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04-03 16:48:41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企业 技术创新 发展 科技查新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创新,创新来源于信息资源的把握,科技查新工作的任务之一则是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服务。因此,科技查新工作与企业信息咨询服务存在着很多的共通之处。充分发挥科技查新机构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不仅可以加强科技查新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同时也可以为科技查新机构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1 科技查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必要性

1.1 企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发展都相对的滞后。一方面企业对信息咨询服务的需求是全面的,多层次的,不仅要与时俱进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要具有判断性甚至要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事实是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其他形式的信息服务机构也规模较小,手段落后,开拓能力差,仅限于提供简单的,低层次的技术信息服务,没有能力建立高层次、全面的信息情报搜集、整理、分析系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信息服务工作需要较多知识面广且又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而企业没有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员工素质也参差不齐,缺乏专门的信息服务知识和咨询服务意识,所以提供的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无法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1.2 科技查新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优势

(1)信息资源优势。我单位自95年开展科技查新业务以来,共出据查新报告7000多份,为5000多个单位、企业、个人提供科技查新服务,其中2000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省、市各种奖项。配备了9台数据服务器,开设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数据库、中国国家标准全文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士(博士)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华数字书苑、百链中外文数据库、Elsevier外文数据库、NSTL外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专利、会议论文等)、Peter-科技报告数据库、山东省情报研究院数据库、中经网数据库、中国行业发展报告库、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库等十几个数据资源库。整合了国内主要的数据库资源,为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的鉴定与报奖、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等提供客观依据、为科技人员进行研究开发提供可靠而丰富的参考信息。(2)人才优势。科技查新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和技术性都要求较高的信息服务工作,要求查新人员必须具有较宽的知识覆盖面,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熟悉情报检索的过程,较强的信息筛选、对比和分析能力,较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3)运营保障条件充分。一是运营经费保障充足。科技查新作为市技术创新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一部分,市政府非常重视,不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平台建设及设备购置,每年还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平台中心运营,以保障其开展服务的公益性。二是完善的管理。为保证查新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及更好地对企业开展检索及咨询服务,查新中心制定了包括绩效考核、日常工作管理、科研管理及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在内的完善管理制度。三是与其他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提升了服务水平。通过与省科学院、省情报研究院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不断丰富检索手段,提升了服务水平。

2 科技查新机构如何为企业创新发展做好服务

2.1 做好基础查新工作为企业项目的申报提供客观依据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为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每年都会开展各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高新技术技术成果转化、科技攻关项目、自然基金、科技进步奖等项目的申请或鉴定。为避免项目的重复劳动,保证项目申请和鉴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科技查新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为企业的科技立项、科技成果鉴定、评奖、验收、转化等提供客观依据。

2.2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要开发新产品,改革新技术,拓展新市场,都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创新之前,都需要充分收集用户需求、价格水平、销售渠道及产品变动趋势等信息,这时,查新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尽可能详实的为企业提供近似产品特点、生产工艺、原材料、生产设备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等信息内容,为企业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客观的依据,防止重复开发导致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2.3 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

竞争情报是通过合法的手段,通过长期系统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各种对企业发展、决策及运行相关的信息,提炼出本企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等关键情报,为企业的高层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查新机构可以利用自己信息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信息和人才援助。在科技查新中进行竞争情报服务,缩短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为企业的创新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2.4 为企业提供专题服务,加强企业横向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查新咨询单位可以根据企业咨询比较多的领域,如电子、食品、纺织、肥料加工、建筑施工等等领域,定期向企业提供相关行业的信息资讯和市场动态信息等。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此次活动结识更多领域或同行业其他企业,为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以及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机会。

3 结语

总之,科技查新机构拥有一般企业信息服务机构所不具有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利用科技查新可缩小或规避企业技术创新的某些风险,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科技查新机构也在为企业创新服务的过程中,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拓展了情报服务的范围,促进了科技查新机构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企业家;技术创新;企业家技术创新力;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1-0125-05

一、企业家技术创新力要素及相互关系

企业家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主导要素一直是创新理论研究的核心和焦点问题。按照厄特巴克(J.M.Utterback,1994)对技术创新的界定,技术创新是由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连续而成的,目标是获得市场成功的一系列研发、生产、商业化直至扩散的创造性活动。[1]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主体,如研发的主体是科研人员,生产的主体是技术人员,商业化的主体是企业家等。但是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2],企业家由于具有将发明创造成功的商品化的功能成为整个技术创新活动中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此外作为其他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企业家在与各种内外环境的互动中总是发挥着能动和主导的作用,并且总是能够“构建”出一种技术创新的可能性。[3]因此,我们将企业家视为整个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根本的表现为通过企业家发挥作用的各种复杂因素相互影响并最终达成动态平衡的某种合力,即企业家技术创新力,表现为在整个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家在某种动力的驱使下能够有效地组织技术创新活动,推动技术创新各环节提高效率,以保证高质量的技术创新成果持续产生,并能够把握时机果断决策将创新成果迅速市场化的能力。企业家的技术创新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家的技术创新动力、企业家的技术创新决策力以及企业家的技术创新环境。

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家的自身素质,是企业家为了保证技术创新顺利实现而在工作中体现的所有能力的总合,这些素质包括企业家的学习能力、企业家的应变能力、企业家识别机遇的能力、企业家的心理素质和企业家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能力等等[4]-[5]。这些能力大多来自于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是熊彼特强调的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物质基础,企业家的个人能力越强,实现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企业家的技术创新动力包括内部激励和外部压力两个部分,既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内部激励包括技术创新成功带给企业家的个人利益,企业家对成功的渴望,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获得的声望和权力;外部压力主要是指技术创新的成败决定企业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获利与否,进而决定企业家在经理人市场上的价值。

企业家的技术创新决策力是指企业家实施技术创新的决策权与组织权,包括一系列关系技术创新成效的重大决策和管理活动。企业家技术创新决策力包括权力和决策两部分。企业家拥有的技术创新权力越大,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就越大,反之,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就越小。如何安排企业家的创新权力是企业制度理论要考虑的重要课题,既要保证企业的创新活力,又要保证企业所有者掌握足够的控制力,从而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达到企业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结合。企业家技术创新决策侧重于创新选择的范围和对象,如创新内容、创新策略和创新方式的选择等。主要体现为一些重要的创新决策内容,例如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自主创新还是合作创新的选择问题上。企业家的技术创新权力与决策是相关度很高的两个概念,创新权力既是企业家创新动力的来源之一,也最终表现了企业家创新的能力,企业家拥有创新权力的大小是企业家同企业制度环境博弈的结果,创新权力最后转化为创新决策,也就是企业家选择创新内容和创新方式的自主性,这是企业家同企业面临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博弈[6]。

企业家技术创新环境也是构成企业家技术创新力的要素之一。因为无论是企业家技术创新的能力、动力还是决策力,都不可能脱离它存在的环境单独发挥作用,此外,企业家并非是环境的被动接受者,企业家的能动性常常会驱使企业家创造出对技术创新有利的环境,企业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对技术创新的效果产生影响。企业家技术创新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有产业的普遍技术条件、技术创新的频率、技术创新的投入、创新人才的密集程度以及创新体系的效率等;而文化环境包括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企业家精神在企业中的贯彻程度、员工的技术创新意识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以及企业的科技战略目标等。加入企业家创新环境要素的企业家技术创新力,在内涵上更加丰富并且更能够体现出主观与客观、个体与系统的互动关系。

企业家技术创新力的四个因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技术创新体系,这个体系是以企业家为中心的,以企业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企业家技术创新的动力为基础的,以技术创新决策力为实现方式,并与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相互影响的系统,如图1所示。

在界定了企业家技术创新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明确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以科学性、可比性和多目标体系为根本原则建立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评价方法

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企业家技术创新力进行评价与比较,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要求企业家具备的能力、制定的各种激励机制、企业家的决策力度以及企业家与内外环境的互动方式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层次分析法比较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家技术创新力,能够十分清晰地辨别出指标层的各种要素对于总目标的权重,从而显示出不同企业家对于技术创新而言的优势和不足,便于找出差距制定对策。我们根据代表性原则和实际意义选取了在我国的外资企业(主要针对欧美企业,以下不作特别说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作为样本,这三种类型企业在内部制度、企业管理风格、激励手段以及文化背景方面各有不同,通过系统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得到关于这三种类型企业的企业家技术创新力的一般统计性结论,并分析具体原因。

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并应用AHP法进行计算。由于计算工作量比较大,我们采用yaahp3.0版软件,两两对比分为1、3、5、7、9五个标度,依次代表同样重要、稍微重要(有优势)、比较重要(有优势)、十分重要(有优势)、绝对重要(有优势)介于其间则为2、4、6、8四个标度。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共邀请10位专家参评评价的专家有: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李时敏博士、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韵江博士、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李宇博士、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高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孙大鹏博士、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安玉兴博士、辽宁省委讲师团景晔杨博士、沈阳东软股份有限公司方宏经理、大连东软股份有限公司荣景松经理、辽宁立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刘立博士。,专家之间并无协商,将整理后的打分情况输入软件,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1)在企业家技术创新能力方面(R1),三种类型的企业家各有优势,由于在我国的欧美企业往往是由外籍人员充当企业家的角色,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足,在本土化方面存在劣势,但是却能够着眼于全球市场和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对国际市场的把握识别机遇,并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太多行政约束;民营企业家往往是通过市场锤炼出来的,在心理素质和工作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并且比较务实,但是常常受到个人素质的约束;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具有很高的个人素质,但是企业中出现的“所有者缺位”现象常常会挫伤企业家的积极性,制约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对于市场机遇的反应也不灵活。(2)在企业家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方面(R2),外资企业的企业家更加重视物质激励和市场效应,除了丰厚的个人回报外,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家市场上的影响力也是最主要的动力;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家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家创新成功后希望能够得到更大的决策权力,这与我国企业家市场相对落后的现状有很大关系。(3)在企业家技术创新决策力方面(R3),企业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在与企业制度、市场环境与技术变量的博弈中表现出了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力的不同侧重,外资企业的企业家对创新型人才的任用和对创新资源的支配上格外具有优势,企业家在创新投入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并可以灵活任用对创新有帮助的人;民营企业往往是家族式的,因此果断的决策和权力的集中度能够保证企业的灵活性;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情况同民营企业类似,但是由于企业更加制度化,因此在集中程度上不及民营企业。(4)在企业家技术创新环境方面(R4),外资企业的融资环境和技术更新速度以及创新人才的密度都要好于国内企业,相对而言国内企业在本土化上更有优势,而在技术创新融资和产业技术更新等物质环境上尤为不足。

整体来看,外资企业的企业家技术创新力总体上优于国内的企业家,主要得益于得力的激励措施、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优越的技术创新环境。国内的民营企业家技术创新力也比较强,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工作效率、勤奋进取的精神,并且掌握着企业的权力,对市场反应灵活决策果断,但是外部激励略显不足,创新环境有待改善,尤其是融资渠道存在严重问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家总体上活力不足,虽然个人素质普遍很高,但是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权力有限,决策的执行力不够,同时技术创新环境有待加强,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可见,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创新力仍要从制度上寻求突破,避免企业家蜕化为企业的管家。

三、结 论

以上分析表明企业家技术创新力是由众多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共同决定的。对企业家技术创新力的界定是对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关于技术创新主体论的一个有益的发展,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角色和能动作用在企业家技术创新力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家技术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则是一个很好的分析平台和分析工具,借助此平台,可以比较两个(或多个)企业的企业家技术创新力情况,无论是不同国家还是同一国内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可以对企业家的技术创新力做出较全面的对比,便于针对优势和不足之处有的放矢地制定宏观政策或实施微观措施。

参考文献:

[1] James M Utterback.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

[2] 克里斯・弗里曼,洛克・温特.工业创新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8―200.

[3] 高勇,关士续,米加宁.企业家技术创新可能性建构及阶梯模型[J].科研管理,2000,(11):41-48.

[4] 杜莹,牛习昌,牛志广.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境界――真善美的统一[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3).

[5] 崔茂崇.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理论局限及启示[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2).

[6] Hart, O.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in the Spirit of Chamberlin: A General Model[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5, 1529 - 546.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篇3

一、围绕中心抓重点

企业经济技术创新的内容和重点是:在目标上,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在领域上,与企业的科技、经营、流通、信息等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在内容上,突出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形式上,以发动广大职工参与并为职工群众所欢迎为目标。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科学技术素质,引导职工努力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劳动者是实施创新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实施创新工程的过程同时作为提高职工素质的过程,积极推广普及创造学,引导广大职工树立人人都是经济技术创新主体的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突出职业技能、现代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技术技能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挖掘职工中的绝招、绝技、绝活,搞好传、帮、带;在职工中广泛开展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争当新型劳动者”系列活动。

工会在深化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中必须围绕上述工作内容和工作中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制定方案,抓好落实,做深做细。抓深化,首要的问题是抓住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实现重点突破,营造靓点,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围绕中心抓重点,是指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中心即围绕企业经济效益中心。抓重点包括两个重点,一是抓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创新,不断地延伸思路,使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和合理化建议等成为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做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延伸到哪里,创新活动的领域就拓展到哪里,把握住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二是围绕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结合企业不同时期生产经营任务,特别是生产一线的重点工程、重点施工项目和生产实际中的重点、难点,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进、发明创造和技术比武,把以优化项目、优化施工方案,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完善管理和解决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中技术上的一些难题,作为经济技术创新选题立项的主要内容。要善于总结、提炼和推广先进经验、先进操作法,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创新、创先、创优,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突出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项目创新、管理创新、效益创新、服务创新和信誉创新,产生更多优秀成果。

二、围绕核心抓落实

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是工会在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创造经济价值的有效载体和抓手。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核心和灵魂是创新,深化经济技术创新只有围绕创新这个核心,多措并举,实现在观念、方法、机制上的创新方能抓好落实、抓出成绩。其中三种举措分别是:

第一,创新观念。

“观念不变,原地打转;观念一变,天地变宽。”,因此观念创新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环境的变化,经济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必然要高度重视经济技术创新,不断向社会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创造并占领新市场。

“我们不担心资源缺乏,我们只怕缺乏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无论是大型企业或中小企业、每个职工的创新潜能都是客观的,有待经营管理者去开发,也包括经营管理者对自身的开发。大量的实例充分证明:只要管理者善于挖掘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潜能,就能创造出奇迹。在现实社会中,一部分人的人才观念依然存在一些偏差,主要按学历确定人才,而忽略取得创新成果的创造性人才。企业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主要以创新能力确定人才的新观念。企业领导和员工都必须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塑造以学习、创新为导向的企业文化,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企业经济技术创新,建立建全人才开发和激励机制,增加智力投资、鼓励员工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开发、投入承担风险、享有利益分配的主体。

在创新观念方面,工会还要加大宣贯力度,以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认识程度,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

第二,创新方法。

做事情必须讲究方法,正确的方法就是成功的一半。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一定要开展创新教育,普及创造学知识,这是开发职工创新潜能的最佳方法。大量的国内外实践证明,接受过创造教育培训的人,其创新能力比没有受过培训的人提高三至九倍。又据专家根据资料统计,每投入1元进行创造学培训平均可产出经济效益5640元,这的确惊人,这说明开展创新教育、普及创造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对企业技术开发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创造学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改进组织结构,制定包括经济技术创新在内的企业发展和市场的战略规划,在本企业内部形成健康的竞争机制,配合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激发出人对技术创新的能动性,推动技术进步。

在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中,还要努力丰富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企业可以通过征集合理化建议,技术难题会诊、关键课题分析、招标揭榜攻关等形式,构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石;重点发挥工程师、工人技师、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劳模标兵的作用,培育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在关键岗位和重点工种中树立岗位技能带头人、首席技术工人或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让技能精湛、品德高尚、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优秀人才带动其他职工共同参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构筑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金字塔”模式,促进生产经营自标的全面实现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把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进行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考核,以求用较少的投入,达到最佳的收效。在劳动竞赛方面,变过去对口对手的单一赛为效益、技术、质量、销售的全优赛、尖子赛;变过去的重体力、轻脑力为脑体并重,特殊单位脑力优于体力;变过去拼时间、拼设备、拼体力为活干、巧干、实干;变过去重产量向质量转变;范围由生产领域向产品开发、科技创新和市场营销领域深化。评先活动由注重“老黄牛”精神向更加重视科技含量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化。利用媒体报道、成果、研讨和交流等形式总结创新活动经验,宣传典型;强调创新立项、过程验收、信息反馈等环节,加强量化考核,对创新活动成果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制订和完善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对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创新成果采取名师带徒、结对子、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加以推广应用;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将职工参与创新活动的绩效与竞聘上岗、管技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职工评优评先和劳模选树相挂钩。

第三,创新机制。

我们认为,一个企业是否有活力,关键在于是否能形成一种竞争与激励机制,只有在良好的竞争与激励的环境下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因此在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必须建立建全有关鼓励创新、保持创新的制度措施,使群众的首创精神得到尊重、群众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群众的创新成果得到奖赏,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我们以企业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吸引职工积极参与推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从而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在具体运作上要建立“四个机制”。一是完善组织管理机制。要按照党政领导亲自负责,科技、工程、安质等门部参加,党政工团密切配合,工会具体牵头承办的组织领导体系安排工作。二是规范工作运行机制。其程序是:提出建议——确立课题——及时鼓励——设计方案——调研论证——优化方案——实施技改——审评定级——成果奖励。实践证明,这套工作运行机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三是健全制度保证机制。要认真建立从工作部署、成果征集、评价评审、展示、奖励办法到成果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等环环相扣的工作制度与机制,拟定下发实施“创新工程”工作流程图,令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使之尽快走向制度化、网络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四是健全职工教育培训机制。要增加投入,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培训教育管理工作,使培训教育进一步网络化、制度化、规格化、长期化,尽快造就一支高素质并富有创造力的职工队伍。五是健全和完善评审激励机制。要主动会同行政研究制定实施“创新工程”的奖励办法,建立起劳动成果和劳动贡献与物质利益和社会荣誉相统一、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按照精神鼓励奖励并重、晋职晋级与利益挂钩并举、成果推广与社会宣传并行、创新实践与学习深造相结合的原则,对创新成果给予宣传表彰。通过评审激励机制的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深入持久地向前发展,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围绕重心抓成效

2012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基本思想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经济与科技的集合,并提出了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及其配套政策。

目前研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研发投入看,2008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研发强度为2.33,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研发强度分别为2.89、2.64和3.42,而我国只有1.54,到2010年也只达到1.71。对此,《意见》提出了未来科研投入的规划目标,即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同时《意见》就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提出两项重要决策,一是要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二是,“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企业 技术创新 市场 对策

21世纪是技术革命的世纪,技术创新的世纪,它所迸发出的每一次火花都是给全人类技术飞速发展提供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技术创新不是万能的良方,在技术创新时不能只注重其发展的无限性,也应该看到它在企业的发展中还是存在着问题的,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关于技术创新

1.1 技术创新的内涵

熊彼特在《发展》一书中明确地提出“技术创新是与经济的结合点或中间环节,它既是一种技术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他将技术创新确定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使企业生产活动市场化。

因而技术创新强调它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突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另外,企业应紧密依托市场来进行创新活动,将从创新构想的形成到创新成果的应用,并最终实现创新成果市场价值的全过程始终与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使技术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技术经济活动。

1.2 技术创新的特点

根据技术创新的不同表现,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造性。技术创新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技术创新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造性,无论是新概念的提出、新理论的创立、新技术的开发、新工艺的采用、新产品的创造,都需要创造,其核心是技术的有效应用。

(2)外延性(非独占性)。技术创新的外部效果整体上只能属于全,而不能被研发企业所独占。

(3)市场性。技术创新活动必须围绕着市场目标而进行,纯粹的技术突破而没有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则不属于创新,其行为与市场是息息相关的。市场实现程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而市场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动力,它所产生的无形的压力迫使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4)关联性。包括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活动与其他生产活动的协调关系和企业技术经济活动与外部相关环境的匹配性。

(5)风险性。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创新初期的投入与后期收入的不对称性、市场活动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由于技术创新具有未知特性,而且也是一个投入创新资源以换取不稳定回报的过程。技术创新的偶然性要求决策者能察觉未来创新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这本身就存在着风险。

2 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 从创新结果上看,存在非良性创新

非良性创新是指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良性的创新,即其创新是无针对性的,其模式也是不得不以牺牲企业成功所需的其他因素,如连贯性和执行力为代价。主要表现有:

(1)简单层面的创新。即创新力度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多为简单的产品性能递加,甚至是纯粹的外观更新;另外,缺乏对核心尖端技术以及相关管理软件技术的有效掌握而导致的表面的、低水平的技术革新行为。

(2)短期创新。即企业忽视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知识连续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积累的作用,以及转移创新风险的积极意义;加上创新选择的起点过低或者缺乏必要的配套技术、资金和人才支持而把技术创新看作孤立的、一次完成的过程而导致的非良性创新。

(3)封闭型非良性创新。即企业在创新设想实施阶段,选择一个封闭的创新环境,尽量排除外界的技术干扰,以牺牲产品的外延性为代价,过分强调企业产品的技术独立性和核心竞争力而导致的非良性创新。

(4)盲从型非良性创新。即企业不考虑自身现实需求,过于看中技术创新带来的丰厚收益,未对市场进行前期成本、产品成长周期和消费需求进行评估,不考虑技术是否与市场相匹配,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财力资源尚需提高的情况下,盲目跟随市场热点形成的非良性创新。

(5)过于保守的创新活动。即由于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为了提高创新成功率,通常选择不确定性小且相应创新风险小的创新项目,反而使得创新活动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创新策略趋于保守。

2.2 企业自身存在进行创新活动的障碍因素

我国一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之所以举步维艰,除了非良性创新行为外,其创新硬软件条件建设滞后也是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2.1 业务模式创新滞后于技术创新

不少企业在实施技术创新的同时缺乏相关的营销策略、创新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商业运作模式创新,固守传统的业务模式,没有审视自己是否拥有具备竞争力的市场价格,管理和制度创新是否及时跟进以及是否拥有全新的客户服务理念,市场份额逐渐被对手侵蚀,使企业的生存前景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2.2.2 缺乏创新维护意识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后,许多企业没有对创新产品进行相应的市场跟踪,对于随时可能出现产品缺陷、营销失误、核心技术人才缺失、企业商业信誉受损、专利技术侵权、新技术冲击以及创新产品引发的突发性公关危机等也不能迅速提出解决方案,一旦创新出现危机,企业将因缺乏创新维护意识而没有合适的应对机制,在投入大量创新资金后无法对技术方向进行重新调整,最终不得不将市场主动权交出。

2.2.3 市场调研、客户分析和推广方案制定等创新环节的组织实施不科学

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比较重视技术开发、技术可行性和生产过程,而对创新的信息源和创新成果如何真正市场化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由于市场调查和市场预计分析得不够,只凭经验对市场进行估计,对现实和未来的市场需求、市场分布、在建项目规模和未来可能的生产能力、客户群体缺少预测。在实际产品推介中,又没有根据其市场特点,组织合适的营销队伍将产品迅速介绍给市场。创新前后两个阶段的非理性操作,造成创新资源的浪费。

2.2.4 资金投入与人才供给机制不健全

技术创新同资金成正相关,企业是否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和保持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对R&D资金的投入多少,并以此决定在时间上是否取胜。国内许多企业在R&D上投入资金很少,而过度使用价格战使这一现实雪上加霜,造成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技术创新也是一个有知识技能的积累到创造的应用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依靠承载知识技能的各类人才来完成。目前许多国内企业基于对创新资源认识的局限,缺少长期性利益激励机制,无法实施有效的人才储备,这在很大程度上了企业各种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素质科技人才的供给状况,直接后果是限定了企业的技术开发水平。

3 促进技术创新的对策及措施

3.1 提高创新成果的技术含量,实施核心技术创新战略

在整合战略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基础,实现产品技术升值。基础研究即核心技术研究,它没有具体的产品目标,也不要求短期内实现获利;但其潜在的技术竞争力和行业引导力则是在为企业未来的做准备。

开发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专利产权,制定相关的产业标准,实施核心技术创新。核心技术是一种富有战略性、长远性且在技术领域起着关键作用的技术,其概念、、原理可以嫁接、移植、和带动其他技术,以此形成技术集群式发展状况。①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后续开发能力,通过有核心技术构筑的技术平台带动技术的整体发展,建立产品的技术优势;②将其他相关的技术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创新进行互相渗透、整合,形成关联技术群,利用技术互补关系分散创新风险,使资源使用最优化,实现范围。

3.2 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建立企业持续创新模式

要从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建立自己的持续技术创新经济体系,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2.1 有针对性地建立持续创新模式

所谓持续技术创新,即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不断地推出新的技术创新项目,并不断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克服了以往企业进入创新成果实施阶段后,自身生产体系越来越刚性,产品日益标准化,导致创新动力下降的毛病。它主要由产品家族创新和战略技术创新组成,前者是指企业从事一系列技术相关的产品创新活动,后者是企业从一个产品家族创新向另一个产品家族创新过渡的技术创新过程,这两种创新过程交替连续进行,就形成了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模式。

3.2.2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要求对参与持续创新的每一个要素进行管理

在对产品家族创新的管理中,应注重对产品项目及时依据市场供求变化进行调整,必要时予以淘汰;战略技术创新则要求企业能尽快适应新旧技术范式的更替,建立新产品家族的经营系统,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调整发展战略,使企业始终保持创新活力,在创新竞争中发展壮大。

3.3 完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

要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文化,需要全的努力,需要创造一种容许偏离常规、容许存在没有根据的见解,允许团体内存在不同工作方式的氛围,企业家也应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深刻的危机感。

①培养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强化企业家创新精神,力求完全融入企业创新文化。通过加快企业家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加强企业家自身素养的提高;通过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增加企业家追求技术创新的责任心、自觉性,真正充当起企业创新文化的核心;②培养员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拥有者的意识。让员工相信自己的创新设想不仅是为了企业,也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有了这种工作氛围他就会始终保持充沛的创新激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③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创新理念。深植于企业全体成员中自上而下的时刻创新的价值理念和高度的创新能力,能更好地营造出充分发挥知识和智能效率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从而在快速变动的商业环境中形成特有的竞争实力。

3.4 建立科学的技术创新运作机制

3.4.1 建立确保资金和知识投入的风险保障机制,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前提

①极力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风险基金投资为补充、充足的银行贷款作保证的技术创新投资保障体系;②提高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比例,对企业所参与的重大科研创新项目在信贷和税赋等方面进行优惠扶持;③建立相应的利益激励制度,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在企业内部建立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的创新的奖励制度;注重创新者的产权激励;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完善企业内在激励机制,降低各种风险给企业创新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④鼓励、支持科研机构、研究中心、高等院校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项目的联合开发,保证企业有稳定的知识积累,提升其技术创新的潜力。

3.4.2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机制

创新的决策机制是技术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一般由决策主体、决策权、决策信息和决策原则组成。决策主体是整个机制的中心,它决定了创新目标的确定、创新方案和战略的选择,同时它也决定了各种创新资源的不同组合方式,其他三个方面分别是其进行成功的技术创新必须准确理解和合理运用的基本要素。

从它们的运行效果来看,相对科学的应该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同级决策主体拥有同等决策权、决策信息在各参与者之间充分流通、关联性与分散性相结合,将企业、政府和研发机构进行有机整合的关联型创新决策机制。互相关联的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别根据市场信息组织创新活动,不会发生创新利益分配上的冲突;对于需要协同创新的重大项目,又可以在政府的有效指导下整合创新资源,牢牢把握住市场机遇,这对于当前我国正在形成中的和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小企业应对入世后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尤为重要。研发机构则以市场为信息媒介,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客观准确的建议,将创新设想尽快转化为市场需要的创新产品。在这一决策机制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市场,它为科研机构提供创新需求信息,为企业提供发展机会;政府通过市场了解需求状况,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予以宏观指导,并组织、整合科研机构的开发能力。

3.5 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①完善创新和发展的计划体系,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协调机构;大力扶持重点科研项目与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于关键产业的技术创新,实行国家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分层次推动技术创新;②通过认真研究企业的创新情况和市场信息反馈,制定和完善促进创新活动开展的政策措施,并对已有的政策进行市场再评估,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同时,规范职能部门的管理行为,明确其“市场服务”的角色,优化技术创新的管理环境;③在技术创新上,政府部门应一视同仁,适当向中小企业进行优惠政策倾斜,为其创造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在资本市场上,可视情况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板块,切实解决其创新活动的资金瓶颈;④大力发展技术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技术市场创新信息化建设。

1 吴永忠.论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J].辩证法研究,2002(6)

2 夏保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本质、动因和管理[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

3 全裕吉,陈益云.从非核心技术创新到核心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创新的一种战略[J].科学管理研究(第21卷),2003(3)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篇5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7-0001-04

一、概述

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演变的历程表明,重大的历史跨越和重要的科技进步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工具创新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创新实践表明,其中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的“创新方法和技巧”,对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2007年,由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开展了系列创新方法工作,并在黑龙江、四川、江苏等省开展技术创新方法试点。创新方法工作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从源头上激励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工作在当今中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的开展和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份的推广运用,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总结成败得失,明确改进方向无疑是一个最佳途径。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并对整个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日趋丰富。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国内外一般遵循OECD(经济与合作组织)所规定的《奥斯陆手册》,手册主要评估分析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七个不同部分:创新目的、促进或阻碍创新的因素、创新数目、创新的新颖性和性质、创新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创新的扩散以及专门问题如专利等。

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研究较早的Steele教授,曾经用核对表的形式对R&D活动进行了评估。

Barton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由掌管技术的人创新管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价值观组成。

Ransley和Rogers对企业的最佳R&D实践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估应考虑的7个方面:技术策略、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识、技术转移和人员。

这些指标虽然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比较粗略,而且是针对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太适合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主要代表人物有许庆瑞、傅家骥、魏江、项保华、王伟强、李廉水和关士续等。目前国内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创新能力评估和技术创新绩效评估,其中前者由于起步更早,研究成果也较多。

我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先生按照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过程、成功企业技术创新给予的启示、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几方面,然后分别从这几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吴运建、吴建中、周良毅从投入产出、知识的产生和交流、商业化以及分类测度四个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魏江、郭斌、许庆瑞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区分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通过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

曹崇延、王淮学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成了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等7个方面,对应于每个能力,分别设计了7个指标体系,共40个分指标,同时对每个分指标的内涵给予了设计说明。

戴冬秀、李睿、宋化民从技术积累、R&D投入、生产消化新技术、销售新产品能力等4方面选取了10项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上述研究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评估少之甚少。为此,本研究依托科技部21世纪中心“技术创新方法辅助创新体系和推广机制研究、培训教材开发及成效评估”课题,构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及成效评估的完善提供支撑。

三、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估指标是评估系统总体目标的具体标志,要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引用成效进行评估,必须确定评估内容及各个影响因素。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基础和依据,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指标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情况,是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

(一)评估内容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的对象当然是应用了技术创新方法的各类企业。在评估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过程中,应明确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经营业绩的作用机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优势及不足,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当中主要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

(二)构建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评价问题,在本质上是对“科技一经济一社会”这一复杂系统运行机制和内部规律的深刻反映。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需要一套较好的指标。指标的选取、指标的数量、指标中主观与客观指标的比例,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具体说,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是指该指标具有稳健有效的特点,能够对成效的评估起到支持作用,数据的来源权威可信,指标本身与评估对象的关联度大,敏感性强,指标体系的层次清晰。

第二,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方法评估指标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综合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整体情况,抓住主要信息,从企业自主创新的总目标出发,进行系统分解,逐层建立一个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系统集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保证评估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第三,易操作性原则。指标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成本及质量的可靠性,尽量选取较为容易、获取成本低且质量可靠的指标。并且在考虑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的同时,还要保证可以有效进行量化分析计算。

第四,平衡性原则。为体现企业应用创新方法成效的全面性,指标体系要兼顾多方面的均衡。例如,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结合,用绝对指标反映总量、 规模,相对指标反映速度、比重;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指标相结合,以综合反映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创新管理指标与创新效益指标的结合,以综合反映管理效率等。

(三)指标体系

本指标在分析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成功经验,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由两级构成,一级指标有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4个,二级指标共有17个具体指标,见表1: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将企业技术创新成效分解为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四个方面,以此作为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现对这四个方面说明如下:

第一,技术产出。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的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找到一条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投入尽可能少、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可靠途径,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完成及实现。技术的先进程度,包括发明专利或关键技术的突破,都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效有重要影响。

第二,经济产出。没有需求的技术没有生命力,经济产出反映的是社会接受企业创新产品的能力,体现着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市场占有。企业创新活动的经济产出是企业各类资源投入转化的价值形态,通过技术创新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或新工艺推向市场,以收回企业投入,并取得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的现实体现。

第三,研发效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企业生产研发的效率有所提高,从而使企业技术创新实施过程的品质得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效率既是创新实施的表征和结果,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尺度和主观实力,体现创新实施的水平、质量以及竞争能力。企业技术研发效率主要从项目研发周期、成果转化、单位R&D投入的专利产出数量等方面来衡量。

第四,创新管理水平。技术创新离不开管理,创新管理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保证。创新管理水平表现为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应具有明确而实际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创新研发机制。在本评估指标体系中,创新管理水平的各项指标几乎都为主观指标,采用1-5量表实现量化评价操作。

四、总结与讨论

总的来说,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指标,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测度指标,对于这个领域也比较成熟,但是对于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的探讨却非常之少。本文在前人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构造了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第一,在评估原则上,除遵循一般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外,突出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利于间接绩效评价等原则。

第二,在评价体系内容上,基本涵盖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的各个方面,一级指标包括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4个方面,二级指标再细化共17个具体指标。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篇6

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总书记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明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企业在创新要素投入上具有明显优势。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是企业最主要的创新要素投入。2010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为5 185.47亿元,约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73.4%;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187.39万人年,约占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73.4%。因此,从创新要素投入来看,企业相比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明显优势,已然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

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创新要素投入上居主导地位。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为4 015.4亿元,占全部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77.4%;研发活动人员全时当量为137万人年,占全国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73.1%。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要素投入显著增加。2006年~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平均每年增长29.3%,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平均每年增长19.4%。

从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情况来看,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引进技术经费支出386.1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165.2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221.4亿元、技术改造经费支出3 638.5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20.5%、101.7%、153.3%和20.5%。可见,企业除研发经费以外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主要用于技术改造,而且企业用于消化吸收经费和购买国内技术经费的支出增长显著。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的比例从2006年的3.9:1下降到2010年的2.3:1,说明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企业的创新绩效不断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是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指标。从国内职务发明数量看,2010年企业申请数所占比重为69.1%,企业授权数所占比重为60.5%。可见,企业已然成为创新产出的主体。近几年,企业职务发明申请和授权数量尤其是授权数量增长迅速。2006年~2010年,企业职务发明申请数量从56 455件上升到154 581件,平均每年增长34.8%;企业职务发明授权数量从9 433件上升到40 049件,平均每年增长64.9%。从大中型工业企业情况看,2006年~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5 685件上升到72 523件,平均每年增长36.5%;有效发明专利件数从29 176件上升到113 074件,平均每年增长57.5%。

新产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产出,也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主要指标。从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出口情况来看,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31 232.8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72 863.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6.7%,新产品出口从2006年的7 335.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4 773.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3%。

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企业。2005年底,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2009年,在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全面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建设三大载体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启动以来,在相关部门和地方的积极努力下,在550家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认定了356家创新型企业,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创新能力与活力,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导向,发挥了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很多创新型企业如华为、中兴、阿里巴巴、三一重工、等都已经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引领产业技术创新和进步的方向。

企业创新环境显著改善。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国家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如对企业研究投入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优惠政策、关于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如设立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鼓励在企业内部设立研发机构的政策等。这些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尽管在不同地区效果上有差异,但总的来说降低了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了企业创新的预期效益,大大增强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政府鼓励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尤其是有市场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十一五”期间,企业牵头或参与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数大幅度增加,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课题比例达到95%以上,863计划作为一个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企业参与比例达到43%以上。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尽管从创新投入和产出来看企业已经处于主体地位,但总体来说企业缺乏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主品牌,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创新能力差距较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亟待加强。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难以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93,比2009年的0.96下降0.03。如果考虑到大部分中小企业基本没有研发投入,全部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会更低。而发达国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一般会达到3%以上,高技术企业会达到5%甚至10%以上。因此,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如此之低,以至于在技术上总是处于跟随状态,难以形成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低,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科技活动不够活跃。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28.31%,比2009年下降1.17%,也就是说,有71.69%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为27.6%,也就是说,有72.4%多的企业没有研发机构。如此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和研发机构,说明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只是从事加工生产的车间,根本不具有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企业专利质量有下降趋势,创新成果水平不容乐观。尽管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稳定增长,但发明申请和授权量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说明企业专利质量有下降趋势。2006年,企业国内职务专利申请量为166 87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33.8%,授权量为76 37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所占比重为12.4%;到2010年,企业国内职务专利申请量为540 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下降到28.6%,授权量为359 01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所占比重下降到11.2%。

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分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来看,2010年,内资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为35.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为29.9%,外商投资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为44.9%。可见,在三种类型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专利质量最高,内资企业次之,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专利质量最差。

企业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十分薄弱。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引进无疑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但如果不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就会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尽管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的比例已降到2.3∶1,但与韩国、日本企业的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费用比例为1∶5到1∶8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因此,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仍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薄弱环节。

企业的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创新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一是地方保护和行业准入限制制约了企业创新。地方保护的存在人为分割了市场,扼杀了企业创新精神。企业创新冒着很大风险,当企业不需创新就可以获取巨大收益时,不创新就是企业的理性选择。另外,在航空、铁路、金融等部门存在着严格的行业准入,民营企业难以介入,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和创新的环境。二是国有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国有企业大都处在垄断性行业,依靠资源和垄断价格获取超额利润。即使在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在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生产要素供给等方面也享受着政府的特殊待遇,民营企业与之处在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企业缺乏优胜劣汰的压力,所以国有企业即使有创新动力也是乏力的。虽然对创新能力的考核已经纳入到国有企业考核体系中,但对国有企业的考核主要还是依据当期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没有充分考虑到科技投入的未来价值与企业的长期发展。三是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建设相对滞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中的作用十分有限,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资本市场还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既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为此,企业自身要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社会各有关方面也要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投入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国际惯例,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才具有国际竞争力。为此,企业自身要提高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持续发展的关系,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投入研发创新活动,对国有企业可按照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作出硬性规定,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通过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牵头承担或参与科技计划项目,重点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通过组建合作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联合开展面向产业和企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金融机构在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要加强金融创新,开发适应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扩大科技银行试点,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完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外资企业是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与内资企业应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要研究制定外资企业参与科技计划的具体措施。

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建设。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固然需要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需要借助政府、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的力量,但关键是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建设。规模以上企业原则上必须开展科技活动,设立研发机构,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应作出硬性要求,提高创新能力在国有企业绩效考评中的权重。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鼓励中国企业到海外进行研发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转制科研机构依然是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力量,要依托转制科研机构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把转制科研机构建设成为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创新型人才的使用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

深化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必须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切实明确政府职能定位,转变政府职能,避免政府对企业的过度行政干预。要加快电信、交通、电力、石油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加强行业监管,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明确需要国家控股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公司。推进国有企业的主辅分离,明确主营业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推进以股权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借鉴法国等发达国家管理国有企业的经验,由政府与企业签订计划合同,明确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信息化;创新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9-0001-02

要使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地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生命周期的长短取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实施技术创新是在新形势下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手段。面对中小企业管理的现状,我们要在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过程中,大胆探索,敢于创新,以创新求改进,以改进求加强,开创企业管理的新局面,通过技术创新,有力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本文从分析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着手,提出中小企业推进技术创新的几点设想。

一、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创新意识是企业技术创新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从大的方面可分为战略创新意识和过程创新意识,有了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创新意识,才能增强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才能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应更有机会调动一切社会资源为其技术创新所用,但事实上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和欲望都很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还相当少见,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期望也不高,这反映出中小企业的某种封闭性。

企业缺乏自发的技术创新动力,热衷于引进,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难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较低,技术创新的组织体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完善;研究开发人才流失、市场营销人才不稳定。以上因素导致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弱,亏损企业日益增多。

(二) 缺乏资金,融资困难

企业贷款困难以及企业自筹资金能力差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短缺,这已成为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因此,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已成为解决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短缺问题的当务之急。

融资困难,这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利于融资的因素。主要有:(1)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短、规模小自有资金偏少,其自身薄弱的积累不能满足其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投资者向中小企业投资或借贷十分谨慎;(2)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落后,责任约束弱,投资者特别是国有银行的投资安全性差;(3)财务管理水平低,资信等级普遍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之中小企业贷款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这些进一步加大了向中小企业投资的风险性和投资的管理成本,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三)技术创新人才短缺

人才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创新机会的发现与把握需要高素质的员工;成功的市场开拓需要高素质的营销人才。人才的缺乏,是导致创新失败的重要原因,在知识经济时代,所有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成败取决于那些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才。能够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学科配套、起点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是企业技术创新成败与发展的关键。

中小企业的人员素质整体较差,技术创新的人才在中小企业分布概率低,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外的人才交流培训机制,没有有效的人员、设备、信息、资金的配合,未能形成创新群体成员间的优势互补。中小企业本身人才制度的安排未能充分运用现有的人才资源,也使中小企业丧失了对急需人才的吸引力,加之外资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相对优势的吸引,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缺乏和流失就更加突出。

(四)创新风险大

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就工艺而言,主要集中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降低消耗”等企业生存最基本方面。由于多数高新技术的产品创新需要较强的技术力量和较昂贵的设备,而中小企业一般较少倾注精力、财力于科技创新的研究与开发上,更多地是采用模仿基础上的二次创新,现有科技的商业化是中小企业的现实选择。

即使是在现有高新技术的商品化过程中,中小企业也面临着诸多风险:(1)由创新技术的探索而带来的技术风险,这种高度的探索性使得开发的新产品是否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2)由产品的创新性而带来的商业风险,有些创新产品在技术上是成功的,但在市场上能否有一定的消费需求则不一定;(3)由创新产品的投入资金带来收入不确定的财务风险。

二、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设想

(一)强化企业领导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企业领导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企业决策人起着关键作用。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应体现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创新为龙头,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思想。着眼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长期、稳定地提高,从市场销售、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产品工艺、决策等多方面营造技术创新机制。正确处理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等多种矛盾关系,而不应计较技术创新在短期经济效益上的得失。

在走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定要认识到只有创新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创新是每个企业的神圣使命,是企业最紧迫的历史性课题;企业领导要打破旧的思想禁锢,树立与推进技术创新相适应的主体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人才意识、法律意识等现代意识;领导还应加强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尽快成为知识型的企业家。

以浙江衢州恒顺化工有限公司来讲,公司领导一直非常重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公司的各套装置始终处于边生产、边技改、边扩建的发展中。一年多来,公司就实现两套装置的扩建搬迁任务,并一次开车成功通过性能考核。

(二)实施金融支持政策,是解决资金短缺的必要条件

实施金融支持政策,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足的一大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对中小企业进行直接投资,而是要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中小企业综合融资体系。为此,一要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放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准入条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要开放融资渠道,创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向有发展潜力但风险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本投资;三是完善担保体系,增加和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誉支持度;四是组织政策性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一方面执行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如对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创建新企业提供贴息和资助,另一方面弥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不足,向不能从一般金融机构取得足额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通过以上措施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创新人员队伍素质的培养,采取激励机制促进创新动力

强化监督与激励机制,促进人员的科技创新动力,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差,资金紧张,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是阻碍技术创新的重大障碍。为此要使技术创新的收益与科技人员、企业管理者利益挂钩,改革分配制度,通过建立科技股份和风险基金,使分配向知识岗位倾斜,进行产权激励;同时也要将技术创新的风险与有关人员的责任挂钩,建立有效的约束和市场激励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待遇,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

企业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搜集能力和利用能力。其中,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缺乏是两项主要因素。技术信息的缺乏,使我国企业难以把握相关的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而就会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先进性与新颖性,造成技术低水平徘徊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市场信息的缺乏,将使企业无从寻找创新机会,无法正确把握市场机会,更无法保证创新成果的市场前景,同样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创新活动的失败,要在错综复杂的市场变化中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和潜在要求,这就要求企业要有较高的取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凭借一定的信息能力获取市场信息后,还要企业有相应的把握这一机会的能力。这就取决于企业创新意愿的强烈与否以及企业创新构思的提炼和设计能力。有了好的创新构思,是创新活动成功的一半。在构思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这一构思设计的创新方案的能力。一套设计良好的整体创新方案,是创新活动的指导,也是企业创新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提高提高企业创新管理能力

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性、风险性、复杂性等诸因素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并非一项单纯的技术性活动,它同样需要必要的管理和协调。要提高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就要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在整体上、战略上的管理,克服组织协调的不利,同时也要克服科研人员与工人配合的不力,这要求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宗旨和发展目标,上下齐心,制定企业的总体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企业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未来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石凤妍,赵亚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1).

[2]王国红.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四大障碍[J].经济与管理,2004,(3).

[3]张景青,冯进路,黄蕴华.中小企业的处境分析和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1,(4).

[4]包爱平.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5]唐建军.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J].当代经济,2008,(2).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篇8

创新理论最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创立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依靠模仿创新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而科技发达的美英等国在经历了1974至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普遍出现“滞涨”状况,为寻找发展经济的良方,国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逐渐升温。技术创新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成为国际性的热门问题,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中国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期限从1996年至2010年)、知识创新工程等。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活动继续深入进行,特别是技术创新机制的建设正成为技术创新工作的中心环节。

本文认为,所谓技术创新机制是指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矛盾得以不断展开和解决的一系列动力、规则、程序和制度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由为技术创新项目进行方案设计、融资和投资的运行机制,协调多方力量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协作机制,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风险控制、对创新人员进行有效激励以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保障机制,以及对技术创新效果进行绩效考核的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基本机制以及上述每个机制的众多子机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的。而且,只有当这些机制之间协调时,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才能达到最高。因此,各机制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可以用一个简化的多元函数模型表示:

T=F(d1D, d2I, d3R, d4G)

其中,T表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F表示函数关系,D表示决策机制,I表示投融资机制,R表示运行机制, G表示保障机制。由于以上各种机制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本模型分别赋予它们不同权重系数d1,d2,d3,d4。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是四种力共同作用的合力。这四种力都是一种矢量:既有力的作用大小,又有力的作用方向。只有当上述各力作用的方向一致时,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二、相对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特点

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以后,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背景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已经从政府的附属物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自身法人产权逐步得到落实,正在逐步建立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机制,这使得国有企业第一次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政府的指令(完成国家计划)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第一次真正成了技术创新的主体。第二,随着经济体制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国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已不再直接控制国有企业,而是通过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来管理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就无法寻求政府的保护,它们直接面对的只能是市场,必须加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这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增大,同时,市场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需求,这又形成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巨大拉力。第三,由于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科技进步的速度日益加快,国家为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这使得科学技术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力加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国有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技术创新机制,将随着近期环境的巨大变化而面临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运行机制权责并重。由于法人产权进一步落实后,国有企业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承担更大的责任;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降低成本的压力增大;加入WTO以后,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更为严峻等等原因,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频率、重要性势必大为增加,这必然要求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决策建立更为严格的程序,更为严密的组织,进行更为科学的论证。由于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各种融资渠道大为拓宽,国家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直接投入却可能有所减少,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将更加多元化。

二是协作机制更加灵活。从协作机制来看,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科研机构或被推向市场,或是与应用研究联系更密切,高校与企业的交往也日益增多;随着技术市场的发展及对外开放,企业从外部甚至国外引进技术的渠道大为拓宽;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同行业企业之间在竞争之余,也越来越重视技术合作甚至结成技术联盟;同时,随着资本市场逐步走上正轨,企业还可以通过兼并来获取其它企业的技术。

三是保障机制更显重要。由于企业权力更大,肩负的责任更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频繁、对企业的影响更大。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保障机制并能稳定、可靠地运行,以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

四是评估机制更加主动。随着国有企业作为自主竞争的经营主体地位的确立,由国家出面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评估的方式,将逐步转变为企业因市场竞争的压力而进行的自觉行为。

三、相对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的特点

既然国有企业所处的大都是关键性行业,政府对这些企业在同等条件下的控制要相对严格,与这些企业的联系要相对密切,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大。再加上国有企业在中国本来就比私营企业起步早、规模大。这使得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相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是决策链条较长但程序更加规范。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国有企业所从事的技术创新项目对国计民生的意义更为重大,国家与企业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政府有时甚至亲自参与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或者是国有企业的有些技术创新项目被纳入政府的统一规划中,这使得国有企业的决策链条较长,甚至导致对于企业来说,它没有成为某些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主体。但由于国有企业的规模通常较大(特别是战略调整后的国有企业),其决策机构、决策程序通常较私营企业规范。

二是融资渠道更加畅通。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较为密切,国有企业通常更容易吸引到政府的投入;由于现在四大国有银行控制了大量的存贷款业务,而这四家银行及政策性银行无疑也受到政府的影响,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信贷;对于国有企业的上市融资,政府也会优先考虑。因此,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通畅。

三是协作关系更易结成。由于不同国有企业的资产都属于全民所有,其所有权都由政府代表,它们之间的技术合作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技术联盟也更容易结成;处于类似的原因,产业界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也更容易开展;即便在引进技术方面,它们也会获得比私营企业更多的照顾。

四是保障机制更加严格。由于国有企业自身体制上存在“所有者虚位”或称“所有者缺位”,企业的管理者在不能被正确激励的情况下,其决策行为有可能严重偏离所有者的利益。这同样反映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上。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国有企业必须建立更为严格的保障机制。

五是评价机制的政府色彩更浓。由于政府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代表,因此,长期以来政府主要行使着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权,而私营企业则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完成对本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 四、相对于一般中小企业,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中小企业来说,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加复杂,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更加深远,表现在技术创新机制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多层次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单位多,活动种类多,结构比较复。在每个层次、每个部门、每个环节上都有自己的创新问题。这些创新问题在性质上差异很大,很难由一个机构统一承担。因此,大型国有企业须在不同组织层次上建立相应的研究开发组织,形成多层次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

二是多部门的技术创新协作机制。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本质上不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不仅必须与企业内部的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并按生产和销售部门的要求展开研究和开发活动;还要与企业外部的销售和生产部门以及其它研究开发部门建立起密切的协作机制。然而,由于大型国有企业的规模庞大,体系复杂,上述协作机制的建立要远比小企业复杂得多。

三是多元化的产品服务经营领域。大型国有企业由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和充分运用自身经营资源的需要,其经营领域和产品线必然是多元化的。这就要求大企业经营的着力点在行业和市场,而不在具体的产品。因此,大型国有企业研究和开发的重点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一个行业的基础技术或基础工艺。

四是多对象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这是因为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不在企业领导人的个人判断,也不单纯在少数技术专家的灵感,而主要在于大型组织的群体力量、对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动的长期跟踪和系统分析、项目决策上的科学程序,以及在长期训练和操作中培养起来的高素质操作工人。

五是多目标的技术创新评价机制。评价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益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大型国有企业还承担者部分中观职能,还要考虑其由于技术创新扩散而带来的社会效益。

五、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完善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便成为其继续深入发展的动力。而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必要进一步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要大力加强政策倾斜。在当前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不足的情况下,政府的激励政策对于有效诱导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针对现实设计出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倾斜政策。

二是要尽快完善市场机制。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来说,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其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已经初步确立。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将是对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激励措施。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企业   技术创新  战略

   abstract: the enterprise technique innovation mean from the technical new speculation, it is an commercial activity to attain actual application, produce economic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technique research , technique development and technique combination. strengthening the enterprise technique innov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enterprise sel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inevitable path that our country realize the economy increasing change,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science and education strong our country” strategy. along with the thorough reform, especially after our country joined the wto, the foreign enters the civil market, market the competition more hard, our enterprise, especially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which want to exist and acquire development must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echnique innovation and core compet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chnique innovation on found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 analysi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imed at the curr  

   ent

   enterprise technique innovation.

   keywords: enterprise; technique innovation; strategy

   一、企业技术创新相关基本概念解析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其中,“技术的新构想”指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新构想;“技术组合”指将现有技术进行新的组合;“实际应用”指生产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采用新工艺或对产品、服务、工艺的改进;“经济、社会效益”指近期或未来的利润、市场占有或社会福利等;“商业化”指全部活动出于商业目的;“全过程”则指从新构想产生到获得实际应用的全部过程。

   (二)技术创新的类型

    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般而言对于技术创新的分类都是根据创新对象、创新程度、创新来源等角度来进行分类。

    1、按创新的对象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中创新对象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过程)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在产品技术变化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按照产品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又可细分为全新(重大)的产品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产品用途及其应用原理有显著变化的可称为全新产品创新。渐进的产品创新则是指技术原理本身没有重大变化,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进行功能上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

    工艺(过程)创新是指在生产过程技术变革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工艺(过程)创新也可分为在技术较大变化基础上采用全新工艺的重大工艺创新和对原有工艺进行改进所形成的渐进式工艺创新两类。

    2、按创新程度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两类。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性改进所引起的渐进性的技术创新。

   根本性创新是指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它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3、按技术创新的来源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的来源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型技术创新、模仿型技术创新和引进型技术创新三类。

    自主型技术创新是指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新技术并实现其工程化和商业化生产的技术创新。自主型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须拥有高素质创新人才和较雄厚的资金保障。

    模仿型技术创新指通过模仿已有技术成果的核心技术,并根据自我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技术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特点    

   1、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

    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区别在于基本手段,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而不是基于管理、组织、制度的变动。这里的“技术”是一种广义概念,它应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等;二是将这些流程、方法、技能和诀窍等付诸实现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装备;三是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中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

    2、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程度有较大的弹性

    从技术的发展来看,既存在技术的根本性变动,也存在技术的渐进、微小的弱变化。技术创新在概念的外延上,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也可以包括对产品、工艺的改进;在实现方式上,既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也可以将已有技术进行新组合而实现创新。而且技术创新的效益高低不能直接仅用技术变动的强弱和大小来衡量,它还与市场的销售量及市场份额、单件产品或服务的收益率等因素有关。

    3、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概念

    与技术发明(创造)不同,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活动,而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商业化,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商业价值(有时也包含社会价值)。

   二、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企业技术创新对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科教兴国”战略是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科技大会上提出的。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在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理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关系,努力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现在的30%提高到60%以上。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拼资源式的粗放型增长己经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现代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实践证明,企业搞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供给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振兴和发展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

    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的增长质量和效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途径。国有企业发展正在进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根本途径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在于技术创新。同时,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倍增器。高新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倍增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生命力就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后继发展的倍增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环境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的来说,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还远未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

   1、技术创新效率不高

   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效率的通用标准是:年均专利数量与国家科技人才数量的比值和单位r&d经费产出的专利数量。按照瑞士国际管理学院(imd)的统计分析,1998年我国研究与发展人员达到166.77万全日人工约当单位(fte),居世界第一位,而同期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分别只有96.27万、94.81万、47.02万和31.84万,分别只相当于我国的58%、57%、28%和19%。但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效率低下,按照imd的数据,每万fte产出的专利(包括国内专利和国际专利)件数,我国为10.8,而美国为1714.4,日本为1737.0,德国为1534.0,法国为1504.9,都超过我国的100倍;英国和韩国分别为984.8和554.7,是我国的50倍以上,印度也达到44.6。要是按照我国科技部的统计,结果好了一些,但是,每万个全时r&d人员年均专利产出也只是22.5件,不及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1/50,也只有印度的一半。我国技术创新效率低下还可以从r&d经费的专利产出上表现出来,我国每亿美元r&d经费的专利产出为46件,只有美国的51%,日本的43%,德国和法国的34%,英国的38%和韩国的72%。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国际上常采用以专利数和重大科技成果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量化指标。我国专利数总量增长缓慢,其中发明专利出现负增长。我国年均重大科技成果数与90年代初相比较,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根据科技部的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数约15万项。但是,部级科技成果的数量自2001年以来除个别年分之外,几乎逐年下降。其中重大科学理论成果的数量总体上也是呈下降趋势。2004年与2001年相比,研究机构、企业、高校和其他部门的重大科技成果数量下降的幅度分别为62%,73%,43%,7%。从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行业上看,工业下降50%,农业降幅达76%,医药卫生降幅为53%,其他行业降幅为11%。

3、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低     我国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我国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0——20年,一些产业的主体设备和技术还主要依赖进口,飞机、移动通信、软件等,国内市场基本上被外国企业所占领。

   1993年至199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4%,但是,高技术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不突出,高技术产业生产质量和水平不高,高附加值生产的特点还不显著。199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而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4.9%(1993年)、13.8% (1993年)、18.6%(1994年)。高技术企业的产值占gdp的份额也一直维持在1.5%至1.7%之间,而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家在1991年就达到了3%以上。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上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低。根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1995年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为3.2%,高于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但是在出口中高技术产品比重仅占6.8%,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远远低于这两个国家。以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信息产业为例,我国的计算机产量不到世界的1%,全国的产量还不到ibm一个公司(785亿美元)的60%;行业利润不及因特尔公司(69亿美元)的四分之一。我国集成电路的设计、生产技术基本依靠进口,软件产品质量差、功能单一,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

    可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成果的利用率低,不仅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滞后的原因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观念落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自主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滞后直接造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成果转化率低这一尴尬局面。

   1、技术创新的观念落后

   缺乏市场意识的传统观念,是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最大的思想障碍。企业是“企划事业的创新组织”还是“生产单位”,在中日两国的差异是很大的。在日本,企业是企划事业的创新组织,企业的本质特征或基本职能就是创新。而改革开放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实际上只是按固定方式和指令计划进行产品加工的工厂或车间,即“生产单位”。这种观念至今仍未得到根本转变。1

   在技术创新观念上,我国缺乏市场意识,将其理用来专指“技术上的小改小革”或“技术上的渐变性改进”,是一个纯技术学概念。2特别是目前一些党政官员和学者将“创新”等同于“创造”,或者将“创新”概念泛化,或者将“创新”说成是“创造新东西”而不提“市场成功”和“实现商业价值”,阉割了技术创新的本质内涵。

   2、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过程,而企业是实现这种结合的纽带与场所。因此,企业无可争辩地成了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与开发(r&d)是技术创新的上游活动,由于研究与开发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使得研究开发的重心越来越向企业转移,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其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向企业扩散过程中的中间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发达国家企业早已成为r&d活动的主体,而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情况是:企业的研发机构过少和r&d资源配置不当,r&d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增长速度缓慢。

   3、技工短缺,人才市场发育滞后

   最近几年来,劳动力素质低下这一根本性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与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之间的内在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企业技工短缺,技工队伍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技工断层现象日趋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一亿四千万,其中只有50%是技术工人。而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的比例超过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仅为5%。在我国现有的技术工人中,有近7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则与我们恰恰相反:技术工人中的高级技工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工只有15%。相比之下,差距之大显而易见,据报载:如今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的高级技术人才数量高出大约12个百分点。仅软件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的缺口就达40万人以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本,成为各国竞相夺取的对象。我国的人才状况不容乐观,其具体表现:公众文化教育水平低;人才短缺与人才相对过剩同时并存。

   4、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其有力措施

   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其有力措施表现在一方面企业知识产权权属不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虽使我国逐步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在保证一定的社会收益率的同时,充分顾及知识产权的私人收益率,创新的激励机制得以调整,但仍然存在创新知识产权权属不清的问题。我国专利侵权案的查处率很低。专利侵权案的查处率低是社会上假冒、仿制产品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专利侵权案行为处罚过轻。因此,在我国不少地方,仿制与假冒他人商品的侵权者往往是最大的获利者,而发明创造者却是最大的亏本者;付出巨大研发新产品费用的企业常常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而以不正当手段仿制的侵权者却常常是市场竞争中的成功者;经销真正的名优商品者往往盈利很少,而销售以次充好的仿制者却大发横财。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首先,我国企业不重视赋予创新成果以自主知识产权。其次,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流失严重。再次,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四、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制定相关政策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一)营造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一方面要求为其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另一方面相关制度保证和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为企业营造技术创新环境。

   1、完善我国社会制度(政策、法律)环境的措施

    ①彻底转换政府职能,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职能的重点是投资于教育,投资于基础设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科研体制要由以国家、科学院和高等院校为主逐步转变到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主。科学院和高校除了必要的基础研究外,大部分应当是应用研究,其课题更要让科学院和高校与企业联系、结合。

    ③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做到: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完善激励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完善专利制度;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

    2、构建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文化环境

   创建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加快观念转变,大力倡导鼓励创新、敢闯敢试、崇尚竞争、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新创业风尚,鼓励和引导企业探索建立创新文化范围。要做到:要树立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观念;要树立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观念;要树立鼓励竞争、崇尚合作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构建激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必须按照科教兴国和推进技术创新等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以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培育和繁荣创新文化。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1、切实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

   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经费投入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技术创新活动的空间规模和时间的持续性,是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具体做法有加强企业的自有投入,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积累;增加企业直接融资力度;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提高技术创新管理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主要由三方面反映:创新战略、创新机制论述、创新速度。技术创新战略决定和统率企业创新的具体行为。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良好的创新战略,是其能否顺利推进技术创新,赢得创新收益的先决条件。企业要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以及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做出的谋划和根本对策。高度重视自己的技术创新速度,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

    3、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不同于普通管理者,能够及时感觉和捕捉住各种机会,并能够采取创新行为获取创新利润。企业家的作用贯穿于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家常常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技术观念的创新者、技术手段创新的投资者、技术创新成果的采用与推广者、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企业家通过权利、感召力和创新精神,培育和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场所的文化氛围,通过自己卓越的管理才能,创造性地利用企业资源开拓商品市场,组织和管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4、提高研究开发能力。要继续推动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中心,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条件进行改善,并吸收独立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中来,以抓好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带动创新性的研究开发。对引进技术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开发有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和有较高附加价值的名牌产品、新产品,成为进入市场的有力武器。

    5、提高企业的制造能力。大量培养技术熟练的“蓝领工人”,提高企业的设备先进性,使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相适应。

    6、加强企业的营销能力。努力开发适销对路、节能降耗、降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以产品为龙头,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努力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工业性实验,促进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市场开拓能力,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制定正确可行的市场营销战略,建立起快速的市场反应网络体系,并与国际标准接轨,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企业市场预测和快速反应能力,促进创新产品的市场化。

   (三)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衡量、预测和分析,采取相应对策处置技术创新风险和不确定性,力求以最小成本保障最佳技术创新效益。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几项措施来规避或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最佳效益。

    1、积极利用风险投资,使创新投资主体多元化

    积极利用风险投资,使技术创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企业抵御和化解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由于技术创新是一项风险较大的活动,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足以承担技术创新的高风险。为此,企业应设法利用外部的风险投资,形成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共享创新成果、共担创新风险,从而在总体上增强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而且风险投资机构往往由一些专家组成,他们精通专业技术,具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和信息,能够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决策、技术评估和市场开拓等创新活动,有利于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2、增强模仿创新能力,减少技术和市场风险

    模仿创新虽然难以获得成功率先创新那样的高回报,但它却能有效回避率先创新的高额投入和高风险。在技术方面,一是模仿创新滞后进入新技术领域,使研发具有高度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可有效降低技术的不确定性:二是模仿创新可向多个技术先驱学习,选择成功的率先创新进行模仿改进,从而降低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三是模仿创新可充分利用率先

   创新在技术方面的溢出利益,包括免费获得大量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率先创新者的专利技术或许可,使得模仿创新的投资大为节约。

    3、加强合作研究,化解技术风险

    为有效化解技术风险,企业应积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研究,特别是要努力寻求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以充分利用外界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自身的薄弱环节和分散创新的技术风险。企业可以采用技术转让、项目委托、联合开发、人才交流等方式,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研究,以缩短技术开发周期,减少技术风险,同时往往可以节省研发费用。此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创新的战略,降低技术研发的难度,同样可以缩短技术开发周期,降低技术风险,并减少r&d费用投入。

    4、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首先,要增强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国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是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保证。企业领导者要把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并成立以厂长或总经理为组长的技术创新领导小组,对企业创新战略进行筹划和决策,以保证创新思想的有效传播,使企业创新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的规范化管理。为了能够适应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的要求,企业组织的构建应具备一定的柔性、敏感性和适应性,以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同时,企业应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并给予创新人员适度的分权和灵活性,以提高技术创新管理的成效。

   再次,要提高技术创新决策的科学化。一是企业要提倡群体决策,通过共同目标的建立和广泛授权,让更多参与创新的人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二是争取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靠互联网络、数据库、知识库等现代化工具,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使企业在最大程度上把握有关技术与市场的变化,从而减少因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最后,要建立高效的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为了减少创新过程的风险,必须加强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促进从创新项目的立项、研发、设计、制造到营销等环节管理的科学化。同时,在创新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应对项目的进展进行适时监控,保证创新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从而减少创新过程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注释:

   1、陈文化著.腾飞之路一技术创新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第357页。

   2、1956年,日本的《经济白皮书》首次引入技术创新概念,并解释为“技术革新将对经济产生极为广泛的影响,将促进经济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4月.

   [2]鲁开根,汪大海.核心竞争力[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7]战丽梅.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现代情报,2005,(12).

   [8]韩之怡.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有色金属工业,2005,(12)

   [9]路金芳.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活力,2006,(01)

   [10]刘助仁.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探讨综述[j].理论前沿,1992,(19)

   [11]安立仁,张建申.试论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前提和条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02)

   [12]宫衍秀,李明光.企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0,(04)

   [13]汪波.知识经济与企业技术创新[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01)

   [14]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j].中国经贸导刊,2000,(06)

   [15]浦玉生.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j].科技管理研究,1989,(05)

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R&D;自主创新;成果转化

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截至2012年宁波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3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8年的1156.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42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08年的13.22%增加到2011年的28.7%。高新技术企业对宁波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但是在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创伤还没消除、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宁波,出口受到重创,只有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带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一)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情况

2012年,宁波市655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8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53.5%。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8%,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4倍。由于这三年高新技术企业家数不同,不能做绝对值比较,从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看,2012年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2011年较2010年有所回落,但2012年大幅提升7个百分点。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带动下,2012年宁波市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25.11%,占GDP的比例为2.04%,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98%)高出0.06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二)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情况

近几年,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成效明显。从2009年专利授权量成功突破1万件以来,宁波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快速增长。2012年,宁波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首次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专利申请量为73647件,同比增长54.8%;专利授权量59175件,同比增长58.5%,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65件,同比增长27.1%;全部纳入统计的712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年专利申请数量963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778件;获得专利授权555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00件;企业累计拥有的有效专利总量达到18021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103件;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家有效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25件和3件。

(三)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明显。2012年全市纳入监测的664家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全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960.3亿元、工业销售产值1904.3亿元、新产品产值1091.7亿元、出货值50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5.0%、6.9%、1.6%,实现利润总额171.6亿元,同比下降12.8%。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货值分别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 664家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新产品产值、出货值占全市66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类指标的比重分别达到16.8%、16.8%、45.2%、19.1%,实现利润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利润的33.0%。虽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率同比下降12.8%,但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同比下降15.2%。

二、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困境

(一)传统产业结构制约创新

宁波市的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形成了“轻、小、集、加”的产业结构基础和框架,目前已形成服装、文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密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家用电器、精细化工与生物、模具等优势制造业。宁波市工业经济中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工业经济大而不强。从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领域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聚集明显,而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其他高新技术领域所占份额很少。因此,尽管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且技术含金量偏低。从高新技术企业产值、R&D、发明专利、新产品销售率等指标来看,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其创新较少有产品创新,多是模仿式的工艺创新和结构创新;较少有重大突破性的创新,多是渐进式的改造。由于受本身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宁波市发明专利占比较低,在专利结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企业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宁波市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承担科技研发的高风险。调查统计显示,近三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仅占总销售收入的4.5%,而R&D经费支出更只占销售收入的1.7%,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明显偏低。而且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R&D人员仅占总从业人员的7.6%,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总从业人员的1.7%,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只占总从业人员的0.8%。经费、人员的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薄弱,技术储备不足,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的重复和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从高新技术企业评审材料可以看出,在知识产权这项指标中,大多企业没有发明专利,都是实用新型。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较容易通过,且从申请到授权时间短。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宁波高新技术企业受影响很大,复审不能通过的企业大多是因为成长性没有达到指标要求,宏观因素影响较大,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自主创新不足,缺乏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尽管宁波市近两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位居15个副省会城市之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产出低。宁波市科技成果(含专利)的总体转化率为66%,其中高校转化率不足20%。其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不够完善、转化过程风险高、市场导向性不足、成果供给方和接收方信息不对称、为申报科技项目而申报专利,科研与产业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在科研体制层面,科技人员服务产业的创新动力机制不完善,研发成果与市场的结合度差,一般实验室里出来的成果最多只进行到小试阶段,在这一阶段,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能否进行产业化大批量生产还是一个未知数,造成转化困难。高校、科研机构往往只关注技术的先进性,忽视市场需求,成果本身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差距,而企业需要的创新成果则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

三、提升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宁波市2013年年初下了发《关于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意见》,根据该意见,到2016年,宁波市将培育135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年产值超5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尽快提升宁波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宁波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工业强市的决定》、《关于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宁波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型。为实现该目标,应鼓励全市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对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金量和附加值。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及重点工业的产品改造。在新兴战略性产业方面,通过税收、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政策引导企业向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生物、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加速新兴战略产业与现有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新兴战略产业与重化工业的融合发展,信息产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支持重点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嵌入式改造、系统集成的重点信息化示范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自主创新宣传教育。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创新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他们往往有很好的科技项目,但是需要孵化培育。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资合作,对产学研资合作共建的研发机构及其研发项目优先资助;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走进企业定向开展科研或技术攻关的项目实施财政奖励政策、资金支持、人才鼓励;加强人才支撑,统筹各类人才发展资金,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以科技为基石,以质量和品牌为两翼,实现从科技、产品到品牌的腾飞。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为了促进成果转化,宁波市2014年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从三方面提出11条重要举措。首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优先奖励已在宁波市实现成果转化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宁波市将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启动建设集合科技成果展示、技术评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五大功能的“一站式”科技大市场。同时,应引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培养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投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指导,扎实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复审工作,重点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生命健康、研发与创意设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发掘与培育高新技术后备苗子企业。强化科技计划导向,大力扶持重点研发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及联合攻关项目,优先支持高成长性产业和优势制造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帮助各级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构筑多层次创新平台,完善区域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各类研发机构的集聚基地、高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输出基地。进一步加快科技创业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孵化器,增强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卜庆军.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证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Z].杭州市科技局科技情报调研课题,2010.

[2]陈月艳.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商业文化,2011(09).

[3]吕友利,刘斐.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