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6:10:30

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范文篇1

“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都是以实践为核心范畴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理论,但在对实践范畴的不同理解中却蕴含着值得深入研究的学理上的区别。马克思把人的存在方式理解为实践,并以此为基础来理解以往所有的哲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实践范畴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天才世界观的诞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公开以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建构原则和全部哲学变革的出发点。他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纳入到实践的解释框架中去理解,指出过去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而唯心主义的缺点则是:“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_2这段话充分表明了马克思是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置于实践这一全新的解释原则之下,从实践的观点出发看待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去理解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并且从这一角度阐明了自己的哲学与以往哲学的不同。

马克思不仅从实践观点出发去看待整个哲学史,而且还进一步把所有的理论问题都归结为实践的问题。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紧接着,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即便是观念的东西,包括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也要从物质实践来予以说明。这样,实践范畴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不仅社会物质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且社会精神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所以,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样,实践不仅成为马克思理解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而且也成为马克思理解所有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相比,实践观点作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一切问题的思维逻辑。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理解人的社会生活,并以人的实践活动的观点去批判“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这是“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这三种解释模式的共同之处,但是,“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所理解的实践和所强调的实践,是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就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诸如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历史性、能动性、目的性等出发去解释各种哲学问题。这就是说,在“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这里,实践是一个被描述的对象,是一个实体性的哲学范畴,尚未构成一种哲学意义的解释原则或思维方式。因此,“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既试图把实践作为核心范畴而贯穿于各种哲学问题之中,又无法把实践作为解释原则而重新解释全部哲学问题。与“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不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所理解的实践和所强调的实践,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也是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人、理解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理解和看待一切哲学问题。正因为是把实践的哲学意义理解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所以,这里的实践既不是一种“实体”范畴,也不是客体意义上的“关系”范畴,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原则。这种解释原则,就是从“现实的个人”即“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出发,去理解和解释全部哲学问题。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哲学解释原则的创新,这才是实践观点的真实意蕴。

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内涵

“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依据和模式”。所以,观点仅仅属于哲学理论的个别表现,思维方式才代表哲学家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实质,关键就在于理解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内涵。任何一种哲学,都主要是因它的思维方式而与其他哲学相区别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是否贯彻实践观点这种思维方式,是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界限的基本依据。就哲学传统而言,马克思继承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但是他的“新唯物主义”与传统的唯物主义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观点,而不在于他具有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也是以实践观点为理论基础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重新理解,把实践看作人的存在方式,从而实现了从抽象的、虚幻的人到具体的、现实的人的转换。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就“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现实的个人”与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哲学的“主体”概念是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而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实践成为人的存在方式,人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主体,而成为“现实的个人”,从而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达到了主客同一。

近代西方哲学自笛卡尔以来,便形成了主体性哲学的传统。康德在批判地总结传统主体概念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把主体概念改造、规定为先验主体或主体性。所以,在康德哲学那里,主体就是逻辑主体,是绝对的、先验的自我或意识,而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者。但是,在康德哲学中,主体概念基本上仅仅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没有进入存在论的领域。与康德关于主体的概念不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明确地提出了“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思想,并且进一步指出:“活的实体,只当它是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或换个说法也一样,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主体已经不再是笛卡尔的“我思”,也不是康德的“先验主体”,而是绝对的,“绝对即主体的概念”。主体已经不仅仅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自我或意识,而且也是一种存在样式,即一个在对抗过程中实现统一的自我发展过程,可见,黑格尔的主体概念已经真正地进入了存在论的领域。黑格尔坚决反对康德将现象与本体、主体与客体分裂的二元论,在绝对精神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黑格尔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但是他却将这个历史过程视为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黑格尔的主体是一个最终超越历史过程的主体,一个“纯粹的概念神话”,黑格尔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扩张的极致,是一种“理性的放荡”。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也曾多次使用主体概念,但是后来他更多使用的是“现实的个人”或者“劳动者”,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彻底地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这样,马克思就从根本上超越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革新。这是因为“现实的个人”就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所以,马克思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现实的个人”是对传统主体概念的瓦解与颠覆,是主客同一体,这与海德格尔把人称之为“此在”所具有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与传统单纯的、纯粹的主体概念区别开来,无论是“现实的个人”还是“此在”,都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是一种主客同一体,表达了人就在世界之中,人与世界共在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真实内涵就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现实的个人”就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就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现实的个人”就是一个主客同一体。虽然黑格尔强烈反对康德现象与物自体、主体与客体分裂的二元对立,也在努力地解决两者的二元分裂,并且在绝对精神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但是主客体的统一也是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主客二元对立,又怎么会有二者的统一?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从“现实的个人”或“实践活动”出发,而“现实的个人”表明了人与世界的不可分,两者是同一的,我们不能把人仅仅当作一个纯粹的主体去看待。可见,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已经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主客同一的思维模式。

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思维方式的变化是根本性的变化,每一种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出现,都具有某种解放思想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之所以能够引起整个哲学理论观点的革命性变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思维方式发生了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一切哲学问题,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一切问题的逻辑原则。所以,与传统哲学相比,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的实质。传统的哲学争论集中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这被恩格斯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传统哲学不了解能够把思维和存在统一起来的现实中介,所以,近代以来唯物论与唯心论在此问题上争论不休,陷入了一种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而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观点,正好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中介问题,由此也就超越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两极对立,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理论视域,并实现了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提出的实践概念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不仅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统一的中介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哲学看待问题的基本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过去,人们看待哲学问题只是从或者物质或者精神的单一基础出发,实践作为人的目的性活动,它的含义则是双重性的。而从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关系出发,原来哲学中的许多理论观念便都需要改变。所以,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的实质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更确切地说,就是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

由于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前提,所以,传统唯物论和唯心论执着于“本原”问题上的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也就造成了思维方式上的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互不相容。黑格尔认为,消解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克服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互不相容,必须诉诸于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中介环节——概念的世界。虽然黑格尔所找到的中介只是一个抽象的、逻辑的中介环节,并不是一个现实的基础,但是黑格尔“本体中介化”的道路却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整个西方哲学的革命都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马克思哲学当然也不例外。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整个西方哲学都试图找到某种扬弃自然与精神、客观与主观抽象对立的中介环节,并以这个中介环节作为统一性原理实现一种哲学范式的转换。现代西方哲学找到的中介是“语言”,马克思找到的是“实践”,马克思不仅以实践范畴去扬弃旧哲学中的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抽象对立,而且也把实践活动本身视为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根据,用实践的观点去解决全部哲学问题,这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从对立的两极出发,并以抽象的两极对立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旧唯物论和唯心论,被“本体中介化”的现代西方哲学所取代。“本体中介化”的现代哲学,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排斥绝对确定性的追求。传统哲学从对立的两极去思考自然界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其实质是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抽象地对立起来,从人的两极存在去寻求人类本质。包括马克思在内的现代西方哲学从中介出发去思考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则是以人的历史活动或生存活动为中介把人的感性存在和精神活动具体地统一起来,从人的社会存在去寻求人类的本质。

思维模式范文篇2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随着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纲要(2016—2030)》的颁布,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期[1]。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以创新激发新的发展动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国际一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是中国特色,要达到国际一流,必须提升中医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层次[2]。然而,自2014年之后中医临床规培教育制度推行以来,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年下滑。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中医学术型研究生也得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导师、学校都意识到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现状

现代医学研究生教育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2个类型培养,自2014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中医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中医临床规培教育制度,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医专业型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却造成了中医院校的学术型研究生数量的递减和培养质量的下降。出于各种原因,优秀的中医学本科生更倾向于攻读专业型学位,这直接影响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与学科的学术发展[3]。此外,中医学术型研究生还承担着较重的科研任务,如果想达到毕业要求,他们至少需要在科研上投入1年以上乃至2年的时间,这就大大挤压了学术型研究生去临床实践的时间,学术型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临床思维、临床技能都得不到锻炼。虽然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大多选择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自己的就业去向,但在中医药事业被高度重视的大背景下,要继承好、发扬好中医学精髓,中医药人才降了需要具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相关的其他科学知识研究中医中医药的科研创新能力,对中医经典功底、中医临床能力的要求更高。

2提高研究生经典水平的措施

中医经典理论为形成、建立中医药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对确立辨证论治体系有着巨大贡献,它虽然成书年代较早,但在现在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经典在总结了古代名医治验精华的基础上,又经数千年来人民的实践和检验。经典学习是提高临床能力的基石,是解决临床问题的钥匙,只有掌握了经典,才能举一反三,才能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2.1办学术论坛

中医经典孕育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特色理论以及诊治疾病的原则、思路和方法,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中医经典是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法宝[5]。但是,从目前中医院校教学计划上,尤其是从经典课时的安排上,可以看出学生投入在经典学习上的时间远远不足。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的成长十分有益。参加学术讲座论坛、学习中医经典、研读各家学术思想,都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中医思维。中医思维是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中医师承或者家传的背景,仅在大学里进行的中医传统文化熏陶与经典教学,并不能满足专业要求,更遑论中医思维的培养与形成。因此,如何通过学习经典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中医思维也是重中之重。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中医大家进行授课,或者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中医经典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重视、热爱经典。此外,在专业教师的指导、解读下,学生才能避免在学习经典的道路上走弯路、绕远路。

2.2诵医学经典想要学好中医,就必须在阅读、背诵

经典上狠下功夫。研究生阶段更应加强对经典的学习。中医历来重视背诵经典。《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阅读经典,可以让中医研究生对医学的感悟更加深刻,对经典条文的理解更加透彻。熟练记诵了经典条文,可以提高研究生们的临床技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背诵不仅是“书熟”的重要途径,也是临证自信心的根本来源。中医研究生若想夯实中医基础,必须熟谙中医经典著作,在诵读经典中强化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在理解、解读中医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寻经典的真谛。导师可以组织研究生定期定量背诵中医经典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等,营造出学习经典、背诵经典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热爱经典,并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论坛讲课或比赛,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充分查阅相关知识,让专业教师参与讨论并讲解所属专业的相关知识,对研究生的经典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20年10月开展了首次全国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试点联考工作,以考促学,推动中医学类专业学生中医经典的学习与运用能力。虽然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联考目前仅在部分中医药高校开展,但此举的意义重要非凡。中医经典等级测试的开展,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的经典学习水平有了更加准确的量化评定标准,是国家推动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提升中医经典的学习与运用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中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重要举措。

2.3勤医案学习

医案即病案,是医生诊治疾病时对病情、辨证、立法及处方用药和疗效的记载。它最早起源于西汉著名医家淳于意所创“诊籍”[6]。医案作为重要的临床资料,不仅可以模拟、还原当时的诊治经过,我们更可以将医案中的经验进行分析、归纳,以方测证,推敲医者的临证辨证思路,并将其上升为理论。医案是中医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与体现,医案学习是夯实研究生中医理论知识基本功、培养锻炼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分析、讨论中医流派的经典医案,不仅可以让研究生融会贯通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更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研究生主动去思考、揣摩医案之外的东西,提高研究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思维辨证能力[7]。中医经典的学习离不开医案,与枯燥的经典条文相比,医案更显得活泼生动,贴近临床,其趣味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更深。学术型研究生虽无太多时间扎根临床实践,但通过学习医案亦可掌握疾病的辨病方法及理法方药,启发中医临床思维,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对经典的理解,让研究生做到能用经典、会用经典、熟用经典[6]。

2.4重师承教育中医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师承教育

自古以来就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子相传、师徒相承”的师承教学模式在培养中医人才的中医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不可或缺的培养模式,想要培养出优秀的中医学人才,必须要采取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复合培养模式。家传师承是传统师承教育的主要模式,该模式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跟师父出诊临证,口传心授、注重临床是师承教育的标志性特征。在院校教育的背景下,研究生在上学期间跟导师出门诊,某种意义上也是古代师承教育的延续。虽然学术型研究生承担着较重的科研任务,但他们更应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更努力地学习体会导师的中医思维、辨证方法及临床经验,做到细观察、勤提问、详记录、敏思悟,通过对多种疾病的临床观察体验,使自己的中医临床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培养。

3结语

思维模式范文篇3

我国司法改革的关键是对不同司法文化的认识,司法改革的成败直接取决于这种思维活动正确与否。很多司法改革方面的难题与思维范式的缺陷有密切关系。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最早产生于科学技术哲学领域,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¹。该理论体系实质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解的产物,范式本身所蕴含的是一个社会共同体所持有的理论和方法上的共同信念,进而成为该共同体的文化传统。在社会科学领域,范式理论得到广泛的运用,并将其内涵具体化。邓正来就认为,所谓范式,乃是一种在某个时代处于主导或支配地位的规范性信念,,与任何明确阐释的理论模式相比较,-范式.有着更广泛、更具渗透性的支配影响力。这意味着-范式.的这种影响力有时候是人们所意识到的,而在更多的时候则是人们不意识的。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范式.的影响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去思考什么,而更在于引导人们不去思考什么[1]。作为一个属概念,司法改革思维范式同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潜意识特性,因为它不易被人们所发觉,思维范式中的缺陷往往难以及时得到纠正。当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改造我们的思维范式?应当形成什么样的司法改革思维范式?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二元对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的解析

由于中外司法文化之间、法治理想与现实之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加之对价值判断着力点的认识不同,学界对司法改革路径和理想目标的理解存有很大的分歧。例如,犯罪嫌疑人沉默权、辩诉交易、司法审查、公益诉讼、先例判决、违法证据排除规则等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观点对立,其不同观点主要表现在是与否、立行与缓行上。在研究上述西方流行的司法制度时,持是或立行态度的学者虽然也认为司法改革应当注重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注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但更注重司法理念的普适性,强调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司法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指导意义,移植西方成熟的司法原则和制度,对缺乏现代司法理念的内生能力的中国来讲,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方式。而传统专制文化与现代民主法制思想格格不入,对法治建设总体上起到阻碍作用,应当坚决予以摒弃。持否或缓行态度的学者虽然也承认许多西方司法理念和制度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具有普适性,但是只有在根据中国¹的前提下进行司法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而浸透着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司法制度与理念移植到中国后,会产生水土不服问题,出现排异性。在没有解决排异性之前,不能盲目地吸纳。有些学者还对盲目追随西方理论的现象表示深深忧虑,认为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社会科学知识为某种社会秩序及其制度-添附.正当性意义之进程的日益加速。从较深的层面来看,这种进程的加速实是与中国论者为了建构中国社会科学而引进西方各种流行理论的知识运动同时展开的,甚或构成了这一-知识引进运动.的一部分:它不仅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是西方各种流行理论的追随者,而且更意味着西方各种流行理论有关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图景在中国学术场域或中国社会秩序之建构过程中的正当性[2]。我国这些年来的司法改革大体在这两种类型的观点之间摇摆,陷入无休止的比较与选择之中。在三大诉讼法的修订中,不少学者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观点归为其中一方,而将不同意见归为对方,形成二元对立的司法改革思维范式。司法改革之中的二元对立思维还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将司法文化区隔成传统与现代。而不少人在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上,往往隐含着对立性。传统与现代作为两大范畴,首先由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历史社会学中提出。尽管韦伯并不简单的认为传统必然是现代的障碍,但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西方的社会科学家,或者是中国的学者一般都倾向于把传统看作是现代的反面,理性、进步、自由等价值是现代的标志,而传统则是阻碍这些价值的实现[3]。将司法文化二分为传统与现代,看两者又互为反面,必然导致传统和现代互相排斥的结果。二元对立思维还表现在对西方主流国家诉讼制度的理解上。对于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也存在一定对立性认识。有的学者就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性更接近于大陆法系国家为由而主张在司法改革中以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为依据,从而反对引入具有浓厚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某些制度。此处所讲二元对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的实质内涵,与西方近代以来流行的二元对立哲学思想不能划等号,二元对立哲学思想的立足点是主客二分,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则是指思维习惯、思维方法等方面流行的社会观念。在这里论及二元对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是对该文化现象从社会心理、政治、历史等多个角度进行审视,主要体现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二元对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有两个基本要素。一种是二分法。即根据研究的需要,将司法文化中的若干问题尽可能划分为相对应的两个方面,形成在司法改革中将研究对象进行二元化划分的偏好。当一种研究方式成为经常采用的习惯时,就很容易陷入机械和武断。常常会把一些复杂的司法改革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对应的两种类型,忽略了看待问题的更多角度。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方式,掩盖了司法文化实际存在的丰富多样性,导致研究视野偏狭。另一种是对立性。对二元划分之后形成的两种司法改革问题或者两个方面,看成互为反面、相互排斥的关系,从而形成二元结构中的对立性。这种司法改革思维范式通常会暗示二元结构中只有一方具有正当性,另一方则应当摒弃。当然,这种对立性的思维表现不一定那么直接,更多地存在于潜意识之中,成为一种不自觉的思维习惯。基于对立性思维的影响,在衡量一种制度的科学性时,往往会在普适性与民族性、传统与现代等范畴中作出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的判断,极易造成逻辑规则的错误运用,将本质上不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选择,得出的结论自然是荒谬的。二元对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显然是非理性的,但却在我国的司法改革中普遍存在,不能不引起深思。思维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从根本上还要受制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伦理、习俗、法律等[4]。司法改革思维范式必然也要受各种文化交流、社会变革、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与中西文化的地位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遗存下来的一种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至今仍然在影响着我国的司法改革。一度泛滥的¹这里所借用的根据中国一词,是邓正来先生常用的表述方式,强调法律移植中坚持以中国为出发点、解决中国问题的强烈目的性。如果脱离了这样的场景,必然导致中国法律发展方向的偏差。用西方司法理念和准则作为判断的标准,以及对中国传统和现实不加区分的迁就,这两种思维现象同时存在即是明证。目前对现代化范式掩盖下的西方中心主义大张挞伐,确实反映中国学者反思现阶段法治建设的勇气,但这种反思是否会沦于盲目排斥西方成熟的法律精神与理念,以国情排斥普适性的价值取向和司法发展规律?则又是我们要高度警惕的。

二、民族精神对司法改革思维范式的主导性认识

克服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确实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前所述,既然思维范式是一种规范性的信念,具有潜意识和思维习惯的特性,说明文化因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仅仅分析该思维范式的逻辑错误不可能解决问题。发掘出文化观念中的正确的信念,赋予司法改革清晰的支柱和驱动力,形成司法改革的统一灵魂,是超越二元对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的必由之路。对于弥漫在人们意识深处的司法改革思维范式,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利用同样存在意识深处的合理信念进行改造和完善。一种推动民族进步的支柱和灵魂一定能在克服不良思维范式中发挥作用,这个支柱和灵魂就是民族精神。º民族精神往往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凝练而成的,是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沉浸在民族意识的深处,不会轻易改变。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在外延上并不相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被包含在民族文化之中,因为并非所有的民族文化都是积极进步乃至长期传承的。民族精神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广泛的影响力,扩散到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不管是否意识到,人们的意志、心理、思维等方面都会受到民族精神的深刻影响。民族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风格,民族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往往与民族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当民族精神得到较为充分的张扬,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充分显现时,就会像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样,在思维范式的形成和完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司法改革实际是民族文化变迁的组成部分,其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精神的深刻影响。用民族精神影响司法改革思维范式,克服司法改革中引进、吸收、创新等环节出现的困难,进而形成和完善司法的民族特色,在世界各国的司法改革中不乏成功范例。例如,美国的司法改革无不散发着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民族精神,最早创制了现代司法权,建立了满足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完善的司法体制。»日本民族素有善于学习、严谨精细、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主导下,法律制度的建设迅速摆脱了简单模仿某一国家的做法,将两大法系诉讼模式进行有机的结合,构建符合本国需要的系统司法体制,形成精密司法的特色,司法裁判的准确性和解决纠纷的效益大为提高[5]。不过,此处所指的民族精神不同于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的民族精神。其实在萨维尼的论著中,并没有采用民族精神的概念,而是表述为民族性或者民族个性。他认为,在人类信史展开最为远古的时代,法律已然秉有自身确定的特性,其为一定民族所特有,如同其语言、行为方式和基本的社会组织体系。法律以及语言,存在于民族意识之中[6]。而本文中所指的民族精神则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与灵魂。萨维尼的民族个性显然在外延上上要广泛得多,包括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语言、心理、行为和社会制度等多重内容。在中国司法改革中发挥支配作用的应当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在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逐步挖掘和总结出来的,它对我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厚的影响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合精神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系统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世界观具有整体统一性的特点,从来不是孤立地、分割地看待世界。5周易6中将天、地、人谓三才,看成一个统¹有人认为,邓正来提出了西方法律理想图景和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一组对称概念,并批评中国法学研究者是在中国建立西方法律文化图景,恰恰说明了邓正来自身也陷入了现代化范式的困局。参见袁贺:5现代性与中国法学的迷思6,5浙江社会科学626年第1期。º多数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支撑、指导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可以起到统摄人心、聚合族类的作用,很难将民族的劣根性列入民族精神的范畴。参见余祖华、赵慧峰:5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研究述评6,5史学月刊623年第12期。»美国宪法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分权制衡的理论上升到根本大法的高度,在分权的原则中,司法审查权是其核心内容,从而在三权制中凸现了司法权的地位和作用。参见汤维建:5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6,中国法制出版社21年版,第71页。一的整体。在司法审判中归纳出五听,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等等方面都反映了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其次是协调性。在哲学思想上,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古代国家礼制上,将鼎作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物,蕴含了兼收并蓄,百族齐聚,和睦谐一的象意。这些都反映古人对世界相互依存、协调共生的认识[7]。在重构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潮流推动下,和合精神逐步占据社会思潮的主流,被人们所认识和弘扬,成为社会共同信念的组成部分,也在思维范式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超越二元对立,具有崭新内涵的司法改革思维范式就是对话型的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正是中华民族和合精神作用于我国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之一,也是对现有司法改革思维范式改造的基本方向。对话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不是建立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它承认二分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合理因素,但尽力避免机械地将二分法运用于研究对象的认识上,力戒将二分法绝对化。它承认世界上存在中、西司法文化、西方存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司法文化、西方诉讼模式存在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的划分,但又不限于这样的划分,而是以更加宽宏的视野看待所有司法文化。与其他所有民族文化一样,司法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是丰富多彩的。所有司法文化都应成为司法改革中文化交流的范畴,所有不同类型的司法文化组成一个系统,司法改革所需要的有益文化因子都可以在这个统一的系统中借鉴和吸收。对话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承认不同司法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但更强调不同司法文化的协调共生,注重求同存异,注重不同司法文化在各自民族文化中的适宜性。对话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应是在世界司法文化的宏观视角下平等看待所有民族司法文化,即抛弃现在所谓的西方中心主义,也反对以民族主义简单排斥西方文化。¹以对话和交往作为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中西方都存在思想基础,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对话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既立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也是反思以往的二元对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的结果,与当下影响越来越大的世界主义的潮流不能不说是一种契合。对话型司法改革思维范式不会自动产生,需要经过复杂的建构过程。要使其上升到人们信念的层面,成为社会主流的思维范式,并嵌入到社会个体的意识深层,必须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精力。

思维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易学道教影响思维模式

道教自其产生始就以杂而多端著称。在道教的发展成熟过程中,受到过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中以周易为首的易学对道教教理教义的方方面面多有影响。笔者认为:易学对道教的影响决不仅仅止于其在细枝末节上的渗透,更为重要的是,易学从根本上决定了道教关于宇宙论、生命观以及炼养术等重要内容的思维模式。而易学对道教的这一影响,才是最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粗线条地勾勒出易学在思维模式上对道教影响的大致轮廓,从而揭示出易学在道教成仙理路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一、法天象地、天人合一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对天地日月、鸟兽虫鱼、四季寒暑等自然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先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无不是对自然的模拟和再现。而这种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亲和力在《周易》里得到了最大的汇聚和发挥。《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这种观物取象的思维模式是八卦之所以成立的根本依据。《周易.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又《周易.说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quot;在《周易》里,天、地、人是它所要阐发的主要内容,天、地、人都遵循同一法则,而人道是取法于天道和地道的,换言之,法天象地,天人合一是易学的基本思维模式。

在道教中,这种法天象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贯穿始终。魏晋神仙道教的著名宗师葛洪说:"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邪?夫金丹之为物,烧之逾久,变化逾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有如脂之养火而不可灭。铜青涂脚,入水不腐,此是借铜之劲,以其肉也,金丹入身中,沾洽荣卫,非但青铜之外傅也。"⑴葛洪的"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的成仙理路可谓丹鼎派的典型思维模式。他认为,在自然万物中,唯有黄金能入火不消,埋地不朽,如果能够服用它们,那么人身就能得到黄金这种不消不朽的特质,人自然也就能肉身不坏,长生不死了。对于这种成仙理路我们暂且不作任何价值判断,在此应该指出的是:这种理路正是易学中法天象地、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继承和发挥。

不但外丹如此,在内丹中,也贯穿着这种法天象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可谓内丹修炼的本质和基石。在内丹家看来,天地是一个大的鼎炉,天地以日月为坎离,而人身是一个小鼎炉,人身以神炁为坎离。而所谓内丹修炼的过程就是效法天地阴阳的和合,以神炁为阴阳,炼尽阴质,达到纯阳之体。正如《钟吕传道集》所说:

天地之机,在于阴阳之升降。一升一降,太极相生。相生相成,周而复始。不失于道,而得长久。修持之士,若与取法于天地,自可长生而不死。若比日月之度,往来交合,止于月受日魂,以阳变阴,阴尽阳纯,月华莹净,消除暗魂,如日之光辉,照耀于上下。当此时,如人之修炼,以气成神,脱质升仙,炼就纯阳之体也。

不但丹道修炼的基本理路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法天象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而且在丹道的具体修炼过程中,也打上了这种思维模式的深深烙印。正如俞琰所说?quot;丹法以天为鼎,以地为炉,以月为药之用,而采取必按月之盈亏。以日为火之候,而动静必视日之出没。自始至末,无一不与天地合。"⑵这表明,在道教的丹道修炼过程中,其鼎炉、药物、火候等关键要素多是借易学的模拟天道而阐发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周易参同契》:"《火记》不虚作,演易以明之。偃月作鼎炉,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青龙为之俱。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上弦兑数八,下弦艮亦八。两弦合其精,乾坤体乃成,二八应一斤,易道正不倾。"在这里,魏伯阳将铅炉比作偃月,将金比作"白虎",将水比作"青龙","流珠"比作汞。"上弦兑数八"指每月初八日,月生一半之明,以纳甲言之,以兑卦用事。"下弦艮亦八",指每月二十三日,月生一半之魄。以纳甲言之,是艮卦用事。由于兑卦的阴爻与艮卦的阳爻交换而成乾卦,艮卦的阴爻与兑卦的阳爻相交而成坤卦,于是便合两弦而成乾坤两体。于是乾坤两鼎器成立,药物火候尽在其中。"二八应一斤,易道正不倾"指的是月有上下二弦,上弦金半斤,共一百九十二铢,下弦水半斤,也是一百九十二铢,共计三百八十四铢。而易共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其中阴爻一百九十二爻,阳爻一百九十二爻,共计三百六十四爻,与上弦下弦三百六十四铢暗合。由此可见,丹道的修炼过程,其鼎炉、药物、火候等关键要素无不与易学的模拟天地自然的变化运行有关。《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quot;万古丹经王",其炼丹之道为后世奉为圭臬,当然其借易学的法天象地、天人合一阐发炼丹之道,也就成为后世丹道的不二法门了。

道教这种法天相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显然受到了易学的影响。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道教的大思维模式。因为由这种基本的思维模式出发而引发的小的思维模式,无不是与之相关并同样受到易学影响的。

二、易分阴阳,顺天而行

在《周易》中,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⑶阐发了其宇宙生成的模式。《周易.系辞》的作者认为在万物产生之前有一个根源太极存在,这时天地未开,混沌未分。然后太极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再产生四季,四季再产生天、风、火、山、泽、水、雷、地八种自然事物,最后由这八种自然事物相互变化而产生了世界万物。而《周易》这种依次递生的宇宙生成模式自始至终都渗透在道教的宇宙模式之中。

早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及《周易参同契》就是根据《周易》的这种卦象数理思维对宇宙万物的产生进行初步的描述的,这对后代的道教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南朝上清派宗师陶弘景说?quot;道者混然,是生元炁。元炁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⑷在这里,陶弘景虽然在太极之前加上了元炁和道,但是宇宙万物这种依次递生的模式与周易显然一脉相承。五代彭晓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乾坤易之门户章第一》中说:"太易、太初之前,虽含虚至妙,则未见兆萌。太始、太素、、太极之际,因有混成,乃混沌也,中有真一之精为天地之始,为万物之母。一气既形,二仪斯析,然后有乾坤焉,有阴阳焉,有三才五行焉,有万物众名焉。"彭晓关于宇宙万物生成的次序依次为:虚--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真一之精)--太极--二仪(乾坤、阴阳)--三才、五行--万物。除了又添加了诸如虚、太初、太始等含混不清的概念以外,彭晓的宇宙生成模式仍然是周易宇宙模式的继续和发挥。全真道的李道纯说:"道本至虚,至虚无体,穷于无穷,始于无始,虚极化神,神变生气,气聚有形,一分为二,二则有感,感则有配,阴阳互交,乾坤定位,动静不已。四象相系,健顺推荡,八卦兹系,运五行而有常,定四时而成岁。冲和化醇,资始资生,在天则旋万象,在地则常养群情。形形相授,物物相孕,化化生生,奚有穷尽!"⑸在李道纯看来,宇宙万物由八卦所代表的八种自然事物配合五行的运行规律变化而生,而八卦由四象健顺推荡而成,四象又由乾坤阴阳感配互交而成,乾坤阴阳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quot;神"与"气"聚变的结果。神与气源于道,道体本虚,因虚空到了极点,才有了神气的聚变和阴阳的变化。在这里,李道纯的宇宙演化论显然受到了《周易》乾坤学说的影响。

道教的这种宇宙生成论都认定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根源,然后这个根源产生了相反相成的对立面,如阴阳,乾坤等,再由这对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互相作用,从而渐次递进地产生天地万物。这种模式与法天象地、天人合一的大模式不无关系。比如在这种宇宙生成论中起着关键作用的阴阳和合产生宇宙万物的模式,即是由男女交合的自然现象联想而来。另外,道教的宇宙生成论?quot;气"的引入也密切相关,对于这一问题,前人多有阐发,在此不再赘述。所以,我们可以推断:道教这种宇宙发生论的模式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大思维模式,甚至可以说是由法天象地、天人合一这一基本模式引发而来--当然,它们都受到了易学的影响。

三、顺则成人,逆则成仙

道教关于宇宙生成、万物演化的探讨并不具有纯哲学的终极目的,而只是为其飞升成仙作理论依据。在道教学者看来,既然宇宙发生、万物演进的过程是太极--阴阳--万物,在这个宇宙生成的过程中,人和万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如果想要肉身不死,只要逆着这一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而行,达到复返先天之元即可。如果说对于宇宙生成、万物演进的探讨是为了明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那么丹道的修炼则在于通过逆转的方式,返本归根。正如俞琰的《周易参同契发挥》中所说:"夫欲求长生,须求吾未生以前此身缘何而得,然后可以论养性延命之道。"然后他又接着说:"五行顺则生人,逆为丹田。"

道教的这种逆用丹田的修炼模式源于"数往者顺,知来者逆"⑹的易学"逆数"原理,与易学的先天、后天八卦图式密切相关。在宋以前,《周易》是有卦无图的。易图的出现,始于北宋道士陈抟。他以八卦体系阐发丹道,并配以易图。陈抟将易图传授给穆修,后经邵雍和朱熹而风行天下。这说明:丹道的修炼模式与易学、易图的象数原理不无关系。

先天八卦图又称"伏羲八卦方位图"。根据《周易.说卦》中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而排列。先天八卦图式以乾坤定南北,其先天卦数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阄濉⒖擦Ⅳ奁摺⒗ぐ恕F媸簦际酢F渑帕杏兴衬嬷帧S梢坏剿氖悄媸闭敕较蛟硕郧欤谀戏剑承蛭⒍摇⒗搿⒄鹚呢浴S晌逯涟耍撬呈闭敕较蛟诵校岳の兀诒狈剑承蛭恪⒖病Ⅳ蕖⒗ぁM保送剂搅较喽裕辞肜ぁ⒄鹩胭恪⒖灿肜搿Ⅳ抻攵遥鞴钩梢跹舳粤⑼骋惶濉?

后天八卦图式又称"文王八卦方位图",根据《周易.说卦》中的"帝出乎震,齐出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前,劳乎坎,成言乎艮"排列。后天八卦图式与先天八卦图式不同,它是以离坎定南北,震兑定东西。其后天卦数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后天八卦以乾坤为父母,震、坎、艮、、离、兑为六子卦。

先天八卦图,即代表了俞琰所说人"未郧按松碓岛味?quot;的状态。所以它在内丹中被认为是人体生命的先天有序化状态,是生命处于生长和旺盛的图式。后天八卦图的本质是按顺时针方向顺行来表达万物于四时之中生养收藏的五行生克规律。也就是说,后天卦图是用卦象来描述万物与生命由生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quot;顺行"过程。内丹家认为,人在母体中为胎儿时处于先天八卦图式所象征的先天有序化状态,一旦出生脱离母体以后,体内阴阳关系便发生变化,先天乾卦中的阳爻与坤卦中的阴爻易位,由乾坤南北相对的先天八卦图式变为坎离南北相对的后天八卦图式,先天的有序遭到破坏而变为后天之无序,人便因此慢慢走向衰亡。内丹就是针对这一生命现象,取坎填离,由后天返先天,从无序到有序,逆返至先天八卦图式乾南坤北状态。

由此可见,易学"逆数"说的思维模式在道教的丹道修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的内丹家都认为:世界从无到有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的发生过程,炼丹便是从有为始,至无为终,通过逆转丹田,达到复返先天之元,这也就是内丹家们常说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

由于以上三种思维模式决定了道教成仙的基本理路,因而在道教教理教义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而无论是"易分阴阳"的宇宙发生的"顺生"模式还是"逆则成仙"的丹道炼养"逆成"模式,都打上了易学的深深烙印。在这一顺一逆的作用力的相逆互补当中,易?quot;法天象地、天人合一"的大模式始终贯穿和渗透其中。细细研习这三种思维模式的关系,竟与"易分阴阳"的易学模式又有暗合之处:一顺一逆的作用力正如阴阳的互相交感推荡,贯穿始终的天人模式则正好与作为阴阳变化最高准则的易道相合,而这种巧合也许更证明了易学在道教成仙理路中的重要地位。

注释:

(1)《抱朴子内篇.金丹篇》

(2)《周易参同契发挥》

(3)《周易.系辞上》

(4)《真诰卷五.甄命授第一》

思维模式范文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可拓思维模式;应用措施

0引言

建筑工程的设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占据着不可代替的位置,所以,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重视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使其具备较高的有效性。人们不仅关注建筑工程的质量,对其美观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重视可拓思维模式的应用。在市场经济下,建筑工程对信息技术的要求比较高,传统的建筑思维模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必须不断创新建筑设计理念,合理使用可拓思维模式。

1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建筑设计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可拓思维模式中,既有逻辑思维又有非逻辑思维,可拓思维模式对创新建筑设计理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筑设计任务开展过程中,设计理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设计理念的创新,提高设计质量和水平。现在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不重视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自身的竞争实力无法得到提升,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建筑工程项目没有任何特色,落后于时代潮流。在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可拓思维模式的重视程度,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创新的效果。在可拓思维模式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建筑设计的思路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将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可拓思维模式发挥着推动作用,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需要使用可拓思维模式,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建筑设计创新,全面提升建筑设计项目的竞争实力。

2可拓思维模式的具体内容

2.1菱形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实现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有效结合,也能够对可拓思维模式进行综合性概括,这是菱形思维模式与其他模式的不同点,也是菱形思维模式特有的特征。建筑设计人员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需要应用菱形思维模式,进而充分发挥设计图纸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充分体现设计人员关于建筑工程的设计理念,实现抽象创新思维的具体化,这样就可以给予建筑工程施工正确的指导。与其他思维模式相比,菱形思维模式具有总结可拓思维模式的作用,这是菱形思维模式特有的作用,设计人员在建筑项目设计过程中,能够将建筑工程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实现建筑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效结合。也就是说,菱形思维模式能够确保建筑设计实现创新性和实用性,在提高建筑工程美观性的基础上使施工企业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2传导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对人们的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每个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行为的创新。可拓思维模式的传导思维能够对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建筑设计创新工作中,需要充分传导思维模式的优势,设计人员需要结合自身的特征对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形态进行创新,对建筑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也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2.3逆向思维模式。在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中,普通的设计方案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但是,这种设计方案无法满足建筑工程更深层次的要求,例如,建筑工程的审美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逆向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能够打破常规思维模式的限制,设计人员能够准确掌握建筑工程的结构和具体的施工步骤,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对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逆向思维模式能够从对立面考虑问题,这样就能够打破传统思维局限,制定恰当的解决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建筑工程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工作中使用逆向思维模式,进而全面了解建筑工程的内部结构,了解建筑项目的设计要求,在联系建筑工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进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的不足,将其中缺点变为优势。例如,设计人员在室内楼梯设计时,大多数设计人员都会设计成错层的平台栏,复式楼的楼梯设计为固定楼梯,这样就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美观性,但是,使得建筑工程内部的灵活性较差。逆向思维模式的应用可以将楼梯设置成可拆卸的结构,既能够增加储存空间,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占地面积,使建筑工程具备美观性和实用性。

3可拓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具体应用

3.1可拓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方法创新中的应用。首先,在建筑设计方法创新工作中,必须遵循联系性与构成性的原则,联系性就是在设计人员开展设计工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还需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周围环境与建筑工程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实现两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构成性就是在各种关系的相互作用下,设计人员需要重视分析对建筑工程产生影响的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将各个部门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次,在创新建筑设计方法过程中,需要遵循最优化和动态化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必须全面考虑建筑工程各个部门的功能,还需要实现各个部门的整合,使建筑设计能够实现良好的效果,使建筑设计能够形成特色,这是最优化原则要求必须实现的。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工作中,需要对建筑工程的变化状况和发展方向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实际的设计工作,这是由动态性原则决定的。3.2可拓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形态创新中的应用。在建筑工程中,人们都是通过建筑表面直观感受建筑效果,建筑表面是一个载体,所以,在建筑表面设计工作中,需要重视可拓思维模式的应用。首先,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对建筑表面进行镶嵌,使建筑物表面能够呈现一种破碎的形态,展现不同的风格。其次,可以在建筑形态设计中,可以采取叠加的方式,针对不同的施工材料进行叠加,使建筑工程具有较强的层次感,提高建筑工程外部的美观性,充分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同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应用光线的折射原理,充分利用自然光,提高建筑物的色彩效果,进而使人能够感受到空间感。3.3可拓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首先,在建筑设计创新工作中,菱形思维模式得到了高效的应用,菱形思维模式自身具有扩大到凝聚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菱形思维模式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能够发挥发散性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实现凝聚,实现设计思路和方法的创新,为建筑设计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建筑设计工作中,菱形思维模式与其他思维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建筑设计创新。其次,传导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在一个事物发生变化之后,另一个事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是一个传递的过程,这就是传导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工作中,会出现一些矛盾问题,这些问题对建筑工程的运行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必须重视矛盾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在设计工作中重视传导思维模式的应用,这种模式自身具有较多的优势,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后,逆向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在建筑设计创新的探索过程中,需要提高对逆向思维模式的重视程度。逆向思维模式的应用注重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避免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使用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解决建筑设计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使其具有较高的水平。逆向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必须积极应用该模式,找到适合建筑设计创新的方式,实现设计理念的创新,为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4结语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可拓思维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了有效提升建筑设计创新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可拓思维模式的应用,该模式的有效应用对提高建筑设计的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拓思维模式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实现所有模式的应用,实现建筑设计方法和设计形态的创新,为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洁.关于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建材与装饰,2019(25):118-119.

[2]甘强.研究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智能城市,2019,5(06):38-39.

[3]李红,李宏朝.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9):61.

思维模式范文篇6

1解题思维模式的概述

解题思维模式是指学生在解答各类问题时产生的思维模式。而且初中数学教学通常通过数学习题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相应教学氛围当中,并在学生解答数学习题的条件下学习各项知识,这对于保障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意识和解题能力培养效果显得至关重要。对解题思维模式进行研究,其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模式和创新性思维模式有很高要求,这就应在保证学生各项思维达到合理状态时对其开展解题思维培养,突出解题思维模式在初中数学科目教学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解题思维培养具有明显现实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培养学生解题思维,可以强化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中的参与力度,促使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各项知识,避免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受到自身固有思维干扰,从而彰显解题思维模式培养优势和现实作用,以此推进初中数学科目教学高效、合理地开展。其次,不同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解题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应在考虑学生实际学习状态和各项数学知识教学情况对其进行解题思维培养,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数学习题解答目标,并在合理目标支持下促进学生准确解答相关习题,并在学生解答数学习题过程中锻炼其自身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最后,培养学生解题思维还能改善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僵局,确保学生可以严谨地学习各项数学知识和解答相应习题。保证各类数学习题解答与数学科目教学之间的关联性,并将初中数学科目教学顺利开展的目标落到实处。

3初中数学解题思维模式培养的困境

在初中数学科目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题思维时还存在一定困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思维培养之前,没有结合相关习题涉及的知识点创设项目模式,这就影响学生对解题目标的掌握力度,这就影响初中数学科目教学效果,学生也难以应用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答相应习题,学生解题思维培养受到限制,解题思维模式在初中数学科目教学中的作用效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第二,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时缺乏严谨的思维,这就影响学生对数学习题的统筹兼顾能力,无形中加大学生在解答各类数学习题时出现各项问题的可能性,学生解题思维培养和解题思维模式现实作用下降,学生也难以在解题过程中学习各项数学知识。第三,不同数学习题涉及的知识和解答依据存在一定差异,如果学生难以抓住解题的中心主旨,就会影响学生解题素养和实际学习水平,解题思维模式培养效果变差,相关模式在初中数学科目教学中的现实作用受到限制,学生解题能力和实际学习能力难以满足初中数学科目教学要求。第四,对于较为复杂的数学习题来说,学生独自解答相应习题时往往会受到一定限制,导致学生解题思维出现混乱现象,这就影响学生实际思维状况,影响学生学习各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初中数学科目教学过程中较为复杂的习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4初中数学解题思维模式的培养策略

4.1把握准确解题目标

为保证学生可以快速地解答数学习题,就应在考虑数学习题内容和已知条件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精准把握相关习题的解答目标,确保学生可以在合理目标支持下精准解答相应习题,并促使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时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从而避免学生在实际学习和解题过程中出现思维混乱和解题能力下降等问题。而且不同数学习题的解答程序和涉及的知识点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应在考虑各项差异条件下明确解题目标,并在精准目标支持下降低学生解题难度,更好培养学生自身解题思维,彰显解题思维模式与初中数学科目教学要求之间的关联性,并将初中数学解题思维模式培养的优势全面表现出来。比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边长为8cm,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为2cm,试问该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多少?这就需要学生按照学生前期学习过程掌握的知识调整其解答数学习题时遇到的阻碍,并从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准确解答相关问题。同时还应按照数学习题表现形式以及相关要求确定合理解题目标,使得学生可以按照相关目标和习题表现确定合理解答程序。要求学生按照合理思维解答相关习题。这就可以提高学生在习题解答中的参与力度和综合素养,使得学生可以在精确解答各项问题的条件下学习与其相关的数学知识。彰显初中数学科目教学过程中解题思维模式培养优势,满足新课改对初中数学科目教学和学生解题思维提出的要求。

4.2构建严谨解题思维

保证学生自身解题思维的严谨性,不仅可以改善学生解题时遇到的阻碍,还可以促使学生依靠自身掌握的各项知识对数学习题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帮助学生在细致分析数学习题的过程中将相关概念、定理和公理等数学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出来,确保学生可以在灵活运用各项数学知识的条件下严谨的解答数学习题,并在学生解答相关习题过程中巩固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降低学生解答各项数学习题的错误率,确保学生可以在不断解答数学习题的过程中锻炼自身解题思维。逐步提升初中数学科目教学过程中解题思维模式培养力度,保证解题模式下初中数学科目教学效果。比如当方程(n2-2)y2-2(n-1)y+1=0有实数根时,n的取值范围是多少?由于该数学习题涉及的知识较为复杂,学生在解答相关数学习题时很有可能会因为自身基础知识掌握不足而出现问题。这就应结合相关数学知识以及习题解答方式严谨学生自身思维,确保学生可以在严谨思维支持下精准解答相关习题。同时还应促使学生将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思维导图方式呈现出来,之后促使学生依照严谨的思维解答相应习题,改善学生解答数学习题时遇到的问题,彰显解题思维在学生实际学习中的作用效果。

4.3抓住解题中心主旨

在初中数学科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精准解答相关数学习题,还应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解题过程看透相应数学习题的本质,并促使学生根据题干中已知条件积极探究解题中心主旨,避免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时出现思维偏颇现象,有效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确保学生数学解题思维培养效果有所提升。此外,还应保证解题中心主旨的合理性,保证相应中心主旨与解题思维模式构建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培养的关联性,将学生解答习题时出现思维短路和基础知识应用不足的问题降到最低。同时还应强化各项数学知识之间结合力度,表明各项数学知识的现实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知识在短时间内掌握习题中心主旨。比如反比例函数y=(2m-1)xm2,,当x>0时,y随x增大而增大,那么m的取值是多少?在解答该习题时,必须保证学生对该数学习题的中心主旨相关数学内容有所了解,要求学生从反比例函数概念以及相关知识入手精准解答相关数学习题,以此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与反比例函数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紧抓解题中心主旨的条件下可以改善学生解题思维培养缺陷,确保学生可以简单得出数学习题答案。逐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为培养学生解题思维和推进初中数学科目教学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4.4构建合作解题小组

在初中数学科目教学过程中,还涉及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点,这就会形成与之关联的数学习题,而学生在解答各类复杂数学习题时可能会受到一定阻碍,这就影响学生在数学习题解答中的参与力度。基于此,就应在考虑初中数学科目教学要求和相关知识的实际表现构建合作解题小组,确保学习小组成员可以在相互合作条件下详细解答教师提出的数学习题,避免学生在解答习题时因自身思维过于单一而出现问题。而且构建合作解题小组,还能改善学生实际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培养学生解题思维,彰显初中数学解题思维模式的实际作用。比如有两个口袋,甲袋中盛有2个白球1个黑球;乙袋中盛有1个白球2个黑球。由甲袋任取一球放入乙袋,再从乙袋中取出一球,求取到白球的概率。由于该数学习题在实际解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这就影响在学生全面掌握各项知识的条件下构建合理的合作解题小组,确保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在相互合作条件下准确解答各项数学习题,避免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受到自身固有思维限制,准确解答相应习题,并保证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在相互合作条件下学习各项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题思维培养水平和数学科目各项知识教学效率。降低初中阶段数学科目教学难度,发挥解题思维模式在初中数学科目教学和学生逻辑思维培养中的作用效果。

5结语

思维模式范文篇7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三种思维模式中的第一种,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模式,那就是横向递推的思维模式。

横向递推的思维模式是指在一组数列中,由数字的前几项,经过一定的线性组合,得到下一项的思维模式。举个简单的例子。

5112347()

根据横向递推的思维模式,思考方向是如何从5得到11,会想到乘2再加1,按照这样的思路继续向下推,发现,每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再加1,于是找出规律,这里应该填95。

再举一例。

235813()

这个数列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基本数列,和数列。这一类数列是前几项加和会得到下一项。这里应该填8于13的和,21。

我们总结一下横向递推思维模式的解题思路特点,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指导下,我们总是习惯于在给出数列的本身上去找连续几项之间的线性组合规律,这也是这一思维模式的根本所在。

相较于横向递推思维模式,稍为复杂的就是纵向延伸的思维模式。他不再是简单的考虑数列本身,而是把数列当中的每一个数,都表示为另外一种形式,从中找到新的规律。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

1/91736()

注意这样一个数列,如果我们把36换成35的话,我们会发现,前后项之间会出现微妙的倍数变化关系,即后向除前项得到数列9753,这里可以填上105。但这里时36的话就没有这样的倍数变化关系了。

那么我们可以用纵向延伸的思维模式,把数列中每一个数字都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述,即9-180716253,这里可以填125。

通过以上两种思维模式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总结出,实际上,数字推理这种题型的本质就在于考察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四则运算关系,考生只要能把握住这样两点,很多题目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当然,对于一个古典型数字推理来讲,横向与纵向只是其中最简单的最基本的位置关系,相对较为复杂的,是网状的位置关系,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到的,构造网络的思维模式。请大家看这样第一个例题。

21263025100()

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个题目,通过观察,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里面每两项之间都有一个明显的倍数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规律把原来的数列变成

21263025100()

654

实际上,如果后面有两个数需要我们填的话我们可以确定,它们之间应该是3倍的关系,但现在只需要我们写出下一个数字是多少。这个时候3倍就用不上了。

不过当我们把654写出来之后,无形之中就构建了一种网状结构,我们构造网状结构的目的也是为了丰富位置关系,位置关系丰富了,相应的可运用的四则运算关系也就丰富了。我们可以从上面的网状结构中看出,6和6、5和25、4和()的位置关系是相同的,考虑它们的四则运算关系,我们可以找到,他们可能分别是1次、2次、3次的变化,所以这里填上一个64可以说,是有道理的。

思维模式范文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可拓思维模式

可拓思维模式对建筑设计创新来说带来了很多指引的作用,不仅让人们意识到了建筑设计在方法上的创新,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形态上的建筑设计创新。这对建筑设计行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进行讨论,希望以此为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提供有益地建议和帮助。

1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比较

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并体现在了多个不同的方面。从设计的性质来看,传统的设计比较重视设计的技术性,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则将技术水平与文化背景等内容结合在了一起,以便于求得更好的设计效果。从设计的过程来说,在传统设计中通常不是很重视过程,导致过程显得比较随意。而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却重视起设计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从手段上来看,传统设计中主要通过手绘的方式来完成设计图,而现代建筑设计则主要通过先进的仪器和计算机来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上述的这些差异上可以看出,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更加地重视起设计中的技术和测量,同时设计的空间更加广泛,对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具有可拓性的,可拓性又是创新的主要来源。建筑设计创新对设计师来说是他们不断向前的动力,并且也是他们在建筑设计中的必然要求。因此,从可拓性思维模式对建筑设计创新进行详细地讨论是十分有必要的。

2建筑设计创新的影响因素

建筑设计是工程建设中的基础部分,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全面的创新,以此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建筑创新过程中,能给设计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下面将对此进行分析。

2.1建筑构造目的

建筑物的修建过程中,目的主要包含了三种,分别是:效益、完全以及文化价值。建筑中的最基础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居住的场所或者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以此来为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做出贡献,给人们的人身安全做出保障[1]。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的目的和作用逐渐凸显,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呈现出来,不仅能为人们提供生存场所,更加能为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升,精神层面提升等方面做出贡献。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建筑附加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其效果。

2.2建筑设计特征

建筑设计本身不仅有建筑本身,同时还与艺术性和科学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关系,当中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应做好相应的筹备工作,并对设计中存在的复杂问题进行对比比较,提升设计的合理性。

2.3建筑设计动力

对建筑进行设计之前,设计人员需要在感官上进行设计创新,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完善的形态,以便于推动设计顺利的完成。如果在环境上产生了变化,那么设计可能需要重新进行,以保证其能良好的适应于环境,同时与环境融为一体。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对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批评和改进,这对设计的创新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促使自我得到提升。

3可拓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利用策略

3.1建筑设计方法创新

首先是整合性和综合性。整体性设计指的是对建筑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掌握好其整体功能,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在进行综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历史发展等因素,并对此进行整合,以便于获取最好的设计效果。同时,应重视起联系性和构成性。构成性设计主要指的是在关系作用下,利用各种要素实现的集合,并根据每个不同的部分进行关系整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联系性则代表的是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设计的联系,同时还应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适应性,以便于提升设计的整体效果[2]。此外,还有动态性和最优化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的考虑到设计的建筑物未来发展方向,对其进行展望。同时,应考虑到每个部分的不同功能性,将这邪恶功能完全地融合到一起才能促使其将最大的功效展现出来,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并具有特色性的建筑。

3.2设计形态创新

建筑物的表面主要包括了墙体等各种能让人直观看到的空间,对人的感官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点部分。对此,可以利用轻透材料来代替建筑明显的分界线,使其为建筑营造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轻透的材料能给人在层次感上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建筑空间表面视觉的特殊效果。其次是构成变异。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形状的材料将其不规则的嵌入到工程表面,能展现出一种破碎的美,并通过材料叠加的方式来提升层次感。此外,绿色变异也是形态创新中的一种,主要指的是生态建筑[3]。采取生态建筑方式进行设计与传统的设计方式当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进行设计,也将发生明显的不同。

3.3建筑设计中逆向思维的运用

在进行创新探索的过程中,应重视起逆向思维模式。所谓逆向思维模式主要指的就是在我们进行问题思考的过程中能够不根据传统的方式进行,而是要勇于打破这种传统的思维限制,找到一种全新的方式用来解决问题[4]。在建筑设计中也是如此,积极的利用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就能找到一种全新的设计方式,形成新的设计理念,从而促进建筑事业的健康发展。

3.4建筑设计中菱形思维模式的运用

菱形本身有着逐渐扩大,并在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又逐渐凝聚的特点。菱形思维模式则是指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对设计本身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凝聚,从而获得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以便于实现建筑创新发展。建筑设计中,菱形思维模式与其他思维模式有所不同,它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并在探索之后进行集中,对建筑设计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5建筑设计中传导思维模式的运用

传导思维模式主要指的是在一个事物进行变换之后,另一个事物在随之发生变化,是一个逐渐传递的过程。在日常的建筑设计当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将会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5]。而将传导思维引入到其中,通过变化当中的一些目标传导效应来积极转换矛盾的问题,那么将有效地保证建筑设计工作顺利进行,这种方式无论是在古代建筑还是在现代化建筑中都有一定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4结束语

建筑设计本身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以及矛盾,阻碍着创新的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进行创新,应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积极拓展思维,从全新的角度和层次来进行问题分析,从而找到新的解决方式。只有思维上得到了拓展,才能更好地进行建筑创新,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可拓菱形评价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1):52-56.

[2]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可拓优度评价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7):41-42.

[3]邹广天,于戈.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探析[J].建筑学报,2011(9):62-65.

[4]孙明,邹广天.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拓思维模式[J].城市建筑,2012(9):51-55.

思维模式范文篇9

初中英语是开阔中学生视野的一门课程,通过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国外的文化及生活习惯,有利于其情操的陶冶和品位的提升。借助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与国外思想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定位自己的人生意义、目的及价值,通过重新审视和定位进而确定先进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开放性思维是存在优厚基础的。与此同时,随着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进行改善,借助思想境界、素质培养的进一步提升,可促使学科教育学习目的的实现。学生通过对英语的学习,不仅能够从中体会乐趣,还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创新思想及文化知识。所以,初中英语教学中注重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二、开放性思维模式下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分析

(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进行培养,是初中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开放性思维模式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具备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才能拥有更多的学习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方式的多样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即迎合学生的兴趣及特点,对趣味性、多样性的英语课堂进行营造。首先,朗读英语课文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深入教学,选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趣味性课堂的营造,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其次,听写单词或做英语习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比赛。如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积分方式进行听写或答题比赛,最后将成绩相加作为评选的总成绩,然后定期每周根据各组成绩进行小组评优,并适当给予奖励。通过趣味性课堂的创建,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团队意识。最后,引入多媒体技术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以其新颖、直观的形式进行英语教学,继而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通过英语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就会更加直观,同时有利于从听觉、视觉等多个方面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英语课堂的热爱,为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情景化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依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差异,对优质、独特的情景教学进行创造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如教师可以借助中秋节的到来,对“mooncake”、“Mid-AutumnFestival”及中秋节的由来进行讲解。同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流行英文歌曲,如组织学生对AvrilLavigne的ICanDoBetter进行学习,可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及乐观精神。借助对这类英文歌曲的学习,一方面能够对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进行营造,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学习英语歌词的精华部分,有利于英语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的互动性

初中英语课堂上,开展互动式教学,即根据课堂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动态的交流和沟通,摒弃传统的单向传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不同变化进行观察,从而适当的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突出教学的互动性,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而教师要做好准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同时引导学生融入到英语课堂中来,形成和谐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共同提升教学质量及学习效率。

(四)生活化教学

思维模式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现状;发展模式;营销策略

1互联网思维与新媒体营销的概念

要想提高新媒体营销的实际效果,就一定要对互联网思维与新媒体营销的相关概念进行理解。当前,对互联网思维的定义有多种,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对互联网思维都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将互联网思维定义为社会化营销,还有一部分人将互联网思维理解为电子商务,但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并没有对互联网思维的整体概念有一个详尽的把握。人们可以站在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理解互联网思维,指的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制定完善的产品和创意性活动吸引用户,在市场化的生态系统中对这条价值链进行重新思考的方式[1]。要想正确掌握互联网思维就一定要重视系统化思维,让品牌和企业的各种营销活动、行为以及管理模式,在这种系统化的思维之下开展,而不是简单地使用网络技术或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的销售。在研究互联网思维时一定要研究用户思维,将用户作为研究的中心,研究怎样让用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成信息的筛选和浏览,并将营销信息变为用户关注的重点。互联网思维更加注重个性的表达,针对不同用户的喜好进行用户画像,提高营销信息的精准性。新媒体营销指的就是企业利用当前的信息技术创造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平台,进行产品信息的传播与,进而获取收益[2]。新媒体营销的平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就是网络平台,还有移动媒体与数字媒体等。与传统营销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媒体营销主要依靠网络进行信息扩散,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品牌和产品的宣传营销工作,可以与用户群体建立多项关联,进而提升品牌或产品的知名度。

2新媒体营销的价值与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信息时刻处于爆炸的状态,怎样准确地将品牌或产品信息传递到用户手中就成为当前市场营销思考的重要问题。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营销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新媒体营销作为时展衍生出的营销模式,可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因此,人们一定要重视新媒体营销的管理建设工作。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相比,新媒体营销可以抓住消费者的兴趣点,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另外,随着各种社交软件和网络平台产生,消费者可以利用网络渠道对产品和品牌进行了解与沟通,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因此,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将消费者变成传播过程当中的媒介,如果营销手段得当,可能会引起病毒式传播,从而形成市场需求逐渐扩大的营销效果。使用新媒体营销,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接上节省营销的成本,还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良好口碑,与此同时,还会督促品牌和产品不断提升自身服务的质量与性能,使品牌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扩大品牌影响力。新媒体营销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给出针对化营销,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精准筛查,发掘潜在用户,明确消费者需求,使品牌可以做到精准服务用户,扩大发展与盈利的空间。

3新媒体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很多品牌和产品广泛使用新媒体营销手段进行营销信息的管理和,有一些收获良好的营销效果,还有一些没有产生效果,甚至产生不良效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新媒体营销的使用者过于依赖新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并没有对营销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此外,使用者并不重视营销的内容,将设计重点放在营销的形式上。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很多社交软件和媒体变成一种市场营销的方法,社交软件的优势让很多经营者看到了商机,小米手机的“饥饿营销”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让很多经营者争相模仿。大部分经营者都是在形式上模仿这种营销模式,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即产品本身,只有做好产品价值的阐述和展示,才能让营销变成一个“高楼大厦”而不是“空中楼阁”。对于产品的定价和定位一定要符合产品本身的质量与品牌价值,只有这样产品才具有说服力,才能让新媒体营销的内容变得更加令人信服,进而引发消费者群体的自发性二次传播,让新媒体营销产生实际的营销效果。

4互联网思维下新媒体营销的策略

4.1整合平台进行跨界营销

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消费者与商家开始将目光从传统媒体营销转向新媒体营销,新媒体开始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营销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已经成为无用之物。通过对用户数据的调查可以发现,很多用户在过度依赖新媒体之后,开始逐渐减少对新媒体的使用,这部分人群更加希望可以回归传统的消费模式当中,对这部分人群要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在传统媒介时代,不同媒介之间都有着比较清晰的界限,不同媒介使用不同的宣传模式。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用打破了这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界限,将多媒体信息的传播渠道变成一个多平台的系统,这个系统当中包含了不同传播渠道的内容,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界营销。对信息进行整合之后,商家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对消费者进行准确画像,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可以推测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为用户提供消费建议的同时,还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给予更加精准的服务,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4.2打通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

要想让新媒体营销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人们不仅要进行跨界营销,还要打通线上线下的营销渠道。在实际的生活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很难保持一致,很多消费者在进行网络购物信息的浏览时,并不意味着会产生消费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开展定制化营销与精准营销的信息,但做出的营销活动可能无法激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这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形式主义陷阱。对此,人们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根本,即消费者对产品并没有一个更加全面且清晰的认知,无法通过营销手段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这种情况就是线上线下销售之间的隔阂,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做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对接工作,形成一套完善的销售系统。在进行线上新媒体营销的同时进行线下活动的执行,让实体店销售影响线上产品的传播效果,使消费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产品,让产品变成一个更加具体的物品,而不是一句口号。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的方式,让品牌和产品可以更加立体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充分发挥新媒体营销的真正价值。

4.3建立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

人们不应片面地看待新媒体营销的功能,要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新媒体营销的多面性。通过观察互联网的现状,人们应该认识到互联网对现代人生活的重要性,因此,互联网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要思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拥有的内在含义,这种消费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购物,而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可以将新媒体营销建成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人们要时刻关心用户的需求,掌握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使线上和线下之间的隔阂被打通,对用户群体进行更加精准的细化,进而在实现吸引新用户的同时巩固老用户,提高品牌的竞争力与价值。

5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让行业发展跟上时展的潮流,就一定要对新媒体营销进行透彻分析,让互联网思维与新媒体营销的概念可以深入使用者的内心,只有改变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发挥新媒体营销的价值。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全新的营销策略,正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打磨和完善营销策略,精准定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做好品牌形象的塑造工作,利用新媒体营销的优势提升品牌价值,让新媒体营销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珩.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营销升级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20(3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