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缘由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1:31:18

影响缘由范文篇1

一影响尿液检验的药物

(一)影响尿液颜色的药物

1.使尿液变为黄色至红色或红棕色的药物:大黄、氯喹、呋喃妥因、吩噻嗪类、苯妥英钠、华法林、维生素B2、非那西丁、对氨基水杨酸、抗凝剂、肯同氯奎、呋喃唑酮、山梨醇铁、辛可芬、苯氮吡啶、苯茚二酮、酚酞、苯磺胺、伯氨奎、阿的平、核黄素、水杨酸、磺胺药等。

2.使尿液变为蓝绿色的药物:阿米替林、吲哚美辛、利福平、亚甲蓝、妥龙、氨苯蝶啶等。

3.使尿液变为黑褐色的药物:甲硝唑(灭滴灵)、左旋多巴、甲基多巴、奎宁及其衍生物等。

感冒通片可以使儿童尿液呈红色(洗肉水颜色),这是由于其中的双氯芬酸钠对肾脏的毒性反应所致。另外,头抱拉定、头抱哇林、克林霉素等也可以导致肉眼血尿。

(二)影响尿比重的药物

左旋糖酐、放射造影对比剂及蔗糖等可使尿比重增加。

(三)影响尿蛋白试验的药物

1.若碱性药物引起尿液pH>8时易出现假阳性,若酸性药物引起尿液pH<3时易出现假阴性。另外,青霉素、阿斯匹林、WitD可使尿蛋白质检验出现假阳性。

2.含碘造影剂、头抱菌素类可使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试验呈假阳性反应。右旋糖昔、奋乃静也可致假阳性。卡那霉素、多豁菌素、三甲双酮、磺胺类等可致肾损害引起蛋白尿。

3.引起假阳性尿蛋白的药物,具有肾毒性药物如金、砷、锑化物等;影响磺胺基水杨酸试验的药物如头孢吩钠、头孢噻啶、磺胺甲唑、甲苯磺丁脲等。

(四)影响尿糖试验的药物

尿液标本存放的容器中残留有氧化性的消毒剂等可出现假阳性,当尿中VitC浓度达500~1000mg/L,而尿糖含量低于14mmol/L时,试纸条易发生抑制反应,出现假阴性,因此,患者尿常规测定前至少应停服WitC24h以上。当患者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消炎痛、阿斯匹林、苯妥英钠等药物时葡葡糖测定出现假阳性。

1.引起尿糖假阳性的药物:

(1)引起血糖升高从而继发糖尿的药物:皮质类固醇制剂、吲哚美辛、异烟肼。

(2)引起肾损害的药物:过期四环素。

(3)由于还原作用,与班氏溶液或Cliniest试剂可出现尿葡萄糖假阳性反应,但与Clinistix或Testape试剂无此反应的药物:阿司匹林、对氨基水杨酸、头孢噻吩钠(先锋霉素Ⅰ)、头孢噻啶(先锋霉素Ⅱ)、水合氯醛、辛可芬等。

氨节西林、阿莫西林、头抱他陡、阿司匹林、利尿酸、葡萄糖醛酸、磺胺类、水合氯醛、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维生素C等可使尿糖呈假阳性反应。

2.引起尿糖假阴性的药物(对酶法、试纸法):抗坏血酸、左旋多巴、非那宗吡啶、梭节西林、青霉素钠、头抱呱酮、四环素、卡那霉素等。

(五)影响尿隐血试验的药物(联苯胺法)

WitC能竞争性夺取试带中过氧化物的氧,有抑制作用,引起假阴性。很多药物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过氧化酶,如:嗅剂、铜、碘化物、过猛酸化物等,因此假阳性率极高。

(六)影响尿胆红素试验的药物

凡能引起肝功能损害、溶血和胆汁淤积的药物:氯丙嗪、甲芬那酸、非那宗吡啶、氯噻嗪类。

当尿液中WitC浓度大于500mg/L时,也可出现假阴性。在低pH情况下,一些药物代谢产物如吲哚硫酸、维生素B2等易产生假阳性。吩唾嗦类、氨茶碱、地西浮、安乃近、蛋白同化激素等可致假阳性。

(七)尿液尿胆原测定

咖啡因、普鲁卡因、安替比林、乌洛托品、肾上腺素、WitK、磺胺药、毗咤类药物等可与欧氏试剂产生反应呈现黄绿色引起假阳性。

服用大剂量抗生素可抑制肠内细菌繁殖,使尿胆素不能转为尿胆原、从而使尿胆原减少呈阴性反应。维生素C、他巴唑、尿素等可致假阴性反应。

(八)影响尿酮体试验的药物

对氨基水杨酸、苯乙双胍(降糖灵)、水杨酸盐、肌醇酯、氨茶碱、酚红、肌醇、甲基多巴、生长激素等可引起尿酮体假阳性。双嚓达莫可致假阴性。左旋多巴可干扰结果判断。

(九)影响尿PH值试验的药物

药物的代谢产物呈酸性可使PH值降低,药物的代谢产物呈碱性可使PH值增高。如:碳酸氢钠(重碳酸钠)、乙酰唑胺(醋氮酰胺)等。

(十)影响尿白细胞试验的药物

尿液中大剂量先锋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的存在,可使尿液中白细胞检查的敏感性降低,而呋喃坦啶的使用则可使白细胞的检测呈现假阳性反应。

(十一)影响尿17-酮类固醇测定的药物

1.使尿17-酮类固醇增高的药物:氯霉素、氯丙嗪、地塞米松、红霉素、甲丙氨酯、青霉素、非那宗吡啶、酚噻嗪类、奎尼丁、司可巴比妥(速可眠)、螺内酯(安体舒通)、夹竹桃霉素、氨苯甲基丁烷二醇、乙酰唑胺、水合氯醛、氯氮、甲丙氨酯、奎宁、螺内酯、利普马嗪、秋水仙碱、副醛等。

2.使尿17-酮类固醇下降的药物:氯氮、雌激素、口服避孕药、酚噻嗪类、利血平、甲丙氨酯、丙磺舒、普马嗪等。

(十二)影响尿儿茶酚胺试验的药物

奎宁、奎尼丁、阿司匹林、氯丙嗓、红霉素、甲基多巴可、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水合氯醛、肾上腺素、甲基多巴、奎尼、四环素族、维生素C族、红霉素、肼屈嗪(肼苯达嗪)、乌洛托品、烟酸等。

(十三)影响香草基杏仁酸(VMA)测定的药物

1.使VMA增高的药物:阿司匹林、PAS、土霉素、青霉素、非那宗吡啶、磺胺类、愈创木酚甘油醚、唛酚生、PSP等。

2.使VMA下降的药物:普马嗪类、甲基多巴、丙米嗪、氯贝酯(冠心平)、胍乙啶同类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

(十四)影响尿5-羟吲哚醋酸(5-HAA)测定的药物

1.可使5-HAA增高的药物:乙酰苯胺、非那西丁、唛酚生、利血平、愈创木酚甘油醚等;

2.可使5-HAA降低增高的药物:普马嗪类、丙米嗪、异烟肼、甲基多巴、异丙嗪、乌洛托品等。

(十五)影响妊娠试验的药物

假阳性:氯普马嗪、酚噻嗪等。假阴性:异丙嗪等。

(十六)引起尿肌酐改变的药物增加:维生素C(抗坏血酸)、皮质类固醇、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硝基呋喃类等;

减少:雄激素与合成性固醇、噻嗪类等。

(十七)引起尿钙改变的药物

1.使尿钙增多的药物:雄激素与合成性固醇、考来烯胺(消胆胺)、皮质类固醇、二氢类固醇、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注射剂、紫霉素等。

2.使尿钙减少的药物:植酸钠、噻嗪类等。

(十八)引起尿PSP试验假阳性的药物

白陶土、镁、亚甲蓝、烟酸、阿的平、奎尼丁、奎宁等。二药物对尿液检验结果干扰的处理

1.停用可疑药物:当考虑检验结果受药物干扰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停用可疑药物,再行检验,即可肯定或否定其检验结果是否为药物干扰。

2.对可疑的检验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当怀疑检验结果受药物干扰时,可对未用该药物的患者或健康人进行检验作为对照观察,若二者结果一致则可排除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否则可考虑药物干扰所致。

影响缘由范文篇2

银行IT外包的产生背景及发展现状

(一)银行IT外包的产生背景

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金融环境使得银行业不断在挑战中求生存、求发展,以此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地位。但是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以及新业务的层出不穷,银行需要更优良的信息系统来满足竞争和业务的需要,这就对银行电子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电子化水平作为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已经普遍成为银行在市场运作、金融创新、客户服务和量化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基础,直接参与到越来越激烈的银行业市场竞争中。银行信息系统的战略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证明和共识。一些银行已经外包出其所有的信息服务职能,而外包部分及全部信息技术活动的趋势也在加剧。其它跨国企业以9%的速度增加其IT外包业务,该速度和银行业十分相似。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银行纷纷采用外包这一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新策略。摩根大通银行于2002年与IBM达成的为期7年、合同总额为50亿美元的IT外包服务协议,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银行IT外包项目。IT外包使摩根大通银行全面提升了业务处理能力,具备了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快的市场反应速度。同时,摩根大通银行通过IT外包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使其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发展核心的金融服务。同年,美洲银行又以45亿美元的价格与EDS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银行IT外包服务协议。2002年,全球5家较有影响力的银行分别签订了价格在10亿美元以上的IT外包服务合同,金融业务正逐步转化为信息管理服务业务。竞争的巨大压力、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对成本效益的精打细算都使得银行不断增加对IT系统的投入。

(二)我国IT外包发展现状

在我国,2001年深圳发展银行与GDC公司签订的灾难恢复外包合同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第一份IT大单。2003年11月,中国光大银行与联想IT服务正式签约,联想IT服务将成为其核心业务和管理会计系统建设及咨询项目的总承包商,项目合同金额达数千万元;IBM也获得了招商银行的IT外包大单。

与国外相比,我国由于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制约及信用体系制度的不健全等,银行业IT外包还处于起步阶段,外包程度普遍偏低。然而,随着银行业信息化迅速发展要求的不断加剧,外包业务的广泛运用已成必然,处于市场体制转轨和经济迅速发展环境背景下的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相关IT外包业务决策时,同样受到众多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IT外包影响因素理论综述及假设

(一)相关研究

IT外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为帮助企业更科学地进行外包决策,众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形成了众多的IT外包决策理论。

Loh&Venkatraman(1992)指出,IT外包决策依赖于不同层次的多种因素,包括经济层面、行业层面、公司层面和公司内部管理因素。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perspective)和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dependenceTheory)分别从公司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入手,对IT外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成本理论(AgencyCostTheory)下的IT外包主要是研究怎样用最有效的合约来管理委托者和者之间的关系,成本是委托者的监督成本、者的束缚成本和委托者的残余成本三者之和。

我国学者王欣荣和樊治平(2002)基于管理、战略、技术、经济和质量5个影响外包决策的因素,给出了一种应用于信息系统外包决策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王建业和简兆权(2006)提出了闭环动态外包决策模型,认为外包决策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对不确定的环境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并及时调整外包策略。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CostTheory)在IT外包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交易成本理论由Coase(1937)提出,认为组织的经济活动依赖于平衡生产经济性,自行完成相关业务还是选择外包主要取决于交易成本的两个方面,即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自行完成相关业务存在较高的生产费用,而外包可以带来较低的生产费用,但同时也产生了较高的交易费用。虽然外部供应商提供信息系统时,由于规模收益的存在能够使生产费用降低,但基于业务外包而产生的相关谈判、监督、实施合约等交易费用却相应增加了。

Williamson(1975,1979,1985)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决定交易成本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人的因素与交易特殊因素。人的因素主要指人的机会主义和在追求效率极大化时受身心、智能、情绪等制约的有限理性;而交易特殊因素包括资产特性、市场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大方面(如图1所示)。

信息系统外包下的资产特性是指公司硬件软件结构与IT人员技术能力,若资产专用性高,则交易成本因信息全程交换和投资成本难于回收转换使用而费用高昂;若资产专用程度低,则供应商可以通过共享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不确定性主要指交易过程中环境的不可预测性、技术经济趋势的模糊性及相关合同的复杂性等各种风险的发生机率。交易频率则是指初次合作关系建立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交易的频率越高,相对的管理成本和议价成本也就越高,交易频率的升高会使得企业将交易的经济活动内部化,以此来节省企业交易过程中的各项成本。

图1指出了交易成本和其决定因素与外包的关系。外包决策可以用以下函数关系来表示(其中,不确定因素在问卷设计中兼顾市场不确定性与人为不确定性):

外包=f(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f(资产特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

因此,外包选择可以从评估影响交易成本规模的因素来进行。SoonAng和DetmarW.Straub曾在1998年通过对美国243个银行的实证研究,探讨了美国银行业的IT外包与交易成本理论之间的关系。

(二)假设与分析

本文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我国目前IT外包市场现实情况来进行相关变量的设置与研究。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IT外包得到的相对生产费用优势越高,IT外包度也越高。

假设2:IT外包所需要的交易费用越高,IT外包的程度越低。虽然我国的IT外包发展迅速,但是关于IT外部供应商的服务质量仍然需要提高。GartnerIT服务首席分析师RolfJester曾经在亚太IT服务高级研讨会上说,中国的IT服务市场仍不够成熟,大约50%的IT服务合同是以不能让用户满意的方式提交的。因此,考虑到我国IT外部市场的影响,本文将IT外部供应商的信誉也作为一项影响因素。

假设3:IT外部供应商的信誉越高,IT外包的程度也越高。

我国商业银行IT外包现状调查问卷设计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实证研究,然而考虑到我国的银行规模之间的差距很大,因此各银行的IT外包程度有较大差距,而银行规模势必将影响到组织界限的决定(例如外包)。因此本文调查的银行均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且在设计问卷时,对问题的维度进行简单的概括,问题采用“克特”七点量表进行度量,如表1所示。

问卷调研了我国所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放问卷76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有效率为94.7%。在检验变量维度的信度上,本文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来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各个维度的变量的Cronbach’salpha系数都大于0.7,表明问卷问题可信度足以得到保证。

调查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我国目前银行IT外包整体较弱,银行多借助自身的开发能力进行IT建设,如表2所示。除了“信息系统实施”的均值为3.33外,其余的五项功能均值都小于1.63,表明目前银行在进行决策和管理时,单独决策依然普遍盛行。

对于“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终端计算机的管理支持”等日常维护,均值1.264与1.472表明基本上都是由银行内部IT人员进行管理;后者的标准差0.964大于前者标准差0.531,表明对于终端计算机的管理支持各银行之间的决策差异大于对与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的决策差异。在“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上,均值1.347也表明银行普遍倾向于自行决策。“灾难恢复与网络管理”的外包功能程度略高于日常维护等项目,但均值也仅为1.625,其标准差1.041可能是由于各银行内部IT人员的技术水平存在差距而产生的。而在“信息系统实施”上,均值3.33表明银行与IT外部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多集中于共同进行系统管理和开发。

在研究银行IT外包应用程度问题方面,根据银行业标准功能来进行分类统计,如表3所示。通过分析,发现在银行的信息系统中,ATM系统和信用卡系统外包的程度比较高,其均值接近于4,且标准差比较低,仅为0.64与0.61,这些表明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银行对这两部分系统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外包。而对于银行核心系统、客户信息系统、会计系统方面,企业外包的程度相对较低,并且标准差较大,这也就是说不同银行在这几个信息系统的实施管理和开发上采取的方式各有所不同。

同时在对IT外部供应商提供服务的满意度统计中,发现对IT外部供应商信誉的均值不到4,这说明银行对与IT外部供应商的服务不是很满意,且方差非常低,说明即使是外包程度相对比较高的银行,对其IT外部供应商的服务也不是特别满意。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银行IT外包服务质量未能与银行的发展相适应,无法满足其需求,仍有待提高。

(二)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将每个维度的变量旋转后得到少数的几个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交易成本”理论在银行IT外包决策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对问卷问题的结构效度进行验证。

对变量旋转后的KMO球形检验值均0.805>0.5,且P值为0,拒绝球形,适合用因子分析进行解释。通过极大似然旋转出四个因子。其中“IT外包程度”作为因变量,“生产费用”、“交易费用”和“IT外部供应商信誉”作为自变量,通过PLS(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本文通过分析结果,显示出R2为0.772,并且调整的R2为0.546,排除自变量因子的增加所带来的R2的提高,回归模型仍然可以解释因变量总方差的56%。而F检验值为43.730,这就能够说明回归方程比较好地解释了变量间的关系。

在0.05的置信度下,IT外包程度与生产费用优势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8;IT外包程度与交易成本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0;IT外包程度与IT外部供应商信誉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22,3个假设都得到了验证。同时能够发现IT外包与生产费用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与交易费用的相关系数,也就是说在制定IT外包决策时,生产费用的影响更大一些。虽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IT外部供应商信誉的影响较小,但是如果考虑到描述性分析得到的银行对IT供应商信誉均值比较低,那么IT外部供应商信誉仍然在企业IT外包决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IT外部供应商取得长远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IT外包的实证分析,证明了“交易成本理论”在银行进行IT外包决策时的正确性。IT外部供应商能够提供的成本优势是银行进行IT外包决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与SoonAng、DetmarW.Straub(1998)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本文通过对美国银行的研究显示,IT外包程度与生产费用的相关系数为IT外包程度与交易费用相关系数的3倍,而我国商业银行IT外包程度与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的相关系数中,交易费用所占的比重更大,这与我国目前IT外包市场发展得不够成熟有关系,银行在进行IT外包业务时要承受更大的风险,这成为影响商业银行IT外包的不稳定因素。

影响缘由范文篇3

人是建设工程项目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无论作为策划和监督者的业主方还是监理和施工方,乃至于材料供应商,都将参与到建设工程项目中来,只有项目的各个参与方都能充分理解项目质量的意义,并为之竭尽全力才能保证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我国实行建筑业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执业资格注册制度、作业及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等,从本质上说,都是对从事建设工程活动的人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必要的控制和管理。此外,我国的各种法律条令还对建设工程的质量责任制度作出明确规定,如规定按资质等级承包工程任务,不得越级,不得挂靠,不得转包,严谨无证设计、无证施工等,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防止因人的资质或资格时空而导致质量能力的失控和不合格。

2.技术因素

影响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技术因素设计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直接的工程技术和辅助的身缠技术,前者如工程勘察技术、设计技术、施工技术、材料技术等,后者如工程检测检验技术、试验技术等。建设工程技术的先进性程度,从总体上来说还主要取决于发达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取决于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对于具体的建设工程项目,和主要还是通过技术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优化技术方案,发挥技术因素对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保证左右。如今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的应用已经广泛投入到建设工程的各个项目之中,对于新技术的发展,必将有力的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我们也要慎重的对待新技术,新材料等,因为对于现在的发展水平,有很对新的事物我们还没有对其完全了解,这样在我们应用新技术的时候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有时候这些风险是致命的,所以当我们面对新兴事物的时候就要求我们慎重使用,不能盲目求新求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我们的建设工程项目服务。

3.管理因素

管理的进行伴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全部运行周期也是对建设工程能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影响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因素,主要是决策因素和组织因素。其中,决策因素首先是业主方的建设工程项目决策,其次是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主体的各项技术决策和管理决策。实践证明,没有经过资源论证、市场需求预测,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建成后不能投入生产或使用,所形成的合格而无用途的建筑产品,从根本上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具备质量的适用性特性。同样盲目追求高标准,缺乏质量经济性考虑的决策,也将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管理因素中的组织因素,包括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管理组织和任务组织。管理组织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三者的有机联系构成一定的组织管理模式,其各项管理职能的运行情况,直接影响着建设工程项目目标的事项。任务组织是指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任务及目标分解、发包、委托;以及对实施任务所进行的计划、指挥、协调、检查和监督等一系列工作过程。从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角度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系统是否健全、实施任务的组织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无疑将对质量目标控制产生重要的影响。

4.社会和环境因素

任何一个建设工程在决策阶段的考察中,都要首先考虑这个建设工程项目实施所在地的社会稳定情况。如果建设工程所在地的社会处在动荡之中,那么这个建设工程项目就存在着巨大风险的。影响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社会因素,表现在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及执法力度;建设工程项目法人或者业主的理性化程度以及建设工程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建筑市场包括建设工程交易市场和建筑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程度及交易行为的规范程度;政府的工程质量监督及行业管理成熟程度;建设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及其服务水准的提高;廉政建设及行风建设的状况等。

影响缘由范文篇4

县共有贫穷生齿18682户41961人,辨别占全县总户数、总人数的8.7%、5.7%。个中农业贫穷生齿16026户35193人,辨别占农业总户数、总生齿的8.6%、5.4%。按贫穷类型分类,五保对象3840户4150人,乡村低保对象11450户28476人,优抚对象坚苦户210户721人,其它缘由致贫526户1846人。按住房状况分类,住危房2140户,占农业贫穷户数的13.4%,有住房13886户,占农业贫穷户数的86.6%。按致贫缘由分,因灾144户,占农业贫穷户数的0.9%,因病3574户,占农业贫穷户数的22.3%,因残3365户,占农业贫穷户数的21%,无劳动才能8494户,占农业贫穷户数的53%,因后代上学449户,占农业贫穷户数的2.8%。非农业贫穷生齿有2656户6768人。个中因病因残950户1996人,占非农贫穷生齿的29.5%,因夫妻下岗1083户3296人,占非农贫穷生齿的48.7%,因后代就学172户554人,占非农贫穷生齿的8.2%,其它缘由致贫451户922人,占非农贫穷生齿的13.6%。

从县弱势群体全体状况看,弱势群体的发生既有本身的缘由,也有经济和社会开展方面的缘由;既有天然要素,也有偶尔要素。形成弱势群体的首要缘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弱势群体本身的缘由。大局部弱势群体,文明程度较低,思维观念陈腐,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掉队,招致其难以承受重生事物,缺乏自我开展的才能和动力。还,乡村弱势群体还遍及存在劳动力缺乏,劳动力质量不高、开展出产的资金缺乏等问题,这又在客观上限制了乡村弱势群体的自给自足与自我开展。

(二)社会经济开展的缘由。在市场经济体系体例下,弱势群体特殊是乡村弱势群体自给自足、自我开展的才能单薄,难以顺应剧烈的市场竞争,外出务工难,家庭运营展开难,只能从事效益低下的栽种业和零散养殖业,使其弱势水平不时加深。还,因为资金缺乏和思维观念陈腐等方面的缘由,弱势群体家庭后代受教育的时机大大降低,构成贫穷——停学——再贫因的恶性轮回,使弱势群体家庭难以解脱弱势位置。

(三)偶尔要素致贫。一是因病致贫。当前,农业生齿和非农民口因病致贫辨别占到了1.9%和1.1%。县的下岗赋闲人员大局部没有参与医保,一旦生病既不克不及享用根本医疗保险待遇,企业自身又无力付出。有的固然享用根本医疗待遇,一旦发作大额医疗费用,小我付出数额较大时,仍难以接受。占生齿绝大大都的农人更是生不起病,自身收入就非常低,医疗费用一涨再涨。近两年固然大局部农人参与了新农合,但报销比例较低,辛辛劳苦挣多年的血汗钱,一场大病全取水漂,有的甚至债台高筑。二是因残致贫。县共有残疾人3.8万人,占全县总生齿的5.2%。个中聋哑人11460人,肢残10425人,智残6840人,瞎子4620人,神经病1146人,其它3509人。均匀4个家庭就有一个残疾人,个中有2100人完全损失了劳动才能。三是因灾致贫。因灾致贫的首要缘由是发作水患、旱灾、火警、不测损伤等天灾人祸,全县乡村贫穷生齿中因灾致贫的占3%。

(四)后代上学和奉养白叟不胜重负致贫。后代上学无论乡村或城镇,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笔繁重的开支。在教育体系体例执行变革的今日,一个大学生每年膏火和生涯费加起来至少要万元,这关于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基本无法接受。因为我们的社会保证体系体例还不完美,奉养白叟担负繁重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遍及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县共有60岁以上白叟8.5万人,而能领取社保护老金的仅有3057人,这就决议了家庭养老仍是当前我县养老的首要方法。而所奉养的白叟又没有养老金,生涯费、医疗费、丧葬费支出比拟大,一些家庭不胜重负,生涯相当坚苦。

(五)其它缘由致贫。一是因婚姻决裂,夫妻离婚、家庭崩溃而致贫;二是因运营不善,生意赔本而致贫;三是因后代多担负重而致贫等。

二、县在帮扶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首要任务

一是不时完美社会保证系统,积极稳妥地推进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任务。连系企业改制,劳动保证部分为44个破产改制企业的7798名职工处理了养老保险,个中2753人已领取养老金。民政部分为2317户6168人城镇坚苦家庭处理了城市低保。2011年发放城市低保金456万元;处理乡村低保8618户17680人,每人每月领取低保金30元。当前,2012年上半年乡村低保金已悉数发放到位。

二是不时增强乡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立任务。县共有五保2939人,15个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671人,涣散供养2268人,从本年第二季度起供养规范已由每人每年1200元进步到1500元。近三年来,全县筹集资金347万元,新建、改建、扩建敬老院6所,维修9所。全县以敬老院为依托,涣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连系的五保效劳系统根本构成,较好地发扬了乡村精力文明建立窗口和示范带举措用。

三是不时加大救灾投入,确保因灾致困群众的正常出产生涯。四年来,全县共投入救灾资金720万元,救助受灾群众8.5人次,帮受灾群众建房2650间。还,多渠道、多办法、多方式地展开救灾任务。较好地完成了省委、省当局提出的“四有一无”的救灾任务目的。

四是启动了新型乡村医疗保险。2012年全县参与新农合的共有542309人,参合率达82.17%,并对10岁以下儿童、临产妊妇和神经病患者降低报销门槛至100元,极大地减轻了局部弱势群体的医疗担负。民政部分2012年合计支出乡村大病医疗救助资金43.6万元,个中,代缴新农合伙金20.5万元;下发城市医疗资金10万元,救助城市坚苦生齿39人次。

五是充沛发扬社会力气,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对暂时坚苦对象实时进行生涯救援,起劲修建由星光方案(老年公寓)、残疾人康复、便民效劳等构成的社会效劳系统,积极组织展开“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暖和运动,展开党政指导干部与坚苦群众结对帮扶运动,真正使弱势群众获得了实真实在的协助。

三、救助弱势群面子临的坚苦和问题

一是社会保证准则不健全。在城镇,无任务单元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正待启动,一些关闭破产企业特殊是乡镇企业人员没有参与养老保险。在乡村,1995年县启动乡村社会养老保险,有近7000人积极参加。后因由于治理体系体例的缘由缴费暂停,当前,有307人每年领取100至1000元不等的养老金,但这关于重大的农业生齿来说无疑是无济于事。

二是乡村低保救助规范偏低,掩盖面较小。当前,乡村有低保对象28476人,实践享用17680人,且每人每月仅有30元的津贴资金。

三是乡村五保供养压力越来越大。跟着乡村老年生齿增多,契合五保供养前提的人员不时添加,但因为五保供养经费有限,难以做到应保尽保,当前,全县有五保对象4150人,实践供养2939人。

四是救助力气单一,社会化水平低。当前,社会救助任务首要靠的是当局一家的力气,是当局在唱独角戏,社会力气、社会资本没有经过一种有用的方式参加进来,救助结果不分明。当局一致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力气搀扶协助贫穷家庭开展出产、解脱贫穷的水平比拟低,一些相关部分的配套优惠政策不敷健全,落实得不敷好。社会捐赠准则不完美,社会捐赠认识不强。

四、搀扶弱势群体的建议和对策

弱势群体的存在,既影响社会不变,更影响经济开展。救助帮扶弱势群体是落实科学开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调和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维护社会不变,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开展的主要保证。从县弱势群体的近况剖析,处理弱势群体问题应从加速开展经济、改善出产生涯前提、树立健全社会保证系统、进步弱势群体的自我开展才能等方面动手,标本兼治。

一是进步思维看法,进一步增强指导。做好弱势群体的任务,事关变革、开展、不变的大局,事关调和社会建立和小康目的的历程。各级各部分要进一步强化对做好弱势群体任务主要性、需要性的看法,从理论“三个代表”主要思维、落实科学开展观和构建调和的高度,树立弱势群体任务无小事的思维。一要进一步增强指导,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全社会都来关怀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开展,起劲营建全党、全社会关怀注重弱势群体的优越气氛。二要进一步对弱势群体根本生涯状况进行调研,把握实情,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三要加大当局社会保证部分资本整合力度,齐心合力、下鼎力气构建社会保证平安网。

二是要树立不变、牢靠的社会保证资金筹措机制,恰当进步保证程度。加大社会保险金收缴力度,进步收缴率,城镇各类企事业单元及其职工都要依法按时足额交纳社会保险费,做到应收尽收。弱势群体保险费收缴应以单元为主、小我为辅、当局增补为准则,特殊贫穷者应由当局代缴。

三是树立城镇贫穷生齿救助准则及有关福利优惠政策。城镇贫穷人员收入低且不不变,生涯程度较低。要进一步添加社会对城镇低收入人群的福利优惠。如规则城镇低收入生齿可以享用就医免收挂号费、打针费、诊断费,减免医疗和医药费;弱势群体中的特殊贫穷户减免水电费;从事个别经商的优先处理营业执照,工商部分免收工本费和治理费,税务部分减免有关税费。还鼎力倡议“但愿工程”、“春蕾举动方案”、“安居工程”等社会性公益事业运动,营建人人关怀贫穷生齿,积极为贫穷者献喜欢心的优越社会气氛。

四是广开就业路径,发明新的就业时机,鼎力施行“再就业工程”。一是要想方设法开拓更多的公益性岗亭,为下岗赋闲人员发明更多的就业时机。二是要仔细落实中心、省委、省当局再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鼓舞企业吸纳更多的下岗赋闲人员。三是要积极展开招商引资,鼎力开展民营经济,培养新的就业增进点。四是要鼎力搀扶自谋职业者,落实各类优惠政策。五是要持续加大下岗赋闲人员的培训,进步他们的就业才能。六是要持续组织好劳务输出,扩展就业路径。

五是完美残疾人救助帮扶系统。积极展开残疾人专项救助运动,鼎力施行“三助工程”,免费为残疾人供应“助听、助行、助明”康复器材和康复手术。施行残疾人就业帮扶工程,起劲拓宽残疾人就业安顿渠道。谋划树立残疾人非凡教育黉舍。使0—17岁的残疾人(聋、哑、盲、肢残)获得正轨、系统的教育,进步他们的本质。

六是树立和完美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准则。一是加速履行乡村协作医疗准则,对弱势贫穷群体,要降低报销门槛,进步报销比例。要树立“以新农合为主体,民政部分帮扶为辅佐,社会捐赠为增补的乡村弱势群体医疗救助新机制。二是要树立和完美城镇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准则,参照干部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有关规范,为无任务单元的城镇居民处理医疗保险,对坚苦家庭,民政部分予以津贴。

七是完美社会福利根底设备建立。要加大资金投入,加速乡镇敬老院建立措施,进步集中供养率。看待孤儿各乡镇要以敬老院为依托,接纳集中扶养的方法,成立喜欢心园,让孤儿有一个进修、生涯的优越情况,扶养费用不低于五保供养规范,进修费用教育部分赐与全免。

八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对弱势群体,农技、金融等部分,要赐与技能、资金(3000—5000元)上的协助,以加强造血功用,使其尽快解脱贫穷。还发动各级指导、各部分和社会各界展开“一帮一”、“众帮一”长时间结对帮扶运动,构成当局与社会一起帮扶的互动场面。

影响缘由范文篇5

为深化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立异、公平清廉法律”三项重点任务,起劲处理影响社会调和不变的泉源性、基本性、根底性问题,市以“人民法官为人民”为主题,在全市法院系统展开“清算超审限积案”、“清算涉诉信访积案”、“反省管理国度补偿积案”和“司法文书质量年”四个专项管理运动,出力提拔司法公信度。

一、清算超审限积案。在全市法院系统展开清算超审限积案专项运动,将2012年立案的一切案件悉数审结。一是摸清底数、树立台账。对未了案数和类型逐案注销,做到心中稀有。二是挂牌督办、限日整改。仔细剖析查找未能实时了案的缘由,对久拖不决的未了案件执行院内督办和专门个案清查,制订处理方案。三是反省验收、建章立制。自查运动完毕后,逐案落实清算出的积案了案状况,敏捷落实相关处理办法。四是查清缘由、追查责任。查清形成积案的缘由,严峻追查因玩忽职守、任务不担任招致案件超审限的,或滥用权柄、有意迁延、曲法弄权、徇情枉法的人员责任。

二、清算涉诉信访积案。“脚踏实地、有错必纠”、“维护当事人正当权益”、“多策并举、调停优先”、“谁终审、谁执行、谁担任”、“事要处理、案结事了”五项准则,全力做好涉诉信访化解任务。一是对涉诉信访积案进行具体排查清算,逐案注销建档,依照“四定一包”任务方法确定包案指导和承办人。二是调阅排查清算出的积案一切卷宗,认一真搜检,听取申述人的诉乞降来由,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因案施策,多措并举,彻底化解。三是将信访积案清算任务归入绩效审核目的治理,岁尾进行总结验收。

三、反省管理国度补偿积案。在全市法院系统反省管理补偿案件,逐案逐项注销,选择典型案例,环绕存在问题、构成缘由、自查自纠状况和拟接纳办法构成书面自查申报。还,要求仔细进修有关司法和司法分析,充沛看法运动意义,对案件进行抽查、评查,特殊是指导存眷、社会言论存眷、人民群众反映激烈的重点请求、申述案件,限日整改。

四、展开司法文书质量年运动。司法文书的质量维护司法威望、进步司法公信力的要害环节。一是增强准则建立。树立司法文书校核机制、评查准则和过失责任追查准则,把司法文书质量的治理归入准则化的轨道。二是增强裁判文书说理性。重点环绕案件的争议核心、现实认定、证据采信、司法合用等进行深化透辟的说理,起劲做到“辨法析理、胜败皆明”,做好两级法院判后答疑任务。三是增强司法文书的公开力度。依法公开、实时公开、具体公开准则,经过互联网、公倒闭贴等方法生效裁判文书,拓宽公开局限和渠道,自动承受社会监视。四是增强进修培训。指导广阔法官盲目进修、纯熟把握各类司法文书的花样和内容要求,仔细进修新公布的司法、律例和司法分析,确保司法准确合用,进步裁判文书制造才能。

影响缘由范文篇6

关键词:青少年;当代美术教育;创新思维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原因,各个领域的创新行为依赖于个人以及集体创新思维的水平。美术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其主要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某项具体的专业技能,而旨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效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种种问题,笔者就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美术教育与创新思维

从科学定义上看,美术教育指包括生活艺术现象、视觉艺术作品、艺术技巧、艺术创新表达等方面在内的教育过程;其旨在通过向学生展示美术范畴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并启发其产生艺术体会等途径,达到促进其情感健全发展的目的。创新思维则指以个人或集体已有图式为基础,以一定的惯用思维模式为途径进行旧事物的改造或发展新事物的一系列活动。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其中一个关键目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并进一步提升美术教育水平。因此,我们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应时刻围绕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以坚定的教学理念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化与创新性思维,从而为学生其他各方面的学习行为奠定思维基础。

二、如何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创新思维

1.将“追求体验”转变为“追问缘由”

许多学校对“与升学无关”的美术教育持不重视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并没有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也缺乏投入教学研究的意识与热情,直接导致美术课堂的无趣与低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一般容易遵循“以教材为中心—展示—解释—体会”的模式进行艺术教学。这种艺术教育模式在本质上无异于“灌输式”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对此,教师应将美术教育由“追求体验”向“追问缘由”进行转变。“追问缘由”即通过尝试猜测艺术作品的创作目的、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等途径获取创作的一切缘由,从而达到全面把握艺术作品创新思维的目的。以梵高的《向日葵》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信息分享的内容与比例。另外,在进行艺术作品的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产婆术”“情景教学法”等策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图、创作背景、创作过程以及创作结果进行猜测和分析,使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各种缘由进行思考而达到发展其思维构建的教学目的。

2.与各类特色的学科相结合,使美术教育贯彻学生的学习日常

美术教育在我国目前的学科体系中容易造成学科的边缘化。针对这种情况,美术教师可通过将美术教育与各类特色的学科进行巧妙结合,使美术教育的思维模式和理念贯彻于学生在其他重点基础学科学习的日常中,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增强艺术体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国画的艺术欣赏与创作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将国画创作特色与古诗的文字意境相结合。通过构建“水墨艺术美”与“文字美”的联系图式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同时也能促使其语文学习思维的创新。

3.用无止境的“创作”实现“创新”

影响缘由范文篇7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由婚姻、血缘、收养、或法律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之间以压制对方或以发泄敌对情绪为目的的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行为。狭义的家庭暴力仅指夫妻间的暴力,它是夫妻矛盾冲突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主要是指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的行为。从内容上看,家庭暴力不仅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身体接触的暴力行为,还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实施的经常性的侵害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即精神暴力。从近年来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以及各项研究来看,它具有以下特点:

1、普遍性和严重性。早在1999年,广东省妇联在广州等11个市进行了一次入户抽样调查后,就得出结论说,有近三成(部分媒体报道为29.2%)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现象,其中丈夫对妻子施暴的占了79.4%。2000年,江西省妇联也在全省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说,自1995年以来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家庭占34.58%。另外,据全国妇联最近调查显示,我国30%的家庭存在暴力,家庭暴力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随着暴力手段的不断升级,导致家庭破裂,家庭成员伤残、自杀或他杀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家庭暴力有不断蔓延的趋势。

2、主体的特殊性。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其中妇女是最主要的受害主体,在目前的家庭暴力事件中,丈夫对妻子的暴力占绝大多数,由于一些男性的夫权思想、经济地位、生育观念等原因,致使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无端对妻子施以拳脚和蹂躏,在他们的暴力之下,许多妇女被剥夺了平等地位和人格尊严,承受着屈辱,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有的甚至命归黄泉。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是家庭暴力的施暴主体,占家庭暴力73%,由于这部分人文化水平低,行为粗野,当家庭发生矛盾时,总是以武力解决。

3、隐蔽性和长期性。家庭暴力往往发生在特定的地点——家里,除了当事人外,常常不为人所知,而当事人又大多碍于情面,不愿“家丑外扬”,致使家庭暴力能公之于众的很少,仅占实际数量的10%。受害人常因缺乏多次累积的伤情原始记录和法医鉴定依据,致使调解和诉讼困难,受害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保护。同时,施暴者对家庭成员往往连续加害,受害者多长期遭受侵害,有的则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4、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的家庭暴力形式多样,既有对家庭成员肉体的暴力,包括殴打、脚踢、烧烫等伤害身体的攻击行为;又有精神暴力,包括用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他人自尊和人格的语言或足以引起他人强烈不满的言语等等;还包括性虐待,主要指刻意攻击他人的性器官,以胁迫或暴力方式强迫发生性接触、性交等行为。同时,家庭暴力在产生原因和危害等方面表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其产生既有观念因素,又有经济、家庭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

5、循环性和延伸性。家庭暴力的发生一般呈循环性,其过程大致为:紧张状态阶段,即双方出现言语攻击和敌对状态;暴力阶段,即紧张压抑爆发为对受害者的攻击;亲密阶段,即施暴者表示悔恨,使受害人满怀希望,但绝大多数情况是这一循环再次简单重复。另外,家庭暴力呈延伸性,一方往往将对方的亲属作为泄愤对象,有的将插足家庭的第三者作为报复目标,把家庭纠纷的矛头指向他人。

6、解决手段的非理性。从掌握的情况看,发生家庭暴力后,绝大多数家庭成员选择非理性手段解决,他们要么忍气吞声、“家丑不外扬”,要么试图以暴力相报复。而有关部门则往往以“家庭暴力是家务事”为由,对家庭暴力不理不睬致使一些家庭暴力案件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的甚至发展为恶性刑事案件。

从以上家庭暴力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其危害性是相当大的,首先,它容易引起家庭成员尤其是受暴者心灵的扭曲、人格的变态。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受家庭暴力影响的家庭成员大多都性格内向、孤僻、软弱、心理压抑、缺少合作精神等,这对他们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次,会导致家庭成员的逃避、恐惧感,使家庭对社会的调节作用和家庭的社会化功能遭到了削弱。因为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它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家庭中的道德观念、语言习惯、兴趣爱好等都直接影响着每一位成员。已经有研究表明,在长期家庭暴力氛围中成长的孩子的暴力倾向普遍大于其他的孩子,而且,他们的情绪不稳、冷淡、缺乏同情心还有反社会的倾向。最后,对社会暴力起着加剧、恶化的影响。家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暴力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会连带出“以暴治暴”以及其他社会暴力的产生。例如,在一些调查中显示出女性所犯的杀人重伤案件中,她们的丈夫是主要对象,这就说明犯有杀人或重伤罪的女性,其犯罪原因与所受的家庭暴力有很大的直接关系。

二、家庭暴力的成因

西方社会对家庭暴力的研究早于我国,因此在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家庭暴力的成因方面,有以个人为取向的理论,如个人病理模式论,认为施暴者有精神疾病或性格缺陷,如缺少自尊、不成熟、精神分裂症等,这导致他背离非暴力的行为规范①;以家庭为取向的理论,如暴力循环理论(亦称为“代际间的暴力传递”),认为生长在暴力家庭中的人,通过习得的行为,可将暴力直接传递给下一代,由此形成一个暴力不断再生的循环②。此外,一些社会学者在采纳以家庭为取向的理论时,还指出暴力循环理论的一个变量,即一方面暴力行为是儿童时期在发生暴力的家庭里习得的,另一方面,社会上还存在一种“亚文化模式”,在这种环境下,诉诸暴力是作为更广泛的生活方式而习得的,如从邻里之间、从犯罪亚文化或团伙中或从诸如警察和军队这样的特定职业中习得的③;文化与社会结构论,如文化认可暴力论,即在许多层面,暴力是为文化所认可和鼓励的,甚至是一种深感荣耀的文化表述形式。这种文化就是大男子主义文化。持此理论者阐述说,男性针对女性的暴力是社会以及家庭的传统父权模式的表现。“对妇女的暴力——是文化的各个方面所认可和允准的”④。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对家庭暴力的成因大致有个人——家庭——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的解释范畴。同样,在我国,导致家庭暴力的原因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微观方面的个人、家庭因素,也有宏观方面的社会因素,而且两者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就使得家庭暴力更加复杂化。

1.微观分析

尽管每一起具体的家庭暴力都有其各不相同的具体原因,但细细分析,还是可以归纳出一些共同特点,找出一些共同的原因。

微观方面:家庭暴力的发生可以是有直接缘由的(应该说,多数家庭暴力都是有直接缘由的),也可以是无直接缘由的(如有的施暴者由于自身存在性格缺陷或患有某种精神病,完全或部分地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无直接缘由的情况多与精神、心理疾病有关,因此不予赘述。

在有直接缘由的家庭暴力中,这个缘由从发生的主体上说,可以是施暴者的原因,也可以是受害者的原因,还可以是双方的原因。从受害者方面的缘由说,受害者可能有过错(比如对配偶不忠诚,对上辈不孝敬,或者在家中没有履行自己的角色、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不尊重乃至羞辱对方,甚至先动手打了对方,等等),也可能是无过错但有缺点,比如心眼小、脾气不好、爱唠叨等,从而刺激了对方,触发暴力发生;也可能根本就是无过错,莫名其妙、无来由地便遭受对方的暴力侵害;从“双方共有”方面的缘由说,是指冲突双方都有责任。也就是说,双方都有过错、缺点,又不能相互原谅、包容和妥协,于是,摩擦变矛盾,矛盾不断激化,以致冲突升级,酿成暴力;再从施暴者方面的缘由说,其施暴可以是有原因或有借口的,也可以是毫无缘由的,比如纯粹就是恃强凌弱,或是上面说的施暴者有精神或心理疾病。

在有缘由的家庭暴力中,按缘由指向的对象可划分为三类:一是为谋求物质利益或以谋求物质利益为主(比如争房子、争财产等);二是为追求精神利益或以追求精神利益为主(比如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等);三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利益兼而顾之(比如既要财产也要离婚)。具体性的缘由主要是在家庭事物、孩子教养及情感交流等方面的矛盾⑤。

2.宏观分析

(1)男女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的不平等。

法国女权主义运动家、著名的文学家西蒙娜·波伏娃曾说过:“女人是造成的,而不是生成的”。“妇女们总是依附于男人,虽然不是他的奴隶。两种性别从未平等地分享这个世界。甚至今天,妇女的处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她们仍被严重地束缚着。在法律上女人的地位和男人相差很远,常常对她们非常不利,即使她的权利在法律上得到了抽象的承认之后,长期持续的习俗也阻碍这些权利得到更多的实现”⑥。在这个意义上,她提出第二性的说法,认为男人是世界的主人,而女人则是从属于男人的,她们在社会地位上是排在男性的后边的。攻击性、支配和力量被看成是男性的特征,男性有权支配女性;在性行为中男性总是扮演着侵犯者的角色,而温良、贤淑、妩媚则成为女性的象征。传统女性角色就是贤妻良母,其行为特征就是顺从,女孩从小就得养成顺从的习惯。现在,虽然强调男女地位的平等和女性自身的独立,但是在深层文化上人们仍然鼓励女性对传统角色的追求。因此,女性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家庭中,都处于从属地位,相对男性而言,她们属于社会和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因而容易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而男性则容易扮演施暴者的角色。这是传统的夫权思想及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之一。

(2)公力救济的软弱性,使家庭暴力案件中的受害者无法诉诸于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助长了施暴者的行为。

公安机关和其他司法机关对于一般的家庭暴力案件,大都是以“家务事”为由进行调解而不是处理。有的受害妇女因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提起离婚诉讼。但按照目前的法律程序,第一次提起离婚的案件,若对方不同意离婚,法官要先行调解,调解不成则判决不准离婚,并且在半年之内无新的理由不准再行起诉。这一方面使受害人对其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使施暴者因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有恃无恐,客观上助长了其暴力行为。

(3)社会冷漠、宽容与否的态度是滋生家庭暴力的适宜土壤。家庭暴力长期以来被简单地看成是“家务事”,“两口子床头打架床尾和”、“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方圆”等观念和心态,也影响着社会对于家庭暴力危害性的认识,导致了施暴者的为所欲为与胆大妄为。不少单位、居委会、邻里以及亲友们对家庭暴力也往往睁一眼闭一眼,很少认真过问。同时,虽然我国颁布了《婚姻法》以及有关的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但有了法律的规定并不等于实际的贯彻执行。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法律仍会存有漏洞。

三、培育社会关怀意识,解决家庭暴力

正因为家庭暴力的产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我们解决家庭暴力也应该多管齐下,有体系、有步骤地加以解决。目前,多数学者提出的解决措施主要有3个方面: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妇女人身权及相关权利的保护并严厉惩罚施暴者;建立家庭暴力的应急机制和救助机制;加强宣传,提高家庭成员的维权意识。笔者认为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可行的,而且如果三个方面密切配合、相互作用,会十分有助于家庭暴力的解决。不过,最根本的,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出社会关怀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社会关怀的体系。正如西方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格林认为:“未来理想的社会是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思想和行动的自由,但又受到道德义务的指导和约束。”家庭暴力的解决需要制度、法律的保证,但更有赖于社会的平等、自由、尊重、包容等各种精神的支持,这便是一种关怀。是社会包容的心态与思维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对不同于自身的他人的存在,他人的生活方式,他人的选择给予承认和尊重。它是自由社会的精神土壤。有了这样一种意识,每个社会公民、家庭成员的处世方式和思维习惯都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从利己到利他、从强权到理性、从暴力到尊重,社会因之能够良性运行,家庭也能够和谐美满。

首先,关怀表现为对生命存在的仁厚慈爱态度,它是生存自由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社会是由不同生命组成的,它既有老少、男女之分,也有健康、病弱之别;既有有权有势者,也有无财无权者。在有无数差别的社会里,每一个人的生命权与尊严都是一样的,理应受到保护与尊重,因此不应侍强凌弱。以平等的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人,是社会良好的品质。

其次,关怀的社会表现为对他人价值选择的尊重,不以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从而使每个人拥有选择的自由。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选择为何种角色的权力,不可强求一致。只许高尚不许平凡,只许完满不许缺憾是非现实的思维方式与心态,只能扼杀生命的真实与自由。

再次,关怀的社会还表现在对不同思想观点的容忍与尊重。这便是思想自由。社会不因他人思想与其自身相佐而剥夺他人思想的权力,也不应以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人们彼此尊重、相互理解。

最后,关怀的社会还表现在对犯错误者采取的宽容态度。一个宽容的社会,应允许别人犯错误,允许别人改正错误。每个人不应生活在害怕犯错误的恐惧中和无法改正错误的绝望中。人犯错误的权力,也与其他权力一样,不可剥夺,因此不应把犯错误视为大逆不道,更不应阻塞犯错误者改正错误的道路。

要培育社会的关怀意识,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统一的社会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社会的一定文化价值背景对其成员和行为的认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强调个人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社会显然会比一个注重身份或出身价值的社会宽容度更大。因此应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的人格、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生来就是平等且具有价值的。另外,将传统道德中尊老爱幼、相敬如宾等美德与现代意识诸如民主、平等有机结合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广泛宣传。

2.建立补偿性的社会规范,代替约束性的社会规范。因为约束性社会规范的性质偏重于对个人行为偏差的惩罚上,把任何威胁或违反集体良心的行为都视为违法、犯罪,这不利于人们的心理发展和关怀意识的培养。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个人意识代替了集体意识,社会规范的性质就应转变为偏重于对偏差行为所引起的后果的赔偿上,帮助人们认识并改正错误,增强社会理解。

3.加强人们尤其是对下一代人的情感教育。历红曾将情感教育归纳为:爱憎情感的教育;幸福感、愉快感教育;理智感、道德感、美感教育;义务感、责任感、成就感教育;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五个方面⑦。通过这些情感教育,能使人们富有爱心、责任心,心理更加健康,能积极、有效地面对各种问题,从而增强社会关怀感。

注释:

①R·Dobash.Withfriendslikethese,whoneedsenemies?[Z].PaperpresentedattheWorldCongressofSociology.Stockholm(Aug.1978)

②J·Renvoize.WebofViolence-AStudyofViolenceintheFamily[M].RoutLedgeandKeganPaul,London,1978

③GillHagueandEllenMailos.DomesticViolence[M].SagePublications,1996

④S·Schect.TheWomenandMaleViolence.TheVisionsandStruggleoftheBatteredWomen’sMovement[Z].Pluto,1982

⑤胡佩诚.200对夫妇家庭暴力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4

⑥曹秀谦.关于家庭暴力的法治思考[J].政法学刊.2000.4.

⑦历红.情感教育探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参考文献:

[1].黄列.家庭暴力的理论研讨[J].妇女研究论丛.2002.3

[2].肖士英.道德冷漠感与制度性道德关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影响缘由范文篇8

第一,既要抓反腐倡廉,更要抓严厉执行和维护党的规律特殊是政治规律这一党章规则的首要义务。严正党的规律,是贯彻党的道路方针政策,维护党的连合一致,完成党的义务的主要包管。因而,纪检机关在抓紧抓好反腐倡廉任务的还,必需依照党章的规则,把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律例,协助党委增强党风建立,反省党的道路方针政策和抉择的执行状况作为首要义务来抓,推进严厉执行和维护党的规律特殊是政治规律这一首要义务的落实。要避免和改正少量当地呈现的不克不及具体准确实行党章付与纪委的职责,在理论中捉襟见肘以及无视严厉执行和维护党的规律的倾向。必需明白,“政治规律是党的最主要的规律”。严厉执行和维护党的政治规律,是进步党的指导程度和在朝程度、加强拒腐防变和抵挡风险才能必需破解的首要课题。

第二,要把执纪法律放到开展这个在朝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大格式中去思索和掌握,从讲政治的高度去察看。剖析和处置各项营业任务,要力图执纪法律社会结果、政治结果、经济结果的有机一致。纪检监察任务必然要用开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点新情势下反腐倡廉理论,遵循总书记关于开展是在朝兴国第一要务的结论,坚持不懈地贯彻为经济建立效劳的指点思维,着眼于变革开展不变大局,着眼于调动和维护广阔干部群众参加经济建立的积极性、自动性和发明性,准确处置反腐倡廉与经济开展的关系,从政治和全局动身,从“三个有利于”动身,严厉看待和仔细处置各项营业任务,避免就营业抓营业、就办案抓办案、就事论事处置问题的倾向。要依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充沛发扬纪检监察本能机能,抓住与时俱进这个要害,教育指导监视广阔党员干部解放思维,脚踏实地,改变观念,开辟立异,不时有所发明、有所进步;抓住坚持党的进步前辈性这个中心,教育指导监视广阔党员干部一直把开展作为第一要务,在率领人民群众建立中国特征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中表现进步前辈性;抓住在朝为民这个实质,教育指导监视广阔党员干部一直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旌旗灯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好处作为第一思索,把群众称心作为第一规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一直坚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络。在详细任务中,要以“三个代表”为最高价值追求,契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就毫不不坚定地,不契合的就脚踏实地地改正,真正做到容身全局,考究战略,力图执纪法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果有机一致,实在为开展这个在朝兴国的第一要务供应强有力的保证。

第三,要切近经济、社会开展理论,实时把握新状况,研讨新问题,制订新对策、新办法。因为纪检监察任务的非凡性,平常接触社会、调查问题遭到局限,对社会上呈现的一些倾向性问题缺乏预见性,接纳的对策与办法往往滞后。要改动这种情况,纪检监察任务必需盲目切近经济、社会理论,顺应曾经开展转变了的新情势、新义务,实在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要增强预防性、猜测性的任务,实时发现、研讨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标准在前、预防在前”的要求,积极自动展开任务。一是要拓宽视野,擅长运用前史唯物主义察看和剖析情势的转变。必然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宣布一百五十多年下世界政治、经济、文明、科技等发作的严重转变,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发作的严重转变,看到广阔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任务、生涯前提和社会情况发作的严重转变,充沛估量这些转变对我们党在朝提出的严肃应战和对反腐倡廉任务的严重影响,从前史与实际、政治与经济、党内与党外、国内与国外等诸多方面研讨纪检监察任务。二是要注重实践,擅长以高度的政治灵敏性和超前认识研讨处理实际问题。要深化实践,深化群众,查询研讨,抓住反腐倡廉和纪检监察任务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由表及里,透过景象看实质,研讨处理问题的新对策、新方法。三是要准则立异,健全和完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例相顺应的反腐倡廉律例准则系统。纪检监察任务凸起的政治性、政策性、制约性特点,决议了纪检监察机关必需依据情势的开展转变,推进准则立异。要从树立和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例的实践需求动身,抓紧制订一些新的规则和准则,从律例准则上充沛表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第四,要标本兼治、注重治本,从泉源上预防宽和决糜烂问题。标本兼治,综合管理,是我们党指导反糜烂奋斗的一条主要方针。变革开放初期,针对糜烂景象来势迅猛的状况,各级党委、当局和纪检监察机关从治标动手,偏重于遏制正在发作的糜烂景象,反糜烂奋斗在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效果中不时向前推进。党的十五大以来,跟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例的初步树立,市场在资本装备方面的根底性效果获得加强,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逐渐标准,为反糜烂奋斗从偏重遏制转向标本兼治、注重治本发明了有利前提。一是要容身于教育。仔细抓好对党员干部特殊是指导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教育和指导他们坚决盲目地理论“三个代表”,结实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准确的权利观、位置观、好处观,打牢思维政治根底,筑严思维政治防地,加强抵挡糜烂的才能。二是要着眼于防备。在仔细落实中心和本省关于指导干部清廉自律各项规则的还,把对指导干部的治理从过后查处为主转向事前监视为主,将监视的关隘前移。三是要出力于变革。以防备权利滥用为重点,针对体系体例、机制、准则、治理上的破绽和单薄环节,加大变革力度,推进体系体例立异,树立构造合理、装备科学、顺序紧密、互相制约的权利运转监视制约机制,逐渐处理诱发糜烂的深条理问题。四是要强化监视,鼎力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立。要深化履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和民主评断、听证质询等准则,进步决议计划和权利运转的通明度,果断抵抗“暗箱操作”,有用避免糜烂的发作。五是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必需依照党风廉政建立责任制的要求,执行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尤其要明白和落实各级党政首要指导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要中心确定的反糜烂指导体系体例和任务机制,纪委组织协调,倡导分工共同,各负其责,依托和尊敬各级党组织查办案件。要依照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党委一致指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分各负其责,依托群众支撑和参加”的反糜烂指导体系体例和任务机制,以及党章关于各级规律反省委员会“反省和处置党的组织和党员违背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律例的比拟主要或复杂的案件”的规则,在查办案件中,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扬好组织协调效果,然则协调不等于代替,必然要从大包大揽中摆脱出来,毫不能越俎代办。要在党委一致指导下展开任务,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派出人员到下级进行案件反省,也要承受本地党委的指导,尤其要获得本地党政一把手的支撑,与本地纪检监察机关一起展开任务。要依法依纪办案的准则,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协同办案,需求对方共同的都应全力赐与支撑,但要严厉依照各自的职责、权限和规则顺序办案,不互相借用办案伎俩,不相互替代或代替。纪检监察机关要支撑司法机关依法自力地行使侦查权、审查权、审讯权,真正做到不渎职、不越权、不违法。

第六,要脚踏实地剖析案件发作的主观缘由与客观要素,综合研讨发案规则和特点,进步办案质量,加强办案结果。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必然要考究方法办法,留意奋斗战略,把准则性和灵敏性连系起来。在处置案件时,既要从违纪违法者自身找缘由,又要从案件发作的情况、布景、体系体例、机制、治理等方面去研讨,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管理对策,综合发扬办案任务的教育、警示、预防效果。一是在违纪违法案件多发易发的状况下,要有案就办,尤其对影响变革开展不变的案件,要看成急案先办,但不克不及充数办案,更不克不及下办案目标。办案任务也要考究质量第一,结实树立证据认识,凭证听说话,把每一件案子都办成铁案。二是要非常考究战略。办案任务中既要力图把案件查深查透,又要留意研讨案件地点当地、部分的状况,把办案任务放到变革开展不变的大情况中去思索,因案制宜,因案施策,以战略制胜。三是案件处置上要惩办、教育、维护并举。给犯错误的同志以党纪政纪处置,目标是教育自己,警示别人,处置轻重宽严必然要妥当。要经过办案,袭击和惩办很少数,教育和援救大大都,最大限制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要素。四是要综合剖析发案缘由,注重防备违纪违法案件的对策研讨。剖析缘由虽然要研讨违纪违法者自身的主观缘由,但也切忌把一切缘由归罪于小我或某一问题的单方面性。要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把前史与实际、个案与大情况、大布景联络起来,综合剖析研讨违纪违法案件发作的缘由,有针对性地制订对策,进行综合管理,加大从泉源上预防和管理糜烂的力度。

影响缘由范文篇9

一、“四风”问题的具体表现

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乡镇干部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最末端,和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作风问题更为明显。但长期以来,由于监督管理、干部自身建设等多方面问题,基层作风建设任重道远,一定程度影响到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仆意识较淡薄。少数干部缺少事业心和责任心,深进基层、深进群众不够,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题目不够好,没有切实做到换位思考,没有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下村常常是“身下心不下”,深进基层真正聆听群众呼声较少,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作用仅仅停留在传传话、送送信、填填表上,充其量只是个“通讯员”、“联络员”。

二是解决问题敷衍塞责。极少数党员干部对落实“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的新情势、新要求了解深度不够,存在熟悉上的误区,以为只是“一阵风”,没有作好打持久战的预备。极个别党员干部存在侥幸心理,在落实“八项规定”和抓作风建设时弄“变通”,以为只要不撞到枪口上就行,自我束缚力不强。

三是干部作风不扎实。少数干部进取心不强,对乡镇工作熟悉不到位,没有明确本身工作职责,工作中心不突出,经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缺少活力、干劲,工作不深进,工作效力不高。再加上乡镇工作环境较艰苦,一些干部无意工作,想方设法找门路、跑调动,对乡镇工作常常敷衍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常常不思上进,消极怠工。

二、“四风”问题的产生缘由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执行中心“八项规定”,和工作、生活中存在的以上题目,究其缘由,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熟悉不够深入,心态不够平衡。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存在特权思想,以为自己是国家干部,与普通党员、一般群众要有所区别,在享受等方面要高他人一等。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盲目攀比思想严重,喜欢与同行比权利,与商人比钱财,与群众比自由,寻求花架子、大场面、图享乐。侥幸心理依然存在,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以为现在生活水平进步了,吃喝玩乐很正常,只要不把公家钱财拿回家,吃点喝点玩点不算甚么。另外,有的以为中心执行“八项规定”只是一阵风,狠刹“四风”也是口头上喊喊,只要不做过头,“对策”到位,就不会出题目。

二是考核体系不够科学,评价较难定性。考核标准看显绩多,潜绩少,比较重视考核一个地方经济指标,和专项工作(活动)外在情势,而对潜绩比较忽视,对采取的工作方法和举措等不够重视,轻易致使发生干得好不如说得好,做得实不如“秀”得好的情势主义现象。考核标准定性多,定量少,评价干部时,一般只有德、能、勤、绩、廉等五项笼统指标,特别是德、廉两项,缺少具体评价内容,存在随便性。评价标准共性多、个性少,不管哪一个层级干部,都是围绕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评,缺少体现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地域要求的各具特点的考核标准,很难把“四风”题目在不同层级干部身上的体现考准、考实。

三是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监督不够到位。为加强干部管理,乡镇领导对执行中心“八项规定”作出具体要求,但是,对干部作风中存在的“四风”题目、“吃、拿、卡、要”题目、“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题目等,没有建立科学的、操纵性的管理制度,使得有些题目难治理、难定性。同时,相干部分在监督执行有关制度时,存在缺位现象,有时碍于情面,听其自然,未能较好地正风肃纪。

四是鼓励机制不够完善,赏罚不够力度。干部考核评价结果应用不够,对严格执行中心“八项规定”、狠刹“四风”,并作出榜样的单位及党员领导干部,未能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实质性嘉奖。一样,对在执行中心“八项规定”打擦边球,“四风”题目中小错不断的单位及党员领导干部,缺少刚性的惩戒举措,使得有些单位及党员领导干部产生了“守纪就是吃亏”、“小题目没关系”等不良思想和侥幸心理。

三、解决“四风”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解决好“四风”问题,事关民心背向。只有解决好形式主义问题,为民务实的优良作风才能得到更好发扬;只有解决好官僚主义问题,党才能担当起服务人民群众的责任;只有解决好享乐主义问题,党员干部的心才能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只有解决好奢靡之风问题,人民群众才能从感情上向党聚拢。当前,要牢牢抓住教育实践活动这一重要契机,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制度建设,构建科学体系。结合本身实际,对有关制度规定进行梳理,细化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具体办法,确保转变作风有章可循。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坚持群众线路的制度规范,明确在制定政策措施、拟制工作计划、决定重大事项时,必须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针对一些乡镇机关臃肿、人浮干事的现象,要推行机构改革,通过竞争实现减员增效,针对部份乡镇机关工作职员不足,显现一岗多职,人材缺少的现象,要多渠道吸纳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人材加进基层干部队伍中。在干部选用上,要通过竞争上岗等情势,让人材脱颖而出,把那些真正“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放到主要岗位上,予以重担。要实施“职酬并用”制度,将符合提升条件且能提升的干部依照规定加薪,将符合提升条件但由于没有职位而没法提升职务的干部,可以采用为其加薪、增酬等办法,以保持、激起干部的积极性。

二是牢牢掌控监督问责。一要增强监督实效。将监督执行八项规定作为一项常常性工作来抓,果断避免走过场、弄情势主义。组织部分要把落实八项规定的情况纳进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审计部分要加强对各地、各部分经费使用情况的审查。要充分发挥组织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积极回应群众对干部作风题目的反映。二要严厉实施问责。对领导干部违反八项规定的题目,要迅速参与、正确核对;对经核对属实的,要根据情节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罚,涉嫌违法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决不迁就。

影响缘由范文篇10

【摘要】汉唐两朝初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势力都很强大,尤其是汉时北方的匈奴和唐时北方的突厥,并且他们时常南下进攻汉地。这迫使汉王朝不得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应对,和亲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因此,本文试着从汉、唐两朝初期对北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策即“和亲”政策为主题,重点分析两朝对北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出台的缘由和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汉唐少数民族和亲防御

前言

汉唐两朝初期周边少数民族的势力都很强大。尤其是汉时北方的匈奴和唐时北方的突厥,并且他们时常南下进攻汉地,这迫使汉王朝不得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应对,和亲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虽然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时的民族政策,然而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却是维系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很好的办法,也被不同朝代的君王所采用。具体到汉唐时期,前者与匈奴的和亲,也成为历代研究者经常研究的话题,然而到了唐朝,特别是到李世民时期,经济政治快速发展,国力强大,然而,唐朝还与北边的突厥实行和亲政策,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因此,本文试着从汉、唐两朝初期对北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策即“和亲”政策为主题,重点分析两朝对北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出台的缘由和产生的影响。

一、汉唐和亲政策的缘由

(一)汉与匈奴和亲的缘由

汉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权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业都取得高度发展,并在许多领域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水

平,而汉初则是西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生活在汉王朝周围的少数民族有北方的匈奴、东南和南方的越族、西域的大月氏等,其中以北方的匈奴最为强盛,并且他们时常南下进攻汉地,汉初君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采取和亲政策,以防御匈奴的入侵。汉王朝之所以采用和亲政策,是由双方的历史背景决定的。

1.从匈奴方面来看

匈奴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衰落于公元一世纪,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匈奴族世代过着游牧的生活,逐水草而居,漠北自然灾害不断给匈奴族的畜牧业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祸害。为此匈奴族力图向南扩展,希望取得漠南肥沃而又广阔的牧场。这些都决定了匈奴族的不断南下。

据《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云:自淳

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1】从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匈奴到冒顿单于时力量开始强大,并且也完成了对北方草原地区的统辖,开始以南方的汉王朝为敌。

到秦代,据《史记》卷88《蒙恬列传》记载说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由此可见,秦朝统一全国后,并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收回了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为了防御匈奴的南下进攻,于是修筑长城以抵御南下的匈奴等等,这就说明了匈奴在秦时力量就非常强大。

到了秦汉之际,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冒顿“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人民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逐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

冒顿得自强。”匈奴首领冒顿单于趁中原内乱而打败东胡王,掠夺其人口、畜产,又向西击走大月氏,重新占据秦时蒙恬所夺回的河套地区。夺回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并进攻燕代等地。

由此可见,到了汉初之际,匈奴的力量非常强大,也为它再次南下进攻汉地作了充分的准备。

2.从西汉方面来看

西汉初,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史载“人相食,死者过半。”经济残败,兵力疲惫不堪。在这种状况下,就为匈奴的南下进攻提供了一个客观条件。从另一方面而言,北方匈奴军事力量却日益强大起来,并不断发兵南下汉地抢掠骚扰,面对匈奴四处扩展的行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出击匈奴。当时风雨交加,天寒地冻,十分之二三的汉兵冻坏了手脚。刘邦先后十几次派人侦探敌情,但冒顿单于暗藏勇猛善战的兵士,隐蔽肥牛壮马,故意把老弱兵士和瘦弱牲畜暴露在外。当时,侦探者都说匈奴虚弱可击,刘邦又另派刘敬前去观察动静。但是刘敬没有回来,刘邦就迫不及待地率兵过了句注,又孤军深入到匈奴

的埋伏圈内,结果被冒顿单于围困达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或“平城之围”。白登之围使汉严重受挫,也充分体现了西汉王朝初建时的贫弱。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不得不采纳刘敬的意见,转而与匈奴和亲结好。关于这点,据《汉书》卷99《刘敬传》云: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兵,未可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2】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阀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媳;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3】公务员之家

可见,当时汉朝初定而匈奴强大,汉朝无力与之抗衡刘敬怯于对匈奴战争,建议以和亲方式臣服于强悍的游牧民族,在当时不失为上策,因为这样可以缓解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换取北部边境的相对安宁,使汉朝初期残破的社会得以休养生息、积蓄国力。

于是刘邦立即想把鲁元公主嫁给匈奴,但吕后坚决反对,日夜向刘邦哭诉:“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4】刘邦无奈,只好以假代真,派刘敬带着宗室的女儿假称公主送给冒顿单于作阀氏,并且“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5】从此可知,汉王朝与匈奴的第一次和亲,汉王朝不仅把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而且还赠以大量的绣、锦、絮、缯、酒等礼物,还答应与匈奴进行贸易往来,刘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以和亲作为外交工具的先河。

因此可以说,汉初实行的和亲政策是在敌强我弱的历史背景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而这一和亲政策由刘邦开先河后一直被往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效仿。尤其到唐时这一政策达到了顶峰。

(二)唐与突厥和亲的缘由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加强的时期,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当时在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北方的突厥;西南的吐

蕃、南绍;西域的吐谷浑、回纥等。唐朝前期势力较强大,与唐朝有较大联系的主要有吐蕃、吐谷浑、突厥等民族。然而,在李唐王朝统治的近三百年中,从总的方面而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军事强大。如此强大的中原王朝为何在北方还采用和亲政策呢?

1.从突厥方面来看

突厥为铁勒族的一支.铁勒在先秦即战国秦汉时期的丁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敕勒隋唐时称为铁勒。据《隋书》卷84《铁勒传》记载,铁勒在隋代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族系。它包含很多分支,分散驻牧于大漠南北,东起今贝加尔湖,西至中亚的辽阔地区。各部名称不一,共四十一部,“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可是在这四十一部中,突厥一支《随书》却未列入。其所以未被列入,当为因唐代撰写《隋书》⑩时,突厥业已兴起并建立了强大的突厥政权,铁勒各部

全被征服,“分属东西突厥,沦为突厥的附庸。”【6】

突厥之名最早见于唐朝人令狐德棻等撰写的《周书》卷27《宇文测传》。此传载西魏大统八年以前(公元542年),突厥每岁于河水结冰后,即侵掠西魏北边,由此可见突厥的兴起应当在6世纪中叶。

隋末唐初,始毕可汗部众渐盛,力量开始强大起来。隋朝大臣裴矩患、其难制、献策分其势,始毕闻之,渐感厌恨,随后裴矩又诱杀始毕的宠臣史蜀胡悉,始毕由是怒。公元615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八月,始毕率领数十万骑围攻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并攻占周围县城四十一座。隋炀帝大惧,急招天下各郡兵马勤王(即救援),而义成公主又暗中设法救助,遣使佯告始毕

“北边有急”,始毕逐解围而去。【7】

隋末,由于隋炀帝的统治暴虐,激起了农民大起义,隋炀帝被杀,各地地方势力乘时并起,一时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地方割据势力,例如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等,为了争取援助,都极力与突厥统治者勾结,有的甚至向突厥可汗称臣。当时隋朝太原留守(官号)李渊亦在太原起兵(时在公元617年夏秋之间),为了“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曾亲自为书,卑辞厚礼,遣使至突厥请兵,且与始毕约:“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始毕大喜,遣使还报,允为发兵助渊入关。【8】

公元618年5月,李渊受隋恭帝禅位,建立唐王朝,是为唐高祖,仍都长安。始毕可汗遣骨咄禄特勒入唐,高祖李渊宴之于太极殿,奏九部乐。高祖以初起时曾借助突厥兵马,故对始毕前后赐赠不可胜纪。而突厥统治者恃功骄傲,使者每至长安,多为横暴,高祖以中原未定,曲为优容。时突厥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皆被臣服。史书上说它“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9】

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十一月,始毕弟吉利可汗继位,其时突厥士马雄壮,欲图中原,以报隋文帝厚待其父(启民可汗)之德。于是在公元621—626年(武德四年至九年)之间,出动各部兵马,不断入侵唐境,烽火不断遍及今之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河南八省。入侵兵力有时一次竟多达十余万骑。骑兵所到之处,杀缪吏民,虏掠人口,劫夺财物,中原人民受害不浅。【10】

从以上可以看出,突厥在唐初时力量就非常强大,并且也和西汉时的匈奴一样经常对汉王朝的北边进行骚扰。那么,面对如此强大的突厥,唐朝将采取什么措施对付呢?

2.从唐王朝方面来看

唐朝特别是到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国力逐渐强大。在这种状况下,面对北方的突厥,就唐太宗个人而言,就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11】这就说明了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看法和指导思想是“爱之如一”,而不是“贵中华,贱夷狄”。唐太宗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融合的民族政策,在这其中也包括了和亲政策。

唐王朝之所以采用和亲政策,是对前代民族政策中积极的方面进行吸收。在唐以前的多次民族大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唐朝作为一个大的国家,在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中,必定会吸取历代民族政策中的积极方面,而和亲政策就派上用场。

通过和亲与少数民族结成军事同盟,从而可以达到孤立并且消灭强大的少数民族。比如唐太宗为了消灭东突厥,唐王朝就孤立东突厥,对尚未臣服自己的少数民族采取了和亲政策,如西突厥向唐求婚,“高祖遂许之婚”。于是在公元630年唐就灭了东突厥。灭了东突厥后,唐朝把目光转向西域,但是遭到西突厥的阻截,唐同西突厥的矛盾尖锐起来,于是和亲又成了联合周围民族,消灭西突厥的工具。

从以上可以看出,汉唐和亲政策的实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汉唐和亲政策的大量史实是我们研究这一政策的基础。西汉之所以和匈奴和亲,是因为当时汉王朝军事实力比较弱小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目的是通过和亲来换取北方的安宁和自身的发展,为之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那么唐朝的和亲又是为什么呢,他与西汉有什么不同呢?

唐王朝通过与少数民族的和亲,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分化、瓦解、削弱、控制少数民族的政权。那么对少数民族统治者来说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这也就是唐朝时期的和亲与西汉的和亲还有一个完全明显的区别,那就是西汉的和亲是被迫的求婚,比如:汉匈和亲。匈奴族通过和亲政策,可以从中原王朝获得他们想要的一切。而汉王朝都是因为自身国力弱小,无法与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唐朝时期尤其是唐太宗贞观时期,唐政府国力强盛,兵强马壮,有能力与强大少数民族政权抗衡。且有能力保护弱小民族政权免受周边强大政权的吞食。因此,这一时期的和亲完全是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的求婚。

总的来说,汉唐之间的和亲,都是汉王朝上层建筑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实施的,换句话说,都是“为我所用”,这也就是汉唐和亲的共同点。

二、汉唐和亲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对于和亲政策,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也必定引起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这就必然带来客观上连统治者都未曾想到的影响。如在经济生活、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心理素质、语言、民族融合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逐步的演变。汉唐与少数民族的通婚,也无疑加快了血统的融合。这种血统的混合由统治者开始,影响到双方的官吏、军人、商人、百姓,这种血液的融合,对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从政治方面而言。和亲缓和了矛盾,稳定了局势,有利于争取与国,缔结盟约。

实行和亲政策可以缓解双方尖锐的民族矛盾,同时也使中央王朝达到了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疆域。比如汉初与匈奴的和亲,也同样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汉匈之间在武帝之前六十多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而是形成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样对西汉王朝则是“与天下休息,民务稼穑,衣食濨殖,海内殷富。”【12】双方的矛盾得到了大大的缓解;另一方面,在唐与突厥的关系中,唐王朝为了消灭东突厥,扩大自己的疆域,就竭力和西突厥和亲,从而形成强大的军事集团,最终消灭东突厥。并将其地方政权实行羁縻统治,逐步加强对其控制,最终将其完全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之内。

其次,从经济方面而言。和亲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和亲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又是以经济为基础的。随着和亲,中原都要赠以大批财物,如金银、锦帛、铜铁、工具等,不仅种类增多,而且数量也不断增加,同时,公主陪嫁财物无数,有大量丝织品、金银、铜铁器等。随嫁奴仆众多,各类能工巧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史记载:“岁贡匈奴絮、缯、朱、食各有数”。【13】除此之外,还互通关市,从互市的经济贸易之中,中原地区获得大量民族特产,如马匹、中药材、等,可以说为中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互通关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特别重大,少数民族可从互市及赐赠中获得大量财物。有的流入生产和生活领域,为各民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巨额财富,提高了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从而缩小中原与边疆地区的差异。总之,通过和亲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再次,从文化方面来看,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共同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

和亲公主外嫁边疆,往往带去了大量的财富,但是更重要的是带去了大量的书籍,先进技术,中原文化等如音乐、诗歌、绘画等等,中央政府照例每年都会赠送财物,派遣大批能工巧匠进入和亲对方统治区域。主要是达到威播四夷的目的,这大大促进了边疆地区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联系。

除此之外,和亲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及各民族间的融合。一个民族的上层,对这个民族的生活各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上层的联姻也必然引起劳动人民之间的联姻。比如突厥处罗可汗次子阿史那社尔被西突厥打败后,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率众跑到长安,归属唐朝。次年,唐太宗把唐高祖的女儿衡阳公主嫁给阿史那社尔,还授他驸马都尉之职,在苑内屯兵。阿史那社尔率众归唐,与中原人民杂居,必然会通婚,使之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当中,逐渐与汉人生活方式相差无异,说明了和亲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少数民族汉化。

三、结论

本文以西汉前期和唐朝前期为例,重点分析两朝对北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和亲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出台的缘由和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和亲的背景不一样,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为我所用”。中原王朝采用和亲政策,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实施的。汉匈和亲使汉朝得以缓解北方匈奴的威胁,以赢得自身发展的空间,为之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而唐朝与突厥的和亲是要达到分化、瓦解、从而控制少数民族政权。从主观上来说,汉唐之和亲政策都是上层建筑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实施的,但从客观上来讲,汉唐之和亲都不同层度地影响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斡.匈奴史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3.

[2]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

[3]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办.民族史研究[R].北京:民族出版社.

[4]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