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十篇

时间:2023-05-04 13:20:44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篇1

1、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不同的企业家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施乐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长PaulA·Allair说,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知识的,以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应用知识;第二,确保知识在需要时是可得的;第三,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第四,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第五,确保知识、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第六,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版权所有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管理,还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公司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职员为了保住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2、企业知识管理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即CKO(知识主管)。CKO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知识。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CKO的基本功能就是开发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要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收益递减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传统解释,它说明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也就越低。但是在知识经济中经济运行的规律则是收益递增规律,它说明知识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知识的投入和知识投入的收益,建立知识收益的递增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内核性知识管理和连带性知识管理,前者只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后者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无论是对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应用等环节和条件的管理,还是对与知识有关的资本管理、资源管理等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总体说来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知识管理不等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不少公司常常错误地认为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也就体现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事实上,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本管理和利用知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提高竞争力,但是信息管理并不强调这一点。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管理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那么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知识不进行充分的交流,就无法使其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也就无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知识交流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这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实现在竞争对手之间共享知识的难度。为做好这一点,企业在处理知识产权归属时,应该从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传播的角度考虑,使员工均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除有合同规定以外),以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生产和交流。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是知识管理的目的,通过对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对这些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企业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必须设立CKO,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1999年第5期。

〔2〕郭强,《我的知识经济观》,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篇2

论文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文献研究OEM企业知识管理

1导言

20世纪9O年代开始,受到知识经济有关研究的影响和推动,企业知识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当前的研究重点正由第一代知识管理向第二代知识管理转变,与第一代知识管理只强调知识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生成和知识集成,同时强调两者的平衡。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进展看,英国石油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中国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识管理实践是其中的代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多地是把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战略来对待。分析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知识管理战略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观和市场观;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基于资源观的、基于市场观的以及基于流程导向的3个流派;知识管理战略的应用研究主要在企业中进行。在操作层面,可以在总结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选择依据及评价要素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分析工具探讨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

通过以上基本梳理,我们可以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及实务研究,作者将在本文中对重要及新近的有关书籍、博士论文等重点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基础,同时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之知识管理》一书,是国际上知识管理乃至企业知识管理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读物之一。该书包括了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主题依次为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个人的学习能力、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学习型历史文献、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和专业智能的管理,概言之,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从而更好地存活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员工与整体的学习能力、知识管理工具、组织结构设计以及激励系统是四个重要的元素。简言之,学习能力、管理工具、组织设计、激励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四个重要维度,它们的互动,影响并不断改造着企业自身的结构,从而为其适应外部环境、赢得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作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四要素。

2重要著作

继续来看4本国外学者的研究著作。《智慧型组织:绩效、能力、知识一体化管理对领导层如何创建并发展一个适应未来的理想型组织做出了深入剖析。全书分为组织化学习、绩效管理、能力管理、知识管理和智慧型组织五个部分强调真正了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指出绩效管理最重要的手段是围绕计划与发展展开的各项讨论;强调清晰认识组织能力管理基本概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创造获取、积累、分享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和结构,以便通过评估组织现状来提高组织成员能力,达到造就智慧型组织的目标。而《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蓝图》没有纠缠于学术理论重点关注了知识在提高组织绩效上的作用。本书对知识管理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广泛调查,从理论和战略到技术、工具和变革的环境,提供了建立和管理知识管理试点项目的方法,尤其要指出的是本书还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指导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改进组织能力、实现战略目标。《个人平衡记分卡》提出的个人平衡计分卡方法是作者所提出的全面绩效计分卡的一部分,包含了对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的探讨。个人平衡计分卡提供了企业人员管理及改善企业战略、文化和效率的系统方法,能够改变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自我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本质就是“自我认识+自我学习+思考+行动+挑战+幸福感+个人抱负与个人道德行为及公共抱负匹配=个人和组织持续发展”。《大雁的力量:信任创造绩效》认为高信任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本书将信任的概念引入现实的工作,其指引主要集中在四个原则上,即有能力、公开、可靠和公平,对应的实践包括八项,即选择合适的人果断地领导、告诉他们数字分值、行为正直、使他们负责、给予反馈、了解他们关心什么和不断学习。本书包含了很多案例研究和操作性指引,对企业组织的相关实践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再来看7本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

(1)实务派。《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一书的写作要旨在于:揭示知识管理的生命力所在;通过知识转化的规律来研究知识的运作机制;从管理科学角度,构建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从管理实践角度,研究知识管理技术的基础理论;从知识管理到应用价值的实现角度,研究知识运营的相关理论;提供研究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内容虽较为庞杂,但在散乱处仍有思想的火花。《知识管理:正确概念与企业实务》作者陈柏村是台湾AmazonKnowledgeOn-demandInc.的执行长,全书以知识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迷惑为出发点,从知识管理发展脉络、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剖析、知识策略规划以及知识管理导人流程与实务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该书内容涉及知识成长与学习发展动态模型、知识管理四大原理及若干智慧资本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操作流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企业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全面总结了重要的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管理的观点分为基本概念、策略、流程、科技、组织管理和实施六个方面,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通过入作者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丰富案例,说明了知识管理理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2)学院派。《:企业知识管理》的绪论很精彩,有“提纲挈领”之功用。

但也构成一家之言。《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研究: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利益协调软系统方法论纳入系统方法论,再结合企业知识管理本身的方法论,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方法论。全书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及其方法论、系统方法论新进展、行动研究范式等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然后对现有的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整合,其中“多视角知识演化具有独创性。进一步该书提出了知识管理问题情景下的企业系统隐喻,并以一个实际企业为对象进行了检验。全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基于行动研究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论的逻辑步骤与框架并对之进行检验。《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主要研究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机理和绩效评价的方法论,具体内容包括¨从知识生产及消费的角度,分析知识商品化的条件及过程,进而得到知识转化为资本的一般路径;探讨了知识资本的生成、积累、扩张机理基本模式;分析了企业知识流动及显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建立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链,以之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资本绩效,并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知识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角度分析其与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联,给出了运营对策。教材《企业知识管理n的框架体系的逻辑性较好,但在具体章节内容的衔接及安排上不够紧密,其中“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的预警~节很有新意,可对企业知识管理形成指导。

在作者研究过程中,通过查找中国期刊网,发现了5篇和“企业知识管理”直接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考虑到博士论文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故在此按照一定的主题顺序,对这5篇文献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3博士论文

(1)知识管理的历史发展

作为一个哲学或认识论上的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苟子等对“什么是知识”进行过论述。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则是从熊彼特、奈特、哈耶克等开始,历经德鲁克、马尔萨克、马克卢普、鲁宾、库帕、罗宾逊、泰勒、谢曼特、罗默等人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考察,揭示了知识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现代经济学关于企业本质的探讨和研究,逐步发展出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它把企业视为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所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它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特有的资源。企业的资源观与经济学中对于知识作用研究的融合催生了知识经济理论的到来。

(2)知识管理及其主要学派

知识管理是通过获取、创造、选择、分享、应用和更新等活动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并实现将合适的知识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送到合适的人手中,以提升组织绩效和价值创造。EarlMichael基于他在案例研究、与20位知识首席执行官访谈、公司知识管理研讨会和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等四方面的资料,对知识管理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将知识管理工作划分为系统、图解式、工程、商务、组织、空间、战略七个学派,其中前三个又划为“技术方法的,第四个为“经济学的”,后面三个称为“行为学的”。

(3)个人知识、组织知识及其相互转换和作用

关于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相互作用的研究,最著名的是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这一工作基于Polanyl对知识的划分,即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基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及其相互作用和促进的深入认识,尤其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知识的转化、运用和创新中的相互联系,提出了SECI过程模型。将SECI动态过程与对应的创新活动的场所相联系,Nonaka又提出了创新活动相互作用的共享空间“吧”。

(4)企业知识管理理论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之上,以企业知识理论、知识资本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核心。企业知识理论是一科新的管理思想,它是基于分析知识的基本特性如隐含性、实体性和共享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解释。知识资源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行企业管理必须重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知识资本理论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指导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条件下企业经营战略、企业能力及经营优势分析的新方法与新思想。知识资本理论为现代企业尤其是知识型企业的知识共享、交流、应用、创新和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可以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四部分。组织行为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冶学等等多门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思想的结晶,它研究企业等组织中人的行为、态度、角色、取向以及组织动力、组织文化、组织设计和组织创新等等,为企业组织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指明了方向。:

(5)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与流程

概要地说,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包括人力资本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文化营造和合作网络管理,而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则包括知识的采集与编码、知识的积累与存储、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以及知识的创新与增值。

(6)企业知识流管理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还发现了l篇重要的期刊论文《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针对企业知识流管理,文章提出了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因此在此进行转述。在企业知识流小车模型中,小车的最上部,企业和企业外部实体:之间形成一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中间,员工个人知识和企业的公共知识库之间形成了第二个知识流环;在小车的底部,是三个“轮子”,分别是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正是这三个轮子持续不停地运转,才保证了企业知识流系统正常的新陈代谢,推动了整个企业知识流的良性流动。

4结语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技术企业;薪酬计量;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B

薪酬管理的意义不局限于企业人力成本的控制,更在于人力资本的开发。能够支撑整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运营管理,充分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薪酬管理才真正值得企业追求。实际操作中,薪酬计量通过直接影响薪酬设计最终影响薪酬激励。

知识经济时代,资本追逐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必然趋势,大量高技术企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知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最稀缺的资源。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员工因拥有知识优势在整个薪酬分配中占有更多主导权,其本身强烈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促使他们不再满足于企业角度的工资授予,他们更期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能够作为一项经济资源参与整个组织的利益分配[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促使薪酬管理需要更多地配合企业战略,协调组织发展,突出其战略导向作用;要落实员工激励,通过薪酬激励协同整个内部管理,产生更多管理效益;并能够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资源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提高管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降低风险和损失。因此,高技术企业的薪酬计量研究需要更多结合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来开展。

一、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薪酬计量的尝试

20世纪60-80年代,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并指出“未来的典型企业必须以知识为基础”[2]。GUSTAVO ROSSI等[3]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促进知识运作的一种管理职能。Edwards and Mahling[4]定义为“……为了完成共同的战略目标,获取、组织和分享员工知识的一种组织性活动”。Rademacher[5]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组发现、获取、存储、管理、开发、传播和使用知识的综合性活动。虽然各界定的内涵没有完全统一,但对于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一致的,企业把对知识的获取、吸收、积累、转移、创造、产出组成一条知识链,知识管理就是对这一条链进行有效的管理[6]。

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或能力集合,以技术创新为增长动力的高技术企业是典型的知识经济形态下的代表企业,创新是决定其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的核心能力。能力本身是知识的集合,企业的能力变化实质是企业内部知识变化的过程[7]。创新的基础是知识,企业创新的本质是知识整合、增长和转化的过程,高技术企业的管理实质是一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能力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也进一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技术企业的薪酬管理要进一步提升其战略导向作用,必须充分基于知识管理来开展。知识管理在企业薪酬领域的运用,最显著的标志是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利益分配,以及人力资本衍生出来的相关概念,包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组织资本、关系资本等,这些区别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被统称为知识资本。

在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是核心和基础,其本质内核是知识元素,其他都是从员工本身所承载的知识元素衍生出来的,是个人知识的组织化和社会化形成的[8]。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技术企业的成长主要依赖于知识资本的获取、积累、增值和价值实现,其实质是知识资本的运营和管理。知识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共识。据美国薪酬协会统计,知识工资方案是目前美国发展最快的人事革新项目之一,从1990年起,《财富》杂志评选出的500强企业中,半数以上(包括通用电气和克莱斯勒)都在部分员工中实行了知识工资制度。国内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研究才刚起步,很多时候知识工资与资历工资、绩效工资一样,作为企业激励工资的补充,仅是静态地评估员工的知识存量部分,忽视了知识的创新和转化,并没有很好地结合整个知识管理过程,导致员工更加重视短期化收入,激励性不强[9]。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模型构建

高技术企业通过不断吸收和开发人力资本来维持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员工凭借自身积累的知识技能的存量来开展知识活动,存量的大小决定着其所能开展活动的复杂性和相应的质量水平,进而影响知识转化的效果。知识转化的成效直接影响企业整体绩效,进而影响员工预期回报的实现,也会对企业的学习创新氛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知识共享与创新和新一轮的知识积累。高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积累机制和转化机制共同作用,将知识存量、知识活动、知识产出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条知识增值的链环,而知识创新机制是促使这一链环自主增长,永续发展的核心动力[10],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即以此为对象,构建一个以知识运动为核心的计量模型(如图所示),主要包括知识存量、知识活动、知识产出、知识创新4个维度。

知识转化机制是高技术企业实现利润的唯一路径,知识活动和知识产出是高技术企业绩效的直接来源。知识创新是企业技术进步、能力创新的基础,没有相应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可能跌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追赶陷阱”。知识积累机制是企业内在知识持续增值的动力源泉,企业知识活动过程中的知识创新,通过共享沉淀又转化为新一轮知识积累环节中的知识存量,而知识存量是开展一切知识活动的基础。知识积累既是企业知识管理的输入,又是企业知识管理的输出,因而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存量始终处在不断进化和动态演变的过程中。静态意义上的知识积累对企业创新能力仅是一种存量储备价值,只有将静态知识积累动态化,形成高效顺畅的知识流,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功能才能彻底发挥出来,这也是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薪酬计量的核心价值所在。

1.知识存量是高技术企业为履行必要的任务、从事相关的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水平,是进行思考和行动、创造产出的前提,也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其常用衡量指标主要包括:(1)受教育水平,员工为发展智力能力水平所接受的正规学习,主要以学位文凭、资格证书等来衡量。(2)经验或技能,通过长期的工作而增加的熟练程度,相关工作流程和复杂性水平所要求的灵活性、精确性及机警性[11]。(3)知识资源,主要指员工进入企业前所拥有的信息、数据①、专利等,并作为携带资源一起进入企业,为企业所使用。

2.知识活动,企业追求知识的最终目的不是拥有知识,而是将拥有的知识通过知识活动转化成价值。知识存量是基础,知识活动是一项产出机制,其在企业价值产出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要求其必须当作员工薪酬的一项衡量依据参与计量。主要指标有:(1)计划安排,知识员工对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所作的书面的计划安排。由于知识活动本身的无形性,必须通过计划安排来显化。(2)实施进度,保障计划安排正常实施,而对员工实施进度的考核,要区分故意不作为和障碍不作为②。考核结果作为薪酬计量的一项指标。(3)创造创新活动,在知识活动过程中由于员工勇于开拓,积极探索而产生的利于企业增效的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活动。

3.知识产出是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在经过一系列的知识活动后所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企业永恒不变的追求。在考虑了知识存量和知识活动两个维度的前提下,来研究知识产出维度更显得意义重大。其主要指标包括:(1)投入产出比,通过产出效用和实施投入两者之间比例关系,来衡量知识产出的效率,并以此为员工薪酬计量的子因素。(2)产出期望比,通过知识活动的实际产出和计划安排时的期望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衡量员工知识产出实现的程度。(3)产出成果,是对知识产出成果本身的价值大小、实际可操作情况(包括投入使用成本等)以及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的衡量。

4.知识创新,高技术企业必须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刻保持学习状态,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的速度可能成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12]。知识创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必须从战略角度加以引导和支持。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1)继续学习,员工积极寻求进修、培训、访学等机会,进一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企业从战略的角度应对其支持和引导。(2)知识显化,由于知识分为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企业要鼓励隐性知识有选择地向显性知识转化,方便内部知识共享又对外具有一定的知识垄断。(3)知识交流和增值,鼓励内部员工积极进行交流沟通,促进知识碰撞和创新,将产生的新知识、新创造纳入新一轮的知识积累。

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是以知识资本为核心将高技术企业的薪酬管理与知识管理有机结合,通过知识管理的内在机制来协调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以便更符合高技术企业的战略导向。四个维度缺一不可,联结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增值环。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对各维度的权重设置作不同的调整。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薪酬计量指标分解

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的具体操作关键在于各项指标权重的设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立足经营管理和内外环境,结合薪酬激励的目标合理设置权重,可以咨询专家顾问,也可以进行内部协商论证。本文拟采用层次分析法③(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进一步示范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高技术企业薪酬计量的权重设计。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知识核心的薪酬计量指标,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如下的层次结构模型,三个递阶层次由上而下存在从属关系,如图2所示。

(二)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不同企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构建判断矩阵时对指标相关重要性作出适当调整,具体评分时可以按照企业内部共同协商制定的员工薪酬计量计分管理办法来实施,测算出每个员工的总体实际得分,然后相应套入员工薪酬等级,从而使薪酬支付有据可依,激励导向明晰。

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在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技术支撑主要是两个:一个是维度权重的设置,这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所处环境等方面来综合设置;另一个是计分细则,需要由专家和企业内部员工共同协商制定,其对公平性和合理性的体现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避免了职位计量的单通道薪酬提升模式的尴尬,更适合于宽带薪酬的实施,具体操作更灵活;避免了基于胜任力的计量一味强调与岗位的匹配性而忽视能力的多元化提升,使团队合作和工作轮岗更具适应性和操作性;也避免了基于绩效的计量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不科学性,在注重结果的同时兼顾过程管理,使薪酬管理在员工心理体验上更公平。

知识资本参与分配是高技术企业知识员工的利益诉求,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试图从实践上将知识资本提升到与企业物质资本同等重要的地位,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符合知识员工的根本利益,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开发、使用、积累知识资本的积极性;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薪酬计量将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细化到薪酬管理之中,使企业薪酬管理融为企业知识管理的一部分,从企业战略导向强调了知识资本在高技术企业中的地位,通过知识增值将各维度有机联系在一起,以整合理念科学统筹各个环节,兼顾整个效益增值的过程,从而做到各环节良性发展,相互促进,满足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利益诉求。

基于知识管理的薪酬计量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理论深入和实证分析,但知识资本参与企业剩余价值分配和索取[13]已经成为的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识。

注释:

① 严格来讲,知识和信息、数据并不相同,但获取信息、数据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的。在某种程度上讲,拥有信息、数据是拥有知识的使然,在此,我们将其视作知识带来的资源。

② 工的不作为根据产生原因可分为故意不作为和障碍不作为。前者是指员工主观的不努力或故意导致的不作为,后者是指受客观条件影响而非人力所能控制导致的不作为,企业对这两种不作为需要区别对待,前者要予以引导或惩戒,后者要予以支持和帮助。

③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20世纪70 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④ Saaty建议将重要程度分为9级:9为极端重要,7强烈重要,5明显重要,3稍重要,1一样重要,2、4、6、8为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参考文献:

[1]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 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彼得·F·德鲁克. 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GUSTAVO ROSSI, DANIEL SCHWABE, FERNANDO LYARDET. Designing Hypermedia Applications with Objects and Patter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1999,9(6):745-766.

[4] Deborah L. Edwards, Dirk E. Mahling. Towar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in the legal domain[C].GROUP ′97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CM SIGGROUP conference on Supporting group work, 1997:158-166.

[5] Paul Rademacher. View-Dependent Geometry[C].Proceedings of the 26th annu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 1999:439–446.

[6] 芮明杰. 新经济·新企业·新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 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2):77-85.

[8] 潘庆华,郇金宝.智力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激励研究[J].商业研究,2005(23):18-21.

[9] 房国忠,黎彩眉. 知识工资——学习型组织薪酬体系的核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6):79-81.

[10]林筠,陈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智力资本和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4):177-182.

[11]理查德I.亨德森.知识型企业薪酬管理(第10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篇4

1.1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国外学者Prahalad和Hamel关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核心竞争力为企业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正如个体知识的难以模仿性一样,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核心竞争力也是难以模仿的。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可以总结如下:

①知识管理的集约和分享,有利于实现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个人的思想、认知、经验、技能是独特的,知识管理过程可以集约和分享这些个体知识,并向组织知识的转化,帮助企业建立独有的竞争优势。

②知识的流程管理,有利于实现核心竞争力持续创新。知识的难以模仿性,使得企业在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需要关注企业的整体知识存量,并且在流程管理中,持续不断使得知识增值,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③知识体系的要素融合,有利于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体系的组成要素中,包含了知识、人和交流场所等,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组织中群体的集合,使得知识、人通过一定的交流场合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不同专业性人才知识的结合,有利于企业综合内外部环境,整合并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本的内在融合

在人力资本转化中,知识管理的知识有序化,可以通过知识共享的环境、强大的知识储备,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获得知识来源,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创新的能力。从知识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结合出发,实现知识、人、组织之间的融合,最终实现人力资本管理的创新。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本管理相统一。人力资本的“经济新增长理论”将企业技术的进步作为企业内生的增长力量,强调知识外溢对于经济增长中内生力量的重要性,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本管理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

②人力资本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IkujiroNonaka认为“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工具。”人类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也是知识的载体,关注与人类本身和人力资本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

1.3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联系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联系可以总结如下:

①人力资本价值存量是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石。企业配置市场资源的能力与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本密切相关,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存量的提高,可以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引进高科技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可以提高企业劳动力素质水平。

②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可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通过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满足员工多层次需要,完善培训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可以集聚创新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员工效能的发挥,可以带来整体能力的增强。

③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可以带动人力资本的优化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持续不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整体能力的提高。表现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是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结构、人力资本效能的全面优化。

2知识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具体体现

2.1员工素质角度

企业员工素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且随着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增大,高文凭比例不断增加,这一特征正与社会中人才素质层次的提高一致。该影响因素与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采集、积累紧密相关。教育的投资是知识的采集与积累过程,也是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

2.2人力资本价值增值角度

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可以作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结果,具体表现为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板块,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对已经具备相关教育经历的各类劳动人员,提高工作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员工培训的结果,往往以工作效率的提升表现出来,可以具体反映企业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作用。

2.3各类人力资本结构配置角度

企业各类人力资本人力配置结构,反映了企业人员的配置情况,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有利于人力资源的能位匹配,人力资本的兼容性和边际收益率,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技术人员的比重,反映于技术开发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重视,可促进知识创新。管理人员比重,反映了企业对管理作用的重新认识,专业的管理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可以从多重指标分析,部分学者将人力资本与企业知识产权资本、市场资本、基础性结构资本相联系,通过不同指标的建立具体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应基于企业内外部环境。

3实践启示

①创新性是企业具有持久性竞争优势的来源。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能简单的体现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在思维方式的创新中,也应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基于员工心理因素的多元培训形式,在强化员工的工作效率的同时,推行品质教育,如提高员工忠诚度和团队意识,增强归属感。

②高文凭、高学历一度作为企业人才选拔的误区,但在企业人力资本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中,学历影响程度仍然较大。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本的存量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性,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虽有提升但仍需重视,员工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仍然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应关注的焦点。

③作为企业经营实际掌控者,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企业整体效能发挥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如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本与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发展潜力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则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促进因素,关注于人才的专业性贡献,通过客观、动态、能动的配比原则,完善企业各类人力资本结构配置。

④构建企业间相互学习动态网络。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扩张,使得企业不再偏居一隅进行知识管理,建立企业间相互学习的动态网络,可以减少学习费用。通过企业间相互学习的协同效应,有利于新的知识的创造。相互间的知识学习,是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共享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篇5

内容摘要:战略管理领域的学者们一直在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管理与人力资源的结合。战略管理关注组织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如何对人进行管理。为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动态能力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然后,分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智力资本、动态能力与组织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最后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要想改善组织绩效必须重视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动态能力 智力资本

动态能力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明确提出“动态能力”是在《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中,Teece等人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置企业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并建立了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即流程(Processes)、位置(Positions)和路径(Paths)(刘飞、简兆权,2010)。流程是最基础的部分,位置与路径都需要通过流程来发生作用。企业流程是以人为载体的,一定的流程要求企业员工一定的行为,员工都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企业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企业利用组织人力资源来获得企业产出的过程。因此,企业的能力与员工的技能是分不开的,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不仅要研究员工个体,还要研究协调不同的员工以形成企业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由于企业内员工的价值和稀有性是不同的,Lepak和Snell在同一个组织内利用员工价值和独特性的不同对应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他们认为企业中存在着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该模型为研究企业的能力、员工的技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一个工具(朱伟民,2007)。而Eisenhardt和Martin认为动态能力是“使用资源来适应甚至是创造市场变化的企业过程,尤其是那些整合、重组、获取和废弃资源的过程。动态能力是组织层和战略层的例习(routines),据此,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出现、崩溃、分裂、演化和消失来达到新的资源组合”(刘飞、简兆权,2010)。这些定义反映了基于动态能力,企业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相应的作出调整,改变企业的资源基础。当企业处于稳定环境下,需要靠动态能力来调整企业资源;处于动态环境下,需要靠动态能力来转变企业资源。企业的这种变化必须基于员工新的技能与行为,而员工新的技能与行为的形成受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影响,这表明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是理解和发展动态能力。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目标,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的、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现为证明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大量研究证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具有相关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应与企业的战略相匹配,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形成以优势资源为核心的经营战略,增进企业绩效。

Wright和Snell(2001)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由人力资本存量(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员工关系和行为(包括心理契约、组织身份,它所强调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及认知和感情)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企业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和影响人力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影响企业中人力资本存量和员工的态度与行为进而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蒋建武和赵曙明(2007)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培育符合组织战略要求的员工能力,倡导与组织目标一致的员工行为,最终实现组织绩效。

后期学者开始从组织层面上探讨,认为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仅考虑员工个人的技能与知识(即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不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了组织层面。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增强了企业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智力资本。智力资本强调隐性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斯图尔特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构成,并称之为智力资本的“H-S-C”结构。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正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任务,学者们将智力资本作为中间变量开始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Youndt通过208个公司的数据,发现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特定部分的智力资本之间有很强的关系,且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均有很强的直接关系。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框架模型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与企业的战略相匹配,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的智力资本的变化变得容易,在智力资本驱动下,企业能力经历不断地整合、重组、扬弃,呈现出一种动态性,这能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更具有竞争力。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应与企业战略相匹配。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企业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与自身的状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另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各项政策也要协调形成一个整体。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有效地在组织管理中发挥作用,必须借助于组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政策。本文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包括规划、选拔、薪酬、激励、沟通与开发等政策。企业应根据其战略和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以及任职者的资格,将符合要求的人配置在相应的岗位上。根据岗位的评价确定相应的薪酬水平。在工作过程中,应对员工进行激励与沟通,使其明确改进的方向,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还要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对员工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与开发。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了智力资本的存储、流动和变化。本文中智力资本包含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全体员工所具有的各种知识、技能、经验和教育背景等内容;结构资本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知识,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社会资本是指企业的外部结构知识,指企业与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是企业智力资本的重要基础,结构资本是整合人力资本上升为智力资本的平台,社会资本是企业获得外部资源的重要渠道,其建立和维系需要人力资本的支持,而结构资本促进了企业与外部的沟通,社会资本通过与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结合,用获得的外部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智力资本三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智力资本的统一体。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制订薪酬、激励、培训等策略来吸引并留住员工,从而提高企业中人力资本的存量,通过沟通等职能促进员工的相互学习,提升结构资本与社会资本。

最后,动态能力是提高企业绩效、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能力要求企业有不断变化的能力,体现了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持续开发的能力。能力来源于资源,能力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各种资源整合的过程,企业的智力资本是企业能力产生的基础,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直接对企业能力产生作用,还通过影响智力资本来促进企业能力的发展和更新。

提升组织绩效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主要涉及企业如何获得、传递与使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人为中心,人是知识创造的主体。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每一块活动都体现了知识管理。规划活动使企业了解目前的知识储备和需要何种知识,选拔活动使企业获得具有某些特定知识的员工,薪酬与激励活动可以激发员工运用知识并不断进行知识创新,沟通活动便于员工进行知识的交流,开发活动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播来实现知识的积累与更新。

企业知识来源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企业一方面通过从外部环境获取,使外部知识进入组织内部,通过外部学习可以拓宽企业的知识基础,进而增加企业的柔性,这对处于动态环境中的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员工在企业内部更新、传递新的知识。首先体现为员工个人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和交流等方式,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形成了组织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员工的知识与技能,还与员工的态度相关联,因为隐性知识往往存在于员工的大脑之中,要实现知识的交流共享离不开个人意愿。员工的知识技能和员工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只有当员工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时,才能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行为,而当企业认可员工的行为并对其进行激励时,就可以更好地留住员工,体现为企业内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存量。只有当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相互匹配时,其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才能嵌入组织的日常行为、管理流程中,并演化为企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从而促进组织核心知识的创造,最终实现组织绩效(蒋建武、赵曙明,2007)。企业将获得的组织知识进行整合、创新,然后员工个人通过学习等手段将组织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促进个人知识的增长,最后进行个人知识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推动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必须促进知识显性化,而知识一旦显性化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反而会对企业产生影响,企业可通过不断创造、积累和利用知识,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增强企业对竞争对手的应变能力。

(二)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企业形成和发展动态能力的根本手段。Zollo和Winter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通过学习获得的稳定的集体活动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企业系统地产生和修正它的运营惯例,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刘飞、简兆权,2010)。通过组织学习,知识得以扩展到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行为当中,从而促进了企业内部智力资本的提高。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是组织学习可以形成企业内部特有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机制,使企业员工在交流过程中分享知识、相互学习,可以改变员工的观念,调整其知识结构,在企业中塑造新型企业文化。企业应促进员工的沟通与合作,鼓励员工共同分享个人的经验。Lepak,Takeuchi和Snell在2001年的研究表明知识工人和合同工人的合作可以带来更高的企业绩效,这个发现不但给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也强调了各种类型的工人彼此之间合作的重要性。二是组织学习可以转变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促进企业创新。组织学习具有路径依赖的独特性,经组织学习所产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隐性的知识,具有特定的组织专属性、难以交易及难以模仿的特性,这些知识就成为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在实证研究方面,曾萍(2009)对我国大陆154家知识密集型企业,163家非知识密集型企业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组织学习改变了企业的流程,组织学习可间接改善绩效水平。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为了求得更好的发展,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以企业智力资本增值为基础,以知识管理为核心,通过组织学习等方式,从而使企业能不断地整合、重组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飞,简兆权.可持续竞争优势: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J].科学管理研究,2010(6)

2.朱伟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

3.Patrick M. Wright, Scott A. Snell.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for Exploring Fit and Flexibility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23(4)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篇6

一、 知识先导型企业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客户需求多样化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背景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深度和广度上推动了信息技术的,使企业组织向数字化、化、知识化、虚拟化和全球化方向。这些趋势对传统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挑战:(l)在目标模式上,企业组织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转向更注重创造客户价值等社会目标,承担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实现双重目标的统一。(2)在组织模式上,精简管理层次,从金字塔式的纵向层次结构转向横向网络结构。(3)在效益模式上,从规模、质量型效益转向速度型效益。(4)在管理对象上,从有形生产要素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无形生产要素的管理。(5)在管理方式上,从以前的“监督控制”转向为雇员提供合适的知识、数据和支持业务流程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雇员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利用其知识和专长,而不是强求雇员适合某些固定、僵化的管理模式(如表1所示)。

其中,管理对象上的变化尤其值得关注。很多资料表明,产品制造成本中原料和人工成本所占比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如在传统的钢铁业,美国钢铁公司在1980年雇佣12万工人,到1990年时产量不变,但只雇用2万工人。另据统计,在高的集成芯片制造业属于原料和能源的成本只有2%,绝大部分属于研发投资。很多有实力的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比例达到2:1或3:1甚至更高。知识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让很多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知识先导型企业,是指那些把知识看作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的企业。这些企业能清晰认识属于自己核心能力的知识、现有知识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需知识的差距,从而有意识地增强对知识的管理和培育,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希望获得长远发展的企业都应该是知识先导型企业,通过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实现企业远景规划和长远战略。

国内外的管理实践都出现了这种趋势。有调查表明,1999年度《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强企业有26%已设立知识主管(Chief Knowledge Officer,CKO)职位,预计2~3年后这个比例会超过80%。这样企业管理层开始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主要核心的管理,转变为重点建设一个能支持沟通、建立人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知识管理的系统上来。国内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也开始有意识地围绕知识组织管理。在进入第二次创业的时候,华为公司对过去10年的经营管理实践进行了,制定了指导公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华为公司基本法》,“知本主义”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并贯穿其中,这部公司法的基本观点包括:知识是高科技企业的核心资源和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主张给创造价值的知识劳动以合理回报,通过知识资本化和知识职权化实现知识的价值等。

二、 识管理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资本理论

罗默(Romer)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作为一种内生变量引入经济框架,阐述了知识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反映了经济增长范式的转变。知识资本理论试图从微观经济层面上阐述企业组织内部知识资本化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一些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间存在的巨大差额。 知识资本,是指“由企业拥有或控制、可用于获利的、不具有实体性的资本投入”。这个定义把知识资本从传统意义上的无形资产拓展开来,将员工创造力和素质、企业领导能力、企业形象、甚至企业文化等各种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因素包括其中,因而也就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股东利益。

知识资本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财富》杂志的编辑斯图尔特和瑞典财务服务公司的艾德文森。前者很早就致力于知识资本理论思想的,并在1991年率先提出了知识资本概念,指出知识资本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随后又具体到,指出知识资本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将长期以来被大家忽视的知识资本及其重要性揭示出来。他认为微软、英特尔等知识企业的价值在于聘用的知识员工、企业内部机制以及这两方面综合形成的独特的识别市场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艾德文森则从实践角度,提出了知识资本管理禾目评估模型。他在1992年提出了第一份资本报告,1997年发表了第一部关于知识资本管理和评估的专著,指出应着眼于顾客、流程、产品更新与开发、人力因素和财务等方面对知识资本进行动态评估。

总的看来,企业知识资本可分为四类: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产和其他结构资本。

(1)人力资本。体现在员工身上、能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知识,即企业中每个员工优秀品德采购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员工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的能力、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和洞察能力、管理技巧和团队精神等。人力资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隐性知识上,这种知识很难交换和共享,不为股东掌握。传统采用程度评价的方法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人力资本的存量,但缺乏精度。实际上知识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其工作热情和满意度直接相关,在评估人力资本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

(2)市场资本。企业通过其拥有的、与市场等外部环境相关联的、有助于企业获得潜在利益的无形资 产的总和。这里的‘怖场”是广义上的市场,不仅包括企业的客户、供销,还涉及政府部门、专家网 络等对企业经营存在重大影响的外界因素。这样,市场资本包括企业品牌价值与知名度、商誉、顾客信任 度、客户满意度、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关系程度、营销网络的规模,还包括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专家网络 等。

(3)知识产权资产。包括商标专利权、版权、技术诀窍、机软件和商业秘密等。这部分资产在~定程度上受到的保护。

(4)组织结构资本。包括企业采用的技术、生产流程和用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知识因素,如企业制度、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和管理、治理结构、信息系统和网络体系、财务结构和融资关系等。

从以上可看出,知识资本的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l)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要改善人力资本,必须通过树立团队精神来提高企业整合知识的能力,同时改善企业集体运作环境和系统,形成“边干边学”的机制。

(2)企业不能独占人力资本和市场资本,而要与员工和顾客共享,形成利益共同体,追求同步、共同成长。

(3)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产是企业完全拥有的无形资产,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积累完善,适应环境发展。

知识资本理论的提出,为理解企业的知识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为建立知识管理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知识先导型企业的管理与战略(下)

2001-08-20

三、 知识管理的管基础: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是在对传统管理理论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观。

1. 企业理论的演变

在分析竞争优势的来源上,不同学者、不同管理学派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干行为结构和市场机会,也就是竞争优势外生论。随着发展这种理论逐渐暴露其不足,同一行业的企业往往面临同样的市场机会,但其赢利能力相差很大,有的相差3~5倍,这个差距还有变大的趋势。

为了解释这些问题,对传统理论修正就产生了资源学派,基核心观点是企业的竞争成势来源于其拥有或能支配的资源,如土地、设备、资本、人力等,不同企业占有不同规模、不同组合的资源,就产生了不同的经营规模和效益,这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竞争战略理论的不足。但市场发展越来越完善,在理想的完善市场中土地、设备甚至人力资源等都可借助资金通过等价交换获得,由此可见竞争优势和对企业具有普遍意义的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透过资源这个表面现象,我们可发现实际上是企业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给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这就是企业能力理论。

追踪溯源的能力,根源于企业拥有的知识,包括发现市场和识别市场机会的市场知识,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科研开发能力,将个人创新整合到新产品中去的能力,将企业生产的知识产品推向市场、传播知识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组合,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也就是说,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发现市场机会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拥有自己核心能力的企业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从而形成独特、持久的竞争优势。

2. 企业知识的基本观点

企业知识理论是近年产生的一种新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它对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为提出了全新的解释,并试图对主流企业理论没能解释的给予说明。

企业知识理论是从知识的特性开始的。一般说来,知识具有以下特征:默会性、可共享性、分布性和可占用性。知识的这些特征和企业使用知识的方式,能很好解释企业理论所关心的问题。

(1)企业的存在。企业知识理论将企业看作知识一体化的组织。企业生产要投入设备、土地、人力,其中最重要、最能决定产品价值的是知识。但知识是由个人所掌握的,并专注于某些特定领域,知识的专业性决定了生产活动需要拥有不同类型知识的各类专家的共同协作和努力,组成按“团队生产”的组织形式。企业要顺利维持生产,就需创建并维护一种环境,让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集中使用各种专业知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知识交流、转移和共享的环境,创造产品价值。企业组织就是一种能满足团队协作的组织。

(2)企业之间的异质性。企业各不相同就是企业的异质性。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的异质性来源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知识积累和知识水平。由于各个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吸纳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不同性格的员工,这些员工的交流时间和交流方式不同,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多少和有效程度不同,企业的知识积累数量和方向不同,导致企业使用和配置资源的方式不同,于是生产成本不同,利润也不可能一样。有些企业能有效利用、集成员工知识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和市场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并与质量管理、营销体系、售后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市场中逐步成长壮大。

(3)企业的协调。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倾向对分散组织成员的目标进行折中而产生的合作问题。企业知识理论认为,除了协调企业成员统一工作目标和减少机会主义外,更多协作体现在知识的一体化合作上。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和服务,需要各种知识专业人士的知识共享、交流和流通,即便是他们的目标一致,也有共享和交流的知识愿望,由于知识本身的默会性和分布性,有效进行知识一体化也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更需要协调,并提供一种良好的机制(包括企业文化和相应的辅助工具)让每个知识员工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基干企业知识理论的知识管理论

企业知识理论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因于企业拥有和的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能增加企业知识、为企业提供指导就是知识管理的方法论,例如基准管理和最佳实践、知识联盟等。

(l)基准管理,也称标杆管理,核心是向业界或其他行业最优秀的企业学习。具体地说,基准管理是企业通过寻找最佳实践,并与自己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比较,找出自身不足,学习他人长处,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应付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从知识管理角度看,基准管理要求组织敏锐地挖掘外部市场和企业自身的知识,特别是工作流程中的隐性知识,为组织提供了获取、应用外界知识的工具和手段,为管理和应用知识找到了目标。因此,基准管理就能成为推动管理进步和组织进化的阶梯。

(2)知识联盟,是企业联盟的一种新形式。随着经济中知识的含量逐渐增加,企业联盟成员间的知识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常见的知识联盟有:技术互换、许可证授权、客户一供应商联盟、合作开发型联盟、共同投资联盟等,从前到后知识交换的含量越来越大,交换的也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

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几乎没有一家有能力垄断、开发赢取竞争优势的所有技术。充分的市场竞争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企业可通过直接购买、获取授权、合作联盟和自主开发等形式提高企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提供具有市场生命力的产品和服务。比较而言,自主开发的技术易转化为产品,但投入较大。而合作联盟不失为一种好形式,既能通过市场分摊高额开发费用,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又能缩短上市前置期,扩大企业在同行业的。深层次联盟甚至会产生企业文化的碰撞促进管理方式的进化和变革。

基于这样的优点,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型企业,一种有效策略是紧跟国际潮流,瞄准先进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在开发自主版权的核心技术的同时,积极跟代表市场方向的大企业结盟,向企业联盟成员,通过有效知识交叉,加速企业知识创造和进化,培养核心竞争力。作为大企业则要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并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一般性的工作外包给其他小企业,将主要资源集中在虚拟价值链和知识链的关键部分,主导技术进化,保持企业联盟中的核心领导地位。要通过合作性竞争把握市场机会,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深化技术创新,同时要与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加速产品进化和知识传播,增强企业价值。

四、知识先导型企业的战略

1. 战略的特征

知识先导型企业把知识看作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对知识实施有效管理将对企业赢利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会全力推行知识管理战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l)在投资战略上。从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转向投资于人才培训和创新激励,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知识信息工作环境,形成“在于中学、边干边学”的机制;再分配向知识工人倾斜,提高员工满意度。

(2)在竞争战略上。注重知识产权的获取和保护,把蕴藏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量作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注重了解客户需求,推动知识传播,承担企业组织的责任。

(3)在成长战略上。从以经济规模和产品质量取胜转向依靠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成长,依靠信誉的增强、创造更多客户价值吸引客户,培养客户忠诚度。

这些知识管理战略以推动知识的创造、传播和为目的,采取有效的整合手段,使技术、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更好地适应于知识管理体系的要求。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管理战略,是企业对核心业务活动实施知识管理的指导纲领。

2. 战略的实施

如图1所示,实施知识管理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知识资产重要性的凸现,进行组织结构重新设置、企业战略调整和企业文化的重定位,满足知识管理的需求,最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l)企业战略的转变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战略的转变要求领导转变观点和做事,为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企业知识库。传统文档形式的知识,不利于共享、重用和保存。实践证明,机环境是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有效工具,高层领导的支持首先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大量投资,建设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和图书馆等,通过知识仓库、知识地图和检索系统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高层领导的支持,还表现在对知识工作的承认,知识提供者在与他人共享知识的同时期望能获得合理的回报,领导肯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了领导的支持更容易创造知识共享环境。

(2)组织结构的调整为知识管理战略提供了组织保证。知识具有专业性和分布性,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以支持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一是要有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领导人,承担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的各种知识活动。二是成立专门的小组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企业内部的 “非正式团体”和“实践社区”是知识最密集、应用最有效的形式。三是组织结构的调整还表现在成立专门组织,负责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英特网和企业内部网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催化剂,为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只有专门组织才可能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

(3)文化的转变是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必要条件。实施知识管理要求高层领导重视,改造传统企业文化,使员工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的重要性,建立对知识管理友好的企业文化,包括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企业荣誉感、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推动知识创造未回流通,并迅速整合到服务产品中,让员工建立知识发现、共享和的主人翁责任感,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共享知识的环境。199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75周年纪念刊上,开展了关于“走向下世纪企业管理会碰到什么”的讨论,德鲁克和学习型组织的奠基人至吉更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对技术的盲目追求。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企业管理;工商企业培训

一、工商企业管理培训

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项包含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工商企业管理培训中,要注重对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建设。要让学习者们能够在培训的过程中自觉主动的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这就需要我们的培训工作要将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进行良好的输出,加上实践操作,让学习者能够较好的了解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流程,实现对学习者的处理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在进行培训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将工商企业管理中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进行明确的教导,让学习者能够充分掌握这两种学科的概念。还需要对学习者的分析能力和未来展望能力进行培训,让学习者能够具备良好的实操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的意义

在全球发展不断加快的大环境下,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的地位和优势,就需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养。员工是企业的细胞,企业要想存活就依赖于员工的水平和专业能力,加强工商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可以让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得到较好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工商企业管理培训能够让企业的员工们正确的认识到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求下,如何进行企业的发展规划,了解自身的不足。随着工商管理培训的不断建设,企业越发发现工商企业管理培训是引导企业适应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手段。

三、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的开展方法

(一)做好知识创新工作。对于工商企业管理而言,其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学科。其发展的水平基本与经济建设和发展相同步。我们在进行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的时候要让知识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善于对知识进行创新,让知识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工商企业管理工作能够让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当然我们在进行知识创新的时候并不是意味着我么要将旧知识宣布的舍弃,很多时候一些基本的知识是永恒不变的,而且这些基本的知识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要让新知识的创新能够在旧知识的引导基础上让学习者去掌握,这样不仅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让培训工作能够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二)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建设对于推动企业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员工们在培训的时候,往往积极性不够高,通过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学习者更加自觉主动的去进行知识学习,也能够让学习者能够满足起自尊和自需。如果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建设的话,那么就会导致员工培训工作始终得不到较好的突破,并且还有可能会造成员工的流失问题出现。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培训工作的良好开展就一定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完善培训机制建设。很多时候,大部分企业对人才的引进比较重视,但是对人才的培养却重视力度较弱。这种现象和问题导致了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对于工商企业管理培训而言,其作用在于让学习者能够正确的了解自己的本职工作,并能够感受到在企业之中能够得到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对培训机制建设进行完善。如果企业缺乏建设培训机制的基础的话,那么就可以委托于一些培训机构来代为培训,在这里,笔者要强调一点,培训机构的选择一定要客观,要全方位的去考察该培训机构的资质和口碑,要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委培工作开展,避免培训效率低下等问题出现。

结语

通过工商企业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能够让学习者们更好的去了解和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流程,在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同时,让企业管理的知识深入到员工的内心之中。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学科,工商企业管理培训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企业更多的重视,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工商企业管理培训一定会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为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做好内部基础建设工作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篇8

 

企业管理工商企业培训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只有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才能更稳健的前进,所以加强企业管理培训工作势在必行。良好的管理是企业进步的基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状况,所以,管理培训工作受到企业的关注。

 

一、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企业要想发展要想提供自身管理水平和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一要求必须依靠加强工商管理来实现,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工商企业管理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减少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另一方面工商企业管理培训适应了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工商企业管理培训可以作为一个企业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工商企业管理培训对一个企业是命运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①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社会运转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企业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在市场上立足,最能体现其核心竞争力的就是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人才优势。顾客的忠诚度主要依赖于企业职工,如果员工没有经过有效的培训,企业的服务质量就会下降,甚至会损害企业形象。对企业来讲,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培训,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②能够吸引人才。重视企业管理培训能够有效的吸引优秀人才的到来,由于培训不只是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人才发展自我的需求。根据人们对于企业应聘中的关注因素,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的人才都很注重企业是否能提供良好的培训。③可以留住人才。其实企业留住人才有一个很重要的手段,那就是培训。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都需要人才的支撑,企业只有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才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然后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如果企业不进行管理培训,就会留不住员工,没有人喜欢呆在不能提升自己能力的地方,即使员工选择留下,企业也不会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的要求

 

工商企业管理所要学习主要科目包括经济学、企业管理学以及企业管理所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在培训过程中要求接受培训的学习者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学习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概念,通过实践使接受培训者接受相关专业的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提升接受培训者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接受培训者要掌握:1.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2.具有分析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发展前沿和未来发展动态的能力;3.熟悉企业管理的一般流程;4.掌握一些相关资料查询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学探讨能力;5. 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并具有解决相应问题的基本能力;6.了解和掌握有关我国企业管理的基本政策方针和一些基本法律法规以及一些国际企业管理的标准和要求。

 

三、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的注意事项

 

①工商企业管理中注重知识的创新。众所周知,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一切事物发展的快慢,因此知识成为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因素。哪个企业能够创新知识,善于运用科学知识,那么这个企业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的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创新知识不代表舍弃旧知识,在企业的发展中,一些基本的知识往往是一个企业立足于市场之本,它是一个企业的根基,但是新知识也不意味着新信息,知识覆盖的范围广于信息。所谓的知识不仅仅包括可编码的知识,还有一些可意会的知识,托夫勒曾说过一句名言:知识“包括数据、形象和意象以及信息,还包括态度和价值标准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一些符号化产物。”②工商企业管理应注意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在中国大多企业中,对企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仅对他们的谋生具有重要影响,或者不仅仅是他们获得物质和休闲基本的手段,报酬的高低更代表了他们的自尊和自我需要的满足程度。相反,在大多企业中却没能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从而出现一些核心员工的流失现象,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而一个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离不开核心员工,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是工商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③工商企业管理应完善培训机制和机构。在中国许多企业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即许多企业只想一开始就能够招收实践性人才并不注重培养人才,他们希望所招来的人才可以立刻就可以上岗工作。因此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许多企业不愿意在人员培训上浪费精力和时间,他们认为培训浪费企业的成本,故而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舍不得对新员工和旧员工进行培训方面的投资;同时他们对人才培训这一制度缺乏自信,担心公司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得不到相应的汇报,同时也担心他们所培训的人才不能为他们的公司服务。而且在相应的培训机构中缺乏完善培训制度,造成培训的效率不高,存在人力和物力大量浪费的现象。因此,建议完善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制度可以减少人才的流失,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总之,经过相关培训单位的培训或者学习,接受培训者应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有广泛而专业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工商企业管理主要包括制定企业外部经营战略和企业内部正常的管理和运营。它主要包括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这两大学科的综合。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篇9

关键词 知识经济 财务管理影响 对策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与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把知识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将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将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作为经济投入的主资源。知识经济注重科技的创新,企业的发展投资将更多的流向企业科技研发部门;同时,更加注重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知识、信息更好的传播和使用提供必要的脑力保障。除此之外,知识经济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企业组织管理结构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

知识经济过渡过程中,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确立知识价值、以人为本以及财务风险观念。在管理过程中确立知识在财务资本中的地位,将知识、信息作为企业以至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将财务管理工作充分人格化,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还应确立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注重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二)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指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以为存在着单纯追求企业股东与企业利润、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忽视利益相关人利益最大化的问题。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目标要实现单纯对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向在此基础上的兼顾经济社会环境、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转变。正确处理企业股东利益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新目标。

(三)对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有了新的拓展,更加重视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无形资本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以往财务管理中只注重有形资本管理的情况。知识和信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本。财务管理过程中注重的不只通过融资所取得的规模效益,同时对企业管理的知识效益也日益重视。

(四)对财务管理方式的影响

财务管理手段指的是企业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而采取的措施。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和手段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和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对知识资本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知识资本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建立有关知识资本的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与资本评价指标体系,达到对财务管理的知识资本绩效进行准确评价的目的。网络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资本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充分发挥网络财务的作用,同时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知识资本作用,达到加快企业经营资金周转,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财务数据处理及时性、准确性的目的,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切实提升。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难以适应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因素之一。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以适应知识经济环境变化的要求,要从财务管理观念、管理目标、管理内容与管理手段等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与使用为基础的经济形式,由于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不够到位,造成企业财务管理理念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更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首先要注重对与知识相关的企业无形资源的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知识资本的生产和利用。在此基础上,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将知识拥有量和管理创新能力作为完善财务管理的关键因素,逐步建立起知识化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其次,要重视人的作用,加大企业管理中知识资本的投资力度,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使财务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把握能力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管理环境的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对财务管理工作作用的发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培训,加强对新知识和新的企业财务管理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准确把握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变化,并根据变化情况相应调整财务管理方式和思路,充分利用财务管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三)调整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传统的经济形式以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分析,单纯把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在适应新时代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做到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化,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资本结构。

(四)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内容

开展和加强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相关资源的管理和风险防范管理势在必行。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和内容的创新在新形势下,应把知识资本相关的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专利权、市场资源、客户关系、人才素质以及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并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决策风险、研发风险、投资和货币风险不断加大,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在追求创新发展的同时有效防范各种风险是财务管理工作要不断进行研究解决的问题,当前企业加强对信息传递、鉴别和利用,同时对财务决策进行可行性研究,是避免投资决策失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

(五)转变企业财务管理方式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要创新企业筹资方式,重视吸收知识资本,以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分配过程中充分考虑知识资本所占的份额,对收益进行合理分配,设置有关知识资本的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与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对财务管理的知识资本绩效进行准确评价。同时,要注重网络技术的应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软件技术的作用,统筹规划、逐步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加大对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支持投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加快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篇10

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也可以称作是企业纯知识管理,处在这一层次的企业知识管理主要是由经济界、企业管理理论界在进行研究,因此它带有强烈的工商管理色彩,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了情报学,它是指对伞业中知识本身或者说“纯知识”的创造、吸收、获取、加工、存贮、检索、传播、共享、转移、创新与应用的管理。依据所管理的知识范围的大小,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地说,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就是指对企业隐性知识(未编码知识)的管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知识局限在显性知识(编码知识)的范围内,把知识等同于显性知识,而忽略了隐含知识或意会知识这一面。企业知识管理可以说就是针对这一缺陷应运而生的。企业知识管理的提出尽管并没有抹杀对企业显性知识的管理,还有强调以显性知识管理形式存在的我们经常说的“知识处理”的这一面,但是相比较而言,它在当前的兴起是突出了对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视。因为在传统的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中,从泰勒到西蒙所指的知识一般就是显性知识,如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就指出在将知识运用于工作中后,生产力以每年3.5到4个百分点的速率增长,泰勒在这里所指的以可以量化的数据形式存在的知识即是企业的显性知识,丝毫不涉及企业的隐性知识。而事实上,隐性知识却比显性知识重要得多。如果说显性知识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尖端”的话,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的主体部分,虽然它们比冰尖部分—显性知识难以发觉,但却是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企业知识管理概念与理论的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强调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对企业中蕴含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将成为赢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相对于狭义的理解,广义_L的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既指向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也指向企业中的隐性知识,它强调的是对企业中整个知识本身的管理。说得更为具体些,它包括:①企业知识的社会化管理—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②企业知识的外化管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③企业知识的内化管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④企业知识的整合管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我们可用表1将这4种知识转化模式归纳如下。上述4个方面的企业知识管理共同构成了企业中的知识创造、获取(知识生产)与知识流动(知识交流),其目的在于做到企业知识共享,而最终目的则是实现企业知识创新。企业实施知识创新就是为了通过依托和利用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来获得持续的创造力,从而使处在非线性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知识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的过程。如上所述,表现为社会化、外化、内化与整合这4种转化形式的企业知识本身—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企业的知识交流。而知识共享则是紧接着知识交流的本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又一重要环节,它同时也是知识交流的直接目的所在。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电话、曰头交谈、网络等被组织中其他成员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知识财富。简言之,知识共享就是要实现知识从个人知识到组织知识财富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知识共享不但是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是知识的加工,甚至是知识创新的初级孵化。知识的加工处理在整个知识共享中极为重要,而知识加工的核心内容又是知识组织与整序。构建知识库、知识仓库、绘制知识地图与知识历程图是企业进行知识组织与知识整序的4种极为重要的具体实施形式,也是对企业知识本身进行管理的有力工具。有时为了强调这一点,知识组织(知识整序)也被单独抽出与知识共享并列,而被视为本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另一重要环节。这种将整个运作流程划分为知识交流、知识组织与整序、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4个并列阶段,并且在此基础上突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性与目的性的做法,成为这一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一大显著特点。而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以及与它密切相关的知识吸收(知识的生产与获得)、知识转移等的研究也被视为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关注的重要方面:企业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企业知识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

2企业知识管理的宏观层面:企业知识资源管理

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着浓郁的信息管理学的味道。有研究者认为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知识资源管理,而知识资源管理(KRM)是信息资源管理(IRM)发展的必然趋势阁,因此知识管理可以看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向前延伸、发展与升华。还有研究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信息管理学在当前的深化和最新的发展〔,一8〕。总之,在学术理论领域主要是图书情报界、信息管理界从这一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研究。我们再回顾一下国际知名的信息管理学家、美国学者马夏德(D•A,M,hand)与霍顿(F.W,Horton)早在2O世纪so年代中期所提出的将信息管理划分为5个阶段的经典理论观点。即第一阶段:信息的物理控制时期(19世纪末一2O世纪5O年代末),这一时期也可被称作文献管理时期;第二阶段:自动化技术管理时期(2o世纪印年代一7O年代中),这一时期以MIS为代表的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信息专家的作用日益凸现为特征;第三阶段:信息资源管理(2O世纪7O年代中一8O年代);第四阶段:商业竞争分析与智慧(2O世纪so年代);第五阶段:知识管理(2O世纪9o年代至今)川。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很早就被视为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它是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和需要逐步从信息管理中孵化独立出来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管理领域。该角度的知识管理即这里将予以分析的处在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这一层次的知识管理。当前对信息资源的权威认识是:对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联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I’0]o按照这种思路,知识资源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资源只是知识本身,广义的知识资源则不仅包括知识本身,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有关知识本身的管理尽管也涉及到了情报学,如知识组织、知识存贮与检索,这些也与信息管理有着直接联系,但它更多地涉及到了工商企业管理,因此,它更应属于工商管理、经济管理的范畴,而且有关知识本身的管理还是处在微观层面上的管理,对此我们已经在前面做了论述。这里所说的企业知识资源管理则是指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对企业中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的管理,是涉及知识本身、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设施、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知识系统、知识网络等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是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对广义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它涉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相对知识本身管理而言、处在宏观层面上的管理。这里把它视为企业知识管理中不同于企业知识本身管理的又一个研究层面,对此国内图书情报、信息管理学界进行了深人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学者马费成教授在与他的两位博士生合著的国家“九五”重点教材《信息资源管理》中,将信息资源管理定位于对信息进行资源性管理这一基本意义的基础之上,以专章专节的形式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探讨了知识管理,指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新发展,是人们基于对信息资源管理缺陷的深刻认识与体验,所提出来的一种更为高级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信息管理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形态由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所导致的种种信息资源管理缺陷日益显露的必然产物[”1。还有的研究者论述得更为直接,基于企业微观层面明确地提出知识管理就是一种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资源,企业知识资源由人、网络与知识3部分构成;知识管理的起点是知识资源配置与共享;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知识管理的载体是基于资源的知识管理系统{’21。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很丰富,有的研究者将知识资源管理进一步划分为知识产权管理、科研管理、文献信息管理、知识系统管理、网络知识资源管理等〔’3]。具体地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从产权的角度对企业中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企业科研管理是指运用科学计量学等工具对企业中的科学研究与发展(R&D)进行管理;企业文献信息管理是指对企业中各种知识记录的管理,通过建立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与服务,达到文献信息共享;企业知识系统管理涉及术语库与知识库的建立与完善、知识智能系统和知识评价系统的建立、支持企业组织记忆、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的发展等问题;网络知识资源管理则是有关网络数据库、域名管理、搜索引擎、元数据、网络资源集合的评价、网络知识资源的安全等的研究。上述各研究分支的深人发展必将极大地丰富并推动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这一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