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4:29:02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范文篇1

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应用内涵更博大、概括力更强的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高度抽象的能力。确切地说,学生实现认识结构的组织,是思维过程的最关键环节和最本质的东西。提高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开发。

(1)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活动的能力,则必从概念入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构成概念的基本条件,揭示概念中各个条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的结构联系。

(2)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善于分析、总结和归纳。由归纳法推理所得的结论虽然未必是可靠的,但它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对于科学的发现是十分有用的。

(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类比法,善于在一系列的结果中找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或相似处之后,推测在其它方面也可能存在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2.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有助于克服那种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采用“变式”的方法。变式教学应用于解题,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扩展思维的空间。

(2)提供错误的反例。为了帮助学生从事物变化的表象中去揭示变化的实质,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在从正面讲清概念后,可适当举出一些相反的错误实例,供学生进行辨析,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活动。

3.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为联想和猜想的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主要从下面几点来进行培养:

(1)要想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把知识经验以信息的方式井然有序地储存在大脑里。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努力设置情景触发学生的联想。在学生的学习中,思维活动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学生的联想力越强,思路就越广阔,思维效果就越好。

(3)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佳效果,让联想导致创造,教师应指导学生经常有意识地对输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使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或组成新的网络,在头脑中构成无数信息的链。

4.直觉思维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我们应当主动创造条件,自觉地运用灵感激发规律,实施激疑顿悟的启发教育,坚持以创造为目标的定向学习,特别要注意对灵感的线形分析,以及联想和猜想能力的训练,以期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之目的。

(1)应当加强整体思维意识,提高直觉判断能力。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阿提雅说过:“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与其他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2)要注重中介思维能力训练,提高直觉想象能力。例如,通过类比,迅速建立数学模型,或培养联想能力,促进思维迅速迁移,都可以启发直觉。我们还应当注意猜想能力的科学训练,提高直觉推理能力。

(3)教学中应当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直觉观念。

(4)可以通过提高数学审美意识,促进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形成。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

5.辩证思维的培养

辩证思维的实质是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中的反映。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辩证地认识已知和未知。在数学问题未知里面有许多重要信息,所以未知实际上也是已知,数学上的综合法强调从已知导向未知,分析法则强调从未知去探求已知。

(2)辩证地认识定性和定量。定性分析着重抽象的逻辑推理;定量分析着重具体的运算比较,虽然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更加真实可信,但定性分析对定量分析常常具有指导作用。

(3)辩证地认识模型和原型。模型方法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所谓模型方法就是通过对所建立的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原型的某种性质和规律。这种方法需要我们注意观念上的转变和更新。

6.各种思维的协同培养

当然,任何思维方式都不是孤立的。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在例题的讲解中穿插多种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以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我们来看下面这些例子:

例1:观察下列算式:

作用的结果。

再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3=5-2,4=7-3,4=9-5,…,D=A-B。能发现这样的规律,正是我们的逻辑思维作用的结果。

何一个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是这些思维互相作用的结果。

例2: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求AC的长。请补充题目的条件,每次给出两条边。

本题是一个条件发散的题目,条件的发散导致多种解法的产生。事实上,至少存在如下10种解法:

(1)AD,CD;(2)AB,CB;

(3)AD,AB;(4)AD,DB;

(5)AB,DB;(6)CD,DB;

(7)CB,DB;(8)AB,CD;

(9)CB,CD;(10)AD,CB。

已知(1)(2)时,直接应用勾股定理;已知(3)(4)(5)时,直接应用射影定理。只用一次定理即可求出AC,可见已知和结论距离较近。

已知(6)(7)(8)(9)(10)时,需要应用两次定理才能求解,这五种情况比较,已知与结论的距离远些。

通过对此题的研究,“穷举法”在列举各种已知条件的可能性时得到应用,并体现了发散思维一题多解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了自己的思维层次,在总结、选择中提高了思维水平,由发散到集中(非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逐步形成。

总之,我们要利用各种思维相互促进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习惯逐渐由“再现”导向“创造”,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展示想象,大胆创新。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创造性思维既有别于传统教育所注重的逻辑思维,又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发散思维,它是由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所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并且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应该尽快地转变思想,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转变,从传统教育所强调的逻辑思维向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转变。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我们将继续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仇保燕.教学思维方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21-235.

[2]张楚庭.数学与创造.武汉: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8-10.

[3]王仲春,李元中,顾莉蕾,孙名符.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97-101.

[4]何克抗.创造性思维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20.

[5]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66.

[6]吴宪芳,郭熙汉等.数学教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2-100.

创造性思维范文篇2

一.添枝加叶训练。如用“暂时”造句,先进行扩词

附图{图}

1.谁暂时离开,结果……

2.因为……什么暂时停止……

3.为什么,谁暂时关掉……果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造出了很多内容不同的句子,如:阿姨因为有事暂时离开了一下,宿舍里乱作一团。影剧院正在装修,暂时停止开放。暑假的一天,我正在看精彩的电视,突然天黑了下来,雷声隆隆,我只好暂时关掉电视机。最后以此方法,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举一反三地扩词扩句。

二.联想训练。苏教版第九册练习5(3)要求造拟人句,有位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往床上一坐,振动了不倒笑翁,它笑着说:“小主人,别生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创设了三种情景引导该学生展开想象:

1.当你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沾沾自喜时(我一回家把书包一甩,高兴地往床上一躺,不倒笑翁发出宏亮的笑声,向我敲起了警钟,告诉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当你经过努力,取得进步时(不倒笑翁发出柔和的笑声,像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抚摸着我的脸,轻轻地说:“孩子,记住,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3.当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失去了信心时(不倒笑翁向我点头,对我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由于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使学生有话可说,语言丰富生动了。

三.变位训练。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往往只有一种意思,充当一种句子成份,而实际上,多数词语有多种意思,可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如用“沉重”造句。

1.爸爸公司的产品因为不合格滞销了,这两天他的心情特别沉重。(放在结尾,程度深的意思。)

2.爸爸妈妈今天离婚了,我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回家去。(放在中间,程度深的意思。)

3.这担子很沉重,不知道哥哥是否挑得起。(放在中间,分量大的意思)

创造性思维范文篇3

一、艺术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上,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对于学生来说固然非常重要,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长期以来,素描教学在所谓强调基础的盾牌下,以严谨和严格为由,消解个性的历练与成长,致使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缺乏个性张扬和艺术激情。毫无疑问,这样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会使学生在四年的艺术学习中逐渐丧失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当前,我国艺术院校的格局和现状是,在基础训练阶段,西方素描教学体系在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中形成了一统天下的格局。以苏联写实主义风格为主导的具象造型法则和描绘方法似乎成为造型训练中的唯一准则,这种单一的造型准则和描绘方法扼杀了不同造型取向的多维度生发,以及个人语言非他性成长的可能性,致使学生的作业千人一面,毫无生气。更为可怕的是使学生形成毫无探索倾向、安于现状的思维定式,以及完全背离艺术认知规律的错误认知和方法论。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十八描中有18种不同的描绘方式,都注重精神性的表达及意象的造型取向且直抒胸臆。如果学生的基础训练仅仅停留在素描纸上简单的排线和造型训练,再高的技巧,如果缺少了创造和想象力的翅膀,也都只是空谈。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学习要积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教育学生要举一反三。孔子的教育思想总体上正是倡导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宋代学者程颐、张载、朱熹也都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论述,虽未成为教育体系,但是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近代,我国有许多教育家在创新意识培养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中,陶行知对于创造性思维理念的研究,至今对教育界还有重要影响。他曾经在《创造的教育》中指出:“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是根据‘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理论演绎出来的创造过程。”朱工一也曾指出:“不要把学生推入纯技术的死海,而要把他们引入艺术创造的花园。”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独特的造型取向及艺术语言的非他性,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探索精神。艺术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于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今高校艺术教师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二、艺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首先,艺术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许多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证明,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不但能够让人有美的体验,并且能够让人受到智慧的启迪,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挥。此外,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又能促进学生的艺术学习,能够让学生创造出更新颖、更美的作品。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性思维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人们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说:“音乐的最大作用是把我们的情感概念,组织成一个感情潮动的非偶然性的认识,也就使我们透彻地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生命,了解作为主观整体的经验。”在绘画中,思维和想象是绘画艺术创造之母,是艺术生命的源泉。思维和想象能诱发并丰富情感,激发情绪,促进行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理解这种体验,它应是一种积极的迎合、创造性的体验,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等待。活跃是艺术家的特质,在这一体验过程中,艺术家需要通过想象的功能,依据作品提供的素材结合自己对生活的形象积累及体验感悟进行创造,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中,艺术家通过自己真实的态度更能体验及获得真实的情感。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和自己当下的生活发生关系。因此,要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创造性思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三、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改变传统观念及授课方式。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中强调和重视对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教授学生唱歌、绘画或者舞蹈。因此,应该打破这种传统并且错误的观念,大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树立“学生为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教育内容与方法都要按照学生的需求去制定,鼓励学生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大胆创新,这样才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次,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更要研究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着力探索艺术人才培养的方法与路径。(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就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做引导。教师要能够采用开放、自由、包容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体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还应该围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中展开师生互动活动,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在学生的启发之下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还可以增加对学生艺术个性的了解,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适当引导,从而改进教学模式,发掘出学生更多的艺术潜能。例如,四川美术学院之所以能够在当今的艺术领域人才辈出,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涌现出如白德松、马一平、罗中立、程丛林、何多苓、张晓刚、高晓华、唐允明、王川、庞茂琨等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以及钟飚、韦嘉、罗丹、熊莉钧、郝量、郝建涛、肖旭等青年画家,完全得益于学校优良的教学传统。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的叶毓山就开中国美术教育之先河,大胆提出“以创作带动教学,带动基础”的理念,致力于“出作品,出人才”,鼓励在校学生投入创作;并且开辟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和多维度的可能性。精神的指向性在基础训练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基础训练中,规定动作是必不可少的,但其指涉应是多维度和多样性的,而非单一的标准和手段。单一性就如同一个瓶颈,会在不知不觉中制约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多样性造型训练包含了个性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也为挖掘学生自我潜质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具象素描、意象素描乃至抽象素描,以及各种风格流派的艺术表现手法,都应作为不同造型取向和不同表现手法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探索、实验的空间。(三)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高校艺术教育要真正面向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存疑。学生应建构自我审美价值判断体系,真正聆听自我心灵的呼声。教师应有意识地努力改变以往教学中传授多于智力开发、技术重于思维的培养、模仿多于创造的偏向,注重在各环节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艺术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欣赏学生所表现出的鉴赏力和才能。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指出,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敢于想象、不愿走老路,与常规教学发生冲突时,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首先做到:第一,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第二,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第三,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第四,为学生自发学习提供机会并予以肯定;第五,给学习、实践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这五条原则,向我们提供了在教学中如何鼓励并引导学生发展创造力的方式和手段。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做到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人为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单靠授受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渊博、技巧纯熟并不代表其就有充分的创造能力。艺术家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并对对象抑或描绘主题进行二度创作和升华,所以才有了毕加索,梵高、塞尚、马蒂斯等一批又一批的大师涌现。批评家王林曾经表示:“艺术最重要的就是自由”,而当时四川美术学院的自选作品展,在全国的艺术院校中自由度无疑是最大的,在1949年以来的艺术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个自选作品展览都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寝室积极探索的结果。可见,创作方法的单一性和个性的不突出是过去创作和教学的主要弊病。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将创作思维延伸到课堂外,拓展实验空间和积累实践经验,以创作带基训,知行合一,实现技巧训练与创造性能力培养的辩证统一。

创造性思维范文篇4

一.添枝加叶训练。如用“暂时”造句,先进行扩词

附图{图}

1.谁暂时离开,结果……

2.因为……什么暂时停止……

3.为什么,谁暂时关掉……果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造出了很多内容不同的句子,如:阿姨因为有事暂时离开了一下,宿舍里乱作一团。影剧院正在装修,暂时停止开放。暑假的一天,我正在看精彩的电视,突然天黑了下来,雷声隆隆,我只好暂时关掉电视机。最后以此方法,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举一反三地扩词扩句。

二.联想训练。苏教版第九册练习5(3)要求造拟人句,有位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往床上一坐,振动了不倒笑翁,它笑着说:“小主人,别生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创设了三种情景引导该学生展开想象:

1.当你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沾沾自喜时(我一回家把书包一甩,高兴地往床上一躺,不倒笑翁发出宏亮的笑声,向我敲起了警钟,告诉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当你经过努力,取得进步时(不倒笑翁发出柔和的笑声,像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抚摸着我的脸,轻轻地说:“孩子,记住,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3.当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失去了信心时(不倒笑翁向我点头,对我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由于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使学生有话可说,语言丰富生动了。

三.变位训练。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往往只有一种意思,充当一种句子成份,而实际上,多数词语有多种意思,可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如用“沉重”造句。

1.爸爸公司的产品因为不合格滞销了,这两天他的心情特别沉重。(放在结尾,程度深的意思。)

2.爸爸妈妈今天离婚了,我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回家去。(放在中间,程度深的意思。)

3.这担子很沉重,不知道哥哥是否挑得起。(放在中间,分量大的意思)

创造性思维范文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造教育;思维训练

创造教育在中小学尤为关键,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而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地推陈出新,以其独特的优势进入到教学课堂: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新,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语文新课程大纲中已经明确地提出“培育学生的创造力。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应该落实到运用多媒体音频、视频工具、依托云平台软件,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语文课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优越的条件,训练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语言有着严格的规范性,也充满着丰富灵活的多变性。小学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阶段,所以更加需要注重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而运用多媒体平台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的结合,可以在课堂上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的特征

(一)伸张性与复杂性

语文教学的对象是生动而活泼的真人,并非是等待填充生搬硬套的东西,教师的教学必须科学而活跃。学生能依据课例进行知识迁移,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的时候,作为老师应该为他们这些行为感到高兴,依托云平台软件创设出利于学生活跃创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语文的自我创造”。语文教学内容复杂且纷繁,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复杂性。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从知识体系来看,语文有着明显的非逻辑性;从语言上来看,语文又有着变化多彩的动态性;从文学的意境上来看,语文又有着非常好的延展性;从单篇选文来看,语文素材层出不穷。因此,语文的复杂性使创新教学富有优越性。而教育云平台的优课软件就能真切地将学生手中的纸质课本还原成电子白板上的电子课本,师生适机在电子课本上涂、勾、圈点,对于重点段落和重点词语进行放大缩小、涂色、遮屏、聚光等不同方式运用,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二)教学开放性与不可逆转性

语文的创新教学要把课堂和课外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内容上,不只教课本教材,要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学会知识迁移到课外。必须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死学知识点,实施开放课堂,教育云平台功能十分强大,使得它得天独厚。教学模式上,不单一守旧,积极探究先进的语文教学模式,对学生启发式教学,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设计的每篇课文有新意,借助计算机教学,安排学生活动形式做到多样化,不是强行输入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创新。教学评价方法上,信息技术评价使教学形式更多样化,不唯分数论,好的评价都能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另一方面,发展语文创新教学是不可逆转的。语文教学的规律是温故而知新,呈波浪式、复线螺旋式上升的,其知识训练点、思维能力会不断在“预习”“学习”“复习”中得到训练与提高。

(三)差异性与有序性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据学生不一样的阅读速度和思想深度(即对于书本知识里一些有内在联系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来采取不一样的方法。课堂上学生生成情况不断,有的主动且活泼,有的被动且言不由衷;学生质疑角度有不同,对问题的回答也是各种各样的,因此,语文创新教学的课堂存在不均衡性。而教育云平台的优化软件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交流更加顺畅,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教学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对于一个问题或一个想法绝不能用“标准答案”去限制他们。同时,语文的创新教学课堂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对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是不均衡的,可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变化是有序的(学生在解决知识问题过程中都有一个从实践到认知,再回到实践中;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四)随机性和可控性

语文创新教学有随机性,这是因为语文学科还有着自身的审美性、多义性、模糊性和随意性。正如科学家普里戈金所说,随机与偶然是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围绕学习要素,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活学生思维,随机应变,保证教与学过程中的活动顺利完成。语文创新教育的课堂上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生成行为,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及时可控。通过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反馈、评价,就形成了完善、随机且有序的教学过程,课堂可控性强。

二、语文教学依托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

(一)思维训练

1.发散思维。利用软件的科学性,多样的评价形式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用和谐的教,民主的议,艺术的导激发他们主动地学,创造宽容学生错误的和谐型课堂。学生通过对一种事物的多个角度的思考,寻求多种不同答案的可能。在发散思维中求新。这样既发散又聚焦,激发学生燃起创造的火花。2.变通思维。课中教师由关注教案转为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捕捉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例如,教《军神》时启发学生给课文变换标题。利用视频出示刘伯承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全面认识了解刘伯承。经过学生的探讨,得到了很多的题目:从时间着眼拟为《难忘的一天》;从人物拟为《刘伯承》;从事件拟为《医治眼睛》《一块钢板》等;从中心思想着眼拟为《镇静》《英雄》等。好题一半文,课堂中高效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3.逆向思维。比如,在上《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学生对陈赓和小红军那个年代经历的困难很难把握,那么如何通过朗读来体现小红军无私,面对饥饿死亡大无畏的精神?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生活环境和背景,在音乐和解说的效果下,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暗示性引导学生思考:如此疲惫、饥饿中的小红军为什么要说自己体力强,干粮多呢?学生就能迅速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背景去思考,小组探疑,解开困惑,从而把握小红军的精神特质。

(二)鼓励质疑

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学生质疑的方法;抓文题、抓文章首尾句段、抓住文章关键句、抓住文章矛盾点、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抓住修辞句式等质疑。还可以比较句子;这样写与那样写哪个好?为什么?同时,老师利用平台软件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围绕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质疑,运用教学经验和智慧,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及时调整好教学切入点,以学定教。这样既得出共性问题,又尊重学生个性化疑问。

(三)激发想象

创造性思维范文篇6

一、培养艺术学科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尽管我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但我国的艺术教育至今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还停留在教学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甚少。主要表现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采用讲授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服从教师,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具有权威性,学生的价值观不受重视。特别是我国的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思维方式、应变能力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和损害,到大学后很难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和活跃开放的思想投入到学习之中。而现代艺术教育的理念则倡导师生间的相互包容和默契,尊重个性,倡导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思维。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把学生自身的天资、个性、激情从“传统”习惯的压抑中解脱出来,帮助学生建立自学、自理、自强、自律的能力,达到求纯不求全、求个性不求统一、求极至不求中庸的境界,如在基础课教学中,避免把基础训练变成技法的练习。静止的观察方法和机械的作画方式只能造成对描绘物的陕隘与被动地选择,更可怕的是造成对形态观察的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减弱了对物体实实在在的感受。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我们更需要重新界定课堂教学的实际意义,首先,应该从启发学生的心智出发,从挖掘物象的精神内涵出发,更加注重以技术练习为依托的审美意识层面上发展起来的抽象形态,及对纯抽象形态的研究。通过对客观对象的选择取向、文化品位的界定来寻找特定文化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创造因素和个人精神因素,把单纯的客观描绘引申到抽象构成、设计构想、意象创造等美学思维范畴。追求画面形式语言的个性化,体现画面的创造性思维。从研究自然形态中获取深入形态表象和生命机体之中的洞察力,并把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任何一个完整的认识,总是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思维的过程。通过具象变抽象及具象表现方法的转换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借鉴与嫁接、发挥与运用过程中主动造型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把自然中形形色色的因素提炼加工成为艺术语汇,这种思维过程就是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其次,观察物象应该从多视点、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审视,凭自己的内心去体验、去认识、去理解对象在其中直接呈现的现象,观察其内在因素的联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弄清楚再现与表现的差异,并在实践中加以区分。应做观念与认识上的转变,而不只是形式方法上的转变。再现和表现的区分在于:再现描述所观察对象的本身,达到表达自我的目的;表现则不必再现形象,而是直接创造一种新的形象,在描述这个物象时,“自我”也在描述的物象之中了。现在人们更多地注意对内在世界的表现与挖掘,它应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当它作为艺术而产生作用时,其内涵的精神容量对于读者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作者具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毕加索对造型、对面结构的高度想象及独特的理解,开创了立体派绘画。他对物象全方位观察,将形态切成小的立体片,然后重新组合构成交替变动重叠相合的不同面,并使它们以一种三角关系同空间相交在平面上,造成一种体积感,并结合于统一的形式中,从而扩展了他们造型联想的自由。不合比例却合目的性的创意是弗洛伊德、勃鲁盖尔、杜米埃的成功之道。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把握对象的节奏、构成关系、内在本质等应是教师指导学生的重点,让学生放开手脚,去钻研、去实践,进行多种艺术语言的尝试,寻求更丰富的艺术表达手段,更直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表现物象精神的东西,表现纯视觉感受或心理的体验,这样物象外表因素全部被消失了,绘画也就成为绝对化与主观化表现。这样,充满活力的自然物象成为学生表现的自然客观对象,学生由此产生表现欲和灵感,激发创造性思维。

二、尊重艺术学科人才的艺术个性

发展创新思维教育,培养富有创造性头脑和探索新知识能力的人才,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意识和判断能力是教学的核心。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思维,这源于与众不同的阅历、感受、梦想和追求,这就是与他人不同的独特之处。人的个性与共性相比,个性更加宝贵,它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而艺术设计更应具有超常的个性,缺少这种艺术个性,就谈不上设计风格的创新。只有具备了个性意识的设计,才能更有特色和生命力。在传统的文化体系,受儒学的“中和”与道学的“冲融自然”学说的影响,任何极端思维与表现方式,都会受到非议,这就使得抽象这一文化素质受到了某种程度的限制,从而相应地也就束缚了想象的翅膀,使人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意也就少了许多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民主意识”,包容的胸襟,教学相长,尊重和保护学生所特有的独立品格和敏感度,从观念、思维方面去塑造学生。要通过教学,锻炼学生纯粹的观察方法,打破一切束缚,提倡个性表现手法,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这是高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而个性化教育又是艺术院校的特殊要求,没有个性也就没有艺术。由此可见创造精神和个性化教育在艺术院校是何等的重要。也正因如此,在低年级的基础教育中,增加了有助于启迪创造性思维及个性化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教学方式。作为教师,为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要注意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区分,既强调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又不致脱离客观实际,造成“拔苗助长”,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个性化的熏陶,发挥人的艺术个性,释放人的创造潜能。一切课程都应鼓励学生的创造,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意识,寻求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道路,始终保持开放的思维方式和旺盛的创作欲望,他们学成后能自由地驰骋于视觉艺术创作的天地。

三、关于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时代是进步发展的,艺术教育的思想与观念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与调整。单一依靠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主———客体”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且远无法满足于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需求,我们更需要重新界定课堂教学的“实际意义”,关注于学生个性表达的空间,融合更为广阔的、更为个性化的“非课堂”教学模式[3],如: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或学术考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设计大赛及设计实践活动等等,以期形成人才培养的交融与互补,最终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局限性的消解。因此,在笔者看来,力图尊重艺术人才的个性,倡导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思维,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化理论知识,尤其是现代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扩展。打破课堂教学的单一性,掌握多种造型语言,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自己对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逐渐形成不同的表现语言。潜质的发掘与培养是基础理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增加对表现形态艺术的分析。通过对不同艺术个性剖析,认识艺术表现在造型中所造成的个性化和情绪性的因素,这对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更广泛地释放和发展学生们的艺术才能是很有益的。转换一切旧的语言传统,掌握多种色彩语言,强化造型语言的表现能力,形成自己的语言。在艺术表现的训练中,要从课上的规范中走进去,使之再从课下自由创造中走出来,转变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自己的艺术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范文篇7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造性思维;幼儿培养

每个孩子的想法都是独一无二的,幼儿的发展决定着自身的未来。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条例在呼吁幼儿教育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幼儿欣赏美和感受美,更能让幼儿在美术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不难看出,所有的幼儿都是在没有任何的逻辑中开始创造的。正是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使得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

一、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阐述

想象、观察、以及思维这些都是创造的基础。但是在幼儿的思维中,兴趣和好奇心才是激发这些基础的动力。创造性思维对于幼儿来说可能体现在一句话,也可能体现在一幅作品中。面对幼儿滑稽的、夸张的、稚嫩的作品以及表现时,教师以及家长应对孩子创造性的表现给予鼓励。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面对儿童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以鼓励和肯定,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便不会受到拘束。鼓励可以使孩子增添信心,同时也能给予孩子肯定,这一现象在幼儿身上同样可以体现。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者,将美术融入到孩子感兴趣的游戏中。这种新奇的教育方式不仅能使幼儿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更能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幼儿能自己去发现,能自己去探索,其所得到的任何体验都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实践证明,当幼儿之间的思维方式得到碰撞的时候,其思维便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更能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

二、传统教育局限及美术的作用

1.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创造性,几乎所有的美术教师教给孩子的树叶都是绿色的。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从一开始就受到教师的引导。教师也在不知不觉中促使孩子们形成了思维定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忽略了幼儿天马行空的情感思维,从而导致幼儿的思维受到局限。

2.美术教学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成为了关键人物。这样便局限了幼儿的创造性,扼杀了孩子的思考机会。美术教师应该尝试让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并相信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幼儿教育者,不能局限孩子的思考,而是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幼儿的观察能力往往需要教育者去发掘与培养。让孩子自己去观察、想象并进行独立思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而不是以错误的教育局限孩子,因此,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被无限激发。

三、美术教学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保护孩子的想象空间

孩子生活在一个以自我想象为中心的世界,孩子在美术教学中会表现出孩子自身特立独行的思维模式。幼儿处在一个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初期,教育者应当保护幼儿自身的想象空间,让幼儿在自身的想象空间中释放自身的创造思维。在美术教学中,孩子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能使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有一个新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却不是成人可以想象到的世界。在孩子的世界中,树叶可能是蓝色的、小猫小狗可能是三条腿的、鱼儿可能是带翅膀的。这些都可能是属于孩子的思维世界,对于这种想象思维,教育者应当去保护孩子自身的想象世界,那么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被无限激发。

2.引导并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在美术教学这种可以发挥无限想象的教育性活动中,教育者应该更好的引导孩子去探索和思考。幼儿教育作为人才发展的起点,在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创造能力。教育者在面对孩子天马行空的世界时,需要更多的去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但是,一味地去保护孩子的想象世界,孩子的审美判断就会偏离。教育者除了要保护孩子的想象世界以外,还需要去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感。那样创造性潜能会被无限激发以外,孩子自身的未来也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现如今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奈斯比特曾经指出:这个时代需要创造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对于现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至关重要。在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对于人才的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在着重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今天,美术教学有其独特的作用。教育者通过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会发现孩子眼中不一样的天空。通过让幼儿去大胆发挥和无尽想象,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冯远宇 单位: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

参考文献:

[1]王昆,郑竞翔.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4,09:70-72.

[2]刘净丹.浅谈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3,07:16-17.

创造性思维范文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创造性思维;深度学习;经验主义;教学设计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突破常规思维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是法学本科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法学本科生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是高等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普通高校法学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法学本科毕业生应当“具备利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1]。法学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对现有法律规范的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并依据基本理论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当前我国高校的法学本科教育,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引入,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能力进行培养。

一、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位

法学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其运用创造性思维处理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亦可称之为创新思维、创新性思维,在现有研究中对三者一般不作严格区分。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概念,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多有研究。例如,创新思维是以创新为导向,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的思维模式[2]。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创造力的核心,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晶[3]。创造性思维是在突破原来固有思维模式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方式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4]。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于创造性思维特征的表述,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创造性思维不囿于原有的思维模式,相对于原有思维模式更加新颖且具有一定的思维高度;二是创造性思维要遵循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不应不顾客观规律、随意否定众所周知的基本原则;三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当前世界作出一定贡献。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和特征,是厘定其在法学本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也是法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一般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包括两个阶段: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内化[5]。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基础,力求通过教师讲授将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简单方便、可以迅速讲解大量知识、可以将教师的体验和感悟直接传递给学生的优点。然而,这种以授课为主导的课堂也限制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负面影响[6]。传统授课模式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缺失问题显而易见。法学是研究法律规范的学科,法学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法律规范,这一点传统法学教学模式殊为不足。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容易形成从课本和法条出发记忆法律的思维习惯,在面对真实案件时往往表现出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严重问题。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地位

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目标导向性的思维方式,即“明确目标—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过程[7]。创造性思维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在新加坡,发展学生创造性潜能的重要性可以从国家教育构想和课程政策中看出[8]。法学是比较特殊的社会科学,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体系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异。例如,美国的法学教育是一种本科后教育,只有完成了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并取得了相应学位之后,才有资格申请就读法学院[9]。因此,相对于美国法学本科生而言,我国法学本科生的入学年龄、知识起点和能力起点均较低。在法科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将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将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的核心能力,至少应当包括三重含义:法学本科培养方案应当围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设计;法学本科的教学过程应当贯彻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内容;法学本科培养过程中应当有专门的、具有针对性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培养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翻转课堂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对法律知识和法律运用的直接认知,为学生探究法律规范的效力范围和运用方法提供了学习环境。翻转课堂的小组讨论合作模式,鼓励学生将创造性思维运用于信息交流,通过小组协作解决给定案件的法律疑难问题。在总结与评价环节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小组汇报以及项目报告的方式,灵活地将法律规范分析与个案分析结合在一起,将案件的诉讼策略制定任务分配给学生,进一步有效锻炼法学本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法学本科教育在本质上是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过程,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在法学本科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可以使法科学生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可以培育法科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进而锻炼法科学生在社会法律工作中正确分析问题、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育者来说,利用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重要[10]。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从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塑造法学本科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法律职业以个案分析为主要工作内容,需要法律职业人具备冷静客观、坚韧严谨、独立决策、责任心强的基本职业素养。具备这一职业素养是法律职业人分析法律争议、解决法律冲突的基础。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法学本科学生,能够在符合法律规范的前提下独立分析案情,并独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诉讼策略或诉讼替代性解决方案。在与对方律师或对方当事人进行辩论时,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法律职业人能够坚持自己经过系统分析形成的观点,并依据事实和法律明晰说理。作为法官的法律职业人,还应该能够从创造性思维出发,以公允的视角分析案件而不被当事人或人的观点轻易影响。这种法律职业人特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然需要在法学本科教学中进行针对性培养。构建于经验主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天然具备法学专业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特点。在法学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在视频教学中阐释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还需要录制大量模拟案例或真实案例。前置视频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详细了解案件卷宗的内容。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时,能够以具备细节和真实性的案卷为依据,完成独立判断思考、合作分析案例、讨论和争辩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三、法学本科翻转课堂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机制设计

作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颖教学模式,近年来翻转课堂备受推崇。翻转课堂在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下,依据深度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增加了学生接触目标知识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在自主努力下,突破了“学习在学校进行、在课堂进行、在上课时间进行”的传统学习模式。翻转课堂将生活实践和学习实践相结合,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相结合,成为高等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良好模式。法学本科的翻转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三阶递进、两元互动、整体考量”的机制设计。在法学本科翻转课堂设计中,应当采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小组讨论、课后案例分析的教学过程,从而形成三阶递进教学过程机制。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应当明确设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发放视频、资料等途径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学习材料。学生应当以知识探索为主要手段,通过检索法律规范、查阅已有典型案例、分析给定材料等,初步了解将要在下一教学阶段讨论的案例基本情况,并自主“发现”与之相关的法律规范。受益于网络技术的个性化选择,学生可以自由决定何时完成作业、在哪里完成作业以及如何深度学习给定材料[11]。在课中小组讨论阶段,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一解决给定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作出确定的结论并汇报。基于经验主义的小组讨论,既是学生协同合作的过程,也是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更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生讨论并汇报每一小组的结论后,教师应当及时点评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在课后案例分析阶段,教师提供给学生另一个类似但不完全相同的案例,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分析报告,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三阶递进教学过程机制的关键在于,学生应当树立自主学习的深刻意识。意识上积极主动的学生,能够充分运用三阶递进教学过程机制提供给学生的广泛探索机会和合作空间,通过类似项目化的学习活动,完成对给定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模式的学习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逐步养成的。教师的教学素养、翻转课堂的设计水平、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习惯、其他课程对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等,均与其具有复杂相关性。在法学本科翻转课堂设计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贯彻学生-教师双向交流的两元互动教学提升机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仅限于课上提问、课下批改作业等简单范畴。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信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师而非学生。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主要是法律规范以及经最高人民法院等权威机关确认的典型案例,其内容不容学生质疑。法学本科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中心则是学生而非教师。翻转课堂围绕着给定学生任务—解决学生困惑—指导学生讨论—评价学习效果的主线展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对法律规范和典型案例的“发现”任务。学生-教师之间的两元互动机制具有即时性、双向性和目标性。在翻转课堂教学策略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通过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学习的中介者和激励者[12]。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系统等途径向教师请教,教师予以即时回复。教师同时可以随时布置新任务或调整任务内容,以适应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交流模式,还可以使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法律认知水平和创造性思维水平,予以针对性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在课中小组讨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针对性指导、鼓励的双向交流,对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明显效果。两元互动的教学目标由教学计划确定、由教师实施引导。学生通过该阶段的翻转课堂学习,能够把握对法律规范和实际案例的创造性分析思维范式,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此外,法学本科翻转课堂还应当构建整体考量的教学评价机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多门课程、多个教学环节的共同努力。因而,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考核评价时,运用整体考量的教学评价机制更为适当。在翻转课堂学习考核评价中,应当摒弃传统的闭卷考试。可以尝试采用项目设计或案件系统分析的考查模式,让学生通过对复杂案件的整体分析,展示其法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法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运用水平。教师甚至可以采用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件案例分析或(辩护)案件思路设计的模式进行考核,使学生面对的考核内容更接近办案实际。整体考量的教学评价机制,既是对学生综合知识水平的评价方式,又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四、法学本科翻转课堂的创造性能力培养实施策略

创造性思维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近几年来,小学体育教育逐步摒弃了传统、不科学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完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部分体育教师仍过于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和技能掌握,忽略发掘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人格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因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1.1质疑意识。质疑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之一,学生只有具备质疑意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向教学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体育知识,进而了解体育精神和内涵。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优质土壤,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1.2观察能力。学生深入理解和探索体育知识,及时发现事物之间的微妙关系,需要充分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作支撑,因而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体育动作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动作之间的衔接关系,促使学生对整套动作形成良好的整体印象。学生具备强烈的好奇心,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揣摩,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2.1尊重学生主体,激活学生创造性意识。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教学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设置一定的考核形似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学习意愿,带领学生进行体育动作示范,进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指引学生进行有机详细,以此完成小学体育教学任务,提升小学生的身体机能。对于那些复杂性、技术性的体育动作,教师应运用肢体语言教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体育动作的基本流程,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讲解某一体育动作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进行动作分解和动作示范,以供学生进行详细地观察、模仿和记忆,以此促进学生完成正确的体育动作,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结果。教师应注意的是,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理论教学中体会实践过程,从实践活动中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和运用,促进小学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2.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质疑,便于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并且能够良好的理解和消化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质疑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令其疑惑的知识内容进行表达、论述的过程。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教师再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详细解答,这个过程也是师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互动过程。小学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鼓励、支持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进行全面讲解。例如,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跨越式跳高”的体育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清楚、直观地了解这一运动项目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教师在讲解重点问题和各处突发事项,并向学生做出了动作示范,需让学生进行自主消化和理解,学生因为身体素质和理解能力存在的差异性,必然会有部分学不能全面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口提出自己的质疑,并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相应的解答。学生与教师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思维习惯,并提升学的自主探究意识,在层层递进的教学中实现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3完善教学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空间。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设计教学内容,还需不断的完善教学体系,构建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不断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动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在学生现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思维发散,以此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丰富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以此调动和维持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运动技能与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另外,在体育教学活动结束之时,教师应为学生预留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可为学生预留课堂最后的10分钟,让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内进行知识回顾与自由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游戏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器材开展体育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创造性思维。

小学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符合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将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拓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和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元鹏.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好家长,2017(40):214.

[2]赵军.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06):71.

创造性思维范文篇10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学科教学努力的方向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智能,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事实上,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这无疑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观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创造教学观。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只有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只有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只有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造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性的,而且是必要的。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学科教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预期目标。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么,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㈠、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认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的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例1求lgtg10·lgtg20·…lgtg890的值

凭直觉我们可能从问题的结构中去寻求规律性,但这显然是知识经验所产生的负迁移。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而深刻地观察、细致的分析,克服了这种思维弊端,形成自己有创见的思维模式。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发现题中所显示的规律只是一种迷人的假象,并不能帮助解题,突破这种定势的干扰,最终发现出题中隐含的条件lgtg450=0这个关键点,从而能迅速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㈡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例如:在直线l上同侧有C、D两点,在直线l上要求找一点M,使它对C、D两点的张角最大。

本题的解不能一眼就看出。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假设动点M在直线l上从左向右逐渐移动,并随时观察∠α的变化,可发现:开始是张角极小,随着M点的右移,张角逐渐增大,当接近K点时,张角又逐渐变小(到了K点,张角等于0)。于是初步猜想,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一定存在一点M0,它对C、D两点所张角最大。如果结合圆弧的圆周角的知识,便可进一步猜想:过C、D两点所作圆与直线l相切,切点M0即为所求。然而,过C、D两点且与直线l相切的圆是否只有一个,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㈢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例如,在讲授反正弦函数时,教者可以这样安排讲授:

①对于我们过去所讲过的正弦函数Y=SinX是否存在反函数?为什么?

②在(-∞,+∞)上,正弦函数Y=SinX不存在反函数,那么我们本节课应该怎么样研究所谓的反正弦函数呢?

③为了使正弦函数Y=SinX满足Y与X间成单值对应,这某一区间如何寻找,怎样的区间是最佳区间,为什么?

讲授反余弦函数Y=CosX时,在完成了上述同样的三个步骤后,我们可向学生提出第四个问题:

④反余弦函数Y=ArcCosX与反正弦函数Y=ArcSinX在定义时有什么区别。造成这些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习中应该怎样注意这些区别。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质疑,使学生对反正弦函数得到了创造性地理解与掌握。在数学教学中为炼就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要特别重视题解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再一方面,可以巧妙提出某命题,指出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反例,提高辨明似是而非的是以及否定似非而是的非的能力。

㈣、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在否定、变化、发展中筛选出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努力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作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经常性的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做到“兼权熟计”。这里,特别是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的依靠定义、定理,而是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统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