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论坛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1:32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篇1

有着2224年的悠久历史,最早立县的客家古邑。岭南政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人民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历来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目前,和全国一样,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勤劳、朴实、智慧的儿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富裕、人文、和谐、秀美”目标,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并举”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富县强镇战略,全县上下已呈现出全党抓经济、全民共创业、全县谋发展的大好局面。当前,正按照省委届七次全会“关于建设文化强省”总体要求,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把弘扬传统文化与挖掘客家文化结合起来,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创造客家文化的新辉煌。此,希望与会的同志们要好好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听讲,切实领会好论坛的精神实质,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不断提高素质,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扎实推进“建设文化强省”战略之际,正值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届七次全会精神。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县首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公益论坛报告会,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共沐“比阳光还要灿烂的道德光芒”此,代表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全县92万人民,向莅临论坛的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同志、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大惠老师和讲师团的全体教授、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在百忙中亲临论坛的省人口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孙海林同志、河源市教育局局长苏晖同志等领导,向不辞辛劳,从四面八方云集、关心支持论坛的社会各界志愿者义工,向为本次论坛提供赞助的县晔龙油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邦亨先生等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悠悠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泱泱大中华。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根,民族之魂。融汇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建立信念的力量和源泉,实现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用传统文化教育我和下一代,提高国民的道德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举办县首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公益论坛报告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极好的传承和学习。通过这次活动,将激发全县人民爱国爱家、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共克时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富裕、人文、和谐、秀美”提供强有力的人文环境支撑。

更需要与时俱进,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形成的文化多元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和繁荣,使之富于鲜明的时代特色。尊重、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时代赋予我这一代人的重任,任重而道远!

对我厚爱、鼓舞和鞭策。专家们渊博的学识,本次论坛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同志、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大惠老师等四多位资深著名学者莅临。深厚的造诣,丰富的经验,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此前全国各地进行的40多场巡回演讲中,都给当地人民以深刻教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高度的赞誉。可以说,本次论坛对而言,将是一次精神文明的大餐,一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盛会。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记住昨天,把握今天,憧憬明天,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构建“富裕、人文、和谐、秀美”而努力奋斗!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篇2

论坛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西北大学、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同承办,旨在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区域文化、文明形态进行梳理、整合、研讨,实现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际传播局局长赵建国,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桂,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千军昌,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主任杨占文等出席论坛开幕式。

论坛议程包括主题演讲、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并形成了《对话中华文明西安宣言》。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担当文明交流重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际传播局局长赵建国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很高兴在金秋时节,与大家相聚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西安市,共商文明对话之道,共襄文明对话盛举。

赵建国说,就在此时此刻,在这个美丽城市的另一个地方,“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正在举行。今天在这里参会的嘉宾,基本都参加了昨天研讨会的主论坛,聆听了刘奇葆同志的主旨演讲和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今天上午进行的智库分论坛、媒体分论坛、企业分论坛,再加上这里举行的“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可以说,当下的古城西安,正在进行着文化、思想和智慧的盛宴。我们浸润其中,倍受感染,倍觉受益。

赵建国说,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重要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主根脉和悠久厚重的好资源,铸就了陕西人民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今天,“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在此举办,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这块热土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也使我们体会到陕西人民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的使命担当、积极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对话交流新平台的开阔胸襟。相信通过对话交流,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赵建国指出,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事实表明,多样性是世界闻名的一个基本特质,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就如同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在地球上得以延续的根本。每一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积淀,每一种文明形态都值得尊重,每一种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

赵建国说,古老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还告诉我们,人类文明以多样化形态存在,在交流互鉴中创新,在兼收并蓄中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就是在不断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精髓、在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走向繁荣昌盛的,并在这种演进中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博怀和特有品格。今天,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更需要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的举办,是顺势而为、意义深远之举。

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桂在致辞中说,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筹备,“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在我们的共同期盼中拉开了帷幕。这个论坛是“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弘扬中华文化、重树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梁桂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我很欣赏这个论坛名称中的“对话”两个字。“对话”内含的基本法则就是平等、尊重、开放、包容,这是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始终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密码”,也是我们对待世界各国文明的基本姿态。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了交流互鉴,文明的生命力就会停止。我们举办这个论坛,目的就是搭建起中华文明与丝路沿线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让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梁桂说,陕西是中华文明的会客厅。大家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外文明的重要交流交融之地。公元前一百多年,中国汉代的张骞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在向西域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引进了葡萄、石榴、苜蓿等西域文化成果。到了唐代,这里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七十多个国家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佛教传入中国后,就是在这里生根发芽,后来衍生出流派,其中有六个的祖庭在西安。玄奘法师也是从这里出发西行取经,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历经重重困难,把印度的佛教经典引入中国,在经过长期演化和融合发展后,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所以我们说,了解中国要从陕西开始。

梁桂说,今日的陕西并没有止步于对过往辉煌的记忆,我们和中国其他省份一样,正在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战略,埋头苦干、追赶超越,推进现代文明进程,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各民族先进文化,一个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新陕西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坚信,陕西有责任、有能力、有信心,继续担当起文明交流的重任,把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建设得更加辉煌。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主任杨占文发表主题演讲指出,站在人类文明高地回望历史,中华文明的长河源远流长、波澜壮阔。两千多年前,秦人变法图强、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创建了中华统一文明。秦王朝推行的郡县制,更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文明。汉承秦制,历经百余年的调整与融合,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得以定型,为中华文明的千年延续奠定了基础。

杨占文说,我们秦汉新城就位于中华文明形成定型时期的“故土”之上。当年气吞山河、规模宏大的秦咸阳宫,至今仍能在这里找到巨大的夯土高台;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十一位皇帝中,有九位都长眠于此。你随意俯身捡起一块瓦砾,都能讲述一段周秦汉唐的故事;帝陵下每一方泥土,都封存着历史的记忆。这也是我们以“秦汉”来命名新城的原因。

中华民族崇尚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等精神在中国一脉相承。西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长安城出发,穿沙漠,越葱岭,开辟了欧亚大陆贸易交流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两千余年的交流长河,长安城从此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枢纽。

杨占文介绍说,我们秦汉新城自成立以来,就树立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明集中彰显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雄心。今天,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东西方文明曾经相互辉映的中国古都西安,我们与西北大学共同承办此次论坛活动,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交流搭建平台,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几年来,我们大力弘扬秦汉历史文化,探索基于文明对话成果转化背景下的全新大遗址保护、开发与利用新模式,提出了把秦汉新城打造成中华文明会客厅的宏伟目标。我们要通过打破文化、科技、互联网边界,打破文化交流、产业互动、政治磋商边界,打造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展示、研究、转化和创新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汇聚、孵化各类创新因子,最终打造一个可以联通各地的资源整合配置中心,营造能够自在演化的文明交融价值生态系统。

杨占文说,在以秦咸阳城遗址为中心的大秦文明园区项目中,我们将汇聚中华文明各分支的主要精神标识和符号,通过建筑、创意文化作品、文化交流活动和相关衍生业态布局,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着力从瞻仰、警示、教育、交流、孵化等功能层面,打造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中华文明会客厅。以渭河北岸九座西汉帝陵为核心,在104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内,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通过建设欧洲城、波斯城、中亚风情小镇等,打造人类文明的展示中心、交流中心、研究中心,最终实现共建人类文明会客厅的目标。

创新视角方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古丝绸之路遗址见证了“一带一路”的文明交流,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纽带。

论坛上,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了西北大学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展示报告;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阿穆尔丁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王建新共同对中乌合作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进行深度。

《大秦帝国》作者、西北大学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孙皓晖以《中国文明的本质架构及其基本点》开启了论坛主旨演讲。

随后,英国威尔士亚伯大学历史学教授、雅典派迪昂大学客座教授亚历克・格鲁菲兹・琼斯演讲《从文化外交到全球文化经济―建设未来丝绸之路》;中国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学术部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邹重华演讲《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华文明复兴》;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长江学者李浩演讲《文明互鉴六论》;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西部文艺研究会会长肖云儒演讲《丝路精神及其中华文明内涵》;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大学教授乌都别克演讲《中亚青铜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开玺演讲《把握新机遇,创建新格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与现实思考》;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阿穆尔丁演讲《古代长安与撒马尔罕》;中国科学院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阿富汗分部主任易绍良演讲《兴都库什-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的保护与发展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韩经太演讲《思想中国的核心价值问题―“一带一路”视阈下的中华文化阐释路向》;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演讲《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构成:尚道》;日本岛根大学东亚太平洋历史文化中心教授冈村宏章演讲《百家争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平等包容的价值本位》;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研究所所长阿克拉莫夫・伊诺莫维奇也发表了即兴演讲。

主题演讲之后,由孙皓晖主持的互动交流环节开启“沙发论坛”时间,以《中华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法国卢浮宫东方文物部专员菲利普・马奎斯、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正中、西北大学艺术系教授岳钰、商务印书馆太原分管总编辑李智初、陕西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研究院副理事长王林森等参与互动。

论坛最后,与会嘉宾就论坛形成的《对话中华文明西安宣言》建议案进行审阅并一致通过,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打造文化文明会客厅,努力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贡献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钟顺虎在论坛闭幕式上进行了总结发言。

钟顺虎说,“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企业论坛、企业合作倡议的发出,“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媒体分论坛、媒体共识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智库分论坛、智库宣言的,再加上《对话中华文明西安宣言》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及其系列活动落下帷幕,“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在此,我代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敬意。

钟顺虎说,这次论坛高效务实、成果丰硕,传递的速度、形式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开幕式上,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桂同志等领导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和致辞,会上了《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展示报告》、中乌合作《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来自丝绸之路沿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31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重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对话交流,对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发表了《“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西安宣言》,这些成果凝聚着各方的智慧和共识,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钟顺虎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三年来,沿线各个国家积极响应,今天“一带一路”研讨会媒体分论坛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说“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成败,取决于我们的民心相通,尤其取决于能给“一带一路”下的人民带来什么,也就是说草根对他的关注和共识,以及草根的参与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成功的关键。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各国智库的通力合作、增进共识、加快发展,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领域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悠久厚重的文化资源,铸就了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再次站在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新的铸梦空间的战略起点。

钟顺虎说,这次论坛是一个新的起点,为我们开展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一带一路”对话交流与合作,展示了中华文明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开放包容的博怀,提供了推动历史和现代交相呼应、传统和时尚完美融合的陕西样板。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我刚刚提到的,今天刚刚开幕的《第12届北京-东京论坛》开幕式上,副部长、国新办主任蒋建国同志提出的四点建议:第一就是开动智库研究这个脑,第二用好媒体传播这张嘴,第三迈开企业合作这条腿,还有一条,握紧交流人员这双手。”钟顺虎说,我想把这四句话,也留给今天我们参会的各位嘉宾,让我们一起共勉,“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我们要积极主动站位担当,深化沿线各国合作,打造文化文明会客厅,努力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贡献。

对话中华文明西安宣言

两千多年前,贯通亚欧大陆的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东西方友好往来、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今天,来自丝绸之路沿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相聚中国古都西安,出席“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以中华文明为讨论对象,展开国际对话交流。

作为“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的全体与会专家、主办单位及组委会成员,我们在会议期间对中华文明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诸多世界关注的中华文明基本问题,并进行了具有启迪性的有益讨论,达成了相对一致的共识。我们提出的基本问题及与之相应的基本理念是:

一、我们发起中华文明讨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文明是一个多元化体系,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家所创建的文明都具有平等的地位。

二、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创建的一种独立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余年波澜壮阔的生成发展历史,一直不间断地延续到今天,是世界文明之林中惟一在本土范围保持连续生存发展,并进入现代国家行列的文明形态。对中华文明进行世界性的研究与探讨,既是世界各个文明国家了解中国及与中国和睦相处的必要路径,也是中华民族达到深刻的文明自觉的必要路径。

三、中华文明是一个架构非常均衡的多元性文明体系。这种多元均衡的文明体系架构,赋予了中华文明几经波折、绵延至今的内在生命力。

四、中华文明是高度融合多元性文明而在历史实践中锤炼出来的统一文明架构。多元而统一,是中华文明绽放于世界文明之林的独立性所在,也是中华文明最本质的特征所在。

五、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要增强文化自信,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篇3

本次论坛由商界传媒集团、北京华夏管理学院、航美传媒集团、亿阳集团、路铁传媒、阳光媒体集团、空中商学院、跟谁学、世华智业投资集团、世华企业管理集团等企业联合发起。

来自全球各地的工商企业领袖、企业高管、NGO组织代表、文化传媒界知名人士等共5 000余人汇聚京城,就“承载时代使命,共建生态系统”的大会主题展开探讨,建言企业社会责任与新时代商业文明。

这是一场汇聚全球智慧、解析经济迷雾的世界级财智论坛,也是一场全球企业家交流的盛会,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更是企业家进行价值升华的福地。

当下,全球化正日益广泛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文化融合,使得企业传统的价值观和责任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这必然不能缺少全球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努力。

商界传媒集团、世华智业投资集团等单位联合发起此次论坛的目的,便是号召全球企业家一起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劳动权益和商业伦理,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这不仅是全球企业的共同趋势,也是新常态下的必然要求。把人类家园共同建设得更加美好,是全球企业的共同责任。

在论坛举办的三天时间里,英国前首相布朗,德国前总统武尔夫,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商界传媒集团总裁周忠华,世华智业投资集团董事长姜岚昕,中国“首善”、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文化学者于丹,佛教文化学者延参法师,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世界第一两性关系专家约翰・格雷等重量级嘉宾,从企业家责任的重思与解构,到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再到社会生态系统的构建,纷纷发表主题演讲或展开圆桌对话,与现场5 000余名参会者产生了强烈共鸣。

2015年很难,2016年依然很难,这是最难的时刻,却是最好的时代!本次论坛祈愿有更多具有时代使命、社会责任和生态思维的企业家凝聚在一起,创造新时代的商业文明。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篇4

本次论坛重点突出“中国梦与谱牒文化”,充分利用漳州是台湾同胞重要祖籍地这一人文资源,演绎海峡两岸血脉亲情史诗画卷,进一步拓展两岸宗亲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局面,激发两岸同胞在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同促两岸和平发展,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林智敏在论坛上表示,两岸同胞同根共祖,血脉相连,自当守望相助,心手相连,坚定地守护家族永续的根基,以宗亲认同增进民族认同,以宗亲团结促进百姓团结,为维护台海和平尽心力,为改善两岸民生做贡献。希望两岸宗亲百姓从维护民族利益、维系家族香火的角度,深刻认识自身的责任,一道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享人生出彩,造福两岸百姓。姓氏承载着血缘的传承,宗亲昭示着血脉的深情,希望海峡百姓论坛继续贴近民心,凝聚民智,以宗亲文化交流为两岸关系发展增添新动力。

梁国扬在致辞中表示,姓氏文化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血脉传承,印证着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海峡百姓论坛通过理论和实践真实反映了“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的客观事实。希望两岸宗亲百姓一道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希望海峡百姓论坛通过宗亲文化交流为两岸关系发展增添新动力。

陈锡淇在致辞中说,海峡百姓论坛自开办以来不断深耕拓展,两岸近百万姓氏宗亲互访交流、成功对接,同根同源、同祖同宗的姓氏文化学术研究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论坛将会一届一届地举办,并不断创新发展,为两岸宗亲交流合作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在开幕仪式上,闽台两地21个姓氏24部族谱进行现场对接;17对宗亲团体签订了长期交流合作协议,将建立经常性学术互动机制,全方位开展姓氏宗亲源流研究,协助双方宗亲组织开展寻根、谒祖、会亲等活动,进一步推进两岸宗亲文化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化进程。论坛期间还举行了闽台族谱展,共展出闽台两地50多个姓氏、300多部计2000多册族谱。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篇5

关注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的应有之义。由此,不仅想起了我国传统民俗节日由民间的自我演绎走向国家法定的过程。

就从始于1999年的“黄金周”一词说起,当时的法定假日为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唯一的民俗节日是春节。2005年,韩国整出了一件让中华民族难堪的事:端午节被其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保护传统文化,2007年12月,国务院颁布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法定为传统民俗节日,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其在民间的传承、积累、演进,已经成为特有的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各国普遍以放假形式来纪念传统节日,以保留和传承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做法,我们做得还不够好,至少在2008年前,这些传统节日只在民间,在纯粹的民间尤其是农村最朴素地表达着。

然而,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中国社会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变迁。在西方主动的文化进攻和我们积极的商业包装中,“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严重冲击着中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如果几乎一代人呈现出热衷西方一些节庆却忘却自己的传统节日时,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安全,甚至政治安全,就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了。

这不是盛世危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在全球建设孔子学院等,都是有力的佐证。因此,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上升到法定地位,放在文化安全、文化信仰、社会和谐等大视野下,放在建设我们文化强国的大目标下来思考,有着更高的政治文化意义诉求与表达。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篇6

[关键词]互利双赢 中原经济区 海外华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2-0109-04

海外华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原经济区在吸引海外华资上具有区位优势、人口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等优势。如何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是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河南虽然近几年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但仍处于起步期、增长期,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河南所面临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四个难题,“钱袋子”问题就居于首要位置。中原经济区应加大开放力度,大力吸纳和整合国际资源,引进大量资金和技术。

投资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根本和基础,离开投资,中原经济区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以来,海外华资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所谓海外华资(Overseas Chinese Capital)是指大陆以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资本。海外华商经过几百年的锤炼,目前已形成实力强大的华商网络。据统计,2008年,大陆以外的亚洲地区华商上市企业总资产约为3.2万亿美元,总营业额突破1万亿美元。全球华商的总资产在4.5万亿美元以上,总产值估算达1.3万亿美元。大陆改革开放30年间,吸引外商投资企业63.6万个,实际利用外资将近9000亿美元,其中海外华资占将近70%。以海外华资为主的外资企业,形成并提升了中国大陆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以及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许多侨资企业逐渐“回流”,一批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华侨把眼光转向内需较强的国内市场,尤其是中部地区。这些都为中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河南重视吸引侨资企业家前来投资发展,利用海外华资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据统计,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在河南投资的企业数量占全省合资企业总数的70%,投资额约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60%。近几年,随着沿海产业的升级转型,越来越多的东部沿海地区企业也将河南作为其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河南实际利用外资呈上升趋势,每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数目不断增加。截止到目前,已有6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河南投资,河南已签约海外及省外资金4000亿元。虽然近几年来河南利用外资尤其是华资的数额在不断增长,但相比其他省份数额仍然有限,外资占年度资金的比率非常低,利用外资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外资尤其是华资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规划开发的经济区多达26个,比较典型的如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以及武汉城市圈等。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内首个将农业摆在突出地位的经济区,在吸引外资尤其是华资方面与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原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的中心位置,承东启西、联南通北,既有利于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又有利于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的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地区。这个地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中部地区发展甚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门下达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中原经济区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一极。”

其次,中原经济区人口总量巨大,尤其是有较大规模的劳动适龄人口,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中原经济区人口近1.58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1.83%,其中,河南人口达1亿。而且在全国人口红利逐渐耗尽的形势下,河南有着规模巨大的劳动适龄人口,富余劳动力多达3000万,是经济学家们公认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蓄水池”。更难能可贵的是,河南的劳动适龄人口在未来20多年内的供给总量,都将持续上升。人力资源丰富是增强省际竞争优势、加速资本与财富积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就成为劳动力输出大省,大量年轻劳力输往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目前仍有近2000万人在外打工。近年来随着河南经济的大力发展,劳动力出现明显回流趋势。统计显示,与2009年相比,2010年河南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增加123万人,总数达114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的48%。随着大量企业在豫投资办厂,可以预见更大规模的劳动力回流现象即将出现。同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为企业的顺利开工投产提供了切实保障。

再次,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原经济区吸引海外华资的重要优势。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同样,一个区域的文化软实力也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中原地区蕴育了丰厚的黄帝文化、姓氏文化、客家文化等传统文化,它们对海外侨胞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直接从我省走出去的海外侨胞和省内归侨侨眷约300万人,5000万海外侨胞中大多数与中原地区有历史渊源。从中原地区辗转迁徙出去的客家人、河洛郎遍布世界,他们对中原地区有着高度的历史认同感和深厚的情谊。因而要充分发挥这种因素,把潜力巨大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以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在加强开发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原经济区在引资引智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上述优势积极拓展引资引智渠道,这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加大中原经济区的对外传播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塑造积极正面的区域形象。

经济区的对外传播有吸引外来投资和其他资源的重要任务,但中原经济区自《指导意见》出台一年多来在国际上并未得到有效宣传。因而,要不断拓展传统媒体,除了依靠国家的对外传播渠道外,河南省内媒体要加强对外传播功能,在电视台和广播节目中开设对外传播的英语节目。同时,网络媒体作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应该融入中原经济区对外传播体系,并承担起重要的传播功能。可以在国际知名网络平台Blogger、Twitter以及You Tube等上开设官方博客及微博,争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还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如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少林功夫文化作为传播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载体加以推广。

其次,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好“中原”牌,做好“根”文化。河南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这也是吸引海外华商的一大优势,要给予特别关注,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与整合,以对海外华商形成有效吸引力,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一是在打造以祖根文化、姓氏文化为代表的“根文化”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海内外宗亲的联络和联谊,积极探索寻根文化向寻根经济的跨越。河南省侨界曾先后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中华姓氏文化节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经贸活动,形成了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伏羲文化、华商峰会论坛、百姓寻根谒祖、客家文化溯源为代表的文化经贸活动载体和品牌,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类活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通常是活动召开时热闹非凡,会后一片沉寂。如何做好会后的延续发展,使大会参与人成为宣传河南、传播中原文化的使者,甚至成为中原经济区的直接投资者,需要认真研究。各地侨务部门要做好平时的联系联谊工作,定期把新政策、新变化通过文件、图片、视频等形式发送给海外侨胞,使其加深对中原经济区的了解。

二是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搭建好平台。中原历史文化厚重,但各地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存在重复滥用现象,严重影响了利用效果。例如近几年在河南各地兴起的各种文化节,虽然都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各地的招商引资工作,但缺乏自身独特的精神内核,多流于形式,重复滥用,效果有限。因而要对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积极打造文化示范园区,提升文化影响力,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再次,把“华合论坛”打造成知名品牌,发挥其品牌效应。

“华侨华人中原经济合作论坛”(简称“华合论坛”)是2008年经国务院侨办批准开办的,旨在搭建平台,增进海外侨胞对河南的了解,进一步团结和凝聚海外侨胞力量,活动地点设在河南的平顶山市。这是国务院侨办首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的全国性侨务活动,也是河南省第一个侨务活动品牌,被国侨办定位为“华创会”的姊妹平台。华合论坛至今已连续成功召开四届,在引资引智上取得不小成效,受到海内外侨胞的一致赞誉。如在2012年的华合论坛上,共招商项目1438个,签约51个合同项目,总投资额557.15亿元人民币,签约项目平均投资额都明显高于往届。其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26个,比上届增加10个。华合论坛不但是河南引资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引智的重要渠道。在每届论坛举办期间,召开专场恳谈会,共同向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推介河南,以吸引更多创新人才投身河南“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从2009年开始,通过全方位形式,引进12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3500名左右具有全日制博士、硕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员,海外专家智力5万人次。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篇7

【关键词】高校论坛 传播特点 舆情管理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系统)的缩写,是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在论坛上,网络用户可以通过发贴、回帖等方式进行信息以及思想的交流。潘迪按照性质将我国的BBS站分为三类:政治性(如新华网BBS站)、商业性(如腾讯网BBS站)以及业余性。高校BBS便属于业余性,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校便陆续建立自己的BBS网站,第一个高校BBS是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像北京大学的“北大未名”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都很有影响力。安徽大学的论坛名为“安青在线”,于2001年6月建站,曾在2007年和2010年两度被评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据统计注册人数有八万余人。

在2011年中,学界对博客、社交网站、微博等新媒体研究的较多,对高校BBS的研究则比较少。仅以“微博”两字为检索词,以题名为检索项,时间为2011年在知网中进行搜索,我们便会发现相关记录有3557条。而以“高校BBS”为关键词,对摘要进行检索,时间限定在2011年,我们才得到192条记录,这表明时下的“微博”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但是笔者认为对“高校BBS”的研究意义依然很大,它与微博等其他新媒体相比有很多独特之处:一、使用人群均为大学生群体,这一群体知识水平较高,但正处于成长阶段,感性与理性并存;二、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即使用者都集中在一所大学中;三、线上讨论易转为线下活动,例如在一些大学生中,论坛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对高校论坛的研究依然是有必要的。本文从高校BBS的传播特点、独特功能、所面临的问题、舆情的管理及引导四个方面,来对2011年学者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整理,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研究建议。

一、高校BBS的传播特点

1、传播内容方面,高校论坛受两方面影响:

(1)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对国内外热点新闻都会给予很高关注,论坛用户通过发帖回帖等方式对事件进行讨论。如家乐福事件、重庆打黑事件,周老虎事件等都一度是论坛中的热点话题;

(2)受校内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关注的与其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内问题,也会由特定的契机或某些言论的带动引发讨论乃至争论。”如大学生会对食堂涨价问题、奖学金助学金以及补助问题、调整上课时间等问题给予关注,并进行投票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并且传播内容还会具有周期性,这一点是基于学生生活的周期性。据统计,论坛在假期期间发贴量比较少;6月份的帖子内容大多是有关毕业的离愁别绪,大四学长卖二手书籍、衣服等不愿带走的物品;7、8月份新生报到,大多是一些答疑贴;每逢期末,则是有关考试以及回家车票的话题。

2、高校BBS的传播特点:

(1)舆论主体的隐性和显性共存;(2)情绪化与理性的并存,第二个特点可以理解为对第一个特点的延伸,“身份的隐匿性使得本我人格容易得到发泄,……情绪化特点明显”,但又由于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广博,所以言论又具有理性的特点。这进而又导致段宗明所指出的:“论坛言论的精华性与糟粕性并存。”

二、高校BBS的独特功能

1、社会的安全阀

吴丽认为,高校BBS为学生提供了情绪的发泄平台,其原因在于高校BBS的“四零”特点:“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编辑意味着把关的宽松,保证学生观点的完整表达;零技术意味着学生无需太多的专业电脑知识便能在网上利益诉求;零体制则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限制;零成本保证了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四个特点使得高校BBS成为社会的安全阀。不过吴丽指出这种安全阀的运行是有代价的,有可能会加重学生的不满情绪,威胁校园稳定。

2、有利于增强高校的凝聚力

如敬菊华认为论坛集中体现了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理念,“它像一根无形的纽带联结着全体成员,其长期形成的传统风气,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3、有助于塑造高校形象

其实论坛也是展示一个学校形象的有效途径,有不少高中生在报考之前会登录高校的论坛对该学校进行了解。论坛所展示的是一个大学的真正面貌,计雪荣在研究中强调高校BBS是提高高校知名度与美誉度的重要通道。

三、高校BBS所面临的问题及困境

高校BBS有很多优势,却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论坛发展在经历了黄金期之后进入了瓶颈期。肖铁岩认为论坛起初的目的在于交流思想、分享学习资源,但是随着成员的不断增加,帖子的内容范围也在扩大,“逐渐沦落为娱乐中心、购物中心、发泄中心”,而关于学术讨论、校园建设的帖子却很少,如长此以往,高校BBS的竞争力便被逐渐削弱,与其他网站相比也没有特殊之处。

众多研究者担心最多的问题还是论坛中的非理性以及集体无意识。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高校BBS中的言论存在一个由非理性到理性的过渡。随着对事件讨论的深入,理性的声音有可能被接纳,并与非理性的言论作斗争,最终实现向理性的回归。

高校论坛所面对的问题不仅是来自内部的,更是来自外部的。自2007年饭否网开张,到2010年的微博元年,微博抢占了大量的论坛用户,论坛的发帖量下降,有深度的文章也逐渐减少,只有少数有关娱乐的版块还有些人气。论坛应何去何从成为了严峻的问题。

四、高校BBS舆情的管理及引导

在知网中搜索的有关“高校BBS”的文献中,多数篇目都是在讨论高校BBS的管理及引导,这反应出学者的兴趣大多集中于如何对高校BBS的舆情进行控制。这些文章对控制管理论坛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当然也有一部分文章是在对控制进行反思,认为过度的控制会压制论坛的活力,使论坛丧失所独具的优点。

1、建立高校BBS舆情的掌控机制

众多研究者认为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学校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柏家文认为高校首先应建立校园网络舆情日常预防和管理机制,“使舆情形势在萌芽状态就得以疏导和管控,不致酿成较难控制的舆情事件”,日常机制可以防微杜渐。除此之外还要建设校园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要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一旦有突发事件,学校能确保各部门联动协调,使舆情问题有序解决。

2、实名制是论坛管理的基础

在众多论文中,研究者对BBS实名制的利弊进行了探索。郭义坤认为实名制会强化学生发贴的责任意识,有利于高校掌握主动权,并促使大学生走向成熟。但实名制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使得个人资料等私人信息易被泄漏。

3、研究者发现在高校BBS引导中,有一个新兴的群体――网络志愿者协会

王玉娥认为高校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等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中充当了“正规军”的角色,而由网络志愿者担任的网络评论员则充当了“游击队”的角色,作为高校论坛管理的补充,他将这比喻为一种“融入群众”的战术,网络志愿者大多是高校师生,他们的知识背景将有助于与论坛成员沟通。“他们就像一批无形的网络文明警察,随时工作在网络一线。”

4、论坛舆情的管理要注意“舆论领袖”的培养

“舆论领袖”是群体中的焦点与意见的导向,薛可在研究中指出“‘舆论领袖’是社群中的核心人员,是信息扩散的关键节点,他们的存在具有紧密维系社区、传播重要信息、引导群体舆论的重要作用。”要注意促使“把关人”向“舆论领袖”转化,并且通过置顶、特殊字号、醒目色彩的手段,突出“舆论领袖”有见地的发言,强化主流舆论。

5、注重90后的个性

另有一些研究者注意到,新一代的90后已经成为了论坛的主要构成,而90后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与过去的80后不同,“更个性、更叛逆、更独立”,所以肖铁岩认为应该与时俱进地更新管理思路。

6、重视高校辅导员在论坛中的引导作用

魏占玲主张辅导员应该扮演普通网络使用者的“平民”角色,以此借助网络“平等性”的特点,倾听学生的心声,融入BBS的氛围。辅导员应提高自己的网络使用能力,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对论坛舆论进行有效指引。

结语

在对2011年文献进行分析时发现,有关高校论坛管理的文章偏多,其中多数文章有是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对大学生的言路进行限制。此外,还有一部分文章对高校BBS的特点进行了研究,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文章所提到的特点大多数所有网络媒介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笔者认为应该增大对高校论坛独特性的研究,比如论坛可以组织一下线下活动以促进论坛发展等。

在分析2011年的文献时并未看到有文章谈论高校BBS的出路问题,面对着人人网以及微博等新媒体的冲击,高校论坛的用户已经开始流失,发帖量也急剧下降,论坛的生存问题凸显,如何渡过这个难关?笔者认为学者应该将注意力从论坛管理转移到论坛的复兴上来。

参考文献

①潘迪、陈书,《高校BBS 上的舆论特点及其引导机制》[J].《教学实践研究》,2011,10

②吴丽,刘明,《从社会安全阀的视角看高校BBS》[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③计雪荣,张甜甜,《试论高校BBS的社会职能》[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5)

④肖铁岩,张邦辉,王昌权,《浅析高校BBS困境与和谐校园发展》[J].《理论与实践》,2011(9)

⑤柏家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掌控》[J].《铜陵学院学报》,2011(5)

⑥黄建榕、窦玉,《高校学生的预警与危机干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报》,2011(4)

⑦樊国庆,《浅析校园BBS 实名制对大学生话语权的制衡因素》[J].《新闻传播》,2011(6)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篇8

关键词:地方讲坛类节目;遇冷;生存;差异化竞争

2006年,央视《百家讲坛》凭借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独特魅力,以雅俗共赏的内容和风格,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巅峰收视率,有着极高的“观众缘儿”。此后,地方讲坛类节目也与日俱增,像《名师讲坛》《新杏坛》《燕赵大讲堂》《荆楚讲堂》《黄河讲堂》《新安大讲堂》等等。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讲坛类节目的收视疲劳后,此类节目的收视率急剧下降。尤其是地方讲坛类节目在市场化的今天,更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地方电视台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在“百花齐放”的竞争中想要有立身之地,必须摆脱《百家讲坛》的影响,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特点和受众需求,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和品牌,服务本土百姓,走出创新之路。

首先简单分析讲坛类节目“遇冷”的原因,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其外在原因是浮躁的大环境,以及“全民娱乐”的现状。当今的转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压力也逐渐增大,人们看电视的目的更多的是放松和娱乐,所以娱乐类、真人秀节目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于是好玩儿的、有趣儿的、热闹的节目,娱乐类甚至真人秀婚恋类的节目越来越火爆。观众是节目的上帝,受众的流失与减少,“浮躁”的大环境是造成知识性、讲坛类节目遇冷的原因之一。

其关键还是在于讲坛类本身不能吸引受众,其内在的原因是同质化竞争。从内容上到形式上都实在盲目的“克隆”央视的《百家讲坛》。首先是选题的盲目与撞车:《百家讲坛》刚开播的时候,天文、地理、人文、社科无所不容,构成了所谓的“百家”,但是这样的百家并不能让观众买账,于是把节目的定位转向了传统文化和文史领域。“百家”也就成了传统文化领域内不同学派和主张的百家。节目转变定位后,观众叫座也叫好。于是各地方的讲坛类节目也都以剖析传统文化为主题。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契合当前电视受众的需求,也适合电视化的表达。所以就出现了几个讲坛类节目同时讲一个主题,如:红学、国学等。这样的撞车,是讲坛类节目之间的“自杀”式竞争,撞车的次数频繁之后,也让观众产生了视觉疲劳。其次是在形式上,绝大多数的讲坛类节目都是百家讲坛的模式,一张讲桌,一个主讲人的一言堂,几乎没有主讲人和观众的真实交流,也没有思想的交锋和碰撞,所以现场缺乏鲜活的气氛,而且节目也没有真实的悬念。这种形式上的克隆严重影响了观众的热情,会造成固定受众的流失。

地方讲坛类节目危在旦夕的生存现状是一个现实,但是我国巨大的文化需求和潜在市场也是一个现实。易中天等学者大受欢迎、其著作热销,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诞生正说明了受众精神文化的缺失需要一种弥补,从这个角度讲,讲坛类节目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市场,有广阔的开发空间。地方讲坛类节目如果能够摆脱《百家讲坛》既定模式的影响,走出同质化竞争,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还是有极大潜力的。本文尝试探索了以下几条出路。

一、内容选题上,体现地方特色,拓宽选题范围

1.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体现本土文化,打造城市历史文化名片。

如今的地方讲坛类节目,仍多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讲文史的较多,大部分仍定位在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髓上。作为地方台,想要在竞争中有优势和突破,选材上可以做到“巧妙选题”。如果能够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开发挖掘与当地相关的历史文化题材,展示当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来打造和展示城市的特色名片,必然是一次创新之举。这样也能够激发当地观众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固定的当地受众,这样收视率就有了基本的保障。而且主讲人的选择上也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名人、专家资源,这样既能更容易获得当地受众的认同,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选题的“撞车”,还能为栏目组节省一定的经费开支,一举多得。

如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立足北京文化建设和文化特色做选题策划,如北京的建筑文化、京剧文化、北京民俗等选题,该节目非常受当地观众的喜欢,它利用本土的特色资源来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称的古老神韵。也为北京打造出了一张张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名片。

地方讲坛类节目的翘楚-――陕西卫视的《开坛》栏目也有一次成功的尝试。陕西卫视的定位是“人文天下”,《开坛》作为一档土生土长的人文讲坛类节目是该台的一档名牌栏目。其中有一期节目“华山论剑”,创造了收视的高峰也为该原创栏目赢得了许多美誉。《华山论剑》邀请的主要嘉宾是金庸先生,节目的录制现场选择在华山的北峰。在北峰的索道广场,金庸先生和北大教授严加炎、“巴蜀鬼才”魏明伦、“武侠导演”张纪中、编剧杨争光、“北大醉侠”孔庆东在这里坐而论剑。节目巧妙地设计带大家回顾了金庸先生的几部和华山相关的武侠作品,重新解读了武侠小说,也是一次精英的聚会。这档节目把当地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巧妙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展示了特色,同时打造了陕西的历史文化名片。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开坛》也非常注重嘉宾的选择,《开坛》栏目会邀请知名的文化人士: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于丹和易中天在没有上《百家讲坛》之前就经常到《开坛》做客)《开坛》也会选择当地的名人,如土生土长的陕西作家实等。实的主题为“忠实自己”的讲座非常受欢迎,为该栏目赢得了更多的本土固定受众。

2.拓展选题范围,寻求差异化竞争,为当地受众服务。

地方讲坛类节目要想走出“同质化”竞争,在选题上可以摆脱既定的范围和框架。不仅仅局限在“传统文化”的范围里,还可以增加一些实用性的选题,真正地做到服务当地的受众。如增加一些经济类、法律类、教育类等贴近生活的选题,使节目成为专家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受众的生活提供帮助。

二、形式上创新,寻求差异化竞争

1.主讲形式的变化

现在的“一人一讲桌”的讲坛模式现场氛围不活跃,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而且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容易让受众有被灌输知识、强迫学习的心理。所以在形式上,可以尝试打破这种固定的模式,采用嘉宾和主持人的谈话的形式,或者是不同观点的主讲人用观点的碰撞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在文化的多元交流中传递更多的信息和观点。另外要调动观众的参与度,使现场观众和主讲嘉宾真正的交流起来。此外用短信平台等形式激发场外观众的参与性,用短信的形式对选题和评价等征询受众的意见和观点。

2.节目传播形式的多元化

地方讲坛类节目市场竞争力相对比较弱,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除了电视媒体之外,还应联合广播、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整合相关的媒体资源。讲坛类节目完全可以把广播和电视结合,利用广播的传播优势,不但可以增加收视率,也可以提高收听率。总之要在稳定固定受众的同时,用广泛的传播手段吸引更多的潜在受众。

3.节目包装的变化

电视媒体信息传播有线性特点和转瞬即逝的特点,这制约着人们的思考和记忆――而思考和记忆对于真正有深度和投入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电视是一门表演艺术,所长是图像,所以讲坛类节目要想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仅要靠主讲人的语言而且要靠画面来吸引观众,在主讲人讲述的中间多加入一些和内容相关的贴切的漫画或者图片,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和趣味性。在画面和音效的制作上,增加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把节目包装制作的更精致,进一步增强节目的吸引力。

三、实施节目的品牌推广战略,树立自身的品牌

首先给栏目确立一个响亮、简洁的宣传口号,让观众清晰了解节目的定位及特点。如百家讲坛在栏目创建之初就制定的“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的口号。地方栏目也要像《百家讲坛》一样,给自己的栏目制定一个代表清晰定位的宣传口号。其次是在自身的媒体和其他媒体上做宣传自身形象的广告,提高栏目的知名度。可以和其他的媒体联合举办一些活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最后要坚持“受众为上”的原则,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反馈,并举办一些和受众互动的市场营销活动,稳定固定受众群。

总之地方台的论坛节目通过一系列的创新,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做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同类节目的竞争中获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摆脱生存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篇9

贺信贺电(选登)

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研究所所长、博导喻国明的贺信

祝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传媒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立暨中国传媒经济30人论坛启动,它将对传媒竞争力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清华大学教授、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崔保国的贺信

我固出国,不能参加贵集团传媒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立暨中国传媒经济30人论坛启动,这一传媒界的盛会。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预祝湖报集团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黄升民的贺函

喜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办的传媒经济论坛启动,这是传媒业界一件大事,谨此衷心祝愿传媒经济论坛建构经营一线和学界的交流平台,成为引领传媒经营思想的装置。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罗以澄的贺信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传媒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中_心)成立暨中国传媒经济30人论坛启动。是湖北传媒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的贺电

欣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传媒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立暨中国传媒经济30人论坛启动,谨致祝贺。愿这项事业兴旺发达,为传媒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发来贺电贺信的单位有:

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出版报、军事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当代传播、传媒观察、新闻实践、新闻爱好者、现代传播、中国报业、国际新闻界、今传媒、新闻知识、电视研究、新闻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本刊讯5月8日,武汉市东湖之滨楚天传媒大厦高朋满座。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省市及本省的传媒界、学术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祝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传媒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立暨中国传媒经济30人论坛启动。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社长江作苏、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唐源涛分别为传媒研究所揭牌。丁俊杰、江作苏为中国传媒经济30人论坛揭牌。

学界和业界的领导和专家对研究所的成立和传媒经济30人论坛的启动,发来贺电和贺信。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社长陈智愚宣布集团决定:江作苏任传媒研究所所长,唐源涛任常务副所长,胡思勇、肖曜任副所长。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传媒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加强新闻学术交流,推进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提升集团整体竞争力,培养高素质新闻业务人才,为传媒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巾同传媒经济30人论坛,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国内学界和业界研究中国传媒经济发展的一批著名学者在武汉发起。论坛的宗旨和目的,是通过为学界学术研究带头人和业界领军人物,提供一个把握传媒市场规律、解析传媒产业结构、关注传媒文化与责任、探索传媒科学管理、预测传媒未来走势等传媒经济发展问题的平台,推动中国传媒经济在发展巾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国传媒更加科学地发展。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中国传媒经济30人论坛秘书长胡思勇介绍了论坛筹备情况。

本次活动学术气氛浓烈:

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向董事长、社长江作苏颁发了博士生导师证书:

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公布了首批研究课题:《传统主流媒体提高引导能力研究》、《现代传媒与社会转型期研究》;

传媒研究所聘请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廷俊、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罗以澄为学术顾问:

特约研究员代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义彬、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刘九洲、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朱春阳、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吴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博士后郭全中、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夏琼,接受了传媒研究所颁发的聘书: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博士周对葵就中国传媒产业高级化研究做了框架性发言。

传媒研究所所}乏江作苏在讲活中认为:传媒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巾心)的成立,中国传媒经济30人论坛的启动说明,时代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创新,电召唤理论的发展。在全球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技术熔化的新时期,新闻传媒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需要研究传媒前沿发展理论的指导,发展态势良好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等单位的发展都证明,通过理论研究创新提升人才索质,对传媒业界发展的重要作用。

活动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唐源涛主持。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篇10

刘晓峰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医药事业未来的发展,一是以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着力推动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是以传承、创新、发展为基线,着力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使其成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支撑;三是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为宗旨,着力为促进人民健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

王国强在讲话中提出了中医医疗机构未来发展需要探索的五个模式:一是要努力探索建立融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医院发展模式;二是要努力探索建立涵盖医院、社区、家庭的延伸服务模式;三是要努力探索建立多专业联合诊疗服务模式;四是要努力探索建立多种方法并用的综合治疗模式;五是要努力探索建立体现中医药文化和大医精诚理念的服务模式。

沈爱民在讲话中对构建全面的、充满活力的学术交流新格局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大力鼓励营造有利于孕育创新思想的良好学术生态;二是要大力鼓励不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三是要大力鼓励学术交流与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相结合;四是要大力鼓励学术成果与为科技政策服务相结合。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李慎明,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张伯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凯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吴以岭等专家、领导出席了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