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25 08:23:33

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

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篇1

关键词:第六届;汉语言文字学;研讨班;学术综述

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自2010年暑期举办以来,引起了文字学专业学习者及其爱好者的热切关注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2015年8月11日至8月18日,以“新时代的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为主题的第六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在郭锡良、王宁、鲁国尧三位先生的关怀下,于河北大学顺利开办并取得圆满成功。

八月的保定已经跨入酷暑,滚滚热浪并未阻挡学员们踏入保定的步伐。为了一睹各位先生的风采,获得更多关于汉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和前沿信息,与学术界专家们增加交流、提高科研水平,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五十多位学员冒着酷暑,千里迢迢赶到河北大学参加第六届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

8月11日上午,王宁先生、鲁国尧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李国英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在由河北大学杨宝忠教授主持的庄重而简朴的开幕式上,李国英教授和鲁国尧先生先后致辞,他们阐述了研讨班开办的初衷,回顾了开办之初的情形,同时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学生们寄予殷切的期望,希望研讨班能够一直办下去。期间,和蔼又不乏幽默的鲁国尧先生还同现场在座的一百五十多位学员约定,二十年后再与王宁先生一起,和大家相聚河北大学。从先生们的言语表情间,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们对于中国语言文字学未来发展的深深忧患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眷念之情,更重要的,是他们认真去选择和培养学术继承人的那份厚重的教育责任感,是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深切关怀与殷切的期待。正是在这样轻松、和谐而又亲切的氛围中,为期八天的高研班拉开了序幕。

前来此次研讨班作学术报告的专家学者多达14位,他们从各个领域多角度多侧面深入探讨,涉及文字训诂、音韵学、方言学、语法词汇学、出土文献、词典编纂、专书研究、文献学方法以及语言政策等多个领域。所讲内容都集聚了各位专家学者在各自领域内多年辛勤研究的成果,是他们丰富的学术积累,更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文字训诂、音韵学方面

王宁先生在《〈说文解字〉与〈说文〉学》的报告中详细的阐述了《说文》学的主要精神,介绍了汉字构型系统的建构、《说文》优选字形的原则,最后强调了《说文》学的发展。她说:“《说文》学不可轻视和低估,它涵盖了中国文献文字学也就是传统文字学全部的自觉理念和方法,概括了汉字的特点,提供了规范的汉字形体和符合汉字特性的全部属性,中国文字学的创建不可缺少。”讲座期间,先生两次谈到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之情,也谈到先生的老师陆宗达先生和太老师黄侃先生对于传统文字学的坚守,以及他们持有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之朴学精神。正是这样的一脉相承才让我切身的体会到,为什么王宁先生面对《说文》学精神的失落,会有如此沉重的忧患意识,会发出“民族文化是不属于个人的,它是若干代人共有的财富,践踏她、舍弃她、甚至冷落她,都是对人民的一种背叛!”这样强烈的呼喊。这也让我想到研究生刚入学的时候,我的老师闫艳教授强行规定我们每人买一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要求我们时学时读、用熟用懂。

除此之外李国英教授在《汉字造字原理》的报告中,介绍了汉字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范畴、前人的相关研究以及造字定义的内涵。并且在此基础上延伸扩展,紧扣“新时代的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这一主题,给我们介绍了“如何制定计算机字库的国际标准、如何制定汉字顶级域名用字的规范以及中华字库工程”等等这样一些科学前沿的信息。这让我对汉语言文字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新时代的语言文字研究绝不仅仅只局限在传统的文字训诂,语音词汇等方面,而是紧跟时代的步伐,与现代接轨,服务于当代,伸向更加广阔的领域。

苏宝荣教授在《汉语研究应当在“兼综”的基础上“创新”》的报告中,分四个主题,深入探讨了在汉语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兼综”与“创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还有北师大的王立军教授作了《谈训诂实践中的字词关系问题》的学术报告,分四部分谈到了“汉字与汉语关系的密切性、汉字与汉语的不同质性、前代训诂家对字词关系的认识、朱骏声转注系联中的字形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王志平研究员为我们作了《上古音与古文字研究刍议》的报告,详细的讲解了上古音研究的观念与方法、古文字和出土文献音韵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语法词汇、方言学方面

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在《论汉语词汇的核心义》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词义产生的三种主要类型,然后从“词义演变研究的历史”、“核心义研究的历史”、“核心义的定义”、“核心义的来源――抽象义”、“《说文》本义与核心义重合”、“核心义的渊源――段王核心义研究”这六个方面入手,探讨了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词义内部意义之间的深层联系,并且列举了相当多具体鲜活的词语考释,这些详尽而精确的考释为核心义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和证明。这样的一个理论构建,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两个小时的课程就能讲得明了通透。但过程却是异常的漫长和艰辛。王云路教授从2006年发表《论汉语词汇的核心义――兼谈词典编纂的义项统系方法》一文,提出汉语核心义这一理论,引发语言学界的强烈关注,直到2014年出版《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一书,历经八年的时间。也正如王教授在这一书中所说:“即使核心义的存在不能得到确证,这种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构建依然值得探索和讨论,正如共同义研究使多义词的本质和特点得到全面的认识,核心义研究也能够推进词汇语义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戴庆夏先生在《汉藏语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的报告中,从“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根据自己的实际辩证地处理好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的关系”、“正确把握好‘博’和‘精’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展开,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汉藏语研究的经验,介绍了如何开展汉藏语研究的体会。戴先生将他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娓娓道来,给我们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自信。更难能可贵的是,戴先生如今80多岁的高龄还一如既往的坚持田野调查。

张安生教授在《语言接触与汉语方言语法“型变”――以甘青河湟方言为例》的报告中采用生动且丰富的示例,详细讲解了语言接触的概念、河湟方言的型变特征等问题。张教授也是在坚持多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获得方言学上的巨大成就。

三、专书研究与辞书编纂方面

鲁国尧先生在《〈永乐大典〉编纂、辑佚与语言文字学古籍》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永乐大典》这部巨型百科全书,分两章主要讲解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和辑佚问题。第三章就有关《永乐大典》小学书辑佚问题做了专门探讨。对于《永乐大典》编纂动机问题,先生列举了三种观点,并作出了自己的判断,通过对朱棣相关史实的列举,先生认为朱棣编纂《永乐大典》是刻意包装自己的形象工程。在辑佚的问题上,先生着重给我们介绍了丁治民教授的《〈永乐大典〉小学书辑佚与研究》一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从先生的言语当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先生作为一个对祖国传统文化无限眷恋的富于高度责任感的教育者,向我们发出“关注《永乐大典》、继承传统文化”的强烈呼喊!诚如先生所言,《永乐大典》就是一座蕴含丰富的矿山,虽历经两百多年的不断挖掘,但这座矿山蕴藏之广之深厚,仍然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在辑佚小学书的课题上,仍然大有作为。在报告的最后,鲁国尧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八个大字:“凡我同志,争着先鞭”。是的,面对《永乐大典》这样一部巨著,谁的眼光敏锐,谁先下手,谁能有足够的勇气攀爬这座矿山,谁就会成功。而我们这一代年轻的学生们,究竟有没有足够强的能力去面对和继承我们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的古代文献和遗产呢?

郭锡良先生在《王维〈鸟鸣涧〉再议》的报告中结合传统训诂学和现代学科汉语史,对《鸟鸣涧》一诗中的“桂花”作了比较全面的考证和分析,认为此“桂花”是指月光,而不是指桂树的花朵。先生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对于古诗当中的一些意象的释读,一定要落实到字、词、句。先生还重申了王力先生对章太炎、黄侃两位先生古音学的继承与发展,严厉批判了学术界一些弄虚作假的个别现象和学者。还谈到了“博”和“精”的问题,先生告诫我们,一定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广博自身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精于本专业及同本专业相关的方方面面。先生在学术问题上较真的态度,给我们所有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宝忠教授为我们作了《<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存在的问题》的学术报告,杨教授从2001年跟随王宁先生从事大型字书疑难字考释与研究,这15个年头以来,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他2011年年初开始读《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到2014年7月读完,发现了一些和疑难字考释相关的问题。他分别从“字形问题、释义问题、注音问题、引证问题、异同认同问题、同形别异问题、核对问题、引文标点问题、体例问题”这十个方面作了一个系统的疏通与整理。《汉语大字典》是一部通用性的大型字书,杨宝忠教授能够不厌其烦的一个字一个字去考辩,这种精神着实令我们叹服。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像《汉语大字典》这样通用性大型字书的讹误错漏问题,是让我们所有学习中文的人高兴的事。

四、文献学及其他方面

黄德宽教授作了《新出楚简文献与文字学研究》的学术报告,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近年新出土楚简文献的情况及其文字学价值。值得提出的是,根据黄德宽教授的讲解,这些新出楚简部分文献在经过考释以后,证明《说文》所收古文字确系战国文字,且与齐系楚系文字多有相合。那么王宁先生说的“《说文》是唯一,且不容否定”得到进一步确证。

华学诚教授在《文献学方法与语言学著作研究》的学术报告中,谈到了古汉语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方法问题。他认为,文献学研究方法是研究古汉语的基础和前提,它与其他方法不处于同一个层面,报告采用详细的文献材料示例分四部分进行阐述:不懂文献难以研究语言,不懂辩伪难得材料之真,不讲版本难得材料之善,不会校勘难复材料之源。

最后北京语言大学的李宇明教授为我们做了《中国的语言政策》的学术报告,生动形象的为我们阐述了新时代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以及21世纪的语言竞争问题。

五、结语

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篇2

研究报告姓名:

调查时间:

调查目的:寻找错别字、词,病句,不规范字体,用错的0标点

资料来源:广告牌问题的提出:希望人们能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调查、分析与研究:

我和调查小组的成员们到公园里大街上调查广告牌。经过调查街上的一些商店,为了吸引顾客,有个性和赶时尚潮流,就把广告牌上的字乱改写或用谐音字词乱改成语等。

一些店面广告牌上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现象:把“依依不舍”写成了“衣衣不舍”,“依恋”写成了“衣恋”,“时尚”写成了“时裳”,“真功夫”写成了“蒸功夫”或“针功夫”,“娱乐圈”写成了“鱼乐圈”.......这些错误在街上已经是屡见不鲜!

据我们的调查和采访得知,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现在的人们,完全为了追赶时尚潮流,吸引更多的顾客来购物,所以才不管什么字体规不规范呀,用错字没有。还有就是店主故意写错,自作聪明地把偏旁去掉或用错。改进措施:

1.店主应该在做广告牌的时候,想想每个字的音、形、意,再相比较,就应该会发现字与字之间的意思不同,就不会乱用了。

2.店主该考虑滥用错别字对下一代儿童的教育和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就不会发生这种错误了。感受:

现在的人们这样疯狂地奔时尚,赶潮流,就连祖先留给我们的字也不要了,亏那么多的老外还兴致勃勃地学中国的“方块字”,但中国人自己都不好好学习,可惜呀。

2.错别字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20XX年关于错别字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生活中天天要和汉字接触。但是有多少人能正确运用呢?让我们一起走上街头巷尾,寻找错别字,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尽点微薄之力吧!

二、调查范围:街头小巷的店名或招牌。

三、调查方法:分为两小队分头调查,将见到的街头错别字用照相机拍下来。

四、调查人员:...............

五、调查时问:......................

六、调查结果:请看我们收集的部分图片

七、调查分析:

(一)为了“美观”而将一些字写成繁体,不利于人们生活中的交流。(如图1的“鲜鸡蛋”)

(二)为r吸引人而将一些给孩子看的文字变体,对刚接触文字的小孩子是一种误导。(如图4的“幼儿”)

(三)为了“方便”而将一砦字任意简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如图5的“对面”)

(四)曲解成语,标新立异,对汉字的运用很不严肃。(如图2的“十全十美”和图3的“世界”)

八、建议和措施:

(一)利用电视、报纸.标语等媒体大力宣传,增强人们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

(二)希望有关部门对不合标准的店名或招牌进行拆除和更换。

(三)希望有关部门进行有力的监督,杜绝不规范的汉字在公共场合出现。

【杨老师的话】

写调查报告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它是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并一定要有实践为前提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华紫薇同学能从“街头错别字”入手,切口小,调查却很有意义。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几个要素完整有条理,一目了然,思路清晰,尤其是通过图片展示,有力地说明了错别字的常见和危害,新颖而有效。

不过杨老师还有两个建议:

一、从调查的内容与范围来看,小作者显然将这次调查重点放在“街头错别字”上,如果对照题目——《关于汉字错别字的调查报告》,那调查的广度就不够了。所以,建议将题目改成《关于街头错别字的调查报告》,就确切了。

二、如果调查的结果中能先以数据形式总体汇报这次调查结果,再以图片形式展示街头错别字,会更有说服力,增强调查的深度和可信度,对吗?

3.错别字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调查人:***

调查内容及结果:

我来到了一条干净整洁的黄甫街上。看见一个小吃店门前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店里各种食品的名字,而写到馄饨的时候,竟然写成了 馄炖 ,可真有趣。又走了一会儿,一个大约五平方米大的招牌上十分醒目地把 安装 写成了 按装 ,这样明显的错误竟然没有人发现,他们真对不起造字的老祖宗。就在旁边一个大木板上用刷子写了几个醒目的大字: 批发零售方便代 ,我看之后直想笑, 代 和 袋 差别够大了,可真够怪呀!在名气很大的小辣椒火锅门前我又发现了一个错别字,上面本来应该写 黄甫路第三分店 ,上面却意外写着 黄埔路第三分店 ,又在一家优雅饭店的墙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 店招工一名 ,差点把我大牙笑掉, 本 字都能写错,文化也太低了吧。就在回去的路上我看见一个布专卖店叫 大浪淘沙 下面却清清楚楚地写着 大浪淘纱国际连锁 ,我吃了一惊,国际连锁店的大招牌上都有错别字,看来现在的电脑对于错别字也看不严啊!

导致出现错字的原因应该有这样几点:

马虎、不在乎、文化低、求省事、写了不检查。我想只要把这几点消灭,错字应该不会出现,或者出现了也是很少很少。

看见错字的感受:

汉字是老祖宗一笔一画制造出来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把它们写好绝对不能看到错字视而不见。汉字是各种文字的精英,我们不能为了省事就把他们改造。看见街上显眼的错别字,我心中感到痛苦。我想我的作业中也经常出现错别字,我应该先把自己的错别字消灭掉,尽量在写字前想好要写的字是什么样的,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这个样子,错字一定会飞到九霄云外。

4.错别字调查研究报告范文

一、调查时间:****年**月**日上午

20XX年关于错别字的调查报告各类报告二、调查地点:**路

三、调查对象:路两边的商店

四、调查方法:实地观察

五、调查人:***

六、调查报告: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错别字,乱用错别字的现象真的是五花八门。比如:某热水器专卖店门头上写着 随心所浴 ;服装店门前写着 衣衣不舍 ;往前走,我又发现了一个小餐馆叫 开心食刻 ;理发店门头上写着 今日说发 ;药店里的广告更让人哭笑不得,明明是刻不容缓,被他们说成了 咳不容缓 。

我觉得:虽然浴和欲、衣和依、时和食、法和发、刻和咳是同音,但意思完全不同,用错了说不定就会闹出一个大笑话,让人笑掉大牙,可是一些商家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谋取私利,还是在写的时候故意滥用,这样给我们小孩子带来很多误解和麻烦。

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篇3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调查法 主动学习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除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性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释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现象的能力。

近几年来,现代汉语教材建设不断出现新成果,先后出版了一批既新又实用的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二版、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胡欲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钱乃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江苏教育出版社);邵敬编的《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等。相对于现代汉语教材的建设和发展步伐,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却是基本停滞不前、一成不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对语言学课程的兴趣不及文学类课程,究其原因,一是语言学理论色彩浓重,学生不易掌握运用;其次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其三是教学方法滞后,没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将乏味的理论演绎地生动。如何将教材更好地通过教学途径,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效地掌握现代汉语这门专业基础课,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1 将现代汉语教学最大限度地延伸到课堂之外

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等知识的系统讲授,使学生了解语言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正确使用语言,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目前高等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计划周时数一般是3:3或3:2,对这一门既要讲授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基本技能的课程来说,课时远远不够。一般教师们只能根据经验侧重重点、难点教学,忽视语言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周密性,基本技能的训练只能停留在可数的几次作业上,即使是讲解作业也常常以贴答案或精选典型实例讲解草草解决。即便如此,课程经常还处在赶进度状态(如词汇和语法部分),学生们也只能囫囵吞枣,对概念、定义似懂非懂,基础不扎实,一触及具体语言实例分析,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不知如何下手或应付了事,这样不仅不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更不利于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经常处在半知半解的状态下,而汉语的自身的结构特点决定汉语的学习经常是一环扣一环的,这样造成的不良循环,使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难以较好完成,还影响学生对语言学后续课程的学习。

目前,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通过分析练习达到巩固课堂讲授内容的目的,课堂讲授一般要占总课时量的70%-90%。这种方法使用较为普遍。一种则是只讲授基本原因,布置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原理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实践又促进学生提高这种能力。后一种方法更为先进,但它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分析思辨能力的基础上,这对现在刚从中学走入大学的大多数大一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也易使他们产生厌烦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一种就显得稳妥得多。总的来看,目前这两种方法都还是很好地完成了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任务,但对课堂之外的空间都重视不够。

我们认为,除了紧张的课堂学习,大学生课后的语言学习也是很关键的。相对于广泛的文学阅读而言,大学生课余主动学习或关注语言学的时间是很少的。往往一个学期可以阅读几本或十几本文学作品,却很难看完一部语言学专著,图书馆中语言学方面的杂志、报刊也少有人问津。即使有些愿意学习的,也只是通过课余语言学专著和语言学类期刊杂志了解语言学的发展动态,很少参与实践活动,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去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可以说除了课后布置的练习外,学生几乎没有实践能力的机会,而且这种课后练习往往还处在被动的应付之中,即为了完成作业才上图书馆查阅一些资料。

2 将调查法应用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之中

调查法是对某一社会现象通过访问、座谈、测验或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调查指标,以达到分析、研究的目的。调查法在汉语言文字学科中应用的比较成功的是在汉语方言研究方面。自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语言调查会,开始运用现代汉语言调查方法进行方言调查,至今已有80个年头了。这期间从1928年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方言调查著作――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出版以来,陆续出版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汉语方言的专著,如《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云南方言调查报告》(1968)、《湖南方言调查报告》(1974)、《四川方言调查报告》(1984)、《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三卷(1987、1988、1990)、《云南方言志》(1989)、《闽语研究》(1991)等,乃至一些只是记录、描写一县一市一村一镇方言土语的研究专著。调查法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成果是引人注目的。

近几年来,调查法的应用已不局限在汉语方言语音上,还涉及方言词汇、语法;其次,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数理统计语言学等新兴语言学科的兴起,为调查法在汉语文字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打开了大门。我们认为将调查法应用于现代汉语教学,是提高现代汉语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首先,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调查法在汉语言学研究中都已成熟,完全适宜而且能够为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提供丰富语料。其次,调查法运用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只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它可以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经验和素材,其本质还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语言现象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目、或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置调查研究专题,让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会选择、判断解释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的积极欲望。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接近生活实际,让生活中活生生的语料去激发学生分析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基础知识,以满足分析和解决语言问题的需要,从而提高实践能力。这时这种学习方法也有利于学生边探索边学习边积累,弥补现代汉语课堂教学的不足,以课外促课内,提高学习效率。

3 现代汉语教学如何应用调查法

3.1 注意与方言调查的区别

应用于现代汉语教学的调查法,其调查的目的、范围,都不同于方言调查。方言调查的目的是对某一地区或民族的语言进行诘音、词汇、语法全方面的记录,达到描写、分析和比较目的。其调查的范围一般设定为某一特定的地域,和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而应用于现代汉语教学的调查法,则是以收集语料,应用课堂所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达到更好地消化课堂教学内容为目的的,对大一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问题,其调查范围会随着调查的目的、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有时甚至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学、家长,对调查对象的选择没有很高的要求。

3.2 注意把握语言调查的原则

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语言学习理论很薄弱,自主的调查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一般无法自己设计调查的内容,也缺乏调查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先讲清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基本原理,讲深讲透。课堂中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是调查的实战培训。这种练习也可以先从同学之间的相互调查开始,先使他们有所发现,进而引导他们进行一些简单讨论或是写一些评论性的总结,几句话或是体会都可以,主要是激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有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才会将问题带入课堂,引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那些亲身体会也可以作为课堂例证的有力补充,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能很快地应用到实践中,让他们领略现代汉语课程学以致用的实质。因而调查的原则应把握:①重过程,即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成果。调查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其本质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并获取知识,积累语料;②重体验,即让学生自主参与调查分析研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形成在日常生活中乐于观察、捕捉,并分析和研究语言现象的学习习惯,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③重参与,即强调学生集中参与,相互探讨、相互促进;④重思考,即注重学生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培养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发现自方言语法使用调查、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3 注意语言调查形式的多样化

语言调查的内容可以涉及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示等方面,也可以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学生们关注的角度入手,如规范用字调查、语音规范调查、方言词汇使用调查,招牌店名用字调查、中小学生错别字调查等。调查的时间主要是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周末或节假日,可以组织3-5人的小组,分区调查,如进行招牌店名的用字调查时分成若干个小组,对城区、近郊、远郊、县城的不同情况,各小组讨论后写出总结报告;也可以个人进行家族内方言词汇使用情况的调查等等。调查报告的设计要简洁,一般分为两个部分,调查内容和调查总结。调查内容必须详细记录调查的时间、地点、被调查人的具体情况;调查总结包括调查的心得、遇到的问题、自己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今后学习方向。对指导教师而言,应强调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理论性,防止学生将之作为个人调查;在学生需要时给予适当的建议,引导他们认真细致地完成调查。当然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主设计调查内容,调查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

总之,调查法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科学道德。在他们丰富的感性认识下,主动构建起对现代汉语课程的基本认识,并把认识应用到本学科和语言学后续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并为将来从事语言学教学和研究积累丰富的材料。课外的语言调查既能培养兴趣又能培养基本技能,变课堂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又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2002.

[2] 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 现代汉语(重排本)[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2004.

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篇4

关键词: 汉语双关语 分类 功用

双关,修辞学上辞格之一,利用语言文字上同音或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关涉到两件事。①汉语双关利用词语的谐音、多义巧妙地使词语或句子在特定语境中带有双重甚至多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再现发话人心目中原有的意象,为语言表达增添了艺术色彩和感染力,使意境更加深远,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双关的单位被人们一步步扩展到了语素、词语、句子、句群、语段和语篇中。②

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的汉字文化、含蓄的民族心理和直觉思维方式等构成了汉语双关语的文化基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带有伦理、整体、意向、直觉、意象、模糊、求同、后馈、内向、归纳十个特征。③在解释政治、社会、伦理、人生种种问题时凸显出强烈的主体意向性,重视意象和归纳。因此我国古代诗论家大都强调意在言外、意贵含蓄。难怪王希杰谈到汉语双关传统时说:“中国人一向比较喜欢双关,与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比较含蓄的民族。”④

目前,对双关的分类,标准和术语不一。国内出版的汉语修辞方面的著作都是从双关语词的音、形、义三方面着手,大致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谐音双关。中国人历来重视声音。汉语言中音节少汉字多(有六七万),形成了独特的谐音文化。“谐音双关”是指在选词时,选取一词来表达音同或音近但不同义的另一个词的内涵。这种利用音的巧合,偷换同音异义的词的表现手法,若运用得当,会产生丰富的修辞效果。⑤

谐音双关使用的范围大体分为四类。

1.社会习俗礼仪。在中国传统婚俗中,新人洞房床上柚子(有子)、枣子(早子)、花生(育)的摆放即是取了“早生子”的谐音,预祝早生贵子、子孙满堂,这是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生育观念在民俗心理中的反映。诸如此类的谐音所产生的社会习俗礼仪在汉族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2.古今文艺创作类。在文学作品中,文人往往借谐音寄托个人思想感情。清初文杰金圣叹在刑场上为其子所作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中分别以“莲”、“梨”双关“怜”、“离”,表面指水果,实叙父子离别之情,彰显了文人的机智和巧妙构思。《红楼梦》更是将谐音双关运用发挥到了极致,诸如《护官符》中的假与贾,雪与薛,等等。言此意彼,虚实相生,谐音其中,生动有趣,富含哲理,回味无穷。

3.语言本身的变异创新类。此类语音双关广泛运用于歇后语、广告词新闻标题、谜语、商标名等。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

4.有着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类。如菜式“绝代双骄”实为青辣椒和红辣椒。

(二)语义双关。“语义双关”指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有意识地造成语义分歧;或以原表彼义的词示此义,构成表里两层互相关联的意思,形成双关。例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形容春天繁花盛开如烟似雾,兼示扬州之繁华。“孤帆”指孟浩然所乘之船,也兼指故人此去,孑然一身,漂泊无依。

汉语还有独特的双关构成形式――双关式歇后语。这种歇后语后部分一语双关,字面意思是解释说明前半部分,但实际表达的却是与整个上下文中完全不同的语义。双关歇后语又分谐意和谐音两种。例如:飞机上挂暖壶――高水瓶(高水平);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掸子(好大的胆子)。

汉语双关语的传统从古至今一直非常活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十分盛行,流传盛广,其功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文学作品中。诗歌、小说、戏剧、神话、寓言等文学作品中就常采取多义或歧义等双关形式,曲折表达作者复杂的心态,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加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色彩。

(二)语言文字游戏中。借助汉字多音多义的性质,能使词语或句子,通过词汇意义等,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歧义,一明一暗,分别对应着文字游戏中的谜面和谜底,含蓄而幽默。在中国,以双关语为基础的文字游戏,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如灯谜、字谜、酒令、相声、歇后语、民谣、歌谣、笑话等。前两者是中国的国宝。⑥

(三)现代媒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告、新闻报刊、杂志、手机短信、网络文学,经贸往来,商业谈判及正规的政治外交场合等领域更是广泛利用双关语。语言学家Leech曾指出:“双关是所有象征际中最为重要的特性之一,特别是在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中涉及性和宗教的禁忌语时尤为多用。”在涉及禁忌语时,使用双关语可回避俗语的刺耳或直接表达会引起的不良社会反应,从而产生含蓄委婉、耐人寻味、化解尴尬场面、创造融洽气氛、增进相互了解的效果。

尤其是运用于广告语中。双关语是中外广告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段,简洁新颖幽默,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被用于广告语音、词汇、句法等各语言层面,使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满足广告创作短而美的经济原则,提高了语言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效果;它还使广告标新立异、幽默有趣,让人能对两种或多种不相关的意义产生丰富美丽的联想,满足了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营造出一种意境美,从而延伸了广告的劝诱力度,促销了产品,达到了较好的广告效应。例如:

华力牌电蚊香,“默默无蚊(闻)”的奉献。(蚊香广告)

正是运用了双关的同音异形异义法,既强调了产品灭蚊干净的高品质,又突出了该蚊香无毒无味的特点:默默而无蚊(闻),无声又无息;也向人们表明了一心奉献、不图回报的心意,幽默地表达了产品功能和产品制造商的自信,达到了良好的广告效果。

双关语是修辞学、语言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文艺学、文字学、文学创作、美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民俗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任何学科都无法单独研究它。只能借用多学科的成果,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双关语。⑦在隐喻学研究热的大背景下,双关语的研究也必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的动态研究趋势,双关语也将作为一个新的边缘学科,出现于研究领域。

注释:

①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482.

②钟玖英.双关范围新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1).

③连淑能.论中国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④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39.

⑤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446.

⑥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0.

⑦王希杰.论双关[J].玉溪师专学报,1989,(6).

参考文献:

[1]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连淑能.论中国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4]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篇5

    毕业论文指导

    Contents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毕业论文概述 毕业论文的选题 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的格式 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 毕业论文的评审

    一、毕业论文概述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 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本专业中的某一对 象、现象或问题进行独立科学研究后而 撰写出来的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时间运 用价值的文章 文体: 文体: 议论文中的学术论文 字数: 字数:3000以上 以上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含义: 含义: 1、选择的课题,即研究的目标和范围 、 2、论文作者所选定的论题,即论文所要 、 写的具体问题, 写的具体问题,是论文的具体写作内容 ,从选择课题到选择论题是确定论文具 体写作内容的过程,也是明确“ 体写作内容的过程,也是明确“写什么 的过程。 ”的过程。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 目

    一、 商务英语类 1.浅谈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谈判素质 浅谈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谈判素质 2.浅谈中美商人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差 浅谈中美商人商务英语谈判的风格差 异 3.浅析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 浅析礼貌原则与商务英语信函 4.浅析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格式特点 浅析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格式特点 5.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基本原则及 浅谈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基本原则及 技巧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商务合同及信函中常见误译解析 商务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 企业对外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探讨 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语用原则及其运用 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 的方法 商务英语阅读技巧初探 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析商务合同英语的文体特征 浅谈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的比较特色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浅谈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浅谈商务英语的文体风格 简论商务英语email的写作 简论商务英语 的写作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浅谈国际商务英语在交流中的特点 浅析广告语篇的人际意义 现代商场中的商务英语特点分析 商务英语语篇特点分析与运用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浅谈经济贸易活动中汉语与商务英语的契合 浅论商务英语的文体风格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Business Negotiation On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 o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Features of Business English⒈ Fax ⒉letter ⒈ Personification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English in Business Etiquette Analysis on the Risk Protection of L/c Export Credit Operation Language Art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Cultural Barrier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Vocabulary Skills of Business English Correspondence Cross-cultur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Role of English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tiquette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二、 语言类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浅谈交际英语委婉语言现象 浅论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应用 浅说英美英语词汇差异及其应用 浅谈英汉典故的比较与文化渊源 浅析英语笔译与口译的异同 浅谈英译汉时汉语成语的使用 浅谈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浅谈习语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信”的原则 浅析英语翻译中的中英文语序区别

    51. 52. 53. 54. 55. 56. 57.

    浅谈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的关系 英汉习语互译技巧初探 试析汉语语言结构与英语语言结构的 差异 试论英汉思维区别对写作的影响 英汉“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 英汉“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对 比研究 浅谈英语习语中的文化因素 小议影响英语口语能力的因素

    三、 文化类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 浅谈中英文习语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中英文在生活习语中的差异 中英文化的背景差异 文化与外语学习 中西方文化比较 网络时代如何学好英语 肢体语言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浅谈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简析中国商业文化及其语言特点 浅谈中外商业文化之比较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在英语课堂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浅谈中西方礼貌异同及其根源 浅谈从跨文化视角看翻译与文化差异的关系 浅谈商务交往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小议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 浅谈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及其对策 浅谈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 浅谈中英文习语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

    四、 翻译类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对外贸易单证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商标名称的翻译和策略 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浅议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 涉外企业跨文化商务英语翻译探索 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 语篇体裁与翻译策略

    92. 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93. 谈英语被动句的翻译 94. 英汉句法对比和翻译 95. 谈合同(或其他各种类型文本)的翻译 谈合同(或其他各种类型文本) 96. 英语否定句的翻译 97. 广告英语及其翻译 98.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英译 99. 英语长句的理解与翻译 100. 商号、商标、公司名称等的翻译 商号、商标、 101. 英汉翻译中的外来词译法 102. 分析英语翻译中的中英文语序区别 103. 浅谈菜单翻译

    小议翻译中的词性转化 105. 中式菜单的翻译 106. 外来词语翻译的语用原则 107. 商标翻译与文化的传达 108. 数字翻译中的“信”与“不信” 数字翻译中的“ 不信” 109. 英语广告文体翻译的语言特征 110. 修辞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11. 色彩词汇的翻译及其联想意义 112. 套译法在商务信函翻译中的运用 113. 委婉语在报刊英语中的应用 114. 汉语四字词语的翻译 115. 翻译中的语义对等和文化对等 116. 语篇翻译策略初探 117.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kill of Business letter 118. Numbers Translation in Trademark 119. On the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in Business English 120.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104.

    三、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概念和意义 作者将自己已经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 作者将自己已经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 思路等, 思路等,以书面的形式向论文指导老师 作书面汇报和简要说明 目的: 目的: 1、为撰写论文作准备(内容框架、研究 、为撰写论文作准备(内容框架、 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 现状、选题意义、重难点、材料及参考 书目等) 书目等) 2、听取他人意见,理顺思路 、听取他人意见,

    二、开题报告的构成与撰写

    1、论文题目,即论题 、论文题目, 注意两点: 注意两点: 1)准确、规范,准确的把研究的对象和 )准确、规范, 问题概括出来 2)力求简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20 )力求简洁,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 个字, 个字,必要时可使用副标题

    2、选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选题的研究目的、

    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价值。 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的价值。 1)一般可以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 )一般可以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 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 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解 决 2)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要具体,有 )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要具体, 针对性,两方面内容: 针对性,两方面内容:第一是研究的相 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 ),即根据什么 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 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 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第二通过 分析本地实际, 分析本地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 题,研究的价值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3、本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 、 现状(文献综述) 现状(文献综述)

    掌握本选题研究的广度、 掌握本选题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 的成果。 的成果。包括国内外学者对本选题曾经 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 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本课题在国内外 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 研究中处于何等地位,它属于未开拓的 领域, 领域,还是在前人已研究过的基础上进 行深层次的研究, 行深层次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论文论 著涉及本选题的内容等, 著涉及本选题的内容等,寻找有待进一 步研究的问题, 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 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和突破点。

    4、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重点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和难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的观点, 本选题研究有哪几个重要的观点,其特 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研究难点在何 怎样从理论和实际出发, 处?如:怎样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对英 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 语教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何结 合英语教学实际对改进英语教学作对策 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 思考?本选题有哪几个新观点?等

    5、本选题的撰写框架(基本内容) 、本选题的撰写框架(基本内容)

    一般以提纲方式表述, 一般以提纲方式表述,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引言:提出问题,摆明观点 )引言:提出问题, 2)论点:分析问题和阐明自己的观点大 )论点: 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 致包括:问题的原因及危害性;解决问 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论证问 题的解决方法, 题的解决方法,并联系实际来阐述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另外,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另外,利用实际数 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据作为论据,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3)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其结果 )结论: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论证, 如何?有什么指导意义? 如何?有什么指导意义?有哪些方面需要 我们继续研究?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我们继续研究?它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4)参考书目:一般英文参考书目在前,中 )参考书目:一般英文参考书目在前, 文参考书目在后,并以拼音顺序排列。 文参考书目在后,并以拼音顺序排列。

    6、研究方法 、

    包括: 包括: 实验 调查 文献分析等 调查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 调查就是通过调查表、询问、问答等形 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论文写作的步骤 、

    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 一般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 一般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 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 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 束都要有规定。 束都要有规定。论文进行的主要步骤和 时间安排包括: 时间安排包括:整个论文写作过程拟分 为哪几个阶段; 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要完成哪些任务 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初稿完成, 。如: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初稿完成, 修改,终稿结束等。 修改,终稿结束等。

    毕业论文的格式

    一、标题 20字左右, 字左右, 字左右 论… 试论 浅析 浅议 ……初探 ……初探 ……之我见 ……之我见 ……思考 体会、 思考、 ……思考、体会、方略

    二、署名 摘要Abstract 三、摘要 论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 论文完稿后提取,短小精悍,200-300字 字 左右,反映论文的要点,简洁、明确, 左右,反映论文的要点,简洁、明确, 能独立成文 英文翻译,不超过250实词,用现在时, 实词, 英文翻译,不超过 实词 用现在时, 常用被动 关键词Key Words 四、关键词 3-5个 个 中英文

    五、引言 又称为前言、绪论、导言或序言, 又称为前言、绪论、导言或序言,交代课题的 由来、 由来、意义及其结论 1、引言的内容 、 1)课题研究的目的、范围及其他人在相关领 )课题研究的目的、 域的研究概况 2)课题的研究过程、 2)课题的研究过程、方法及其理论与实验依 据 3)研究结果及其意义 ) 2、注意事项 、 1)开门见山,简明扼要,200-300字 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 简明扼要, 字 2)顺序井然、条理清楚 )顺序井然、 3)介绍文献时,要用自己的语言 )介绍文献时,

    6、正文 、 1、论点表述要准确、简洁 、论点表述要准确、 2、论据要典型、准确 、论据要典型、 3、论证可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 论证要根据具体的论点、 论证要根据具体的论点、依据灵活地使 用论证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用论证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达到 论点论据的高度统一

    7、结论 、 结束语。强调或提示本论的重点, 结束语。强调或提示本论的重点,对全 文概括、总结、 文概括、总结、强调和提高的作用 8、致谢 、 参与指导的人员 采用图文和数据的提供者 提供经费和物资支持的单位等

    9、注释与参考文献 、 作用: 作用: 1)便于作者校对论文内容 ) 2)便于读者查阅相关观点资料 ) 3)便于论文答辩小组了解论文作者 ) 阅读资料的深广程度 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者、 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者、出版年 份

    参考文献具体格式

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篇6

[作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内容]

《人民教育》杂志连续几期发表汉字识字教学改革的专题介绍,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为什么?我认为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翻开人类社会发展史,无论是中世纪的欧洲文明还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曾经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改革和普及联系在一起。在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鼎盛时期,远自秦汉后至唐宋,乃至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也都和汉语言文字的统一、革新与普及相联系。其根本原因是,语言文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工具,语言文字的普及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当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这个被世人看好中国的时代,不仅国人,就是外国人也必然需要汉字,与汉字文化交流。

特别是我国这样人口众多、文化还相对较落后的大国,自身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决定我们在未来的世纪竞争大潮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民族文化素质问题说到底是识字水平问题,我国在本世纪末要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说到底首先是要解决识字问题。不解决这个最基本的文化工具问题,便谈不到建立吸收现代文明的渠道;,也就不可能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中华民族就没有希望!

中国教育改革近半个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史无前例的辉煌,但是,两个基本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个是校门内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一个是校门外的新文盲“屡扫不止”问题。当然,问题不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十分复杂,但是,从文化教育根源的自身分析,说到底还是识字问题解决得不好。何以见得?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下功夫从根本上想办法去解决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难题。这一点可以从小学四年级识字2000个,五年级达到2500个这一语文教学目标得到佐证。换句话说,只有到四五年级才脱盲。这就带来两个直接的不良后果,其一是,错过了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最佳期,以致于大多数孩子进了初中仍然没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这就是学业负担重的根本原因。小学三四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分化的产生的文化原因就是看不懂相应的教科书内容(前者如数学应用题,后者如平面几何和物理课本等)。其二是,孩子上学多年识字不多,迟迟没有解决渴求知识、认识大千世界的需求问题。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家长,辛辛苦苦供孩子读书二三年还不能发挥索取生产信息和现代生活信息的助手作用,挫伤了供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为辍学、为新文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仍然是识字问题。识字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拖现代化的后腿。简言之,识汉字少慢差费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给后代一个像样子的交待应该承认,尽管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的汉字文化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尽管多少代人也曾经做过种种尝试,但是,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问题始终没有较好地解决方法与途径问题。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普及,使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结束了汉字难认,汉语难学的历史。能够在一二年内使学生轻松地突破2000个常用字的大关,具有初步阅读能力,终于有了给后代一个像样子的交待。

这个交待来之不易,有些探索已近40年之久,两三代人的心血倾注其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为了这项事关民族振兴大业的小课题,多方、反复研究与实验,并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作全面调查,促成了1994年小学汉字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题词:国民识字率是一个国家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会后我们总结了当时全国现存的全部20种识字方法的改革经验,并在掌握全面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了比较研究,探索了汉字识字教育基本的规律性认识,归纳如下:

1.小学汉字识字应作为小学低年级教学重点,大多数新教学方法的识字量能达到1700-2000个。

2.识汉字要从汉字固有的特点出发,按照汉字识字规律,综合汉字音、形、义三个信息源的内在统一性,设计相对集中识字的方法。

3.识字本身不是目的,识字最直接的作用是学会阅读。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形成是小学教育的关键。因此,必须把识字同阅读、写作联系起来作系统的课程、教材改革,才能发挥好的识字教学方法的优势。

4.小学识字不是孤立的识字问题,所有新教学方法都重视以教育学、心理学、汉字学、语音学的基础理论作指导,从汉字象形、会意等特点出发,把识字过程设计成为识字教育过程。

在上述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又根据体系完整、操作简捷、效率高、负担轻等几条基本原则对20种方法做了筛选,重点考察、测试了一些实验,又相继支持了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教学实验,然后重点对韵语识字尽早阅读循序作文教学实验进行了修订教材、完善体系、改进教法、调整进度、组织教研、扩大实验等一系列工作,目前正着手开展区域性实验,扩大效果。与此同时,针对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识字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加强科学的、规范性的指导,支持新的发明创造的探索。

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篇7

[关键词]广告翻译;研究综述;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146-02

作者简介:郝栓虎(1978-)男,陕西人,石河子大学商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汉翻译和英语教学。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研究者开始对广告翻译进行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是针对广告用语翻译方法论和汉语广告英译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尚处于广告翻译研究的“起步阶段”。后来,随着广告语言翻译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开始涉及广告翻译过程中的原则和标准。然而从90年代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到广告翻译疑难问题中,比如意境的可译性、广告语言的艺术性等。本文就中国期刊网上挑选出该领域的86篇研究论文,并对它们进行归纳分析,希望为今后广告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范围

为了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我国广告翻译研究领域近10年的真实情况,笔者对2000—2009年期间发表在中国期刊网上的有关广告翻译研究的论文进行了整理。具体的方法是在期刊网上用“广告翻译”作为关键词进行论文检索,然后对这些论文进行了阅读、筛选与分类,最后选取了其中的86篇论文作为研究材料,并对这些文章按照外语类核心期刊、非外语类核心期刊(包括学报)、其他期刊三个分类标准对文章进行分类统计。

(二)分析与讨论

1.总体上来看,在近10年期间,我国关于广告翻译的研究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呈递增趋势,特别是2005年以来的5年中所的成果是2000—2005年间的1.6倍,这充分说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广告翻译研究的兴趣浓厚,并且使广告翻译研究进一步深化。

2.就近10年来关于广告翻译研究所刊发的期刊来源来看,《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中国翻译》所占的比例是31%。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刊物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有利的学术交流平台,并且这些权威的杂志在刊登广告翻译的研究成果方面始终走在前列,为广告翻译相关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共享搭建了平台。

3.其他外语类核心和非外语类核心期刊,如《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国语》《外语》《外语学刊》《山东外语教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外国语学院学报》和《商场现代化》等体现出对广告翻译研究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广告翻译研究成果的介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越来越多的外语学习者和外语教学者踊跃参加到广告翻译研究的行列,为我国今后广告事业国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目前我国广告翻译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广告翻译理论

1.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基于关联准则而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该理论普遍认为语言的交际其实就是从明示到推理的过程,并不是像传统交际理论所认为的语言的交际就是一个从编码到解码的过程。关联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最佳关联,也就是说所有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如果接受者明白交际者的交际意图,那么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里找到交际者双方之间的最佳关联。同时还必须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所隐含的意义,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广告其实就是一个“AIDA”的过程,即受众者的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购买欲望(Desire)—采取行动(Action)。这个过程清楚地揭示了广告接受者接受一则广告的心理过程。但是由于英汉在语言文化上存在着差异以及广告文体自身特有功能,广告翻译很难实现最佳关联,这时翻译者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变通,采用改写或重写的翻译策略(刘芳,2008)。

2.功能派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有些翻译学家曾提出翻译批评应该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来重新展开。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赖斯的学生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著名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它是功能派翻译论的核心思想,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目的法则要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实法则就不再适用;如果目的法则要求译文不够通顺,“忠实法则”从属于“连贯法则”,但二者都必须服从目的法则。从中可以发现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三个法则是怎样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贾文波,2005)。

3.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广告翻译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研究广告翻译时,必须考虑民族文化差异因素,也就是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比如,胡作友先生就从视界融合视角来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广告翻译,他提出广告翻译的实质是传递广告的生命,使之在新的文化中得以生根、发芽、成长,得到译语读者的喜爱、呵护,并使他们付出实际行动(胡作友,2007)。因此,广告翻译者必须融合作者、译者与读者的视界,以读者为主体,充分考虑其接受心理与审美要求。译者在进行中文广告英译时,必须体察英汉民族文化中人们不同的心理期待,认知了解广告创作者和目标受众的文化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广告翻译研究正在朝着理论化深度发展,但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基本上都是质化和非材料性研究,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二)广告翻译的原则

由于广告文体的特殊性,所以广告的翻译原则也有别于文学和科技翻译的原则。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章进行研读,对广告翻译的原则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广告翻译遵循的原则有变通论、简洁论、对等论等。

1.变通翻译理论。

由于不同国家人们的语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翻译时必须适当变通,使译文符合当地的文化习俗,激起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欲望。英汉广告翻译过程中需要变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广告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或者服务,文字只是一个手段。因此,翻译广告时就不应该拘泥于文字层面上的对等;第二,广告语大多数都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如果不变通的话,就不会有出神入化的译文(李克兴,2004)。另外,有的研究者认为就某些特定的广告,变通可能是翻译的惟一出路,特别是以下几种:(1)利用有些知名品牌的文字构成而展开的广告;(2)利用谐音创作的广告;(3)含有浓重民族文化色彩的广告;(4)使用双关语的广告(杨全红,2000)。

2.简洁翻译理论。

广告要做到语言简练意思清晰,吸引广大受众者的注意,有利于他们识别和记忆,因此广告语言的写作应遵循KISS原则,也就是“Keep it short and sweet”(曹顺发,2002)。大量有关广告翻译研究的文章几乎都涉及到简洁问题,比如,李国庆提出英语广告则用词简单,以口语型为主,而汉语广告往往用修饰语来加强语气,说明产品特征。许多汉语中的主谓词组可以直接翻译为英语的形容词。像“效率高、速度快、行动灵活”可译为“efficient,fast and handy”(李国庆,2008)。另外,著名的学者张基佩先生也曾指出:英汉广告在语言上有很大的差别,汉语广告中经常使用大量的四字结构,利用排比、重叠等修辞手法来加强语势,但是英语语言却没有汉语这些特点。因此在翻译汉语广告过程中,应抓住中心意思,围绕中心词引出其他方面(张基佩,2003)。

三、我国广告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广告翻译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

从目前所收集的研究资料来看,我国广告翻译研究在理论层次上需要加强。目前大多数论文对广告翻译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就某些翻译实例做出总结性描述、阐述研究者个人的心得体会,与此同时,对广告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的翻译问题的研究占到42%。值得一提的是,广告翻译的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但是在这些研究中有许多重复性阐述,研究者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有待进一步拓宽。

(二)广告翻译研究缺乏创新意识

有些论文选取的翻译例句,有浓厚的模仿痕迹。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有些汉译英译文实质上就是对广告做了回译,甚至有些译例只是替换了原来的品牌名称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这种人云亦云的研究方法不但有悖法理,而且还不利产品或者服务的促销。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近10年来广告翻译研究论文的归类和分析,发现这些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但是在这一领域还存在上述的问题以及有待改善和提高的方面。今后的研究者应从更新的视野和更高的视角来研究广告翻译,促进广告翻译这一领域的发展。笔者认为,研究者应该在增强学科独立意识的同时,更需要把广告翻译理论、批评和实践结合起来,加强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使这一学科建立在语言学、营销学、社会学、美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理论之上。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刘芳.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翻译[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34-38.

[3]刘杰辉.从功能角度论广告的翻译[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153-155.

[4]胡作友.从视界融合看跨文化交流中的广告翻译[J].学术界,2007(5):216-222.

[5]李国庆.从文化语境层面谈押头韵广告语篇的翻译策略[J].外语学刊,2008(11):128-130.

[6]张敬.对文化语境的认知与广告语篇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9(5):29-31.

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篇8

关键词:汉语谐音;文化内涵;现象分析;成因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38-03

汉语以其独特的方块字的特点,具有很多其他文字所不具有的表现方式:对联、律诗等等。在由古至今的文化传承中,人们就一直对汉语谐音很感兴趣,有流传千年的千古绝对,有盛久不衰的诗歌典籍。现通过对汉语谐音现象的介绍、对比,研究其成因、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对汉语文化的传承作用,并对谐音现象的使用和传承做出思考。发现和运用对汉语谐音现象,体会汉语谐音的表于形而意于外,感受文字的醉翁之意,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感受汉语言的身后文化内涵,启发我们对于谐音这种特殊语言修辞的熟练运用,有利于我们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古老的汉语言文明长盛不衰!

一、汉语谐音现象

(一)谐音的涵义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读音特点,替换词语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改变词语的含义达到修辞的目的。

现在的很多广告都是利用谐音修辞,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引起人们的购买兴趣。例如:酱菜广告――“酱”出名门;四方胃片――“治”在“四方”;台湾大成面――“面”目一新等等,都是现代商人利用谐音现象,突出商品特点、优势,让自己的商品更快的走入人们的视野,从而达到追求商业利益,实现经济目的的效果。

对谐音修辞的应用,并不是现代人的初创,相反,古代对谐音的应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古诗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柳”字即为“留”的谐音,含蓄的表现出古人对故乡深深的留恋和思念;“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中的“莲”即为“怜”的谐音,“梨”则是“离”的谐音,委婉表达了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此外还有像“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与“思”,“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的“晴”与“情”等等,都寄托了古人内心不想直说的情感、幽思。谐音的一大特点就是顾左右而言其他,留不尽之意于言外,发人深思。

在对联中,被誉为“明代第一才子”的解缙,就留下很多谐音好对:

一员外:“两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解缙回:“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两难境地、无奈之叹,则有: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诸葛亮),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关羽)不得张飞(张飞)”

商贾家收税,添字破门: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休来‘道’者来”

在俗语中,汉语言的谐音更是独具特色。“妻管严”谐音“气管炎”,再现了男人怕老婆时的那种怯懦如同犯了气管炎的病症;“压力”谐音“鸭梨”,展现了人们希望可以同努力把压力化解,就如同吃梨子一般让生活变得轻松自在。

无论是流传下来的古诗、对联、俗语,还是现代人利用谐音所做的广告,这些都是汉语谐音修辞的独特魅力。汉语谐音除了能改变表达的形体之意,还能够赋予原形体新的文化含义,加深感彩的表达程度和用意,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曲解”从而使表情达意更具有张力。

(二)谐音的分类

谐音具体可以按谐音字的读音分同音谐音(梁山泊的军师――“吴”用)和近音谐音(上海骂人时说“十三点”);按谐音后对词语取义的改变可分为明谐(“碎碎”平安)和暗谐(“桂圆”意指“圆满”);另外按民俗中词语的表现性可分为:禁忌语(忌言尊长名讳等)、委婉语(人老了、人走了,厕所等)、吉利语(长命锁、团圆饭等)。汉语谐音根据使用范畴、表达方式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三)谐音的语言学基础

汉语谐音的语言基础和前提,就是语言的同音现象。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第一,谐音是一种双关修辞,通过语音的变化,引起语义的改变,达到双关的目的;第二,谐音可以作为“模糊性修辞”在语言中表达委婉的含义。

通过对古人应用谐音现象的研究可以发现,古典文学都是古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展现,而谐音,则是古人理想化的内心世界与悲惨的现实之间连接的桥梁。可以说,谐音表达,不仅是古代文人对生活现实的反应和自己抱负的表达,更承载着古代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或者说,谐音现象本身就是文明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积累的表现。古代文人们通过谐音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成一种物象,再通过特定的表达,传达出一种通用的情绪,透过文字给人精神上的冲击。而在现代,人们通过谐音现象,吸引视线、引发联想、促进传播,让信息更快更准确的传播出去,来帮助人们达到想要的目的(引起注意、促进消费、帮助人们达成共识等)。

二、汉语中谐音现象的原因分析

汉语独特的方块字结构,由字构词、成句,完成语义表达。在形成含义的过程中,由于最小的单位“字”的音、义的不同,就会导致最终语义的改变。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这个现象无疑引起了众多“文字爱好者”的注意和重视,由最初的同音谐音字的出现,到近音谐音字的应用,人们发现谐音字的应用,不仅能更好的引起大家的注意,还能引发更多的联想,帮助阅读者更准确的领会表达者的意思,谐音现象就此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一)汉语自身因素

汉语谐音现象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汉字本身的特点。第一,“一字多音,一音多字”。这为谐音现象的产生创造了文字基础;第二,汉字作为方块形文字,其最大的特点――象形会意,在语义表达中,一个汉字的不同就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形象、含义的联想(例如《红楼梦》里的“原应叹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假愚蠢(贾雨村)”,以及“千红一哭(窟)”和“万艳同悲(杯)”,一字之差,就会引起人们无尽的想象)。这些都是汉字文明独特的魅力,是汉语文化发展几千年的艺术结晶。

(二)文化基础因素

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注重委婉表达,利用文字的不同组合,变相的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情感等。“莲心彻底红”中的“莲心”与“怜惜”,“长行莫围棋”中“莫围棋”与“莫违期”等等,都可以表现出古代知识分子借含蓄的诗词表达内心哀婉的情绪。另外汉语中大量的成语、歇后语等,都能说明无论是在这是知识分子阶层,还是在“乡野人”中,人们都很喜欢并热衷于这项文字游戏,所以谐音现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心理因素

人们能够利用谐音现象,将生活中具体的事物,与成语、诗词、文化相联系,提高事物本身的文化内涵,就是人们所推崇的“大雅之风”。

另外,通过谐音,让自身的想法隐藏于词面之后,需要观看者、阅读者经过反复思考,才能理解其意,既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作者也能更得意于自己的创造。在古典文学中,谐音现象随处可见,想来古代文人也是基于这种自怜心理。

三、汉语谐音现象蕴含的文化内涵

汉语谐音现象不仅是文人对于文字的喜爱,其中也包含着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古人通过将抽象的情感,化作具象的事物,增加文字社会性的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社会的真实境况,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一)谐音在民俗中的体现

谐音现象起初主要是由于汉字发音的不同造成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聚居区众多、各个民族混合居住的国家,人们的语音在不同地域都有所不同,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所以谐音现象在民俗文化中有更广泛的地域基础。像广州人对“金橘”的偏爱就是因为在广州话里,“橘”的音与“吉”字接近。而中国又是一个统一集权的国家,会有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的“官话”,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谐音现象在全国都通用的原因,像“年年有‘余’”、“‘碎碎’平安”等。这些都是民俗中谐音现象的应用。

(二)谐音在广告、网络中的体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流行、网络化社会的推进和多媒体行业的发展,现在的谐音现象盛行于广告、网络中。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数字谐音的应用,像“1314”意指“一生一世”,“521”或者“520”意指“我爱你”,“918”意指“就要发”等等。另一个较常见的应用就是在广告中,如某石灰公司广告――白手起家(借“白手”之“白”表现“白灰”之“白”,既体现出公司开创、生产的不容易,有让人一下子就能想到白灰的颜色之白),某包子铺广告词――无所不包(将包子特点融入成语中,让看到这句广告词的人都对店家包子垂涎三尺,对包子馅充满无尽的想象),某当铺广告词――当之无亏(无论你当的是什么,这里的价钱最公道。当什么东西,都不会亏损,由此可见店主的霸气十足)。另外随着网络设施的普及,有些网络语言也借谐音现象飞速蹿红,像“CU”意指“See you(再见)”,“太平公主”意指“身材不好的女生”等等,这些都说明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谐音现象的应用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越来越普遍。

(三)谐音在俗语、歇后语中的体现

谐音现象本身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生活气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其在俗语、歇后语中的广泛应用,像猪鼻子上插大葱――装相(象),三九寒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等。在这些歇后语中,利用对生活现象的反映,来对生活进行调侃,让人在呵呵一笑之中,回味老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凡此种种,都体现了谐音现象广泛存在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随着岁月的积累,不断的发展壮大。

(四)谐音现象对汉语文化的传承作用

在语句中使用谐音,可以让文章朗朗上口,利于传播。而且谐音现象本就是基于人们的口音,创造性的进行联想,改变某个或某些字词,达到引起人们兴趣的目的,所以谐音现象不仅限于上层知识分子阶层,它更适于在人们生活社会中流传,更能体现人们生活的原汁原味,也就有更广泛的创作背景。所以在汉语文化传承上,谐音现象涉及各方各面、各行各业,是研究汉语文化最丰富的材料,也是传承文化更好的载体。像每每逢年过节,家里人不管多远都会赶回家“过年”,大年初一串门,都会讲几句吉祥话,送一些有吉祥寓意的食物等等,叫做“讨喜”。还有比较常见的年糕――寓意年年高升、“福”字倒贴――寓意“福到”。这些保留至今的生活现象,都有谐音的影子。而谐音现象的应用也都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这些生活现象,不仅透漏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国人重情的性格,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中华五千年都不曾中断的、源远流长的汉语文明。

四、生活中的谐音现象的运用与发展

现代生活中谐音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各行各业的广告。

谐音现象在广告中的应用,扩展了语言修辞的应用方面,同时也帮助语言学的发展获得广阔的社会基础,使谐音修辞不仅限于对生活现象的描述和文学爱好者之间的传播,让语言学真正产生社会效应。另外谐音现象在商业中的应用,也使得商品的广告更加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的广告词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便于广告词的传播。像“趁早下‘斑’,切勿‘痘’留”、“随心所‘浴’”等。同时,还有的广告中形象的介绍了产品的性质、性能。如:某长途电话广告词“千里‘音’缘一线牵”、华素片的“‘快’‘治’人‘口’”等。在广告中插入谐音,逐渐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在创新的同时也帮助语言快速的发展和传承。应该说,在现代生活中谐音现象的应用,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语言学,使语言学有更深厚的人民基础,促进语言学的发展。

但在应用过程中,由于媒体传播的没有针对性,广告是面对所有观众的,在这其中,有刚刚学习语言的未成年人,广告中谐音字的应用,可能就会导致错误信息的传播。还有一些性用品等的广告词,如‘性’趣不减等,都不利于未成年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在广告词中加入谐音字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促进语言修辞的传播,另一方面它可能造成下一代人对语言文字的错误理解。因此,在未来,尤其是面对大众的媒体中,谐音的应用中要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规范语言应用,通过舆论导向和法律法规等方法,规范语言修辞,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谐音,学习语言。

五、结语

谐音现象是汉语语言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发展语言的重要方向。语言学中的谐音现象应用广泛,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通过对律诗、对联、古代散文中谐音现象的研究,能更好的了解古人对于语言运用的习惯、生活背景,为语言发展的研究,起到辅助作用。通过对现代生活中,广告词、宣传语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谐音应用的观察对比,让汉语语言传承方式更加有效和方便,使得语言学从科学殿堂走向生活,完美的融入社会中。但在谐音的应用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避免对刚接触汉字文化的孩子们,产生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莉.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

〔2〕李旭新.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篇9

滕州朱洼汉代墓葬发掘报告

济南市化纤厂路元代墓葬

新泰齐国官量陶文考释

炎黄族系与中原逐鹿

枣庄徐楼墓葬及相关问题

山东曲阜鲁故城出土周代文物

济南市轻骑模具厂画像石墓

海岱考古与构建山东古代史

苏秉琦先生与山东考古

大汶口文化二次葬俗刍议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简析

木材鉴定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大遗址探掘:实践与方法论

大汶口文化特殊习俗管见

高青陈庄西周遗址与齐都营丘

枣庄明代贾三近墓志铭考释

济南市唐冶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临淄齐国故城河崖头村西周墓

沂水县纪王崮一号春秋墓及车马坑

郯城县麦坡汉代墓地发掘报告

文明起源与古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海岱与中原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

试论齐长城源头及相关问题

山东地区东周陶文的发现与研究

考古遗址出土种子和果实研究方法

后李文化遗存分类与分期的再讨论

植物考古和采集经济向农业的转变

嘉祥武梁祠汉画像石“凿虹图”考

济南市魏家庄汉代墓葬发掘报告

烟台开发区皂户头墓葬发掘报告

读陈庄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

古代煮盐“豆浆提纯工艺”解析

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勘探与试掘报告

浅谈漆器的分类及夹纻胎漆器的特点

山东大武元墓的相关问题探讨

山东汉代墓葬发掘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寿光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址的考古发掘

山东莱州市西山张家村壁画墓发掘简报

肖家屋脊发现图像文字与楚祖颛顼高阳氏

文物考古研究中的分类、类型和形制

中国古代漆器材质与技法的显微镜观察

胶东地区晋代纪年墓及相关问题探讨

牛河梁与东山嘴猪头山神祭山遗迹释疑

浅谈昌邑辛置墓地出土汉代铜镜的保护与修复

环渤海地区汉晋墓葬出土的白陶器及相关问题

浅谈计算机平面制图软件在考古绘图中的运用

沂、沭河流域的细石器遗存及其工艺技术研究

汉字文化的研究报告篇10

汉字是以图像为基本形态,辅以声音,经过了逐步抽象,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已经物化和相对稳定的记录汉语言的符号系统,是汉民族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识字教学研究至今,已呈现出众多研究成果:集中识字、随文识字、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字理识字等,不胜枚举。这些识字方法各具特色,自成一派。然而,差异中也存在共性。“集中识字法”坚持“形音义统一、字词句联系、认读写结合、记比说兼用”;“随课文识字法”又称“分散识字法”,倡导“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使生字新词的出现和讲解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字族文识字”则利用汉字形音意三维结构的特点,母体字+偏旁或字而构成族、形声表意的特点,通过字形类推、字音类聚、字义类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科学地将现代汉字构字特点和规则、儿童识字特点和程式,有机地体现于教材和教学之中。不断复现,科学认读,这些识字方法都在潜移默化地运用图式识字的理论,遵循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

“图式识字”如何实施呢?

1.家庭:字与物的对应

倘若,一个汉字就是一棵小草,家庭,无疑是学生进行图式识字的一片芳菲之地。如何充分利用家庭中蕴藏的丰富的识字资源呢?“贴标牌”就是个不错的点子,在家庭物品贴上标牌,将文字标牌粘贴在与之对应的物品或家庭摆设上,让儿童认识这些物品和摆设,在直呼其名的过程中接触和识记汉字。如“沙发”、“茶几”、“报纸”、“书架”、“台灯”、“挂钟”、“电视”、“电话”……儿童在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接触中,渐渐熟识这些汉字,并使字形与字义联结起来,这恰恰是运用了图式识字的理论,符合儿童的形象思维。

2.课堂:字与生的对话

汉字,极具美感,魅力无穷。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引人遐想。从结构特点说,汉字是智能型的。一个个汉字,就像一个个小魔方,只要你走近它,熟悉它,和它对话,和它交朋友,它就可以跟你做游戏。就一个字而言,它的部件可以拆开,可以移动,可以编成字谜。字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猜字谜是一种娱乐的方式。把它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入我们的识字活动中,汉字的拆拆合合,似魔方般变化多样,正符合了低年级儿童好奇、求异的心理特征。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第四册《识字2》时,“碧”“影”“驼”和“廊”这4个生字的字形比较复杂,为了方便学生识记,增加识字的趣味性,不妨设计这样的字谜:白玉无瑕石中出(碧),西湖美景半形容(影),华佗人去马相守(驼),府前巧遇读书郎(廊)。”

3.生活:字与境的链接

生活的逻辑告诉我们,人的对话交流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即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汉字是以图像为基本形态来实现字形和字义的统一,并以“形入心通”的基本渠道来完成意义的传递。一方面,现实生活之中,汉字无处、无时不见。生活,就是汉字的海洋。另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以至于学习,处处需要汉字,时时离不开汉字。汉字是儿童与社会沟通、交往的媒介和工具。如今,孩子不仅能通过一些专门的识字读物来认识汉字,而且可以通过上网、看电视、参观、看报纸、读商品广告、逛商店、进超市……广泛地接触汉字。上街的机会多了,与这些汉字见面的频率高了,不知不觉也就记住了。“肯德基”、“建设银行”、“八佰伴”、“中国移动”、“蒙牛优酸乳”、“奥利奥”、“德芙巧克力”……这些字,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渐渐认识的。

4.书籍:字与场的效应

课外阅读能发展儿童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阅读也是学生巩固识字,提升识字量的极佳途径。朗读、演讲、故事会、经典诵读、图书漂流、亲子共读……学生徜徉书海,其乐融融,在汉字的“场”中真正归属了心灵的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