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交流十篇

时间:2023-05-04 13:21:57

国际教育交流

国际教育交流篇1

一、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活动概述

(一)在国际远程教育专业组织中崭露头角

中央电大作为我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一所单一模式的远程教育大学,在参与国际交流上不仅有着较长的历史,而且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中央电大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南非等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远程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进行了广泛的项目合作和人员交流,电大还作为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和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理事会(ICDE)的成员,在国际远程教育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京电大、河南电大、江苏电大、江西电大、陕西电大、上海电大、四川电大、天津电大、云南电大以及香港公开大学和香港大学等也都是AAOU的独立成员。同时,中国远程教育专家也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为推广中国远程教育的研究成果做出了贡献。

(二)国际会议中的学习和交流

远程教育国际会议是各国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者公开、平等、自由交流各自所取得的成果、经验甚至教训的一个良好平台。改革开放后,我国打开交流的国门,不仅欢迎外国远程教育学者到中国讲学,传递远程教育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也派出了许多专业人士参加各种类型的远程教育会议,到国际会议的大舞台上展示中国远程教育的成果。

中央电大是我国远程教育国际交流中的一支主要力量,远程教育界的许多国际交流都是由其发起的。如早在成立之初的1981年,就在北京举办远距离教学讲习班,邀请英国文化委员会官员尼尔森、英国开放大学课程制作专家麦可睦、英国广播公司(BBC)海外服务部高级编辑邓克林介绍英国远距离教学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在国际会议中的学习和交流得到了明显地增长。世界远程教育大会(ICDE)是国际上最为著名的远程教育盛会,我国从1995年开始,连续有代表参加了第17届至今的所有ICDE大会。参加历届ICDE世界大会的中国代表,有的来自广播电视大学,也有的来自普通高校,并且在会议上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或者参与世界大会的筹备和会务工作,或者在世界大会上宣读论文获得国际学者的普遍赞誉。在ICDE世界大会上中国香港公开大学还获得了优秀院校奖,这是ICDE首次向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颁奖;2001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第20届ICDE世界大会上,中国香港公开大学校长谭尚渭又获得了大会颁发的个人优秀奖,这两个奖项的获得证明了中国远程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世界瞩目的。

在世界远程教育的学术论坛上,中国还是亚洲地区远程教育一支主要且非常活跃的力量。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成立于1987年,是一个在亚洲范围内负责开放和远程学习领域研究与交流的非政府组织机构。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组织其成员每年轮流举办亚洲开放大学年会,以促进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远程教育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到2004年,亚洲开放大学年会已经成功举办了18届,其中有4届年会在中国举行。这4届年会分别是1995年由我国台湾空中大学主办的第九届年会,1998年在香港公开大学举办的第12届年会,1999年在北京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第13届年会,以及2004年由上海电视大学主办的第18届年会。其中,在北京举行的AAOU年会是中国内地举办的第一次规模大、级别高的远程教育国际盛会,是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上海举行的第18届AAOU年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50人,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机构,是历届亚洲开放大学大学协会年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除了主动承办AAOU年会,中国代表也积极参加了在其他国家举行的会议,从1995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8届AAOU年会开始,中国代表参与并记录了会议召开的情况,向中国远程教育从业者传递每次会议的精神和理念。

大型远程教育专门会议是展现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通过一些较小型的远程教育会议则可以对专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如1999年“远程教育、远程学习与21世纪教育发展”国际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共同支持。国际远程教育协会(ICDE)主席A.R.Trindade教授,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IACEE)主席F.E.Burris教授在会上都作了特邀报告。在开幕式上清华大学主会场还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分会场进行了实时的对话,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奥岛教授及“全球虚拟大学”项目的专家在东京以远程方式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五个子主题都是当时远程教育的研究热点,分别是:远程学习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冲击,远程教育和学习的新理念,远程教育的技术支持,远程教育的课件,远程教育的管理。会议有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菲律宾、芬兰、比利时、日本、意大利、法国、葡萄牙、澳大利亚、中国及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华南师范大学和亚洲开放大学协会在广州联合主办了以“网络时代的学与教——实践、挑战与展望”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有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0位代表,其中30%是国外代表。

(三)国际研究作品层出不穷

谈松华先生曾说:“如何有效地延伸和拓展我国的远程教育,使远程教育能在建立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贡献,是我们目前正在探讨的主题。在这方面,了解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吸取远程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国远程教育工作者扩大视野,借鉴经验,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因此,为数众多的研究作品是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成果的一个很好表现。

1956年,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函授教育,当时北京函授师范学校就编辑了《苏联函授教育经验选辑》,这是我国第一本远程教育国际交流方面的著作。改革开放后,我国远程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充分的发展,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也由函授教育转向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齐头并进。80年代,我国远程教育国际研究的作品主要有:中央电大远距离教育研究室编译出版的《远距离教育工艺学引论》(1987),周简叔编著的《世界高等函授教育概观》(1988)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远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成果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不但是成果在量上的增加,成果的质量水平也明显提高。代表的书籍有:丁兴富主编出版的《世界远距离高等教育概观》(1990),丁新等翻译的《远距离教育基础》(1996)和《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1999),黄清云等主编的《国外远程教育发展与研究》(2000),张伟远主编的《英汉开放远距离教育词典》(2003)。以上这些成果都是我国远程教育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重要成果。

研究论文方面,从1979年至今,中国远程教育界研究国外远程教育发展状况的论文已达数百篇,研究论文的范围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韩国、马来西亚、南非等后起之秀,还有印度、埃及、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范围非常广。而研究的内容不仅有介绍他国远程教育的概况和经验,而且有从比较远程教育的角度、从研究的目的出发,考察各国远程教育的制度、政策、质量保证等的研究分析类文章。张伟远先生根据我国已有的远程教育研究论文,把我国在国际交流方面的研究论文形式划分为三类。形式一:本国学者研究境外教育,其优点在于作者了解我国读者的特点,能根据读者需要直接参考那些认为有用的内容。形式二:特邀境外学者撰写文章,由我国学者进行点评。这类由境外著名学者按要求的内容撰写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远程教育文章,优点是文章内容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形式三:由本国学者和境外学者合作。这类形式的优点是,本国学者了解自己国家的远程教育,境外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视野来进行分析,这种结合能使文章的内容符合本国读者的需要又能从国际的视野来探讨。

在我国对国外远程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引入和分析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中国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开展时,利用google对全球远程教育、教育类的著作进行了查询,结果有3540本书都阐述或谈到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其中,由MichaleMoore等人主编的《远程教育手册》(HandbookofDistanceEducation),DesmondKeegan著的《远程教育基础》(FoundationsofDistanceEducation)等远程教育界非常有影响的著作都对中国远程教育开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另外,丁兴富教授的博士论文《中澳远程高等教育系统比较研究》(AComparativeStudyofDistanceHigherEducationSystemsinAustraliaandChina)英文版也由德国远程大学于1999年出版,是我国远程教育学者出版英文研究作品的代表之作。

(四)跨国界远程教育服务和合作的发展

引进国外的远程教育服务,在教材和课程资源上的合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从开办之初就给予了相当强的重视。如与英国开放大学在英语课程开发、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训、多种媒体课程材料设计制作等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地合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还与一些海外教育院校和商业公司(如加拿大奥兹网络公司),合作开设继续教育课程也取得了成功;上海电视大学凭借已有的在计算机教学领域和艺术教学领域中的软硬件优势,与日本京都精华大学合作开设动漫设计专业;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则特别下设了国际合作培训部,本着业务独立、资源共享、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以引进优质资源、孵化精品项目为目标,目前已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爱尔兰、瑞典等国家的一批优秀院校开展了合作,并将在广泛的学科领域面向在职管理人员和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涉及国际教育合作的学历学位教育和非学历学位课程培训;英国开放大学与人大网院合作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生;加拿大阿尔伯塔理工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信息技术应用学士学位教育”;美国管理技术大学与北京国际工商管理研修学院合作办学等等。

在向外推出远程教育服务上,中央电大也在远程教育界做出了表率。为扩大对美国的宣传影响、弘扬中国文化,通过教授汉语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决定在美国斯科拉(SCOLA)卫星电视网开设全中文教学频道。原国家教委决定由中央电大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中心负责该频道的节目组织、制作和播出,并与有关部门一道,在美国进行推广汉语教学、汉语水平考试(HSK)和调查研究等工作。这是向外提供主课程、及课件制作的远程教育服务。另外,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也利用函授或互联网向海外提供中文远程教学服务;华南师范大学通过与美国出版在线集团合作,在网上开展对印度尼西亚的华语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与华夏大地教育共同开办网上对外教学的学历和非学历课程、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教学与考试辅导课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训等相关网上教育课程,并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为考试的学员颁发国家认可的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和结业证书。

除了以上4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以外,我国还通过各种形式的考察与访问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到1999年,中央和各地省市电大已接待各国和地区考察团、来访专家超过22次。而中央电大和各省市电大也派出了至少7个访问团到国外学习和交流。考察和访问在集中学习和交流双方感兴趣的远程教育问题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考察和访问也有利于增进我国与国际机构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争取国际上对于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和帮助。如1985年,由武汉市教委和武汉电大组成的武汉市成人教育代表团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与加政府国际开发署、加成人教育协会签署《中国·加拿大共同发展武汉市成人教育中心协议书》。该协议书规定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无偿援助武汉电大106万加元,其中26万加元为电教演播制作系统设备费及安装费,用于发展武汉市成人教育中心的9个合作项目;帮助武汉电大选派22名教师、一批电教专家、两批管理专家赴加作访问学者、攻读硕士学位和访问学习等。另外,选派人员到国外进修和学习也是国际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中央电大通过中英合作的奖学金项目和志奋领奖学金项目,选送了超过22位研究人员和教师赴英国学习。

二、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史思考

1.科学引进国外远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是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首要原则。国外开展远程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起步,在远程高等教育的许多子领域都开展了广泛而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具有较高价值和较为普遍的适用性。国际上几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如英国开放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知识媒体研究所等,开展的研究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和先导的位置,是世界远程教育研究的榜样。

但是,引进国际远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必须要注意将学习与借鉴同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实际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要看他们在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方面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而绝不能把在某些国家取得成功的经验就当作衡量远程教育发展水平高低或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引进国际远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还需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国际远程教育进入我国后,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传统习惯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并非所有先进国家的先进经验都适应在我国直接使用。

国际教育交流篇2

回顾我国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历程,大概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派遣与接收期

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起始,主要是中外双方互派留学生,我们把它理解为继续教育中外交流与合作派遣与接收期,是继续教育中外交流与合作发展初期。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派遣与接收留学生的主体是国家,对方学校以承担国家任务的形式对留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吸收主要依靠留学生个体进行。虽然这个阶段中后期国家加大自费留学生出国和接收力度,下放了留学生招生的管理权限,学校成为留学生教育的主体。但是国内外高校交流与合作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国外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理念交流还停留在留学生之间发生。

(二)吸收与融合期

随着留学生学成回国,带回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理念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外高校的合作和交流,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入到吸收与融合期,是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繁荣发展期。在这一阶段,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是国内外高校,在国内外高校的推动下,优质教育资源不断相互吸收和融合。这时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中外合作项目以及一些高校与国外培训机构开展的非学历培训工作蓬勃开展。各承办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学习外国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特色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在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融合。

1.国际化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初步形成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下,管理人员“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留学归国人员特别是具有国外同类高校管理经验的人员参与学校管理,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教师到国外进修与讲学、参加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和访问考察,以及外国专家到中国学习、执教,这些都让我国教师学习和吸取了新知识、新理念。

2.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得到初步建立从国际化角度出发,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观念,以国际通行的教育质量标准为基准设计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先进、优秀的教材,及时补充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采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传授,加强对学生实际国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加大英语教学力度,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得到初步建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得到落实。各高校采取灵活的政策和措施,以“吸收、融合”的方式坚持合作开设课程,支持互派教师,互认学分,互认学历,进而提高继续教育国际竞争力。

3.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逐渐加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我国高校积极争取机会主办或承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交流会,进行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和切磋,取长补短,不断提高;高等院校搭建了科研协作平台,拓展国际科研合作的渠道,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跨国合作研究,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科研合作;还与国内外政府、学术界和产业部门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

(三)创新与发展期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上教育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日益注重创新。只有不断消化吸收、不断创新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才能最终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事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展。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日益重视“强强”合作。我们的目标是发挥合作双方自身优势,打通国内外不同学习方式间的屏障,构建学分互认、转换的平台,并在合作过程中逐步实现国外课程、教学法与本国课程、教学法的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中国的自主教育,消除高等院校国别差距,实现国际化人才自主培养,并得到国外高校和跨国企业的高度认可。

二、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

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是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度标志,是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学校良好的对外形象的重要渠道。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来华留学人员教育工作上做了许多有益探索。来自尼泊尔、俄罗斯、芬兰等11个国家超过100名留学生来华学习,2004-2006年学历留学生数占全省高校前3名,总数占全省高校前10名。2009、2010、2011年获得省政府奖学金资助各2人。已有16名留学生通过HSK汉语言考试。学校成立全省第一个留学生艺术代表团,经常被企业邀请去联欢。

(二)出国留学生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留学生被选派到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学习是开启新中国出国留学教育的标志;改革开放后,我国公派留学人数较前一阶段大幅增加,同时,自费留学队伍也迅速壮大;加入WTO后,中国的继续教育市场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市场。近几年,国外大学、企业和教育联合体都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来华招生。这使众多的中国年轻人有机会选择去国外接受大学教育。随着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和高校办学自的增加,中国高校应抓住机会,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开拓输出渠道,实现跨国培养人才。高校要有效利用外资和外国先进的教育资源办学的途径,通过扩大输出中国留学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搭建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平台,合作培养国际型人才

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就是中方院校与国外高校签署国际交流生培养协议书,学生经过申请,可以去与学校合作的国外的学校进行为期几个月或者一年的交流学习,了解那里的文化、生活习俗,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全外语环境下学习国外优质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外高校也可以互相交换学生到中方的学校进行学习。有效实施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是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推进和进一步深化。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的开展能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以来,开展了与芬兰交换生项目。送到芬兰留学5批次共20人,芬兰方送到我校留学生来了三批次7人,教师3人;与埃及坦塔大学、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开展了交流生项目。与新加坡开展的交换生项目最具特色,新方老师到中方授课,采用全英语或双语授课方式,对学校引进外方教材,改造或对接中方课程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提升继续教育国际水平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就开始开展中外合作项目,先后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合作举办护理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与美国卡普兰大学合作举办会计专业高等专科教育,与加拿大皇家路大学合作举办酒店管理专业高等专科教育,与澳大利亚中央技术学院合作举办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高等专科教育。现正申报重点专业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项目,争取在应用阿拉伯语、机械、建筑等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有新进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应秉着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根本宗旨,重点加强与办学水平高、办学声誉好、学科特色鲜明的大学合作办学,切实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学校应积极开展面向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外语培训活动,着力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进一步改进外语教学,努力营造学生主动学习外语的大环境,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高等院校应以项目为抓手,整合中外合作办学资源,条件成熟时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更好的开展中外合作项目,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

(五)做大做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非学历培训项目

继续教育在学历与非学历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已出现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格局。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短期培训项目五花八门:各类语言培训;针对有意到国外留学的高中生、大专生或本科生开展以学术英语、基础课程为主的留学预科项目;提高领导力、执行力项目,企业管理,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工商管理,教育管理,公共管理等管理类教育培训项目;获取健康管理资质证书、知识产权管理资质证书、产业链管理职业资格认证、PMI资质认证、CFO资质认证、国际会计资质认证等职业认证培训项目;针对西方国家的学生及部分在职人士,开展汉语培训课程、汉语水平考试课程、汉语文化夏令营、中国国情与文化研修项目、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及水平认证等项目。非学历培训项目更注重培训内容和质量,对促进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推动。

三、结束语

国际教育交流篇3

(一)缺乏统一而完善的国际交流生规章制度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成绩显著。但在各国学生间交流上,仍有些问题必须亟待我们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其中,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还尚未建立全面有效的与国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规章制度;在校际学生交流方面规范完善的制度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国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比如目前在许多高校当中,成熟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由于国内外高校在课程学分、课程名称、学时量和学分值等许多方面存在诸多不一致,科学而公认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的缺乏会让广大学生对校际交流存有隐忧,严重影响其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欠缺规范和协调的国际交流生管理高校内部各级学院与各行政职能部门是高校校际交流各项政策和措施得以真正贯彻落实的租住保障。国际交流生工作涉及到学生学籍管理、选课指导、宿舍问题、返校后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等手续。多部门多头管理容易产生责任不清,管理脱节问题。职能部门之间容易产生沟通不够紧密、工作衔接不到位问题,导致教学管理不到位等,影响交流工作的落实以及顺利开展,同时也会制约学生参加校际交流的积极性。

(三)国际交流学生的语言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国境交流的学生的语言障碍,二是提供给外国交流生的国际课程较为缺乏。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在与国外(境外)高校的校际交流中,基本上都以英语为媒介语言进行,无论是赴国(境)外交流的中国学生,还是来中国交流的外国留学生一般都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但目前学生考雅思托福的提前意识不够强烈,无法及时提供交流院校要求的雅思或托福成绩。

(四)缺乏成熟的国际课程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化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高校课程由于缺乏长期的学术积淀、充分的师资培养以及相关系列课程丰富的教学经验,国际课程内容较随意、系统性不足。教学内容根据国外留学生的兴趣安排、科学性、合理性及与当地高校资源的适配性都较差,总体国际课程设置不够成熟,暂时无法提供有特色的、完善的国际课程或双语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真正吸引有兴趣的外国留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

二、建议和对策

(一)完善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法规制度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公认、完善的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系统的现状,国内各高校也应根据自己特定的需要,研究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系统,完善改进交流生课程学分转换、成绩评定标准制度。另外,还需积极健全学生交换项目的选拔考核制度、交流期间的安全应急机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各项交流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的开展。

(二)探索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激励机制为鼓励中国学生赴境外交流以及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交流生,应设立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奖学金或者校际交流助学金。交流奖学金可以用于奖励参加校际交流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国内外学生,而校际交流助学金可以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出国交流意向强烈但是家庭经济困难但的校际交流学生。

(三)开发特色国际化课程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努力开发与时俱进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的课程强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吸取外来优秀元素的同时,注重保持和张扬自身的特色,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将其他国家相关人文、社科等知识和经验融入本国高校专业设置和教授的课程。开发特色国际化课程应将课程国际化理念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纲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国际化课程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开发通过国际比较与借鉴得以延伸和扩大传统学科领域的课程、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跨文化交流课程、引进外方课程、两国高校共同开发的课程。

(四)积极开拓新的交流合作模式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我们不应拘泥于传统合作模式,而应努力创新思维,积极挖掘非传统合作模式,如探索双联或多联合作(两国两校、两国多校或多国多校)、各类短期互派学生修读学分课程、暑期实践学分项目、海外教师辅导制项目、两校学生联合作课题项目、学生海外带薪实习项目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等。

三、结语

国际教育交流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符合世界标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既是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客观分析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和发展环境,有利于明确湖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从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看,各校纷纷采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院校间师生互访、教师境外培训、聘请外籍语言教师、聘请外籍专家、与国外院校学分互换-互认、开展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但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从合作办学项目数这一反映较高层次交流合作水平的指标看,湖南省高职教育现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30个,位列全国第10名,与排名第1的江苏省155个合作办学项目相比,湖南省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还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以2012-2014年湖南省涉外办学项目为例,湖南省仅有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保险职院等5所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汽车运用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保险等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主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数仅占全省66所高职院校的7.5%。所办专业与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较少,缺乏对经济转型升级面向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的提前布局和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考虑。

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方面,湖南省共有招收外国留学生高等学校27所,但仅有湖南大众传媒、湖南科技、常德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具有招收资格,总体看,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相当有限。

上述情况表明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主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尚未明确自身国际化定位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目标,合作动力还停留在外部推动阶段,合作目标主要以业务需求导向为主,尚未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优势,距离“接轨国际通用行业职业标准、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标准对接、推进与湖南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湖南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还任重道远。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环境分析

(一)湖南省经济外向型深化发展为高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方向指引。“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加快发展,进出口排名从全国第21位提升到19位。2011年到2014年四年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90亿美元增长到310.3亿美元,年均增速20.7%,其中出口从98.97亿美元增长到200.2亿美元,年均增速25%。进出口增速2014年排名全国第6,列中部六省第一,但进出口总额仅位列中部六省倒数第二,随着湖南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服务贸易领域,湖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 营业额从22.28亿美元增长到40.8亿美元。外派劳务从4.25万人增长到6.93万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5.22亿美元增长到47.4亿美元,国际技术服务交流持续扩大。

国际直接投资领域,2011年到2014年,在湘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从119家增长到134家,实际利用外资从61.5亿美元增长到102.66亿美元。在“请进来”的同时,湖南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实际对外投资实际对外投资从17.82亿美元增长到21.5亿美元,截止2014年,湖南省累计向8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投资,新兴市场投资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的开放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随着湖南省经济对外开放的体量越来越大,企业对国际化标准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湖南省高职院校应紧密跟踪湖南企业国际化发展动态,探索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为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教育发展环境。一是高等教育招生的国际竞争愈加激励。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中国本土教育愈加面临世界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从2000年的3.89万人猛增到2013年的41.39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出口留学人员年龄结构越来越有低龄化趋势,中国本科以下层次的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办学竞争压力。二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存在发展水平不均的问题。一方面突出表现在院校差异上,重点院校国际化水平较高,一般院校水平较低,职业院校水平最低;另一方面表现在在学科差异上,语言类学科和文、理科国际化合作水平较高,技术类工科专业合作交流开展少,制约了湖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三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其中亚洲学生占到60%,彰显了中国在亚洲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教育文化影响力,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长显著,如何促进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同时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湖南高职学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但湖南来华留学人员显著低于全国发达地区,以2008年为例,当年来华留学人员总人数为22.3万人,湖南省仅1629人,排名全国第21名,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湖南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和留学政策环境都急需突破发展。

三、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建议

如何审时度势,依据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优势,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优化国际资源引入结构,对提升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职教育国际形象和地位,服务“走出去”国家战略具有紧迫和现实意义。

(一)树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着力打造湖南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竞争力。加快和加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化战略、提高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湖南省高职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念、政策环境支持、院校组织机构、项目实施管理上均存在各种短板和制约,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清晰的国际化办学定位目标,促进专业结构与湖南优势产业对接,面向经济国际化领域加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湖南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高职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结构,确保引入高水平国际教育资源。目前,湖南省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设置,一般是依据合作双方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合作项目实施门槛一般较低,较少考虑外国合作学校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建设优势,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国际办学合作专业遴选、国际合作办学国外学校教育资源评估及合作办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地比对合作专业是否是国外职业教育院校强项专业,是否是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现实和发展所需求的专业,优先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提升湖南省高职国际办学影响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特色专业走国际合作办学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和布局合作办学专业结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偏向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信息交流,构建国际交流通用信息交换平台。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项目缺乏统一的资源渠道、信息共享机制、成果平台和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导致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往往是自行其是,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导致合作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合作经验难以推广,对各种共性和特性问题难以形成通识,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项目效益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针对性加强外事工作的组织建设和人员建设,加强高职国际交流的信息搜集、评估、交流沟通机制建设,国际合作项目运作规则、同类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与模式,构建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大数据,为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改革创新提供信息资源、分析案例和决策依据。

(四)彰显高职办学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核心能力和基础条件建设。高职院校是否具有能以国际水准衡量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是决定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深度与广度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坚持在职业性和实践性上形成与普通院校相比的错位发展优势,要充分运用我国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优势,锐意创新校企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化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改革,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终身教育需求,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把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合作导向。建设国际视野、大师引领的师资团队、开发对接国际标准的实践课程体系、研发一流水准的应用技术、培养谙熟企业文化和技术的准员工都是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特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的核心能力条件。同时,湖南省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国际交流项目组织与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培养一支精通主要国家外语、谙熟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则的国际交流管理队伍,提升骨干教师和重点专业学生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等,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育峰.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及地区合作办学项目:现状、特点与方向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

[2]黄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调查及分析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

国际教育交流篇5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模式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跨国界跨文化的观点、氛围与大学的教育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应秉承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本土性原则,立足专业建设,在课程改革、师资交流、合作培养、交换留学、海外实习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以促进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那么如何真正做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先行入手:

1 树立师生教与学的国际观念

在我国,因为教育体制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及家长普遍认为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就读的学生都是成绩不好的代名词。但凡成绩能过得去的学生都会选择本科院校,甚至三本院校就读,原因是大家对职业院校的认知不够明确。高职高专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为国家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并非是学术研究型人才。换句话说,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基本上具备了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行业里面更具有竞争力。那么要想使学生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就不能将眼光停留在国内市场。首先,要树立起师生教与学的国际观念,就是教学计划制定不能单单依靠国内产业结构,同时要与国际市场紧密结合,在大的环境下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2 引进国外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创新课程体系

要积极引进国外有特色的优质课程,例如国外的翻转课堂,非常适用于高职高专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是教学手段更为综合,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使课堂变得灵活自由,打破了教师“独角戏”的现状。将优质课程引入我国高职高专的课堂,不仅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同时有利于创建新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研究、实践能力、道德素养、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及适应我国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又能跟得上国际市场的课程体系。

3 共享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

高职高专的办学条件当中,最难解决的就是学校的实训设备不达标。很多院校都不具备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现场操作的条件,学院购置的设备条件只能满足重点专业的需要,很多招生规模较少的专业根本没有实训设备,无法满足实践的教学要求。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学校纷纷采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作为解决办学的方法。就是与校外多家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学生可以在企业利用企业资源完成实训课程,企业可以优先选聘其所需要的人才。这是一个分散设备投入压力的方法,但是国内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项目一直不太热心,学校处于主动的态度,没有企业的真正配合也很难完成校企合作。同样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所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无疑是另辟蹊径,这种办法不仅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的、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时还可以将两所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学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办学的正常进行。在两所国际院校零距离对接的同时,再加上两个国家的热心企业的高度参与,必能保证高质教学的每个环节顺利展开。

4 提高高职开展双语教学的速度

加快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前提是学生和教师必须通过语言关的考验,这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展开双语教学,并且在教学计划中将语言模块作出要求。双语教师的资源可以利用国际交流合作院校的教师互换资源,也可以先将部分专业教师送到国外进行封闭式培训,然后回国担任专业教师,并且可以用专业英语进行任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需要更高专业水准的要求,所以结合翻转课堂的优势让学生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课上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虽然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讲是很困难的,但是学生有了成就感和目标之后,学习就会更有动力,所以说这是一个有效促进教学、完善教学的最佳手段。

5 加快职业院校的图书馆国际化进程

图书馆是获得学习资源的第二课堂,很多信息需要在图书馆进行查阅和使用。在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加强图书馆的国际化进程,不仅能满足学生阅览和查阅的需求,也是学校软文化实力的代表。在图书馆适当添加外文专业书籍,可以促进教学环节双语化的进程。同时,使图书资料更加完善。加快图书馆的国际化进程的手段也比较多样化,除了购买相关书籍之外,也可以与合作交流的国外院校进行书籍互换,共同打造双方学生共同使用的图书资源。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加强电子图书的建设。这个电子图书馆与网上的期刊收录有很大的差别。本电子图书馆必须以专业为单位,书籍内容贴近专业,主要目标是服务于专业,同时国内外调度更加便捷,符合学生双语查阅的标准,满足学生在国际交流的大环境下的使用要求。

6 结语

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很大的现实作用,怎样才能做好国际交流合作办学也是很多院校一直思考的问题。很多高校或者高职高专院校都采用了互换学生继续教育的方式,就是在本国家的院校就读两年,然后再到国外继续就读两年到三年,毕业证书发放两个国家院校联合盖章的证书。这样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市场就会扩宽,在两个国家都可以进行选择。前景是好的,真正做到国际交流合作需要更大的考验,更需要一步一步地完善合作计划才能真正做到合作的双赢。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结合国际因素,引进国外优质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树立师生的国际化观念,完善国际化的教学配套资源等等。这当中,每一步的完成都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是逐步逐步转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向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打造出职业教育中既有特色又有前途的高职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蕾.国际交流与合作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2.

[2] 何家蓉.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问题: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J].中国高教研究,2009.

[3] 李化之.谈高职教育的特色[J].职教通讯,2001(2).

国际教育交流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国—东盟;国际交流

一、研究背景

为彻底贯彻十八大精神,实现广西的脱贫富民,更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年轻人学有所长,才能脱贫致富。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上。广西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发展的重要支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凸显了广西在国家经济、国家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广西在国际交流合作上是必不可缺的。随着廣西教育领域与国际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增多,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更不能固步自封,在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国际交流合作的实质化阶段途中,找出影响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关键问题,从而寻求对策。

二、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国际竞争力较弱

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不论在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职教规模,办学条件和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扩张,使广西的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广西的一些经济较落后地区,高职教育明显落后,发展水平不均,欠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质量。在广西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域,高职教育也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没有形成以国际化为导向的办学意识,核心竞争力不够鲜明。

(二)对内外宣传不足

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对一些东盟国家的宣传不足,甚至很多学生都不清楚东盟有哪些国家,对东盟国家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格局较小。很多广西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宣传工作主要是集中在东盟国家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对一些欠发达地区宣传较少,许多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就很难了解到广西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况,广西的高等职业学校也很少去到东盟国家的落后地区去展开交流合作,宣传面受到制约。广西的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网页建设比较差,很多没有国际交流网页板块的建设,特别是一些已经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院校,在院校网页的国际交流合作板块上,也极少跟进国际上的信息,造成了信息交流不畅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化。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步伐发展不平衡

在现阶段,许多广西高职院校通过各种国际交流渠道,定制了许多优惠政策,招收了很多东盟国家的高职留学生,这对加强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有着很大意义,但是“引进来”的各项工作完成得富有余力,“走出去”的发展情况就显得不如预期。在中国—东盟的合作上来看,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比较容易吸引东盟国家的人才,然而,中国的高职学生却较少“走出去”。

(四)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于初级阶段

职业教育国家化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还比较浅层次、表面化。很多高职院校只将国际交流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没有意识到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的重要性,只完成招留学生的教育任务,做一些表面的国际校际交流,没有将培养国际化的职业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标,没有实质性地推进和国外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交流、跨国企业的深度合作,交流合作浮于表面。

三、加强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对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投资,提升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竞争力

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必然需要政府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光是院校自己喊口号,对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广西政府对广西职业教育加大资金的投入,让广西高职院校有资金外能力进行宣传交流和合作。扶持广西高职院校打入东盟国家,增进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层次。

(二)加大国际间对广西高职院校的宣传力度

深入分析广西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上的问题,针对性地对外进行宣传,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做到以人为本,为学生和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将广西打造成中国—东盟合作交流区域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教育服务中心,扩大广西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利用广西的区域优势,打造高等职业教育东盟国际交流平台

广西地缘优势十分明显,背靠大西南,南邻北部湾,与多个东南亚国家接壤,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唯一一个水陆相交的省份。广西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有着很好地政策优势,这都对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综上所述,广西高职教育领域更应该抓住这份难得的机遇,扬长避短,大力开发自身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推出国际化的高职教育产品,去赢得东盟国家高职教育市场的消费群体和市场份额。广西高职教育应充分利用自己在人才、区域、资金等多个方面的优越条件,在互利互惠的大前提下,广泛全面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四)拓宽广西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国际化视野,加大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力度

广西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路上却屡屡碰壁,y因为广西高职院校领导干部没有足够的国际化视野,领导干部对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没有实践经验,形式化、平面化、片面化地展开和国外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广西各个高职院校应该有针对性的对领导干部进行国际化视野的加强,多多外派,深入实践的去了解国际上的高职院校。加大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公派出国和进修的学习机会,对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教师进行培训。

四、结语

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发展是我国教育走向国际的一个缩影,是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大势所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顺应发展,积极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广西高职院校的教育空间,加深高职院校的教育深度,全方面的拓宽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的职业人才,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人才需求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婷婷.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国家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 

[2]杨浩,王春龙,王琦.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20(8). 

[3]张小军,刘慧敏.“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0(5). 

[4]林圣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8). 

[5]赵晋芳.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特点与方向——以广东省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4). 

[6]王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高等职业院校“双高”建设过程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6). 

国际教育交流篇7

关键词: 学生国际交流协会 来华留学生 教育国际化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高校社团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凡思想探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和文体活动,无不有学生社团为其先锋,其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大部分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集合在一起,自发形成的一个有规范活动的组织,在这样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团队中,交流促进成长,协力推动发展,热情服务校园。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在校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应当成为校园国际文化建设交流的主要途径。高校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是以服务学校国际化战略,促进国内外文化科学交流,提升学生国际交流能力,致力于创建学生的国际交流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由在校中国学生自发组成的一个学生社团。他们的日常工作通常包括:模拟联合会、组织涉外讲座、接待外国来宾、协助宣传学校海外学习项目和服务留学生。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在浅层作用上可以帮助留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在深层意义上可以优化外国留学生来华就学的大环境,为中国学生提供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平台和感受国际化生活环境的亲身体验。在做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并发挥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当前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做得更有声有色。

一、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帮扶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中国高校国际学生大多来自母语非汉语的国家,少部分来自欧洲和美洲等发达国家,大多来自非洲、亚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所以他们的语言水平和各方面能力素质并不是很理想。留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留学生的培养安排,但很难兼顾每一个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留学生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话语,写作业时读不懂题目要求,出行时迷路找不到方向,传统节日时思念亲人,生病时需要安慰等,在留学生迷茫困惑的时候,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学生以学生的身份亲密走进留学生,他们一起上课写作业,一起外出购物,协会的中国学生帮扶着每一位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校园的学习和生活。

(二)协助留学生办公室工作。

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感受文明古国的文化积淀。留学生工作办公室在设置专业课学习和工程实践的同时,也要开展很多的活动以实现留学生教育的目标。学校内部积极与中国学生开展文艺联欢、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工作,以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和为人处事能力;走出学校采风游览感受中国优美风景、与兄弟院校的国际学生共话友谊、热情志愿服务社会等,以提高留学生的修为素养。在这些活动的组织中,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成员充分参与其中,协助留学生办公室顺利完成来华留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为留学生的成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各方面交流的桥梁作用。

这里的桥梁包含两层含义:(1)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是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友谊之桥;(2)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是留管部门管理留学生工作的坚实梁柱。

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定期组织英语角、汉语角、中外联谊等活动,有效组织留学生和带动其他中国学生一起参与其中,不但加强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力地配合学校留管部门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对建立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作为沟通各种教育力量的桥梁纽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能处在学生的角度贴近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能最直接地发现留学生中存在的矛盾,继而帮助留学生工作办公室相关老师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排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聆听学生的委屈,平衡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好矛盾。发现问题的及时上报,有利于果断采取有效的方法化解矛盾,帮助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促进多元文化交融。

在留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同文化观念之同互相冲突与融合、不同思想理念之间相互交流与对话。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多元文化的人文校园环境。这个环境不仅给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提供很好的外界条件,而且给中国学生提供一个开展社会活动、施展才华的舞台,不但使他们的外语运用、国际化交流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得以更新、国际化视野不断扩大。

二、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W、北京邮电大学等八所北京高校的国际交流类协会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面向这几所高校的国际交流社团负责人和干事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100%,对协会的基本情况和活动开展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协会的基本情况。对于协会的规模,统计显示5%的协会多于100人,10%的协会人数在50人~100人之间,45%的协会规模在30人~50人之间,35%协会人数是10人~30人,5%的协会下于10人。40%的协会没有要求每个成员撰写学期工作总结,60%要求写。对工作总结的撰写方式,11.76%的协会成员为上网找来,略有加工;5.89%的协会总结如实,文章似记流水账;52.94%总结得失,对自己的工作有较好的认识和评价;29.41%的协会能够统筹全局,指出不足和改进方法,并有自我鉴定。关于协会的管理情况,23.08%的成员认为加强制度建设;23.08%的成员认为应该改善组织结构;38.46%的成员认为应该抓好队伍建设;15.38%的成员认为应该塑造领导核心。

f会的活动开展。对于国际交流类社团协会适合开展什么类型的活动,统计显示,7.14%的学生希望开张学术知识性讲座;25%的学生认为集体出行训练、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57.14%的学生认为开展文艺晚会、游园、趣味竞技活动等娱乐活动;10.72%的学生希望开展技能、学术知识等方面的竞技比赛。协会在开展活动时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15.22%的学生协会活动缺乏新意,组织向心力不强;32.61%的学生认为经费紧张,外联工作薄弱;10.87%的学生认为宣传渠道有限,活动规模小;13.04%的学生认为学校支持不够,活动难开展;13.04%的学生认为缺乏制度管理,组织松散15.22%的成员认为学生没有参与热情,内部人员缺乏积极性。

根据调查问卷的显示,现在高校内学生国际交流类社团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一)形式不规范。

高校中学生社团与学生会不同,一般只是由少数学生自发组建的,没有规范的指导和较大的平台,没有完善的章程、正规的机构划分和职能定义。没有大品牌的活动作为支撑,会员很容易虎头蛇尾,不能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规模较小。

由于学校里的社团数量较多,而且都是在学生会纳新之后才允许进行会员的招募,因此会员数量较少,加之没有很好的考评体系,人员流动性较大。

(三)得不到重视。

大学里的社团和学生会不同,多数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参与其中的学生不像学生会里的学生那样可以得到各种荣誉称号和项目化加分。缺少奖励机制,很难长久保持学生的热情和动力。

(四)活动资金不足。

学生类社团多为学生自发根据自己爱好组织起来的,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和形式的不规范,很难争取到较多的活动资金,很多活动需要学生垫付。加之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外联工作,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开展较大型的活动,挫伤会员的积极性。

(五)会员培训不足。

各高校学生除了英语课程学习,很难有机会涉猎一些跨文化能力的知识渗透,学校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中西文化对比及跨文化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也很少展开培训。使很多会员入协会的初衷很难达到,加之在没有培训的情况下,很难互相理解,和留学生沟通容易出现矛盾,造成“文化冲突”,很难保持长时间的友情。

三、发挥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效指导,提升参与动力。

留学生管理教师也兼任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指导教师,指导协会的日常运行,协助其制定章程,确立协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参与协会领导的竞选会等,帮助学生国际交流协会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指导教师应像对待学生一样,将协会里的成员进行素质拓展和深度辅导等,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心理和生活上的困难,将中外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以最亲密的角色走进协会成员,让学生在协会中找到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加强宣传,争取学校重视。

通过指导教师向学校反映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重要作用,将协会作为学校学生跨文化实践基地的重心,为学生积极争取项目化加分。积极寻找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亮点,加大宣传力度,如可采取让留学生参与纳新大会等形式,吸引更多优秀和乐于参与跨文化活动的中国学生加入进来。

(三)增加经费,给予充分支持。

多方位投入活动支持经费,课通过申报学校的跨文化交流实践基地、暑期社会实践等项目争取活动经费,也可培训会员主动寻找商家赞助。对于参与度高、表现性好的会员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强学生的组织积极性。

(四)开展培训,制定模块课程。

可以争取校内外资源,对会员提供培训。制定跨文化能力提升课程,将中外文化比较、跨文化礼仪、跨文化沟通等内容整合成课程,配合和留学生共同开展的实践活动,加强会员的跨文化知识,提升能力,减少中外学生沟通隔阂。开展各国文化体验交流和讲座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帮助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真正学到东西,锻炼能力,扩大视野。

(五)整合资源,推出精品活动。

协会指导教师应整合校内外资源,帮助协会策划和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精彩活动。如用来华留学生资源,开设校园小语种授课、国际文化展、英语俱乐部跨文化能力提升课程等活动;利用学生海外学习的资源,推荐协会优秀骨干参加海外项目等。不仅锻炼协会的中国学生的组织力和执行力,同时加强中外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不出国就亲临各国的交流与对比,引发思考,帮助中外学子互通互识、相互学习、深入交流。超越信仰,超越国界,让世界各地的中外学子欢聚一堂。

四、结语

《留学中国计划》的实施需要各高校推出各种有效措施,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不仅是推动学校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有效因素,而且是来华留学生更多地感受中国文化,更好地认知中国社会,感受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热情的明亮窗口。在加速大学国际化工程建设中,加强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重视并发挥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积极作用,活跃校园国际化氛围。我们在做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中外学生之间双向交流活动的健康发展,并使中国学生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成为自觉的参与者和积极的推动者。

参考文献:

国际教育交流篇8

近几年出国留学越来越热,全国各大高校不断加强与境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各种学生交换项目。国外的教育形式比较宽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国内外的双重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国际化视野,但国外教育制度及生活环境与国内的传统教育不同,对生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给交换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近期一项调查显示,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内地的中产阶层最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上学。对那些能负担得起的家庭来说,让孩子接受海外教育正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国际交换生对我国教育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国际交换生热与我国教育的联系

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加强了与国外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促进了我国高校与国际高校合作交流,拓宽了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国际视野,让高校交换生充分了解外国文化,以及异国他乡的风俗文化,利于学生建立国际化的新理念,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交换生项目合作是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过程,是高校间合作交流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换生项目,为高校学子提供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从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支柱。国际交换生项目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育制度,更加有利于中国教育体系完善,制度健全。杰斐逊说:“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民做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由此充分展现出,教育的重要性。国际交换生能加快不同国家间的教育交流,能反映出我国当前教育的问题,完善中国的教育制度。

二、国际交换生热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地向全球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国际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交换生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合作与交流方式。实施交换生项目对参与国、学校及交换生本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推动我国院校与国外院校的项目合作与交流,促进国际间学校的合作与交流。使师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加深了对两国文化的互相了解。让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了解中国教育,提高了国际知名度,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交换生通过在国外的学习经历,积累更多的宝贵经历,拓宽国际视野,更是体现了学校对大学生教育政策的灵活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的平台,让学生真正的站在国际的舞台上,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磨练,锻炼了语言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养,在专业上接受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接触到更多新课程,能更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让交换生受到更全面的培养,有利于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进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实践的改革与进步;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

三、国际交换生热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

外语环境,可快速提高交换生的外语水平,交换生体验异域文化,体验异国文化,同时充当着国际大使的角色,把古老又现代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国教育的自然发展。中国教育不应该全面否认自己的传统教育,搞一边倒或盲目排外,必然会造成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的同时,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提高国内自身培养人才的能力,不能全靠国外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而正确处理吸收外来教育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与继承自身文化的关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步前提与保证。

四、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开拓创新

国际教育交流篇9

>> 中国和泰国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初探 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中波教育交流与合作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最新政策与进展情况 推进中国与世界穆斯林地区交流与合作 构筑联系、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拓展与创新 “一带一路”旅游教育与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浅谈国家图书馆与非图书馆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合作交流的实践与思考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广西与越南教育交流合作发展研究 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动态 粤澳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探析 广东技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实践与思考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浅探 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与津巴布韦的关系[EB/OL]. http:///mfa_chn/gjhdq_603914/gj_603916/fz_605026/1206_605534/sbgx_605538/

[3]《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编写组.中国与非洲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 [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

国际教育交流篇10

关键词: 主体性;主体间性;教育传播理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高校为了提升办学水平,积极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寻求更好的教育管理方法。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深入民众的心,如何将教育推向国际,成为高校打开校门,开放教学的当务之急。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支撑因素[1]。如何充分的应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缩短差距,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高校关注的重点。

一、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及教育传播理论

1.1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是在与客体互相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主体间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坚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互相平等、互相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2]。在教育管理中主体性是指教育管理者,对于管理者的客体则成了被管理者-学生。学生必须服从管理,在管理上不存在主动权。教育管理中的主体间性是对主体-客体关系的创新,传统的被管理者得到与管理者同样的权利,能够对管理进行质疑和创新。在这种全新的关系下,管理者作为教育主体,要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

1.2教育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是美国政治学家H.拉斯韦尔提出的,经过创新,最终形成七要素模型,即教学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对象、教学效果、教学目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理论中,教育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得到完善的表达。

二、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增设国际教育课程、向国外选派大量留学生、培养既理解本国文化,又了解外国文化的国际型人才,深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化办学,不仅极大地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更为学校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良好声誉[3]。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主体可以是教师或学生。而主体间性则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教育传播理论的七大要素分别进行了叠加,每个要素都得到了优化,为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应用和发展空间,对于培养优秀的国际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

3.1我国高校主体水平问题

主体性在高校管理中,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一环。我国高校主要面对的是中国学生,留学生比例和外籍教师比例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大学相比是很低的。而语言的障碍限制了很多国外人才和一些优秀师资到我国高校发展[4]。

3.2教育传播理论的各大要素与国际水平距离很大

教育传播理论涵盖了高校教育的整个体系。由于我国教育水平与国际一些高水平高校差距差远,无论是教育环境、还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都被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整体国情所影响,使得更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少之又少,目前国际交流仅停留在相同水平或是不如我国高校办法水平基础之上。

3.3主体间性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目前,我国高校非常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派了大量的留学生、教师进行国际化交流,同时与引进一批国际型人才。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主体之间、主体间性之间都没有在交流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提升上给出更好的意见。

四、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教育传播理论的提高策略

4.1建设国际化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支国际型教师队伍,可以对本校优秀教师进行出国学习,也可以引进国际专业人士参与管理,在主体性上打造国际牌。有了专业化、国际化的教师队伍,高校才能够与更高水平的国际高校接轨,进行双向国球交流,提升办学管理水平和知名度。

4.2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工具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建议把国际经验纳入学习过程,把最新历史事件引入

学术领域,及时向学生介绍与地缘政治相关的知识,也是教师加强课程建设的方式之一[5]。我国高校完全可以借鉴哈佛大学的思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在教学媒体上进行完善,借助国际课程领域开展符合本校发展的新课程,如传统学科领域的课程通过国际比较与借鉴得以延伸和扩大(如国际比较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如国际商务、管理、会计)、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与外事技能课程等等,其目的是使课程和教学方法更具国际竞争力,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4.2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主体间性的作用发挥

教育对象是教育传播理论的七大要素之一,教育对象同时是教育管理中主体间性中最活跃的主体。在主体间性关系中,教育对象这个主体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教育主体积极引导,加强沟通和交往,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教育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因此,在教育对象上要给予一定的权利,体现公平原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国际水平的交流与学习,大力发展留生学教育,对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交流促进作用。

4.3改变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育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陈旧,只有打破传统,充分认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关系,才能从思想意识上进行除旧迎新。在国际交流中,高校的教学目的必须与国际相接轨,才能在交流与合作中占有主动权。才能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熟悉国际惯例、具备较强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6]教学目的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成败则由教育主体性和教育主体间性来决定。只有将两者充分的融合,将两者的矛盾化解在平等上,才能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活化,提高教学效果。

4.4改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不仅指狭义的学习环境,还包括科研课题环境、交流合作环境等。从国际合作结构看,中国高校国际合作已经开始从属型合作向主导型合作转变[7]。这种转变意味着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这为中国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争取更大的主动权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总结语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教育管理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提高办学质量,在国际交流中,高校要提高认识,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两方面出发,全面提升教育传播理论的各大要素水平,以培养新一代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03).

[2]林浩亮.论教育管理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融合[J].教学与管理,2006,(09).

[3]李彬,蓝维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研究[J].河南科技,2011,(14).

[4],刘承佳.关于中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问题的认识[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

[5]高玉蓉.国际化形势下的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