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十篇

时间:2023-08-04 17:36:35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考核指标;心理教师职业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04-03

记者:姚教授,您好!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二十余年,今年是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十周年,经过十年的规范化发展,您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有何特点?

姚本先:我非常高兴能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的采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我觉得这二十年用6句话、18个字概括比较准确: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发展快、成效大、势头好。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初期起步到今天非常好的发展趋势,证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必须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从创刊以来至今有十年的历史,在推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全面开展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比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正好晚了一百年。上世纪初,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美国开展心理咨询的时间距离今天是一百年,另外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赖特纳・韦特默(Lightner Witmer,1867-1956)也是那时在美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指导诊所,并且深入开展儿童心理辅导。中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起步是上世纪80年代。有意思的是,台湾的学校心理辅导运动开始于50年代,香港是60年代,澳门是70年代,中国大陆是80年代,正好构成了一个链条。十年来,党和政府以及行政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在政策层面和宏观指导领域给予大力的支持。从1999年至今,国家连续颁发了五个非常规范的文件,除幼儿园外几乎涵盖全部国民教育。所以,我认为党和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进力度非常大,这也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快速、高效发展以及具有良好未来趋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记者: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进行考核这一问题,您认为考核指标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如何保证落实?

姚本先: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学校考核的指标之一,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考核可以直接检验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性开展,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办学指标,进行规范化的考核。

目前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负担重,能力有限,接受方方面面的考核评比比较多,我个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考核,而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是非常有必要的。考核要具有可操作性。考核指标可分为两大部分: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应放在硬性指标上,即要考核能够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质量的指标。有四个指标要重点加强考核:人员、场所、经费和课程。人员指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不完全是专业人员,但相对是在学校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相对稳定的人员。场所指要有相对固定的、符合要求的活动场所。经费指要有满足人员、场所、活动所需的经费,不一定是单项经费。课程指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课堂。这个课程和我们平时所讲的学科课程有很大区别,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情况来定,灵活开展,避免纯粹的课堂化教学。其他方面,比如思想认识、态度、理念、领导重视、组织机构等也要进行考核。

关于怎样去保障落实,我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和对学校的评估、检查结合在一起。比如学校的达标、示范学校的建设、特色学校的建立等等。无论是哪一类学校的考核都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来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涉及到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检查、评估,都应该包括这一指标。因此,特别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评估时,能够从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思想和理念出发,贯彻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有效的开展。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曾提到,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职业,您认为什么样的机制能使这样一个职业成为大家愿意从事的职业?

姚本先: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优秀教师从事这个职业,二是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职业。首先是这个职业需要优秀教师去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科教学的教师是不同的。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能只是影响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影响是有限的。比如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是对某一个年级某一个班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这样的老师只要保证有足够的水平,足够的教书育人的素质,往往就能够胜任岗位要求。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他要满足所有学生在学习、生活、身心发展方面的需要,否则就很难胜任这份工作。同时,这个职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并非是为了改善学生的知识状态,而是要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等整体状态。所以我非常赞成应该是优秀教师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目前,很难要求开展这项工作的学校去选拔优秀的教师,但从未来趋势来讲,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应该具有更高的职业准入资格,尤其是在个人的心理、精神、品德和专业素质等方面。

第二,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如何让优秀教师愿意长期从事,并且能够做好,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了解,当前中小学有一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从而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我认为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教师工作成熟度的问题,也有工作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还有教师自身发展的专业水平问题。但从当下所遇到的问题来看,关键是教师的地位、待遇和专业发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首先是地位。在中小学日常的观念里面,最有地位、最有影响、最有前途的教师是学科教师,甚至是主干课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有的学校可能是学校的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甚至是边缘人员,这就很难保证他在学校和其他教师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从而挫伤他的自尊心,打击他的积极性。其次,因为地位的模糊、边缘化,奖金、福利等待遇就会受到影响。再次是未来的专业发展。从学校目前的机制来看,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未来发展的资源不够、条件不够、空间也不够。这就使得这部分教师很难安心于本职工作。比如进修问题、继续深造问题、校内的提升问题等,都涉及到一个人的前途和专业发展。因此,若使这个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职业,就必须要解决地位、待遇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目前,最现实的办法是至少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放在“三同”的平台上,即同等地位、同等待遇、同等发展机会,这样就可以确保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岗位,或者说更多的教师愿意从事这个岗位。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优秀教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固然是好事情,这个岗位可能对于校内的教师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但我们更愿意看到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来从事这个职业。我认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模式、主要路径、主要策略是吸引更多的优秀应届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来从事这一岗位,而不是希望其他学科教师来转任。转任有一个专业的认同、角色的转换问题,而优秀的学科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如果能够有所侧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水准以及岗位基本要求。

记者:您刚才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入课堂,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一个试行标准,您认为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姚本先: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在中国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教育活动,也是必然趋势。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标准和其他新课程标准应该是一致的。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国家课程的基本性纲领文件,它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意图,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它也规定了各个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评价的依据。在我国,只有基础教育才有课程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还没有进入课程标准制定阶段。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三句话,第一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健康”是一个整体健康的概念。第二句话:立足教育,重在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指导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来维护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句话: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这三句话我认为是构成未来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的关键点。

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我认为这个标准由五个大部分组成。第一,前言部分。主要讲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这部分很重要,一要使大家避免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师在课堂上把一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灌输的方法进行讲解。二是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比如“健康第一”,可能90%的教师都不会把健康第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学校里发生着大量的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来换取升学率的问题,这表明教师和领导没有健康第一的观念。三是写明课程设计的思路。比如怎样体现立足教育,重在指导;比如有哪些重要的手段、媒介;怎样把课程的主要形式和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和学生的体验结合在一起。课程标准只是一般规定性的,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是一致的,具体的教学内容由各地根据自己对标准的理解进行设计。

第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该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作为一门课程的所有目标,或者是分为中学、小学的所有目标。分目标涉及到具体各个年级,以及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目标。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系统教育,如何从幼儿园适应小学的系统化教育,如何适应小学的规范和要求,如何面临人际交往、伙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等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目标。三年级的学生进入到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的相对独立期。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概念发展等这时要在分目标中体现。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非常具体,具有适应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第三,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也是课程教学内容编制的关键部分。课程到底要教什么,学生到底要学什么等具体规定性的内容在这部分体现。比如,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列出这一课需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第四,实施建议。这个实施建议主要是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管理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案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建议如何实施课程,如何评价,如何考核,如何开发课程,如何编写教材等。

第五,附录部分。主要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术语的解释和说明。使用和实施这个课程标准的人可能差异性比较大,所以有必要给予一些专业性、学术性的指导。

针对课程标准的问题,可能大家还会关心课程标准是独立的还是综合性标准的一部分。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是独立的标准。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存在,但不是独立的,都是融合性的。比如思想品德、体育健康等课程大纲里面都有相关内容。我们理解的课程标准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标准,同时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也是有利于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没有必要把它们分开。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条件、机会比较合适的时候,可以启动一些前期的调研,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局部地区试行。我愿意和各位专家一起为此奉献绵薄之力。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创办近十年,您见证了它的产生和发展。您认为从哪些方面对杂志进行总结可以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相结合,同时具有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姚本先:我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本杂志感觉非常亲切,也很有感情,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转眼十年之久,我是忠实的读者、作者和推荐者。我经常把它推荐给我们的老师、学生,特别是我的研究生。在此借这个机会,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给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包括学生、家长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阵地、一个平台,我也希望这本杂志越办越好。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全员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它强调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即心理学不仅要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青少年研究领域出现了积极青少年发展观(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以下简称“PYD”);这是一种关于青少年发展本质的观点,是从力量建构的视角界定和理解青少年的发展过程,强调青少年自身蕴藏着发展的潜力,认为应该把青少年作为一种资源去培育,而不是作为问题去管理。

青少年积极发展观认为:所有的青少年都具有积极成长和发展的固有能力;青少年生活的良好环境会激活他们积极发展的轨迹;当青少年参与到多重的、“滋养发展”的关系、背景和生态中时,会进一步促进积极发展;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从良好环境中获益;社区是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可行且关键的“运载系统”;青少年是自身发展的主导者和创立促进积极发展的关系、背景、生态和社区的重要资源。

基于积极心理学,特别是积极青少年发展观,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种种羁绊中出来,我对高中发展性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做了如下构想: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亟须解决三大转型问题

1.工作重心由“问题解决”转变为“素质发展”

总体目标的实现,要求工作重心必须由“问题解决”转变为“素质发展”。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1]但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功能上重“问题解决”、轻“素质发展”;在内容上重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防治,轻学生整体积极素质的发展;在工作途径上重个别心理咨询,轻团体心理发展工作。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来源”,以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学校领导层面也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心育工作的评价标准。正是“问题解决”式的工作重心和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领域,对学生消极层面的过度关注:心理辅导活动课惯于用“问题情境”导入,大量采用“自杀”“伤害”“成绩下滑”“同学矛盾”等消极的生活素材,以问题分析、对策研究的模式组织课堂教育;小团体辅导聚焦同类质问题学生,以纠正心理、行为偏差为奋斗目标;心理测量、个体辅导、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一切工作,都十分关注学生的弱点、缺陷和不足,而忽视了挖掘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职能。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需要积极美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得到积极情感的正向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正面培养。

2.教育观由“来访者即问题学生”转变为“师生共成长”

师生情感相融,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将观念由“来访者即问题学生”转变为“师生心理的共同成长”。在传统心理学消极取向的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常持有“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心理教师往往将学生放在心理问题的焦点上,无形当中将自己预设为“心灵拯救者”或“灭火队员”,产生心理高位,容易居高临下地看学生。而学生也在“心理咨询即有心理问题”的观念下,认为自身或他人一定存在心理问题,容易消极地自我暗示和印证,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御,对学校的心理室和心理老师敬而远之。“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造成师生之间情感隔阂、关系对立,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于开展,陷入困境。

3.工作方式由“单兵作战”发展到“班主任全程参与、全体教师关注”的教育系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发展需求,亟须由“单兵作战”发展到“班主任全程参与、全体教师关注”的工作系统。在我们的工作实际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孤军奋战”,全体教师参与度不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形同虚设的状况。张文新教授曾提到“停留在个体行为、个体水平,而不是学校行为、战略水平的我国心理健康教育80%是失败的”。实际上,以心理问题为取向、注重问题诊断与干预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难以建立真正完善的教育支持系统的。因而,我们必须摒弃“问题取向”的补救式的教育模式,站在积极心理学的宏大视野,团结所有能够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有效力量,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力、全体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心理工作者的潜在能效。

所以,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完成三大转型,即:从消极、被动、补救、个别向积极、主动、发展、全员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的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努力构建以“积极”和“发展”为核心特质的、全员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二、普通高中发展性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

1.思考与架构

构建以“积极”为核心特质、全员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明确以“积极”为核心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此外,要构建以“积极”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以“积极”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为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格意志品质奠定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应当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具体包括: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炼、积极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等。[2]在这一目标指向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构建这样的基本框架:①以积极的心理机能为培养目标;②以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研究内容;③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要方法;④以积极的解释为问题矫正策略;⑤以学生的幸福感为评估尺标。(见图1)

以“积极”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教育学、心理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和纠正心理发展中的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具体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效果与评价。(见图2)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思考和重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为目标,以“积极发展”为导向,激活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以“积极”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2.具体模式的提出

基于以上的思考和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我们应该建立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发展性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性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积极心理学支撑下,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为核心目标,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根本动力,从“积极课程辅导”“发展性心理咨询”“积极活动体验”三个维度出发,形成学科渗透、全员参与、全方位服务的立体协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见图3)

(1)核心特质:“发展性”是该模式的核心特质。即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以面向整体、兼顾个体、解除障碍、着重发展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机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意志和发展优势潜能为最终目标。

(2)根本动力:学生的“主体―发展性”是该模式运作的立足点和根本动力。即强调 “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自身心理建构主体”的教育特质,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

(3)工作脉络与组织特征:“积极课程辅导”“发展性心理咨询”“积极活动体验”是其三维工作脉络,“立体协同”是其组织特征。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发展性心理咨询为“点”、以积极课程辅导为主“线”、以积极活动体验为“面”的三维立体结构。三个工作维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促进;并且非常注重师生互长、全员参与,各教育管理部门协同工作的合力作用。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获得深层次可持续性发展,要真正获得教育实效,就一定要以“积极发展”为核心特质,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机能为目标,建立全员参与的系统、活化的教育工作模式。高中生发展性三维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效果与评价等方面,对普通高中生进行发展性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篇3

【关键词】 民族地区医院;健康教育;问题;分析;措施

新疆地处大西北边疆,准噶尔盆地,分南、北两疆,克拉玛依市位于北疆边塞;中心医院地处北疆地区为三级甲等医院,是一家中型综合性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审核医院,床位编制900余张,在编工作人员1200余名,具有先进的医疗水平、疆内领先的科技项目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研究生队伍也随着医院科技含量和社会发展及市场的需要迅速扩大,突出有专科性、病种性,各项管理制度越发成熟和完善。

1 健康教育的实施

2003年院领导在目前医院发展的基础上率先在疆内倡导“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号召,大力宣传健康促进医院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模式,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由护理部副主任兼健康教育办主任,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的稳步向前发展。2005年又逢卫生部向全国发起《全国健康教育与教育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通知,对我院来说是注入了新的契机,对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使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更加深入发展,更普及、更多样化,健康教育办反复为临床及医技科室设计实用性强、简单易懂的《住院患者健康知晓实施单》,门诊、急诊、医技科室《患者健康知晓实施单》及各项考核检查单等;成立质量控制委员会并定期检查考核;同时建议院领导将健康教育纳入科室考核指标中(目前已通过并在执行);请北京健康教育专家钮文异等教授来院讲座;组织本院专家、主任成立健康教育讲师团,在市广播电台以直播互动的形式讲座;讲师团在社区、街道、学校、企事业单位根据国际、国内卫生宣传日为广大市民宣传健康保健知识;编写并印制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指导书等宣传资料。使我院健康促进工作步入正规化管理的轨道。

2 实施中的问题

我院2000年健康教育仅在护理队伍中开展,没有普及,2003年开始扩展到医生和医技人员,健康教育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在不断的深入和普及。良好的形式、良好的空间、接受教育对象的增多,使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同时感到困惑和不安,其因素是担心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主要表现在:(1)科室主任不重视,认为健康教育是宣传科的任务;(2)医生不理解,认为是护士的责任;(3)医技科室有抵触情绪,认为是社区的职责;(4)即便科室认为健康教育纳入考核指标中没必要;(5)科室不愿为健康教育投资;(6)科室领导有敏捷的思维、创新的意识,但对此项工作理解误差很大,不能长远的看医院和社会的发展。诸多的原因,使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没有起色,科室健康指导工作大多仍是护士在做而护士长检查,长期以来病人本身对护士讲解就产生不信任和抵触情绪,从医行为不能如期进行,从形式上是医护共同指导,而实际是护士全部负责,针对这些问题,健康教育办多次在院网和院周会上指出,并充分强调医院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希望科室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但效果甚微。

3 问题原因分析

2005年9月,健康教育办带着诸多的问题,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在河北省承德召开的《全国医院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与培训会议》,会议上听取大量的经验交流和事例,咨询有经验的医院并索取资料。并对照目前我院的实际问题,分析原因,首先了解患者是否愿意接受健康指导,发放《健康教育指导满意度调查表》,结果显示,集中的主要问题:(1)患者是愿意接受健康指导并希望能解答有关健康保健咨询问题;(2)愿意接受医生的指导;(3)多数医生指导内容太专业化,听不懂;(4)少数民族、山区牧民有语言障碍;(5)护士操作性工作多,指导时间有限。其次在医生中了解和调查,结果显示,临床科室医生中的主要问题:(1)医生时间用在查房、书写病历及思考治疗、诊断上多,健康指导时间很少;(2)认为护士进行健康指导已经可以满足需要;(3)健康指导信息少;(4)过去医学教学无健康教育指导内容;(5)指导效果见效慢,信心不足。最后对医技人员调查结果显示:(1)病人流动性大,不固定;(2)工作性质是操作设备或仪器,没有与病人直接接触的机会;(3)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知道该从那些方面指导;(4)工作性质是窗口服务,不便与病人交流。通过对三类人群的原因分析后,找出根源,制定应对措施。

4 应对措施

4.1 针对患者的应对措施

针对住院患者文化水平不等、语言种类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对疾病认识程度不同,采取不同文化水平的患者应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1,2]。首先,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不能强硬执行,根据接受程度、耐受时间长短,对文化程度低者给予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教育方式,如主动示范、图谱、电视录像、广播电教、耐心倾听为主、耐心解释,对文化程度高者提供科普资料、手册、健康报、简单易懂的医学及生理常识等,并告知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行为干预,使其能充分理解和配合治疗。总之要明确行为干预的效果是循序渐进的长期效应。

4.2 针对医务人员的应对措施

(1)强化健康教育知识,明确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疾病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它在实现所有健康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2)在健康教育中,主要对象不仅是患者,对亚健康者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与患者的关系是医患关系的一个基本环节,是在特定场合有意无意进行着的健康指导活动,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医院的整体形象,要根据不同患者、不同场合,宣传健康知识,利用与患者接触的瞬间或固定时间交谈,向他们传播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多方面知识,以获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窗口服务人员,可以利用发放健康指导宣传单或手册的形式,简单明了地解释和回答问题。(3)积极与大众媒介沟通,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积极与媒体处理好关系,是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收集科室健康教育的活动资料,利用网络收集健康教育新动向及最新发展趋势,及时将信息反馈于科室,增加科室健康教育的方法、技巧、核算与管理的途径,利用图片展板宣传科室健康教育近况等,提高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赢得公众的支持与信任。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篇4

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设置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实践以积极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达到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历经“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和咨询”、“心理卫生与健康”等变化,直至近十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才广为接受。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始走向规范化建设道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卓有成效,全国普通高校大多开设相关课程,呈现出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任选到必修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主要有三种实践模式:一是学科模式,以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内容作为设计课程体系的主线,注重传授系统与完整的心理学知识;二是经验模式,采取心理训练、活动、实践等形式,旨在让学生获得经验和体验;三是问题模式,注重心理辅导与咨询,从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入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无论何种模式,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思想依旧占主导,过分突出学科理论体系,忽视人文精神的传递与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新设课程,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没有太多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因而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目标上,以“问题矫治”为导向“,成长发展”不够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依据教育的三项历史使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置一般分为三级:一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为主,注重开发潜能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二级目标面向心理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为主,注重心理咨询与疏导,消除心理症状;三级目标面向心理障碍和疾病学生,以心理治疗为主,注重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矫治[1]。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受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契合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过于偏重二、三级目标,忽视一级目标,导致过分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矫治,忽视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偏离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预防与发展为主,促进全体学生成长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内容上,以“理论”为主,“实践”不足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学科取向”为主,知识本位的课程思想严重,过分强调讲授心理学理论知识,在内容编排上呈现重症状诊断,轻预防,重障碍,轻发展的特点,凸显出过于理论化、专业化、系统化的专业心理学教学的特点。这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未能紧贴学生实际需要,解决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违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互动”不突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决定着其是一门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均是大班教学,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少课堂互动,更缺少教学实践活动,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冷眼旁观,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心理素质未能有效提升与培养。

二、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首发,旨在倡导用一种积极的态度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是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其中积极情绪体验是核心,积极体验中又以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最多、成果最丰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的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应该从单纯的问题取向转移到人类正向品质的研究与培养,通过挖掘人类自身拥有的潜能和力量来达到积极预防和积极治疗的目的,这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不同。1958年,学者Jahoda率先在反思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健康的科学概念[2];Cowen更进一步主张“健康应该是积极特征的存在程度,而不仅仅是疾病的缺乏”[3]。由此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指标正式融入心理健康的诊断治疗体系,促使人们对心理健康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也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主张开发心理潜能、降低负性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从而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4]。可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新的思潮已经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成为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分析

(一)设置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智慧、感恩、乐观、美德、幸福”等积极因素被积极心理学认为是人类所固有的特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这些积极的特质被培育与强化,那么与其相对的消极的特质就会改变与消退[5]。因此,要想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和力量,必须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协调发展、预防、干预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由关注学生的消极方面转向积极方面即可。在具体的目标设置上,大学身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健康、和谐、幸福的价值核心理念,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优势心理品质和正向积极的力量,在协调心理问题解决与积极品质培养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人格特质的健全、心理潜能的开发。

(二)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丰富了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扩大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提出了诸如增强主观幸福感、开发心理潜能、改善学习能力、完善积极人格等14项学校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5]。概括起来涵盖三层含义:一是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增强其主观幸福感,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融入“幸福课程”;二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必须塑造积极的人格,彼得森和赛里格曼提出了6种美德和24种积极人格特质[6],为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创建积极的教学环境,增加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离不开营造积极环境,一个良好而积极的教学环境是增加大学生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的必要条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实践以积极体验为核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深入心灵的课程,它的开设不仅要让学生入脑,更要让学生入心,只有学生用心、用脑、用感情去实践与体验这门课,才能更好地领悟与体会,才能内化与升华。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突出学生主体为中心、以创设故事情境为中介、以凝聚成功经验为起点、以提升积极体验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主线”的原则,通过课堂互动、团体活动、角色扮演、多元艺术表演等手段,形成自觉自愿的自我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用乐观的心态去体会,增强他们的心理免疫力和对不健康心理的抵抗力,达到预防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

作者:宋传颖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4.

[4]葛莹莹.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2015,309(3):132.

[5]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篇5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有效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利用受众面较广的媒体和其他有效途径宣传心理健康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民众对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人人认识心理保健的氛围。

1.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中形成氛围、达成共识,主动学习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能够积极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并能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做自评自查。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从02年以前社会大众对这个行业的不认识,04年左右的认识模糊或者误解(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08年左右开始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到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帮助,说明社会对整个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进步。但是也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够,很多有心理保健需求的人不能获得相应服务,广大社会群众不能普及到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

(二)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在宣传中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其受众面广、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开展广泛宣传。各地方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大众的需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负责制,开设规范的、连贯的、系统的、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保证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机会认识心理健康、接触和普及到心理健康知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主题班会及其他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推广心理保健意识;对整个社会大众而言,除了电视广播外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主题日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健康板报、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验等。其中可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主题日有“3.21”世界睡眠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9.10”世界预防自杀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

一、积极拓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覆盖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全心理健康素质,要努力实现心理健康资源全覆盖。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需求量较大的人群主要分为类。第一类,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导致了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巨大,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很大。第二类部分人群因他们有问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倾诉,或者心里的困扰,没有自己真信任的人可以给自己做心理咨询辅导。第三类是因为身份和环境,这一群体有很多复杂严重的心理问题。第四类是残疾人群,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多种因素导致这个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别人的歧视、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等。第五类是性心理问题的人群,这类人群他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性心理问题的途径,或者没合适的心理咨询师。第六类是危机感与自杀的人群,这类人群自我伤害的倾向很强烈,这些人需要及时的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这六类人群是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第一线服务对象,要力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政策能够全面覆盖这些群体,对这些群体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二、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态工作;规范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开展质量;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安排部署并监督落实各类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负责安排部署各单位团体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内容、形式等,检查落实工作开展效果;组织实施或审批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容、形式等;组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并做好专家库成员的管理工作,组织好专家库成员的交流学习和互动;充分整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考核和规范业务培训等工作;组织好心理援助。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常态性的工作来做。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很不一致,有些高水平的专家开展工作的平台局限或者受众面小不能很好的发挥专业特长;部分冲锋陷阵在第一战线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开展工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社会上公开开设的心理咨询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资格考试培训课程、专题讲座、以及像沙盘游戏和绘画治疗等技能培训很多,但培训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没有统一的规范的考核标准,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好坏很难界定,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没有统一标准要求,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有统一的监督考核机制;我省已经获得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人员很多,这些人群中有能够熟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也有一部分是持有资格证却不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鉴于以上情况,若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能够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注:保山市科技局科技基金:项目编号2014kj031 项目名称《对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篇6

健康教育目标人群的确定,是健康教育计划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根据健康教育工作实践确定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包括院内、院外两部分。院内健康教育以来院患者为服务导向,包括患者的门诊健康教育、入院宣教、住院宣教、术前宣教、术后宣教、出院宣教等。院外健康教育以在全国建立心血管培训中心的模式推动全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的整体提高。

2院内健康教育管理实践

2.1制定《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标准》推动健康教育促进工作不断进步

为推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健康教育工作,事业发展部健康教育科与护理部依据《北京市健康促进医院工作考核标准》出台了《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健康教育考核标准》,要求各科室按照考核标准不断查找和纠正工作中的不足,增强全体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责任感。依据考核标准,健康教育科与护理部组织各科室进行年终评比工作。在评比考核中,设立集体奖及个人奖,个人奖包括健教工作优秀奖、志愿者活动积极参与奖、《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完成优秀奖等。通过设立以上的奖项来提高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医院健康促进工作的持续进步。

2.2开展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活动

针对医院门诊与病房患者的特点,事业发展部健康教育科与护理部共同制定了《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健康教育科与护理部定期对全院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问卷调查。由患者或患者家属对调查问卷中的相关题目进行回答,题目包括患者对医院整体环境、门诊工作人员提供的健康教育相关工作是否满意;医院开展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形式、内容、健康宣教栏方面的满意程度等。健康教育科对收集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包括对调查者的学历、健康知识讲座的知晓途径、居住地以及对开放型题目的分析,并对每个科室的得分情况进行汇总与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医院健康教育中需要改进的环节,不断完善医院的健康促进工作,倡导公众科学的健康管理理念,促进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

2.3全院科室健康教育知识共享

2.3.1健康教育知识共享

为促进全院的健康教育工作,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2013年要求各科室的健康宣教员将本科室的健康教育知识上传至健康教育公共邮箱,使各病区的健康宣教员可以共享全院科室的健康教育知识,方便大家的学习与沟通,促进医院的健康教育工作。

2.3.2讲座内容分享

鉴于部分内科患者需要转到外科病区进行治疗,医院健康教育科要求各病区将本病区的讲座内容、时间通知各科室,供各科室的患者或患者家属分享与交流。

2.3.3相关科室协力配合,共同做好健康促进工作

由于心血管专业的特殊性,有时需要科室间互相配合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例如,急诊病人到医院后急需马上手术,手术后即回到恢复室,因对术前、术中的宣教知识没有获取,术后的宣教工作很难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医院门诊与恢复室互相配合,在无时间进行个体宣教的情况下,通过发放相关疾病的宣教材料来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通过对健康教育材料的阅读与医护人员的指导来了解与掌握术后的相关疾病健康教育知识。

2.4定期召开全院健康教育工作

会议促进学习型组织建立每季度利用召开健康教育会议的机会,健康教育科与护理部会邀请1~2名健康宣教员对本病区的健康教育工作亮点与大家进行交流与分享。由最初的优秀宣教员的带动作用,到目前各病区宣教员轮流介绍本病区健教工作的亮点与经验。通过各病区宣教员的轮流沟通与交流,使各病区宣教员能够学习到其他病区健康教育的优点,对于医院健康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宣教员的健康教育工作分享对提升全体宣教员的工作责任感与工作技能,实现自我超越、系统思考、团队学习的目的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5重视医务人员心理健康

提高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由于慕名前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患者众多,医务人员工作压力非常大、工作强度非常高。医院每年外请心理学专家对全院职工讲授如何减轻心理压力、增进院所员工的心理健康素养和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学讲座。2012年下半年,医院邀请安定医院的崔永华医师为全院的职工讲授《让我们忙碌并快乐着》的心理学讲座。2013年05月,在西城区健康教育所的支持下邀请北京回龙观医院护理部主任给全院职工讲授《缓解医护工作者压力,发挥工作正能量》,以此来提高全院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医院健教工作的开展。

2.6健康教育走进社区

在全国健康宣传日,如世界卫生日、全国高血压日等节日,医院会组织工作小组走进社区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为群体及个体提供科学的健康管理理念,由医院的单一救治模式即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现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健康促进为目标,不断探索健康教育管理医学服务模式。

3院外健康教育管理实践介绍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依托单位,承担着全国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的任务。在贯彻落实新医改政策的前提下,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一直以在全国普及与提高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为己任,秉承“用心守护健康”的服务理念,致力于发挥技术、人才优势,推动全国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全国范围内合理规划布局,挂牌成立心血管病技术培训中心,针对技术培训中心所属医院的技术特点和病种结构,派出专家团队,为地方技术培训中心送去全新的心血管病防治技术和防治理念。并以各省市区域心血管技术培训中心为依托,形成功能互补、相互支持的心血管技术培训与交流的服务网络体系,示范、推广心血管诊疗的新理念、适宜新技术,指导基层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综合能力,促进全民心血管健康。自2009年5月至今阜外医院共成立心血管技术培训中心40余家,遍布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了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全国性心血管病防治网络。

4健康教育取得成效

通过以上院内、院外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已经形成一套相对规范、管理科学的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对提高全国心血管防治综合水平,促进全民心血管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如何做好自身疾病的防控工作,对改变患者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不良行为起到了促进作用。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对于改善医患关系,增加彼此的信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健康教育对提升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心理健康素养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5健康教育建议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建议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形式不统一

各个高校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必修课、选修课、心理讲座、网络视频课等不同形式的心理课程。在开设心理必修课的学校一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为8个学时,仅仅普及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选修课一般是随机组班,每位学生四年内只能学习一学期,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各个专业,其知识背景和认识水平各不相同。任课教师选择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满足各年龄层次的学生需求的课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影响课堂效果。心理专题讲座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开设的场次可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缺乏连续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网络课程缺少现实课堂的互动和心理体验。

1.2 教学教材滞后

心理健康课程是知识传授与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的综合课堂,目前教材内容多是理论概念学习,忽视互动实践环节。同时课程教材内容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不足,某些教材内容固定化,不能及时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虽然目前众多学者依据实际应用编制新教材,但由于标准不统一,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1.3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某些由具有心理咨询师三级证的辅导员或教师担任,由于未受过专业心理训练,在运用心理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在运用心理知识和技能与学生沟通方面,在觉察学生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心理案例分析、心理体验等课堂互动融入到知识教学中等方面不是很熟练,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1.4 课堂设计缺乏实践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侧重在心理知识普及,忽略了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等心理技能培训。同时在教学方法多的选择方面,多媒体教学,单向知识传输,缺乏互动。

1.5 课程效果评价单一

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传统考试时发现,难以反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心理健康课程的独特性,将其改为考查课,但是由于考查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大学生心理是变化性,发展性的,在课程效果评价方面亟需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

2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建议

2.1 设置合理的课程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要求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

2.2 选编优质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在听取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各高校教学第一线的专家教师,依据实践教学经验编著合理的具有实性的教材,并定期进行检查更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3 提高师资素质

组成授课团队,课前进行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学习,定期进行培训,学期结束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培训和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作为课堂实践活动的拓展。

2.4 设计合理的课堂内容

近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课程内容主要由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以及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部分组成。 大学生心理随着年龄增长、经验阅历的增多,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也会不断变化。课程的内容依据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有所侧重。例如新生主要是适应问题,侧重学习和掌握在人际交往技巧,情绪管理方法,学习思路的转变等技巧。大二和大三学生关注情感问题、生活琐事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大四个人发展的思考和就业压力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

2.5 改进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在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教授内容设置互动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自我,将教师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执行助人自助的理念。适合心理学专业授课特色的讲课方式有课程讲授、心理测试、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体验活动、情景表演、团体训练角色扮演等。例如在讲授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主体,在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首先是通过课堂讲授,运用案例导入法,通过现实案例,使学生直观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意义。第二步通过科学测评法,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将班级进行分组,小组讨论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设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模拟情境,学生积极参与模仿,在模拟仿真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学会预防心理危机,珍爱生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也可以邀请专家讲座,举办各类心理活动作为补充教学形式。

2.6 有效的课程效果评价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普及知识、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依据课程目标制定适合学生的考核方式是授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将学生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可选择考虑平时表现加最终考核的方式。在日常的课堂授课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心理体验,可以将学生课堂出勤、参与的程度、课堂提问情况纳入平时考核。最终考核内容更倾向于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身边同学中普遍存在心理适应问题给出自己的有效建议等。与此同时,对于积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加分。

3 总结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编优质教材,设计丰富的课堂,设置有效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发展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杭东.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探索[J]. 社会心理科学,2013,02:55-57.89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评价与考核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完善学生人格、塑造学生心理的重要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达到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可是,现在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严重的缺陷。怎么样合理地解决这些缺陷,达到本课程真正的教学目标,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严峻的教学难题。下面是本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改革的前提:思想上要明确课程目的

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对心理教育课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求教育者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真正学到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问题调适的方法等相关知识。只有这样,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才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养的目标。

在正确认识心理健康课程的定位的前提下,教育者还必须在观念上对创新教学方式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传统上,我们主要使用讲述法,即教师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把心理健康的基本原理、心理问题的处理计较、心理调适的方法等讲授给学生。这种方法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的学会,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必须意识到课程的教育教学需要引进一些新的方法。

二、改革的措施

1、体验式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纯理论的内容,必须注重学生亲自的参与和情感体验,所以,在教学改革中应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讲授。

(1)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达的信息量少,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就避免了这种缺陷,这种生动性、可操作性、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能够增加课堂传递的信息含量。例如,在课堂上,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如《风雨哈佛路》等。视频结束后,教师可以首先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应该及时给与鼓励,不能严厉责备。

(2)心理剧。除了观看视频,让学生自己参与演出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这里面一种非常方法就是心理剧表演法。心理剧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寓教于乐。我们在教学时要设计环节,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心理剧中应该体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倾向、解决方法等内容。心理剧的最大的优点在让学生在参与中,亲自体验角色冲突、心理矛盾、情感的产生、发展、调整和解决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现场体验中感悟自身成长的经历,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其面对问题的勇气。

(3)心理游戏。为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机智性,还可以在教学中设置心理游戏。心理游戏设计的原则应该是符合真实的情境内容、需要一定的思考、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心理游戏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炼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能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不管是否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成功,教师都要给与鼓励,引导学生不看重成败的结果,只重视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

2、互助式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然后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但是,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必须是应用的指导者。不仅是一个传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一个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现场咨询。现场咨询就是在每节课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要预先安排好留出的时间用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提出后,由教师当场解答,完成后留出一定时间请同学们现场提出与当堂内容有关的心理困惑,由老师当场进行解答。另一种情况是,老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给予解答。这样,讲授的知识就不是脱离实际的,是形象生动的。

(2)师生互助式。这种方式是指除了教师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请一些有经验的、和学生年龄接近的人。让这些人结合自身的经验,讲解一些实用的方法。这样,不仅让学生接触了广泛的问题,而且可以和有经验的人相互交流、借鉴。

3、注重实效成果,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1)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模式仅仅是考察知识记忆,几乎不涉及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大部分学校的评分机制都是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即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考试。根据前面提高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堂表现部分的分数,应该根据学生参与心理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因素。考试也可以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判断等。

(2)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不完善的,仅仅包括教师自己和学生,不能够完全地表达出教师的教课水准。新的评价机制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所有和课程直接、间接相关的人员。多方面评价力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充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实际运用的目的。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工作要求也不够高。现在,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逐渐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容忽视。每一名教育者都有义务积极参与,尤其是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更是任重道远,一定要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篇9

通过对农村重点高中教师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分析,揭示出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里健康问题。同时,对其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进行探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教师的自我认知意识、提高教师自我专业发展能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辅导策略。

【关 键 词】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36-03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报告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方针,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门对中小学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干预力度增大。然而,由于农村各种现实的原因,对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少年一代的迫切需要,更是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最近,笔者以四川名山区第一中学等农村重点高中教师为研究对象,经过问卷测试发现,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状况从总体上讲是积极的,教师经常或有时感到自己的状态非常好和很健康的比例达到了81.33%;对任务的完成感到满意的比例占到了94.67%。但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不平衡、焦虑、情绪失调等方面。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人际关系、适应性、抑郁、敌对、偏执、躯体化方面女教师与男教师差异不显著。女教师在心理不平衡、心理承受力、情绪失调这几个方面显著高于男教师;男教师的躯体化、偏执水平高于女教师;低学历教师在焦虑方面明显高于高学历教师;中级以下教师的心理承受力、焦虑、抑郁、偏执的水平比中级教师与高级教师要高;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情绪化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教师在躯体化、焦虑方面明显高于非班主任教师;非高考学科教师在心理不平衡、敌对方面明显高于高考学科教师。

二、影响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 升学压力的影响。生源差,升学压力大,任务繁重是造成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地方教育部门每年都有一定的升学指标,升学率高的学校和教师将获得奖励,考上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的学生也将获得较高的奖励。而生源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升学考试,由于大量优生流失,要使农村重点高中能够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花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学校只能实行高压政策,给每个班下达升学指标,给每门课下达双入围率,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升学的压力不仅加剧了校与校之间的竞争,还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与矛盾,学校几乎把一切时间都安排来上课。调查发现,农村重点高中大部分教师的工作量超标,约20%的教师工作量严重超标,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班务工作使农村重点高中教师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在升学竞争下,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期望变得格外沉重,同时也转化为学校和教师的自我期待,这种期望使许多农村重点高中教师产生了较大焦虑感,从而导致相应的心理问题。

2. 学历提升、科研成果考核,使教师心理负担加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教师也面临较大的科研压力。由于农村重点高中还存在晋升部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压力,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行政按照部级示范性高中的考核指标对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要求,其中学历提升和科研成果指标给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可是,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无暇顾及科研和培训。60%的青年教师认为,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和有较大的经济压力和时间压力。还有约20%的教师感到读书、搞科研太累人,身体不适。约2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素质太差,写不出论文。由此,给教师们造成了较大的焦虑感。

3. 教师职业特点的影响。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育工作目标的高要求,决定了教师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之下;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又要求教师必须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教师工作的示范性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自我修养和师表形象塑造;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知识广博,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凡此种种都说明,教师职业本身就承载了相应的心理负荷,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人群严重的状况。

4.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欠缺。缺乏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内部原因。一方面,教师的职业角色认识误区导致职业心理承受能力差;另一方面,农村重点高中教师缺乏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受后工业文明的效率、效益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职业角色认识上走入了一个误区:教师成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致富的敲门砖,教师的价值取向功利化严重,许多教师只是知识的“兜售者”;“一桶水”型的教师,不愿充电,倚老卖老,教育培训只是流于形式,报个名,拿个结业证或文凭,急功近利,只是为了应付考核和评职称,不注重创新性和发展性,耗时耗钱,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却得不到真正的提高,与新课改所要求的学者型、研究型教师的期望值相差甚远。由此,在学习压力、考试压力、科研压力过大时,部分教师便产生恐慌的心态、对抗情绪,还有极少数出现强迫症,长期压抑导致心理障碍。

5. 深化教育改革的影响。绩效工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和实施,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工资随岗位和教学质量变化而浮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农村重点高中教师焦虑、担忧、甚至恐惧等心理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平等的“对话者”、“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修养,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与较强的教育研究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些教育理念陈旧、专业技术水平低、教科研能力不强、学历低、职称低的教师往往很难适应新课改的高要求,难免心里失衡、担心、焦虑、恐惧。

6. 不健全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调查发现,一元化的评价机制是不健全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是造成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把对教师教学效能的考核当作教师的全部价值评判,把对考试的“量化”考核作为对教师绩效考核的唯一标准,把教师本质的内涵的评价仅当做事实判断。第一,评价内容一元化,对教师的评价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考评,不重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作量的考核,不重视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目前,学生高考成绩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中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也是农村重点高中教师的生命线,这种评价理念落实到各个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时被扩大化。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教师年度考核和高考奖发放、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而科研能力和科研成绩基本与之无关。第二,教学实效的考评不管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一刀切的现象严重。如,文科、理科一个标准,此外,由于评价偏重于高考成绩,因此,非高考学科教师每学期拿不到教学目标考核奖,高考奖也很少,心理极不平衡。总之,由于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给农村重点高中部分教师心理造成了不平衡,甚至偏执、敌对等心理健康问题。

7. 教师个体发展空间有限。教师个体职业发展尤其是职称晋升的限制,使不少农村重点高中教师感觉无能为力。调查结果表明:农村重点高中80%以上的教师认为晋职最大的障碍是指标太少,只有近30%的教师认为是自己实力太差。教师的“发展空间”是造成35~45 岁的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相对于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来说,35~45岁的青年教师正面临着一个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年龄问题。35~45 岁这个年龄段的农村重点高中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刚刚评上中学一级职称,却不再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这部分教师发展空间极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职业倦怠心理严重。

由于内外环境的不和谐,导致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使教师在职业意识、创新意识、价值定位诸方面都处于停滞状态,工作满足于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重点高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策略

针对以上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教职工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探究,把握农村重点高中教师的特征,以人为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大投入,拓展教师发展的空间,促进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农村重点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重点高中优质发展,快速发展。

1. 开展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可是对教师尤其是农村重点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不够重视甚至忽视,因此对农村学生造成一些师源性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培育农村重点高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就必须对教师进行可持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农村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精神生活单调,再加上农村重点高中的特殊性,教师在城市化进程中难免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农村重点高中广大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如,聘请心理学专家对教职工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诊断室、交流室、发泄室,学校应配备一定比例的心理学专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交流会,可利用学校广播、大会、电视、校园网站、板报、校刊等渠道宣传、交流、诊治,并及时反馈信息,建立特殊群体和个体的档案袋,并作跟踪调查和研究。其次,应培养教职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意识。有心理问题的教职工应主动到心理交流室去咨询,通过个别心理辅导,达到缓减心理压力的效果,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上的心理困惑。

2. 强化教师的自我认知意识、提高教师自我专业发展能力。现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给农村重点高中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而最大的压力源是教学质量,因此,培育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健康心理的瓶颈则是加强教师的自我认知意识和专业发展。

教师对自我应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认识,包括角色认知和自我认知。在社会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角色。每个教师都应该恰当地判断自己的角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并认同自己的角色功能,这是教师角色认知良好的主要表现。作为教师必须明白,身为教师需要奉献精神,不管你愿意与否,这是教师这个职业决定的。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应做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要有“我当为十方人做桥,念悉踏我上度去”的佛的普度众生的精神,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才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优美的心灵。”动物植物尚能无私奉献,教师更应如此,更应有草根、春蚕、树根精神,有红烛精神,只有送人玫瑰,才能手留余香,只有度人才能最终度己,观念至胜,否则,无论你多么法力无边,最终也难脱离患得患失的苦海。

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应当正确地认识自我,认清自己的优缺点,能对自己的生理、社会地位、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而中肯的认识,尤其要认清自己的职业特点及相对固定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目标。教师要学会一些能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来缓解、减轻压力对自身的冲击和伤害;放松心情,调整心态,保持良好情绪,消除不良情绪;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拓展信息源,开拓与人交流的畅通渠道;消除不合理想法,强化对社会系统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认识。

培育农村重点高中健康的教师心理,必须强化教师的自我专业素质提升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做研究型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努力完成考核评价要求,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缓解心理压力,健全心理。

3.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搭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培育农村重点高中教师良好心理的外部保障。首先,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原动力,要培育良好的教师心理只有树立“创新教育,科研兴教”的文化理念,为农村重点高中教师搭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高自己的专业魅力,展示自己生命的价值,艺高人胆大,只有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职业忧虑,并从中获得快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深化农村重点高中教师的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其次,学校要将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教师绩效管理机制。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教研、培训机会,使教师通过边培训,边研究,边实践,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可通过专家引领,校与校,组与组,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立体互动式交流,案例反思,个性凸显,求异存同等方式来构建属于教师自己的专业实践知识。拓展教师个体发展空间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平衡教师心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予以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给予相应的空间自由,对于有较突出的科研贡献的人应给予较多的科研经费和奖励,并与职称评定挂钩,也可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拓展农村重点高中教师的发展空间,以科研提升教学,提高教师的心理平衡度。

参考文献:

[1]阮成武.示范性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20-23.

[2]岳理.普通高中心理教师专业角色职能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8(3):29-30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篇1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24期,我们分享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立德树人铸魂,这个魂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脉相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能是为深化素质教育和奠基人生幸福提供杠杆,这个杠杆的支点就是“积极心理”。在前几讲弄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的基础上,接下来本讲就要进一步澄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教育什么?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

在分析对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之前,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一个小故事:

有位心理学家,拿出一张白纸,贴在墙壁上。然后又取出一支笔,在白纸上面画了一个圆圆的黑点。见下图。

然后,心理学家问参加被试的人说:“请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几乎所有人异口同声地说:“一个黑点!”

心理学家假装很惊讶地说:“你们都只看到一个黑点吗?”

大多数人还是说:“对啊!”

心理学家启发大家说:“你们更多应该看到的是什么?”

这时,有人恍然大悟,高喊“一张白纸!一整张白纸!”

心理学家肯定地说:“是呀,其实我拿出来贴在墙上的是一整张白纸啊,但因为在上面画了个小黑点,那个小黑点就成了你们关注的对象了,而整个一张白纸为什么却成了被忽略的对象了呢?”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小黑点就像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关注的少数问题人群及其缺点,由于其问题比较突出,总是容易被优先注意到,而一整张白纸的广大空白却被忽略了,成了不受关注的对象;恰恰就是这一整张白纸才更能代表全局,代表整体。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将对象聚焦少数问题学生,就像关注上面白纸上的小黑点;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面向全体,就像关注上面的整张白纸,既包含里面的小黑点,更包含小黑点以外所有的空白。这就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最大不同。

我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跟随美国病理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显然都是针对问题学生,也就是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场所一般都叫心理咨询室,至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也还是只有劳动部组织考试的心理咨询师证书。这种狭义的对象容易有负面“标签”效应,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心理咨询室接受咨询或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对人的立体化影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少数学生,而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这从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定义中不难看出。

一般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从上面界定可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由面向少数问题学生转向了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咨询室也相应地改名为心理辅导室。这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对象的界定上的一大进步。

随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教育对象从面向全体学生升级为全员参与,也就是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都是教育者,同时也是被教育者(对象)。教育者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他人的影响(教育),一是自我教育(自己教育自己);被教育者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接受他人的教育,一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这样充分体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自、双主体性、相互作用性和共同成长性。当然,由于教师和家长在年龄、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教师和家长的主导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

为什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是全员呢?因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是“塑造积极心理,奠基幸福人生”,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要全员参与,其对象在指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的基础上,不仅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还将所有教职员工、家长包含进去。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因为只有积极的教师、积极的家长才能教育和影响出积极的学生;学生幸福,首先要让教师和家长幸福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教师和家长才能整体积极起来,幸福起来。因此,所有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既要教育自己又要教育他人。从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结构内在的双主体的平等关系。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强化上述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面向全员的四层次内容。

第一层,最基础层,即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这里面又分一般和专项。一般主要是指世界性的通识。谢恩・罗普兹(ShaneJ.Lopez)等选取美国四个主流咨询心理学杂志进行内容分析,将积极心理品质按频次由多到少做了归纳和总结,具体内容及顺序为:价值观、道德规范、自我效能、成就、自尊、调节、应对、移情、目标设置、自我概念、问题解决、自我控制、亲情、思想开放、现实化、幸福感、动机、希望、适应性、一般能力、领导力、生活满意度、创造性、洞察力、见识、乐观、灵性、道德判断、情感智力、爱、生命力、积极情绪。根据中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指向(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类型(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关系维度(对人、对事、对己)等,将下列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性核心内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从而实现积极思维品质的改进、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练、积极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使人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专项是指专门提炼的积极心理品质,即六大维度。教师和成人是下面21项,大学生是其中压缩的20项,中学生是其中压缩的17项,小学生是其中压缩的13项。

第二层,弘扬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包括:仁、义、礼、智、信、廉、耻、温、良、恭、俭、让、忠、孝、节、勇、和。其中“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第三层,筑牢核心素养。如前所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内容不再展开。由于核心素养是未来课程改革的科学依据和基石,因此,也必定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

第四层,预防和化解各种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不化解问题,而是坚持扶正祛邪,通过固本培元预防和化解各种问题,比如:注意分散、记忆减退、犹豫、冷漠、多疑、自卑、暴躁、空虚、无端烦恼、消沉、偏执、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依赖、自负、狭隘、孤僻、易怒、嫉妒、厌学、逆反、早恋、虚荣、适应不良、职业倦怠、网瘾、厌世等。

四个层级的内容看似繁多,实际都紧紧围绕着一个轴心展开,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活灵魂。具体为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各层级内容的交叉重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提炼、取舍和整合;更可以蕴含在学校文化、课堂内外和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