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0:26:14

营销

营销范文篇1

不同于类似“买一赠一”、薄利多销或促销等实物营销方式,服务营销更偏重于“服务”这一虚拟的概念,是通过为客户做相应的事而达到营销目的的营销方式。而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发展慢,对于服务营销的概念了解的还不够深入,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服务营销特色的研究,分析我国市场营销中服务营销存在的个性化服务不足、缺乏客户信息制度、营销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并分别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展服务营销的相关建议和方案。

2服务及服务营销相关概念

2.1服务及其特点

有关服务的概念,最早是由亚当•斯密时代提出的,当时被引用最广泛的领域是经济学。服务在经济学中被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商品的、可供出售的商品,用来做等价交换。在五六十年代,服务在市场营销学中也得到了发展。在营销学中,服务多被当作一种普通商品来研究。其中标志性发言产生在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学会指出:“服务即为用于出售或者随同产品连在一起进行出售的活动、利益或者满足感。”在现代,当代著名市场营销学专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菲利浦•科特勒定义服务:“一项服务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的活动或利益,其本质是无形的,它可能与实物产品有关,也可能无关。”在基本程度上确定了服务的定义。为了同有形产品的区分,20世纪70年代西方营销学学者从无形性、差异性、不可分离性和不可贮存性。顾名思义,无形性是所有服务显著的特点,产品是指一种有某种特征或用途的物品,是由某种实物材料做成的,具有一定的质量、重量和形态;差异性指不同于批量生产和固定性能的产品,服务受到服务主体和客观环境的影响,服务态度、服务初衷、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都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不可分离性指服务的过程与消费的过程同时发生;不可贮存性指服务不可留存,它随时间而流失。

2.2服务包

服务质量管理最核心的内容是对研究对象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许多营销学家提出服务包的概念,即在基础服务的基础上,添加新的东西扩大服务供给,以此作为一种关系营销战略,用这种方式建立属于企业特色的服务包,从而制造与其他企业的区别,增加自身营销质量。

2.3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是指以服务或服务包为主的营销策略。服务营销多强调活动、效益或主观行动,并且有顾客的参与互动。在服务营销中,人力代替产品是营销的主体部分,其质量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和人主观能动性。服务营销的产品也无法存储和改变已经发生的服务,不存在退货、换货等。服务营销必须做到及时、快捷和准确,因为对客户的服务营销的机会随时间在流逝,必须注重服务的时效性。

3服务营销特色分析

3.1理念上的专业化

在客户服务的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对于服务的态度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企业应当制作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在企业的壮大发展过程中,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一切适应客户需求的观念和态度。通过目标管理的办法,利用服务质量提升企业形象,为客户制造一切可能的舒适感和满足感,从被动模式走向主动模式,做到个性化服务。

3.2过程中的多样化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对服务提出了层次化和专业化的要求。针对这一特点,各企业在营销中须针对客户的不同设立具有特殊性质的服务,从而达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建立不同客户资源的客户资源库,在制定服务方案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客户性质的不同设定如何服务、何时服务和派何人服务。这些都是加强企业管理和提升企业效益的最佳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大多数同质客户归为一类,制定专门的服务流程和条款,使大多数人得到满意,并提供大概相同的服务;将剩余的特殊客户如大客户、专业客户等客户资源分别区分,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制作专门的服务流程。做到定制化服务。

3.3模式里的创新性

在服务营销模式下,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新颖度,以区别传统的营销方法,使客户更容易接受。这方面可以从建立全新的客户资源库并进行信息加工处理,适应客户需求,建立一个长效的、高质量的和高满足度的个性化平台,满足更多客户的不同需求和特殊需要。

4我国市场营销中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4.1个性化服务不足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对于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以前的满足物质需求就可以,而是对接受产品过程的服务有了更高的、个性化的需求。而从目前市场营销中的服务营销来看,服务营销还有诸多方面可以改善,从而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服务过程中的个性化和定制化就是一方面。目前,虽然很多企业都在强调加强服务质量和手段,但在具体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针对性方面缺陷。比如在已有客户资源库的需求搜索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可查询的条件来实施客户需求的统计和显示。这样的查询必须依靠手工和人工,没有达到和现代信息化很好的对接。而且在客户表达了服务需求之后,也没有一个专业的平台来记录和自动归类。因此,个性化服务的技术难题是服务营销扩展中的一个问题。

4.2缺乏客户信息相关制度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保护和扩充客户资源,更要做到为客户资源做好保密和保证客户资源部泄露的工作。而现在的服务营销状态下,企业对客户资源往往大加利用并大张旗鼓,他们做的不是客户服务营销而是客户弱点营销,这一点可能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短暂的辉煌,但缩短了企业寿命。并且客户一旦了解到某个企业的客户信息管理不佳,或盗窃客户信息进行服务,会使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同时受到致命的打击,甚至有可能为此背上法律责任风险。同时,在推行服务营销过程中,必须在保证客户资料信息齐全、掌握客户全面信息的基础上,成熟地了解客户需求,并进行针对化服务。

4.3服务营销人员素质不高

服务营销人员不仅仅是指站立在营销一线的企业员工,在这方面有很广泛的范围和内容,如企业客户信息管理平台的维护、后台人员的录入整理和前台员工的信息提供、外部人员的信息搜集、服务营销方案制定的领导人员,都是服务营销人员的包含范围。而现在企业在服务营销过程中普遍存在服务营销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领导在决策过程中的不专业、没有针对特殊客户指定专门的客户服务方案,缺乏个性化服务营销观念;前台人员在服务营销的过程中,不理会客户的需求或没有对每个客户的需求进行专门记录,没有将其当成一种资源,也缺乏主人翁意识;而客户信息管理平台的后台人员在客户信息整理和归纳过程中,没有同时制定客户的服务方案,以致企业的客户资源成为无用的摆设,服务营销更无从谈起;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

5优化企业服务营销方案

5.1启动个性化服务模式

正如前文分析,企业需要时刻了解客户现在的需求,并进行个性化服务。在现代营销竞争中,个性化服务是营销的重点和难点。掌握了以客户为起点和核心的服务营销,也就掌握了营销的诀窍。而个性化服务首先需要过硬的客户信息平台系统的支持,不断完善和更新基于网络的客户信息挖掘技术。其次,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个性化服务的投入,使个性化服务得以更加顺利的实施。最后,了解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并记录它们。

5.2在客户档案方面强化

在企业指定服务营销方案时,最重要的就是获得一手的、及时的、有效的客户资料信息,加强客户管理,因此,如何获得准确有效的客户信息成为个性化服务营销的另一个工作重点。要管理好客户信息,必须做到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加强投入并设立专门的部门处理和收集客户个性化信息,拓展客户渠道,只有这样才可能针对每个客户建立客户档案,做好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客户服务;第二,在制定客户档案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死板,灵活有序并保证后续根据客户信息进行客户服务的方案能够真实存在,不能做一些华而不实的客户资料,那样在进行客户服务的过程中会发现这些客户档案全部是无用的,从而降低了企业运营效率,而且也没有做到为企业服务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和发展空间;第三,客户资料的保密和绝对不对外应当作为企业建立客户档案的信条。在现代企业竞争中,信誉和形象即企业的一切,保障客户资料完整不泄露、对客户诚实有信是企业长久稳定运营的不二法宝。

5.3加强服务人员的训练

据分析,在企业服务营销过程中,企业服务的人员素质是企业提升服务营销质量的根本保证。要提升企业服务相关人员的素质,首先,要通过发放文件、主张相关会议和加强服务实践等方式加强企业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将客户需求放在首位,并通过激励、惩罚等方式加深企业服务人员的客户针对性服务意识,不应刻板死板或忽视客户需求而没有达到良好的营销效果;其次,必须加强企业服务人员的相关培训,如:在每日工作人员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放学习资料,提供资料和机会让服务的人员参加培训,或者开定时或不定时的会议,加强服务人员培养;最后,可以通过加大对本企业服务人员培养的投入,从而吸引更多精通服务理论、有丰富服务经验的人员加入企业服务队伍,建立现代服务体系。6结论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服务营销作为企业的突破口和竞争点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和使用。因此企业在日后经营的过程中加强企业的服务营销意识、建立专门的客户个性化服务档案和提高服务人员队伍的素质都十分有必要。企业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可能在现代企业竞争中获得优势,扩大企业信誉,提高企业形象并扩展企业利益。

作者:苏清斌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兰文巧.服务营销组合对民办高校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2.

[2]田志龙,戴鑫,戴黎,樊帅.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J].管理学报,2005(02).

[3]李志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服务营销创新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4]朱锦鸿.服务/服务营销、感知服务质量的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0(07).

营销范文篇2

关键词关系营销渠道管理伙伴关系战略联盟

1关系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关系营销理论的出现起源于消费品主导环境中对服务和产业营销特例的研究,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一门科学,在北美大陆广泛传播。尤其是服务产品的特点和工业品技术上的复杂性使人们突破了产品交易的局限,引起了对营销交换过程,特别是企业与顾客接触过程的足够重视,建立、维持和加强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成为开展市场导向营销活动的前提。关系营销学者以服务市场营销为背景,并从中借用大量的概念和术语,经过一定的概括和精炼,创建了一套全新的营销理论体系。关系营销理论的提出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菲利普·科特勒教授肯定了由一般营销向关系营销的转变是当今营销学科变革的重要趋势,而且关系营销理论是对现代营销学从理论到方法的有益补充。

目前,关系营销理论呈现出角度各异、门派众多的丛林状态。在众多的关系营销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学派,即IMP小组的产业营销关系理论学派和Nordic服务营销关系理论学派,他们代表着当前两种重要的研究倾向。IMP关系营销理论从对产业市场供应商与客户之间长期、复杂的供应关系出发,把买卖双方单一的关系扩展到企业网络关系的研究,分析多种关系间的联系和影响,并把企业看成是处于买卖方、合伙人、政府等组成的多元网络之中,其买卖关系要受到其他关系的影响。以芬兰学者格鲁诺斯教授为代表的Nordic服务营销关系学派则以顾客与企业的关系为研究核心,从服务和实体产品的重大差异入手,认为建立与顾客的持久关系十分重要,提出了许多分析方法和概念。

2渠道关系的亲密化

近年来,理论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讨论制造商与其渠道成员在批发或零售业务上的亲密关系问题。根据他们的观点,只有通过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伙伴关系”或战略性同盟关系,制造商和渠道成员才能通力合作,以使得分销业务迅速、高效地开展。事实上,绝大多数渠道管理观点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以制造商与渠道成员的亲密关系为基础。与此同时,相反的观点几乎不存在。

在这场一边倒的争论中,有关制造商与其渠道成员间发展何种程度的关系,完全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如果渠道管理者认为,保持亲密关系可以帮助他更好地进行渠道管理,并达到分销目标,这种关系就应予以重视与发展。相反,如果渠道管理者认为这种亲密关系并不是进行有效渠道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份子,那么它就可以不必重点发展。有时,它甚至可能会造成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浪费。每个企业都应从实际出发,确定与其渠道成员应保持何种程度的关系。

伯特·罗森布罗姆认为,在解决关系亲密这个战略性问题上,渠道管理者可将它与分销程度相连。一般情况下,如果渠道管理者已经设计了一个强调深度分销的渠道,他或许应该考虑与其下属的许多渠道成员保持一种松散的关系,而不是仅与几个或一个成员保持亲密关系。当然,分销程度并不是决定制造商与其渠道成员间关系亲密程度的惟一因素,诸如目标市场、产品、公司政策、中间商等许多因素都同样起着决定作用。但分销程度至少可以被认为是用来解决与渠道成员建立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3关系营销,渠道成员关系管理的利剑

3.1关系营销的利益

尽管制造商往往容易忽视供应商或渠道的多种活动对其企业活动的成本效益的影响,即使认识到这些联系,由于涉及各个独立的企业,协商和利用这些纵向联系以及如何分配由此产生的利益也可能相当困难,但是,不应否认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可能使企业产生某种综合优势和无形的利益。

(1)供应商关系提供的利益

供销关系中,当价值链中的活动互相联系时,改变其中一项活动的实施方式便可以影响企业的综合效益。有意地提高一项活动的成本不仅可能降低另一项活动的成本,而且也可能降低总成本。如采购和组装之间的协调,可以降低库存的需要。佳能就是通过购买质量较高的钢材以提高锻造作业的质量并简化加工,从而降低总成本的。所以,有时企业可以增加外购投入的开销而降低总成本,把外购投入的单位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并非总是适宜的。当然,在选定了投入的适当类型和质量以后,为外购投入谋求最佳、可能的单位成本显然是理想的。

企业也必须系统地追踪目前尚无购买关系的潜在供应商,这就会保证能定期考虑可供选择的供应商和观察现有供应商的业绩。企业应选择那些效率最高或者那些提供最低价格的供应商。企业除了要提高自己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之外,还应该设法协调与供应商的关系,在必要时支持供应商的技术开发,并鼓励供应商通过加强联系以降低企业成本的做法。例如,马克斯(Marks)积极致力于帮助供应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从而在英国零售业取得了低成本的优势。

(2)分销商关系提供的利益

正如供应商关系一样,与销售渠道保持良好的联系可能使企业及其销售渠道的成本降低。例如在美国,精工(Seiko)付给其珠宝商丰厚的费用以报答后者接受精工表修理并把表运送到精工厂,这就使精工把需要的服务点减少到最低数目并降低了加工修理和把修理程序通告顾客的成本。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制造商和分销商能否从彼此信任的关系中获得更多有形的利益。通过对美国和欧洲的1500对制造商和分销商关系的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制造商与分销商能保持彼此信赖的关系,制造商可能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3.2合作伙伴关系及战略联盟

在最近几年,诸如分销伙伴关系、渠道伙伴、分销商伙伴、经销商伙伴及战略联盟这样的术语在营销渠道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些术语所指的是一种新型的渠道关系,它与制造商与其渠道成员传统合作关系中特别设立的即时交流部门有所不同。这种伙伴关系或战略联盟强调的是制造商与渠道成员间持续的和相互的支持关系,其目的是建立更加主动的团队、网络或者渠道伙伴的联盟。在这种渠道伙伴关系或战略联盟中,传统的“我们―他们”的观念已经被“我们”所取代。

营销渠道合作伙伴(或战略联盟)的观念并非最近才出现。在二十多年前,Webster对一系列制造商及其分销商的关系进行了一项创造性研究,其中就提到了建立这种伙伴关系的方法。Webster指出,在渠道成员间建立“伙伴关系”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制造商必须在可能提供的产品、技术支持、定价及其他相关的领域公布明确的政策条款;第二个阶段是对现有供销商完成任务的能力进行评估;第三个阶段,制造商必须定时评估它与渠道成员之间制订的政策的适用性。最近几年,Webster的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营销渠道通常由许多各自谋求自身利益的公司组成,因为这些利益是相互竞争的,所以渠道成员常常无法合作,甚至各自目标完全相反,由此产生的渠道冲突往往导致渠道效率下降。分销中的联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出现的。在一个战略联盟中,两个或更多的组织发生联系从而使得他们按照各方的共同利益进行运作。当组织之间的联系是持久的和广泛的,并涉及到各方业务的许多方面时这种联盟就是战略性的。

斯特恩(LouisStern)与艾-安瑟理(AdelI.Ei-Ansary)认为一个合适的联盟必须同时拥有3个条件,即:一方有特殊的需求;另一方有满足这些需要的能力;双方都面临着退出关系的壁垒。前两个条件是创造特别的价值增值的基础,这是战略联盟的根本。最后一个条件,即退出壁垒是保护一方不被另一方剥削的必要条件。哪些是壁垒呢?一般来说,有严格规则的或者双方具有相互依赖性的关系联盟,解脱关系会非常困难,于是各方宁愿投资以维持关系。

联盟的基础是信任,是一方对另一方诚实度的信心。而经济性满足(eco?鄄nomicsatisfaction)既是联盟的动因也是联盟的结果。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成员,从关系中得到的财务报酬越多,其信任度就会越高。这会加强联盟,从而会更高效地共同工作。一般认为在能够提供资源、成长和机会的环境中,与已知的渠道成员最有可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成为好的伙伴。

另外,有两个基本因素对所有建立信任和创建联盟的努力是关键的。第一是坦率、双向和经常的沟通。第二是要经历时间,联盟的实现需要进行培育———成长、成熟和发展成为有价值的资产。虽然联盟能够被迅速破坏,但它们无法很快被建立起来。建立和保持渠道联盟关系的战略需要资源和耐心。

营销范文篇3

现在,关于营销的话题是越来越多了。从传统行销到现在的整合营销,从几年前提出的精细化营销到目前流行的精益化营销,营销的演变不一而足。但随着市场的日新月异,以及营销通路的转型与创新,现行的营销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深度营销应运而生。

深度营销不同于深度分销,深度分销是营销渠道的下沉与网络整合,体现的是对市场的精耕细作,也即渠道的精细化,它追求的是市场的覆盖率、占有率以及产品销量;而深度营销却是以全新的营销理念,以企业战略的高度,重新对营销的本质进行定位,体现的是营销的精益化,它是品牌、市场份额以及企业利润三者完美的高度统一。

深度营销的市场特点

深度营销是以营销为出发点,通过高效运用、理论,来取得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营销战略。它具有如下特点:

⒈以整体竞争观作为根本点。深度营销体现更多的是企业的全局观,不是以牺牲企业整体利益来达到某一目标的短期行为,它更多地表现为持久、长期的企业战略规划。

⒉以建立战略区域市场为企业目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市场差异化的日益明显,深度营销更多地强调市场的区位优势,主张“集中兵力”,抢占制高点,建立市场防护壁垒,构建成熟市场与区域,以实现企业中长期利益。

⒊以全程控制作为市场发展的持久动力。深度营销有别于其他营销模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市场的开发、运作以及维护等等,体现的是一种厂商的互动、沟通、协作,实现营销的全程控制与突破。

深度营销的适用对象

深度营销是通过有组织的努力,以构建企业主导的核心价值链,并以此提升客户关系价值以掌控网络和终端,滚动式培育与开发市场,从而取得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营销战略。正是由于深度营销它所独具特色的市场魅力,因此而被众多厂商所广泛采用和看好。

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用深度营销这一营销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深度营销由于它的立体、全面和深入性,因此,相应的它的运营成本、团队打造、营销管理都较之别的模式而显得复杂和多变,因此,它只适合于以下企业运用:

一、成熟型的企业适合深度营销。成熟型的企业,由于品牌积累、资本流转以及市场运做的完善,因此,企业亟需由深度分销向深度营销过渡。通过深度营销,实现企业的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而达到企业的战略转型和营销方略的全方位突破。

二、成长型的企业适合深度营销。成长型的企业由于网络、管理、资金等等方面的条件限制,要想全面突破、“全国山河一片红”,将变得不太现实,而企业过分的“拔苗助长”,推行“泡沫经济”,将会加速企业的衰败,因此,成长型的企业,适合深度营销。通过深度营销,成长型企业可以实施产品区隔、市场细分,有效整合资源,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以不断扩大自己的战略市场,通过建立区域强势品牌,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以面连片,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效果。

三、高附加值企业适合深度营销。传统行业由于市场竞争的惨烈性,致使利润和操作空间越来越小,因此,深度营销更适合于高附加值的企业和产品。高附加值的企业由于拥有庞大的利润空间做支撑,因此,它可以通过深度营销,对市场精耕细作,培养自己的核心客户群,通过深度分销,强化终端,与市场建立紧密型的稳固关系,从而实现品牌忠诚度以及市场效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深度营销的战略战术

深度营销是一项综合性的战略战术,它讲求策略上的系统性、计划性和长期性,战术上的针对性、多元性和高效性。利用深度营销,更好地服务企业,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是很多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运用深度营销的战略战术组合,来打赢这场旷日持久的市场攻坚战呢?

一、企业从单纯的产品营销,转向全方位营销

深度营销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关注产品销售的圈子里跳出来,转向关注客户的系统解决方案。深度营销不仅让产品实现从“商品到货币这惊险的一跳”,更是通过深度营销的组合策略,打造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保持市场持续、良性的快速发展,实现市场控制力、竞争力的最大化。

案例: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独家编制的××年度“世界品牌强”排行榜日前揭晓,海尔以排名第位的突出表现,再一次引起全世界的瞩目。海尔几乎成了中国名牌产品的代名词。在中国诸多的企业当中,海尔为何会一枝独秀,而不断吸引世人的眼球,其实,这一切均与海尔的全方位的深度营销息息相关。海尔不仅独创了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中国国情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索酬、索赔、跳闸)的管理模式,而且还通过“三位一体(设计、营销、生产本土化)”的市场策略,集中企业优势,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在此基础上,海尔还把深度营销延伸到多元化、全方位服务的层面:年,海尔开创性地提出星级式一条龙服务:其核心内容是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到购买,从上门设计到上门安装,从产品使用到回访服务,不断满足用户新的要求,并通过具体措施使开发、制造、售前、售中、售后、回访个环节的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年海尔专业服务网络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年星级服务进驻社区;年海尔的无尘安装;××年海尔推出了全程管家海尔通过个性化的深度营销,提升了产品的核心价值,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市场距离,从而使海尔坚持打“价值战”而不打“价格战”,使自己的营销模式不断走向升级,从而具有了新的品牌内涵。

海尔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家电业的领头羊,从而挤身于世界家电业的十强呢?原因是,海尔在不断强化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推出新的营销内容,把深度营销提到了企业营销战略的高度上来,这就是海尔走的更快、更远的根本原因。

通过“三位一体”,海尔获得了区位优势与成本优势,而通过、管理模式及深度营销,实现了营销与管理的全程控制以及用户与厂家的面对面的互动沟通,提高了二次购买频率,并通过口碑相传的传播效果,树立了良好的美誉度、信誉度,并以此作为参与竞争的“有利武器”,避开了价格战的误区,从而实现了企业与品牌的同步升级和良性发展。

二、集中和整合企业资源,建立牢不可破的战略区域市场

现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放眼全国、全面撒网以及广种薄收的战略战术在市场上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其高昂的营销成本,多面树敌的尴尬处境,让很多企业从此走上了不归路。因此,充分利用深度营销,集中优势资源,攻击竞品的薄弱环节,以建立自己的战略区域市场,几乎成了众多企业的共识。

案例:雪洋食品是河南省十佳方便面企业,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残酷以及物价原材料等的大幅上涨,在产品利润降低和销售半径不足公里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滚动式发展,果断决策,决定实施建立强势区域市场的战略目标。为此,雪洋食品采取了一系列的市场营销策略:第一,整合客户,把重点市场收缩在公里以内,并着重操作公司的成熟市场,实施深度分销。第二,调整产品,完善产品结构,明晰产品定位,把高档产品(利润产品)、中档产品(微利产品)、低档产品(无利上量产品)比例界定在,此比例达成情况与考核挂钩。第三,渠道下沉,对重点市场进行深度分销,强化终端的市场拉力。有条件有计划地通过分销商直逼终端零售商。第四,控制费用,从通路、促销、人员等方面进行合理预算,以使市场推广有力、持久。五,实现与各级经销商全方位、互动式的沟通。通过召开座谈会、茶话会、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当好经销商的经济参谋,为经销商的发展出谋划策,并籍此提高经销商的经营素质和赢利能力。通过整合客户,使原本亏损的市场或捆绑销售、或自担运费,使企业没有了“流血的伤口”;产品的调整,使营销人员在市场的推广工作中,牢记自己及产品使命,从而使产品日臻合理,表现出应有的市场活力;决战终端,渠道下沉,使雪洋食品更好地贴近市场、贴近客户、贴近消费者,从而更好地掌控了经销商;而费用的“好钢用在刀刃上”,使费用的支出明确、合理,有效,让企业的各项费用不再被截流和滥用;互动、立体式的沟通,密切了厂商关系,加深了感情联络,使厂商关系“亲如一家”,从而促使企业走上了永续、持久发展的新路子。在河南的很多市场,雪洋食品都是当地的第一品牌。

雪洋食品的成功转型,在于深度营销的最大化的利用,它通过优化企业资源以及强势区域市场的建设,实现了巩固战略要地,强化地盘的市场效果,使制造商、经销商、营销员达到了“共赢”的大好结局。

三、建立市场联销体系,掌控渠道,实现多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深度营销“深”在哪里?笔者认为,它主要能“深”入客户的心里,通过厂商联盟,合理分配各环节利益,从而能够实现互利多赢的战略局面。

案例:近年来,作为方便食品行业里最引人注目的企业莫过于河北华龙了,××年,华龙集团以超过亿包的方便面产销量跻身于方便面行业第二位,仅次于康师傅,从而形成了康师傅、华龙、统一三足“鼎立”的局面。华龙为何能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快速成长,从一个地方性品牌成长为全国性品牌,这些都与其建立市场联销体系,稳固客户群,实现多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密切相关。华龙实施“面广点密”的市场开发政策,经销商开发至县级城市或乡镇,实行“谁开发,谁收益”的策略,具体体现为新客户是老客户的间接一批,老户享受年底的股票差额。华龙这种坚持独家经销策略,实施谁打开市场谁终身受益,谁卖力谁赚钱的双赢原则,充分调动了经销商的积极性。华龙集团每年除了拿出经销商进货货款总额的作为经销商的回扣外,还实行销售业绩配股制度,经销商年销售额在万元以内的,每万元配股;销售—万元,每万元配股;销售万元以上,每万元配股,每年都对奖励股统一变现,每股现金值随公司业绩情况上下浮动。华龙一贯秉承“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很少有换户行为,只进行区内合并及调整,也只在开发市场和半开发市场设新户。华龙的这套完善的营销体系很好的保证了各阶商户利益的合理和有序分配。

华龙的深度营销可谓“深”不可测,它不仅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市场政策“拴牢”了客户,而且还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市场联销体,并通过这张“网络”,将华龙的产品层层推进到终端,成就了华龙今天的辉煌,使其成为方便面行业运作成功的一面旗帜。

四、打造企业客户顾问,实现与经销商及顾客的深度沟通

传统营销是以产品作为联结顾客的物质桥梁,而深度营销则重视和强调内在的精神凝聚,它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厂商以及客户的双向沟通进一步强化,厂家不光要推销产品,同时还要当好经销商的经济顾问,顾客的消费向导与参谋。通过三方互动交流,从而建立更为稳固、更为持久的制造商、经销商、消费者的共同体。

案例:

世纪年代,微波炉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不被人所广泛认可。就在整个行业都用价格战、广告战、渠道战争夺市场份额的时候,格兰仕却另辟蹊径,通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掀起了一场深度营销的市场“革命”。具体表现在:

⒈在全国各地开展大规模的微波炉知识推广普及活动,大力宣传微波炉;

⒉组织大批专家,花费一年时间,编写了世界上微波炉食谱最多、最全的《微波炉使用大全及美食例》,连同《如何选购微波炉》、《如何保养微波炉》等小册子组成系列丛书,在全国各大商场开展增书活动,并印制几百万张微波炉菜谱光碟免费送给消费者。同时,格兰仕在全国各地众多家报刊上以特约专栏的形式开设了“微波炉使用指南”、“专家谈微波炉”等栏目,全面介绍微波炉的功能和选择、使用、维护、保养方法,格兰仕通过不遗余力地介绍微波炉的基本知识,实现与消费者零距离接触,加深了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与交流,大大推动了微波炉的市场消费,使得微波炉这一产品观念深深地留在消费者心中,并且产生了购买微波炉的欲望。格栏仕不仅通过深度营销创建了市场,而且在××年奠定了品牌地位以后,更是把深度营销发挥到了极至,不仅开展现场演示等一对一营销、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而且还让高级技术人员、广东卫生监测中心参与其中,提升推广的深度与规格,在多家著名商场上演了一场知识促销活动,实现了产品及品牌双向升级。

营销范文篇4

营销,这种以“交换”为核心概念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商业活动的产生发展应运而生的。它的范畴可以清晰地分为两类:一类把营销作为经营的哲学,或者思维的方式,即营销作为一种成熟学科的理论体系;另一类则把营销与生产、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相提并论,指针对某些特定活动的一类管理职能,即营销的实践过程。营销是商业交换过程的内在因素,但其重要性却是随着供求关系这个杠杆的变动而发生变化的。

对营销的历史研究,不仅包括营销思想(包括观点、理论、学派等)的历史,也包括营销在现实商业活动中实践的历史。这两者既相互独立,彼此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营销思想常常为营销实践所驱动,同时营销实践也不可能是毫无思想指导的率性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对营销思想发展史与营销实践发展史的回顾与分析,找出二者之间是如何互动的规律性的内涵。

回顾营销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营销理论体系每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就会产生出一批新的概念和观点,反映或促进实践,引起争论,并因此把整个理论体系向前推进一大步。因此,在下面的理论回顾中就以10年作为阶段的划分。

二、营销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实践背景

1.崭露头角的50年代

供求杠杆,在二战结束后因日益显著的供不应求而向有利于消费者的力量转移,迫使企业将他们的注意力由制造转为销售,从而促使了营销的萌芽和发展。在10年的时间里,营销学发展作为一种帮助企业家建立和保护市场的思想体系,并且迅速地在商学院里得到普及。但是,这时的市场上虽然产品开始丰富,但品种还远远没实现多样化。初期的生产过剩只是在满足消费者同质化需求水平上的过剩,表现为激烈的无差异的同质竞争。很快,企业迫于这种恶性竞争的压力而转向在树立品牌和寻求与众不同的细分市场上下工夫。在此期间,使营销由零散的思想火花发展为系统的思想体系的力量,是下面这四个里程碑式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初,通用电气公司的约翰。麦克金特立克阐述了所谓“市场营销概念”的哲学,指出它是公司效率和长期盈利的关键。他认为,当一个组织脚踏实地从发现顾客需要,然后给予各种有针对性的服务,到最后使顾客得到满足,它便是以最佳的方式满足了自身的目标。他的这种思想清楚地表明了营销概念的重点已从“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这是营销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标志着营销思想正从幼稚走向成熟。

在同一时间,齐尔。迪安在他的一篇关于有效定价策略的文章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阐述了市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和相应的产品命运。其后,西奥多。莱维特在其著名的论文“利用产品生命周期”中对此概念加以高度肯定。从那以后,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在企业进行行业分析、制定发展战略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55年,西德尼。莱维提出“品牌”形象的概念,这实际上标志着差异化竞争时代的来临。从此,广告、促销、公关等职能或行业蓬勃发展。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个概念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以至于到了今天,所有产品的竞争已经集中体现在品牌的竞争上。这个概念的真知灼见已被时间所充分证明。

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提出了“市场细分”的概念,将营销实践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每个市场的顾客需求都是有差异的,如果公司能够对市场进行成功的细分,精确地对顾客未被满足的具有可行性的需求加以界定,并率先占领这个细分市场,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产品差异上,那么,企业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市场细分的概念和思想在实践中是如此的有效,以至如今它已成为市场营销理论的基础,复杂多样的营销理论大多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根基。

2.快速发展的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是经济学的理论开始应用于营销,并促进后者发展的时代。经济学强调资源配置如何决定生产和消费,而营销所关注的是在特定的资源分配条件下交换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从何处购买或卖往哪里,对于这样一个现实存在的交换,市场营销是一个基本的渠道,它强调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这时,又不可避免地从社会学或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汲取营销发展可用的营养。如下面将提到的用于实践的4P营销组合就是从30年代罗宾逊和张伯伦的微观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理论直接延伸而来的。而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兴趣,使营销者能更加灵活深入地探知消费者需要的细微差别,准确地选取细分市场。经过20世纪50年代市场细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入60年代后,问题的重心已经彻底地从企业(产品)转到消费者(需要)上来。因此,这个阶段的理论发展紧紧围绕着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既有战术层面上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4Ps营销组合),也有战略层面上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生活方式等),更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以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取代企业的近期生存问题(营销近视症)。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发展和变化也促使营销开始超越商业领域,向非盈利的政治或社会团体等范围渗透。营销逐渐扩大它的影响。</P>

20世纪60年代初,杰罗姆。麦卡锡提出了著名的“市场营销组合”4Ps,以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构成营销过程控制的职能要素。尽管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营销内容的多样化,营销组合也由最初的4P发展到6P,甚至12P(如增加包装packaging、报酬payoffs、零卖peddlinh、政治politics、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等),但其内在的本质并没有变化,都为营销实践指明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

1961年西奥多。莱维特发表了著名的“营销近视”说。他指出有些行业在困难期间衰退的原因在于它们重视的是“产品”,而不是“顾客需要”。任何产品都只是满足一个持久需要的现有手段,一旦有更好的产品出现,就会取代现有产品。这一理论在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例证就是计算尺与计算器的不同命运。

1963年,威廉。莱泽提出了“生活方式”这样一个早已为社会学家所熟悉的概念,指出它对营销领域可能发生的深刻影响。各种生活方式是洞察形形色色消费方式的切入点。看到一对衣着入时的夫妇,我们可能猜出他们喜欢吃些什么或怎样度过休闲时光。厂商们越来越多地按照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来设计产品,锁定一个消费群体。

在20世纪60年代末,西德尼。莱维和菲利普。科特勒提出“扩大的营销概念”,认为营销学不仅适用于产品和服务,也适用于非盈利性组织、个人和意识形态等等。并于70年代以后在这种概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社会大营销”的完善理论。当然,最初并非所有学者都欣然接受这种观念,戴维。洛克教授就攻击了这种观念,认为营销学正在将它的势力恶性膨胀,无孔不入地侵犯着所有领域。但是,这样的反面意见并没能阻止“大营销”概念的日益被普遍接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为这一理论的成熟和完善铺平道路。

3.运荡不定的7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社会问题对经济领域的影响日益加大,使得60年代开始萌芽的社会营销观念在这个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同时,能源危机成为这个时代突出的问题,能源的短缺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商业发展的目标,醒悟到不能一味地以销售和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惟一目标。配合社会营销的发展,旨在抑制过度消费的低营销开始出现。值得一提的是,与低营销相似的反营销也开始与日益严峻的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针锋相对。这一时期,伴随着产品的极大丰富,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反映在营销理论上便是服务营销发展成营销理论体系中成熟且相对独立的一支。70年代的经济危机促使企业为了在近期竞争中取胜必须对长期的战略规划做出通盘考虑,使战略营销计划必须先于战术性营销组合的制订,因为只有在对市场进行研究、细分和定位的战略计划的基础上,战术性的营销组合才能顺利实施。

1971年,杰拉尔德。泽尔曼和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社会营销”的概念,促使人们注意营销学在传播意义重大的社会目标方面可能产生的作用,如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在经济和社会变化迅速的20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很快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美国的国际开发署等,都开始认同这一概念作为传播意义重大的社会目标的最佳方式。

对短缺的预言,导致了西德尼。莱维和菲利普。科特勒在1971年提出“低营销”的概念:在某种环境中,必须有选择地或全面地减少需求的水平,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和刺激需求。这多半是与特定的社会目标联系在一起的。营销学者们并没有把这个理论停留在仅提出概念的水平上,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出如何把不同的营销组合工具用于降低市场需求的具体实用的操作方法。这些在菲利普。科特勒的著作里有详细的阐述。

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战略计划”概念的产生,在这方面成绩卓著的是波士顿咨询公司。它说服企业不能对所有的业务一视同仁,而应该根据各种业务的市场份额成长的情况,决定取舍。这就是建立在波士顿矩阵之上的著名的“业务经营组合法”。对营销者而言,营销并不仅仅意味着增加销售额,而是要通盘考虑“战略营销”的概念。自此,战略性营销和战术性营销的界限日趋明朗。在实践方面,通用汽车公司已经按这两个概念分设了不同的营销部门。在教育界,也开始专设战略营销课程。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的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随即林恩。休斯塔克在1977年的营销学杂志上阐述了她对服务营销的独到见解。她认为,因为服务性商品和实物性商品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存在着显著差异,对服务性商品的营销应该从实物产品营销思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此掀起对服务营销学的研究热潮,使其逐渐发展成营销理论体系中成熟的一支。

4.全球化的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经济领域最显著的趋势,是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使得竞争在不同层次上展开。在产品方面,异质产品之间的替代度大大提高,竞争在同质和异质产品等不同层次展开。在地域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地方企业同样不能逃脱国际化的竞争,而跨国公司则面临着地区适应性和全球标准化的矛盾选择。一方面,规模经济的规律要求忽略地方市场的差异,提供尽可能全球统一的标准产品;另一方面,当地的零售连锁组织日益增长的势力要求更多的促销费用和某些特殊的促销活动。在广告方面,大规模受众的传媒效果下降,因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大量数据的出现,大块市场又陆续被分割成一个个当地市场。此外,规模庞大、机构复杂的国际性大公司对组织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培育企业文化方面,兴起了在全员中实行营销导向的内部营销。在社会营销方面也遇到了地域壁垒的问题。

1981年,瑞典的克里斯琴。格罗路斯发表了论述“内部营销”的论文。倡导在公司里创造一种营销的氛围,从经理到普通职员全部在本职工作中贯彻营销观念,营销工作已不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职责,而是公司全员都必须身体力行的责任,奉行顾客导向的营销观念。

1983年,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另一个堪称里程碑的概念“全球营销”。他呼吁跨国公司向全世界提供一种统一的产品,采用统一的沟通手段。他的学说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强力的支撑:过于强调对各个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将导致生产、分销和广告等方面规模经济的损失,使成本增加,而增加的成本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并削弱企业的竞争力。这一观点在营销学界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被尊为现代营销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也对其发难。但事实证明,莱维特的观点在实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在个别全球化商品中也树立起成功的案例,如可口可乐。随即,学术界就有对此观点加以修正的意见提出,如“双枝营销”,倡导本土化营销与全球标准化营销的并用,巧妙地回避了彻底肯定或否定的激烈争论。

“直接营销”也在这10年中进入人们的视野,它是指在零售商店外向顾客销售的一种新方式。它从最初的上门推销和邮售,发展到现在的电话推销、电视直销和网上销售等。同一时期,查里斯。古德曼又提出“关系营销”的概念,指出“公司不是在创造购买,而是要建立各种关系。”对营销的认识更接近本质。

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大营销”的概念,即公司如何打进地方保护市场的问题。指出当代的营销者越来越需要借助政治技巧和公共关系技巧,克服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政治壁垒和公众舆论方面的障碍等,以便在全球市场有效地开展工作。

5.深刻变革的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至今,人类在沟通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大规模沟通工具的效率和利用率越来越低。交互式的、个性化的沟通方式为营销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新的思维方式。伴随着制造业(柔性制造,CAM,CAD)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4Ps观点相适应的大宗消费市场终于可以实现极限的细分,呼吁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营销观点。在战略领域,兼并、收购、剥离等浪潮为全球大企业的分分合合推波助澜。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战略联盟使营销网络超出单纯的“营销渠道”范畴,寻找战略伙伴或同盟者已成趋势。这种营销网络使得一家公司在北美、欧洲和东亚这样的三地市场同时推出一种新产品成为可能,减少了因为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滞后而被富有进攻性的模仿者夺走市场的风险。

信息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的蓬勃兴起将营销带进了“定制营销”的时代。基于信息技术的“营销决策支持系统”使一个公司不仅可以锁定一个细分市场,还可以为每一个特定的顾客定制产品,以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营销方式已不仅仅是展示未来趋势的美好愿望,而是能够在现实中成功地付诸实践。如DELL电脑的个性化服务使其成长为世界电脑制造领域的领先者。理论界也由斯坦莱。戴维斯率先出版了主题为“大规模定制化”的专著,近来这方面的论著日见其丰。

全球性的竞争催生了“战略营销关系网络”。在营销网络中,公司可以找到战略性的合作伙伴,以求获得更广泛、更有效的市场占有。这种发起于营销领域的战略联盟近来逐渐上升到公司整体战略层面,使得竞争和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得越来越错综复杂。

世纪之交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营销工作也不例外。互联网的交互式、动态性、即时性和全球无障碍等特性使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成为一个最高效的营销工具。“网络营销”方兴未艾,可以预期它还将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营销实践的方式和方法。

正如战略学家魏斯曼所说: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依赖与问题相临的更高的一级,即问题不可能在它出现的那一层面得到解决。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公司如何建立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营销战略和模式,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仅靠传统的营销模式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深刻认识现代竞争的本质,确立基于整体竞争的营销理念,在企业战略的层次上规划核心能力,重整营销资源,重建营销模式,构建稳定高效的营销网络,进而掌握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才能获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这就是基于整体竞争战略的营销观“深度营销”,也是营销领域最新的研究和实践趋势。

营销范文篇5

关键词:知识营销;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目前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大大增多,而且网络的信息量也成爆炸式增长,只要网民有获取知识的需要,就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随着国民教育的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且网络的普及,尤其是移动终端的发展,智能设备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即时文化水平不高,也可以上网进行搜索。这一些变化都说明了人类已经入的知识时代,而目前市场的经济竞争也变成了知识经济的竞争。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企业的营销部门必须通过研究这些市场的变化以及消费者的新特点不断的调整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企业在展开知识营销的同时,也对企业营销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于知识营销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进行研究,希望对于企业在知识营销方面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知识营销的定义以及特点

所谓知识营销,指的是企业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在推销、人员促销、广告等各个环节都注重产品相关知识含量的宣传,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者有意向购买产品在了解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相关的知识,并且通过对于知识的了解增进对于产品的了解,从而能够帮助消费者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扩大产品的知名度。知识营销是企业在知识经济到来之后的一种新的营销策略,在知识经济时代,消费者知识水平大大的提高,原来因为消费者的知识水平有限,获得信息的途径有限,导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可能对于某些产品消费者仅仅能通过广告或者周围使用者进行选择,无法对产品有个全面的了解,因此当时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企业可以在产品的包装等表明上做文章,但是现在随着消费者文化水平的提高,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不仅仅可以通过观看广告等获取,反而是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全面的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不仅可以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就连行业的信息也会有所了解,很多行业秘密已经不再是秘密,而且现在消费者不仅仅想知道结果,还想致其所以然,因此这都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挑战。也使得企业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营销策略。开始注重对于消费者进行知识营销。目前,知识营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知识营销可以帮助消费者获得新的知识。知识营销能够帮助消费者获得更多新鲜的知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例如我们原来不太知道牙膏,但是现在牙膏广告等都在不断向我们科普一些口腔知识,让我们在认识商品的时候也学到了知识,还有化妆品,现在化妆品都在强调美白、抗老等,化妆品会告诉你使用了什么样的抗老成分或者美白成分,以及如何使用该产品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有的产品配合网络营销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通过网络营销可以增大营销宣传的时间和信息含量,有些企业的营销帐号不仅仅是对与其产品进行宣传广告,还对与产品的技术性以及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剖析。二是知识营销能够帮助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知识经济时代,消费者看重的不再是产品的表面,而是产品的本质特点,以前化妆品找个年轻貌美的代言人,广告宣传该产品可以除皱,那么消费者就可能会相信,或者想买来试试。但是现在消费者根本不会对这样的营销策略感兴趣。原来我们熟悉的大宝广告的广告词是“要想皮肤好,天天用大宝”。那时候大宝的销量确实很高,几乎家家户户都用大宝。但是在物质不断丰富的今天,化妆品品牌层出不穷,再简单的强调这种功效已经没什么作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知识说话,让消费者从本质上去了解你的产品,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很多化妆品都通过知识营销做广告,例如胶原蛋白面膜,从产品名称上就告诉消费者这款产品之所以能够保湿,就是因为添加了胶原蛋白,还有氨基酸洗面奶,强调的就是氨基酸的温和功能,以及火山泥面膜等,这都是通过知识营销的手段告诉消费者产品为什么有效。产品通过知识营销的方式,能够帮助产品在众多的品牌中脱颖而出,也帮助产品进行成功的定位,有助于塑造产品的品牌形象。三是知识营销能够挖掘顾客的潜在需求,有利于培养消费者,促进对产品进行购买。目前在冬季我国最容易出现的一种天气就是雾霾,基本上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理措施。伴随着雾霾的产生也使得空气净化设备和空气检测设备开始有了很大的市场。对于雾霾天气,影响最大的就是过敏性鼻炎患者,每当到这个时候就会不舒服,其他人则没有明显的反映。那么空气净化设备就通过对于产品的知识营销,从雾霾中的含有的有害成分谈起,再告诉人们雾霾的危害,最后强调空气净化器的重要性,以引起消费者对于空气净化的重视,从而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者进行购买。例如电动牙刷,曾经我们使用的牙刷都是手动的,从来没有用过电动的牙刷,那么电动牙刷的营销策略就是通过对于电动牙刷科技含量的解读帮助消费者认识电动牙刷的优越性,从而促进消费者进行购买。

二、知识营销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知识营销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产物,知识营销首先承认的是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整体提高,在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基础上做出的营销策略。知识营销对于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产品营销产生的影响。目前市场上同类的产品和相关的品牌层出不穷,企业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局面,转而寻找有自身特色的产品竞争方式,目前来说,知识营销的在营销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份量越来越重,企业应该在产品营销上注重挖掘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强调产品对于高科技的追求,这不仅仅满足消费者的求知心理,也能够帮助企业寻找产品的卖点。当然,在对产品进行知识营销的时候,企业最好是能够在新产品研发阶段就应该对整个企业的产品做出营销规划。企业在确定自己的产品线的时候就需要考虑高端产品线、中端产品线和低端产品线的配置情况,以及挖掘产品的科技营销点。企业可以选择在高端产品中加入高科技含量,以增强产品的先进性和高端性,也能够为企业攫取更多的市场利润。二是市场营销策略中应该引导消费者。原来我们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时候常常考虑的是通过研究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来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但是现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从原来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变为挖掘消费者的购物需求或者说是引导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让没有需求的消费者或者仅仅有潜在需求的消费者变成拥有刚性需求的用户。不得不承认的是一般能够进行知识营销的产品都是具有一些科技含量的,而且这些产品能够帮助消费者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现在除了空气净化器皿以外,还出现了水质净化的设备,原来人们都是饮用自来水,现在有了水质净化设备之后,通过对于净化水的知识营销,目前净化水质成为了人们的刚性需求,而且我们可以知道,下一个产品经济增长点必然是智能设备,原来我们使用的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都不是智能的,但是就消费者的需求来看,这些不是传统的设备也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但是当这些设备都智能化了之后,消费者使用这些产品就变得更加方便,轻松。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和生活质量的重视,目前的企业也在充分挖掘消费者产品的科技含量。例如上面提到的热水器,不仅仅能够智能化,而且有的还增加了过滤净化功能。这些具有知识含量的营销增加了产品的卖点,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三是要求企业在知识营销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网络营销。目前对知识营销重要性的强调让企业更加重视网络营销。一般而言企业在进行知识营销的时候会注重挖掘几个关键词作为营销的卖点,一般而言广告、促销、人员推销这些传统的推销方式中能够针对消费者的知识营销是很短暂的,仅仅能够提供有限的营销信息,但是通过网络营销,不仅可以增加信息的覆盖面,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充分的展示产品的信息,消费者可以利用上网的时间随时实地的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增加和产品信息的接触时间,有利于对产品形成深刻而又良好的印象。

三、结束语

现在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目前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社会,学习不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任务,人们对于学习的认识也不仅仅停留在求学的阶段,而是有了终生学习、随时学习的意识。这也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面对消费者的变化,企业仅仅的进行知识营销,寻找产品的知识卖点,满足人们对于知识需求和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希望本文对于知识营销的研究能够帮助企业在营销管理上有所提高。

作者:姚丹 赵艺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道仁图雅.浅析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3,21:26-27.

[2]李璨,王峥.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管理产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0:49.

营销范文篇6

一、文化营销的理论探源及其本质内涵

文化营销,在当今的文献理论中所涉不多,但其理论渊源是显而易见的。一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渊源和文化背景及文化氛围,构成了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具有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独特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等,由此而产生了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必须借助于或适应于不同特色文化而展开的文化营销。实际上,文化营销就是指凭借或适应于一定民族或国家的独有的文化特色及其因素,采取和运用一系列策略的措施,树立企业及其产品的良好形象及信誉,构建目标市场对该企业产品的信心,从而达到扩展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活动的总称。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适应一定的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二是采取积极的文化营销措施,创造一定的文化需求。

二、跨国公司国际营销

的产品策略及其文化营销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产品策略,是指跨国公司为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结合本企业的各种资源能力,围绕产品对其经营范围、品牌商标、包装设计、新产品的开发等等方面所做出的决策和政策措施等,其核心是实行产品标准化或产品修正化。即某种产品是否以统一的规格性能销往国际市场。如若企业利用同一产品来满足国际市场所有顾客的需要,却也是不大可能,因而,根据国际某些市场环境因素的特点,将原有产品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修正比”经营方式便产生了。但是,由于产品与其促销策略紧密相联,因此常常将这二者作为产品的综合策略来加以确定。具体而言,国际营销产品策略一般包括产品组合策略、产品线策略、品牌策略、商标策略、包装设计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等等。

由于产品组合策略及产品线策略与文化营销的联系不很明显,因而可作一浅层次的阐释。产品组合策略就是对产品经营范围所做的决策及政策措施。产品组合包括多条产品线,而产品线策略则是对产品系列所作的决策。例如美国的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在中国市场上采取合适的产品组合策略及产品线策略,其产品组合包括肥皂、洗涤剂、香波、卫生纸、纸巾等等,创立了海飞丝、飘柔、潘婷等等清丽温馨的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品牌,这些香波、洗发剂便是产品线,采用的是多品牌的产品策略,其品牌深得中华文化的精髓,符合中国国民心理和偏好。这些策略也正是针对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氛围而创立的。不过,因为在跨国公司国际营销的产品策略中,品牌商标,包括设计及新产品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所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试看其文化营销特质。

(一)品牌商标策略与文化营销跨国公司在国际营销中非常重视其产品品牌及商标的作用,所以在适应当地文化环境及其需求的同时,更着重发掘出根植于目标市场传统文化的创新品牌和商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在拉美的波多黎各推销一种叫“Nova”品牌的汽车即为一例。由于波多黎各使用的是西班牙语,在西班牙语中“Nova”意思是“跑不动”,当然这种汽车在当地因违反其文化背景销售前景十分黯淡,公司发觉后,及时纠正错误,改其牌号为“Savge”(蛮力、强烈或猛烈之意),因而这种牌号的汽车大受欢迎,通用公司也因此大赚一笔。欧洲有一家跨国公司在中东推销一种商标为“雪”(snow)的洗涤用剂,因为中东各国很少见到“雪”,根本就不知道雪是什么东西,当然印有这种商标的产品其销路非常差。再如可口可乐公司在香港拓展柠檬汽水时,因最初品牌名译为“是必利”,销售十分有限。后公司针对香港居民的中华文化背景及汉语的特色,就改名为“雪碧”,这种名称既典雅清新,又便于记忆,所以大受包括香港、中国大陆等在内的巨大市场的青睐。

(二)包装设计策略与文化营销包装设计对产品推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产品外观及形象的优劣直接决定其价格甚至需求的高低。特别是在当今市场上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的异质性及其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得产品被消费者所接受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愈来愈表现为包装与设计的新颖、得体、别具一格等特征。所以独具特色且又适合顾客需要的产品包装不仅能吸引顾客,保护产品,宣传本产品的性能、特点和用途,美化产品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其价格,增加利润,是企业产品策略的主要内容。可见,跨国公司的国际产品策略中包装策略占有重要地位,它与文化营销也紧密相连。跨国公司的包装设计策略中也日益重视目标市场的文化特色,在突出其文化内涵的同时,也积极输出本民族或本企业的独特的文化,以此来适应和开创市场需求,增加销售。例如,美国跨国公司科尔盖特公司在日本推出其在全美销量第一的产品科尔盖特牙膏,该产品在质量和产品规格等方面均采用美国先进技术,但仅因为包装中色彩的搭配不当而导致失败。该产品包装中的色彩与日本本土一家跨国公司的狮王洁白牙膏所采用的色彩一样,都是红色和白色,只不过科尔盖特是以红色为主,而狮王洁白牙膏是以白色为主。正是因为西方人和日本人在对待红、白两种颜色上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心理的不同,才导致了两者不同的结局。西方人喜欢红色,认为它代表着生气和活力,富有生命意义,为全部颜色之冠,是最有意义给人最深印象的颜色,所以科尔盖特牙膏在美国大受欢迎;而一人喜欢淡雅的颜色,尤重白色,在日本国民心理中白色为圣洁淡雅的象征,所以包装中的白色为主正是迎合了日本人的民族偏好。因此,狮王洁白牙膏才会如此受日本国民的欢迎,科尔盖特牙膏的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再如美国万宝路(Marlbaro)香烟因原来的包装不尽如人意,香烟销路不好,后来在包装上改用象征力量的红色作为其外盒的主要色彩,并同时在广告中配以美国西部牛仔的硬汉形象,巧妙地将西部牛仔这种美国文化特色与包装相互交融,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因而万宝路成为全世界最为畅销的香烟。

营销范文篇7

【关键词】汽车营销;色彩营销;应用

色彩营销的含义主要是企业管理者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为商品制定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并对作品的颜色设计、风格设计、展示、环境、装饰等方面做出合理的调节,这样可以让“消费者-颜色-商品”的多项统一得以有效的实现,而且使用色彩营销模式可以让商品的销售量、受众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不仅可以节省很多营销成本,还可以取得非常不错的营销效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色彩营销在汽车营销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只要充分掌握色彩营销的规律,就一定能为汽车营销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1色彩营销在汽车营销中存在的价值以及所具备的发展优势

在20世纪末期就已经提出了色彩营销理论,国外研究人员也在实践过程中对色彩营销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认证,色彩营销在商品广告当中,会对其销售、发展趋势造成很大的影响,03年以后,我国汽车行业色彩营销优势越来越明显,色彩可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而且色彩作为视觉语言还可以有效的推动地域、民族、语言方面的发展,具有非常不错的发展优势。所以,把色彩营销应用到汽车营销中,可以有效的激起消费者心理、视觉上的消费欲望,进而提高汽车行业的销售量[1]。

2色彩营销在汽车营销中所具备的特点

1)色彩营销具备差异性的特点。色彩营销在汽车行业中可以分成战术性和战略性两种营销方法,这样划分的主要原因是从营销模式的实践情况和结构层次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划分的。战略性营销主要是指从企业全面性的角度出发,对汽车品牌进行产品、外形、标志等部位颜色的合理规划与设计;战术性营销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让自身的销售额、业绩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举办的短期性的营销活动[2]。2)色彩营销具备系统性的特点。色彩营销一直贯穿与汽车营销活动的始终,对色彩营销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其灵活性,可以让产品的包装效果得到有效的增强,从产品的不同方面进行色彩的融入,例如:从汽车产品的设计、研发、系统推进等方面,加强色彩因素的融入,有利于加强产品在消费者眼中的印象,进而更好的提高汽车企业的销售业绩。3)色彩营销具备支撑性的特点。有一部分营销人士会对色彩有不一样的认识,认为色彩在产品中主要起到的是辅助作用,但是通过实际调查结果显示,色彩营销在汽车营销中可以起到支撑性的作用,因为色彩会加深产品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而且企业技术中带有一定的色彩特点,有利于提升产品价值和形象表达,使汽车产品得到有效的优化,所以,可以看出色彩营销在汽车营销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3]。

3现阶段色彩营销在汽车营销中的发展情况

3.1未完全正确理解色彩营销的观念。目前我国汽车行业中,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完全正确的理解色彩营销观念,汽车企业虽然变换了汽车的外观色彩,但是更重视的是对汽车内部功能的改变,在销售汽车的时候,也会着重介绍汽车的功能,所以对色彩营销的理解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但没有将色彩营销优势充分的突显出来,而且目前我国也缺少一套比较完善的色彩营销理论体系,进而导致很多汽车企业对色彩营销认识存在一定偏差。3.2缺少高专业性的色彩营销团队。对汽车行业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可以看出汽车行业中缺少高专业性的色彩营销团队,目前的营销方式依旧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且设计研发、营销等工作人员的色彩感觉也比较薄弱,这种情况会让商品缺少合理的规划,商品形象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进而导致汽车企业的形象受损,影响其销售、筹划能力。3.3色彩营销的宣传力度不够。现阶段很多企业虽然加强了汽车产品在色彩因素上的考虑,但是宣传力度却远远不够,没有将色彩营销的优势宣传出去,这种情况会导致汽车企业难以取得理想的色彩营销效果,尤其是在汽车广告中,如果缺少鲜明的视听媒体形式,那么会导致消费者难以对汽车颜色产生兴趣,只是依靠汽车品牌支撑,非长久之计。

4加强色彩营销在汽车营销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4.1汽车营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色彩形象。从现今汽车营销形势中可以看出,色彩营销是汽车企业保持自身品牌文化、提高自身产品设计研发力度的主要方式,针对汽车产品来讲,汽车在外形方面都属于大同小异,但是颜色可以成为区分各个企业产品的关键因素,就算是一个品牌的汽车,如果颜色上存在差异,那么一样会对产品的销售量造成不小的影响,所以汽车企业一定要重视加强汽车营销的宣传力度,让色彩营销观念得到更加合理、科学的塑造。4.2重视加强色彩营销与汽车营销的个性结合。现阶段市场竞争不断升级,人们已经将关注重点放在了产品的个性化上面,汽车作为现代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同样需要鲜明的色彩来夺得人们的关注度,在对汽车的色彩设计过程中,一个红色系就可以分成酒红、大红、玫红等颜色,在这众多的颜色中,肯定会有一种颜色符合消费者对个性化的需求,牢牢吸引住消费者的目光,让消费者愿意去消费,所以汽车营销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加强色彩营销、个性化的有效结合,使汽车企业的销售额度得到有效的提升。4.3重视加强营销过程中内涵与颜色的双重发展。汽车企业想要保持稳定的发展,就一定要保证具有稳定的消费群体,那么想要吸引、留住消费者,就一定要了解和掌握当前的流行趋势、色彩和产品定位,对于不同的消费群体要制定不同的色彩营销方案,同时还要重视加强色彩营销方案系统化、科学化方面的完善,这样可以让每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但是汽车不能只重视外表,还要重视其内在性能,只有将内涵与颜色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的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

5结束语

新时代的到来,让人们除了追求汽车品牌、售后、价格、耗油量这个几个方面以外,还对汽车的色彩有了一定的追求,所以汽车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加强内在功能以外,还要重视加强外在颜色的设计,通过对不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了解,设计出适合的汽车颜色,这样才能提高汽车行业的营销效率,更好的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召蚊,色彩营销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分析[J].智富时代,2016,(5):7.

营销范文篇8

一、引言

营销,这种以“交换”为核心概念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商业活动的产生发展应运而生的。它的范畴可以清晰地分为两类:一类把营销作为经营的哲学,或者思维的方式,即营销作为一种成熟学科的理论体系;另一类则把营销与生产、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相提并论,指针对某些特定活动的一类管理职能,即营销的实践过程。营销是商业交换过程的内在因素,但其重要性却是随着供求关系这个杠杆的变动而发生变化的。

对营销的历史研究,不仅包括营销思想(包括观点、理论、学派等)的历史,也包括营销在现实商业活动中实践的历史。这两者既相互独立,彼此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营销思想常常为营销实践所驱动,同时营销实践也不可能是毫无思想指导的率性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对营销思想发展史与营销实践发展史的回顾与分析,找出二者之间是如何互动的规律性的内涵。

回顾营销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营销理论体系每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就会产生出一批新的概念和观点,反映或促进实践,引起争论,并因此把整个理论体系向前推进一大步。因此,在下面的理论回顾中就以10年作为阶段的划分。

二、营销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实践背景

1.崭露头角的50年代

供求杠杆,在二战结束后因日益显著的供不应求而向有利于消费者的力量转移,迫使企业将他们的注意力由制造转为销售,从而促使了营销的萌芽和发展。在10年的时间里,营销学发展作为一种帮助企业家建立和保护市场的思想体系,并且迅速地在商学院里得到普及。但是,这时的市场上虽然产品开始丰富,但品种还远远没实现多样化。初期的生产过剩只是在满足消费者同质化需求水平上的过剩,表现为激烈的无差异的同质竞争。很快,企业迫于这种恶性竞争的压力而转向在树立品牌和寻求与众不同的细分市场上下工夫。在此期间,使营销由零散的思想火花发展为系统的思想体系的力量,是下面这四个里程碑式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初,通用电气公司的约翰·麦克金特立克阐述了所谓“市场营销概念”的哲学,指出它是公司效率和长期盈利的关键。他认为,当一个组织脚踏实地从发现顾客需要,然后给予各种有针对性的服务,到最后使顾客得到满足,它便是以最佳的方式满足了自身的目标。他的这种思想清楚地表明了营销概念的重点已从“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这是营销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标志着营销思想正从幼稚走向成熟。

在同一时间,齐尔·迪安在他的一篇关于有效定价策略的文章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阐述了市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和相应的产品命运。其后,西奥多·莱维特在其著名的论文“利用产品生命周期”中对此概念加以高度肯定。从那以后,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在企业进行行业分析、制定发展战略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55年,西德尼·莱维提出“品牌”形象的概念,这实际上标志着差异化竞争时代的来临。从此,广告、促销、公关等职能或行业蓬勃发展。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个概念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以至于到了今天,所有产品的竞争已经集中体现在品牌的竞争上。这个概念的真知灼见已被时间所充分证明。

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提出了“市场细分”的概念,将营销实践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每个市场的顾客需求都是有差异的,如果公司能够对市场进行成功的细分,精确地对顾客未被满足的具有可行性的需求加以界定,并率先占领这个细分市场,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产品差异上,那么,企业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市场细分的概念和思想在实践中是如此的有效,以至如今它已成为市场营销理论的基础,复杂多样的营销理论大多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根基。

2.快速发展的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是经济学的理论开始应用于营销,并促进后者发展的时代。经济学强调资源配置如何决定生产和消费,而营销所关注的是在特定的资源分配条件下交换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从何处购买或卖往哪里,对于这样一个现实存在的交换,市场营销是一个基本的渠道,它强调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这时,又不可避免地从社会学或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汲取营销发展可用的营养。如下面将提到的用于实践的4P营销组合就是从30年代罗宾逊和张伯伦的微观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理论直接延伸而来的。而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兴趣,使营销者能更加灵活深入地探知消费者需要的细微差别,准确地选取细分市场。经过20世纪50年代市场细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入60年代后,问题的重心已经彻底地从企业(产品)转到消费者(需要)上来。因此,这个阶段的理论发展紧紧围绕着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既有战术层面上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4Ps营销组合),也有战略层面上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生活方式等),更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以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取代企业的近期生存问题(营销近视症)。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发展和变化也促使营销开始超越商业领域,向非盈利的政治或社会团体等范围渗透。营销逐渐扩大它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杰罗姆·麦卡锡提出了著名的“市场营销组合”4Ps,以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构成营销过程控制的职能要素。尽管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营销内容的多样化,营销组合也由最初的4P发展到6P,甚至12P(如增加包装packaging、报酬payoffs、零卖peddlinh、政治politics、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等),但其内在的本质并没有变化,都为营销实践指明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

1961年西奥多·莱维特发表了著名的“营销近视”说。他指出有些行业在困难期间衰退的原因在于它们重视的是“产品”,而不是“顾客需要”。任何产品都只是满足一个持久需要的现有手段,一旦有更好的产品出现,就会取代现有产品。这一理论在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例证就是计算尺与计算器的不同命运。

1963年,威廉·莱泽提出了“生活方式”这样一个早已为社会学家所熟悉的概念,指出它对营销领域可能发生的深刻影响。各种生活方式是洞察形形色色消费方式的切入点。看到一对衣着入时的夫妇,我们可能猜出他们喜欢吃些什么或怎样度过休闲时光。厂商们越来越多地按照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来设计产品,锁定一个消费群体。

在20世纪60年代末,西德尼·莱维和菲利普·科特勒提出“扩大的营销概念”,认为营销学不仅适用于产品和服务,也适用于非盈利性组织、个人和意识形态等等。并于70年代以后在这种概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社会大营销”的完善理论。当然,最初并非所有学者都欣然接受这种观念,戴维·洛克教授就攻击了这种观念,认为营销学正在将它的势力恶性膨胀,无孔不入地侵犯着所有领域。但是,这样的反面意见并没能阻止“大营销”概念的日益被普遍接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为这一理论的成熟和完善铺平道路。

3.运荡不定的7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社会问题对经济领域的影响日益加大,使得60年代开始萌芽的社会营销观念在这个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同时,能源危机成为这个时代突出的问题,能源的短缺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商业发展的目标,醒悟到不能一味地以销售和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惟一目标。配合社会营销的发展,旨在抑制过度消费的低营销开始出现。值得一提的是,与低营销相似的反营销也开始与日益严峻的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针锋相对。这一时期,伴随着产品的极大丰富,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反映在营销理论上便是服务营销发展成营销理论体系中成熟且相对独立的一支。70年代的经济危机促使企业为了在近期竞争中取胜必须对长期的战略规划做出通盘考虑,使战略营销计划必须先于战术性营销组合的制订,因为只有在对市场进行研究、细分和定位的战略计划的基础上,战术性的营销组合才能顺利实施。

1971年,杰拉尔德·泽尔曼和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社会营销”的概念,促使人们注意营销学在传播意义重大的社会目标方面可能产生的作用,如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在经济和社会变化迅速的20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很快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美国的国际开发署等,都开始认同这一概念作为传播意义重大的社会目标的最佳方式。

对短缺的预言,导致了西德尼·莱维和菲利普·科特勒在1971年提出“低营销”的概念:在某种环境中,必须有选择地或全面地减少需求的水平,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和刺激需求。这多半是与特定的社会目标联系在一起的。营销学者们并没有把这个理论停留在仅提出概念的水平上,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出如何把不同的营销组合工具用于降低市场需求的具体实用的操作方法。这些在菲利普·科特勒的著作里有详细的阐述。

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战略计划”概念的产生,在这方面成绩卓著的是波士顿咨询公司。它说服企业不能对所有的业务一视同仁,而应该根据各种业务的市场份额成长的情况,决定取舍。这就是建立在波士顿矩阵之上的著名的“业务经营组合法”。对营销者而言,营销并不仅仅意味着增加销售额,而是要通盘考虑“战略营销”的概念。自此,战略性营销和战术性营销的界限日趋明朗。在实践方面,通用汽车公司已经按这两个概念分设了不同的营销部门。在教育界,也开始专设战略营销课程。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的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随即林恩·休斯塔克在1977年的营销学杂志上阐述了她对服务营销的独到见解。她认为,因为服务性商品和实物性商品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存在着显著差异,对服务性商品的营销应该从实物产品营销思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此掀起对服务营销学的研究热潮,使其逐渐发展成营销理论体系中成熟的一支。

4.全球化的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经济领域最显著的趋势,是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使得竞争在不同层次上展开。在产品方面,异质产品之间的替代度大大提高,竞争在同质和异质产品等不同层次展开。在地域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地方企业同样不能逃脱国际化的竞争,而跨国公司则面临着地区适应性和全球标准化的矛盾选择。一方面,规模经济的规律要求忽略地方市场的差异,提供尽可能全球统一的标准产品;另一方面,当地的零售连锁组织日益增长的势力要求更多的促销费用和某些特殊的促销活动。在广告方面,大规模受众的传媒效果下降,因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大量数据的出现,大块市场又陆续被分割成一个个当地市场。此外,规模庞大、机构复杂的国际性大公司对组织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培育企业文化方面,兴起了在全员中实行营销导向的内部营销。在社会营销方面也遇到了地域壁垒的问题。

1981年,瑞典的克里斯琴·格罗路斯发表了论述“内部营销”的论文。倡导在公司里创造一种营销的氛围,从经理到普通职员全部在本职工作中贯彻营销观念,营销工作已不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职责,而是公司全员都必须身体力行的责任,奉行顾客导向的营销观念。

1983年,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另一个堪称里程碑的概念“全球营销”。他呼吁跨国公司向全世界提供一种统一的产品,采用统一的沟通手段。他的学说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强力的支撑:过于强调对各个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将导致生产、分销和广告等方面规模经济的损失,使成本增加,而增加的成本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并削弱企业的竞争力。这一观点在营销学界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被尊为现代营销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也对其发难。但事实证明,莱维特的观点在实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在个别全球化商品中也树立起成功的案例,如可口可乐。随即,学术界就有对此观点加以修正的意见提出,如“双枝营销”,倡导本土化营销与全球标准化营销的并用,巧妙地回避了彻底肯定或否定的激烈争论。

“直接营销”也在这10年中进入人们的视野,它是指在零售商店外向顾客销售的一种新方式。它从最初的上门推销和邮售,发展到现在的电话推销、电视直销和网上销售等。同一时期,查里斯·古德曼又提出“关系营销”的概念,指出“公司不是在创造购买,而是要建立各种关系。”对营销的认识更接近本质。

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大营销”的概念,即公司如何打进地方保护市场的问题。指出当代的营销者越来越需要借助政治技巧和公共关系技巧,克服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政治壁垒和公众舆论方面的障碍等,以便在全球市场有效地开展工作。

5.深刻变革的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至今,人类在沟通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大规模沟通工具的效率和利用率越来越低。交互式的、个性化的沟通方式为营销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新的思维方式。伴随着制造业(柔性制造,CAM,CAD)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4Ps观点相适应的大宗消费市场终于可以实现极限的细分,呼吁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营销观点。在战略领域,兼并、收购、剥离等浪潮为全球大企业的分分合合推波助澜。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战略联盟使营销网络超出单纯的“营销渠道”范畴,寻找战略伙伴或同盟者已成趋势。这种营销网络使得一家公司在北美、欧洲和东亚这样的三地市场同时推出一种新产品成为可能,减少了因为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滞后而被富有进攻性的模仿者夺走市场的风险。

信息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的蓬勃兴起将营销带进了“定制营销”的时代。基于信息技术的“营销决策支持系统”使一个公司不仅可以锁定一个细分市场,还可以为每一个特定的顾客定制产品,以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营销方式已不仅仅是展示未来趋势的美好愿望,而是能够在现实中成功地付诸实践。如DELL电脑的个性化服务使其成长为世界电脑制造领域的领先者。理论界也由斯坦莱·戴维斯率先出版了主题为“大规模定制化”的专著,近来这方面的论著日见其丰。

全球性的竞争催生了“战略营销关系网络”。在营销网络中,公司可以找到战略性的合作伙伴,以求获得更广泛、更有效的市场占有。这种发起于营销领域的战略联盟近来逐渐上升到公司整体战略层面,使得竞争和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得越来越错综复杂。

世纪之交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营销工作也不例外。互联网的交互式、动态性、即时性和全球无障碍等特性使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成为一个最高效的营销工具。“网络营销”方兴未艾,可以预期它还将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营销实践的方式和方法。

正如战略学家魏斯曼所说: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依赖与问题相临的更高的一级,即问题不可能在它出现的那一层面得到解决。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公司如何建立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营销战略和模式,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仅靠传统的营销模式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深刻认识现代竞争的本质,确立基于整体竞争的营销理念,在企业战略的层次上规划核心能力,重整营销资源,重建营销模式,构建稳定高效的营销网络,进而掌握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才能获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这就是基于整体竞争战略的营销观“深度营销”,也是营销领域最新的研究和实践趋势。

营销范文篇9

1电力营销的风险分析

1.1缺乏完善的电力营销风险管理体系。当前受到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的影响,电力市场不断的进行市场化改革,相伴而生的电力营销的风险也随之产生。在目前的电力企业供电中,多关注的是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电力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缺乏多种形式的营销方式和策略,这样会对营销过程缺乏监督和管理,缺乏完善的电力营销风险管理体系。1.2对电力营销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在电力管理中,一要以电力区域性效益的实现,来促使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目标实现,并且电力营销要以区域发展定向,确定电力营销目标,主要包括:措施性定位、方位性定位和强化电力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受到区域发展的经济性、结构性不平衡和差异性的影响,致使区域间的用电量和行业间的用电量差异比较大,在现代市场消费化的趋势的背景下,电力营销要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还需要立足于社会效益的实现,要求电力企业要以全面的市场调查和定位为基础,要实施方位性、措施性的办法,努力构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电力营销目标。1.3电能产品销售不足。电力企业市场营销手段有限,开拓市场的成效不明显。由于受到电力企业基础工作不扎实和信息不通畅的影响,对用电市场及用户消费需求、用电潜力和心理预期的相关分析还不够,这也就致使对电力市场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加之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支撑,对用户用电变化还没有能够做好及时掌握,无法及时了解用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电力设备的增减容量情况,总之就无法对用户用电潜力挖掘的很好。1.4电力企业观念落后、服务意识不强。对优质服务的认识还是局限于上街宣传、微笑服务、发传单等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加快办电速度、减少停电损失、提高供电稳定性等更切合实际的深层次服务问题。很大一部分职工没有能够切实的感受到从企业的生存发展,从企业的经营战略的角度和高度出发,去深刻认识到优质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多数职工根本不清楚优质服务所涵盖的内容,只是片面的从其外延来考虑,比如从服务态度、方法、形式、手段、方式等去理解和思考,没有能够真正的从服务内容、层次、水平和质量等方面去考虑和提高,也就无法切实改善服务。总之,就当前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来看,电力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还未调整好电力营销策略,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在电力市场营销中要坚决摒弃那些过时的和不切合市场变化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要牢固树立崭新的营销理念,及时对电力的营销策略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2强化营销稽查降低营销风险

2.1营销稽查能够有效的识别存在的风险。风险的识别离不开大量的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知精准的风险预警。在电力企业的有效业务中,范围比较广,所涉及的风险管理范围比较大。因此,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需要对关键的业务就行准确的监控,要能够及时的识别风险。营销稽查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风险识别办法。在营销稽查的过程之中,可以对抄核收管理、用电检查、计量管理和客户服务等很多业务环节和关键业务进行专项的稽查和常态的稽查,通过全面的检查和研究,就能够发现账务哪些环节出现问题,存在漏洞,这样可以有效的识别出营销风险,为电力营销风险提供有效、准确、详实的数据和信息。2.2营销稽查能够对风险进行准确的估计和预测。风险估计和预测是以风险识别为基础的,以此来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危害程度和概率。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营销稽查能够有效的识别出电力营销的风险所在。能够为供电企业提供有效风险识别,在此基础上可以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周期、频率和概率。这样能够为电力有效和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降低风险的损害程度,能够优先确定风险处理的级别,这样能够实现对电力营销风险的准确估测。2.3营销稽查能够转变以往的营销理念和方式。在市场经济下,供电企业需要改变过去建立在卖方市场基础上的传统的供电管理模式,建立起一个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并且充满市场活力的市场营销机制和体系。这就要求电力营销必须采取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将电力营销定位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转到电力的生产经营活动须服从、服务于电力营销的需要方面。2.4营销稽查可以对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处理。营销稽查除了能够有效的识别出电力有效所存在的风险外,还能够对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处理。一方面,可以通过梳理营销稽查风险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有效稽查整改意见和措施办法,来督促责任单位切实落实整改、相关的单位可以开展对照检查,以监督和落实情况,检查防范的措施和执行效果,以更好的实现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及时的化解危机和风险。

作者:孙燕单位: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辽阳供电公司

营销范文篇10

关键词:电力稽查;营销;问题;提高策略

一、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对电力营销工作的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电力营销内部的工作效率。通过对电力营销过程的稽查,实现电力营销不同环节工作的准确有效以及全面开展。在电力营销稽查方面,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电力工作的监督与管理。正是因为电力营销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过度浪费的现象,相关的稽查工作就能很好的对电力营销环节进行优化,使得各个营销管理环节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就能更好的节约现有资源,同时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进而保证电力营销的各个环节顺利高效进行。(二)有利于保障电力营销外部工作秩序。在对电力系统的外部监察工作方面,与电力营销的内部控制不同之处在于外部的工作主要侧重于针对不同用户的实际用电状况进行监测。电力营销的稽查工作目的在于保护我国的电力系统的硬件设施,进而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设备正常运行,同时还能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安全用电。外部的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相对于内部监督工作更难实施。外部的营销稽查主要侧重于输电线路以及电表的工作检查方面,主要针对个体用户以及企业。工作的内容主要是深入到各个用电区域,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工作排查排查出违反电力使用规章的现象,防止出现破坏电力设施的现象,这样才可以给公民提供便利的用电,推动我国电力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当前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电力营销稽查管理体系。在我国的电力系统设施中,整个的硬件网络系统发展较为成熟,然而整个的电力稽查工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难题。有关电力营销稽查方面的工作难以实现深入以及高效的进行,而且与电力营销工作不能实现很好的融合,这就很难提高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在电力企业内部不具备较为完善的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机制,很难确保工作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二)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对于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开展来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说是相关工作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推动工作正常进行的保障。调查数据显示,在许多的电力企业内部进行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临时派遣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普遍缺乏用电知识以及电力设备检查方面的知识等。当前的电力稽查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工作效率普遍较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开展。(三)电力营销稽查难以得到重视。国内的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很难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当前的电力监督部门正是缺乏对于这一工作的客观性定位,只是认为这一工作主要在于电费的收取。较为单一的进行工作的定位,这样很难促进电力工作的开展。但随着电力工作的进步发展,有关电力稽查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工作的重点依然停留在防漏电以及偷电方面,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对于电力稽查工作的影响,这样的话很难在电力稽查工作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对于国内的电力工作开展较为不利。

三、借助电力营销稽查提高电力营销效率的策略

(一)强化电力营销稽查管理水平。在电力稽查工作的管理方面,对电力稽查工作进行强化能够有效提升电力营销管理水平,通过电力稽查工作的实际开展对于电力营销业务的工作策略进行调整实现。在电力稽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了解到企业的各个业务内容以及类型,分析电力营销工作的实际工作状况,然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电力营销工作的开展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别是电力营销管理中的资产卡、抄表卡、电费以及业务有关台账等工作内容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进而提升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效率。(二)积极运用信息化电力营销稽查手段。随着时代的快速进步,对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定位要求越来越高,在新计划技术的使用下而已有效地提高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效率以及技术。在电子商务迅速普及的今天需要将网络支付应用到电力营销的工作过程当中。在按照电力企业的相关规定运行过程中,需要切实将新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电力企业的工作过程中,在新技术开展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惠民的网络平台建设,为群众提供切实可用的投诉管理平台。(三)建立专业的电力营销稽查队伍。电力企业的运行管理应该以国家的相关规范为基础进行,在进行电力营销稽查管理人才的培训过程中,需要将相关的人才管理以及培训理念运用到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最终目的是选择理想的工作人员,同时组织建立专业化的电力营销稽查管理部门。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入岗培训时需要先进行岗前的培训工作,然后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同时积极推进持证上岗的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的老员工进行定期的实践理论培养,从不同领域对稽查知识进行培训,强化员工的稽查工作能力,强化相关工作的有序性开展。(四)完善电力营销稽查考核机制。在电力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有关部门的考核机制也在不断地进步完善。此时需要落实对于新一代的人才的管理要求,完善对于电力营销稽查的考核体制。电力部门需要结合实际的工作需求针对性的安排工作。对于不同部门的稽查工作需要明确不同人员的职责,分别制定不同的内容,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在管理过程中利用奖惩制度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将个人的工资与工作业绩结合起来。同时在经济以及精神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尽最大可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四、结论

时代的进步必然会对电力增大需求量,这就要求企业进行工作方式转变的同时提高对于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认识,同时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在解决电力营销稽查管理工作过程存在的问题时,建立专业化的稽查队伍,同时将信息化管理手段应用到管理工作当中,进一步强化稽查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我国的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