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总结大会发言十篇

时间:2023-03-16 13:52:00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篇1

20__年,扬州__尼龙制造有限公司在__镇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喜人的业绩。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动力,进一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力争20__年开票突破8000万元,利税达1000万元,其中税收过700万元。争取20__年开票过亿元,利税超20__万元。主要措施是:

一是加强合资合作,做大做强企业。目前,我公司与美国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合资合作的电梯传动件项目,在镇党委、政府鼎力支持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下阶段,我们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制订详细施工方案,加强项目监督管理,抢工期,抓质量,确保项目优质高效推进,今年5月底建成投产。在项目洽谈、建设过程中,我们与客商结下了深厚友谊。经磋商,双方意向在原投资额20__万元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合作,将投资额增至3000—4000万元。同时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紧盯国内和世界500强大公司、大集团,广泛进行业务合作。目前已向日本东芝、上海东芝、沈阳东芝电梯有限公司批量供货。合资合作不仅给公司注入了发展资金,更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管理、技术、理念和思路,为实现向亿元企业、5亿元企业、10亿元企业一步步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打造品牌优势,提升企业形象。公司电梯传件产品已于20__年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获得了扬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该项目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根据目前市场预测,只要我们产品质量过硬,营销手段得当,国内市场年销售可达2.5—3亿元。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研和宣传力度。今年决定与国内知名大专院校以及科研机构联姻,深入开展产学研活动,并增加100万元科研经费,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除在原有电梯专刊长期刊登外,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传媒优势,加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市场知晓率和覆盖率,让__品牌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篇2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规划; 途径; 内容与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summed up the past treatment of comb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put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sequence in the status of awarenes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think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way; content and method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我国规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以重视,在自身行业的发展中已日益形成了庞大的独特体系。而且,随着发展的需求,规划系统不断地补充与完善,业已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据现阶段规划体系来看,既有宏观,又有微观,两者之间又存在中观的系统。既有综合性,又有专业性,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一、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内涵与外延内涵与外延是刻画概念的2个方面。内涵是本质,外延是范围。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结合部,即城乡交融或城乡连接的地带。这是一个带有较为模糊性的地域范围,它是冲破行政界限而因城与乡内在联系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带)。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确定的,确定的是内部关联度较强的分野。因此,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范畴,因为郊区规划是被动式的辅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因为乡村规划面对的对象是乡村内部地域。按照区域规划的某些理论,也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部的具体问题。如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流动人口管理、产业布局、交通设施、仓储设施等方面[2]。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因各种流动的不断加强,承担这些流动的载体建设客观上要求科学预测与规划。笔者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概念拟定为:对城乡结合部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称之为城乡一体化规划。

二、过去处理城乡结合部问题的途径与弊端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并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做出明确性的展开研究。因为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所以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须早提上议事日程。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一般而言,传统及现实规划中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市县域内各种聚落群体的空间组织部署。但实际应用上仅侧重在对市县域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为一体的市区(或县城)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的宏观论证与规划,而对近郊卫星镇并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如总体规划中的郊区规划,只是以服务于市区(或县域)为主要任务,而没有从“融合”、“一体”的角度刻画城乡结合部的深刻内涵与外延。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结合部,都存在着人口流动与管理、产业布局确定、发展方向定位性的预测、基础设施的需求量等诸多的问题,而且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区域规划相比,其更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在规划的宏观安排上及战略的选择上具有极大的变化特点。为此,如不进行总体上的科学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产生滞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阻碍城区的进一步发展或影响市区(县城)的发展。同时,对农村地域的推动也将不利。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应该及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反思过去种种规划类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认识。

(一)认识之一

一般而言,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进行科技、经济、资源、社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或地带)进行专题研究。如果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纳入进去就会对区域规划的内容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二)认识之二

对各级城镇体系规划而言,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是依照行政区划的体制而划定地域范围,也未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带)作以明确性的展开研究。

(三)认识之三

既然过去的规划序列层次缺乏这一现实及长远来看都非常重要的规划类型。那么给予城乡一体化规划明确的地位便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了。

(四)认识之四

如果不将城乡一体化规划成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则不利于规划的完整与系统性的建立。造成实践中的规划空白点产生及矛盾的解决滞后等问题会更加突出。

上述四点认识在笔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感受最深。

可以预见,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类型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强大的活力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及时的并有效地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及早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篇3

同志们:

现在开会。

今天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县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畜牧工作,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步伐,早日实现农转牧的发展目标,把畜牧业建成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版权所有

今天这次会议设中心会场和分会场。在中心会场参加会议的有:县四大班子的全体成员;县人大主抓畜牧产业人员;各乡镇党政一把手,主管畜牧工作的副书记(副乡镇长),畜牧站长;县直部办委局一把手;中、省直驻兰单位主要领导;县畜牧局全体班子成员及各场、站、所长;远大禽业、丰达公司、红光肉牛交易大市场等企业的经营者。在各乡镇、村分会场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全体乡镇干部、村屯干部、养殖大户和部分农户。由于与会人员多,会场分散,请大家自觉遵守会议纪律,维护会场秩序,认真听会。

今天这次会议共有五项日程。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日程,请县委副书记李树春同志传达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日程,请副县长李学金同志宣读《兰西县加快东北产业开发实施意见》和《兰西县加快发展秸秆养牛实施意见》;

下面,进行会议第三项日程,请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文波同志讲话;

下面,进行会议第四项日程,请乡镇党委书记代表作表态发言。首先,请临江镇党委书记孙海波同志发言;

下面,请兰河乡党委书记李晓河同志发言。

下面,请北安乡党委书记金星同志发言。

下面,请远大乡党委书记高明同志发言。

下面,进行会议第五项日程,请县委书记王景顺同志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经过一上午时间,现在就要结束了。会上,我们学习了全省畜牧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了《兰西县加快东北产业开发实施意见》和《兰西县加快发展秸秆养牛实施意见》两个文件;县委书记王景顺同志,县长杨文波同志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四个乡镇做了表态发言。总体上说,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王书记在讲话中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通过形势分析、算账对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发展畜牧业的重大意义,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畜牧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进一步增强了信心。王书记在讲话中客观地分析了我县发展畜牧业所面临的政策、地缘、基础等优势,使我们对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潜能有了更加清醒的把握。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任务。王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在坚持总的发展思路不变的前提下,农村经济要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的思想,并指出了实现这种转移的四种途径;杨县长在讲话中从壮大基地、发育龙头、开发市场、争创品牌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工作内容,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四是进一步强化了措施。两位领导在讲话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遵循,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

下一步全县的畜牧工作,要以县十二届三次、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统领,用经营理念指导全县畜牧工作,用经营手段创新推进落实的工作举措,保质保量地完成好今年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实施农转牧发展策略打好基础。按照景顺同志的要求,2004年,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由农村产业化经营向产业化经营与城镇经营并重转移,工作的侧重点要由基础性工作向基础建设与财源建设并重转移,农村经济要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转移,领导方式要由领导管理向经营服务转移。大力发展畜牧业就是要主动融入这种战略思想,主动接受农转牧任务,按照景顺同志、文波同志讲的意见,抓好工作落实。

下面,就如何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我再讲几点意见。

1、明确责任抓落实。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依据县里确定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明确各自的具体目标,并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实行目标责任制。乡镇要将责任落实到基层站所,落实到村屯,落实到每个乡村干部身上,使每个干部都明白干什么、怎样干、达到什么目标,自觉地组织和领带农民发展畜牧业。年末,县委、县政府将把这项工作作为考核干部工作实绩的主要内容。

2、引导扶持抓落实。工作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广大群众参与的程度。因此,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群众“买不起、不会养、卖不出去”的问题,在土地使用、资金投放、税收征缴、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引导农民自觉发展畜牧业。在这个方面乡村干部不仅要当指挥员,还要当战斗员,带头领办、创办各类畜牧养殖和加工的实体,成为农民的榜样,致富的高参,做引领农民养畜发家的明白人、领路人和带头人。

3、典型带动抓落实。典型引路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方法。我们既要及时总结现成的典型,又要根据工作需要,有目的地发现和培养尚未成形的典型。总结和培养典型要注意其代表性,周围的群众经过努力,跟着学就能做得到;也要注意层次性,县里要有全县的典型,乡镇要有乡镇的典型,村里要有村里的典型。对于成熟的典型,要适时地进行推广,让他们现身说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这次会后,畜牧局和各乡镇要组织乡村干部和养殖户到县内和县外学习秸杆养牛、发展东北及精深加工的典型,业务部门要搞好协调,确保参观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版权所有

4、巧借外力抓落实。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建立具有一定规模、高起点的龙头企业,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要走招商引资之路,发展外向型畜牧业。进一步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去主动与域内外客商和科研院所联系,恳切洽谈,以我们的诚心打动他们,以我们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使他们在资金、技术和项目投放上向兰西倾斜,为我所用,实现共同发展。

5、检查指导抓落实。农委、畜牧局要切实担负起职能部门的职责,对各乡镇的畜牧工作进行经常性地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和推广各地开展畜牧工作的经验用以指导面上工作的开展,确保畜牧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各乡镇分会场会后要组织分组讨论,并将讨论情况及贯彻落实意见按归口划分,于9月23日前报到县委办和政府办。

同志们,这次会议即将结束了。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牢固树立经营理念,以凡事讲效益为落脚点,不断创新思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使全县畜牧工作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篇4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新乡镇建设;策略探讨;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新乡镇”主要是指在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包括城镇和小集镇。新乡镇大多处于农村向城市的过渡阶段,是指那些已经脱离农业社区经济但仍处于半城市化的农村区域,主要是一些建制镇和小集镇。由于新乡镇具有种种的特殊性,导致其在发展阶段常常出现各种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新乡镇的建设,必须解决新乡镇的结构建制问题,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入手,实施有效的新乡镇建设。

一、遵循城镇发展不可逆性,重点建设小城镇

农村包围城市的口号已经过去很久了,从国家发改委1990年到2006年的权威数据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城乡人口比例已经趋向于中值,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城乡一体化模式背景下的城镇发展已经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如何实现小城镇建设才是新乡镇建设的根本举措。因此,对于新城镇的建设,必须遵循城镇发展的不可逆性,通过对农村人口、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才是新乡镇建设的根本。通过对新乡镇的大力建设,从民众基层角度出发推进城市化建设,不断扩大城镇区域,发展城镇工商业,从而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同时,新乡镇建设规划部门需要结合各地特色,着眼于特色农业、旅游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切忌走极端,切忌全面建设,必须将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点集中于小城镇建设的某一方面。

二、新乡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

1、城乡资源一体化配置建设

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资源配置的重新整合和再分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乡镇建设也是同样如此。笔者认为,城市和乡村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城市具备较为完备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而乡村则相对落后。经济学家认为,要想实现新城镇建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显著的事例就是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链,将分散的乡村资源集中利用。对于新乡镇而言,它是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初步具备资源集中优势。例如,某些新乡镇区域的前店后场经营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自身的块状经济特点。相对大型城市经济发展而言,新乡镇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地理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是城市经济所欠缺的。对此,新乡镇建设规划部门可以将城市经济线向新乡镇延伸,让城镇成为城市经济的集散地,同时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对于小城镇自身而言,可以积极接受城市的工商业转移,发挥新乡镇的中转站作用。

2、新乡镇公共服务管理建设

公共服务资源的差异是城乡差异的重点,也是新乡镇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新乡镇建设,公共服务建设是首要前提。从目前的城乡建设发展来看,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城乡公共资源建设发展严重不均衡,在水资源、电力资源、交通条件、体育锻炼、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更是显著。新乡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平台媒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必须承担起均衡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的责任。对此,新乡镇必须上带城市,下领农村,成为城乡联系交流的平台。首先,城乡建设规划单位必须加强新乡镇的建设规模,详细落实公共服务的细节建设,提高建设条件和建设标准,从全方位多角度提高新乡镇的服务等级。同时,将新乡镇的水、气、电、路不断向农村扩散,提高科技文化组织在农村的覆盖率,落实行政下乡政策,实现城乡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有机结合。对于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公共服务建设的管理,明确新乡镇的责任和权力,不断完善健全新城镇的财政支付制度,建立起由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新城镇公共服务建设。此外,政府必须完善对新城镇的管理机制,构建起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管理模式。

3、新乡镇区域综合体建设

对于传统的城乡建设,常常会出现重复建设、规划周期短、区域规划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都是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在欠缺长远角度和区域综合性建设理念所造成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顾名思义,既是同时考虑城市和农村,实现两者的同步建设和互相之间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必须对新乡镇进行区域综合性建设,实现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城镇建设不能片面的将城市或农村作为建设依据,而要从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角度出发,建设新乡镇区域综合体建设。特别的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农业用地规划、城市区域的园林绿化规划等,必须在仔细考虑周围背景环境的前提下实行统一规划、综合管理。在近些年的城乡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乡镇实现了兼并,并且得到了更好的规划建设。原本经济实力相对较为薄弱的乡镇之间实现了资源的集中利用,为新乡镇的某一集中方面建设提供了契机。当一个乡镇得到发展之后,充分发挥其扩散和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综合体的发展。总之,对于新乡镇建设的综合规划必不可少,长期的实践证明,区域综合体建设对新乡镇建设作用显著。

4、新乡镇文化制度一体化建设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篇5

经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回顾总结20__年度扶贫开发工作,安排部署06年扶贫开发工作。请同志们自觉关掉手机,或将

手机调至震动,遵守会场纪律,保持良好秩序,集中精力开好会。

今天的会议议程有六项。下面进行第一项:请刘树林主任传达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总结05年安排06年全县扶贫工作;

第二项:请田荣军主任宣读大荔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表彰决定;

第三项:颁奖;

第四项:请各乡镇签订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目标责任书(城关镇、段家乡、范家镇、步昌乡),由于时间关系、其他乡镇会后签订责任书;

第五项:表态发言(步昌乡政府、范家镇北干村、西北新世纪培训学院、__劳务职业技术学校、__兴华培训学院、__祥龙职业培训学校、__扶贫高级技术学校);

第六项:请刘县长讲话。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议程已全部进行完毕。前面,刘树林主任传达了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05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并就今年扶贫开发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部署;对20__

年度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并与各乡镇签订了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目标责任书;步昌乡政府、范家镇北干村、西北新世纪培训学院、渭

南劳务职业技术学校、渭南兴华培训学院、渭南祥龙职业培训学校、渭南扶贫高级技术学校做了表态发言;最后,刘县长作了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并切实抓好落实。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再强调三点:

一、认真传达会议精神。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迅速召开领导办公会和全体同志会,认真学习传达这次会议精神,结合各自实际,领会实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

,狠抓落实,确保扶贫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明确重点,夯实任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以今天会上提出的重点和主要任务为统揽,进一步理清思路,制定工作计划,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逐项抓好落实,以重

点工作的强力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快速开展,为完成全年扶贫目标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必须强化领导,狠抓落实。一是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把手”要负总责、牵好头。紧紧围绕加快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沉下身

子干实事,扎扎实实求发展。二是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按照县上的统一要求,结合本部门实际,做到项目向贫困村倾斜,资金向贫困村集中,全力以赴帮助贫困村

群众尽快脱贫。三是扶贫部门要全力抓。要集中时间、集中干部、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完成全年扶贫目标任务上来,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篇6

明确责任。实行农村会计委托制是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加强督查。各级各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各乡镇乡镇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靠上抓,明确任务,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区纪检监察、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拖着不办、顶着不干的要在全区予以通报,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主要任务是总结推广有关乡镇实行农村会计委托制的经验做法,今天召开这次会议。动员全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安排布置全区集中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从源头和体制机制上解决当前我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为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参与会议的有:区级班子有关领导,各乡镇乡镇长、分管副乡镇长、经管站长,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刚才,大家观赏了镇实行农村会计委托制的工作现场,现在继续开会。

会议进行第一项:典型发言

请镇负责同志作典型发言;请镇负责同志作典型发言;

会议进行第二项:请区人大副主任同志传达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的意见》

大家欢迎。会议进行第三项:请区委副书记同志作重要讲话。

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借鉴镇和镇的经验做法,同志们会议的议程就进行到这里。严格执行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的意见》深刻领会掌握江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各自实际,依照会议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落实。下面,就会议精神的贯彻问题,

加强领导。实行农村会计委托,

一、统一思想。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也是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设立农村财务管理服务中心,取消村会计、出纳员,可以减轻村级支出,坚持会计队伍的稳定性,促进财务公开,有利于接受群众监督,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腐败问题的发生,促进农村的繁荣稳定。因此,大家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工作推广开来。会后,各乡镇要立即召开党委、政府联席会议,研究制定外乡镇的具体工作措施,保证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资金到位。同时,要做好各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思想工作,使他积极支持和参与这项改革,切实把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篇7

关键词:乡镇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性质差异,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思路转变

乡镇改革与乡镇机构改革,从内涵上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革。但我国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长期把二者混同起来使用,结果是“开错了药方”还自以为是,“看错了方向”也不愿意回头。本文将采取历史叙述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我国乡镇改革与乡镇机构改革的性质差异加以区分。

一、中国历史上“马拉松”式的乡镇改革

“乡镇”作为国家依法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建制,应保持其行政地域的完整性,人口规模的适度性,管理层级的有序性,机构设置的合理性,职能定位的科学性,组织制度的规范性,政权名称的固定性,等等。这是世界各国乡镇政权建设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我国自周代创建“乡制”开始,直到上世纪80年代废除为止,乡镇的建制或延续或中断,或重视或忽略,或继承或革新,多表现为地域性、宗法性、自治性、零散性、非固定性等等特征,经历了漫长、艰难而又复杂的演化过程。可以说,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乡镇政权像中国这样变动频繁,显得相当混乱和无序。

(一)“乡官制”下的乡镇改革

我国的“乡制”始建于西周。秦汉时期达到高潮,魏晋南北朝以后逐渐废弃。正如有的学者指出,“事实上,乡制到了唐代,已经名存实亡”。[1](p200)

总体而言,周代的“乡遂”建制及其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政治合理性和科学性。史载,“西周初年,大小国家和部落多至数百个”。[2](p25)周王朝为加强对乡里社会管理与控制,建立了“六乡六遂”制度。即“在邑为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汉书》卷24上)显然,此时的“乡”建制规模较大,层级划分细致,且注重“相保、相爱、相葬、相救、相賙、相宾”等等社会功能。(《周礼正义》卷19)“乡遂”之职皆有品级,如“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也。”(《汉书》卷24上)因此,西周至战国800余年间,虽然诸侯争霸、战事频繁,但各诸侯国内仍沿袭周代的旧制。如鲁国实行“三郊三遂制”,(《尚书·费誓》)齐国实行“国鄙制”等等。(《文献通考》卷12)恩格斯曾经指出:“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下,王权乃是一种进步的因素。”(恩格斯致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了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中央集权制统治。自此以后,直到清末的两千多年,“王权止于县政”。乡里组织一般都是以“什伍编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构成了国家政权结构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被历代统治者称为“治民之基”。(《周书·苏绰传》)对此,曾有学者概括说:“为了控制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连同其变异形式和更细致的形式(最著名的是保甲制)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期仍行之不缀。”[3](p52)可见,秦朝的“乡制”改革对后世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史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汉书》卷19上)由此不难看出,其最大的特点首先是在乡、里之间增设“亭”,且乡、亭之间没有统属关系。即“亭”属于警察系统,主要负责地方治安和官府文书传递,亭长的选用和升迁由县令控制,“实亦半官式之地方行政机关”。[4](p95)这样造成“乡”与“亭”平行运作,职能交叉,层级管理混乱,机构和人员膨胀。如在汉代,“亭”设有亭长、亭佐、亭父、求盗、亭侯、亭掾、亭卒等等,“自亦兼及民事,理辞讼”,[5](p241)俨然一个小王国。其次是秦朝政府授予地方官员可根据人口多寡随时调整和变动“乡”规模及员额编制的权力,使后来的“乡”建制规模越来越小,其地位和作用也逐渐降低。如魏晋初期,“凡县五百以上置一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续后汉书》卷86下)但到隋唐时期,“乡”的建制规模仅为500户左右,这与过去的“万户之乡”简直无法相比。最后是“乡官”隶属关系复杂,且各自为政,肢解了乡级政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如在秦汉两代,“有秩”隶属于郡,“啬夫”隶属于县,“游徼”隶属于都尉,“乡佐”隶属于乡。“乡三老”虽非官职,却深得皇帝的重视与奖赏,有时可与州县官吏分庭抗礼,即“三老,众民之师也”。(《汉书》卷4)于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竟然出现了“民但闻啬夫、不知郡县”这一独特的政治现象。[6]因此,“中唐以后,随着均田制的废弛、两税法的实行,地主阶级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动,原来实行乡官制的乡里制度,已经开始向职役制转化”。[7](p134)

(二)“职役制”下的乡镇改革

隋唐实行“科举制”以后,“官”与“吏”分途,“官”作为“士”而身居要职,“吏”的地位逐渐降低,“颇有点‘义务’服役的性质”。[8](p261)“自是以后,所谓乡亭之职,至困至贱。贪官污吏非理征求,极意……其与以身任军旅土木徭役者无以异,而至于破产不能自保。”(《文献通考》卷13)总之,“职役制”下的乡镇改革不是以重民、爱民、助民、化民、惠民作为出发点,而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强化对乡村社会的控制、防御和惩罚。如史载唐代,“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旧唐书》卷43)此时的“乡”虽未废止,但“里”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如按唐朝政府规定,“里正”可免除一切劳役及赋税,负责管理整个乡里事务,事实上成了乡里组织的最高领导者。[9](p62~63)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全国推行“保甲之法,十户立一牌头,十牌头立一甲长,十甲长立一保正。其村落畸零及熟苗熟僮,亦一体编排”。(《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83)之后,我国的“乡”建制重点强调以地域为单位进行编排,[10](p19)即由原来的10户、50户、500户为一乡,变成了5户、25户、250户的保甲组织。[11](p33~34)由于宋代以后的“保甲人员之都保正、都保副正、大保长、小包正都不支薪”,[1](p204)于是出现了“轮差法”和“募充法”,已将过去“乡官制”的政治色彩全部抹去。因此在隋唐至清末千余年间,“政治下层,实由官治而沦为半官式之绅治。故所谓地方政治者,不操于官,即操于绅,甚或操于地痞恶棍,生杀予夺

,为所欲为,民之所能自存、自主、自治者,亦几稀也”。[12](p184)

总之,“职役制”下的乡镇改革成效是最糟糕的,弊端丛生,贻害无穷,不仅没有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而且成了封建社会整体性和结构性政治腐败的主要根源之一。如在清代,“除了继承明朝以来的自然村落的形态之外,又采取明人的里甲制,作为赋役征收的机构。此外,又采取宋人的保甲制,以维护地方治安。又在地方上实施元代的社制,作为劝农的组织。同时又设立宋以来的乡约法,以宣传教化”。[1](p219)但上述措施“真正付之实践需要大量的人力,这超过了国家愿意负担的程度”。[13](p60~61)所以,清人侯方域曾惊叹,“天下之官冗,而吏胥日以夥,每县殆不止千人矣。”(《清朝经世文编》卷24)清朝御史陆百川也斥责,“州县为亲民之官,所用吏胥本有定额,乃或贴写或挂名,大邑每至二三千人,次者六七百人,至少亦不下三四百人。……百姓含冤呈诉,期待长官理审,而吏胥乃从而之,剥削之,逼勒之。颠倒拨弄,率以财之有无多寡为事之曲直是非。总之,吏胥视民如鱼肉,民畏吏胥为虎狼。”(《皇朝政典类篡》卷36)

(三)“自治制”下的乡镇改革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根本没有“地方自治”之说。清朝末年,出现了“太平天国的乡村组织采取寓兵于农的方法,建立守土乡官制”;[14](p267)而光绪末年和宣统初年又倡行“乡镇自治”。前者按照《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农村每5家设“伍长”,每25家设“两司马”,每100家设“卒长”,每500家设“旅帅”,每2,500家设“师帅”,每13,156家设“军帅”,[15](p270)平时负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战时执行军事任务。此时的“乡官”均由保举或公举本地人充任,且多由贫苦农民构成,即“惟朱、毛为绅富,余皆编户穷民耳!”[16](p462)正因为太平天国“各乡官究以民意民望为依归”,所以具有一定的民主自治性质。但是,“由于当权者的腐败,也由于政权的存在时间不长,更由于《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质,从而使太平天国的乡官制多停留在典章条文上,并未得到全面推广和实施”。[17](p62)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晚清政府学习西方,制订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城镇乡自治章程》,其中规定城镇乡为地方自治的基层单位,凡城镇人口10万人以上者设为“区”,5万人以上者设为“镇”,乡村人口5万人以下者设为“乡”。城镇乡成立“自治公所”,设“议事会”和“董事会”等机构,主要负责“学务、卫生、道路工程、农工商务、慈举、公共营业”等等。城镇议事会议员以20名为定额,按管辖人口多少可增至60名,乡议事会议员以6名为定额,按管辖人口多少可增至18名。议员由选民互选产生,属于名誉职务,不支付薪水,但董事会总董、董事和乡董、乡佐均有薪水。[18](p750)事实上,这些人“平日不谙自治章程,不识自治原理,一旦逞其鱼肉乡民之故技,以之办理自治,或急于进行而失之操切,或拘于表面而失之铺张,或假借公威为欺辱私人之计,或巧立名目为侵蚀肥己之谋,甚者勾通衙役胥差,结交地方官长,籍端牟利,朋比为奸。其苛捐扰民也,不思负担若何,惟恐搜刮不尽。……似此办理地方自治,其人既多败类,其费又多虚靡,苛取民财,无裨民事,怨声载道,流弊靡穷”。[18](p756~757)简言之,“清末的地方自治是保守的清政府与同样保守的地方绅士为互利而互相合作,以期在一个正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他们的政治权力的企图”,[19](p463)这是由封建地主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四)“政党制”下的乡镇改革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与共产党为争夺农民的领导权,相继展开了乡镇政权重建与改革。这一时期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国家行政权从县级进一步下沉到乡村社会,完成了由封建王朝统治向现代政党政治体制的转型,形成“党政权力高度一体化和政治、经济、行政与社会权力高度集中的金字塔的权力结构”。[20]执政期间,“1928年后,政府制定法律政策,力图使所有乡村社会与政府之间保持明确的隶属关系。而且,作为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继承人’,他们不得不举起‘自治’这块招牌,而实际上自治团体并无权力”。[21](p56)如抗日战争爆发前,规定:百户以上村者设乡,百户以下村者集为一乡,满百户集市者设镇。乡镇以下设闾、邻。五户为邻,五邻为闾。(《国民政府公报》1928年第92期)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各户设户长,由家长充任;10户为一甲,设甲长,由户长推选产生;10甲为一保,设保长,由甲长推选产生;保甲长须由县区长委任。相邻各保设立联合办公处,设主任1人和书记1至2人,实际是充当政治警察,“防制异党之活动”。[22](p756~757)还直言不讳地宣称,“保甲长都是本党的忠实的党员”。1939年,对“乡制”又做出了补充规定,即乡镇以管辖10个保为基本组织原则,一般不少于6个保或不多于15个保,其规模大约为千户左右。乡(镇)公所下设民政、警卫、经济、文化4股,各股设主任1人,干事若干人,并应酌设专任之事务员。(《新县制法规汇编》第1辑)据1942年的粗略估计,区一级干部约需164,612人,乡镇一级干部约需686,721人,保甲长约需12,140,908人,三项共计12,992,241人“。[24]这与一个传统农业国家的农民承载能力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随着”农民赋税负担日益苛重,政府权威失坠,社会动荡混乱,最终吞噬了基层政权的基础“。[2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镇政权建设与改革,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建国前,我们党在中央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的乡村自治实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陕甘宁边区。如《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大会(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乡代表会即直接执行政务机关”,“采用直接、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制,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政治机构,增强人民的自治能力”,“保证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与通信等多方面的自由”,“建立便利人民的司法制度,保障人民有检举与告发任何工作人员的罪行之自由”,等等。[24](p56)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从一大到七大的24年中,全国党员人数由最初几十名扩大到120万人,党领导的军队人数达到100万人,解放区人口已接近1亿人,但这时的共产党干部不支取薪水,可谓是世界上“最廉价”的一支队伍。对此,同志曾经满怀激情地指出,“自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25](p292)可见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建立起无数可靠的政治阵地,培养出成分纯洁、斗争坚决、作风民主、为人正派、又为群众所信仰的领导骨干,建立起农协与农民群众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建立在政治信仰上,而不只是建立在简单的组织服从关系上”。[26](p504)建国以后,“随着的完成,那些已成为了乡村社会权力体制中最重要的政治力量的农民协会,却悄然地退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舞台”。[27](p231~232)这使许

多西方研究者感到困惑和不解。因为在他们看来,依靠农民运动而最终夺取政权的共产党人,没有理由在建立和巩固政权后,将农民协会这种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组织形式废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从1951年到1958年的化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最频繁的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制度变革表现出明显的集中性特征。变革方向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分散到集中。”[28](p49)这一时期最大特点是,“政府要在乡村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而组织是政府推动乡村发展的体制性的力量”。[29]如在1958年,全国一次性砍掉74万个农业合作社,将其合并为23,630个。这种“政社合一”的体制集“党政军民企”大权于一身,负责管理“工农商学兵”各项事务,几乎成了“法力无边的政府”。但相对于国家政府而言,只是“一种国家财政不负担的、靠集体自己养活自己的、一切听命于国家计划的劳动组织”。[30](p200)因此,“事实上,在实现集体化的20年中,农民大约有一半的时间是无酬劳动”。[31](p114)1980年,全国的为54,183个,生产大队为71万个,生产队为576万个。若按平均每个公社30名干部,平均每个生产大队7名干部,平均每个生产队5名干部,总计需要干部大约3,500万名,几乎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和,这让农民如何承担得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权力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发展”。[32](p305)总之,我国“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最终被农民抛弃是符合落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33](p508)

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镇机构改革与未来走向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27年,乡镇政权的建立及机构设置都是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的。但在1983年至1985年的“社改乡”结束后,全国各地以“撤并乡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为标志的乡镇机构改革始终没有中断过。如在1986年,全国的乡镇总数一下子比上年减少19,617个,村民委员会也比上年减少接近10万个。1996年,全国的乡镇总数比10年前减少26,037个,村民委员会比10年前减少10.77多万个。(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天撤并乡镇4个。截至2004年9月30日,全国的乡镇总数为37,166个,比1995年减少9,970个。另据民政部推算,近年来全国一共精简乡镇机构17,280个,一共裁减财政供养人员8.64万人,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为8.64亿元。[34]现在看来,这种单纯为减少国家财政负担为目标的乡镇机构改革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且已陷入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恶性循环的怪圈,出现了“按下葫芦露出瓢”的许多社会衍生现象。因此,乡镇机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到底,乡镇改革的实质和核心问题是,解决我国过去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互相交叉,国家政权与农民自治互相渗透,“条条”垂直管理与“块块”统一领导互相分割,乡镇“事权”与“财权”互相脱节等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中国下一步的乡镇改革总体目标是,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惠及9亿农民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这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且牵涉面最广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村政治体制改革。

总之,我们应站在政府体制创新与经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乡镇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下一步应在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既要解决乡镇政权自身的问题,如乡镇的建制规模、机构设置、职能定位、人员编制等等,又要解决整个体制方面的问题,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城乡就业制度、农民义务教育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等等。这需要中央政府抓紧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乡镇综合改革方案,并以国家法律的强有力手段加以保障。只有这样,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才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哲郎。乡遂遗规——村社的结构[A].吾土与吾民[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英]崔瑞德,鲁惟一(主编),杨品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5]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册)[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第45期,1961。

[6]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8)[M].长沙:岳麓书社,1994。

[7]白钢。中国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日]松本善海。中国村落制度史研究[M].东京:岩波书店,1977。

[10][日]和田清。中国地方自治发达史[M].东京:汲古书院,1975。

[11]BrianE.McKnight.VillageandBureaucracyinSouthernSouthernSungChina[M].Chicago&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71。

[12]黄强。中国保甲实验新编[M].南京:中正书局,1935。

[13][英]莱芒·道逊(著),金星男(译)。的文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4]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1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6]龚又村。自怡日记[A].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C].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8]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资料(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79。

[19][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0]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极其运行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1998,(5):37~51。

[21][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

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22]黄强。中国保甲实验新编[M].南京:中正书局,1935。

[23]王奇生。中国社会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4]韩延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5]。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7]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8]胡必亮。中国村落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分配[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29]童庐,吴从环。组织重建:乡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J].天津社会科学,1998,(4):28~34。

[30]王颖。新集体主义:农村社会的再组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31]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2]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篇8

一是政治可靠。班子成员十分重视加强自身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用党的____大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会用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理清工作思路。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重要工作坚持党政联席会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大家做到不抢先发言定调子、不压制发言堵言路,不强制拍板作决定,从未有人搞“一言堂”,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三是身体力行做表率。大家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位全乡人民造福上来,牢固树立“创市级文明乡镇,建平安和谐____”的理念,力促____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大家始终坚持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争当文明廉洁的好公仆。

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而创建文明乡镇要有文明的公民为底蕴,创建工作只有全乡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才有生命力。为此,我们多层面、多形式地开展了各类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全乡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增强大家参与创建文明乡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坚持不懈抓教育。一是突出政治理论教育。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本着“重点在党员、普及在群众、提高在干部”的原则,通过报告会、入村宣讲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开展科学发现实践活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乡人民的头脑。二是突出公民道德教育。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会议、张贴标语,散发学习手册、传单,在公路明显地段和各村人口集中地方设置《公民守则》牌匾和有关社会公德方面的公益广告牌等形式,使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规范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中小学生队伍中,我们以基础道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重点,注重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基本形成了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三是突出崇尚科学教育。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文化大院等学习阵地作用,广泛开展科学技术、科学思想的教育,在全乡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通过深入开展揭批反警示教育等活动,全乡至今没有公民习练__功或参与其它违法犯罪活动。

第二,破除陋习树新风。在全乡长期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清洁家园”等系列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抓好公民文明言行的规范活动,倡导文明习惯养成。大力倡导“学习、开放、创新、超越”的新时期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二是抓好移风易俗活动,大力提倡文明新风。针对当前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外出务工经商返乡的群众染上的不良习气,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各村成立了以妇女组长为核心的“禁赌协会”。现象有效控制。

第三,树立典型促带动。在道德实践中我们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我们的节日、学习道德模范、推荐身边好人等主题活动,注重总结培育推广有教育意义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和榜样的力量来教育人、鼓舞人、带动人。此外,还经常性地开展“文明科室”、“文明单位”、“文明家庭”、“优秀计生家庭”、“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本着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打造服务型机关

”这个目标,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强化教育,加强和完善机关制度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各村各单位都制定并完善了《学习制度》、《学习计划》、《工作规划》、《议事规则》、《领导干部行为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的新机制,使机关上下形成了安定团结,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打造了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不断增强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

二是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推行为民办事全程委托制,不断拓宽便民服务渠道,方便了群众,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受到了群众的好评。特别是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中,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做到知荣知耻、扬荣弃耻、兴荣抑耻,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与“吃拿卡要报”等习气和衙门作风,进一步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质量,优化了政务环境和投资环境。

一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镇文化服务中心争取项目资金,为镇机关配装了____套体育健身器材,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了条件。七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有文化大院。每逢重大节日,都有铜器、秧歌等自娱自乐节目演出。二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连续两年举办农民篮球赛、每年双节期间开展及球类比赛等体育活动,在全乡形成了一个全民健身、全民运动、全民参与的热潮。

为使我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我们以加强基层综治机制为重点,坚持“打防并举,预防为主”的方针,夯实农村综治基础,全面开展“平安村街”的创建活动,实现了多年来全乡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发生,无重大安全事故的“三无”目标。

一是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按照开展普及法制宣传教育要求,制订年度实施计划,建立执法责任,签订责任目标,同时针对我乡地处____东大门与郏县结合部,流动人口量大等特点,分别发放《外来人员法律手册》、《居民学法手册》1000多册,对1000多名外来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切实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杜绝家庭暴力发生。对空巢老人实施政府救助。全镇中小学校都成立了业余法制学校,各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每学期开展法制教育。在普法宣传教育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是加大打击犯罪分子力度。坚持“严打”方针,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公共场所、暂住人口的管理,社会丑恶现象明显减少,降低了刑事案件的发生率。认真落实刑释解教人员管理、教育、家访、安置工作制度,帮教、安置率均达100%。

三是“平安村镇”创建卓有成效。在“平安村镇”创建过程中,强力推行科技创安工程,安装电子狗,每个村都组建民调组织,在及时开展矛盾纠纷隐患调处化解的同时,各村还设立了治安警务室,重点区域增设治安报警点;在公共场所、主要路口设置监控和交通安全警示标志;组建村级治安巡逻队,实行24小时不间断轮班巡逻,进一步扩大治安防控面,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8%。畅通民意诉求渠道,乡领导干部积极下基层倾听民意,重在化解矛盾,重在解决问题。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了危化物品、矿业生产、道路交通等专项安全检查。抓好森林防火工作,遏制火灾事故发生。牢固树立“宁愿经济发展慢一点,也不让环境破坏一点”的发展理念,加强环保目标责任的落实,辖区内空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均达到国家标准,野生动植物保护实现了预期目标。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创建文明村镇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如果不做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群众的民利就得不到保障,群众的其它利益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农村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稳定与和谐。要真正做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就要有健全和完善的各项管理机制,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等民利,直至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生产发展、协调好各方面利益的作用。

一是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以“五好”乡镇党委创建为目标,把加强自身建设摆上突出位置,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加强。以“五好”村党支部创建为载体,深化“双培双带双强”,加大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服务。

二是加强民主管理。乡村两级都加强了党务、政务、村务公开领导,并把村务公开与“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机制,落实广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把群众最关心的事项按时如实公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做基础、做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纸上谈兵。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乡上下呈现出“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可喜局面,为文明村镇创建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是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财政收入完成542万元,占年度目标的58.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07万元,占年度目标的30.5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001万元,占年度目标的50.02%;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6903元,占年度目标的88.5%;招商

引资完成11500万元,其中省外资金完成18000万元,分别占年度指标的57.5%和50%。二、项目建设有了新突破。总投资1.3亿元的____方圆牧业10万头大型养猪场已建成;总投资2500万元的河南天鸿家具有限公司新建项目、总投资1.6亿元的____明辉假发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套发制品生产线项目落户____市轻工业园区,且已开工建设;投资____0万元的____市润丰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新增岗位500多个,不出家门就可上班就业。

三是不断加大城建投入,____市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实施“绿、亮、净、美、畅工程”,搞好乡政府所在地综合整治,搞好东兴商贸开发区建设,进一步拉大镇区框架,乡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区面貌有了明显改观。5幢现代化的商住一体楼和三条商业步行街的入住商户近百家,投资70万元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栽上了风景树,目前的纸南商业街和东兴商贸新区已成为____小城镇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初见成效。根据上级《关于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通知》精神,结合____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实地考察等形式,聘请省城建设厅设计人员对原____镇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初步形成了“一镇七区”规划意见,预计年前可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在“一镇七区”规划批准的基础上,抓住撤乡建镇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资金,利用2--3年时间,启动并完成中心镇和石庄中心社区建设,力争初具规模,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是文明乡镇创建工作成效明显。今年以来,为了迎接____市文明委的检查验收,为下一步创建省级文明乡镇打好基础,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____文明乡镇创建标准,积极争取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先后争取上级专项资金70余万元,对机关大院内部进行全方位照白、粉刷等综合改造,为驻地四街安装了40盏太阳能节能灯,政府大楼上方安上了电子屏幕,院内新增健身器材近20套,机关面貌焕然一新,文明之花遍及政府驻地的各个角落,为下一步创建省级文明乡镇奠定了基础。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篇9

所谓发展战略,就是人们为达到某一理想和愿望对决策系统未来目标和方向所作的选择。

它是一个知已知彼,谋求理想目标、选择最佳行动方案的过程。

而区域规划则可概括为对一定地域范围内进行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等协调发展与布局的总体规划,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地区性、综合性、复杂性的工作。每一个地域都应该既有发展战略,又有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区域发展战略则为区域规划规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统一。要实现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整体持续、稳定的增长,二者缺一不可。战略就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研究其整体关系和决定全局的谋划。凡属发展战略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都具有一些基本特点:

全局性。因而也决定了对其包含着自身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环境的认识。

系统性。因而也决定了须采用现代系统分析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对策性。这里更须重视的即是比较分析研究的确立。

指导性。因而也决定了其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咨询性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有其独立 的学术研究性质。成为现实性的物质力量就是一种根本的目标。

综合性。体现在发展战略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生态、以至军事等,以及它们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无不在研究之内,要从这样复杂的、相互联系的客观现实中,抽取其整体关系,得到决定全局的谋划,一定要进行综合研究在综合中得到全局的认识。

一、小城镇的范畴和类型

城镇体系规划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区域规划,因此也遵循上述所谈的原则。

范畴

一般意义上,小城镇是指县城以下(含县城)、乡域集镇以上的各种聚落。包括了地域范围内广大的集镇聚落、一般建制镇聚落、特殊建制镇聚落(大型工矿居民点、边境要防、农场居民点等)以及县城驻地。当然如果此概念的外涵进一步扩充的话,则还应包括部分县级市的市区聚落。这样的界定是为了使城镇的概念在内涵上遵从趋同这一事实。以便使一般性的理论指导具有针对性和实际的操作性。

据1996年底《黑龙江统计年鉴》统计:黑龙江省现有县城47个,镇445个,乡集镇697个,另有县级市20个。单就上述范围迭加,则有1209个城镇型地域。

上述意义上的城镇基本上都处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由此承担着连接省域13个地级市[含2个地区](即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和3万多个农村居民点。构成了省域城镇体系的中间层次,担负着推动省域整体发展的管理重大职责。

从1996年各县(市)的主要指标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上述论及的重大意义(见表1)

类型

对大量的城镇群体进行一定范围上的分类,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意义。首先在于根据一定原则划分的城镇类型可以分类进行理论指导,出同时必然在分类的基础上施行不同的纵深研究。

根据某种角度划分城镇类型,在黑龙江省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见表2)

这里所指的角度是针对城镇的产生、发展的动力机制而言的,比如说,按根据自然条件可以划分为:山区型城镇、半山区型城镇、平原型城镇等。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上述四种类型的城镇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首位需考虑的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以及其产业布局上宜充分考虑上述所言的自然的特异性。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将影响一定范围上地域的各种因素制定了一定综合评价表。在群体城镇研究中发现,影响和制约黑龙江省城镇发展状态的自然因素占据较重要位置,特别位置(含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和地势、土壤、资源等更显其影响的主导性。在考察各个城镇的历史兴起和发育进程的快速或迟缓方面,那些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优化或良好的地域是最初的城镇起因。

黑龙江省在全国范围上来看无疑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曾几何时,这里作为统治集团的罪犯流放地。气候的恶劣在宏观区域内无疑是表现比较突出的,土地的荒芜也是令当时的人类所趋之若噤的。这些是影响着地域城镇发展的历史因素,同时现实也在影响着,未来一定时期还将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国民经济 “一五”时期,黑龙江作为拥有石油、煤炭、森林、土地等关系国计民生产的资源而成为国家的重工地生产基地,特别是针对荒芜但又比较肥沃、广阔的土地,浩浩荡荡的各地区人马开进了这里,在人类征服大自然过程中,又重重地涂上一笔: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历史走向了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这里居住的人群仍然在为国家做着高付出、低收入的贡献。

传统农业、传统工业无疑是历史上已形成的,同时也因之形成了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温饱而足的思想仍占据在人们的思维之中。

我们在评价各种影响城镇发展的因素的时候,历史因素仍将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是现实发展中重大的障碍,是急待以充分重视的突破口性因素。

二、城镇经济的内核──乡镇企业发展战略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不断壮大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4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42588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5%,全国社会总产值38%。乡镇企业的主体是工业,到1994年,乡镇工业实现总产值32336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7%,而在东部沿海乡镇企业发达地区早已“半壁江山”,有的“三分天下有其二”。

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1992年,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已逾1亿,超过国有企业职工人数,这个数字相当于30多年前城市工业吸收劳动力之总和。一些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不仅吸收了本地区的全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大量地跨县、跨地区,跨省吸收富裕劳动力。1993年,1994年乡镇企业职工分别已1.2亿。所以,发展乡镇企业已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的、最根本的渠道,这对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我国农村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镇企业不仅未要国家投资源,而且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资金积累。如1990年至1994年共上缴国家税金4133亿元,其中1994年为1592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5181亿元的31%。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据统计,1994年乡镇企业出口商品货值3398亿元,出口创汇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已超过1/3。在服装、工艺品、五金工具等行业的出口中乡镇企业已占主导地位,轻工业品、纺织品、建材等产品的出口也占相当比重,这为我国对处经济贸易快速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乡镇企业还是农业的强大支柱,对农业的反哺与支援越来越多。1990年至1994年乡镇企业用于补农建农资金564亿多元,相当于国家同期对农业投入的90%以上。乡镇企业还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各项公益事业,以乡镇企业为依托,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建立起来了,这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村现代化意义极大。

乡镇企业的发展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1990年至1994年乡镇企业共支付职工工资95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部分的60%来自乡镇企业。

我国到2000年要实现小康乃至到下个世纪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我国国情看,难点和关键都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城镇和乡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这当然包括了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双重意义上的现代化。

总之,上述的数字表明,乡镇企业地位和作用十分明显,它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抉择,是具有战略意义上的重大难巨的任务。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标志着我国工业化乃至国民经济现代化有着独特的发展道路,它将引起我国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调整和变化,使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劳动力结构和人口结构在农村为主转向城镇为主这一世界性的一般发展趋势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而且从根本上发送农村的产业结构,推动了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原有的工业生产力布局和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益。

解放以后,我国在城市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工家业产值的比重已由建国初期的3:7改变为7:3然而,由于原有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城乡堡垒,本应与工业化同步变化的劳动力就业结构部始终保持建国初期工农业2:8的比例,虽然人口翻了一番,但仍是80%的人口比例务农。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有了一个令世人吃惊的发展。一方面,已从土地中转移出1亿多农村劳动力,造就了一支新型产业大军,使农民从单纯只是农产品的供给者,使自古以来那种农村只是农民干农业,而农业又只是种植粮食单一种植业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也随之有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第一次超过了一半,达到51%,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农村经济主要力量。这个历史性的质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农村的传统农业经济格局的结束,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进入90年代以后,“八五”期间,乡镇企业也是国民经济最引人注目、增长最迅速的生长点。它必然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

按现有统计口径,乡镇企业产值由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建筑业企业、交通运输业企业、商业饮食业企业的产值构成,其中工业企业的产值(工业产值)占3/4 以上。

我国乡镇企业和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在1978年以后,从那时起到现在,这种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篇10

关键词:乡镇党委书记 权力 监督 制约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69-02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在对农村干部监督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乡镇党委是乡镇各种组织核心。常言说“乡镇强,则郡县治;郡县治;则天下安”。乡镇政权是最基层的政权,是我国政权体系的基础,其核心是乡镇党委。乡镇党委书记作为乡镇领导班子的“班长”,是基层实现科学发展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拉动基层工作开展的“火车头”。其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方人民的生活幸福与否,更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能否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各级党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切实推进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着力造就一支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乡镇党委书记队伍,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同。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在对农村基层干部监督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随着农村改革步伐的加快而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列宁曾经说过“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完全依靠掌权者的信念和忠诚,这在政治上是不严肃的”,所以除了对一把手加强教育以外,还必须建立对一把手权力制约的有效工作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立健全对乡镇党委书记权力监督与制约,使乡镇党委书记做到廉洁奉公、执政为民,不仅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对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和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乡镇党委书记权力拥有的现状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乡镇党委是乡镇各种组织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但我们也深切地感到:与不断推进、迅猛发展的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的情势相比,乡镇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显得比较薄弱,乡镇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转变和提高也显得比较滞后和缓慢。特别是对照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目前乡镇党委的建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亟须加以研究解决。乡镇工作的基础地位及其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日渐突出,迫切要求进一步强化乡级政权对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管理和调控职能,但由于在乡镇领导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一些相应的配套建设和后续工作未能及时跟上,致使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职能难以有效到位。

乡镇是我国的基层政权,乡镇党委政府就是这基层政权的掌握者,而乡镇“一把手”也因此拥有了一定的权力。纵观近几年来发生在领导干部中的腐败案件,其中也不乏乡镇“一把手”的存在,对这些人除了惋惜,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对乡镇“一把手”的权力运行防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乡镇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中的问题

乡镇“一把手”在权力运行中最容易犯以下三方面的错误,进而导致腐败问题的发生。

1.搞一言堂,独断专行。由于一把手被赋予了掌管人、财、物以及职位、重要机会的分配权,因此什么事都要问一把手,都要看一把手的脸色行事,这样就导致“有形的制度”根本敌不过“无形的家长制”这一现实情况的发生,民主集中制变成了形同虚设。一些领导干部一旦到了“一把手”岗位上,权力大了,环境变了,追随的人多了,敢提不同意见的人少了,“家长制”的作风渐渐形成,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成了不受廉政法规制度约束的特殊干部。班子的整体合力看似加强了,但事实上在重大决策上缺乏民主,提交班子会议讨论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综合集体智慧。而班子成员怕沾上“不团结”之嫌,不愿说,中层干部怕影响进步,不敢说,群众说了又没有用,不如不说,这就更难对一把手的权利运行实施监督了。这种领导模式助长了一些乡镇党委书记的家长作风,骄横跋扈,把党和人民交给的权力视为自己私人的工具,为所欲为。把正常行使权力为公众谋取利益,视为是他给予的恩赐,久而久之,内心深处产生补偿心理,以致自然不自然地使自己成为行贿者追逐的目标,直至自认为有功于人,伸手索贿。

2.强调权力的行使,忽视责任的承担。当前一把手权力的行使和责任的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节现象,很容易导致一把手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工作中往往只强调了一把手权力的行使,而忽视了责任的承担,如重大决策失误、失职,用人不当等现象发生时,要么以集体讨论决定为理由而不了了之,要么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分,却很难追究一把手的责任。这就使得一把手在权力行使上更无后顾之忧可言了,也就更加容易犯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摸索总结中不断深化,但很多方面的问题显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特别是对集中的权力的监督制约难以到位,权力监督法规的不健全,监督程序的不完善,监督没有保障,不同程度地存在: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无用,下级监督不了的问题,致使一些领导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独断专行,敛财触法,被查处的这些乡镇负责人在总结教训时,不约而同地谈到,自己作为“一把手”在乡镇权力最大,只要他不想要人监督,是无人敢监督他的,而上级的监督有许多局限性和随意性,很难落到实处,以致自己凭借权力为所欲为。

3.付出大于回报,心理严重失衡。在乡镇现行的工作机制下,“一把手”的权力可以说是集中的,许多工作都被上面列为“一把手”工作,都要“一把手”亲自抓,使得其工作压力很大,加班加点习以为常,透支健康现象普遍。而在现行的工资人事制度下,从而导致心理往往会严重失衡,进而会千方百计地寻求补偿。于是,一些人手中握有的公权便异化为私权,成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筹码,从而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乡级行政管理的相对独立性,总体上还呈现着激励不够和约束不够同时并存的工作状况。首先是激励不够。乡镇干部在政治上看不到有什么大的发展前途。从实际干部交流的情况看,一些比较优秀的乡镇党政正职到县级机关,绝大多数都只能作为副职安排。在乡镇工作的同志除了少数能进城外,绝大多数在乡镇是“一锤子定终身”。乡镇干部的出口不畅,影响上进心。对乡镇干部政治上激励不够,生活上也关心不够。对乡镇领导干部激励、关心不够,还同时伴随着监督制约的不力。一些地方对乡镇党委行使权力和自身建设虽然有约束制度,但往往是发了文、上了墙,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党委书记“自己刀不削自己把”,只监督别人,不监督自己。

三、乡镇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中问题的对策措施

权力运行的安全问题,不能过多地寄希望于一把手的品质,我们常听说,选好一个人,能够救活一个县(市)、一个乡镇、一个企业等等,但我们却忽略了“人是会变的”这个基本事实。所以除了对一把手加强教育以外,还必须建立对一把手权力制约的有效工作机制。

1.以提高素质为基点,建立健全督学机制。乡镇一把手处于基层的前沿,忙于具体事务比较多,以干代学的倾向比较普遍,因此首先要促其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和权力观、群众观、法纪观教育,使“一把手”明白监督是对干部的最大关爱,接受监督是最好的自我保护,从而不断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要认真落实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制度,对“一把手”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提醒,做到早打招呼早防范,要加强对“一把手”配偶、子女的教育和管理,防止他们打着领导干部的旗号牟取私利。

2.以制约用权力为重点,建立健全履权监督机制。一是加大对重大决策权的监督。严格执行乡镇领导班子集体议事制度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如人事任免、大额资金使用、重大建设项目,坚持集体研究决策,乡镇纪委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监督。二是加强对选人用人的监督。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推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等制度,确保按照组织程序选贤任能。三是加强对资金运行的监督。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撤消乡镇的银行账户,所有资金运行都要通过市结算中心,工资支出、专项经费支出、公务支出都由结算中心直接支付。

3.以严格管理为出发点,建立健全日常监督机制。一是建立日常巡查和请销假制度。为防止乡镇主职领导“走读”现象的发生,市纪委、市委组织部要定期不定期地抽查乡镇一把手的在岗情况,因公因私外出要履行请销假手续;二是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坚持离任审计基础上,还要对一把手任期内未完成的工程建设项目、债权债务、经济纠纷等办理交接手续,合理划分离任领导和接任领导的责任界限,有效防止一些腐败现象的发生;三是坚持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乡镇一把手个人重大事项,如购房、建房、家庭婚丧喜事、因私出国、配偶子女经商、就业等情况。必须履行报告手续,促其常怀律己之心,廉洁从政;四是建立健全廉政谈话制度。对新上任的乡镇一把手进行任职前廉政谈话,对有苗头性问题的一把手进行诫免谈话,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

4.抓待遇,激发乡镇党委书记的工作热情。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乡镇党委书记,千方百计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进一步提高了乡镇党委书记的政治待遇,注重从优秀党委书记中推荐县级领导,为党委书记带好队伍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在财政投入上倾斜。财力不足是党委书记在工作中遇到的最现实、最主要的问题,牵扯了很大的精力。让党委书记工作有干劲,首先就是要在资金上给予乡镇足够的保障,确保党委书记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科学发展上。在生活待遇上关爱。乡镇干部是农村工作的主体,始终工作在农村一线。改善乡镇干部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他们在一个安心、舒适的环境下干事创业,既是对乡镇干部的关怀,也是对党委书记工作的支持。在福利待遇上,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标准,缩小偏远乡镇与城郊乡镇,贫困乡镇与富裕乡镇之间的待遇差距,形成关心爱护乡镇党委书记的良好氛围。

5.抓作风,树立乡镇党委书记的良好形象。成也作风,败也作风。好的作风是干好乡镇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乡镇干部队伍的一班之长,其作风好坏至关重要。乡镇党委书记要加大力度,有效解决工作上存在的“不实”问题。要多下乡深入基层调研和实践,不盲目定措施,不搞瞎指挥,不下空指标,要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和实践,摸实情,求实效,因地制宜研究本乡镇的发展思路,带领全乡干部求真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主动挂点到落后村,到困难最大,问题最多,社情民情最复杂的村,真正做到吃苦在前,身先士卒,在干部群众中起好榜样、表率作用。要注重与领导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和民主决策的形象,不以家长自居,不搞“一言堂”,注重果断决策,言必行,行必果的形象,不拖泥带水。注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形象。乡镇党委书记作为一班之长,必须能团结带领一班人,身先士卒地带头坚持廉洁自律,勤俭节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切实增强拒腐防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