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感悟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9:22

生命的感悟作文

生命的感悟作文篇1

你好!最近学习顺利吗?学习压力大吗?我们最近学了关于生命的四课,他们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触摸春天》一课中,我们知道它讲了盲童女孩安静抓放蝴蝶,让我们为安静的这种神奇的灵性而感到惊讶,文中有一句话是“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我们想象着她到底看到了什么?她看到了月季花对她微笑;她看到了翩翩起舞的蝴蝶;她看到了蓝天上悠闲飘着的云彩;她看到了在小径上做操的人们……她还描绘出了自己多姿多彩的世界。她感动着我们,她让我们明白了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永生的眼睛》一课中,讲了作者从不明白父母为什么捐赠器官到明白,文中的“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这句话,表现出作者已经明白了这个她深思了好久的问题,文中的父亲让我们明白,我们应该心系别人。

《生命生命》一课分别讲了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我们明白了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白白浪费它,要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多姿多彩。文中的一句话“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启示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我们要用它为社会做贡献。

《花的勇气》一课写了作者看花、探花、盼花、最终看到了花几件事,展现出了花在冷风冷雨中的那种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这句话,更加表现出小花在冷风冷雨中不恐惧、不害怕的那种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几课讲了生命在于创造,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生命在于奉献,就像巴金说的一句话:“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生命在于珍惜,我们要珍惜生命,让它为社会做贡献;生命在于勇气,就像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珍惜生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祝:

学业有成

生命的感悟作文篇2

张云腾

夜晚,我和朋友在草丛中捉蛐蛐。忽然,我看到了一只蛐蛐,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并把它放进瓶子里,只要扣上瓶盖,它就不能飞出来了,但它拼命地撞击瓶盖,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瓶子中跃动,我忍不住放了它!

有一次,我在泰山旅游,看到了一棵松树在岩石之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那棵松树的生命是多么顽强啊!即使它可以在岩石当中不屈生长,我不禁想和它拍照留念!

有一次中午,妈妈正在煎鱼,煎着煎着,我忽然看到了那些还未煎的鱼,它们虽然已刮去鱼鳞,剪去鱼鳍,但是它们却在那里颤动,它们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

生命,一个美丽的名词,它值得你去珍惜,也值得你去感悟,更值得你去尊重!

生命的感悟作文篇3

人的一生无非是用三个词来形容:事业,金钱,生活;而这三个词又可以说成是“命运”。每个人的命运都把握在自己手中,就看你怎样对待它。如果你遇到了挫折,但是你很努力,那命运是决不会亏待你的,你一定会像“依米花”绚丽地绽放的。

在非洲,有一种叫做“依米”的小花。在它还是很小的时候,它很平常,就像一棵小草。在草丛里,人们会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一棵小草,完全忽视它的存在;在美丽的花从中,它更是被遗忘,谁会想到在鲜艳的花中还会有一种酷似草的花呢?但是正是因为它不引人注目,所以它想“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在白天,它沐浴着阳光;在夜晚,它吸吮着露珠,为绽放的那一天作准备。终于有一天,它绽放了!多么美丽呀!四个花瓣闪烁着四种不同的颜色,晶莹剔透,如玉石般。花蕊透着淡淡的绿色。也许是天神嫉妒它吧,这可爱的“花仙子”一生却只能灿烂一次,在它开花时沉浸在快乐中时,同样它要面对的却是死亡。仅仅两天的工夫,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我们不会像依米花一样“一生只能灿烂一次”,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奋斗一下,灿烂一下呢?

我曾经读过一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有一个舞蹈班,那个班的舞蹈老师是两个盲人姐妹花。刚开始,谁都没发现她们是盲人,因为她们舞姿优美,动作标准,没有一点瑕疵。但是毕竟她们不是健全人,做有些事还是不太容易,所以被学生们发现了,学生们都十分惊讶,从此上舞蹈课就更认真了。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和这个舞蹈老师谈心时,不禁抱怨到:“老师,上帝对您真是太不公平了!”老师笑笑,耐心地说:“当你敲上帝的门时,上帝不在家,这是你是要再继续敲还是垂头丧气地回去?……”是啊,在我们敲上帝的门时,上帝总是不在家,但是如果你继续坚持,你肯定会等到上帝的。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的,愿每个人都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生命的感悟作文篇4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坚强的生命。

暴风雨在突然间倾盆而下,黄豆般的雨点“啪啪”地落下,万物都垂下了它们高傲的脑袋,失去了以往的生机,但唯有一种小生命——草,它们倔强地仰着头,用蔑视的目光看着暴风雨,以柔弱娇小的身躯奋力抗争着。没有人为它们遮风,也没有人为它们挡雨,尽管雨很大,但它们屈服了吗?向暴风雨求情了吗?没有,它们用一种最顽强的毅力拼搏着、奋斗着。用各自的体温与热情感染着整个集体,仿佛在说:“加油啊伙伴们,风雨之后见彩虹!”终于,它们坚持到最后,它们胜利了,它们以最坚强的精神驱走风雨,迎接彩虹。你看!小草们在雨后仿佛换了一身新装,脸上得意地微笑着,欢呼着,庆祝它们的胜利。从小草身上,我第一次那么深地感悟到坚强这一伟大的生命价值。

如果说小草是坚强的,那它更是默默无闻的。

生命的感悟作文篇5

关键词:生命课堂;语文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领悟教材文本,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感悟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可当学生在相关场合的谈论中,却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没有很深的印象。为何于此?原因是教师少给了学生生命灵动的际遇。

一、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当应“读”为先

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质地是那样的优良,无论是现代白话文,还是古诗文,其优良的质地是人们所共睹的。文本的字里行间蕴藏着极为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这样质地优良的美文,如果高中学生不去理想地读,那教学的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所以,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应以“读”为先。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潜心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几十年,他的经验可以一言以蔽之:教会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因此,无论是对教材中的必修课文,还是选修课文,都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读。高中生阅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阅读氛围。尤其是那些抒彩极浓的作品,让学生去读需要进行相关的气氛渲染。如教学的《沁园春・长沙》时,在让学生以“读”为先的具体实践中,可以在学生朗读时配置以与伟人诗篇情感基调相一致的乐曲,渲染比较理想的“读”之气氛。学生在读着《沁园春・长沙》时,聆听着金戈铁马,产生一种感觉:的《沁园春・长沙》气吞万里如虎,伟人之作品气壮山河!让学生去“读”为先,对于相关的经典作品,还需要学生能够形式多样地读。如的《沁园春・长沙》,就可以让学生诵读,还可以完全让学生去吟读和唱读。

二、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当以“悟”为本

语文课程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其语言魅力十足。学生的阅读感悟其本身应当是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语文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阅读感悟,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想局面,切不可以教师自身的感悟去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没有理想地让学生去读、去感、去悟,所形成的不理想的阅读感悟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平时的测查,尤其是高考冲刺前的多个模拟考试,多数语文教师发现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相对牢固,但对阅读感悟的主观判断题表现出一反常B的现象。学生对主观判断题的一反常态,其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缺少以“悟”为本的硬功夫。叶澜教授在论述教育改革时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实现学生的以“悟”为本,必须真正建立学生以“悟”为本的自主地位,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悟”,还当不去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悟”,如果在学生阅读感悟中,教师草率而又简单地否定学生的“悟”,那学生自主之“悟”的地位根本建立不起来。建立学生以“悟”为本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当只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是应当去认认真真地“坚守住”全部学生的学习。

三、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当以“辩”为桥

语文生命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满着生命的灵动,充满着生命的气息。学生的阅读感悟是一种充满个性意义的行为,但教师也必须看到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学生对所阅读的作品也极为容易走向阅读感悟的死胡同。从如此之意义上说,高中学生的阅读感悟也需要运用一些学生辩论的形式。虽然不能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去替代学生的个性感悟,但对相关作品的感悟还是需要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辨识。如教学《触龙说赵太后》时,作品中的触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赵太后又怎样?虽然学生通过阅读,已经比较理想地掌握其“说”的原因乃至方式和过程,但对“说”还比较模糊,没有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也还没有产生比较正确的感悟。在教学时,让学生围绕两者进行辩论。让学生进行辩论时,首先将学生划为两个组,一组辩论触龙,另一组辩论赵太后。学生在辩论时,比较理想地站在这两个人物的角度,从触龙怎样才能说服赵太后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辩论。从学生整个辩论的过程和结果看,还是恰到好处的。学生的辩论不仅仅理清了文本的思路,也不仅仅领略了古代政治家的论辩艺术,还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辩论的勇气和胆量,培养了学生辩论的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生命的感悟作文篇6

关键词:语文美;生命美;自然美;亲情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学生能取得好的成绩,才是王道。我们可以试问一下,学生在解答着那些此段文字展现了某某美时,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还是只是死板的,跟着教师的规定模式答题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门充满美的教材,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中所包含的美。诚如罗丹所言,“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美,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向学生进行审美观的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和感悟中体会语文的美。

一、立足语文教材,感悟生命的美

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感悟语文的美,感悟生命的壮丽,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生命的唯一性和珍贵性,使学生学会善待生命、感悟生命。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性格塑造期,正确的思想、恰当的引导会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弱者,要坚强,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上课时,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内容,并了解海伦・凯勒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感悟到生命的美。

二、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诗人说到处都风景如画,都可以作为古诗里面的意境,随时都会出现美丽的事物。在语文教材中,也处处彰显着大自然的美。自然美包括日月星辰、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所以,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在体悟文本的字词句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如,在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句子进行分析,如,“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这句话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让学生细细分析文章中的句子,使学生在体会的过程中分析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然美,感受到中国园林的艺术成就。

三、亲情如歌、如诗、如画,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感知,去体悟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让学生通过和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对比阅读,让学生在不同的描述中感受出父母对子女的爱,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亲情的伟大,感受父母的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使学生在品味、体悟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语文的美,并逐渐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生命的感悟作文篇7

关键词:用心感悟真情作文

情感是写作的血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心存感动便会作出优美的文章来。下面谈谈我针对学生作文时虚情假意、枯燥无味的状况,培养学生用心感悟真情的例子。

一、用心感悟生活的真谛

当前,学生作文时,叙述事情总是停留在记“流水账”上。针对这种情况,我启发学生:我们评价一个人时,说某某人悟性很高,这实在是一种很高的赞赏。会感悟的人,对平淡无奇的事情,都会产生奇想,直至想到源头、规律,甚至生命的真谛。并举例:某同学写了篇《草花的启示》,写的是他和同学买草莓后,约好看谁的先开花。他把草莓种在花盆里,枝叶稀少、矮矮小小的,而同学的则种在地上,枝叶肥厚、雄壮高大。这使得他失去信心且被同学的草莓深深吸引,天天都去同学家看草毒。结果,想到他自己的草莓先开花了,这给他巨大的震撼:这小花在我丢弃它时却生长开花了,这不就像当时我和同学约定时我的必胜信念吗?只是我的信念早已丢失了,而它却生长着。这是它对我漠然处之的无声抗击。由此他感悟到:一定要相信自己,因为自己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不要总是在与别人风景的对比中迷失了自己,忘了自己这边风景独好!这就是“于微细处见精神”的注脚。看这样的文章,不会昏昏欲睡,不会“怨声载道”,给人的教育和启发绝不比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报告来得差。

二、用心感悟生命的意义

人生天地间,生命最宝贵。但学生却不能感悟到生命的意义。我点拨学生: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肉体形式,让我们能在这缤纷世界走一走,该是人生最大的幸事与乐事。虽有坎坷不平,虽有怨愤连连,虽有酸甜苦辣五味瓶,但细下心来想一想,惟有这样,人生才觉得有滋味。只有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拨动读者心灵的琴弦,奏出动听的乐章。一代枭雄曹操的诗文被后人公认为站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境界,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充盈共中,读曹操的诗文,令人回肠荡气,痛快!我想这与其诗文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感悟有关,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登如朝露,去日苦多”,让我们感到生命太短暂了,就是活上一百岁,还是有“几多未了缘”;人生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天不助我也。在常人看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曹操还有什么痛苦?可活生生的曹操却有太多的“去日苦多”,正因为有这种强烈的生命感悟,曹操才写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鼓舞了多少老有所为者。如果我们把曹操的诗改成“对酒当歌,春风席卧,如水漾漾,快哉几何?"其味就不同了,境界也就不高了。再想想那些粉饰太平,歌舞升平的文章之所以失去生命力,也就是因为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所致。

三、用心感悟人性之善

有些老师总爱把同情怜悯看作是小资产阶级情调,其实能怜悯有同情心正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亮点,是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这正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所缺少的。我启发学生:孟子强调人要有“侧隐之心”,要有一颗善心。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能保证明天会怎么样,因此人与人之间就应该珍惜友谊与感情。当人有灾难时,绝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幸灾乐祸,而要“掬以同情的泪水”,伸出友谊之手拉他一把。这种人性之善表现在文章中,就是要同情弱小,同情下层,同情下岗工人。只有有同情心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不仅要同情人,也要同情动植物,因为从生命的本质看,人与动物是一样的。老舍的《小麻雀》,李叔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都表达了这一种思想;大诗人白居易写道:“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都是同情怜悯的典范,都是一颗大善心。有善心的文章,自有境界,自成高格。

四、用心感悟人性之真

针对学生作文时的虚情假意,我启发他们:《红楼梦》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虽有各种理由可找,但其丰富的人性之真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坡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文豪,是因为他把人性之真融合其中。在他的诗文中,有些看似消极的语句,却是充满人生至真的情,“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你看消极不消极?人生怎能“飞鸿踏雪泥”呢?应该“雄纠纠,气昂昂”才对,但细细一想,真的有道理。再看“人生如梦,早生华发”,但转而一想又是那么的真切和真实。有位高三同学写“百事可乐”,其文充盈着人性之真。她说:寻找,永远是件辛苦的事,何况是无形无色无味的快乐。中国人从来讲究一个缘字,万事随缘嘛。快乐也不例外,同样需要“无心插柳”,随缘而来,随缘而去。只要我们每天生活着,就是人性之真、就是快乐。只要你有颗乐心,看到的自然是真景,久而久之,怕不成乐人也难。不信?试试。若你是一个又老又穷又病、垂死的老翁,如何?是否有些伤感?可有人不这么看,其中自有人性之真可言:“天地之间人为贵,我是人,此一乐;人以男子为贵(仅指古代),我是男子,此二乐;人难免一死,我却九十五岁,此三乐。至于贫,那是士之常,死是民之终,愁它作什么?"及而广之,就不难体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独得之乐,那种人性之真。

本来嘛,万事万物都具两面。高不成,那就试试是否低可就。逛街没钱,可至少饱了眼福。挤车不成,说不定下一辆就只有你一个贵客。“牙痛的人想,世界有一种人最快乐,那就是牙不痛的人。”可你我都不会只因为自己有一口好牙而整天快乐。看来,快乐和美一样,不是没有,只是缺少发现快乐的眼睛。有时,享有也是一种快乐,可惜,我们的心常常麻木,反而不能用心去感悟人性之真了。

五、用心感悟人性之美

针对学生作文内容枯操无昧,我启发他们: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括》其实是他内心世界的“忏悔”、心声泪痕,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小说人物形象地表述出来,从而感染读者;卢梭更加直言不讳地用“忏悔录”作自己的书名。文学作品中感人最深的地方往往是作品人物灵魂深处的忏悔.把这灵魂深处的忏悔写出来就表达了人性之美。最近播放的电视剧《苏小小》,结尾处谢松斋内心深处忏海,真是声泪俱下,看到这里没有

生命的感悟作文篇8

一、关注考生的自我感悟能力与联想、想象能力

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都注重对考生作文感悟能力的考查。分析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写作要求可以发现,“自选角度”“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看法”“体验感悟”“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等词语成了作文试题写作要求的关键词。透过这些词语,我们看到了命题对考生写作的“自我感悟”能力或显性或隐性地提出了要求。从对17套试卷的综合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感悟所涉及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从内容上来说,包含了文化、科技、人生、生活等方面的。如湖北卷(科技的利与弊)的感悟点在科技与文化上,浙江卷(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广东卷(你想生活的时代)、全国课标卷(船工与漆匠)、全国大纲卷(放弃顾虑)、上海卷(心灵闪过的微光)等题的感悟落点则在对人生的认识与选择上;北京卷题(铁路巡逻员的故事)的感悟点在平凡的生活上,山东卷(孙中山名言)、江苏卷(忧与爱)的感悟点则在时代责任感上。

感悟能力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基本能力,也是考生写出富有独特思想的作文的必要条件。感悟能力的基点建立在考生独特的生活感受与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上。高考作文对此提出明确的要求,或命题思路朝此方向设计,我想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作文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观点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考作文不仅要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考查考生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思考及思想。也就是说,高考作文应立足于语文能力考查的基础,重视对考生思想层面的审视,通过作文来考查考生感悟思辨的深刻性和联想与想象的层次性,这有利于高考作文从重形式、重语言向重思想、重语言、重形式三维结合的转变,是对以前高考作文(也是对中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重形式轻思辨、重感性轻理性的一种冷静的思考与拨正。可以预见,对这种能力的考查是将来~段时间内作文命题的主流思想或主流方向。

近年,大部分省在命题时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考生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更侧重于义理和情理。这应该是命题者对作文命题的一种冷静思考的结果:凸显作文理性和情理的联想、感悟和思辨力量。这给高考作文训练与复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向,我们应很好地研究,并以此来指导作文训练与备考。

二、关注现实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出发点。一个让考生一看就傻眼的作文题目,从考试命题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失败的;从人本主义角度来看,更是不人道的。高考作文应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写身边的事、熟悉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考生去关注现实,关注自己,关注人生,才能避免考生无病,避免套构作文和虚假作文的出现。

“关注现实,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所坚持的一条原则。今年全国大多数作文命题体现了这一原则,做到了命题“三贴近”,即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这种命题思想是非常正确的,也是一个好的导向。

如大纲卷是用农村生活的材料来命题。命题的选材立意应该是针对当前社会人心浮躁、顾虑过多、压力繁重的现实,主张消除顾虑,轻装上阵,甩掉包袱和压力,脚踏实地,稳稳当当地用心生活,做好眼前的事,担当起当前的责任,命题的现实性很强。上海卷虽然用的是言论性材料,但材料本身是比喻型的,考生只要稍作联想就可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材料中的“微光”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不经意间把身上美好的东西丢掉了,应该说这也是一个联系现实、启发人们思考生活的一道好题。

从内容来看,今年考查考生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彰显考生个性的题目明显增多。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生活。”因此,关注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感知他们的所思所想,并引导考生进一步地去思考社会、思考生活,正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切入点。这一切入点全国似乎是不约而同的。除了上面说的大纲卷、上海卷、浙江卷外,全国课标卷、重庆卷、江苏卷等试题都有浓厚的生活情趣,都将考生置于现实主义的社会语境之下,突出了对考生把握、认识与思考社会和生活能力的考查。这一命题思路说明了培养考生关注、认识与表现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今后作文命题的一个方向。

从2012年全国的高考作文中,我们不但读出了社会对多元文化、多元生活的接纳,也读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渴望的冷静和安宁。从以上分析来看,我们在作文复习中不能不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走入生活,从而去接近、思考社会上的多元文化、多元生活的问题,并指导他们辨析、认识主流文化,从多元文化、多元生活中汲取写作的营养,从主流文化中学习文化、提升思想。据此,笔者认为,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从生活出发,为作文立意,为作文构思,应该作为今后高考作文复习的一个重点。

三、关注价值引领,彰显精神涵养

生命的感悟作文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悟

感悟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顿悟”,改变了以往以教师的教授为主体的灌入式教学模式,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已经处于次要地位,相反,如何使学生实现从依赖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的过渡,以及如何使学生真正的有所“感”,有所“悟”,成为教师面临的重大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去探索“导”的艺术,“导”的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途径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丰富的记忆表象是再造想象的基础,而经过再造想象重新组建的意象世界,又可以作为记忆表象进行储存。我们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该指引学生利用其自身拥有的记忆表象,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将抽象的单一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形成一个富有个性色彩的意象世界。

1.将不同的作品中描绘的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意象或人物等进行归类、对比,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古诗《静夜思》时,引导学生对月进行感悟,在宁静的月亮下,人们的大脑会开始遐想,每个人想到的都会不太一样,我将对月的诗句描写分为几类:第一,望月思乡,这是人类咏月的永恒的主题;第二,月的阴晴圆缺变幻的规律;第三,月的永恒存在;第四,月的多种意象,如“月明如镜”“残月”“朦胧月”“烟月”“水月”“霜月”。通过对每一组诗句的解读,使学生有所想象和感悟。

2.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去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优秀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常常会存在着一些“模糊的空白”,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激发和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这种空白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即所谓“无言之美”。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空白,开启心理想象之门,进行填充,使文学作品显得更加丰富、深刻、生动。在填充的过程中,学生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所感悟。

二、鼓励学生质疑

发明家保尔·麦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就是你不问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感悟,古希腊的鲁塔克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我在课堂上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激发他们大胆质疑的热情,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感悟。比如,在教学《诗经.伐檀》时,教参上将《伐檀》定位为写劳动者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诗篇,讲完这首诗后,我鼓励学生大胆向传统的权威的观点发难。一个学生就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诗中三段都写到河水,“河水清且涟漪”“河水清且直漪”“河水清且沦漪”,描绘了河水“清静柔”之美,“一切情语皆景语”,如此美景又如何与愤怒残酷联系起来?我立即予以赞扬,肯定了该学生的质疑,紧接着就这个问题师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赞成传统观点,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描绘的是一位美丽少女坐在河边,看着心中爱慕的青年男子专注伐木,伐木声坎坎悦耳,进而联想到这位男子家庭殷富,勤劳能干,每段结尾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可理解为:这位相公啊,可不是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人啊!如此道来,合情合理。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伐檀》有了全新的解读视角,更深入的意境,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在质疑中思索、感悟受益匪浅。

三、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入境,获得深刻感悟

例如组织一堂名为“感悟生命”的话题讨论课,我为学生播放着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一幕一幕,“快!快跑!小心点!小心点……”在四川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那如此凄厉的声音!到处都是废墟一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为学生描述了一位英雄,这个英雄的名字叫谭千秋,是一名高中教师。在地震发生时,正在给学生上课的他义无反顾地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佑着身下的四名学生。当沉重的水泥板塌下来时,这四名学生依然在他那有着巨大力量的臂膀下安全地趴着。这四名学生活了下来,而谭千秋老师却在一声声巨响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学生们都很沉痛,进入了深刻的思索中。随即我提出三个问题:如何关注与生俱来的生命?如何看待死亡?人们的生命意识淡薄,你是如何思考的?通过讨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一位学生谈到她以前总是想到自己的亲人有一天要死去,便很伤心,通过这次讨论,使她悟到家人的离去只是身体上的隔绝,而心灵是不会遭到遗忘的,只要带着充满爱,充满感激的心去体味人生的潮起潮落,无论是自己的死亡或是家人、朋友的离去,我们都不会再畏惧了。除此以外,有的学生谈到生命的价值,谈到要热爱珍惜自身的生命,同时还要珍惜别人的生命,不仅要珍惜人类的生命,更需要承担对具备连带关系的生命责任。学生们都对生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感悟,这样的课堂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课堂。

可见,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便会感悟很多,余秋雨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旬都要由自己的心灵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是无法诉诸言表的。”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解放他们的嘴,解放他们的思维,这样学生才会有所感悟,有所创造,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被实实在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金元浦.文艺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邹贤敏.于漪:追求综合效应[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生命的感悟作文篇10

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倡导多元感悟,尊重独特体验,出现了“日出江花一片红”的好景象。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还只是“几枝出墙的红杏”,“满园的春色”仍被关在“柴门”里边,虽然风景独好,但望眼欲穿,也欣赏不到美景,有时课堂上甚至启而不悟,竟看不到“一枝红杏”。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打开这扇“柴门”,让我们欣赏到“满园的春色”呢?我们应该用动态生成的观点,解剖课堂教学,寻找开门的钥匙;用呵护生命的理念,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感悟,让我们欣赏到“满园的春色”。

一、读之愈深,悟之愈奇――关注朗读,在深读中生成多元感悟

对文本的理解离不开读,对文本的深层感悟离不开读,要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多元感悟更离不开读。因此,教学中只有对文本接触得越多,读的实践越多,感受才会越深,感悟才会越奇;只有读熟了,熟读了,情感得到了感染与熏陶,学生才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才对课文中的人与事、作者的立意、语言文字的优美与否产生独特的感受与评价,才会从多角度去谈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才会开出“多元感悟”之花。

如《鸟的天堂》的教学片断。

师:“新的生命在颤动”到底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请同学们读课文的有关段落,谈谈自己的见解。

生1:我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棵富有活力的大树,从它的每一片绿叶可以感受到这种勃勃的生机,所以说是“每一片绿叶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2: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这一簇又一簇绿叶,在晚霞的映照下,绿得鲜亮,绿得发光,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生3:我觉得绿叶本身并没有动,但是这满树的叶子翠绿欲滴,在灿烂的红霞照映下,发出了夺目的亮光,作者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就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眼前有一些绿色的光点在闪烁,所以就产生了这种感受。

师:多深刻的感受呀!那么,你们能读读下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4:下文告诉我们,这儿鸟很多,这时虽然已是黄昏,鸟儿躲在大榕树上,但会偶尔扑扑翅膀。当鸟儿扑翅时,绿叶就晃动起来。可是绿叶太多了,“不留一点缝隙”,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却感觉到了生命的颤动。

师:此时,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

生5:这是大榕树那顽强生命力的体现。

生6:这是作者对大榕树那顽强生命力由衷地赞叹。

……

一个问题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再读课文,产生情感体验,多元感悟也在深读中自然产生。

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注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多元感悟

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教学本身就是形形的对话。”教学过程就是以教材为中介,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是三者愉悦的精神交流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了独特感悟存在的价值,感受到了精神相通的愉悦,感受到了心灵成长的幸福。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如对《鸬鹚》一文中的“悠然”一词的教学。

师:你从“悠然”一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渔民坐在船上,非常悠闲自在。

师:渔民悠闲地坐在船上,他可能在想些什么?

生2:我坐在这里,吸着旱烟,多舒服哇。

生3:等会儿我命令一下,鸬鹚就会给我捕上好多好多的鱼。

师:同学们再轻轻地读一读这个句子,这时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生4:这是渔人胸有成竹的流露。

生5:这是渔人对生活的满足与自我陶醉。

生6:这是渔人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案例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与情感交流,完美地展示了学生从对文本表面理解转化为对文本深层感悟的动态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把“悠然”一词建构到原有的知识系统当中,感悟到了这一词所表达的深远意境,而且还闪现出了创造的火花,充分展现了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感悟的生命色彩。

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关注质疑,在释疑的过程中生成多元感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之火种,是燃起感悟的烈火干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认知活动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他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而应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向教材质疑,向教师质疑,向同学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一位教师教学《五彩池》时,有个学生突然提问:“老师,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位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释疑、感悟文本的呢?

师:五彩池能游泳吗?

生1:能游泳,这里的水那么清,那么绿,肯定能!

师:真的能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说说五彩池到底能不能游泳。

生2:我认为不能。因为池底有许多石笋,石笋尖尖的,到这儿游泳很危险。

生3:五彩池不能游泳,因为这儿的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可以碰到它的底部。这么小的池,怎么能游泳呢?

生4:你到这儿游泳,他也到这儿游泳,这样会破坏这里的环境,会污染这里的环境。

……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教师从学生突发的问题入手,引领学生走过了释疑的路,学生从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五彩池的美,感悟到了要注意环保,这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关注表达方式,在揣摩中生成多元感悟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表达同一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词语和句式,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还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读者在阅读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揣摩文章的篇章结构,揣摩作品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在揣摩的过程中,多元感悟文本。

如《燕子》一课的第一自然段,这是一个典型的状物段落,作者改变了以往课文经常使用的“什么怎么样”的句式,用“怎么样的什么”这一独特的句式和明快的笔触来描写这只小燕子。教学时,我用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这一自然段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言的精妙之处,进而感悟燕子的形象。

1.小燕子非常活泼可爱。一身羽毛乌黑光滑,一对翅膀俊俏轻快,还有一条剪刀似的尾巴。

2.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条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通过比较,学生感悟到,作者笔下的燕子“是一只机灵轻巧的燕子”“活泼可爱的燕子”“是一只充满活力、充满生命的燕子,是春天的象征,是春的使者”。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只燕子的活力与可爱,同时也领悟到了文章表达方式的精妙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