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研究报告十篇

时间:2023-05-29 15:08:49

纺织业研究报告

纺织业研究报告篇1

一、纺织行业的美丽与梦想

“美丽纺织,责任发展”,美丽是目标,责任是手段。在过去十年里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美丽中国也在去年的十以后变成社会关注的热点词汇。那么,这两者之间有哪些联系和纽带呢?

谈到美,可以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他曾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他的这句话放在当今也具有现实意义,“美丽中国”正是赶上了中国发展的大好机遇。经过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让所处的环境山清水秀,让消费者和老百姓享受健康而富有质量的生活。虽然“中国梦”已经承载着很多内容,同时大家仍然在为“中国梦”填充新的内容,但是“美丽中国”理应是“中国梦”的必然内涵。现在需要更加强调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是因为国家和人民到了追求并实现美丽中国梦想的时候。

应该说,从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都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宏观战略。继而,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小康社会,十则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写入了报告。

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与这一战略发展过程高度契合,实际上,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就开端于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到今天,将近十年过去了,纺织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使业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对于行业的高度重要性,正在向着“美丽纺织”的梦想与目标,全面践行社会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愿景下的中国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出口市场

201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这是一个可喜的情况。2013年1—7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5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但中国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主要出口市场所占份额均出现不同程度减少。一方面有出口市场不振、需求不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在提醒行业,出口市场份额降低不仅仅是一个成本要素增长的问题,它还有责任竞争力的问题。这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提出了在产品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影响等领域实施更高标准的要求。

(二)国内市场

首先,国内市场与前几年相比形式并不乐观,2013年限额以上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一直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其次,网购已经成为纺织服装产品销售最具成长性的渠道,2012年中国服装网络销售额达到3188.8亿元,占全部网购的24.45%,仅“双11”促销,天猫商城就有三个销售额过亿元的服饰品牌。估计到2016年,服装网购市场规模将达9200亿元。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网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网购一族不仅非常关注买家的商业信誉,而且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健康、安全和环境影响。第三,虽然网购规模成长迅速,但中国国内市场仍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的差距从1980年的3.05倍上升到2012年的4.60倍,这说明我国超过一半的人口仍处于相对下降的需求曲线中。

(三)经济效益

虽然总体来看,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润继续扩大(2013年1—5月,我国纺织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89.49亿元,同比增加18.05%),但是一项对企业家的调查问卷显示,企业家对下期行业运行预期总体较为谨慎。同时,国内劳动力价格继续上涨,估计2013年纺织行业人均工资涨幅为10%—15%。而国内外棉花价差依然存在,这对棉纺企业竞争力及效益的影响依然十分突出。

(四)劳动生产率

从劳动生产率角度来看,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虽然今年以来,纺织工业实现生产力素质、产业规模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但是,中国劳动力规模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同时,新生代工人就业理念和趋向导致纺织业的人力资源短缺。再有,中国的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按照目前趋势预测,到2030年中国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挑战以及工人的就业趋向的挑战,让纺织行业只能通过提升劳动生产力来保持行业的竞争力。更令人担忧的是,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约为0.43%,明显低于同期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0.71%)。可见,科技与产品、品牌价值与商业模式、人才素质、企业制度、科学管理等仍是行业创造人力资源新优势的主要矛盾。

(五)产业安全

近年来,纺织行业发展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行业安全问题。所谓行业安全,指三个构成要素:一是资源安全,也就是原料、人力资源、政策资源的有效供给和获得性问题;二是质量安全,也就是供应链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与消费者安全问题;第三是贸易安全,也就是公平的贸易环境与市场需求增长的问题。例如,产业原材料PX的供应问题。2012年,我国涤纶产量3057万吨,已占我国化纤产量的80.6%,约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67.3%;2012年行业的PX需求量已达到1400万吨,PX产量775万吨,进口630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45%;预计到2015年,我国涤纶产量约为3900万吨,PTA产量约为3350万吨,需要PX约2200万吨。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了群众抗议PX项目的事件,其中对行业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必须充分与民众等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提高其对有关产品和项目的科学认识。

(六)节能减排

2012年开始,纺织行业开始同时面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的三重压力:一是中国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例如,环境保护部、质监总局联合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缫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某些排放标准已经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环境保护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要求2013年完成的重点减排项目名单,398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中有105项目事关纺织服装企业;工信部则公告第一批符合《印染行业准入条件(2010年修订版)》的企业名单。二是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已经对行业的节能减排形成了非常严格的外部监督。三是不断趋严行业准入,包括融资限制越来越严格。此外,ISO14067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即将,极有可能将碳税征收纳入到WTO多边TBT体系框架内。这意味着,除了传统的产品检验、企业资质的验证外,未来碳足迹检验认证很可能会成为新的一项增加中国企业附加成本的工作。

(七)产业转移

纺织行业近年来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趋势,就是行业的区域转移,即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的转移。通过对《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中期评估发现,产业转移已经是全行业的共识,但目前产业转移的形势并不乐观。规划预期到2015年中西部产值将占到全行业规模产值的28%,而到去年为止,中西部占全国产值的比例还不到20%,因此完成28%的目标压力非常大。究其原因,首先是产业转移并不能明显降低劳动力成本;其次是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的程度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在缺乏产业配套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情况下,现有转移项目中的相当一部分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需要树立正常健康的产业转移的诉求,也就是说产业转移应该谋求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不仅仅是谋求单纯的成本的降低,甚至是社会责任标准的降低,这是产业转移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最近开展的一项调研也表明,产业转移不仅不能明显降低劳动力成本,也无助于劳动时间、员工流动率等核心问题的解决,而且转出地和转入地在环境、劳动力等领域的标准差距几近消失。调研表明,2011年,转入中西部的企业中有超过2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将近60%的转移企业利润率不足9%。

(八)挑战带来的新思考

通过分析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可以触发新的思考:一是中国纺织行业正处于忍痛蜕变的历史节点,所有要素的变化都正在产生“正向择优”效应;二是未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机遇和核心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力;三是如何以创新行动履行对员工、客户、环境和消费者等相关方的责任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准入、品牌内涵和商业绩效;四是产业转移(国内转移和国际转移)的机会在于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发展空间,而绝非在于更低的社会责任标准或更小的利益相关方期望。

三、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

中国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经过八年时间,从一开始普及和提升社会责任理念,到现在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和创新责任机制的新阶段。这期间,中国纺织行业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工作包括行业、产业集群和企业三个层面。在行业层面上,早在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了中国首份行业层面的社会责任报告,开创了风气之先。到今年是连续第七年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ISO26000所倡导的企业以外组织的社会责任在中国最早、最长期的制度化实践。

2006—2008年的三年间,中国每年只有一份非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即纺织行业的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直到2009年,中国才有了5份非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而其中的两份是来自纺织行业,一份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行业社会责任年报,另一份则是中国第一份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2008浙江省平湖市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2012年,中国已经有181份非企业或者组织的社会责任报告。但这些报告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一种在政府部门推动之下的行为。2012年,我国非企业组织报告95%以上的增长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例如,上海市政府要求某些非企业组织必须社会责任报告。然而,政府推动固然重要,但是自觉自愿围绕自己的诉求报告更加重要。

从产业集群层面来看,应该说2009年平湖市经贸局和平湖市服装行业协会的《2008浙江省平湖市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在中国开创了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和地区行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的先河。今年,石狮、虎门、西樵、盛泽、海宁、萧山和王江泾七家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集体社会责任报告。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集思集益,能够集中、宏观地反映大量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使各方充分了解行业发展条件,理解行业发展路径,协助化解行业发展挑战;二是群策群力,超越企业,反映出政府、企业、当地社区和居民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协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努力,展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另外,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对区域品牌建设非常有利,很多产业集群由于生产而闻名,下一步产业集群如何在整个社会层面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如何获得各级政府支持,在消费者层面获得理解和信任,集群社会责任报告都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在企业层面,为了便于企业科学、规范地开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于2008年和2009年先后研究制定了中国的第一个社会责任报告指导体系和中国第一个社会责任信息质量保证体系,即《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CSR-GATEs),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CSR-VRAI)等。这些体系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在“写出报告”的同时“写好报告”,另一方面也能使企业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管理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管理出报告”、“报告促管理”。

2009—2013年间,7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了近180份社会责任报告,其中约半数报告通过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平台,50余份报告通过独立第三方的验证或协会鉴证。经过六年的努力,纺织行业不仅成为中国社会责任报告份数最多的制造业行业,同时也是报告验证比例最高的行业,实现了数量和质量双高。

同样,六年的努力也证明,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指南系统是必要而有效的,科学、系统的编制依据对于报告的质量至关重要。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纺织行业的所有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行业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质量在各个维度上都比较均衡,但是按照《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南》(CSR-GATEs)编写的报告在各个维度上质量都更高。而且,按照CSR-GAGEs编制的报告在指标覆盖率和内容实质性上都全面高于非CSR-GATEs报告。因此,一方面建议更多的企业应该参与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中来,另一方面建议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和深入地使用简便易行的行业性社会责任报告解决方案。

当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当必须与商业价值联系起来。为此,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推出了“负责任的生产”工作机制。这一机制旨在向全球供应链推介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引导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关注产品本身的同时认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责任表现。入选“负责任的生产”机制的企业均是近年来在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与信息披露方面已有建树的纺织服装企业,其参与商业推介的产品须从“中国流行面料入围评审”的产品(面料)中核选。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3年推出的“责任资产”计划,将通过建立更广阔的平台,对接品牌和采购商以责任信息进行商业推广。

(二)能力提升

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是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根本手段和长效措施。多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致力于将利益相关方的能力和资源引入行业,携手为行业企业开展社会责任能力建设。例如,2012年,通过引入国际劳工组织的SCORE项目,利用培训和现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对浙江省平湖市12家企业进行了培训,并对5家企业开展了两轮现场指导,使其环境表现和劳动生产率都明显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BSCI一起培训了200余家企业的700余名管理者,自2007年以来,联合会与BSCI的培训项目已经培训了超过10000名管理者和员工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还与江西省新余市商务局、陕西省纺织工业协会等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合作,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社会责任培训。

(三)专题研究

基础研究是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基石,也是所有其他工作的源泉,因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持续密切关注纺织行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2012年,开展了两项专题调研活动:企业内部的申诉和沟通机制研究和产业的区域转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申诉和沟通机制研究了不同申诉机制建立和运作的成本、效果,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总结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标准和中国国情与行业特色的内部员工意见的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

此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1年底启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调研项目。2012年,项目组探访了东中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 50家企业,通过问卷和访谈对转入、转出地的当地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方进行了深入调研。2012年底,项目组完成了调研报告的撰写。2013年4月9日和11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瑞典驻华大使馆企业社会责任中心在北京和上海联合举办了两场调研报告会,4月23日,合作双方还与香港瑞典商会在香港举行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专题座谈会。

(四)跨界行动

纺织行业在社会责任领域内的跨界行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跨体系合作和跨行业共建。

就跨体系合作而言,不同体系间的集体行动,可以加强体系间的融合与合作,并整体提升全球社会责任体系和标准的运作效率、可信性及透明度。早在2008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与欧洲BSCI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两个体系的合作。2010年,与BSCI和美国的SA8000就体系间进一步合作进行了多论洽谈。2011年,与SA8000签订了类似的协议,并且与WRAP和Solidaridad达成一致,最终5个体系协议同意在中国设立“社会责任体系合作中国顾问委员会”(MAC)。这个委员会的目的是促进各社会责任标准和体系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对话和共识,加强体系间的融合与合作。具体而言,5个体系希望通过上述委员会研究制定在劳动者保护领域指导各个标准体系的审核和认证实践的具体要求的通用指南,这些指南也将极大地便利工厂实施各有关标准,以最大程度减少实施不同标准体系时的重复性或冲突性工作。2012年,MAC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议,就社会保险、职业健康与安全等各个体系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研讨。2013年7月,第三次MAC会议召开,在这个会议上,SEDEX(供货商商业道德信息交流组织)加入了MAC,使得开展体系协同的标准和体系达到了六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继续努力推进跨行业协作,并以电子信息行业为重点,致力于将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经验移植到其他行业。在2010年之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就协助中国工经联、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等行业和企业组织完成了它们的社会责任指南体系的编制。从2011年初开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全程参与了中电标协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和筹备,积极开展经验分享与跨行业合作。2011年下半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专家与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各利益相关方组成起草组,并作为起草组的主要协调人组织完成了《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讨论稿)的起草。2011年12月,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电子标准化协会签订了社会责任战略合作备忘录,建立了社会责任工作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作为起草组的主要成员,在广泛征询各个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基础上,继续修改和完善《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先后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和定稿。作为推进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基础性指导文件,《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以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为主要参照依据,将为电子信息企业和相关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系统性的指引。

纺织业研究报告篇2

11月30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河南工程学院、郑州宏大纺纱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七届中国纺织经济论坛在河南工程学院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顾问杨东辉、副秘书长孙淮滨,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李书勤、河南省服装协会会长李刚、河南工程学院校长刘文锴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所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的专家学者及大学生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论坛。

据介绍,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绿色纺织,协同发展”。会上,高勇针对纺织业的发展趋势指出,纺织工业面临转型升级,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技术装备升级,设备必须向自动化、智能化、少人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面临调整,要努力向产业用纺织品方向转变。重点发展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土工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结构增强用纺织品,随着工业领域更多材料的应用,碳纤维在汽车、高铁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节能减排绿色通道将成为今后纺织工业发展的难点、焦点,减排的重点在印染业。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潜力巨大,目前,全国每年产生上千万吨的废旧服装等纺织品。另外,网销新模式将对纺织品消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杨东辉在会上宣读了“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经济研究成果奖”的表彰决定,共计42项。其中《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纺织品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等6项研究成果获一等奖;《技术与管理范式创新下的纺织精细化管理》12项研究成果获二等奖;《推进化纤行业节能减排,发展化纤低碳经济》等24项研究成果获三等奖。

会议期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学院院长蔡茂林作了《工业节能研究》的主题报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环资分院主任陈亮分析了低碳管理标准化研究进展;巴特勒(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晓罡介绍了节能型钢结构系统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国家纺织产业节能减排技术支撑联盟副秘书长王伟民作了纺织工业清洁生产诊断的分析报告。由孙淮滨主持,协会、政府和企业负责人在台上精彩对话,博得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李继锋 李秀明)

纺织业研究报告篇3

因为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且中小企业居多,所以就纺织企业而言,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对各种纤维的喜好和购买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关键,即:一方面要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即能有效地将新技术融入产品中,并发挥作用。

要做到合理利用资源,生产原料是关键。首先,棉纺企业应考虑的就是如何利用金融工具来规避棉花价格波动的风险,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级、各类棉花原料开发产品。

其次,是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源。例如,在棉纺织产业链中,纺纱环节耗水仅占总产业链耗水的 3%,织造环节耗水占10%,服装加工环节耗水占 2%,湿处理环节耗水占85%。棉纺织的湿处理包括,煮练、退浆、丝光、漂白、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等。那么,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说,针对棉纤维前处理、棉织物后处理的生态环保技术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如何从技术角度提高我国棉纺产品的附加值呢?纺织是一门应用学科,各种先进技术都可以被其率先应用。例如纳米技术被世界很多国家高度关注。如今的纳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轻纺领域。我国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以纺织、塑料和建材为主,其中纺织领域占20%,棉纺织行业主要将纳米技术和材料用于对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上。

纺织业研究报告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 环境信息 披露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80—02

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国务院2009年审议通过《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市场统筹、技术改造、财税金融等方面全方位地支持纺织行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发展。同时,纺织业属于重污染行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可能产生影响周边地区人民健康水平的负面影响。属于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是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研究的主要对象,纺织业也不例外,其上市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较多的问题。

一、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信息披露的数量水平有待提高。纺织类上市公司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特别是主营纺织、印染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主流的今天,重污染行业中的众多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自身所负的环保责任与社会责任,着手推进环境信息披露工作。虽然纺织类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在各媒介中披露企业环境信息,且披露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披露的总体数量水平依然不高。大部分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只有简单的文字性描述,信息字数少,多具正面性,实用性较低,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根据披露信息对企业环保工作、业绩等状况作出客观有效评价的需求。

在沪深两市纺织类上市公司中,使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环境信息系统性披露的只有少数;在企业招股说明书及年度报告中也没有实现环境信息100%的披露。这个结果与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提出的使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环境信息披露,以及“在2010年底全行业中建立企业管理体系CSC9000T的企业达到500家”和“按照纲要进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达到100家”的目标,仍有数量上的较大差距。

2.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欠佳。虽然在行业和社会的共同推动下,纺织类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自愿性从2008年开始有所提高,但是企业在信息披露模式与方式的选择上,仍较多地偏向从简披露,进而导致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欠佳。在样本纺织类上市公司中,披露环境信息的主要模式是招股说明书模式和财务报表附注模式,主要方式是以披露定性信息为主,定量信息为辅,尚没有形成企业独立披露的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在这样的现状下,企业间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参差不齐,涉及内容范围较广,又相对零散,缺少详细的货币量化信息和非货币量化信息等实质性内容,信息有用性低,难以进行企业间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所以,相比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超过90%的企业采取环境信息独立披露模式以及较广泛地使用量化信息进行披露的现状,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环境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较低。我国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缺乏企业环境会计、环境审计方面的辅支持,导致信息可靠性较低。例如,在环境会计理论上,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对象,但是在纺织类上市公司的企业财务报表中无一实际使用该理论成果,大多是在财务报表附注或董事会报告中对环境信息作出定性化或货币量化方式的简单说明,没有在财务报表中增加独立的环境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与披露;在环境审计方面,也没有在审计报告别披露对于环境项目的审查和鉴定声明。与此同时,纺织类上市公司通常会对自身的环境信息进行选择性披露,披露较多的则为企业正面信息。例如上市公司会较多地详细披露企业在“营业外收入”中获得环保方面的“政府补贴和奖励”,却较少披露企业因违反环保规定或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所支付的“环保费”、“排污费”等“营业外支出”明细内容。这些企业负面信息的隐藏,不利于建立行业层面及社会层面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不利于发挥环境信息披露环节所应起到的合法性管理作用。由此可见,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缺乏政府和企业外第三方审计等外部有力、规范的监督,信息可靠性至今依然较低。

二、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会对证券市场的进程发展、企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

1.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制度完善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会一定程度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然而,纺织类上市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上存在的正面性披露、披露缺乏实质性信息等问题,阻碍着信息通过资本市场来正常影响证券市场中的企业价值。一方面,社会各方的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得高质高量的环境信息等其他企业信息,难以对企业经营现状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价,以支持其投资或撤资决策;另一方而,证券市场披露信息的长期不完善,又将导致政府部门、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于环境信息缺少认知,进而降低了上市公司披露相关信息的合法性管理作用,增加了投机倒把、非法哄抬股价等不良现象在证券市场中的产生。可见,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问题,将不利于纺织类上市公司股价的正常波动,不利于证券市场的良性竞争。

2.不利于企业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纺织类上市公司在环境信息披露中存在的缺少定量信息披露、信息可比较性差等问题,不仅仅是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进行深入了解的需要,还会减少企业自身对环境信息的监督与管理,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具体说来,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企业积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优化产品模式、推行节能减排项目、加大环境投资等行为,是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但是这些行为都需要基于企业对自身环境信息的有效分析与总结。如果缺少相应的支持性信息,管理层将无法真正了解企业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上的现状,这不利于企业开展资源效益的优化工作,不利于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同时提高。

3.不利于政府推行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纺织类上市公司等重污染行业企业不能较好地披露其资源消耗、节能减排、三废污染及治理情况等环境信息,政府相关管理与执法部门就不能在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对企业所履行的环境责任进行全面监督与评价,也无法迅速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来开展进一步的规范工作,从而实现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另外,纺织类上市公司刻意隐瞒的负面环境信息,也可能致使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治理状况盲目乐观,从而延误对策制定时间,对周边环境产生潜在影响。需要提醒的是,政府部门人员在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监督之余,也应超越单纯地审阅文字资料,深入企业实地基层,对其具体的环保工作进行切实考察。

三、完善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

1.继续推进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我国学术界应该积极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在环境会计理论探究中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走在研究前端的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吸收其研究成果中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理论,并将进一步发展与验证,使之成为切合我国企业现状的理论成果。并且,环境会计并不是仅仅涉及会计学与经济学两类学科,还交叉关系到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这需要各领域的学者加强学术交流,来共同推进环境会计理论的前沿研究。

2.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的实务研究。从当前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现状看来,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已经日趋完善,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在推行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更为不足的是相关的实务研究。即在推进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同时,还应该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的实务研究,分析与检验理论在企业运用中与实际的贴合度,推断出实务中依然存在的问题,进而得出相应在理论或实务方面的改进措施,以真正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目标。由此可见,加强教学机构与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之问的信息交流,建立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试点企业,将会成为促进环境信息披露实务研究的有效途径。

3.完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研究。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一系列有关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但是从纺织类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来看,仍有许多路需要走。只有将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成熟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成果升华为国家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并强制性推行,才能真正有效地规范与监督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于此同时,需要将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细化,例如针对不同行业切实制定出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模式和方式等,这将促进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社会各方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以实现信息披露的目标与作用。

(二)加强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宏观监管

1.强化政府环境立法与监督。政府是推动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强有力约束力量,应充分发挥政府立法在环境信息披露进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制定与监督,使纺织企业更为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环境责任与社会责任,明晓其在环境信息披露的各个环节中的具体评价标准,制定出符合政府意愿的企业环保方针,环境信息披露中强制性因素的上升将有利于企业依法制定出更为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会计制度、企业环境目标等,迅速提升企业层面上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

2.完善社会第三方审计。与环境会计相对应的环境审计在理论研究上更需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企业实际运营管理中,在审计报告中体现出相应环境项目的审计。例如,在审计纺织类上市公司时,需要特别重视此类重污染行业企业在污水处理、节能减排、环保投资等环境项目的履行与落实情况等。逐步引导和构建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核心的环境信息披露监督体系,将环境会计及环保知识等内容纳入到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中,引起社会与企业对环境会计、环境信息披露管理的共同重视,这样才能使环境会计体系走向完善,从而最终保证环境信息使用者的权益,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落实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工作

1.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纺织类企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自愿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需要首先从管理高层出发制定出企业更为完善的环保方针、战略、项目计划等具体措施,不断探寻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措施,从宏观上指导整个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工作。同时也应在年度末及时展开环境绩效考核、环保项目进度报告等反馈性措施,以此评估和调整企业环境管理J:作,并实施关于环保工作的内部奖惩措施,以此激励每一位员工,增强环保意识,提升环境工作在细化中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环境管理水平。

2.提升企业会计和内审人员的素质。纺织类上市公司应积极组织企业内部的会计和审计人员关注环境会计、可持续发展等与环境相关的交叉领域学科的继续学习,积极将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内容落实到企业日常会计管理当中,并对企业环境信息出具独立的计量、审计与披露,如将环境会计科目加入财务报表,出具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环保项目的内部审计等,使企业在相关人员更新传统会计知识后,更加有效地帮助企业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让披露的模式、方式以及内容等方面不断正规化、系统化,以便更好落实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提H{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

(四)培养与提升公众对环境信息的关注度

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自愿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公众对于环境信息的关注度。而在我国,公众对于上市公司环境表现的关注意识尚不明显,在证券市场上起到的合法性管理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在社会中除了强化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学术研究、政府与企业的管理,还应该努力培养与提升公众对环境信息的关注,发挥公众的力量来规范与促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只有社会公众提高了关注环境信息的意识,才能让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的合法性管理作用更加显现。具体而言,当利益相关者在关注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也关注其环境效益,这意味着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环保行为和业绩等进行同时的全面分析和评价。这将一定程度上使有着优质环保行为与良好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上市公司更加得到公众的喜爱,证券市场上该上市公司的股票买入量将随之上升,这会长期提升企业价值,有利于上市公司的融资与进一步发展。同时,环境信息在公众关注下发挥的合法性管理作用,将促使资本市场上其他的上市公司顺应潮流完善自身环境信息披露,这对规范市场整体的环境信息披露,进而在社会层而上建立公众参与并监督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也是有好处的。

纺织业研究报告篇5

贸仲纺织行业办事处正式揭牌

3月23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纺织行业办事处(下称贸仲纺织行业办事处)揭牌仪式在北京饭店举行。经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批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决定在纺织贸促会设立贸仲纺织行业办事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董松根为贸仲纺织办事处揭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张延恺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于健龙副主任兼秘书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作为中国大陆实力最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仲裁机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自1956年成立以来,以仲裁形式独立、公正和高效地解决了大量国内外经济贸易争议,在国际仲裁界、经贸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迄今为止,贸仲已经在全国主要城市和重点行业设立了26个办事处,办事处以宣传和推广贸仲仲裁为宗旨,为当事人提供就近的仲裁法律咨询和程序便利,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纺织贸促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亲自担任贸仲纺织行业办事处主任。他在揭牌仪式上表示,办事处将在贸仲的领导和支持下,结合行业实际情况,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方式,重点对数千家行业骨干企业做好仲裁条款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力争经过2到3年的努力,使广大纺织企业对仲裁有基本的认识,并逐步采纳仲裁条款,特别是在涉外的大额贸易中利用仲裁方式维护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

点评:用仲裁的形式实践贸易公平、公正地运行,惠及全纺织行业有序发展。

01日 廿八 FRI 五

新OEKO-TEX@检测标准正式生效

通过满足最新的OEKO-TEX@检测标准的要求,纺织业的企业也可确保其满足最新的关于有害物质的REACH法规的要求。

在为时三个月的过渡期之后,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在年初颁发的OEKO-TEX@Standard 100产品认证检测标准于4月1日对各个认证过程开始正式生效。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向所有各个企业强调指出,OEKO-TEX@认证也涵盖了所有和纺织品相关的高度关注物质(SVHC)的ECHA候选清单物质,包括2010年12月15日在REACH立法中补充的八种化学物质。此外,每一OEKOTEX@证书上都有对经过认证的产品满足REACH法规的附录XVII中关于对限制物质例如偶氮染料或者镍要求的证明。

在各种纺织品的生产过程中,自从1992年起开始应用、检测标准广泛并且每年都更新的OEKOTEX@Standard 100标准有效地防止了有害物质的使用,在有些方面,该标准对人类生态学的要求明显地比法定要求还要严格。自从REACH法规开始实施以来,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密切地关注在高度关注物质(SVHC)候选清单中物质的识别和公布。为了确保标准和其他对有害物质规定要求之间有更好的可比性,当有和纺织品生产相关的候选物质公布并且新公布的物质在标准目录还没有被列举为独立的检测指标时,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将会评估把新公布的物质明确地纳入到检测标准之中。

点评:检测标准的确立和不断更新是保障服装安全的决定性一环。

07日 初五 THU 四

化纤协会第五届二次理事会召开

2011年4月7日~8日在福建长乐召开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第五届第二次理事会议及第五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

端小平会长向大会做工作报告,介绍了行业运行相关情况,汇报了协会工作。郑植艺名誉会长就“中国化纤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有关内容做了报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许坤元副会长到会并做重要讲话。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都派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杨世滨会长、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杨兆华会长、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李斌红主任到会,并就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产品研发等做了专题报告。会议对化纤行业首批12家信用等级评价企业进行了授牌:为15家获“化纤行业‘十一五’突出贡献企业奖”、18家获“化纤行业‘十一五’技术突破奖”、19家获“化纤行业‘十一五’新产品贡献奖”以及12位荣获“化纤行业‘十一五’优秀人物奖”的单位和个人颁发了奖牌和证书。

与会代表围绕当前行业热点,对化纤原料市场行情、产业链合作研发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协会工作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并对协会工作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点评:定期的总结和回顾让前面的路走得更加清晰和坚定。

08日 初六 FRI 五

“环保型纺织印染新技术”通过验收

近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环保型纺织印染新技术”重点项目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项目以纤维素纤维的改性技术为核心,解决了涂料染色染深性和匀染性差、色牢度低、手感硬等瓶颈问题:自主开发了高性能环保涂料印花专用助剂体系及其应用工艺;解决了丝绸产品涂料印花难等关键技术,提升了棉、丝绸冷轧堆染色工艺和装备的技术水平。此外,项目研究开发的液雾喷射染色、棉纺织品微悬浮体前处理和染色、微胶囊分散染料涤纶染色等新技术,在无水化、少水印染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项目相关新工艺新技术已开始在行业推广应用,节能、节水、提高产品质量效果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点评:在环保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不仅是纺织行业的进步,更是社会的进步。

13日 十一 WED 三

欧盟高关注物质通报正式启动

4月13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更新REACH-IT系统,以适应CLP法规的修订。该系统现在可以接受下游用户的报告,允许提交高关注度物质(SVHC)的通报。至此,广受各方关注的SVHC通报正式启动。ECHA提醒各方关注通报截止日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通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欧盟REACH法规规定,物品中含有的SVHC物质超过0.1%,且该物质每年进入欧盟市场的总量超过1/t/v,物品的制造商或者进口商需要向ECHA进行通报。通报的截止时间与物质列入授权候选清单(SVHC清单)的时间有关,2010年12月1日之前列入授权候选清单的SVHC物质须在2011年6月1日前完成通报,2010年12月1日之后列入的SVHC物质须在列入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通报。至此,ECHA共4批46项SVHC物质,其中前三批须在2011年6月1日前完成通报,第四批须在2011年6月15日之前完成通报。

点评:在质量标准面前,国内、国外应坚持统一标准,符合欧洲标准的同时,也要保证国内产品的质量。

20日 十八 WED 三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人事工作会议召开

2011年4月2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人事工作会议(暨各级党组织

书记培训班)在重庆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杜钰洲,党委常委、纪委副书记宋东菊出席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秘书长杨纪朝,以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各部门负责人、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各专业协会和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本次会议旨在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及国资委直属机关2011年党的工作暨纪检工作会议精神,扎扎实实做好2011年协会的组织人事工作。在总结2010年工作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组织人事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交流组织人事工作经验,明确工作思路和措施,切实落实2011年组织人事工作的各项任务。会议期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人事部主任王久新布置了2011年协会组织人事工作。

点评:组织人事工作的有序进行,是协会发展的有力保障。

21日 十九 THU 四

产业用纤维创新升级与发展论坛开幕

2011年4月21~23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涤纶工业丝专业委员会、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信息中心承办、由国家工业信息化部消费品司指导的“2011年(宜昌)产业用纤维创新升级与发展论坛”在湖北宜昌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工程院蒋士成院士做开幕词,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首席技术顾问叶永茂先生、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先生、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先生等专家和企业代表分别做了报告。李陵申会长主要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概况、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产业用纤维材料的应用趋势探讨等方面内容做了大会发言,并对今后高新技术纤维在医疗卫生、过滤、土工、建筑、交通工具、安全防护等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点评:创新升级为“十二五”发展定下基调,究竟如何实现,有待各方的共同努力。

27日 廿五 WED 三

棉纺两化融合推进会议召开

纺织业研究报告篇6

高层齐聚共赴要会

2011年1月1 5日,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八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副会长许坤元、王天凯、陈树津、高勇等领导出席会议,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邱栋等50多家企业领导负责人以及省市协会、集群代表参加会议。本届会议由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本次会议特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副司长蔡润分别作关于国际节能形势与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报告。

上午的会议由陈树津主持,分别听取解振华、蔡润的专题报告。下午的会议由王启明主持。首先由王天凯作报告中分析回顾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行业运行基本情况,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行业应把握好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接着进行的是讨论环节,来自知名企业、集群、金融界的10多位代表在管理创新、企业产权改革、产业转移、行业政策、金融环境等方面展开讨论,回顾十一五工作、提出十二五新思路,并对新形势下产业健康发展提出建议。讨论结束后,与会代表听取了由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峻作的“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报告。随后由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副秘书长赵跃进宣布东飞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鹏、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沈顺年、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永峰增补为联合会副会长,并由王天凯颁发聘书。最后由陈树津对会议进行总结,陈树津在总结中强调企业家联合会要发挥服务平台功能,做好政策研究,突出行业管理创新工作。

高端报告 把脉宏观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无疑成为全球最热门话题,纺织服装企业自然十分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同样事关重大,尤其是有出口业务的企业最为关心。在本次会议上,两位专家的报告让企业受益匪浅。

解振华主任就如何看待气候问题、我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与各国在此问题上谈判的原则、谈判过程以及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重点、国家拟采取的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气候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虽然气候变化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是我们认为不能因为学术争议而不采取行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这与我国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相符”,解振华说。同时解振华透露,目前国家节能减排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基本制定,目前正在与各省市协商。

“2010年,我国的节能减排任务已经完成”,解振华说。我国政府提出了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分解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单位GDP的能耗要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要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0%,二氧化硫和COD的排放总量要下降10%,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解振华在报告中介绍,这些目标均已达到。

2009年底,我国政府公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并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方面投入约4万亿补贴”,解振华在报告最后透露。解振华同时表示,具体执行中将“落实节能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使节能由劝导、鼓励逐步转向依法强制执行的硬性要求;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估审查;研究开征环境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更多地采用鼓励性的经济政策”。

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领域已经出台了多部法,包括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法以及环保法等。去年,全国人大听取了国务院关于气候变化领域工作的报告,将在适当时机考虑气候变化立法。在谈到我国建立碳市场问题时,解振华表示,我国已经在自愿性碳交易机制领域开始了试点工作,并在一些地方建立了环境交易所。

“希望纺织行业在国家节能减排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果行业热在这方面有什么问题和建议可以提出来,国家正在制定政策,这些意见都可以作为出台新政的参考”,解振华说。

蔡润副司长就当前国际形势、如何看待我国与周边关系、当前及今后外交政策等热点问题做了报告。他分析,中国在推动大国关系变化中作用加强,中国对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塑造能力也不断增强,中国与东盟等地区的合作将在未来得到更大推动。蔡润在报告最后表示,纺织行业是我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纺织企业是我国经济中“引进来、走出去”的最主要力量之一,他希望纺织工业协会、纺织企业能及时反映行业信息,为国家制定外交政策提供建议和参考,也让国家有关部门为行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工作。

来自浙江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纪委书记赵育告诉记者,听完报告很受启发,回去会立马召开会议研究企业相应对策。多位企业负责人都表示两大报告很及时,对企业下一步工作很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2010年纺织行业努力抵御原料价格持续快速上涨、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巨大压力,在出口较快增长、内销持续旺盛以及行业结构调整加快、运行质量得以提升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纺织企业的赢利能力持续提高,运行质量继续加强,利润总额大幅增长”,王天凯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053.56亿元,同比增长54.63%,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29.24个百分点。企业销售利润率为4.93%,较上年同期提高0.85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按照工业总产值计算)为41.65万元/人,同比提高了22.47%;行业三费比例为5.89%,较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

回顾“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王天凯指出,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普遍加强了内部管理,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上加快步伐,不少骨干企业在产业链及价值链的整合和提升上有所作为。同时,企业更加重视在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提升,在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跨出了重要一步。

“十二五期间,行业处于大有作为的机遇期,同时,机遇在哪里,挑战就在哪里,我们应该更多的看到存在的忧患与挑战”,王天凯说。王天凯分析,在中国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五化”发展之路上,城镇化与中国纺织业关系最为密切。城镇化对行业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内需增加,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应该注意到农民工数量的下降对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劳动力、原料等成本的上涨将长期存在,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方式。

王天凯同时指出,十二五”是重点实施建设纺织科技强国、品牌强国、可持续强国和人才强国四大战略任务的关键时期。行业协会和企业家联合会应为实施纺织强国目标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一是进一步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对行业的运行及发展作出相对及时的分析和判断,进一步加强产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创新引导,对行业中的管理创新,同时也包括体制、机制、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创新,要有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和推进;三是加强对事关行业平稳运行的重要关键问题的研究和推动,建立能够及时研究有效应对的体制机制。

期待产业政策调整

产业政策是此次会议的热点话题,几乎所有代表都认为目前国家产业政策并不合理,需要改进。来自河南新野、湖北孝棉、潍坊齐荣等企业代表都棉纺行业存在的增值税高正低扣、滑准税、落棉税(音)等问题提出建议。

纺织业研究报告篇7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工业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蒋以任;上海纺织协会会长、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上海流行色杂志社社长席时平出席了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技术和质量监督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代表各自部门向白皮书的表示了祝贺和期望。

上海纺织协会秘书长刘寅峰主持会议,并在会上作上海纺织上半年经济运行和下半年趋势分析。

《上海纺织产业发展报告(2011—2012)》执行总编沈安京在会上介绍了(白皮书)编辑制作过程。

上海纺织协会会长席时平在发言中指出:“白皮书是协会成立后第三次编辑印刷出版,此书不仅是创新,也针对纺织行业制定的多元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协会坚持抓好白皮书的制作过程,为企业及政府提供相应的数据,促进协会与企业的凝聚力,也是协会为企业、会员服务的具体体现,此书将通过市场化运作成为纺织产业有权威的书刊。协会自2008年成立已近4年,不久将进行换届选举。协会由成立时的200家会员发展至今已达500家会员,已成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协会单位,白皮书是纺织协会的生命线,我们协会将继续做好这项工作,为各企业加快创新转型,推进品牌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工业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蒋以任到会作了发言,他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白皮书的体现出行业、企业、政府的桥梁作用。充分体现政府的职能转变,经济形势分析能掌握全局,全行业信息发展趋势,给政府提供信息,最好每个行业都能发表此类白皮书,协会中企业多,掌握的信息较细,行业协会在转型和发展中,希望得到政府统计局及经信委等单位大力支持。将行业协会办得更好,为企业做好服务,希望政府部门从实际出发多搞些行业协会。

纺织业研究报告篇8

另据报道,目前中国纺织品检测市场有1/2的份额被国外检测机构占有。中国是纺织品检测大国,在纺织品检测市场中,中国商检、质检、纤检系统检测机构占45%,国内民间商业和第三方公证检测仅占5%,半数为国外检测机构所占有。目前,瑞士通用公证行(SGS)、美国测试公司MTL等国际检测机构已经在中国初步完成了商业布点工作,2006年仅此两家在中国的纺织检测收入就超过6亿元。另一方面,由于检测机构不足,国内纺织品市场的产品检测率不足50%。目前中国纺织品检测市场容量仅20亿元左右。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强制性检测、商业检测和委托检测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所以目前的形势下对国内纺织品检测机构来说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以打造国际先进的检测机构为目标,不能局限于本地区的国内市场,要通过不断扩大检测领域和范围,不断壮大自己的整体实力,全面提升自己,从而使检测机构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眼光有多远,发展之路就有多宽。争创“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一直是我们中心的目标。

为了检测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加强检测机构自身的建设是关键

1.首先要保障出具数据报告的质量。检测报告是检测机构的产品,产品的好坏当然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没有过硬的检测技术水平,没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检测优势,没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就没有检测机构的生存之本、生命之源。所以检测机构对出具的每一份报告都要做到足够的重视。纺织品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产品,一方面所涉及的专业涵盖机械、生物、材料、化学、光学等多学科领域,种类繁多,专业性强,另一方面,它直接作用于人体,产品的安全性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省作为我国纺织品产业发达的地区之一,企业、产品众多,为此检验机构应加大检测人员的再培训、再学习,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加强检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发挥自己的优势检测项目,使之做出品牌,增加兄弟检测机构交流的机会,使得交流双方能够优势互补,相互学习,以达到共同提高。能否确保高质量的检测报告对我们检测机构是严峻的考验,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为企业做好优质的服务。

2.利用监督抽验的机会加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监督抽查是对产品上市后的有效监控手段之一,通过对上市产品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抽样检查和重点项目的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已经上市产品的质量问题,打击假冒伪劣。自2005年以来,我中心检测机构共完成省级、市级、县级毛衫服装及纱线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任务500余批次。通过加大监督抽验工作力度,对不合格产品的公告制度,对违法违规企业形成了震慑,在做好监督抽验工作的同时,我中心积极配合产品质量监督执法人员,探索针对毛衫生产、流通和使用等不同环节的抽查检验方式方法,积极向存在问题的企业伸出援助之手。每次的监督抽验任务都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情况,比如新型纺织纤维的不断出现加大了纤维定性、定量的难度,要求检测机构不断进行纤维检测技术的更新,积极投入到新方法、新标准的研发制定中去。我中心于2006年申请的《新型纺织纤维检测方法的开发》研究项目,所获得国家质监系统论文奖三等奖;新型毛衫加工工艺的不断发展,使得检测标准有所滞后,要求检测机构针对新型加工工艺探索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针对于此,我中心积极参与制定了《半精梳毛针织纱线》、《半精纺毛针织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新型功能性毛衫服装的不断出现,加大了相关检测机构的检测压力,检测标准总是滞后于企业新产品的推出,为此检测机构应积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在服务于企业的同时,我中心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增加了企业对我检验机构的信心。

中国是纺织品产、销大国,我们在纺织品的新材料、新功能、新工艺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所以我们也应该有理由、有能力、有机会在纺织品检测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

3.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在履行产品检验职责的同时,一方面积极力争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活动,跟踪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的发展动态,积极组织研究、转化。同时,与国际、国内知名认证机构交流、沟通,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几年来,我中心共组织完成了两项毛针织品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促进了我省毛衫产业的发展。扩大检测领域范围,我中心在同等规模检测机构中是为数不多的具有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资格的检测机构,在增加检测规模的同时也增加了机构的自信心和知名度,有利于检测机构走向国际。

认清国际检测领域的形势

一直以来纺织品安全标准检测制约着中国纺织品出口,国内安全标准亟须加强,江苏经贸委10月7日消息,近年来一直困扰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纺织品安全标准检测问题,成为业内热门话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夏友富在2008中国(无锡)国际商协会合作论坛上表示,中国出口贸易不能只考虑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还必须重视产品安全、环境保护、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科技进步等问题。关注产品安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最重要非关税壁垒。

目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通常在产品质量方面严加把关,但对产品安全、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不够。尤其是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市场需求下降,欧盟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的现在,欧洲注重纺织品生态环保的检测也对中国纺织业出口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除了目前使用范围最广、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性纺织品生态标签Oeko-TexStandard100已经在北欧、西欧、日本、美国广泛使用,对进出口服装的偶氮、游离甲醛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外,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欧盟Reach(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 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更受到国内纺织业的高度关注。而2008年6月27日正式生效的《关于限制全氟辛烷磺酸销售及使用的指令》(简称PFOS指令)规定,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制成品中PFOS含量不能超过总质量的0.005%。

纺织业研究报告篇9

关键词:纺织业集群;生产业;碳生产率

1 长三角纺织企业纺织品低能耗创新现状分析

(1)纺织品创新成员结构相对稳定

长三角纺织企业投入低能耗创新员工平均95名,其中技术与管理人员占比为5.3%, 进企时间保持在5-7年间,研究所涉调研对象企业中,科技创新员工最早为2007年,最迟为2009年,期间离职人员平均为3位,其余均稳定就职。其中,涉及调研样本企业中,平均含业务经理两名,负责协调外销1-2部门资源及企业全部订单的产品经营销售。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3.70%,有相关销售经验占比占67.10%,有产品技术改进实践经验占34.50%,有低能耗产品相关销售经验占比的占17.60%。

(2)重视产品研发与营销

长三角在企业发展愿景中以产品技术革新为目标,进行公司内部产品研发创新,主要集中在纺织面料的功能革新,其中在产品技术功能创新的投入上,长三角自2010年其分别投入11.7万元人民币、15.4万元人民币、19.89万元人民币,已经引入意大利阿尔法剑杆织机用以改良企业40s,133*72规格面料及对应纺织成品的企业,占到全部受访企业的17.6%;其中将创新投产比设定在1.8万元人民币、3.7万元人民币、5.8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分别作为员工技术创新贡献、技术人员引进费用、产品节能创新突破方面的奖励基金的,占到全部受访企业的11.5%11.9%和15.3%,

(3)产品低能耗占比增加

长三角产品线覆盖较广,拥有以T/R,涤粘,混纺,麻棉为主的纺织面料;化纤为主的各类家纺面料,以及包揽各类染色,印花,绣花,复合,植绒,烫金等一系列加工深化的纺织辅料与辅助产品。从出口构成来看,长三角纺织面料在2010-2013年总出口占比分别为67.1%、47.5%、31.6%;而在环保研发及技术创新支持下的家纺类面料的出口占比逐步从2010年的35.6%、39.5%一直上升到67.5%。

2 长三角纺织品低能耗创新实证研究

研究调研了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苏州、昆山、无锡、绍兴、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等地的等地118家企业,其中重点为浙江纺织集群企业,随机样本企业发放240份,收回206份,除去无效问卷21份,有效回收率达77.1%,并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就企业对于低能耗创新导向及合作行动的肯否态度予以量化,利用 Amos 5. 0、SPSS 15. 0 结合开展数据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验证。在低能耗创新导向、及其对应的成长和生存绩效等要素关联相关矩阵中,验证结果分别报告了3.93、3.54、3.49和3.68的均值。

浙江纺织企业低能耗创新双重导向下的碳生产率分类验证进行企业在低能耗创新维度上的简单划分,即A类为实施导向影响的受动部分企业集合,而B企业则为对应的主动部分企业集合,进而进行进一步的层级回归验证,以确立双重低能耗创新导向与浙江纺织企业的低能耗创新及其绩效的联系。结果显示,双重低能耗创新导向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其对于浙江纺织企业的低能耗创新成果,而关于双重导向下的低能耗碳生产率,并且两因子的双项回归的交叉系数也在0.1%显著性概率下报告了0.18;同时,尽管发现双向回归过程中的回归值缩减显著,但并不影响低能耗创新导向的低能耗创新双重环境因子的绩效影响关联,当然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最终的双向验证还是先前的层级回归验证,低能耗创新在导向到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关联影响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本研究同时进行了结构方程模拟性验证,主要以CFI 和 IFI 等相对拟合卡方自由度、绝对拟合指数RMSEA进行验证,从表中报告结果可看出对应的结构方程与数据拟合程度能够形成较稳定的验证信度,并最终证实了本研究基于层级回归验证和双重项分类验证的结果,即假设2通过验证检验。

3 长三角纺织品低能耗创新对策

(一)提升创新网络内部的导向与绩效

尽量减小区域低能耗创新主体企业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低能耗创新耗散;创新园区不仅要在实体硬件上突出对于低能耗创新的支持,更应在政策配套的充分和实质发挥上围绕创新倡导及合作而展开。

(二)鼓励主体更广范围低能耗创新导向

以政府为主体,率先做好低能耗创新导向和政策推动的桥接渠道,政策措施的转化平台以促进更多跟进型企业或受导向企业向主动导向方的转变,从而带动各类低能耗创新导向的真实绩效溢出;而作为企业主体自身,应该更进一步突破现有产供链条的局限,争取以更广泛覆盖的低能耗创新赢得网络营销低能耗碳生产率。

(三)培训新兴低能耗创新主体

应进一步尝试导向与策略实施的结合策略运用,一方面推动浙江纺织集群企业的低能耗创新导向在双重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展,另一方面要鼓励各个企业自行实施丰富的低能耗创新尝试,在拟采取创新合作企业群中配以相应政策及规定优惠并在实施过程中予以成本、利润评估和配套指导,借助周边低能耗创新主体联合推动更多低能耗创新企业主体继续培育。

参考文献:

[1]Ito K, Pucik V.R&D spending,domestic competition,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61-75.

[2]Hagedoorn J (1993) Understanding the rationale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partnering: Interorganizational modes of cooperation and sectoral differences. Strat Manage J 14:371-385

[3]李萍,李永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低能耗碳生产率综合评价[J].商业文化,2008(1):159.

纺织业研究报告篇10

对于中国化纤行业来说,尽管产量已经占据全球七成,但是仍然有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纤维品种无法实现“国产”,或者说,“产业化”存在壁垒。这自然跟建国以来中国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不无关系,但是每个化纤人都知道,在纺织品用纤维领域我们仍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比如,“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的国产化,亦或者叫它“莱赛尔纤维(Lyocell纤维)”。

对于纺织业内人士来说,“莱赛尔纤维”并不陌生,天然环保、吸湿亲肤、柔软有光泽.....媲美“天然纤维”,甚至优于“天然纤维”,是许多高档服装、家纺面料及卫材领域青睐的纤维产品。但是这样一个“高级货”多年来却“一直依赖进口”。

“莱赛尔纤维”在中国其实早已走完小试和中试两个阶段,难的是产业化。2014年,保定天鹅第一条1.5万吨生产线顺利开车,紧接着山东英利也宣告正式加入国产Lyocell纤维大军。终于,中国的企业在购买Lyocell纤维时不再只有一种选择。

2016年12月23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Lyocell纤维项目工艺路线一次性全线打通,产品性能达到预期指标。这是国产莱赛尔纤维的第三条万吨生产线,而振奋人心的是,中纺院的Lyocell纤维项目不同于前两者,这是一条中国人完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实现的创新成果,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装备国产化率100%。

是怎样的想法在支撑这个团队一步步走向成功?在如此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作为以技术输出为主要业务的中纺院为何没有选择走几十年前涤纶长丝的老路,迅速在行业推广Lyocell纤维的生产线,做大该产业?实现了产业化之后,中纺绿纤下一步又有着怎样的规划?一系列问题萦绕左右。终于,在不久前,本刊记者在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见到了该院现今的“掌门人”――中纺院院长庄小雄,揭开了这一重大项目背后不为行业所知的点滴细节。

从那篇只有千字的报道说起

2016年12月的那一整月,庄小雄每一星期都会去河南新乡一次,之前的一年多基本是一月一次。频率的增加显然是跟项目的进度相关,那个月耗时近一年建设的Lyocell纤维万吨生产线即将进入最后的开车阶段。

2016年12月21日,中纺绿纤Lyocell纤维万吨生产线正式投料,经过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努力,终于在12月23日实现了一次性开车成功。由于整条生产线从装备到工艺全部是新的,存在着极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这三天期间整个团队的工程师凭借着多年来参与Lyocell纤维项目点点滴滴的积累和经验,顺利解决了许多开车过程中遇到的工艺技术问题。庄小雄告诉记者:“投料之前我们还给自己留有余地,计划是一个月成功就可以,结果没想到只用了三天。”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在从新乡回北京的高铁上,庄小雄心潮澎湃的亲自执笔撰写了12月23日那天中国、乃至全球纺织行业内的那条“爆炸新闻”。那是一条短短只有不到千字的新闻,但是字字如金。

庄小雄向记者描述整个过程的时候,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件事情,他说:“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整个项目单单院里就涉及到5个单位、几百人在全力配合。然而这个成功并不仅仅只是那三天的努力,这要追溯18年恚中纺院为这个项目所做的方方面面的工作。”

18年前的院发展战略委员会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建于1956年,建院初期是隶属于原国家纺织工业部,1999年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进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是纺织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和实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

作为“国字号”纺织科研院所,中纺院成立的使命就是以科技创新带动纺织行业发展,即使之后历经几次变迁,但是之于中国纺织行业来说,中纺院的责任与使命并没有变,也许现在中纺院参与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角色和方式有了一些转变,但是依靠技术创新以及工程集成为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却愈发加强。

庄小雄说:“用一句话来概括中纺院的主要工作,就是‘以纤维为着力点的产业链相关配套工作’。” 庄小雄告诉记者:“简单地总结,中纺院建院以来在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为行业发展做了三件大事:第一阶段是从1956年到70年代,以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为主线展开的一系列工艺研究、工程设计、装备研发、标准检测等相关工作,以梅自强院士为代表的第一代中纺院科研团队研发了中国第一台国产梳棉机,开启了中国纺织棉纺产业工业化、高品质生产的黄金时代。第二阶段是从70年代到今,配合当时国家纺织工业发展对化学纤维的大量需求,中纺院开始了以石油为基础原料的合成纤维产业化研究,涤纶长丝成套装备国产化推动了整个化纤行业,乃至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

接下来,就是第三阶段。庄小雄说:“从90年代开始,我们就意识到石油基原料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全球纤维需求长期来看肯定是一个递增的趋势,仅仅依靠天然纤维来满足未来石油基不可持续后的需求缺口显然是不可能的。中纺院作为‘国字头’的纺织类科研院所必须提前开始为行业谋划,不可能等到行业需求提出来之后再着手开始攻关。”

秉承这样的行业责任,1998年中纺院开始了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研究,2004年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发展战略大讨论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在院发展战略委员会上提出了“以生物基、绿色环保、可再生为核心的新的工艺研究方向”,举全院之力,力争有所突破。庄小雄说:“98年那会儿,大家对这个生物基其实没什么概念,首先想到的就是粘胶,但是粘胶虽然原料取自天然,但是生产过程中存在污染。当时院里有两个方向,一种是通过水、气等各种管控解决粘胶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但是那是一种‘先生产后治理’的方式,考虑再三,我们基本把那条路否掉了,选择了另外一个全绿色环保的生产路线,也就是今天的Lyocell纤维。 ”

并非一帆风顺的研究历程

著名诗人汪国真的《热爱生命》里写道:“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用这句话来概中纺院这一项目的过程再贴切不过。1998年,中纺院开始了以“生物基、绿色环保、可再生”为主线的科研攻关,主要研究的纤维品种就包括Lyocell纤维。没有人知道结果是什么?但是这一产品确确实实在国外实现了产业化,这就像一个终点,你知道它就在那里,但是必须努力向前奔跑才有可能达到。

Lyocell纤维的国产化究竟有多难?记得保定天鹅总经理高殿才在之前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到,自从他开始进入纤维行业就梦想着能有一天能够实现Lyocell纤维的国产化,可以说Lyocell纤维的国产化是每个化纤人心中的一座山峰。

当然,中纺院Lyocell纤维的国产化的研究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只是令人无奈的是,那其中不仅存在着研究本身遇到的各种科研问题,还存在中纺院自身由于体制改革遇到的包括生存、资金等许多外部困难。

庄小雄告诉记者:“从1998年到2005年之间,该项目基本是处于实验室的研究阶段,那段时间的状态是做做停停,走走断断,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正处于研究院转制的初期阶段。”1998年,中纺院还是事业单位,1999年就成了企业。庄小雄告诉记者:“转成企业后,研究院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那是一个科研人员没有研究经费支撑,必须到外面做技术服务养活自己的时代。当时的中纺院净资产只有8000多万,主要集中在一些实验室的设备,我们没有形成良性的造血功能的手段。1998年到2005年也是中纺院最困难的一段时间,院里只能集中很微小的经费在这个项目上,断断续续做一些探索性的小试。”

“2005年,中纺院已经经过几年的发展,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事业转企业的转型也打下了一些基础,院里面再次集结力量,启动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国产化工程技术的研发工作,于2008年完成了十吨级小试试验线搭建,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有了这样扎实的研究基础,紧接着就开始了千吨级放大的技术开发工作。”庄小雄说道。

冲刺最后一个堡垒

2009年在建设千吨线的时候,中纺院又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自己建还是依托合作伙伴?庄小雄告诉记者:“千线的搭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得有水电等配套完整的公用工程作为基础,考虑到一系列现实问题,我们决定寻找行业里有实力的,并且最关键的是要志同道合、有相同梦想的合作伙伴来一起建设,于是在2009年,我们和新乡化纤合作建设了千吨线。”

新乡化纤位于河南新乡,是以粘胶短纤和长丝为主要产品的上市公司,是中国粘胶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庄小雄说:“当时新乡化纤也是意识到粘胶的环境问题,他们也在寻求转型的方向和机遇,我们一拍即合,就借用了新乡化纤当时的公用工程以及新乡化纤在一线操作的经验基础开始着手攻关千吨线。”

2012年千吨线成功打通,接下来就是最后一个堡垒――“万吨线”。黎明前的黑暗最是难熬。庄小雄告诉记者,科技成果必须要变成产业技术才能实现价值,尤其是莱赛尔纤维这种产品必须要做到万吨才会对行业有意义。

在2013年之前,这个项目的科研团队一直分散在研究院内部的各个部门,主要是以项目合作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配合,接下来将是集中突击的几年,中纺院为了这个项目专门成立了――“中纺院绿色纤维工程中心”,庄小雄任中心主任。

庄小雄说:“中心的科研团队一共40多人,覆盖了工艺与设备研究、工程设计、电气设计、基础分析等,是一个工程集成的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Lyocell纤维万吨线的技术突破,因此这个团队组建后只有一个目标:孤注一掷,三年拿下万吨。”结果自然是无需赘言。

然而,在技术攻关的同时,项目组还面临着万吨装备国产化的问题。庄小雄告诉记者:其实在千吨线的时候中纺院就做过进口一些设备的打算,主要是为了降低项目的风险。但是却遭遇到了技术封杀。庄小雄说:“原来的谈好的设备厂商,在最后关头不卖了,逼着我们只能自己干。” 结果自然又是无需赘言。中纺绿纤这条万吨生产线从头到尾全部采用的是国产装备,摆在中国化纤行业几十年之久的难题,终于被中纺院解决了。

并且,庄小雄告诉记者,上百吨线的时候,中纺院就考虑到之后必然会面对的知识产权问题,制定了知识产权的战略图,进行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部署,从2005年到2013年开始攻关万吨线,取得了一系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几十项发明专利,随着Lyocell纤维的科研攻关及生产线的建设,有关知识产权的系统布局也同步完成了。

商业模式变革背后的良苦用心

中纺院作为以技术输出为主要业务的科研院所,或者叫科技创新企业,实现莱赛尔纤维的产业化之后,最大的焦点问题就是――是否会走涤纶长丝的老路进行大量复制?

庄小雄告诉记者:“今天的中国已经和90年代完全不同了,今天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需求也和当初化纤工业一穷二白的状况完全不同了。今天的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国制造业在转型、中国纺织工业,尤其是上游产业正在转型,不能再走过去老的‘规模化’的路线了,一定要走‘品牌化、品质化、差异化’。”

于是,在商业模式选择上,中纺院早已想的很清楚,于2015年成立了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前文一直出现的“中纺绿纤”。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发挥各方优势,在2015年投资组建的一家从事“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产、经营、技术及产品开发的公司,位于河南省新乡技术开发区。

未来中纺绿纤有何打算?庄小雄告诉记者:“首先我们不会迅速把这个产业做到很大,这样如果造成了供大于求,势必会降低整个产业的价值,这不符合现在的发展方向。对于莱赛尔纤维所有的部署和选择都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考虑,就是要让这个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应该说,庄小雄的这番言论给国内外相关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是中纺院莱赛尔纤维的项目并非就减缓步伐,庄小雄告诉记者接下来还存在一系列各式各样的问题。首先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起名字,这感觉就像是给初生的婴儿起名字一样,中纺绿纤的“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也需要一个自己的名字,而在今年三月的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博览会上,记者看到了中纺绿纤的“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希赛尔”。

“希赛尔”的成长路线图

庄小雄说:“希赛尔主要要实现三个绿色:原料绿色环保、生产过程绿色环保、产品绿色环保。现在只能说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但是尚未实现。”庄小雄所说的目前的不完美主要是在原料端。

庄小雄告诉记者,希赛尔将来主要的目标原料是竹、麻、秸秆等。庄小雄说:“国外的‘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主要的原料是树木,然而在中国树木是不能大量砍伐的,因此我们选择了竹子等作为这个可持续再生的资源。然而从竹子制成竹浆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技术难点待攻关,中纺院现在已经开始启动了将竹子变成绿色环保的竹浆粕的项目,我们的目标最终是要实现希赛尔整条产业链的绿色环保。”

庄小雄所说的“整个链条的绿色环保”其实就是实现一种关于绿色的“可追溯”。据悉,下一步项目组将针对希赛尔进行色丝以及功能性的研究。除此之外,中纺院也启动了关于中纺绿纤全产业链绿色可追溯的论证,这个论证从原料开始一直延伸到了下游品牌。庄小雄说:“希赛尔纤维的项目必须要落实现在国家提出的‘三品战略’,最终我们要实现对下游用户产品设计的参与和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