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工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14:13:26

影响工程论文

影响工程论文篇1

评价中公众的参与目的由于我国环境工程开展的资金来源于公众交纳的税款,所以公众有权利了解环境工程开展的情况。公众需要了解每个环境工程开展的目的、过程、结果等。公众是环境工程的使用者,他们很了解自己需要怎样的环境工程,如果相关部门在开展环境工程时能听取公众的意见,那么环境工程开展的结果将更能满足公众的需求。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部门的环境工程工作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的现象等现象,如果公众参与评价环境工程,公众就能从各个角度监督环境工程开展的情况。相关的部门在开展环境工程的时候,如果能让公众参与评价,公众将能理解到环境工程开展的情况是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他们会愿意主动的配合环境工程开展的情况。

二、我国环境工程影响评价中公众的参与现状

1.参与的范围狭窄公众原本是环境工程体验的主体,环境部门应当让公众广泛的参与到环境工程影响评估中来,然而目前公众参与的范围极为狭窄,这体现在:部分部门认为自己是环境工程的主体,他们在开展环境工程时以自己的意见为重,拒绝公众参与发表意见,或者即使允许公众发表意见,也仅仅在公众中选择一些与自己意见相若的群体,让他们做公众的代表,这使公众根本不能参与评价;部分部门的公众意见统计缺乏科学性,这使他们选取的公众参与影响评估统计全面。

2.参与的效果甚微相关的部门让公众参与评价的方法一般为调查问卷的方式,这种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相关的部门在建设工程以前未做好宣传工作,公众对环境工程一无所知,且部分公众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不了解调查问卷里的专有名词,所以根本无法有效的参与的问题。

3.参与的内容片面相关的部门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公众参与影响评价,然而这些问卷的内容是被相关的部门预设的,公众能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不多。相关的部门了解公众的意见时,往往也仅仅将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一下,看看数据的结果。

4.参与的结果滞后部分相关的部门在开展环境工程的时候,没有事先的做好工程宣传,没有在工程开始以前询问公众的意见;在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部门没有向公众详细的说明工程开展的情况,也没有做好与公众的沟通;只有在工程完成以后,相关的部门才形式化的发放一下调查问卷,形式化的让公众参与影响评价。这种方法使公众即使参与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的开展情况也几乎成定局。

三、我国环境工程影响评价中公众的参与措施

1.吸收国外的经验,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国外先进的国家做环境工程时,非常重视公众的意见,他们调查公众的意见时,会根据公处居住住的范围、公众的年龄、公众的性别、公众受教育的程度等情况做科学的模型评估,然后选取一个最能代表公众意见的范围人群让公众参与影响评价。他们相关的部门有时还会以座谈会等方式与各类社会群体近距离的沟通。国内要做好公众参与影响评价,就要吸收国外的经验,用科学的方法选取参与影响评价的人群。

2.利用网络的渠道,扩大环境工程的宣传目前的社会正在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公众将能从计算机、移动设备中接受各种信息。相关的部门要建设专门的环境工程网站,然后定期的公布与环境工程相关的信息。比如相关的部门要在工程开展以前要公布环境工程的意向、在环境工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做好财务、技术方面的公布工作;在环境工程完成以后要公布与质量相关的信息、相关的部门只有做好环境工程的宣传,才能打好环境工程公众参与评价的基础。

3.开辟参与的平台,广泛收集公众的意见相关的部门要用多种方法收集公众的意见。以网络的渠道来说,相关的部门可用发放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公众的意见、用开设专门论坛的方式收集公众的意见、用开设微博的方式收集公众的意见。以实体的方式来说,相关的部门要定期用座谈会、新闻访谈节目等方式收集公众的意见。

影响工程论文篇2

关键词:金融工程金融体系影响

金融工程是根据系统工程理论,综合采用工程技术方法,设计、开发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从而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在具体运用中主要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公司风险,并为客户设计、定制一些特殊的金融产品。金融工程为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但同时对全球金融体系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金融工程对金融体系的正面影响

1.金融工程提高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宏观调控的效率。金融工程开发设计出的新型金融工具打破了金融机构传统的专业分工,使其业务种类经营范围扩大。从需求的角度看,金融工程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同时使金融机构更加注重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增强金融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日趋融合,决策效益增强。金融工程所创造的新的金融产品以高度流动性为基本特征,提高了投融资便利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壮大了市场规模,从而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而中央银行利用金融工程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实现宏观调控和风险管理。

2.金融工程强化了现代金融管理。金融业的现代化推动了数理方法的应用研究,反过来,金融管理特别是金融风险的防范,也越来越需要量化决策分析和研究。金融工程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金融运行规律的认识,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市场的发展动向而进行科学决策。运用金融工程各种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对客户所面临的利益与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分解、取舍和重组,形成客户所能接受的风险收益,进行风险控制。金融工程还可以利用电脑技术与通讯技术及时发现金融市场的不均衡性,从而客观上增强了市场的有效性。用金融工程处理各种证券金融数据,可以比较全面地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力度。

3.金融工程可以有效控制金融风险。金融工程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其具体运作过程包括五个步骤:诊断、分析、开发、定价和定制。即识别客户遇到的金融问题的本质与根源,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依此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并确定金融产品的开发成本和边际利润,从而为每个客户定制能满足其特定要求的金融工具。由此可见,金融工程是在新的金融产品开发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经营风险的控制。

二、金融工程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负面影响

1.使金融机构的稳定性下降。金融工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更高效率的产物,其发展在促进金融效率全面提高的同时,也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是由于金融工程使得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界限日益模糊,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和金融机构的同质化,使金融机构可以涉及诸多领域,金融机构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冲击。2.使金融体系面临着新的风险。随着金融自由化及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各种信用形式得到充分运用,金融市场价格呈现高度易变性,金融业面临的风险相应增加。金融机构推出的规避风险的创新工具,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同时也使金融业在传统风险的基础上面临新的风险。

3.增强了金融交易的投机性。金融市场出现的与基本的经济因素无关的不正常波动,往往是因为有投机力量的操纵,并有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从众心理从旁助阵。金融工程为投机活动创造了大批撼动市场的先进手段,增强了市场的有机性。

4.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工程模糊了各种金融机构间传统的业务界限,金融机构为了增强竞争力,逃避管制,大量增加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这就使得同一种经济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金融机构或金融工具来实现,从而使金融监管出现了真空地带。

三、推动金融工程发展,完善金融体系的思考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特别是金融信息网络建设的覆盖率、安全性等方面急需大力加强。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完善国内的清算交易系统,加快电子化进程,减少金融交易的时滞,增强市场效率和流动性,确保信息基础设施不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为金融工程的运用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2.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手段,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资金流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研究针对金融工程运用及其产品的有效监管手段。具体可采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交易所自我管理三级共同监督管理体制。监管部门对金融工程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应有所准备,建立起一套全程的、动态的跟踪管理体系,对市场的发展进行预测把握,引导金融工程的顺利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基本稳定。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3.创造金融工程实施的有效主体,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加快企业尤其是国企的改革步伐,积极培育风险管理的市场需求主体,促进企业管理方式和股权结构转变,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完善金融市场,提高金融工程的效率。努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步伐,引进国际金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改善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效率,促进金融行业的竞争。

参考文献:

[1]周凌峰徐德富:金融深化理论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影响[J].时代经贸,2007,(03)

影响工程论文篇3

1.1研究区域概况

1.1.1二卡自然保护区二卡自然保护区位于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东北,地理坐标:N49°26′~49°32′;E117°45′~117°51′,属黑龙江流域。区域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凉短促,降水集中,春秋两季降水少,多大风。年平均气温-0.1℃,极端最低气温-42.7℃,极端最高气温40.1℃,降水量319mm,蒸发量1405.5mm。保护区的核心区位于北部,总面积1927hm2;缓冲区位于核心区,面积1611hm2;其余区域为实验区,面积为3143hm2。二卡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及功能区划见图1。保护区主要由湖滨平

原、冲积平原、河谷漫滩、沙地沙岗、高平原等地貌组成。保护区中部301高速公路横穿而过,路基每隔400m设置一处涵洞,以维持南北区域的水力联通。1.1.2海拉尔河保护区主要受东侧的海拉尔河补给。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海拉尔河径流量年内分布极为不均:11月至翌年3月为冰封期,径流量极小;4月至10月为非冰封期,非冰封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约95%。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呈东至西流向。海拉尔河在二卡自然保护区附近为河流下游,属于典型的平原型河流。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开阔,当径流量较大时,河水出槽漫滩,为河漫滩湿地提供补给。海拉尔河上游拟建某水利水电工程(A工程),工程建设后将改变二卡自然保护区断面的水文情势,继而影响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

1.2研究方法

1.2.1水文基础数据二卡自然保护区植物的主要生长季节为5-9月,因此以1961~2010年共计50年内的海拉尔河嵯岗水文站的5-9月水文资料为基础,针对月均径流量进行分析,总计250个数据样本。嵯岗水文站位于二卡自然保护区上游约30km的海拉尔河干流上,从嵯岗水文站至二卡自然保护区的海拉尔河段内,无支流汇入,也无取水口。因此,嵯岗站的水文资料可较好的表征二卡自然保护区附近的海拉尔河水文情势。

1.2.2植被基础数据采用TM5影像作为基础信息源进行遥感解译。遥感解译结合资料收集、现场调查进行:2011年8月通过植被调查以及现有资料为解译提供参照;2012年9月通过现场调查,对解译成果进一步验证。

1.2.3湿地分类对于湿地的定义及分类,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是1971年于伊朗拉姆萨尔签署的《湿地公约》。其湿地定义为: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公约》同时还对海洋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的湿地类型进行了细分。二卡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属于内陆湿地,参照《湿地公约》对湿地类型的分类,结合保护区植被类型,本研究区域涉及的湿地类型有:湖泊湿地、季节性河流湿地、灌丛沼泽、草本沼泽和盐化沼泽。

1.2.4湿地景观破碎度湿地景观破碎度表征着湿地被分割的程度,计算公式如下。式中,C为湿地的破碎度;N为某湿地类型斑块的总个数;A为某湿地类型的总面积。

2结果与讨论

2.1海拉尔河月均流量分析基于嵯岗水文站1961年至2010年5~9月份的水文资料,海拉尔河最小月均流量为5.91m3/s,最大月均流量为558.54m3/s。以10m3/s为梯度对海拉尔河月均流量进行频数及频率统计,统计值区间为0-560m3/s,根据统计结果绘制频率密度图及频率分布图见图2。海拉尔河位于高纬度地区,冬季存在封冻现象,不适宜按照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进行水文周期划分。为了研究需要,将海拉尔河流域主要植被生长期(5~9月份)的月均流量划分为低、中、高三类径流水平:月均流量小于58m3/s为低径流(出现频率P≥75%);月均流量在58~186m3/s的为中径流(75%>P>25%);月均流量大于186m3/s为高径流(P≤25%)。综合考虑遥感数据的可用性,分别选取三个时段代表海拉尔河的低、中、高径流期。2009年8~9月为低径流期,月均流量分别为61.42m3/s、56.01m3/s,时段平均流量为58.72m3/s(P=74.6%)。2010年5~8月为中径流期,月均流量分别为161.21m3/s、108.21m3/s、98.91m3/s、108.70m3/s,时段平均流量为119.26m3/s(P=44.4%)。2009年5~7月为高径流期,月均流量分别为149.09m3/s、157.43m3/s、264.53m3/s,时段平均流量为190.35m3/s(P=23.8%)。

2.2不同径流期内湿地差异分析采用三个时段末的TM5影像作为基础信息源进行解译,以研究水文情势对二卡自然保护区的影响:2009年10月1日、2010年9月7日、2009年8月3日的影像资料分别代表海拉尔河低、中、高径流期。解译成果及统计见表1、图3及图4。二卡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面积受水文情势的影响较大,在低、中、高径流期内湿地面积比例分别为43.03%、53.66%、69.56%。此外,湿地类型在不同径流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低径流期内,保护区湿地以盐化沼泽为主,占总湿地面积的50.31%;中径流期内,保护区内各类型湿地的面积较接近,季节性河流湿地、草本沼泽及盐化沼泽的比例分别为28.40%、25.14%和28.31%;高径流期内,保护区以季节性河流湿地为主,占总湿地面积的52.3%。对比三个研究时段可见,随着海拉尔河径流量的增加,时段末的湿地总面积以及季节性河流湿地面积增加、盐化沼泽面积减少。水文情势是制约湿地类型与演替的最基本因素。海拉尔河径流量的变化,引起保护区的水量、淹水历时、淹没范围、漫滩频率等水文情势变化,短期改变区域的淹没状况及湿地类型,如低径流期的盐化沼泽在高径流期被淹没成为季节性河流湿地。同时,水文情势对湿地的理化环境产生影响(如营养物质的可获取性、土壤和水体含盐量、pH值和沉积物特性等),继而引起保护区湿地植被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动,最终带来湿地的演替。地势较低的区域可得到较充足的水源补给,维持长期积水状态,成为湖泊湿地;地势适中的区域不定期得到水源补给,区域不断处于“干-湿”交替中,逐渐发育成为灌丛湿地、草本沼泽或盐化沼泽。而地势较高的区域不能得到足够的水源的补给,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发育形成湿地以外的生态系统。

2.3湿地生态阈值分析生态系统发生突变的点或区间,在生态学领域称为“生态阈值”。生态阈值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但公认的一点含义是:当生态因子扰动接近生态阈值时,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或过程会发生不同状态间的跃变。湿地生态系统对环境具有适应、调节能力,且该能力与湿地面积呈正相关,湿地面积也被诸多研究者作为生态阈值判别指标。以二卡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大部分河漫滩湿地缺乏观测资料或基础研究,制约了河漫滩湿地的生态阈值研究。河流的水文情势是河漫滩湿地形成与演替的最基本因素,与湿地面积之间也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可以河流水文情势为基础,从湿地面积角度进行生态阈值分析。海拉尔河的低、中、高径流期不仅引起二卡自然保护区湿地总面积的变化,同时还短期改变了保护区内湿地类型的分布状况,带来湿地景观破碎度的差异。景观破碎度反应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作为湿地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从表2可见,在海拉尔河的低、中、高径流期,二卡自然保护区湿地的破碎度分别为1.02、0.84、0.64,径流量越低,湿地破碎度越大。更值得关注的是,湖泊湿地的破碎度在低径流期达到了1.37,比中、高径流期增加了一倍以上。二卡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河漫滩湿地,径流补给是湿地水源的主要来源。湖泊湿地形成于地势较低的区域,是整个湿地的中心区。湖泊湿地的面积萎缩且破碎化程度上升,表明整个湿地区域的水量已经较为缺乏,亟需得到新的径流补给,湿地已处于较不稳定的状态。本研究选取的低径流期末(平均流量58.72m3/s,P=74.6%),保护区湿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比例仅为43.03%,湿地景观破碎度达到1.02,尤其是湖泊湿地的破碎度出现一个较明显的跃变,由中径流期的0.57增加到1.37。结合生态阈值的含义,此时段的湿地状态可近似的作为区域的生态阈值,即维持二卡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占全区域面积的43.03%。

2.4工程对湿地影响评价拟建A工程引起海拉尔河水文情势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平水年及枯水年:平水年内,二卡自然保护区断面5~9月份月均流量由159.75m3/s减少至134.75m3/s;枯水年内,二卡自然保护区断面5~9月份月均流量由66.9m3/s减少至52.6m3/s。基于本文2.2小节研究内容,海拉尔河月均流量与二卡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面积比例存在着正相关,月均流量越大则湿地面积越多。月均流量对湿地面积的影响是多元的,其相互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半定量评价A工程对湿地的影响,假定月均流量与湿地面积比例为线性相关(如图5)。采用内插法易得,平水年内,二卡自然保护区5~9月份月均流量减少导致湿地面积比例由58.87%减少至56.32%;枯水年内,二卡自然保护区5~9月份月均流量减少导致湿地面积比例由45.23%减少至42.34%。结合本文2.3小结研究结果进行A工程建设对湿地的影响评价。平水年内,A工程建设导致二卡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比例减少至56.32%,湿地生态系统受影响程度处于可接受范围内。枯水年内,A工程建设导致二卡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比例减少至42.34%,已低于43.03%的生态阈值,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及稳定将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采用人造洪水等措施以减少水文情势变化对湿地的影响。

3结论与展望

影响工程论文篇4

论文论文摘要:随着现代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兴建了一大批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坝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水库的效益,减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本文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由于兴建大坝产生的泥沙与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探讨应对的工程措施。 论文论文关键词:大坝 泥沙淤积 生态环境 工程措施 1.引言 “大坝与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普遍意义上讲,修建大坝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主要有移民、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对大气的影响、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对文物和景观的影响、地质灾害、溃坝等八个方面。 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这是目前讨论大坝与生态问题的文章中很少提及的。事实上,泥沙对于河势、河床、河口和整个河道的影响,从生态角度讲,是修建大坝产生的最根本的影响。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这才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2.泥沙淤积分析 当河道上修建了雍水建筑物之后,诸如大坝。随着库区水位的抬高,水流的过水断面增大,水力坡度变缓,纵向流速和紊动流速都大大地减小。原河道水流特性的这种改变,降低了水流的挟沙能力,也改变了原河道的泥沙运动条件,导致了部分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逐渐沉淀,造成水库淤积。 水库淤积问题在多沙河流(例如黄河、永定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嘉陵江流域)和推移质输沙量较高的河流(如岷江)显得较为突出。黄河干流大型水库的淤积量多占水库总库容的50%以上。 水库淤积一方面降低了水库利用效果,同时,大量泥沙沿途淤积河床,影响行洪,通航,威胁着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以洪水泥沙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且范围广,破坏力强。与此同时,另一方由于减轻了下游河道的淤积。也产生了近些年来较为关注的环境问题,比如:对下游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及土壤盐碱化的问题。 最常见的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是河流输移含量高的悬浮泥沙或挟带的粗沙,细沙,淤泥和粘土沉积于大坝所形成的水库内,根据流域类型,面积和平均降雨量等特征,河流输移的泥沙含量变化范围可从百万分之几百到百万分之几千,河流输移的泥沙80%—90%比细沙还细,因此,这些泥沙经长距离的输移进入水库,并以颗粒沉降速率逐渐沉积下来,水库泥沙主要来自这部分粗沙沉积于库尾,形成三角洲,随着水挟带的泥沙沿河床推移,逐渐向水库中进一步推移。 坡岸不稳定且河床坡度比较陡的河流中,泥沙主要由大块石和很细的颗粒组成。通常,在这样的地区,陡的河床坡度加上气旋影响所产生的暴雨,会导致河水中的泥沙和碎石急剧增加,有时会导致河岸漫溢。泥石流或类似溃坝的情况。泥沙的主要来源是流域内的地面土壤侵蚀,某些情况下还会造成河岸严重坍塌。 另外,世界上许多地方,人类的活动导致森林大量砍伐,植被遭破坏,使侵蚀和输沙率急增,水库中的沉积泥沙也会显著增加。 3.泥沙淤积对环境的影响 3.1自然灾害频繁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在黄河干流修建了13个水坝工程,其中包括泥沙界著名的1960年建成的三门峡水库与2001年竣工的小浪底水库。在长江干流上,三峡工程正在建设,2003年已开始蓄水,2009年将全部建成。这些工程具有重大效益,也给长江,黄河的自然形态带来深刻变化。 以丹江口水库为例说明水库建设带来的泥沙淤积,并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问题。据测算,1960——1994年,丹江口水库泥沙淤积量达14137亿m3,占水库总库容的7%,而且有逐年增加之势。汉江流域年均输沙量5130万t,丹江流域年均输沙量415万t,丹江口水库每年将面临554万t的泥沙淤积。根据资料,19世纪以来,该区水涝灾害平均5年发生1次,新中国建立后平均2年1次,近10年几乎1年1次。90年代末与80年代中后期比,灾害影响范围由5121万hm2扩大到162133万hm2,扩大了31倍。灾害破坏力强,如2002年6月9日,宁陕,佛坪,镇安等地普降特大暴雨,形成洪水灾害

影响工程论文篇5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导致大量的森林、湿地被毁,沙尘暴、泥石流开始横行。煤、石油等燃料的大量使用,致使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饱受雾霾的困扰。因此,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被纳为水利水电工程必须考虑的内容。近年来,我国的水利水电设施日渐露出弊端,尤其是在对周边环境影响方面。所以,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尽早减小负面影响。

2水利水电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污染问题、资源问题和安全问题。

2.1污染问题

污染问题体现在:污染物的排放、水质下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1.1污染物的排放

污染物的排放与工业的发展成正相关。以往,火力发电作为主要的发电形式,大量烧煤导致氮的氧化物、硫化物、二氧化碳等多种有毒气体、温室气体排放到空气中,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一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像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人们难得见一次蓝天白云。这样的生活环境,已经远远背离了当初“发展经济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的初衷。近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工厂对“污染物”的处理情况,但是很多工厂为了贪图小利,污染物没有处理达标就偷偷排放,害人害己。

2.1.2水质下降

水质下降是目前环境污染中最严重、最棘手的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我国虽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少的可怜。再加上近年来水土流失、水污染加重、人们的浪费,致使目前很多地区“缺水”。很多60后的人总是在感叹,自己小的时候可以在小河里游泳,现在呢,小河没了,就算有,也成了“泥汤”了。水质得不断下降,也为自来水的净化增加了难度。如何降解水中的有毒物质,如何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是目前水利事业的关注重点。

2.1.3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为环境的变化,许多生物开始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主要是陆地上的森林植被和水中的游鱼。因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扩大,很多绿地被推平;因为水体污染,不少鱼类在水中死亡,而鱼类死亡后的尸体导致水体继续恶化,如此的恶性循环危害十分严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则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提高,环境恶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如今已经深受环境污染的危害了,很多珍贵的物种日益灭亡消失,越来越多的动物失去了它们栖息的家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现象愈加严重。

2.2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包括:能源动力和土地征用。

2.2.1能源动力

能原动力问题主要存在于“发电”方面。目前,我国大力提倡水利发电,正在逐步推进核电。但在许多水资源短缺的城市,仍以“煤”为主要能源。煤的大量燃烧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目前,开发新能源,使用清能源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能源动力异常重要。新型动力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等等。这就需要我国加快对新型能源的开发与研究,尽快地将我国工业发展的能源动力转型为清洁能源。

2.2.2土地征用

水利水电的建设一般都是大型的工程,也就是说需要大面积的土地,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征用百姓的土地或是砍伐森林、推平稻田。因此,如何处理好水利水电工程与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是各水利水电单位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在申请土地时,要充分考虑到这块地适不适合做工程建设。不能因为某块地皮便宜就不顾其他因素买来就开始工程建设。近年来,因为森林、绿地、湿地等大量减少,“温室效应”的情况越来越来严重。所以,在土地使用的问题上,不容小觑。

2.3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包括:饮水安全、用电安全和水库的建造。

2.3.1饮水安全

自来水供应系统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一大重点项目。近年来,经常会出现化工厂泄露有毒化学物质,导致一个地区的群众恐慌,去“抢水”的新闻。自来水系统应加强对水源的检测,一旦检测危险物质要立即处理。另外,一些不正规的小工厂、小作坊将未处理过的工业废物排入江河中,导致自来水处理的过程难度加大。因此,目前应该加大对自来水安全的管控,从水源一直到百姓家的自来水管,这一系列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一定要保证群众的饮水安全。

2.3.2用电安全

电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对电网的保障是一项更加复杂的工程。用电安全,不仅仅是百姓们在使用时的安全,更包括电力工人们在整修电路时的工作安全。2008年南方大冰雪,就有工作人员在处理电线上的冰雪时触电而亡。因此,在电力方面,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十分重要,这关乎到自身的生命安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电”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保障。因此,每当出现大面积停电现象时,人们的生活都因此而停转了。保障百姓的用电安全,就要加大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2.3.3水库的建造

水库在一个地区“防洪抗旱”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水库的建造也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一个重点项目。水库的安全、实用关乎到一个地区群众的正常生活。尤其是在洪水来临时,水库若不结实,不能蓄水,后果是无法想象的。特别是在山区,水库的建造一定要经过周密的测算,保证水库的建筑地基稳定。而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库的更重要作用是保证群众的日常用水。所以,一定要注意水库中蓄水的安全。

3改善措施

改善措施包括:改进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人为进行水质改善和植树造林、投放鱼苗。

3.1改进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效、低消耗的工业设备不断地被研发出来。因此,各工厂要抓紧时间将生产设备更新换代。老旧的、高耗能的生产设备要尽快淘汰。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对设备的更新换代进行一些补贴,并要有专门的部门来监督、管理工业生产的设备。同时,要加大对工厂管理者的教育,强调“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性。环境质量的改善要从源头抓起,减少污染物的生成以及排放即可缓解目前环境恶化的形式。当前,“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发展同样强调绿色。

3.2人为进行水质改善

目前,水资源被大量污染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加强对已污染的水域进行处理、补救的力度,还百姓干净美丽的水域风景。水利水电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士,对污染水域进行补救性处理。要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方案,可以选择对某一水域进行一定时间的封闭,投放一些无毒的药品将水中的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另外,像“水华”等要及时清除,水中的垃圾要打捞干净。水质改善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任务重,时间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抓紧时间治理水污染。

3.3植树造林、投放鱼苗

环境改善要从陆上、水中两方面同时进行。水电站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工业、农业的发展也使得林地的面积递减。绿色植被对空气净化,土壤固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目前的环境现状,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尤其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附近,要大量进行绿地建设,我们生活的环境需要大量的氧气制造者。另外,关于水中生物方面,要在整治过的水域中投放鱼苗,或野生,或人工养殖,让水域更富有生机。单一的生物种类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极易发生灾难性的毁坏。

4利用建筑学原理,将水利水电工程改造景观

水利水电工程虽然是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根据建筑学原理,设计者们可以将这些设施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让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具有观赏性。像古时的都江堰,如今的三峡大坝都是成功的案例。设计者在保证这些设施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将水利水电工程与周围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结合,成为一处旅游景点也是不错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好安保工作,设施附近一定不能让有人靠近,工作人员一定要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转。另外,在游人参观的过程中,可以为游人介绍我国能源的紧张形式以及使用清净能源对环境修复的重要作用。

5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土地,可持续发展

合理规划,即合理地制定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节奏。所谓合理,即要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节奏,并能满足百姓的用水用电需求。水利水电工程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环境状况,像污染严重的地区短期内就不适合再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对土地的分配是政府应该考虑的重点,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征地方面,政府要充分考虑百姓们的意见,在拆迁补助方面要合理。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同样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不能以环境恶化为发展的代价。

6总结

影响工程论文篇6

关键词: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1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2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具体问题分析

2.1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2.3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

2.4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2.5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2.6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3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3.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4总结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水利上的具体体现。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基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是水利工作的应有之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生态影响问题,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会燕.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4).

影响工程论文篇7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

[1]高学佩.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218-218.

[2]孙英.分析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4(4):223.

[3]单爱静.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398.

[4]翟曉谨.浅析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55~156.

[5]刘永兴.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对策[J].江西建材,2015(17):239~248.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

[1]魏冬青.试析工程造价审核结算中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8)

[2]韦菁.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在建筑工程造价审核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02)

[3]原兵兵,董丽娅.建筑工程管理中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J].技术与市场,2013(04)

[4]刘英.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要素与其工程造价降低的对策[J].价值工程,2014(10):69-70.

[5]冀丹芳.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及降低工程造价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8):225-225.

[6]张怀生.浅谈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J].中国船舶报工作研究,2013(07).

[7]童金闽.降低工程造价的途径及工程造价中后期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

[8]冉守霞.浅析土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12(3),58-59.

[9]刘英.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要素与其工程造价降低的对策[J].价值工程,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

[1]鲍静媛,左松.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385.

[2]高学佩.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218.

[3]连俊玲.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J].山西建筑,2013,1:218-219.

[4]杨德才.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3,17:104.

[5]陈雪丽.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工作重点与实施要点的分析[J].建筑科技与施工管理,2011,6.

[6]刘英.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要素与其工程造价降低的对策[J].价值工程,2014,4(8)

影响工程论文篇8

关键词:组织社会化;人与组织匹配;积极组织行为学;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行为学研究从20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理论发展和变迁,最初是泰勒等早期传统管理学者的个人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泰勒等管理学者强调工人参与组织工作的经济动因,认为工作环境和工人的生理情况是影响工人行为的本质原因。20年代以后,以霍桑实验为转折点,展开以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研究,认为社会及心理因素才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原因,除了要满足员工的生理需求之外,还必须满足员工的社会及心理需求。到了1960年代,随着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成熟和发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兴趣也开始转向个人与组织目标、动机方面的契合、组织发展、组织内部关系和组织外部社会环境系统等方面。

我们现在所提及的组织行为学一般来说是研究组织内部结构、人员、技艺以及组织外部社会环境系统的科学。作为一门处在发展和变化当中的新兴管理科学,组织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组织管理提供了积极的意义。根据美国学者斯帝芬.P.罗宾斯的定义,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内部人员行为和心理的影响,而最终目的则是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个体、群体乃至于整个组织的效能。

近年来,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在此方面,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组织匹配、组织社会化、组织公民行为等方面,而主要的研究议题则包括积极组织行为学、社会交换视角下的组织社会化以及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研究等等。

一、 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研究

积极组织行为学由Luthans于2002 年提出。Luthans将积极组织行为学定义为: 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活力为导向,通过心理测量、心智能力开发及有效管理,来提高员工绩效的一门应用学科。通过这一定义,Luthans一方面为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确立了方向,另一方面也与传统的组织行为学划定了界限;传统组织行为学主要关注的是“解决问题”,通过缓解和消除组织冲突、沟通障碍、员工离职等问题来尽可能保证工作绩效,而积极组织行为学则反其道而行,通过开发员工心理的积极、乐观因素,来激发员工的能动性与工作潜力。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人-组织匹配问题的创新点,通过对组织个人微观行为层次,以及个人心理所导致的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的研究,发现个人-组织匹配过程中的心理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进而探讨个人与组织相适应和匹配的最佳契合点。

Luthans提出,在目前的组织心理学范畴中,符合上述积极组织行为学定义的概念,包括自信/自我效能(Confidence/self-efficacy) 、希望(Hope) 、乐观主义(Optimism)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以及情绪智力(即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EI或EQ) 等五个范畴,简称为CHOSE。

目前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理论模型的拓展。除了积极组织行为研究的几个基本概念和框架的研究之外,Luthans又发展出复原力(Resiliency)这一研究主题, 复原力是指具有从逆境、失败、艰难险阻、高度风险的情境,以及无法拒绝的变革(包括个人职责的改变以及更大幅度的组织变革)当中自我适应和恢复的能力。组织管理学研究者近年来也进一步拓展了复原力理论的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例如探讨企业与个人两种不同层面的复原力等等。

除此之外,关于影响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因素层面的研究,也是积极组织行为学中的研究重点。Luthans在2004 年提出了关于组织竞争优势来源的一个新研究视角――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心理资本(简称PC),是指一种正面的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希望、恢复力与乐观主义等,Luthans做了一系列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衡量标准,应该从过去的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转向正向的心理资本。Luthans指出,具有良好心理资本的员工,一般会体现出如下的特质:(1)富有希望;(2)乐观;(3)良好的韧性和复原力;(4)高度的主观幸福感;(5)优秀的情商;(6)表现出较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心理资本作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个人心理层面的具体结合,能够对组织绩效和组织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仲理峰2007年的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中的乐观、希望与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对于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有着显著影响。田喜洲和谢晋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均与员工绩效有正向相关,但只有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有显著影响。

二、 组织社会化过程与个人―组织匹配

组织社会化是研究个人与组织匹配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组织社会化是一个组织内部学习的过程。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Simmel在其《社会学的问题》一文中,首先用“社会化”一词来表示群体形成的过程。后来,沙因(E. Schein)最早将“社会化”这一社会学概念引入到组织研究中,他认为组织社会化是“个体被教导与学习组织规范,成为组织成员所必须具有的社会知识及技能的过程”,这也是目前最被广为引用的组织社会化定义。此后,Bauer指出,组织社会化就是新进人员学习成为一个组织的内部人(Insider)、学习组织内部规则生态,以及如何面对变革(Changes)的过程。

从沙因的定义可以看出,最初的组织社会化主要指的是员工了解组织当中的规则(包括潜规则)的过程,不过后来经过不断演变,组织社会化的定义也有所扩充,如Louis就指出,组织社会化是“个体了解成为组织成员所需的价值观、能力、期望行为以及社会知识的过程”。

组织社会化是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Jones指出,当个体最初进入组织时,可能会发觉组织中的现实情况、人际互动与自己原先预想的不同,从而感受到现实冲击(Reality Shock)与惊讶;而此时个体会重新评估他们之前的预期假设,并搜集信息(包括职务信息、群体关系、组织文化等)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环境,并降低自身的不确定感和焦虑。

因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是促进员工适应组织并提升其行为绩效的关键因素。Ashforth、Sluss和Harrison指出,若组织社会化未能发挥效用,往往会导致员工士气低落、离职率升高,组织在员工招聘和离职方面将付出更高成本。Hidalgo和Moreno在2009年的研究指出,组织社会化的成败对员工个人心理、行为和工作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的影响机制分别为主效应影响模型和中介效应影响模型。

组织社会化不仅是个人组织匹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组织行为的重要变量,既存在着直接的影响,也可能通过其他的中介变量的作用实现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王雁飞和朱瑜对249名新进员工做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组织社会化对个人―组织匹配有着正向影响,同时在个人-组织匹配对员工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甘宁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组织社会化对员工绩效有着显著影响,同时个人―组织匹配在组织社会化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链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种种证据都表明组织社会化是提高个人―组织匹配的重要途径,倘若组织社会化功能未能完全发挥,组织往往会因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三、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是个人与组织匹配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Dennis Organ教授在1983年首次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个体的自由行为,不会直接或明确反映在正式的薪酬系统中,也未包含于员工的正式契约及岗位说明书中,但却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Podsakoff和MacKenzie将组织公民行为分为七大类型,包括利他行为、运动家精神、组织忠诚、组织遵从、个人进去、公民道德以及自我发展。

在组织公民行为的前因与结果变量方面,大多数的研究者对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单个或两个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检验,较少的学者加入了中介调节因素的探讨和研究。Shweta和Srirang Jha指出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组织内部沟通、员工态度、组织氛围、领导成员交换和组织公平。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当中,个体特征(感知)研究也备受关注。Japneet Kaur在关于人际冲突的研究中,证明了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人际冲突的重要影响作用,并且认为这样的影响作用能够显著降低组织反生产行为的发生,而吴志明与武欣则发现变革型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关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果变量方面的研究较少,武欣、吴志明和张德的研究表明,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有效性有着显著影响。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霍曼斯(G. Homans)于1958年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提出人际互动是一种双方皆参与并交换有价值资源的过程,人们只有在觉得通过交换能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时,才会持续与对方互动。彼得・布劳进一步分析指出,人们之所以加入某一团体(包括组织、企业),是因为认为可从该团体中获得所需的报酬;因此,人与人的结合,本质上就是资源的交换和吸引,而这些资源包括了金钱、物质、体力等外显性(Extrinsic)资源以及情感、敬仰、友爱等内隐性(Intrinsic)资源。Morley在2007年的研究则从个人―组织匹配理论的视角进行,认为价值匹配和工作匹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换句话说,个人―组织的匹配本质上也可以视为社会交换的一部分。

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基础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则可将组织中所存在的交换关系,划分为领导―员工交换、员工-员工交换以及组织-员工交换等多个层次,是社会交换关系促进了个体与岗位、组织以及工作群体的匹配,而高度的个人―组织匹配则衍生出较频繁的组织公民行为。Cropanzano和Mitchell在2005年的研究中,揭示了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因素,其间涉及的相关变量则包括组织支持、组织信任以及工作氛围等。

四、 结论

如前文所述,近年来关于个人与组织匹配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二是组织社会化的研究;三是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针对前文的文献综述,本文认为在人与工作、环境和组织的匹配问题方面的研究存在以下值得借鉴和不足之处:

(1)组织社会化和个人―组织匹配理论的研究,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视角探究了员工对组织的适应机制,对于组织内部员工之间价值观和文化的传递、员工更好的适应组织以创造更佳的工作绩效,以及企业如何更好的将“组织外的人”进行内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策略依据,从组织的适应过程的研究到组织学习过程的研究,都具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但迄今为止,并未形成系统性的关于组织社会化和个人―组织匹配的理论建构,对于如何通过组织社会化过程来更好地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匹配,目前仍缺乏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框架。

(2)在对组织社会化和个人―组织匹配的各项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上,过于侧重个体层面的研究,将研究重点放在组织内部个人的心理、态度和行为层次的研究,而忽略了与组织宏观环境和组织外部环境的具体结合,所涉及到的相关社会交换理论也仅仅是局限于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社会交换视角的研究,这容易导致所产生的研究结论片面且适用范围狭窄。

(3)对于跨文化背景的分析研究较少,多数研究集中于对本国,甚至是国内某组织所进行的分析研究。在全球化影响下的企业人员流动的背景之下,组织成员所受到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组织内部或是单纯的某国、某地域的文化,更多的是来源于多元的文化交汇的影响。因此局限性的研究区域,不利于全面准确的对组社会化以及个人-组织匹配的影响因素进行界定。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罗宾斯,著,孙健敏,译.组织行为学(第14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尼尔森,著.积极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 Luthans,F.,Youssef,C.M.,&Avolio,B.J.Psychological Capital.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4] 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心理学报,2007,(2):328-334.

[5] 田喜洲,谢晋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心理资本对员工绩效和工作态度的影响差异.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8):174-180.

[6] Schein, 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nd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 Industrial Management Review,1968,(9):1-16.

[7] Louis, M.R. Surprise and Sense Making: What Newcomers Experience in Entering Unfamiliar Organizational Setting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0,(25):226-251.

[8] Jones, G.R.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3,(8):464-474.

[9] 王雁飞,朱瑜.组织社会化与员工行为绩效:基于个人――组织匹配视角的纵向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2,(5).

[10] 甘宁.组织社会化、人与组织匹配和员工绩效关系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0.

[11] 吴志明,武欣.变革型领导、组织公民行为与心里授权关系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7,(5).

[12] 武欣,吴志明,张德.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7,(3).

[13] 沈伊默,袁登华,张华,杨东,张进辅,张庆林.两种社会交换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组织认同和自尊需要的不同作用.心理学报,2009,(12):1215-1227.

[14] 李霞.管理者的职业弹性研究:结构及其前因后效关系[D].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15] 王立.员工工作友情、心理资本与建言行为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1.

[16] 陈伟娜.企业员工职场欺负内容结构及相关研究呀[D].暨南大学学位论文,2011.

[17] 张玲.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

[18] 吴庆松.基于心理资本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学位论文,2011.

[19] 王文.组织内社会交换对工作产出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11.

[20] 高英.心理资本对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学位论文,2011.

[21] 安曼.企业雇佣模式选择及其效应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学位论文,2011.

[22] 赵丽华.职业适应期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学位论文,2011.

[23] 闵锐.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影响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学位论文,2011.

[24] 马苓.教师的组织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及大学绩效的影响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号:13BXW05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传媒集团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之研究”(项目号:GD11YXW01)。

影响工程论文篇9

 

水利工程是人类通过工程措施或行为,来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用。水利工程最初被人们用来防洪、提供稳定的水源、缓解或防止农作物旱涝渍灾害、提供清洁能源和水利旅游景点(如修建水库、人工湖泊等)等,这主要体现了水利工程的资源性、经济性与社会性。而生态水利工程则更强调水利工程的主要服务目标是生态。生态水利工程是现代水利的标志,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科学内涵:

 

一方面是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应有明确的生态服务目标与功能。在设计阶段,应当将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置于重要位置,并作为设计的制约因子,使水利工程能满足适宜的生态水文过程要求;

 

另一方面是生态水利工程应强调工程选址、布局、施工过程的环境友好性与经济性。防止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巨大的环境成本和经济成本,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在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被严重干扰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利工程必然会干扰水量与水质的时空变化过程,而生态水利工程防止了工程作用下的生态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于不良的生态平衡,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 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我们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在规划设计的前期,要切实搞好工程所在地的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二是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减少库区淹没范围。三是施工阶段的任务。承包商对施工现场污染物的扩散和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所应负的责任,应写进合同书内,要有环保措施,对各种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 标准以内;最后一点是施工后期的任务,特别要对施工阶段破坏的植被景观及时恢复,制订工区的全面绿化规划,以保护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

 

3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与理论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与理论,我国已有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例如,学者董哲仁曾提出生态水利工程的五项基本原则。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还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路线。首先,重视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的结合。其次,识别工程可能影响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能准确识别工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并在工程规划阶段予以充分考虑。但当前许多水利工程的设计很少或没有考虑流域生态敏感点这一点。再次,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充分吸收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实现水 量与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当前尤其是应与水污染防治工程进行有机结合。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一般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使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存在较大的挑战与阻力。为了减少旱田排水挟带泥沙或污染物进入下游湖泊或天然湿地,可以在进入湖泊或湿地的过渡带设计生态处理沟渠或氧化塘。而水田排水沟渠可以在植物生长季节充分蓄水,利用人工沟渠湿地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在缺水地区种植水稻,特别是在开采地下水种植水稻的地区,应当进行以水量高效利用与水质净化为目的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

 

4大型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

 

以黑龙江省最大的湿地—扎龙湿地附近的“三江平原近期防 洪治涝工程”和“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两个国家“十一五”重点大型水利工程为例,论述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常见的难点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更好地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本项目共涉及10个流域。工程类型主要为堤防工程和涝区工程。其范围东起乌苏里江、西接梧桐河流域,南至兴凯湖,北临黑龙江,区域内的主要河流有松花江支流梧桐河、嘟噜河;黑龙江及其支流莲花河、浓江河、鸭绿江;乌苏里江及其支流别拉洪河、挠力河、穆棱河、松阿察河等河流。另外,区内还有小兴凯湖以及中俄界湖大兴凯湖。

 

作为三江项目,环保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其难点之一。分区分片实施的建设项目,在环评中都应逐点逐片落实评价内容和环保措施。即使同样的活动内容实施到不同的地域上,其发生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从而针对性也就成为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灵魂。环境敏感点的识别即工程与保护区的关系,是该项目中的又一难点,在三江项目涉及的流域众多,并且项目初期的设计中有很多工程伸入到自然保护区,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细致工作,把自然保护区和工程项目逐个流域地对比界限,把伸入到自然保护区内的工程全部撤出来,从而减少了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和破坏。区域环境功 能状况分析中,评价范围的界定也是其难点之一。在三江防洪治涝工程中,工程比较分散,每个流域都有。在一个流域内农田和自然保护区村屯相互镶嵌,如果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的范围来确定,则周边的自然保护区将被划分到其内,若影响范围涉及敏感点时,应把整个自然保护区包括在内,最后采取了几个流域放在一起来确定评价范围。

 

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许多问题不是短期能明了和掌握的。只有长期的监测、观察、研究,才能逐步找到规律。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以工程过可行性论证为终点。这是由生态环境影响的累积性、渐进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的,更是由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特点决定的。所以要长期跟踪评价。

 

5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是保护生态,还要改善生态,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兴建更多的生态水利工程。大型水利工程涉及范围广,对生态影响往往具有宏观影响、区域性影响的特性,即使同样的工程建设到不同的地点,也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今后还要注意和具体工程结合来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做好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要充分了解和正确处理水利工程中的生态问题,必须正视和重视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看到负面影响的同时,更要看到正面影响,对正面影响,要努力开发、扩大其效益;对负面影响,则应尽可能限制和减免它。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两江一湖”(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干流沿岸灌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佳木斯: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

 

[2]刘正茂,刘景瑞,夏广亮,等.洪河部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恢复方案设计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3,23(5):7-10.

影响工程论文篇1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不断的提升,国家的基础建设不断的完善。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基础性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施工设计是开展各项建设的关键点。其设计的标准性和可靠性对整个工程建设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在水利水电施工建设设计过程中其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设计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就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设计问题

正文:

当前我国的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很快。水利水电在有了新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后发展迅速。无论是对城市还是农村,水利水电建设都对国家的水资源的利用和电力供应有着直接的影响,是民生的影响内容。这关系着人们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应该做好水利水电的设计,保证我国的基础建设的质量,这也是现代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证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实地勘察欠周密,项目评估不够客观。在当前的水利水电施工设计中,施工设计所依据的资料是设计的直接影响因素。任何科学的、有效的设计都是需要根据实际的真实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在进行水利水电施工设计前,设计人员应该先进行实际的勘测。这需要设计人员携带相应的勘测仪器,带着相关的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对周围的施工的环境进行资料的搜集。但是目前,在水利水电设计阶段,很多资料的获取并不是的实际的勘查的得到的。有的设计人员为了省事,就直接查找之前的资料或者是历史的数据,但是实际上随着时间的延长,社会、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际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单纯的依据历史的数据已经不真实了,这就会影响到设计的实用性。尤其是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很少会继续拧组织可行性论证,狠毒偶的设计常常是不合理或者好似不规范。国家在相关的方面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1.2设计思路欠严谨,设计图纸不够详细。个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由前期工作经费不足,规划只停留在己有资料的分析上,缺乏对环境、经济、社会水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缺乏较系统全面地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址勘测资致使方案比选不力。1.3报告编制欠规范,投资概算不够准确。有些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并不规范,影响到工程开展的有效性。在一些章节设计中,格式不规范,章节乱排现象严重,并且环境评价等各种缺失现象常见。还有一些报告的合理化方案不够科学,对报告的分析方法不够严谨,报告分析的深度不够,影响了工程师的判断。在对一些分项目的管理中,有一些涉及到结构力学、水文等方面的计算,但是计算的结果很轻率,导致设计投资的资源或者是指标不符合编制要求,影响到投资分析。

2.在工程设计中的应对措施

2.1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1)首先应该提高设计人员的实际的素质,提升其对自身工作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责任感。(2)针对设计阶段的每个环节进行施工,明确在不同的阶段的施工的质量、目标。将质量目标进行细化,并且讲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保证项目总负责人的职责,要求其落实各个故障制度,实现不同的部门之间的有效的沟通和管理。针对设计阶段的各任务进行及时的落实,定期对设计成果进行讨论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完善。(3)加强对工程设计人员的后期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2.2正确规范工程设计的论证,分析及经济评价。通过充分的比较分析和论证,才能保证设计方案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主要包括:建筑物的设置和工程采取的措施要经过必要性的论证,建筑物的布置和规模尺寸确定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同时,设计要充分考虑工程建设时对周围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力求影响程度降到最低。设计的经济评价是判定一项工程是否可行的重要依据,这部分内容必须在设计报告中予以体现。2.3不因环境影响评估。库区下游准备工作和环境影响评估是设计报告完善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时,无论是水利工程的规模多么小,其势必都会影响到周围的建设的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等。所以要做好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评估工作。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地考察并深入研究工程项目建设地区的环境状况;(2)论述此次工程项目建设将会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因素;(3)预测工程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4)明确提出自然保护的有效措施和对环境影响的补偿办法。2.4严格要求设计质量及管理水平。保证设计的质量应该按照规定中的设计质量要求不断的完善设计,要求各个部门的设计人员按照相关的文件进行设计完善,在设计文件的各项记录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实现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设计质量。2.5加强对设计成果的审查工作。各个部门的主管以及负责人等应该及时就设计成果进行分析检查,实现对不同的专业技术方面对设计中的建设的可靠性、建筑后期的维护、技术施工要点、紧急预案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找到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完善设计。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利水电设计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进行水利水电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各个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保证在设计的资料的搜集的可靠性,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制定出符合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化的设计方案,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曹楚生.水利水电的蓄能运行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特邀报告集[C],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