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十篇

时间:2023-05-31 15:22:37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1

通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各方面的工作都已经全面展开,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干部围绕万元增收、旅游“二次创业”、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这是难得的发展好势头。与此同时,安全生产的任务也十分繁重,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安全生产“雪耻升位”的年度目标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因此,今天召开的安全生产例会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将会议精神贯彻到最基层,希望能够引起同志们的高度警觉、高度重视。

一、切实提高安全生产季度例会的质量和效果

今天各乡镇的参会情况很不理想,特别是羊角镇,秦勇副县长第一部分讲话都讲完了,还没有人参会。有些事可以上行下效,有些事是不能上行下效的,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比如说,市委、市政府针对县级可以开电视电话会,因为我们这批人受党的教育多年,对人生的体验更多,觉悟也更高,但乡镇不行,乡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提高安全例会的质量和效果,在这里定下一个基调:原则上,今后的安全生产例会不再以电视电话会形式召开。安全生产例会的这种电视电话会议形式是七、八年前创建的,现在应该加以改革。安全生产例会应该是开放式、流动式的分片区召开。安委会成员单位要根据季度工作运行情况提交议题在例会上研究,每一次例会解决3至5个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方面的问题。

二、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性检查

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县监察局、督查室、县安监局和相关部门参加,对去年下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安全生产的文件、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综合性检查。认真制定好检查方案,罗列出具体要求,检查的标准、方式、要求要“三统一”。然后分片区、分乡镇开展一次综合性检查。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要明确到单位、到人,安全生产中是非界线决不能模糊。半个月之后,县政府常务会听取综合检查情况的汇报。

三、严防死守,重点把好安全生产四道关口

(一)道路交通安全关口。“3.20”事故的当天,市政府分管安全的刘学普副市长正在武隆检查工作,这件事根本不应该发生。该事故发生前,全县今年安全生产只死亡一个人,在去年的基础上是百分之百的下降。道路交通安全这道关口必须严防死守。严防死守,我们要坚持三条:严格例检,严格整治,严格执法。车站进出车辆要严格例检。严格地整治隐患。县交委向我汇报全县需要做100公里道路安全防护栏,才能消除很多道路隐患。我当即表态可以做,先把方案做上来,常务会研究了就实施。在生产大发展这个期间安全要大执法,安全生产领域特别是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执法一律要走高线,不许让任何人说情,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如果在执法上(来源:文秘站 )让一分,就会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另外,乡镇的道路交通安全要切实加强。全县共聘请了108个交通协管员,全部安排在乡镇,要把这批人充分利用起来,要运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段,保证辖区不再出现大的交通安全事故。目前,这些交通协管员反映工资比较低,乡镇要研究与工作挂钩的补充措施,适当提高其工资标准。对于老百姓的安全宣传,一定要做到严厉的宣传,严格的宣传,铺天盖地的宣传。农用车、摩托车管理的主体是乡镇,管理村社道路的农用车、摩托车那就是乡镇的责任,一定要把这块管死。

(二)地质安全关口。3月26日在地环站开了地灾防治现场会,县国土房管局落实得较好。乡镇也是地灾防治的责任主体,很多乡镇都有a级监控点,绝大部分乡镇有b级监控点,所有的乡镇都有c级监控点。每个乡镇一定要落实值班队伍、值班制度、值班报告“三到位”的工作要求,从现在开始进入汛期的值班。

(三)建筑安全关口。市安监局指出我县安全生产工作最薄弱的环节在于建筑安全。县城乡建委没有设立建筑安全管理站,我给编办下了指令,同意成立建筑安全管理站。县城乡建委要把人员调配到位,一定要切实加强面上建筑安全的检测、监督、执法。

(四)矿山安全关口。矿山安全包括煤矿、非煤矿山的安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守住这道关口。去年我县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管理得非常好,没有死亡一人,今年要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态势。非煤矿山安全这一块,也需要加强。

四、筹备“武隆交通安全月”活动

五月份是我县旅游的高峰,今年三、四月份各旅游景区就已经是人头攒动,五月份游客会更多。所以把五月份定为“交通安全月”,从现在开始抓紧筹备。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将规范性的、标准性的安全管理措施列入道路交通常态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举措,确保安全月活动能够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2

关键词:乡镇企业;消防管理;对策

Abstract: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township enterpris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 pillar of the loc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vigorous momentum and fire control work of weak form strong contrast, strengthen the town enterprise fire safety work has the delay. This paper will be through the town enterprise fire control work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iscussion, to begin the job to offer reference for the next step.

Keywords: township enterprise; Fir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农村个私企业、家庭作坊日益增多,而由此产生的消防安全隐患日益突出。如何加强乡镇消防安全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是消防部队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的现状

(一)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我国随着乡镇企业建设的加快,大部分地方政府并未对乡镇作出具体的消防规划,消防规划的滞后导致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各乡镇的消火栓不足,消防通道不畅,企业的供水供电也不符合消防要求,更甚有的村镇未设置任何消防设施,致使许多火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扑救。尽管近年来农村消防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总的来看,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消防安全布局不合理、消防通道不畅已成为制约农村消防工作发展的难题。

(二)乡镇企业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意识淡化,消防安全管理处于低水平状态。乡镇企业正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模式传统的进程中,为达到短期资本积累,企业主把办企业的目光最大限度地聚焦在获取利润上,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企业电器线路私接乱拉、违规作业等漠视消防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消防安全管理处于不到位、不规范、不严格的状况。同时,大部分乡镇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现行的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不能达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往往在选址、建筑材料、防火间距、消防车通道等方面存在问题。

而乡镇企业员工文化基础薄弱、思想观念落后,流动频繁,大部分都未经过消防安全培训,不知其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不熟悉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极易发生操作失误引发火灾事故,且不懂使用消防设施,不懂火灾扑救及逃生方法以及自救与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直接影响着火灾的发生和人员的伤亡。

(三)社会对乡镇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指导和管理。一是社会未建立相应的约束保障机制或是规范消防安全管理的具体规则来对企业消防管理进行指导;二是社会上可供企业选择的人员大多都未经过专门的消防安全培训;三是没有相应的咨询服务机构为乡镇企业提供安全管理方面的服务,合理化解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之间的矛盾;。

(四)现阶段消防机构监督力量不能满足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趋势。目前,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且规模相对较小,很多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经营阶段,多属三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归属于当地派出所管辖。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派出所人员少、警务重、管辖范围广,特别是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个体私营业分散面广,相当一部分企业游离于监督检查之外,处于失控和漏管状态。

二、乡镇企业消防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固本强基,加快乡镇消防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严把建厂审核关。乡镇企业远离消防中队,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及时扑救,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以乡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各地在制定或修订城镇规划时必须同时进行消防规划,使城镇建设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企业建厂时也应按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充分考虑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等因素,并报当地公安消防部门进行审核,竣工时必须经过消防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同时,政府其他部门对明显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而生产、经营的企业要严格把关,暂缓登记发证或不发证,从源头上控制隐患,正真为乡镇企业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明确职能,齐抓共管,改革完善消防监督模式。针对目前乡镇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特点,公安、建设、安监、消防等各有关部门自觉改革和完善监督模式,发挥职能作用。把有限的消防监督力量从管理具体消防事务中解脱出来,进一步强化部门监督职能,通过建立各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大力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明确法人、公民在消防方面的任务和权利,促使其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

(三)强化基层派出所消防执法能力,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乡镇企业消防管理工作是基层派出所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由于消防监督人员不足,执法水平不高,乡镇消防安全“失控漏管”现象比较普遍,充分发挥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主导力量势在必行。各级公安消防部门应强化对派出所的消防业务指导,提高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综合能力,并授予派出所对所辖区域进行消防监督工作的一定的权力。基层派出所要有计划的开展消防监督工作,各级公安机关要严格公安派出所消防职责考核,要加强对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考评,正真把消防工作落实到基层。

(四)组建各种形式消防队伍,提高企业自身灭火救援能力。培育乡镇企业组织成立形式多样的消防队伍,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备手抬泵、手提式灭火器等必要的灭火器材,使之成为保护本单位及邻近单位消防安全的中坚力量。对企业保安人员进行系统的消防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熟悉消防业务的专兼职队伍,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培训和造册登记。这些队伍的形成可以在扑救火灾和抢救物资的时发挥重要力量,并有效配合公安消防队扑救火灾。

(五)加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消防素质。在乡镇建立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机制,完善乡镇、村消防安全宣传网络,提高乡镇企业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消防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一是要切实抓好企业业主的消防安全培训,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生产经营与消防安全的关系;二是要认真抓好特殊工种人员的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未经培训考核合格的坚决不准上岗操作;三是要向普通员工开展经常性消防知识和灭火技能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掌握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各乡镇、企业还可以在每年春节、元宵、“119”消防日等重要时期组织开展消防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消防的社会化消防安全氛围。

总之,乡镇企业消防工作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深入细致地做好消防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乡镇企业消防安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虽然乡镇企业的消防工作是当前消防工作的薄弱环节,但是只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就一定能创造出消防工作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夏广香.浅析我国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及应对措施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3

关键词:安徽省;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 

    2009年11月,安徽省在32个试点县开展以取消药品加价, 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为突破口,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 制度、财政补偿、基本药物等全方位的改革,其中,人事制度改 革旨在彻底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优化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专业、学历、技能、年龄 结构,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截止到2010年5月,32个试点县基本完 成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核定、竞争上岗全 员聘用以及分流人员安置等工作。当前,基层人事制度改革进 展情况、阶段性产出以及改革的重点难点等成为广受关注的焦 点问题,在现有情况下,开展客观的调查研究意义深远.

    为避免增加地方接待负担,本研究小组在卫生厅举办乡镇 卫生院院长培训班的同时,对来自15个县的15名中心乡镇卫 生院院长进行座谈。同时还对皖南某县卫生局局长、分管副局 长、县所有卫生院院长进行深度访谈。研究人员对上述座谈会 及访谈情况进行全程记录。本调研报告是由上述资料中涉及人 事制度改革的信息整理分析而成.

    1 分析思路与方法 1.1 分析思路 项目潜在层次效益理论(A Potential Hierarchy of Effects) 认为卫生项目/改革的产出(效益)存在潜在的等级顺序。[1]改 革参与者对活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进一步作用于他们对相关 知识、观点、技能以及未来预期的理解和学习。项目/改革实施 一段时间后,社区、个人以及整体环境的综合变化才能作用于 社区的长期健康产出.

    该理论促成了卫生项目/改革评估中项目行动与产出的逻 辑模型分析(Logic Model)。[2]逻辑模型分析的关键在于避免传 统评估所关注的“项目/改革是否有效?”,而是围绕着项目“行 动与产出”的全过程进行实时持续性评估,回答“项目是否一直 有效?”。这一评估思路的转变,直接促进了绩效评估与项目/改 革实施全程的整合。[3]我们希望本次调研能够成为对安徽省基 层医药卫生人事制度改革跟踪性评估研究的起点.

    1.2 分析方法 连续接近法(successive approximation)是通过不断地反复 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是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 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逐渐形成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 的结果。[4] 本研究立足实践,以访谈资料作为信息基础。研究成员在 经过多轮座谈、访谈后发现信息逐渐趋向饱和,采用项目潜在 层次效益理论的分析思路,通过连续接近方法,逐渐形成乡镇 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行动-产出的逻辑框架,并对每个环节出 现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收集整合,总结经验成效,剖 析问题形成的症结,提出应对的策略措施。研究还对人事制度 改革的系统性、持续性以及推广提供政策分析和建议.

    2 研究结果 2.1 人事制度改革行动-产出分析框架 安徽省基层医药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分三个环节:核定编 制、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分流人员安置三个环节。参 见皖政(2009)122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 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为便于直观的展示乡镇卫生院人 事制度改革进展,我们列出安徽省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举 措-产出(现象-问题)-基层经验与建议-问题分析的逻辑 模型分析框架(见表1).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

    在人事制度改革的三个环节中,各地在“竞争上岗,全员聘 用”环节的做法基本相同,根据文件标准,采取统一考核方法对 职工进行聘用,访谈者对该环节提出的问题很少,故表中没有 列出.

    3 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分析 3.1 人事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分析 从改革的关联性来分析,基层医药卫生人事制度改革显然 需要与卫生服务体系其它层面的改革紧紧联系在一起。新型合 作医疗首先从制度改革层面推动了基层县-乡-村三级卫生 服务体系组织结构的加固。基层人事制度改革从优化供方服 务、绩效工资制度从支付层面、基本卫生服务功能定位从服务 内涵等一系列组织内的制度改革来促进三级网的发展。不同的 制度改革之间的衔接很重要,比如绩效工资如何体现乡镇卫生 院有编缺岗的情况下在聘人员超负荷劳动补偿?公共卫生服务 人员的职责内容、服务质量如何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补 偿一一对应?如何保证分流人员和聘用在岗人员与基层社会保 障体系的无缝对接?在改革过程中如何落实财政补助办法?这 些问题都是确保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

    从改革的内容来分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人事制度改 革引入的重要的组织文化,在这样的组织文化指引下,如何对 于基层卫生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确立卫生院在不同阶段的 基本服务功能,发展合理的技术优势,满足未来人力资源的发 展需要是人事制度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现阶段的人事制度改 革从区域人口需求、基本卫生服务功能定位对乡镇卫生院进行 定编定岗,这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起点,但绝不能限于此,逐 步形成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建立和完善基层卫生人 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系统化管理是改革尚需进 一步深化的方向.

3.2 人事制度改革可持续发展分析 3.2.1 利益相关群体分析 考虑到乡镇卫生院刚刚完成人事制度改革,为了避免给乡 镇卫生院改革进程带来不便,我们没有对在聘以及分流人员进 行问卷调查或访谈。乡镇卫生院职工毕竟是弱势群体,这些群 体的利益已经被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充分考虑,并采取措施.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4

【关键词】城镇化 问题 模式 协调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农村城镇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长期以来受产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建设、农民素质、观念和认识障碍、政策不配套、制度障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安徽又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的农业大省,地处“经济凹地”的中部地区,外部承接着“大梯度”转移问题,内部又存在着“小梯度”发展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重而道远。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我省经济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获得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省内各市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变得十分突出起来,而导致这些市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村人口占有重大比例,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突出,进而使得整体人均收入不高。就近几年全省各地经济增长态势而言,gdp名义增长最快的与增长最慢的相差近22个百分点,实际增长最快的与增长最慢的相差近10个百分点,2008年,人均gdp高者达19000元,低者不足2500元,亳州、池州等农村人口占市总人口近70%的地区的人均gdp不足5000元。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省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到我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省农村城镇化速度相对较慢,目前农村城镇化仅为40%,农村城镇化水平滞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瓶颈”。因此,从我省省情出发,分析我省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构建正确的农村城镇化模式,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更是我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的迫切要求。

一、安徽省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城镇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从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不平衡

我省一些地方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使得城镇规模小,布局散乱。城镇规划、设置与建设盲目跟随,盲目效仿,没有做到一切从当地实情出发,导致城镇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规模不大、城市首位度低、劳动力素质低。此外,我省城镇化地域反差较大,沿江城市群的马芜铜地区及合肥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域,但安庆、滁州、六安等后撤区并市的地区城镇化水平靠后。

2.各级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城镇职能体系不够完善、经济中心职能较弱

全省在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把耕地围起来、楼房建起来、农民进城来就是城镇化”的片面认识,没有做到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改造、自然村合并,而且很多县城及其以下的城镇总体外观仍是“一条街、一个集市、几幢机关办公楼”,部分中小城市也仅是“低层次”的政府驻地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忽视了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忽略了与第二、三产业的配置。因此,从建筑表像看起来是“城镇化”了,但实质没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无论是城镇管理者还是居民,都没有在意识上实现从“县”到“市”、从“乡”到“镇”的根本性转变。城镇职能体系不完善甚至得不到任何体现,经济中心职能较弱。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即使是相对处于全省城镇体系核心地位,其城市行政中心职能也要大于经济中心职能,对全省经济的带动力不强,马鞍山等这样的工矿城市经济职能单一,不具备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条件,其它诸如阜阳、宿州、巢湖、宣城、池州等城市工业职能更显薄弱。

3.城市之间的联动效应不突出,难以形成经济聚集效应

从全省总体来看,虽然合巢芜、马芜铜一线已经形成城镇集群式发展,蚌埠、淮南、淮北、宿州初步形成城镇群,但其它多数地级城市与周边的县城经济联系疏远,没有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城市之间、县城之间的竞争性大于合作性,联动效应较弱,迫切需要从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高度,通过产业特色、布局形态、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塑造,构建集群发展、使得小城镇的经济聚集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4.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待加强

城镇尤其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大都以当地政府投资为主,而目前的财税政策严重弱化了地方政府的投入能力。比如我省的铜陵市,工业在经济中比重接近60%,财政收入上缴也接近60%,可用财力有限。安徽县及县以下地方财政则更加困难,多数仅够维持正常运转,难以挤出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如此一来,本身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造成投入不足的同时,产生了乡镇政府沉重负债的问题。此外,一些地方挪用国家和省、市规定收缴的小城镇建设资金,一些本该返还用于建设小城镇的资金如土地出让金、市场管理费等不能全额返还,小城镇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政出多门,既存在“政府主体越位”的情况,又存在“政府主体缺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城镇的正常管理和维护。

经过课题组初步分析得知,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几方面。

(1)观念方面。长期以来,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对立的鸿沟、习惯地把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咎于进城农民身上,农民进城可能会加剧城市基础设施负担甚至造成对基础设施破坏、农民素质低下、进城农民抢城里人的饭碗等观念一直存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采取不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政策,严重制约了安徽及全国城镇化的发展,使其被迫走上了一条非城镇化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2)产业方面。产业规划起点不高,千遍一律、特色不明显等,没有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不注重各地的不同经验,发展不同农业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导致第一、第二产业的服务效率底下,农村劳动力主义缓慢,农民生活质量不高。

(3)投资方面。从以上分析安徽区位劣势可以发现,安徽这样的内陆省份有效投资明显低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国家投资不足,外资投资更是有限,这就使这些地区的重工业发展缓慢,从而影响其城镇化进程。

(4)制度方面。我国城乡分隔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在1958年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项政策严格制约着农村居民向城市、尤其是向大城市迁入,导致农民“进厂不进城”。尽管这种制度在最近几年开始放松,但仍存在诸多条件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使城乡居民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此外,在土地制度、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等也存在很多问题。

二、推进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模式探析

从以上对我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我们得出,在当前我省的农村城镇化滞后的情况下,仅用单一的模式难以解决问题。目前城镇化模式是理论界争论的中心,有“小城镇论”、“中等城镇论”、“大城市论”。本课题的重点是就研究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对理论的争论并不做任何评论。我们认为,大中小城市同时发展是解决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逐步构成以三大城镇群为核心,当地中心城市为龙头,小城镇为基础,以小村镇向周边地区辐射、比例协调、合理布局、多层次、多功能的城镇体系。

1.以三大中心城镇群为核心,整合省、市、县域优势资源,促进更大范围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加强对沿江城镇带的关注力度,加上合肥省会经济圈、沿淮城镇群,我省的城镇体系是以皖江城镇带、合肥经济圈、沿淮城镇群三大城镇群为核心来构成安徽省22个城市这样一个城镇群,最新规划显示,到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5%。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就应该做到科学规划,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形象建设。要根据当地的制约因素、面临的机遇、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经济结构、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要素进行合理定位,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向。在产业结构上,要充分利用城镇的集聚效应,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可以为提高第一、第二产业的效率服务。二是可以促进劳动力利用和农村劳动力才转移。三是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从而对拉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发挥起带头作用

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发挥起带头作用,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主要有以下几点:(1)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培育壮大产业支撑上。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围绕工业基地建设,突出高科技和无污染,加快产业聚集;要继续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招商引资队伍;坚持和完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各地领导联系制度、建立健全落地项目服务单位责任制。(2)必须大力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产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产业能有效产生竞争优势。一方面为了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另一面为了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必须选择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大农产品的附属加工,形成更长一条拉长产业链条,转变现有农户分散、小规模的经营和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而使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3)必须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强调特色。对已经发展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小城镇,要集中力量,重点扶持, 使其迅速发展,力争建成经济强镇和中心镇,带动其他小城镇发展。

3.以小城镇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其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功能

小城镇处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连接城乡、接收和传递城市辐射的重要枢纽,起着传播城市文明,诱导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双重作用。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动功能,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重点提升重点小城镇的功能。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的软、硬件建设力度,是小城镇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提高小城镇规划起点,必须根据“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繁荣经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的实际,合理制订和完善小城镇发展规划。

在小城镇建设中,要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规划和发展的位置。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主要应做好硬化“两道”,即进出小城镇的公路主干道和镇区内的主街道;装备“三电”,即输变电站、程控电话和电子网络;解决“三水”,即供水、排水和节约用水;搞好“四化”,即按照规划要求,对小城镇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和优化。同时,还要着力搞好文教、卫生设施配套,增加娱乐设施,配套建设影剧院、有线电视和宣传专栏,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和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以确保居民防病就医,解除后顾之忧。充分考虑居民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因素,合理确定城镇人口和产业规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何申明,高亳洲,王永明,王林.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省情省力,2005,1.

[3]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掉[j].区域与城市经济学,2009,5.

[4]高强.我国城镇化推进的模式及措施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5.

[5]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调研组.安徽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z]. 2007,7.

[6]张亚敏.新时期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3.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5

关键词:中心城市;镇域经济;百强乡镇;六里坪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072-02

1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湖北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总目标,不断调整完善战略部署。2012年在十堰市三级干部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十堰市建设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十堰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首要特点和基础特征表现在,中心城市在所处区域内同其它城市相比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堰市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第一要务在于做强十堰区域经济。

2011年10月湖北省统计局在对全省1099个乡镇2010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进行考核评价的基础上,评出了湖北省2010年百强乡镇。通过对这些百强乡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百强乡镇经济总量大,对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性强,能很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背景下,作为十堰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经济,快速找准定位、做强自身经济,对十堰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意义重大。六里坪镇位于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紧挨十堰市区,是十堰市传统的工业重镇,具备冲刺全省百强乡镇的雄厚基础。六里坪镇以全省百强乡镇为参照,结合镇情实际,如何快速建成具有很强带动性的百强乡镇,进而为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贡献,是摆在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六里坪镇与全省百强乡镇对比分析

2.1六里坪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六里坪镇地处鄂西北山区,镇内目前形成了“七纵五横”的道路框架网,规划中的武当山机场约8公里路程,是鄂西北货、客运聚散中心,区位优势突出。

2011年 ,六里坪镇社会生产总值达到36.4亿元,财政收入60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5290元。镇域经济以工业为主,镇内现有市级工业园区一个,工业企业216家,其中规模以上21家。目前形成了整车、冲压、铸锻、机加、汽车内饰件和汽车电器六大支柱产业;镇内农业以柑橘、蔬菜为主,兼有种植业。2011年全镇工业实现总产值32.8亿,农业实现生产总值1.3亿元。

在城市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方面。集镇现有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集镇人口3.1万人。域内有垃圾处理场1个、大型污水厂一座;金融网点3个,2011年末存款金额7.95亿元,贷款额9000万元。目前,全镇程控电话开通6000部,宽带接入3500户,有线电视接入55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达70%。在社会事业方面,全镇现有初中1所,小学12所,幼儿园6所,卫生院1个。

2.2全省百强乡镇特点分析

根据2010年全省乡镇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全省百强乡镇平均全口径财政收入达1.21亿元,平均一般预算收入为0.63亿元,平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1亿元,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3.2亿元。百强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实力强毋庸置疑,形成这样雄厚实力的关键,在于百强乡镇普遍具有三个重要特点。

(1)区位优势明显。

全省百强乡镇中有40个建制镇,58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从宏观所处地理位置分析,百强乡镇主要集中分布在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其中,武汉城市圈有63个,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有37个;从具体所处地理位置分析,百强乡镇基本上都处于紧邻城市的郊区,能有效吸收城市的辐射,接受城市的带动,区位比较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积聚和吸纳能力。

(2)产业结构明晰,工业带动性强。

从产业构成上分析,全省百强乡镇镇域经济基本上多以工业为主导,同时,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

在工业方面,平均每个百强乡镇拥有工业企业413.4个,工业企业从业人员9224人,分别是全省乡镇平均水平的2.87倍和3.15倍。正是由于镇内工业园区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蓬勃兴起,引领了百强乡镇镇域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百强乡镇农业呈现出产业化、商品化、效益化的发展特征。同时,农业受工业带动性强的特征明显。2010年百强乡镇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1567家,占全省乡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565家的三分之一强,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比值达到1∶1.83,远高于全省总体水平。在第三产业方面,全省百强乡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乡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9.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5个百分点,百强乡镇第三产业为镇域经济整体实力的迅速提升提供了支撑。产业结构明晰,工业带动性强是百强乡镇的普遍特征。

(3)城镇化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

高城镇化水平,为吸纳和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条件,也是百强乡镇成功的关键。2011年,全省百强乡镇的平均镇区面积为6.44平方公里,镇区平均人口28913人,分别是全省乡镇平均镇区面积的1.88倍、平均人口的2.75倍;平均镇区人口的积聚率平均为47.8%,比全省平均乡镇人口积聚率36.5%高11.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百强乡镇平均公路密度达到1.8公里/平方公里,平均银行储蓄所拥有数7.88个,市场6.62个,公园0.99个;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8%,通有线电视村达到87.6%,垃圾集中处理村达到33.5%,均远远高于全省乡镇平均水平。

2.3六里坪镇与全省百强乡镇的对比

从六里坪镇地理位置、产业构成和城镇建设的现状来看,作为十堰市重点乡镇,六里坪镇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不凡成绩,具有冲刺百强乡镇的牢固基础。

但在看到成绩和优势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六里坪镇经济发展与全省百强乡镇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业主导特色鲜明,但实力不够强;一二三产业基础好,但产业联动性弱;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涉及面广,但深度不够。着力解决这些路子走的正,但步子迈的不够快;劲鼓的足,但力未发出来的问题,是六里坪镇冲刺百强乡镇的关键。

3六里坪镇冲刺全省百强乡镇对策建议

3.1以工业为抓手,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1)加大土地开发力度,提供工业用地保障。

六里坪镇地处山区,山区工业的发展往往受制于土地,规模无法扩大。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某种资源,才有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该种资源为主的产业。伴随六里坪镇工业的发展,工业用地资源紧缺现象越来越明显,加大土地开发力度,为更多的工业企业入驻、扩大规模提供更多的土地,是六里坪壮大工业的首要要求。

(2)加大工业招商力度,促进工业升级。

招商引资,是欠发达地区采取主动,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先进地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六里坪镇工业经济发壮大需要更多的外资,需要更有效的招商。一是要建立招商引资组织机制;二是要建立健全招商决策机制,招商决策必须依据一定程序来进行,必须符合招商总目标,顺应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招商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3)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发展硬环境。

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高起点、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也正以一种全新意义诠释着“筑巢引凤”的内涵。围绕镇内工业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精心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投资、发展硬环境。

(4)提高配套服务水平,优化企业发展软环境。

产业配套能力、政府办事效率、社会治安、生产生活等综合生态环境等已成为企业发展重要的问题,按照“设施先进,税费较低,服务配套,办事高效”的要求,提高为企业的服务水平,优化发展软环境。

3.2以产业联动为抓手,形成产业互动新局面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产业间相互融合现象明显,相互之间支撑力更大。现代农业不仅仅只是通过传统的“种”、“养”“林”,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材料,现在它具有了传统第三产业具有的内涵,如观光农业。同样第二三产业的内涵也不仅仅再是局限于其内部。镇域经济的高效持续发展,需要产业间相互支撑。

多年来,六里坪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大产业的建设往往只站在该产业的范围内,思索如何促进本身的发展,而其相互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则考虑不够,关联度建设不足。如何通过第一产业的建设来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来加强第一产业,着力形成多点支撑、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六里坪冲刺百强乡镇的题中之意。

六里坪是十堰市传统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又紧接武当山,发展有机食品和旅游业的前景广阔。工业的发展中加入涉农元素、涉旅元素既是六里坪工业发展的新突破点,也是打造产业联动,促进农业、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构成;传统农业中加入观光农业既是传统农业效率的提高,又是对武当旅游拓展区建设的补充。努力把打造百亿工业园和建设武当旅游拓展区、建设十堰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结合起来,形成产业互动局面,是六里坪提升镇域经济、冲刺百强乡镇的重要一环。

3.3以配套服务建设为抓手,提供镇域经济发展新支撑

配套服务设施是指为满足居住的需要而建设的各种服务性设施。包括停车设施、娱乐设施及教育、医疗、商业、饮食等各种公共建筑。 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全省百强乡镇的特点,也是留住企业、留住人才的基础。针对六里坪镇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大金融、教育、医疗、饮食、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建设,让外来投资者安心、扎根创业。

参考文献

[1]湖北省镇域经济及百强乡镇发展评价报告[R].

[2]陆立军等.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湖北统计年鉴2011[S].

[4]沈正平.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国软科学,2004.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6

按照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领导班子成员要带队开展调研,带头撰写报告的要求,我结合我局的职能特点,对如何充分发挥乡镇街安监站的职能作用进行了深入调研,在以往掌握基层安监情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了调研,实地走访了部分乡镇。通过与乡镇分管领导和安监站有关人员座谈、查看基础档案材料、现场检查企业等方式,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了我区乡镇街安全生产工作的运行情况,调研中,对一些乡镇街安监机构建设和安监工作存在的问题所在单位领导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促进了乡镇街机构建设和安全监管工作的完善和规范,达到了调研活动的要求。

一、我区乡镇街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迅速,企业投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区工商局注册的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和经济组织约20__0家,其中与部门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生产型企业达1600余家。安全生产工作涉及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多个高危行业领域,其中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145家,非煤矿山企业42家,冶金企业17家,建筑施工企业47家,学校235家,商场市场70家,安全生产点多、线长、面广,安全监管任务繁重。

从调研情况看,我区乡镇街安全生产工作在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断加强,作用越来越突出的基本态势。20__年底,经区编办批准,29个乡镇街均设立了安监站,去年上半年,所有乡镇都挂牌成立了安监站。安监站为副科级,每站设2—3人,人员均为乡镇自收自支事业编,统一挂靠在乡镇企业服务中心。目前,我区乡镇街共有专兼职安监干部62人。

(一)领导和组织机构已经形成。各乡镇均建立了安委会和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担任安委会主任,明确行政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负责工业经济工作的副书记或负责政法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并具体分管安全生产工作,镇经委、电管站、工商所、派出所、卫生所、安监站、工商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例会,传达上级要求、分析安全形势、进行工作部署,并且针对重点时期、季节性特点每年开展6-8次安全生产联合检查。

(二)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比较明确。各乡镇街尤其是工业企业数量较多、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街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较高,均制定了乡镇一级负责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度,遇重大问题乡镇街一把手亲自过问、亲自协调解决。同时,建立了区域内村居和企业安全生产网络,每个村居都由治保主任任安全监督员,全区村居一级共有800余名安全生产监督员;区域内的生产型企业也都确定至少一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做好本企业安全工作的同时,协助乡镇街安监站做好日常工作。乡镇街对企业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面要求较严,乡镇街安委会每年与辖区内企业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并经常性地开展宣传培训

教育,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三)日常监管工作模式已经成型。我区安监站的基础档案和基本工作制度已初步建立起来,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制度、事故隐患排查管理制度、例会制度、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检查制度、告诫制度、重大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等,并有基本工作台帐,如安全生产会议台帐、检查台帐、生产经营单位分类明细台帐、培训教育台帐、特种作业人员台帐、特种设备台帐、事故管理台帐等。各安监站对辖区内企业都有比较详细的底档,包括企业类型、生产规模和产品、负责人姓名、联系方式、主要工艺和特种设备等,此次隐患排查登记也主要依据这些底档。安监站与在控企业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需召开安全生产会议、组织宣传培训企业能召之即来,日常检查企业也能够较好的配合。一般情况下,安监站人员每月可对辖区内重点企业检查一次,每季度会同有关部门联合检查一次,暑期、冬季以及重要节假日、重要整治活动期间还要由主要领导带队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下发由我局印制的“检查记录”、“隐患整改通知书”,一般每年安监站下达的整改通知书在50份左右。总体看,安监站对辖区企业安全生产发挥了一定的监管作用。

(四)探索和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许多安监站的同志立足安全监管的最基层,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安全监管的内涵。一是针对区域安全隐患特点制定安全标准。如崔黄口镇地毯行业十分集中,共有各类地毯生产经营单位200家左右,其中地毯喷胶工艺环节易发生火患。崔黄口镇安监站的两名工作人员都已从事安全工作15年以上,对地毯行业十分熟悉,经认真研究总结,他们制定了地毯喷胶工艺安全标准和实施细则,发到所有地毯企业,并按照此标准进行指导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地毯行业安全水平的提升。二是加强统一规范管理。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安全生产不会管、不知如何管的问题,许多安监站从搞好服务入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如下朱庄街安监站以表格的形式编制了《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手册》,内容包括:组织机构设置制度、安全生产月检查和隐患整改记录制度、安全管理人员考核培训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三级教育制度、重大危险源责任制度、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等15项内容,使各项管理制度得到量化分解,达到了简洁、实用、便于操作的效果。他们将手册发到每个企业,并每周印发安全生产信息动态,提高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三是严格监管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安监站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十分重视,调研中基层安监人员普遍反映,要使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关键在企业负责人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如果企业负责人把安全不当回事,监管外力再大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曹子里、河西务、泗村店等乡镇安监站在不断加强检查的同时,利用与企业负责人都比较熟识的优势,结合事故案例向他们推心置腹地讲事故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对从业者和人身家庭造成的伤害,以及企业负责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负责人感到安监站不是找自己的麻烦,是为企业好、为自己好,主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四是注重发挥工作经验丰富的安监干部的作用。乡镇安监工作处于最基层,任务重、压力大,对安监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需要对辖区内企业工艺、隐患等问题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更好地把握如何与企业打交道、与各个部门打交道。因此,在人员配备上各乡镇街注意把安全监管经验丰富的同志留在安监岗位上,据统计我区各乡镇有10年以上安监工作经历的同志占总数的50%以上,这些同志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履行着安全监管的责任,另一方面带领新同志开拓进取,起着“传、帮、带”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不仅是乡镇街安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主管局也是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查找到的工作中的不足。

(一)各乡镇街安全监管力量很不均衡。调研中感到,象杨村、汊沽港、下朱庄等经济总量大、发展快的乡镇街,都配备了3-5名专职安监人员,专门从事日常的安全生产监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较高,对于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而其它乡镇街安监人员少,大部分为兼职,安监人员除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外,还承担着环保、环境卫生、劳动保障包村等项事务,只能拿出一半精力做安全工作。监管工作的作用不够突出,分析原因主要是与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鉴于这种重视程度不均的情况,就要求我们主管局要针对各乡镇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安监站各项工作刚起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还不强。大多数乡镇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安全监管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基础工作薄弱。比如工作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档案不齐全,隐患排查整改资料不全面,日常监察记录不规范等问题。这说明我们对安监站基础工作的检查、管理、指导的力度欠缺。

(三)条件简陋,手段落后,兼职过多。除杨村、下朱庄、汊沽港等乡镇街外,大多数乡镇均无专车、电脑,更没有录音录像设备,日常检查靠安监人员自用的摩托车或自行车,现场检查手段主要是手摸、眼看、嘴说,影响到监察工作的开展。

(四)专业水平有限,跟不上企业的发展。由于专业技术知识缺乏,知识更新跟不上,安监人员到到企业检查多靠经验、靠对传统安全工作的认识,所以往往能检查的多是电线是否、设备有否防护罩、职工戴没戴防护品等,对迅速发展的新型企业几乎不知道查什么,往往进企业多停留在走一圈看看,提醒注意的层面上,很难发现实质性的隐患问题。

(五)执法权尚未确立。安监人员的检查还处在提醒、劝诫的阶段,在执法程序、证据提取、统一文书使用方面都还没有到位。同时,执法素质低,由于与所在地企业比较熟悉,也存在监管过程中讲情面的现象。

(六)部分安监人员身份、待遇长期得不到解决,工作压力较大。据了解,有的乡镇街安监站长是由乡镇街任命的,虽然名义上是副科级职务,但待遇始终未兑现,工作热情受到很大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为群众办实事不仅是提升科学发展活动影响力的有效方法,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的根本体现。经调研,提出了五点对策和建议,以提高我区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一)出台政策。积极向市局报告,申请协调,制定出台有关加强乡镇安全生产工作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乡镇安全生产工作的职责、权限及安监站建设的总体要求、安监站建设标准,然后由区县安监局向乡镇街委托执法,确立安监站执法的主体地位。

(二)加强培训。建立乡镇安全生产工作主管乡镇长、安监站长轮训制度,每年用1—2周的时间进行轮训,将乡镇一级所有安监干部轮训一遍。同时,出台政策鼓励安监干部参加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培养出各方面的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全面提高安监干部专业素质。

(三)加大投入。积极与乡镇街协调,为安监站拨专款,解决其车辆、装备及办公环境改善问题。

(四)严格考核。进一步完善乡镇街安全监管工作考核评比办法,实行目标化、量化管理,每年度评比一次,奖优罚劣,督促乡镇安全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五)以点带面。积极总结开展乡镇安全生产好的经验和做法,树立典型,通过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开展研讨等多种方式,加强指导协调,促进乡镇街安全工作全面上水平。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7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 基尼系数 城乡统筹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属于成都市主城区,其土地肥沃、岷江灌溉,以“金温江”闻名海外。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温江撤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成为成都市特大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都推行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温江区作为撤县并区的新兴发展区必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因此,我们选取温江区作为此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对象。

一、城乡收入不平等基本理论

自刘易斯提出经典的二元经济理论以来,世界范围内关于二元经济的探究与争论一直没有停止。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步入市场经济轨道,现代工业部门的飞速发展与传统农业部门的相对滞后使得城乡二元结构越来越明显,如何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本文采用当前较为通用的基尼系数作为测算依据,其计算涉及到收入相对差距和人口分布状况两个因素,公式如下:

Gur:城乡居民间基尼系数,Pu: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率,R:城乡间人均收入之比

下面引用陈建东等人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分析》一文中分析城乡之间基尼系数的几个重要结论:

1、假设R不变,对Gur进行求导,求得极值点处得■。当Pu<Pumax时,随着城镇人口比率的增加,基尼系数在不断提高。而当Pu>Pumax时,随着城镇人口比率的提高,基尼系数则开始不断下降。也就是说,基尼系数随城镇人口比率的变化曲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大致呈倒U型。

2、由于■,很显然,假定城镇人口比率Pu不变,降低城乡间的收入比有利于降低基尼系数,而■,也就意味着虽然城乡间收入比的扩大会导致基尼系数上升,但是这种上升趋势会逐渐变缓,城乡间收入比对基尼系数的影响会逐渐变小。

3、假设城乡人均收入比从R上升到R’,且城市人口比重从Pu 上升到Pu’,则相对应的Gur将变为Gur’。

式中:(1)表示城乡人均收入比变化对Gur的贡献。(2)表示城镇人口变化对Gur的贡献。(3)表示城镇人口和城乡居民收入比的交集对Gur 的贡献。

二、温江区收入不平等变化趋势

为了研究温江区收入不平等变化趋势,笔者选取了从2001—2010年10年间的温江区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由于温江区统计局没有更早的城市化率数据,所以最早只取到了2001年的数据),发现近10年来温江区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呈现小幅波动,整体逐渐趋于平稳,并在2009年开始显现一定下降趋势,而城镇化率水平则不断上升,在后3年上升速度明显加快,从2008年的48.9%到2010年的53.9%,每年近乎增长3个百分点。根据每一年的城乡收入比R以及城镇化率水平Pu,笔者计算出每一年对应的Pumax,结果显示,从2003年开始,Pu逐渐超过了Pumax,当年Pu为41.2%,Pumax为38.84%,到2010年,Pu达到53.9%,Pumax仅为43.38%,说明基尼系数已经进入了倒U型曲线的后半段区域。

由于在2001—2010年间,城乡居民收入比与城镇人口比率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为了研究城镇人口比率以及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对于基尼系数的影响分别是多少,根据第二部分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城乡间收入比的变化使得基尼系数下降了0.0212,对ΔGur的贡献率为-63.9%;城镇人口比率变化使得基尼系数下降了0.0163,对ΔGur的贡献率为-49.09%;城镇人口比率与城乡间收入比的交集使得基尼系数上升了0.0033,对ΔGur贡献率为11.99%。

正如上述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一样,在缓解城乡间收入差距的问题上,降低城乡居民收入比与提高城镇化率都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为了研究各因素对于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大小,我们先假设城镇化率不变,如果城乡间收入比从2001年的2.37下降到2010年的2.18,基尼系数将会由0.2123下降为0.1924;若城乡间收入比保持不变,城镇人口比率从2001年的40.4%上升到2010年的53.9%,基尼系数将会由2001年的0.2123下降为0.1958。这也与前文对基尼系数的数理分析结果相符,在城镇化的初始阶段,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收入基尼系数会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但是,当Pu大于Pumax后,随着城镇化率的继续提高,将有助改善城乡间的收入不平等状况,而收入比则与基尼系数呈现同增同减的趋势,并且随着收入比的上升,其对基尼系数的影响越来越小。所以如何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城镇化率和降低城乡居民收入之比。

三、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温江区统计年鉴中将居民收入来源分为四类: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转移性收入则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对于工资性收入的基尼系数演化趋势,笔者选用了2003—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整体上温江区的城乡之间工资性收入比在下降,并且已经进入Pu>Pumax的阶段,此时无论是降低城乡工资性收入比还是提高城镇化率都推动了基尼系数的下降。其基尼系数2003年为0.3729,而到2010年仅为0.2476,下降趋势明显,可见温江区在改善农民工资性收入上取得的显著成效。

而对于转移性收入的基尼系数我们同样采用2003—2010年的数据,发现目前城乡间转移性收入差距较为明显。2003—2008年,城乡间转移性收入之比出现了波动,但是以2003年与2008年这两年来看,基本保持一致(2003年为14.4744,2008年为13.9839)。根据对Pumax的计算,发现城乡间转移性收入基尼系数已处于Pu>Pumax阶段,此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转移性收入基尼系数在不断下降。城镇化率由2003年的0.4120提高到2010年的0.5390,而转移性收入基尼系数由2003年的0.4982降到了2010年的0.2935。

(二)城镇化水平

根据近10年来温江区与全国城镇化率水平演化趋势对比,从整体趋势上,温江区的城镇化水平在2000年以前与全国水平大体相当,甚至略低于全国水平。但在2003年之后,温江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开始超过全国水平,2001—2010年10年间,温江区的城镇人口比率增长速度为4.21%,较之全国增速快了近1个百分点,可见近年来温江区正在极力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三)敏感性分析

为了研究在温江区当前的发展阶段,改善城乡人口收入之比和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各自影响水平,我们对Gur分别做关于R和Pu的敏感性分析。

1、假定R=2.7163保持不变,研究Pu变化的影响,由基尼系数公式可得

做Gur关于Pu的敏感性分析,其敏感度记为S(Gur,Pu),定义为

将Pu=0.5370代入上式,则S(Gur,Pu)=-0.6394,即城镇化人口比率增加1%,城乡间收入基尼系数将下降0.6394%。

2、假定Pu=0.5370保持不变,研究R变化的影响,同理可得 S(Gur,R)=0.8236,即城乡人均收入之比降低1%,城乡间收入基尼系数将下降0.8263%。

从敏感性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无论是提高城镇化水平还是降低城乡间收入之比,对于改善城乡间收入差距都有明显的效果。并且在现阶段,似乎降低城乡间收入之比对于改善基尼系数的影响要更大一些,但在整个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城乡收入比的影响是否更大?我们发现,2001—2009年城乡间收入比在2.35上下波动,在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相比2009年骤降了7%,为了剔除最后一年的影响,我们只看2001—2009年间,城乡居民收入比与城镇化水平对于城乡间基尼系数的贡献率,计算发现,此时城镇化水平对于基尼系数的贡献率高达81.12%,城乡间收入之比为22.63%,人口因素与收入比的交集贡献率仅为3%。这说明在这10年间,对于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现状起主要作用的是城镇化水平。

四、借鉴与不足

(一)借鉴

通过对温江区整体缩小收入差距的分析,笔者认为温江区近年来的改革是有成效的,可以借鉴之处:

1、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温江区大胆采用新型制度,如:率先实施耕地保护机制、大力发展“品牌战略”、“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帮助农民创收。这些方法不仅符合整个城乡统筹的规划,也调动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乡统筹,规划先行。温江区响应成都市政策,在全国率先将规划延伸至乡、村一级,变单纯的城市规划为城乡规划,结束了农村发展建设的无序状态,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多轨协调,编制、审批、监督“三分离”的新型规划管理体制。

3、利用科学的推进机制,加快改革的进行。温江区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以市场化的思路,积极建立以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为重点的城乡资源要素管理分配机制,统筹解决好了耕地保护的“动力”、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农村发展的“资金”三大难题。

(二)不足

1、服务业滞后。通过对比2010年温江区二、三产业构成比重与成都市的数据,温江区的第三产业仅为36.2%,远低于成都市的57.6%①。因此,温江区必须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作为温江推进城市化的新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2、城市化成本过高。农民变市民成本主要包括征地成本、拆迁成本、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及“198”区域配套成本四个部分。征地拆迁成本具体包括拆迁房屋、青苗及地面附着物补偿、社会保障支出、过渡安置费及拆迁房屋工作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包括集中安置住房建设费、集中安置土地成本、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和文教、体育、卫生及公共服务等成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包括再就业培训及培训机构运行等成本;“198”区域(“198”区域是指在中心城区198平方公里的规划非建设用地区内,规划编制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配套成本主要包括经营性资产匹配费用及其他成本。②2008年,温江区农民变市民所需成本为24.14万元/人,比2004年增加了12.69万元/人,比2007年增加了4.23万元/人。温江区农民变市民成本与同时期的成都市平均值以及其所属的二圈层平均值都高,城市化成本负担较大。

五、结论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的计算和分析,我们对于温江区的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演化趋势得到了以下结论:温江区的城乡间收入基尼系数曲线基本已经进入倒U型曲线的后半段,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乡间人均收入比的减少,基尼系数将会不断减小,目前温江区的城镇化进程已经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对温江区居民的收入部分进行分解发现,温江区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对于改善整体收入差距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外,我们对城镇化水平和城乡间收入差距分别作了敏感性分析,得出在当前的时间点上,城乡间收入之比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改善更加有效,但是从城镇化的整个进程来看,尤其是后半段,其对消除城乡差距的贡献率明显更高。所以,通过这些计算分析以及对相关政策的解读,我们针对温江区的城乡统筹做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

通过土地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引导产业转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来增加温江区综合承载能力,更多地吸引农村非农产业以及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二)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健全农业补贴机制,加快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乡镇公共服务机构,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突出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体系。集约高效打造产业载体,拓展高端产业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服务业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业整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服务业长足发展。

注:

①温江区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成都市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②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农民变市民成本调查测算情况》,《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动态》2010年第2期(总第五期)。

参考文献:

①陈建东,晋盛武,唐心越.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②周云波.城市化、城乡差距以及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J].北京:经济学,2007.8

③王小鲁,樊纲.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④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发生两极分化了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8

一、充分认识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的重要意义

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一个“海因里希法则”。这个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也就是300∶29∶1法则。海因里希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了这样一个法则。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起潜在的隐患。如果对潜在性事故毫无觉察,或者是麻木不仁,结果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纵观近几年发生的重大事故,我看不一定是巧合,年“5·30”事故,年“3·10”事故,年“4·21”事故,每隔4年在境内就发生一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虽然这不是规律,但是通过“海因里希法则”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隐患经过一定的积累之后,就存在着诱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可能。“海因里希法则”侧重于分析已发事故的背后原因,是一种事后法则。与此相反,著名的“墨菲定律”则是事前定律,它的要义是:只要有发生坏事的可能,不管可能性有多小,这个坏事肯定要发生。这不是占星师的巫术,也不是撒旦的诅咒,而是数理统计中的一条科学规律。它有一个公式p(n)=1-(1-p)n,p为概率,n可以理解为事故隐患次数,p(n)为不安全事件,无论概率有多小,当隐患越来越多时,不安全事件就越来越接近1。通过“墨菲定律”分析,只要存在不安全因素,如果还是麻木不仁,听之任之,还不不及时采取措施,不注意消除隐患,不迅速堵塞漏洞,必然会酿成事故。

了解“海因里希法则”和“墨菲定律”的目的,是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引起大家对隐患排查整改的高度重视和警觉,深刻认识到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的重要性。

针对当前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态势,国务院、省、州各级部门相继召开紧急会议,出台文件,要求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行动。为此,县委、县政府在5月中旬由县领导带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因此,在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各领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对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开展隐患排查整改,是扭转我县当前安全生产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截至5月27日,今年全县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4起,死亡28人,直接经济损失540万元,占州下达给我县控制指标的100%;同比事故起数上升13.6%,死亡人数上升21.3%,经济损失增加100万元。可以说,全县目前的安全生产形势是:隐患突出、危机四伏、问题严重。一年的时间还没过一半,全年的指标就用完了,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我们面临的压力和任务十分艰巨。在这种形势下,必须把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在手上,紧而又紧,实而又实,确保下半年不再出现死亡事故。

第二,开展隐患排查整改,是落实国务院安委会有关要求的重要举措。4月2日,国务院安委会出台了《关于立即开展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安委明电〔〕1号),明确了检查范围是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领域)的企业。随后,省州各级部门根据国务院安委会文件精神,也出台了相应的文件。近期,国务院安委会又相继对全国两起违法生产煤矿重大事故、三起重特大交通事故及清江水布垭“4·21”水上交通事故情况进行了通报,并要求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切实加强监管。正是基于以上要求,所以必须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

第三,开展隐患排查整改,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和“百日”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两项活动是今年我县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县政府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了活动方案,又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活动方案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水陆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农机、水利等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了明确,希望各乡镇、各部门按照两个活动要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制定的方案,认真扎实抓好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第四,开展隐患排查整改,是促使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有效形式。隐患是企业安全生产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外在表现形式。隐患多少及其程度,客观反映了企业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企业安全生产负责制落实,以及企业安全投入、安全科技、培训教育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排查治理隐患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解决企业安全生产各个层次的矛盾问题、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各类要素、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的过程。所以说,抓住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有利时机,是促使企业加强安全基础管理,促使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到位的有效形式。

二、关于隐患排查整改的要求和责任主体

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这项工作,把查找隐患、及时整改隐患作为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首要任务来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凡是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单位和个人,都要以务实的态度、扎实的作风、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的工作方式,把安全生产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到位,认真排查安全隐患,要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抓落实,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的抓落实,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抓落实,一个隐患一个隐患的抓落实。关于工作职责问题,县政府办已以政办函〔〕38号文行文下发,明确了县安委会各成员单位职责,这些职责将在本次政府机构改革中写进各部门“三定”方案。另外,城区福利院的行业监管责任由县民政局负责;移民项目的行业监管和三峡库区高切坡治理项目的具体监管责任在县移民局;神农溪片区、经济开发区、水布垭大坝的安全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协管。各乡镇、各部门必须按照第39次县长办公会议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精神,近期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题工作会议,对安全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迅速开展好本地区、本单位、本行业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同时针对今天交办的各项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对照县安委会《安全生产督办通知单》的相关事项,认真研究,专题布置,明确专人,落实责任,迅速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并将隐患排查整治于6月6日前报县安委会办公室。

为了落实责任,便于部门和乡镇强化措施,我在这里把几个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再提出来,并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予以明确。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次隐患整改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各牵头责任人要召开相关责任单位负责人认真研究整改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隐患整改到位。

煤矿重点排查的隐患:边技改边生产,超定员组织生产,通风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整改不彻底,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没有真正落实以及一些老隐患老存在老不改等。(责任单位为县安监局和各产煤乡镇人民政府,责任人有关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

非煤矿山重点排查的隐患:非法开采,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依法关闭后死灰复燃等。特别是为了支持重点项目发展,很多项目施工单位自办采石场,形成了一些管理上的空档,暴露了一些安全隐患。(责任单位为县国土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和项目施工单位,责任人为、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和项目业主法人代表)

道路交通重点排查的隐患:安全防护设施及警示牌设置不够,“三无”车辆、超载车辆、未签订“四方一责”的车辆、私自改装拼装车上路行驶等。(责任单位为县公安局、交通局、交警大队、运管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责任人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

水上交通重点排查的隐患:农用自用船舶登记、编号、建档不完备等现象,非法码头、非法养鱼的整治,水上船舶的安全监管、客渡船手续不齐、船舶非法载车载客载人、渡口管理等问题。特别提醒交通部门、港行海事部门和宜昌海事处,要加强对宜高速公路神农溪特大桥处渡船的安全监管,若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物资运输的要求,要立即停止其运营,限期撤离水域。(责任单位为县交通局、水利局、公安局、宜昌海事处及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责任人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

学校安全重点排查的隐患:学校危房,校园围墙不完善,校园内掺杂民房,校车严重超载,校园周边隐患较多,特别是幼儿园和托管中心无证经营等问题。(责任单位为县教育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责任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

防汛安全重点排查的隐患:在建电站施工弃土影响行洪,非法采砂,无防汛安全预案,尤其是平阳坝河道汛期安全防范等问题。(责任单位为县水利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责任人为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

建筑施工程重点排查的隐患:私人建房安全管理跟不上、安全警示标志不全、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宜高速在建工程存在诸多隐患等问题。(责任单位为县建设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责任人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

特种设备重点排查的隐患:重大工程特种设备安装、使用过程违规,使用管理不到位,设备老化、超期运行,特种设备不主动注册登记、按时检测等问题。(责任单位为县质监局、安监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责任人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

旅游安全重点排查的隐患:旅游景区安全防范措施不完备、漂流木船及旅游公司游船无合法手续及证件过期等问题。(责任单位为县旅游局及有关乡镇人民政府,牵头责任人为有关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

食品药品安全重点排查的隐患:无证经营药械,经营过期药品,非法行医及饮食卫生等问题。(责任单位为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局、工商局及各乡镇人民政府,责任人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

其他行业(领域):如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水利、消防、电力、农林机械、民爆器材等行业监管部门、企业及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着力排查隐患,消除不安全因素,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三、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整改长效机制

要逐步规范程序,加强制度建设,按照“企业负责、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原则,着力构建安全隐患排查整改长效机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使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一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三包”排查整治责任制。实行政府领导包行业,主管部门包系统,企业负责人包隐患制度。二是隐患排查整改报告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排查一个,登记一个,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对全县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各行业、各领域排查出来的隐患严格实行月报告制度,报告到县安委会办公室。三是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各行业主管部门、各乡镇、各经营企业对排查出的隐患制定整改计划,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领导五到位,使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我在这里强调一下,安全隐患整改必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谁受益,谁整改”的原则,今后各乡镇、各部门在报告安全隐患的同时,必须报告采取的措施,凡是只报告隐患、不采取措施“一报了之”的,一律转办到报告单位。四是重大隐患排查整改交办及挂牌督办制度。由县安委会办公室仔细梳理,对出现重大隐患的单位、主管部门或企业,实行交办和挂牌督办制度。五是重大隐患排查整改分级管理制度。一般事故隐患由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即查即改;较大隐患由企业、行业主管部门限期整改;重大事故隐患一时难以整改到位的,必须制定方案,先应急处置,后彻底整改。六是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各乡镇或主管部门要排查辖区内的重大危险源,并搞好登记建档,加强监管,加大监控的频率和力度,做到心中有数。七是隐患排查登记、销号制度。各乡镇、各部门要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对隐患排查整改及时登记,及时销号。八是群众举报有奖制度。对于群众举报的安全隐患,经证实属实的,视情况给予20—200元不等的奖励。

四、关于当前安全生产工作

(一)认真落实今天会议交办的各项任务。本次安全生产督办检查情况,县安委会办公室已分地区、分行业下达了督办通知单,今天在大会上要大家亲自签字领回去,意图很明确,就是要参会的各位同志回去后,及时给主要领导汇报,引起主要领导的重视,要求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所督办的隐患,逐项整改,逐项销号。在规定时间整改不到位的,由县安委会进行通报,主要领导到县安委会说明情况。

(二)搞好煤矿复工验收工作。煤矿行业始终是安全监管的重点行业,当前所有煤矿停产停建,接下来就面临着复工验收。各产煤乡镇、县安监局高度重视,严格程序、严格标准、严格把关,做好煤矿复工验收工作。要按照州县关于煤矿复工验收工作的要求,分生产矿井、技改矿井、整合矿井、事故处置矿井4种不同的类型,实行分类验收。生产矿井和标准化矿井优先验收;技改矿井必须制定技改方案,要关闭或者封闭不复合规定的工作面;整合矿井必须制定整合方案后在进行验收;发生事故的矿井必须处罚、整改到位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下面,我再强调几点:一是驻矿安全员、乡镇、县验收工作组要认真履职尽责,要坚持“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把好复工验收关。签字的程序,县安监局由分管局长签字后局长签字,然后报县政府分管领导签字,乡镇由分管乡镇领导签字后乡镇主要领导签字,然后报县政府分管领签字,最后由县政府主要领导签字并报州安监局、州经信委备案后方可复工。请有关部门注意,“三材”的审批必须见到煤矿开工令后才能发放。二是对县安监局作出的行政处罚没有执行到位的,以及1—5月“一费制”缴纳不到位的,乡镇要首先把关,不予受理,县安监局要将处罚情况通报给乡镇,以此扭转少数煤矿企业对各级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指令和要求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不执行的状况,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业主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三是加强停产整改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县安监局、各产煤乡镇要加强组织领导,巡回督查。驻矿安全员必须到矿,每天将所驻矿的情况报告县安委会办公室,县安委会办公室再将情况汇总后报告给县领导,以后要逐步建立起这种报告制度,请安监局认真研究。

(三)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发〔〕13号)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百日”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政办函〔〕29号)文件要求,继续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及专项整治活动,把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向纵深推进,重点强调以下几个专项整治活动。一是由县安监局牵头,抓好煤矿专项整治和复工验收工作。二是由交通局牵头,组织县安监局、宜昌海事处、旅游局、县地方海事处和有关乡镇开展一次非法码头专项整治行动。三是由县公安局牵头,组织安监、交通、交警、运管部门联合开展一次道路交通安全督办检查,尤其是要对“三无”车辆、非法载客车辆及“三超”行为严厉打击,全面落实交运发〔〕210号文件及县政府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四是县国土资源局牵头,组织安监、公安等部门对全县非煤矿山开展一次专项整治。其它行业由主管部门负责与乡镇联合开展专项整治,此次整治从6月1日起,各专班、各部门、各乡镇整治结束后,将工作情况书面报告县安委会办公室。

(四)创新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月”即将到来,各乡镇、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搞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引导和启发全社会形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将“安全生产月”活动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县安委会办公室要认真组织好此次活动,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安全生产典型宣传和舆论监督,迅速扭转当前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

(五)加强重大危险源监管。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力度,逐个搞好排查、梳理、评估、登记和建档,落实监控和整改责任,实行分级监控和动态管理。我在这里提醒一下,重大危险源可分为以下七类:一是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罐区;二是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库区,如火药、弹药库,毒性物质库,易燃、易爆物品库;三是具有火灾、爆炸、中毒危险的生产场所;四是企业危险建(构)筑物;五是压力管道,包括工业管道、公用管道、长输管道;六是锅炉,包括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七是压力容器。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9

关键词:消防安全;农村;防火工作对策

近年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农村的安全工作现状极不协调,火险隐患大量增加,农村火灾时有发生,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当前农村火灾的特点已由原来的“简、小、轻”转化为“杂、大、重”。 农村火灾的增多,损失的增大,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状况,也给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治安大局的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样给新形势下的消防工作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课题。

1、农村火灾发生频发的原因及特点

农村火灾发生频发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消防工作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前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和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消防工作的不协调、不配套,不完善的间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

1.1农村火灾发生的原因增多,特点繁杂。

首先,由于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大量使用家用电器、石油液化气燃具和交通工具

等,家中存有易燃易爆物品,且缺乏安全常识,极易发生火灾。其次,乡镇企业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大部分乡镇企业建筑防火条件差,设备简陋,消防安全设施缺乏,致使火灾发生较多,损失也较大。 再次,农村集贸市场大量兴起,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防火间距不足,消防通道不畅,消防器材不全,消防水源缺乏等间题。加之农民缺乏安全常识,诱发火灾的原因大量存在。 第四,农村报复性纵火案件逐渐增多。因民族、家底内部,乡里邻里之间等引发的矛盾造成的纵火案件大量增多。

1.2农村消防组织建设不完善,消防基础设施薄弱。

乡镇一般远离县公安消防队,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火灾扑救能力,一旦发生火灾,只能望火兴叹;即便组织人力扑救,因无灭火经验,缺乏消防器材,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村各项经济建设也迅速加快,小城镇建设

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绝大多数乡镇,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村镇建设不同步,严重滞后,火灾隐患严重。

1.3认识落后于形势,思想意识不强,一些管理关系未理顺。

笔者对县镇消防工作进行走访调查,发现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乡政府和部分领导者对农村消防工作不重视的现象,没有把农村防火工作列人议事日程,主管作用发挥不够,致使“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基本落空,加之农民的消防安全意识谈薄乡镇政府又无专人对消防宜传工作负责,致使一些乡镇的农村防火工作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2、改进农村防火工作的对策

2.1 完善农村消防工作运行机制,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各级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要求,切实担负起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领导、协调和检查职能,认真贯彻执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成立防火安全委员会,明确乡(镇)长是本单位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兼任防火安全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委员由副乡(镇)长、公安派出所和村民委员会负责人组成;财政、水利、林业等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列席参加,抓经济建设同时做好消防工作,即“五同时”: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评比。公安派出所应充分发挥消防监督职能作用,派出所所长作为防火安全委员会总召集人,定期组织召开防火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消防工作任务,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各村民委员会应成立防火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范围,制定村民防火公约,充分发挥广大村民主人翁意识,坚持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定期对村民委员会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评议,真正做到农村防火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的安全局面。

2.2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提高农村防火、灭火能力。《消防法》明确规定:“镇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的需要,建立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工作,乡、村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由职工或者村民组成的义务消防队”。按照公安部和省政府要求,经济发达的乡镇应成立专职消防队,隶属于公安派出所管理,可以招收公安编制的消防队员,也可以招收合同制专职消防队员,还可以以现有的基干民兵和联防队员为主,组建新型的专职消防队,经过培训训练使每名消防队员做到“四能”:能宣传、能检查、能发现消除火灾隐患、能使用灭火器扑救初期火灾。建立一支集治安、联防、巡逻等为一体的消防队伍,充分发挥消防主力军作用,经常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及时发现消除火灾隐患和有效扑救初期火灾。各村在秋收季节应成立护秋队,冬春两季应成立巡逻队,担负起保护秋粮和春耕生产的保卫任务,义务消防队担负起扑救初期火灾和抢救被困人员物资的灭火救援任务。公安派出所应加大对放火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打击放火犯罪分子,净化农村治安环境。

2.3 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防御火灾的能力。各级乡镇政府和职能部门要逐步将乡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之中,结合农村扶贫开发、旧房拆迁、新村建设、农村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沼气工程、水电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与消防水源、消防通道等同步实施,把村民住宅及企业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建设纳入总体规划,重点要对房屋连片集中、火灾荷载大、房屋建筑设计不合理、不规范的乡村,有计划地实施改造。对超过 2 立方米的柴草、庄稼秸杆,要划定柴草堆垛存放地点,使之远离房屋。对各乡镇及村屯中已老化或安装不规范的电气线路进行集中改造,从根本上改善消防安全条件,标本兼治,牢牢控制住火灾发生的源头关。

2.4 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的监督检查职能,加大火灾隐患的整改力度。《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三条已明确规定了“公安派出所可以对居民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和上级公安机关确定的单位实施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因此,基层公安派出所要充分履行消防监督管理职能,发挥其“人熟、地熟”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消防监督工作和向群众进行防火宣传教育,真正形成消防工作处处有人讲,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公安消防机构应争取当地公安局领导的重视,充分调动派出所在乡村消防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消防监督工作纳入派出所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派出所民警对开展消防监督工作的认识。基层公安派出所要根据不同季节火灾特点,采取自查与抽查、普遍查与重点查、平常查与突击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乡镇企业和农村重点部位进行经常性的防火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要将检查与宣传、检查与指导紧防工作的新需要,及时解决农村消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参考文献

乡镇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篇10

    1.1旧的思想和习惯制约了乡镇林业生态产业的发展

    由于宁蒗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大部分林农仍保留旧的心态和悠闲松散的习惯,传统林业的生产规模小。受旧观念的束缚,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

    1.2建设者整体素质低,科技水平落后

    (1)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者大都属“种田型”,艰苦守业,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科技、管理、市场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虽然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对林业生态产业建设比较熟悉,但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大部分乡镇林产企业的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人才技术缺乏,管理粗放,劳动生产力水平低,据调查,全县1056名乡镇林产企业职工中,大专占2.05%,高中占11.34%,初中以下的占86.61%,具有初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5.8%。全县绝大部分林产企业是微型企业;全县林产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133万元,每个企业仅有61.7万元,从比例看,企业数量不少,但都是规模小、竞争力弱、后劲不足的,缺乏抗风险的能力。全县乡镇林产企业大多粗加工,大路货多,高科技产品少,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管理不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更弱。

    1.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和银行贷款。由于“贷款难”和“怕贷款”的矛盾,使林产业建设资金短缺。另一方面由于林产业效益不佳,更使企业投入不足,资金短缺。宁蒗虽然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但因缺资金而无力兴办林产业,只好靠卖森林资源过日子。3.4资源利用率低,环保形势不容忽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习惯于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重开发,轻保护;重使用,轻补偿,没有环保意识,只注重开发,不注意环境保护,不少林产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造成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结果生态失衡,山体滑坡,洪水泛滥,人财物损失严重。

    2对策与措施

    根据对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要实现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大发展,总的思路是: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依托林业资源优势,采取措施,大力建设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实现林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具体思路如下。

    2.1解放思想要有针对性,因地制宜重发展

    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最大的实际就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地面对差距,面对机遇和挑战,用新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加快乡镇林业生态产业的发展。(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2)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不能“走过场”,也不能搞“花架子”装饰门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和科学发展理念。能做到辩证地认识和解决林业生态产业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地正视差距,用差距激发创业意识、发展意识。(3)进行市场经济教育。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竞争作为林产业内在的动力,不前进必然被淘汰,在发展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中,要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首先,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要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不动摇。宁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份,贫困面较大,至今还有14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经济发展滞后,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以发展为主题;抓住发展不放松,不断扩大全县乡镇林产业的经济总量。尤其是要对贫困乡、少数民族乡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这些乡的林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宁蒗的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实现发展。

    2.2走发展具有宁蒗特色的乡镇林业生态产业之路

    宁蒗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近几年发展虽然很快,但总量不足,发展滞后;科技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效益差;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低,竞争能力弱;资金短缺,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发展的条件尚未形成。但宁蒗有丰富的林业自然资源,这是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极为重要的条件。只有立足本县资源优势,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使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实现发展。因此,走发展具有宁蒗特点的乡镇林业生态产业之路,是宁蒗林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要走好这条路,关键要在发展特色经济上下功夫,即在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这“三特”上作文章,出成效。(1)树立只有依托宁蒗的特色森林资源,发展乡镇林产业,才能使乡镇林业生态产业有长足发展的思路。(2)结合全县15个乡镇的实际,以市场为导向,选准发展的突破口,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市场需求地“一哄而起”,盲目办厂,搞内耗,自起自落。(3)在培植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经济效益高、生态和社会效益好的群体优势产业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在发展特色林产品上下功夫,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叫得响、打得出”的优势产品结构。(4)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乡镇林业生态产业建设应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路子,扎扎实实地培植天然药物开发、林产品开发、无公害蔬菜开发、食用菌开发、林果产品开发、林下资源开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实行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5)大力发展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森林旅游经济是乡镇林业生态产业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要根据宁蒗县委、政府关于把旅游业建成全县支柱产业的要求,大力加强乡镇企业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和旅游队伍的建设,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使森林旅游业成为乡镇林业生态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6)大力发展林业外向型经济。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资金、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致力于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