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十篇

时间:2023-03-21 11:22:48

感悟

感悟篇1

语文学习中的感悟具有循序性的特点。感悟、感悟,先感后悟。“感”表现为心智的沉潜。“悟”表现为神思的飞扬。任何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都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儿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尽管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了萌芽,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主要还是以感为主,感应该占据他们思维活动较大的进程,为悟作量变的积累。这样,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应实施由感到悟的策略,应重视感性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在感性认识方面多多启发学生。感得充分了,悟也就获得了生成的基础,理性认识则是水到渠成之事。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感悟”是学习者用心灵去感受语文材料,去领悟语言内涵,使理解和认知得以展开,联想和想象得以跃进,使情感体验得以加深。人格得以升华。因而,“感悟”是一座神奇的桥梁。通过“感悟”学生在心灵深处与文本对话,浸润于作者用语言文字营造的美好氛围,“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达到与文本意义的认同。“感悟”,就是让小朋友体会被春雷“唤醒”的春笋“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那样的活泼劲儿;体会“小雨点”或者睡觉、或者散步、或者奔跑、或者跳跃那样的顽皮劲儿;体会“小池塘”的明艳、“春到梅花山”的美丽、“草原早晨”的欢乐……“感悟”就是让儿童感受“蚕姑娘”的可爱、“月亮湾”的纯美、“节日”的快乐和“雨后”的童趣……“感悟”,就是让学生认识“长城和运河”的古老和壮丽、“美丽的南沙群岛”的富饶和迷人、“庐山的云雾”的神奇和美妙……

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感悟”又具有升华性特点。它是学习者积极的发现、主动的构建和潜在的创造。感悟、感悟,由感到悟,是心灵的顿开,是情感的升华,是心智运筹的胜利。感悟教学既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又要重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情感、情趣。也就是说在发展智商的同时又发展情商。母语教学尤其是汉语文教学中,认知与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语文材料本来就是认知元素与情感元素的集合体。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通过从一个感悟到又一个感悟的积累,养成才华和灵气,充实内在的底蕴和素质,形成丰厚的文化素养和美好的情操。

这样说来,“感悟”又是一把通灵的钥匙,通过“感悟”,让学生打开心扉,静心倾听作者的诉说,敞开情怀,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和喜事同喜,与乐人共乐,“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感悟”,就是让小朋友知道“敢跟高手比才能获得奖励”。懂得“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才会换来一次不被摔下来”,认识“邓小平爷爷”小时候学习是怎样用功,理解“”孝敬母亲的真情……“感悟”,就是让儿童真切体会到“母亲的恩情”和“沉香”“木兰”对父母的孝心,懂得只有专心致志地学习(做事)才会取得成功……感悟,就是让学生领略祖国的“鸟岛”“蝴蝶谷”的美丽和生机,感受傣族人民“泼水节”的欢乐……“感悟”就是让学生体验“赶海”的欢腾、观“荷花”的情趣、“七颗钻石”的妙理……感悟,就是认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守约和“放飞蜻蜓”的环保意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感悟教学尤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行教学民主化,采取“趋异避同”的策略。在培养学生规范性思维品质的前提下,着力激发和鼓励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对同一语文材料从不同的视角去感悟。尝试用不同的体验去悟:在把握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导向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努力避免循规蹈矩,墨守成见;尽力克服认识唯一,消磨灵性。

感悟篇2

人生,多么显眼的字体;感悟、挫折、快乐、痛苦组成了它,而又有谁真正体会过,真正了解过。对于人生,有人欢喜有人忧愁,可又有谁曾真正地想过,一次简短的感悟将会陪伴你到终生。  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于任何事情都努力拼搏,努力争取,全力以赴。对于个人,我自以为是一位强者,一位从来不知道“输”到底是什么感觉的人。我有着太多的优越,父母的呵护,师长的信任,更因为我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成绩,我自以为是生活的宠儿。对于集体,我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似乎不是其中的一员,我从不会因为集体的落后而伤心失落。  就在我小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学年,我因为班集体在运动会的失败第一次感悟了人生是需要许多的集体荣誉感的。  那一天,教室里死一般的沉静,这种气氛在一向以活跃著称的六(4)班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运动会刚刚闭幕,被称为“体育Vest”的六(4)班居然获得了倒数第一的“美名”。面对着鲜红的排名榜,面对着付出汗水努力拼搏后的“成绩”,同学们都在走廊上哭成一个个泪人,互相诉说着自己心中的委屈。  六年了,在这个温暖的集体里,我们经常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我们一起哭闹过,一起欢笑过,一起努力拼搏努力奋斗过,然而我们是那么坚强,这样悲伤失落地痛哭对于我们来说绝对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我望着拉拉队员痛哭的表情,望着摔倒后顽强地爬起来坚持到最后的运动员,一向被称为“冷血”的我也流下了眼泪。我头一次为集体的荣誉而哭,而且是疯狂地哭。我跑出教室,躲在走廊的角落,任凭泪水从我双颊流淌而下,打湿了衣裳。我内心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哭,为什么会如此伤心。要知道我从不为自己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哭,也不为受了爸爸妈妈的惩罚而哭,更不为集体的失利而哭,而今天,面对着运动会的惨败,我流泪了。  我透视自己的心里,感悟到:埋藏内心的痛苦,内心的痛苦就会倍增,而当你与别人一起分享痛苦时,内心的痛苦就会减半。今后,我将把自己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让自己的欢乐哀愁和集体融会在一起。

感悟篇3

一、“感悟”是一座桥,是一把金钥匙

“感悟”是一座神奇的桥梁。在这座桥上,学生与文本对话,领略到许多奇特的风景:初春梅花山的绚丽,秋天北大荒的明艳;夏日“雨后”的童趣,寒冬雾凇的神奇;认识到“长城和运河”的古老和壮丽,“国际互联网”独特和奇妙……在学生“感悟”的世界里,文字有了温度和感情,一条条道、一座座桥,通向广阔的天地,享尽丰富多彩!

“感悟”又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它能打开学生心扉,静心倾听作者的诉说,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它能让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获得情感熏陶,追寻审美的乐趣;它能让学生们知道“敢跟高手比,才能获得奖励”,懂得“母亲的恩情”,认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守约,具备“放飞蜻蜓”的环保意识……在学生“感悟”的世界里,文字有了升华和激情,一扇扇窗、一扇扇门,通向思维的空间,放飞理想的风筝。

二、从“感”到“悟”需要台阶

“感悟”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智,但它不是一蹴而就,常常需要循阶而上,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给学生铺设从“感”到“悟”的台阶。

1.创设氛围。让学生“感悟”,并不是老师一句“大家现在去感悟”就能做到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感性认识为基础,故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提高阅读的氛围,以促进“感悟”的生成。比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由于学生出生时,邓小平早已去世,仅靠阅读课文,不太容易激起其内心的情感波澜。老师可以在教学伊始播放《哀乐》,低沉压抑的音乐如泣如诉,把学生的心一下子抽紧了。再请学生说说看到过的举丧情景和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内心的伤痛之感。即使从没见过家人、亲戚去世场面的学生,由于上面氛围的触动,也有了悲凉之感。在这基础上,老师动情地说:“邓小平爷爷去世了,这不是一家人的悲伤,而是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悲伤。那么,大家为什么如此悲痛呢?邓小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做了一次怎样的最后之举呢?大家又是怎样与他诀别的呢?我们来细细读课文,认真想一想。”这样,就把学生很好地引入阅读深思之中。可以说,创设氛围能促进“感悟”的生成和深化。

2.语言感知。创设情境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就应放手让他们去感悟文本,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邓小平的伟大,哪些地方写出了人民对他的怀念之情,不忍他离去。在阅读感悟中,“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永不停息的涛声”在学生心头激荡着,而4个“也许”的排比句,更增添了震撼力。这是阅读的根本,只有根基于文本语言的“感悟”,才是真正的学语文。

3.心灵对话。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文字变活,成为生命的涌动,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为了让学生与邓小平增近距离,可让学生说说邓小平转战南北的故事;说说邓小平拨乱反正、力主改革开放的故事;说说邓小平是怎样制定一国两制方针,使香港、澳门回归的……当邓小平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中人们为什么不愿他离去。最后,回应邓小平那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让学生对邓小平说上几句心里话。只有做到了学生与文本人物、作者的心灵交流,感悟才是真的。

当我们循着这样的台阶,让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感受文本魅力,做一次心灵的洗礼,才算到了位。“感悟”

三、“感悟”离不开一个“读”字

“感悟”基本上是沿着从“感”到“悟”这条线走的,其牵引就是一个“读”字。检验学生是不是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只要听一听他的朗读就知道了。“充分地读”是“感悟”的前提,读得不充分,就很难“有所悟”。古人说的“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化”,就是指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形成语感经验。比如,教学《小河与青草》一课中的“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句子比较长,低年级学生不易读好。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来指导长句的停顿,让学生一遍遍地朗读,体会节奏。然后,教师问:“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懂了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小河边长满了青草,很美丽。”有的学生说:“因为前面青草夸奖了小河,所以小河表示感谢,”“我读也夸奖青草。还有的说:我读懂了小河与青草是好朋友!”教师说:“那么,你愿意读出这份感情来吗?”学生又一次感情朗读。什么是有感情地读?就是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描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正因为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才有了学生对课文的真切感知,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让默读为“感悟”建个磁场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步入“感悟”的境界,我们有必要给他们建一个磁场,其核心就是默读。因为默读能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人参与阅读,人人进入文本,边读边想,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探究,用心去想象,人人就有所得。这样,就会越来越深。“感悟”

1.留足默读时间。学生默读感悟,是在主动阅读思维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就必须给学生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只有这样反复而充分地默读,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获得读书的乐趣。

2.留出默读空间。这里的“空间”指的是思维空间。默读不是让任自流,需要有一定的导向,也就是用一定的阅读问题来做默读侧重的价值引导,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默读。默读有了任务的驱动,才会有内在的动力,才有明确的心理指向,学生也容易潜入文本,去读、去想、去发现。如上面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教师在情境创设后,提出了一个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感悟方向就明确,就集中。

3.创设默读氛围。默读是阅读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需要集中心智,才能有所收获。若注意力不集中,文字就不会进入心坎,虽貌似默读,实则浪费时间。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安静的默读环境,排除各种不良的干扰,让学生默读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体会也就更深刻。

五、让“感悟”在品味中进行

“感悟”不可能凭空而来,它必须通过比较、推敲等多种形式来揣摩词句背后的丰富内涵,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

1.品味用词的精当。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单靠读一读、想一想,还不能深入体会其中的奥妙。教师应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去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品评出语言意蕴的深刻,从而对文章有所领悟。我们来看看一位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品味《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撑立”一词的:

师:让我们再次聚焦刚才说到的“魏魏然撑立”这个短语。大家看,如果我把“撑立”换成“屹立”或“挺立”能读得通吗?(生读,点头)

师:那么,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撑立”

生:让人感觉是经过磨炼的。“撑立”

生:“撑立”让人感觉它有压力,才有一种向上的劲。

生:让人感觉有精神。“撑立”

师:是的,它让人感到有力量在里面。

生:“撑立”让人感觉这株柳很顽强,直直地撑在那里。

师:同学们,阅读就要善于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就能发现作者用词的得当。一个“撑”字,撑起了这株柳树,写出了它的伟岸、高大,它的顶天立地。建议大家在“撑立”下加个三角符号,记住这个词。

很普通的一个词语,通过对比、推敲,不但明白了词的意义,更透过这个词语,感悟到了这株柳树的生命力和毅力,感悟到了作者对其的敬佩之情。

2.品味想象的魅力。语字是凝固的,但其描绘的画面却是流动的。怎样让学生透过凝固的文字看到流动的画面呢?想象应该是一个有效的阶梯。凭借想象,可以把凝固的文字还原成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心理状态,让“感悟”更丰厚。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去进行阅读:一条是眼睛的“生理视线”,负责吸收文字符号,以供心灵辨认;一条是心灵的“心理视线”,通过想象与联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图画。两条线最后交汇在一起,融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形象。如教学《云房子》一课,可让学生们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云房子的模样,然后说:“小鸟造出了多么漂亮的云房子,能干的小朋友一定也能造出更多更好看的云房子来。咱们和小鸟比一比吧!”接着,出示句式:“我们的云房子真漂亮啊!它们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学生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驰骋在蓝天中,飞入一座座美丽、宽敞的云房子,收获着各自对语言的独特感受。

3.品味情感的真切。文章的思想感情不是说出来的,而应让学生通过细细品味,使文中的情感流进心里,激起心灵的涟漪,感受真切的“情”与“感”。比如教学《爱如茉莉》一课,可围绕母亲住院展开“爱”的对话:

师:你从哪些细节看出了父母间的爱?

生:我从母亲说的“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妈妈心疼出差辛劳的爸爸,这是一种爱的流露。

生:“虚弱”一词能说明妈妈深爱看爸爸。虽然妈妈身体很虚弱,但她仍想着不能让爸爸着急。

生: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而是“直奔医院”。从这儿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爱得深,根本顾不上自己出差的劳累。

师:读书就要学会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从“直奔”这个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爸爸满头大汗地向医院奔去。

生:我能猜到,“她这么善爸爸一定是边跑边自我安慰:良,一定没事的,上帝保佑她。”

师:从你们的想象中,我感受到了文章中爸爸妈妈之间深深的爱。

这个片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味,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了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读出了父母间的相互关怀,感受到了浓浓的爱。

六、巧用“设错”促“感悟”

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巧,往往还很难到位。这时,我们不妨有意“设错”,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促进“感悟”。比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中的“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一句,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对“伴”字做一番推敲:

师:有同学读了这句话后,提了一个问题,“伴着”一般都指有人或动物的动作,如。这里,和“陪伴”“鲜花”“骨灰”只是两个事物,用“拌”是不是更恰当一些?你怎么看?(很多学生觉得有道理,表示赞同)

师:谁来给大家区分一下“拌”和“伴”的不同处?

生:就是搅和在一起,“拌水泥”。(说完还做了“拌”比如一个搅和的动作)

师:这位同学的动作很生动地表示出了“拌”的意思。课文中的“鲜花”是这样“拌”着邓小平爷爷的骨灰吗?(学生纷纷摇头)

师:那么,鲜花是怎么放着的呢?

生:它是靠着骨灰放着,就像一个人陪伴着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师:这些鲜花代表着什么?

生:它代表了全国人民对邓小平爷爷的热爱。

师:是呀,如果用“拌”对邓爷爷太不尊敬了。一个“伴”字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心和怀念,写出了真情。如果鲜花会说话,它会对着邓爷爷的骨灰说什么呢?

生:邓爷爷,我代表所有的人陪伴您走完人生最后一个篇章。

生:邓爷爷,我们都不舍得您离去啊!

生:邓爷爷,您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这个案例打破了常规,老师“有意”设错,把学生引入对“伴”字的推敲,不仅让学生品味出了作者用词的精当,还使其经历了一次情感升华,而最后的代表“鲜花”说话,则真切地道出了其心声。这样的“感悟”,是扎实、有效的,是对学生心灵的引导。

七、方法的“感悟”不可忽视

引导学生“感悟”,不能仅停留这文字层面,更要引导他们去感受、体会写作(或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发其灵性、发展其能力。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引导学生感悟语句结构的片段,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现在请你说一下对青蛙的认识。

生:青蛙是捕虫的大将军,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卫士。

师:说话要讲究排列,概念从小到大。正因为青蛙是捕虫的大将军,所以是庄稼的卫士;正因为是庄稼的卫士,所以是人类的好朋友。知道了吗?再说一次。

生:青蛙是捕虫大将军,是庄稼的卫士,是人类的好朋友。

贾老师虽然只是很简洁地点评了一下,其实引导了学生再细读、思考,从中感悟到方法运用的奥妙。这样,学生学习就会更有兴趣,也会主动地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写作方法,抒发心声。学语文就是学方法,对方法的“感悟”不可忽视。

八、“感悟”不是说什么都行

虽然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但教学中,教师还是有必要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位老师执教《伊索寓言》中《蝉和狐狸》一文,在学习结束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有什么话要向狐狸说?”一个学生回答:“狐狸,你不该老用这样的方法去骗人!”教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幽默地说:“哦,我知道了,狐狸应该多想出一些办法来骗蝉呀!”在全班学生的笑声中,这位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狐狸不是该如何去骗,而是不应该去骗人!尽管这位学生的回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不分青红皂地为其“与众不同”的看法叫好,而应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再次感悟,回归本位。

九、重视“感悟”≠拒绝讲授

自从《语文标准课程》倡导“感悟、体验”后,“讲授”被戴上了繁琐分析的“帽子”,很多老师像避瘟神一样躲着它,一切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感悟”、“体验”得出来。我们说,尽管新课程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在学生的感悟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的点拨、讲解还是必要的,它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其实,讲授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错,关键看你怎么运用它,不能一棍子打死!我们来看一个课例。

一位老师教《江雪》一诗,当学到“独钓寒江雪”时,问学生:“这位孤独的老翁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面垂钓什么?”一位学生脱口而出:“他在钓鱼。”这也难怪,21世纪的学生怎么能体会到唐代柳宗元写做首诗时的心境呢?此时,就需要老师用讲解来揭示一下背景,增强学生的认识,扶他们一把。于是,老师开始讲解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做此诗的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为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还无人理解,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及时的讲解,让学生有所启发,有的说:是因为他被贬后心情郁闷“柳宗元在寒冷的江面钓鱼,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有的说:“他在寒冷的江面钓鱼,可看出他孤傲的性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教师适当的讲解、帮扶,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讲解要以讲在关键处、讲在急需时,必须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障碍时,扶其过去,使他们的学习迈向成功,绝不能包办代替。所以,只有用“该扶时当扶,该放时当放”的姿态立足于课堂,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感悟篇4

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的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途泥”,为的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断肠。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品读苏武,读出的是忠诚,悟出的是伟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读谭嗣同,读出的是正气,悟出的是坚韧。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品读林妹妹,读到的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的羞涩,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严寒霜剑刀相逼”的绝望,悟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侬知谁”的愁怨。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品读三毛,读到的是深处大漠却热爱生活的乐观爽朗。读到的是怀抱天堂鸟笑意盈盈的脸庞。悟到的却是快乐的心底里深入骨髓的忧伤。悟到的却是痛失爱人后弥漫在生命中的绝望。

读书是感悟,读人更是感悟,感是“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微笑,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彷徨,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朦胧,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慨叹!

漫漫人生长路,在悠然的午后时光感动,在静谧的的午夜时分流泪,在微明的晨光熹微中彻悟,不失为美丽。

感悟篇5

①怎么读把你对题目的感受读出来?

问一下,在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时,你是怎么想的?

读课文有个要求,眼到、心到、口到,通过朗读把你心里的想法读出来。读书要慢一点。

生自由读。

②师:谁愿站起来读感受最深的地方?敢读吗?那为什么不举手呢?

第二遍比第一遍好,再读第三遍。一遍比一遍好!齐读:

听,他这一读老师就好像看到了……的嘎子。一起读,看谁能让老师看到活灵活现的嘎子。(突出能体现嘎子重点的动作、神态、心理……)

小嘎子的聪明机灵老师看到了,那么小胖墩呢?谁愿意给老师再现。(依然要突出他的动作、神态、心理……)

③分角色读。

④通过你们的读抓住了能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方面来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活。再来看看严监生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⑤这里能看出他的――吝啬。作者写得很成功,不知道你能读出来吗?

哪个词能体现他的特点?怎么读?四个人的不同反映使得他一次次失望,直到他的夫人猜出他的心思,才使他了却了这桩心事。

感悟篇6

细细想来,人生有许多困难和失败,只能算是岁月之歌中的一串不协调的颤音。通过勤奋和拼搏,仍然能万事大吉出生命乐章的动听之音,同样会赢得热烈的喝彩!贫困、疾病,以至生命中更多劫难的的降临,都是命运逼近你去创造和珍惜重新开始的机会,让你有朝一日苦尽甘来。虽然曾经因为劫难,遭受到打击与嘲讽,但在一个美丽的春天你最终还是会奏响生命的乐章,唱出自己最美妙的歌!青春仅有一次,生命仅此一回,让我们用心、用真情歌唱这美丽而又珍贵的生命之音吧!

感悟失落:人生有谁不向往富有,有谁不憧憬未来,有谁肯让理想之舟中途搁浅,又有谁情愿让爱情之花在荒丘凋谢……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时而会有一些枯叶凋零,乘风远航的生活也会有桅杆折断的一瞬。生活的脚步不管是沉重,还是轻盈,我们从中不仅能品尝失败的痛苦与迷惘,同时,也享受着收获与快乐。只要我们总结跌倒的原因,把孕育的勇气树起,告别迷惘的昨天,拥抱美好的今天,微笑面对明天,不管是从辉煌成功中走出,还是在失败中奋起,漫漫远方路,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感悟自信:如果你是一棵小草,虽然没花儿的艳丽,树的高大,但是你却编织了绚丽多彩的大地。你以顽强的毅力,冲破顽石的束缚,进而勃发生机。如果你是一条无名的小溪,虽然没海的浩瀚,大江的奔腾。但是你却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江河。虽然你走过的是崎岖坎坷的山道强在勇往直前的片途中,你冲向一个又一个绊脚石滋润万物,显示着生命的意义。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当你面对失败而优柔寡断,当佻推动自信而怨天尤人,当你错失机遇而自暴自弃的时候……你是否会思考:我的自信心呢?其实,自信心就在我们的心中!只要你拥有自信,只要你在不如意时想到自信,自信心就是一种立竿见影特效药,定会治内心的伤痛。释放前论你面前是铺满鲜花的幽径,还是荆棘丛生的山谷,你都应勇敢地走下去。要知道痛苦的进取同样会带来自信,只有信心百倍地去追求、去奋斗、去拼搏,才会抓住幸运的机遇,不会留下终身遗憾。朋友,相信自己吧!没有你,世界也许不会改变什么,而有你,世界将会更加多姿多彩。就让昨天成为沉思的碑石,满怀信心地走完漫长的人生之旅吧!

感悟乐观:乐观是失意后的坦然,乐观是平淡中的自信,乐观是挫折后的不屈,乐观是困苦艰难中的从容。谁拥有乐观,谁就拥有了透视人生的眼睛。谁拥有乐观,谁就拥有了力量。谁拥有乐观,谁就拥有了希望的渡船,谁拥有乐观,谁就拥有艰难中敢于拼搏的精神,只要活着就有力量建造自己辉煌的明天。

感悟篇7

当秋风缓缓逼近,心灵的窗户便轻掩封锁。于是,躲避秋的萧条与无奈,只在自己的陋屋里,拈一支笔,一张纸或趴在电脑上,将生命的感悟——感悟中的所有倾诉笔端或敲击在网页上,将忧郁的伤情刻划在日记的扉页或收藏在电脑文档里,承受着心灵的孤独和寂寞。承受着生命的逡巡和考核。但若心静禅悟,孤独和寂寞就是一种美,逡巡和考核就是自然而然。美得自然心声奏响的乐章在单调的小屋里盘旋,回荡——这时你可以吟诵李商隐的忧伤,赞叹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浮沉,冰心的细腻……

随后,空白的纸上挥洒出心的诗行,一首首优美凄伤的诗,融合着那份寂寞的心,升华——升华到空远的地方,尔后大彻大悟到自己在宇宙中的渺小,与其桎梏在小屋里,倒不如出去忘却自我“潇洒走一回”——

于是,打开窗户,投入到秋的怀里 ,去接受秋雨的洗礼,终于笑声归来,秋风美,美在冷落;秋雨美,美在清爽;那片片飘零的落叶,要到哪儿去?天涯?海角?可曾有中途休憩的驿站?

当秋风飒飒吹起的时候,敞开胸怀,再不言秋的萧条与无奈,季节轮回,这是大自然的赐予,没有秋哪能成四季?

秋的胸怀胜过暖春,胜过冬夏,秋的空荡,正给人无限的空间,无穷的遐想——

终于,昂起头来,面对秋的萧条,冬的肃杀——

感悟篇8

老师对我说:“生命是一条崎岖刊刻的路。路上没有太多的选择,只有在在前进与后退中抉择,路上你得斩草披荆,而不能退缩,你如果无法向别人开枪,别人就会向你进攻.”是呀,生命就是一条路,一条崎岖坎坷的路。

亲人对我说:“生命是一盘漫长的棋局。棋局中你遇见什么难题,只能当机立断,不能犹犹豫豫。棋中有‘瞒天过海’和‘丢卒保帅’,有‘围魏救赵’和‘走为上计’……”没错,生命就是一盘棋局,一盘漫长的棋局。

有这么多的感悟,而我呢?我准备自己去寻找那一份属于我的感悟。

我向着蓝天大喊,看着白云在悄悄地游走。

风对我歌唱:生命是如此的轻盈!

雨对我呼唤:生命是如此的潇洒!

雷对我咆哮:生命是如此的铿锵!

电对我舞蹈:生命是如此的畅快!

感悟篇9

关键词: 主体能动中感知 操作中感悟 合作交流中体验

随着对新课程改革探究的不断深入,对新课程理念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教育科研的广泛开展,迫切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主体能动的感知,运用已有的知识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去感悟、领受,并在其后的合作学习中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独特的体验,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一、在主体能动中感知。

教师必须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让他们主动感知,达到知行的统一。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在被动的进行学习,不是等待着教师的灌输,就是问答式的教学,学生没有多少自主锻炼的时间和机会。这样的语文教学,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出来了,却戳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如果让学生对所学的文章从表象的感知,到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就能使学生由知而觉,而悟,再由渐悟到顿悟,到融会贯通,到有了自己的体验。这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比如我在教学《瑞雪图》时,由于南方不大容易见到下雪。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雪的动画片,使学生对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谈谈自己对雪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自己运用自己喜欢的自学方式——或单独、或合作,去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最后在全班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在操作中感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操作中去感悟新知。

⒈语文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朗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个良好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北师版小语教材中有很多情文并茂的精美文章,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诵读。如第七册《梦已被染绿》,可以让学生齐读、分组读、自己读,也可以由老师带读。那些优美词句,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自然也会灵活运用。这样,在形象和感情的融合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进文字鉴赏力,强化语感,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⒉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的同时,让他们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这个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学生有了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能力,就能够对文中语句具体情境化,即想象了。如我在教学《瑞雪图》的雪后段落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雪后美丽迷人的景色。在学生的想象力驱使下,朗读的效果出来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⒊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感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如古诗《咏柳》,学生不易理解“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简笔画,描画春天的景色,学生对春天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变抽象为形象,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⒋培养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应训练学生在习作中,学习词句的使用和熟练地使用词句。教师可根据范文,联系实际进行小练笔。如第六册的《山沟里的孩子》,作者详尽的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上学、放学的过程,在学习课文中,让学生说说自己上学的经过,并学着写下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准确的掌握和理解课文内容,词句的运用技能也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片断练习,往往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坚持下去,学生的观察会变得更敏锐,描绘也会变得更精彩,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转贴于

三、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团结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之一。

感悟篇10

感悟

作者 王兴立

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是缘分让我们走在了一起,我们应珍惜这份拥有,相互理解,互帮互助。别人给与的帮助珍藏在心间。若有误解请宽容为上,人时间最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有多么宽广的胸怀,就可能干出多么惊人的事业。多一份关爱吧,爱是无价的,爱是温暖的,爱是感人的。爱是理解,爱是帮助,爱是共同创造。愿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创造,迎接美好的生活,共圆我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