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主管履职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17 00:55:57

银行信贷主管履职报告

银行信贷主管履职报告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级管理人员”)履职尽责情况的持续动态监管,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德才表现和工作业绩,规范其经营行为,防范道德风险,促进农村信用社持续、稳健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考核工作按照“属地监管、分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四川银监局负责对成都市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的考核;各市(州)银监分局负责对本辖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含达州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的考核。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四川省辖内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监管机构”)对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履职尽责情况的考核。

第二章考核对象

第四条高级管理人员年度履职考核对象为:

(一)成都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达州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县(市、区)联合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理事长、副理事长、监事长、主任、副主任;

(二)农村合作(商业)银行董事长、副董事长、监事长、行长、副行长。

对县以下农村信用社法人社及农村合作(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履职考核,由各分局参照本办法自行确定。

第三章考核内容

第五条道德行为操守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金融监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备与所任职务相适应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注重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

(二)遵守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做到廉洁奉公,遵守社会公德,无违法违纪行为;个人工作、生活作风严谨。

(三)重视职工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注重营造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在干部提拔任用上坚持德才标准,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选拔、任用、录用、辞退人员。

(四)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充分发挥班子整体作用;领导班子制定了经营管理的长远发展规划,各高级管理人员对各自分管的工作订出了长期工作规划和近期计划,并有序地组织实施。

(五)能与地方党政、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及其它管理部门进行正常有效的协调。

第六条履职尽责情况

一、依法合观经营

(一)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信贷支农效果明显,发放小额农贷的程序合规,无损害“三农”利益的行为发生。

(二)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利率政策,贷款的审批、发放、管理符合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要求,没有违法违规发放贷款的行为。

(三)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和审贷分离制度;建立并认真执行贷款发放责任追究制度;对大额贷款和“三外”资金进行分类登记、考核、管理、催收并落实了责任;没有超业务范围经营或违规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业务的行为发生。

(四)大宗物品采购、房屋购建、车辆购置、电子设备、大额财务费用支出等重要事项按规定程序办理;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合规。没有未经批准自用抵债资产的行为。

(五)完成各项经营指标,盈利水平得到提高;无从事账外经营、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行为;遵守农村信用社财务制度,客观真实反映经营状况,不截留和转移各项收入,没有乱挤乱摊成本费用、虚增或虚减收入等违规行为。

二、风险管理

(一)完成了不良贷款“双降”指标,且不良贷款反映真实;没有发生新增大额不良贷款;清收“三外”资金取得成效;按照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评价,资产质量得到提高。

(二)对各类资产集中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控制和化解;风险预警指标符合审慎监管比例要求;年度风险综合评价不断提高。

(三)增资扩股工作合规有效,资本充足率稳步提高;按照财务制度规定提足拨备,并按规定核销呆账。

(四)认真落实案件防范责任制,加大案件检查力度,遏制违法违纪案件发生,及时上报发案及查处情况。

(五)认真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了风险预警机制和制定了应急防范措施,对风险进行及时有效处置。

三、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与执行

(一)重视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9号),建立完善了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内控制度覆盖各项业务处理全过程,并严格执行。

(二)制定并切实执行授权授信制度和授信工作尽职调查的有关制度,无超越职责权限审批贷款和逆程序发放贷款等行为。上级行业管理部门支持社员社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没有违规干预社员社的财务、授信和贷款业务。

(三)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内控制度,开办新业务体现“内控优先”原则,建立了风险控制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重要岗位、重要部门进行现场检查、督导。

(四)重视内部稽核工作,审计稽核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稽核人员的建议作出积极有效的回应,对稽核检查报告指出的问题及时查处并问责。建立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并定期由理事(董事)会负责进行自我评估,形成自我评估报告。

(五)按规定进行了信息披露,自觉接受社员(股东)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四、法人治理建设

(一)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逐步形成。

(二)“三会”制度健全。社员(股东)代表大会、理事(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各司其职,制定了明确的议事规则,定期召开会议,正常履行各自职责,充分发挥了决策、执行、监督职能。

第七条接受监管情况

(一)高级管理人员的市场准入以及机构、业务的市场准入、变更、退出按规定报监管机构批准;没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行为。

(二)自觉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管,积极配合监管机构的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考核等日常监管工作。

(三)及时执行和落实监管机构的整改意见和处罚决定;按照监管机构对高级管理人员约见谈话提出的要求,及时进行整改落实。

(四)准确、及时、全面、真实向监管机构报送有关报表、报告等文件、资料;及时按规定向监督机构报送稽核检查报告及处理情况,对稽核查处的问题不隐瞒。

(五)按时参加监管机构召开的有关会议。

第四章考核程序及方式

第八条考核工作原则上安排在次年上半年进行,考核的履职期间为上一年度。

第九条发出通知。监管机构根据非现场监测、现场检查和日常监管情况,在进场前10个工作日;向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所在机构发出《四川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考核通知书》,告知考核的对象、内容、重点、方式、期限、时间安排、考核组组长及成员、被考核对象应做的准备工作和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并要求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填制《四川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基本情况表》(以下简称《基本情况表》,详见附件1),在考核组进场即日交考核人员。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对其所填内容的真实性予以承诺。

第十条考核方式

(一)张贴公示。考核组应在入场前7天,将考核的目的、对象、内容、时间、联系电话公示在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所在机构及辖属机构网点(除营业大厅、对外接待客户室),听取情况反映;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应在考核组进场前3天,按照监管机构考核内容逐项写好述职报告,并将述职报告连同填制好的《基本情况表》在所在机构和辖属营业网点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二)述职测评。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按照监管机构规定的考核内容,召开职工大会(含理、监事会成员)进行述职;会上,考核组向参加述职大会的每位员工发出《四川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考核群众测评表》(以下简称《群众测评表》详见附件2),进行群众测评打分。考核组负责对《群众测评表》进行汇总。

(三)谈话调查。监管机构根据需要,采取会谈或随机选取部分职工、社员代表个别座谈以及有针对性约见有关人员等方式,了解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廉洁自律、组织管理能力、经营水平、不足之处或有无违规违纪行为。谈话须2名以上监管人员参加,谈话记录底稿经谈话双方记录人员签字后存档。

(四)调阅账表、资料。

1.查阅“三会”记录、党组(委)会记录、经营班子会议记录和涉及人、财、物重大事项的审议记录。

2.调阅监管机构发出的监管意见书、风险提示书和处罚决定书,以及被监管机构的落实整改情况等有关资料。

3.调阅内部稽核报告、工作底稿、取证记录。

4.调阅年度经营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年终工作总结。

5.调阅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报告、年终决算报表(报告)。

6.查阅审贷委员会(小组)审贷记录、抽查大额贷款档案。

7.调阅行业管理部门和其他外部检查机构对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及所在机构的检查、考核、评价结果。

8.根据考核需要和日常监管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调阅其他有关账表、资料。

第十一条工作底稿和取证记录对考核内容、过程、违规问题及认定依据,考核组均应形成工作底稿以及必要的取证记录。取证人员应不少于2人,取证材料应经提供者签字。

第十二条考核采取百分制评分方式。考核组根据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述职、群众评议、现场考核等情况,结合《群众测评表》对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及班子进行考核评分,填制《四川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考核评分表》(以下简称《考核表》,详见附件3)。

第五章考核结论认定与处理

第十三条考核组根据考核评分结果,提出考核初步结论,对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逐一制作《四川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考核意见书》(以下简称《考核意见书》),报四川银监局或市(州)银监分局考核小组审查决定。内容主要包括:考核基本情况、整体评价、存在问题、考核结论、监管意见。

第十四条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结论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考核得分90分及以上的为优秀;70-89分的为称职;60-69分的为基本称职;60分以下的为不称职。

第十五条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应在收到《考核意见书》2个工作日内,在《考核意见书》上签注意见、签字并加盖公章,交回考核组。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对考核意见有异议并能提出依据的,监管机构应组织调查核实,形成最终考核结论,由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后交回考核组。无正当理由逾期不交回视为同意考核意见。

第十六条考核组应将考核结果在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所在机构和辖属机构网点公示7天。公示期内如接到群众书面反映,应组织核查。

第十七条监管机构根据考核认定的事实,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发出监管意见书。

(二)对年度考核为不称职或连续两个年度考核为基本称职的高级管理人员,向被考核高级管理人员所在法人企业理(董)事会提出不宜继续任职的建议。

(三)涉及行政处罚的违法违规行为,按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四)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考核档案管理

第十八条监管机构应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考核档案”,对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考核情况进行专档管理,与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档案一并保存。

第十九条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核通知书、工作底稿、取证材料、考核意见书、监管意见书、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等。

第二十条监管机构应将对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考核结果在四川银监局“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信息系统”上进行登录。

第七章附则

银行信贷主管履职报告篇2

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履职中的难点与问题

金融监管职责弱化。2003年银监会分设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基层人民银行在履职方面存在模糊认识,认为银行监管职责划转到银监部门后,人民银行不再承担金融监管职责,特别是一段时期以来,人民银行自上而下对金融管理职责没有进行安排部署,导致基层人民银行不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履职实践中都存在强调金融服务、弱化金融管理的倾向。金融管理职责“空心化”导致人民银行在金融机构心目中的地位降低,金融机构不重视、不配合人民银行工作的问题时有发生,降低了基层人民银行履职效能。

金融管理职责的弱化本质上反映了基层人民银行依法履职不到位。《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了9项直接监督检查权、1项建议监督检查权和1项全面监督检查权。国务院制定的人民银行新“三定”方案,进一步扩展和明确了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监督检查权。同时,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相比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专项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天然负有对整体金融业的行政管理职责。因此,强化金融管理职责是当前形势下人民银行特别是基层人民银行依法履职的重要内容。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当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与政策预期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在于传导机制不畅,使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随着传导路径的加长而层层削弱,时滞较长,极大地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从人民银行自身的角度分析。一是货币政策全国“一盘棋”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弱化了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很不均衡,货币信贷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高度统一不能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没有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因素,人民银行基层行难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特点进行必要和及时的调整,弱化了货币信贷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二是货币政策工具种类和运用权限在基层人民银行层层削减,使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越来越弱。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权限来看,人民银行总行具有再贷款、再贴现、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利率制定和窗口指导等所有政策工具的操作权限;中心支行虽然名义上也具有再贷款、再贴现和窗口指导的权限,但是再贷款仅限于支农再贷款,窗口指导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真正可以运用的再贴现工具却受规模约束;而县支行则基本限于“软约束”的窗口指导形式,大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从商业银行层面分析。货币政策传导至商业银行后,在商业银行内部还要经历一个再次传输的过程。在从商业银行总行向分支机构传导的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的集权管理、营销策略、发展目标更加侧重于自身,基层商业银行受各种考核指标的利益驱使,也往往更专注于其上级行对货币政策的解读与反应,而“忽视”当地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货币政策信号被扭曲和削弱。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不紧密,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也是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2009年,我国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也给普通百姓带来了迅速窜升的高房价和相对缩水的购买力,“马太效应”更加明显。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两重约束,一是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二是2009年“4万亿元投资+近10万亿元信贷”刺激政策的“后遗症”开始显现,从2009年上半年的流动性释放信号已转变为2011年的稳健货币政策。

金融稳定职能定位缺失。《中国人民银行法》虽然从法律上明确了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但也仅在第二条、第三十四条进行了简单的表述,基层人民银行开展金融稳定工作如何定位,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依据,基本是上级安排什么干什么,主要存在着“四难”现象。

信息难共享。开展金融稳定工作,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如财政局、税务局、工商局、统计局、发改局、环保局、商务局等经济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不同行业的相关信息。然而需要人民银行采集哪些信息、如何采集等没有具体规定,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缺乏相应的机制,加大了基层人民银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的难度。

资料难采集。风险监测是人民银行基层行在金融稳定工作方面的重点工作,监管职能分离后,各金融机构向人行报送报表和资料相对很少,尽管可以发文或以“指导意见”等方式要求报送,但对于迟报、漏报或不报行为缺乏刚性约束,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对辖区金融运行情况缺乏全局性、完整性的判断,更无法有效发现风险和防范风险。

技术难监控。基层人民银行处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最前沿,是辖区金融风险的直接监测者,但目前人民银行自上而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基层人民银行只能凭借以往的监管经验对风险状况、程度进行粗略的判断、识别。这种落后的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形势要求。

检查难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执行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可以建议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回复。”实际操作中,这条规定很难落实,在县级人民银行更不可行,大大降低了维护金融稳定工作的效率。

提高基层人民银行履职能力的建议

以“两管理两综合”为抓手,大力强化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职责

开展新设银行机构管理工作。为及时掌握新设银行业机构开业情况,指导其完善制度建设,顺利接入人民银行有关业务系统,作为基层人民银行,应该开展新设银行机构管理工作。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要求拟新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向当地央行进行筹建与开业申报。明确规定经检查验收、技能考核合格的,方可接入人民银行有关业务系统办理业务。

建议由人民银行法律事务部门,负责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筹建与开业的申报受理和综合协调等工作;人民银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对金融机构筹建与开业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组织检查验收、业务技能考核,办理接入人民银行业务系统和有关业务等工作。

健全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工作。为保障金融稳定运行,基层人民银行应该建立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对于不同的重大事项应该按照不同的时间要求和标准向当地人民银行及时报送。通过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可以进一步加强开业后的持续管理,在人民银行法定职责范围内,对报告事项进行审查或分析研究,及时处置发现的可能影响金融稳定的重大风险,有效监测和预防了辖内金融风险。

加强综合执法检查工作。作为基层人民银行,应该把有效提升基层人民银行依法履行管理与服务职能作为新的课题,整合监管力量,成立综合执法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组织所有具有执法职能的部门对金融机构统一进行综合执法检查。为最大限度减少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综合检查应该做到方案、队伍、内容、时间、文书、流程、标准和处罚八项统一,有效保证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罚工作合法、规范、高效进行。通过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可以有效地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为基层人民银行有效履行央行职能创造有利条件。

开展金融机构综合评价工作。作为对整个金融业都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部门,人民银行可以对金融机构执行有关金融法律法规和人民银行(含国家外汇管理局)政策措施、管理规定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评价等级,并分级采取相应管理和服务措施。综合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人民银行履职涉及到的各项工作;评价结果可以在合适的范围内予以通报,并抄送给当地政府和其上级行。开展综合评价工作是人民银行强化履职效能、扩大履职影响,促进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促进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重要举措。

在时机成熟时,还可以在基层人民银行增设管理检查部门,专门行使对金融机构管理检查职能,承担“两管理两综合”的工作。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法》等金融法律法规赋予基层人民银行的业务执行监督检查职责纳入管理检查部门,既可以提高监督管理效果,又可以减少监管成本,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人民银行监督管理职责由多个职能部门行使、各自为战的局面,避免了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总之,“两管理两综合”不仅有利于规范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银行履职的权威性和效能。但从依法履职要求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议完善“两管理两综合”的有关法律依据。目前,除综合执法检查外,其他三项工作的执行依据多是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不是很高。为此,建议总行以规章的形式对“两综合两管理”工作进行定位,对工作的内容、程序以及相关罚则等做出统一规定。二是建议加强法规清理。2003年以前制定的部分法规、规章的一些条文明显过时,执法检查中对问题如何定性以及如何进行处罚时,基层人民银行只能有选择地使用相关法律依据,很不方便,建议总行能够对法规、规章进行修订规范。三是建议多开展综合执法检查。相对于专项检查而言,综合执法检查在行政处罚方面的罚款金额更大,更能引起金融机构的重视;同时综合执法检查能够整合检查资源,在部分检查专业间实现检查信息共享。

以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契机,切实提高基层人民银行金融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金融消费者维护其权利的最重要制度保障。要尽快修改或制订新的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概念,改变立法对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的不足之处。一是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引入金融消费者概念,设立专门章节规定其权利义务,提高对金融消费者的适用性。二是在条件成熟时,制订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规范,强化监督和保护。三是制订《个人信息保密法》和《征信法》,明确个人信息特别是金融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范围,加大对违法使用个人信息的惩罚力度,禁止个人金融信息被用于法律规定以外的其他目的。四是颁布《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存款保险条例》,明确对金融消费者财产权的保护和限制范围,既实现对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又可防范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五是要进一步修改《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进一步增加和完善对金融投资者权利保护的内容。

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建议仿效美国做法,在人民银行内部设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作。并且建立相应的制度,进一步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的主要职能、受案范围和工作流程。

理清思路,找准定位,认真履行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

金融稳定事关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大局,基层人民银行肩负着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任。因此,必须建立与各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工作互动,推动县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健康发展。加强与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找准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结合点,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促进金融稳定。建立健全符合基层实际的金融稳定工作机制,在风险防化过程中保障金融稳定。

首先,要建立人民银行与各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协作机制。在金融统计资料交流、文件抄送、信息通报方面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以利各方充分掌握货币信贷和金融监管信息,相互协调监管手段,提高工作效能。

银行信贷主管履职报告篇3

论文关键词 绿色信贷 环境风险 社会责任

一、绿色信贷的含义

实现可持续金融发展需要“维度”、“发展”和“兼顾盈利激励”的政策环境。“维度”就是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点,经济不能盲目发展,企业不能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以环境为代价,要在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去维护这个度。“发展”是硬道理,就是在环境承载量、环境保护许可的范围之下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兼顾盈利激励”就是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拓展银行业务和提升服务水平相结合,在保护环境、减少排放等社会责任活动中,保持一定的盈利激励,确保银行责任的内在动力和承受能力。而绿色信贷就是在国家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理念的条件下作为舶来品引进我国的。它作为绿色金融政策的核心内容,具有不可忽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所谓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和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和绿色制造以及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同时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金融政策手段,其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促进社会与经济朝着更加健康以及更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

二、绿色信贷的监督机制

我国目前的一个现实是,包括节能、环保及新能源产业在内的企业尚未将污染成本内在化,他们往往可以通过逃避治污成本的付出而扩大盈利空间,其经济效益会在账面上呈现“虚盈”,从而成为银行竞相追逐的客户资源。这是伴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为避免“环境风险”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而采用绿色信贷的方式来支撑自身的发展,于企业、于银行都是双赢的,同时也促成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修复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然而在这一政策真正践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复杂棘手的问题,譬如,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环境监督机制问题、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问题、环境经济成本的负担问题以及银行对贷款企业的信息核查和信息反馈问题等等。那么,如何才能让绿色信贷政策落到实处,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工具,做到“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一致性”,需要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只有合法、有序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绿色信贷的循序渐进。

(一)建立立法监督机制

2007年7月20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文《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旨在加强环保和金融监管部门合作与联动,以强化环境监管促进信贷安全,以严格信贷管理支持环境保护,加强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经济制约和监督,改变“企业环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法治意识,促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见》第四条只是原则性地说明对监管部门的违规操作依照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行为,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追究相关机构和责任人责任。没有具体的可行标准,这就成为立法上的空白,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在监管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现阶段最主要要做的就是出台更具体的规范性文件,来指引绿色信贷的实施。

1.将绿色信贷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绿色信贷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意味着政府对绿色信贷的重视程度又提升到另一个层面上,以法律的形式将其付诸实施,这不仅提升了绿色信贷的权威性,显现出绿色信贷本身的内在价值,而且也是国家对生态文明的一种内在肯定。真正的在法律层面上去构建和谐、良性的社会环境,使绿色信贷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2.颁布实施《绿色信贷促进法》。《绿色信贷促进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一样,同样隐含着国家和人民的某些内在的意愿,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其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容忽视环境成本,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和企业的“环境风险”,在制度层面上有了保障。同时立法层面上的不断创新和投入,对环保监管部门、银行、企业都有实实在在的指引性作用,使三方在法律的保护下去履行各自的职责,承担相应的义务,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3.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制定扶持性信贷政策。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绿色信贷相关指引性文件,建立绿色信贷目录和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引入项目环保分类和环境社会风险评级规范等措施,为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指明方向,帮助其尽快掌握绿色信贷的核心能力,并建立实施有效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2012年2月24日,银监会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就是很好的扶持性信贷政策。《指引》从流程、内部管理与信息披露、监督检查等几个方面准确而详细地介绍绿色信贷的实施方式,《指引》的制定是环保领域的一项重要革命,必将带动绿色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向良性发展,带动绿色产业。

(二)建立银行、企业信息披露监督机制

银行、企业的信息披露直接关系到绿色信贷的落实。由于我国目前在信息披露这块的规定比较单一,不能起到规范银行和企业的信息公示,从而导致他们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的认识不到位,报告内容比较散乱,存在相互抄袭,语言修饰等现象;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定性的结论多,定量分析少,过于简单,还远不能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他们社会责任情况的需求,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的真实性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因此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刻不容缓。

1.信息披露内容。在银行和企业的年度报告中,除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审计报告外,还要有股东报告。其中股东报告中必须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是在报告期间内银行、企业内部和外部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其二是“社会报告”,也就是社会责任报告,包括雇员信息、环境报告信息。

2.加大对银行、企业信息披露的审计力度。从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可知,主要有三种信息披露监督机制。其一是授权专业化的审计人员来进行监督,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可以对银行和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是否符合绿色信贷执行的策略、程序、对环境的影响、生态效益,定期出台审计报告。其二是法律授权监管当局的工作人员监督。我国目前的情形是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督,但是没有从审计这块着手,对企业的信息披露更谈不上。因此还是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的力度也不够,而绿色信贷本身的特点决定他是一种周期长、短期效益不明显的金融理念,而银行和企业都会追求经济效益第一为本位,所以会规避绿色信贷的贯彻落实。然而监管部门的监管会有效的督促他们去实现这一理念,不论是法律上的保障还是资金上的扶持都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从而为勾勒“两型”社会创造条件。其三是监管机构和负有特殊监管责任的机构。在我国环保部门可以从环境政策、环境技术和资金支持三方面去落实绿色信贷的执行,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做到银行和环保部门数据共享,而监管机构和负有特殊监管责任的机构要在技术上革新,设立专门的信息披露审计部门,定期出具报告,而且报告的发行也要做到公开,可以通过大众容易得知的网络、电视、报纸,让媒体和民众成为最有效的监督者。

(三)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的监督主体

若要有效的实施绿色信贷,必须在监督主体上做到全面、可行。可以有以下几个监督主体。

1.政府监管部门。在我国作为政府监管部门的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环保部门都负有监管职责,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落实绿色信贷的情况进行审查,披露商业银行的信贷信息,而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违规进行督察,通过督察建立违法违规信息数据库,而环保部门的有效数据库可以为银行使用,为其发放贷款提供参考依据,避免因“环境风险”而造成资金的损失。同时环保部门也可以通过数据库共享查阅到银行发放贷款的企业信息,加大对企业的环境监测和督察力度,从而使有效的金融资金发挥最大功能。

2.大众媒体。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媒体是最好的信息披露手段,媒体的曝光不仅能使企业的违法违规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且也能有效地监督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避免社会公共利益陷入监管维护松弛的境地。同时使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更加刻骨铭心。媒体作为监督者,可以起到辐射效应。因为银行和企业的负面新闻必将造成他们形象受损,从而造成资金的流失,也为政府的监管提供违法违规线索,更加克尽职责,强化环境执法,营造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和谐社会。

3.司法机关的独立监督。司法机关的独立监督就会达到遏制执法部门与企业联合牟求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从而让绿色信贷成为“形同虚设”的局面,而且也能制止执法、司法、法律监督为一体的局面,进而更好的相互牵制,达到法律实施的目的,促进法的良性运行。

银行信贷主管履职报告篇4

【关键词】委托贷款 银行 角色定位 法律风险

一、委托贷款的概念及法律关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第7条规定,委托贷款是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金融机构(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发放的贷款。受托金融机构只负责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从中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贷款风险。委托贷款涉及三方当事人,即委托人、受托人(银行)和借款人;包含三个法律关系,即委托人与受托人(银行)之间的委托关系、委托人与借款人之间的借贷关系、银行作为受托人与借款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委托贷款中银行的行为实质是法律行为,应遵守《民法通则》中有关的相关规定。

二、银行在委托贷款业务中的角色定位

委托贷款一向被认为银行仅作为受托人,仅负责办理贷款的相关手续,不承担贷款的风险,贷款的风险由委托人承担,因此该业务对银行而言,是一项没有风险的业务,但实际上,如果银行未能正确和全面履行其受托权利及义务,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还是应当根据过错程度承担相应责任的。因此,明确银行在委托贷款业务中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

(一)银行在委托贷款中的权利

1.银行作为受托人有向委托人和/或借款人收取手续费的权利,且手续费的收取不与委托人的利息是否收到挂钩。

2.银行有权利审查委托贷款用途。用途须符合《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的规定,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根据《贷款通则》第20条规定,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不得用贷款在有价证券、期货等方面从事投机经营;除依法取得经营房地产资格的借款人以外,不得用贷款经营房地产业务;依法取得经营房地产资格的借款人,不得用贷款从事房地产投机;不得套取贷款用于借贷牟取非法收入;不得违反国家外汇管理规定使用外币贷款。

3.银行不承担委托贷款风险。根据《贷款通则》第7条规定,贷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

(二)银行在委托贷款中的义务

1.银行要确保自身有接受委托人委托发放委贷的资格。《贷款通则》规定,贷款人必须是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经营贷款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根据2000年人民银行《关于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应向人民银行备案,但此规定在《中国银监会关于制定、修改、废止、不适用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公告》(银监发〔2007〕56号)已经失效。

2.根据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银行必须审查委托贷款资金来源是否合法,以防止委托人通过委托贷款业务进行违法活动,或者通过委托贷款将黑钱洗白。

3.银行有审查委托人和借款人的主体资格合法的义务。(1)对委托人而言,委托人应是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目前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信用社、外资银行及其在华分支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除投资管理公司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委托人获得有权部门批准的除外)作为委托人的委托贷款业务暂不受理。(2)对借款人而言,借款人包括企事业单位、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同时要注意对借款人的资格限制有2方面:①单位内设职能部门不能作为借款人;②委托人是上市公司的,借款人不能是委托人的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

4.银行有按照委托贷款合同约定向借款人发放委托贷款的义务。

5.银行向委托人履行报告义务。根据《合同法》第399条和401条规定,受托人应当按照委托人指示处理委托事务,报告委托事务的处理情况。因此银行应向委托人报告借款资金去向和借款人还款情况。

6.银行协助委托人收取委托贷款利息和逾期催收义务。根据《合同法》第404条规定,受托人处理委托事务取得的财产应当转交给委托人。据此银行应将向借款人收取的委托贷款利息支付给委托人。根据委托贷款合同约定,在委托贷款逾期后,银行应根据合同约定的时间和频率向借款人进行贷款催收,并将催收结果书面通知委托人。如果委托人需要银行继续协助回收委托贷款的,应在合同约定时间内另行签订书面委托协议。

三、委托贷款诉讼中的法律风险提示

明确了银行在委托贷款业务中的角色定位,在履行受托人角色过程中,银行应做好以下工作,防范风险。

(一)全面履行义务

银行注意委托人、借款人、抵押人各项资料的真实性审查,确保相关当事人身份证件、营业执照、授权委托书、签字用印等事项的真实性。应当充分了解合同中受托人义务条款,全面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如对贷款使用情况的监督义务、协助贷款回收义务等,避免因未全面履行合同义务而承担违约责任。

(二)做好协助催收工作

在委托贷款协议书中,一般约定受托银行应当“协助委托方做好委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催收与回收资金转账工作”,但在实际业务中,银行在委托贷款逾期后,往往忽视甚至不履行协助催收义务,一旦出现纠纷,委托方往往以未履行协助催收工作为由要求受托银行承担违约责任,致使银行在诉讼中陷入被动。

(三)有效规避时效风险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的制度。我国法律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为两年,即债权人未在两年内主张权利或虽主张过权利而未留下证据将面临不受法律保护的风险。因此,委托贷款到期后,应注意在诉讼时效内及时主张权利(如发送催收通知或提讼等),并妥善保存主张权利的证据。

(四)合理确定诉讼主体

根据最高院《关于如何确定委托贷款协议纠纷诉讼主体资格的批复》:借款人不按期归还贷款而发生纠纷的,贷款人(即受托金融机构)可以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讼,贷款人不的,委托人可以委托贷款协议的受托人为被告、以借款人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讼。根据该批复,可从快速解决、利于诉讼等角度出发,合理确定诉讼主体。

1.由委托人提讼。即以委托人作为原告、银行为被告、借款人为第三人提讼,这种做法的有利之处在于:一般情况下委托人的诉讼请求都是针对借款人的,如银行及时履行了委托贷款协议中的协助催收等义务,则无需承担任何诉讼风险,仅需在庭审中对贷款事实、利率、利息计算等配合法庭审理作出专业解释即可。

2.由银行提讼。目前银行委托贷款逾期后发生纠纷的案件中,基本都采用这种做法。实践中,如因客户较强势或不愿涉诉等原因,必须由银行提讼的,则银行可以配合,但在诉讼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律师选聘。可采取以下两种做法:一是要求委托人自行选聘律师,并与其就事项、权限、费用支付(由委托人支付)等问题达成一致后直接签订《委托协议》,后由委托人再向受托银行出具相关书面材料(并将上述《委托协议》作为附件),表明“该律师系由委托人选聘,已与委托人达成协议,银行仅为方便诉讼需要,为该律师出具授权委托书,因该授权行为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均由委托人承担,与受托银行无关”。二是由委托人、受托银行、律师三方共同签订《委托协议》,协议中必须明确费用由委托人支付,后果由委托人承担,银行仅是配合诉讼向律师出具授权委托书,与人之间并无实质委托关系。(2)授权权限和期限。银行对外出具的此类授权委托书的权限均为一般,即代为(出庭应诉)、提交证据、接收法律文书、申请执行。授权期限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一般为授权书生效后半年。具体权限和期限也可根据委托人的书面指示确定。(3)授权委托书的出具。A、作为对外出具的具有重大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书,授权委托书的用印必须严格执行银行有关签字用印的规定;B、对授权委托书中留白的地方必须加盖“此处空白”章或以斜线划去,同时,必须留存一份原件与贷款资料一起归档备查。(4)注意证据的收集保全。对交易过程中涉及的各类协议、票据、催收通知等书面材料,应派专人专夹保管,业务结束后应及时归档,以备诉讼举证等不时之需。(5)关注贷款执行回收工作。无论是以委托人或银行为原告提起的诉讼,诉讼阶段结束后,受托银行仍然必须关注贷款回收情况,确认案件全部执行完毕后,将相关回款到账票据或《执行终结裁定书》一并入档管理。

3.管辖法院的选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如何确定委托贷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答复》(法明传〔1998〕198号1998年7月6日)规定“委托贷款合同以贷款人(即受托人)住所地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对履行地有约定的除外”。因此委托贷款合同应尽量明确以银行住所地法院为管辖法院。若合同中未选择管辖法院,而委托人选择自行的,可能依据“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向借款人住所地法院,并将银行列为第三人,可能增加银行诉讼成本,因此特别注意合同中应约定管辖地在银行所在地,并特别约定涉及诉讼的,费用由委托人承担。

参考文献

[1]贷款通则.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6月28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1995年7月1日实施

[4]关于如何确定委托贷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答复》(法明传〔1998〕198号1998年7月6日)

银行信贷主管履职报告篇5

已逾百年历史的中国交通银行可能因为一笔陈年旧账而背负污名。一位曾于该行长沙分行稽核部门供职的人士提起指控称,早于2004年他还在职期间,即发现长沙分行存在财务造假问题。

该位检举人已于事发当年被长沙分行解职。之前他在与另外几位同事一道履职时,发现一笔逾5亿元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被长期置于“关注”类贷款序列,没有按照规定(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记入“损失”类科目之中,成为该行未能如实予以核销的“良性资产”(详见6月18日第13期《南风窗》)。

2004年是交通银行赴香港联合交易所H股挂牌是上市的前一年,该行于那一年进行了内部财务重组。这位名叫胡远志的检举人指控交通银行在此间隙刻意隐匿坏账数额,以达成虚增利润、粉饰业绩的企图。

据信,过去两年以来,香港证监会、香港联合交易所以及中国证监会已经先后受理了此项指控,他们告知胡会针对此事采取相应行动。不过,迄今为止仍没有任何结论出炉。一无所获的胡远志也依然在坚持他的控告,不肯罢休。

长沙问题

长沙分行是交通银行对外宣称的辖下56家国内省级分行之一。早在今年6月上旬的一次访问中,长沙分行的纪检书记黄志军向本刊记者证实确有一笔5亿元的不良资产存在过,但他强调,这笔不良资产已经过某种合乎规定的处置,不存在什么问题。

1999年,金融当局成立了包括华融、长城、信达、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剥离令国有商业银行日益不堪重负的不良资产包袱。据长沙分行的解释,在2004年,他们即将该笔不良资产交予总行,悉数剥离给了资产管理公司。

长沙分行拒绝就此向记者提供任何相关的处置材料,以证明当年围绕该笔不良资产的处置是否合规。

已为记者获取的信息显示,2004年6月,经监管当局同意并批准,交通银行实施了一系列财务重组措施,以改善该行的资本架构和集中处置一些减值贷款。当年,交通银行向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转让了一笔总额逾414亿元(人民币币种,下同)的可疑类贷款,此外,该行同时亦自账面上注销了一笔总额逾116亿元的损失类贷款。受益于这些处置,交通银行在当年末的不良资产率降至3%之下。

但是,此类不良率数据未被进行详细的主体分解和量化,没有人知道交通银行分布于境内的那些分支机构,于当年各自分别向总行汇集了多少比例的不良资产,借重组之机予以销减。因此,长沙分行2004年上报的不良资产核销比例也无从检视。

不过,那位名叫胡远志的检举人坚称,他不相信长沙分行那笔被自己发现的“虚假账目”已被合规注销。他提及,在他履职期间,不仅发现该笔被有意置入关注类贷款之下的损失类不良贷款,而且还发现长沙分行当时已准备了另外一笔计5亿元的“呆账”拟提交总行予以注销。这位检举人表示,长沙分行有可能注销了5亿不良资产,但该笔被注销的呆账绝非他历来指控的那笔5亿元该销未销的“关注类假账”。

胡远志曾就此向长沙分行方面提出过反驳意见。2006年冬天,在与长沙分行的最高级别领导层就胡氏是否停止检举而进行的一次私下磋商中,长沙分行方面矢口否认存在5亿“假账”,声称胡所发现的那笔5亿元不良贷款已经向总行申报顺利注销。胡远志即席加以驳斥,认为这是一种虚假的说辞。

根据交通银行总行的不良贷款管理和核销程序,2002年交行内部建立了贷款五级分类系统,在该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由资产保全部为不良贷款提供集中管理。当一笔贷款进入不良科目(即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后,将会被转往资产保全部,由这个部门竭尽所有法院及非法院手段致力回收,最终仍无法收同的,则会被注销。

由于一笔贷款由正常类目转为关注类目直至成为不良资产,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办理完成,因而胡远志说道,我不相信短短数月时间长沙分行就能将一笔“假账”由关注类科目转入不良类别,再被注销掉,被注销的只是另外一笔已被我看到的5亿元呆账。

“他是搞电脑技术的,但是对于银行业务一窍不通”,在记者采访长沙分行时,纪检书记黄志军坚持否认长沙分行的账务存在问题。他说,虽然原计算机工程师胡远志在稽核过程中发现5亿不良贷款、并且后来指控交通银行造假上市,但这些账务实际上是“经过严格审计的”、是“符合国家当时的处置政策的”、是“正当”的。

由于不能看到一应的审计证明,目前还没有办法确证长沙分行能够自此桩前职员提起的财务造假检举中摆脱嫌疑。检举人2004年遭解职之后向交通银行总行所做的书面陈述,长沙分行的内部控制几近失灵,这使得该行的财务治理陷于混乱。

2004年,国家审计署公布的一份审计报告揭示,交通银行锦州分行与当地3家法院联合伪造法院判决以及一应法律文书,向总行申报注销2亿元涉及175户企业的不良贷款,当时这些借款企业尚在还款之中,只是所还贷款已被锦州分行全部纳入独立“小金库”,未于分行财务报表中反映。事发当年,交通银行命令辖下各分行稽核部门比照锦州分行问题进行自查。

长沙分行于此时不仅出现5亿不良资产“误转”良性资产的“假账”问题,检举人还于递交总行的申诉材料中进一步指陈,在对长沙分行2003年报请总行的核销材料进行全面检查时,透过20份诉讼类的核销材料,他们发现其中存在类似锦州分行的情况。

牵扯到诉讼的不良资产处置,一般需要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向法院提起对债务人的贷款追偿请求,当通过法院强制执行仍无望收回之时,才会着手予以核销。但检举人称,在长沙分行的该等诉讼材料和法院判决书中,原、被告双方皆是长沙分行内部职员,而在10多份判决书中,原、被告均由两位内部员工轮流互换担当。

不透明督管

就中国银行业内部的财务内控状况,金融监管当局曾于2002年颁布了一套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杜绝风险。中国银监会据此定期会对各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做出评估,以确认是否符合监管规定。

2004年9月,中国银监会针对交通银行截至当年6月30日的监管状况进行评估,认定该行内部控制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弱点,分行层面的内部控制系统缺乏独立性、业务运营监控不力,管理信贷审批和出售不良资产方面亦存在问题,比如在采用五级分类制度上不一致或误用。

交通银行为此付出过代价。鉴于该行及其分支机构存在账户管理违规、会计违规等违反国内监管规定事由,在2004年、2005年、2006年3年间,交通银行先后遭到监管当局的申斥和惩罚,罚没款总金额计约1487万元。而在2004年12月31日之前的3年问,该行先后遭到监管部门罚款约302次之多,总计罚金1580

万元。不过该行说,这些问题是个别事件,“不会对本行的公众形象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2005年谋求于港交所上市之前,交通银行总行曾于一份材料中谈到,正如中国的其他银行一样,该行分设于各地的分支机构以往对其经营和管理均享有较高的自,故此,他们过去总是未能有效防止或及时发现分行层面的管理失误。而在将来,当他们在集中管理方面作出努力,并对分行级实施改善管理措施之后,有可能依旧不能防止一切不正常交易或类似锦州分行事件发生。交通银行不能保证严格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问题在于,面对已被人提起指控的“长沙问题”,中国第五大商业银行是否能够做出适当回应与处置,以便打消公众的困惑与猜疑?已有信息显示,交通银行总行在接获该等申诉之后,即委派了一位名叫姚建设的监察室处长前赴长沙,宣布总行的最终裁定。在与该位检举人进行面晤之时,对于长沙分行是否存在如检举人指陈的一系列财务问题,监察处长未置一词。

目前尚没有确切资料表明交通银行总行据此对长沙分行采取过何种内部措施,长沙分行方面的人士告诉记者,交通银行总行曾对长沙分行进行了“严格的审计和检查”,但他无法说明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严格”审计,以及审计的具体时间与涉及范围。况且,当年的一应主事者现时仍在任上,“长沙问题”也未见被交通银行对外进行任何公开提及。

交通银行总行未有即刻就上述问题加以置评,由于该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眼下正在落实奥运期间的有关工作,他们邀请记者于8月中旬前往上海总部进行面晤。他们说,“相信通过沟通,我们将能全面客观地说明情况。”在上一次对长沙分行进行的访问中,该家分行最初对记者进行了阻挠,试图避免与记者进行接触。

4年以来,检举人不依不饶地将控告信递交多个监管部门,结果无一不是泥牛入海,未得到任何一种说法。2006年,当他将控告递交香港证监会时,证监会告诉他,经过考虑,他们已转交合适的办理部门――香港联交所。联交所上市科此后给予的答复是,如果检举人允准,他们将向当事公司及公司的上市专业顾问披露有关投诉内容及细节,以便进一步跟进。

检举人对他们的请求表示同意。但此后,他再也未能得到有关联交所的任何调查结论。当他就此发出询问,联交所上市科拒绝予以答复。

联交所声称,根据他们的一般政策,该所需要按保密机制进行所需之询问及调查,以确保程序公正持平,保障上市公司及其董事免受没有根据的指控。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维护公众对市场监管的信心和维持一个公平、有序及消息畅通的证券交易市场,此举亦在于保障投资者,防止不当行为充斥市场及使调查程序更具效率。他们重申,不会通知检举人有关投诉之处理方法及结果。

2007年,检举人继而向中国证监会递交控告,时值交通银行向中国证监会呈报于上海A股首发上市的申请材料之际。证监会办公厅表示,他们会按程序进行处理。

现在,距中国证监会受理此件控告已逾一年时间,交通银行早于当年5月即顺利通过证监会的发审环节,如期实现在上海证交所A股上市。除了中国证监会和交通银行,恐怕再也不会有人清楚当局对于该一检举做过何种处置。

长沙分行的纪检书记黄志军告诉记者,近4年以来,长沙分行接受相关核查总计10余次之多,凡是关涉金融监管的当局部门均有介入。“这些部门都很重视,都对我们进行了审计和核查,都有一个正确的结论”。

但他未能接纳记者有关出示这些结论的提议,他说他不会这样做。长沙分行监察室处长姜铁军则插话说,监管部门也不一定要给出书面检查结论,他们可能会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进行通报。不过该位人士没有进一步说明此类座谈会的具体召集人、与会者以及通报范围。至于检举人,他对于检查结论一无所知,没有获得任何结果通报。

真相待解

至本文截稿时,中国证监会没有就交通银行被指控的账务问题做出置评。香港联合交易所也没有向记者披露他们是否做出调查以及该等调查的细节。联交所于应询时说道,有关交通银行的指控已被他们的上市科记录在案,并就事件作出有关跟进。他们说,作为前线监管机构,上市科会就该事件之检举内容考虑是否需要采取任何监管行动,“在审慎地查询有关事情后,可能决定无须采取任何进一步行动”。

香港联交所受香港证监会领导与监督,根据法定责任,该所旨在于合理和切实可行的范围内,确保香港市场公平、秩序及信息灵通。他们遵从一则当地的《证券上市规则》履行自身职能,对上市公司活动的监察主要着眼于上市公司是否遵守该《上市规则》的要求,作出及时、准确及公平的资料披露。

联交所表示,恕他们不能就此事件一一交代自己是如何做出处理的。倘若由于决定采取进一步监管行动而致联交所或涉事上市公司刊发公开声明,人们当会明白联交所曾如何处理此事,并进一步了解引致问题出现的原因。香港证监会给予记者的答复也是大同小异。

事实上,两年以来并没有人见到这样的声明,无论是联交所的,还是交通银行的。这似乎显示,联交所可能没有在市场的期盼中“采取任何进一步监管行动”。

中国的法律界人士对此持有疑义。就此来说,他们认为监管当局并不称职。假如监管当局明了法律精神,认识到举报权是法令赋予任何公民的基本权利,那么他们就没有理由漠视举报人的“实名举报”,迟迟不肯给出“经查属实”或“经查不实”的任何一种答复。即便没有结论,也应该加以说明。

作为公众公司的交通银行似乎也需要履行披露和告知义务,哪怕这根本就是一桩并不如外界所猜疑那样的不实指责。不过一位证券律师对记者说,他们有这样的义务,但一般不会公开。

没有人及时给公众一个交代,是因为中国至今仍不存在这样一项法令,要求当事主体或监管当局需要就相关控告进行必须和必要的查证,并进行必须和必要的披露与说明。法律界人士说,没有这样一项具体的法规存在,因而“他们可以理你,也可以不理你”。

不透明的检调程序和未予披露的行动细节可能妨碍公众对于上市公司的信息获得,至少就那些与该家上市公司存在利益关联的投资人的知情权能否得到保证而言,这似乎就是一个问题,并且,它无疑将勾起人们对于当事主体是否意在掩盖真相的无限遐想。

“财务(造假)问题在不少上市公司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位不具名的上市银行高管人士对记者说道,“银行也不例外。”

2005年于H股上市之时,交通银行曾委聘香港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已知该所是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设于香港的分支机构。目前该所尚没有就当年对交通银行的财务审计细节向记者作出正面回应。

普华永道驻北京审计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就一家企业的财务审

计而言,会计师事务所并不需要对该企业设于各地的分支机构进行全面审计,对于总部财务的审计才是重点。不过他表示,这些细节不方便在电话里面透露。

中国财会界和银行界的相关人士在此前后分别告诉记者,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一些跨地域经营的集团企业只可能进行财务抽查审计,做到事无巨细几乎不可能。更多时候他们只基于当事集团提供的财报进行审计,然后发表意见。对于那些即将上市的公司,有时候,“会计师事务所(也会)从中充任财务包装和调整的角色”。

自记者得到的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来看,他们几乎完全是着重于交通银行编制的一揽子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他们当年审计了交通银行截至2002年、2003年及2004年12月31日止各年度的财务资料报告,他们说,“银行董事须对财务资料负责,本所的责任是根据本所所做的审查结果就财务资料形成并发表独立意见。”

审计报告粗略地涉及交通银行的减值贷款与不良资产处置问题,其中谈到2004年6月交行财务重组时一笔530亿元减值贷款剥离之事(本文已于前面有所交代)。由于是在合并报表的基础上进行审计,因此未能细致展现各分支机构的减值贷款与不良资产处置情况。

最终,罗兵咸永道在审计报告中宣称,“就本报告而言,财务资料真实及公映了集团及银行在2002年、2003年及2004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

显而易见,中国需要尽快订立一项旨在督促上市公司以及相应监管机构充分自觉地履行真实信息披露与告知义务的监管法令,以确保信息通畅对称,防止市场陷于失控。这并非没有先例可循。

在美国,自从2001年和2002年先后曝出安然公司和世界通信公司的财务丑闻以来,当局迅速订立了《萨班斯法案》,国会授命由一个高度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全权负责该法案赋予的监察和惩罚职能,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真实性进行适时监控。该委员会不仅向当局报告他们的履职情况,还要向公众报告相关事件的裁处结果,公众利益被置于核心和首位。

中国目前只有一项出自证监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该办法虽将上市公司列为信息披露义务人,并强调义务人对于信息披露的真实与完整性负有责任,但对于这种义务人主体和主导的信息披露做法没有建立紧密而独立的第三方钳制机制。

此外,于2007年几经酝酿的《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载明,上市公司及相关各方的市场活动须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中国证监会并意图与多个同级别监管机构共同建立一套监管系统。不过该条例至今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没有正式出台。

银行信贷主管履职报告篇6

近年来,伴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快速推进,商业银行开始有意识地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对信贷业务从严控制。在信贷管理方面积累了不少先进经验,信贷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在商业银行内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贷人员素质不高、贷款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影响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1.1 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亟待提高。目前商业银行高素质的信贷从业人员大部分集中在上级行,而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伴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提高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素显得尤其迫切;二是少数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欠缺,风险防范意识差;三是商业银行不能及时对基层信贷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或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就让基层信贷人员从事信贷业务工作,这势必容易造成信贷风险。

1.2 信贷管理意识存在偏差,信贷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同业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于是千方百计争揽大客户就成了商业银行的普遍现象,误以为所有的大客户就是优质客户,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会给日后的信贷管理埋下隐患。与此同时,在信贷管理实际工作中,有的商业银行还存在信贷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一是对商业性贷款中的借款人、保证人的资信状况、担保能力缺乏可行性的调查评估,过分依赖关系和熟人,对贷前调查不够重视或对调查报告内容没有认真核实。二是信贷人员贷后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大部分信贷员重库存核查,轻企业资金应用分析;重本企业经营情况的调查,轻关联企业的经营调查,监督管理难以到位。

1.3 贷款贷后跟踪管理滞后,信贷档案管理不规范。商业银行普遍热衷于贷款投放,而忽视贷后管理这一重要环节,贷后管理处于一种盲目和随意状态。与此同时,在信贷档案管理上,信贷档案的有效性、序时性、规范性、全面性未得到具体体现,档案资料不够完整;信贷档案分类和管理责任不够明确,存在档案长时间抽走无人过问的现象。

2 针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应采取相应对策

2.1 明确目标客户,提高信贷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信贷风险的发生,多是由于贷前调查把关不严,对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给信贷资产的安全埋下了隐患。要想搞好信贷管理,必须严格目标客户筛选,严把信贷准入关。一是每年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对辖内客户群体进行细分,排出支持、适度支持、限制、退出名单,并以此为尺度,严格掌握各类融资的进与退。二是严格规范客户经理的贷前调查分析,要求客户经理提供完善的贷前调查分析报告,报告中要涵盖客户的基本情况、财务分析、市场前景与贷款用途、生产经营、投资决策、历史信用记录、融资情况、流动性等情况,同时对主要负责人的信用情况等方面也要有充分而详细的分析,形成具有客观价值的分析判断结论,为贷款审查审批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三是严格执行信贷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以贷款“三查”为基础的信贷管理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信贷管理操作流程,加大对大额贷款管理的现场检查、评价和问责,并与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挂钩。坚决杜绝先贷后批、超比例发放、超授权发放等违规现象的发生。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基层信贷员、部门审核人员还是审贷委员会人员,只要是违规发放贷款,就要毫不犹豫地落实处罚措施。

贷款投放固然有其重要性,但这并不是说贷后管理就变得可有可无。商业银行对待贷款投放正确的态度应是既重贷款投放又要加强贷后管理。为进一步实现信贷营销与风险防范的和谐统一,商业银行要成立由行长任组长、分管行长、风险主管任副组长、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和有关部室人员为成员的信贷审议小组,对每笔贷款调查环节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体审议,积极寻求风险规避措施,对存在信贷风险又不能够达到风险可控的一律否决,不再上报上级行审查审批。

2.2 强教育培训,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随着形势的发展,必须制定符合商业银行经营实际的制度,并强化制度执行力,切实防范经营风险,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快提高科技水平,为商业银行业务营销、经营决策、内部管理、增强服务功能提供技术支持。商业银行要以信贷业务技能及管理等为重点,适时开展基层行领导和信贷人员集中培训,狠抓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以此促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水平和资产质量的提高。

银行信贷主管履职报告篇7

【关键词】银行 合规管理 探讨

合规,简言之就是合乎规则。合规具有丰富的内涵,其范围不仅包括外部法律法规、监管规章,还包括市场规则、行业自律规定及银行内部规章制度,法律的精神及文字要求,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诚实守信等社会道德范畴等等。农发行合规管理,是指农发行的管理者对银行内各要素合规方面的集体协作行为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协调活动,确保银行各级机构和员工的各项业务行为符合外部法律法规及其他强制性规范以及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以有效满足农发行业务发展合规性目标的过程。

一、影响农发行合规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是对合规风险的认知力不够。部分基层行对合规管理重要性、违规操作的危害性,以及对“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等合规理念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对合规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发展轻质量、重经营轻管理、重绩效轻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够。在贷款调查方面,有的贷款调查报告抄袭其他企业的报告,有的调查报告只是对部分数据进行简单修改,有的贷款调查报告甚至让企业写,未能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认真调查。贷后管理方面,有的贷后检查制度落实不到位,有的对贷款担保检查不到位,有的对企业资金的使用未监督跟踪,有的不能落实企业出库通报制度,企业回笼款归行率长期不达标等未能及时发现,存在检查走过场、流于形式。

三是对员工素质的推动力不够。从现实情况来看,基层行大多数员工是农发行成立时从农业银行分家过来的,老龄化情况较为严重,大部分同志对新知识接受慢、业务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银行管理的需要,尤其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基层农发行合规管理的“瓶颈”。同时,农发行对员工素质的基本准入、上岗条件缺乏硬约束,即使进行培训考试也多流于形式,奏效甚微,致使部分员工的学习求知动力缺失,造成能者多劳、庸者少劳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是对合规操作的管控力不够。这主要表现为:重事后监督、轻事前监督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基层行存在屡查屡犯问题;上级行检查的频率低,且多为抽查,难以覆盖基层行的全部业务,容易形成监管漏洞;人情大于制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基层行认为查出问题再协调不迟;对查出的问题处罚力度不够。

二、加强农发行合规管理的途径及措施

(1)完善合规管理制度。一是要建立开放性的管理制度,不断地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的各项要求融入农发行内部政策和程序之中。行内的合规部门要随时掌握外部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并按照这些外部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对银行内部政策、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修订,制定出新的合规要求,传达到相关业务部门执行。二是要建立合规绩效考核制度,采用激励机制推动银行的合规管理。三是要建立合规问责制度,对经营中的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认定与追究。

银行信贷主管履职报告篇8

(一)审查审议环节把关不严,贷审会质量亟待提高。

理论上而言,贷审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贷款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贷审会运作易流于形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信贷管理及企业情况真正熟悉的贷审委成员不多。因情况不明、业务不熟悉,在投票表决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只能人云亦云,跟风随大流。二是部分贷款上报和审批时间紧迫,常出现倒逼现象。无论是政策性贷款还是商业性贷款,因受多种因素影响,仓促上报,催着审批的现象较为普遍,相关部门难以按规定、按程序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审核,审查报告往往是对基层行上报材料的简单复制、粘贴,单纯地充当了“二传手”和“传声筒”的角色,这样的审查难免“走过场”。三是贷审会成员责任意识和履职环境有待加强和改善。一方面,由于贷审会成员均为兼职,加之缺乏必要的责任追究考核机制,客观上易导致多数成员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贷审委成员在会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质询的履职环境还未真正建立,不愿讲、不敢讲真话,违背意愿投票现象难以避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贷审会审查把关的质量。

(二)前后台相互依赖,责任追究上下脱节。

目前农发行贷款审批权全部上收到二级分行以上,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下级行调查,上级行多级审查、审批的管理模式,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由于调查、审查、审批环节的分离,客观上易打破责任界定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实际工作中大多是前台调查指望后台审查把关,后台审查又简单依赖于前台调查结果,未能真正做到相互协作、相互制约、各尽其责。一般情况下,贷后风险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和滞后性,而当形成事实风险时,再对当初贷前、贷时、贷后诸环节相关情况和责任的核实认定,客观上存在较大困难,多数情况下难以真正界定和追究相关人员尽责责任,对上级行审查、审批环节更是如此。这样的管理模式,貌似职责分明,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流于走程序形式,反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相互抱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传统业务风险管控薄弱,政策刚性掩盖管理风险。

从近几年来农发行发生的不良贷款看,原本认为风险相对较低的传统粮棉油购销储政策性贷款偏偏频频出险,且数额巨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此类贷款需求和投放的政策刚性和外部压力削弱了农发行内在的风险管控能力,认为只要是政策性或准政策性方面的贷款需求,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而忽视审查其需求是否合理、是否真实。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管理观念上的误区,对此类贷款内外部审查时,主观上往往容易降低标准、马虎草率,为一些企业和信贷人员打“球”,人为混淆政策性与商业性两类不同性质的贷款。上级行在审查此类贷款时,也把关较松,贷后日常管理更是缺少行之有效的“库贷挂钩”监管方法。因此,从贷款准入到贷后管理,都存在较大的内部管理漏洞,极易被企业违规骗贷。此类贷款具有的季节性投放刚性、延续性和周转性的特点,较大程度地掩盖了农发行内部管控的不足,导致其贷款风险较商业性贷款更隐秘,更难得到及时发现和查处。

(四)盲目营销追逐考核指标,规模扩张超越管控能力。

近年来,存款、利润、中间业务收入日益成为农发行业务经营考核的指挥棒。而要完成这些目标任务,最主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追求贷款规模的快速扩张。基层行或为以贷引存,或追逐利润,或为争取一点中间业务收入,在拓展新的贷款客户尤其是与其它金融机构竞争时,受绩效考核指标内在动因的驱使,只顾眼前短期利益,不惜大幅降低贷款准入条件和风险防范要求,超越自身管控能力,盲目营销,恶性竞争,人为“垒大户”,特别是对一些貌似所谓的大客户、“黄金客户”,缺乏必要的风险识别能力和管理人才,主动迁就“服务”的多,强调合规管理的少,不敢管、不会管的现象较为普遍和突出,一旦陷入,便愈陷愈深,最终被企业牵着鼻子走,类似这样因小失大、丢西瓜捡芝麻的教训屡见不鲜。

(五)主观人为因素隐秘难测,道德风险难以有效约束。

从农发行内部看,对贷款企业运营情况最熟悉的大多是管户信贷员、贷款调查和审查人员,其出具的调查、初审意见,除受自身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限制外,更多依赖于其职业道德水平的自我约束。能否真实、全面反映调查和审查情况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贷款能否顺利通过贷审会审查获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查人和审查人的意见。如何避免其在调查、审查报告中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和人为粉饰、掩饰问题,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无法回避又无法有效监管的人为主观因素成为信贷风险内部管控中最难突破、最难监管也是最为隐秘的潜在风险点。如何面对来自外部的各种利益诱惑,如何做到秉公办事、不谋私利,做出客观、公正、全面的报告和结论,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二、强化贷款风险内部防控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信贷人员相关业务和操作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业务水平。

聘请商业银行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借鉴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经验,重点培训工作中最急需、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和方法,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改变基层信贷人员单纯依赖计算财务指标作为主要评估、决策依据的现象,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适当聘请系统外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优化贷款调查、审查委员会成员结构。

随着新农村建设信贷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发行贷款范围迅速扩大,短时间面对许多以前从未涉足的行业和领域,在项目评估决策时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适当借助行业专家的力量,参与项目贷款的贷前调查和风险评估,有利于更科学合理地做决策,减少盲目性。同时,有必要建立贷审委委员履职考核奖惩机制。

(三)对单个和中长期大额项目贷款,积极探索银团合作贷款方式。

既可分散大额贷款风险,又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参与同业竞争,以便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中良性互动、理性竞争、少走弯路、少交“学费”,达到互利合作、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因地制宜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完善和强化基层行管理职能。

建议区分政策类和商业类贷款,对信贷人员业务素质和贷款管理水平较高的县级支行,适当下放和适时调整辖内县级支行政策性贷款、准政策性贷款审批权限,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既有利于完善服务功能,明晰和追究相应管理责任,又便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业务发展。

(五)加强员工从业操守教育,完善员工职业道德监督。

银行信贷主管履职报告篇9

风险控制个人工作总结一

****年10月下旬,我来到**垦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安排,分配到了公司风险控制部工作。

风控部的主要职能是对信贷部提供的每笔贷款业务,进行审查,同时撰写风险控制报告,分析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着重从经营和法律角度来判断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况,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并及时对贷款申请人实施回访制度,跟踪收集贷款申请人的贷后会计报表,做好贷后管理。

在近两个月的工作中,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关心指导和热情帮助。我着重学习了本公司和风控部的规章制度和相关业务知识,并在部门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一些业务的初步尝试。在财务、法律方面遇到难题时,我会主动地向他们请教,他们也会及时的给我指导。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使得自己对本部门的工作性质、业务内容和工作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工作期间能认真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团结同志。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工作,看到了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操作上的不足之处。如在撰写风控报告时,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很难对贷款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透彻分析;对《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法律条款不能做到熟练的综合运用;对很多事情考虑的不够具体全面。这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地向公司领导和同事们虚心请教和学习。同时,克服自身困难,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及时改正

总之,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按照公司的安排,尽最大努力来完成各项决策的具体实施,加强业务学习,认真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加强风险防范的能力,为公司的加快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风险控制个人工作总结二

****年上半年,在银行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我按照银行工作精神,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在自身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较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年上半年个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素质

我作为一名风险管理员,肩负着银行赋予的重要工作职责,知道自己责任重大,努力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对待自己,加强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和管理素质,为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做到爱岗敬业、履行职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全力实践“团结、务实、严谨、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促进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深入发展。

二、刻苦勤奋努力,全面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年1-3月,我参与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优化、测试工作,****年3月20日回风险管理部工作,这期间,我刻苦勤奋、认真努力工作,主要完成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对全行72个个人类贷款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进行了认真的梳理,针对操作风险方面存在制度缺失、缺陷问题,撰写了《关于完善个人贷款制度防控治理借名假冒名贷款的建议》分析报告。

二是针对我部使用二期系统的情况,撰写了信贷管理二期系统修改、完善建议,供部门领导参考;对信贷管理部制订修改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基本制度》等五个制度办法进行初审,提出十多条修改意见建议;参与开展信贷管理系统数据质量调研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完成了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的后评审工作,并提交合规管理部审核。完成信贷管理部、电子银行部和信用卡部提供的19个现行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的制度后评价工作,提出完善和修改建议。

三是按数据清理相关方案要求,对两家支行信贷管理系统数据进行实地核查,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交相关工作底稿。对德勤公司披露的2011年底各逾期档次与我行1104报表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到两家支行实地调研,了解并分析产生不一致的原因,并上报相关部门。

四是完成全行****年底贷款期限类型分布,****年底和****年底全行十大贷款客户的贷款余额、占比及排名等数据的分析工作,并形成相关表格资料。根据《关于完善个人贷款制度防控治理借名假冒名贷款的建议》分析报告所反映的问题,对个人业务部、三农事业部和合规管理部进行了风险提示。对全行X年一、二、三季度即将到期的大额贷款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对所涉及的支行进行风险提示,共计发出贷款到期风险提示书86份。完成****年底我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违约情况的统计工作。

五是按要求,准确及时上报1104报表。参与普华永道、德勤等公司就我行实施信用风险内评法的相关问题交流会。

三、培养良好作风,促进工作发展

做好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除了业务知识与技能外,更主要的是工作作风。作为一名风险管理的新兵,我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作风,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承担自己的责任,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按时完成任务,提高工作质量,向银行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促进风险管理工作发展,确保银行资产安全,实现最大效益。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银行信贷主管履职报告篇10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制定维护金融稳定工作框架,建立系统完备的工作机制,细化金融稳定工作内容,强化金融稳定工作手段,探索建立维护县域金融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金融支撑。

二、工作目标

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总量稳步增长,资产质量和结构持续优化,经营效益逐年提升,经营实力逐步壮大,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非银行融资机构得到持续、常态、有效监管,规范运营,风险得到控制并逐步下降;非法金融活动受到打击和取缔;证券、保险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特殊行业、重点区域关联性风险得到预警和防控。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以高质量的金融体系运行态势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三、工作原则

维护金融稳定工作遵循“政府主导,银政联动,多方协作,内外同防”的原则。

政府主导: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县金融管理联席会议负责金融稳定工作的日常组织领导。

银政联动:县人民银行依据法律赋予的维护金融稳定职能,县金融办根据县政府明确承担的金融管理职责,共同承办和协调推动维护金融稳定的具体工作。

多方协作: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政府相关部门、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主动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内外同防:金融体系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外非银行融资机构及特殊行业、重点区域的风险防范工作同等重要,同步开展,同样着力。

四、工作思路

(一)围绕一个中心

金融稳定工作紧紧围绕“安全稳定”这个中心,综合运用监测分析、检查监督、现场评估、预报警示和联动处置等多种手段,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构建两大平台

1、协作联动平台。以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县金融办、县人民银行及县各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县金融管理联席会议作为维护金融稳定工作组织领导和协作联动平台。县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领导和协管金融工作的领导分别担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和召集人。联席会议在县金融办设立办公室,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金融管理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是,严格执行国家金融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开展定期化、制度化的交流活动,及时充分地掌握全县金融业发展情况,定期分析研究经济金融形势及金融风险状况,协商处理金融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指导金融行业监管工作,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在发现重大风险尤其是跨部门、跨市场风险时,视情况进行联合检查、专项整治和督查,避免监管真空,提高监管效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控制和处置风险。

联席会议要根据金融稳定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适时调整充实成员单位,修订完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

2、信息共享平台。县人民银行负责金融体系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保险、信托、财务、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营信息、重大事项信息、风险信息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动态信息的收集整理;县金融办牵头负责金融体系外担保、典当、小贷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村民资金互助组织、理财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民间融资等非银行机构,房地产、船舶制造等特殊行业及政府融资平台等重点领域的业务经营情况、重大事项、风险信息及防范风险维护稳定工作动态信息的收集整理。县金融办和县人民银行要将收集整理的相关信息进行统一汇集,统一建档,交流共享,并进行业务交叉和风险传导综合分析。共同编发《金融稳定工作动态》简报,在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县金融管理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间传递和交流,指导和督促金融稳定工作。

(三)建立三种制度

1、金融风险监测哨制度。在全县各乡镇,县金融管理联席会议县直相关部门、相关单位,县经济开发区,县临港产业区,设立若干个风险监测哨点,每个监测哨点所在单位分管领导为监测哨点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监测信息员。根据每个监测哨点所在部门和单位性质及职能特点,确定不同的监测内容和监测重点。监测信息定期报送,定期传递。

2、金融稳定工作例会制度。金融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监测哨点负责人和监测信息员例会,根据监测哨点监测信息员提供的监测信息,分析研判各领域的情况和风险苗头,定期作出全辖金融风险状况的基本定性判断。研究金融稳定工作中的有关问题,讨论下一步促进金融稳定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3、金融风险预警制度。金融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将金融稳定工作例会分析研判排查出的苗头性、浅表性金融风险,以金融风险预警意见书形式及时反馈给风险所在部门和单位,提出控制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和建议,并适时跟踪监督,掌握风险控制进度和效果。对于风险级别较高的机构,金融管理联席会议将集合相关监管资源,实施针对性救助和处置。

(四)运行四项机制

1、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发生金融风险,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突发金融风险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执行。各部门、各应急组织机构要严格遵循风险处置原则,进一步明确各自的风险处置职责任务,熟练掌握风险处置各项工作流程,确保发生风险时,政令畅通,处置有序,化解有力,效果明显。

2、金融业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对金融业发展的正向激励,按县政府制发的县金融机构信贷投入考核奖励办法中设置的综合目标奖、单项指标奖及资金倾斜奖相关规定执行,继续落实省有关部门关于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及科技贷款财政奖补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在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方面的独特作用。对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控制和约束,县人民银行要充分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切实履行好货币政策执行、再贷款管理、支付结算管理、征信管理、反洗钱管理、国库管理、金融统计管理等各项金融监督管理职责,创造条件探索建立金融机构执行人民银行政策综合评价制度,增强金融机构规范经营、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3、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机制。县规范民间融资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要继续发挥其工作职能,在去年末今年初开展的对全县担保公司、理财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典当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村民资金互助社重点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当前要重点做好分析研判、分类指导和长效监管,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牵头、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确保在我县不发生非法金融活动。

4、金融案件执行推进机制。为进一步提高金融案件执结率和执行标的兑现率,县人民银行联合县金融办,牵头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县人民法院建立金融案件执行推进联动机制,实行金融案件执行季度会办制度,会办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加强金融机构与人民法院之间的情况交流与沟通,分析前一季度金融执行案件的执行进度、执行效果及存在问题,研究本季度金融案件执行计划安排和执行重点及加快推进执行的具体措施。会办会由县人民法院和县金融办、县人民银行共同召集,共同推动金融案件执结率和执行标的兑现率的有效提高。

(五)落实五条措施

1、强化日常风险监测,切实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县金融办、县人民银行等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日常风险监测对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增强风险监测的责任感和敏锐性。当前,县金融办要重点监测小贷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民间融资等业务运行情况及风险状况;协助县委扶贫办,县公安局,县工商局,县商务局,县经信局等部门,分别开展对村民资金互助组织,非法集资及高利贷,投资咨询、理财、非融资性担保,典当,融资性担保公司等运营情况和风险状况的监测;配合县住建局,县临港产业区,县财政局,分别开展对房地产行业,船舶制造业,政府融资平台等特殊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监测。县人民银行要重点监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贷款集中度、资产质量状况、资本充足情况以及大额资金动向;监测非法人金融机构的最大十户贷款户的生产经营、资金流向和贷款管理等情况。上述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长效的风险监测制度和部门间的工作联动机制,评估和研判各自监测领域的业务交叉和风险传导,以及对辖区金融稳定的影响。

2、探索创新工作方法,稳健有序开展金融稳定现场评估

根据金融稳定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手段,探索开展针对机构稳健性的现场综合评估和针对各类风险点的现场专项评估。今年,县金融办、县人民银行要安排对小贷公司或村镇银行进行现场评估,探索经验。以后逐步开展针对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全口径金融机构和典当行、小贷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非银行融资机构的现场评估,每年至少安排一至两家机构的现场评估。

3、严格规范重大事项和突发金融风险报告

及时、真实、准确、全面、规范地报告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是快速、有效处置各类风险的必要条件。县金融办、县人民银行等对各自监测的领域建立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的原则、范围、内容、方式、流程、时间及责任等,对相关单位出现不报、漏报、迟报、瞒报和错报等行为的,要制定相应的惩戒措施。

4、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筑牢金融稳定基础

要把我县打造成党委政府对金融工作更加重视和支持,产业政策与央行货币政策更加协调配合;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较高;社会信用环境更加改善;金融执法环境良好;银企关系更加融洽,各种类型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很好满足;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显著改善,内控体系更加健全;金融秩序良好的金融生态优秀地区。为此,针对我县实际,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司法保护,形成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合力。加强金融案件审理和执行方式的创新,有效提高金融案件执结率与执行标的兑现率。二是继续强化对民间融资的监测、引导和规范。县规范民间融资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功能作用,切实组织成员部门和单位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三是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开展信用乡镇创建及评比活动。深入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及融资扶持工作,年内,要创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不少于500户,并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对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的扶持优惠政策。四是持续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五是深入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督促引导金融机构全面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义务。采用多种方式,运用多种资源,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和重点产品,大力开展金融投资者教育,切实防范重大投资者风险案件的发生。

5、有效整合金融管理资源,增强金融稳定工作保障

县金融办作为政府金融管理的常设机构,要发挥政府部门组织协调作用,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机制,牵头组织,重点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外的各类金融风险涉险机构的风险防范和处置。县公检法、宣传、财税、工商、经信、民政等县金融管理联席会议成员部门要积极配合,切实履行好各自承担的金融稳定职责。

县人民银行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维护金融稳定职责,重点做好金融体系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防范工作。通过“两管理、两综合”的开展,加强内部协调整合,提升系统合力。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并与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结合起来,推进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工作的协调配合。

县金融办和县人民银行作为维护县域金融稳定工作的两个重要部门,承担重要的维稳职责,分工各有不同,职责各有测重。要立足全辖金融稳定工作大局,加强工作联系和协作配合。部门间要建立维稳协调联动机制,要经常分析金融稳定工作形势,讨论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联动开展风险评估和执法检查等风险防范工作。要注重金融稳定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金融稳定岗位人员力量的加强,保障金融稳定各项工作职责落到实处。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金融稳定工作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金融稳定工作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强化金融稳定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责任,确保金融稳定工作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职责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