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品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21:28:58

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范文篇1

在平时的解题训练或考试之后,往往有部分学生会讲“XX题好像是课本上或是老师讲过的某一例题,可临阵时却解不出来。”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或记忆遗忘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学生在解这种“似曾相识”的题目时,缺乏了那种由“似”到“是”的思维品质,“燕不归来”,思维断线。学习数学,思维是根本的东西,思维品质是关键的素质。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学生对你讲:“老师,你是怎么这么厉害,我们无从下手的问题,你总能打开僵局找到思路,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问得好,殊不知,老师毕竟是老师,有学历和阅历,有资历和智力,还有数学专业的扎实功夫,丰富的数学涵养,掌握较多的数学思想方法与解题技巧,因此教师能在学生面前游刃有余,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数学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担负着调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在全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德才兼备品格高尚的教师形象在师生互动中应是学生的楷模,数学教师应是每个学生的良师益友。精心备课,就是数学园地的精心“备耕”,努力揭示数学思维过程是实现和谐的教学结构的保证,也是形成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保障。

一般说,思维品质具有目的性、灵活性、开拓性、合理性、论证性、批判性、深刻性、独创性等,各项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并且任何优良的思维品质都不可能自然形成,而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予培养,只要不惜从点滴做起,坚持实践,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则是可望且可及的。

二、善于变换,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开阔性、深刻性。

数学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现实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种概括与间接的反映过程,直觉思维是数学思维的基础与先驱,很多抽象的数学问题可借助图像来提高思维品质的开阔性。

例1某校参加数学竞赛有120名男生,80名女生。参加英语竞赛有120名女生,80名男生。已知该校总有260名学生参加了竞赛,其中有75名男生两科竞赛都参加了,问该校有几名女生参加了数学竞赛而没有参加英语竞赛?

析:本题中已知数据6个,未知1个,两种学科,两种性别,两种兼科,头绪纷纷,思路不易集中,宜用图示的策略。

设两科竞赛都参加的女生数为X,则45+75+5+(80-X)+X+(120-X)=260。X=65。于是所求为80-X=15人。

评: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图表所产生的“数形互通”视野宽广的直觉思维,使问题变得简单、具体、清晰。解法择优录取,灵活使用,可见思维品质的提升,使杂乱的问题面貌得以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名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哈尔莫斯说:“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

问题一安放照片用的相框是矩形状,边框的四周一样宽度,问相框的内外沿两个矩形相似吗?

问题二两个等腰三角形具有相同的面积和相同的周长,它们全等吗?

这两个问题,在学生思维不充分时往往会暴露出思维品质方面的弱点,错答的是多数,一答相似,二答全等。如何补充学生思维的不良?最好的营养还是“直觉”,画图!“唯利是图”,看一看,算一算,获利的是学生。,不相似。

三等(等腰、等积、等周)之下也未必全等。如图的两等腰三角形,同面积420,同周长98,显然不全等。

严谨的数学科学性要求我们数学思维品质要纯,做数学学问的态度要诚,数学教师优秀的解题素质会赢得学生的欣赏,且表现得心服口服,从而懂得解题不可马虎大意。

同样,面对填空题:已知△ABC中,,则△ABC的面积为_____。原题没有给出图形。学生计算时往往只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得数14。思维中遗漏了另一种钝角三角形的情形,得数2。这种思维定势中负影响(坏习惯)要在教学中加强训练,对直观图形善于观察,提高警觉,重在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三、励志求知,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的目的性、独创性、合理性。

对学生思维训练,很值得注意的是思维的目的性,必须明确思维的方向,解题一开始就能使思维步入正轨,少走弯路,节省解题时间和精力,克服和避免解题的盲目性。

例2如果,求的值

析:若按常规,将已知式去分母后,再解出x代入所求式,带根号,还有四次方,计算肯定繁冗。不足取,另辟蹊径,茫茫中,注意到一点星光,不妨将所求式上下倒过来,马上发现“新大陆”的彼岸了。

所求式=。喜出望外,在原题有意义的情况下,可以颠倒分子分母的解法,体现了思维品质的合理性和独创性,学生啧啧称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思维训练是促进思维品质的有效载体。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在思维训练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线条进入思维空间,既要有张力,又要有穿透力。

我注意到上海青浦的一位老师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就与众不同:他在黑板上画了线段AB与射线BD,要求学生根据所绘出的图形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等腰△ABC。学生很有兴趣的投入到自我创造之中,有的作∠A=∠B,交BD于C;有的作AB的垂直平分线,交BD与C,再连结AC;每个学生不同的答案都认为自己在创造。老师在得到各种信息后归纳、提炼,指出能把∠A作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也可作为底角,在以后初三数学开放题中会经常碰到。本来就是“等角对等边”的“小菜一碟”,可是这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展示了思维品质的独创性和开阔性的培养,为之叫好!

例3Rt△ABC中,∠C=90°,P、Q、R分别在AB、BC、CA上,四边形PQCR是正方形,AP=a,BP=b,求S△APR+S△BPQ=?

析:这是个以字母表示数据的面积计算题,还真不太好求呢!所涉两个三角形处于分散状态,最好能把他们合到一起,行吗?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一下。(平移,割补,翻折,旋转)最佳方案:将△QPB绕点P逆时针旋转90°到如图△DRP处,这一转,就出现了转机,有了生机,PD=PB=b,且∠APD=Rt∠。所求两个三角形面积和成了一个三角形面积1/2ab。这里,彰显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开阔性。

四、质疑究难,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的批判性、深刻性、论证性。

数学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承袭过去,而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批判地改造前人积累的成果,而把数学推向前进的。教育引导学生勇于思考,勤动脑子,爱好数学,翱翔在广阔的数学天地。数学学科中众多的内容或形式中的相近或相似处,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极需要学生思维品质上良好的应对能力,是非辨别能力,挑战错误的能力,从人为设置的问题“陷阱”中解脱,从题海的漩涡中逃生。且不说那些是非题,选择题了,举一个方程题的例子。

例4解方程.

析:学生会将原方程变形为,由于分子等于分母,因此分母等于分母:7-X=13-X,得出结论“原方程无解”。错了!事实上原方程有解X=10。反思造成错误的原因,系“分数与分式”的相近相似。分数中的常识经验,误导了含有未知数的分式。剥茧抽丝,找到问题的症结,方程的两边,无端被除掉了含有未知数的式子4X-40,这是思维品质中批判性的一面。敢于挑战,敢于求异,敢于攀登的精神迸发出探索真理的火花。解题训练要突一个“想”字—数学思维!是温故知新的回想,是横向类比的联想,是活跃思维的猜想,是抽象思维的再回头想,是醒悟数学本质的大彻大悟,是数学思维品质的大升华。由学习阶段的“开窍”到研究阶段的“顿悟”,学得的知识便会系统化、结构化、科学化。

例5求证:不论m为何值,直线(2m-1)x+(m+3)y-(m-11)=0总通过一定点,并求之。

析:图也无法画,怎么证?一筹莫展,数学的奥妙又在哪里?深刻理解“不论m为何值”就能拨开迷雾。

一法:有无数个解,依“”型,则得定点(2,-3)。

二法:任取m=0或1,分别代入后解方程组得,定点(2,-3)。

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是“一计不成”,而是不但“一计已成”,而且“又生一计”。以此启发,鼓励学生对数学孜孜以求的勇敢探索,本例作为思维品质的论证性和深刻性的培养训练,学生得益匪浅。

教师在备课中以学生为本进行换位思维,筛选出值得撞击的思维信息火花,将数学真谛“返璞归真”给学生,是我们数学教师的天职。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数学中不断摸索规律,在每一节内容以至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在数学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进行耐心细致有目的地训练,教育教学改革不可急功近利,我们相信,在广大数学教师的辛勤耕耘下,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春天一定阳光灿烂!

参考文献

1、王厥轩《上海教学研究》、上海、2007.09

思维品质范文篇2

1.注重分析和挖掘教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但历史教材仅仅是记录客观世界的载体,并非客观世界的本身。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把握教材的内蕴,超越教材,尽可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再现客观世界的本身。例如,在讲完隋朝统一的基本史实后,先设问:为什么隋朝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经过认真的分析、综合、比较,学生回顾了西晋末以来,国家长期分裂的史实,理解了“统一”这一概念的内涵:不仅应包括其历史过程,还包含其空间地理意义。接下来,我更进一步设问:随朝的统一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更客观地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认识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是适应历史发展客观要求的,是社会的进步。这样,学生对隋朝统一的重大意义自然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如果再追问:隋朝的政策、措施对我国封建历史的发展有哪些开创性贡献?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被激活,学生对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积极意义就会有较全面深入的理解。

总之,只有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字句,披文见义,由此及彼,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既知道“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从而在历史教学中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2.加强史实的归纳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学习中,有的学生喜欢钻牛角尖,片面地看待问题,在思考、解答问题时,常常顾此失彼,舍本求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思维的广阔性。一个普通的历史问题,也包含着众多事物、事件,牵涉到许多因素和矛盾,只有多方面进行分析思考,才能抓住本质,把握全局,进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笔者常引导学生把教材中分散、孤立的历史事实、概念加以归纳、整理,把它们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线索的知识框架,并加以延伸,寻求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目的地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例如介绍完鸦片战争的经过后,就追问学生为什么中国是正义战争,有几十万军队,有林则徐为首的爱国官兵的坚持抗战,有许多爱国志士舍身保国,却打不赢呢?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原因:一方面,国内原因是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清政府政治腐败,官吏昏庸,军备松弛,科技落后,财政危险,代表着封建落后的满清王朝是不可能引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另一方面,国际原因是世界上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工业发展水平最高,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代表着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虽然远道而来,军队数量不多,但是他们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坚船利炮的进攻下,中国被打败了,使学生悟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论述朝鲜战争时,引导学生思考: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打着联合国的旗号,纠集了十五国军队,企图以朝鲜半岛为跳板,把刚诞生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当时美国也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怎么又被相对弱小的中朝联合军队打败了呢?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美国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遭到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的反对,而中国、朝鲜是当时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先进的社会制度,以为首的新中国领导人,已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正义面前,中朝人民并肩战斗,前仆后继,终于扑灭了反动派的侵略火焰,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对鸦片战争与朝鲜战争的分析、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必要的历史知识,而且知道“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使用巧妙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具有思维批判性的人善于独立思考,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言论和行动,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既能坚持正确的观点,又能放弃错误的观点。

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如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及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的评价,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环境来分析和比较,还要引导学生以正确全面的认识去批驳主观片面的看法,以一些学生的疑问或见解唤起共鸣或反对,以细致丰富的思想去滋养粗糙单薄的想法。

历史学科的资政、教化功能决定了历史教学要体现时代感。将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也成了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当把时代信息,尤其是与历史相联系的信息及时地引进课堂,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特别是那些富有创新意义的方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自然可以得到培养和锻炼。

4.配以适当示范和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具有思维变通性的人,思维活跃,思路敏捷,方法多样,善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调整方案,获取最佳效果。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找一些有代表性的思考题作为突破口,以范促练,以练拓宽,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丰富、完善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思维品质范文篇3

一、议论文写作教学如何体现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思维品质通常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尤其是高二、高三学生应在思维品质方面达到以下指标:

1.思维的敏捷性。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写成1000字以上的作文。

2.思维的灵活性。(1)能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2)根据写作要求,变通知识结构为写作服务。

3.思维的深刻性。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地剖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1)材料与观点要统一,论证、分析的层次清楚,逐层深入,环环相扣。(2)在阐述论点及论证过程中,语言的表述准确、严密。

4.思维的独创性。(1)要有独到的见解。(2)使用的论据较新颖。(3)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个性,能吸引读者。

5.思维的批判性。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已。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

二、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应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1.给材料作文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几个目的:

①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②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

③教师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2.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审题、构思,加强议论的力度。

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

还有一些论证思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思维,写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肤浅了。

②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逻辑常识,使之在论证中自觉地恰当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使文章合理、严密、说服力强。

3.掌握多种论证方法,以加强议论的广度及深度,进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思维品质范文篇4

课文有中两个人物,陈康肃公与卖油翁。“公”与“翁”是理解人物以及感受文章意蕴的两个关键词。有些老师对课文两个关键词未给予足够重视,以致误读课文,误解文中人物(如认为陈康肃公傲慢无礼),从而也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文章的意蕴”。课文注曰:“公,对男子的尊称。”可能编者觉得“翁”太过浅俗,未注。编者的处理似乎有些道理。问题是,很多教师也未能引导学生深究这两个词意义的差别。我们可以问:为什么一个人物尊称为“公”,另一个却只称“翁”?有人或许觉得,这不过是作者据实道来罢了。是的,作者应该是“据实道来”,否则岂不“欺世”,但读者应能从这“据实道来”中辨析出词义的细微差别,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形象,正确把握文章意蕴。实词“公”与人的称谓有关,至迟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已常见。突出者,如《诗经•鲁颂•閟宫》篇。其中一段:“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周公之孙,庄公之子。”诗中提到鲁公、周公、庄公等,或是天子,或为王侯。在那个时代,国君分公侯伯子男,“公”是至尊的一等。到先秦,“公”成为诸侯的通称,如晋文公、鲁襄公。后来,“公”的词义进一步泛化,成为对有身份人的尊称。《归田录》中,欧阳修在《卖油翁》这段文字之后,还记载了百官班中久有人望的文、富二公的故事。可见,在宋代,名后带“公”者非寻常百姓,而是有地位人士的专称。翁,本义指鸟黑白相间的颈毛,后引申为老人、父亲。以“翁”称人,除文人雅士自称,如欧阳修自称“醉翁”,陆游自称“放翁”,多指普通百姓中男性老者,如《卖炭翁》中卖炭老人,《新丰折臂翁》中折臂老人。可见,《卖油翁》中的卖油老人,也是普通百姓。明白两个词的差异,就明白了“陈康肃公”与“卖油翁”社会地位的差异。这种地位差异,是我们理解陈康肃公与卖油翁人物形象不可忽视的背景,也是正确理解《卖油翁》意蕴的基础。

二、推动语文实践,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诚如课标所言,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语文教学应为学生语文实践创造条件。那种直奔人物形象或课文意蕴结论的所谓短平快的教学,轻视乃至忽视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的过程,实际上是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引学生进入课文,在字词句品析过程中把握人物形象,领悟课文意蕴,自然是学生语文实践的具体表现。《卖油翁》一文首先点明,“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当世无双”之才,不骄傲自然难得;若有些骄傲,“以此自矜”,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康肃公射于家圃,十中八九,果然非同寻常。此时,园外路过的卖油翁却释担而立,睨之。“睨之”,如注释言,“斜着眼睛看,不在意的样子”,即不以为然,轻蔑的样子。卖油翁地位为卑,却寻衅在先。不但挑衅,唯恐位尊者不见,竟“久而不去”,一副找斗的姿态。此时,康肃公虽不快,也只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用词、用句都显出君子之风。当然,或许是他以为遇到江湖高人,射技更高的神射手,内心有些发虚。即便如此,能在“高手”面前抹去尊卑偏见,待之以礼,也显出康肃公几分侠义。及至对方回曰“无他,但手熟尔”,方知眼前如此小觑自己的老头,原来不会射击,只是个陋巷草民,康肃公这才生气。于是,语气加重,反问:“尔安敢轻吾射?”“安敢”句式,确实显出疾言厉色,若说康肃公这时有些“粗鲁”,似有道理。但联系语境,一则事出有因,再则康肃公也仅点到即止。最后,康肃公见识到卖油翁“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确实身怀一绝,多少也相信老头“无他,惟手熟尔”的道理,“笑而遣之”。“笑而遣之”,虽非友善,也说不上粗暴,毕竟两人地位悬殊。细细品读,两个高手,各有自负。两强相遇,掀一点微澜,很快又复归平静,看不出作者褒此贬彼。翻开《归田录》,若将“卖油翁”故事看完,文末还有一句总括: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文末点睛。这一句不正道出了文章意蕴?教师若能抛开先入之见,引学生深浸文本,在反复阅读中,在字词句推敲中,把握人物言、行,以及其后的情义变化,当更易于准确把握人物形象。这样的语言历练过程,或者说语文实践过程,就是课标所言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它反对提前给学生一个不容置疑的结论,让教学演变为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印证结论的材料的活动;反对为了证明结论,诱导学生专挑佐证结论的材料。阅读教学只有摆脱“先入之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参照语境,以文解文”[1],而不再“应声附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把握编者意图,创造性使用教材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标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从这一视角分析,教科书课文前面的预习设计值得称道。预习设计中给学生提了两项任务:一是先不看注释读一遍课文,看看你能读懂多少,把不懂的语句画出来;二是参考注释重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人物行为、动作的词语,体会文言文特有的简洁风格。这一设计有助于引导教师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为即将开启的教学创造因材施教的可能。按照“预习一”的安排,教学开始之前学生就开展了“语文实践”,即阅读与思考,批注与圈点。这既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练习、自行梳理字词,也为“预”提供了基础。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有赖于教学主动呼应预习设计。缺乏教学的呼应,学生预习过程的“语文实践”可能只是部分学习自觉的学生的实践,或者变成学生盲目实践、半截子实践。因为课堂教学对预习的呼应,不仅能给学生课前语文实践一些应有的压力,也是校正预习方向、检验预习成效、交流预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是针对性更强的下一阶段教学的基础。按照课文预习安排,学生“先不看注释读一遍课文”,“把不懂的语句画出来”,课堂教学启动前,学生就产生了“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课堂学习就可能从自己原有经验上生发,向寻求问题解决的方向推进。这样,由问题引发的学习,就可能成为学生真正的“探究过程”。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习、揣摩文言词语的意义与用法,以及一些文言句式的结构与表达效果。本课教学中,易于受到重视的如“自矜”“睨”“但”等词,以及“尔安敢轻吾射”这样语气强烈的反诘句;让人觉得“极其简单”、无可深究的“公”“翁”,却容易被忽视。可是,本篇文章中,辨析“公”“翁”词义的细微差异,对理解人物与把握文章意蕴却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具有决定作用。读者如没有注意这两个词带来的人物社会身份差异,就不能领会康肃公的大度、温和,甚至会指摘他“傲慢无礼”;但若注意到这两个实词背后隐含的人物地位差异,想到千年之前等级观念强烈的时代,一个有地位的康肃公,并不因受到地位低下的卖油翁的轻视、藐视而爆出粗口,实在应该给予其必要的尊重。因此,文言文教学不但要重视那些生涩的字词,也要认真对待那些看似平淡却对文章理解具有重要影响的字词。课标提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卖油翁》一课设计为例,教材既有编写精当处,似乎也有尚待推敲的地方。如“练”中,有“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一句,客观上,它给老师、学生暗示,课文中的陈尧咨就是“傲慢无礼”的人。然而,这个结论能否成立?从前文讨论看,并不成立。更大的问题是,即便退一步,假定判断成立,由这道练习暗示出来的所谓“定论”,也必然会压缩师生质疑、探索的空间。

师生若把这个结论作为不容质疑的定论,教学就可能演变为寻找材料印证定论的过程。如果教学不幸滑入这一轨道,不要说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落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本目标,也会受到很大影响。王宁教授说,“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2],包括文言文教学在内的初中阅读教学,要自觉创造条件,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丰富言语经验,获得语言能力,同时掌握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学生学习,不仅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应该成为阅读课堂的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自序.

思维品质范文篇5

一、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

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化学复杂运动形式,抓住关键形成思维中心,以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教学中,还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

二、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三、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

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四、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它反映了思维的锐敏程度和迅速程度。敏捷性应以正确性为前提,它是上述几种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缘故,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如,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就谈不上敏捷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配合增加足够数量的习题,以及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

如何搞好这方面的训练呢?我们总结以下几点:

(l)变化练习,深化双基;

(2)定时练习,训练速度;

(3)一题多解,训练思路;

(4)多题一解,掌握规律;

(5)设计新情景,培养迁移能力;

思维品质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维品质;绘本教学;教学策略

绘本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文字与画面呈现出来,其蕴含的生动故事与生活情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英文绘本常见的内容是反复句型和押韵的句子,既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如何使用英语绘本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现将自己在英语绘本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与大家共享。

一、借助绘本封面信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堂上的文本,实际上就是具有多元化和立体化等特征的画面。文本中蕴含着可激发人想象的内容,小学生受到文本的吸引而走进文本,体会文本的内涵。绘本可发挥类似的效果,使学生的关注点落在绘本上,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点。基于此,英语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一次公开课上,笔者结合《Bigegg》这一绘本展开教学。课程一开始,笔者盖住绘本封面的标题,让学生观察封面内容,猜测绘本主题。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来,细心观察绘本封面。这样教学既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状态从平静转向活跃,是培养其思维品质的必备条件,又可以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封面上,对绘本内容产生好奇。

二、感知绘本画面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文本是文字、图画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学生在欣赏文本画面时会经历“感受内容——体会文字——体验情感”的过程。如《Bigegg》这一绘本的主要角色是Hen,Hen非常善良,很爱孩子,却不够聪明。绘本故事围绕Hen与Bigegg来展开:Hen带着Bigegg去找它的母亲,遇到了猫、狗、猪、牛、山羊,却从来不思考这些动物是否会产卵,就问它们Bigegg是不是它们的蛋;后来Hen遇到了狐狸,却需要靠Bigchick来帮助它和自己的孩子逃跑。笔者结合绘本内容,将Hen善良却傻笨的性格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深入体会。S1:Thatbigeggisnotmine.Whoseegg?T:WhatwillHendonext?S2:IguessHenwilllookforthebigegg’smother.T:YouandHenareverykind.Solet’scontinuetoreadthestoryandthenthinkaboutwhichanimalshasHenencountered?S3:Henmeetssomeanimalsandshetakesalongwalk.T:WhatanimalsdoesHenmeet?WhatdoesHenask?S3:...从绘本内容可以看出,Hen很善良,没有犹豫就踏上了帮Bigegg寻找母亲的路,但Hen只询问不会产卵的动物,这体现出它傻笨的性格。Hen遇上Fox后,笔者设计了以下课堂对话。T:WhatdoesHenask?S1:IsitFox’segg?T:Ifyouareafox,whatdoyouusuallyanswer?S2:Yes/No.回答“Yes”的学生认为Fox狡猾,不诚实,而回答“No”的学生单纯地认为Fox不会将不是自己的蛋认下来。但是,在接下来的绘本内容中,Fox却回答了“Yes”,让回答“No”的学生产生疑惑和好奇:“为什么Fox认为这是它的蛋?”教师将这一疑问作为主线,引导学生继续绘本,展开自主思考,并结合已了解的内容和生活经验来猜测答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想象与感悟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可借助绘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结合绘本图片或绘本中提及的词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推测接下来的情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在《Bigegg》绘本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提供Fox阴险地笑的图片、Hen困惑的表情图片、Bigchick喊着“SQUAWK”的图片,让学生大胆想象故事情节。这部分内容属于绘本故事的高潮,教师应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想象的内容进行验证,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笔者还注重引导学生感悟绘本向读者传达的情感。T:Thebigchickissobrave.Henis...S1:Surprised.T:Thebigchickissowonderfultoscarefox.“Runaway!Run!”saysHen.(学生跟随教师跑动)在绘本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Hen的善良和傻笨、Bigchick的聪慧和勇敢、Fox的阴险。在学生对绘本主要角色的性格进行理解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故事的人物对话、人物心情以及情节脉络等进行梳理,从思维上整体感知绘本传达的主旨与情感,深化对绘本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提问激发内心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经过引导,难以有效地理解比较深奥的道理。这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理解课文。T:Henissilly.Doyouthinkisitright?IfyoustandinthepositionofHenandencounterabigegg,Canyoudotherightchoice?“如果你是Hen,发现了bigegg,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主要基于换位思考的原则,使学生身处Hen的情境。学生在融入情境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交流,领会道理,促进优良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总之,小学英语教师要遵循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借助绘本展开教学,优化英语教学,实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丽雅.提升思维品质在小学英语课堂实现途径[J].校园英语,2017(19):105-105.

[2]吴铮.巧用小学英语绘本培养学生思维品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1):68-70.

思维品质范文篇7

几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吸引着我的注意力:一篇又一篇的作文错误五花八门,可为什么总有些类似性?有的作文在某些方面如主题很好,可为什么在结构、语言方面不尽如人意呢?显然,要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是困难的。不过,这和中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影响。

作文实际上是用语言把客观世界思维符号化,并用语言符号表现为物质存在的过程,它必然受到思维品质的影响。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如一次我布置课堂作文《童年趣事》,初一A班48人中能在当堂完成的有27人,其余10人已完成一半多,另外11人只完成了1/3左右。48篇作文无论从开篇、结尾、结构、语言、选材等方面都不尽相同,这正是思维品质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所决定的。在同一个体之间思维品质的各个方面是否也存在差异呢?答案是肯定的。据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中认为:思维品质的成分与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个方面,这几方面在每个学生思维中不是同步发展的,而是互相牵制的网络关系。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初一B班王志峰同学作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不必说宽阔的操场、高大的树木、牛皮做的篮球;也不必说小孩在路边坡上玩耍,圆圆的夕阳落在山尖上,一大群鸟儿组成了一个人字形,单是走路就有无限趣味:鸟儿在这里飞翔,燕子在筑巢。翻开泥土来,有时遇见蜈蚣,还有螳螂……”

他对鲁迅先生“百草园”的模仿是一般低年级的学生无法做到的,这是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显然,他能根据自己原有的思维水平进行整体迁移、创造,语句也较流畅,是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的具体表现。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他在思维活动中,估计材料的能力还是不够的。“操场”“树木”“篮球”的组合,“小孩”“夕阳”“鸟儿”的组合,并没有显示出一定的顺序或规律性。“单是走路,就有无限趣味”和前文联系不确切,是生搬硬套,显得杂乱无章。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思维品质中批判性的缺乏。它是对思维活动中各个环节、各方面进行调整并校正的自我意识,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从该同学的错误可以知道,他用一定的手段将材料进行组合的过程中,没有进行自我校正、调整思维活动中的错误,或者意识到错误而不能纠正。

在批阅同题作文中,初一A班郑云飞同学是这样写的:“走近一看,且不必说黄澄澄的鸭梨压弯了树枝,红红的苹果像小灯笼挂满了枝头,单那绿色走廊一样的葡萄架就够我陶醉的了。茂密的枝藤,爬满了架子,在那又大又绿的叶子下,挂着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紫黑溜圆,像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段文字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段都比上段要好。说明她的思维深刻性、独创性等都优于前一位同学,可还是没有注意到“鸭梨”“苹果”“葡萄”等季节性问题,导致不当。

此外,作文中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别字、漏字、病句,也是很普遍的。

我们认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在短时期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来(不出现错别字,语句通顺,富有文采等等),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不可能的。

根据一些研究表明,对于许多的错误,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以深刻性为基础的各个方面都会得到发展而随之消失。另一方面,通过外界因素如指导培养,是可以减少或纠正的。在此,我主要采用了“借鉴课文的迁移训练”,作了初步的尝试。

一、借鉴课文的片断迁移训练。

例如我详细指导学习“百草园”中的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然后要求根据下列词语写一段“晚归图”。

“夕阳、小桥、流水、学生、农夫、鸭子、鹅、牛、小路、炊烟”。为了能顺利地完成,我设计了如下辅助性练习。

示范:菜畦——碧绿(颜色)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模仿:夕阳——红彤彤(颜色)不必说红彤彤的夕阳

石井栏——光滑(性状)黄蜂——肥胖

小桥——古老(性状)鹅——白胖、伏在河边

牛——老,过河……

如果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创造出句子的话,再进一步思考:鲁迅写百草园选取了哪些景物?可以分类吗?有规律吗?引导他们分析出有动物、植物的区别,并且有静态、动态描写,采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根据经验,乡村中你可以选取哪些景物呢?怎么对这些景物分类呢?一般学生比较容易说出:

静态的如桥、柳树、房屋、山……

动态的如学生在路边玩耍、农夫劳动、炊烟升起、牛过河……

然后再按一定顺序进行情境组合。这样就可以纠正上面王志峰、郑云飞同学作文中的错误,学生会尝试着自觉估计自己材料是否严密。

在以上写作过程中,至少渗透着如下几个方面:

A.对描写“百草园”景物整体概括,也包括对景物描写角度的认识的深刻性思维品质的训练。

B.描写出“乡村晚归图”,思维过程中包含着敏捷性、独创性思维品质的训练。

C.思维过程中自觉的与“百草园”相比较,从而纠正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偏差或错误,找出不当之处,训练批判思维品质。既包含着对语感的训练,也包含着构思策略的培养。

二、为了能有效的迁移,必须强化训练较长一段时间,直至学生能熟练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激发创造性思维。比如“夕阳”可以是“红彤彤”的,也可以是“灰红的”“淡黄的”“温馨的”“死亡的”“燃烧的”“羞红了脸的”等等,多角度去描绘,激发求异思维,从而独创性与敏捷性思维品质得到训练与培养。自我效能感是肯定他参与这种“自我活动”的成功,并能自觉运用教师指导的和自己所学的写作上的策略,自己主动去尝试并保持训练。需要作个别的指导与纠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己去找些喜欢的句、段、包括描写的、说明的、抒情议论的、记叙的等,然后结合自己实践去运用。这也是迁移过程中从对他人的借鉴暗示到自我控制与创造的过渡。由此,我创办了班级《语文周刊》,大力鼓励全班所有同学参与片断模仿,尤其鼓励差生发表他们的一句二句话,过渡到一段一篇。这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也激发了班级热烈的竞争氛围。栏目也逐渐丰富,由单纯的写到“辩论台”。有时一周刊发三期。由教师主编转向学生主编。在每节语文课前7分钟,让有作品发表的同学到讲台上朗读、辩论等,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过大量的规程化的训练之后,应从句段的训练,过渡到篇章的迁移训练。

句、段是构成篇章的基础,所以一般来说,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结构、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指导训练。

根据学生实际,结构一般都能较好的把握,关键在于选材与立意,这就需在写作手法上作些辅助性练习。如学过的《炉中煤》,作者把祖国比喻成“年青的女郎”,把自己说成“炉中煤”,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通过“煤”而抒发出来。既然“煤”可以抒发情感,那么“粉笔”“路灯”“雪”“春天”这些字眼呢?让学生通过诗与短章的形式尝试这种象征意义文章的写法。许多同学把“夕阳”比作“爷爷”,“春天”比作“人生的青春”,“路灯”比作“默默奉献的老师”。经过训练,最主要的是思维的深刻性与独创性品质得到了培养。

思维品质范文篇8

1.思维的敏捷性。根据作文题目要求,快速提取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及有关信息,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写成1000字以上的作文。

2.思维的灵活性。(1)能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2)根据写作要求,变通知识结构为写作服务。

3.思维的深刻性。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地剖析、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1)材料与观点要统一,论证、分析的层次清楚,逐层深入,环环相扣。(2)在阐述论点及论证过程中,语言的表述准确、严密。

4.思维的独创性。(1)要有独到的见解。(2)使用的论据较新颖。(3)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个性,能吸引读者。

5.思维的批判性。①能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②能判断出别人作文的优劣,取其长处,丰富自已。③能针对自己写作方面的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有所改进。

二、针对思维品质的培养目标应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1.给材料作文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达到几个目的:

①提供一个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炼论点,从而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②提供若干论点与论据,从中选择最佳的论点与论据的搭配。这样训练更深入,不仅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集中思维转化,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

③教师给出一个论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的目的。

2.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审题、构思,加强议论的力度。

如面对“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几个方面找出论证思路。比如通过内外因的关系来构思: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是否变色,主要取决于内因。用这个论证思路,就可以有力地证明“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再比如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分析:一定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近墨者黑”的可能性较大。以此思路可以证明“近墨者黑”的论点。还比如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分析,近墨者,原来并不黑,但可以随着矛盾的转化,有可能变成黑色,反之亦然。

还有一些论证思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思维,写出的文章就不那么肤浅了。

②在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逻辑常识,使之在论证中自觉地恰当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使文章合理、严密、说服力强。

3.掌握多种论证方法,以加强议论的广度及深度,进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思维品质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教学;思维品质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思维品质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绘本具有语言鲜活、图文结合、贴近生活且内涵深刻等特点,能为学生提供思维和想象空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绘本学习,对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成长需求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仍然存在强调语言能力发展,忽视思维品质培养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从教学策略角度思考如何抓住发展思维品质的关键点,优化绘本教学以实现两者平衡,从而解决思维品质培养被忽视的问题。

一、思维品质的含义及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

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绘本教学设计往往以分析绘本的主题意义和语言知识为起点,对呈现内容进行取舍。为了优化绘本教学,教师在分析绘本时还需要明确其所承载的发展思维品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依托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发展思维品质。思维活动非常多,本文借鉴夏谷鸣提出的英语学科的思维活动(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概念建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将思维品质的培养活动界定为:逻辑性思维主要在观察、对比、预测、推断、分析和概念架构等活动中得到培养;批判性思维主要在评价人物特性、明确作者写作意图等活动中得到提升;创新性思维则在创造性表达、想象等活动中得到激发。教师在绘本教学中应根据绘本的特点设计合适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发展小学生相应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逻辑性思维的策略

1.分析语篇的逻辑。小学生常用的绘本主要有训练自然拼读技能的绘本、故事绘本和科普知识绘本,分别对应不同的语篇类型(记叙文、说明文等),而不同的语篇结构会影响学生对于主题意义的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教师能“根据主题语境、语篇类型、不同文体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语篇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绘本,分析其语篇结构,进而梳理其逻辑;以语篇逻辑为关键点,在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以《丽声妙想英文绘本》第三级的故事类绘本AHouseforHedgehog为例,故事讲述了小刺猬发现自己的家里太冷了,所以去拜访它的朋友们的家,朋友们都邀请小刺猬来住,可是小刺猬都不喜欢,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里,觉得还是家里舒服。这是典型的故事类体裁绘本,故事开端主人公小刺猬有了一个问题,结尾时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语篇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在文字中定位语篇结构的转折词but,在绘本图片中对比小刺猬的神态变化和不同场景的变化,还可以圈出文字中的语气词和形容词或图中对应处,去梳理语篇结构的逻辑。以分析出的图片和文字中承载的语篇结构逻辑为关键点,引导学生在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思维的逻辑性。比如,观察图片中小刺猬表情的变化,推断小刺猬会说的话,提问引导学生从情节线或者情感线给出原因;读完绘本,在理解故事情节线的基础上预测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情节;借助维恩图,通过观察文章的图片和衔接词but,对比小刺猬的家和朋友们的家的不同,总结特点并记录在维恩图里,小组分享讨论,最后全班讨论等。2.观察词汇的变化规律。绘本出现新词、难词时,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对照图片猜词意,圈出重复出现的词和句型发现变化规律,如词性相同等。圈画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的活动过程。还是以上面的故事类绘本为例,小刺猬去拜访每个朋友家,都会用一个形容词描述这个家的特点,学生在图片环游时可以接触到非常多形容词,如toowet、toosmall等,结合绘本形象的图片,词汇变化的逻辑清晰浮现。依据以上词汇变化规律,在具体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如在观察词汇变化的活动中,对比朋友们家的特点,说一说为什么小刺猬要用这些形容词,还可以用什么词进行代替;或者只给出图片,鼓励学生推断otter等生词的含义。学生可以根据文章中出现的朋友的名字都是动物这个逻辑线索,推断出otter这个词也是一种动物的名称,并结合生活经验明白其意思。3.建构独特的文化概念。每门语言都有其特有的概念系统。英语绘本中有着丰富的英语概念,有些概念和汉语中的概念不同,其原因是文化的不同。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绘本中出现的独特文化概念,可以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对比中国文化、建构新的概念,从而促进逻辑性思维的发展。例如,《牛津英语话中国level1》中的Hello,Beijing!这个绘本故事中出现了学生熟悉的概念,比如noodles。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对比中外noodles的区别,引导学生建构全新概念,实现在挖掘独特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三、发展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绘本语言图文呼应,更加形象具体地传递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态度、人物特性的变化以及故事场景的变化等信息,这些都是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关键点。尤其要注意教学中的意义建构,因为批判性阅读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意义建构活动,批判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社会价值认同。1.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绘本图片和文字背后隐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识别图片中的人物、事件、情感信息,并与文字信息相对应,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从而进行批判性意义建构。以绘本LlamaLlamaredPajama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绘本图片和文字,发现小羊驼折腾的原因是想要妈妈陪伴自己,明确作者通过描述“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应该独立自主”这一主题。基于此,教师设计相应活动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小组讨论“小羊驼的做法是否恰当”并给出评价和理由,以角色扮演尝试更好地演绎对妈妈的依赖之情等活动。还可以拓展主题,进一步建构“陪伴”,甚至“良好的睡眠习惯”等的意义概念。2.评价人物变化的合理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人物变化的依据,从而对人物特性作出有理有据的评价;还可以依据图片和文字提供的信息,批判性地分析绘本中出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行为与事件关联性等。以《丽声北极星》自然拼读绘本第三级中的小故事Jakecanbake为例,它讲述了男孩Jake想要为妈妈做一个生日蛋糕,但是遇到了困难,他就去请教亲人帮忙做蛋糕,但是大家都不会,最后他自己独立完成了蛋糕,妈妈特别开心地称赞了他。故事主人公Jake的变化深入人心,图片细腻呈现了他最开始的满心期待,中间遇到困难不放弃,最后没有得到帮助依然敢于尝试的行为以及表情变化。文字则通过多种语气词反映了人物的变化。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Jake的变化之后,可以设计学生评价活动,依据变化给出合情合理的评价;还可以分析Jake与Nan、Dad的互动以及其如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评价过程中,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建构批判性社会文化意义,促进批判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3.把握事实的准确度与观点的清晰度。科普类绘本有大量的事实类信息。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可以就事实是否准确、充分、典型、科学、合理、可验证以及有没有反例等进行多方面批判性分析。以《大猫英语分级阅读》二级1中的WorldofFootball为例。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绘本中的图片判断这是科普类绘本,然后评价图片和文字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全部事实。例如,学生可以轻松发现绘本第一句“每个人都踢足球”不符合中国实际,此观点不准确。下一步,设计语言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给出对此句的评价,讨论“作者是否想要展示国外小朋友对足球这门运动的热爱”,然后运用语言评价对作者观念的看法,比如“自己要怎么做”,从而建构正确的运动观。

四、激发创新性思维的策略

1.妙用绘本图片的留白处和转折点。绘本图片留白处可用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好地方。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或场景去补充空白,基于故事结尾去续写下个故事等等,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以《多维阅读》第8级的绘本MoonMouse为例,故事讲述了一只小老鼠上了太空被发现,被人类带回地球成了明星老鼠。故事没有呈现小老鼠是怎么到太空舱里的,而小老鼠在太空的生活也仅有一幅图片。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图片的留白处来提问,鼓励学生想象并联系已有的关于太空的知识去表达个人想法。故事类绘本中还会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情节转折。以《丽声北极星》自然拼读绘本第一级中的AdamandtheBear为例,故事一开始,小男孩Adam看到了一头熊,他非常害怕就一直跑,最后这头熊竟然追到了Adam家,从窗户那里还回来Adam的背包,原来它追Adam的原因是要还包,这个特别的情节转折点也是要挖掘的关键点。可先围绕这个转折点进行讨论,然后再续写这个故事。2.找到绘本文字的新颖点。原版引进的英文绘本中存在很多拟声词、形容词、动词,这些词在教材中不会出现,甚至在汉语里也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例如兰登书屋出版社出版的StepintoReading系列1中的APhonicsReader:MouseMakesWords里出现了很多小老鼠搬运字母过程中小动物们发出的拟声词。这些新颖点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成为学生模仿和创造的起点。基于此,学生可以自由创造拟声词,在有趣的活动中激发思维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学习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5(6):73-79.

思维品质范文篇10

***

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测试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大量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它既有认知的参加,也有情感的参加,更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就当前语文测试和高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我以为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把握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一、激发需求心态

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

当前中学生,特别是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对现代文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高中以后,文艺性的作品尽管仍然需要加强阅读,但是在教材和一些阅读测试训练中增加了不少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高中学生往往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跃动不起来,而恰恰这些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社会学家认为,任何阅读都要受到社会要求的制约。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目前,在校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是一种专门的理解型阅读训练。近几年来,高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所选的材料,基本上是现当代能够反映人们日常生活阅读实际的文章,材料的内容多种多样,有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社会的;形象的、理论的。材料的文体也不拘一格,其中尤其是议论性和说明性的文字占有相当的比例。因为随着科技发展的社会化、现代化,将来的高中学生不管是学文的,还是学理的,不管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工作,均要接触这一类的大量的文章。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高中与大一的学生应该多练习这两体文字;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1]对朱先生的这一见解,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顾黄初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阐述:“朱氏强调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训练,一是由于这两体文字最能显示学生的思路的清晰度和严密度,二是由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2]两位先生谈的虽然是作文的问题,其实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

训练这类现代文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高中阅读教学应着重于理性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鉴于此,现在好多国家都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并以此作为测试学生读书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和目的,要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引导学生问问自己,在阅读方面,你好什么,乐什么;阅读的好与乐是否还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维;明确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对于自己能力的培养,跟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何联系。这样,阅读的动力就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阅读的心理素质产生质的飞跃的标志。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训练才能进入高度自觉的境界。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进行训练外,每学期还可以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文质兼优、短小精悍、贴切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按序列编拟一些训练题,经常让学生去阅读,去历练,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需求心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性一步。

二、强化整体观念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3]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而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化整体性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调对读物本身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现代文的阅读训练,一般是以篇为单位进行的,是立足于全篇这一整体的。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意思也就是说,文章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的字词句段,也不能只抠只言片语、个别章节,获取杂乱零碎的知识与信息,而要善于从总体上去驾驭它,把握它,理解它。阅读的精力应放在揣摩作者意图,着重抓住文章的主要精神、内容要点、思路脉络这些全局性的问题上。这些问题抓住了,理解了,字词句、层次关系、表现方法这些局部性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或者起码可以说为正确解决局部性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现代文的阅读训练远不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简单相加,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读懂一篇篇难易程度与所学教材大体相当的各类体裁文章的能力,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各个单项知识及其技能去读懂一篇篇文章。这一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阅读训练材料和高考试题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小到对一个词语、句子的理解,大到对某一段落、某一信息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都要求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放到一定的思维流程中去思考。比如考查修辞手法,不仅要从狭义的辞格上去认识,而且要从语义上直至从作者的感情、写作的意图等方面去理解;考查某一段材料的内容,就要联系其他的材料,研究它们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可是每次练习或高考,仍有不少学生忽略整体感受,他们重文句轻篇章、重局部轻整体,缺少统览全篇、整体把握的思维方法,缺乏整体性思维品质,有的只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对某些局部的理解,没有把材料各组成部分的情况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研究,领会其通篇的内容和形成,得出整体性的结论。所以说,要使文字信息的传输发挥有效的整体作用,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思维方式。

2.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现代文阅读训练用于检测的题目,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产生的,而提供的阅读材料一般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题目的设计必然联系整篇文章。这就决定了题目设计的整体性。在各类练习、测试题内,尽管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考查的能力很多,题型变化很大,但在训练与测试时不可能也不允许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所设计的题目只能依据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作整体设计,使之既有重点,又能反映文章的全貌。训练与测试,自然要牵涉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考查这些知识往往与考查运用这类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是为理解与鉴赏文章服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实际能力,而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才能得以培养。

可是,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不能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了解发问要点同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拿到文章,一读题目,就急急忙忙到文中寻找信息,结果不是选择片面,就是判断失误。由此可见,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必然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必然有利于对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形成一种能力。

3.注重训练程序的整体优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急于求成,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结果欲速不达,收效不大。整体教学理论及其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按照阅读理解的过程与规律,规划训练程序,优化阅读效果,同样需要整体性思维。阅读训练的程序一般分为“两部分”、“三阶段”。

“两部分”是指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先谈分项。阅读中不重视文章的整体是不对的,它无异于舍本逐末,但如果因此而轻视局部——词语句段的理解,也必然影响对文章全局的把握。所以,我们在强调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应该把视线投向影响整体性阅读能力提高的各个方面。分项训练仍应注重整体性原则,区别在于它的目标单纯。有人形象地把篇章阅读比成一台复杂的机器,把包含在篇章中的每一单项的知识,比成大机器上分解下来的一个个简单零件,并且指出,对这些“零件”的认知,不能离开整个“大机器”。这是经验之谈。为此,学生头脑中首先必须了解“大机器”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同时,还必须经常装有一份“零件清单”,当看到阅读材料需要思考问题时,立刻能从“清单”上发现激发思维的“机器零件”。比如:怎样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怎样正确理解段落的含义,怎样概括具体的内容,怎样理解抽象、含蓄的内容,怎样梳理繁复的内容,怎样明确指代的内容,怎样把握关键的语句,怎样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评赏作品的写作技巧,怎样准确地评价文学作品,怎样进行比较阅读,等等。这些局部训练显示了有序性,局部优化了,就能为取得阅读的整体高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训练”是指在分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将点连成线的全方位的理解训练,即由语文形式到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直至表达效果的探索。综合训练方式多样,不拘一格,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考查阅读能力。无论是分项,还是综合,都显示了阅读训练的有序化。这种有序训练在整体性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必然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个阶段”是指阅读训练中思维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认知”、“选要”和“简缩概括”。这三个思维层次都是有计划地在分项和综合训练中由浅入深地逐一展开的,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知”必须整体认知,它是理解的前提,读者要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需要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句子,根据具体语境推断字义和语义,读完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能够明白写了什么。“选要”是整体制约下的摘要,就是能够在文章中尽快地判断和选择出重点词句语段和全文的内容要点。这一能力对准确而又快速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效率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简缩概括”是对整体的简缩概括,阅读时不仅要明了文章蕴含着哪些信息,而且还要善于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并用自己简括的语言反映出来,或对加工概括的答案(选项)作出选择,它包括以句或段为整体的简缩概括,也包括对全文的简缩概括,既有浅层概括,也有深层概括。

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整体优化训练的全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分到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在这一系列训练中逐步得到培养。

三、树立创造意识

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对读物的评价鉴赏上,能够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对读物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进行评赏,除了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基础知识、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接受性思维而言的,具体地说,就是在理解读物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原文的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以及思想内容的高低优劣,来一番“评头论足”,作出自己中肯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新的见解,从而获得具有创造性的新认识。比如,评赏文章,能道出人之所未道,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再如,从阅读文章中发现了别人未发现的问题,而确实是问题,这也是创造性思维。

近几年,高中现代文阅读材料中均有一定分值的评赏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之所以必要,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操和认识能力,也是正确接收信息,真正“消化”信息,并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自己有效地输出信息的本领所必须的。人的大脑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器,一般来说,对外界的信息总有所选择,有所加工,这就取决于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优劣了。阅读训练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因为人们对于事物认识从深度上或广度上出现某些不足是很自然的,表述中出现疏漏或含混现象也是难免的。教师要引发学生在无疑处见疑,在有疑处无疑。学生如一时不能发现问题,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启发,让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比如有篇题为《南郭的出路》的文章,其中一段,作者在分析和否定了一种错误态度之后,提出还有一些人则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种态度对不对,没有下文。接着作者通过比较,说:“生活中的南郭没有学好真本领,除了主观因素,还有若干客观因素。”写这些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未加交代,语意残缺,甚至给人造成这些人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是“情有可原”的印象。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指出其毛病所在,接着要求学生在恰当的地方补上两句话,使其表述完整,并简述理由。补充什么?加在何处?为何要加进这两句话?学生思维活跃,并且各抒己见……。可见,善于发现问题,对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需要发挥想象力。科学家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促进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能不断有所创见。如阅读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话、一个素材、一个情节,常常意有未尽之处,在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翼,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或大胆设想,增添补充扩展一些内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这对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再次,要有强烈的撞击意识。阅读文章的时候,朝着与常规性思考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逆向去分析思考,评价总结,则经常可以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的撞击之中获得新想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性见解。如对阅读材料中的用词、造句、构段、表述、情思主旨、风格语言等,均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必须这样,而不是那样,或不能那样;如不这样,将会怎样。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最后,要有发散思维的能力。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理解事物、分析问题也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阅读的时候,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而是朝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最后得出不止一个的正确的结论。这种发散思维是进行创造性阅读时用得最多的一种思维方式。对阅读训练中关于内容和写法的思考,常常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去作出多元而准确的理解。

注释:

[1]朱自清《写作杂谈》第1078页,开明书店194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