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原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5:38:59

影响原因范文篇1

经过20多年的洗礼,陕西保险市场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新时期的保险体系,呈现出保险市场主体向多元化迈进的可喜局面,其中寿险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保持了2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见表1)。截至2006年12月底,陕西省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16.2亿元,寿险保费收入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低于全国431.3元/人和2.8%的平均水平。

国务院于2006年6月26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放松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加上国家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陕西省保险业面临着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因此进一步探求陕西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必要。

2文献回顾

在寿险需求的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使用国家层面的宏观数据,既有对特定国家的分析,也包括多国的比较研究。在国内有许多学者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人寿保险需求进行研究。卓志在2001年对我国寿险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经济发展是影响我国寿险需求的重要因素,我国较低的人口教育水平阻碍了寿险的发展。吴江鸣和林宝清2003年提出了加权个人可支配收入对寿险保费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均呈现正相关关系。阎建军、王治超2002年用取对数的形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GDP、名义利率对寿险需求的影响。陈之楚和刘晓敬实证了国内生产总值、个人可支配收入对寿险需求具有影响。2002年徐爱荣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对保险需求的正面影响以及物价指数对保险需求的负面影响。杨舸等在2005年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分析,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寿险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而通货膨胀率、老年赡养率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并不显著。张伟通过对保险发展的规模、深度、密度进行分析,发现地区间保险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水平、开放程度和社会保障水平。

3模型与数据

一般而言,寿险市场的需求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消费价格指数、通货膨胀和存款利率等;二是社会和文化因素,包括赡养(抚养)率、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因素。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分析结论,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以下变量对陕西寿险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1变量的选择

衡量人寿保险需求水平的最有效的统计指标是有效寿险保单的保险金额,由于相关数据缺乏,加上新险种如投资连结险的保险金额是随分离账户的投资业绩而不断变化,所以应选取相应的替代指标,而寿险保费收入与保险金额具有精算的等价关系,本文用陕西人均年度寿险保费作为度量寿险需求的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y(元/人)=陕西寿险保费收入/陕西总人口数。并选取以下几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1)收入变量:消费者购买人寿保险的支出直接来自于可支配收入,因此本文重点考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寿险需求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我省统计资料中没有“可支配收入”指标,所以本文以年末总人口数为权重,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加权,计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用x1表示。x1(元/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口数)/陕西总人口数

(2)通货膨胀率:由于人寿保险具有长期性和储蓄性两大特征,使得寿险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冲击。通货膨胀对人寿保险经济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人寿保险产品的价格影响。人寿保险保费与保险金额分别以货币形式缴纳和支付,而且保费缴纳在前,保险金额的给付在后。所以对保险费的影响或贬值较小,对保险金额的影响或贬值较大。二是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使个人可支配收入提高。通货膨胀使实际收入的增长水平低于名义收入的增长水平,甚至可能会使实际收入的增长率为负。三是通货膨胀引起寿险的收益率下降,而其他金融产品的收益率不变或上升,替代效应使寿险需求减少。本文拟采用当年城镇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用x2表示,考察通货膨胀率对陕西寿险需求的影响。

(3)利率水平:利率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整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它的变动将不可避免地对寿险需求产生影响。当寿险保单预定利率不调整的情况下,利率变动往往会引起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的变化,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寿险产品的选择,预定利率根据银行存款利率调整,但带有滞后性,并且缺乏弹性,当实际利率与保险公司的预定利率不一致时,就会导致保险公司的利润风险。利率有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之分,本文选取名义利率,因为人们购买寿险产品或选择储蓄大多基于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名义利率与保单预定利率的比较,因此选取名义利率,用x3表示,更能反映消费者对寿险需求的真实情况。

影响原因范文篇2

【关键词】CPA;非审计服务;独立性

非审计服务在飞速发展,从传统的会计、审计向电子商务认证、信息系统认证、绩效评价认证、管理咨询等方面进一步拓展。CPA非审计服务的拓展在带来了巨大收益的同时对审计独立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引发了关于非审计服务拓展中影响审计独立性因素的探讨。

一、非审计服务和审计独立性

(一)非审计服务

非审计服务,是相对于审计服务而言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并收取一定费用的除审计服务以外的多种服务的总称。

IFAC(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将CPA的服务划分为两大类:保证业务(assuranceengagement)和相关服务。其中,保证业务按照其业务对象是否与历史财务信息有关又被分为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和审阅以及除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之外的保证业务。相关业务包括商定型程序、代编会计报表等。

林启云认为非审计服务可划分为传统非审计服务与现代非审计服务。财务报表审核、代编财务报表、税务服务等可归入传统非审计服务;而鉴证性服务和咨询服务则是现代非审计服务。路远志、郭彦斌认为非审计服务包括咨询服务和除审计服务外的鉴证性服务。

(二)审计独立性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47年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职业道德概念》中将独立性定义为“正直、客观的行为能力,其中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对所有被检查事项保持公正态度的能力”。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对独立性作出解释:审计人员必须公正,而且不抱有有损于客观性的偏见或成见。

美国托马斯·希金斯(ThomasG.Higgins)提出“注册会计师必须拥有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又称为“外在”独立性、“表面”独立性,指注册会计师必须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性,又称“内在”独立性、“事实”独立性,即认为独立性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信心以及在判断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审计独立性是实质独立与形式独立的统一。实质独立是根本,而形式独立是实质独立的保证。

二、CPA非审计服务的拓展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加大非审计服务的份额,实行多元化全方位发展的到来,新兴鉴证服务和非鉴证服务成了CPA非审计服务拓展的主要领域。

新兴的鉴证服务相对于法定的审计业务而言,盈利能力增强,风险降低,是CPA非审计服务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主要包括网誉认证、系统认证、养老服务认证、企业业绩评价认证、风险评估鉴证等,CPA可以依靠自身独立、客观、公正的优势选择各种新兴的鉴证性服务。

非鉴证性服务包括会计服务、税收服务、内部控制、资金运筹、管理咨询等。其中咨询服务是企业需求量最大、也是非审计服务领域中非常具有潜力的增值服务。

三、CPA非审计业务拓展中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CPA非审计业务拓展中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有四个方面:非审计业务的性质;非审计服务的收费水平;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CPA的自身素质。

(一)非审计业务的性质

非审计业务的性质决定了对审计的独立性影响有所不同。如新兴的鉴证业务中包括的认证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信息质量,对审计独立性没有影响。而CPA向审计客户提供的非鉴证服务,则会由于非鉴证服务的性质,使它可能对独立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税务服务、会计决策辅助、资金运筹被认为对独立性的影响较小;而如果CPA进行管理咨询服务,则会由于自我评价、自身利益等产生对独立性的不利影响,如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管理人员选择、制定政策、市场可行性研究、管理层薪酬计划、兼并收购服务、投资顾问、精算服务等对独立性的影响较大。

再例如从事管理顾问和企业业绩评价认证两种非审计服务。管理顾问的工作性质可能将CPA置于公司的管理者位置,则容易与客户管理层达成共同利益,导致在进行审计业务时,扮演管理角色的CPA可能难以客观地评价与判断企业的业务活动和交易性质,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而从事企业的业绩评价认证,则完全是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对企业活动效率和效果的真实性、公允性等进行验证并发表意见,所以不会对审计的独立性有影响。

(二)非审计服务的收费水平

非审计服务的收费水平影响了CPA的独立性判断,并且随着非审计服务占审计收入比重的增加对独立性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非审计服务的收入超过审计收入时,被列为是影响审计独立性最严重的因素之一。

CPA向同一客户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当管理咨询等非审计服务有超过审计服务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核心业务的可能时,便会在非审计服务与审计服务之间形成市场竞争,CPA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非审计服务,造成审计服务竞争力趋弱。这对审计的独立性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高额的非审计服务收入可能导致事务所对客户增加经济上的依赖性,进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在与客户发生意见分歧时,CPA可能担心坚持原则会失去这些购买非审计服务的客户,从而失去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因此,在坚持独立性的立场和利益获得之间会进行博弈,一旦利益占了上风,便会放弃独立性,难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去发表审计意见。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

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CPA在从事非审计服务时能否保持审计独立性有重大关系。越是规模大的事务所,在提供非审计服务时,认为向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能够增加事务所的信誉资本,为了树立CPA在广大公众面前客观公正的良好形象,事务所将自觉提高其独立性。同时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经济实力强,资产雄厚,客户数量较多,收入比例均衡,来源某一客户的收入损失小于信誉损失,失去客户代价小于信誉代价,有能力抵抗被审计客户的经济压力,能拒绝被审计单位的不法要求,维护审计独立性。相反,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经济实力较弱,客户数量较少,收入比例不均衡,有经济依赖性,失去客户代价大于信誉代价,来源某一客户的收入损失大于信誉损失,无能力抗衡施压客户,容易受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接受被审计单位的不法要求,从而丧失审计独立性。

(四)CPA的自身素质

CPA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等自身素质使得CPA在非审计业务拓展中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不同。

专业胜任能力是对CPA专业素质的需求,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条件。CPA对会计和审计知识的掌握比较充分,但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却比较缺乏,而现在的非审计业务涉及各行各业,要用到多方面的知识,如从事系统认证需要CPA对基础设施、软件、人员、程序、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和测试并发表意见,需要CPA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有计算机专业知识背景,有实践经验,在审计过程中才可以不被动依赖被审计单位的指导和协助,形成独立的审计意见,不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

恪守职业道德,是对CPA在非审计业务拓展中最基本的要求。要求CPA在从事非审计业务工作中必须遵守职业行为规范。CPA要对所从事行业的职业性质有全面认识,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正确处理CPA非审计服务的拓展和审计独立性关系的对策

CPA非审计服务的拓展对审计独立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审计业务的开展也有积极的影响。为此,笔者从CPA非审计业务拓展中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拓展对审计独立性影响较小的非审计服务,积极探索前沿的非审计服务

拓展对审计独立性影响较小的非审计服务,如新兴鉴证性服务对审计独立性影响小,这是今后非审计服务拓展的主要方向;税务服务对独立性影响较小,而且税务服务历来也是向客户提供的传统服务项目,应该继续发展,保持并开拓市场份额;CPA可以做一些为企业编制会计报表、记账,会计决策辅助等会计服务;另外,在不损害审计独立性的前提下,CPA可以进入管理咨询领域,从事部分管理咨询服务。

对于较为前沿的非审计服务,这些服务在国外已经较为广泛,且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些服务在国内的事务所开展较少,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不高,需要探讨这些服务的开展方式、内容及对独立性的影响是不是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如提供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管理人员选择与CEO的聘用、制定政策、市场可行性研究、管理层薪酬计划等,这也是CPA非审计服务拓展的未来发展领域。

(二)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增强抗压能力

我国事务所经营规模小,业务比较单一,应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采取紧密型的组织结构来扩大规模,开展规模化经营,即内部每个成员之间统一事务所名称、执业标准,质量监管等以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其抵御外部环境压力的能力,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强的组织能力,即更有能力在从事非审计业务时抵制客户不许披露盈余管理行为的压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建立健全的人才培训和质量控制系统,对CPA进行专业训练,有利于保证提供非审计服务的质量;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更能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策略拓展非审计业务,扩大非审计业务市场占有份额。

(三)对非审计服务的收入进行充分披露,严密关注非审计服务占审计收入的比重

首先,要求对客户和事务所充分披露与非审计服务有关的信息。客户应在其财务报告中披露CPA提供的非审计服务的类型、非审计服务费用明细数据等。事务所首先应披露提供非审计服务而增加的收入,因为非审计服务的收入占审计收入的比重越大时,对独立性影响越大。其次,应披露对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的客户时非审计服务所占的比重,因为当向同一客户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时,当非审计服务所占收入比重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审计独立性受到严重威胁。最后,还应加强对非审计服务类型的披露,因为不是所有的非审计服务都会对审计独立性产生威胁。只有进行充分披露,才能够判断CPA提供的审计、非审计服务是否恰当,是否还能够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

(四)对CPA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首先要对CPA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在CPA执业中存在不少缺乏职业道德的现象,这都需要通过强化职业道德约束加以解决和规范,使其不受利益诱惑,使CPA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维护独立性。要使CPA意识到保持审计独立性是职业道德的精髓所在,从而避免对独立性的要求流于形式。其次,CPA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提供非审计服务中还应努力学习法律、技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成功经验,提高CPA深入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立足审计业务并拓展非审计业务。

【参考文献】

[1]林启云.注册会计师非审计业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15-120.

[2]郭焰.非审计服务与投资者感知的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D].上海:上海复旦大学,2009(5):27-28.

影响原因范文篇3

1、干酪的营养价值

每生产1kg干酪需要消耗10kg鲜奶,相当于将原料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浓缩了10倍左右。除了蛋白质和脂肪以外,干酪中还含有糖类,有机酸,常量矿物元素钙、磷、钠、钾、镁,微量矿物元素铁、锌以及脂溶性维生素A、胡萝卜素和水溶性的维生素B1,B2,B6,B12、烟酸、泛酸、叶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丰富的钙、磷除了有利于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外,在生理代谢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干酪中的蛋白质在发酵成熟过程中,经凝乳酶、发酵剂及其它微生物蛋白酶的作用,逐步被分解形成陈、大肽、小肽、氨基酸以及其它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等小分子物质,这些小分子物质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使干酪的蛋白质消化率高达96%~98%。干酪中还含有大量的必需氨基酸,与其它动物性蛋白比较质优而量多。

2、干酪的传统生产工艺

原料乳→标准化→杀菌→冷却→添加发酵剂→调整酸度→加氯化钙→加色素→加凝乳剂→搅拌→加温→排出乳清→成型压榨→盐渍→成熟→上色挂蜡→包装。

3、影响干酪成熟的因素

3.1糖代谢发酵剂微生物代谢乳糖形成乳酸是干酪加工中的重要环节。生产工程中,大部分乳糖随乳清排出,但新鲜干酪凝块中仍残留1~2%的乳糖。乳糖酵解后产生乳酸直接影响干酪的风味,还影响干酪的pH值和干酪的质构。

对于Cheddar干酪,乳酸可能被氧化成乙酸,凝块成型时的pH较低,但较高的酸度和较快的盐渗透速度限制了微生物的糖酵解过程;对于表面成熟的干酪,表皮中的乳酸被霉菌和酵母菌代谢生成CO2和H2O,导致干酪表皮的pH值升高。在成熟阶段,干酪的pH值从表皮到核心的方向上呈梯度递减趋势,干酪表面的Ca3(PO4)2浓度超出其溶解度而析出,有助于软化干酪的质地,改善产品的组织状态;对于瑞士干酪,乳酸菌代谢乳酸生成丙酸、乙酸、CO2和H2O,CO2有助于孔眼的生成,丙酸和丁酸改善干酪的风味。

干酪中乳糖和乳酸的代谢属于基本代谢类型,与其他一些在干酪熟化过程中的生化反应相比,乳糖转化为乳酸对于干酪的风味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由于它决定了pH值,乳酸异构化作用对干酪风味的影响不大,但当它在丙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丙酸和乙酸,则可较大程度上影响干酪的整体风味;而乳酸转化为丁酮,对干酪品质有主要的影响。

3.2柠檬酸代谢乳中含有1.8g/L的柠檬酸,其中94%以溶解状态存在于乳清中,并在干酪加工过程中随乳清一起排出干酪体系,而其余少量柠檬酸则以胶体状态存在于干酪的凝块当中。对于荷兰干酪而言,发酵剂中某些可以进行柠檬酸代谢的菌株,利用凝块当中的少量柠檬酸代谢生成双乙酰和CO2,其中双以酰是干酪产品中重要的风味物质。

3.3蛋白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作用是大多数干酪品种,尤其是内部细菌成熟过程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生物化学变化。在多数干酪品种中,蛋白质分解是非常复杂的,同时干酪蛋白质分解程度和产物是干酪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蛋白质的分解主要包括3个方面:

①、蛋白质的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形成干酪特有的组织状态,羧基及氨基酸基团的释放引起水分活度的降低,游离氨基酸发生脱氨基作用,产生氨类引起pH值的上升;

②、产生氨基酸及肽类,形成干酪的风味肽,也可能产生不良风味,尤其是生成疏水性产生苦味;

③、产生游离氨基酸,易于脱氨基、脱羧基、脱硫作用,促进生成风味物质。

3.3.1干酪中参与蛋白质水解的酶类干酪当中含有种类多样的蛋白酶和肽酶,它们主要来源于凝乳剂、原料乳、发酵剂中的乳酸菌、非发酵剂乳酸菌以及二次发酵剂中的多种微生物。酪蛋白在干酪中残留凝乳酶和发酵剂蛋白酶作用下分解成高分子量多肽,此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凝乳酶;其次,在发酵剂蛋白酶作用下高分子量多肽进一步降解形成低分子量多肽,随后这些肽类在发酵剂肽酶的作用下进一步降解成氨基酸、胺、含硫化合物等风味物质。

3.3.2氨基酸代谢蛋白分解最终产生的氨基酸还将在氨基酸转氨酶、脱梭酶、转氨酶和裂解酶的作用下进一步的分解代谢。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产生很多物质包括氨、胺、乙醛、苯酚、吲哚和乙醇,这些物质整体上有助于风味的形成。氨基酸是干酪中己确定的不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前体,氨基酸的转氨形成α—酮酸,能被脱羧而转化为乙醛,接着被脱氢形成乙醇或羧酸。这类成分多数具有香味活性且对乳制品的整体风味有益。

3.4脂肪水解在大多数干酪产品当中,脂肪分解的程度相当有限,但脂肪分解对干酪的风味和质构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脂肪经脂肪酶分解产生的脂肪酸,尤其是短链脂肪酸有强烈的特征性风味。在一些干酪品种中脂肪酸还会转化成其他的芳香组分,如甲基酮和内酯。

②、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后会产生多种具有强烈风味的不饱和醛,易造成臭败风味的缺陷,但由于干酪中氧化还原作用较低,通常脂肪酸氧化现象不明显。

③、脂肪作为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从脂肪、蛋白质和乳糖中产生的芳香组分,还可以吸收环境中的组分从而导致不良风味的产生。

脂肪分解产生的脂肪酸是影响干酪风味最显著的因素。乳脂中甘油三酸醋分解产生甘油和脂肪酸,其中一些脂肪酸,特别是挥发性脂肪酸如丙酸、乙酸、辛酸和癸酸等是干酪的风味物质,同时随着水分的不断挥发,形成干酪特有的质地和硬度。不同的脂肪酸所产生的风味是很不相同的,不同种类干酪的脂肪酸种类、含量也不相同。丁酸是Romano干酪和Provolone干酪中很重要的风味化合物,它也是衡量这两种干酪风味强度和风味特征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其它类型的干酪尤其是瑞士硬质干酷的主要特征性风味是由丙酸赋予的,但丙酸并不是由乳脂肪降解而来的,它是由发酵剂中的丙酸菌在代谢时产生的。如果游离脂肪酸过高会产生一些不快的气味,所以干酪中应注意控制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影响原因范文篇4

关键词:桥梁;混凝土裂缝;浇筑;沉降;措施

一、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一)混凝土自身温度升高

混凝土浇筑初期,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水化热,使混凝土的温度迅速上升。但由于混凝土表面散热条件较好,热量可以向大气中散发,因此温度上升较少;而混凝土内部由于散热条件较差,热量散发慢,水泥散发的热量不易散失,导致温度上升较多。

(二)地基基础沉降的影响

当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会引起构件的约束变形,使结构内部拉应力发生变化,如结构基础类型差别大、地基地质条件的差异、地基冻胀都能引起结构薄弱部位产生沉降裂缝。

(三)温差变化

混凝土在施工期间,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很大。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是浇筑温度、水化热的绝热升温和结构散热降温等各种温度的叠加之和,外界气温愈高,混凝土的结构温度也愈高,如外界温度下降,会增加混凝土的降温幅度,特别是在外界气温骤降时,会增加外层混凝土与内部混凝土的温差。

(四)混凝土收缩变形

混凝土因收缩所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混凝土中含有大量空隙、粗孔及毛细孔,孔隙中存在水分,而水分的活动将影响到混凝土的一系列性质,引起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导致裂缝的产生。

(五)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由于保护层厚度不足,混凝土保护层受二氧化碳侵蚀碳化至钢筋表面,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或由于氯化物介入,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均可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发生锈蚀反应,其锈蚀物氢氧化铁体积比原来增长几倍,从而产生膨胀应力,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沿着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并有锈迹渗到混凝土表面。

(六)冻胀引起的裂缝

大气气温低于零度时,吸水饱和的混凝土出现冰冻,游离的水转变成冰,体积膨胀,因而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同时混凝土凝胶孔中的过冷水在微观结构中迁移和重分布引起渗透压,使混凝土中膨胀力加大,混凝土强度降低,并导致裂缝出现。

(七)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原因

在混凝土结构构件制作、运输、安装过程中,施工方法不合理、施工质量较低,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裂缝,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骨料进场要严格控制:碎石厂对碎石的分级生产控制不严格,施工单位进场的石子混堆、混放,导致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性能差,造成混凝土质量波动,质量差的混凝土容易产生裂缝。

2.施工前对支架压实不足或支架刚度不足,浇筑混凝土后支架不均匀下沉;施工时模板刚度不足,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混凝土自重和侧向压力的作用使得模板变形。

二、桥梁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及有效控制

(一)设计措施1.采取合理的结构形式。2.合理布置分布钢筋:尽量采用小直径、密间距布筋,结构边缘处或变截面处需要加强分布筋,表面可以设置钢筋网片。(二)合理地选择混凝土原材料优选混凝土原材料(骨料的选用、掺粉煤灰、采用低水化热的水泥等)、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的目的就是使混凝土具有较大的抗裂能力。

(三)基底的处理

1.尽可能以桩柱式(坐于岩盘上的重力式基础除外)基础及下部的形式加宽,避免下部产生不均匀沉陷。

2.对基底采取夯实、换填夯实等,使沉降均匀,基底的埋深要考虑冻土的影响;对刚性扩大基础,建议对下部结构联成一体,并尽量对基底进行技术处理,尽可能减少不均匀的沉陷。

3.新建基础的承载能力要比原有基础适当提高;加强横向连接,降低沉降对新旧接缝处受力的影响。

(四)采取合适的施工措施

合适的施工方法不仅能降低混凝土内的最高温度,还能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有效地降低温度裂缝的产生,达到控制裂缝的目的。

1.混凝土浇筑方案。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为了有效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常采用分块浇筑。分块浇筑又可分为分层浇筑法和分段跳仓浇筑法两种。

2.振捣工艺。采用二次振捣技术(浇灌后的混凝土),在振动界限以前,给予二次振捣,改善混凝土强度,提高抗裂性。

3.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措施。把混凝土的初始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使之产生的温差较小,从而产生的拉应力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可以避免混凝土开裂。

(五)增加养生措施

刚浇筑的混凝土、强度低、抵抗变形能力小,如遇到不利的温湿度条件,其表面容易发生有害的冷缩和干缩裂缝。保温的目的是减小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温差及表面混凝土温度梯度,防止表面裂缝的发生。

三、处理混凝土裂缝方法

如果裂缝情况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应更慎重研讨,分析比较,采用经济高效的方法,达到加固目的,可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表面处理法

沿混凝土裂缝表面铺设薄膜材料,一般可用环氧类树脂或树脂浸渍玻璃布。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

(二)填充法

施工时,先将槽内碎片清除,必要时涂底层结合料,填充后待填充料充分硬化,再用砂轮或抛光机将表面磨光。

影响原因范文篇5

关键词:农户收入;湖北;影响因素

一、引言

农户收入增长问题是农户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考察有助于认识当前农村的收入分配问题和实现农户收入的持续提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如林毅夫(2001)将制约农户收入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认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加农户收入的重要途径。许经勇等(2001)研究了农户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尚启君(1998)探讨了农户收入增长的阶段性变化原因,陈吉元(1998)较早地探讨了农户收入增长的体制性因素。周其仁(2001)则从产权经济的角度研究得出影响产权界定明晰的一系列制度因素越来越阻碍农户收入的增长,要增加农户收入则应从产权明晰入手。这些研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研究方法一般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严格的计量检验;二是研究手段局限于采用时序资料进行分析,缺乏截面数据的支撑;三是研究范围局限于农户或农业内部诸因素,而对影响农户收入增长的自然区位条件、制度资源分布等因素考虑较少[1]。

农户是农村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广大农村投资、生产与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微观行为主体,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决策单元[2]。因此,农户的经济收入取决于他的生产经营和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而经营什么、从事何种工作又由各个家庭及其成员拥有的资本总量决定,其中包括以教育为主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和其他经济资源。那么,各种因素对农户收入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影响有多大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以湖北省2003年农村固定观察点9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农户收入有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提出政策性建议。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择;第三部分进行模型的求解,报告计量结果并解释;第四部分则作出简短的结论及评述。

二、模型与变量

(一)变量的选择

农户收入的度量通常采用农户家庭纯收入指标,家庭纯收入=家庭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收-上交给集体的承包任务-调查补贴。对于自变量的选择,通过多次比较分析多个变量的试算结果,最后选定了以下几个变量作为农户收入函数的解释变量:

1、环境因素。主要是考察地势、基础设施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此处我们用地势虚拟变量Z1和Z2:,

2、资产因素。资产是农民家庭以往收入的沉淀,是农民从事经济活动的结果,也是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因素。

(1)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X1)。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包括役畜、农机具和生产性用房等。

(2)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用年末住房价值(X2)来表示。农户既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消费单位,在农户调查中虽然可以获取农户全部资产的数据,但是要严格区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往往是比较困难的。本文借鉴陈传波等的研究[3],将农户的年末住房价值作为非生产性固定资产进行考察。

(3)年初所经营的土地面积(X3)。尽管说现在农民的兼业比较发达,许多农户收入主要不来源于农业,但毕竟土地仍旧是农户收入的一项来源,对于纯农户来说甚至还是家庭收入中最重要的因素。

3、家庭因素

(1)家庭规模,用每户人数(X4)表示。根据农户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在农户家庭扩展阶段,随着家庭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多,家庭的人口负担越来越重,农户经济增长与发展受家庭消费人口负担影响,家庭经济状况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随着家庭消费人口负担减轻,当最后一个子女由纯消费人口转为劳动消费人口止,家庭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而到了家庭缩减阶段,家庭经济状况则再次出现恶化。这意味着农户纯收入水平与家庭规模呈一定正相关关系,因为在家庭扩展初期和家庭收缩之后,家庭人口都较少,而在完成扩展又未另立新户之前,家庭人口规模最大。

(2)劳动力素质,用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①(X5)表示。教育对收入的影响可能是双向的,这主要是因教育是一种长期投资,花在子女教育上的支出在短期内可能不会获得收入,但教育支出会挤占可用于当前生产的投资。同时在教育投资阶段,受教育者必须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还要支付较高的学习费用,其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都较大。然而一旦形成人力资本,将给投资者带来较高的回报。

4、经营因素

(1)支出因素,这里用家庭经营费用表示(X6)。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包括农户从事农工商等各业的支出,费用支出与纯收入成正比关系。其中在农业生产支出中包括化肥、饼肥、农药、地膜、生产用柴油和生产用汽油等。

(2)收入来源虚拟变量Z3:

(3)全家劳动力外出从业时间(X7)

(4)全家外出从业劳动人数(X8)

(5)是否兼业虚拟变量Z4②:

(二)模型设定

以前文中有关因素为自变量,以家庭纯收入为因变量,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INCOME=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α1Z1+α2Z2+α3Z3+α3Z4+μ

其中,β0为常数项,βi(i=1,2,…,8),αi(i=1,2,…,4),μ为随机扰动项。

三、模型的求解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的求解

用OLS方法,应用SPSS11.0软件估计参数,得到参数估计值和统计检验指标如表1。为了阅读的方便,所有变量均用文字表述。

表1农户收入影响因素模型

自变量系数T值Sig.

(Constant)98.476.130.897

是否平原2127.5904.861.000

是否丘陵2073.4735.313.000

年末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元).0862.758.006

年末拥有住房价值(元).0686.555.000

年初经营耕地面积(亩)37.223.635.525

每户人数(人)1430.09610.897.000

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69.3362.424.016

经营费用(元).1103.363.001

收入来源-2279.355-5.728.000

全家外出劳动力人数(人)-956.255-2.670.008

全家外出人员劳动时间(天)8.0996.231.000

是否兼业-109.911-.269.788

从计算结果看:R2=0.427,表明模型中包含的变量解释了因变量总方差变化的41.9%,对于横截面数据而言,拟合优度已算较高;F=50.850,SigF=0.000<0.01,表明模型总体达到极显著水平;D-W值=1.827,变量不存在自相关。

(二)对模型结果的解释

1、地势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在1%的显著水平下,虚拟变量Z1、Z2都是统计学上显著的,因此地势对农户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对于基准类山区而言,丘陵地区每户家庭纯收入比山区高出2073.473元,平原地区比山区高出2127.59元。这主要是因为平原和丘陵相比于山区基础设施为好,交通方便,土地成块有利于耕作所致。

2、资产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1)农户每增加l元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可获得0.086元纯收入,投资收益率为8.6%。

(2)一般来说,非生产性固定资产与纯收入可能成反比关系,因为在农户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一定的前提下,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会对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挤出效应。但分析结果表明,年末住房价值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为正,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很少,而且投资于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意识并不强,非生产性投资并未真正对生产性投资形成挤出效应。另一个可能解释是农户小生产的特点决定其生存型的经济结构,住房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户的收入水平,即收入水平增加,农户倾向于改善其居住条件,因而系数为正[3]。

(3)农户每增加一亩耕地所带来的纯收入仅有37.223元,可见农民耕作土地所带来的收入已经很少了,另外,年初经营耕地面积的T检验值仅有0.635,表明农户家庭纯收入与年初经营耕地面积的关系并不密切,也反映出农民家庭纯收入已经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农业,而更多地取决于其他收入。

3、家庭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1)尽管说家庭规模大小与人均纯收入成反比,这种关系称之为“人口效应”,即人口对收入具有侵蚀作用[4],但对于家庭纯收入来说,家庭规模却与家庭纯收入呈正比,家庭规模每多1人,家庭纯收入增加1430.096元。

(2)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家庭纯收入增加169.336元,显然是正向的。

4、家庭经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1)农户每增加1元的家庭经营费用投人,平均可获0.11元的纯收入,投人产出率为11%,这种投入多的农户,收人也就必然要高一些。

(2)从家庭的收入来源看,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的农户要比收入主要来源于其它的农户少2279.355元,这也更从另外一个侧面验证了农户收入已经主要不来源于土地了。

(3)农户家庭纯收入全家外出劳动力人数与反比,每多一个在外就业人数,农户收入反而少956.255元;而农户家庭纯收入与全家外出劳动时间成正比,每外出劳动劳动时间增加1天,可增加收入8.099元。这看起来有点矛盾,笔者分析可能是因为农户家庭本身的缘故,收入低的农户更倾向于外出打工,而收入相对比较宽裕的农户更愿意呆在家里,毕竟家里比外出有着种种的便利,但外出打工相对于务农来说收益更高。

(4)兼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不象文献所述那样(胡浩,王图展,2003;米明浩,2003等)[5],家庭收入水平与兼业化两者呈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农户兼业阻碍了我国农业商品化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农户家庭经营费用并最终导致农户因为兼业而造成的收入的降低,同时表明农户多从事的是低收入兼业[6]。

四、简短的结论与评述

综上所述,农户家庭纯收入主要是环境因素、资产因素、家庭人口与规模及经营状况所决定的。因此,为尽快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在制定农村政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加农业投入,扶持农户生产投入的积极性。目前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通过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但各级政府应更多地采用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手段,可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又可引导农户增加自身的投资行为,为今后农户收入的持续稳定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据湖北省第一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1998):在农村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55.6%,初中的占38.2%,高中的只占5.49%,大中专以上仅占0.7%。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总人数才150万人左右,如此低下的文化构成,显然难以适应农村种植、养殖业的生产及科技推广,更不用说参与第二、三产业的激烈市场竞争。因此,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长远举措,必须常抓不懈。

3、家庭规模与家庭纯收入成正比关系,这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人口效应”在多大家庭规模时出现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4、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农户收入来源和提高兼业效率。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其它的要比来源于家庭经营的更高,但兼业却带来了负效应,因此,积极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农户的收入和提高兼业效率有利于农户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罗发友,刘友金.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2,(4):13-19

[2]马彦林.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以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0,20(6):540-543

[3]陈传波,丁士军,舒振斌.农户收入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湖北农户调查的统计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4):11-15

[4]黎东升,肖飞.农户收入差异与家庭状况的相关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0,(6):19-22

影响原因范文篇6

牛乳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它是由水分。乳蛋白、乳脂肪、乳糖、矿物质、磷脂、维生素、酶类、免疫体、色素及一些其他微量成分构成的复杂的胶体系。牛乳品质的优劣,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品种、奶牛泌乳阶段与水平、环境、疾病、营养等。营养物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使用日粮,对于开发奶牛最大生产潜力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影响产奶量及其成分含量的营养因素。

1采食量

使奶牛采食量最大的关键在于使奶牛泌乳早期的能量负平衡最小化。奶牛进入能量正平衡,体重增加,体况损失最小,奶牛产出正常乳脂与乳蛋白的奶。采食量的增加可提高乳蛋白率0.2%~0.3%,这可能是采食量增加,平衡能量的摄入量也增加的原因。

2碳水化合物

2.1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FC)

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糖、果胶。NFC=100-(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脂肪+矿物质)。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应占日粮干物质的20%~45%。对于精粗比为6O:4O甚至粗料更少的日粮,40%~45%的NFC最为合适。由大量高质量的牧草与少量的谷物组成的日粮,NFC可能会缺乏。饲喂适当水平的NFC既能提高乳脂率又能提高乳蛋白率。而过度饲喂,则会降低乳脂率0.l%,甚至更多,乳蛋白率降低0.2%~0.3%。

每次饲喂谷物应限制不能超过3kg,以避免瘤胃酸中毒。食欲不良及乳脂率降低的问题。能使乳蛋白与乳脂产量最大化的谷物饲喂量见表1、表2

表1荷斯坦与瑞士褐牛的谷物饲喂量

乳水平(kg/d)谷物水平

<181/4产奶量

18~301/3产奶量

>301/2.5产奶量

表2高乳汁固形物品种牛的谷物饲喂量

乳水平(kg/d)谷物水平

<13

13~27

>271/3产奶量

1/2.5产奶量

1/2产奶量

谷物加工同样影响乳成分。饲喂压片玉米能提高乳蛋白率。与大麦相比,燕麦降低乳蛋白率0.2%。经破碎、碾压、磨碎、蒸汽压片处理的谷物能提高瘤胃淀粉消化率,提高乳产量与乳蛋白率,制成颗粒饲料也有类似的效果。

2.2纤维

纤维水平与颗粒大小对于刺激瘤胃发酵与唾液分泌,保持正常的乳蛋白与脂肪组分非常重要。日粮干物质中最低酸性洗涤纤维为19%~21%,中性洗涤纤维不能低于26%~28%。如低于这些水平,奶牛会面临低乳脂率、酸中毒、体况较差的危险。

为了保证足够的颗粒长度,牧草应不短于1cm,比1cm短会急剧降低乳脂率而增加乳蛋白率0.2%~0.3%。但要注意的是,过度饲喂非纤维碳水化合物(淀粉型精料),即使乳蛋白率增加,奶牛与其瘤胃并不健康。日粮中中性洗涤纤维的75%可由长的或经粗铡的牧草来满足奶牛纤维的需要。

粗纤维比例太高,由于没有足够的能量,限制了乳蛋白的产量。通常,40%~50%粗料是避免低乳脂率的最小量。当饲喂65%或更多粗料,粗料质量就要很好,以避免能量不足导致低蛋白率。对于不同玉米青贮与苜蓿干草混合物(以DM为基础)推荐了粗料的最低水平(表3)。

表3粗料来源不同时粗料占干物质的百分比

粗料粗料占日粮干物质的百分比(%)

100%玉米青贮50~60

75%玉米青贮,25%半干草45~55

50%玉米青贮,50%半干草45~50

25%玉米青贮,75%半干草40~50

100%苜蓿半干草40~45

3日粮中的氮源

3.1日粮中的蛋白质及其补充料

高蛋白质水平可观察到高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而挥发性脂肪酸克分子量比例不受影响。奶牛产奶量随日粮粗蛋白含量增加而增加,并按上升的顺序从13.5%到16.5%呈正相关。高产奶牛需要的蛋白质超过了瘤胃蛋白质合成量。有人建议高产奶牛(11.000kg/308d)泌乳早期日粮应至少含CP17.5%.其中35%~37%是过瘤胃蛋白(RUP)。

日粮CP水平对乳蛋白率也有影响,当日粮CP从17%降至9%,CP下降1%,蛋白率下降0.02%。

用棉籽补充粗蛋白质,随着日粮CP从13.8%增加到175%,日产乳量和乳脂率增加,超过17.5%时,产奶量几乎没有增加。当饲喂棉籽补充料的不同形式时,发现未脱壳的棉籽产生的产奶量高,棉籽产生的乳脂率高。当日粮中棉籽含量达到20%~25%时,产奶量和乳脂率都提高。添加压碎的大豆可提高乳脂率。含大豆粕的日粮可增加产奶量,而不影响乳脂率。含菜籽饼的日粮比含大豆粕的日粮产奶量低,然而,含菜籽饼的淀粉型精料比纤维型精料产奶量和乳脂率高。

3.2瘤胃可降解蛋白(RDP)与过瘤胃蛋白(RUP)RDP应占日粮中总蛋白质的65%。如果饲喂RDP少于60%,将会降低乳产量及乳成分含量。

RUP的营养作用及其对产奶量和奶成分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但增加日粮RUP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并不一致。表4给出了用过瘤胃蛋白取代豆饼粉对奶牛产奶量和乳蛋白率的影响。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试验中,产奶量与乳蛋白率均未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添加的低降解率蛋白质饲料所含的氨基酸与机体所缺的氨基酸不能完全匹配。添加低降解率的蛋白质饲料虽然增加了过瘤胃蛋白质的量,但机体所需的氨基酸增加不多或没有增加。添加时机不适或添加量不足也是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表4过瘤胃蛋白质取代豆饼粉对奶牛产奶量及乳蛋白率的影响

乳产量乳蛋白率

蛋白资源降低不变提高降低不变提高

热处理豆饼0103580

鱼粉01264104

啤酒发酵糟052070

动物性副产品21914171

玉米面筋粉4922130

烧酒糟242440

注:表中数字为试验次数。

4脂肪

高产奶牛在泌乳初期、中期能量需要很难满足,由于脂肪的高能量,可在不减少纤维浓度的情况下,提高日粮的能量浓度。大量试验表明,添加脂肪(棉籽、大豆、葵花籽。牛羊脂或惰性脂肪)于日粮中能提高产奶量,但却降低乳蛋白率,添加0.45kg脂肪,提高产奶量3.2kg,降低乳蛋白率0.1%。植物性脂肪如大豆。葵花籽会降低乳脂率,而惰性脂肪与过瘤胃保护脂肪可提高乳脂率0.l%~0.2%。Palmquist等(1980)认为,脂肪能降低微生物活性和纤维素消化率,而添加经皂化、氢化、甲醛处理的脂肪,在瘤胃内不发生离解和水解,直接进入小肠消化吸收,既提供能量又避免对纤维素及其它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影响。目前,通过补充大豆油、整粒棉籽(WCS)和钙皂来提高奶牛的能量进食量。WCS油脂含量高,可作为高能饲料,在泌乳早期能量负平衡状态下,WCS作为日粮组成更具特殊意义。

Smith(1983)证明,奶牛日粮中含0.5%、l.5%及2.5%WCS时,WCS含量每增加1%,乳脂率增加0.025%个百分点。杨为荣(1996)报道,用0.9kg棉籽代替10%常规精料,产奶量无明显变化,乳脂率增加0.08个百分点。建议脂肪的添加量见表5。

表5添加脂肪的建议含量

来源占日粮干物质的最大百分比

饲草、谷物3%

天然脂肪2%~4%

牛羊脂1%~2%

保护脂肪2%

5添加剂

5.1保护性氨基酸

许多学者进行了添加保护性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提高乳蛋白作用的研究。Koch等(1996)在以豆饼为唯一蛋白质饲料的日粮中,分别添加10.9g保护性蛋氨酸和11.7g保护性蛋氨酸。14.6g赖氨酸,结果发现无论初产牛或经产牛,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对提高乳蛋白都有一定的作用(0.05~0.11个百分点),同时发现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比单一添加效果好。宾西法尼亚洲大学试验表明,每天给乳牛添加15g蛋氨酸和40g赖氨酸可提高乳蛋白75%。Casper等研究表明,增喂蛋氨酸可提高乳蛋白率(2.87%VS2.75%)。KamplB等(1996)利用西门塔尔牛所作的研究表明,添加15g/头?日保护性蛋氨酸,能提高产奶量2.19L和乳蛋白率0.27个百分点。

5.2缓冲剂

常用的缓冲剂有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镁、氧化镁、膨润土等。当饲喂低纤维、高谷物日粮时,添加缓剂(NaCO31.5%+MgO0.5%)可提高乳脂率(4.07%VS3.76%)。许昭雄(1998)报道,奶牛日粮中每头日增加碳酸氢钠150g产奶量提高7.9%,乳脂率提高13.3%。王书君(1991)报道,奶牛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150g/头?日,硫酸镁7.5g/头?日,乳脂率增加0.27个百分点。

5.3乙酸钠

乙酸是合成乳脂的主要成分,粗纤维在瘤胃中酶解产生乙酸。所以,饲喂粗料型日粮的奶牛其乳脂率较高。然而,对于高产奶牛来说,为了保证一定的能量,粗饲料的采食受到限制,此时,添加乙酸钠可起到提高乳脂率的作用。故乙酸钠又称为“化学粗饲料”。陈杰(1986,1989)指出在奶牛正常日粮中添加乙酸钠,产奶量提高5.58%,乳脂率提高10.58%,同时发现添加乙酸钠对奶牛高温季节热应激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5.4微量元素

影响原因范文篇7

关键词:人民币贬值;贬值预期;央行

1人民币汇率现状分析

1.1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我国央行从2005年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通过调整货币篮子中各类货币所占得权重进而调节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变化。我国注重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国内外市场供求为基础,与货币汇率篮子有机结合,严格控制人民币币值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更加重视人民币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在2010至2014年的时间里,我国先后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数次调整,增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使人民币汇率制度逐渐向市场化方向靠拢,加强汇率制度的动态管理[1]。

1.2人民币汇率近期贬值

自2014年年末以来,人民币币值就出现了持续走低的现象,即便是到了2012年,这种现象业并没有得到缓解,央行认为人民币汇率变化与国际收支平衡情况密切相关,对贬值现象表示默认态度。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声明》,这一声明的很快引起了巨大反响,新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跌再跌,三天内的贬值额度高达4.7%,这种贬值额度带来了全球商品市场的波动。

2人民币加快贬值的原因分析

2.1中间价以及美元升值预期

近期,人民币中间价急剧不稳定,走低趋势明显,不过从即期汇率的角度来看,中间价的走低并不明显。当时,美联储利率决议推行的鹰派立场造成了美元币值的大幅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的上升给人民币造成了很大压力,尽管人民币汇率受一篮子货币的控制,但美元依然是影响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重要因素。2015年2月,美国经济获得了强势复苏,美元指数持续走高并突破了一百点,这无疑更加剧了人民币的贬值进程。

2.2央行的主动性干预

在2014年之前,人民币币值一直呈现出升值的态势,同时。美联储退出QE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动荡,在这种经济不稳定的前提下,更是有新兴市场可能会扩大人民币外汇储备的传闻出现,这一系列情况都造成了人民币币值的大幅上升,面对这种情况,央行采取了增大外汇储备的手法,通过购买大量的外汇从而在货币市场上投放大量的人民币,增加货币市场中的人民币数量,进而引导人民币币值的降低。同时,央行在2014至2015两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两次降息,降息政策使一些国外投资者担心降息之后的投资回报有所下降,国际热钱流出中国,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需求大幅下降,造成更进一步的人民币贬值[2]。

2.3市场预期的作用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广泛受到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们为了获取更有利的结果,往往会收集大量有效信息,作出理性正确决定,在金融市场上,市场参与者通过大量的信息分析与研究,做出了人民币贬值预期,那么,他们就会坚定地相信他们的预测是准确的,而大量市场参与者将会根据这一预测进行盲目地跟进,这种力量是非常惊人的,它会造成真的人民币贬值的出现,也就是预期成为了现实。

2.4经济增速趋缓作用

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我国推出的“四万亿”刺激经济政策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我国国民经济需求降低产能过剩,我国经济进入到了发展趋缓的时期,我国致力于转变经济増长模式,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由工业为主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要经济增长模式。这种经济増长模式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效益,我国的经济发展也由快速发展转变为平稳的可持续发展,国民收入与商品价格有所下降,相应的人民币币值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3]。

3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影响

3.1汇率机制市场化具备充足的条件

在人民币升值阶段,金融市场上盛行关于人民币的投机活动,许多国际金融机构以外汇换取人民币进行贷款与投资,造成了人民币币值的飙升和房地产市场的动荡。人民币的贬值打破了金融机构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一些利用人民币升值进行操控投机活动的金融机构遭受了重大损失,人民币的币值处于不稳定状态,人民币升值投资者不得不谨慎来应对人民币的变动,针对人民币的投机活动的减少给人民币汇率市场创造了一个稳定、安全、有序的环境。

3.2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人民币在升值情况下,居民会更有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如果人民币币值水平下降,居民这种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就会下降。人民币贬值使得出国旅游和海外留学的人们需要用更多的人民币来换取外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他们旅游与求学的成本,所以人们出国旅游和上学的欲望将会降低。在居民日常生活方面,购买进口食品物品已经成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人民币贬值提高了进口食品物品的价格,就拿进口石油来说,人民币贬值会造成石油价格的上涨,进而造成运输成本的增加,最后导致整个商品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

3.3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角度分析,人民币的贬值对其存在着不利影响。人民币的贬值使国外持有人民币的金融机构不断抛售出手中的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尽可能的减少人民币的使用,缩小了人民币的进口结算规模。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角度分析,人民币在2015年12月1日宣布加入SDR,这标志着人民币的世界影响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人民币的贬值使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家遭受经济损失,使得别国的人民币储备量降低。从中国经济的控制力角度来说,中国经济的控制力表现在国外机构的投资方面,本国货币贬值,以外国货币进行计价的生产成本将会降低,外国投资者的利润相应的增加,这会加大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热情,从而增大了中国的经济控制力。

4对人民币贬值的看法

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尽管人民币在贬值,但是这种贬值依然在合理的范围内,与国家的正常预期相差不大。人民币的贬值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于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有关,央行对于人民币的贬值状况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干预,但消费者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往往会对冲掉央行的干预政策,所以民众保持持有人民币的自信心,保持理性的头脑十分重要。

作者:靳雅婧 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肖耿.人民币升值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泡沫[J].财经研究,2010,(3).

影响原因范文篇8

关键词:围手术期;医院感染;影响因素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incidencerateofperioperativenosocomialinfectionamongsurgicalpatientsanditsrelevantfactors[Methods]TheincidenceofallsurgicalpatientsinJi''''nanRailwayHospitalin2002wereinvestigatedandunconditionallogisticregressionwereadoptedtoanalyzetheitsrelevantfactors[Results]Onehundredandninetytwooutof1368surgicalpatientswereconfirmedasperioperativenosocomialinfectionsduringtheperiodfromhospitalizationtocheckingout,withtheincidencerateof1401%(1392%inmale,1421%infemale)Theincidencerateisdifferent(P<001)indifferentage,durationoftheoperation,durationofhospitalization,kindofantibioticusedanddurationofuse,typeofanesthesia,whethercompanyingmalignanttumorsanddiabetesornot,whetherconductingtracheotomyornot,andtypeofincisioninoperatingMultivariateunconditional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showsthatage,thetimethattheoperationlasted,thetypeofanesthesia,malignanttumorcompanied,thelengthoftimehospitalizedshouldbeenteredtheregressionequation[Conclusion]Elderage,thelongtimethattheoperationlasts,generalanesthesia,companyingmalignanttumor,thelongtimeofhospitalizationaretheriskfactorsofperioperativenosocomialinfection

Keywords:Perioperation;NosocomialinfectionL;Riskfactors

〖HJ*3/7〗〖FL(2K2〗

围手术期系指病人住院后直至手术结束与本次手术有关的处理告一段落的时间。外科手术的危险之一就是术后感染,轻者使患者医疗费用增加,重者造成死亡[1]。为了掌握围手术期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为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对2002年济南铁路局中心医院所有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2年济南铁路局中心医院所有外科手术患者共1368例。

12方法由经统一培训合格的调查员,从病人入院至手术后出院,观察患者的一般特征,糖尿病、癌症、切口类型等易感染因素,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插管)等侵袭性操作及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

医院感染诊断按照2001年版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将原始资料编码整理后,输入计算机,用FoxPro建立数据库,先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重新赋值作为自变量,感染与否作为因变量(感染=1,未感染=0),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的赋值为:性别,女=0,男=1;年龄(岁),<30=1,31~59=2,≥60=3;住院时间(d),<7=1,7~13=2,≥21=3;手术持续时间(h),≤4=0,5~6=1,7~8=2,>8=3;麻醉方式,全麻=1,非全麻=0;切口类型,Ⅰ类=0,≥Ⅱ=1;伴有恶性肿瘤,伴有=1,不伴有=0;伴有糖尿病,伴有=1,不伴=0;侵袭性操作,有=1,无=0;抗生素使用种类,1种=0,2种=1,3种=2,≥4种=3;抗生素使用时间(d),<6=1,6~11=2,≥12=3。2个或多个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HJ*3/7〗

21感染发生情况1368例患者中,发生感染的192例,感染率为1404%。医院感染率,男性为1392%(113/812),女性为1421%(79/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P>005);15岁以下为1458%(14/96),16~30岁为769%(26/338),31~45岁为721%(22/305),46~59岁为1045%(23/220),60岁以上为2616%(107/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8,P<001)。手术持续时间不超过2h的为671%(49/730),2~4h的为1496%(57/381),5~6h的为2400%(36/150),≥8h的为4673%(50/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5,P<001);住院时间<7d的为742%(46/620),7~13d的为1603%(75/468),14~20d的为2192%(32/146),>20d的为2911%(39/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3,P<001)。使用1种抗生素的为1012%(58/573),2种的为1164%(56/481),3种的为1753%(27/154),≥4种的为3188%(5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9,P<001);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d的为1045%(61/584),4~6d的为1149%(54/470),7~12d的为2000%(29/145),>12d的为2840%(4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3,P<001)。全身麻醉的为1902%(124/652),非全身麻醉的为950%(68/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8,P<001)。伴有恶性肿瘤的为2047%(79/386),未伴有恶性肿瘤的为1151%(113/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7,P<001)。气管切开者为1775%(98/552),未气管切开者为1152%(94/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P<001)。Ⅰ类切口手术为954%(31/325),Ⅱ类切口手术为1431%(76/531),Ⅲ类切口手术为1660%(85/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0,P<005)。伴有糖尿病的为1758%(87/495),未伴有糖尿病的为1203%(105/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P<001)。

192例医院感染者中,感染部位为呼吸道的82例(占4271%),切口69例(占3594%),泌尿道18例(占938%),皮肤与软组织10例(占521%),消化道7例(占365%),血液6例(占313%)。

22影响感染发生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在α=005下进行影响围手术期医院感染发病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有年龄、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伴发恶性肿瘤、住院时间,即年龄大、手术持续时间长、全身麻醉、伴发恶性肿瘤、住院时间长者容易发生围手术期感染。见表1。

表1影响围手术期感染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BHDFG2,WK8*2,WK6,WK5,WK5,WK5,WK10*2W〗

影响因素ββxP值RR值RR值的95%CI

年龄2850122000012433549~64141

〖BHDWG1*3〗手术持续时间2390725000111623237~32254

麻醉方式2340681000510793648~21126

伴有癌症2280236001010882054~19436

住院时间114057900209591325~16687

常数项-54800310000000-

3讨论

本次观察结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404%,高于王红旗报道的住院患者平均感染率(213%)[2],这是因为术后患者由于机体受到创伤,抵抗力及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医院感染[3]。也高于武迎宏报道的手术患者感染率(619%)[4],这是因为本次采取前瞻性观察方法,在整个围手术期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监测,能及时获得患者感染的资料,与一般事后根据病历等资料进行统计的比较,结果更为准确,得到的医院感染率能代表医院感染的实际水平。

分析结果,年龄大、手术持续时间长、全身麻醉、伴发恶性肿瘤、住院时间长是病人发生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防御、免疫功能和自理能力呈进行性自然减退,发生感染的机会增加;随着手术持续时间的延长,手术野受手术室环境、手术者及手术人员携带的病原菌污染的机会也增加,手术时间长者可能为手术复杂、手术操作不熟练、操作不规范,容易增加手术切口污染的机会;全麻患者多有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破坏或改变了机体的外部屏障,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抗癌药的使用,使机体抵抗力、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感染机会相应增加,也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

手术患者较其他住院患者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应针对危险因素加强防护。医务人员在严格执行手术无菌操作的基础上,应尽量减少手术时间,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治疗,缩短住院时间,加强医院感染监测,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余如平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0):991

[2]王红旗,徐艳,刘莲香369例医院感染病例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15

影响原因范文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坚持重点发展农业科技,我国也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农业研发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上升的国家之一。政策的制定者和学术界都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作为生产力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虽然很多新技术在农业中已经被农民广泛使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不得不承认还存在大量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结构的调整。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分析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准确把握农户对于新技术的态度,找出原有推广模式的不足、原有政策的偏差,为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技术的推广和采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2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很多。在这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

2.1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主要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这里主要从与农户技术采用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因素的进行分析。

政策因素:农户在采用一些农业新技术的时候通常会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例如:(1)国家的信贷政策,当国家以低息或者无息给农户提供一些涉农贷款,通常会鼓励农户更多更大胆的采用新技术。(2)财政补贴的政策,国家为了鼓励农户采用新品种,购置农机具,通常会给予农户一定的补贴政策,这也是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驱动力因素。(3)农业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创新奖励政策通常会激发科研机构,农户,以及相关的金融的资本,市场积极的行动起来,发明创造更多对农户经济效益高的,便于使用的新技术,同时奖励政策也会更好的激励创造者加快新技术的推广传播,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技术最终被农户广泛采用,才能诱导创新源源不断的发展。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当地市场经济发展,商品流通速度的一个风向标。同时也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农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追求更高经济价值的程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由于信息流通方便,市场开放度,透明度较高,农户思想更加活跃和开放,也更容易接受采用新技术。由于市场发达,技术产生的成果,例如新的农产品品种,果实也能更迅速的实现商品价值,让技术采用者有较为稳定回报;农户由于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能够承担技术采用失败带来的风险。

文化因素:由于传统农村很少参与市场,通讯设备也比较差,农村的信息来源也相对短缺,农民本来受教育,接受科技知识程度少。农民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态度很多是当地传统几千年发展的结果。这里用“地方性知识”来表达特定地区农户价值观念。可以说一个地区农村的面貌包括其种植方式,农作物品种,日常生活习惯,对外来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都受制于这种地方性知识。在新技术的采用过程中农户的态度和行为同样受制于这种地方性知识。所以在新技术的推广传播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当地的文化特征,找到合理的宣传推广方式。

市场因素:市场由于交易的不断进行,促进商品,信息的不断流通,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的,导致了新产品,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同时也为新产品,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场所。在一个农村市场或者农产品流通市场中,往往会让农户解除采用新技术后产生成果不能有效的实现其经济价值,收回去其成本的担忧。同时市场为农户在采用新技术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咨询提供方便;也为农户能够因自身或者外部因素及时转让新技术提供有效途径。

2.2微观因素

微观因素对农户技术采用有影响的很多,不同学者基于自己的观察角度的不同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在这里把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微观因素按照其来源分为四个的层面:(1)农户层面主要包括农户的年龄、性别、职务、家庭规模,家庭收入消费水平等;(2)推广层面:主要有推广宣传的力度,技术指导培训的次数,进行推广的主体,采用性技术的奖励政策。(3)技术层面:技术层面主要是由于技术本身的原因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主要包括技术的初始投入、技术的采用难度、技术的使用的风险和技术的预期收益和效用等。

2.2.1农户层面

费德(Feder,1985)认为农户选择(采用)行为主要受农户自身特征和技术诱导因素的影响。Adestina(199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农户技术采用决策的模式,他们认为采用新技术的决策是基于农民对此项技术的认知情况。在年龄这个变量研究上,Adesina(1993)认为农民的年龄和新技术的采纳成反比例关系,即年龄越大,由于风险因素等的考虑越倾向于采用传统技术。相反,年轻的农民倾向于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Taylor(1982)也认为教育是农户变量中的最重要因素,它可以增加农户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可能性。我国学者林毅夫(1994)对杂交水稻品种采用的研究中发现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户采用此技术具有显著的统计效应。

何子文,李鹏玉(2006)认为政治成份及社会公职和每年外出本县次数对农户新技术的采用有影响。张林秀等(2002)利用江苏省300个农户1993一1999年的历史资料,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农户生产性投入行为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户的非农就业比例、借贷的可获性、土地规模、房屋资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等是主要决定因素。曹建民等(2005)通过对水稻氮肥适地管理技术的农民参与式研究意愿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及其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信息显著地影响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农民的个人特征中,是否为户主、性别、教育水平、农民是否经常参加农业劳动以及农户的土地规模等因素均显著地影响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

2.2.2推广层面的因素分析

Azhar(1991)和Adestina(1993)强调推广人员的信息交流程度在技术采用过程中的重要性。张云华等(2004)认为农户与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的联系是影响农户采用无公害及绿色农药的主要因素。非洲高原农业发展项目(AHI)和国家农业研究中心(ICRA卫)结果表明:农户与农业技术中心的联系程度是影响其参与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学者朱希刚(1995)对鄂西贫困山区的289个农户技术采用的行为研究表明:与农业推广机构的联系、政府对采用新技术的鼓励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付少平(2003)认为在技术方面有创新成就的农民,许多人都曾经获得过院校、科研机构专家、技术人员的帮助。这些农民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与专家、技术人员建立了联系,专家、技术人员为农民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人际扶助条件。赵龙群等(1997)认为,影响农户采用技术的因素有:①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工资低、人员少、队伍不稳定;②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内部结构失调;③农民自身的影响因素。

2.2.3技术层面的因素分析

技术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采用技术的投入产出效益、技术风险、技术掌握难度。雷杰•克里斯娜关于印度旁遮普邦棉花种植者对供给反应的研究,以及秘鲁高原上的印第安人对新马铃薯品种的采用行为分析,认为有利性的差别是解释农业生产要素接收速度的有力解释变量,而不用求助于人性、教育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别。决定有利性的因素主要有:绝对而不是相对的产量增加、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以及由此导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罗杰斯(1957)同样认为技术使用者对技术接受倾向的不同受科技信息、风险及市场供需条件的影响。欧马拉(O''''''''Mara,1980)和林德钠(Lindner,1987)研究了风险因素对农户技术选择(采用)行为的影响。我国学者朱希刚(1995)的研究也表明技术采用后产出的增加与农户采用新技术呈正相关关系。

3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政策含义

影响原因范文篇10

一、影响道路运输安全的原因分析

道路运输安全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影响:

(一)客观原因

1.自然地形、地貌的影响凡高原山地,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而丘陵、平原相对平缓,很少高坡沟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给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方面造成不同的挑战,对于高原山地地区,影响道路运输安全的可能是弯道陡坡设计造成的安全隐患;对于丘陵平原地区,影响道路运输安全的可能是驾驶疲劳造成的安全隐患。

2.自然气候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地貌各异,一年四季的季节、气候、温差变化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在西部高原地区,四季变化十分明显,而且基本在同一个季节,山上与山下,弯道与直道,山道与坳口,桥上与非桥上的温度、防滑系数等都可能存在明显区别,最为可怕的是桥梁与坳口在冬季最容易出现凝冻,稍有不慎便成了“马路杀手”,因此气候条件对道路运输安全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二)主观原因

1.体制不顺,职能职责交叉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发改委、国土资源部门、规划建设部门、公安交警与交通运输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机制。对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及道路运输安全的责权规定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也缺乏这些部门之间有效的联动协调机制。在地方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等涉及到交通运输发展方面的规划内容,几乎都是编写完毕后才征求交通主管部门意见,有时由于时间紧等原因,都不征求交通主管部门意见。等到交通道路土地被分割差不多了,或者城市交通拥堵了,才把责任甩给交通部门。甚至一些地方的公安交警在查找交通运输安全事故时,很少从自身找原因。在上级追究责任时,更是“推过揽功”,将主要责任或者责任的主要方面推到交通主管部门,使交通主管部门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

2.道路建设的等级和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地方达不到道路运输安全的需要由于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农村公路的投入达不到要求,导致建成的乡、村公路路基窄,路面平整度不够,不少道路纵坡超标,转弯半径根本达不到要求,几乎没有安保设施;还有一些地方的乡、村道路存在着山体滑坡等安全隐患;一些地方道路上的危桥问题无法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都给道路运输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道路养护不到位,管理水平跟不上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同,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一样,道路养护和执法水平参差不齐。总的来看,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着国、省干线养护管理较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养护无法做到常态化、规范化,特别通村公路没有固定的养护人员,只能根据需要进行季节性或临时性养护,有的由于资金不能到位,根本就没有养护;二是路政执法人员紧缺,执法力度不大,道路路产、路权管理不到位,不少地方的农村公路,超限超载运输十分严重;三是客运管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或者短缺,农村公路“非法营运”严重。特别是“赶集”和农村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务”时,私家“面包车”、货运农用车,甚至还有不少即将报废的非客运车辆应运而生,且严重超员超载。

4.道路运输源头管理不到位,运输安全留隐患运输安全留隐患主要是指不发达和偏远贫困山区的站场和码头管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地方政府对站场及码头的宏观管理不够重视,认为它们已属改制的股份制企业,放松管理;二是运管、安监等监管部门没有实行监管的常态化、正规化,只是在重大节假日或重要接待日进行监管;三是车站、码头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不到位或者素质不高,管理水平急需提升;四是对驾驶员等从业人员的管理、教育培训不够,导致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五是“三危”物品检测和GPS卫星定位系统等必备的安全管理设施设备不齐全或不够先进,甚至没有。凡此种种,都对道路运输安全留下了诸多隐患,造成了极大威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理应认真研究,找到相应对策。

二、提升道路运输安全水平的对策

(一)在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强城乡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意见》,要求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与城乡规划建设及公安交警部门,在牵头组织编制涉及城乡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或者建设方案时,必须事先征求交通运输部门意见,且交通运输部门必须全程参与;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解决道路运输安全与规划等源头方面的问题,确保工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此外与公安部门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和道路运输安全的实施意见》,明确部门责权,协调统一两部门间职责,杜绝和减少推诿扯皮,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大宣传力度以形成人人都关心、关注、支持、理解交通运输工作的良好氛围时下,无论是党代会,还是人代会、政协会,无论是建议、意见,还是提案、议案,60%都涉及交通运输工作。在谈到高速公路收费、道路管养、黑车横行、交通安全时,往往都指责交通部门办事不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交通运输部门对外宣传不够,社会对公路收费的背景、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不完全知晓;对道路建设的内容、资金来源、安全管理范围与职责、执法依据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工作成效等都不了解。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渠道,对交通运输工作内容及背景进行宣传,实现人人重视道路运输安全,形成人人关心、理解交通运输事业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对道路基础设施和管养工作的投入提高国家对各级道路建设资金的补助标准,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分级负责的道路建设资金筹集机制。对西部偏远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资金,可按2~3年内以国家投资为主,地方适当配套,3年后取消配套资金的办法试行。解决因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无法到位,造成道路建设等级较低、管理养护不到位导致的道路运输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