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美学教育十篇

时间:2023-04-13 08:17:12

中学生美学教育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1

中图分类号: G6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论文摘要】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的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美术课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该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教学呢?以下会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艺术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它可以用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分为课堂外和课堂内两种形式。在课堂内,应该抓住美术做平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在课堂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和生活美。

2.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审美,提高欣赏力。艺术欣赏包括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的审美愉悦,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

3.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新课程改革中,美术课在教材体制上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设计课题,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循序渐进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为副线,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与技能,主线与副线密切关联,交互进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让学生通过对事物观外形,听声音,尝味道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从而熟悉事物的基本特征、比例、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色彩,以此增强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包括感受的敏锐性和意境的感受,情感的应发能力,通过应用、判断、吸收、积累、最终转化为表达手段,提高综合表现力。以技法训练的静物水彩写生为例,它是将具有现实美的一组静物,变为艺术美的画的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注意对静物的选择,色彩的配置、布局,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美感,通过静物本身就要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在美术小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来“摆摆看”,找到最佳的方式,体验怎样的布局美,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加之教师简单的讲评,也可以使学生领悟到静物构成美的道理,发自学生内心的美感会油然而生,且具有亲切感和激动感,创作之情随之喷涌而出。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仅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学到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及其重要的一件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有形。”中学生往往充满幻想,作为教师应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升为审美创造力,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引导其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总之,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境,使其掌握美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美的形式法则,并最终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审美教育贯彻美术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2

关键词:中专语文;美育实践;审美对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28-02

中专语文教学大纲也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专生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审美观”,以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现行的中专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也占了一定比例,其中不乏文质兼美脍灸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这些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但是过去这些作品不是以文学作品的身份进人教材,只不过是一种优质的书面语文材料而已。因此,不少教师在平时的语文课中就很少强调它们的美学价值,从而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而只是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狠下功夫。这固然是抓住语文教学的重点了,但从贯彻中专语文教学大纲,实施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来说.至少是不全面的。

实践证明:在带领学生学习名家名篇时,努力实施审美教育.会有助于培养学生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陶冶学生求真、趋善、爱美的美好性格和美的情操。这种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其它一切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也是实现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然审美教育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它不需要灌输和说教,它需要象空气那样包围,象春雨那样去滋润渗透。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平时的语文课中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首先要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美及其特征

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反映的结果。客观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所以文章的思想内容美也就包括自然事物美和社会事物美。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3

一、创设美的意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枯燥”为“趣味”。生物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语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过度的紧张和疲劳,能有效的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去年我在暑期培训时,观摩了一位生物教师教学“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他播放了一段电影《可可西里》的视频,伴随着优美而哀伤的旋律,一幅幅藏羚羊被血腥屠杀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音乐声停止,教师低沉的声音响起“在你欣赏影片的时候,可能又有一只藏羚羊被捕杀,我们能做什么?”——由此引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题。整节课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表现出对保护生态系统的极大热情。这一融合艺术美、语言美的课堂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各种课堂活动中去,美的意境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进行有效的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兴趣是学生自觉思考和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准确的语言,严密合理的板书、兼顾科学性和美感教学媒体的选择,合理地演示和运用精美直观的教具和挂图、生动形象的模型和标本、先进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了美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激发饱满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达到心灵美和外表美的初步统一。

制作精美的动植物标本,教师诗情画意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板画、设计美观的板书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美,以其直观的特点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弘扬崇高美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融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能懂得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理解生命之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有情。例如动物的羊儿跪乳,鸟儿反哺等,生物在生命历程中的点滴都值得人类学习和思考。在教学中很多生物学家追求真理,顽强拼搏,坚持真理,锲而不舍的动人故事,也可以作为思想教育的素材。例如: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创造的高产杂交稻,从此解决了我国12亿人的温饱问题;达尔文从一个虔诚的神学院学生转变成“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进化论的伟大创始人,在科学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些都体现出科学家的高尚美德,同时启示学生只有具备崇高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才能获得成功,心灵美对每个人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素材,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无形中,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以升华,审美素质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四、充实学生审美实践经验,表现美创造美

生物学还是一门实验科学,充分发挥生物教学实践性强的优势,能充实学生审美实践经验,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展示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些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如:1)野外实习:老师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野外采集标本,或观察动植物的栖息场所和生活习性,或做生态调查,让学生投入自然的怀抱,充分领略自然美景,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启发他们把美的感受升华成创造美的灵感;2)制作标本: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也可以 “把美留住”。学生把色彩各异,造型奇特的各种蝴蝶成标本,并运用分类学知识将它们整装成盒,陈列展出,这既丰富了学生昆虫学知识,又是让他们实现了美的再创造;3)补充课外实验:利用生物兴趣小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补充实验,例如生物讲到营养生殖时,指导学生对仙人掌进行嫁接实验,让仙人掌上长出白色黄色,或粉色的“蓓蕾”,使学生不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还获得创造美和收获美的喜悦。讲到生态学知识时,组织学生进行美化环境的实践活动,栽种树木,给树木修剪整枝,管理苗圃等,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创造热情;4)设计制作简单工艺品:指导学生将绿色又叶脉清晰的桂花树叶加工、处理和染色后,制作成各色各样的叶脉书签,学生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生物美和艺术融合起来,充分展示出来。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4

一、发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美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万紫千红、五光十色的植物世界;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的动物世界;生物与环境之间无不体现着生物的形态美、结构美、生理美、生态美。教师应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感受生物界的自然美。

1.生物的形态美

自然界有生物200多万种,在教学中可通过展示教学图片和播放录像,展现生物的多种形态美。青青的小草,嫩绿的树叶,漂亮的花朵,悠闲的牛羊,让人感受到自然和谐的形态美;猛虎长啸森林,骏马驰骋草原,雁群列队南飞,松鼠跳跃林间等等又体现了生物的形态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美;向日葵从早到晚追逐太阳转,蜜蜂寻找花蜜时,优美圆形舞或“8”字摆尾等显现了生物的行为美。当这些大自然中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发出“如在画中”的感慨。

2.生物的结构美

不同的生物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显现出结构美。比如鱼有鳍可以在水中游泳,马有四肢在陆地上奔跑,鸟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广泛分布在水中、陆地和空中,点缀着大自然。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再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它的碱基互补配对的形态,也能给人对称的美感。动物中,各种精巧的蛋壳、贝壳、龟壳,以及人的头盖骨,都是曲度均匀、质地轻巧的“薄壳结构”,同样给人以良好的美感。受生物结构美的启示,科学家模拟玉莲的叶脉结构而设计了许多宽敞明亮的大型建筑,受车前子花瓣排列次序的启示而建造了新颖别致的螺旋状楼房,直接造福于人类。

3.生物的生理美

如仅由一个细胞组成的草履虫,就能完成一般动物所应具有的一切生理活动;更多是不同的生物具有与其功能相统一的特殊结构。如猫头鹰独特的羽毛特征与无声飞行有关,而猫的足下生有肉垫,指趾末端有钩爪,能缩进和伸出使得猫黑夜捕鼠准确无误。这些都让学生在感受生物的生理美的同时,感到自然造物的神奇。

4.生物的生态美

每种生物对它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适应性,表现出生态美。例如金鱼藻的叶为丝状;仙人掌的叶全部变成刺状;菜青虫的绿色外形,北极狐和白熊猫的体表为纯白色等都起保护作用;毒蛾幼虫的鲜艳色彩和花纹,枭蝴蝶大眼睛似的花斑,蜂类的黑白相杂的颜色,瓢虫的各种斑纹等都起警戒色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态美。

二、重视教学艺术,让学生欣赏美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创造美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尊重生物教学本身的规律,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美化生物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欣赏生物世界的自然美的同时,时刻感受到生物教学的艺术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展示内容美

针对生物教学内容的特性及其蕴涵着美的因素,展示其美的各种形态。例如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节教学时,我准备各种颜色鲜艳的、适应不同水层生活的金鱼,放在一个大玻璃缸中养殖,让学生隔着玻璃看清它们的特征;在对“海葵”、“珊瑚”等水生动物的教学时,采用录像特写镜头进行展示,从美学角度归纳出生物的自然属性。又如讲“花的结构”时,课前在实验台上放置妖艳欲滴、靓丽芬芳的鲜花,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被吸引,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播放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片段,配以抒情音乐以及优美的画面,营造出一个百花争艳、蜂蝶飞舞、欣欣向荣的春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想像力,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花的结构中都存在着对称美、均衡美,都遵循着美学原理,蕴涵着美学规律。由此再引申,不同环境中的花不同,同一环镜中的花也千差万别,说明生物各自以自己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实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体会这其中的生态之美。从而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探求美的真谛,得到美的享受。

2.运用语言的美

讲课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是师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教师的语言要自然流畅,生动风趣,富于感染力;语气要柔和,声音要优美,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语调要抑扬顿挫,并与体态语言配合得自然恰当。比如在生物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成语,能够生动风趣地解释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又使学生欣赏语言美。画饼充饥——人的条件反射;津津有味——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而使味蕾感觉到甜味;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链中每种生物都有其重要地位,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整个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3.设计电化教学实验美

使用或设计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具有动态感的教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起到突出重点、化难为易的作用,也是生物教师对美的追求的具体体现。比如有丝分裂的过程,植物根对矿质营养的吸收等等都是微观的肉眼无法观察的生物变化。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电脑,设计优美的画面,动态的过程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教师在使用标本、模型和挂图时,也应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所蕴含的和谐、对称、色彩艳丽和富有节奏感的美。

4.营造教学氛围美

要营造美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要能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产生心理的共鸣,营造民主、和谐美的课堂氛围。如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可以先播放一段既有配乐又有解说词的录像,这一情境可使学生的情绪自然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而后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及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营造出一种教与学相融的教学氛围,使得教学任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以完成。

三、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创造美

1.开办生物讲座培养创造能力

讲座内容包括生物学史、生物学家故事、生物科普知识等。生物学史、生物学家传记有着永恒的教育价值,它们揭示了生物学家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艰难而执着的历程,展示了科学家探索真理,追求完美的精神和品格。生物教师授课时可结合这些素材,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大自然,崇尚科学的信念,唤起学生崇高的思想与情感,培养他们初步的创造美的能力。

2.开展科技小制作,培养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鼓励学生培养花卉盆景,利用蛋壳、以蝴蝶鳞翅拼制美术作品等,让学生充分感受艺术美,体会由自己的双手创造美的喜悦。也可以利用机会,指导学生制作鲜红、亮绿、金黄的叶脉书签,再加以真诚的祝福语言,送给老师、亲人和朋友,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更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3.到野外去上生物活动课,熏陶审美情操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教育;融合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的事物,因此生活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对提升学生的审美、生活热爱之情、道德素养等各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研究如何有效地促进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1.1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又叫做艺术鉴赏能力,其内涵包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以及创造力等,是人们对美的认识以及评价的能力。高中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将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通过高中美术教学,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色彩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比如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冷色调、暖色调其实就是色彩对心理的影响。如蓝色、紫色、绿色等会让心里产生一种较寒冷的感觉,当学生为家里买窗帘等装饰用品时就可以避免选用这些冷色调的,而是可以选用橙色、黄色等暖色系的,可以给家庭增添温暖的氛围。

1.2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当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对生活的美也会有更深的体会,比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建筑美、风景、盆栽等,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美,还有家庭和睦、亲情友情、良好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这些需要用心感受的美。当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越来越多时,内心对生活的积极因素也会不断地积累,从而使学生的生活心态朝着积极乐观的一面发展,对生活的热爱也会不断增加。

1.3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当生活在学生眼里到处都是美好的事物时,学生也会对自身做出更高的要求,为生活的美好做出贡献。如学生感受到善良、淳朴、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生活中常见的优秀品质之后,心灵也会得到熏陶,道德素养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2.高中美术教学同生活审美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2.1积极收集生活素材,课堂教学联系生活

要做到高中美术教学和生活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应注意将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因此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积极地收集生活素材。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教材中的素材也是源于生活,但是教材的内容容纳了各个时代、国家的艺术精华,因此难免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有些差距,因此要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收集有关的生活素材,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以人教版高中美术教学为例,在《标志设计与鉴赏》这部分的教学中,教材中有很多城市的标志、企业或组织的标志等,在这些标志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积极的收集学生日常生活可以见到的标志,比如学校的校徽标志、学校附近的餐厅的标志等等,在课堂上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和学生共同欣赏这些标志的美。

2.2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

高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将审美的能力运用到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因此要促进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同样以《标志设计与欣赏》这一部分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的教学,带领学生去寻找和发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很容易被学生忽略掉的各种标志。比如交通标志是极为常见的,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实地观察,想和学生一起了解每个图表的意义,再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这些标志的美,比如简单明了、形象等。而像餐厅的标志则可以结合餐厅的性质和艺术美去分析鉴赏这些标志。

2.3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体会生活之美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却常常被忽略,因此要促进高中美术教学和生活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体会生活之美。比如在相应的教材教学完成之后,老师可以布置以“发现生活之美”为主体的实践型课后作业,比如学到欣赏塑像或者绘画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寻找周边的雕像或者绘画,并且学会鉴赏,然后在下一节课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也可以采取无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感觉去观察生活,然后将自己的体会在班级上互相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养成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经过分享学生还会发现自己忽略掉的美,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加强学生审美能力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使高中美术教学与生活审美教育两者能够更好的融合。

3结语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6

一、灵活适用多媒体教学,打造“三美”新境界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为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计算机能交互地综合采集、加工、处理语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影像等多种信息教学资料,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优化审美情感体验,在审美理念上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在深挖教学资源蕴含的审美元素的基础上,可以采取运用CAI 、PPT、FLASH等灵活多变的多种手段与课件实现多媒体审美教学。如《丰碑》一课意境深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讲述了一位将军在云中山行军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因未穿御寒衣服被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放给养被服的军需处长的感人故事。文短情深,催人泪下。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对过去战争年代特定的环境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位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结构。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课文特殊年代特定的战争场景,设计了一个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大雪山,有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着的画面,在播放多媒体课件时由小到大逐步展现出军需处长倚靠树干的形象,并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第7自然段,一个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植根于在学生心灵深处,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透明的丰碑矗立在云中山上,渐渐地变成了一座雄伟的丰碑,引起了学生感情上的极大共鸣,学生的审美教育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达到了“课伊始,美即生;课进行,美渐浓;课结束,美犹存”的“三美”审美教学境界效果。

二、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正能量活动,创新“生态审美”教学新理念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7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结合生物教育,体现语言美

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沟通感情、进行信息交流、实施知识传播和品德影响的纽带。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使语言在具体运用中体现美的内涵。美的教学语言,一方面体现教学内容的语义信息,力求准确、简练、明白,另一方面做到语言生动有趣,色彩丰富。例如:在《探索生物奥秘》一节中,把“自然界中有形形的多种多样的植物”描述为“植物界是一个趣味盎然的世界,在几十万种植物中,有的生活在陆地,于‘水晶宫’中落户;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含羞答答,有的竟能‘手舞足蹈’;在万绿丛中的鲜花,更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这样一来,把一个生机勃勃的植物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课堂上最忌教师语言枯燥,语调平平,照本宣科,平淡沉闷,如和尚念经,否则会把学生带入梦乡或开小差走神,根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就毫无美感可体验。

二、重视直观教学,渗透形象美

夸美纽斯的“直观性原则”认为,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于感官的眼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便应当和几种感官接触。”由此可知,要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应尽可能把抽象的内容转换成为学生可利用感官去感知的形式。形象美是生物美育中的重要内容,形象美能引起学生感知的愉快,增强审美意识。例如:人的心脏的结构、与其相连的血管及体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由于肉眼直接观察不到心脏的内部结构,且这个知识很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如果结合心脏的结构模型图,并让学生亲自装置、拆卸,亲自操作,这样一来不但会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易学易记,同时还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丰富表象储存,开拓空间想象力,形成独立思考并构成新的意象。

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讲究艺术美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实施美育的主阵地,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不但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令学生感到一种享受。课堂节奏要适应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结构紧凑,疏密相间,驰张结合。作为生物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材内容,精密设计、周密思考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之审美化、艺术化。生物学课堂教学结构切忌平直,必须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前提下,使信息量有疏有密。时间分配有少有多,使学生不至于感到疲劳乏味。而且课堂上应重点突出、高潮迭出,让学生在既紧张又愉快的热烈气氛中学习、思考,并获得收益。

四、开展课外活动,领略自然美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开发他们的智力方面有着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自然是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祖国的锦绣山河,浩瀚的大海,茂密的森林,绚丽多姿的花草,形态奇异的鸟兽虫鱼等,无一不是生物教学中的活材料。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动/植物园、浏览风景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他们纯洁的心灵。采集动植物标本也是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采集过程中,应教育学生不要乱采标本,培养其爱护自然美的意识。制作标本时,应教育学生要注意标本的形态美,让每一种动植物标本成为美的艺术品。这样学生既能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能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习的信心。

五、注意自身形象,树立榜样美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8

关键词: 南昌市 健美操教学 美育培养

1.引言

美育培养是指身体姿态各部分肢体塑造的姿势,如坐、卧、走、跑、跳等姿态。人的体态虽然在一定情况下受先天因素影响,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健美操运动不仅可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正确身体姿态。在教学中,可采用简单的脚步练习、把杆练习等培养学生正确的行走和站立姿态。练习中,要求学生头部正直、两肩放松,背直、挺胸、立腰、收腹、臀部和两腿肌肉收紧,目视前方,从而保持和发展人体脊柱形态和曲线美。美育是美的教育,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贯彻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美操作为一项开放性的运动,一种艺术美的行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锻炼价值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随着中学健美操的活动的开展,在健美操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不仅使健美操运动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豫章中学、南昌二十三中、八一中学、南昌三中的初三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50人,女生150人。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制定了关于健美操对学生美育的培养的调查问卷,向四所中学发出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90份,收回率100%,有效率95%。

2.2.2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电子报及相关书籍等,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所用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3.结果与分析

3.1南昌市中学生对健美操美育的认识

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对健美操很感兴趣,72%的学生认为健美操运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形体美。18%的学生却认为自身的形体不需要培养。10%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有的思想上不重视,有的只是认为很好玩。女生表现得比男生积极,女生感觉跳得好看,而且还能让自己的形体很美,对男生积极的影响主要是可以锻炼身体,而有的学生却不想运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让学生好奇,让学生感兴趣,从而提高健美操教学的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3.2对学生形体美的培养

从美学角度出发,健美操运动员的身材匀称、比例合度、线条明显,从外观上给人以青春活力和健康美的感受。姿态美是指身体各部分的配合而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美。健美操是一项讲究形体优美的运动项目,特别强调动作姿态的协调优美。在被选的5个答案中,结果显示,健美操锻炼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美育的发展,男生主要是增强体质、形体气质等方面分别占64.8%和54.3%。而女生则是动作优美、立腰收腹等分别占72.3%和43.8%。结果表明,男生还是主要强身健体,但也很注重形象气质。女生主要是优美和形体,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身姿态美为表率,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再通过各种练习手段,使学生姿态挺拔、富有朝气。但结合前面的调查,也有一些不良现象,这说明学生对健美操的美育观点还不是很了解,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后了解到,由于课时关系,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进行操化和成套动作的学习,对形体和姿态练习的安排不够充分,使学生不能进一步达到身体姿态的锻炼期望。根据存在的问题,体育老师应该更好地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健美操中的美育培养。

3.3对学生素质美的培养。

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它是一种潜藏在人体内部的美,是体育美的内在力量。学生通过各种动作技术,展示他们的素质美。据调查,经常锻炼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男生占23.5%和68.2%。而女生经常锻炼的只有3.6%,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占33.5%,从总体上来看,学生是不太爱运动的。所以在健美操课中,教师要将素质练习与音乐结合,编排成成套动作组合,将原本乏味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更有效地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

3.4对学生行为美的培养

健美操的行为美主要体现为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行为活动。调查发现,男生在这三个方面分别占32.6%、46.8%和52.3%。而女生分别占48.2%、56.8%、38.7%。健美操课堂上,学生学习时的互帮互助,对难度动作的刻苦学习,都能够培养和磨炼学生的意志。学生在提高自信的同时,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活泼。同时通过健美操的锻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总之,健美操运动运动不仅能铸造人的健康体魄,而且能塑造健全人格。

3.5对学生品德美的培养

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力量,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当代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教师自身良好的品德素养,也给了学生一个积极、正面的榜样。在调查中如表3,我发现在道德修养、精神修样、品行修养中男生分别占26.3%、34.8%、12.6%。而女生分别占25.6%、30.1%、40.3%。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要将这种品德美贯穿于自身,获得良好感受。在教学测试和教学比赛中,学生展示个人魅力,进行公平的竞争,在互相观摩、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

3.6对学生意志美的培养

坚忍的意志体现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坚持到底。通过表4可以看出,通过学习健美操,能够培养学生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学习新授或难度较大的动作技术时,必须通过认真学习、刻苦锻炼、虚心请教、互帮互助等活动才能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做到熟练发挥。在进行集体创编或表演时,则需要通过同学之间互相协作、勇敢克服困难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依靠健美操课堂上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的意志美得到进一步完善。

3.结语

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培养,使学生获得了更匀称的体形,拥有挺拔的身姿,锻炼了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对完善学生的形体美、姿态美、素质美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了对美的评价能力,提高了自身表现力,增强了自信心,获得了心理满足,同时培养了创造和编排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行为有较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慧娣.谈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作用与原则[J].化工高等教育,2003,6(1):86-87.

[2]闫丽慧.青春健美操对大学生形体美与心灵美的探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26(3):31-32.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9

一、美感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概述

美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美产生了主观反映,也就是本文中所说的美感。美感主要是在遇到一些美的事物的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美的感受或者体会,瞬间可以让人心情愉快、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因此,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这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美感属于一种较为特殊认识的反映形式,因而,它具有感知、情感、想象这三项特征。

1.感知特征

人在认识事物的美的过程中,首先就是通过感知的方式感受事物的美。美感认识通常会通过对事物的感性外观、线条、声调等进行感知。我们在欣赏大自然带来的美、社会生活带来的美和艺术上带来的美过程中,都必须依靠视觉及听觉等器官进行美的感受与体会。就像列宁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不通过感觉,那么,就很难对事物的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无法掌握运动的形式”。审美感受与其它形式的认识是一致的,都是以审美对象的感知为基本前提,人们只有通过感知,才能够将审美对象呈现出的感性外观把握住,才能形成良好的审美感受。

2.情感特征

美感中的情感活动主要是在审美对象中直接观察到人的自身、达到了审美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当人在审美对象中看到了人的自由创造过程、感受到了人的智慧以及拥有的才能,那么,就会将他们实现生活目标与理想目标的心理全面激发,使得他们对生活更加的热爱,同时在精神上也感受到了一种满足与自由的喜悦之情,进而产生出美的感受与体会。社会中一切美的事物与人的幸福及欢乐是紧密相连的。当然,美感中的情感不仅涵盖了审美需要时的满足,同时也包含了理性认识,只有人的审美认识与审美需要以及情感始终保持在平衡状态下,那么才能在审美过程中体会到无比舒畅和自由的。

3.想象特征

美感中的想象主要是在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和谐统一的状态下而生成的。想象属于一项比较特殊的心理功能,它是将过去神经系统中产生的暂时性联系进行新的配置,将其演变为新的联系;可以把知觉所提供的表象加以改造,使其形成一种新表象。美感中所形成的想象,与一切感知和表象的感性事物相联系,进一步提高了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同时,它具有较大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地想象,进而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通常而言,想象力越活跃,表现出的情感体验也就会越强烈,从而推动了丰富的精神审美感受的形成。

二、审美教育的目的及初中美育的主要任务

1.审美教育的目的

审美也可称之为美育或者美感教育,它主要将陶冶人的情操作为主要目的,以此培养人们在体验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在初中教育的过程中,音乐、艺术以及体育这三门学科是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所以,在实现审美目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课本中的知识与内容,同时还需要通过这三门学科的教学共同实现,特别是美术,必须具备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实际中与各项课程教育进行良好的配合,加强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尽可能的将其贯穿到审美教育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发现美的能力。

2.初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

初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未来社会主义的复合型人才,即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使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审美意识,只要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形成,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地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美。

三、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

1.形式美感的培养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接触美术的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是美术的各种审美形式,即美术作品形成过程中诸多艺术语言涵盖的因素,比如,色彩、线条、质感等诸多方面的艺术语言因素。对于大自然中自然形成的一些美好事物,往往也都是先接触到弯曲流转的溪水、艳丽的花卉等诸多因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反映和感知这些形式美,之后再统一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等方面进行知觉。不过,上文中所提到的这些形式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成为每位学生所感知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教育,这是培养学生形式美感的关键。

2.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目标并不是提高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等方面的能力,而应重点培养他们对于审美的创造力及想象力,从而推动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及技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育者应根据这一特点,将学生具有的想象力逐渐地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样,他们就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如线条、质感、色彩、构图、肌理等知识,不断的创造具有良好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艺术来自于生活,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培养学生们对生活的认识,培养他们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初中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美感的对策

1.教育者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

教育者要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美学修养,增强他们的美感,就必须先将自身的美学修养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会认识到美感的重要性,才能将美感思想传授给学生,感染学生。部分初中美术教育者,只是具有美术技巧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美术功底,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与欣赏能力十分缺乏。而由于他们的不足,给学生美感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制定优质的教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将学生的热情与创造性全面激发,同时,应积极引导他们对美术课程进行欣赏。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运用丰富的语言、神态以及各种形象手段,如投影、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的良好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感。

2.丰富审美情感,体验生命美

初中阶段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分辨是非观念的能力比较薄弱、无法界定善恶与美丑,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我们通常将这一阶段称为“危险期”尤其是当前初中生都比较喜欢流行音乐、喜欢时髦的装扮,喜欢模仿各种可以刺激感官的活动。由于美术教育具有形象性、愉悦性与情感性的特征,学生很容易就能对其理解与认识,很容易以情动情,从而使得他们从审美的角度受到了良好的熏陶与教育,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另外,美术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打动他们,使其乐于接受美术教育。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3.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对审美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美术教学必须将学生潜在的创新精神全面的激发,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教育者应提供能够激发创新精神的环境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以及对话等诸多方式,不断的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

中学生美学教育篇10

语文一直都是基础学科,其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尤其重要。本文从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出发,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每个人生而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但是如何正确培养这种审美能力,如何让审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则需要在后天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和训练。小学语文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沃土,审美教育同样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素质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融入相关的审美教育,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让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美的感受中获得有效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这句话让很多人心中为之一振,深深感到发现美的重要性。要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首先需要具有的便是审美能力。小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时期,此时期的学习对于社会的认识还处于萌芽阶段,正处于审美的形成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时代,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开花结果”,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再次,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小学是学生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运用语文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的工作更顺利,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可见只有具有审美教育的教育才是真的教育,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需要。

二、小学语文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1.结合教材进行审美引导

教材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依托,是学生系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将教材与审美教育结合在一起则让学生系统地进行审美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让语文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比如笔者在进行《雨点儿》教学的时候,便使用电子技术让学生感受雨的美丽,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雨”的展示,感受雨的灵动性,以及由此所引申的生命之美。从“雨”的学习中还让学生感受“雨”的重要性,让学生思考雨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从思想上感受自然之美,感受自然景色和语言韵律的结合之美。

2.通过情境创建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

小学生如果单纯从字面上进行语文学习则容易让学生陷入抽象的理解中,无法真正促进审美的形成。而通过情景环境的创建则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形象化,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从而让学生的审美热情予以点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美”的含义。比如笔者在进行《蜜蜂》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扮成可爱的蜜蜂,通过对蜜蜂的各种习性的研究和探索中,发觉蜜蜂对我们的重要性,感受蜜蜂的“识路”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生动有趣,既锻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又让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满足,让学生对于蜜蜂的认识有深层次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更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乐声中感受文章的内涵和魅力。

3.联想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其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展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生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自然的美好。比如笔者在进行《父亲的菜园》教学的时候,便让学生尝试播种一些植物或者蔬菜种子,对种子进行悉心的照顾,感受种子成长的过程,感受对幼苗照顾的过程,感受培育过程中的情感之美。这让学生学会付出的重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让学生的审美层次得到提升,更让学生的生活感悟得到深化,让学生的生活能力、审美能力同时得以提高。审美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设置对其进行优化,让学生逐步提升自我的审美认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让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更好地融合,为学生美的教育做好基奠,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赵永华.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235.

[2]王朝晖.学生审美体验和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的融合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