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市的要求十篇

时间:2023-06-15 17:40:28

企业上市的要求

企业上市的要求篇1

关键词:民营上市公司;控制权;商业信用融资

基金项目:本文是苏州大学第十六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Y2014749B)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政治联系、企业家声誉与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支持(项目编号:201413984013X)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9日

公司控制权是从股东所有权中派生出来的经济性权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利益存在方式,是利益冲突的产物。公司控制权的正当行使,对公司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建立股东之间的信任基础,有利于提高公司运行的效率。它是一种表征公司运行状态的评价体系,其真正价值就是平衡地维护各方相关主体的现实利益和合理的期望利益。纵观现有文献,围绕控制权与商业信用融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国家制度、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样本的不尽相同,并没有得出一致的观点。回顾并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发挥研究成果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也有利于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国外研究概况

从1843年在英国法中出现福斯规则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控制权的研究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控制权的配置问题在企业进行商业融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国外学者们也对此进行过不少研究。Cornelius(1997)、Kaplan & Strmberg(2003)实证分析了风险投资企业中控制权的配置及演变过程,得到的结论是:在风险投资企业发展的早期,风险投资家通常要求更多的控制权;而随着业绩逐渐变好,不确定性逐渐消失,风险投资家通常放松对企业的控制;企业的控制权安排通常是一种或有控制的安排,即控制权依据一些可以证实的财务或非财务业绩指标在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进行转移;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经常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即同股不同权。风险投资企业的控制权为何要如此配置?这种控制权的配置有何优势和劣势?以下文献从理论的角度对此种控制权配置进行了解释。

ghion & Bolton(1992)在不完全合约理论框架下,假定创业者具有私人利益,投资者和创业者具有利益冲突,他们讨论了不同控制权配置的最优性。Dewatripont & Tirole(1994)则关注现金流权和控制权之间的最优关联性,即当企业业绩较差时控制权应该配置给持有凹现金流权利(如债券)的一方,而当业绩提升时,则应更多给拥有凸现金流权利(如股权)的一方。Hart & Moore(1998)也研究了在不完全合约融资中控制权的安排问题,通过建立含有私人利益的不完全合约模型以说明最优的或有控制权配置。Bascha&Walz(2001)讨论了或有控制能使风险投资企业在关于IPO的决策时达到最优。Gebhardt&Schmidt(2006)考虑了在不完全合约的框架下,利用可转换证券和控制权的条件配置使风险投资企业的替代决策达到最优。Hellmann(1998)研究了风险投资家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会替代创业者,他认为创业者在谈判时会在给予风险投资家足够多的股权以换取控制权。Hellmann(2006)在双边道德风险的框架下,考虑了风险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配置,他说明了控制权的或有配置在风险投资企业的退出模式上具有重要作用。

国外的相关研究对控制权的配置问题及对企业风险投资等进行了系统、丰富的研究,为民营上市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而,由于西方学者们的理论研究方法、假设及东西方公司存在的与生俱来的文化差异等因素,单纯依靠国外的研究文献是无法准确得出我国企业家对控制权的要求对企业融资的影响的。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也在企业控制权的配置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姚佐文、陈晓剑和崔浩(2003)利用控制权依据可转换证券进行转移,从而说明可转换证券与或有控制能使风险投资企业的退出模式达到最优。李姚矿和陈德棉(2004)在Bascha&Walz(2001)模式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建立退出控制权分配模型以探讨参与型可转换优先股与风险投资家的最优退出选择之间的关系。安实、何建和王琳(2002,2004)在不同情形下讨论了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讨价还价过程中的控制权配置问题。陈永庆和王浣尘(2003)对风险投资的再谈判过程进行了简要讨论。欧阳凌、欧阳令南和周红霞(2005)在泰勒的企业融资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引入控制权转移和监督成本变量,分析了控制权的安排对创业投资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认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现象之间存在着一种松散的交替关系。

至于国外流行的金字塔持股模型,叶勇和胡培(2005)经研究后发现,超过50%的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并未分离,他们认为金字塔持股是通过间接所有权链条形成的公司终极所有权,并不单纯是终极控制股东加强控制、实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工具,以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判断是否构成金字塔持股有失偏颇。李金龙、范纯增及谈毅(2006)理论分析了影响风险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各种要素,指出环境不确定性、创业者私人利益、创业者声誉和项目成功概率对风险投资企业控制权的配置都会造成影响。赵西亮(2005)指出控制权的或有配置与可转换证券的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双边道德风险问题。燕志雄(2007)也对风险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和现金流权配置进行了研究。

三、总结

从融资结构中折射出的是控制权的安排或控制权的结构。不同的融资契约中包含着不同的控制权,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就包含了对控制方式的选择,而作为均衡解的融资结构是投资者与经理博弈的结果,是一种最小化成本的控制权结构,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控制权的安排来最大限度地限制经理的机会主义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融资契约中涉及的控制权通常为名义控制权,对经理行为的监控作用有限,但是,与股票相比,债务契约因其包含的清算权能够直接威胁经理的实际控制权,所以能够对经理形成更强硬的束缚。由此可见,应该充分发挥债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当然,由于债权人和股东所拥有的控制权的内容及其实施方式的不同,会造成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影响到商业信用融资结构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

在现实中,还有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通过诸如私人钱庄、农村合作基金等民间的非法、准非法灰色金融机构贷款,且异常活跃,但民间借款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内是不受保护的融资行为,甚至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集资”而受到法律的惩罚。我们国内学者要继续根据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分析商业融资中存在的真正问题及解决途径,让这些不良社会现象不复存在。

主要参考文献:

[1]蒋哲昕.企业控制权结构探讨[J].学术界,2010.4.

[2]高雷,宋顺林.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与市场反应[J].财经科学,2006.3.

[3]燕志雄.激励、控制权安排与金融合同[D].上海交通大学,2008.

[4]廖敏.控制权、所有权与资本结构[D].西南财经大学,2012.

[5]王变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融资结构决策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6]刘俊堂.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意义[J].现代商业,2007.13.

[7]伍秉华.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成因和公司治理研究[J].市场论坛,2008.9.

[8]周玲玲.民营企业政治联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D].南京邮电大学,2013.

[9]姜伟.民营企业股权激励意义浅析――结合智能交通行业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

[10]胡伟.控股公司控制权法律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

企业上市的要求篇2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各类企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各种动机的驱使下开始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自1992年华晨汽车登陆美国、1993年青岛啤酒在中国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后,近20年来,一大批中国企业选择到海外上市。鉴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理念等原因,很多中国企业选择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两地实施双重上市,截止到2012年底,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两地双重上市的企业(以下简称A+H上市企业)共计达到83家。根据市场分割假说,双重上市可以降低市场分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企业价值。绑定假说则认为,来自法律、会计、企业治理不完善的国家的企业可以通过在有着更高标准的海外市场上市将自己与国内其他企业区分开来,通过遵守上市地更加严格的上市要求和信息披露要求,并且使自己处于更完善的法律监督之下,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中国大陆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本市场规模和资本市场基础设施的限制不足以吸收大规模的资本发行,投机泡沫严重,政府对证券交易施加了诸多限制。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中国企业实施海外上市的动因和对绩效的影响较为复杂。当前国外研究文献中的双重上市企业均先在国内上市而后在海外上市,通过在更发达的资本市场发行股份,能够降低市场分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能将自身与上市地严格的上市要求和信息披露绑定在一起。然而,大部分A+H上市企业先在香港上市而后回归大陆市场,也即先发行H股而后发行A股。这些A+H双重上市企业是否符合绑定假说和市场分割假说,以及双重上市是否会为这些企业带来绩效的改善,仍有待于证实。因此,本文拟以1993年-2009年间上市的A+H企业为样本,同时选取A股上市企业作为对照组,采用回归分析与配对分析的方法,实证检验双重上市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检验A+H双重上市企业的绩效变化是否符合市场分割假说或绑定假说。本文的研究结论将有助于我国大陆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的推进,并有助于缩小我国大陆资本市场与发达资本市场的差距。

二 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关于海外上市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但理论与实践研究未能得到一致的结论。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有市场分割假说和绑定假说。

(一)市场分割假说

Stapleton和Subrahmanyam利用分析师覆盖面和媒体关注度研究了海外上市对企业知名度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海外上市会增加分析师覆盖面和媒体关注度,提高企业的知名度,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从而提高股票的市场价值。综上所述,海外上市能降低市场分割程度,减轻投资障碍,能带来更低的风险溢价并降低资本成本,而且海外上市能扩大投资者基础,从而分散风险并降低投资者期望的回报,因此资本成本进一步降低,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改善。

Varela和Lee以A+H股上市企业为对象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大陆企业在香港上市降低了市场分割,但并未改善企业价值。

中国大陆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本市场规模和资本市场基础设施的限制不足以吸收大规模的资本发行,投机泡沫严重,政府对证券交易施加了诸多限制。现有的国外研究文献中研究样本均为先在国内市场上市而后再在海外上市,因此来自分割市场的企业通过在更发达的资本市场发行股份,将会带来资本成本的显著下降,企业受益于资本成本的下降也带来经营绩效的提高。而我国的大部分A+H上市企业是先在香港上市而后回归大陆市场,这与国外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均为先在国内市场上市而后再在海外上市不同。由于中国境外投资者可能比境内投资者要求更高的收益率,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资本成本,对企业绩效具有不利影响。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

假设1:我国企业实施双重上市能降低市场分割程度,但不能改善企业绩效。

(二)绑定假说

Coffee[14][15]、Stulz[16]最早提出绑定假说,认为来自法律、会计、公司治理不完善的国家的企业通过在有着更高标准的海外市场上市,可以使自己与国内的其他企业区分开来,通过海外上市可以有效地把这些企业和上市地的法律、会计、公司治理方面的标准绑定在一起,海外上市企业需要遵守上市地更加严格的上市要求,并且投资者利用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监督企业, 使企业处于更完善的法律系统的监督之下,提高了企业在投资者当中的声望和可信度。La Porta等[17]分析了法律对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保护、法律的起源和强制实施的效力,发现不同法系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程度不同,与其他法系相比,普通法能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到普通法系国家实施海外上市能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Doidge、Karolyi和Stulz[18]的实证研究支持了La Porta等[17]的研究结论,他们发现,非美国企业通过在美国上市可以把自己和美国的法律联系起来,能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并为自身的增长机会筹集资本。

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来看,海外上市可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获取投资者的信赖,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Coffee[14]认为,在投资者保护程度低的国家上市,难以获取投资者的信赖,通过到投资者保护程度高的国家上市,可以获取更多投资者的信赖。Stulz[16]认为,通过到企业治理水平更高以及信息披露和监管水平更高的资本市场上市,可以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能够降低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从而降低资本成本。

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可以更容易进入全球资本市场。海外上市企业面临着更严格的法定信息披露要求,严格的信息披露降低了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成本,降低了信息不对称。Chemmanur和Fulghieri[19]认为,在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可以通过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来弥补信息劣势的不利影响,企业可以通过上市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上市要求越严格的市场会向企业的外部投资者传递更多的信息,从而降低外部投资者了解企业的成本。Khanna、Palepu和Srinivasan[20]的研究认为,海外上市与更高水平的信息披露要求和企业透明度相关,遵守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提高了企业的透明度。Bailey、Karolyi和Salva[21]对1989~2001年间在美国上市的387家非美国企业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非美国企业在美国上市后需遵守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降低了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成本以及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Fernandes、Lel和Miller[22]的实证研究发现,在美国上市的非美国企业对美国证券交易规则的遵守对于企业价值具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那些来自信息披露要求和投资者保护更差的国家的企业更是如此。海外上市后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将限制管理者滥用企业资产的寻租行为,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23,24]。

一部分中国学者以H股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研究结论。黄贵海和宋敏[25]对H股上市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发行H股的企业在香港上市后的2~3年里,经营绩效会出现急剧下降。王化成、李志杰和孙健[26]以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对于公司治理的改善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企业治理的改善优化了企业的财务决策,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价值的增长。李晓良和韩丹[13]以 A+H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通过海外上市,投资者法律保护意识和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有所提高,促进了企业价值上升。

在香港上市的大部分大陆企业是由国有企业转化而来,发行股票民营化是一个有效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法,可以增强国内市场的流动性和吸收量[27],但发行股票民营化的使用受到资本市场规模和成熟度的限制,即使是在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国内市场吸收大规模的资本发行也会受到限制。如果发行股票民营化的速度快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并且发行股票民营化的规模比国内资本市场可以吸收的规模更大,发行股票民营化将会阻碍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由于中国大陆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本市场规模和资本市场基础设施的限制不足以吸收大规模的资本发行,并且投机泡沫严重,为了保持市场秩序防止市场崩盘,政府对证券交易施加了诸多限制。当国内市场不能很好发展,不能吸收大规模资金的上市活动时,为了保持国内市场秩序,减轻国内市场压力,在海外市场上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与仅在中国大陆上市的A股企业相比,香港实行的是普通法,香港证券市场的法律环境为中小股东提供了更为健全的保护。但由于中国境外投资者可能比境内投资者要求更高的收益率,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资本成本,对企业绩效具有负面影响。而且我国企业实施海外上市并不一定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遵守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和法律约束,可能只是为了筹集高额资金。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

假设2:我国企业双重上市对绩效的影响并不符合绑定假说,也即双重上市不能改善企业绩效。

三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双重上市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是否符合市场分割假说或绑定假说,本文选取1993年~2009年间先在香港上市而后回归大陆市场的A+H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选取A股上市企业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最后共得到336组数据。对照组根据行业一致、上市年份一致和企业规模相当的原则进行选取。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网易财经、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并经计算得到。

(二)变量选取

1. 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目前的文献通常采用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衡量财务绩效,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由于本文所用数据的时间跨度较大,在此期间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排除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差异,本文采用总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来衡量上市企业的财务绩效。Tobin’s Q是企业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价值的比值,如果Tobin’s Q大于1,表明企业市场价值大于资产重置价值,企业创造了价值;如果Tobin’s Q小于1,表明企业市场价值小于资产重置价值,企业价值降低。企业是否创造价值主要看Tobin’s Q和1的差值是否大于0,因此本文采用Tobin’s Q与1的差额,即Q-1衡量我国上市企业市场绩效。

2. 流通H股占总股数的比例

为了检验双重上市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否满足市场分割假说,本文采用流通H股占总股数的比例衡量市场分割程度。流通H股占总股数的比例越低,说明市场分割程度越高;反之说明市场分割程度越弱。

3. 双重上市变量

为了检验我国企业双重上市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否满足绑定假说,本文采用虚拟变量1和0衡量企业是否为双重上市,如果企业同时在香港和大陆上市,即A+H股上市企业,取值为1;若仅在大陆上市,即A股上市企业,取值为0。

4.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如下控制变量:企业规模,采用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营运效率,采用总资产周转率衡量;资本结构,采用资产负债率表示;产权性质,采用国有股比例(国有股总数占发行股票总数的比值)表示;股权集中度,采用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衡量。此外本文对行业变量进行了控制,根据证监会的上市企业行业分类指引,将样本企业所属行业划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等5个行业。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根据表2可知,A+H上市企业总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的均值分别为5.85%和10.24%,均低于仅在中国大陆上市的A股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的均值。从市场绩效来看,A+H上市企业Q-1的均值为1.0621,也低于仅在中国大陆上市的A股企业的Q-1均值(1.4659)。和仅在中国大陆上市的A股样本企业相比,A+H上市企业的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均较低,初步表明在我国企业实施双重上市并未提高

企业的绩效。无论是A+H上市企业还是A股上市企业,Q-1的均值均大于0,即Tobin’s Q大于1,说明A+H上市企业和A股上市企业创造的市场价值均大于资产重置价值。A+H上市企业和A股上市企业的规模均值分别为23.5926和21.5997,表明在实施双重上市的企业规模普遍大于仅在中国大陆上市的企业,通过海外上市筹集了大规模的资本。A+H上市企业营运效率的均值为0.5325,比仅在中国大陆上市的A股企业的营运效率均值0.5859要低,表明虽然在香港上市能筹集大规模的资本,但并未带来营运效率的改善。两组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均值均较低,表明无论是A+H上市企业还是A股上市企业,更多的采用权益融资方式而不是债务融资方式。两组样本的国有股比例的最大值均超过84%,表明仍有部分样本企业存在国有股居高不下的问题。和A股企业相比,A+H上市企业的前十大股东持股比重的均值较高,达到82.21%,说明实施双重上市的样本企业的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企业较易出现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成本较高,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改善。

(二)相关性分析

表3为主要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由表3可知,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和Q-1三个绩效指标均与流通H股占总股数的比例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为假设1提供了初步证据,即我国企业实施双重上市虽然能够降低市场分割程度,但却对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影响。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和Q-1三个绩效指标均与双重上市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为假设2提供了初步证据,即我国企业实施双重上市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改善,也即不符合绑定假说。本文选取的大部分控制变量均与企业绩效存在着相关关系,说明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是有效的。

(三)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双重上市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以式(1)为基础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见,在不考虑双重上市变量时,总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均与流通H股占总股数的比例负相关,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意味着在我国企业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双重上市虽然降低了市场分割程度,但却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负向影响,也即双重上市会降低企业财务绩效,这与Baker、Nofsinger和Weaver[8]等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境外投资者比境内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要高[13],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资本成本,导致企业财务绩效降低。Q-1与流通H股占总股数的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表明同时在大陆和香港两地上市虽然降低了市场分割程度,但不能改善企业市场绩效,假设1得以验证。

根据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见,在不考虑流通H股占总股数的比例时,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和Q-1均与双重上市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我国企业实施双重上市对企业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与绑定假说的观点并不一致,假设2得以验证。这一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大陆企业在香港上市虽然面临着更高标准的信息披露要求和投资者法律保护体系,但我国大陆企业在香港上市可能主要是为了筹集大规模的资本,并未更好的保护投资者、遵守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和法律约束,企业绩效非升反降。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可见,双重上市的样本企业的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表明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冲突较为严重,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改善。

根据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见,当同时考虑双重上市变量和流通H股占总股数的比例时,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和Q-1均与流通H股占总股数的比例显著负相关,进一步验证了假设1。总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与双重上市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Q-1与双重变量之间仍然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表明我国企业实施双重上市均未能改善企业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假设2得以进一步验证。

我国企业在香港和大陆实施双重上市不符合市场分割假说和绑定假说的观点,对企业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均不具有正向影响的原因可能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在香港上市的大部分企业为国有企业(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168个A+H样本数据中,仅有23个样本不存在国有股),在香港上市之前,这些企业通过公司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在香港上市后,国有股比例下降,国家降低了对这些企业的监督力度,如果来自国家的监督力度下降程度大于来自市场监督力度的上升程度,管理层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可能会更加严重,导致成本的上升,从而使得企业绩效下降。[28]

第二,虽然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本身对信息披露的要求非常严格,但是否遵守信息披露要求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行为。据调查,许多H股企业不能诚实地公布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不能公开、及时地向投资者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尤其是关于中小股东利益的相关信息。部分企业因为财务造假、不遵守法定的信息披露要求而被动退市,可见在海外上市的企业不一定遵守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从 而不能达到绑定的效果。

第三,投资者和企业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上市企业一般会自我选择上市时机,因此海外上市企业的管理层可能会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来选择上市时机以利用市场的暂时繁荣和股票价值的高估,但上市一段时间后企业的绩效会下降[29,30]。

第四,虽然在香港发行H股的企业筹集到大规模资本,但是有些企业对这些资本的运用效率较低(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A+H股上市企业营运效率的均值比仅在中国大陆上市的A股企业的营运效率的均值要低),导致大量的资本闲置,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发行H股筹集到的资本实际用途与其在招股说明书中的披露不同,这也会导致企业绩效的降低。

五 结论与建议

为研究双重上市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是否符合市场分割假说或绑定假说,本文以1993-2009年间上市的A+H企业为样本,同时选取A股企业作为对照组,采用回归分析与配对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两地双重上市降低了市场分割程度,但并未改善企业绩效,反而对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境外投资者比境内投资者要求更高的收益率,提高了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绩效。本文未能发现我国企业在大陆和香港双重上市符合绑定假说的有效性证据。虽然A+H双重上市企业在回归A股之前就选择在发达的金融市场发行股票上市融资,但是通过境外上市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通过双重上市来改善企业绩效不切实际,企业绩效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从根本上对企业进行改造,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抛弃上市仅仅是为了融资的想法,利用上市地严格的上市要求、信息披露要求和法律监管改善企业治理。与此同时,我国应规范和健全大陆资本市场,加快信息披露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减少企业在大陆上市的各种人为障碍,鼓励优质企业在大陆资本市场上市。

[参 考 文 献]

[1] Stapleton, R.,Subrahmanyam, M..Market Imperfections, 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 and Corporation Finance[J]. Journal of Finance, 1977, 32: 307-319.

[2] Errunza, V., Losq, E.. 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under Mild Segmentation: Theory and Test[J]. Journal of Finance, 1985, 40: 105-124.

[3] Alexander, G. J., Eun, C. S., Janakiramanan, S.. Asset Pricing and Dual Listing on Foreign Capital Markets: A Note[J]. Journal of Finance, 1987, 42: 151-158.

企业上市的要求篇3

1.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正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业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机制越来越激烈,不仅需要接受国内同行业企业的竞争,同时需要接受国外企业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企业非常有必要加快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步伐,从而确保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且取得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市场营销战略创新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以更好的满足市场竞争的实际需求。市场经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市场营销战略主要是为了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然而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很难完全适应市场的变化,因此需要对营销策略进行创新,这样才可以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成功的销售出自己的产品。②市场营销战略创新是营销市场开拓的重要工具。通过网络销售、服务销售等多种方式创新市场营销战略,有利于更好的开拓市场,将更多的产品成功的销售出去,获得一个良好的口碑,从而提高企业的影响力,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创新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同时配合多种营销手段,有利于促进产品销售,使更多的客户了解并且接受企业的产品以及服务理念,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影响力。

2.当前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中的主要问题

2.1市场营销意识不强

目前,很多企业领导者并没有特别注重市场营销战略,很多企业管理者并欠缺正确的市场营销意识,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生产经营理念专心的研发、生产自己的产品。这种传统的经营理念并没有很大的错误,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只是埋头苦干,没有强调宣传以及沟通,这样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市场经济属于一种货币、信息以及产品交互极为发达的经济体制,如果企业主体没有高度重视市场营销活动,最后只会使产品质量严重脱离产品的实际营销水平,使大量企业产品滞销,影响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使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严重的话可能会使企业倒闭。

2.2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

目前,很多企业主体不仅在主观上没有充分重视市场营销活动,同时也没有充分重视客观的市场条件。市场营销活动的对象本身就是用户,因此所有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用户展开的,对于整个市场营销活动而言,用户就是核心,然而很多企业主体并没有明确认识到这个原则。实际上非常清楚市场调研的重要性,然而由于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研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因此在产品研发、生产之前并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市场调研,只是随机抽取了相对小的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一定要结合市场现实制定,如果想要清楚的掌握市场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市场调研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企业主体一定要充分明确。

2.3市场营销理念相对滞后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而消费者的需求也会不断改变,因此一定要不断创新企业市场营销理念。现阶段,我国很多市场经济主体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理念,市场营销理念普遍较为落后,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仅仅在乎企业当前的利益,一旦市场上流行什么,就会盲目跟风,市场营销中重复、抄袭等现象非常严重,这样的企业营销效果也比较差。其次,我国企业主体往往只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很少会关注市场营销战略创新,营销创新意识不足,这样最终会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3.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建议

3.1企业战略角度

企业市场营销创新不仅仅是片面或独立的创新,应该和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企业主体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角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需要通过企业发展战略才可以将这种主观能动性彰显出来,企业主体进行市场营销创新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企业整体状况,综合考虑企业的营销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经营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一个长远发展规划,从企业的层面上真正解答企业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为创新企业营销管理奠定良好基础,这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基于企业营销领域分析,企业营销战略需要明确以下几点问题:①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②企业最后想要生产的产品是什么。③企业的营销理念。只要弄清楚以上这些问题,就可以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营销战略。

3.2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确保企业产品生产质量

产品质量是企业营销的基础和核心,只有确保营销产品的质量,才可以使企业产品赢得良好的口碑。因此,企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产量,可以采用科学的经营模式以及管理手段,保证产品的充足供应,比如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外包,设备更新等,这样可以保证客户具有较高的满意度,有利于提高客户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其次,市场营销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产品质量,将产品质量控制始终作为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管理的重点,市场主体对于产品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针对企业产品建立长效质量规范机制,确保企业产品质量可以达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3.3深入挖掘市场的潜在需求,确定营销目标

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分割也越来越细化,很多企业在市场上占据先发优势后,常常会严重抑制后进入企业,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很多具有相对行业优势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地位,通常会在相关领域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而且会申请专利保护,这样无疑就会给后进入企业设定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市场进入门槛,后进企业想要进入这个领域也需要付出高出一倍甚至几倍的成本。这也告诉企业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将自己的市场定位于看起来具有丰富利益的领域,应该在当前的市场基础上,将自身行业领域的潜在需求充分挖掘出来。当前市场越来越细化,企业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细化,这些需求市场可能还有很多是没有被开发的,因此想要进入这些未被开发的领域,可以具备相对的先发优势,不用投入进入壁垒企业领域的门槛成本,同时在这些市场领域的开发产出相对于传统领域会更高,企业获得的经济利益也会更高。

3.4确定合适的营销模式

营销模式是否合理是企业运营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企业应该根据经营战略选择合理的营销模式,而且还应该结合企业现阶段的经营状况、实际生产能力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确定最终的营销模式,确保企业制定的营销战略应该能够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营销模式应该适应于企业产品及其实际需求,目前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人均的可支配收入也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有两大非常鲜明的特点,首先是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同时人们对于消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喜欢追求个性化,因此企业选择营销模式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现代市场消费活动中,营销模式个性化是现代市场消费活动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如果能够顺应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将会更有利于打开市场。比如,就服装设计行业而言,企业可以采用无缝连接营销模式,将服装的设计环节和销售环节衔接起来,企业可以结合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进行专门设计,这种营销模式会更加新颖,也可以促使企业更加的打开市场营销的大门。企业主体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采用多种多样的营销模式,比如定制化营销、实体营销以及网上营销等等,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企业营销系统,进行针对式营销。

3.5更新企业市场营销观念,积极创新企业市场营销方式

企业领导者以及员工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结合市场的实际变化情况,综合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生活质量水平采用有效的措施,积极创新市场营销方式。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营销方式:3.5.1网络营销现代社会是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电子商务就是一种新兴的营销模式,进行产品以及服务营销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营销活动。互联网具有信息储存量大、传播速度快、高效、快捷等诸多优势,因此相对于传统营销而言更容易为企业争得商机,市场营销活动可以顺利展开。其次,网络营销模式可以拉近企业和消费者的距离,砍掉一些不必要的市场营销中间环节,减少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利于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开发更多新的客户,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3.5.2服务营销这种营销模式主要指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以消费者为中心,改善企业产品的性能,尽可能提高服务质量,使消费者满意。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不仅会关注企业产品的性能,同时还会关注企业的服务。这样的形势背景下,企业应该积极转变以往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树立先进、科学的服务营销理念,而且应该采用有效的措施。比如,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研发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同时,应该为消费者提供全套一条龙服务,包括售前、售中及售后,尽可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其次,应该多和消费者进行交流、沟通,多征求消费者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对消费者的各项服务。另外,应该强化员工管理以及员工培训,在日常实际工作中,认真落实“消费者第一”的服务理念,企业也应该制定科学、完善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3.5.3发展战略营销市场营销战略需要一个长期规划,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树立一个发展的战略营销观念,把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上升到发展战略层次,从而进一步创新市场营销工作,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因此,企业如果想要做强做大,就应该首先对自己进行明确的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并且制定可执行高的发展战略计划,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领导者应该平时多学习关于市场营销战略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将理论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多研究一些比较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并且选择性的吸收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尽可能少走一些弯路,确保能够顺利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而且,应该在发展战略营销的前提下,大力创新企业产品,使企业产品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得到客户的支持以及信任,进一步拓宽企业产品市场,增强企业的影响力以及竞争力。3.5.4绿色营销市场营销主要是为了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使消费者能够更愿意接受企业服务,传统的企业营销观念仅仅注重消费者的当前需求,强调企业产品的功能性。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市场营销不仅仅应该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功能需求以及质量需求,而且应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大力推广企业产品属于无公害产品,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树立科学的绿色营销观念。而且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引导消费者改变以往的消费观念,多注意环境保护以及身体健康,引导消费者树立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

3.6高效整合营销资源,尽可能发挥市场优势

企业上市的要求篇4

关键词:市场  企业  市场营销  营销目的  消费者  消费需求  市场定位  非价格竞争  内部经营管理体制

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着新的市场竞争及新的联合或兼并浪潮。谁不重视市场营销,把生产与市场隔离开,谁就会在剧烈的竞争中遭到失败。反之,谁重视市场营销,使产品适销对路,并不断发展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谁就兴旺发达,具有生命活力。为此,如何搞好市场营销,帮助企业适应市场,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需要探讨的一个新课题。市场营销的过程,就是营销人员综合运用一定的专方法,发现并谋求改善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全过程。一般来讲,进行市场营销需考虑以下策略。

1  必须科学地认识市场并实行市场定位

一般认为,市场是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这看起来似乎十分简单,其实市场蕴涵着一种非常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它不仅直接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实际生活,而且也往往同企业的盛衰相联系。从市场营销观点来看,市场是所有实际和潜在的购买者的集合,即是该产品的消费集团。由于组成消费集团的每个人的需求和爱好不同,企业如果只生产单一品种产品想满足所有消费者的要求是不可能的。因此,企业从事市场经营活动时首先碰到的,就是发现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需要。同时,对一个企业来说,由于资源有限不可能也无必要把所有的市场机会都作为自己的经营对象,而是要选择能发挥自己优势的一定范围的消费者的需要作为目标市场。因此,要开拓市场,必须研究市场,科学地确定目标市场,然后针对每个目标市场的具体要求来开发产品,这样才有可能使各个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都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扩大企业的产品销售。

2 创造需求.引导消费

消费者的需求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企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行高效的攻势营销策略,引导、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使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购买,未来的购买欲望转变为近期的购买行为。如有些消费者投有打算在近期购买空调,但看到企业宣传实行免费送货上门,安装调试、定期到家维修,包退包换等优质服务,就唤起了购买兴趣,提前作出购买决策。一般来讲,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者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开发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对企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对消费者讲则能起到激发人们的潜在需求。所以,企业应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革 ,尽可能扩大产品的花色 品种 ,并向多能、高功能化发展,使企业在整个市场营销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份额。二是运用促销策略。企业在市场营销括动中具体可运用 “推”的策略和 “拉”的策略。所谓 推 的策略,主要是营销人员运用推广手段,把商品推向市场。所谓拉”的策略,主要是企业将大量费用用于广告和其它宣传措摊上,激发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产生兴趣,从而产生需求并加速购买。三是订出最有利的产品价格。产品定价是企业开拓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产品价格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关系到公众的生括需要和杜会的安定,也是开发企业、开拓市场和引导消费者需求的基础。

3 突出企业特色 ,进行非价格竞争 

企业的竞争 目标不应针对竞争的企业,而是要不断开拓市场 ,占领市场 ,争取消费者 。因此,企业之间不应该以相互压低价格为手段来进行价格竞争。因为价格的竞争,虽然能暂时刺激消费和扩大销售,但却会使企业 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乃至出现亏损,因此。企业应尽可能地采取价格 以外的手段进行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产品竞争。产品竞争就是在产品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使之和竞争产品有所不同,从而能为消费者所偏爱。具体做法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式样和花色,改进产品包装,加强销售服务等。二是地点竞争。产品上市的地点,应主要结合企业实力和市场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市场条件包括运输 、市场容量和购买力等 ,这是确定上市地点的必要条件。就企业实力而言,中小企业或实力较弱 的企业可选择局部市场,如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迅速推出产品占领市场 ,获得一定销量和收入后再逐步拓展市场。实力较强的企业 ,可在一个协作区范围内全面推出产品,并可以联台方式逐步向其它协作区推进,甚至可进入国际市场。三是促销竞争促销就是企业将产品或劳务的性能、特征和好处及时向消费者进行宣传、报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 的需求欲望 ,并最终实现其购买行为。

4 改革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 

市场营销是始于消费者的需要,终于消费者的满足,以消费者为中心,面向市场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作为一个外向的开放性系统,必然把销售部门推向市场第一线,导致企业内部经营组织系统的革新。为此,加强与市场紧密联系的销售,市场调整、新产品开发、综合计划等部门的力量,完善市场信息系统,密切销售与生产、技术、财务等部门的联系,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上保证以销售为中心,综台统筹企业各部门的括动极为重要。所以如何进一步搞好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则是市场营销咨询的重要课题。

5 善于捕捉市场机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营销的主体,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运行的。每一环境因素的变化,既能给企业营销带来一定的市场机遇,也可形成某种环境威胁。其中市场机遇对每一个企业来说则是非常重要的,机遇利用的好坏既可以使企业的营销走向成功 ,也可以使企业受到严重的威胁  因此,企业应学会从市场环境的变化规律中预测,寻找并利用市场机遇,以便给企业带来成功 的营销机会。 

企业上市的要求篇5

[关键词]供水企业 顾客满意 需求分析

城市供水与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供水企业顾客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量都在不断提高,他们对迅速发展的供水企业给予了热切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要求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所形成的社会舆论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前所未有,这对供水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供水企业必须深入、准确地了解和研究顾客真正、普遍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顾客的用水需求。

一、供水企业的特征

城市供水企业是保障城市供水的安全、正常,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在城市中从事城市供水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

城市供水是城市的命脉,是保障人民生活、发展生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已成为中国城市开发建设的中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因此,城市供水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优质、安全、高效地供水并提供优良的相关服务,以合理的价格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为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证,同时还要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供水企业顾客满意的涵义

顾客是供水企业战略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顾客是供水企业存在的前提,并为企业创造财富提供收入来源。顾客满意程度体现供水企业社会职能的实现程度。

顾客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供水企业顾客满意是顾客对供水企业供水质量和服务的事前期望和事后感知的差距程度的感性与理性态度的主观反映。而顾客的高度满意和愉快则创造了一种对品牌情绪上的共鸣,不仅仅是一种理性偏好,正是这种共鸣创造了顾客的高度认同。

三、供水企业顾客的消费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供水企业顾客在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生活用水量持续上涨

据《中国城镇供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量占整个供水量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绝大部分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量由上个世纪80年代占全部供水量的3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50%-60%。这个比例的变化虽然有高耗水工业的消失和工业用水利用率提高的因素影响,但是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人均占有量的确呈现上升趋势。国家由此也数次调整了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标准的设计规范。居民生活用水量的上升实际上是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2.服务行业的用水量迅速上升

居民对餐饮业、宾馆业以及建筑业的消费支出,对供水行业拉动影响最为显著。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中等以上城市商业、服务行业用水量占整个供水量的比例由以前的10%左右普遍上升到20%左右,而商业、服务业用水的价格又是所有用水价格中最高的,也就是供水企业收益最好的部分。

3.顾客对供水企业的要求日益提高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数量经济转变为质量经济,供水行业也不例外。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需求与日俱增,对供水水质和服务的需要不断升级。

四、供水企业顾客需求分析

顾客需求分析是一个行业、企业或部门做到顾客满意的前提条件,同时又是实现顾客满意的有力保障。供水企业要想提高顾客满意度就必须要理解顾客的需求内容和层次。本文以关于研究顾客满意的KANO模型为基础,结合供水企业实际情况将供水企业顾客需求划分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三个层次,具体分析如下。

1.基本型需求

基本型需求是顾客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顾客对供水企业的基本型需求首先应该是企业能够供给充足的水量,保证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正常进行。企业的生产和运作需要充足的水源,充足的供水才能保证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其次,企业供水质量的安全可靠和供水的稳定性也是顾客的基本需求,因为这些都关系到企业和居民的用水安全问题。如果企业类顾客的用水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作为重要生产原料的水就会给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转造成严重后果;如果居民的用水安全受到威胁,供水质量不可靠,他们的生命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酿成大祸。

基本型需求细分指标包括:供水水压、水质清澈度、供水稳定性、水质味道、水费通知单清晰度、水费计量准确性。

2.期望型需求

期望型需求是顾客希望产品或服务比较优秀但并不是“必须”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的要求。供水企业顾客对企业所期望的是希望企业在维修、缴费过程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务便利。供水行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员工形成“水老大”的思想,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非常淡漠,所以在企业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员工经常不理会或不积极主动地满足顾客的一些正常要求,诸如管道维修问题、水费计量不准确问题、缴费方式不合理问题等等,员工对待顾客的态度极为不尊重,这对顾客满意造成恶劣影响。因此供水企业员工应该摒弃或多或少存在的、衙门作风,彻底转换职能,树立服务意识,满足供水企业顾客期望型需求。

期望型需求细分指标包括:水费通知单派发方式、缴纳水费方式、服务时间便利性、服务效率、服务积极主动性、维修人员工作效率、员工业务能力、维修人员服务态度、员工服务态度。

3.兴奋型需求

兴奋型需求是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让顾客完全出乎意料的心理期望。供水企业顾客的兴奋型需求应该是在企业的服务设施环境以及员工仪表仪态方面。设施环境的优美典雅会给顾客带来美好的心理感受,端庄大方的仪表仪态让顾客感受到企业良好的形象,这些都是顾客意料之外的心理需求。

兴奋型需求细分指标包括:服务设施及环境、员工仪表仪态。

五、结论

随着供水市场的开放,行业垄断优势将会丧失,供水行业必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引入竞争机制,使越来越多的非公有资本参与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来提高供水市场化程度,从而迫使供水企业接受市场的洗礼。在市场条件下,顾客是影响和制约着企业、行业乃至整个产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资产。市场竞争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争夺顾客”,没有顾客就没有市场,所以现代企业的营销理念必须以“顾客导向”、“顾客满意”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正在经历市场化变革的供水企业必须关注顾客满意度,将其视为监督激励企业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的主要指标,想方设法了解并力求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提高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这才能保证供水企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阿伦・杜卡.美国市场营销学会顾客满意度手册.

企业上市的要求篇6

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热点,融资问题和高科技企业成长密切相关,是企业界关注的一个主题,我将从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融资策略和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和大家进行探讨和交流。中国高科技企业融资包含四方面内容:第一,中国高科技企业融资的渠道;第二,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融资策略,亦即如何结合各种融资渠道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融资;第三,中国高科技企业海外上市的策略和要求;最后,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一、融资渠道目前,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创业资本、资本市场和银行贷款。最近一段时间国内谈论最多的是创业投资和公司上市,企业能否在国外上市,应该上市还是另外谋求融资或银行贷款等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实际上在不同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资金需求或者在不同市场情况下,为了不同的目的,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融资策略;不能一概而论,也没有统一的答案。作为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家,应该了解不同融资渠道的特点和要求。首先是创业资本的特征。创业资本是由专业人士管理的基金,用于新建高速成长和极具发展潜力企业的股权投资,创业资本只占投资企业的少数股权,但它不是一个被动的投资者。创业投资家往往会亲自参与企业管理,凭借其以往的投资经验来协助企业发展,以获得最大的企业价值。创业资本的投资周期一般较长,三到七年的时间,需要以退出的方式结束他们的投资。退出是一个通过套现获取回报的过程。一种退出方式是企业上市或收购兼并:上市企业的投资资本可以在市场上出售;收购兼并是将投资股权转让给企业创立者或其他投资者。由于创业资本所承担的风险较高,所以期望的投资回报也相当高。当今众多成功高科技企业,比如微软、英特尔、太阳、康柏、苹果等发展的初期都曾通过创业资本获得投资。中国高科技企业融资问题在今年才获得广泛关注,国际适用的融资工具也是刚刚被国内高科技企业了解,因此外国创业资本在中国的投资案例屈指可数,只有四通方利、金蝶科技、爱立信和瀛海威等少数几例。中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建立专门的创业投资机构,如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和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等,为高新科技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担保;一些地方政府附属机构和地方政府发起的投资公司也开始从事创业投资;此外,中国各高科技园区设立的创业中心也具有创业投资性质,然而,目前中国还未形成成熟的创业投资体系。主要问题包括:第一,不同于西方以私人为主的创业资本体制,中国创业投资的机构以官办为主;第二,创业的资本来源不足,规模较小,高科技园区的创业中心更缺乏实力;第三,投资方式以信贷和信贷担保为主,不同于西方创业资本以股权投资为主;第四,缺少市场化的投资机制,既缺乏高科技项目的来源,又缺乏筛选、鉴定高科技项目的能力,创业资本缺乏一个灵活有效的套现机制。资本市场是高科技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对于中国高科技企业而言,A股市场仍然是目前主要可以利用的市场。从1997年A股市场掀起了高科技热潮以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如中国最大的软件企业清华同方,另外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也通过买壳上市,四通、方正和联想等公司以红筹股方式在香港上市。除主板市场以外,香港将在今年推出创业板市场,适合处于创业阶段的高科技企业上市,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将拓宽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海外上市的渠道。美国的NASDAQ市场为推动美国高科技的发展作了重大的贡献,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其成功上市的案例。据报道,NASDAQ正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商讨今年挑选三到六家企业上市。另外一个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商业银行的理想贷款对象是经营稳健、财务风险较低的企业,而高科技企业尤其是处于创业阶段的高科技企业承担的风险极大,银行贷款的收益只是固定的利息,在风险和收益不兑现的情况下除非创始股东有足够的资产作为抵押,否则创业高科技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另外中国高科技企业规模比较小,资产额也较低,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即使获得商业贷款,其成本也很高。中国政府为推动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已采取措施鼓励银行向民营高科技企业贷款;因此,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贷款环境将会有所改善。成熟高科技企业在具备了稳定的产品和市场,良好的前景和稳健的财务状况后会有机会获得银行贷款。三种融资渠道各有其特点,从风险回报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投资者应承受的风险不同,要求的回报也不一样,风险资本是高风险高回报,股票投资的风险高回报也高,银行贷款只能承受较低的风险,要求的回报也比较低,一般只有固定的利息收益。从资金规模来看,资本市场汇集了基金、机构投资者和散户的投资者,所能提供的资金规模比较庞大;风险基金由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小部分投资者提供,规模比较小;银行贷款根据不同情况提供少量或大量资金。从参与公司管理的角度来看,风险投资者往往要积极参与公司的管理,股票投资者一般不会参与公司日常的业务,商业银行也绝对不会参与公司的管理。从退出变现的角度来看,风险资本以上市和转让投资退出,股票投资者在市场上投资股票,商业银行以回收本金利息退出。中国高科技企业在确定融资策略时可考虑的范围很广,包括经济和非经济的因素。经济因素包括外界因素,如企业未来的融资优势,吸引力以及价值;这里还有一些主观因素,如高科技股东对融资成本的判断和接受的程度。就非经济因素而言,高科技企业股东会可能会考虑自己投资价值的变现、资产和投资的安全性、提高企业知名度以及对员工利益的照顾和奖励等,这些非经济因素有时会对高科技企业选择融资产生重大影响,但过多考虑这些非经济因素,忽视企业发展最根本的目的,对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有着不利的影响。二、融资策略股东在选择不同融资渠道时,应该衡量自己企业的特点、优势和对资金提供者的吸引力,考虑不同融资方式对企业融资量、筹集资金所需时间、融资成本的影响。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个是创立阶段,在这个阶段,新发明和新技术已经产生,需要对产品和市场进行可行性研究。企业尚未投入生产,资金需求量比较小,但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大;第二个是研究和开发阶段,在这个阶段经过对新产品

的不断研究和开发,产品已经符合市场需求,企业资金需求量比较大,风险也很高;第三个阶段是市场导入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产品进入市场并被不断推广,发展潜力已经初步显现,企业开始获得销售收入,风险减小,但仍然需要大量资金来扩大生产和组织销售;第四个阶段是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产品被市场接受,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企业开始盈利,风险降至很小,但是需要巨额资金来满足市场增长的需要;第五个阶段是成熟的阶段,市场已经稳定,企业大量地盈利,资金需求相对稳定。高科技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融资渠道的特点进行融资:创立阶段由于风险巨大,难以吸引外部投资者,但由于资金需求不大,一般创业者个人投资就可以满足,也有一些风险基金在这个时候进行投资,这被称做种子投资;研究和导入市场阶段由于风险大,上市和银行贷款几乎不可能,风险资本正好可以满足这个阶段对资金的需求;增长阶段由于业务发展迅速,企业开始盈利,前景已经很明朗,风险比较小,企业有机会进入资本市场获取大量资金,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此时一些商业银行愿意提供贷款,同时一些风险资本也进行投资,上市以后,风险资本一般会退出;成熟阶段高科技企业和其他行业的成熟企业类似,以资本市场和银行贷款作为融资渠道,风险资本基本上套现退出。根据亚洲风险投资协会的统计,到1996年底,亚洲风险投资总额达到197亿美元,其中大概47%分布在扩展阶段,23%分布在成熟阶段,20%分布在起步阶段,创业阶段的基金只有5%,因此从吸引风险投资来说,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和股东应该考虑到其企业的特性和对风险投资基金的吸引力。基金需求量也是高科技企业寻求融资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应针对企业特点,根据资金需求量来确定融资策略,未雨绸缪,作出资金预算,并根据不同融资方式所需时间和市场情况来进行策划。例如,创业阶段所需资金量不大,融资可以通过担保或抵押获得银行贷款解决;创业者还应考虑融资的成本和回报因素。银行贷款、债务融资和可换股债券要求固定回报,这些资金的提供者不会与创业者分担风险,但也不能共享收益。创业投资承担高风险又追求高回报,有苛刻的要求,对创业者来说,风险基金投资者对企业的股值一般很难出现偏高甚至失重的情况,相比之下,上市的企业股值最高,融资成本最低,而且筹集基金量最大,但是资本市场投资者也对上市企业有严格的要求,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上市。在确定融资策略时,创业者还要考虑融资所需的时间和灵活性。一般来说能否取得银行贷款,取决于企业的资产状况和还贷能力,较少受外界资本市场因素的干扰,而上市时机较易受外界资本变动的影响。由于从开始筹备到上市发行一般需要四到六个月的时间,国际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更加重了上市的不稳定性。风险投资也需要一定时间进行项目评估和取得内部审批。虽然不象上市受外界资本市场影响那么大,但很多风险投资都以上市作为主要套现方式,所以对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的预测,对风险投资者的投资决定来说非常重要。高科技企业创业者在作出融资计划时,需要全盘考虑,甚至准备在某些情况下牺牲短期利益以获得长期较大的利益。经常有些企业界人士和我们商讨企业在海外上市的可能性,我们坦白的告诉他们,现在不是上市的好时机。这家企业应该在现阶段引入风险投资,争取在未来一两年内上市。因为有些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业绩不够稳定,市场份额不大,管理不够成熟,基本结构不合理,根本难以达到短期内上市的要求,利用风险投资则可以提高效率,对企业长远发展和未来上市大有好处。有些风险投资基金侧重于较长期的投资,希望通过注入资本金、改进管理和开拓市场使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有一定规模的发展,然后上市套现获取厚利;表面上看与上市相比,风险投资者以较低价格入股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创业者付出了较高的成本,但风险投资对企业的无形影响,如提高知名度,对投资者大有裨益。三、中国高科技企业海外上市的策略及要求了解如何利用海外上市融资非常重要,不仅对正在操作上市或者打算在短期上市的企业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对正在策划风险投资的企业也有密切关系。如上所述,许多风险投资基金投资时,都要考虑未来一段时间投资企业上市套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甚至会影响到投资项目价格的评估。我将从香港市场独特的优势,国际投资者对上市企业的素质要求,上市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上市时机的掌握等四各方面加以介绍。香港市场上市获得的独特优势包括:第一,全球主要的投资基金和机构都集中在香港,把香港作为在亚洲、特别是大中华地区的投资基地;第二,香港与大陆在经济、贸易、文化和地理上的联系最为密切;第三,香港的专业机构如投资银行、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大都熟悉中国业务,香港媒体对大陆的经济和其他方面有广泛的宣传报道。可以说香港市场已形成一个红筹股和H股等中国股票的板块,有大量专门的中国股票销售人员和研究人员,所以中国股票在二级市场流通性比较高,远远超过同期在纽约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上市挂牌的股票。以往香港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以金融、房地产、贸易服务为主,为了改善香港的经济结构,提高香港的长期竞争力,香港政府计划建设数码港,推动香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世界上一些重要的高科技公司纷纷看好香港高科技发展的前景,微软公司和香港电信宣布了合作计划;英特尔公司总裁认为香港在金融、贸易、基础、电信、基础设施、人才、基金等方面的优势使香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极具潜力。随着香港高科技产业的起动,香港市场上与高科技或与网络有关的股票受到投资者追捧。香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科技类股票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选择在主板市场还是在二板市场上市,相对比较简单,企业只需要把企业状况同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的主要要求相对照,符合那个市场的条件就可以在那个市场上市。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的业务发展、财务状况和组织结构都比较成熟,二板市场上市公司一般是创业阶段的公司。在主板市场上市的要求比较严格,二板市场的要求相对较宽松,但在信息披露、公司管制等多方面有进一步的要求。中国高科技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大部分高科技企业还在创业阶段,二板市场将会成为主要的关注点。有些人认为只要是高科技,上市就会成功,但是

事实并不尽然。一个企业要想上市成功,必须满足投资者的基本要求。投资者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行业、业绩、前景和管理四个方面。不同的行业在不同时期都会受到追捧,这代表了投资者口味的变化。目前高科技股票容易受到投资者追捧,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缺乏真正的高科技企业,因此中国高科技股票上市应该比较具有吸引力。高科技牵涉很多行业,包括:网络、电信、生物化学等。投资者会分析各企业所处行业和产品的不同情况进行决策。此外,上市公司对其优势、弱点、机会和威胁的分析也可以使投资者更容易相信企业发展的潜力。业绩方面,通常认为企业赚钱就能吸引投资者,但并不一定。企业有强大的盈利能力固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企业盈利的数值和资产负债的稳健性。营业数值往往体现为业务是否稳定增长,若营业额稳步增长而营业比例同样向上,则表示企业业绩比较可靠。除此以外,主营业务必须突出。财政状况是否健全主要来自对资产负债的分析,所以创业阶段的高科技企业往往盈利较小,甚至于没有盈利,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业绩。只有那些行业概念比较突出,营业额和盈利前景显示可以高增长的高科技公司才会引起投资者的兴趣。企业的前景好表现为所处行业具有发展空间,企业本身在该行业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多更强的优势。管理方面必须要做到:一是管理专业分工,企业内各主要部门由不同的专业人才负责;二是管理层必须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和变化;第三,管理层、骨干技术人员保持稳定。四、海外上市应该注意的问题公司的架构必须简捷,企业的股权变化必须清晰,以避免出现不正当的关联交易和不易披露的问题。披露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是帮助投资者了解企业运作最直接的方法,披露资料时,要做到不夸大、不遗漏,决不能有不尽不实的披露。为了确保招股书内容的正确和董事责任的保障,企业应配合保荐人和律师进行验证。企业盈利增长可分成两大类:有机和无机增长。有机增长指公司本身业务的内部扩张,是自然的发展趋势,也是吸引投资者的关键;无机增长指公司通过收购兼并产生的规模上的增长,但收购兼并的机会不可强求,投资的回报率依据收购价格而定,故无机增长很难测试;很多高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收购兼并一些具有特定技术优势的小企业,这类收购如果能比企业自身研究开发产生更大的效益,也会受到投资者的欢迎。筹集资金的用途必须明确和合理,并且可以为公司带来显著收益。使用资金的回报必须有合理的测算。公司上市后要依据招股书的披露使用筹集资金,紧密遵从联交所的要求进行有关资料和股东董事的披露,增加公司的透明度,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和兴趣。发行股票的时机和效果,对发行的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掌握上市时机非常重要。把握良好的上市时机不但可以提高发行使用率,而且公众认购的反应也比较热烈,反之就会导致发行定价低甚至发行失败。企业上市必需的准备很多,包括重组法律、会计方面的准备,监管机构和联交所的审核等,企业必须尽量配合各中介机构的按时完成。优秀的财务顾问和保荐人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企业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和掌握上市时机。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A股上市采用额度制度,程序复杂、时间较长,尽管中国政府在A股审批方面已经开始向高科技企业倾斜,但由于申请额度的公司众多,国内没有形成二板市场,能够获得上市额度的只是少数较为成熟的高科技企业;已经上市的A股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改制企业,业务以传统产业为主,规模一般较大。以红筹股方式上市的公司受到红筹指引的规范,经过中央政府的严格审批,这对高科技企业以红筹股方式上市有很大的限制。香港二板市场比较适合中国高科技企业,但目前二板市场的国内审批程序还不明确,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比较宽松的审批程序,以有利于中国高科技企业利用二板市场融资。另一方面,中国注册的上市公司发起人股份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这对高科技企业不利。主要的表现为:一、高科技企业创业者无法使其股份获得市场价值,无法最大程度实现增值或者鼓励高科技创业;二、创业资本无法通过上市套现投资,缺少了一条主要的退出渠道,不利于吸收创业资本;三、无法享有海外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灵活性,如以香港公司常用的一些方式去配售股份,就不能以发起人股份作为抵押进行贷款并发行可换股债券等;四、缺乏内部激励机制,人力资本对高科技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建立一套有利的激励机制,中国很多高科技企业还作不到这一点,我们建议中国高科技企业在上市以后应该借鉴国外公司的激励机制,制定员工持股和认股计划是将员工利益和公司长期利益相结合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这些方法还需要政府部门相应的法规予以配合和支持。

企业上市的要求篇7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思考;分析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与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力用户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以及电力企业的电力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适应新形势下的电力营销发展,建立新的电力营销管理体系,满足电力用户的电力资源需求与电力服务要求,实现对于电力企业的电力运行经济利益增长提升,推进电力事业发展进步,是当前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发展的关键。下文主要从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概念特点,以及新形势下的电力市场发展需求与电力营销现状等方面,对于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强化措施进行分析论述,以提高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水平,满足新形势下电力用户的电力发展与服务需求,提高电力企业的电力运营利益,促进电力事业发展进步。

1、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概念与特征分析

1.1电力营销概念

在电力企业的运营发展中,电力市场营销是一种电力企业针对电力用户开展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电力经营活动。电力企业进行电力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电力市场营销思想支持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电力市场营销的开展,这也是电力企业进行电力市场营销的重要观念,对于电力营销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电力市场营销特征

电力企业进行电力市场营销的过程中,电力营销的思想观念主要是根据电力用户的电力需求情况,进行电力企业的电力供应调节与控制,最终实现对于电力用户的电力需求满足。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市场影响过程中,是在对于电力的市场发展现状以及电力用户需求,做了充分的调查与预测的情况下,并通过制定了相关的电力生产计划后,才进行电力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实施。因此,电力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的突出特征,就是“有目的、有意识”,以满足电力用户的电力需求为主,有电力营销计划与营销策略的营销活动。

此外,随着我国的电力市场营销观念的不断发展,过去一直比较突出的电力供求矛盾问题,如今已经得到一定的缓和发展,电力市场营销的观念也由过去的重视发电、忽视用电管理,发展到如今的注重对于电力用户用电需求满足以及用电服务的提升上,这对于电力市场营销的发展就更加有利。

2、新形势下的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进步,目前,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已经上升了一个台阶,电网供、输电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这对于电力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但同时,也为电力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是电力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中的重要机遇和挑战。首先,在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内容上,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与扩展,由过去相对单一的电力市场供应营销,扩展到如今丰富、多样的电力供应与电力服务等的营销与管理上;其次,电力市场营销的形式与营销方向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中,注重对于发电以及分配、电费回收等管理,如今,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市场的营销管理中,已经转变为对于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以及供电质量、供电服务等的运营管理中,这与国家社会经济以及电力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还与电力用户对于电力企业的供电需求转变,也有很大的关系。

3、强化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主要措施

结合上述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特征,以及当前新形势下电力市场发展与电力营销的现状,为了强化电力企业对于电力市场营销的管理,满足电力用户对于电力资源的发展需求,提高电力营销管理水平与电力企业的经济利益,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进步,可以从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体制创新管理、电力优质服务的完善与电力产品质量的提升等方面,进行强化推进建设。

3.1 创新电力营销管理体制

在对于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的创新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当前新形势下电力市场以及电力用户的不同需求,转变传统的电力企业营销管理观念与形式,在由用电管理向电力营销观念加强转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市场营销的手段与形式,通过进行供电质量保障与供电服务提升、电力营销产品开发等加强完善的基础上,树立电力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品牌,以品牌的宣传带动效应,实现对于电力企业开发产品以及服务等的营销与管理,推进电力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发展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3.2 拓展电力市场占有比例

在进行新形势下的电力企业营销的强化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进行电力企业优质电力产品的开发与完善,以实现电力市场的拓展经营,提升电力企业的运营经济效益。进行电力企业优质电力产品的开发完善,拓展电力市场的份额。首先可以通过电力企业对于电力用户电价政策的灵活制定与调整运用的方式,进行电力市场份额的拓展与占领;其次,电力企业进行电力资源的管理与营销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于电力用户用电意识的推广与宣传加强实现,增加电力用户中电能资源的应用范围,以此扩大电力资源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扩大电力资源的市场影响与作用。此外,在进行电力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中,还可以通过对于电力市场进行细划分、扩张等形式,增加电力企业与电力资源在市场中占有率,实现对于电力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与管理。

3.3 推进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

最后,进行电力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中,还可以通过完善电力企业的供电技术系统,提高电力企业的供电服务水平,以电力优质服务,推进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利益增长,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进行电力企业的供电服务完善与强化,可以从进行电网结构改善、提高电力企业供电质量,以及提高电力用户用电监测分析和加强对于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管理与完善等方面,进行电力企业供电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管理水平,提升电力企业经济利益。

4、结束语

总之,进行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强化管理的分析与研究,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与服务水平,满足电力用户的电力需求,提升电力企业的运营经济效益,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与电力事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相君,刘雪梅,任国侠.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管理[J].科学与财富.2010(12).

[2]李,张国辉.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5).

[3]顾群.创新负荷管理功能提高营销管理水平[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4(2).

[4]杨玉妹,蒋前.供电企业营销管理战略的探索与研究[J].华东电力.2008(6).

企业上市的要求篇8

营销近视症(Marketing Myopia)是著名的市场营销专家、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院李维特(Theodore Leuitt)教授在1960年提出的一个理论,是指企业所有者或管理当局不适当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上或技术上,忽视市场需求规律,导致企业丧失市场,失去竞争力。

营销近视症的具体表现是:自认为只要生产出好的产品,不怕顾客不上门;只注重技术的开发,而忽略消费需求的变化;只注重内部经营管理,不注重外部市场环境和竞争。

我国的民营企业往往因忽视竞争者、市场和供应来源等变化,忽视日新月异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法,忽视本企业的工资、材料成本与同类组织的价格比较信息,从而导致了企业竞争能力和赢利水平下降的情况。营销近视症的原理启示民营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市场的饱和并不会导致企业的萎缩;造成企业萎缩的真正原因是营销者目光短浅,不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营销策略。

二、对民营企业营销近视症的成因分析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相继推行市场经济制度,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速度之快,有宏观层面的政策导向也有微观层面的企业主敏锐的市场意识和企业家卓越的管理才能等因素的影响,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为什么出现了优劣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什么出现“营销近视症”?

(一)民营企业往往忽略市场、忽略顾客需求的变化

许多民营企业在确定营销目标时,往往从自身的产品种类、数量、质量、包装等方面找原因,而忽略市场的变化;往往从自身的成本、效益、管理上找原因,而忽略顾客的真正需要。民营企业不注重市场的变化和不注重顾客的需求变化,难以提高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产品的生命力,难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营销策划和营销网络上,忽略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而谈产品与服务是空中楼阁,企业及产品形象和声誉不是企业创造的,而是来源于市场的检验、来源于顾客的认同。

(二)民营企业往往忽略社会效益对消费者和市场的影响

民营企业在很多项目投资上,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民营企业管理者受粗放型经营观念的影响,不顾市场需求的约束,盲目追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显著或者社会效益不明显。加之对于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后的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市场竞争力以及企业经营能力是否适应等问题考虑不充分,对风险的预测和防范考虑不周到。这种社会效益和市场的影响,对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市场对这种民营企业将以淘汰而告终,消费者对其产品将以拒绝而对待。

(三)民营企业往往通过价格战面对市场竞争,最终是局部获利而全盘皆输

有人说最容易造成两败俱伤的营销手段就是“降价”,这句话虽然不是真理,但在市场中得到检验的次数已经很多了。民营企业推出的营销手段往往针对某一时间、某一地区,具有局限性。营销组合中的各种策略往往不能综合运用,盲目跟风降价现象比较普遍,其营销效果也就很难持久。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选择面的扩大,光靠降价策略终将是局部获利而全盘皆输,多种营销策略的组合运用将使市场效果更为显著。

(四)民营企业往往把顾客与企业的关系对立化,没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双赢”的互利关系

民营企业要销售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而赢利,消费者要在市场上做出购买自认为最满意的产品而付出价值而换来满意的产品使用价值,这供需之间是民营企业的营销策略所必然面对和解决的关系。民营企业不仅要重视企业自身的利益,同时要重视在涉及到营销渠道成员和顾客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民营企业如果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难免发生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

(五)民营企业往往注重用人上的近亲繁殖,忽略营销决策、市场开拓上的创新思想

民营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注重血缘关系,难免考虑亲戚、朋友等纵向或横向的人事介绍和推荐,这样对民营企业的营销决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使营销决策、市场开拓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大打折扣,甚至使民营企业不能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使市场营销环境和民营企业间难以做出系统科学的对接,从而影响投资组合的效益、影响营销组合的系统推进。比如:有些民营企业主的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存在互相争夺人事权、财务权、决策权的矛盾,这样难免导致对来自市场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创新性的失误。

(六)民营企业在市场调研、营销组合策略、营销机会、顾客满意度、企业品牌形象建设等方面衔接不到位,出现了断层现象

民营企业的营销机会来自市场、来自消费者需要的满足,让顾客满意的销售和售后服务是实现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建设的基础。民营企业在认真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正确选择运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权力、公关等6Ps营销策略,把握消费者和顾客的真实需求,确保顾客满意地购买和消费,企业的品牌和形象就会在市场中巍然挺立。

三、对民营企业营销近视症的对策分析

民营企业营销近视症的产生,有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有企业和市场对接不到位的原因,有营销手段和营销目的本末倒置的原因(营销手段是民营企业应满足消费的需要为中心,营销目的是在市场认同、顾客满意的前提下使本企业能生存、获利、发展)。对民营企业营销近视症的对策加以分析,期待能对民营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有所启发:

(一)民营企业要正确树立企业理念:民营企业的生存、获利、发展是以实现顾客满意的需求为基础的

民营企业的产品,从功能、用途、性能、外观、包装的角度来看都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而设计的,民营企业所有员工都要有自己企业独特的“产品概念”,从本质上看产品是让渡给顾客需要的价值,顾客认为最满意的就是自己所选择的和所需要的。所以,民营企业营销活动的本质是为顾客创造与传递价值,而对于产品概念的理解关系到民营企业主和管理者是否创造了顾客需要的价值。应摆脱产品具体形式的束缚,真正把注意力集中到为顾客创造价值上来,有助于民营企业大胆地开发新产品或者进入新行业。

(二)民营企业要争取树立竞争与合作的理念

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新时代,不仅企业间的合作变得更加重要,而且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与企业之间广泛合作,优势互补,推进企业全面提升竞争力。可以说,21世纪世界经济是在激烈的竞争和广泛的合作中发展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单元的企业,也是在相互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共赢,这是21世纪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民营企业面临着产业内竞争对手、供应商议价、顾客议价、潜在进入者以及替代品威胁等多种竞争,民营企业还要关注和处理好与跨国公司、

国内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充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民营企业要加强市场调研,树立全面顾客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

加强对顾客需求变化的研究,确保市场的信息准确得到提炼,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理财等围绕市场做出调整和修正。营销调研、营销策划、营销活动要围绕创造顾客价值和服务于顾客满意的营销目标。民营企业在机构设置上应将从事顾客需求、市场环境调研的市场调研部门和负责产品分销、促销的市场销售部门分开设置,真正把全面顾客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落实好,设置好以创造与传递顾客满意为中心的民营企业的机构。

(四)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和高层管理者必须把为顾客创造价值,使顾客满意的观念让每个员工都接受,使企业持续经营与发展,构建和谐企业

要确保企业的不断发展,让员工和顾客都明白:企业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使顾客满意”而设立的。企业要追求利润,但不能仅从企业的利益出发,而应该把满足顾客的需要摆在中心位置,民营企业只有让市场需求中的顾客满意,才能使民营企业在获利中持续经营与发展。

(五)民营企业的营销战略应将注重产品质量和市场需求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内(企业产品)外(市场需求变化)结合,充分利用、整合、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

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竞争,导致民营企业的管理面临较高的风险、产品面临较短的生命周期、技术面临较快的淘汰速度,所以民营企业内部的产品必然要围绕外部消费者市场需求的变化相结合,实现内外的协同效应。民营企业应该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市场效益的最大化组合,提高各种生产要素(人、财、物、技术、管理等)的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

(六)民营企业的营销要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动力,强化企业品牌、优化企业和产品形象,实现顾客满意,需要大胆引进高层次人才

民营企业要提高盈利水平,应从提供市场需要的服务和产品人手,提升企业竞争力,围绕提高品牌效益、扩大市场占有率,以优秀的企业形象和良好的企业信誉赢得顾客的满意,赢得市场的认可。众所周知“所有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民营企业要在管理领域引进高层次的人才,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创新意识,从而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效应、企业和产品的形象效应,实现顾客的满意。

企业上市的要求篇9

关键词:市场开发 市场营销 创造需求 引导消费

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企业若仍然是被动地适应市场的消费需求而不是主动的创造需求,将难以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会丧失占领市场的先机,最终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因此,现代企业应该悉心研究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挖掘潜在市场,以创新产品来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不断开发新市场,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创造需求,引导消费是现代营销中的新观念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就是以科学技术为契机去挖掘消费者的潜意识或消费者根本无法意识到的消费需求,开发出符合这种消费需求的产品来丰富消费、提高消费,形成新的产品市场。引导消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服务和企业经营的信息,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方向.二是向消费者灌输、宣传,渗透有关产品、服务或企业本身的观念,促进消费者对于产品、技术、服务和企业的正确认识及对自己需求的认识,刺激和创造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树立创造需求、引导消费的市场营销观念很有必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

(一)创造需求实质上就是挖掘和满足潜在需求

消费需求有两类,即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而潜在的需求中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消费者已意识到自己有这种需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产品尚未生产出来、产品素质不对路,关联产品不配套或是缺乏购买力等使需求还不能实现;另一种是消费者客观上还未认识到的需求。以传统的营销观念来满足消费者现实需求对企业来讲比较容易获得经济利益,但也充满激烈的竞争.如果企业通过洞察和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采取不同的产品和市场开发策略把那些潜在的需求转变为现实的需求就会发现一个广阔的市场.

(二)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多变性及无主流化

当前,由亍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及消费心理的变化.使市场上的商品需求经常变化,消费者的选择性愈来愈强,且消费者群越来越小,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及赌买行为表现出多元性,多变性及无主流性的发展趋势。市场上很难被某种产品所垄断,也不可能有什么产品能成为长期消费的主旋律。在这种态势下,如果企业仍被动地,机械地采取适应需求为自己的营销思想,那么企业就会陷人疲于奔命的状态,这是由于企业的生产行为可以说永远赶不上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企业必须主动出击,统一各类不同心理偏好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跟着自己走,带动和引导消费流行。

二、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企业市场竞争的制胜之道

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从具体操作的角度说,就是企业要主动地考察、研究消费者潜在需求并加以开发,力争在消费者提出具体要求和竞争者拿出合适的产品之前,率先把适销对路的产品研制出来,并投入兰产推向市场,让消费者逐渐了解它、接受它以至喜欢它,从而把过去不存在的市场需求创造出来。这必然要投人大量的人、财、物,而且消费者还不一定接受,因此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一旦成功其领先优势和丰厚的市场回报又是巨大的.

(一)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企业可以开拓新市场,培养新的增长点

所谓创造需求,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体现消费者的需要,因为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超越法律让消费者去接受他们根本不需要的产品,但这不是消费者提出具体需求在前,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在后的生产厦不是适应早已尽人皆知的现实需求。相反,而是积极主动地研究、设想和发现消费者实际存在的然而却没有自我意识到或处于模糊意识状态的需求从而创造出合适的产品.

(二)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使企业产品差别化,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可以使企业产品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形成鲜明对比而独领风骚.由于从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观念出发而开发的产品,一般均是竞争对手一开始都无法仿效的,有的甚至是专利,技术含量较高.因而使得企业有效地避开同行业竞争对手激烈的竞争,即使是替代品也无法插足.而且还可以消除价格的可比性,减少了买方的议价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这些均为企业的竞争对手进入该领域形成障碍,增强了企业的产品竞争能力.

三、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要注重科技投入和营销创新

(一)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企业要加大科技的投入,要抓住科技的最新发展

创造需求要抓住科技的最新发展。今天,世界科技发展迅速,不断有很多新的产业,部门产生,这些产业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从历史上看.世界发达国家都是利用了当时的科技发展提供的机遇。现在.世界正快步进人信息时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又一次提供了由落后赶上先进的机遇.在新的机遇面前,只有加大的投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就一定会快速发展。

(二)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要重视营销策略的创新与配套

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不仅要在产品上创新,还要在营销策略上创新.这是因为创造需求观念形成的结果是消费者面临众多的新产品,而且还有可能要求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均做相应的调整,人们的消费习惯也会发生—定程度的改变。因此,在新产品推向市场时,其营销策略也应与之配套,及时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信息,消除各种顾虑,使消费者能很快适应产品。企业应认识到创造需求是企业去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这种挖掘和引导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消费者是否接受企业所倡导的消费观念及消费方式,并不全在于企业所推出的新产品本身。只要消费者从观念上接受了企业的创新,往往就会产生消费需求。

当今的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不仅应该满足消费者的即时消费需求,而且还应是新型消费观的先导。仅仅满足消费者现实需求的企业不是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现代企业应该着眼于未来,树立剖造需求、引导消费的观念,针对可能需求,开剖新的市场机会,从而人为地构建市场营销空间,以创新产品来创造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企业上市的要求篇10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不断发展,不仅应谊满足市场的现实需求,还应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以新产品、新观念来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不断扩大内需,开发新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导向型经济向需求导向型经济的转变,这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也使一些企业在满足和适应消费者需求的营销观念指导下,取得经营的成功,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世纪之交,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企业若仍然是被动地适应市场的消费需求而不是主动的创造需求,将难以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会丧失占领市场的先机,最终可能被市场所淘汰.因此,现代企业应该悉心研究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挖掘潜在市场,以创新产品来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不断开发新市场,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创造需求,引导消费,现代市场营销中的新观念

传统的市场营销观念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顾客导向,整体营销,通过满足需求来获利。但它过分强调适应顾客需求,没有把创造需求,引导消费明确提出,忽视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忽视了生产引导消费,这在当今的市场状态下就稍显不足不能更好的适应今天的经济发展与市场变化。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就是以科学技术为契机去挖掘消费者的潜意识或消费者根本无法意识到的消费需求,开发出符合这种消费需求的产品来丰富消费、提高消费,形成新的产品市场。引导消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服务和企业经营的信息,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方向.二是向消费者灌输、宣传,渗透有关产品、服务或企业本身的观念,促进消费者对于产品、技术、服务和企业的正确认识及对自己需求的认识,刺激和创造消费者的需求。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虽然也是由企业推出产品,但与传统的生产观念有根本的区别,其实质完全不同,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营销观念的进一步深化.从本质上讲,它是积极主动适应和满足需求,主动地引导消费需求向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在市场上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满足消费需求。因此,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树立创造需求、引导消费的市场营销观念很有必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

(一)创造需求实质上就是挖掘和满足潜在需求

消费需求有两类,即现实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而潜在的需求中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消费者已意识到自己有这种需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产品尚未生产出来、产品素质不对路,关联产品不配套或是缺乏购买力等使需求还不能实现;另一种是消费者客观上还未认识到的需求。以传统的营销观念来满足消费者现实需求对企业来讲比较容易获得经济利益,但也充满激烈的竞争.如果企业通过洞察和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采取不同的产品和市场开发策略把那些潜在的需求转变为现实的需求就会发现一个广阔的市场.

(二)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多变性及无主流化

当前,由亍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及消费心理的变化.使市场上的商品需求经常变化,消费者的选择性愈来愈强,且消费者群越来越小,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及赌买行为表现出多元性,多变性及无主流性的发展趋势。市场上很难被某种产品所垄断,也不可能有什么产品能成为长期消费的主旋律。在这种态势下,如果企业仍被动地,机械地采取适应需求为自己的营销思想,那么企业就会陷人疲于奔命的状态,这是由于企业的生产行为可以说永远赶不上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企业必须主动出击,统一各类不同心理偏好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跟着自己走,带动和引导消费流行。

(三)科技水平的发展,使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缩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及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现代市场上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4O年前产品的平均寿命周期是8年,2O年前为5年,1O年前为3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则更短。现在有的产品市场寿命周期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几乎是瞬间即逝.无情的市场,主动权掌握在消费者手中,任何企业企图以老面孔的产品主宰市场是不可能的.因此,企业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扩大消费需求。我们说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是一种境界,而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创造需求、引导消费的观念对于一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来讲是必要可行的。

二、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企业市场竞争的制胜之道

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从具体操作的角度说,就是企业要主动地考察、研究消费者潜在需求并加以开发,力争在消费者提出具体要求和竞争者拿出合适的产品之前,率先把适销对路的产品研制出来,并投入兰产推向市场,让消费者逐渐了解它、接受它以至喜欢它,从而把过去不存在的市场需求创造出来。这必然要投人大量的入、财,物,而且消费者还不一定接受,因此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一旦成功其领先优势和丰厚的市场回报又是巨大的.

(一)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企业可以开拓新市场,培养新的增长点

企业开拓市场,贵在创新.目前,我国市场需求的细分正向纵深发展,缝隙市场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企业应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把握机会,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

日本的索尼公司在创造需求,开拓市场方面也堪称世界一流.按照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的说法.索尼公司的经营政策就是:以新产品去引导消费,而不是先调查消费者喜欢什么商品,然后在投其所好.所谓创造需求,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体现消费者的需要,因为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超越法律让消费者去接受他们根本不需要的产品,但这不是消费者提出具体需求在前,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在后的生产厦不是适应早已尽人皆知的现实需求。相反,而是积极主动地研究、设想和发现消费者实际存在的然而却没有自我意识到或处于模糊意识状态的需求从而创造出合适的产品.

(二)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使企业产品差别化,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可以使企业产品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形成鲜明对比而独领风骚.由于从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观念出发而开发的产品,一般均是竞争对手一开始都无法仿效的,有的甚至是专利,技术含量较高.因而使得企业有效地避开同行业竞争对手激烈的竞争,即使是替代品也无法插足.而且还可以消除价格的可比性,减少了买方的议价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这些均为企业的竞争对手进入该领域形成障碍,增强了企业的产品竞争能力.

创造需求可以利用改变营销刺激的角度,内容,方式去能动地开发潜在的需求,需求的可塑性和可诱导性的存在,构成巨大而富有挖掘性的市场潜量,我们可以使之变成对企业产品的现实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消费的机会.在当今的市场中,企业所营销的产品类别可能完全相同.但由于一些产品独特的市场定位给顾客以截然不同的新鲜感受,在消费者看来它就是一种全新产品.这样,企业就容易走出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视野,以较少的投入避开同行在商品质量上的竞争.尤其是如果依附在商品上的某种特征与某一群体的追求不谋而合时,往往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取得轰动性的销售效果。

三、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要注重科技投入和营销创新

(一)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企业要加大科技的投入,要抓住科技的最新发展

现代企业如果忽视了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新动向,贻误了产品开发的良机.很快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走向衰退的道路.只有创造出新产品并不断强化研究开发能力,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刺激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才是企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

创造需求还要抓住科技的最新发展.今天,世界科技发展迅速,不断有很多新的产业,部门产生,这些产业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从历史上看.世界发达国家都是利用了当时的科技发展提供的机遇.美国实际上是利用l9世纪电磁学理论,建立了一个新兴产业,电报、电话、电灯、留声机等的产生都充分利用了当时电磁学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消费.在我国1994研制开发出第一台vcD播放机以来,从一般人不知何物到目前的市场需求量达1500万台,是生产企业的不断创造需求,开拓市场才有今天超常速度的发展,从而带动了一个行业的发展。现在.世界正快步进人信息时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又一次提供了由落后赶上先进的机遇.在新的机遇面前,只有加大的投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就一定会快速发展.

(二)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要重视营销策略的创新与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