于法制环境、文化环境不同,我国档案部门不能照搬NARA绩效管理的经验,但其管理思路值得我国档案管理部门借鉴。

(一)实现战略规划、年度计划、年度总结的有机衔接

2013年上半年,北京市档案局完成《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发现问题之一是距离《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规定的区县档案馆数字化率达到50%的目标较远,有九个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未达到25%以上,其中,五个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还未达到10%,极个别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只有0.21%。②

为落实《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北京市档案局将区县档案局(馆)和市属单位的任务分解为53个指标,对内部处室的任务分解成83个指标。③此举只是将任务分解到责任部门,但是没有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年度。

今后,要进一步提高战略规划地位,使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开展。应进一步加强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明确每年的进度,加强指导、检查,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和可控性;年度总结要更加紧密地围绕战略规划来阐述,并说明没有完成的理由。

(二)加强用户导向理念

强化绩效管理用户满意导向,以让利用者轻松快乐地利用档案为目标。一是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尽快建成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改善北京档案信息网站,把网站打造成高效、便捷的用户工具。提高档案全文的在线利用,满足信息时代档案利用需求。完善在线检索系统,为档案资源目录信息提供单一简捷入口,实现一站式检索,改进用户与档案的在线互动。二是提供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给特定用户提供服务,建立“决策参考”专题库,为领导和有关专业管理部门提供档案专题目录及全文阅览服务,形成“定向服务”和“小众化服务”的新模式。三是运用社交媒体服务。社交媒体是公众参与和反馈档案馆各类事务的重要工具,利用博客、微信等公众参与社会媒体平台。实施公民档案员项目,鼓励公众接触档案文件,给档案做标签,制作手稿档案的打印抄本,加载和分享图像。

(三)改进绩效评估形式

我国档案部门实行五年规划中期和末期评估,评估时间为2.5年一个周期,与美国同行每年评估一次相比间隔时间较长。如果在每年的年度工作报告增加自我评估内容,可缩短评估周期,及时发现问题,保障战略规划的完成。

目前,我国档案部门的绩效评估还以自我评估为主,要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实行用户导向视域下的绩效评估,即在档案馆的绩效评估中坚持以用户为本,绩效评估的重点围绕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展开,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提供给服务对象参与档案馆绩效评估的机会,增加用户参与评估的渠道。可以通过设立用户档案,其内容包括用户利用档案的有关情况和满意度,定期收集评价信息,跟踪服务,及时了解用户情况,促进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根据用户层次的不同,开展不同形式的用户座谈会,倾听各个层次用户的意见;可以通过交谈询问、信函电话等交流方式让用户了解评估信息,参与评估工作。

注释:

①财政部预算司.《美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的内容及实施情况》.http://.

②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Z].2013.7.

③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档案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任务分解表(区县档案局〈馆〉)和市属单位分表的通知》[Z].2012.5.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2006~2016战略规划. THE STRATEGIC PLAN OF THE NATIONAL AR? 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http:// archives.gov.

[2]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2009-2013财政年度绩效计划.FISCAL YEAR 2009 ANNUAL PERFOR? MANCE PLAN.http://archives.gov.

[3]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2012年绩效和责任报告.2012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Report .http:// archives.gov.

[4]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多样性和包容性战略计划.2012年3月制定.Diversity and Inclusion Strategic Plan.http://archives.gov.

[5]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信息管理计划(2012-2015年).trategic IRM Plan FY 2012 - 2015.http:// archives.gov.

[6]陈昊琳,陆晓红,魏闻潇.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为例[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0(12).

[7]朱立言.从绩效评估走向绩效管理—美国经验和中国实践[J].行政论坛,2008(2).

[8]丁连普.美国联邦教育部2007-2012年战略规划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2008(6).

[9]张弛.美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工作探析—以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文化馆行政工作计划篇5

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17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按照自治区政府2017年第一次主席会议要求,交由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市政府又交由内蒙古青山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实施。

项目选址于呼和浩特市机场路以南,万通路以东。总占地面积298.68亩,总建筑面积137598㎡,概算总投资187118.98万元。资金来源为政府投资及多渠道解决。建设周期为三年。项目为地上五层主体博物馆建筑一座,其中包含内蒙古革命历史展厅、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展厅、内蒙古骑兵展厅、民族团结展厅、国防教育、互动展厅及临时展厅。附属设施包括地下配套机房、设施设备用房、仓库、应急消防处置、停车场等。

自项目2017年开工建设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高度关注项目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多次莅临现场调研,其中包括自治区宣传部部长白玉刚、自治区政府秘书长包振玉、自治区文化厅厅长贺志亮、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云光中、市长冯玉臻、副市长王继平、周强等多位领导。

项目建设对于加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丰富城市内涵、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

二、项目的由来

根据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和《博物馆条例》(国务院令第65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因自治区尚没有一座全面反映内蒙古革命历史的专题博物馆,自治区文化厅请示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大青山抗日纪念馆。

2017年1月14日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建设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重点公共文化类项目,将大青山抗日纪念馆并入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建设,统称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建设项目。2017年2月10日自治区政府第一次主席办公会议中明确提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场馆、内蒙古革命博物馆作为重点文化项目,并要求自治区发改委同呼和浩特市政府积极对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三、项目手续办理情况

截至目前,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建设项目已办理完成除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外的全部手续。现已推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相关报件资料准备及审核工作,待土地收购划拨程序完成后,可在一个月内完成发证。

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项目土地收购划拨由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土地补偿事宜,目前开发区收储中心已核算完成各地块土地成本,并收集了原地块土地权属证明,编制了土地收回补偿方案并报送市政府批示。根据市政府会议精神及相关批示,开发区收储中心后续将尽快完成资产评估确定划拨价格,申请注销原土地权属证明并移交相关资料至市自然资源局办理土地划拨手续。土地成本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由市财政局先行拨付6800万元土地补偿启动资金至经济技术开发区,剩余资金按照《呼市人民政府2018年第19次常务会议纪要》内容,列入财政预算逐年拨付。

四、项目实施情况

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项目交由市政府实施后,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青山文旅投公司作为新的投资建设主体负责博物馆项目土建工程事宜,市文新广局负责项目展陈展列事宜,共同推进项目尽早开工。

2017年3月青山文旅投公司按照相关程序履行了项目前期咨询服务招标工作;2017年4月6日举办了博物馆方案笔选,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获得第一名,并要求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化设计方案,多次召开设计方案专家研讨及论证会,并多次向自治区政府、市政府汇报阶段性设计成果,合理优化布局。

为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建设工作,青山文投公司多次组织召开项目建设必要性专家论证会、可行性研论证会,与会人员有人大代表、政协代表、学生代表等社会各阶层人士,充分讨论了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肯定了博物馆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弘扬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宣传的作用。同时,青山文投公司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先后履行了项目设计、地勘、监理、项管及施工招标程序,确定了各大建设责任主体,以便施工单位尽快入场开始作业。项目于2017年9月正式开工,12月底完成桩基基础工程。

2018年冬歇期结束后,项目于2019年3月底正式复工,施工图纸于2018年初开始进行逐层审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配合审图中心对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及电气工程进行一审、二审,并陆续通过内蒙古建设厅审图中心技术审查,中建八局按照过审的施工图纸做了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方案,并组织人力物力资源进场开始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到2019年5月底完成了项目主体结构封顶工程。

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为政府投资及多渠道解决,总投资达18.7亿元,现已完成投资达8.06亿元。按照市政府工作安排,市财政局、市发改委拨付了项目建设资金共计3.94亿元,用于支付项目前期咨询服务费用及工程进度款,大力推动了项目建设。

文化馆行政工作计划篇6

【摘 要 题】实践研究

【关 键 词】新时期/地方社科院/图书馆

【 正 文】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与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是相伴相依,同步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进一步发展必然依托的基础和支柱。20多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研究地位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全国各地社科院建立了30多所图书馆,中国社科院系统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丰富,现代化建设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工作管理日益科学化,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不断改进,应该说,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观念落后,信息意识淡漠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性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形成自我封闭、各自为政,靠吃“皇粮”度日的状况,工作人员信息意识淡漠,观念比较落后。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反应迟缓,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2 经费严重不足,文献入藏量锐减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是靠财政拨款。随着书价的不断上涨,经费不足也成为困扰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山西省社科院图书馆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购书经费最高达32万元,而90年代以来,年购书经费最高20万元,最低仅为1万元。使许多连续性文献有所中断。特别是价格昂贵的外文杂志更是无力购买,从而造成新的信息闭塞,严重影响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为科研服务、为决策服务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效果。

1.3 人员队伍不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在职人员因长期人才安排不当,工作环境条件差,物质待遇低,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而降低或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此外,虽然目前图书馆的人才结构较之前些年有长足的进步,但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不是学图书馆专业或计算机专业,且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业务能力差,又不能及时培训和提高,传统技能和知识水平难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需求。而图书馆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因种种原因另谋高就,造成人才大量流失。

1.4 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与管理不足

(1)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大多数初步实现自动化的图书馆仍停留在馆内管理自动化的水平。(2)在自动化建设上,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的“手工作坊”开发方式,其硬件、软件、数据格式和环境往往相互脱节,购买机器和利用软件随意性很大,结果造成各个机构系统之间不兼容,造成资金和设备的严重浪费,却难以实现文献资源共用共享。(3)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图书馆经济待遇不高,难以留住计算机专业人才。(4)自动化发展不平衡。就水平而言,沿海高于内地,高校馆、公共馆要高于社科院馆。总之,大部分地方社科院图书馆没有足够的计算机设备,数据库建设未上规模,社会化网络尚未形成,资源共享颇为有限。现有的自动化功能也没有完全利用起来。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也不是很高。

1.5 服务方式单一,对外联系和学术交流少

地方社科院图书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处于自我封闭状态。横向联系不够密切,固守传统的做法,只为本院人员服务,不对社会开放,造成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服务工作远离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方式单一,造成供需脱节,从而降低了图书馆在科研单位和社会上的地位和信誉。

各省社科院图书馆之间由于地域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纵向合作差。在全国范围内又缺乏强有力的协调领导机构,虽然每年举行一次全国社科院系统图书馆协作会议,但却没有实质性协作项目。地方社科院图书馆仍然各行其是,这样下去将难以适应新时期信息社会化、网络化及资源共享的新要求。

2 新时期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2.1 更新观念,搞好服务,提高效益

首先要提高各级决策人员的认识,把社科院图书馆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政策上、投资上予以适当的倾斜。其次,改变“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落后意识,树立现代社科信息中心观念、开放办馆观念和积极主动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意识。要将图书馆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被动呆板的服务模式向主动灵活的服务模式转变;由以文献收藏管理为中心的服务逐步向以读者服务为中心过渡;由主要为本单位的科研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向为社会各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扩展。为社会服务,不仅包括借阅服务,咨询服务等,还要主动开展市场信息调研,了解社会信息需求,根据自身优势,确定用户并与他们建立稳定和长期的服务关系;与科研工作配合,在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中介等项服务中开展技术咨询、代查代检等项服务;为科研服务,要适应“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对重点课题开展专题服务、跟踪服务;还可通过提供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分析预测报告等三次文献服务,为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提供决策依据;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重点,提供较全面系统的服务,尽力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图书馆的需求。

2.2 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与数字化

文化馆行政工作计划篇7

类似这样的画面,在已屡见不鲜。由于策展概念的推陈出新,加上国际化的脚步加快,近年来的参观人数不断创新高。根据台北市政府的统计显示,从2002年至今,的游客几乎以每年二三十万人次的规模上升,从117万人增长为344万人,年底估计可达400万人次,展场相当饱和。

为维持一定参观质量,并改善展览与接待服务空间,疏解日益增加的参观人潮,台湾当局领导人于去年元旦指示办理“大故宫计划扩建之可行性评估”,当年核可通过“大故宫计划”筹建会成立要点,以“扩建展厅”与“设置文化创意园区”双线并行,并列入黄金十年政纲“优质文教”理念之一,预计十年后完工,总工程金额超过新台币200亿元。明年办理项目管理及国际竞图,未来这座世界级文化宝库将展现全新面貌。 博物院院长周功鑫。

展厅扩建与文创园区双轴并进

博物院院长周功鑫表示,的场馆并不大,却收藏了68万件中华文物,一次只能展示3000件,其中器物大多于陈列室中展示,书画文献则每3个月更换一次展品。由于馆藏丰富,自1965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一直为展区不足所困扰,虽然分别于1967年、1970年、1984年及1995年先后四次扩建,但仍然不敷使用。想要把馆藏68万余件稀世文物逐项展示,至少需要28年的时间。

因此,在“大故宫计划”中,扩建展厅为当务之急,包括扩建新馆、正馆整建、典藏大楼重建和行政大楼新建。周功鑫表示,新馆将扩建在外双溪本院所属的土地上,也就是由至善路向北延伸,占地十几公顷的山坡地上;从“天下为公”牌坊到正馆下方的这座故宫广场向下开挖两层,供停车、接待访客、纪念品售卖、视听会议及餐饮等服务之用;向上则兴建四层楼展厅,把现有9500平方米的展厅再扩增5倍,达64900平方米,未来正馆将可同时呈现展品一万五千件,大大增加了文物露脸的机会。

“大故宫计划”的另一主轴则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占地4.8公顷,将整合斜对面“国防部”卫勤学校的3.2公顷土地,并向台北市政府协调拨用土地1.6公顷。筹设中的文创产业发展中心,包括汉字博物馆、水墨美术馆、数字典藏馆、文创精品艺廊、多功能演艺中心,而捷运将直通文创园区,且会规划一条地下艺术街;文创基地将打造为亚太文创产业园区典范,给予文创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台北市都发局表示,为配合“大故宫计划”,市府已检讨外双溪周边大约百公顷土地都市计划,现有文教区将变更为文化创意专用区及住宅区,一旦通过“内政部”都委会审核,将有助于周边发展成文化创意园区,并有利于周边老旧住宅都市更新。都发局指出,市府从去年起检讨士林区都市计划,从士林周边至中影文化城、至德公园旁加油站设施用地等,都配合“大故宫计划”开发,将士林至发展成一条文化休憩观光廊带。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亚太典范

周功鑫表示,本院展厅的扩建以国宝藏品的展示为主,是“传统”的坚持;而精心辟建的文创园区则以多元创意为主导,是“创新”的体现。以即将设立的汉字博物馆为例,在所有古文明中,中国的汉字是最具艺术性,且变化万千,能让人欣赏玩味再三的文字,为了让新世代能更深入地认识汉字文化的艺术,汉字博物馆将以3D动漫及多媒体的方式,展示中国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等各种不同的文字形式,以及相关的文物和艺术品,让年轻人能透过互动,爱上这个“活的文化财”。

而文创精品艺廊则是提供文创者展示作品的空间。周功鑫表示,近几年来,透过“故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习”,致力于训练合作厂商的核心团队,如CEO、总经理、财务、创销人员等,大家集思广益,设计出来的商品立刻便知道市场所在,质量也因此提升。第一届研习以礼品厂商为主,第二届与第三届则锁定“台湾之光”的行业,例如捷安特、法兰瓷等传产或工业产业的佼佼者,培训了六十几家产业,第四届则预计以信息厂商为合作对象。

周功鑫表示,目前一年门票收入3亿元,礼品去年创6亿多元收入,所有接受培训的厂商都能获得提供的艺术品及数字数据,而也将透过文创园区这个展示平台,让更多人看见台湾对于文化艺术的创作实力。

“大故宫计划可行性评估暨先期规划委托技术服务案”标案已于今年3月由刘培森建筑师事务所取得,目前已完成院区及文创园区调查环境监测调查等评估分析。“大故宫计划”将在2012年编列公务预算3500万元,并委托厂商办理项目管理及国际竞图。

为了使“大故宫计划”能顺利执行,将在今年12月初举办“大故宫计划可行性评估暨先期规划博物馆规划国际座谈会”,了解国外先进博物馆的软、硬件整体规划及设计理念,咨询法、英、美大型博物馆扩建或整建的专业团队、建筑设计师等,使“大故宫计划”更为周延。

嘉义故宫南院同步进行

除了北部的“大故宫计划”之外,位于嘉义的故宫南院筹建工程也于10月中旬陆续整地动工,该院区占地70公顷,预计2015年全面开放营运。

故宫南院是近年台湾最重大的文化建设案之一,原本计划已于2004年核定,后来因为原项目管理顾问、景观顾问及建筑顾问等契约陆续解约或终止,加上两年前“莫拉克”风灾造成基地水患,导致进度大幅落后。周功鑫表示,南院的建置经费共79.34亿元新台币,由于水灾水患问题,南院预计将基地垫高,并把朴子溪两侧的堤防提高,并加设抽水站,以保证园区不会淹水。

故宫南院的设计包括五个常设展厅、一个特展厅、一个借展厅'常设展包括亚洲的宗教艺术、织品、茶文化、陶瓷器以及嘉义发展史等五大主题,届时的藏品也会在南院展出,让南部的民众不必舟车劳顿,也能观赏国宝。政府则期望藉由南院的设置,形塑新的南部艺术重镇,以故宫南院为中心,串连阿里山风景区,并结合嘉义西侧的布袋渔港等观光景点,打造嘉义观光旅游路线,提升台湾南部经济。

文化馆行政工作计划篇8

摘 要:文章介绍了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特点,分析了政府采购对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影响,探讨了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模式,提出了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6-0017-02

近年来,随着高校建设的大力投入,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图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馆藏建设的重点所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于2002年6月29日颁布,此后各地政府也都及时出台了相应的政府采购实施办法,高校的图书资料采购也纳入了政府采购范围 [1]。

当前的图书采购工作,许多高校虽然自觉实施招投标,使图书采购工作有序化,但是政府采购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图书采购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支笔”决定,缺乏必要的审计,经费不公开,采购程序不规范等[2]。笔者就政府采购背景下对高校图书馆相应的采访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特点

1.1 政府采购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是我国政府采购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标志,是我国步入依法管理政府采购时代的里程碑。作为商品存在的图书资料,要强制性采取政府采购。政府采购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系统性的,主要内容包括:编制和审批政府采购预算、制订政府采购计划、制订政府采购目录、选择和实施采购的招投标、签订和履行采购合同、拨付和管理采购资金以及监督政府采购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三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四个原则:公开透明、公平竞争、诚实信用以及公正原则。政府采购相比一般的采购,具有以下特点:①在采购资金方面,政府采购表现为政府性资金。②在采购目的方面,政府采购主要是为实现政府职能。③政府采购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广的范围。④政府采购在制订采购制度时大多要围绕政府意图来进行,政策性较强,政府的监督和服务职能的发挥是政府采购的主要目的,使财政资金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是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是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将高校纳入政府采购渠道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政府采购在形式上只是一种经费预算的供给方式,在本质上是宏观经济政策发展手段。

1.2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特点

在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采取的是多元化机制,该采购机制不仅是指采购形式的多样化,还包括采购途径和采购类型的多样化,这种采购机制具有需求多变和目标细化的特点,同时还拥有无限化的采购时间。这种运作模式较为专业化,具有较不明确的采购标的物,有别于一般的商品采购机制。政府采购不只是采购的过程,还是一种总称,内容包涵了采购的政策、程序、管理以及采购的全过程,这也是一种政府行为,是针对公共采购管理而设立的制度。在政府采购过程中,不管是采购流程还是实施规范都较为严格,图书的采购招标工作时间也比较漫长:要进行预算下达、采购计划的制订、采购计划的审批立项、招投标以及合同的最终签订。政府采购预算通常随部门预算在每年的4月下达,6月开始较集中地实施[3]。政府采购长达半年以上的实施时间以及流程的严格性,必然会对高校图书馆的常规采购业务造成干扰,甚至严重影响到采访工作的开展以及图书资源的质量。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应该着重探讨如何利用政府采购得到具有更高品质的馆藏文献资源,更好地服务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科学研究,关注如何消除采购过程中的集中腐败问题。

2 政府采购对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的影响

2.1 专业学术图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在高校图书馆中,馆藏的文献资源是为了服务学校教学和科研,所以学术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这些图书与通用的、普及类的图书有所不同,出版种类少且价格偏高,其采购必须通过出版社或者图书供应商提前预订,或是在图书出版后及时购买,一旦错过了订购时间,补购就很难实施,造成图书资源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缺失,导致图书质量的下降,图书馆资源建设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张艳菊: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研究

2.2 政府采购限制了图书馆采购自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采购基本都是按照招标的方式进行。以招标方式进行图书采购有很大的优势:书商进行竞争投标,能够在大范围内选择优质的图书商;招标采购能有效地规避采购中的腐败问题;书商有配套的服务,包括免费提供书单、编目数据、贴磁条、盖章等一系列加工程序,最大限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有效地满足了高校图书馆由于评估、升本、扩招带来的日益增长的馆藏需求。但是中标书商一般都是超低价中标,书商囿于经济利益的原因,在图书采购中把一些盗版书、低价书混杂其中,甚至拒绝提供质量比较高、经济利润少的图书,而图书馆只能被动地任凭书商操控,这将大大影响图书质量和馆藏结构。

3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模式

2003年实施政府采购法之后,很多高校都针对政府采购和集中采购建立了管理机构,并且对政府采购方式进行探索,在采购过程中不断总结政府采购书刊资源的特点。图书采访流程见图1。

图1 采访决策流程图

3.1 现采为主

现采是现场采购的简称,它有准确直观、效率高、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图书质量高的优点。这种采购方式对采购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采购人员了解学校的藏书结构,还要了解读者的需求、出版发行的信息等。现采也有其局限性,如到场采购的人员一般比较少,时间短、任务重,容易漏选图书。此种采购方式适合图书需求量小的图书馆,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采购。尽管如此,大多数高校还是比较喜欢现场采购图书。鉴于此,图书馆在订书时可以借鉴纲目采购的做法:由书商将图书馆提供的采购纲目输入计算机,按照纲目,约定时间将有关新出版的书籍供应给图书馆,图书馆经过验收后将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图书在约定时间内退还给书商[4]。

3.2 预定为辅

图书的预订是指根据图书供应商提供的书目信息进行和筛选,进而签订图书订单。很多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对出版社的图书信息进行了解并查找相关的发行渠道和书源。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提供反馈,推荐相关图书资源,图书馆的采访人员要及时地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把书目推荐单提供给图书供应商,并且在采访过程中随时调整信息。网上预订流程见图2。

图2 网上预订流程

4 政府采购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策略

4.1 制订详细的图书采访计划

高校图书馆根据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科研教学的需要,制订相应的藏书政策和文献资源建设计划。一般来说,这些计划一旦制订就不会有大的变动,且具有延续性的特点。政府采购模式的实施只是改变了计划的实现手段和方式,不会改变计划自身。所以,为了有序地开展图书采购,采访部门应该基于本馆的年度文献建设计划,对图书采访计划进行详细制订,内容应该包含一般学科和重点保障学科,还要包括各专业图书的品种、数量及经费比例,划定核心图书的出版社范围,使专业性图书采购得到保障。

4.2 注重图书补缺和滞后问题的解决

由于政府采购的实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有一定的滞后性,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可能会因此错过采购期。针对这一情况,图书馆应安排专门的采访人员,对一些缺藏的图书进行查漏补缺。补缺方式包括网上书店购买、向作者求购等,对特别重要的图书,可以进行图书复印。

4.3 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机制

高校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制定具体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做出相应具体或明确的规定,加强高校采购的规范性和操作性。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在图书的政府采购中,财务部门要监督反馈信息、执行力度以及资金使用情况。其次,高校职能部门要全程监督政府采购过程,使政府采购更为合理和规范。最后,在高校图书馆内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使高校图书采访工作能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赵联锋.高校中文图书招标采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9):185-186.

[2] 邵志超.高校图书馆职务犯罪及预防[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9):150-151.

[3] 姜爱华,杨秉翰.我国政府采购预算透明度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8):7-11.

文化馆行政工作计划篇9

朔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是山西省第一家规划设计和建成上线运行的地市级数字文化工程,是我市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点工程,是2016年文化部、财政部全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试点项目,也是我市“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工程情况

(一)建设思路

1.资金来源:一是2013年我市申请创建国家示范区,原市长李正印专门从2013年度市长基金中拨出782万元,用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二是该工程被列为2016年文化部、财政部全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试点项目,文化部资助50万元。

2.建设背景:该项目是正式从2014年10月开始建设。为什么要建设这个工程?如果按当时文化共享工程标准建设,我们可以“买一批电脑,建一个网站,联一个大网”,就很容易完成工作要求。政府给我们这个项目这么多钱,这是朔州建市以来文化系统单笔资金最大项目,我们想要通过这个项目发挥文化惠民最大效益,让朔州老百姓通过先进技术享受先进文化。考虑到以下两点,对原来方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和完善:

一是文化部、财政部从2002年就开始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个工程,但发展仍不平衡,中央财政对县区、乡村有投入,对我们市级没有投入,而且县乡文化共享工程设施利用率低、存在着“肠梗阻”现象;二是文化部当时已提出开始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要求,国内南方先进城市已在探索实施,有可以参考的经验。

3.建设思路:本着大文化理念,通过整合文化共享、数图推广、电子阅览室三大工程,整合文化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体育馆等馆内、馆外、系统外三大信息资源,整合文化管理、服务、需求三大职能,在源头上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的起始一公里,在终端上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打造朔州文化工作新平台、新领域。

(二)项目内容

朔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两中心两站一平台”系统项目,是由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承建(中标价241.395万元,其中软件平台由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两中心:市文化局数字文化管理中心、市图书馆机房中心;两站:市博物馆、市群艺馆数字服务站;一平台:市县乡村四级分布式互联网站集群——朔州数字文化网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有文化资讯、文化有约、群众文化、数字场馆、特色文化、专题片、文化志愿、文化艺术、文化共享、文创商城十大栏目。该项目2017年7月17日上线试运行,8月24日通过专家初审。

二是“六馆八库”资源项目,由中科九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承建(中标价389.65万元),包括数字图书馆、群艺馆、体育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红色文化馆六个数字场馆或虚拟全景场馆,还有“右玉精神”、朔州方志年鉴、朔州文物古迹、朔州名人、杨家将、中华门神文化、朔州非遗、朔州文艺八个地方特色文化专题数据库以及50集《魅力朔州》专题片,资源建设数据总量达10TB以上。该项目2017年12月7日通过专家初审。

三是“市县体系”网络项目(每年运营费105万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朔州分公司,建设1083条专线或宽带,覆盖市、6县、73个乡镇、1000个村(社区),清除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全区域互联互通。市、县、乡三级专线全部联网运行,村级宽带目前已经开通接入800余个。

四是基层数字文化服务项目。2017年文化部资助50万元,此项工作已由市文化局办公室负责实施。

(三)建设特点

朔州数字文化工程从2014年10月正式启动,到2017年7月17日试运行,再到基本完成用了三年时间,由于技术要求高、内容复杂,单招标时间就用了一年半,占了近一半时间。项目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专家全程参与。在招标阶段,就举行5次专家论证、4次招标评审会;在项目完成阶段,单就“两中心两站一平台”“六馆八库”两个项目就举行过4次技术评审会、2次初验会和一次终验会,累计参与专家百人次,我们目的就是要从技术上保证整个工程高质量,确保朔州文化云顺利上线。

(四)项目成果

2017年4月12日,文化部2016年度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考核组来我市检查指导,考核组对我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文化部专家、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孙承鉴认为,朔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具有大文化发展理念,起点高有特色,思路好有创新,打破文博图行业界限,整合所有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全局意识超前,对全国数字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

2017年12月19日,我局组织召开朔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终验会,来自省文化厅的三位专家应邀担任评审工作。专家们一致认为,朔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项目总体规划站位较高,设计理念先进,服务前瞻性强,建设了一项文化惠民数字化新业态服务。项目组织管理架构有序,运行有效,建设过程监理单位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资料档案、验收文档比较完备。“两中心两站一平台”项目,基本完成了平台前端框架的搭建,重视用户需求调查和反馈,建设有公共文化资源供需平台,后续进一步优化平台的结构。“六馆八库”项目,资源架构合理,内容丰富,既突出了地方文化特色又涵盖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内容,能够较好地满足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同时专家们希望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政府配套运维和后续资源建设经费保障,实现全媒体多终端便捷式服务,加强宣传推广,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使这项文化惠民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二、存在问题

1. 人员少。目前只有从市图书馆借调人员一名,无法开展朔州数字文化网正常运行,更谈不上活动开展和服务推广。现需要网站编辑、活动策划、美工设计、摄影、软件设计、设备维护等一系列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日常管理维护。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的精神,朔州数字文化网可委托第三方进行运行维护。

2. 宣传缺。原计划要举行“朔州文化云”上线启动仪式,邀请市领导参加,筹备工作(包括宣传片)已做好。可惜一年快过去了。

3. 服务短。由于基层数字文化服务项目由市文化局办公室负责实施,主要采购公共文化一体机,缺乏终端管理系统开发,导致无法实现市县乡远程管理和资源服务一体化。

三、下一步计划

1.加强宣传推广

一是在朔州日报刊登宣传专版;二是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的方案策划、活动组织和培训工作,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朔州文化云”带来的文化大餐。

2.做好文化平台

一是把数字文化工程作为市县文化工作的新平台来抓,列入考核重点;二是按照市网信办要求,开展信息系统备案定级与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实现各县级支中心及场馆、各乡镇综合文化站与市级机房中心的内部VPN专网互联。

文化馆行政工作计划篇10

一、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稳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生态也正在发生变化,我市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各类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人为和自然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加速消亡和失传的趋势。因此,加强对我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政府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新体制,不断开创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新局面。

二、扎实推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强化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做好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推荐工作,依法按时完成已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保护规划,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明确具体的保护规定和控制指标。严格依据已批准的保护规划开展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保护整治工作,注重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的真实信息,延续传统风貌、格局和空间形态。市、县区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乡镇建设规划时,应与当地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相衔接。

(二)加强对文保单位的保护管理。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公布工作,按时完成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文物保护单位应由所在地政府组织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并按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确保保护、管理、利用的强制性内容。有关职能部门要定期组织巡查各级文保单位保护情况,加强对野外古建筑、古遗址等文物的安全防范管理,提高防盗、防火能力。

(三)加大对濒危文物的抢救保护力度。分阶段实施文物维修计划,严格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确保工程质量。坚决禁止借保护文物之名行造假古董之实,严格限制文物“复建”,确保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用于重要文物的保护项目。

(四)树立文物保护优先原则。县区政府要妥善处理本行政区域内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依法履行文物前置审批权。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的建设活动,必须依法报经相应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规划部门批准。凡涉及地下文物埋藏区和占地3万平方米以上的基本建设项目,在项目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要由文物部门进行必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并落实文物保护措施和经费。投资渠道多元化的重大建设工程,在建设项目申报阶段就要明确和落实文物保护责任主体。文物利用要坚持合理、适度的原则,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擅自改变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体制和隶属关系。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做好优秀乡土建筑和历史文化环境的调查和保护,要把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加快市、县国有博物馆的馆舍建设工程步伐。积极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和民办专题博物馆的创办,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博物馆网络体系。坚持“三贴近”和社会效益为首的原则,强化精品意识,以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为目的,全力打造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并以此带动全市文物展览展示水平的整体提升。全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在实行向未成年人、现役军人、任教满30年教师、70岁以上老人等特定群体免费开放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向所有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加强馆藏文物管理,从改善文物保护环境入手,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解决馆藏文物保存中的突出问题,文物保存和展示环境都要达到国家规定风险等级标准的要求。开展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

(六)加强文物行政执法。结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文物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职责。文化综合执法机构除依法承担文化市场执法职能外,同时承担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等文物执法职责,并增挂文物监察支队的牌子,明确内设机构和专职人员。因增加执法职能所需的人员编制,各地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予以支持,或从现有文物保护机构中调剂解决。严厉打击破坏文物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各级公安、工商及海关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共同维护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法律秩序。

三、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我市民族民间艺术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组织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系统、全面的记录。3年内基本完成全市普查工作,建立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必须建有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对本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全面的掌握。充分发挥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的征集和保管制度。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期分批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从2006年开始,市政府每两年公布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部级名录的项目从列入省级名录的项目中选择,省级名录从市级名录的项目中选择,市级名录从县区名录的项目中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研究,做好保护规划。各级政府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科学论证,加强对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运用。认真制定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落实保护措施。对列入名录的项目及其代表性传人,要专门制定保护计划,采取保护措施。

(四)加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结合本地实际,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制度、公众和舆论监督制度。

(五)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通过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团体)的传习活动。重点抓好《湖笔制作技艺》、《百叶龙》、《扫蚕花地》等项目保护工作的同时,通过开展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开展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活动,在社区、乡村广泛进行民间艺术传习,使我市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得以延续。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造就一支懂业务、会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四、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应依据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五纳入”,明确部门责任,加强工作协调,实行目标管理,切实把本行政府区域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市政府已成立**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县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进一步理顺市辖区的文物管理体制,继南浔区的文物事权下放后按法定程序下放吴兴区的文物事权。

(二)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市、县区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和对公益性文物事业单位的扶持,要安排专项资金,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递增,主要用于文物保护、藏品征集、文物库房、安全技防补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论证研究、开发利用、传承培育、项目保护补助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市政府《关于古桥保护协调会议纪要》(湖政专纪〔2002〕67号)已明确的古桥修复经费,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到位。鼓励文博单位拓展经营,完善服务,增加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