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十篇

时间:2023-08-15 17:31:13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篇1

【关键词】信息系统;虚拟化;服务器整合

一、信息化发展的一般阶段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部分截取自:cio时代网)

第一阶段:以硬件投入为主的阶段,表现在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以购买硬件为主,较少投入资源建设应用系统,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产生的价值有限,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跨越了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的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化建设,大多数企业认识到信息化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主要在于应用系统,并把主要的资源投入到应用系统建设以及相关的服务上,企业逐渐接受外部咨询服务,引入外部力量帮助进行信息化建设,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重视IT治理的全面建设阶段:在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基础上,全面关注信息化建设,更多关注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持,把IT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流程和人力资源等,把信息化建设运维作为企业内部一个重要职能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或者一个阶段的事情,目前只有少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这个阶段。

信息化的发展让企业越来越依赖于目前的信息化平台,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应用平台的交错让这个信息化的平台变得复杂而繁琐。而这样的状况将会随着企业对信息化依赖程度的提高和不断加入的新的应用而变得更加复杂,如何有效的规划治理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则成了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IT治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持续成功的保障。

而要进行对信息化的治理,则必须要面对现有的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矛盾。

1.快速发展的科技

科技的进步让IT产业以一种迅猛的势头快速发展,快速更新的硬件,迅速发展的操作系统带动着应用软件的不断更新,我们周围所接触到的PC应用软件,甚至手机上的应用软件度在以几个星期一次的速度更新,而软件的更新又不断的消耗着硬件的资源,硬件也随之不断的升级,更新,形成了一个循环。可是对于企业的信息化,这种快速发展的科技似乎带给企业信息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快速发展的硬件和应用平台与信息化应用之间的兼容问题。

2.不断增加的服务器

信息化的发展为企业带来很多效益,也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随着信息化的深入,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日积月累的需求不断的转化成实际的应用平台上线,投入使用,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只有不断的添加服务器来满足新的功能模块的需求,日积月累,服务器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每个服务器都支撑这信息化系统中的一个功能。

对于用户,信息化是一个整体,可以对于系统管理者来说,信息化却被分成了若干台物理服务器,庞大的机器耗用大量的空间,电能和其他的无形资源。

3.越来越高的硬件配置

引用: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这是早已经得到业界人士的公认著名的摩尔定律。虽然硬件产品的性能越来越高,价格也越来愈低,可是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却无法跟得上这样的速度,企业信息化的部署除了涉及到硬件和软件的应用外,还有企业自身的特殊需求,人员的操作习惯等等问题,每一个企业的信息化部署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随着企业对这个信息化越来越熟悉,需求越来多,信息化平台也开始搭载越来越多的内容,这种情况使得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有了更多的自身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企业不能随便的更新所搭载信息化的软件平台,可是旧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对硬件的资源的使用是有限的,例如:Winxp 32位系统没有办法管理超过4G内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台运行着Tomcat网站程序的服务器出现了问题,新购买的服务器所拥有的硬件资源只需要不超过20%就能够运行这个业务,这就构成了硬件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

三、信息化发展第三阶段――服务器整合

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了阻碍企业信息化良性发展的障碍,面临越来越多的兼容问题,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进入到这个阶段。更多的企业采用了保持现状,哪有问题补哪,哪台服务器坏了换哪的方式,在短时间来看,这种方式看似节省了企业的投资,每年只要投资几台服务器用来更换陈旧的服务器就行,可是,却要耗费巨大的电力,人力等成本。随着硬件和操作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将会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平台,等到两者完全不兼容之后,企业的信息化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在这期间,这些存在的问题与开销推动了人们对“服务器整合,”服务器虚拟化以及云计算的关注。

服务器整合虚拟化中央服务器集群意味着代替了大量混乱的分布式服务器。

1.现状分析

目前,通化钢铁信息化网络中在线运行服务器90台,其中占用硬盘资源较少的业务19台,这些业务多数运行在已经超出硬件保修期的服务器上,除了中间层服务器,其他业务所使用的服务器内存均不超过2G,CPU均为单核,这些服务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设备的老化也让服务器随时可能出现故障的,可是市场上新的服务器硬件资源远远超出了这些业务的需求,一对一的服务器更换方式难免形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整合规划

以通化钢铁公司信息化应用现状来看,建立初步虚拟化中央服务器集群是让企业信息化发展进入第三阶段的不错的选择。

通过VMWARE系列软件+高性能服务器+磁盘阵列,将新的高性能服务器组建成虚拟化中央服务器集群。这样多台高性能16核cpu 32G内存 的物理服务器就可以被划分成多台不同配置的虚拟服务器,根据不同的需求分配给不同的业务。

在完成了对现有业务的替换后,中央服务器集群仍然还有充足的硬件资源,这正式中央服务器集群的优点之一,充足的利用高性能的资源,为低端业务分配较少的资源,节省更多的资源。

中央服务器集群实现了物理机到虚拟机的转化,这种转化将会为企业的信息化带来更多的看的见的利益,也能解决目前企业信息化在应用软件和硬件,操作系统之间所面临的矛盾。

(1)通过虚拟化软件来安装操作系统

虚拟软件代替了传统的操作系统运行在硬件平台上,而传统的操作系统则运行在虚拟软件上层,由于虚拟软件与硬件良好的兼容性使得使用更多新技术的硬件服务器都可以安装虚拟软件,而在虚拟软件之上再安装操作系统,则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所要面临的操作系统与硬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2)虚拟软件的控管中心

通过虚拟软件的集中管理平台,可以统一管理所有硬件资源,将硬件资源分割,分配给相应的虚拟系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高效统一的资源,业务管理。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虚拟系统的快速管理,当其中一台物理机发生故障时,通过集中管理平台快速的迁移故障物理机上的业务。。

(3)P2V功能

通过Vmware软件的P2V功能,可以实现将在线的物理机转化为虚拟机,实现将陈旧的、配置复杂的业务进行平滑迁移,最大程度的减少重新配置系统和应用带来的风险,也使的业务迁移和部署变得快速而便捷。

(4)维护数量的减少

通过虚拟化软件,将原本19台物理服务器整合到4台物理服务器+1台磁盘阵列的中央服务器集群上,原本需要逐一查看的硬件状态,电源线路等信息现在全部集中在一个机柜内,一目了然,业务集中了,也便于问题的查找。

(5)绿色节能

经过整合后,硬件对电力,机房空间等资源的消耗都大大的降低,粗略估算原本19台服务器平均每天服务器功率大约为1000W,19台服务器的功率则为19000W而更换成中央服务器集群,4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使用冗余双电路,功率为1500W,1台磁盘阵列总功率为1500W,整套系统全部额定功率为7500W,19台服务器每台最少占用机柜空间2U(一些老式的塔式服务器则占用更多),19台服务器则至少占用38U,而采用中央服务器集群,3台服务器+1台磁盘阵列占用空间仅为10U,同时服务器数量的减少也会降低对机房制冷的消耗。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篇2

[关键词] 管理信息化,信息模型,需求分析

中小企业要确保信息化建设成功,首先应准确地把握信息化需求,制订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建设需求的获取和分析是制订规划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可以由企业自身,或者由专业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公司来帮助企业,通过高层领导访谈、书面问卷调查,查阅企业有关的资料等方式,在掌握企业的战略发展思路、所处的竞争格局、it应用现状、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作业流程等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企业各方面对信息化的要求,经过一个结构化的推理过程,确定出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30年来,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程度和类型,经历了不同的成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方案,其中主要有3个模型,即:诺兰阶段模型,厄尔阶段模型,麦克法伦(mcfarlan)和麦肯尼(mc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

1. 1诺兰阶段模型

诺兰阶段模型是由诺兰(nolan)于1973年首次提出信息化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到1980年,诺兰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如图1所示的6个不同阶段,又称为6阶段成长模型。该模型通过一些特征识别企业信息系统的成熟度,判断企业目前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并指出如何计划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成长阶段。这一模型在美国已成为200多个咨询案例的分析基础,己经整合到ibm信息系统规划中。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初始阶段是指单位(企业、部门)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该阶段仅仅利用计算机系统对会计、薪金和付款等大量数据进行处理。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扩展阶段):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企业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要求开发其他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程序),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这一阶段,企业的it应用需求很少得到关心。it开支的预算控制和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控制水平很低。程序开发过程中开始出现技术问题,如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各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不断带来新问题;计算机的数量不断增多,项目预算每年以30%~40%的比例增长,而投资收益却很不理想。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客观上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就出现了由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主要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第四阶段(集成阶段):为了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在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数据通讯技术进行信息集成。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对第四阶段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引入合适的数据管理。数据信息不再被看成是输入或输出的信息符号,而是当成组织的资源。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产生了用于满足全组织范围需求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基于对该数据库的存取。这一阶段,用户将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正确使用方法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第六阶段(成熟阶段):第六阶段是组织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底层)的要求,信息系统已成为组织运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战略意义上得到承认。信息系统的规划得到配合并实现了进一步的综合。信息主管在组织结构中获得与财务总监或人力资源总监同等的地位。

诺兰阶段模型本身是一个描述和分析模型,用于对组织内部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进化性解释。该模型确定了一个组织达到成熟所需要经历的成长模式。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一个学习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信息化需求,不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跃过任何一个阶段。因此,诺兰模型被广泛接受。另外,该模型也被用于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规划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组织要识别它当前所处的阶段,以了解进化到下一个阶段需要达到什么要求。这个层面上获取的需求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规划,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 2厄尔阶段模型

厄尔通过对组织各成长阶段的成熟度进行研究,提出企业信息化不同成长阶段适用不同的技术,并且存在着学习效应。如图2所示的s曲线代表新技术发展的周期,随着时间和认识的突然提升可以把曲线拉向一个新的平台;进一步发展、改进的过程和更高的平台是永恒的趋势。这一模型适用于各种技术,描述了组织学习过程、技术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主要关注的是每一阶段的规划任务与目标。随着组织沿着学习曲线发展,规划的目标也随之改变。企业高层管理者认识到把信息系统的发展同业务目标关联的必要性,从而在规划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1. 3战略网格模型

麦克法伦(mcfarlan)和麦肯尼(mc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法(sgm,strategic grid model)通过分析现行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未来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影响的高低,诊断企业在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状态的基础上需要调整的信息化建设战略方向等。企业通常可以纳入以下4类模型中的一类:支持型、工厂型、转换型和战略型。他们建议根据组织当前所处的类别和将来发展的可能类别制定不同的信息系统战略。

(1) 支持型:属于双低型,信息系统的角色是对企业事务处理提供支持,表明信息技术用于减少成本,只起到辅助作用,不需要太多投资。

(2) 工厂型:当前信息系统是企业组织战略规划中的一部分,虽然也使用大量信息技术,但影响不大,it工作的重点是对当前系统的改进。

(3) 转换型:这是个过渡阶段。由于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企业从支持型向转换型转化。一方面,内部压力是由于对管理支持系统的信心,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战略竞争武器的益处,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技术不断改进使同业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如果企业不断进行信息化战略调整,它将转入战略型,否则将转回支持型。

(4) 战略型:属双高型,表明企业需要从战略层次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改进,直到信息系统能够具备高级管理功能,换句话讲,企业的现在和将来都将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2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实施会计电算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只有少部分企业建成了管理信息系统,但总体来说硬件设备安装的多,缺乏应用软件投资的思想意识;在应用方面建设了单项应用,缺乏综合的支持管理和决策系统。根据以上介绍的3种模型,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诺兰阶段模型中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即停留在“扩展阶段”和“控制阶段”之间。并且据有关学者分析,我国企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成功实施的仅占10%~20%,完全失败的约占50%,其余30%~40%只是实现了一部分,与初始设想目标相差甚远,有的甚至成为企业的包袱,使企业的经营更为艰难。

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这部分企业还不到1%;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初级阶段;网络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获取和信息上,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很少;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处于单机使用的起步阶段。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4年上半年,国内近63%的中小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1%。

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信息化需求明显增长,即使一些以前信息化应用薄弱的行业(如服装、食品行业)、企业(如民营企业)、地区(如西部地区),也纷纷做了信息化可行性分析、规划和应用调研。当然,这里存在政府和行业组织大力推动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入世后国际竞争日益严峻这一发展趋势的清醒判断。在最近有关媒体的需求调查中,应用需求按技术领域分类为:管理系统最高,81%;电子商务24%,较以往增加;cad20%;自动控制13%;其他20%。这表明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对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前景的乐观。

在不同的行业中,项目分布比较均衡,轻工、纺织、建材、化工等中小企业相对集中,选择项目有趋同性,考虑到了自身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从地区分布看,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较集中,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企业信息化与所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中小管理信息化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办公自动化(oa)、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及物流、决策支持系统(dds)、电子商务及协同商务和企业建模等等。

中小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需求内容包括:信息化需求分析、信息化项目选型、信息化咨询、信息化规划、项目实施服务、信息化监理、信息化评估、信息化培训、联系专家等。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存在多样化、差异化现象。在中小企业中,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中型企业更重视erp,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市场反应为目标;而小型企业多以严格制度、堵塞漏洞、强化库存管理、规范业务流程、加快资金周转为目标。中小企业必须针对自身行业的特点、企业的成长阶段、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信息化需求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在“政策导向、典型引路、链式推动、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下,正进入快速建设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制造敏捷化的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趋势也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向智能化、虚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智能化:在柔性化和集成化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与延伸。当前与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具有自律、分布、智能、仿生、敏捷、分形等特点的新一代制造系统; 虚拟化与集约化:在数字化基础上,虚拟化技术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虚拟化技术主要包括虚拟产品开发(vpd)、虚拟制造(vm)和虚拟企业(ve)等; 集成化:企业内部各系统间的集成; 软件投资比重越来越大,将超过硬件投资。

(2)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外在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产生了内在的强烈需求。有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活跃期,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规划,预计中小企业应用市场规模将达1 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5亿元,增幅达19.7%。

(3)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企业资源计划)模式、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和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供应链管理)模式,正成为企业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划分为几个阶段,从cad、cims单机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到oa、mrp、mrpⅱ、scm、erp、crm、bpr、mis、dss管理和决策集成信息化,再到km(知识管理)等,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快速从低层应用向高层管理和决策迈进。

主要参考文献

[1] 范玉顺,黄双喜,赵大哲. 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篇3

【关键词】 制造业; 信息化;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100-03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对企业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信息化已不再单纯的是一项管理软件,而是一套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企业信息化已被提升到了企业战略的地位,为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扬帆掌舵。因此,信息化道路的有效选择对企业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却存在许多误区:很多企业仅仅把信息化当做一种处理工具,一种技术手段,与企业的管理基础完全相脱节。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往往从财务环节而不是从经营环节开始,这种模式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信息化建设当做一项工程,追求的是技术实现成果,也就是如何获得一个漂亮的软件或系统,从而忽略信息化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制造业由于涉及到供、产、销各个环节,业务流程多且复杂;同时原材料、设备、物料需求多而杂,管理困难等,使得信息化在其管理中不仅表现为操作方便的一种软件,更需要借助其用于复杂的业务管理。针对目前企业实施信息化存在的一系列乱象,文章提出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路径的三阶段模型:即基础核算阶段、业务集成与控制阶段以及集团管控和综合应用阶段。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充分发挥集团管控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从总体上部署整个集团信息化的建设,建立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从各部门到集团,统一、高度业务集成的集团管理信息化系统。

二、文献回顾

关于企业实施信息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国外主要有两种主流的观点:一是“信息化生产率悖论”由Solow(1987)最早明确提出,即一定时期内信息化投资与企业绩效并不成正比关系。Loveman(1994)收集了1978—1984年60 家制造企业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发现没有明显迹象表明信息化投资能够提高生产率;Strassmann P A(1990)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发现信息技术和投资回报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指出IT投资和生产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另一个是“信息化增值论”:Brynjolfsson Erik(2001)通过美国制造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得出IT投资对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Namchul Shin(1997)研究表明信息化可以显著地降低企业的协作成本,提高企业产出。国内学者主流观点是信息技术显著提升了企业绩效。杨定泉(2011)通过对2003—2008年284家实施信息化的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发现信息化显著提升了企业绩效;赵泉午(2008)通过研究发现少数公司实施ERP存在短期绩效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ERP的实施成功率较低,而不是ERP本身存在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吴邦国(2003)认为企业信息化能够解决当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财务账目不实、采购销售等环节“暗箱操作”、生产经营过程“跑冒滴漏”的问题,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而关于企业信息化实施路径选择的研究,国外最具代表性的是Richard.L.Nolan的六阶段诺兰模型,该模型根据企业各个阶段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对信息质量的要求程度以及对信息化的需求程度不同把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以及成熟阶段①。Kumar(2000)认为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演变进化过程,即从标准库存控制包,材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规划,进一步扩大到包括其他企业的流程,如销售和订单管理、市场营销、采购、仓库管理、财务和管理会计和人力资源管理。Gattiker (2007)研究认为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是非常适合提供生产、营销一体化的,也就是说制造和营销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越大,ERP所带来的利益越大,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企业从ERP投资中获取利润程度大小的一个影响因素。Boban(2007)认为细心的业务流程分析和建模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一个先决条件,目前企业信息系统的作用已从业务支持转换为业务基础,因此必须有效地支持企业的业务流程以满足复杂的业务领域的要求。王凡林(2010)强调会计信息化从“辅人”、“拟人”向“共生”与集成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现有的关于信息化实施路径选择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很多学者仅把注意力放在信息化给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上,而很少关注具体的信息化实施路径如何影响企业的绩效。因此,本文立足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路径,提出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三阶段理论,从而为制造业企业进行信息化路径选择时提供借鉴。

三、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路径的三阶段理论

(一)基础核算阶段

传统制造业涉及到销各个环节,每个环节涉及大量的物料以及人工,各个环节的核算都非常复杂且易出错,就拿存货来说,从最初的原材料购入,到产成品的生产以及出库,都需要相关人员进行记录及相关的核算,此时如果采取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既费时又费力,而且还特别容易出错。会计电算化就在这种强烈的需求环境中应运而生。会计电算化就是把电子计算机应用到会计实务的处理过程中,以替代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从而实现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的分析。会计电算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仿真性,即对手工会计系统记账、算账、报账全过程的模仿;第二,集中性,原来需要许多人共同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通过几台计算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集中完成;第三,傻瓜性,也就是说,计算机处理会计更简单、更不费时,只需点击就能达到在手工记账系统下同等的效果②。因此这个阶段企业主要注重对基本业务的处理,如工资系统、应收账款系统等。由于该阶段大量劳动力解放,使得企业的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大大降低了财务数据的计量错误,保证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但该阶段人们处理数据缺乏必要的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对于企业来说也仅仅是为了完成对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实现企业的基本业务核算工作。信息系统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管理功能。

(二)业务集成与控制阶段

制造业由于涉及的业务流程很多,且每个业务流程都涉及到大量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因此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前提与基础。Boban(2007)认为细心的业务流程分析和建模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一个先决条件。因此在该阶段制造业企业首先应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做一个详细的规划,针对企业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信息化系统。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主要经历了从MRP—MRPⅡ—ERP—ERPⅡ的应用变化。ERP作为流程管理中的典范,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世纪90年代,Gartner公司发表了以《ERP:下一代MRP II的远景设想(ERP:A Vi-sion of the Next-Generation MRP II)》为题,由L. Wylie署名的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了ERP的核心概念,即两个“资源集成”:一是内部集成(internalintegration),实现产品研发、核心业务和数据采集的集成;二是外部集成(external integration),实现企业与供应链上所有合作伙伴的集成。ERP代表着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它把制造业企业的财务与业务数据整合起来,实现了企业的供、产、销一体化,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最终实现整个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Gattiker(2007)研究认为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是非常适合提供生产、营销一体化的,也就是说制造和营销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越大,ERP所带来的利益越大。

另外该阶段还强调对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数据的正确处理以及系统的规范操作上面。Morris(2011)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实施ERP的公司来说,实施ERP的公司不太可能报告内部控制的弱点,也就是说,ERP能够有效地改善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制度③。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是整个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石,只有把握每个业务流程的信息处理过程,完善流程控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整个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三)集团管控与综合应用阶段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发展成为拥有许多下属公司的集团企业时,各自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已不能满足整个集团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就会出现以下问题,如集团资金信息难以查询,缺乏有效手段集中资金和控制风险;母子公司之间预算管理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反馈、监控与管理手段以及集团财务报表系统单机单用户,无法共享数据,管理信息集成瓶颈有待突破等。因此,该阶段就需要一种能够覆盖整个集团的信息化系统以及综合应用平台,从而实现集团对下属公司业务数据的集中管控。此时,集团管控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新的信息化发展方向。但是这一阶段并不仅仅实现集团财务信息的一体化管控,还需要兼顾其他像人力资源系统、组织结构系统等的集中化建设,实现集团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同时这一阶段还需要建立集团统一管理报告体系及基于实时数据源的综合分析体系。这不仅仅包括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还包括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体系、内部审计报告体系以及质量安全报告体系等。这些管理报告体系都应该在统一的集团信息系统中完成,这一方面能保证报告的真实性、规范性以及合法性;另一方面使集团决策者能随时调用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决策速度。最后通过集团各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协同合作与发展,使得集团财务、采购、仓存、销售等业务在同一系统平台中进行处理。同时,通过各个系统的无缝连接,形成整个集团企业一个完整的数据流,最终实现集团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路径选择三阶段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它是针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路径提炼出来的,虽然并不适合每个企业,但是其信息化实施思路是可以借鉴的,即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从基本处理到业务集成、从部门整合到集团建设的整个过程,并且每个过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路径选择时,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根据企业具体业务以及复杂程度选择相适应的信息化方式,而不是盲目追求大而全,这样既浪费资源又达不到管理的效果。

四、案例分析与结论

企业走什么样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基本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虽然说企业的绩效并不一定取决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好的信息化选择方式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以中国南车集团的信息化实施路径为例,中国南车集团从成立至今,信息化的发展和实施一直是行业中的典范,根据国资厅〔2011〕481号文件,中国南车2010年度信息化建设水平以总分91.42分的成绩,进入了国资委A级行列。中国南车集团自从2003年启动信息化建设以来,集团的业绩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其中资本积累率一度增长了98.11%。尽管中国南车集团在信息化实施道路上走了一些弯路,但通过不断摸索与前进最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信息化建设道路。中国南车集团早期的信息化主要集中在对会计软件的应用上,重点放在对一些基础业务的核算方面。然而随着集团的发展,原有的信息化软件已不能适应集团的业务发展和管理的需要,集团急需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一体化管理,此时ERP开始大范围在集团内部推广,并且随着集团对资金与业务的集中管控需要,在集团内形成了统一的集团管控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从而实现了整个集团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因此中国南车集团的信息化建设道路同样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从基本处理到业务集成、从部门整合到集团建设一体化的思路,且其信息化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基础核算阶段、业务集成与控制阶段以及集团管控和综合应用阶段。

虽然信息化建设的这三个阶段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由于个别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发展水平不同,有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都经历这三个阶段,但是大体的信息化建设思路是一样的,即从简单到复杂、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从基本处理到业务集成、从部门整合到集团建设一体化的思路。同时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三个阶段信息化建设都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绩效,尤其是第二阶段,通过业务集成与控制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存货周转率以及资本积累率。总而言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情况,实现信息化建设从管理到控制、到分析进而逐步升级这样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锴,汪家常.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贡献与趋势[J].财政研究,2010(2).

[2] 刘新华.关于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管理世界,1997(2).

[3] 王世定,徐玉德.IT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J].会计研究,2004(9).

[4] 杨周南,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1(6).

[5] 熊焰韧,徐潮进,杨靖,等.企业 IT 治理现状与思考:基于机械工业集团公司的调查[J].会计研究,2011(5).

[6] 李捷,杨周南.如何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J].会计研究,2004(4).

[7] 蔡立新,崔也光.挑战与变革:基于信息社会环境的会计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7(2).

[8] Grabski S, Leech S, Schmidt P. A Review of ERP Research: A Future Agenda fo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pring,2011 2011,25(1):37-78.

[9] O'Leary D. Discuss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Assurance for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s: Unique Risk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March 2,2002,16(1):115-126.

[10] Gattiker T.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systems and the manufacturing-marketing interface: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 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July 2007,45(13):2895-2917.

[11] Brynjolfsson Erik,Lorin Hitt.Beyond Comput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Business Practices.Journal,2001.

[12] Strassmann P A. The BusinessValue ofComputers: An Executives' Perspective[M]. New Canaan: Information EconomicsPress, 1990.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篇4

【摘要】本文对油田信息化战略框架及管理成熟度模型进行了分析,为油田信息化框架的建设与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战略框架;管理成熟度模型

对于企业而言,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也就成为了企业管理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油田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应该纳入油田未来的发展战略中,为油田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信息系统进化阶段模型

信息系统进化阶段模型由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提出,因此也称之为诺兰模型。在诺兰模型中指出,在组织的信息系统从手工向着计算机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在信息系统进化阶段模型中,诺兰将其划分为六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在企业刚开始引进计算机的时期,计算机仅仅被作为办公设备,其应用的范围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报表、统计等工作。在初始阶段中,企业对计算机的性能、作用等都不明确,仅仅是通过计算机来满足企业实现办公设施改善的措施,在企业内并没有得到普及。

(二)扩展阶段。在扩展阶段中,企业对计算机的了解有所增加,将计算机更多地应用在数据处理等管理工作方面。因此,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出现了增加的情况,这就促进了企业软件开发热情与投入的增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盲目的问题,计算机购买与软件开发缺乏计划性与目的性,这就对其应用水平造成了制约,不能够凸显IT 的整体作用。

(三)控制阶段。在控制阶段中,企业管理者逐渐认识到扩展阶段中存在的盲目性问题,开始对IT 的投资及效益进行整体上的分析与计划,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从客观方面要求对组织、共享等方面的功能进行实现。在控制阶段中,企业IT 建设与应用更加明确,部分职能部门的内部已经实现了网络化,但是软件系统之间并不能够实现良好的沟通,信息系统存在分散的特点,其应用效率并不高。

(四)统一阶段。企业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控制的基础上开始对其进行规划与设计,实现了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形成了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在统一阶段中,企业开始注重将分散的IT建设实现系统化与体系化,将不同的IT 结构与系统通过统一的系统进行管理,实现了各种资源与信息在企业内部的集成与共享,更好地实现了IT 系统与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这种集成管理存在成本较高、时间较长、系统不稳定等缺点。

(五)数据管理阶段。企业管理层开始明确信息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已经将信息作为了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开始进入到数据管理阶段。

在数据管理阶段中,企业开始注重各种平台的建立,从而实现对数据的统一的管理及应用,更好地实现资源、信息的整合、共享等功能,促进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六)成熟阶段。进入到成熟阶段之后,信息系统已经能够对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实现很好的满足。在成熟阶段中,企业已经真正实现了IT 与管理之间的相互结合,实现了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了企业竞争实力与发展潜力的强化。

二、油田信息战略框架与成熟度模型研究现状

以胜利油田为例,通过研究之后可知该油田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诺兰模型的“控制阶段”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六个阶段的发展次序,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跳过其中的某些阶段而发展。在油田信息化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并不是对其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而是对其发展阶段的通过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因此,油田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实现信息化进程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建立,一方面明确油田信息技术发展的时间方向,另一方面清楚油田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当前,油田企业信息应用处于转型期中,逐渐从传统模式转变为先进模式,实现了IT 管理能力、IT 控制能力、IT 组织成熟度、用户IT 认知等方面的提升,但是管理体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革。通过新技术的引进实现技术层面的改革,从而促进管理实现相应的变革,解决新技术与管理配套之间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企业战略设计的过程中,信息是不可或缺的素材及资源,信息行为是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保障,是战略计划与实施之间实现匹配的重要纽带。通过战略设计、信息行为与战略实施实现战略信息管理过程的构建,为企业的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明确指出企业竞争的基础是信息的获取、处理及理解、应用。

油田信息化指得是依据油田的战略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为油田企业的运营提供服务,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相互整合与连接,实现新式管理模式的构建,促进油田企业效率的提高,最终促进油田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海燕.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引入基建管理可行性探讨——以高校基本建设为例[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43).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篇5

关键词:诺兰阶段模型 制造企业 信息化建设

一、诺兰阶段模型介绍

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要经历从初装到不断成熟的成长过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1973年总结了这一规律,并于1980年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他将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以下为六个阶段,任何组织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跳跃式发展。

1、初装阶段

初装阶段是指企业购置第一台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单项信息处理的阶段。这一阶段企业个别部门引入计算机,起一种宣传、启蒙作用,各级管理人员对有关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从不了解到有点了解。

2、蔓延阶段

蔓延阶段是指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展到多数部门,企业内部其它部门也纷纷开始购置信息化软、硬件系统。但这一阶段出现盲目购机开发或购买软件,甚至互相攀比的现象,同时还出现了数据冗余、不一致、难以共享等问题。

3、控制阶段

企业内部各部门纷纷购置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计算机数量超出控制范围。企业高层用投入产出优化法则来审视系统的应用,发现在这方面投资不断增加,但回收却不理想。同时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客观上也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出现了对整个企业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的行为。

4、集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些职能系统内部已实现网络化如财务系统等。由于在建立各个业务子系统时,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企业中形成很多“信息孤岛”。因此,为使各子系统集成得以顺利实现,从组织其他部门独立出来的信息管理部门努力把内部不同的计算中心和处理中心统一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在企业集成共享。

5、数据管理阶段

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作用,高标准、大力度地加强管理信息化工作。企业不仅制定了整体解决的信息化方案和步骤,而且选定了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从而真正地做到了对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应用。

6、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是指企业除了将包括人力资源、生产制造、财务、研发设计等方面的信息集成以外,还进一步通过电子商务与企业外部资源结合并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该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因此企业能够对自身的经营战略、业务流程、生产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重组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

二、k公司信息化建设及现状

k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制造企业,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曾为密封行业国家最早进行技术引进的八家企业之一,且是国内该行业第一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现为q市高新技术企业。k公司信息化工作开始较早,但因受当时许多因素的制约,诸如硬件系统昂贵且性能不高、软件系统功能有限且不成熟、在信息化方面缺经验及人才等,所以当时的信息化基本停留在初级应用的层面。

k公司信息化过程大致如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在财务部门最早使用计算机,最初仅用来做一些基本统计工作;2000年6月开始第一次实施erp,主要是在财务部门实现从手工账向软件记账的过渡,同时在另一套系统中实施了进销存;2000年9月到2002年3月,公司的信息化实施人员,对初次实施中的不足进行总结,进行了部分流程改造。2002年3月到6月,重新组织实施了erp系统,内容包括生产管理(mrpii)、进销存、固定资产、质量管理、人事工资等模块。在erp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于2003年到2005年实施了pdm系统、部分设备的现场数据采集系统(fms),这两个系统和erp集成,创造了橡胶密封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简称mf-plm)。在plm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完善,从2005年3月到2006年7月实施了橡胶配方智能分析系统和电子称量系统。2006年8月到2007年底,对oa重新规划和实施,同时建立起了电子邮件系统。2008年到2009年10月,对原有的各种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和升级,淘汰掉一些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在企业内部进行流程优化和重整。2009年10月至今,通过重新选型,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sap系统,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

公司通过实施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益,也使企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2003年获得“q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首批示范单位、“山东省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公司开发的“橡胶密封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曾获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q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三、k公司信息化建设所处阶段分析

随着k公司战略的调整,公司组织架构由单一主体向事业部、集团化方向发展,市场策略向细分市场延伸,各业务单元成为细分行业“隐形冠军”的目标也被列入了公司的经营大纲,但与公司业务流程相对应的erp系统的运行却显得力不从心,管理者最新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通过现有系统落地。

公司第一次实施信息化的时候,业务、财务分属两套系统,无法集成,暴露出了信息化运行的弊端。具体表现在:产成品库存数量大,周转率低,统计准确度低,成本核算精度不高;生产周期、产能不均衡,无法高效匹配客户订单;数据的真实度、及时率和准确率难以有效支持经营及战略决策。

经过sap系统实施后几个月的运行,k公司erp项目效果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强了财务在各业务环节的监督、控制职能,强化了财务的计划、分析功能,从而为领导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成本分析更加精确,可以找出成本控制的瓶颈,并指导销售价格的制定;有效降低库存,减少了呆滞品和超期商品,减少资金占用;均衡产能、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交货及时率和客户订单匹配率;实现基础数据的集中,为集团运营管控提供基础。

从k公司信息化发展过程来看,走过了诺兰模型的初装、蔓延、控制、集成阶段,目前基本已实现数据管理,并逐步走向成熟,它的发展历程严格践行了诺兰模型,也证明了模型的科学性。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传统企业的改造”,使企业逐步摆脱了粗放管理所带来的库存积压严重、产品成本高、对市场反映迟钝、财务状况不佳等各种困扰,并成功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制造企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诺兰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是不能跳越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mis的策略,或在制定mis规划时,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目前国内大型企业进入诺兰模型第四阶段晚期或第五阶段早期;中小企业有1%-2%进入第四阶段,约40%进入第三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诺兰模型说明,信息资源整合是信息化建设必经途径,是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

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实施中公认是最难的,在具体实施时,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哪一阶段,然后从自己所属的那个阶没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必重新再做前面的工作。我们还可以结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根据诺兰模型来区分哪些属发展中正常出现的问题,哪些属异常问题,从而早作准备、采取适当措施以减缓甚至克服可以预见的一些问题,并努力促进下一阶段的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蒋丽斌.税务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财务与金融, 2009(5):81-85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篇6

信息系统正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信息化建设成功率如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同时,对于如何建设成功的企业信息化的探索也一直在进行,人所共知的“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这个结论,就是从很多信息化建设失败中总结出来的。这个信息化建设的规律,超越了技术和应用系统层面,指出了影响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管理层面。然而,信息化成为一把手工程只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要建设成功的信息化,还需要关注大量的信息化管理层面的问题。究竟企业的信息化应该如何管理呢?这正是IT治理要解答的问题。

国内管理信息化咨询公司AMT信息化专家研究表明:IT治理是一个由关系和过程所构成的体制,用于指导和控制企业,通过平衡信息技术与过程的风险、增加价值来确保实现企业的目标。IT治理的目标是帮助管理层建立以组织战略为导向,以外界环境为依据,以业务与IT整合为中心的观念,正确定位IT部门在整个组织中的作用,最终能够针对不同业务发展要求,整合信息资源,制定并执行推动组织发展的IT战略,简而言之:IT治理从管理层面探讨如何确保IT系统支持业务,发挥IT投资的价值。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硬件投入为主的阶段:表现在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以购买硬件为主,较少投入资源建设应用系统。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产生的价值有限,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律认识不深,不能真正理解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或者仅仅把信息化当成是形象工程看待,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跨越了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

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的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化建设,大多数企业认识到信息化为企业带来价值主要在于应用系统,并把主要的资源投入到应用系统建设以及相关的服务上,企业逐渐接受外部咨询服务,引入外部力量帮助进行信息化建设。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建设关注信息系统对业务的支持,并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但是缺乏系统的规划,由于建设规模和范围的扩大,系统涉及的组织人员更多,管理层面上的因素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阻力。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

重视IT治理的全面建设阶段:在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基础上,全面关注信息化建设,更多关注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持,把IT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流程和人力资源等,把信息化建设运维作为企业内部一个重要职能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或者一个阶段的事情。目前只有少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这个阶段。

重视IT治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持续成功的保障。

IT治理关注两个层面的问题:

1.企业对IT的认识与定位

在信息化建设中,IT与业务的关系究竟如何,各级组织机构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责,IT如何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IT建设应该坚持哪些根本原则,把IT部门作为一个成本中心还是利润中心等,这是对IT建设的战略性思考。

2.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问题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贾易;网络

     一、电子商务的涵义及其实现方式

    1、电子商务的涵义。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它涉及信息交换、销售、支付、运输等整个贸易过程。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和应用,电子商务己成为网络技术应用新的发展方向。

    2、电子商务的实现方式。电子商务目前主要有3种形式,即edi形式、internet形式和intranet形式。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ce),即电子数据交换又称“无纸贸易”,它是贸易双方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的标准贸易信息,通过数据通讯网络,在参与贸易各方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和自动处理。它注重数据结构的标准化,将贸易中重复使用或不同领域共同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目的是实现业务过程的自动化,减少手工劳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尤其适用于减少交易循环中的重复工作。

    二、我国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阶段分析

    我国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一般需要经过展示阶段、交流阶段、交易阶段和集成阶段。电子商务对企业流程的影响程度随着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电子商务应用的水平越高,企业流程受到的冲击就会越大。

    1、电子商务的展示阶段。大多数企业迈向电子商务的第一步是拥有一个公司的网址,为任何一个潜在的用户提供信息和一个单项的交流方式。这种以静态的方式提供企业的产品、服务、联系方式以及相关信息的阶段被称为展示阶段。在展示阶段,电子商务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在网上提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吸引潜在的顾客;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对外的一个窗口,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展示阶段是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低级阶段,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地融合到企业的流程之中,因此毋须变革企业流程。

    2、电子商务的交流阶段。该阶段可以实现企业同客户(销售者、消费者)或供应商的双向交流,企业可以通过网站为顾客或供应商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并通过网络获得订单、进行报价和谈判,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该阶段的另一个优势是供应商可以准确获取库存信息。有条件的企业在交流阶段还可以组建企业外部网。尽管交流阶段实现了双向交流,但还不能进行资金交易。该阶段,企业的网站变成了信息聚集、传播的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营销和销售部门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流程变革以保证定单能够得到及时处理。交流阶段要求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需要建立前台电子商务系统。该阶段在网上销售商品并不是主要的目标,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大都处在这个发展阶段。

    3、电子商务的交易阶段。企业在交易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较完备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而且对信息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易阶段的电子商务活动会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买方和卖方外,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机构、认证机构、配送中心等都参与其中。数据加密和电子签名等技术也是电子商务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4、电子商务的集成阶段。集成可以分为企业流程的集成、信息系统的集成以及流程与信息系统的集成三个方面,按照集成的范围,集成又可以分为企业内部集成和跨企业集成。集成阶段存在重要的技术障碍包括企业之间的流程和信息系统的不兼容问题。集成阶段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市场营销开始到订单获取、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货款结算、产品的提供以及售后服务等活动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系统来完成的。

  三、制约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所在

    尽管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外贸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缺乏;2、电子商务本身的安全问题;3、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问题;4、电子商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5、外贸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四、完善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提高外经贸企业对国际电子商务的认知度,这是全面应用国际电子商务的一个必要条件。国际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低,不利于它的发展。全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外贸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特别要使广大外贸企业都能熟悉、了解国际电子商务,愿意采用国际电子商务方式。

    2、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解决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网络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当白己的计算机被病毒侵害,被黑客人侵,造成数据丢失、硬盘烧毁,都会感到极度的痛苦和愤怒。如果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还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对电子商务的推行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公众在电子商务前裹足不前。因此,政府应加强网络管理,维护必要的网络安全,减少网上犯罪行为,维护正当的商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

    3、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和安全问题对于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建立新的法律法规;对原有的相关法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要建立和健全关税、税收、支付、版权、专利、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保证电子交易的合法性,保护个人隐私和防范网上犯罪,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法律机制。

    4、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成功发展电子商务的根基,这一根基必须能够支持不断发展、日益复杂的交易过程。想要促进电子商务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使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因此,发展电子商务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市场环境、客户关系、产品创新、财务要素、企业资源、业务流程六个要素,因地制宜地选择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电子商务开展方式,才能对企业管理创新和传统企业战略转型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5、加强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针对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和国际电子商务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匾乏问题,应该建立起

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我国的高校应承担起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重任,根据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增设电子商务专业,我国的教育部门也应建立起从初中即开始培训学生电子商务知识的体制,从而给这项人才培训计划以长期性、体制性的保证。其次,应充分发挥我国业余大学、远程教育、民办大学等社会办学力量,针对市场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加大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力度。<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ce),即电子数据交换又称“无纸贸易”,它是贸易双方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的标准贸易信息,通过数据通讯网络,在参与贸易各方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和自动处理。它注重数据结构的标准化,将贸易中重复使用或不同领域共同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目的是实现业务过程的自动化,减少手工劳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尤其适用于减少交易循环中的重复工作。

         二、我国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阶段分析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篇8

1.1初始阶段

泸州老窖信息化道路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购置了第一批电脑用于打字等日常办公业务。随着计算机的作用被逐步认识到,财务部涌现出一些计算机爱好者,他们出于满足自身工作和部门需要的目的开发出一些类似财务核算、成本管理等基础应用程序。泸州老窖信息化建设的初始期一直持续到1997年。

1.2传播阶段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

大量的应用程序被开发,事务性数据处理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最初为满足部门局部需求的自主软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泸州老窖于1998年率先引进了用友财务管理软件。2002年,又在“进、销、存”三个方面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2003年泸州老窖与北京点击科技公司、四川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合作,以“协同和无线”为特点开发了“竞开协同办公系统”(GK-OA),有效地提高了泸州老窖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协同水平,缩短了企业信息交流时间与成本。这一阶段泸州老窖信息化建设得到迅速推进,大量的专业管理软件被引入到生产管理中,从开始的一个系统,慢慢发展到邮件、办公、营销、物流等多个系统,局域网、互联网应用得到提升,上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1.3控制阶段这一阶段是从计算机管理升级为数据信息管理的关键时期

IT应用的扩展达到饱和,投资回收效益不理想,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工作,信息技术应用进入缓慢发展阶段,相关投资预算开始放缓。经过前期的积累,依据“以统一为原则,以整合为手段”的指导思想,泸州老窖一共建设了38个系统,涉及办公、财务、销售、后勤保障和IT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满足了对信息化的基本需求。但是这38个系统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泸州老窖系统建设主要以外包为主,信息系统标准不一致,基础的信息数据不能达到充分共享,供应商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性不强,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信息化遭遇到建设的瓶颈期,增速放缓。

1.4集成阶段所谓集成

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连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系统。[3]集成阶段是打破信息化瓶颈,逐步实现对原有系统进行综合化和一体化改造,建设一个更有效地为中上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的系统。这一阶段泸州老窖的主要任务是实现38个子系统的全面整合,2005年6月,泸州老窖正式启动了“泸州老窖核心系统项目”,在酿酒行业内首家引入了SAPR/3系统作为公司的核心管理系统和核算平台,满足了企业从生产制造到销售的一揽子管理和资源优化,成为SAP在中国酿酒行业实施的第一家企业。

1.5数据管理阶段组织的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作用

对组织内所有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消除数据的冗余和不一致,数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010年,泸州老窖高层提出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任务为重点,以财务为主线,实现业务驱动管理的价值管理”,在这种思想指引下,结合泸州老窖信息化现状,提出了“三大平台四大系统”的信息化架构。第一平台是业已建成的SAP系统,其他系统通过SAP和外界保持沟通。第二平台是2010年搭建的供应链运营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的打造,把SAP这只手伸向更广阔的领域。把营销做到客户的领域,把采购做到供应商的领域,把决算延伸到银行。通过从广度、深度上的无限延伸,两大平台支撑日常业务的高效运转,能够积累很多基础数据,供中低层操作使用。第三平台是2012年起搭建的BI(商务智能)体系,BI平台是对前两个平台的数据进行抽取形成的决策支持体系,为中高层经营分析提供决策支撑。四大系统是从2011年开始搭建的销售订单模块、营销费用模块、客户关系管理模块以及2012年的物流管理四大模块。泸州老窖以“三大平台四大系统”为基本架构,以持续推进SAP、ERP系统深化应用、着力打造供应链运营管理平台为总体目标,全面整合企业信息资源,不仅帮助泸州老窖有效消除了信息孤岛,而且提高了整体运行效率。

2白酒行业企业信息化阶段定位

我国目前白酒行业整体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小型酒企尚处于最底层的初始阶段,甚至根本没有信息化意识,有的大型酒企则已完全将信息技术融合进生产管理中。2010年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曾针对白酒企业信息化应用状况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酒企信息化发展滞后,目前大多数白酒企业已经度过了应用财务软件的信息化初期,开始进入部门级软件应用阶段。基于诺兰阶段模型描述特征,我国多数白酒企业处于诺兰模型的第二、三阶段———传播阶段和控制阶段。对于处于传播阶段的酒企而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统一认识、积累经验。统一认识是指酒企决策层在信息化建设上应达成共识,信息化建设周期长、投入大、收益难以用数据精确评估,酒业高层须具有高瞻远瞩的长远目光,将信息化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考虑,避免出现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短视行为。积累经验是指传播阶段的自然发展为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供学习机会,使企业获得了实际经验,对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潜力有了感性认识。同时针对无序开发可能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等问题,传播阶段应尽量压缩。对于处于控制阶段的酒企来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统一规划是指为了解决上一阶段存在的问题,酒企按照信息技术的总体规划来建设企业内部统一的信息系统。整合资源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与整合,从而提高生产经营决策管理水平。酒企需要业务系统信息化应用的全面集成,要把企业从最前端的终端市场,到后台的响应,都通过一套系统完整结合起来,使企业形成快速反应和灵活决策的高效运营体系。

3泸州老窖信息化经验

对白酒企业的启示“政府先行,典型引路”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常见做法。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消费品工业两化融合的指导意见》,要求“要引导消费品工业企业主动加强与信息服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广消费品工业企业与信息服务企业对接、合作的成功经验”。白酒作为重要的快速消费品,要传播信息技术在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品牌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引导广大中小白酒企业走上信息化强企兴业之路,信息化标杆企业的建设经验可以给业界带来若干启示。

3.1需求是信息化的原动力需求是行动的原动力

只有用户认识到某种需求并希望得到满足时,才能产生某种行为。泸州老窖信息数字化之路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需求的过程。为了解决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相脱节,产品销售信息难以及时掌握的问题,老窖集团销售公司引入了用友U8财务及购销存系统。为了延伸销售订单下达至经销商,减少提报环节,增加业务运作执行透明度,老窖集团信息部与IBM合作,开发了客户服务系统。为了解决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管理人员移动办公的问题,具有信息共享、综合办公、系统管理以及公文流转功能的协同信息管理平台应运而生。限制“三公消费”等政策出台后,高端白酒销售受到很大的冲击,为了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2013年泸州老窖与最大的白酒电商网站酒仙网展开战略合作,推出泸州老窖在线电子商务平台,成为国内高端白酒O2O模式第一电商平台。企业发展的需求成为推动信息化前进的最有力的推手。

3.2自下而上式的应用型开发和自上而下的规划型开发相结合在信息化初期

泸州老窖主要采用的自下而上式的应用型开发,即在开发中逐步实现各个具体的应用系统,然后再对这些系统进行集成,这种开发策略符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但是容易造成“信息孤岛”等问题。到了信息服务的中后期阶段,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用式开发弊端频现,泸州老窖高层以前瞻性的发展视角提出未来信息化开发目标是支持公司千亿发展战略,在这样一种指导目标下,公司提出了“三大平台四大系统”的信息化架构。这一重大举措代表着公司信息开发策略实现了过去单一的自上而下式的应用型开发和自上而下总体规划型开发的结合。根据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成功经验,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自下而上的应用开发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正确策略。

3.3信息化从“做加法”到“做减法”

泸州老窖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做加法”到“做减法”的转变。实现信息化的从无到有,是“做加法”的过程,通过响应业务需求,把信息化一个个地实现,从最初的一两个系统,发展到后来的38个系统,逐步将信息化建设起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到了信息化建设的中后期阶段,做加法带来的后遗症逐渐显现,就要反过来对多重系统进行整合,即“做减法”,目前的泸州老窖,就是从加法到减法的一个过程,即消除“信息孤岛”的过程。只有有了一个个信息岛以后,才有消除信息孤岛的机会,泸州老窖信息化加法的过程,也是多数白酒企业在信息化历程中要经历的。

3.4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据统计

我国现有大大小小的白酒企业3万多家,规模以上的仅1600余家,大量的中小型酒企构成了白酒产业金字塔的基石。中小酒企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条件的制约,在生产规模和资金积累上占劣势,能投入在信息化建设上的资金通常有限,盲目照搬复制大型酒企的信息化项目不仅在资金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且与自身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不相适应的舶来品只能造成大量的的设备闲置和资金浪费。因此,酒企在信息化过程中应遵循信息化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所处的阶段,同时应结合行业的特点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切实制定可行的信息化建设方案,避免不切实际、盲目跟风的轻率行为。

3.5信息化是提升酒企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酒类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信息化相对滞后的矛盾,企业原始积累的基本完成与落后的管理的矛盾,是我国酒类行业当前的基本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加快推进酿酒产业的信息化是当前酒类行业面临的必然选择。有经济学者认为,“酒类企业一旦实现信息化,有利于酒行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酒类行业整体竞争力。从目前的市场现状分析,酒类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速势在必行。”部分在信息化方面涉水较早的企业已经尝到了信息化带来的甜头。“通过信息化建设,泸州老窖对企业的品牌营销、产品推广、资金物流等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促进了销售业务的提升,使企业近年来保持了年均40%的快速增长。”四川丰谷酒业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完成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生产计划为主线、辅助决策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工程。信息化实施后,公司生产周期缩短了20%~120%,库存资金占用降低了40%,资金周转次数提高了30%~100%,加班工作量减少了30%~50%,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5%~30%,按期交货率达到90%~98%,采购费用降低5%左右。

4结语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篇9

论文摘要:首先介绍了电子商务的涵义及实现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外贾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阶段,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一、电子商务的涵义及其实现方式

    1、电子商务的涵义。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它涉及信息交换、销售、支付、运输等整个贸易过程。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和应用,电子商务己成为网络技术应用新的发展方向。

    2、电子商务的实现方式。电子商务目前主要有3种形式,即edi形式、internet形式和intranet形式。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ce),即电子数据交换又称“无纸贸易”,它是贸易双方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的标准贸易信息,通过数据通讯网络,在参与贸易各方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和自动处理。它注重数据结构的标准化,将贸易中重复使用或不同领域共同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目的是实现业务过程的自动化,减少手工劳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尤其适用于减少交易循环中的重复工作。

    二、我国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阶段分析

    我国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一般需要经过展示阶段、交流阶段、交易阶段和集成阶段。电子商务对企业流程的影响程度随着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电子商务应用的水平越高,企业流程受到的冲击就会越大。

    1、电子商务的展示阶段。大多数企业迈向电子商务的第一步是拥有一个公司的网址,为任何一个潜在的用户提供信息和一个单项的交流方式。这种以静态的方式提供企业的产品、服务、联系方式以及相关信息的阶段被称为展示阶段。在展示阶段,电子商务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在网上提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吸引潜在的顾客;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对外的一个窗口,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展示阶段是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低级阶段,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地融合到企业的流程之中,因此毋须变革企业流程。

    2、电子商务的交流阶段。该阶段可以实现企业同客户(销售者、消费者)或供应商的双向交流,企业可以通过网站为顾客或供应商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并通过网络获得订单、进行报价和谈判,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该阶段的另一个优势是供应商可以准确获取库存信息。有条件的企业在交流阶段还可以组建企业外部网。尽管交流阶段实现了双向交流,但还不能进行资金交易。该阶段,企业的网站变成了信息聚集、传播的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营销和销售部门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流程变革以保证定单能够得到及时处理。交流阶段要求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需要建立前台电子商务系统。该阶段在网上销售商品并不是主要的目标,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大都处在这个发展阶段。

    3、电子商务的交易阶段。企业在交易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和较完备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而且对信息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易阶段的电子商务活动会涉及到方方面面,除了买方和卖方外,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机构、认证机构、配送中心等都参与其中。数据加密和电子签名等技术也是电子商务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4、电子商务的集成阶段。集成可以分为企业流程的集成、信息系统的集成以及流程与信息系统的集成三个方面,按照集成的范围,集成又可以分为企业内部集成和跨企业集成。集成阶段存在重要的技术障碍包括企业之间的流程和信息系统的不兼容问题。集成阶段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市场营销开始到订单获取、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货款结算、产品的提供以及售后服务等活动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系统来完成的。

   三、制约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所在

    尽管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外贸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缺乏;2、电子商务本身的安全问题;3、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问题;4、电子商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5、外贸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四、完善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提高外经贸企业对国际电子商务的认知度,这是全面应用国际电子商务的一个必要条件。国际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低,不利于它的发展。全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外贸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特别要使广大外贸企业都能熟悉、了解国际电子商务,愿意采用国际电子商务方式。

    2、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解决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网络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当白己的计算机被病毒侵害,被黑客人侵,造成数据丢失、硬盘烧毁,都会感到极度的痛苦和愤怒。如果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还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对电子商务的推行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公众在电子商务前裹足不前。因此,政府应加强网络管理,维护必要的网络安全,减少网上犯罪行为,维护正当的商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

    3、制定和完善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和安全问题对于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建立新的法律法规;对原有的相关法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要建立和健全关税、税收、支付、版权、专利、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保证电子交易的合法性,保护个人隐私和防范网上犯罪,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法律机制。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发展阶段

一、引言

2009年4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推进会计信息化的意义、目的、任务、措施和要求。针对该意见,2009年6月《会计研究》刊出刘玉廷《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一文,论文对我国会计信息化战略的时代背景、行动计划、组织实施进行详细介绍和重点部署,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关于会计信息化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主要争议:第一,研究论题多样化。随着IT发展以及其在会计中应用的深化,人们认识水平、研究方法和视角变化,研究论题呈现出多样化,与会计信息化研究主题有关的论题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 “电算化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信息化会计”、“网络会计”、“网络财务”、 “电子商务会计”等。第二,会计信息化观点多元化。在我国,人们对会计信息化认识是从会计电算化开始的,但随着IT在会计中的深入应用,会计电算化概念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1998年陈丽娜在《财经科学》发表的《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思考》为起点,人们逐渐把研究的视角从会计电算化转换到会计信息化,关于会计信息化的观点也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典型的代表为谢诗芬教授和杨周南教授。谢教授(2000)强调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利用的手段是现代信息技术,其目标是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作用是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杨周南(2003)认为“会计电算化”应该改称为“会计管理信息化”,简称“会计信息化”较为确切,提出了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Information Systems,Control and auditing)模型。第三,阶段划分多重化、矛盾化。笔者对1979年以来中国期刊网关于会计信息和会计电算化的400论文进行总结,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存在会计信息化阶段划分多重化等问题。主要观点包括:从会计信息系统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从信息化的过程角度进行划分;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进行划分,并把ERP划分为会计信息化的阶段。针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比较典型的观念就有两种:一种认为是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萝莉,2001),另一观点认为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更高级发展阶段(杨周南,2003)。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划分的多重性、矛盾性,使得在教学过程和科研过程中难以把握。论题和观点的多样化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在同时使用这些概念,容易照成教学概念模糊,会计信息化进程定位不准等一系列问题,统一概念、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特点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研究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诺兰模型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演变

(一)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 根据《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所谓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从汉语词语的角度解释,“化”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以构成动词,表示使成为,使变成的意思。因此笔者认为信息化一词,主要表示四个方面的内容:信息化的过程;信息化的水平;在信息化过程中信息的地位和作用;信息化的目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2009)指出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会计融合的过程,而AI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则代表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目的在于利用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谢诗芬教授(2000)发表《会计信息化审计研究》一文认为 “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AIS),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化的外延可从AIS的要素进行分析,AIS主要包括三大要素:IT、M、O。IT指信息和技术,信息主要指会计信息资源;技术指以会计信息处理依赖的技术基础,简称信息加工处理器,基于计算机AIS的技术主要指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通讯系统,其中最为核心的为会计软件;M指和会计有关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包括会计准则、会计法、内部控制和审计等。O指会计利益相关者。因此会计信息化外延:包括计算机系统、网络通讯系统、特别是会计软件发展过程,其反映了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利用、共享的手段和方法的变革过程;包括构建以IT为基础的会计准则、法规、审计手段和内控改革过程;包括复合型AIS开发、维护、使用人才培养的深化过程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过程。

(二)诺兰模型 诺兰模型是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NOLAN)于1973-1980年间,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的MIS发展的阶段模型,如(图1)所示。其反映以计算机为基础的IT技术在MIS的应用深度(管理层次)和广度(应用职能范围)的发展过程。随着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的变化,企业信息化的过程由低级到高级,由此把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发展分为初装、蔓延、控制、整合、数据管理和成熟六个阶段。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和探析,认为在此过程中,企业信息化程度、流程变革、信息利用等内容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第一,企业信息化程度。IT技术在MIS的应用范围包括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应用深度和广度的变化存在局部应用、内部集成应用、经营网络重组和经营范围重组的变化规律,如(图2)。第二,流程变革。随着IT在组织当中应用的深化,流程变革越来越剧烈,主要表现为自动化、合理化、流程重组和立足点变革四种方式(杨周南,2003),同时带来的回报和风险越来越大,如(图3)所示。第三,信息利用。随着IT技术在组织当中应用深化,信息在组织中的作用越来重要,信息的利用主要表现为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加工处理、信息提供、信息利用和信息战略五个阶段,如(图4)所示。因此该模型对制定MIS规划和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基于诺兰模型的会计信息化发展阶段 谢诗芬(2000)指出会计信息化就是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AIS)。AIS作为MIS的子系统,其发展亦存在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IT在AIS中应用存在应用深度和应用广度深化过程,存在组织变革以及信息利用变化的发展规律。基于诺兰模型,笔者在前人划分的基础上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萌芽阶段(1981-1983年)、缓慢发展阶段(1983-1989年)、有计划有组织发展阶段(1989-1999年)、企业一体化阶段(1999年-?)、内外一体化阶段、成熟阶段等六阶段。根据我国会计软件的发展,笔者认为前三个阶段有以下共同特点:IT在AIS中应用范围在深度上主要表现业务处理层,该层AIS在功能主要进行完成大量的核算任务以及信息的提供而非信息的利用,会计核算方法简单、有固定程序,属于结构化决策,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周期性、历史性、详细性、客观性、来源内部化、表现货币化、形式结构化、高精确度等特点;在应用职能广度上由会计局部的信息化到会计一体化发展;在流程变革有强调流程自动化向流程合理化方向发展,所谓合理化指为适应自动化发展的要求而对会计流程的变革,主要从资金流的角度探讨会计流程变革,目的是根据计算机的特点,简化会计标准操作过程、删减不必要的环节以及消除明显的瓶颈(填写记账凭证,生成会计账簿等),构建基于IT的会计流程,使自动化操作过程更加高效。缺点是组织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存在着物流、资金流、控制流、审计流、信息流,组织是其有机整体,物流是资金流的基础,业务系统是AIS的基础,控制流是保证资金流和物流的正常运作、信息和系统操作安全的重要保障,审计流是对内控流程的检验。前三阶段强调资金流及其信息流的关系,从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合理性进行AIS的开发,人为的割断了物流、资金流、控制流和审计流的关系,因此信息的收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形成了业务信息系统和AIS系统之间的部门级信息孤岛。鉴于以上特点本人把以上三个阶段归结为会计核算信息化过程,简称会计电算化,因此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属于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而非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高级阶段。

三、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会计信息化处于第四阶段即企业一体化阶段,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控制流、信息流等进行整体规划和流程梳理,进行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阶段,该阶段的AIS作为企业系统的一部分。AIS职能主要是利用核算层提供的周期性、可比性、来源内部、表现货币和非货币化、形式结构化的会计信息,对组织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经营状况进行初步反映和控制,是会计管理职能的初步实现、会计信息的初步利用。该阶段可以归结为会计管理信息化初步阶段,简称会计管理信息化初级阶段。当前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属于企业级会计信息化发展阶段,即以组织为整体的信息化环境下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

(二)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阶段存在如下优势:第一,企业内部集成变革。传统的会计软件核算模式使得会计流程远离业务流程,控制流远离资金流流程和业务流程,因此一则降低了业务系统和会计系统的协调性;二则降低了系统的安全控制性。但组织的价值活动和控制活动并不是独立的集合,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流程应是相互协调的,本阶段将以组织战略目标为依据设计MIS的IT战略目标,AIS的设计以符合组织整体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为目的,全面改造组织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控制流,实现组织业务流程、会计流程、信息流程以及控制流程的集成和重组,从而实现组织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控制流为一体,对组织各部门之间的经营网络重组,AIS逐渐融入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当中,促进企业内部信息技术应用的集成变革。第二,数据存储优化。该阶段随着流程重组和内部应用集成变革,系统数据的存储也进行了重组,业务系统和会计系统之间中存在的数据存储方式逐渐完善,比较典型的数据存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遵循数据源原则,业务和会计数据分别在各子系统保存,因此会计子系统使用的很多原始单据数据保存在业务子系统当中,公用数据单独保存,通过控制流程的授权可以有条件访问和二次加工原始数据,无源数据修改权限;另一种方式遵循数据共享原则,系统中有一个大型的数据库,对整个组织各个子系统数据和公用的信息进行保存,在控制流程授权的情况有限的进行访问、使用信息和二次加工数据。因此实现数据的直接传递和访问,并且随着业务的发生,AIS能够实现会计信息采集的自动化和实时性。第三,AIS的内部控制由AIS局部控制向企业为整体的内部控制发展。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AIS的IT内部控制逐渐呈现出其局限性,基于IT的内部控制由AIS的局部控制趋于以组织为整体的集中管理,即AIS的规划、设计、实施同企业的整体战略整合在一起,构建战略一体化的IS,战略性的信息系统突破单纯的AIS扩展到经营活动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使用IS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和实施跟踪,因此不再区分会计、业务和管理控制,会计、业务和管理控制已经嵌入MIS中;随着AIS的与企业MIS的集中的整体化,使得原来基于权利制约和岗位分置的内部控制逐步发展为以信息流、业务流、控制流等为基础的控制,控制内容上增加了信息系统的控制、风险控制、信息安全访问控制和数据资源控制、信息初始化控制以及软硬件资源控制、组织控制、、应用控制等等。第四,AIS功能由提供会计信息为主向利用会计信息为主发展。随着会计信息化发展,核算层AIS功能更加完善,提供的会计信息突破了历史的、滞后的、货币计量等限制,还提供实时的、对内的、非货币、相关度高的会计信息,AIS能够完成对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对比,进一步深入透视组织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因此AIS对会计信息的利用深度由提供信息为主向利用信息为主发展。AIS的主要功能也以核算为向管理为主发展,其以财务会计为中心,在完成基本财务核算的基础上,辅助企业进行管理分析,包括完成资金管理、成本价格管理、收入利润管理、项目管理、投资分析等管理型财务工作。

(三)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劣势分析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阶段存在如下劣势:第一,组织内外信息孤岛。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了价值链概念,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外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AIS实现了企业内部价值链的信息化构建,但组织内外之间的价值链的信息化仍处于断裂状态。因此当前的AIS只能提供若干财务指标初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无法自动获取、提供高度相关的同行业、上下游企业、国内外经营环境等数据综合全面反映AIS管理功能。即企业当中各种业务数据的来源根点不是销售和采购部门而是上下游企业、同行业竞争者、银行等,企业数据的终点(信息的利用者)不仅仅指内部管理人员、员工以及会计人员,还包括为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而组织内外信息孤岛的存在使的企业产生了内外价值链信息化的断裂带。企业内部和外部上下游、第三方物流和银行之间的支付单据、政务主管之间相关信息的传递仍然采用打印、二次录入、磁盘导入方式,存在内外数据的信息孤岛、数据冗余、数据接口不一致、信息滞后等问题。当前AIS无法自动获取高度相关的内外信息以及通过标准化的模式向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使其进一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受到限制。第二,会计管理的职能局部实现。同时当前会计软件的管理职能主要是利用核算层提供的周期性、可比性、来源内部、表现货币和非货币化、形式结构化的会计信息对组织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经营状况进行初步的反映和控制。仅仅是会计管理职能的初步实现和会计信息的初步利用。因为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仅仅通过若干财务指标无法全面反映,还需要同行业数据、上下游企业、国内外经营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该种分析方法没有固定程序、既定结果,属于半结构化决策,实现信息化较为困难,当前会计软件无法通过建模、仿真、模糊数据等方法对比、分析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状况、经营状况,无法反映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无法对企业的发展进行预测和决策,无法实现会计信息深层次利用的信息化,因此当前AIS仅仅是管理职能的初步实现。第三,内部控制问题突出。一方面,当前AIS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业务和会计流程的一体化以及经营范围的重组,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机制的建立直接依赖于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组织管理的复杂化,容易造成权力与义务边界模糊、管理责任难以界定、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现象,例如会计凭证的编制,在传统时期如果记账后出现错误一般由会计部门采用蓝字补充登记或者红字冲账等方法进行修改,而现在随着业务、会计一体化的发展,凭证生成主要由业务数据根据凭证触发器自动生成,存在数据源点原则,凭证的错误主要由凭证触发器或者业务的正确与否确定。同时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被改造,信息系统在组织内的范围和重要性增加,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资源,企业的运行管理、战略制定、授权和控制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增加了信息资产和信息系统相关的审计风险和控制风险,信息安全性受到威胁,对信息依赖性越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风险越大。另一方面,会计流程、控制流程以及审计流程存在“多张皮”现象。企业一体化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的职能部分分割,改变了原有的业务流程和会计流程,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企业仅仅将计算机AIS作为自动化会计业务处理的工具,加之大型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和关键控制纷繁复杂、体系庞大,对于IT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对AIS的内部控制功能以及审计功能较为忽视,因此出现书面内部控制和IT内部控制分离,审计流程、内部控制流程、会计流程以及业务流程“多张皮”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业务流程风险和组织风险,如果不尽快建立信息的、有效的内控和审计流程,必然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现阶段我国AIS未能很好地实现将内部控制流程、审计流程、会计流程以及业务流程等固化在信息系统中,对各单位业务线索、业务变更等进行连续监控和连续审计比较薄弱,无法根据业务线索、业务变更等形成自我评价报告。

四、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一)构造内外一体化的AIS 所谓内外一体化的AIS主要应用价值链管理理论,重构组组织内外会计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流程,通过信息流实现内外协同运作,构建企业战略联盟,实现整个价值链增值的内外一体化模式。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组织和上下游组织、商业伙伴等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数据处理和管理变成多个主体共同的职责,因此要求组织AIS的构建不再局限于本组织的范围之内。(1)AIS立足点转移。立足点转移是企业业务流程变革的最高级阶段,是一种更为激进的组织变革方式,它包括对企业性质及自身性质的重新思考。随着企业内外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将重新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首先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一部分应该真正实现融入到企业信息系统当中,随着内外价值链信息化的构架的建设,AIS的立足点逐渐发生转移,AIS的目标由为本企业会计主体服务变为提高所有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决策的能力服务;由从本企业价值最大化出发变为从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价值管理出发,以提升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工作、监管、分析、决策的能力为目标;AIS的建设由考虑企业战略目标出发转为提升整个价值链的企业联盟的整体和长远战略和策略发展的需求,实现组织间信息和过程利益最大化集成为目标。(2)企业内部控制转为价值链上企业之间的风险控制。随着价值链内外一体化的流程重组,组织内控的边界逐渐模糊。虽然企业之间价值链信息化的初衷是实现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提高整个价值链的优势,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结盟本身是建立在不完全契约形式上的一种竞争、协作关系,企业之间价值链的结构是松散结构,因此从其建立之初本身的稳定性、持续性就隐含巨大的风险:一是结构风险:比如价值链解体的风险,价值链之间的解体风险必然使链条上其他企业的商业秘密受到泄密风险;价值链之间缺乏统一风险协调管理机制,同时风险分析和财务管理的概念不统一带来的价值链风险;二是价值链内部风险:比如价值链上企业间文化不一致、发展不平衡、彼此之间的过度依赖、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等风险。因此企业要想实现价值链目标,将影响到企业现有的控制策略,因此风险的存在使得控制由企业内部控制为主转向企业间的风险控制为主。未来的AIS:一是对内部会计业务流程实现连续监控和审计。业务过程、控制和审计过程在信息化环境下拥有了新的内涵,控制过程、审计过程与业务过程的整合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现实要求,因此未来的AIS能够实现会计流程、业务流程、控制流程和审计流程的一体化,实现对企业业务流程和会计流程的连续监控和审计;二是能够实现内外企业战略联盟关系的支持下内外数据在一定授权基础上的共享;三是建立企业间价值链风险管理控制系统,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明确价值链上各企业的各种行为边界,对各种超越边界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四是对企业间的业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根据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设置控制点和关键点,并针对关键点和控制点设立预警系统,起到风险预警作用。以上即是未来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未来我国AIS的发展趋势。

(二)突出AIS辅助决策职能 随着内外一体化的发展,AIS的收集、加工、传递、报告变得越来越简单,即AIS会计核算功能和提供信息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会计报告提供的标准化建设逐渐趋于成熟,对内不仅能提供内部业务和财务信息,还能提供同行业数据、上下游组织、国内外经营环境等综合数据,将提高所有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和决策能力。信息的利用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AIS更加突出辅助决策能力,当然AIS的决策能力主要是辅助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而不是代替其进行决策。AIS能够通过建模、仿真、模糊数学等对比、分析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状况,反映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进行预测和决策,因此IT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范围不仅是在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应用,还包括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三)AIS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的国界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国家和国家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跨国公司和集团型企业,希望AIS能实现集团企业的统一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提供和利用,也希望AIS能够适应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法律、制度。AIS应该具有支持多语言、多国会计准则、法律、制度、报告形式的要求,同时也将促进各国之间会计准则、制度、法律、报告形式国际化趋同。

参考文献:

[1]萝莉:《我国会计信息化道路探索》,《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3期。

[2]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会计研究》2003年第10期。

[3]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2009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