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11 22:19:25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主题;活动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95-01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图形思维工具,在学习记忆体系的建立、活动项目的计划和组织、教学培训与会议记录等方面的具有非凡优势。问世以来,思维导图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内。

在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干部队伍的素质决定着高校学生活动的成效与质量,学生干部的培训也日益成为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校学生干部培养需要像思维导图这样直观、形象、生动的培训工具。

一、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及应用特点

思维导图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最初是通过发散联想,用关键字、图片、颜色做笔记,为学生构建记忆知识的可视化思考体系。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用直观的视觉刺激来更好地梳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绘制思维导图,是由一个主题、扩展产生新的分叉,发散形成可视化思维结构树的过程。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引导绘制者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以已有想法为中心,向四周无限扩展产生新的想法,为绘制者的思维培养提供有效帮助。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生干部培训中的相关性与可行性

学生干部是高校大学生基层各种活动与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力量,负责活动与工作的组织、策划及领导。学生干部必须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心理素质,才能把学生团结起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加强工作的效果,从而顺利开展工作。

目前,高校的学生干部通常承担着部分管理职责,但从长远来看,学生干部更多的应该担当学生活动组织者、学生事务服务者的角色。而活动的组织、事务性的服务都需要学生干部具有较高的沟通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项目运作与创新的能力。思维导图是学生干部培训的重要工具,作用巨大,可以提高受训者的深入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

思维导图在策划环节描述一个活动具有卓有成效的效果。思维导图利用在纸上、软件中画出活动框架,或者在脑海中对活动过程进行构思,然后将其扩展到真实的情境下对所有的细节、变量进行考量,从而得出活动的整个执行体系和生命周期。

思维导图运用于学生活动项目中,作为活动负责人的学生干部不会囿于常规思维框架下,而是利用导图的扩展性,从其他方面、其他角度思考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开展基于思维导图学生干部培训的应用实践

学生活动项目是学生干部培训的载体,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生干部培训,就是在学生活动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发挥思维导图便捷的归纳和整理、化繁为简的能力。

1.学生活动项目计划。思维导图在学生活动策划中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展示活动项目的“全貌”,帮助学生干部建立起完整的活动项目管理体系,对活动项目所需要的资源、信息、人员进行充分的整合,使整个活动策划更加合理与科学。学生干部可以根据分工,将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等要素制作成思维导图,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活动以及相关环节之间的联系。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学生活动项目计划,首先要对学生干部进行思维导图绘制的培训并进行相关的训练。学生在训练活动中,把自己作为活动的负责人,运用思维导图把自己的思路画下来,确定活动开展的难点、重点、突破点。

2.会议分组讨论。思维导图在学生活动项目会议中对项目团队进行合理分工,对项目负责人、批准人、告知人等进行观点、想法、特长等方面的树立,提示团队成员了解项目策划、执行重点,引导学生干部有效的进行资源整合,极大提高会议讨论的效率。

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活动项目策划沟通体系进行构建,利用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对活动要素进行分析、梳理、综合,得到与活动相关的信息,为团队工作找出机会和问题,找出影响活动效果的潜在障碍,为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最优方案。

3.活动总结交流。学生活动项目结束后,利用思维导图把学生干部在策划阶段的活动项目思维导图与真实活动的活动项目思维导图进行对比,分析活动各环节、各要素间的逻辑性、前后关联与相互关系,梳理学生活动的计划、组织、人员、设备、地点、控制与领导等职能,通过对比、分析与梳理,更好的掌握思维导图的相关技术,从整体上把握活动的项目化运作,从而提升学生活动效果。

四、提高思维导图对学生干部培训效果的具体方法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机械制图 教学 思维能力 训练

一、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难点

机械制图课程的基本能力要求是:在绘图时,需要把一个视觉上非常直观的立体结构(机械零件)转换成为由点、线、面组成的平面视图(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零件实体并不存在,而是存在于设计者的想象中,设计者要依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视图)。在读图时,要把平面视图迅速地转换为具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立体模型,并能够正确地描述该立体模型。教师在教授机械制图时,都有一个共识,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教学的成功非常重要,但是,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方法问题上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常见的情况是,在这门课程结束时学生还不具备识读简单视图的能力,也就是说,一直到课程结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与训练。如果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先天不足是不对的,而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需要在后续教育中进行强化与训练。对于机械制图这门需要空间想象能力的课程而言,思维能力训练应该是贯穿教学过程的核心任务,是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教学难点。

二、思维能力的内涵

1.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概念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作为理性认识的个体思维表现为三种形式,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特异思维,或者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产生的。抽象思维是一种以语言过程为媒介进行表达,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以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依靠对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的理解,它是以表象、直感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联想﹑猜想等形象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必须渗透于抽象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抽象思维就不可能很好地展开和深入。抽象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发展和成熟,在理性认识活动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

(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思维转换是思维从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转换是思维的最基本转换之一,其转换方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逻辑转换。抽象思维以抽象材料为载体,形象思维以形象材料为载体,抽象材料与形象材料之间存在着各种逻辑联系,当它们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转化时,思维形式也随之转换,这种转换叫做思维的逻辑转换,转换的逻辑通道是思维载体间的逻辑联系。如实体结构(形象)与视图(逻辑)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平行投影,则思维转换的逻辑通道就是投影体系。

二是潜逻辑转换。思维的潜逻辑转换往往表现为不按通常的逻辑顺序进行的直觉判断,转换过程具有跳跃性和间断性,主要表现为发生转换的逻辑通道是隐蔽的,转换的逻辑过程在潜意识中完成。这种跳跃与间断实质是思维过程的简约。因此,思维的潜逻辑转换以逻辑转换为基础,它是思维能力向高层发展的结果,也是灵感思维产生的源泉。生产者通过读图直接进行零件加工,就属于思维的潜逻辑转换——结构本身在生产者的想象中,投影体系被抛弃了。

(2)思维转换能力的培养。如前所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逻辑转换与它们的载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密切相关。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形象素材和抽象素材。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形象并不是头脑中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根源于现实的物质世界,离开了对物质世界的感性认识,形象思维便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应当重视向学生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基本几何体是组成机械零件结构的基本单元,属于形象思维的素材;点、线、面及其空间位置关系,是视图的基本要素,属于抽象思维素材。利用教学模型使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这两方面的素材,是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的基础。

第二,提高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概括是知识领会过程中对感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逐步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提高思维的概括能力就是提高揭示所学知识本质特征并概括为概念或形象的能力。如三视图中,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之间“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对应关系,就是对投影线面的规律性概括,在此基础上,可以训练学生进一步找到右视图、仰视图与基本视图之间的联系。概括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在思维能力训练过程中逐步强化的。

第三,努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将已有知识信息进行改造重组并作恰当的推测估计,有利于丰富想象力。在训练中将已知条件进行必要的改造重组,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果,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机械制图课的习题,可以通过修改已知三视图的点、线、面,让学生去想象视图修改以后其对应的实体结构的变化,并画出轴测图。

三、机械制图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实践

1.点、线、面、投影知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点、线、面、投影知识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建立空间投影体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看图、绘图打下基础。这一部分是机械制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其思维发展正处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应主要采用形象比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点、线、面投影转换为具体而又直观的投影模型。例如:从两点的三面投影图来判断两点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一个三面投影体系模型,将三面投影图与投影模型进行对比,定出两点间的空间位置,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加上老师的引导归纳,使其思维判断从现实空间得到证实。

2.几何体投影知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几何体投影知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当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即从基本几何体到组合体分段进行训练。两个阶段中,学生的思维训练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实物到平面视图(从形象到抽象),再从平面视图回到实物(从抽象回到形象),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这种反复的转换变化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利用大量的实物模型来积累学生的抽象素材(即各种基本几何体在三维投影体系中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时,其投影三视图的对应关系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组合体投影教学中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组合体投影知识教学是以基本几何体投影知识为基础,因此,对组合体的合理分解、切割——即形体分析,在教学中很重要。如果学生只是对着组合体模型画其视图而不进行形体分析,效果就不理想。

3.识读零件图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读懂图样是机械制图课程的最终目的。读懂零件图的关键是理解零件的结构和形状,也是重点和难点。因此,组合体投影的思维训练方法仍适用于识读零件图。在读图时应联系零件的工作位置、用途以及它和其他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综合思考,较为复杂的零件图还可以借助绘制轴测草图来帮助想象,可以绘出整个零件的立体草图,也可以只绘出一部分形体。另外,标题栏、技术要求、尺寸标注、零件视图是组成零件视图的四大部分,它们相互关联,分析、想象零件结构时必须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

零件图视图分析的顺序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先主体结构再次要结构、先主视图再其他视图,按投影关系分析零件图中各视图的配置和相互间对应关系,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去理解零件各部分的结构,想象零件的结构形状。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已具有的空间思维能力去解决问题,老师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有目的、有层次地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程序按照教师预先构思好的框架线路运行,方能取得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

四、教学中的其他思维问题

1.思维惰性

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自己缺乏信心,总是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使其树立成功意识,有意识地鼓励他们积极思维,使学生敢想、敢讲。在讨论问题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考,只要发现学生的想法有一定的正确性,就要有意识地表扬并鼓励其继续思考。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能力会逐步增强,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2.培养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

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养成细致、严谨的作图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他们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渗透“至详至悉,毫发不爽”的图学理念及图学精神。

总之,教师不能将机械制图教学视为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事实上,如果思维训练没有成效,做再多习题也是徒劳。教学过程中,每一章节都要围绕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与训练这个中心任务来组织素材,辅之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温寒江.学习与思维:学习中思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机械制图,空间想象能力,教学方法,培养

《机械制图》课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绘图与读图一直是机械制图教学的两大任务,而它们都离不开空间想象,都离不开对空间形体的分析和表达,因此培养绘图能力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空间形体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的,并以空间想象能力为核心。那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解决好哪些关键因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呢?

1.直观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有效措施

直观教学主要包括实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和复杂空间视图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内容,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

实物教学是在制图教学中学会运用模型、实物、挂图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投影规律认识实物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使投影要素在学生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印象,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多看一些简单的基本几何体的视图,如长方体、三棱柱、圆柱体、圆锥体的视图,通过对图形的认识,熟悉这些视图所对应的空间形体,实现从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转换;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将复杂视图分解成简单图形,便于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在制图中,有很多形体表面有孔、键槽,同时内部还有其它各式各样的结构,初学时单凭想象绘制视图的确有一定难度,此时模型便是一个较好的手段。有了直观的模型作教具,再加以适当讲解,绘图便变得简单了许多。

而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于讲清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视图变得直观,使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率。多媒体的形象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较快地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绘图能力,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的空间概念更快地形成。《机械制图》课的核心章节是通过“投影理论”的教学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看图与绘图的实际应用能力。初次接触这一学科的学生,由于空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都会感觉到很困难。例如:讲“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接受,而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画面,能将“正投影”的投影原理和三视图的“看图方法”有机地结合并清楚地展现出来,同时,将三视图的“形成”及“展开”过程也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此投影图演示的基础上,教师只需因势利导地讲解和板书本节的“学习要点”,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小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将传统教学方法中无法突破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画面完整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

2.强化训练是发展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关键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教师的讲课并不难,但要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培养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一定的表达能力,则需要严格学生的基本作图技能,并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各教学难点可以进行以下训练:

2.1 切割模型训练。

要培养学生空间与平面的转换能力,必须从具体形象思维入手,利用橡皮泥进行模型制作实际训练,切制空间与平面相互转换的形体,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制图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三视图用橡皮泥进行基本体和各种模型的制作,并且借助模型制作进行正确补图补线,用橡皮泥切制出模型,再补画就容易多了。通过以上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这种特殊训练是实物模型或挂图等无法比拟的。

2.2 类比训练。

所谓类比训练,是指给出几组较为雷同的三视图,使每组三视图中有一个或两个视图相同,然后由学生分析总结视图所表示的两个不同形体各自的投影特点。

2.3 构形设计训练。

构形设计训练是指根据给定的一个(或两个)视图设计出各种形体,并补画出它的另两个(或一个)视图。通过这种训练,可以丰富想象,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例如可以给定两个视图,补画出多种可能的第三视图(即一题多解),也可以进行趣味投影构形。

2.4 同一形体的变位训练。

同一形体,如果变换它的空间位置,则其投影后的三面视图也将随之发生很大变化,有时一个十分简单的变化,就会引出难度较高的视图,经常进行此类训练,无疑对提高学生识图中的应变能力和想象力十分有益。

2.5 分步切割训练。

所谓分步切割就是从基本体开始切,一步一步切成所要的立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徒手绘制轴测图的能力。这种方法在讲切割类组合体时特别实用,例如,在做补视图题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想象出没切之前的原始形状,在黑板上画出轴测图,然后切割,第一步切割后变成什么样,补出视图,第二步切割,再补出视图……最后完成。补漏线也一样,每切割一步补一步,一步一步完成。这样,学生就会清楚的看到每一步切割的立体形状,在脑海中建立空间立体的概念,增强立体感。

综上所述,要通过《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手脑并用的多种训练促进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围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看图能力、绘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机械制图》(第四版).

[2] 王幼龙.《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16-02

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思考

数学在中等职业学校是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目前,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令人担忧,由于中职学生心理方面存在自卑、依赖、焦虑、目标多变等障碍及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导致中职数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力,教学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一切皆起因于学生看不清数学的本质,也不知道数学思维对人的素质及其思考、处理事情的模式都有影响,没认识到数学的本质,对学数学缺乏内在的动力。

这种现象引发笔者对中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笔者认为,应该对中职数学进行“舍末逐本”,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注重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因为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而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启迪学生思维,交给学生一把思维的金钥匙。

数学思维能力因素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最本质的特点,数学的抽象性导致了极大的概括性,抽象以及概括构成了数学的实质,数学的思维是抽象概括的思维。因此,抽象概括能力构成了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要素,除此之外,数学思维能力还包括推理能力、判断选择能力和探索能力。这些都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

如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时也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现将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方法总结如下。

单向思维训练法 一般的数学知识点是前后连接、环环相扣的,总是按照因果关系逻辑递进的。这种单向的一通到底的问题解决方法就是由因到果、由易到难、由直观到理论。这就是常说的逻辑推理。这个时候,最关键的就是教会学生抓住问题的起点。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起点。例如,讲解“三视图法”时,可先在讲台上摆放各种生活物品,例如粉笔盒、垃圾桶、水杯、汽车模型等。然后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生活用品,引发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不同结果”这一问题的讨论,进而得“三视图法”。又如,学习不等式的传递性时,定理:如果a>b,b>c,那么a>c。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这个问题,笔者当时选用的例子是:姚明比刘翔高,刘翔比成龙高,那姚明和成龙谁比较高。用比较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并知道数学是由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延续点,完善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思维辐射训练法 教学中,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去观察、操作、猜想,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从而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及全局化的概念。例如,学习百分率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得出以下思维的放射性延展图(如图1所示)。这种思路的拓广能发现一些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向宽阔的范围作迁移,并应用于许多非典型的情况;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全方位探求,抓住问题的全貌以及与问题相关的其他因素,同时不放过其中有意义的细节与特殊的因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研究的习惯。

反向思维法 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即从一种心理运算转到反向心理运算的能力。例如,母亲给三个儿子分苹果,大儿子得到苹果总数的一半加半个,二儿子得到剩下的一半加半个,小儿子得到留下来的一半加半个,母亲在分苹果时并没有把苹果切开,每个儿子各得多少个苹果?经过反向思维训练后,学生知道假设小儿子得到1个苹果,显然可以反推二儿子2个,大儿子4个,总共是7个。

转化思维法 转化思维法是让学生去发现在普遍现象中存在着差异的能力,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的能力。这种思维方法起点灵活,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全面灵活地做出综合分析;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例如学习抛物线的时候,可以如图2所示,概括不同类型的抛物线:这是解决问题遇到障碍受阻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解决的思维形式。

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快速性。敏捷性使人能够适应在紧迫情况下进行思考,并迅速作出正确判断。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具有记忆的条理性与持久性,并在需要时能及时再现。教学中应首先注意信息的获取,这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关键。然后,教学应逐步使学生建立恰当的价值观念,因为它是思维敏捷性的根据。在解题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具有选择探求最优解法的欲望,不仅提倡一题多解,还要判断哪种解法最好,好在什么地方,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择优选取。

训练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 数学探索能力是在前面几项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要素,也是最难培养和发展的要素。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从具体的探索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探索过程中要广泛应用各种思维方法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发扬创新精神,提出独立见解,形成探索意识。

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作用

以上几种方法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批判性。这些数学思维品质的综合形成了数学思维的科学严谨的风格,是数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因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数学教学中最实用、最有效的内容,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思维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还很多,有待于我们思考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丘维声.数学(基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康文龙,孙伟奇.让冰冷的数学成为火热的思考[J].上海中学数学,2010,(1Z).

[3]陈炳良.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J].基础教育研究,2007,(8).

[4]曹江泉.职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新课程研究,2008,(8中).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5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事实证明,小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所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首先,我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怎样立志成才;工农子弟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结果成为农艺技师,养猪、养鸡专家等故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趣不稳走,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趣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此,我重视运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形象语言,配合教具演示,指导操作学具,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四是学习方法。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重视教给学生使用教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不会使用教材,一堂数学课往往是到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才打开书。教材不只是教师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使用的材料,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会使用教材应重点放在指导观察的方法,新课本提供了大量的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我根据儿童反映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观察事物时随意性强;“情绪易变,兴趣横生、观察事物时具有易变性;浮于表面,粗略笼统,描述观察现象时带有主观性等),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图形等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按顺序观察;按方位观察(指导学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词语)。(2)按图意要求,会操作学具,并能按图意会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3)按图意要求会填数、填符号或计算。(4)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在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与规律。通过实际的操作,尽量引导学生依据课本去动手、动口、动脑,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指导过程。对课本中设置的有问无答或结语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视充分表露并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应试教学造成讲风过盛。数学课也照样是以“讲”代学生的“学”,实质上是以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数学课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重视把思维过程充分地表露出来,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

3.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6

一、听、说的含义

(一)听,主要指学生接受语言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时,要让他们学会理清语脉,同时还要注意归纳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口语表达上,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正误、音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意的对错,以保证口语表达的准确规范。只有认真听,想好了才能去说,认真听是说的前提,想是说的基础。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把问题认真听清楚,但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文少的情况,重点应该培养听和说的能力。入学初儿童识字有限,阅读有困难,听就是他们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不要认为“有耳就会听”,要重视听的训练,使他们学会耳听心思。这将使儿童终生受益。从学习拼音开始,就可以练习听写字母、用拼音听写词句,识字教学中,更要有听写字、词、句子,以及简短的一段话,并要有计划地让他们听故事、听广播、听谜语、听讲话,适当进行听后读话,借以检查学生听的效果,提高听的质量。

(二)说,是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说和听的训练是紧密联系的,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差,表达不清楚,往往不敢说话,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让学生做到说时注重准确发音和用词,句子简短、句式规范,避免出现口头禅之类的语言现象。课堂上,作为语文教师要进行示范朗读,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富有节奏、抑扬顿挫、感情充沛、自然流畅,同时要注意运用语音技巧。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有条理地把话说具体,这样才能使学生说的能力很快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插图,让学生做些“看图说话”的练习。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在说的时候没有条理性,不知道如何去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图,把它看“活”,并指导他们把话说得具体而有条理。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不仅能够准确、清楚、完整地表达图意,加深对图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小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条理性。

二、听、说教学的作用

(一)我们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间段,要抓住这一年龄段,首先要从训练口头语言着手,加强小学生听说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对他们今后健康的发展,以及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们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为其今后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的。众所周知,听话、说话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必备的能及说话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抓紧、督促学生听说训练,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我们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能大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外衣”语言是,“听、说、读、写”都与人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听人说话,要理解内容、抓住要点,离不开思维活动;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仅要想清楚说些什么.还要组织好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所以,听说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和书面语言相比,口头语言以声音为载体,没有思考的时间。而书面语言允许在一定时间内推敲修改。所以口头语言要求有更高的应变能力,这样无形中就促进了小学生思维灵敏性。

三、听、说的表达方式

(一)创设情境教学说话

要让学生能够安心倾听,所以听的内容形式就变得非常重要,让学生被听的内容和形式所吸引,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模拟接待客人、借书、购物、打电话等等,根据不同环境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练习,使学生有兴趣地主动投入说话训练中去,并积极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丰富,才能有良好的思维。

(二)看图说话

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图中的意思,进行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我们让学生看的图可以是单幅图,也可以是多幅图。说话内容可以是从图上看到的。也可以是从图上内容联想到的。但是我们在这里有一点也不能忽视,那就是我们训练所用的图,内容要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富有情趣,还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及思维。使学生能抓住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去看、去想、去说。

其次,要设计好教学的思路,把指导看图与指导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看图说话一般按“观察—理解—表达”的思路进行训练。三者之间,观察是前提,理解是观察的深入和表达的基础,表达是对前面两者的检验。语文教学过程中,先从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着手,指导他们按一定顺序、全面、细致地观察,再要求他们按我们提出的问题。把内容有条理、清晰的说出来。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7

一、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这一特性,充分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然后用英语进行简单描述。这样,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促进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以达到上述目的。

小学英语教材中都配有插图,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这些插图来创设情景,有效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这些插图,然后用英语描述插图内容,从而引发其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At the weekends”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充分将插图作为情景创设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根据插图内容“talking about their weekends”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谈“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这样,通过插图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激活,从而更加积极、精彩地谈论之后的问题。

二、激发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都是极为重要的,只要学生愿意自主进行思考、愿意自主进行学习,就能使其思维得到有效训练。而促进学生思维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唯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及学习,最终使其主动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如教学“A busy day”的相关知识,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让几个学生站到教室前排,然后教师报时间(如早上七点、十点,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五点,晚上八点、十点等),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报的时间用动作告诉大家自己所做的事情,之后让学生评选出谁的一天最繁忙。这样,学生都会兴趣大增,从而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必定是活跃的,他们尽量告诉大家自己繁忙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从而为其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借助听、说、读、写,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借助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来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的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学生多听、多读之后,语言掌握能力就会随之增强,其运用能力也是如此。那么在学生掌握了相应词汇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开口说,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由句子到段落、由段到短文。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写,写小作文、编写小故事等,充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英语课堂教学应保证直观性

随着高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流行,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首先,有了多媒体,教师不用板书,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其次,多媒体教学常有配套的图形和表格,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形象,看上去也比较直观。生动有趣的图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状态去学习。例如,在上“teenager problem”这堂课时,在多媒体上展示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各种烦恼,都是每个人平时经常遇到的事,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发言,说出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烦恼,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五、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很重要。教师既要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要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因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为了教好学生,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只有把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教好学生,才能在教学中处于不败之地。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等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工作负责、敬业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提高教师素质不容轻视。

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起着引导作用,教师策划着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带头作用是否做得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学习起来更轻松,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不再感觉英语是想象得那么难,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对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和适当的奖励,而对待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不能歧视,反而要更多地关注他们,实行民主制。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计划地使用日常用语,通过表情、动作、行为方式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最后,要敢于尝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带有主动性,并对所有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比较,选出其中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并力求通过思维训练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娟.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1,(5).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8

一、制定切实可行计划,把握复习应试精髓

正确分析估价自己班的数学教学状况、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 制定出合乎自己的复习计划, 保证各知识单元复习测试与评价和复习效果回授的次数时间, 学校还要安排好集体复习备课时间等, 发挥复习教学中的整体优势。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案。轮次:一轮或二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第一轮复习以考试说明为纲,回归课本,阅读教材,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教材中的重要内容,细致地看一遍,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一个“全”字,各考点全面铺开,无一遗漏。第二轮复习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专题、板块,要突出一个“专”字,不宜面面俱到,要根据教学的薄弱环节集中攻克,突破重点内容,查漏补缺,注意针对性。

抓住教材内容重点,把握复习教学核心。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有绝对值、算术根、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函数、解三角形、相似形、勾股定理、圆的有关比例问题等内容。对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弄清原理, 通过变式训练拓宽使用范围(横向联系), 挖掘知识深度(纵向联系) , 牵 “线”串“珠”成“链”。对重点知识的综合训练, 要引导学生找规律, 总结解题的一般方法;再就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规律, 培养学生解题的独创性。

二、认真上好复习课,全面提升解题能力

研究《考试说明》, 钻研教材, 把握复习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复习课在复习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上好复习课。要上好复习课的注意这几点。

1.认真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备课时要进一步学习《考试说明》, 钻研教材, 分析学习现状, 根据复习内容认真选材和组材。所选的训练材料(如例题、练习等)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诊断性、启发性、巩固性、预见性和变通性, 既要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 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有利于进行变式训练, 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交流与反馈, 提高教学效益。

2.精心上课。课堂教学应以能力立意为指导思想,坚持以生为本,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思维为核心, 训练为主线, 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学习能力。以中考为主要目标, 对基本概念注重内涵和外延的认识、理解和逻辑过程的辨析, 对命题等进行计算等,培养数学综合能力。学好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复习好基础知识, 对概念要理解其含义, 要掌握基本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促使数学能力的形成。首先,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类训练,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运算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运算包括数的计算、式的恒等变形、方程、不等式的同解变形、函数的运算与求值、统计初步, 几何的测量与计算等。因此,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就应从以上途径人手, 灵活训练, 认真总结, 使之发生能力的迁移, 形成运算能力。数学运算的实质是根据运算定义及其性质, 从已知数 ( 式 ) 推导出结果的过程, 也是一种推理过程。因此, 进行运算时应做到步步有根据, 并注意运算的合理性。

3.侧重培养几种能力,加强解题技能训练。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 形成数学对象属性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能力。运算、作图、证明都蕴含着推理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遵守逻辑规律, 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式进行计算、作图和证明训练, 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分析, 综合归纳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在几何论证中, 引导学生弄清题设中的条件和结论, 正确进行分析和综合, 正确进行判断和推理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想象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加深对数学概念、结论、图形等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对有关式子、图形, 进行观察、剖析, 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题一般由多个知识点组成, 且有些条件是隐含在题设中, 因此, 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敢于提不同意见, 善于寻找新的解题突破口,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能力。注重重要数学方法的训练。初中重要数学方法有选择题的解法、换元法、分析法、综合法、分析综合法、反证法、作图法等。在复习中对各种数学方法要加强训练, 特别是选择题的解法要作为训练的重点(选择题的解法有直接法、筛选法、数形结合法、转换问题法)。

三、用心上评讲课,提升课堂效率

讲评课课前做好每次考试或练习的分数统计工作,统计表可按照试卷结构来进行设计。教师要统计整理出各项的平均分及得分率,并掌握最高分、最低分以及进步情况,增强评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考后要及时总结。 善于讲评,就要抓基础和重点,薄弱环节,注意剪裁(详略、增删),侧重教给学生答题技法。评讲要把握好度,做到“三不”: 学生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是重点的不讲。精讲精练,少讲多练,对准中考,精于讲述,优化课堂教学。

四、坚持分类教学,注重规范化训练

在复习中要引导差生上好复习课, 教师在设计例题、练习作业时要考虑中差生。在提问、板演、批改作业和辅导等方面要优先照顾中差生。对优等生要侧重于方法的指导, 也可适当用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对其进行训练, 提高解题水平。切实做到分类教学,分类指导,提高教学效率。知识就是记忆,记住了才有用。要让学生识记审题要领,答题规律和方法。要理解记忆答题规范,包括答题格式、步骤、书写、语言表述(用行话)。强化规范化训练,要求学生在运算、推理论证、作图等方面符合解题规范, 运算、推理格式正确, 层次清楚, 结构合理, 思考慎密, 说理透彻, 思路清晰, 作图准确。

五、加强学生心理训练,增强学生耐挫力

复习中,老师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备考心理专家讲座、青年理想砺志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减轻学生思想压力,树立考试必胜信心。要教给学生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9

一、从阅读教科书中感悟数学语言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凭借,是学生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文本。各种数学符号、数学图形都是数学课的特殊语言。比如, 面积、体积的字母公式的表示,运算定律的表达及一些概念的描述等,特别简洁严谨,让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提供条件让学生感受这些数学语言,重视数学阅读,真正体现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教材彩色插图很多,许多知识是用图来说明的。因为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先激发学生看图的兴趣,教给学生怎样看图,了解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怎样思维,怎样分析图意,并用口头语言完整表述出来。

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儿童乐园”一课,首先通过看图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数一数有几个,引导学生边看、边想、边说,然后找学生说一说有几条小船,每条小船上有几位小朋友,一共有几位小朋友;火车游戏那边,每节火车车厢坐几位小朋友,有几节火车车厢。然后引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最后把加法算式用乘法算式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认真看课本,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用课本的语言说一说。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用严谨简洁的数学语言的能力。

二、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有话说

1.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

小学数学课的学习是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使学生手动、脑想、口说协同活动,可以加快形成他们的理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探究出圆的周长的不同测量方法。

根据自己的实际动手情况,有的学生说:“我首先在圆上做一标记,然后沿尺子滚动一周,就知道圆的周长了。”有的说:“我做的圆形太软,无法滚动,我先把一根线绕圆一周,然后测量这根线的长度,就知道了这个圆的周长。”在他们的亲身感受下,有条理地表述和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2.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

一位哲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就是两种思想。”在合作中交流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数学课堂上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还有赖于用语言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但是人人都发言,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很难做到。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优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组成,把提出的问题放在小组里进行讨论,每位学生都有发言和表现的机会,他们可以根据讨论的问题畅所欲言。有时互相商讨,有时还可以争论,最后大家统一意见,并把他们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每位同学利用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盒子,在小组内观察,研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在合作中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全班汇报。在讨论中同学们人人发言,以好带差,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不但理解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密切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增加了课堂密度,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学生们在交流中体验数学的存在,感受到表达的乐趣。

3.在计算中熟练说算理

在教学中,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是每位教师特别关注的。看似简单的计算,最后常常算不对,主要原因是对算理掌握不牢。所以,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算理,并能清楚地把计算方法说清楚,为熟练计算打下基础。当然计算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会算上,要在完整表达算理的基础上,慢慢地训练学生算得又对又快。

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五单元《买书》一课时,计算28+4时,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计算过程中的发现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我是这样想的:先算8+4=12,再算20+12=32”;“我是这样想的:先算28+2=30,再算30+2=32”;“我是列竖式计算的:先算个位上的8+4=12,满十进一,在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2加进位的1得 3,在十位上写3,所以28+4=32”。这样长时间训练学生的说理表达,不但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叙述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几何形体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更能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在利用这些公式解决相应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如果不理解只是机械的背下来,那么在应用公式解题时就会遇到障碍,特别是条件稍有变化,学生可能就无所适从。所以要求学生理解并能完整的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整理思维并训练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学生动手沿直径把圆平均分成了8等份,继而分成16等份、32等份……然后按一颠一倒的顺序拼图,所拼成的图形逐渐接近长方形。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那么圆的面积也就是圆的周长的一半乘圆的半径,最终得出S=πr2。经过这样的叙述,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就理解得比较深刻。重视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口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对空间的探索欲望,发展了说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5.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详细叙述解题思路

新教材把解决问题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有些学生虽然能把题目解答出来,但不会把思考过程说清楚,当然也就更不能顺利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受阻。因此要引导学生用简练的数学语言,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导图培训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创作性思维;造型艺术;基础;能力培养

一、发挥传统素描优势的同时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传统素描注重艺术造型规律的掌握和艺术语言表现力的思考和训练,学习及研究素描造型语言的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是其学习的核心内容。设计素描注重造型能力训练和新思维及想象力的充分表达,与传统素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安排适当课时的传统素描教学有利于发挥其自身优势,易于奠定学生良好的造型基础。素描手稿是设计师表达设计意图的主要途径,因其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深受国内外设计师的青睐,设计素描训练的目的也在于此。基础训练不可一蹴而就,但长时间的基础训练会使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思维的敏锐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因此在造型训练课程中适当的穿插命题性的计时创意表达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作用是能用最迅捷的方法扑捉瞬间的灵感,可以在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的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二、教师的引导和针对性的专题训练是转变思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思维观念的转变和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密不可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角色和教学方式都要发生变化和革新。教学理念的改革,是指教师要重新的认识“教学”。以往的教师理解的“教学”是教给学生知识,而现在理解的“教学”应该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教学角色的改革,是指教师要由台前转向幕后,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权威意识的执行者转变成为平等意识的指导者,从大小事包揽的个体劳动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我们一定要摒弃传统灌输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再加上合理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自主能动性,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和形成过程。

要完全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的模式中跳出来,养成多元化和开放性思维习惯需要进行系统的专题训练。把培养创新观念融入每一堂课,使创新思维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一切以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新思维为主线展开进行。众所周知,现代毕业生步入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眼高手低”。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满足客户需求,制作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是设计者的生存之道,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育者改变对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要求,培养同时具备“会观察”、“善分析”、“勤思考”、“强动手”等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眼”、“脑”、“心”、“手”的协调运用,把综合能力训练作为每堂课的必然过程并使之成为习惯,眼高手低的问题将会逐渐得到解决。

三、以创新性思维为前提进行专题训练实现教学目标

创作性思维是指在自主性的原则上,不依靠于别人,能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行动的一种思维能力。在学生自主创作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如要求学生在四开纸上,根据命题《怒放的生命》画三幅创意素描插图,时间为十分钟。这种真实性的命题是测试学生素描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式,与现实需求紧密联系,有效地将创新思维训练与实际需要相结合。专题训练使老师的职能从灌输转向引导,教学的重点由技法指导转移到思维引导。辅导内容主要根据学生在专题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有很大的不固定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个个专题中不断得到训练,为此他们需要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不但要善于从传统中学习,在传统艺术中挖掘潜存其中的创新意识和表现方法等丰富资源。而且还要以自然为师,通过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视觉语言,不断的转变视角,多角度观察,用心思考其中的变化,体会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巧妙关系,完善自己对整体的把握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目的性较强的命题训练中会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小结,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在对未知的紧迫感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深刻认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不是只停留在技术、知识或美学的层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做好专题训练,教师要及时严格做好作业点评,及时对学生作业进行品评提出指导性意见,将那些企图通过抄袭或草草了事的学生杜绝于萌芽之中,使学生在不断成长中完成蜕变。

采用命题的方式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赏析经典作品进而掌握其魅力源泉,全面理解艺术与设计的渊源,模仿优秀设计作品中的某些创意手法进行尝试性创作。虽然模仿性创作在教学初期是十分有必要的,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大量的模仿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展现,减弱创新能力,因此还需要更深一层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改善这种状况。

四、利用小组教学优势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创作潜能

小组教学突出的优势在于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潜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意潜能,拓展其思维领域需要在教学中借助小组教学的力量,以三个或四个学生为单位,将搜集素材、制作草图、设计方案、规划进程、具体实施等任务进行合理分配,每个人不但要承担相应的任务还要保证质量和进度。因为小组教学是以小组作业质量的高低来拟定作业成绩,为提高大家的成绩,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工作做的最好。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在诸多小组中脱颖而出,与其他小组拉开距离,每位成员都会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争取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供全班分享,有时一套方案会改来改去直到最终被大家认可。

遇到困难时大家会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使大家在团队的进步中不断成长,壮大。这与他们走上社会进入公司所做事情的步调相一致,既节省了时间,整合了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