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劳动教育十篇

时间:2023-07-10 17:20:57

创造性劳动教育

创造性劳动教育篇1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具体指的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境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判断,机智的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并能预测该措施的教育效果。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能使教师发挥他的课堂讲授技巧和艺术效果;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是沟通师生关系的一座理想之桥;同时有助于教师缓和教育工作中的紧张局面,使其更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这一点,可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得到证明。

在许多青少年的心目中,教师往往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新学期到来时,我们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上制订了许多管理细则,其中对学生仪表有一条要求:不准穿拖鞋进课堂。初一年级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小学,进入中学后,对执行这一要求并不容易。有一名同学屡屡“犯规”,一次班主任见他又穿拖鞋,就问他为什么总改不过来呢?他说:“我习惯了,况且我们原先学校的教师都是经常穿拖鞋进教室。”他把原先的教师搬来做挡箭牌,班主任没有生气,而是说,“在我们学校,如果你什么时候看见老师穿拖鞋进教室,你也可以。”这个学生自然是没有机会穿拖鞋了。这位班主任处理这件事时,没有对学生加以训斥,而是表现出善于运用言传身教的教育原则,抓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心理特点,循循诱导,机智地做通了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取得了成效。

对于初次离家住校的学生来说,最难抑制的情感即是恋家。有位住校生三天两头就要回一次家,学习耽误了,还影响班里纪律。特别有一次,他先斩后奏,回了家后才打了一个电话,说病了,要休息几天。几天后他回校了,班主任正好在走廊上遇到,于是马上扶他进教室,并热情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看,谁来了?某某同学的病已经好了,让我们向他祝贺。”几句话,教室里气氛活跃起来,而那个学生则满脸通红,不知是羞愧还是感动。怎样斩断学生的恋家情绪而使他安心学习,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该班主任及时抓住这一机会,运用多变灵活的教育策略,从而对该生起到了婉转批评的作用,又向他表达了教师和全班同学对他的关心爱护之情,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所应具备的热爱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没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又缺乏灵活的教育策略,那么碰到此类事情时,可能就是另一副面孔:“你怎么不请假?功课落了这么多,看你怎么办?你还知道回来!”这样简单的训斥,必然给学生心里负担和压力,师生这间就难沟通,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创造性劳动教育篇2

【关键词】劳技课;创造性;思维能力

劳技课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获得积极地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技术素养为目的,是操作性较强的基础性教育。劳技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劳技课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劳技课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劳技课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近几年,国家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体系。劳技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与实践性,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劳技课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培训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忽视了劳技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如果劳技课只是从理论上传授劳动与技术知识,那么就会降低劳技课的教学效果。劳技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与技术素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因此,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劳技课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小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2.利用劳技课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2.1优化学习过程

不同的劳动技能,劳动方法也由特定的动作组成,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劳动方法,最终形成劳动技能。长期以来,劳技课程一直采用的是理论授课模式,教师先讲授理论,由老师先做,而后学生模仿,这种理论授课模式对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非常不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学生一味地模仿老师的示范,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学生很难再学习过程中提出一味,甚至对于一些问题也会直接忽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失去对劳技课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劳技课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劳技课教学的核心便是创新,通过劳技课教学,可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一番学生思考,给予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迫切地想要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由此激发。在劳技课教学过程中,骄傲是需要将知识点融入到问题中,将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吸引到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正确思考,鼓励学生可以自主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况中,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以《“改造”雨衣》一课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强调雨衣在雨天出行的必要性,而后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雨天使用雨衣时,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积极提出自己在使用雨衣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此时,教师便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雨衣进行改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方法。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雨衣进行了创新性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在创新思维上培养。在劳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提出问题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可以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己思考,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2.3回归生活实践

劳技课教学依托于生活实践,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将劳技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凉拌菜》教学为例,教师在教授凉拌菜做法后,可以鼓励学生在加重自己动手制作,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将知识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4积极评价,给予鼓励

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是劳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既是对学生劳动知识与实际劳动的结果检查,也是教师教学成果的直接反馈,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评价,在按照一定标准对学生成果作出价值判断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给予学生肯定,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小学阶段,学生普遍渴望表扬,在增强学生荣誉感的同时,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劳技课中。因此,在小学劳技课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评价,给予学生鼓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完成劳技课作品后,教师需要组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其适当鼓励,一般的,小学劳技课评价多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劳技课活动中的真正体验与教训,这样学生便会更加全面地评价自己的作品,对自我认识更加的清楚。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点评,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优化加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再次提高,进而更好地利用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3.结语

小学劳技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调动其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提升劳技课程的趣味性,又可以技法学生的创造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创造性劳动教育篇3

[关键词] 劳技教育 背景分析 主要实践 成效启示

对中小学生实施劳技教育,既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为了寻求对中小学生有效实施劳技实践的有效模式,笔者从2003年开始,以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为载体,积极探索利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强化对中小学生劳技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面向全市小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技教育实践创造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提升,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普遍欢迎与认可。2005年以来,原浙江省委书记、原浙江省委宣传部长陈敏尔先后视察劳技实践基地,给予了高度评价,活动基地还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宫协、省教育厅、团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背景分析

1.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催生”劳技教育实践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培养动手能力……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也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要求将劳技教育作为小学至高中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

2.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对“专业化”的劳技教育实践基地提出了迫切需求

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核心内容之一。从传统的课堂教育看,动口多、动脑多,但动手少、实践体验更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专业化的劳技实践活动,是一项集知识与技能、动脑与动手、设计与创作于一体的体验式教育,学生在反复实践过程中,手、眼、心、脑得到充分调动与密切配合,从而激发学生智力和潜能的深度开发,培养学生对劳动实践、探索创新的兴趣和热情。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能顺应学生的成长需求,积极加强专业化的劳技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载体与平台。

3.中小学校自身条件的欠缺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使社会化的劳技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成为可能

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劳技教育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但许多学校由于受师资、场地、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劳技教育无法正常开展,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创造、放飞梦想的场所,2003年7月,绍兴青少年活动中心在认真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身优势,建立起了绍兴市第一家劳技教育实践基地。

二、主要实践

1.在拓展对象中丰富学生的必修课

在绍兴市教育局和越城区文教局的大力支持下,明确青少年活动中心劳技教育实践基地的对象为市区各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全体学生,把学生参加校外劳技实践基地的内容,列入各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以学校为单位,每学期分批组织学生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一天的劳技教育实践活动,规定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参加劳技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8天。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劳动实践基地参加劳技实践教育活动,成了这些学生的必修课。

2.在明确原则中强化活动的规范性

一是层次性原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难易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是趣味性原则。活动内容设计要充分考虑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操作性原则。设计的活动内容,必须能激发学生动手的潜能,让学生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制作。四是创新性原则。设计制作的作品内容,应具有开放性,给学生自由想象与自主创新的空间。五是安全性原则。应选择无毒害的材料,无危险的工具设备,来设计作品内容,以确保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六是时效性原则。针对学生“喜新厌旧”的心理特点,及时开发具有创新空间、具有较大科技含量的实践项目,每年更新实践项目与内容,让学生对实践活动始终充满新奇、保持热情。七是价廉物美原则。巧妙、合理选用原材料,尽量利用废旧材料、可回收材料,降低制作成本低,减轻学生负担。八是激励性原则。教师应及时组织开展各类评奖活动,如作品创意奖,制作精美奖,团队合作奖,小小领袖奖等,激发学生对实践、创新的兴趣。

3.在适应需求中增强课程的针对性

我们从学生兴趣和实际能力出发,本着以上8大原则,配备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设施与设备,先后开辟了12个劳技教育活动室,如能工巧匠屋、鲁班小作坊丝网花艺室、铁艺创作室、纸艺创想室、软陶制作室、美点制作室、串珠手艺坊创新智趣园、机电航模室趣味编织室、创意沙雕场等,每个活动室开发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同时,还为学生安排了烧烤、钓鱼、划船、无线电测向、步调一致、勇者之路等拓展与休闲类活动。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挖掘学生创造才能,我们还每年举办一次“动手乐”劳技创新大赛,每届一个主题,学生运用规定材料,根据主题进行创作,至今已举办七期,培养、发现了一批“创新之星”。

4.在整合创新中提高质量与水平

紧紧围绕“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这个总体教学目标,选聘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学校的相关专业老师和高级技工,作为实践基地的教师,合理设置活动目标,改进活动步骤,创新活动方法,优化教学流程,不断实践基地的提高教育辅导与服务管理水平。要求教师确立知识、技能、情感三维一体的教学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技术素养为突破点,以基础知识、工具使用、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基础,按照“创设情景与揭示课题学习技能与方法构思设计与加工制作交流展示与相互点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流程,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劳技实践活动,提高劳技实践活动的质量与水平。

三、成效与启示

实践活动开展7年来,先后有30万多名学生接受了劳技教育实践,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教师、家长的一致肯定。许多学生在作文中纷纷写道,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劳技实践活动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学校教师也一致认为,学生在基地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拓展了孩子们的心灵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独立个性、体验创造快乐,培育健全人格的广阔舞台。

1.规范丰富的校外劳技实践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学生在劳技实践活动中,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来设计与创作作品,他们会在“这个不行,换那个试试”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2.规范丰富的校外劳技实践教育,能有效优化学生的心智模式

一是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劳技教育活动给孩子们转换了新鲜的角色,提供了新的学习情境,活动中,让那些调皮好动但脑子灵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成了“创造明星”,让那些平时“表现平平”的学生有了充分展现自已的机会,也让那些“差生”发现了自己的潜能,让老师与同学刮目相看。学生在这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满足,增强了自信。促进了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是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动手创作时,总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螺丝拧歪了,零件装反了,木板锯断了,线缝错了,都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和顽强的意志去不断反复尝试和改进,领悟出制作方法和要领。在这反复实践过程中,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和韧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不畏困难的劳动品质。

三是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劳技实践活动时常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大家群策群力、互相合作,相互配合。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只有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创造性劳动教育篇4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观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151-02

翻开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不仅创造了社会的一切财富,也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只有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观念,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切实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劳动观即对待劳动、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观念和态度。切实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积极参加社会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思想观念,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保证。

目前高校的学生,劳动观念比较淡漠,甚至有轻视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的观念。究其原因,在进入大学前,由于考大学竞争激烈,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很少接受劳动观教育,从小几乎没有参加过生产劳动,家务劳动也很少做,有的学生甚至一点家务劳动都没有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另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怕子女参加劳动影响学习,宁愿自己多吃苦,也不让子女参加劳动;三是有的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对学生的学习抓得很紧,而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较少,致使有的学生劳动观念淡薄,轻视劳动,甚至好逸恶劳,对人民(包括自己的父母)的劳动成果不尊重;有的学生只知道学习,不热爱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学习成绩虽然好,但是由于从小不参加劳动,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已经出现了考上大学后,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被迫退学的现象。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进入大学以后,参加劳动,体验劳动人民辛苦的机会也很少。造成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劳动观念淡漠。

如果不加强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不仅会影响他们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而且可能使他们误入歧途。高校教育特别是各种思想教育,都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融入其中,春风化雨,循序渐进,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重要意义,培育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人们对待劳动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认为劳动创造了社会一切财富,也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动物不会发展为人类,也没有人类社会,肯定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是低下的人的谋生之道,有身份的高贵者不屑于为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对劳动和劳动人民持轻视的态度。

高校必须切实加强学生劳动观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正是靠劳动,创造了自身,改变了自然,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逐渐提高生产力水平,使人类社会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成了国家和企业的主人,不再受剥削,劳动成为光荣豪迈的事业。”[1]1622劳动光荣,不劳而获是剥削阶级腐朽落后的思想。

大学生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劳动、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真心热爱劳动,自觉积极参加各种劳动,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增加财富;真诚热爱劳动人民,特别是广大体力劳动者,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为社会发展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是值得崇敬的。社会有不同的分工,每一项工作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劳动都应该得到尊重。家在农村的学生,父母为了供他们上学,省吃俭用,艰苦劳动,更加不易。绝不能因为父母是农民,就数典忘祖,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甚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农民,不认自己的父母,成为忘恩负义的人。要珍惜劳动成果,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必须珍惜粮食,绝不能大手大脚、铺张浪费。

经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确立相信劳动人民,依靠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和爱惜劳动成果的思想。

三、教育大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

热爱劳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在行动中,在实践中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确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在高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育中,教师应该挤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如打扫街道,清除白色垃圾,到敬老院、幼儿园打扫卫生等等。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既让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

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必须积极联系学生家长,请学生家长为子女创造参加各种劳动的条件,大胆地让他们参加各种劳动锻炼。如在节假日子女回家时,让他们买米买菜、洗衣煮饭、洗碗扫地等。家在农村的大学生,还可以适当地参加各种农业生产劳动。在各种劳动中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古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言,认识劳动的光荣,加深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通过实践,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同时培养提高他们自治自理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后能够更好地独立生活。

大学生参加适当的劳动,只要不搞超负荷劳动,不使他们过度劳累,不挤占学习时间,是不会影响学习的,相反可以调济神经、休息大脑、锻炼身体,有利于学习,有利于身体健康。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努力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劳动的习惯

创造性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了解新问题,研究新情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过程;就是以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苦干实干,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的过程;也是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

高校切实加强学生劳动观教育,必须努力积极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的习惯。教育学生在各种劳动中,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或者以较少的时间,创造较多的社会财富,而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重复劳动中,即使是进行小的家务劳动,也应该进行认真思考,开拓创新,力求省时省力,事半功倍的做好。

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教育和实践锻炼,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习惯,成为创新型人才。

五、努力培养大学生协作劳动的观念

高校必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劳动观。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由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一项劳动成果,需要许多人共同完成。劳动者之间的协作越来越重要。恩格斯指出:“协作直接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实质上是集体力。”[2]各种劳动之间存在着合理的结构,任何一种劳动的重要性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3]。因此,社会主义更应当强调协作劳动。对于企业来讲,形成社会主义的协作劳动关系,就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各种劳动和劳动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培养学生协作劳动的观念,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为了生存,需要彼此协作,共同劳动。在生产力发达的今天,社会分工更细,更需要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协作,才能提高社会生产率,推动社会的发展。由于劳动需要协作,人们才格外重视劳动管理的作用。企业内的劳动协作主要靠管理,而且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日益发展和复杂,现代管理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协作,而且涉及企业在行业内外同其他企业的协作,甚至涉及国际经济分工与协作。这就使管理劳动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劳动者服从管理,这是劳动协作的需要。

通过培养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协作劳动的重要意义,自觉学习劳动管理的技术,提高管理劳动的能力,形成协作劳动的观念,养成协作劳动的习惯。

六、努力培育大学生自觉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劳动纪律是“共同劳动中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听从指挥,维护生产秩序,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1]1623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一件产品不可能一个人完成,需要许多人共同协作,一个人只完成其中一道工序,为了保证参加生产的人步调一致,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质量、完成规定的任务,这就是劳动纪律。如果一个人不能再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质量、完成规定的任务,就是违反劳动纪律,会影响一个车间甚至一个工厂的正常生产,甚至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现代社会遵守劳动纪律非常重要。

现在,由于受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有的学生组织纪律性差,自由散漫,在学校不遵守校规校纪,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尤其明显。这样的学生以后参加工作,可能会违反劳动纪律,影响正常生产,甚至给单位和国家造成重大的损失。

高校教育中,切实加强学生劳动纪律教育,让他们深刻认识遵守劳动纪律的重要意义,违反劳动纪律的严重危害,培养自觉严格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维护劳动纪律,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高校教育中,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是培养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立体结构,经过长期的努力,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创造性劳动教育篇5

一、因地制宜整合教学内容

(一)合理处理教材内容。劳动课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及劳动教育。为便于教与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整合为系列课(同一年级的相似内容进行归类),合理调整顺序。

(二)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在劳动课教学中学生每上好一节劳动课,完成一项劳动任务,都离不开学生实践所用的材料,因此,教师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教学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小学劳动课教材大部分内容属于乡土教材的范畴,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趋于合理性。

二、注重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质疑问难中创新。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尊重学生创新个性。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批判、敢于质疑。

(二)在合理想象中创新。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一些异想天开的学生,有时他们会提出一些荒诞离奇的问题,也不能打击他们,而是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白圆其说。

(三)在动手操作中创新。教师要利用学生动手操作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灵手巧是聪慧的象征,动手又动脑是成才的必由之路,动手操作活动是劳动与技术课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而兴趣又是调动学生进行创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在学生实际学习环境中发展,要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

三、落实实践提高学习效果

教无定法,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法,在同一课程中,也有不同的教法,那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用哪种方法更实用呢?从它的编制特点来看,我认为“实践教学法”才是上好劳动与技术课的法宝。因为实践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可以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课堂实践是劳动实践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实践。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较短,场所较小,所以在选择课题时要选一些活动量小、材料容易准备的内容。课堂实践的主要方法是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使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劳动课“实践性强”的特点。

(二)在家务劳动中实践。家庭实践是劳动实践中基本实践活动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劳动课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但是却不能进行课堂实践。确切地说,是不能使全体学生进行课堂实践。

(三)在生产劳动中实践。生活实践是劳动实践基本实践活动的升华。课堂实践、家庭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都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但是劳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它的实践活动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需要几天或者几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创造性劳动教育篇6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能只注重于“知”的层次,而是要实现“知行合一”,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能否吻合则是考量职业教育的重要尺度之一。这是职业院校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的深度思考及对策研究,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选修课——《aming To Do》,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

《Learning to do》一书,源于1996年德洛尔代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所做的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生存(learning tobe)、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四个教育支柱,已成为世界教育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得到世界各国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具体实施。《Learningto do》价值观,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促进终身学习,是学习者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下,全面地塑造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学习者的生活和工作进步做准备,实现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谐、统一。其核心是尊重人、尊重劳动,崇尚真理和智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赋予教育的使命,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培养造就担负起社会责任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职业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Learning to do》的价值观教育,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和广泛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观念体系。它可以使人们的认识理念形成固化而稳定的思维导向和行为取向。它对个体生活和集体生活都能打下深深的烙印。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

从历年学生就业反馈中的信息发现,如果将人才的素质分为性格、态度、技能、知识四个层次,那么相比于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日益注重员工的性格、态度等人格层面的东西,如自尊自立、诚实正直、爱岗敬业、责任心、上进心等,而这些素质恰恰不是通过职业技能培养的。为此,我们一直在不断尝试和探索,试图找到一种既有效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智力与情感、审美意识、责任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做事融合价值的评估,让学生与自己的内心、学生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通过这一过程,学习者最终将能够在个人幸福和工作满意之间进行协调,以实现个性发展与职业发展的统一、完整与和谐。课程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所需具备的各种核心价值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价值模块为教学单元为教师提供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新范式。修课的宗旨在于开发人的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各种核心价值和有助于共同工作的重要价值,其定位是使学习者掌握人的全面发展在职业岗位中所需要的核心价值,教会他们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学会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判断。通过实际行动,来内化并外显这些价值,为学习者今后在从事的职业岗位中学会做事、工作进步做准备。

二、教学实践与探索

《工作的意义》模块是《Learning to do》35个模块之一,其价值观是对劳动的尊重。围绕尊重劳动这一核心价值观衍生出来一系列“尊重”的价值理念,即尊重劳动及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也就是学会尊重和欣赏所有形式的工作,并且认识到各种形式的工作无论是对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对社会进步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是互动交流、情感体验式。按照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规律,将《Learningto do》的教学活动设计为四个层面:即认知、情感、理解、行动。

1.认知层面—事物知晓。首先通过尊重劳动、辛勤工作、工作成就了人生辉煌的案例,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而知晓社会各类劳动,它不仅局限于普通工人、农民(工)的劳动,不局限于一般性的劳动,而是包含着更广泛的各种深层次的劳动。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们知晓:劳动与创造是紧密相连的。一粒种子,经过农民的劳动,就会变成成千上万颗粮食;一块钢铁,经过工人的劳动,就会变成精美的部件;一些普通的原材料,经过发明者和生产者的劳动,就会变成彩电、空调、手机、电脑……劳动贵在创造,没有创造,劳动只能是简单的重复,创造也离不开劳动,没有劳动,创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劳动要付出辛苦,创造要承担风险,这也是劳动与创造的价值和光荣所在。

美国某一大企业,电力设备发生了故障,老板公开招聘能人。一个工程师应招,他只动了一根电线,100万美元就到了手。这时老板有点后悔:“我一天的利润只有几千万美元,你手指头只动了一下,就来了大钱。”这位工程师微笑着说:“动一下电线只值1美元,而知道在哪里动,却值99.9999万美元。”通过介绍,进一步让学生们知晓工程师的成功是长期刻苦钻研、经验积累和反复试验的结果。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现在的学习和未来工作成就的关系。

此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认知层面上明白: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财富的源泉,也是产生和积累知识,发展和孕育人才,凝聚和提供创造力的源泉;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创造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内驱力。

2.情感层面—价值认同。此环节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感情层面强化学生的认知,并进一步形成价值观的认同。

请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历的打工或其他社会活动,讲述曾留下的记忆感受。观察父母的日夜操劳,重点强化学生经历的体验和深刻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更清楚自己作为一个准消费者,没有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消费支出,在每次购买自己的消费品时所花费的都是父母的心血。从而强化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归纳引导,从情感层面强化学生们认知:当今时代,劳动的内涵日趋丰富,劳动的形式日趋多样。

知识是劳动的结晶,创造是劳动的重要形式,劳动者是劳动的主体。“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尊重和保护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是无尚光荣的。

3.概念层面—理性理解。在前两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从理性高度理解:“当我们把工作看作不仅仅是维持生计,而是一个扩展自我,利用自身内在资源和激发个人潜能的一个过程,工作就对个人具有了意义;富有意义的工作,应该是符合并且能够发挥个人能力的,特别是劳动中付出的四种精力—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和精神的。工作所利用的精力种类越多,工作的意义就越丰富;富有意义的工作所带来的回报通常是内在的多于外在的,乐趣和满足通常是富有意义工作的结果。当工作与个人需要紧密结合时,富有意义的工作甚至可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富有意义的工作中,人创造了工作,作为回报工作也创造了工作者自身,我们必须感谢工作对我们所做出的贡献;富有意义的工作不仅仅能帮助个人实现个人幸福和自我价值,而且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4.活动层面—自觉行动。引导学生将理解和认同价值理念转化为价值行为,具体做法让学生制定自己认可的劳动行为公约,该公约强调关注以下的内容:

“我是否关注了工作本身?

我能通过工作全面表现自我吗?

我是否投身于富有意义的工作之中了?

我是否有足够的毅力和技能做好我的工作?”

教师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形式的工作,来实践行为公约,并于工作实践后提交一份认为最能体现工作意义的感想。此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价值观的行为体验,是最重要的实践环节。

三、教育效果检索

1.工作促进个人的成长进步。“工作促进我们个人的成长进步,无论何种工作,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地去做,我们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都能取得好成绩。任何一位成功的人士都是源于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敬仰。工作不仅仅能帮助个人实现个人幸福和自我价值,而且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进步。

2.敬重每一位劳动者。“尊重劳动,敬重每一位劳动者,是他们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好生活,是他们为我们创造着美好的明天。社会各行各业都应被社会所尊重,每个人都应为社会做贡献,同样应获得被尊重的权利”。没有农民,我们每天吃什么?,没有工人,我们穿的衣服、住的房子从哪来?没有清洁工,我们身边的环境将是怎样的糟糕呢?是他们的牺牲换来我们的幸福!他们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们凭自己的劳动生活是很光荣的”。

3.劳动光荣,工作伟大。“工作并不单单是挣钱的问题,我们要从更多的角度认识工作,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劳动,民族的强大与尊严离不开劳动,人类的健康与长寿离不开劳动。我们没有理由不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没有理由看不起任何一位劳动者”。“以前总是觉得环卫工人特别的脏,每次看见他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躲开。此课让我对劳动有了新的审视,我对他们起了深深地敬意,他们是最好最棒的,他们用自己的劳动证明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劳动最光荣”。

四、结论

5年的实践探索,给予了我们诸多的启示与思考:

首先,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在21世纪这个变革的时代里,既充满了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挑战,尤其是当这些挑战是来自传统的思维和习惯的时候,我们自身的变革就更加重要。常言,要带动一个真正的变革,必须首先变革人自身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

创造性劳动教育篇7

一、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意义深远

《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开设劳动课,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有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世纪将是全球激烈竞争的世纪,培养和造就能够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新一代,显得刻不容缓。近些年来,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小学生中,因优越的社会和生活等条件,出现了不少娇男娇女,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素质,这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因此,增强青少年一代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勇于拼搏、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从加强劳动教育入手,并切实地建立起这种教育的保障机制,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共识,实现劳动教育网络化,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及探索

(一)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劳动课的落实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把劳动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副课的观点及把劳动课改上语、数等主课的做法,遵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开设劳动课,并把劳动课上升到同其他文化课同一高度来认识,配齐配好劳动课老师,积极抓好劳动课的教改和落实工作。建立劳动课的教师定时集中备课,定时检查,经常听课、观课、评课的教育制度。

(二)用好教材,优化劳动课课堂教学小学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创造物质文明所必备的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他们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备的思想政治观和劳动价值观。抓住劳动课主课堂,进行热爱劳动教育。而这种教育不是仅仅靠理论的说教,更多的是学生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诸如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等道理,尊重各行各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珍惜所拥有的物品,尊重劳动果实等等。

1.在简单重复劳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材第二册中《叠被子》、《洗手、洗脸》、《刷牙、漱口》,教材第三册中《洗补袜子》、《不随地乱扔垃圾》等课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常遇到的较简单的小事,教材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小事的做法及注意事项。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这些小事的同时,还紧扣教材中的一些词:“应该”、“要”、“常”等对学生进行常做这些事的教育,使其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复杂劳动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复杂劳动一般比较繁琐和常遇到困难,而这正是培养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好机会。如《种蚕豆》、《萝卜玩具》等课中“学与做”都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但又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老师教这些课时,鼓励学生想方设法去完成,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在完成任务中锻炼自己的毅力,培养意志力。

3.在优化劳动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习掌握一些创造性技巧、技法,逐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团结协作、敢想敢干、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优化教学时,可遵循以下四条原则:(1)全面性原则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考虑问题时要尽可能地让全班学生或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全面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2)创造性原则只有不断创新,社会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3)竞争性原则这种竞争既可以是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学生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又包含着小组内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不管哪一种竞争,都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好胜心、上进心和荣誉感,也能激起学生成功的欲望。(4)趣味性原则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遵循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寓劳动于知识,寓劳动以技巧,寓劳动于娱乐之中,力求使劳动课上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创造性劳动教育篇8

一、科学为劳动与技术课堂注入创新活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所有课程的共同目标,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一的“劳动与技术”当然也不例外。如果说“技术”是劳技教育的基础,那么“技术创新”则是劳技教育的最终目标。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无不体现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劳技课堂岂能丢掉这块阵地?

1.循序渐进,技术是根本

想要创新,必须得有牢固的技术基础。不然,有再多的想法也只能流于形式,而且不利于学生养成踏实、勤奋的优良品质。我们经常感叹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却浮躁、不踏实。劳动与技术课堂则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定力。在创新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容易半途而废,如果孩子们能够掌握牢固的技术、拥有踏实坚定的品质,由空想派变为行动派,势必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2.科学移植,创新是突破

在传统的劳技课堂中容易重技术、轻创新,导致学生习惯于一味地模仿,做出的作品往往大同小异,很难有质的飞跃。那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创意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例谈一谈。

这学期,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三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的《磁悬浮列车》一课。记得一开学,孩子们都觉得本册的手工制作比上学期难很多,制作时比较吃力,所以我把前几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纸工的技能训练上。随着孩子们对纸工技能的驾轻就熟,我要求学生力求在规范的基础上使自身的作品更具创造力。

以前,孩子们在制作完成后,也会想办法使自己的作品变得特别一点,但是一般都局限在装饰方法、装饰材料上,很难有所突破。《磁悬浮列车》这课的作业不需要孩子们进行过多的装饰,想要创新,必须跳出装饰的圈子。

于是,我尝试将科学上最基础的设问发明法移植进劳动与技术的教学中来。我建议孩子们用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等方式对自己的作品重新思考、大胆改进,并且建议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完成作业。果然,一加一的智慧大于二。在展示评价环节,见证奇迹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有一个小组的作品使我和其他同学眼前一亮。他们五个人制作了一个车头、四节车厢和与之长度相当的轨道,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使作品顿生新意。这辆加长版的磁悬浮列车自然吸引了所有同学的注意,而制作者们也在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中显得十分开心。简单的加一加效果真是出乎意料!

我最大的收获还不止于此,我感到孩子们由此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找到了创新的突破点。在接下来的一课――《卡车》时,孩子们思如泉涌,作品一个比一个有创意。有的把车厢设计成房车,有的在车厢顶上设计窗户,有的将车厢的一端制作成可以封闭也可以打开的……这些作品,既是观察生活的结果更是创新思维的结晶。

俗话说:“科技引领创新”,同样创新离不开劳动,创新的劳动技术势必又会推动科技的发展。所以,科技的创新推动了劳动技术的进步,而劳动技术的进步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科技创新。科学方法的移植嫁接让劳技课堂结满了智慧的果实。

二、美育让劳动与技术课堂充满人文气息

教育本身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对学生的教育既要重智育,也要重人文。劳动与技术教材里研究的很多对象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技艺的宝贵遗产。劳技课堂里应该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如果将美育与劳技教育结合起来,对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怀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美育涉及的范畴经常是重合的。在刚开始教学这两门课程时,也遇到过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两者的关系。比如:劳动与技术课里有关于剪纸的教学内容,而美术课里也有;劳动与技术课里有关于泥塑的教学内容,而美术课里也有。在教学时我感悟到,劳动与技术教育偏重“技术”,美术教育则偏重“艺术”。但是如果能恰当地将美育的“艺术性”运用到劳技教育的“技术性”里,会使课堂充满人文气息。

如在四年级上册技术初步――泥工的教学时,我带领孩子们领略我国的泥制品文化,了解泥塑的历史、发展、工艺等;利用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罐和壶》里对我国陶艺知识的介绍对知识进行了扩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泥文化的了解,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2.促进学生的审美追求

“文”“艺”不分家,人文的,当然也是艺术的。一件优秀的劳技作品,不仅是规范的,也应该是美的。劳技教育在传授孩子规范的劳动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孩子对审美的追求。将美育的教学经验融入劳技课堂则能更好地实施这一目标。

如在进行《泥笔筒》一课的教学时,我将美术课上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与劳技操作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制作步骤时,我采用视频教学的方法。视频中的泥笔筒选择的是最常见的圆柱体,学生也很容易一味地模仿。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笔筒除了圆柱体还有哪些基本形状?通过欣赏部分不同形状的学生作品,讨论交流,打开学生的思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要做出不同形状的泥笔筒,变化的关键在筒底,其余的制作方法、步骤和视频教学中演示的一样。把美术教学的造型方法与泥工方法结合起来,从造型上求新、求美。

我要求孩子们在作品规范的基础上,也能有一些艺术气息,使自己的作品既是劳动成果,又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帮助孩子们树立劳动创造美、劳动追求美的观念。

本课中装饰美化泥笔筒是一个难点。装饰美化要从造型上求变化、构图上求变化、色彩上求变化、技法上求变化、材料上求变化,这些变化都和美术教学方法非常相似。泥工与雕塑作品的界限也不是那么明显,规范的雕塑作品就是一件劳技作品,而美观的泥工作品也可以成为艺术品。

创造性劳动教育篇9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蓬勃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只要求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和高技术而已,而且还要求具备心理上、生理上、社会文化上及各种技能上的高素质。语文教学不是单单追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某些能力的提高,而是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些独立思考意思和创造能力要靠劳动理念、劳动技能和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因而,语文课与劳动课,语文教学与劳动教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有着水乳相溶,密不可分的关系,决不可轻视,更不能放弃劳动课的教学和语文课中的劳动教育。否则,我们的教育将不会是成功的教育,那是违背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也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的。

一、语言文字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一切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创造了一切,追溯历史,语言文字不是人类历史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后约定俗成,不断孕育,创造、选练、发展起来的。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出现了萌芽的原始文字--甲骨文,至商,周发展到金文,再到先秦的大篆以及后来的小篆,一直到秦代的隶书,直至汉末的楷书沿用至今。文字的这些演变过程,都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劳动中,将汉字的形体朝着简单易写的方向发展的。正由于人类有了文字,就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语言交流的功能。有了文字,人类社会也就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知识、技术、和经验得以系统地流传下来,传播开去,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了文字,才产生了书面语言;有了书面语言,就可以更好地对语言进行加工,促进语言的规范化。有了文字,语言就可以更广泛的传播。这样,文字,也就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使语言更加精密和丰富。

从古到今,无数事实证明: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生活。自从有了人类,劳动就随之而存在。正因为有了劳动,才使原始的类人猿发展变化成手脚分开,身体直立,大脑发达,思维敏捷的现代人。自从有了劳动,才使语言文字产生并不断积累、丰富起来,产生语言和文学。因而,劳动对语言和各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来决定性的作用。

二、语文课教学是劳动课教学的基础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劳动课作为学科的一门课程,有着它的时代特色和相应的教学目的。它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须过程。通过劳动课教学,让学生懂得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热爱劳动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只有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今后才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通过劳动课,以致劳动技术课的学习和实践,对学生进行逐步训练和培养教育。

要学好劳动课以及参加劳动实践,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也很难达到上述目标。例如:小学六年级上期劳动课本中《怎样安装电源插头》,若学生没有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没有理解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甚至连字都不认识,或名称都不懂,那又怎样理解并实践呢?这样岂不是一句空话吗?反过来,即使在教师的讲解和实验中,受到一定启迪,当时在课堂内也基本能安装,但课后又容易忘掉。即使照本宣科,按说明安装,也离不开语言文字。又如小学五年级劳动课本中《给高粱追肥》,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功底不深,理解能力不强,就无法抓住上肥的关键环节,哪个时期上哪类肥,每个时期上多少肥,肥料离植株的远近等都无法掌握。又怎能科学地、适时适量地施肥呢?有人会说,不少农民,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不按书中介绍的方法去做,庄稼也有收成。这种情形不能否认,但不知要花多少年的经验积累。且还有收成多少之分、优劣之别。他们之中由于缺乏科学种田知识,有时颗粒无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还存在如此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素质低的人,那就更可悲了。所以,要想成为21世纪的强者,成为祖国建设游泳之才,就必须学好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这是学好其它各门功课、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也是成为有用人才的基石。

三、语文课对劳动课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劳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国家领导人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别强调:"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震耳发聩之言。

生活、实践是一切语言、文化之源。许嘉璐先生曾明确指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和精神。可见,语言文化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产生的。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语言文化,而自然万物、生活实践的一切,是语文学习的思维源。语文课堂应该向自然、生活拓展,书本知识学习应该与动手实践结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观察、发现、体验,积累和活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小学三年级一劳动课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一次家务劳动(包括洗衣、打扫卫生、买菜等)先说一说,再写成一段话。若学生既没获得劳动知识,又未目睹爸爸、妈妈及其他人做家务事或亲身参加实践活动,他们就无法说出,更无法达到写出这些家务事的方法和过程。若学生没有亲身感受,就无法实现教材编排的意图,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即使学生完成了类似的作业,也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情实感。只能使学生对这种实践性作业感到头疼,甚至产生厌倦。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造成语文教学质量的滑坡。在教学中,我们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爸、妈以及其他人拿家务事的方法和过程,或亲身实践,或在劳动课中传授给学生劳动知识、学生就有兴趣主动观察、体验生活和从容学习劳动知识。因而也能顺利实现语文练习中提出的教学目的,收到劳动知识、技能和语文知识相映成趣之功效。

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不仅能使学生解决语文课中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创造性劳动教育篇10

【关键词】劳动技术;创新

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劳动技术教育是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劳动意识和技术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用问题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新学习是一种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和创造新事物的学习,其特点是推陈出新。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就是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一、做好劳动技术项目的背景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劳动技术的激情

让学生自主搜集项目的背景资料,才可进入所设置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资料收集中了解项目制作的整体情况,为实践操作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如在《电动模型》制作中的背景分析:在机械化逐步代替手工劳动的今天,电动机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机器之一。自从有了电动机,就实现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途径。

1.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实践,了解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通过观察、访问、调查、仿制模型等,让他们以发现者的姿态进入角色,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会分享与合作。经过学生的直接参与,形成一种开放的环境,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二、做好整体项目方案设计,力求自主创新完成项目任务

当今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明确指出: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通过训练创造性思维来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实践中用得最多的方法。在劳技教学中,很多被成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孩子们的眼里都会变成“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们会因此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

1.认真做好活动准备工作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是按常规思维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求异思维则要求学生突破习惯性束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体现超常、超群、超前的特点。所以在活动准备中让学生自主了解项目制作的基本资料,制作产品的结构、原理、适用领域甚至是其卖点在什么地方。如《电动模型》制作中的活动准备:①了解电动机的分类,基本构造及原理,了解电动机发展前景。②对机电师傅、老师访问,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电动机的用途,结构及最先进的电动机信息,并对工作原理要详细了解。③根据了解的电动机结构,自由组合成团队进行方案设计,并对所需的器材进行准备。

2.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活动实施项目

创造力是蕴藏在我们每个学生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但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缺少开发这种资源的意识,也缺少开发这种资源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兴趣紧密相关,因而劳技教师要十分重视劳技教学的阵地建设,把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看作一项特别重要的教学任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并在他们面前摆上问题,让他们去解决,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1)注重资料的收集。当课题及探究方向确定后,各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环境分头行动。一般来说采用综合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的对象是各机械厂和机械维修部门,进行实地观察。对工人师傅和维修技师进行访谈。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发现问题的敏锐观察力。如《电动模型》制作中的资料收集包括:①电动机的分类及型号?②电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什么?③电动机有哪些用?④电动机发展趋势如何?⑤各类电动机的优缺点?⑥访谈时要注意的问题?⑦询问、交谈要有礼貌,要有中学生应有的素养。⑧访谈时要准确,快速地记录访谈的内容(包括问题和回答的内容)。⑨每个组员要有团队精神,各司其职,不要发生意外。

(2)认真进行方案设计并实施。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对学生来说,新技能的形成过程必然是一个创造过程。在技能训练、当中,工具材料和任务要求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敏锐的创造意识,真诚地去鼓励学生参与创造知识成果的全过程。尽管开始学生的想法是幼稚的.技能教学中采用直观强化方法,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教学中顺利进入抽象思维,解决实际操作。让学生认真做好方案,做到创新自主制作方案,运用发散思维,达到培训目的和效果。如《电动模型》的方案设计中:经过两个星期左右课余时间搜集、访问,学生对电动机有了初步认识,这样可以着手方案设计。电动机可以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两类,工作原理相同,都是由于通电的线圈由于受到磁场力矩的作用而发生转动,从而实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三、做好活动的讨论总结与反思,自主剖析存在问题及对策

讨论总结阶段更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重要阶段,此时的学生都已经过技能训练,作品也已完成,学生心中充满了劳动的喜悦和成功的,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取得较好的效果。以“九龙杯与虹吸现象”一课为例,当学生制作完九龙杯,并亲身体验劳动的成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讨论如何在不弄脏手的情况下用一根塑料管将抽水马桶中的余水抽干?如何不倒掉金鱼缸中的水而只把金鱼粪便从鱼缸中吸出?总之,教师要增强和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在教学环节的各个阶段,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创造贯穿于劳技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得到创造教育的熏陶。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探索使技能差一些的学生获得创造思维的成果。如在教小木盒的拉手制作,也容易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设计制作,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型个性品质。

我们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团队中的协作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兰.有计划地进行高职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内江科技》,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