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智能化十篇

时间:2023-06-27 18:00:19

生态农业智能化

生态农业智能化篇1

为此,本文选定了“测控技术与农业生产智能化”的课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充分利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加快研发和应用农业生产智能化产品,对农业发展现代化存在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系统分析

农业生产环境是一个复合式开放型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肥料、水分、温度等因素,对农田生产中的环境数据进行迅速、准确地收集、传输、控制,对相关因素进行系统性地分析,有利于对农作物生产进行科学化管理。基于农业生产的智能测控系统,是信息的采集、近程通讯的使用、信息远程传输、信息智能分析与测控技术,结合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研究完成了智能农业生产测控系统,开发了一系列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叶绿素分析、无线传输等低成本、实用型的产品。该系统的应用与推广将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管理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化的发展。

2 系统设计

分析物联网功能特点及现代农作物特征,设计基于测控网络的农业生产作业流程。系统开发紧紧围绕测控网络“感知全面化、传送可靠化、处理智能化”三项功能的实现,为智能浇灌、仪器导航、自动控制、及时溯源的实现打下研究基础。

基于测控网络的农业生产智能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的框架结构一般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智能信息处理这3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功能如下:(1)数据采集系统――可采用DCS与数据库结合的方案,主要任务是数据采集和存储;(2)数据处理系统――主要通过数据分析,从大量初始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状态信息;(3)智能信息系统――利用智能特征提取、知识处理和决策支持。

3 农业生产信息采集终端

“智能测控”的核心是感知,感知包括传感器信号的采集、集中智能化、组网智能化和服务信息化。生产信息采集终端主要完成农业信息采集与预处理,并通过网络将信息传输给智能测控系统。采集终端还带有精确计时的时钟及GPS可准确标定采集信息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4 智能信息处理过程

4.1 知识发现

在智能信息处理系统中,典型的信息加工实质就是知识发现(KDD)的过程。其中,趋势分析、特征提取和数据开采(DM)是关键技术。据此可以说智能信息处理的核心是KDD,而实现KDD的关键是DM。

4.2 动态数据的趋势分析方法

4.2.1 方法选择

在现代过程监控中,由于过程变量的动态趋势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技术过程的历史与现在的工作状态,并且能对动态过程未来可能的变化进行有效地评估和预测,因此,以动态趋势形式存储的历史数据要比实时数据更为重要和富有价值。这样,动态数据的趋势分析方法已成为现代信息处理的重要内容,也为智能信息处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4.2.2 趋势分析

在传统趋势分析方法中,进行动态过程的趋势分析一般需要分为:系统建模、参数辨识和外推预测。然而,对于一个不确定的非线性动态过程,若采用传统方法,从模型结构的选择到参数辨识,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计算,难以实现实时趋势分析由于人工神经网络(ANN)具有通过学习逼近任意非线性映射的能力,将ANN引入系统建模与辨识,并应用于动态过程的趋势分析是一种新的选择和努力方向。当前,在系统建模、辨别与预报中使用最多的是采用静态多层前馈神经网络,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离线学习,从样本中获取描述系统的未知非线性函数,然后进行在线实时趋势分析。

生态农业智能化篇2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基础支持;智慧化服务;智慧化效益;协调机制

农产品流通对于平衡农副产品市场供给、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农产品保存时间短、易腐坏以及跨区域流通运输时间长和方式滞后等因素影响,农产品流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多元化互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深入应用,农产品流通逐步走上数字化发展道路,流通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这一过程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促使各行各业逐渐开始向智慧化方向转型。在此背景下,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业趁势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加速推进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既可以促进以农产品流通业为主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又能有效保障粮食供应链安全。为此,本文立足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基本现状,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测度,并提出新时期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协调机制构建策略,以期为农产品流通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基本现状

(一)农产品生产环节:流程长且成本高,智慧化生产尚未实现

一直以来,农产品生产环节存在流程长且成本高的难题,对农产品智慧化生产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具言之,农产品生产一般需经过播种、灌溉、施肥、除草、打药、收获等过程,且不同类型农产品对温度、湿度和土壤等生长环境存在差异。为了保证农产品稳定、规模化生长,部分会运用现代化技术搭建恒温暖棚、保持良好灌溉,也有少部分有条件农户会借助多源遥感设备、“3S”技术、智能监控录像设备、物联网和智能报警系统,监测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长状况,以智能化、精细化方式促进农产品生产提质增效,但这些行为均会增加农产品生产成本。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长、成本高的现状依然存在。现阶段我国依旧面临农产品智慧化生产尚未实现的现状,农产品生产总量和盈利仍由市场实际需求决定,部分农产品过剩或供给不足问题仍然存在。 

(二)农产品批发环节:管理与模式滞后,智慧化服务有待增强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与发展模式仍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批发环节的智慧化服务水平。一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方式滞后。现阶段,我国依旧有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整体设计以地摊和档铺为主,内部空间狭窄且设施简陋,数字化设施不健全,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空气置换系统设施不完善。同时,批发管理人员对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智能化设施的应用意识欠缺,使得农产品批发管理方式明显滞后。另一方面,农产品批发服务模式不健全。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拥有智能化服务功能,其他批发市场依旧存在服务功能不健全、服务层次低等问题,甚至一些市场仅有最基础的场地服务功能。总体而言,受管理与模式滞后影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主渠道作用发挥不明显,批发环节智慧化服务有待增强。

(三)农产品物流环节:路程长保鲜难,智慧化运输质效待提高

近几年,顺丰、京东、菜鸟等物流企业均已开始使用相关技术,不断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冷藏运输发展。然而受农产品保鲜难、跨区域运输路程长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环节智慧化运输的综合质效仍然较低,亟需提升农产品品质、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满意度。具体而言,农户和消费者都属于个体,存在地址分散、路途较长的特征。农户大多位于山区或远离城市的农村,消费者则更多集中于城市,这使得农产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运输路程长、环节多。当前我国虽有部分地区实现了农产品物流运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物流环节农产品信息的可监控化、可追溯化、可视化。但这一模式并未全面普及,尤其是偏远地区和技术设施差的山区,农产品物流运输、包装和存储均存在较大问题。而农产品自身易腐坏的特性使其保鲜较难,加之运输路程长、新型冷链物流技术应用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致使农产品物流智慧化运输质效亟待提高。

(四)农产品零售环节:外部支持不足,智慧化营销模式不健全

当下我国农产品零售环节面临外部支持不足的挑战,致使智慧化营销模式与农村电商生态圈构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方面,政府支持与引导不足。现阶段,国家已经出台有关农产品零售的相关扶持政策,如《深化农商协作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通知》《关于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有关问题的通知》。但这些政策均是宏观性指导文件,具体支持与引导措施、细则、标准仍旧匮乏,无法有效支撑农产品零售企业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制约智慧化营销模式的完善。另一方面,零售营销环境不成熟。构建农产品电商生态圈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电商生态发展环境尚不成熟,企业间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难以有效发挥带动作用;中小企业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难以充分参与农产品流通市场竞争。这使得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依旧以线下为主,农产品智慧化营销模式不健全。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一)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考虑数据获取可得性、综合性、客观性、可表征性和可度量性等原则,本文结合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基本现状,立足孙伟仁等(2019)、何新(2021)、孙磊等(2021)的研究成果,从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基础支持、服务水平及综合效益三个维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

(二)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本文借鉴孙磊等(2021)、潘雄锋等(2015)的研究,采取全局熵值法,构建指标-时间-空间三维时序立体数据表,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具体测度步骤如下:第一步,全局评价矩阵构建。假设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共有c个指标,分别记为Y1,Y2,…,Yc,研究时间范围为t年,研究区域为m个省份,则每个指标不同年限的截面数据为Yt=(yij)mt×c,研究期内共有t张截面数据表。运用全局思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t张截面数据表进行排列,即可建立全局评价矩阵:Y=(Y1,Y2,…,Yt)`mt×c=(yij)mt×c                                        (1)第二步,标准化处理指标数据。基于上述全局评价矩阵,结合本文所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选取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规避无意义计算,将Yij指标的最大值定义为Max(Yij),取值为1.01*Yij;最小值定义为Min(Yij),取值为0.99*Yij。第三步,指标数值计算。计算第j个指标在第i个省份的占比、信息熵值和差异系数,公式分别为:

(三)数据来源及权重计算

基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选取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及)数据进行研究。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以及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另外,农产品贸易增加值指标以2010年为基期进行指数平减,个别缺失值利用插值法进行补齐。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测度基于全局熵值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获取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各指标权重,具体测度结果见表2。进一步运用公式(8)计算2010-2020年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基础支持、服务水平及综合效益评价值,并采用加权算法对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具体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绘制图1。从表3和图1可以看出,整体而言,研究期内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0-2018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缓慢上升态势,这可能与农产品流通业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以及冷链物流等先进物流模式发展水平不高有关;二是2019-2020年,随着各行业智慧化发展加速,智慧化基础支持不断增多,促使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到2020年末已超过30,达到34.56。分维度来看,农产品流通三个维度的智慧化发展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基础支持方面,2010-202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基础支持呈现先缓慢上升后加速提升的演变态势,演变态势变化时间节点为2015年。原因可能在于,“十三五”以来我国逐渐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的重视力度,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大力倡导“互联网+”,推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互联网电商巨头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步加大对流通设施的投入,不断优化流通组织结构,因此2015年以来我国农产品智慧化的基础支持提升幅度明显增大。服务水平方面,2010-202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服务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且增长波动变化较小。细分指标来看,2014年农产品智慧流通的零售服务和物流服务均有所下降。原因可能在于,2013-2014年仍处于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和不确定上升阶段,农产品电商企业销售额有所下降,进一步影响农产品流通智慧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这一现象也说明,该时期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完全建立,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综合效益方面,2010-2020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综合效益整体提升显著,且以2016和2018年为节点呈现分阶段跨越式递增趋势。2010-2016年,农产品流通智慧化的综合效益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2017-2018年,综合效益上升幅度有所放缓;2019-2020年,综合效益整体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究其原因,近几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应用的深化,流通智慧化新业态、新模式渐趋成熟,因此农产品智慧化的综合效益得以显著增强。

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协调机制构建策略

(一)打造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协调机制

农产品流通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将多元化数字技术深度嵌入农产品生产、批发、物流、零售等流通供应链各环节,打造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协调机制。在生产环节,农业部门应收集各种农产品生产信息,打造农产品数据库,并利用智能化技术与信息系统,分析农产品生产相关信息,推动农产品智慧化生产落地。在批发环节,农产品批发商应运用大数据、射频识别等技术,分析并记录各项数据信息,制定农产品流通协调计划,进而提升批发效率。在物流环节,农业部门应加快建成覆盖面广的冷链物流渠道网,充分发挥各省、市、县、村物流存储设施的整体联动和共享协同效应,减小农产品储运损耗。在零售环节,农产品零售企业应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消费者需求信息与市场信息,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其匹配最优配送机制和零售方案。综合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应运用多样化数字技术,串联生产-批发-配送-零售环节的一体化智慧流通链条,以此制定并打造农产品智慧供应链一体化协调机制,提升农产品智慧化发展水平。

(二)建立农产品智慧流通与监管协调机制

未来我国应着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深度应用,本着安全可靠的核心原则,着力构建农产品智慧流通与监管机制,提升农产品流通安全水平。首先,扩充农产品智慧流通监管内容。监管机构应拓展大数据平台监管范围,由市场内部向生产和采购端延伸,构建覆盖全供应链、互联互通的农产品安全溯源体系,最终形成一系列可追溯的智慧监管链条,以此提升农产品智慧流通监管力度。其次,加强农产品智慧物流运输监管。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在各大城市建立智慧物流、配货、仓储等技术设施,同时搭建内部自纠和外部抽检系统,形成制度化监管机制,实现主动监管与被动监管相结合,提高农产品流通安全水平。最后,加大农产品流通智慧

参考文献:

1.俞彤晖,陈斐.数字经济时代的流通智慧化转型:特征、动力与实现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0(11)

2.赵丹.农产品批发市场智慧化转型研究[J].农业经济,2021(9)

3.孙伟仁,徐珉钰.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实证测度[J].商业经济研究,2021(6)

4.何新.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1

5.孙磊,张树山,郭坤.中国物流产业智慧化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J].中国流通经济,2021(10)

6.潘雄锋,刘清,彭晓雪.基于全局熵值法模型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J].运筹与管理,2015(4)

7.赖阳,王春娟,康健.城市农产品流通趋势的几点研判[J].时代经贸,2017(10)

生态农业智能化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设计方案不断优化,先进技术应用优势也越来越显著。自1990年代开始,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整体水平提升很快,农业机械的应用效果也有所提高。此后20多年农业机械技术发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类机械技术的合理应用,让农民切实体会到机械化作业的应用优势及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单位及农机生产企业加强了对智能农机的开发生产,并且通过合理应用各类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实现更高智能化水平农机产品的研发,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发展的进程。

1目前智能农机的应用领域

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研究中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设备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现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发展;也可以通过各类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部分人工技术的替代。智能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常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农业植保的智能检测与智能化药物喷施

目前我国图像分析技术及视觉模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宽。通过农作物图像的获取及相应信息的分析,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检测,及时发现农作物是否发生病虫害,有利于机械植保技术在农作物生长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智能化喷施农药,达到几倍于传统人工作业的防治效果,有效减少人工作业中广泛存在的农药喷施不合理现象,减少农药应用的负面效果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

1.2定点土壤肥力检测与智能化播种施肥

在农作物种植中应用定点土壤肥力检测技术及智能化播种施肥,能够通过土壤内布控的各类检测装置,实现对检测区域土壤含水量及养分水平的检测,并对实际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再进行肥料的智能化配比及施加,使农作物始终获得高质量的肥力供养,从而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

1.3粮食收获状态的智能化监测

粮食收获状态的智能化监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应用智能技术,对粮食作物的生长情况作全面的了解,可以运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阶段进行分析,以选择更加合理的时间进行收获,降低谷物收获损失率,避免出现粮食浪费的情况[2]。

2农机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2.1加强智能农机管理平台的研究开发

农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及相关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有效促进了农业机械设备中各类智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智慧农业发展也离不开智能农机技术的实际使用。智能农机管理平台能够实现对各类技术的分析及合理规划应用,但是从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应用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功能不全等情况,其功能大部分仍然集中在数据统计及农机管理工作方面,需要作进一步优化和调整,通过对大数据的汇总利用,来实现对各类农机资源的合理调配。

2.2加强农机智能作业技术的研究

农业机械要想真正实现智能化发展,需要加强对智能作业技术的重视,以保证农机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通过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各类农业机械作业性能的提升,优化智能作业技术。智能农机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是能够提升各类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在视觉模拟及传感器等技术的配合下,在作业中实现对农作物生长信息的获取、作业速度的自动调整、障碍物的躲避及行驶路线的合理规划。其次能够将智慧农业带到更高的发展阶段,通过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各类机械设备的智能化与可控化控制,同时依靠传感器技术对各类机械设备的运转速度及作业能力进行调整,达到智能化控制效果,有效提升智能控制的稳定性[3]。

2.3智能感知技术与逻辑思维技术的提升

计算机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提升各类决策措施的可靠性、稳定性,智能技术的提高是农机智能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智能技术也是代替基础人脑决策的关键性技术。当前农业机械设备智能化发展中,感知技术的应用仍有局限,不管是视觉设备还是传感器的实际技术水平仍较低,并未实现与农业机械设备的高度融合。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智能感知技术与逻辑思维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以促进智能化农机设备的应用与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4]。

3结语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均离不开智能技术的优化及应用。自动化作业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农业机械操作中人力的投入,对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海栋,胡明月,张涛,等.如何发展农业机械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54.

[2]白伏升.农业机械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应用方式与发展途径[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1):147-148.

[3]高文英.浅议现代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应用与发展[J].南方农机,2020,51(11):65.

生态农业智能化篇4

1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现状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已经初具规模,标准、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技术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在安防、电力、交通、医疗、环保、物流、食品溯源、农业等领域推广应用初见成效。

1.2智慧农业中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科研机构及农业生产企业等的共同推动下,部分地区在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

(1)大棚温控技术的应用甘肃、河南、辽宁、陕西等不少地方利用温度、湿度、气敏、光照等多种传感器对蔬菜生长过程进行全程数据化管控,保证蔬菜生长过程绿色环保、有机生产。实现蔬菜反季节生产,充分保证市场供应,缓解我国季节性蔬菜供应紧张局面。

(2)大田种植信息化建设应用黑龙江、河南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农作物生长、土壤等进行监测,实时准确实现农田施药、施肥,作物远程诊断管理等。

(3)农业用水灌溉应用北京、天津等地从2008年起就开展农业都市农业走廊综合节水示范工程以及农业用水远程计费收费管理,共安装上千套农业用水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平均每亩地节水50%,节约了农民用水成本和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另外新疆、河南等地均建设了农业用水示范区,提升灌溉效益,加大节水力度。

(4)农资监管应用2008年,农业部推行农药标签采集管理系统,2010年由实行农药行政审批服务系统,加大农资监管力度和提升农资准入门槛,充分保证农民利益。

(5)农超对接的现代农业物流应用北京、甘肃兰州等地实现以“生产基地+配送中心+商超直销”的生产经营模式,保证农业产品质量和安全。分别对生产基地、运输中心等加以监控和控制,积极推行产品溯源建设,促进农业节本、安全、增效。虽然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有一定基础,但与目前的应用需求差距很大。在生产过程科学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溯源、农村政务公开、农业电子商务、农业远程技术服务、农民远程培训等方面研究刚刚起步;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果业、养殖业以其他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用于优质生产和标准化养殖的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刚开始起步;面向农村快捷的网络接入服务和低成本智能化信息接入终端问题仍未取得重要突破[6]。

1.3存在问题

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涵盖了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并在政策扶持、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存在关键技术产品及集成体系成熟度较低、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规范缺失、有效的运营机制和模式尚未建立、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迫切需要国家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应用示范基地,深入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探索产业化应用模式,制定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规范,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应用[7-8]。

(1)农业信息化基本设施建设进展缓慢

区域不同,产业不同,资金问题等困扰着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原始的纸质载体信息资源已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发展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这就使得农业的数字化、智慧化程度较低,农业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综合性达不到广大农民的要求。

(2)农业应用缺乏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

在农业应用中没有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制约着共享平台的应用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杂乱、随意的方式制约着农业生产、科研、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不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生产对资源的需求,不能满足农业科研工作对信息全面、广泛的获取。

(3)无法满足农民科学技术培训、应用需求

我国农业从业者目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应用和接受现代信息化技术能力较弱,加强对从业者的各类知识培训、教育是解决农民的科学使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必要前提。

(4)规模化农业生产力度不够

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种植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化农业生产力度不够。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主要以单农户家庭为单位,不能形成集中管理、科学种植、按需种植,靠天吃饭的现象普遍存在。

(5)取得广泛应用的技术条件还不成熟

目前物联网技术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研发和标准均需突破。虽然随着宽带技术、3G技术、智能终端的普及,突破了物联网应用瓶颈,物联网技术已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食品药品溯源、环境监控、大棚农业等方面得到应用。但真正实现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广泛应用还有差距。

1.4问题分析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要以现代化新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为基本功能,在技术上重点解决农民便捷获取信息问题。开展多元拓展协同信息服务,积极搭建基于物联网的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在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下,积极解决物联网在智慧农业应用中的以下技术问题。

(1)借鉴电子商务的设计理念和构建框架,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型,构建现代管理理念,最终实现“产、供、销”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突破“智慧农业”物联网应用和实现的技术难点。

(2)实行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培养工程,这种解决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采集,无线多媒体传感网络节点的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基于物联网基础标准自主研发,无线视频传感器网络传输标准;信息质量分析及增强、实时数据解析、多元异构数据的统一建模与描述、存储与管理;节点低功耗、运行稳定性、土壤养分、作物生长状况监测等方面的问题。

(3)推进实施“智慧农业”中“农业精细化生产”信息采集方法和技术、物联网多媒体信息传输质量和效率、多源信息解析、表达与存储、病虫害识别预测、单株健康状况评价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攻关,重点解决“智慧农业”的中物联网应用的重点和难点。

(4)探求统一、符合规范的农业生产流程、流通信息的行业服务标准、农业信息的标准化体系、物联网的基础标准,是实现“智慧农业”标准统一化、规范化的难点。

(5)积极协调和推进“智慧农业”中物联网应用机制建设,加强政府部门、从业者之间的合作,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配套服务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制度、机制、人才的协作精神。

(6)拓展和营造“智慧农业”中物联网应用氛围,积极调动涉及“三农”行业的从业者的积极性,为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更上一层楼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可行性分析

工信部规[2011]552号《关于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件中指出:加大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推进工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工程,重点领域内建立应用示范工程。应用示范工程中包括智慧农业建设,要求在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生产养殖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产品溯源上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建设。“智慧农业”是以高产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为目标,以提高农村信息服务质量和效果为抓手,以现代化新农村信息化服务和地区特色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为载体,大力发展和构建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观光农业的物联信息服务平台。

(1)提升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信息的“村村通”,积极整合通信运营商、现代农业技术供应商、农资生产商的各个环节,疏通现代化新农村信息化服务内容和农民便捷获取信息的渠道,建设农业公共信息数据库,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2)积极依靠国家政策,农业部、工信部已经紧靠农业产业特点,初步制订适合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新标准,促进了工业化、信息化、“智慧农业”的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生产、供应、销售的“三方融合”。整合基于物联网农业信息与标准,分析数字农业的实施标准、开发标准、接口标准、信息采集标准、数据标准和共享标准;使“智慧农业”发展科学规范。

(3)积极推进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不仅要对农民进行基本生产技能培训,而且需加大对农民的信息化技术、管理理念、经营信息等方面的培训,探索对农民进行基于物联网技术多媒体三农信息平台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数据采集构架技术、实时信息解析、信息处理,实现智能化灌溉与精准化施肥、病虫害预报及防治、单株的健康状况快速无损监测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方式,最终使农民成为“设施农业精准化生产”实现者、管理者、应用者。

(4)大力推行集约化、规模化农业生产,使分散农业生产形成团体化,以典型案例为对象,开发大田作物、设施农业以及家畜养殖等标准化示范平台,积极推进农民创收、增收。

(5)实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设施农业精准化生产”和“农业信息与标准化”平台的集成与无缝融合。

(6)构建以农业信息为基础的各种涉农数据库、数据平台或涉农网站,及时、全面地为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科研、政府部门提供翔实而全面的农业信息服务。

(7)创建适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生产资料保障体系,品种错时、错地耕种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土壤分析体系,灌溉监控体系、生态、气象监控体系,市场风险监控预报体系,市场销售需求体系,运输体系等为一体的物联网应用体系。随着宽带技术、3G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等在物联网中的推广将逐步解决物联网技术的瓶颈问题[7],从技术上将保证“智慧农业”的发展,保证农业在智慧化、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生产经营上实现质的突破,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3发展策略

发展“智慧农业”,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先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集成应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创新,提高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6]。

3.1突破“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关键、标准支持研发符合农业多种不同应用目标的高可靠、低成本、适应恶劣环境的农业物联网专用传感器,解决农业物联网自组织网络和农业物联网感知节点合理部署等共性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农业应用需求的农业物联网基础软件平台和应用服务系统,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系统集成、批量生产、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多部门联动,主要部门牵头组织物联网技术应用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在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上,制定物联网农业行业应用标准,包括农业传感器及标识设备的功能、性能、接口标准,田间数据传输通讯协议标准,农业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处理标准、应用服务标准,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规范等,指导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8]。建立“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运行机制和应用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模式,按照需求牵引、技术驱动、因地制宜、突出实效的原则,在大田生产、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开展规模化应用,完善农业物联网应用产业技术链,实现农业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水平,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水平、健全体系、完善机制,提升技术标准、服务标标准、应用标准、推广标准。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增收载体,使农民“看得懂、学得会、带得走、用得上”,切实充实农民的实得利益。

3.2夯实“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基础推进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现代种业标准化养殖业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流通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加快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探索建立涉农担保体系,扩大涉农有效担保品范围,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金融业务。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引进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探索全产业链模式,构建集现代农业生产、循环农业、特色旅游、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物联网技术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具有基础薄弱、一次性投入大、受益面广、公益性强的特点,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政府应在“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发挥“人、财、物”投入的领头作用,这不仅仅是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农民增收问题,而且是解决子孙万代的生存、国家安全问题,因此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信息化建设投入、基本用电用水、网络管理、人才培养等均需政府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建设工作,保证农业物联网技术健康发展。

3.3制定政策、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物联网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将支持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纳入到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中。制定农业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与培训计划,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快对农业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训,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稳定和扩大人员队伍,满足农业物联网发展的人才需求。集聚、研发科技成果,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探索新模式、新平台。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支撑、标准化生产、生态农业循环、科技信息服务和农产品销售市场等支撑体系。逐步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土地流转、多元化投融资、产业链延伸、农民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探索经验、创造模式、提供服务。

3.4合理布局,平衡发展、生态发展完善和提升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园、物流园等,合理布局,平衡发展。提倡生态发展,绿色发展,节约发展。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工作涉及面广,资源整合和共享问题突出,为了减少重复投资,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转化、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应做到协调统一,地域优势平衡发展。

生态农业智能化篇5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特别是自土地集约化理念提出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开始从小农个体经济转向现代化的农业模式。但是,发展的过程总是伴随着问题,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问题愈发突出,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被提上日程。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不应局限在解决粮食问题上,更是要在确保产量的基础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实现了农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从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形式来看,我国的耕地资源偏少,农村人口多,一些地区旱涝情况严重,这都对我国在生态经济要求下发展农业产生了阻碍。故此,笔者对生态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展开以下探讨。

一、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助力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农产品是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柱。在农业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其经济模式发展的基础就是农产品能够顺利地供给,农产品的供给也是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产品设计的方面较为广泛,农业的基础生产力也有着较大的规模和体系。就现阶段的发展模式而言,农业生产力既包括一些基础性的生产资料和起始资金,还包含着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仪器,必要的农业经营技术和发展模式和人才。要明确的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有效地推动生态经济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农业价值。由此可见,生态化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严格按照农民的基本需求和实际需要,通过合理分析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自然经济的发展规律,依照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具体的农业活动,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准备。并且,不同的农村拥有不同的情况,其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体系构建,能够有效确保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下,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成为了现实。故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应以当地生态为准,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发展农业经济,进而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共性,借此实现农业生态化体系的构建。具体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方式为:首先,明确农业生产力的范围和规模,前文已经提到,农业生产力所囊括的范围是很大的,在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和经济学家应结合当地的环境,分析研究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情况,并结合农业生产力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体系,进而做到最有效、最合理、最科学地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其次,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完善应立足于现实、依托于群众,结合农村发展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以自然发展的规律为准则,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农业化生产。此外,在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应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遵循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不同地域、定向针对的方式,选择适合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作业模式,以此来确保当地的环境能够与农业经济共同发展。最后,在体系规划规程中,应结合当地的环保产业,从根源上打造生态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二、科学整合农村资源,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准备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准则,更是经济发展的依据,这同样适用于农业经济。自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开始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逐步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互结合了起来,既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效益,又缓解了农业资源的短缺现象。由此可见,在生态发展的背景要求下,科学整合农业和农村的资源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细化来说,科学地整合农村的资源可以从资源合理调配和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两个方面来探讨,具体表现为。

(一)农村资源的合理调配首先,应着手宣传生态化农业经济的好处和益处,对生态经济的优点进行重点宣传。在不断宣传的环境下,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和农户对生态经济的具体模式和发展优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进而为之后的农村资源合理调配提供必要的基础准备。其次,可以采用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座谈会的方式,让一些专业人员更好地开发农村中的资源,并让农民认识到资源开发的关键意义。对于一些坡度较高,存在一定危险和风险的地区,可以着手准备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进而为农业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外,要重点建设生态农业信息化,将一些新型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一些必要的网络平台来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工作。最后,完善土地责任制,将土地流转的程序简化,让农村能够实现集约式发展,能够实现机械化生产,以此来减少农民的生产压力。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农业生态化和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监管,政府应优化完善农业监管机制,以此来确保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

(二)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农业作物和农产品的供给工作是确保经济效益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手段。为了更好地进行供给工作,确保农业经济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构建一个新型的、完善的、科学的农业服务体系被提上日程,并受到了农民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注。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可以从农产品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进行探讨,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农产品生产方面来看。这一方面的进行是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的,国家理应结合农村发展的基本形式,出台一定的补助和优惠政策。比如说:种一亩地粮食补偿两百块等。与此同时,应完善农村的基础性设备和设施,鼓励农民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业产品,改善农业作物的品种,研发更加高质量的种子。通过以上措施,为农产品的生产工作保驾护航,促进农业经济能够在生态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化发展。第二,从农产品的销售方面来看。在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农村应顺应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针对农村的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生态化的旅游业和农家乐。同时,农村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重点对生态化的农产品进行宣传,以此来确保农产品能够有路可销。在宣传和顺应发展策略的前提下,农民会进一步了解生态发展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更好地进行生态化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还可以从修筑新的道路和构建专业物流基地等方面展开。具体可以通过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定期进行专业指导;营造和谐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设立共同目标,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也是很艰巨的,应结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并且科学的发展结构,并做好实时记录,以此来促进农业与生态的良性发展。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重点提升农业经济的质量

就目前的科技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现代化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一般是应用在工业领域和医疗领域的。这些技术一般很少应用到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但这不妨现代化技术成为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在信息化时代,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到农业中是非常值得。首先,在农村地区可以建立一些高新技术学习点,让现代化技术走进农村,定期开展一些培训课程,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重点引进一些现代化的设备,通过让农民实际操作的方式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其次,重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相关技术的正确选择匹配当地适宜生长的作物,并通过模型分析出优良的作物种子,进而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并且,一些条件适宜的地区还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耕地中,将其应用到传感器中并插进土壤。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土壤中的养分情况和盐碱性,以此来判断土壤的基本情况,为之后的耕作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观察工作,可以具体采用实际摄像等技术,记录作物生长的过程;同时,可以将一些智能化的设备留在土地之中,打造出一个智能化的“稻草人”,进而减少鸟类对农作物的损坏。最后,利用智能设备制作除草装置,通过对农田相关数据的分析,筛选出一些杂草,然后进行智能化地除草工作;同时,减少农药使用对土壤的破坏,真正贯彻落实环保这一理念,还可以利用图像采集设备,对田间农作物病虫害情况进行预测,比如说:通过智能视觉技术采集病虫害的种类、程度、原因等相关数据;另外,还可以利用声音设备采集病虫声,利用语音处理技术识别不同病虫害类型,建立相应的模型,并结合模型来分析实际情况,以此来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问题。

生态农业智能化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策略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给城市的建设发展赋予了在经济、政治及技术领域的各项权利,城市被推到了发展的核心位置,在建设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城市的建设面临着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失业等方面的困难。在新的发展态势下,为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挑战,智慧城市理念推出,它是处理城市面临困难和挑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走向。

发展智慧城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慧产业作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技术发展和巨大需求的基础上,它的主要特点包括涵盖了丰富的知识技术、对于物质及资源的消耗非常少、发展的潜力巨大且综合效益好。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加快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智慧城市产业在我国的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改善传统的城市建设、革新新的城市建设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使得城市全球化、信息化、智慧化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信息技术以其在信息获取方面巨大的优势,在完善城市服务、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方面表现出重要的作用。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发展新的城市化、信息化、可持续化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对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分析,我们可以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城市特色为核心,将城市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将其中突出的资源优势作为建设的重点,对其进行革新,让其成为城市的特色产业;第二种类型是较为稳定的跟踪探索型,此种类型的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对城市自身的明确定位,进而对城市产业的发展进行探索,吸取其他城市的建设经验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城市建设策略;第三种类型是通过对城市产业建设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进行改进项目的研究,通过对项目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城市建设为标杆城市,带领其他城市的发展。

2.智慧城市智慧化产业链的创建

针对智慧城市的智慧化产业链的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行业、技术支持等。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势必会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制造行业、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创新转型。为了更好地迎合智慧化城市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快对智慧化城市产业的建设,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发展目标,进而建设智慧的交通业、物流业、医疗业及农业等。建设智慧产业的核心指导观是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城市社会、环境及经济方面的优势进行分析,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基础,把智慧产业的发展放在城市转型的重要位置。

2.1智慧交通的建设

面对许多城市交通拥堵的难题,进行智慧化的交通产业建设势在必行。首先,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对交通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交通拥堵所造成的客观原因,部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如一些城市交通指示灯不完备,有些车辆来往比较频繁的交通路口,并没有建设缓解交通状况的红绿灯设施,以致车辆行驶秩序并不井然,导致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首先必须在硬件设施方面进行完善。其次,贯彻智慧城市的建设核心,推进信息化的建设,搭建完善的交通信息体系,重点在交通软件方面进行建设,完善交通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系统中针对不同类型交通工具的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路线查询向导,同时建设智能化、自动化的交通调度方式。

在改善公共交通方面,在公共交通监测系统中应用物联网中的射频识别技术,在城区的一些主要路段以及重要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装诸如电子芯片及阅读器类型的射频识别设备,此种设备通过无线点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对交通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反应,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及时传达,提高交通部门对于问题的处理效率,从而有效提升公共交通中重要组成部分公车的运行效率,缓和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削减城市交通的部分压力。

2.2智慧物流的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发展,这就昭示了生产柔性化、物品流通高效化的时代的到来。随着人们对于物流服务的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的优质高效化成为了城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进行城市物流建设时,必须以建设智慧城市为方向,推进智慧物流业的建设,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提高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城市物流行业以城市作为出发点,它的结构、形态、布局都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城市的发展与物流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电子信息的不断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实现城市与物流业智慧发展的和谐统一。由于当前物流行业中存在着信息资源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和整合的缺陷,因此,在推进物流智慧化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运用其中,打造出高端高效的物流产业及其重要。在城市建设中,广泛推进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让用户可以通过这个高效的平台,需要进行托运的任务,让许多物流机构能对任务进行自主筛选,对于小型货物的运输让比较小型的物流公司去承担,反之,大型运输任务承包给大型的物流公司,有效地优化物流信息的获取及物流资源的配置,让物流产业变得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

2.3智慧医疗的建设

由于许多城市公共医疗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导致出现医疗成本较高且医疗渠道较少等问题困扰着许多人们。为了有效改善医疗产业的现状,推出了智慧医疗的概念。

智慧医疗主要是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及家庭健康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智慧医院系统又由数字医院和提升应用两部分组成。数字医院主要是通过对各医院有关部门提供的对于病人信息的整理,整合出优化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医院信息系统,让病人进行有效选择。它能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让病人能够利用此平台对看病流程进程优化,同时医生也可以利用智慧化的医疗信息平台对病人实行远程会诊,是对医疗资源的有效优化。它是互联的、写作的、预防的、普及的、创新的,同时也是可靠的。它能够及时处理一些重大的医疗事件,通过授权,医生能够对病人的病历、治疗措施进行了解,同时病人也可以通过该平台更换医生或医院。

高效、高质的智慧医疗体系不仅可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的水平,同时可以解除医疗费攀升的难题,为广大城市民众提供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2.4智慧农业的建设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必须把智慧农业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很多城市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依然是以传统的生产模式为主,不仅浪费巨大的劳动力,同时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智慧农业的建设步伐,将现代信息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建立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系统。

智慧农业系统主要由监控、监测功能系统组成。它能够利用无线网络获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对农作物的各种参数进行选配,同时,在农业园区实行自动监测,对农作物的实时情况进行把握,并能够根据农作物自身的特性建立报警信息处理方式。它通过将(下转第92页)(上接第71页)与农业相关的场地、畜牧方式等周围生态环境相联系,优化生态系统,对其物质资料进行有效的交换、循环利用,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农业信息的监测以及对其实施指令的方式,让机械代替人为生产活动,缓解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缺失的难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

智慧农业以其完备的信息化支撑和对农业信息多方位的感知及农业数据资源的集中共享的优势,使其能够更广泛及深入的为农业生产服务,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手工生产的方式,转变了农业生产体系结构,使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得到不断地扩大,同时,使农业生产效率变得更高,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3.结束语

智慧产业的建设是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IBM“智慧地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各行各业更进一步的和谐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势在必行。它是一个不断在发展中的新型概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将产业智慧化融入其中,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城市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城市产业也需不断提高产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对信息科技的研究,加快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培育出更多的新型智慧城市产业。 [科]

【参考文献】

[1]冯奎.城市功能:从工业制造业到服务业——中国城市如何走出服务业发展的困境[J].城市规划,2013(03).

[2]李中义,张彩玲.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魅力文化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发展路径的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3]周立,王承华.城市型绿色旅游度假区规划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半岛规划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04).

[4]彭英柯.文化城市与城市文化产业关系研究一一基于城市发展理论的视角[J].科技与企业,2013(07).

[5]白惠峰,陈建成.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中心城市功能整合分析——以太原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3(04).

[6]赵家荣.发展“城市矿产”建设生态文明——在2012年“城市矿产”产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J].浙江节能,2013(01).

生态农业智能化篇7

产城互动建设生态乌当

:贵州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到乌当调研时提出,乌当区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建成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培育大健康医药、大数据电子信息及其他产业快速发展。乌当区如何找准发力点,立足生态优势,形成独特的产业发展定位?

常文松:乌当区“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黔中新型工业化先行区、西南高品位休闲度假区、贵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贵阳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今年年初的区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了“推进产城良性互动,打造生态健康之区”的总体目标。

围绕这个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讨论和探索,立足于乌当良好的区位、交通、生态、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初步形成了发展定位:城市功能定位为承接贵阳市核心区城市功能疏解的现代化新型城区,市民的“周末花园”,面向西南、中南以及泛珠三角的区域性夏季休闲度假区和养生养老目的地,贵阳市重要的山地生态高效都市农业示范区、文化旅游区;产业定位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贵阳市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食品、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聚集地。

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

:省委提出贵州要把大健康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在近日首届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上乌当区被授予“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称号,作为贵阳市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当区如何抓住优势建成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

常文松:大力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是省委、省政府守住两条底线、推动后发赶超的战略部署,是全面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的重要支撑。乌当区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必须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推动产业量质齐升,我们将抢抓省、市有关支持政策,通过壮大培育现有企业和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医药制药企业和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养生养老康体健身中小服务企业,以及一大批专业从事医疗保健养生文化服务的创客团队,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努力形成布局科学、产业集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产品多样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夯实乌当区在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中的领军地位。

到2020年,力争产业规模在省、市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培育规模以上医药企业17家以上,其中50亿元医药集团2个,30亿元医药企业3个以上,10亿元医药企业5个以上。培育20个产值上亿元单品种。建好乌当健康医药产业园,建成3个以上健康养生产业集聚区,5家规模化高端民营医疗机构和高档养老服务机构。

:发展大数据产业是贵州省实现后发超越的创新性产业方向,是贵州省实现产业转型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在这个大背景下,乌当区如何建设贵阳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食品、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产业聚集区?

常文松:发展大数据产业是省、市的重要战略。乌当区将抓好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齐头并进、重点突破”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大数据产业的市场化水平,探索大数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市“701”项目,重点加快与华为、贵州广电网络合作的智慧城市基础网络及数据中心、高速光纤传输与无线WiFi网络等项目建设进度,形成大数据数据源采集的天地双网,为智慧城市建设及大数据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加快智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安监等项目建设,全面深化民生、产业、政务服务、环保等各类智慧应用,创建良好的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环境。注重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积极开展教育、医疗、就业、学习、出行等方面的智慧项目建设与智慧应用,让人民群众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大数据时代的成效和便利。

加快大数据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注重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手段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探索新产业业态和新商业模式,重点促进医疗保健服务与大数据结合、医药流通与物联网结合,发展产业关联度高的数据中心、呼叫中心、智慧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同时强化围绕医疗保健服务、教育产业的智能硬件(穿戴设备)研发制造。到2017年,全区计划引入国内外大数据产业领先企业3至5家,实现产业规模达百亿元。

培育旅游打造贵阳“后花园”

:今年在我省举办首届中国山地生态旅游节暨乡村旅游国际会议,乌当区的香纸沟景区是重要的观摩点之一,这对乌当发展山地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温泉旅游带来那些机遇?

常文松:我们将以首届中国山地生态旅游节暨乡村旅游国际会议为契机,通过重大活动倒逼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形象面貌、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服务能力,目前正按照国家5A级标准,全面推进旅游节观摩点香纸沟景区建设和观摩点沿线提升打造,同时由贵阳市农委、贵阳市旅发委和乌当区政府发起主办了“火红乌当、相约十月”贵阳市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活动。通过精心组织一系列活动推动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观光,宣传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美丽乡村、都市现代休闲农业示范点、精品乡村酒店,吸引市民消费,扩大内需,更好推动我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打造乌当多元化的山地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

: 2013年7月,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到乌当调研时提出“把乌当区建设成贵阳市民的‘周末花园’”。时隔两年,乌当区破解陈刚提出的这一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发展命题情况如何?怎样把乌当建设成“生态良好、景色怡人、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特色浓郁、文明友善”的贵阳市民生态健康“周末花园”?

常文松:乌当建设“周末花园”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山水林田兼具,全区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市级风景名胜区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森林公园1个;省、市、区文物保护单位26个,还将陆续建成乐湾国际旅游综合体等4个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的重点旅游景区。

生态农业智能化篇8

以电子商务为例,中国电子商务平台中和农村有涉及的数量已超过30000,此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增长到了有三千。

据统计部门调查研究,将来5年我国农产品电商交易额、涉外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农产品移动商务交易额分别将占农产品交易额的5%、1%、2%。同时,“互联网+”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新型销售平台等多个方面也有了初步起色。

我国“互联网+生态农业”观念提出较晚、起步落后,商业发展模式仍不成熟。第一,我国部分农村网络基础不足,计算机普及力度不强,水平不高,应用能力较低;第二,我国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处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水平,专业水平的局限使引进新技术受到阻碍;第三,生态农业互联网很难得到充足的资金保证,互联网的运作和经营所需资金缺乏。

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总体结构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较低。

1.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产品的流行

至2015年12月为止,中国网民总数已接近6.9亿,全年网民增长了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在全国已过半。同时移动网络应运而生,移动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科技产品之一,智能手机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

除了传统消费、娱乐之外,移动金融和移动医疗等移动客户应用也为用户的上网需求开辟了新的领域,推进着人们消费形式的互联网化。

2.“互联网+”向农村、农业的渗透

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推进农业信息化,“互联网+”在农业生产方面,使农作物生长情况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越来越多,带动传统农业向精准化农业快速转变。

“互联网+”对农村农业的渗透还体现在物流方面,电子商务的出现也带动了一部分农民成为电商,由传统的生产定消费,转为消费定生产,同时也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丰富多样。

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渗透作用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产业呈现互联网化

一方面现代生态农业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也开始引用O2O这种新型的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农产品消费者在线支付购买现实商品,生产者提供线下基地、公司和线下服务。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可以获取更丰富更全面的农产品的生产和价格等信息;对于农产品生产资料供给方或者农资服务商有更大的宣传平台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同样可以节省成本。另一方面现代生态农业在“互联网+”模式下,正在为农村的金融机构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加速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分化,促使传统农业向小型的精准化农业发展,结合互联网开展网上直销或者线下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前者离不开银行卡和结算业务,后者加速了多种金融终端服务。

1.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

智慧农业:在传统农业中运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而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的检测和管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生长中出现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决策的现代化农业。智慧农业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可视化远程管理的一种高级农业管理模式。

2.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目前我国“互联网+生态农业”的主要代表形式是农村电子商务。与传统农业的营销模式相比,互联网可以令农户和消费者充分共享供求信息,线上直接交易降低了简化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帮助农产品信息在消费者和农户间更加对称。电子商务的流行最终使农产品交易快捷简便,交易成本降低,农户劳动生产率随之提升。

3.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

农业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农业产业链的流程悄然改变,互联网思维能有效地帮助解决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互联网正全方面,全过程地影响改造着农业,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分配、销售等环节,在确保农产品品质的情况下,最终将生态农业的各个环节联合打通,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这也是现代生态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逐渐改造传统产业的今天,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完整农业产业链,是现今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4.设立农产品质量的追溯体系

生态农业智能化篇9

一、发展新农业,将绿色革命进行到底

农业生产保今天,要创建实业舞台。颠覆旧农业,旧貌换新颜。今天的农业生存靠生产,没有生产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上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因此,新农业必须要用心、用理、用力去建设。要突出一个新字,新农村、新农民、新农业。建设新农业,彰显大责任。农业要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做到有产有业。化是从里到外、潜移默化、彻头彻尾。

现代农业发展,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要通过实验、试验的方式进行,取得有效的成功为示范,才能进行示范推广。让农民做到《田里有转头,眼里有看头,心里有算头,手里有赚头,高兴在心头》。要通过认真地制定农业标准,研究出新农业建设示范模式,再进行有效的新农业品牌推广:克隆――拷贝――复制。

建设一个新农业产业园区,就是一个样板,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新农业开发要以绿色为标准色,以山水景色为基调,生态浪漫明快又厚重,宁静而不失温馨,蓬勃但不显张扬,烘托出农村的亲和力与现代农业生机无限。形成与新农业相关的建筑业、林业、草业、蔬菜水果业,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工业及旅游等业的协调发展,要合理布局各种产业群。将新农业产业元素、概念、符号发挥到极致。

新农业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产业,《生态农业、绿色经济》是新农业的发展目标。绿色农业是一个《植物不得病,动物就可以不得病,人才能不得病》的过程。通过种植、养殖健康元素,由农业产品的污染(一口农药、一口化肥)到无公害食品,到绿色有机食品,再到功能性食品,这是食品的一次革命。以打造国家绿色厨房基地(建设绿色大后厨)为切入点,从源头上抓起,关口前移。解决好从源头到口头,从菜园子、到菜篮子、再到菜盘子的食品安全问题,防止毒从口入。充分发挥绿色食品品牌效应,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二、发展新科技,创新推广是关键

农业科技保明天,要搭建科技平台。农业新篇,科技当先。生产效益靠科技,没有科技的农业发展就没有动力源。农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又是一个立体的:农业决策科学,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理念。农业管理科学,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再造。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真正让农民得到致富的金钥匙。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降平,一粒种子,改变了一个农业世界,可见科技的威力。没有农业科技的强有力的支撑,农民在农田里寻食,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要使农业科技成果变“抽象”为具体,从“无形”到“有形”,让农民对新技术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康不小康,还要看老乡。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创建实业舞台,兴建教育讲台。同时,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农村技术推广机构队伍建设,要有精兵强将。二是解决农村的服务机制,由单纯的科技改为项目、技术、物质配套式推广服务。三是引进上边或外边的科技人才与项目开发。

三、发展新教育,敢叫日月换新天

农业教育保后天,要兴建智业讲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业教育体现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因为,今天的农业状况,生产能力水平,是昨天的农业教育结果。而今天的农业教育,是后天农业效益的基础。农业教育投入在农业经济中,具有强大的滞后效益。忽视农业教育文化,就无法建设新农村。因为,新农业发展的速度与新农民提升的素质,要相辅相成,他体现的是一个《智》字。重视“精神启蒙”,激发农民智慧和潜能,引导农民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智造新农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农民要进行近距离、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要通过《新农民大讲堂》,对农民大规模的实施“脑力激荡”工程,授人以渔,要对农业人力资源的深化开发。要像经营资本一样经营智慧,加快智能型人才开发,科技带头人型的新型农民是培养的重点。通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解决农民心灵贫困和荒漠。发展数字农业,就能缩小农业的数字鸿沟。

生态农业智能化篇10

1智慧农业

1.1智慧农业特点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传统农业的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产品质量问题、农业资源不足、普遍浪费、环境污染、产品种类需求多样化等诸多问题使农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而智慧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光明之路。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以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换取对资源的最大节约,它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时间,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业操作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地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1.2智慧农业系统架构

物联网智慧农业平台系统由前端数据采集系统、无线传输系统、远程监控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组成[3]。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主要负责农业环境中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含水量以及视频等数据的采集和控制。无线传输系统主要将前端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到后台服务器上。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在现场布置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实时采集视频信号,通过电脑或3G手机即可随时随地观察现场情况、查看现场温湿度等参数和进行远程控制调节。数据处理系统负责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为用户提供分析和决策依据。专家系统根据智慧农业领域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帮助进行决策,以解决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的各类复杂问题。

2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新生事物,是多学科技术的集成。随着世界各国对物联网行业的前景看好和企业的大力投入,物联网产业正飞速的发展,并渗透进每一个行业领域。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以及科技、应用会和物联网产生交叉融合,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方向的转变也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

2.1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名称叫“The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目前公认的物联网定义是通过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激光扫描仪、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等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和其他基于物-物通信模式(M2M)的短距无线自组织网络,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巨大智能网络[5]。物联网被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6]。它是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原理和实质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芯片,用这些传感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再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交互传递,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感知。

2.2物联网架构

物联网架构可分为以下三层: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2.2.1感知层

采用各种传感器,如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来获取作物的各类信息。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是射频自动识别,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7]。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

2.2.2传输层

传输层由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农业领域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是由监测区域内随机分布的大量种类繁多的微型传感器组成,它们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迅速自行组网,对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动态信息进行采集、计算和处理[8]。由于可以对特定的区域进行大面积监控,单个节点成本低,使得传感器网络非常适合于农业领域的信息采集工作[9]。

2.2.3应用层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例如在农作物大棚或园区,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获取作物实时生长环境中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信息,收集每个节点的数据并进行存储和管理,实现整个监测区域的信息动态显示,并根据各类信息进行自动灌溉、施肥、喷药、调温控光等操作,对异常信息进行自动报警。

2.3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案例

对土壤水分及其变化的监测是生态、农业和水土保持等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10]。蔡镔等[11]针对棉花茎杆直径变化的测量参数,结合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设计了棉花精准灌溉监控系统。该系统由无线监控网络和远程数据中心2个部分组成,给出了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开发了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并给出了软件流程。该系统使人们随时获得棉花作物精确的需水信息,并实现精准灌溉。由于采用了无线数据传输方式,该系统解决了有线通信方式存在的难以扩展、难以升级等问题,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扩展灵活等优点。赵玉成等[12]针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提出在农田土壤肥力监测领域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方案和思路,实现把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土壤肥力监测相结合,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标。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土壤肥力监测,可实时、动态地测定土壤中养分和肥料的含量,从而有效地指导施肥,使肥料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土壤肥力信息的监测、采集与处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在土壤肥力监测,分布在农田土壤中的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与汇聚节点进行信息交换,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土壤肥力监测的实时性、可靠性,且实施成本较低廉,性价比高,维护简单,节点的扩展也非常容易,提高了农田作业中土壤肥力信息采集、监测的自动化程度。滕红丽等[13]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作物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在ZigBee协议和CC2530芯片基础上,通过对系统软硬件设计,实现了作物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度、CO2浓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为作物产量提高提供了有效保证。在农业温室环境下,温室环境测控系统可对温室内外环境进行自动检测、显示;可按不同作物的要求进行多因子综合调节与控制;还能对温室内各环境因子的数据长期存储,满足科研和生产的需要,为智能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积累丰富的资料数据。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在温室环境测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且系统开发成本较低廉,性价比高,维护简单,节点的扩展也非常容易,提高了温室环境下农作物种植环境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的自动化程度[14]。朱伟兴等[15]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发了保育舍环境可视化调控系统,采用Zigbee无线技术将舍内各保育床及周围设备组成无线网络系统,系统依据分布于各保育床内的传感器获得的环境参数,精确调节各保育床内的小气候环境。通过WIFI无线技术将服务器与IN-TERNET无缝连接,使用户端延伸并扩展到猪舍及室内设备,实现环境与设备之间,环境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该系统性能稳定,信息无线采集、环境自动调控及远程可视化调控均达到实际需求,适合保育猪舍环境智能化精准管理,可应用于自动化、智能化的牲畜养殖中。王文山等[16]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研究了果园环境信息监测系统总体结构,将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三部分,研究了数据传输模块,实现了无线组网和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在山东栖霞果园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顿文涛等[17]针对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构建食品安全物联网体系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种食品安全物联网管理体系,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分别为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食品监管及食品追溯。利用物联网技术收集食品产业链数据、构建食品安全物联网体系,对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监管,能有效加强食品安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北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卫星监测来收集国家土地利用信息,然后再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处理,最终实现了大范围内的农业统筹规划管理。近年来,我国运用GIS、传感器和GPS定位相结合的技术,通过WSN与无线通信实现了对农业资源的规划管理。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取农田状态信息,在作物施肥、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土壤养分监测等农田信息采集、管理,以及农业环境变化和农业污染监测等方面都使用了GPS定位技术[18]。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