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市场调研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0:09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1

关键词: 绍兴纺织行业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应对策略

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之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中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从而促进该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出口贸易。与进口应足额征税相适应,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是国际通行的作法,各国普遍采用此项政策,来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绍兴纺织行业的现状

纺织业是绍兴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绍兴纺织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绍兴已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形成了极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生了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绍兴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从化纤原料、纺织机械到纺织加工、印染和后整理,再到服装服饰加工等,与纺织相关的行业都比较发达。

二、绍兴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优势特点

(一)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绍兴纺织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括2家为众多企业服务的研发机构――绍兴县纺织科技创业中心和袍江工业区的纺织孵化中心,42家为本企业服务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余家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的产、学、研企业,他们正在为积极推进整个纺织产业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绍兴纺织行业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大大加快,新产品产值以年均32.3%的速度递增;新产品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已有不少企业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

(二)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由于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了积极效果,绍兴的纺织行业正在形成向大企业集聚、向区域块状进一步集聚的格局,产业集群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目前绍兴地区已形成14个纺织集群,其中6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都在100亿元以上,每年完成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另有5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在30亿―50亿元之间,二者较以前集聚度有较大提高。

(三)贸易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加入WTO以后,出口市场成为绍兴纺织产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在2000―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以年均41.2%的速度递增,大大快于同期产值增长速度,纺织出口对纺织产值增长贡献率为26.4%。目前绍兴已有近1600家有自营出口的纺织企业,其中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10家;有近70家生产企业在国外设立了营销窗口,部分企业在国外设立多个营销窗口。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居主导地位,比重达88%,显示出绍兴纺织行业产业链自我配套能力在不断增强。

三、绍兴纺织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绍兴纺织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资源、能源及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这既有纺织业长期积累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又有受纺织行业宏观环境影响、企业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管理手段缺乏等因素所形成的原因,这些问题日益制约着绍兴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纺织产品档次不高,结构不够优化。

绍兴的纺织工业经济虽已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但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由于常规丝生产的化纤产品目前仍有着一定的市场容量,因此大部分织造企业所生产的化纤面料基本以常规丝生产的普通面料为主,麻、毛、丝、绒等纺织品比重较小;同样,印染业也承接了织造业的发展模式,也是以普通涤纶和涤棉产品印染为主,麻、毛、丝、绒的印染能力不足、水平不高。此外,由于企业发展集中在同一个档次、相同市场领域竞争,导致相互间压价竞争,最终出现“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情况。

(二)纺织业缺乏自主品牌,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足。

品牌、设计等上游环节往往是高附加值环节。绍兴的纺织企业争创名牌意识较强,但运作水平不高,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品牌营销手段,没有真正挖掘品牌产品所应有的内在价值,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企业较少。纺织产品的开发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企业更注重生产性投入,在后劲培育和新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上不够,绍兴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7%,远远落后于先进发达地区3%―5%的投入比重。绍兴的纺织企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很少,绝大部分企业技术开发停留在“引、仿、跟”上,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影响了绍兴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产能过剩现象日益显现。

一些纺织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高增长,盲目铺摊子,低水平上项目,“同质化”生产、“同构性”发展普遍存在,而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使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失衡。纺织产品需求更新加快,但各个环节的产品研发没有及时跟进,加上在整个纺织产业链中各企业相互间缺乏有机的协作,致使绍兴现有纺织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又由于低水平、粗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加剧了纺织品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出口退税上调带来的影响及预测

2009年2月1日,我国将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由14%上调至15%,根据相关研究,出口退税率上调l%,会引起绍兴纺织行业出口贸易额指数增长约1.26%。加之由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如果单纯考虑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影响,通过计算,可以预测绍兴纺织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应在3.57%左右。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首先,由于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的边缘,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也在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世界银行、IMF等组织根据各国持续恶化的经济指标不断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IMF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最新预测为2.2%,世界银行的预测为1%。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将持续,纺织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需求也正在逐渐缩减。

其次,原材料价格上涨。近年来,绍兴进口主要化纤原料如PTA、MEG等数量不断上升,价格也不断上涨;同时受美国取消棉花出口补贴的影响,美国棉农出口意愿降低,从而造成国际棉花供给紧张,棉花价格上扬。纺织服装行业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强,进口价格不断上升,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最后,劳动力成本增加。绍兴的纺织品在过去大多凭借使用外来廉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随着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过去不合理的用工模式逐步得到调整,这其中的代价就是使得纺织工业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失去竞争优势。据统计,2008年纺织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0%―30%之间。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商品出口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营业利润率必然会较理论上得出的数据有大幅度下降,这种利润率水平已经基本迫近行业的生存线,因此,国家应及时进一步上调出口退税率,帮助纺织企业度过危机。

五、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应对策略

企业不能把出口退税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尽管退税调整短期内会改变利润水平,但是中长期来看,利润水平更多地取决于纺织服装行业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和行业的自身特点。绍兴的纺织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当地政府也应该积极帮助企业拓宽市场,引导企业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为纺织企业出谋划策。

(一)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作为纺织大市,绍兴的纺织产品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在近些年不断地出现在绍兴市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鲜有绍兴生产的名牌纺织产品的身影。再加上绍兴正在逐渐失去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的成本优势,在纺织品一体化的时代,国际纺织服装市场已不缺产品,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将成为竞争的法宝。为此,绍兴的纺织行业应采用国际化的品牌营销手段,加大产品设计、营销运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区域品牌的创立,提高绍兴纺织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二)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应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设计人才,争取尽快在纺织工业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纺织装备自主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纺织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另一方面要合理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产业,不断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同时将高科技注入纺织品等传统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以提高现有纺织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高速化与稳定性,使出口纺织产品质量保证有更为可靠的基础。只有加大研发能力,把自己产品的特色打出来,才能在市场上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

(三)积极拓宽市场,增加纺织品销路。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营销份额,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从出口市场结构看,目前绍兴的纺织企业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市场,容易导致同一出口市场的过度竞争。现阶段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纺织服装订单明显萎缩,企业应适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市场。绍兴纺织企业可以把对口产品销往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以此来扩大销路。此外纺织企业要尽快开发能够适应国内需求的内销产品,从而减少企业因出口退税率调整而造成的影响。

(四)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快产业集聚推进。

政府要帮助绍兴现有的纺织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战略经营,鼓励实施资本经营和人才经营,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成长型优势企业的培育,进一步营造争优创先的发展氛围,力争使其成为绍兴纺织企业的中坚力量。政府还要加强块状经济集群推进,注重产业间的分工向产业内的分工拓展,制成品贸易向专业性加工和服务贸易扩展,大力鼓励技术、贸易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提升块状区域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张芝萍.出口退税调整对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07,(03).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2

中纺联副会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张延恺,中纺联副会长、中纺联流通分会会长夏令敏,中纺联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中纺联副秘书长、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广州市原副市长郭向阳,广州市原政协主席陈开枝,广州市海珠经编纺织商会会长沈满朝、广东绕美经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胜坚等嘉宾出席会议,近1500名代表参会。

发挥商会优势

张延恺指出,我国纺织工业已进入产业调整期与升级的攻坚时刻,纺织专业市场建设将为行业调整与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广州市海珠经编纺织商会的成立将在广州中大纺织商圈扮演关键角色,助推产业形成市场与上游产业快速、高效的全产业链条的联动,为我国纺织强国梦的实现注入新力量。

新成立的广州市海珠经编纺织商会已经正式获批成为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分会副会长单位,这将进一步促进经编原料、经编机械、经编织造、经编染整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助推经编产业形成专业市场与上游产业快速、高效的全产业链的联动,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工业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构建。

杨世滨说:“我国经济改革将围绕更加开放的市场发生化学作用,在政府放权、企业主体经营的自由竞争的新工业体系下,民间组织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沈满朝表示,广州市海珠经编纺织商会将围绕构建行业快速响应的全产业链体系,促使行业形成产业链联动的高度集约型的产业资源配置,成为我国经编工业在中大纺织商圈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发挥自身及商户的专业优势,团结海珠区纺织企业和人士,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商务合作平台,促进企业间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作发展、做大做强,有序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共建和谐、稳定新市场。

同时,搭建政府与企业、协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进一步维护和保障商户权益和利益,助大量优秀的中小纺织企业成立,推进中大经编市场科学、健康发展,以促进我国经编产品的流通和贸易为主线,致力为海珠区纺织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致力为实现我国经编强国梦贡献力量。

经编市场新路径

由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中心主办,联合全国纺织重点院校、各产业集群地人民政府、全国经编行业重点企业承办的“走基层 看纺织”中国经编万里行是围绕构建行业快速响应的全产业链体系,以专业市场调整与升级为纽带,走进经编专业市场――广州中大。据了解,广州中大是广东乃至全国最大的纺织面料专业市场集聚地和交易地之一,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内外贸易、金融、港口、物流、信息、人才等配套资源优势的著名的“千亿商圈”。

中国经编万里行活动以“走基层 看纺织”为主题,走进并多视角采访了国际轻纺城商圈的刘邦布业,瑞康大厦商圈的万花汇集团公司,九洲轻纺广场商圈广州百顺纺织等9家企业商户。

通过此次媒体采访团走访,调研市场动态和经济环境下的产业之变,调研上游织造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和存在问题,调研商户经营经验和困难以及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预期,通过调研探索以市场为导向倒推产业升级可行路径,形成指导行业发展的纲领性发展规划,进一步形成产业合力,共谋发展。

产业链联动效应凸显

经编专业市场是我国经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编产业价值实现的重要平台。2013年1~9月,我国经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为1109亿元,同比增长14.35%,高于纺织行业整体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占针织全行业比例同比增长8.06%。在“走基层 看纺织”中国经编万里行活动联动行业上下游产业效应突显。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3

日前,在经历了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以及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导致利润下滑的中国纺织产业,终于迎来了春天。在纺织工业振兴规划被审议通过的当天,沪深两市纺织板块由于受国家纺织新政的刺激迅速升温,市场对于政策面的利好消息抱以满堂红表现。这将给寒冬中的中国纺织行业带来一丝暖意。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将极大地提振了行业的信心,缓解了行业出口下滑、利润锐减的困难,有利于改善纺织工业的发展环境。规划明确了三年调整振兴的目标和重要任务,对于促进纺织行业加快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竞争力,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个信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教授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规划的出台表明了国家救市的决心。

纺织业的困境

“我们相对稳定,但利润比往年减少了许多。”2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中国纺织行业的领军人物赵林中经历了比较艰难的一年,用他的话来说,“总算没死”。

赵林中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纺织业的市场需求这一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外部需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外需不足导致纺织业出口受阻、效益下滑,破解市场瓶颈已成为纺织业必须要过的第一关。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全县有3064家纺织企业,2002年,纺织品产值占工业产值的75%,是中国十大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整个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

绍兴县经济贸易局副局长赵金良向《小康》记者介绍,2007年全县纺织业利润为83亿元人民币,2008年降至73.8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1%,但95%的纺织企业还是正常运转。情况比他们预计的要好,赵金良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县里的纺织企业度过难关,他们已经开始为企业减负。在技术改造税上,他们允许企业先交30%的税金,其余70%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再进行缓交。除此之外,县里还特意下拨了7000万元的特许资金,用来扶持和帮助一些难以度过难关的企业。

一份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纺织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不足导致纺织业出口受阻、效益下滑,去年全年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3%,增速同比回落6.2个百分点,出货值增长4.7%,回落9.5个百分点。去年前11个月,纺织行业实现利润1026亿元,增幅由2007年同期增长36.9%转为下降0.7%;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21.3亿元,同比增长97.7%,亏损面达到20.4%。全年累计出口1851.7亿美元,同比增长8.2%,增幅较2007年下降10.7个百分点。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名负责人告诉《小康》记者,2008年,由于美国的进口总额同比下降,中国进口额比重却同比提高了。在世界纺织业普遍处于困境的情况下,我国仍有规模以上的30%的纺织企业平均利润增长保持在30%以上。但2009年中国纺织品整体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告诉《小康》记者,2008年下半年开始,对中国纺织企业来说,政策利好已频繁出台,国家高度重视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遇到的困难。而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及相关政策对纺织行业也将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企业税收负担逐步减轻,出口退税率上调改善盈利,增值税改革效应逐步显现,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品牌工程势在必行。

2月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振兴规划,这是继钢铁、汽车两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中提出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等五项振兴措施。并将国内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上调一个百分点至15%。

绍兴县中国轻纺城东升路市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雪平向《小康》记者表示,随着规划的出台,市场已经趋于平稳,与去年波动相比已经明显好转。但整个行业的专项资金只利于长期发展,在短期内效果不会很明显。此次60亿元人民币的国家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按市场份额划拨给纺织行业20亿元,简直就是杯水车薪。钱雪平认为,专项资金是能对行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以及产业升级方面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而且还能增强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可这对于拥有20万家企业、就业人口超过2000万人的纺织服装行业而言效果不明显,而且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政策的短期效果不明显。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也指出,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即使仅提高百分之一,也可为中国纺织企业增加数十亿的利润。

事实上,为进一步缓解纺织业的困境。自2008年8月1日起,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经二次提高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1%到13%再至14%,此次又提升为15%。绍兴县中国轻纺城东升路市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雪平表示,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将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市场竞争力,更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吸纳就业,从而促进纺织工业振兴。但他认为,从市场的角度看,纺织行业的真正回暖还需等到2009年下半年。

赵林中认为,纺织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市场需求不足,短期内1%的优惠力度不足,出口退税还需提高,调整振兴规划还有提升空间。但此次行业规划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纺织工业重新营造了优势氛围,有力提振了纺织工业发展的信心。

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以目前的情况看,即便是“零关税”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需求大幅缩水,而增加利润的前提是要有订单。

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认为,如果外商知道出口退税率调整,把价格下压一个点的话,我们纺企的利润就等于是给外商创造了。因为当前正是纺企议价能力低的时候,政府补贴的40%~50%可能都会被外商拿走。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坦言,振兴计划体现普惠性、针对性和自下而上的特点。振兴规划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纺织企业实现软着陆,让部分仍有竞争力的企业度过暂时的困难。但振兴规划无法创造需求,且部分支持政策的效果显现有滞后性,因此,其影响将是长期性的。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4

1月19日,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的成立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以及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安徽等地的纺织服装行业协会领导出席了本次成立大会,并为“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揭牌,联盟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员单位发起,全国50多家知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成为首批成员。

联盟的成立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是否终结了硝烟四起群雄逐鹿的混战岁月,步入专业市场的大一统时期7随着中国纺织大业的伟大崛起,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是否也开始步入了健康有序的中兴年代?联盟对当今的市场割据格局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7联盟又是否具备应有的整合与协调能力?联盟之于专业市场本身又能否形成预期的归属感?成立联盟究竟是一厢情愿还是众望所归?……

抛开诸多萦绕的问题,一个基本事实是:联盟的成立,必将载入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恢弘史册,从这个角度看,联盟的成立也是一次纪元的开启。

直面生存课题

近几年,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以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迅速壮大崛起,几十亿投资的新市场在珠三角,长三角中国北方一带遍地开花,老市场则以动辄上亿的改造资金纷纷升级,专业市场的勃兴场面勾勒了产业在流通领域的壮丽画面。以2005年为例,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实现了全行业1/5的销售产值,根据2005年对全国主要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调研资料,具备有效数据信息的281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总商铺有56.6万个,经营面积达3300万平方米,年销售额近6000亿元。

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在近几年来蓬勃发展之势,使其规模、数量、水平不断扩大和提升,但暴露的问题也直面其生存的尴尬。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信息部主任夏令敏直指三点痛处所在第一缺少统一的可操作的行业规范标准。很多专业市场的开发建设都是由投资商或地产商承担,对行业发展交易特点了解不足,更有部分市场从创建之初就缺少行业规范指导,导致了专业市场整体开发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行业管理者、市场经营者,甚至是市场项目开发者,都对市场的开发、管理、服务、软硬件水平心中无数,没有可以参考的标准。影响专业市场整体水平的提升第二初露盲目投资端倪。这几年商业地产越来越受到地产开发商的青睐,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领域的投资增长较快。由于一些开发商缺乏对行业特点的了解和分析,仅仅凭数字推算确定项目,也有一些地方政府急于造业绩工程,标志工程,使得这两年行业中专业市场新开工项目的持续增多,出现了较大的投资热潮,某些市场项目建设呈现盲目投资态势。而一些经营定位、发展方向不明晰的专业市场,也已经出现难以为继、运营困难的局面第三竞争处于无序状态。市场项目的持续增多,水平良莠不齐,加剧了市场竞争。专业市场与专业市场之间、专业市场中客户与客户之间对不同资源的竞相“掠夺”导致了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

事实上,尽管竞争对手之间的规模、实力相当,再加上各种保护壁垒的关系,各专业市场还能够发展生存但“散、乱”的市场环境已经逐渐开始让小,弱的专业市场退出了竞争舞台,新老市场掀起的新轮规模竞争浪潮对每个专业市场个体都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在这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下,中国专业市场也开始面临着大分化,大洗牌的迷惘未来。如何加强资源整合,区域合作、创新改革,如何营造集约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市场产业链,已成为摆在业界面前迫在眉睫的课题。

竞争走向竞合

如此看来,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背景中,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的应运而生,可以说是必然也是必需的,这也同时让联盟的成立具有一种“风向标”的意义,预示着我国专业市场竞争理念的开始转变,从原始的单向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合作竞争,即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众所周知,如今运营一个专业市场的资金量越来越大,投资风险越来越高。单个专业市场的力量有限,如果投资失败,损失不可估量,但如果几个专业市场联合起来,或者在不同的领域分头进行探索,就减少了风险,这样的心理在各个专业市场中普遍存在。

事实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这样的微妙变化。那一年,协会专门组织了专题调研小组,对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进行了大规模,系统性的摸底调研工作历时四个月,收集了281家市场的有效数据,经初步分析、专家研讨,并综合各方意见,得出了国内第一份较为清晰的专业市场发展情况报告。与此同时,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生产企业也都对专业市场的规范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倡导下,由部分知名专业市场联合发起,成立了今天的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

联盟带来的巨大意义不言自明,可以整合联盟中分散的专业市场资源,从而凝聚成股力量。

通过联盟,缓解了以往各专业市场之间激烈的对抗性竞争,减少了因恶性竞争而产生的资源浪费,并整合了联盟成员的优势资源,达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有效地规避专业市场本身的市场风险。同时,通过战略联盟的实施,可以形成行业壁垒,抬高新竞争者的进入门槛有效缓解竞争的激烈程度。另外战略联盟可以利用品牌优势,遏制竞争对手的扩张意图。同时通过联盟成员的一方或双方相互利用对方的渠道拓展自己的网络,资源共享,达到规模效益。

联盟的预期

联盟的成立应该说是顺应了各专业市场的心理,而其成立后的工作自然也围绕他们的心理预期展开。据介绍,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将以服务行业,促进专业市场提升,推动产业升级为宗旨,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深入开展信息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交流等工作把握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要求,引导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快速稳定发展。作为联盟第一任会长的夏令敏将联盟工作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开展积极有效的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领域内拓展信息渠道,挖掘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针对专业市场业务需求,建立定向的信息采集和服务体系,推进中国纺织产业网联盟在专业市场中的应用,为纺织服装行业提供更加丰富翔实的原料,产品、技术、装备,价格等行情信息。并致力于推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推动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应用,利用电子商务手段,提升市场交易能力;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并推广《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及管理、服务标准》,提高专业市场的经营管理和服

务水平,建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开展平等竞争,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维护行业整体利益推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交流。在国内开展市场与市场之间、市场与产业集群之间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推动国内专业市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扩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交易渠道,开展行业培训、咨询服务、品牌推广等服务工作。开展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管理业务培训、行业知识培训、从业人员素质培训,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建设规划经营管理、改造升级提供咨询服务为提高专业市场的企业品牌形象开展相关推广服务。

同时,在2007年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还制定了2007年的重点工作规划即在摸清家底,制定标准规范的基础上,重点推动中国纺织产业网联盟在专业市场的实施,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同时推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市场品牌的推广。

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的终极目的就是:依托协会资源,充分利用协会人才、信息、科技、展会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为专业市场服务,为经营企业服务同时依靠骨干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发挥专业市场自发的积极性,提升经营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市场素质,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和地方政府的作用,规范市场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运作环境。

联盟的未来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的成立是在致力于产业的资源结构整合和新型经营模式的研究与创新,在加大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品牌培育,升级改造、提高运营效率的基础上,着力实现与产业上、下游以及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协调,努力为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进一步推动纺织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和整体升级。

成立大会上的 些具体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联盟成立会上,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和常熟天虹服装城成功举行了“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建设及管理标准”合作意向书的签约仪式。“标准”将从基础设施、交易方式服务功能市场管理等方面完善纺织服装行业流通体系,推动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改造规范和升级,并通过标准化市场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带动和引导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全面创新,完善设施,优化服务,规范经营。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先进,产销结合的新代专业市场体系。同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产业网联盟”(简称:产业网联盟)与广州白马服装市场、常熟天虹服装城、华孚城隍庙商业广场、河南元通纺织城株洲芦淞区市场群管理委员会,安徽四季青女装市场,无锡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等单位签约,共同构建纺织服装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该“产业网联盟”以国内纺织行业最具影响力的门户站点――“中国纺织信息网(CTEI)”为核心,联合国内纺织产业聚集地,重点纺织企业、主要纺织品交易市场、科研机构、纺织大专院校等地的纺织专业网站,实现信息共享,进行信息的深度加工和增值服务,将系统建设成为国内纺织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为拥有信息量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企业数量最多服务内容最为丰富的国内纺织行业第搜索引擎和网络门户,成为为纺织整个产业链服务的专业化信息服务系统。成立大会上还以维护行业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健康有序的经营环境,促进专业市场的水平提升,推动产业升级为目标,发表了《行业自律倡议书》,行业自律将成为未来专业市场发展的一个主题。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5

张世平: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国际市场整体需求量萎缩,对于麻纺织品的需求量也大幅减少。麻纺织行业面临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下降、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加等严重困难。特别在这种较大风险出现时,麻纺织企业原先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产业链不完整等制约行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中国纺织:那是否会削弱我国麻纺织行业竞争力?

张世平:这倒不会。我国麻纺织业资源丰富,按其原料、工艺技术及设备特点,分别包括苎麻纺织业、亚麻纺织业、黄(红)麻纺织业、大(汉)麻纺织业以及竹原纤维、罗布麻、剑麻等韧皮纤维和叶纤维纺织业。同时在加工规模和市场竞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我国麻纺纤维使用量达70万吨,占全球麻纤维加工量的12%以上,苎麻纺织、亚麻纺织的规模和出口居世界首位,占世界麻纺织品贸易额的60%以上,是具有消费需求和发展前景的天然植物纤维产业。但我国麻纺织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平均规模仅有5500万元,规模以上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465家,销售产值仅265亿元。因此,针对麻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和机构调整非常重要,加快制定促进麻纺织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麻纺织企业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保持我国麻纺织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纺织:请您介绍一下目前麻纺织行业发展现状?

张世平:我国麻纺织业经过近十年的持续稳步发展,技术与产品结构、区域布局、市场结构和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进一步优化。2007年麻纺织及麻制品制造企业(规模以上)销售产值达265亿元。其中苎麻纺织企业销售产值65亿元,亚麻纺织企业销售产值达100亿元。2007年麻类纤维、纺织及制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75亿美元,出口18.12亿美元,占世界麻纺织品贸易的70%以上。其中,苎麻主要纺织品2.67亿美元,亚麻主要纺织品出口5.45亿美元。

中国纺织:麻纺织品是天然纤维,具备产业发展的环保性能和其纤维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特性,但是在消费市场中,麻纺织品似乎并不多见,这是市场开拓问题还是受到消费者观念的局限呢?

张世平:的确,麻纤维天然具有吸湿、透气、抑菌、防霉、抗静电、抗紫外线等卫生保健特性,麻纺织品、服装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符合绿色消费和时尚潮流的需求,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加大非棉植物(主要是麻类植物)纤维开发利用”是“十一五”及后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国麻类纤维资源丰富。主要产区集中在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各种麻类作物的种植面积最高达2000万亩以上,麻纤维产量达300万吨。麻纺织在资源使用、纺织加工、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的整个生产、消费、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生态产业的显著特点,有利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对改善纺织纤维原料结构,丰富纺织品消费和拓展市场空间,其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泛、产业带动性强,涉及近千万的农业和麻纺织相关劳动力就业,是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民生产业。

但是,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麻纺织企业的技术与产品创新投入不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水平落后。麻纱、布等传统初加工产品比重大,纯麻和麻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的高档面料的产品开发水平低,麻纺织制成品和服装等终端产品比重低,产业链不够完整。我国的麻纺织品主要都是出口欧美国家,在我国终端市场麻纺织品的占有量较低,企业对于麻纺织品的消费市场拓展不足,虽然国内麻纺织消费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尚未得到有力的开发。

中国纺织:那么,麻纺织业发展申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有哪些?

张世平:另外一个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麻纤维加工和麻纺织工艺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落后。苎麻纤维脱胶和苎麻纺织技术装备严重落后,缺少苎麻纺织机械设备研制的支承,成为苎麻纺织生存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原料的种植方面,麻类作物品种选育落后、品种质量差,麻类作物种植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收割、剥麻、打麻等加工方法及生产设备落后。亚麻作物种植和原料发展严重缓慢,进口依存度高,成为制约亚麻纺织发展的突出矛盾。因为麻纺织行业相对规模小,在技术与产品开发、产品检测、技术培训、物流及信息等行业创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上也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

中国纺织:在麻纺织行业调整结构、产业升级方面,我们有怎样的思路和规划呢?

张世平:我们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是建设麻纺织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应用创新体系;建设麻纺织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促进麻纺织产业链向最终麻纺织品延伸,提高麻纺服装和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拓展国内外麻纺织品消费市场;建设工艺技术先进的节水、节能、废水治理环保排放的麻作物种植产业化的优质原料基地;培育麻类作物种植与纤维、纺织加工业的协调发展机制。

我们也确定了调整的重点,比如在产品开发创新上,加快提升麻纱、麻布及麻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的高档面料的产品水平;提升麻纤维及纺织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上,重点解决苎麻纺技术设备严重落户的问题;提升黄麻纺织技术装备水平,改变落后状态;加强对麻纺纱工艺及设备整合的研究;重视麻纤维纺织工艺技术设备提高效能和节能技术的研究。加大麻类纤维先进加工技术应用项目的推广,如苎麻生物脱胶及生物化学联合脱胶、物理脱胶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麻类纤维精细加工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麻纤维加工及纺织清洁生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加大亚麻纺织无氯煮漂和亚麻纺织工厂通风除尘等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各类纤维及纺织加工的节水、节能和废水治理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另外,我们在各麻类资源主产区将建设若干具有规模的作物种植(含良种培育)产业化的优质原料基地。加强麻作物良种培育研究、种植和纤维纺织加工业的产业协调,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如东北、新疆及云南等亚麻资源产区,建设亚麻良种繁育和作物种植产业化的亚麻原料基地;在湖南、四川及江西等苎麻资源产区。建设苎麻优质作物种植产业化的苎麻原料基地;加强苎麻高细纤维品种、黄麻长(圆)果良种、汉(大)麻良种选育复壮、竹原纤维新品种和罗布麻人工种植等良种选育研究等。

中国纺织:作为行业协会,在搭建政府与企业的中介桥梁方面如何发挥作用?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6

关键词:纺织品;土耳其市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59-03

一、绪论

作为中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纺织工业长期以来在满足人民衣着消费、增加社会就业、扩大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和为相关产业配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纺织工业也是中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的产业,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中国最早开放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之一,也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长最好、出口增长最快、出口结构最完善的产业之一。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扩展外需,保持现有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促进市场多元化,促进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在当今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贸易结构优化的大环境下,对促进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企业国际发展战略和优化出口纺织品营销策略十分有利。

然而,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诸如国际贸易环境适应度不高,纺织品的技术含量低,纺织品研发、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相对薄弱,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多以定牌、贴牌为主,自有品牌只有10%左右,中国纺织品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在加工制造阶段,出口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出口整体水平较低,国际出口营销策略与西方纺织企业相比比较落后,品牌的缺失让纺织产品走出国门的机会逐渐减少,缺乏国际竞争力,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的法律诉讼和绿色贸易壁垒等风险的能力较弱,出口企业自身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走向国际纺织品市场先列的步伐。

因此,纺织企业应该借助当前有利的政策环境,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有利的探索,既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要认识到自身所具备的比较优势,提高技术含量,形成并巩固自己的品牌,使纺织企业的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把企业从以往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产品低价竞争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方式转向由企业自主开发品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服务质量,依靠品牌制胜的新发展道路。

二、文献概览

本研究的内容是以国际营销研究理论作为指导理论。国际营销(International Marketing)指外贸企业根据国外顾客的要求,将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供应给国外的客户并获得经济回报的经济贸易活动。美国国际市场营销学者菲利普 R凯特奥拉(Philip R Cateora)认为:国际营销是跨越国界推行一些商业活动,使产品或劳务得以传送到消费者或用户,以获取利润。国际营销是市场营销在市场空间上的扩展,是企业跨越国界的经营活动。国际营销是在市场营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出口营销阶段、跨国营销阶段、全球营销阶段。国际营销在本质上与国内营销并无区别,只是特指超越国境的市场营销活动。但并不能因此将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跨越国界本身决定了国际营销比国内营销具有更多的差界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具体来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第一,市场营销环境不同。第二,市场营销策略存在差别。第三,国际营销战略及营销管理过程更复杂。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是SL公司纺织品国际营销方案制定的主要理论依据。1953年,尼尔・波顿(Neal・Borden)首次提出“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这一术语,指出市场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营销要素”的影响,企业为达到既定的市场营销目标,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以达到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目标营销战略理论是SL公司纺织品国际营销细分市场评估的重要理论依据。美国营销学家温德尔・史密斯(Wended・Smith)在1956年最早提出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的概念,此后,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温德尔・史密斯的理论并最终形成了成熟的目标营销战略理论,即STP理论――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定位(Positioning)。

市场细分是指根据顾客需求上的差异把某个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划分为一系列细分市场的过程。目标市场是指企业从细分后的市场中选择出来的决定进入的细分市场,也是对企业最有利的市场组成部分。市场定位就是在营销过程中把其产品或服务确定在目标市场中的一定位置上,即确定自己产品或服务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也叫“竞争性定位”。

国内外有关纺织品国际营销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以及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方面,因此研究视角相对较为宏观,中国国内研究成果对纺织品国际营销策略略有描述,但依然缺乏微观具体的解析。事实上,企业产品国际营销的情况及风险多有不同,往往不能和行业研究混为一谈,因此,本研究力图将视角指向在某一具体企业,分析其纺织品在国际营销中的发展现状,并为其制定营销方案,为有关学科发展及实践贡献一丝绵薄之力。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二手资料法、深入访谈法等方法实现对研究理论及研究内容的支撑,具体研究方法如下:一是二手资料法,二手资料是指特定的调查者按照原来的目的收集、整理的各种现成的资料,又称次级资料,如年鉴、报告、文件、期刊、文集、数据库、报表等。在一手资料难以获取的情况下,二手资料构成本研究信息、数据获取的重要来源。这些数据为本研究的后续开展,即SL公司纺织品国际营销方案的制定打下研究基础,同时也节省了调研时间和调研成本。二是深度访谈法,深度访谈法是指研究者与受访者一对一透过访谈以获得分析资料的研究方法,属于质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研究者直接面对面与受访者互动,透过提问以交换所需讯息。

深度访谈法是本研究工作开展的重要研究方法,访谈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SL公司纺织品在国际细分市场上的发展情况,及SL公司纺织品国际营销现状分析。依据二手资料搜集整理及后续待研究问题拟定访谈大纲,为了获取信息的最大弹性,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请访谈对象在既定的访谈范围内自由交谈,具体问题可在访谈过程中边谈边提出,对于提问的方式和顺序,回答的记录,访谈时的外部环境等,没有严格限制,以充分调动访谈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透过访谈对象的实务经验与观点,了解当前SL公司纺织品各个国际细分市场的整体行业发展情况、SL公司纺织品在这些细分市场上的发展情况、SL公司纺织品国际营销的现状,为后续SL公司纺织品国际市场营销方案的制定奠定依据。

四、结果分析

从1988年到2014年,中国纺织品的出口总额增速基本稳定,呈现良好市场发展态势。从1987至2012历年国内纺织品出口总额的情况,可以看出从1987年到2012年,除少数几年外,中国纺织品出口一直是增长的。另外,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2014年1至10月,中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484.2亿美元,增幅扩大至6.3%。此外,中国加大采取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力度,也有效提高了纺织品货物的通关效率。今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对欧盟、美国出口恢复较快,而对东盟地区出口增速回落较快。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欧盟出口额为460.06亿美元,同比增长16.37%,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10.31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额为352.78亿美元,同比增长7.01%,增速较上年同期增长0.89个百分点;对东盟出口额为260.3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3.91%,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38.83个百分点。

中国现有的自主服装品牌很少,同时,中国的服装设计水平远远不及国际上的先进水平,中国也没有国际知名的优秀服装设计师,大多数企业都是仿造国外品牌设计,没有自己的风格,这就使得企业只能跟着国外服装企业,走不出自己的路。同时,国内也缺乏培养优秀服装设计师的环境,没有完善的培养机制,许多有才华的设计师都选择自己创业而不愿意留在服装企业打工,所以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设计水平一直偏低。缺乏专业人才是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通病,制约着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高端发展。

亚洲市场是中国纺织品的重要出口基地,又分为东亚市场和西亚市场。东亚市场主要以香港、日本韩国为主,东南亚等国也是中国的主要市场。日本和韩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重要市场,贸易额在中国的纺织品贸易国家中名列前茅,这两个国家经济比较发达,居民整体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市场的总体购买力较强,而且近几年来中国对这两个国家的纺织品贸易额不断攀升,但是这两个市场对纺织品质量要求相对较高,绿色技术壁垒等限制措施很多。欧盟在世界纺织品贸易中一直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中国又是纺织品出口欧盟最多的国家,一方面欧盟内部市场对中国纺织品形成了依赖,另一方面欧盟又担心中国廉价而又优质的纺织品的涌入会对其自身纺织品产业造成冲击,首先带来的就是就业问题,所以中欧纺织品贸易一直在矛盾中曲折前行。欧盟已成为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欧洲地区居民生活及消费水平都很高,购买力强,尤其是对高质量的纺织品需求量较大,另外,欧洲地区执行的纺织品技术标准相对于中国来说更高一些,国内企业要想在欧洲市场取得一席之地,需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有所提高。北美主要是加拿大和美国,更以美国为主,这两个国家都很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购买力强,所以北美市场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一直以来都是纺织品贸易公司必争之地,而美国更是重中之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美国对纺织品的需求量巨大,而且对纺织品的需求比较多样化和个性化。尽管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规模有所限制,但是总体上在不断增长。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开始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中美《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结束,中美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发展开始,中美纺织品进出口额迅速增长。由于美国的纺织品贸易逆差十分严重,出于对本国纺织品行业的保护,目前美国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壁垒一直很多,反倾销调查也越来越多,对中国的对美纺织品贸易限制较大。结合SL公司的情况,公司缺乏优秀的、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在设计方面无法和国际知名大公司匹敌,所以应该避免与大公司在设计上竞争,产品应该以绿色纯天然的原料为主,面料采用天然纤维面料,以棉、丝绸、麻为主,舒适、自然、透气,以回归自然为主题,款式则以简单合理、个性较强。以自然的环保色作基本色系,配以流行亮点作为点缀,且不拘于流行,总体印象以自然界为基调,同时结合国内的手工艺产品,融入中国元素,走出一条自己的服装品牌道路。

SL公司在国际细分上具有如下经营优势:一方面是管理理念新潮、服务意识超前。公司一直坚信顾客就是公司的衣食父母,所以承诺以最优质的产品和最真诚的服务给客户。SL公司从上到下,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人人都有使命感,管理人员兢兢业业做好企业日常的管理工作,业务人员更是不辞劳苦,积极努力地开拓市场,发展新客户,同时经常跟客户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掌握顾客的购买意向,提供给顾客他们想要的产品。第二方面是人才优势。历经七年发展,SL公司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销售人才,公司多次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企业家和销售大师讲课培训,并且公费派遣多名企业职工出国学习,参加国外的各种展会,学习不同国家的服装文化、了解不同国家客户的需求。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已经拥有了一批有着先进管理理念的中高层企业管理者和一批拥有丰富销售经验和沟通技巧的业务人员。第三方面是优质产品以及稳定的客户资源。产品质量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公司对产品质量的把关一刻也不放松,在国内有着稳定、优质的货源的同时,承诺以优质的产品回馈客户。依靠优质的产品和公司的营销团队,SL公司在国内外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这些老客户是公司业务和订单的主要来源。对供货商,公司承诺双方合作共赢,从不或者极少拖欠货款。因此在采购、销售环节均得到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无论是在客户还是供货商中,公司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客户心中建立起良好的产品形象和品牌形象,这十分有利于公司的发展,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第四方面是地理位置良好。SL公司地处宁波市,宁波是国家规划的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浙江省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单位。而且宁波市是一个港口城市,航运业发达,2011年中国港口排行榜中,宁波-舟山港以6.91亿吨的吞吐量成为中国第一大港,目前宁波拥有航运企业124家,航运业发达。所以SL公司能够充分利用宁波市的航运优势发展对外的纺织品贸易。

除了政策支持和进口关税的降低,SL公司在产品国际细分市场上的机会还包括:一是经济环境好、技术水平提高。近几年尽管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但是中国的经济仍然取得了高速增长,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另外,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的投资环境逐渐好转和投资领域的开放,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纺织工业技术,预期未来几年,中国的纺织业技术有望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国际市场对纺织品需求旺盛。随着金融危机后的国际市场复苏,国际纺织品市场对中国的纺织品需求会逐渐增多,SL公司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在保持老客户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客户。三是跨国文化交流及互联网的普及。国际贸易本身也是跨文化的交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深,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这也促进了服装贸易的发展,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网络成为了一个十分便利的促销渠道。

五、研究结论

SL公司在国际市场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初步发展,在纺织品国际营销方面尚存在一些劣势,主要体现在还未能做到及时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产品质量不能令更多消费者满意、较长的营销渠道设置、价格竞争力不足、促销方式略显单一等。从外部来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行业竞争激烈等国际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但在整体上,目前的外部条件还是有利的,公司的内部优势也比较明显,例如公司理念较为超前、且具备人才优势等。所以本研究认为SL公司应充分利用外部机会结合内部优势扩大纺织品的出口。从外部条件来说全球金融的复苏,未来一段时间内纺织品市场的需求将会十分旺盛,而且国内政策鼓励、经济环境、技术水平提高等,这些有利的外部条件都是SL公司未来发展的机遇。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便捷,公司的销售信息,开发新客户,增强与客户的联系、促进产品出口,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其次,积极参加国外纺织服装展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逐步树立较好的品牌形象、并争取订单;同时,SL公司还应该着力丰富促销方式,并与其他企业联营合作,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SL公司不能跟其他的纺织品大企业直接正面竞争,所以无差别市场战略并不适合SL公司。差别性市场策略则因为产品的差异化、促销方式的差异化,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都会很高,对于SL公司这样的小型民营企业也不适合。所以,结合公司的优势,选择土耳其作为公司的目标市场,公司的目标客户群是这些地区中处于中等收入的20-35岁的都市女性,土耳其地理位置独特,横跨亚欧两大陆,与巴尔干、高加索和中东国家联系密切,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的纺织和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对各种纺织面料和服装辅料需求很大,因此,SL公司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人力和资源的投入,争取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同时,SL公司应该选择避强的市场定位战略,避开与其他大型的纺织品服装公司直接正面竞争,产品以绿色纯天然的丝绸、棉、麻制品为主导,同时融入中国元素,走自己的品牌道路。

文献参考:

[1] 王丽霞,杨 琨.中国服装营销理念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中国商贸,2010(14):30-34.

[2] 孙 晓.中国家用纺织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8.

[3] 孙艳华,周 力.中国纺织品出口比较优势与市场定位分析――基于规避欧盟贸易壁垒[J].求索,2008(6):36-38.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7

何谓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就是为传统产业提供附加价值。”向兴集团执行董事黄志向在谈到什么是创意产业时说道。而究竟什么才是创意产业呢?这个概念最早由英国明确提出,即“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业如何转型升级,早日实现“纺织强国”的梦想,这个“非常规状态下的常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创意产业,就是纺织产业如何打破传统粗放型、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实现消费效用增长、边际成本缩减,寻找并掌握‘创意实现价值再造’,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产业成本上涨、专业市场竞争等诸多困难最有效的策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创意,要贯穿于产品、消费品之中,要基于现实的有效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以此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以创意为契机,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不断推进产品创新,盛泽镇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实施意见》,奖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东方丝绸市场更是大力拓展各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面料开发、花样设计等一系列科技服务。仅今年1至9月,盛泽镇的专利申请量达31OO件,为历年之最。可见,发展创意产业对一个企业、一个集群、一个产业来说,影响有多大。

对此,吴江市委常委、镇党委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书记盛红明激动的说:“以创意来提升纺织产业,加强技术、品牌和服装创意产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创意的发展,成就了今天的盛泽。”

创意舞曲

饱受金融危机的“冲洗”,我国纺织业的现状也越发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产业同构、产品同质现象普遍,尚未形成原料一纺织一服装一体化产业布局,整体竞争实力有待加强。大部分纺织企业研发投入相对偏低,尤其是中小企业“跟风”现象普遍,以“贴牌”加工“跑量”生产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副秘书长沈莹宝表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经过23年的发展历程,虽然产业高度集聚、市场运行模式成熟,竞争优势明显,但与国内其他大市场相比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比如经营户还不够多,最终成品的比重不够大,直接出厂]量还不够多,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创意产业的原因。”

对此,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不断增强服务创新意识、大力推进现代信息化服务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专业市场服务功能。他们先后创建了电子商务信息中心、纺织科技中心、外贸咨询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纺织产品检测中心、纺织专利技术展示与交易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并以这些平台为载体,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

为开拓市场,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每年组织纺织企业以组团的形式参加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地举办的纺织品服装博览会以及欧美等地的大型纺织品交易活动,并制定切实的鼓励措施,对参展企业实行经济补贴。组团参展既为企业开拓了新的销售渠道,又向海内外展示了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整体实力和形象。今年9月,东方丝绸市场组织40多家纺织企业参加“2009法国巴黎国际面料展”,并在参展期间举办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与国际采购商的“对接招商会”,整体宣传与推介吴江、盛泽及中国东方丝绸市场。

据了解,通过创意产业的发展,今年1至9月,盛泽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亿元,工业总产值405亿元,注册民资23.5亿元,注册外资9480万美元。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在前三季度实现交易额400.86亿元,同比增长8.43%累计资金流入量1269.48亿元,同比增长59.65%。

对此,魏林强调,中国纺织工业如果不进行转型升级,中国纺织走衰将是必然。他指出,中国占到国际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40%多,如果一个地区的市场全是我们的产品,势必会产生很多的摩擦和矛盾。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纺织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变化,相应的竞争力也逐渐削弱,已经不能在用以前的低廉劳动力,低价原材料和企业成本来和竞争对手进行抗衡。所以,中国纺织业要继续领跑世界,就必须进行提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盛泽的创意路

纺织业是盛泽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是全国的十大专业市场、全国十大批发市场,2008年市场交易额达到581亿元,连续三年获得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交易额第一名,素有“中国第一布市”之称,形成了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纺织制成品的产业链,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在后危机时代,如何寻求新的突破,如何走好纺织产业创意路,对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这是非常规情况下,正常发展。在后危机时代,发展创意产业,不仅有利于引领市场走高端发展之路,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提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促使纺织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更有利于形成纺织产业高地、高端纺织品高地、纺织品流行趋势的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东华大学旭日管理学院教授顾庆良表示,他通过意大利时尚产业发展的例子提出,盛泽企业应该将技术、营销和艺术结合在一起,在面料产品中加入文化内涵,加入“人”的思想,提升服装面料的文化品味和档次,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则强调,纺织创意产业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能够完成的,需要对各行业资源、技术进行整合利用,同时,创意要基于市场的有效需求,而且创意是一种基于从产品到商品再到消费品的创意、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具有纺织业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企业家、研发团队,具有进行创意发展的基础。他指出,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8

简单地说,去年很不易,今年正回暖。

“调整结构,创新发展”是今年中纺圆桌论坛的主题,也是当前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两大挑战。与会嘉宾们提到,“调整结构”包括资本结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等,而“创新发展”则包括技术研发、营销模式、产业链的创新,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有人问,纺织品内需还能继续扩大吗?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在论坛讲话中指出,在2009年“内销起到首要支撑作用”,而2010年也将如此。

中国经济不断提升,人均纤维消费量将不断提升,内需市场一定是在扩大,但问题是我们的产品能很好地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吗?走大众路线的产品是否够便宜?走高端路线的名牌是否够品位?品牌的营销活动能否真正打动消费者?

一些危机感强的企业早早就动手,调整内部结构,进行全面创新,已经从中尝到甜头。江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介绍说,他们企业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下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是因为早就进行了营销渠道建设、研究市场动态、加大环保投入,以及控制总量的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说,依文加强了对市场的研究,重新定位品牌,从设计、营销、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价值,这让集团销售额大幅增长,其中一个品牌年销售额增长就达到109%。

企业需要实干,一些行业也在调整创新的实干中得到发展。在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郑植艺说化纤行业“效益出奇的好”,以及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朱民儒说产业用纺织品去年增长了17%的时候,全场都爆发出一阵掌声。

化纤行业成功有一个原因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得好,落后产能淘汰得坚决,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红火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对市场需求进行了全面的开发和满足。

产业链的竞争力提升也比以往被大家更加看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针织协会理事长杨世滨在发言中提到:“未来的竞争不是简单的产业链竞争,是全产业链竞争,你的区域是否强是取决于整个产业链当中有没有木桶效应的短板。”

企业是个体,行业是整体,产业链则是群体,这个群体有大有小,有紧密有疏松,如何加强产业链协作,如何提高新品开发效率,如何降低生产研发成本,如何共同提高产业链竞争力,都是需要产业链中的各方将“战略计划”落到实处的时候了。

总之,在这个节骨眼上,谁要还仅仅把“调整结构,创新发展”当作口号,那就真的要成为潮水退后那个在裸泳的哥们了。

新闻链接

调整结构,创新发展

――中纺圆桌论坛2010年会在京召开

2010年1月27日,“中纺圆桌论坛2010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调整结构,创新发展”。

会议邀请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各界领导、专家、企业家就会议主题展开高端交流与对话,深入探讨2010年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选择。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在总结发言中概括了2009年我国纺织行业运行主要的特点,包括:1、内销起到首要支撑作用,2、出口形势仍不乐观,3、产销、效益、投资增长全面回升,4、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预测了2010年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包括:1、国际市场将缓慢恢复,行业出口增长仍然乏力,2、内需将保持稳定增长,对行业的支撑作用依然突出,3、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加大行业运行风险。在演讲结尾,许坤元对2010年纺织行业的发展任务和重点进行了部署。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9

技术不断突破

记者从主办方处了解到,本届展会的规模将比上届增加50%,参展商的数量和参观的人数都将有所增加,同时将比上届增加更多的技术交流,还将在展场、上海周边地区结合集群、分会开设多场专业论坛、专业年会等相关活动,将与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协会进行商务会谈,并举办企业间对接会议。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陵申介绍,2005年以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直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主线,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医疗卫生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领域的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基本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用纺织品的专用原料的开发有了较大的突破;新型的非织造布的加工技术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复合加工和后整理技术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产业用纺织品在医疗卫生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任务进展顺利。

在超细纤维非织造布领域,在超细纤维合成革生产工艺突破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后加工工艺,不但更加环保,而且充分模拟天然皮革的微观结构,不但具备了天然皮革的各种性能,而且弥补了天然皮革的缺点。

在过滤材料领域,我国目前已经形成PTFE滤料的工业化生产能力,克服了PTFE纤维易产生静电、摩擦系数低,梳理、成网困难的难题,已成功应用于高温腐蚀气体过滤,并对其制作工艺申请了专利。

在功能材料领域,企业使用自有技术,利用陶瓷纤维、超级棉纤维、高硅氧纤维及预氧化纤维等加工而成的节能保温和建筑防火系列产品,耐高温、导热系数小、隔热性能和节能效果好,可节能10%以上,这些产品正在向产业化规模扩大。在土工合成材料领域,宽幅高强工艺技术为主的土工格栅、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复合材料,高端土工布材料都在扩大产业化。而在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领域,SMMS一步法无纺布,抗菌及复合性非织造布等产业化项目正在建设中,包括键合型抗菌防霉SS非织造布、键合型抗菌防霉SMMS非织造布和高性能干法纸棉复合功能非织造布,可解决材料的三抗(抗微生物、抗血液、抗酒精)要求,用于制作医用口罩、手术衣、隔离服、纱布、湿巾纸、卫生巾等各类医疗卫生用品。用于高端妇女卫生巾、儿童纸尿布和成人失禁用品的特殊非织造产品、年产一亿米聚乙丙交酯可吸收缝合线、工业过滤和光学、电子精密器件擦拭布等项目都已经启动。

机遇大于挑战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是为相关行业提供应用材料,特别是新型功能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的行业,属于新材料领域。这种新材料产业在全球范围处于逐年上升趋势,金融危机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冲击较小,李陵申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产业用纺织品主要涉及生命安全、产业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属于刚性需求,市场较稳定。

其次,产业用纺织品主要以内销为主,相对来说出口市场受影响较小。同时,国家政策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是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定位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方向。经济刺激计划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土工合成材料的用量不断加大,2009年土工合成材料产量达23.5万吨,同比增加了43.3%。另外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势头,2009年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由此带动了交通用纺织品的发展,2009年交通运输用纺织品产量达34.1万吨,同比增长了66.3%。另外,产业用纺织品在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甲型流感以及汶川和玉树大地震,离不开口罩、防护服以及救灾帐篷的大量使用。

综合来说,金融危机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带来的机遇胜过挑战,其促进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并促使国家更加重视这个新兴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金融危机后产业用纺织品产量仍以两位数增长,2008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总产量仍达到606.5万吨,同比增长11.4%,2009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总产量达723.2万吨,同比增长19.2%。

未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仍将充当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角色,并将在土工合成材料、过滤用纺织品、医用纺织品、交通运输用纺织品等领域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差距依然存在

近几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虽然以两位数的增长速率增长,但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仍有较大的差距,例如,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目前国内企业对于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研发投入不足,对市场信息反馈迟缓,而国际大公司经济实力强,研发投入大,并重视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其次,在市场控制力上,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能够控制市场和渠道的比例非常低,在10%以下:而国际上具有先进水平的企业通过品牌运作,与经销商合作紧密,市场谈判力和控制力均较高:还有,在产业链配套及供应链管理能力方面,国内产业链呈现两端细、中间粗的情况,大部分企业从事中间环节的生产,同质化竞争严重,前道新型纤维的开发以及后道深加工企业未能匹配,供应链的管理还处于初步阶段;而相比国际先进水平,其产业链相对比较完整,并具有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服务和营销渠道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篇10

记者:2011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及纺织行业经济出现的回调和发展降速问题,纺机行业也受到影响,万工科技是如何应对这种形势的变化?

周平:首先,中国纺机企业必须坚定一个信念,不论社会怎么发展,人总要穿衣的,而且纺织品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纺织行业有着无穷无尽的发展前景。纺机是纺织行业的装备产业,唇齿相依,同样有着生生不息的前程。因此,我们进入了纺机领域,就决不会放弃。

其次,纵观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大致是二年起,二年伏,波浪式前进,但总是一浪高过一浪。目前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纺织行业井喷式发展的必然回调,发展降速在情理中。

再次,纺机企业要有应对市场低迷的措施。我们万工集团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加强技术研发,寻找和瞄准低迷市场中的热点,研制先进新颖的纺机产品,适应当前市场,并为下一波行情的兴起作好产品准备。另一方面,努力发展企业中的其它产业,东方不亮西方亮,支撑纺机产业度过困难时期。

记者:国内纺机市场目前面临严重的低价低质竞争情况。从企业角度来看,怎样才能在保证生存发展的情况下,抵制这种恶性竞争?

周平:由于国产纺机发展迅速,产能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竞争越来越激烈,产生了目前严重的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的局面。低价,用户是欢迎的。而低质,可能是低价逼出来的,但这是企业的自杀行为。对已经存在的低价低质恶性竞争,行业协会能否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大部分企业所期待的。

当然,企业不能被动地期待,更需要主动寻求新的突破。我们江苏万工科技集团在努力寻找低迷市场的热点中,实施了“人无我有”的前沿产品的研发,争取从恶性竞争中突围,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我们已研制成功的WG2000-340型上下经轴提花喷气织机就是此类有独特市场的新产品之一。

记者:请介绍一下万工集团新研发的上下双织轴提花喷气织机的优越性能。

周平:WG2000-340型上下双织轴提花喷气织机是我们2012年研制成功的新型喷气织机。该织机配置WGT24-5376针电子提花机,可以织造天然、合成和混纺纱线为原料的高经密的提花织物,还可织造两种原料不同的经纱和两种支数不同的经纱为原料的提花织物。

该织机的上下双织轴的每套送经系统,包括独立的伺服电机、减速器、齿轮副、后梁、张力传感器和送经控制板。织机提供了一种在340cm筘副范围内织造特种高经密提花织物的双重织轴装置,经密达130根/cm。喷气织机转速达400rpm,入纬率达1200米/分,配置的提花机用5376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